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摘要

2024-12-29

信息摘要(共12篇)

信息摘要 篇1

0 引言

随着,加快藏文信息化建设进程,互联网不仅成为藏族群众为主的传递信息、共享资源的主要途径和藏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互联网上藏文为载体的信息不断的增多,不良信息内容繁多,传播速度快,不受限制地流传,将会对网络用户造成巨大影响,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藏文敏感信息提取的自动文摘处理成为越来越关注的研究课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基于敏感信息特征加权的方法

基于不同特征的摘要自动生成中,加权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加权的方法和权重的计算对文摘句的抽取有直接的影响。

(1)藏文词语的加权

一篇藏文文章由句子集组成的,句子又由多个词语构成,句子中不同的词语它对文章的贡献度也是不应该相同。词语的加权策略如下:

①标题中出现的词位置权重为2,不在标题中出现的词权重为1。

②通过词在文档中频率越高说明词串越重要。

③把藏文字串的长度函数(以藏文音节个数来计算)与藏文字串的频率函数相乘作为词串的权重。

(2)藏文句子的加权策略如下:

①在段首出现的句子位置权重为2,段末为1。

②句子包含的关键词(高词频等)的权重加权后作为句子权重的一部分,包含关键词的权重高,句子权重也相应提高。

③句子与标题相似度高的句子权重高。

2 基于统计的藏文关键词提取的方法

在藏文文档中抽取关键词串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基于字数越长的词出现的概率越小,所包含的信息越丰富,实际上代表的意义却越重要。因为如果词串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是字数短,代表的意义不一定重要。因此采用TLTF(Term Length Term Frequency)方法,TLTF是把字串的长度函数(藏文音节数计算)与字串的频率函数相乘。词权计算公式1:

其中:为词权;为词频;为词串

例如:在整篇文章中出现10次,即词频为10,则通过词权的计算公式计算出该词串的权重是;在整篇文章中出现5次,转换后的词串权重是。根据这种加权方式,以提高藏文长词的词频权重。

3 基于敏感信息特征加权的文摘句选取

3.1 影响藏文句子权重的特征

(1)句子的长度:句子的长度会影响句子包含信息的多少,较长的句子通常比短句包含的信息丰富,同时非常短的句子对文摘的流畅性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本文要求只有句长超过8 个字的句子才有资格成为文摘句。

(2)词频:用词性识别的方法过滤停用词后,能够指示文章主题的有效词往往是高频词,在藏文篇章中不排除低频次词汇对文章指示作用。

(3)标题:标题是概括藏文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位置:美国的P.E .Baxendale的调查结果显示:段落的论题是段落首句的概率为85%,是段落末句的概率为7%。因此,有必要提高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的权值。

(5)线索词:类似于藏文中的线索词或短语大多出现在介绍或总结主题的句子中,因此线索词的权重需要提高,显现线索词对文本主题句抽取的重要性。

基于藏文句子信息加权的文摘句选取方法是通过事先采用多种权重度量的方式,综合评价句子反映主题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规定的一些特征来计算句子的权重,根据其权重的大小排序来抽取文摘句。

S为待选取的主题句,L为句子的长度,F为标题与句子的相似度,T为标题;P为句子在文章的位置,W为句子中的线索词,B为句子中含有关键词。

3.2 藏文句子相似度计算方法

藏语句子的相似度计算在藏语自然语言处理中关键的技术之一。藏文信息技术各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研究课题。在藏文自然语言处理的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词性相似度加权计算方法

藏语句子切分成若干个单词并标注词性的字符串。藏文句子间的相同的关键词中特意加大对动词和名词的权重。其特性用词性权重W表示,这样,在此处计算相同的关键词的个数,若两个关键词相同且动词或名词时,的一个动词的权重为,一个名词的权重为,其他词性权重均为,计算关键词个数时相应词的词性计算对其的权重。公式3如下所示。

其中,为句子间的相似度,表示为句子中相同关键词的个数,表示中的关键词的个数。

例如:藏文句子进行预处理(分词、标注词性)。动词权值为5,名词权值为3,其他词性为1。

以上两个藏文句子S1和S2中3个关键词相同,其中名词3个,动词一个,用词性相似度加权计算方法:

(2)基于向量空间的余弦相似度算法

基于向量空间的余弦相似度算法在计算藏文句子相似度中使用的比较多且效果也较好。在基于向量空间的余弦相似度算法中,将文档看成是由相互独立的词条集构成,每一个句子都可以用一个n维的向量来表示。用同样的方法,对于文档中的每一词条,据其在藏文文档中的重要度赋以一定的权值,并将看成一个n维坐标系中的坐标轴,为对应的坐标值。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计算目标句子的n维向量,得到后,它们所对应的两个句子之间相似度就可以C和这两个向量之间夹角的余弦值来表示,公式4如下所示。

