自我感知

2024-11-06

自我感知(共4篇)

自我感知 篇1

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失败、惊喜、沮丧、成功的过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喜悦。面对挫折时, 心理往往萎靡不振, 把原因归于一些客观的事物上, 而忽视自己的主观惰性和错误, 难以客观、求是地把失败的因素进行正确的归因;面对成功的喜悦时, 则会过于地高兴而忘形, 陷入不知所措、难以归因的心态失衡状态。因此, 通过“自我感知理论”, 分析学生学习的归因, 让学生把原因正确地归因, 才能有的放矢, 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针对性地分析各个原因, 制定策略, 促进学习更好、更顺利地进行。

一、“自我感知理论”的由来及对内激、外激的影响

琼斯 (Jones E E) 等学者曾经提出过一种叫“人际感知论”的解释, 认为人在推断他人行为动机时, 常按当时情景中有无强大明确的外在诱激物而定。若有, 则判断此人行为必然此诱激物引发的外激;若无, 或诱激物引力甚微且含混不清, 则为内激驱动。本姆 (Bem D J) 将此观点移植到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分析上来, 后来又经德西 (Deci E L) 等予以深化而扩展为“自我感知理论”。

“自我感知理论”涵盖领域非常广阔。图1是此理论的图解, 它表明人们在感知和归因自己的激励状态于激励根源上, 存在着四种不同的典型情景。

二、“自我感知理论”对学习归因的影响

从上述对“自我感知理论”的剖析, 以及自我感知效应对内、外激关系的影响,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该理论对学生学习归因的影响。

1. 外激强而内激弱

这指的是为学生提供明确易见且诱激力强大的外在性奖酬, 如学生的成绩优异, 或者在某方面有卓著的成就, 会有丰厚的奖金、崇高的赞誉等;但是学习本身枯燥乏味, 或者学习过程都是千篇一律, 没有创新点, 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从学习中学不到任何东西, 既毫无长进, 又不能取得多大成就。此时,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处于稳定平衡的, 因为他们能清楚地观察到自己感受外激, 并肯定地把学习的动力归因为外激的推动, 但是这种仅仅靠外激的推动, 很难维持学生的持续的学习动力, 而且这种外激的推动, 较容易形成依赖性和功利性的学习习性, 反而把学习的动力引入一个恶性循环, 倘若想较长时间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 必须把靠外激推动逐渐转向内激的推动, 方可使学习持续不断地获得推动的原动力。

2. 外激弱而内激强

在此种情形下, 学习得不到什么外在性的奖酬, 无论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感情性的奖酬都没有希望获得, 或者即使有一些奖酬, 也是微不足道。但是学习本身或者是学习过程非常有趣、有意义、有挑战性。学生不但能获得能力的提高, 还可能取得所期待的个人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心态也是平衡而稳定的, 因为学生能有把握地和明确地感受到内激, 并把自己学习热情归因于学习本身和学习过程所蕴含的内在性激励因素。这种内激性归因推动的学习动力, 往往要比外激性推动持续力较长, 但是学生也容易在取得成绩时得不到适当地肯定和赞许, 而逐渐失去内激性的优势, 也就是说外激性的推动不足, 也会减弱内激性的动力,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不要让这种消极的状况出现。

3. 内激外激都弱

学习本身索然无味, 学习过程也充满了乏味, 即学习缺乏内激性推动力, 也缺乏有诱激力的外在奖酬。这种情况下, 是学习的最差的境地,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唯恐避之不及。但是万一因为某种因素, 学习被置于此情形下, 学生的心情又会有何反应呢?自我感知理论则认为, 此时处于此情景中的学生会反躬自问:“这种学习既没有学习的兴趣, 又没有任何的奖酬, 为何自己还要学习呢?”此时, 学生的心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此时更是处于彷徨的、苦闷的阶段, 找不到自己努力学习的理由, 无法进行归因, 内心彷徨不定, 出现困惑和疑问。为了给自己的学习行为寻找托词或借口, 此时, 学生便会对学习的性质、目的等进行重新评价, 使其归因有据而恢复稳定的心态。办法便是循自我感知的维度去调整对学习效价的主观认识, 觉得“其实, 学习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无聊, 还是多少有点意思的”, 从而发生了归因转移, 把心理转换到感受内激的状态上去了。

