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专业

2024-06-21

运动专业(共12篇)

运动专业 篇1

摘要:排球运动是一项对技能要求很高的综合性竞技体育项目,由于运动训练专业的自身特点,对学生的排球技术、战术等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在教学训练比赛中,也可能带来运动损伤。为此,笔者通过对排球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研究,了解排球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发生损伤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后更好的预防排球教学训练比赛中的运动损伤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排球运动,运动训练,运动损伤

1运动损伤的概念以及判断标准

排球中的运动损伤是指在参与排球比赛或训练中给运动员所产生相关的各种伤害,并且妨碍了运动员正常的身体运动或者继续运动而需采用的特殊处理,或者是这种伤害完全阻止了运动员的运动[1]。

现阶段,对运动损伤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一般认为是运动员不能参加训练和比赛,需要医务治疗和诊断有机体组织的损伤。但这种标准自身就存在的缺陷,运动损伤的程度不明确, 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同。由于受试者对运动损伤的界定不清楚, 在填写问卷时对训练、比赛中产生严重影响的损伤(如小面积皮肤擦伤、轻度的软组织挫伤、手指关节伤等)也可能会统计在内, 易会造成运动损伤发病率相对较高的结果[2]。

因此,运动损伤程度的判断标准参考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 中对运动损伤程度的划分,分为3个程度:(1)轻度损伤:运动员在受伤后仍然能够按照训练计划的安排进行正常训练,并且不至于使伤病情况加重。(2)中度损伤:运动员在受伤后可以进行训练,但还需要停止或者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3)重度损伤:运动员在受伤后完全不能训练,需要休息治疗[3]。

2结果与分析

2.1受伤人数和新旧伤的发生率

排球运动属于技巧性很强的集体隔网对抗项目, 其发展趋势向高度化、速度化、力量化等全面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各项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而来的可能就是运动损伤的增加,在调查的193名学生中只有两名学生没有受伤的经历,均为男生,男生的损伤率为98.21%;全部女生都受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损伤发生率高达100%。由于被调查对象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运动训练,损伤发生率高也属正常。 而造成损伤发生率女生高于男生的原因主要为:(1)女生的肌肉力量是男生的2/3,肌肉的横截面积比男生小,身体素质与男生存在一定的差异;(2)由于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同,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惰性心理。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发现,复发的运动损伤在男女生中占得比例较高分别为:82.73%、85.19%,这与运动训练专业的自身特点有相当大的关系,他们在中学时期就开始训练,到大学仍然在进行排球训练,老伤复发的情况十分常见。可见,一旦产生运动损伤后就很难得到“根治”的效果,因此,在训练中要高度重视如何降低运动损伤的产生。

2.2运动损伤程度

在运动损伤程度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无论男生或女生轻度损伤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分别为60.00%、66.67%;其次是中度损伤;最低的是重度损伤。轻度损伤主要为挫伤、擦伤,例如在鱼跃、前滚翻等动作中;经常会导致学生肩、肘、膝部位受到损伤;在排球训练中学生经常是纵跳、降低身体重心、倒地等动作的不断衔接变化,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身体力量以及协调性都有很大的要求,经常会产生以扭伤、拉伤、劳损为主的中度损伤,产生中度损伤的学生都以主力队员为主,可以推测:运动成绩的高低与损伤率成正比,但是受伤的产生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该推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明;在重度损伤中以骨折、脱臼为主要形式,但发生率相当低。

2.3运动损伤的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排在损伤原因前三位分别是准备活动不充分、 心理生理状况差以及身体疲劳,除准备活动不充分这项是所有运动项目都会发生的共性问题以外,其它两项都与学生自身情况有关,心理生理状态差,由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长期练习排球技战术,对排球运动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的变化直接影响个人身体机能的改变,易产生运动损伤。身体疲劳的产生在体育领域中属于正常现象,目前也属于相关领域的难点问题,教师只有在训练量上控制,尽量较少运动疲劳的产生,尽可能的减少二次疲劳的产生。特别要说明的一个原因是场地器材,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的场地设备良好,因场地造成损伤的原因特别小,大多数发生在练习期间,学生人数多,进行分组练习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来球上,忽略了脚下情况,偶尔会踩到球上,这是造成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这一环节上,需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3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3.1加强各部位的力量练习

肩部、腰部、背部以及膝部都是以大肌肉群为主,加强腰部、背部力量的可多采用练习核心力量的方法,例如:平板支撑、香蕉姿势两头起等方法;可多采用动静结合的训练方法,对肩部、膝部周围肌肉群力量的加强效果会十分明显;踝关节是最易受到损伤的部位,其附近为小肌肉,肌肉能力差,在增加踝关节肌肉力量的方法应重在平时的积累,多练习跳绳和提踵练习等。

3.2重视练习后的放松环节

放松的作用:(1)减缓疲劳。训练后的放松会大大改善血液循环条件,降低血液中的血乳酸含量,对减缓疲劳和避免运动损伤有重要作用。(2)肌肉力量增长,肌肉得到发展。肌肉力量完全来源于完成动作时各肌群收缩的合力,各肌群之间的协调性是影响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对抗肌不能放松,主动肌的力量就会被对抗肌抵消一部分甚至全部。如果肌肉一直保持紧张收缩状态,对肌肉的刺激就不易达到较深层次,也就不能有效发挥人体的运动潜能。

3.3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天气因素

由于大一、大二运动训练专业设置的技术课程相对较多,教师应结合班级的整体上课安排,对学生的练习负荷、组数以及时间等进行优化,使学生不易产生运动疲劳,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北方地区,冬季较长,天气干燥、寒冷,对准备活动的要求就进一步提高,尽量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也是降低运动损伤的最好方法之一。

4结语与建议

4.1结语

在练习中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运动损伤相当高,尤其在女生中,损伤率达到了100%。损伤的旧伤复发率较高,男女都超过了82%以上。损伤程度集中在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其次,重度损伤很少。主要是由于排球项目的自身特点造成的,损伤原因以准备活动不充足为主。

4.2建议

教师宜根据性别差异进行不同方式和不同身体部位的训练, 由于一旦出现损伤的部位,就难以根治,因此在练习中要充分进行准备活动以及最后的放松环节,尽量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膝部损伤是排球运动员的“短板”,应重视膝关节的保护,同时,增加膝关节部位附近肌肉群的力量,并且佩戴护具,以减少膝关节的损伤。

参考文献

[1]李银芳,安兵.我国排球运动员的损伤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9(4):50-52.

[2]顾伟农,王建伟,杨亚阁,等.我国体院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7(5):80-83.

[3]曲绵域,高云秋,浦钧宗,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45.

运动专业 篇2

对于减脂而言,奋力跳有氧舞蹈一小时,减脂效果还不及进行半小时重量训练。这是因为肌肉的新陈代谢速率比较高。

美国达拉斯有氧研究协会研究证明“一磅肌肉每日维持活动的基本热量消耗是30至50卡,但脂肪的热量消耗却只有2卡。”所以,如想让身体自行消耗更多热量,就必须提高体内肌肉与脂肪的比率。

每周进健身房做两次重量训练,或养成每日举哑铃的习惯,都能使身体肌肉更结实,促进脂肪的自我消耗。

2、“短”时多次运动

有研究显示,同样是为时2小时的健身运动,将其分成40分钟做一次共做3次,所消耗的脂肪几乎是分成60分钟做一次共做2次的7倍。

因为每次运动过后,体内可能维持最高新陈代谢速率至少12小时,体内囤积的脂肪也会在此时被迅速消耗。所以,尽可能分段做运动,减肥效果也会更好。

3、每次运动要保证20分钟以上

尽管上边说要短时多次,但是每次最短也别少于20分钟。为什么是20分钟?从促进健康的角度而言,单次运动超过10分钟即可到达促进健康的效果。但是从减脂消耗热量的角度而言,仅仅10分钟运动消耗是非常少的,而且消耗的主要是糖原。动用脂肪能量的前提是至少持续运动20分钟,并保持心律在最高心律的55%以上(最高心律为220减去年龄),这时肌肉及肝脏中的糖元消耗完了,脂肪才能开始被大幅度利用。

当然也有人坚持运动了体重不见下降,这时候一般要考虑以下两种原因:

(1)没有坚持运动:

有的人在减肥开始时,感到比较劳累和不习惯。练一天,休息几天。他们不曾了解,这样做根本达不到消耗能量的效果。加上运动会使胃肠运动增强,食欲增加,消化吸收增加。

很多人运动后胃口大开,只不过因为坚持锻炼,使热量不至积累而已。如果突然停止锻炼,胃口并没有缩小,可热量喜欢却慢性减低,这样不但体重难以下降,甚至可能回升。

所以,减肥运动贵在坚持,并在坚持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发挥潜能。坚持需要两个条件保证:一是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二是每日的运动量要合适。运动项目选择不当,或运动过度,会使身体过早疲倦,甚至可能损伤关节、韧带或骨骼,运动往往因此被迫停止,又何谈“坚持”二字?

(2)没有控制好饮食:

运动专业 篇3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 实验教学 改革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的实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体育院校中,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思维方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科学中的二级学科,其实验教学内容是运动人体科学完整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各体育院校正在进行各种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也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原则,提出了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为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参考。

1 更新实验内容,建立完整实验课程体系

重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改变对理论教学的过分依赖,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逐步建立独立的适合本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是指在原有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方法新颖、涉及多学科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实验,删减那些验证性强、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的实验项目。把这些实验项目科学归纳后建立适合本专业的新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2 合理设计实验类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本着打好基础、加强实践、提高能力、统筹兼顾和整体优化的宗旨,实验类型应该由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合理组成,将实验教学内容按功能模块进行有机整合在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中,基础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所占比例较大。综合性实验主要考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增加主要为了改变学生按实验步骤机械操作,只动手不动脑的实验习惯。这样即可改变原有按部就班的旧实验教学模式,又增强学生的实验主动性与创新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在完成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3 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书本的内容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封闭式”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汲取多方面的长处和经验,更加具有生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包括两个方面: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是允许学生有组织地在课余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实验操作,也可以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更高水平的实验操作。对外开放主要是指与学校内外进行各种形式的实验室人员交流和实验资源共享,充分吸收其它专业所长,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实验课教学空间

随着各个体育院校学生人数不断的增加,实验设备和经费极大不足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大力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些实验设备量不足、尚未购进的贵重设备和需要采用活体动物的实验内容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缓解师资矛盾。利用多媒体手段不仅可将抽象的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还可通过动画的方式演示机能的动态变化过程,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此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网络教学,拓展实验课教学空间。在完成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全面了解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实验课教学空间的拓展也要求全面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师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科研中的一支重要队伍,是教学环节的关键,是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实验教师业务水平,可以多给现有实验教师提供进修交流的机会,也可将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引入实验教师队伍。另外,也可以选择实验能力强,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研究生充实实验教师队伍。

5 改变考核办法,多种形式进行学生实验成绩考核

实验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它既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又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内容和标准非常重要。实验考核应坚持全面、客观、公平的原则,在全面考核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在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成绩考核与评定可采取实验技能操作、实验报告批改、实验设计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考核办法,以提高实验考核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考核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实验考核、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应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查珍,周元祥.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4):23—25.

[2]陈克敏,林明栋,王竹立,等.机能学科实验教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3):21—25.

[3]常春耘,陆南.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235—238.

[4]周叶中,陈学敏.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0,33(5):75—82.

[5]尤桂杰,钟兴明,顾丽燕,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3):103—105.

[6]邱红霞.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05,26(2):77—81.

[7]姜涛,黄海,高新友,马艳.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2):116—119.

[8]范学辉,胡柏平等.高等体育学科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的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03—106.

运动专业 篇4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师范大学非排球专业的学生, 在短期内学习、训练与比赛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为研究对象, 分析各种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2、研究方法

访谈法。在训练中, 适时和其他教练员交流, 询问运动队员身体状况, 了解其伤病部位及损伤原因, 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动作指导和康复建议。

观察法。通过对队员在整个学习、训练、比赛过程中的观察, 及时发现错误动作, 观察伤病者的习惯, 对相同性质的队员进行总结。

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运动损伤的科研论文, 阅读有关书籍, 对运动者损伤的性质、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 提出预防及治疗方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非专业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

高校普系大学生非专业排球运动员, 在学习、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由于技术动作掌握不是很熟练, 训练时常出现一些性质不同的损伤。男运动员在训练中出现的损伤多为关节扭伤, 肩、踝、指损伤较多;女运动员多为表皮擦伤、轻度挫伤, 常见的有手臂肿胀、手指戳伤、膝部磕伤。其中, 损伤者多为突发性损伤。由于他们是非专业运动员, 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也会与高水平运动员有明显的差别。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常有腰部、肩部、膝部损伤, 而非专业运动员较少出现此类损伤。