但是有两点需要补充:首先, 进入这种情景是处于自己的自由选择。其次, 只有在学习不至于造成严重的消极后果时, 自我感知效应才会出现;倘若由于学习导致学生出现精神压抑, 甚至出现精神疾病, 自然也就不会再有“学习还不错的”想法出现了。

4. 内激外激都很强

在此种情景下, 学习本身既引人入胜, 又有极富诱激力的外在性奖酬, 可谓双喜临门, 应该是学习的最理想状态了, 表面看来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了。但是自我感知理论却认为, 学生在面对这种理想的状态时, 也会陷入不知所措、难以归因的心态失衡状态。这种“理由过足”的局面使人觉得无所适从, 不致自己学习究竟是因为外激的牵引, 还是内激的推动。为了摆脱这种局面, 使心态恢复稳定, 学生便会自动用自我感知机制, 主观上压低学习的效价, 觉得学习不过如此, 并不如当初感到的那样吸引人, 从而明确无误地将自己的学习归因于感受外激。这里同样也发生了归因的转移, 不过这次是转向外激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 该理论认为在心态失衡状况下, 不论是“理由过足”还是“理由不足”, 为了使心态恢复稳定, 当事人都是以调整自我感知的办法, 去改变 (抬高或压低) 内在性奖酬的效价, 却从不去触动对外在性奖酬的认识。主要原因是外在性奖酬通常情况都是客观存在, 明白具体, 很难歪曲或否认, 而学习本身的吸引力则全凭自己的主观判断, 本属自己控制, 因此较易随心所欲地进行调整。

三、通过“自我感知理论”制定正确的学习归因策略

合理的归因转移策略, 对学生正确地解决内心的彷徨和焦虑具有重要的作用。

1.“理由过足”情况下的归因转移策略

在“理由过足”的情况下的归因转移, 因为这将引起学生所感受的内激的降低, 说明外激的引入或存在将降低学习的吸引力, 对内激起抵消作用。例如, 教育单位中有的课程或学习活动, 学生本来对其内容或方式很感兴趣, 自发地踊跃参加或努力自学, 表现了很大的内激。此时校方或教师却用考分、奖励去引诱, 或以期限、纪律、不及格等去限制或施压, 学生便会大感扫兴, 对学习本身的兴致锐减, 变成单纯或主要为争取好成绩与奖品, 或为避免受罚、不及格而被动地学习了。这可是真正的“画蛇添足”了。因此, 为了维持学习的内激, 一定要慎重使用外激手段, 应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活动, 增强学科内容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使学习活动既充实又丰富多彩, 教育学生提高对学习重要性与目的性的认识, 增强其学习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以提高内激。只有在学习内容确实枯燥, 学生难以主动去学习时, 才适宜采用外激措施。

2.“理由不足”情况下的归因转移策略

在“理由不足”的情况下, 学生对学习的归因转移往往容易降低内激性标准, 通俗地说, 就是降低心理标准, 因为是外激性推动和内激性推动都很薄弱的情况下, 学生往往会把本来觉得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学习任务, 逐渐地放低自己的主观心理标准, 来说服自己对当前的“理由不足”进行合理化的归因, 以支持自己的持续性学习动力。但是这种内激的弱化, 是因人而异的,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可以进行适合自己的归因转移, 这种归因的转移需要学生本身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对当前学习的种种不利因素, 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其可以持续学习下去的动力。譬如, 当发现学习枯燥、乏味, 而且取得好成绩, 也没有外激性的奖酬时, 往往学生会进入一个兴致不高的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自觉地运用自我感知理论, 进行合理的归因转移, 想想过去学习的难处, 以及未来报效祖国等等积极的驱动因素, 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理由不足”的情况下, 不仅学生本身要通过内激弱化或者寻找其他激励的方式来促使学习的持续性, 而且教师也应该发挥一定的作用, 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方法, 而且要教学生做人。在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 教师也应该进行适当的开导, 或者举行一些班级内部的有趣的竞赛等, 让这种“理由不足”的情况, 在外界的力量的推动下, 变成相对合理的归因。

总之, 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的心理过程起伏不定、曲折迂回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运用“自我感知理论”合理地进行疏导和归因, 把消极的学习因素进行合理的归因转移,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 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进行合理的转移, 让学习的效率达到最大, 让学习变成一个富有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恩洲.创造时机启迪思维.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0 (4) .