2.2、非专业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排球是一项直接由身体接触来完成技术动作的极具趣味性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 所以它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要求非常高。然而, 任何运动项目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体、技、心、战、智需全面发展, 这是高水平运动员必不可少的素质能力。然而, 非专业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差, 对排球知之甚少, 短期内进行训练和比赛必然会出现一些损伤。就我在担任教练员过程中, 对一些教练员、运动员进行观察、询问, 总结其损伤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

主观原因:非专业运动员身体素质较差, 自我保护意识不够, 在扣球时不能很好的利用核心力量, 只用臂来击球, 造成肩部疼痛;用力过猛、技术动作不对、关节柔韧差、急于求成;传球时拇指朝前, 造成指关节扭伤;对方扣球, 起跳拦网时出现踩脚或碰撞, 造成踝关节扭伤。女生扣球很少, 所以肩部很少出现损伤, 常出现手臂肿胀, 这是因为之前未接触过排球, 臂部突然直接与球接触, 必然会有一段适应期;垫球时, 手指与地面接触, 造成手指挫伤;腿部力量不够, 垫低球时容易跪在地上, 造成膝部磕伤。

客观原因:教练员不能很好的安排训练时间, 未遵循训练原则, 对运动员要求过高, 不能让运动员实时恢复;场地差, 如水泥地容易滑倒, 砖地容易磕到;训练部位单一, 长时间训练某一部位, 造成过度训练;天气过冷, 又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不注重基础动作练习, 过早的进行比赛。

3、结论与建议

(1) 大学业余排球运动员损伤以突发性损伤的发生为主, 肩、膝、手、踝、臂是运动损伤的重点部位。当发生此类损伤, 教练员要给与一些有效的康复指导, 并让运动员坦然面对伤痛, 避免其发生恐惧心理。

(2) 提高教练员及运动者对运动损伤, 尤其是急性运动损伤的防治意识, 在平时训练中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练员应根据运动者的身体情况, 严格按照训练原则, 合理组织安排训练, 预防伤病发生。

(3) 加强运动者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练习, 只有良好的体魄加上合理的训练, 才能尽快的增强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训练方法也要灵活多样, 不可单一的对某一部位过量训练。例如, 扣球、上手发球发球尽量不要安排在一块, 这样对肩部要求太高。

(4) 做好训练前准备活动和赛前热身, 最好是结合专项的热身活动。有的运动员不注重热身, 觉得没意思, 在身体机能未进入工作状态便开始练习技术动作, 这是导致损伤的重要原因。在训练前, 教练员最好统一进行热身活动, 编排一些趣味性热身动作, 既让运动员活动开, 又能提高其兴奋性, 使运动员身体运动自如, 减少不必要的伤病。

(5) 要激发他们训练的兴趣, 提高训练积极性, 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性训练, 增强队员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教练员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对进步快者要表扬, 让动作规范者当众示范。训练、比赛中提醒动作要领, 培养队员自我保护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球类运动--排球.[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篇5

排名 方向 占比
1 医疗设备/器械 27%
2 娱乐/休闲/体育 15%
3 批发/零售 14%
4 计算机软件 7%
5 贸易/进出口 7%
6 制药/生物工程 6%
7 机械/设备/重工 6%
8 医疗/护理/卫生 5%
9 学术/科研 5%
10 新能源 3%

运动专业 篇6

【关键词】运动训练;就业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7-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一个单招类型的体育专业,其学生的就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那么该专业的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有着怎样的就业心态?他们的就业准备充分吗?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为此,本文对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能对促进他们的就业有所帮助。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为烟台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10分,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回收效率为93.6%。

1.2 调查方法为封闭式问卷调查,共涉及14个与就业心态相关的问题。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 调查中,58.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求职很困难,36.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求职比较困难,这两项合计为95.1%,证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除此之外,仍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压力不大。1.9%的学生认为形势好,没有压力。

在就业前景方面,10.7%的学生认为乐观、很有信心,39.8%的学生认为比较乐观、有信心,两项合计为50.5%。与对就业形势的认识相比较,说明学生的就业心理是自相矛盾的。另有43.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5.8%的学生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

2.2 对就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问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的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时,21.4%的学生选大一,29.1的学生选大二,两项合计为50.5%。说明半数以上学生能够较早的开始关注就业问题,这与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比较一致。选择大三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的占42.7%,大四的占5.8%。另有1%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

在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方面,30.1%的人能够经常主动从网络、报刊等媒体查找就业信息,57.3%的人只是偶尔关注就业信息,约有12%的人只是等待学校提供就业信息或者从来不主动查找就业信息。这说明,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对就业岗位的认识不足。

2.3 专业认同感。 关于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满意的调查显示,31.1%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或很满意。38.8%的学生感到一般。另有12.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与此比较一致的是,38.8%的学生选择一定会或可能会根据所学专业选择职业,48.5%的学生选择看情况选择职业,12.6%的学生选择不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

以上数据说明,约有50%的学生对运动训练专业的认同程度并不高,未来的就业不会与专业相关。

2.4 就业意向和择业标准。 在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方面,35%的人选学校等事业单位,31.1%的人选国家机关,12.6%的人选国有企业,11.7%的人选自主创业,5.8%的人选三资企业,3.9%的人选私营企业。这与其他一些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基本一致。

关于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48.5%的人首选经济收入与福利,13.6的人选择工作单位所在地,11.75%的人选择工作单位性质,三项合计为73.8%。另有10.7%的人选择利于施展个人才干,8.7%的人选择专业是否对口,3.9%的人选择个人兴趣,1.9%的人选择单位前景。

在择业时地区选择方面,半岛地区占39.8%,家乡所在地占51.5%,省外占4.9%,省内其他地区占3.9%。

在对就业薪水的期望方面,希望月薪2000元以上的占71.8%,1500-2000的占23.3%,1000-1500的占3.9%,500-1000的占1%。

以上数据表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择业时对就业单位、就业地域、就业收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2.5 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在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方面,34%的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工作经验,23.3%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社会关系,14.6%的学生选信息严重不足,13.6%的学生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8.7%的学生选自身能力不足,1%的学生选性别原因,4.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忽视个人能力提升的现象。

2.6 就业求助。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52.4%的学生认为能为自己提供最大帮助的人是亲属或朋友,27.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12.6%的学生认为是院系老师或辅导员,7.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依次分别是求职面试技巧培训31.1%,提供招聘信息29.1%,就业政策形势分析18.4%,职业生涯设计指导15.5%,就业心理咨询5.8%。

由此可见,学院在学生的就业服务方面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但同时表明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树立独立意识,增强在就业择业中的主动性。

3 对策与建议

以上分析可见,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除了有一些客观原因外,学生的就业心态和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指导学生客观理性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既不能过分强调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不能盲目乐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殊性,提高就业的主动性。

3.2 指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过分看重地域、单位性质、经济收入等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尊重个人兴趣,无论在哪里都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

3.3 指导学生不断提高专业认同。通过分析体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运动训练的专业优势,指导学生把就业重心转到体育行业中来,而不是盲目的跨专业、跨行业就业。

3.4 及时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行业分析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龙和,李胜斌,郑彩云.大学生就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河北理工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2011(1)

[2] 姜苏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研究与对策[N].科技创新导报,2009(33)

运动专业 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选择南京市各项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共102名。江苏省运动队作为国内较老资格的专业队伍, 其蹦床队、网球队、艺术体操队、击剑队等运动员多次在国际上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整体素质能体现我国运动员的基本运动水平, 具有代表性。具体项目包括蹦床、网球、艺术体操、击剑、体操、花游、跳水、羽毛球。其中男运动员34名, 女运动员68名。运动级别为健将运动员46名, 一级运动员29名, 二级及以下运动员27名。年龄在14~29岁, 专业运动年限1~22年。 (如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使用《运动员疲劳问卷》 (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 ABQ) 来评定。它是Readeke和Smith[4]在2001年研制的, 分成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的消极评价3个维度, 一共15个题目, 要求运动员在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的情况, 每个维度的分值越高说明该运动员疲劳程度越高。

1.2.2 运动动机量表

运动动机的测量采用张力为[5]设计的《运动动机量表》来评定。它分为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两个维度, 每个维度由3个题目组成, 共6题, 每题分为0~4级共5个等级。该量表属于李克特量表, 要求运动员在不同意到同意之间做出选择。参与倾向分数越高, 运动动机越强, 回避倾向分数越高, 运动动机越弱。

1.2.3 施测与数据处理

该次问卷由专门培训过的研究人员亲自组织测试, 运动员在教练员或管理人员的配合协同下进行团体施测, 施测后问卷当场回收。问卷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将102名运动员的运动疲劳问卷三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由表2可见, 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较轻, 从各维度上来看成就感降低的因子的得分最高, 情绪/体力耗竭因子得分最低, 运动负评价因子得分居中。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运动等级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见表2) 。

由表3可知,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从分值上看, 女运动员各项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果都是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运动型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将调查所涉及的8个项目按照体育运动项目分类, 分为两类:评分类和制胜类。将项目类型作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4可知,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评分类和制胜类项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从分值上看, 制胜类项目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分值高于评分类项目, 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分值高于制胜类项目。

将运动员的年龄和专业运动年限与运动心理疲劳三个维度进行回归分析。由表5可知, 年龄与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之间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年龄越大, 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越高;运动年限与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专业运动年限越长, 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越高。

2.2 运动员运动动机预测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运动员运动动机对其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预测作用, 分别以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为因变量, 以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为自变量进行三次标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运动员运动动机能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 能够解释成就感降低的26.2%的方差, 能够解释情绪/体力耗竭21.1%的方差, 能够解释运动负评价18.9%的方差 (见表6) 。其中, 运动动机中的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运动员的回避倾向越高, 其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3 分析与讨论

运动性心理疲劳, 是指在长期、高压条件下进行单调的、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所造成的力竭感、疲惫感、倦怠感, 而不是完成一次体能性或认知性力竭任务后产生的力竭感和疲惫感[6]。心理疲劳一旦产生, 不仅影响运动员训练成绩的提高, 还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所以很有必要在运动员当中普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 加强教练员及其相关工作者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也是不容忽视的[7]。该文通过研究可能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的因素, 发现其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

3.1 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的因素分析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从分值上看, 女运动员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 这与周喜华[6]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女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比男运动员要低。具体运动性心理疲劳与性别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关系,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周喜华[6]等人认为对于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来说, 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越少地体会到低成就感。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运动型心理疲劳程度越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反, 原因可能是体校的青少年参与大型比赛时间较短, 运动等级越高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重要比赛, 并有可能获得优秀成就, 这会使运动员的成就感提高。而高水平运动员参与比赛经验比较丰富, 越高等级的运动员对参与大型比赛的渴望越低, 而且由于运动水平较高, 参与比赛的心理压力越大, 心理疲劳程度也相应增高。

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是根据分类学原理, 把名目繁多的竞技体育项目按他们的外部表现或按他们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类。按照技能主导因素可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 若按照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类则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和得分类五大类。前人多是按照技能分类研究了体能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差异性[8]。而运动成绩评定方法的不同也可能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影响。该研究将调查所涉及的8个项目按照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为制胜类和得分类两类。结果表明, 制胜类项目与得分类项目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制胜类项目运动员在运动疲劳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得分高于评分类项目, 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得分高于制胜类项目。原因可能是制胜类项目往往是双方运动员对抗决出胜负, 它要求运动员正面对手决出胜负, 如:击剑, 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影响比较大。而评分类项目的胜负决定是由裁判主观打分决定, 可能会使参赛运动员对于运动项目产生负评价。按照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对心理疲劳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该研究显示, 运动员年龄与专业运动年限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程度越深;专业训练年限越长, 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越深。这印证了周毅刚、郭玉江关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 可能的原因是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入队时间长, 生理疲劳的累积、生病的加重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加重运动心理疲劳[9]。

3.2 运动员运动动机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里动因或内部动力, 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10]。国外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心理疲劳对运动员运动动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11,12]。我国学者张力为等也认为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倾向呈负相关关系, 而与回避倾向呈正相关关系, 而且心理疲劳能够有效预测运动员的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13]。而对于运动动机是否能预测运动心理疲劳缺乏研究, 究竟运动动机的缺乏对运动心理疲劳产生怎样的结果, 学者们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由该研究可以发现运动员运动动机中的参与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均呈现负相关性, 但结果不显著。而运动员运动动机中的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提示我们在关注运动员的运动动机时应当多关注运动员的回避倾向。回避倾向程度越高, 则该运动员越可能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 因此, 调整并减少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缓解或避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 从而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水平, 帮助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4 结语