[2]贺彪.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之尝试.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 .

自我感知 篇2

感知上刑部郑侍郎

作者:李洞朝代:唐体裁:五排 寄掩白云司,蜀都高卧时。

邻僧照寒竹,宿鸟动秋池。

帝诵嘉莲表,人吟宝剑诗。

石渠流月断,画角截江吹。

闲出黄金勒,前飞白鹭鹚。

公心外国说,重望两朝推。

静藓斜圭影,孤窗响锡枝。

兴幽松雪见,心苦砚冰知。

缘杖虫声切,过门马足迟。

漏残终卷读,日下大名垂。

平碛容雕上,仙山许窥。

“感知中国”“感知教育” 篇3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由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政府和无锡市政府三方共建。发展中心重点围绕我国物联网战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汇集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开展重大技术研发,开展应用示范,制定物联网标准,开展物联网及关联产业战略研究,依托中科院及国内外相关优势资源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落户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传感网创新园,是无锡物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的缩影。截至7月份,全市共签约物联网项目139项,总投资约111亿元,还有54个项目在洽谈中。全市已建和在建物联网投资基金机构4个,基金总规模达57亿元,专门用于物联网产业发展。通过无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全市已经引进了物联网方面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近百名。各类物联网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由去年的50人,增加到目前的579人。目前,无锡机场防入侵物联网一期工程、感知博览园一期工程、感知水利等12个应用示范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感知环保、感知电网、感知交通、感知教育等27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感知医疗、感知园区等4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正在组织方案论证和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

2000年~2010年十年间,在普及计算机教育、互联网教育的两次热潮中,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教育的每一次技术变革,无锡教育均走在全国前列。现在开始的新十年,在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时刻,无锡教育界的同伴们已认识到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无锡将再次迎接新的挑战。此時此刻,无锡将积极建设“感知教育、智慧学习”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教育系统处于发力“领跑”位置。

一是全国首家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无锡成立。6月10日,全国首家实体运作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教育部设在无锡的直属高校——江南大学挂牌成立。该学院由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合并重组而成,具有信息、电子与电气类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该学院的成立与无锡市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连,在人才培养上,该院将打造“政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组建“无锡物联网大学科技园”,截至7月已有7所国内知名大学在这里设立机构。其中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感知气象)、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感知生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芯片研发)、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三是在无锡地区中小学推进“感知教育、智慧学习”应用示范工程。主要包括:实施“感知普及工程”、物联网应用于教育知识创新。实施“感知课堂工程”,物联网应用课堂模式变革;实施“感知学习工程”,物联网应用于学习方式创新,实施“感知课程工程”,物联网应用于教育资源优化,实施“感智校园工程”,物联网应用于校园环境管理,实施“感知信息工程”,物联网应用干教育信息共事。

◆2010年1月5日,无锡形成物联网产业创新集群,将在2012年培育企业100家,传感网人才1万人,实现产值200亿元。

◆2010年1月16日至17日,吴邦国在无锡调研,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观看了机场周界防人侵系统演示,并表示希望无锡物联网研发机构发挥优势,为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创遣条件。

◆2010年1月22至25日,工信部奚国华副部长在无锡考察调研传感网产业,工信部将牵头成立一个全国推进物联网的部际领导协调小组,与江苏省无锡市共同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2010年1月25日,工信部正式批准无锡高新区为国家电子信息(传感网)示范基地,

◆2010年2月7日,无锡高新区、日木YPP,,研究开发推进协会、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2010年4月9日,无锡新区赴美国剑桥引进物联网人才。

◆2010年4月50月,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委会与江苏省广电信息网络公司举行了江苏下一代广电网物联网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

◆2010年6月10日,全国首家实体运作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江南大学挂牌成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扬卫泽为学院揭牌。

◆2010年6月12日,又一家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企业,无锡科晟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太湖新城。