(1)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从分值上来看, 女运动员在运动型心理疲劳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 这提示我们在平常的比赛训练中应当更多地关心女运动员的心理状况。

(2) 制胜类项目运动员在运动疲劳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得分高于评分类项目, 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得分高于制胜类项目。这提示我们应当注重刺激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得胜欲望并加强他们的情绪稳定性, 对于评分类项目运动员应当培养他们客观正视比赛结果的能力。

(3) 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年限、运动等级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提示我们要多关注年龄较大, 资质较老的运动员的心理状况, 缓解他们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压力, 平常多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4) 运动员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 且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这提示我们, 运动员越是动机越弱, 回避比赛, 其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要激发运动员的运动动机, 特别是减少他们对比赛训练的回避倾向, 可以有效减少运动员心理疲劳发生频率。

摘要:目的 为了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相关因素, 希望通过该文引起国内教练和运动员对心理疲劳问题的足够重视, 掌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 帮助我国运动员更好地进行训练和比赛。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运动动机量表》对10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 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年限、运动等级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P<0.01;P<0.001) ;运动员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 (R2=0.26) 。结论 运动员年龄、专业年限等因素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影响, 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

运动专业 篇8

1 “运动是良医” ( Exercise is Medicine, EIM) 的提出

“运动是良医 ( Exercise is Medicine, EIM) ”的思想古已有之, 美国运动医学学会 ( ACSM) 和美国医学协会 ( AMA) 在2007年正式提出健康促进行动倡导, 主旨是促进医生、健身专业人员及其他卫生保健服务人员将运动与健康关系的科学证据和政策应用于实践中, 并通过法律或非法律性政策的形式将运动科学研究的证据应用到公共卫生实践中, 促进EIM的全球化。EIM建议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人的基本生命体征, 纳入医生问诊的内容体系中, 推荐执业医师在询问病史的时候询问患者的锻炼史, 并给患者开运动处方, 推荐患者锻炼。

2 国内外运动康复与健康相关专业

国内外多所大学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相关专业基于运动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在美国“培养体育教师优良大学”第一名的春田学院开设有健康娱乐专业、老年人医学专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健康体育和娱乐学院的应用健康科学系在美国有较长的历史, 包括人体发育、家庭研究、营养与饮食学、学校健康教育、公共健康教育、安全管理和职业安全等专业。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的目标是努力提供有益和挑战性的学术环境, 使学生能够获得公共健康与运动科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培养人体健康, 体质科学和体育运动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该学院的本科生毕业后可从事卫生和健身业、健康护理、运动保健以及环境卫生和安全等多方面的工作。

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开设有疾病防治与康复体育专业方向, 目标是具有使慢性病人和受伤的运动员通过运动、游戏、体育的预防和治疗得到康复的组织、教学、治疗、策划、监督的能力。俄罗斯国立体育学院开设有医疗体育专业。日本体育院系专业设置以保健体育和健康教育最为普遍。教育大学只设保健体育专业或特设体育课程, 体育院系开设有健康教育学专业。大阪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设有余暇运动和企业健康两个专业。日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系则设有运动与健康专业, 大阪教育大学在教养学科 ( 相当于系) 中设立了运动、健康和环境科学专业。

2003年在台湾的150余所大学中, 已有47所开设了运动、管理、康复保健专业。台湾义首大学医学院2004年创立我国第一所健康管理学系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健康管理专业学生。

2004年教育部审批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以来, 全国已有26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 培养能从事运动康复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等工作,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 国内“运动是良医”的发展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和推广“运动是良医” ( EIM) , 2012年6月由中国工程院营养学院士陈君石、营养学家陈春明在北京启动了“运动是良医 ( EIM) 中国项目” ( Exer-cise is Medicine in China) ,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与美国EIM合作推广, 预期与临床、公共卫生、体育科学等专业机构及企业合作, 建立EIM项目中国合作网络, 发展培训教材, 培训师资骨干, 推动“运动是良医”的实践, 促进国民身体活动和有效防治慢性病。目标是推广“运动是良医”的理念, 指导临床医生为患者开具运动处方, 指导公众科学运动和预防慢性病。

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运动医学》课程有专门讲座介绍“运动是良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相关文章最早也最多, 2010年11月王正珍等人发表《Exerciseis Medicine———健身新理念》, 2012年8月前沿动态栏目刊登《59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暨第3届“运动是良医”世界大会专栏导读》, 2013年8月前沿动态栏目刊登《“第60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暨第4届‘运动是良医’世界大会”专栏导读》, 2014年8月发表2篇相关综述《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综述》、《从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看运动促进健康实施领域的未来趋势》。中国前去参加2014ACSM年会的学者共有13人, 分别是国家运动医学研究所和北京医学会5人, 北京体育大学2人、清华大学体育部2人、首都体育学院3人、上海体育学院2人。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设有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2013年5月张海峰博士出席美国运动医学会 ( ACSM) 第60届年会暨第4届“运动是良药 ( Exercise is Medicine) ”世界科学大会。2013年9月举办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工作年会暨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 并以“运动是良药 ( Exercise isMedicine) ”为主题, 旨在通过运用康复新技术、新仪器、新观念促进健康。

2014年4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正珍教授在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题为《上医治未病, 运动是良医》的学术报告。2014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陈君石在皖南医学院讲题为“身体活动与慢性病防控———科学证据与实践”介绍了EIM ( 运动是良医) 项目的启动与推进情况。

2014年10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运动医学学院教授JamesStanford. Skinner在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讲座: 《运动与慢性疾病》, Skinner主要研究方向是慢性疾病运动干预, “运动是良医”全球健康促进项目的主要领导人。

国内首推EIM的是体育院校的运动医学专家, 然后有医学领域专家接受, 体育专业院校和医学院校有潜力成为推广EIM的主要力量, 医院心血 管和康复 专业医生 也开始接受EIM。

4 基于“运动是良医”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探索

4.1“运动是良医”的证据

锻炼对健康有益, 公元前5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认为“只注意饮食并不能保持健康, 必须与锻炼结合, 饮食与锻炼并重才能保持健康”。体育锻炼和健康状况有清楚的相关性, 不分群体、性别、种族、环境因素只要保持积极体育运动, 就会比那些不这样做的人活的更长寿更健康。

澳大利亚体育运动科学学会论证了运动干预对二十多种慢性疾病的疗效, 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 ( 例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 ; 代谢系统疾病 (例如肥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 ; 肌肉骨胳系统疾患 ( 例如骨质疏松、关节炎、腰背痛、脊髓损伤) ; 神经系统疾病 ( 例如老年痴呆、后天性脑损伤、帕金森症) 以及抑郁症和一些癌症等。