◆201 0年6月14日,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无锡)物联网研究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南长区政府三方合作建设,落户南长传感网高新园。

◆2010年6月21日,由无锡市纽织实施的“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综合系统工程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2010年6月26日,由60多家单位自愿缔结的“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在无锡正式成立。

◆2010年7月2日,“感知环境、智慧环保”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论证。

◆2010年7月21日,曙光信息落户新区,另一家物联网企业东方信联同时签约入驻。国内首个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云计算中心,将在无锡建成。

◆2010年7月25日,无锡市人民医院医疗物联网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

◆2010年8月9日,无锡市政府和中国电子科棱集团联手打追的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在无锡滨湖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揭牌。

◆2010年8月9日,无锡举行建设“感知中国”座谈会,无锡市物联网发展顾问、专家和来自中科院、中电科、中移动等相关合作单位、省有关部门的负贵人共聚一堂,为无锡市“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201 0年8月9日,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传感网创新园开园。这是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国内首家传感网相关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仓业服务中心。

◆2010年8月9日,中国移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应用开发环境发布会在无锡隆重举行。

◆2010年8月9日,中科院院士何积丰等27位学者被我市聘任为物联网发展顾问、专家。

自我感知 篇4

微博在国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微博网民使用率, 从2010年13.8%提升到48.7%;使用人数从6311万提升到24, 988万, 同比增长296%。

随着微博的迅速普及, 其使用门槛低, 使用方便的特点, 让人与人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更加通畅, 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庞大的用户群、海量的信息再加上把关不严甚至没有把关, 谩骂和对骂的“口水战”、造谣与辟谣的“攻防战”几乎每天都在微博上演。以“郭美美事件”为例, 2011年6月20日, 郭美玲以“郭美美Baby”的帐号, 在新浪微博上公然炫富, 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商业总经理, 迅速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无数网民质疑红十字会的公信力。虽然红十字会在6月22日发表回应, 否认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的关系, 但是仍遭受质疑, 收到捐款数大幅度下滑, 河南红会称2011年为此收到捐款下滑5000万, 深圳红十字会则反馈7月收到捐款仅5000元。大量虚假、误导的信息在微博上泛滥, 对社会正常秩序带来影响。人们在享受微博分享、传播、获取信息便利的同时, 也面临信息泛滥、虚假和误导的风险。

北京市2011年12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规定》提出, “后台实名, 前台自愿”。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 但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在实名制的推动下, 微博用户的真实身份会被微博服务商以及相关部门所掌握, 存在隐私风险以及社会风险。例如:因微博服务商保护不当, 个人身份信息被黑客获取;又如微博服务商转卖用户资料, 或者根据资料对用户进行商业营销;也包括在微博上转发不当言论、传播虚假信息, 能被迅速定位, 存在被追究责任的可能性。

用户在微博上自我表露的意愿, 会受到使用者特性 (Consumer Behavior) 、感知风险的影响。如不同年龄、教育程度、收入、生活形态、社会地位的用户, 感知隐私风险、社会风险的程度有差异自我表露的话题、尺度也有差异。

本文的目的从使用者特性和风险感知理论出发, 综合分析实名制政策出台后, 微博用户自我表露意愿的影响及其因素。

二、理论综述

1、微博

微博, 即微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 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

目前有数家企业提供较为成熟的微博服务, 如:Twitter、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等等。

2、使用者特性

产品的使用意愿, 会受到使用者特性的影响。可以将消费者特性依据一般性至特殊性, 排列在一个连续尺度上。

表1的分类是描述性和预测性的区分, 从左到右, 预测能力次第增强。如:意愿比偏好更接近购买, 因此由意愿预测购买行为, 比由偏好预测购买行为更加准确。同理, 用生活形态预测购买行为, 比人格特质描述购买行为更加准确。但是, 知觉、偏好、意愿, 较难客观观察和测量, 人口统计、社会经济、人格特质、生活形态这四个描述变量相对容易观察和测量, 也有一般意义。又因为本研究不牵涉实际消费能力统计, 所以再排除掉社会经济。最后, 本研究选取人口统计、人格特质、生活形态三个构面, 以衡量使用者特性的影响效果。

人口统计, 是指研究对象的个人背景数据, 一般包括人口数量、质量、人口分布等。常被作为研究消费者或经济预测的基本变量。

人格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 它表现一个人人格的特点的行为倾向。

生活形态是指某一社会或其中某一群体在生活上所具有的特征, 这些特征足以表示出这一群体与其他社会或群体之所以不同, 而具体表现于一动态的生活模式中, 所以生活形态是文化、价值观、资源、法律等力量所造成的结果。

3、感知风险

感知风险分成下列两个因素:1) 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consequence) , 消费者对某件事情是否发生的主观概率;2) 后果 (Consequence) , 如果事情发生后, 其结果的危险性[8]。对于信息系统来说, 感知风险会对用户的接受产生影响。

可以用八个纬度对互联网电子商务来衡量感知风险, 即隐私风险、时间风险、财务风险、支付风险、绩效风险、社会风险和来源风险[9]。其中时间风险、财务风险、支付风险、绩效风险和来源风险不适用微博场景, 因此本研究的感知风险指隐私风险和社会风险。

隐私风险, 微博服务商可能会不当利用个人信息以及进行电子商务。

社会风险, 因使用失误而受到他人嘲笑、疏远而产生的风险以及被追究责任的风险。

4、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 (self-disclosure) 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日常生活中个体有时会回避自我表露, 个体在决定是否表露这些信息时会考虑危险和代价, 包括个人危险和关系危险。

三、结论和未来研究方向

1、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文献, 本研究最终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不同人口统计因素的微博用户在感知风险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2) 不同人格特质的微博用户在感知风险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3) 不同生活形态的微博用户在感知风险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4) 不同人口统计因素的微博用户在自我表露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5) 不同人格特质的微博用户在自我表露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6) 不同生活形态的微博用户在自我表露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7) 感知风险对微博用户自我表露产生消极影响。

2、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将根据需要开发出成熟的量表, 选择合适的微博用户进行实证研究获得现实数据支持;研究方法包括调查问卷等

目前, 暂时没有针对微博上感知风险和自我表露的量表。但是微博是互联网产品的一种, 在历史的研究中, 互联网产品里关于使用者特征、感知风险及自我表露的研究较多。未来的研究将基于已有的互联网产品相关量表, 结合微博的实际情况, 开发出符合微博调查的成熟量表。选择合适的微博用户进行实证研究获得现实数据支持。研究方法包括面谈和调查问卷等。

摘要:微博, 作为新型的社交网络产品, 已经改变人们信息获取、分享、传播的方式。北京市2011年12月出台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 《规定》提出“后台实名, 前台自愿”, 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 但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在《规定》的影响下, 微博用户的自我表露意愿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自我表露意愿会发生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使用者特征及感知风险视角研究实名制下微博用户自我表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变化。

关键词:微博,使用者特性,感知风险,自我表露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 2012.1.

[2]朱继东, 李晓梅, 《实名制规范与微博的健康发展》, 2011.12

[3]《红十字会陷信任危机》.http://news.ifeng.com/society/special/guomeimei/.

[4]Labay D G, Kinnear T C.Exploring the 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 in the Adoption of Solar Energy System.Joumal or Consumer Research, 198l, 8 (3) :271-278.

[5]Reynolds, F.D.&Wells, W.D., Consumer Behavior Mcgraw-Hill, 1977.

[6]McCrae R R, Costa P T, Busch C M.Evaluating comprehensiveness in Personality Systems:The California Q-set and the Five-Faetor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86, 54:430-446.

[7]Lazer W.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Stephen Greyserm.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1963, 18 (3) :140-151.

[8]Cunningham, S.M., The major dimension of perceived risk, Boston: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 1967, 82-108.

[9]Anne-Sophie Cases, Perceived risk and risk-reduction strategies in Internet shopping,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12:4October2002375!394

【自我感知】推荐阅读:

顾客感知10-14

职业感知10-15

消费感知10-18

感知手术10-18

感知能力05-19

感知中国06-16

感知体验07-22

情景感知07-26

学生感知08-07

感知特征08-14

上一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下一篇:方向梯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