通过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延缓心血管机能退化, 太极拳、瑜伽、有氧耐力和力量运动有效干预肌肉萎缩导致的力量下降, 提高平衡能力, 预防跌倒和功能性障碍, 预防老年人肌肉萎缩, 减少少肌症的患病率, 保持健康体重和体成分、增强骨骼健康、提高人体功能。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记忆障碍或老年痴呆, 然而药物治疗老年痴呆疾病的效果不理想, 可以通过运动疗法增强老年人认知功能, 有效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阿尔茨海默病。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益, 可以预防和降低抑郁症状。

4. 2基于“运动是良医”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探索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学生, 接受运动是良药 ( EIM) 的理念并付诸行动, 成为积极锻炼的人群。获得参与“运动是良医”服务专业人员资质, 能够把运动锻炼作为治疗疾患的方法。美国临床运动生理治疗师的定义是: 经过专门培训的, 可运用运动训练对某些已被证明运动锻练有治疗效果的慢性疾病做治疗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以美国为例, 根据服务对象不同需有“运动是良医”颁发的三个等级之一的证书。首先, 他们应已持有由美国国家认证管理局 (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ertifying Agencies, NCCA) 认证的卫生保健体适能或临床运动训练证书。可颁发这类证书的组织有包括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在内的13个专业学会或协会。针对具有较低, 中度和较高危险因素但被认为可以自行进行运动锻炼的人群, 专业人员须具有运动科学学士学位, 具有NCCA颁发的体适能职业证书, 参加并通过EIM的资质培训课程和考核。有些专业人员已经获得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运动训练的培训证书, 因此可免修EIM培训和考核。

针对具有较低, 中度和较高危险因素, 且在进行运动锻炼时须有临床监控的人群, 专业人员须具有运动科学为主的硕士学位, 或学士学位加上4000小时的临床运动实践, 并持有NC-CA颁发的临床运动训练职业证书, 参加并通过EIM的资质培课程和考核。有些专业人员已经获得美国运动医学学会针对特定人群进行运动训练的培训证书, 例如注册的临床运动生理治疗师。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方向的师生有条件到达这个专业资质, 中国还没有EIM相关认证, 健身教练、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服务具有较低、中度和较高危险因素但被认为可以自行进行运动锻炼的人群。可以尝试达到EIM的要求条件开展运动治疗业务。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人员可以尝试与EIM建立联系, 注册成为会员, 参加国际会议, 取得EIM相关认证, 寻求国际认证与合作机会。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人员在运动康复实践中总结运动锻炼让人更年轻, 功能良好, 更健康, 治愈疾病的案例, 为体育锻炼医学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丰富专业经验。

基于“运动是良医”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前景广阔, 可以满足当前老龄化社会发展对康复保健人才的需求, 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 突出运动康复治疗的专业特色, 获得医疗卫生领域的认可。

基于“运动是良医”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探索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增设EIM相应认证课程, 开展EIM认证培训, 进入EIM服务领域。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 对比法研究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理念认为, 国内外运动康复与健康相关专业基于“运动是良医”, 把运动与健康的科学证据应用于专业实践并付诸行动, 成为积极锻炼的人群, 获得“运动是良医”专业人员资质认证。

关键词:运动是良医,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彭文革, 余惠清.美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休闲娱乐教育概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30 (5) :610-611.

[2]辛松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困境及改革思路[J].体育学刊, 2014 (7) :77-80.

[3]胡精超, 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9 (9) :851-854.

[4]冯玉娟, 毛志雄.锻炼是良医[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4 (9) :132-134.

[5]周石.运动是良医:临床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和循证实践[J].生理科学进展, 2014 (8) :132-134.

[6]王正珍, 胡扬.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8) :42-47.

[7]李红娟, 王正珍, 等.运动是良医:最好的循证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6) :43-48.

[8]于洪军, 仇军.老龄化的挑战与应对——老年人体力活动专题研究述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8) :56-60.

运动训练专业改革问题研究 篇9

1.1 实际训练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高校开始进入扩招阶段,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很多院校开始独立的招收运动员, 能够进行运动训练的学校从专业性体育院校扩展到师范类学校、综合类学校、理工类学校等等。截止2009年设立运动训练专业的学院到达近70所高校, 其中师范类学校大约30所左右, 综合类学校大约20所左右。扩招以后各方面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 由于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运动训练学院各个高校之间争抢高水平运动员成为一大关注点。鉴于学校招生数量远远超过高水平运动员的数量, 大部分高校开始从普通中学中招收体育生、运动员。这种现象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急速下降。很多学校不得不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调整培养目标, 逐步将培养优秀教练员和专项运动员的单一目标转向专项运动训练、体育教育教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多元目标。从各个高校扩招到各高校运动训练改革的过程来看, 培养出能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运动员以及优秀运动员教练一直是各大高校设立运动训练院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中, 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各大高校师资力量的限制很难完成预定的目标。

1.2 课程设置过于广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各大高校设置的课程过于广泛, 广泛的课程设置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的多而不精, 学生只能够从表面上理解所学的课程并不能深入了解其内涵。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 运动训练专业基础课包括了:实用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生理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等;体育专业基础课包括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有的课程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都必须进行选修。课程作为各大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高校学生的质量。国内大部分院校尽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除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设置了很多选修的课程, 例如: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民族体育、国外体育发展等等。这种广泛的课程设置会使得体育院校忽略本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 不能够把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运动员和教练员。

1.3 社会实践课程缺乏专业性

优秀的运动员和优秀的教练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理论技巧等, 这种素质的培养必须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但是一名运动员或者教练员只具备理论知识并不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或者教练员, 从一名理论上的优秀运动员或者优秀教练员到一名有良好成绩的真正优秀的运动员或教练员必须经过实践。由于扩招的影响导致各大高校的生源质量整体下降, 很多学生在上学之前并不具备直接的运动体验或者经过大赛的磨练。他们大多数在教师、寝室、训练场三点一线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在这种状况下各大高校加强实践课程的专业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鉴于此, 较专业的体育院校例如, 北京体育大学等已经对运动员的实践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北京体育大学根据生源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分类:在校一般学生、从国家退役的运动员、未退役的运动员以及校外3+1学生。根据学生种类的不同北京体育大学设置了专门的实践课程来满足各种类型学生的需求, 充分发挥各类运动员的特长。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类学校等并没有针对性的对运动训练实践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或者经过一定的改革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很多高校的实践课程千篇一律、形式单一、缺乏专业特色。

2. 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相关建议

2.1 转变观念, 明确专业目标

各个学校的专业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指南针, 只有明确了专业目标才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上。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除了一些高等学府, 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 大部分高校对于运动训练的培养目标都比较模糊。这种对目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导致“厚基础、宽口径等教育观念”。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运动训练来说应该推行“窄口径”, 有针对性的对培养特定需求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因此, 如今的运动训练专业改革必须首先推行“窄口径”的教学理念,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明确教育目标, 然后再有目的的拓宽口径。

2.2 完善专业教育体制

运动训练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是完善的专业教育制度, 就我国目前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来说, 很多问题或者缺陷的存在与我国不完善的体育教育体制存在很大关系。新形势下运动训练的专业改革应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明确界限、细分各个专业加强专业性的同时也应该对细分专业进行相应的拓展, 最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具备较强的专业适应性又具备一定广泛的社会适应性。随着国家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竞技体育理念的不断深入, 各个高校应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增加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也别是加强竞技领域内实践活动, 努力为高校学生打造高质量的运动训练平台。

2.3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和专业教材建设

硬件设施是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运动训练顺利开展必须依赖良好的硬件设施。目前只有少数高校能够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的运动设备以及专业的学科教材, 大部分综合性高校和师范类高校提供的教材和硬件设施都没有到达相应的要求。在接下来的改革中, 必须加强教材的专业性以及学科的基础性, 进一步完善各种硬件设施, 为高校培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

我国要想实现顶尖的体育强国梦, 进行运动训练专业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 大部分运动训练专业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 专业训练目标很难实现, 在这种背景下运动训练必须在正确的体育观念、教育观念的指引下进行运动训练专业改革, 不断完善运动训练体系和体制, 逐步摆脱现实困境。

摘要: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支撑专业, 其理论发展、专业改革一直是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研究者的研究重点。近年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 体育运动训练专业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本文以运动训练专业改革为研究中心, 对改革的问题、原因以及策略进行了细致分析。

关键词:运动训练,改革,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宝泉, 李少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困惑与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01) .

运动专业 篇10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实践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的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国体育专业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担负着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它的开设,可以为我国培养大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体育人才。本文为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简称“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办成特色专业,进一步深化其教学改革,培养出具有“宽基础、厚知识、高素质”的运动训练专业复合型的“通才”提供有益思路;

1 运动训练专业教育模式的现状

高校人才培养是根据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政府需要制定的。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处于封闭状态,这一状况的延续,使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成为一种单一的、常年不变的传统定势。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供求关系在逐渐转变,社会从被动接受转为向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和人才质量提出各种需求。

目前,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实际锻炼,使得他们毕业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显得缺少准备。近些年来,我国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正在逐步加剧,除了由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院校布局的不合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现行就业制度与人事制度的不合理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的期望值太高,而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太大。由于用人单位希望大学毕业生到岗后能尽快进入“角色”,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也成为首选条件,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历,是因为工作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减少用人单位在人员培训方面的开支。经过对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对这一现象不可视而不见,学校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 合作教育模式构建的特征及意义

“合作教育”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较好地统一起来,充分利用中小学、地方体育社团组织等多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训练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很好地弥补了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教育功能之不足。它既体现了高等教育整体目的变化与调整的内在逻辑,又体现了合作教育自身目的的明显个性。这一个性具体表现在它所培养的“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适应性上。

2.1 合作教育模式特征

开放性特征。合作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它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上。这一教育方法使它冲破了传统高等教育封闭的教育模式,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运动训练专业教育也是这样,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而独立存在。因此,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步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开放性的另一个表现是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不再局限于课堂内教师传授固定的专业知识,而是提倡发现和创造式的学习,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以及广阔的生活天地结合起来,通过接触实践来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在实践中遇到困难,经过奋斗解决困难,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得到培养。

现代性特征。合作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步成型和完善起来的。合作教育的现代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它以社会进步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发展需要既有知识又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赋予新的涵义。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教育与实践、知识与技能、书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必将进一步缩小,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将越来越显示其生命力。

2.2 合作教育模式构建的意义

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切实举措。运动训练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知识面的拓宽。经过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快进入工作角色”这四个方面素质要求较高,而在现有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中却恰恰是最不足的。仔细分析一下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基本上都是非技术素质,这些素质不是单单通过课堂教育可以培养的,而是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合作教育是一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为合适的教育模式。

2009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阜新市以超常规、跨越式速度共同申请了运动训练(篮球方向)专业,以辽工大和阜新篮校为依托成立了阜新篮球学院。由于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起步较晚,与之相应的理论研究刚刚开始。而“合作教育”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常用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对市校合作创办的运动训练专业采用的教育模式展开研究,对于解决我校运动训练专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问题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合作教育的运作将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不但减少了学校教育的盲目性,而且提高了学校的应变创新能力,合作教育将有效地缓解传统单一教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合作教育模式的推广将给学生带来巨大利益,合作教育可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合作教育过程中跳出自己的小天地,通过社会角色转换,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另外,合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实践创新能力的机会和提高自身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和地方体育组织接受职业教育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

3 结语

辽工大运动训练专业尚在发展的初始阶段,教学条件还不十分成熟,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许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发展。为确保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厚基础,宽领域,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多元化”格局建立起校内外立体实践基地是支持合作教育发展的最根本、最彻底和最持久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郭善玲, 廖燕.谈合作教育模式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上的运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9, 24 (5) :132-135.

运动专业 篇11

一、学生运动训练的生理特征

这一阶段学生的神经系统经过少年时期时加速发育阶段之后,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较均衡,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智力进一步发展,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的协调作用、对肌肉中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都较强。对运动训练负荷承受力逐步加大,大强度训练可接近成人,但次数可根据专项特点适当安排,还应注意参加多项训练,力量训练增加,负重练习可达中上等程度,要帮助他们选择专项,以利于提高专项成绩。

由于性激素对脑垂体的抑制作用,身高、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发育逐渐缓慢下来,骨骼已基本骨化,较坚实,能承受用力较大的负荷,但关节的柔韧性不如儿童少年。这个时期少女肌肉的横断面积和力量比男子小,皮下脂肪增多,肩带肌、腹肌、肩肌、腰背肌和骨盆底肌都不很强健。因此,在运动训练时应区别对待。同时对男女少年也都要做些柔韧性练习,尽量保存较大的运动幅度和动作速度、动作速率。

这一阶段心脏容积和收缩力大大增加,随着胸围和胸腔的增大,肺活量也增大。肌肉向粗壮方向发展,据有关方面研究,十六岁的男生,其肌肉力量几乎超过十二岁男生的一半,所以16至19岁是进行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的最佳时期。

这一阶段学生的性机能发育基本成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明显的两性差异。青年初期(17至18岁)学生对性的体验敏感,在运动训练队中要正面教育运动员,防止早恋,女生的月经周期也已稳定,应按她们的月经周期安排训练。

二、学生运动训练的心理特征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更明确,对体育运动训练的意义、作用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有较全面的深刻理解,这样就推动运动员自觉地投入刻苦训练。学生训练兴趣得到提高,并且有更大的选择性,他们的知识经验逐渐丰富,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这时学生已不满足于一般的身体训练和简单的知识。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女学生由于性征的变化,身体发胖,动作不灵巧,对技巧性较强的动作或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产生顾虑和恐惧心理,此外,由于女生向往美、追求美,担心身体发胖、发粗、注意节食,不愿做力量训练等,影响运动训练正常进行,教练员必须加强正确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总之,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训练,运动训练过程也是一个严密的、系统的、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体育人才由“材”变“才”,即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转化过程,使学生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为祖国争夺荣誉。

(作者单位 江苏省兴化中等专业学校)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建设的探讨 篇12

关键词:运动康复,健康专业,发展对策

1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两大类[1]:一类是医学院校;一类体育院校。各个学校的专业培养模式仍旧坚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学科本位思想,但是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且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体育院校的培养目标为多个方向,学生毕业后既可以做康复治疗师,又可以做营养指导师、体育保健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还可以做队医、教师等;而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比较直接,学生毕业后到医疗系统从事康复治疗的无力治疗师或者作业治疗师。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对运动康复专业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的差异也就比较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也参差不齐[2]。

1.2 课程设置欠合理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运动的增加,社会对运动康复与健康类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实际就业情况却恰恰相反,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3]。通过对部分实习就业单位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学校的课程设置、实践培训和人才培养目标跟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符合;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欠缺;以及。医疗系统的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医学知识匮乏,无法满足日常临床工作的要求,体育系统的单位则反映学生们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学习的课程很多,但是不系统,跟运动人体专业、康复治疗技术等相似专业相比没有什么专业优势。如何兼顾各用人单位的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没有系统的专业教材[4]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尽管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但在专业教材建设方面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依然沿用医学院校或体育院校的相关教材。医学基础方面的课程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部分重叠,运动健康方面的课程又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也有交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以上专业的简单重组,缺乏专业特色,很容易陷入“学而不精”的尴尬境地,同时对该专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院校也尝试自编了一些课程教材和讲义,为专业知识的拓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是与本专业特色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4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由于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起步较晚,学科建设相对缓慢,缺乏具有较高层次专业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毕业与体育院校或者医学院校,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教师医学知识固然扎实,但是其对体育理论知识了解甚少,而具有体育教育背景的教师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两者都很难将体育与医学进行有机结合。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综合发展,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此外,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某些核心课程,例如推拿治疗学、康复治疗技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而实际情况却是担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严重缺乏专业操作技术和实践经验,导致实际授课时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康复技师由于受到学历、工作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不能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或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技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2 促进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

2.1 利用区域优势,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对于这种医体结合的专业定位,历来有“姓医”还是“姓体”之争,但是这种争论其实没有实际意义。医体结合专业的办学关键是能够充分运用当地合理有效的资源,以服务当地为基础,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办出专业特色。我校紧邻我国面对东盟的国际窗口城市一南宁,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位优势,加上广西对服务业大力的政策支持,使得广西保健康复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社会对保健按摩师、康复训练师等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剧增。以养生、保健公司各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较丰富的保健、养生、康复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保健康复技术,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能适应企业需要的“保健有技、康复有方、体质有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2 根据就业定位,改革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大致分为六个模块,即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限制性选修课、自由选修课及毕业实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思想道德教育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了一些医学和体育学基础课程,例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包括了与该专业相关的理论实践知识,如运动康复技术、运动疗法、中医养生方法等。选修课主要的开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专业相关知识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毕业实习主要包括就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完成。其中专业课做了一些调整,将某些学科型课程转变为技能型课程,例如中医养生学改为中医养生方法,运动康复学改为运动康复技术,人际关系学改为沟通技巧等。此外,增加了培养职业素养的课程比重,开设了公共礼仪、沟通技巧、职业素养等课程。

2.3 注重团队建设,改革教师队伍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校中存在学科间及教师个体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且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技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对此,我校探索式的采用例“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以老带新,由有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加强“传、帮、带”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重视对薄弱学科和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力度,开展结对帮带活动,有序推进,有效促进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教学业务竞赛活动,使青年教师从教师培养的“过渡期”尽快步入“成熟期”,挑起教育教学重担,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经常组织青年教师相互学习,以医学专业出身和以体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加强交流和探讨,共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此外,该校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指导思想,不定期选派教师去北京体育大学及其他重点院校培训、观摩有关该专业教学模式和具体工作,并到合作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以了解行业的最近动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培养方向;不定期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开讲座,让师生们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加强与合作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交流平台,实行校企互聘,进一步深化合作,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及科研素质。

2.4 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我校拥有基础教学实验室、运动康复实验室、营养实训实验室、心理实训室,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除了在校内各个实验室搭建实践平台外,还先后在我市各级医院建立了实训基地,为学生的临床实习创造机会。除此之外,还与一些合作单位、企业开展了运动损伤性疾病相关康复方法的项目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和教学成果的转化,对本专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也在试着建设自己的康复中心,增强学生对本职工作的理解,增强学生就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促进本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教育、体育等多领域的快速发展,全社会人民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将会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朝阳专业,在新政策的指导下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和教材等方面确实有待进一步改进。各个兄弟院校应加强相互沟通,交流经验,在专业建设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应允许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我们应该从中“求同存异”,并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制定科学培养计划,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有用人才;在面对专业建设的困难时,我们应当同舟共济,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本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精超,赵斌.我国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9):851-853.

[2]刘军.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实践与理论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4(7):181-182.

[3]王永亮.民族医学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发展的思考[J].内江科技,2012(9):3-4.

上一篇:预算质量下一篇:务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