以两个完整的藏文句子为例,一首先对进行预处理得到所示的两个句子;将句子中包含的所有有效词的词频向量初始化为,两个句子分别通过各自的词频向量计算余弦相似度得出两个句子的相似度。

4 结束语

本文中主要采用基于不同特征加权及权重度量的方法抽取基于敏感的藏文自动摘要,在藏文句子语义上考虑,难免有所缺失,若能在不同敏感语句特征加权的计算方法之外,辅以其他基于自然语言识别的方法,或许能够更准确地找出敏感信息,这将是未来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Brunn,Y.Chali,C.J.Pinchak.Text Summarization Using Lexical Chains In Workshop on Text Summarization[J],ACM SIGIR Conference.September 13-14,2001,New Orleans,Louisiana USA.

[2]祁坤钰.藏文分词与标注研究[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5.

[3]朱文轩.Blog文本内容敏感信息的自动提取技术[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买哈铺热提·外力,赵梦原,艾斯卡尔·艾木都拉.基于关键词的维吾尔单文档自动文摘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

信息摘要 篇2

编者按:为了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的向气候变化公约缔约国方会议提交国家信息通报的任务,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编写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2月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幕,12月10日,我国代表团在会上介绍了我国信息通报的情况。为了宣传我国与气候有关的基本国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本报今天摘要刊登国家信息通报的主要内容,以促进全社会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各缔约方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根据他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提供温室气体各种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国家清单,促进有关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息交流。中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组织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等有关单位的官员和专家,根据非附件———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和全国性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和其他特别注明的以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一、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1994年中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及城市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报告了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

能源活动清单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矿物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和氧化亚氮排放;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的甲烷排放;石油和天然气系统的甲烷逃逸排放和生物质燃料燃烧的甲烷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清单报告的排放源包括:水泥、石灰、钢铁、电石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己二酸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农业活动清单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稻田、动物消化道、动物粪便管理的甲烷排放;农田、动物粪便的氧化亚氮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活动清单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森林和其他木质生物碳贮量的变化以及森林转化为非林地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城市废弃物处理清单报告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甲烷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废水的甲烷排放。

根据清单估算结果,1994年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量为26.66亿吨(折合约7.28亿吨碳),其中能源活动排放27.95亿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2.78亿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部门的碳吸收汇约4.07亿吨;甲烷排放总量约为3429万吨,其中农业活动排放1720万吨,能源活动排放约937万吨,废弃物处理排放约772万吨;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约为85万吨,其中农业活动排放约78.6万吨,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约1.5万吨,能源部门排放约5.0万吨。按照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提供的全球增温潜势数据计算,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为36.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分别占73.05%、19.73%和7.22%。

影响中国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与消费模式变化、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增长、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林业与生态保护建设。分析表明:一方面,中国未来的基本生活需求与经济发展将产生更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排放量增长的同时,也在自身能力和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内,努力降低排放增长的速度,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估的研究,主要研究的领域集中在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4个领域:水资源、农业、陆地生态系统、海岸带和近海生态系统。初步研究结论如下:

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20世纪90年代是近百年来最暖的时期之一;从地域分布看,中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是西北、东北和华北,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从季节分布看,中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5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中国降水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以后逐渐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在假定大气CO 2 浓度从1990年起渐进递增至2100年,并考虑气溶胶浓度变化的情景下,不同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情景预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趋势是一致的,即中国将持续不断地变暖,降水也将增加。对于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限的结果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大背景下,中国的极端气候冷害事件呈减少趋势,而极端高温事件应是增加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将增加。

对中国主要江河径流量的观测结果表明,近40年来六大江河的实测径流量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偏旱。与此同时,中国洪涝灾害也频繁发生,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发生大洪水。SRESA2、B2情景下的影响评估显示:北方径流深减少而南方径流深增加。这将加剧北方的水资源短缺,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自20世纪气候变暖以来,中国山地冰川普遍退缩,西部山区冰川面积减少了21%。在气候变暖情景下,冰川融化对近期出山径流的减少将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但对未来的冰川水资源利用有较大的威胁。

气候变暖后,由于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普遍缩短,这将影响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导致农业生产费用增加。现有的评估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影响以减产趋势为主。气候变暖将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相应的种植制度也将发生改变,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而三熟制由当前的13.5%提高到35.9%,其北界也将北移500公里左右,由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气候变暖后,中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现有的种植制度、种植品种和生产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到2030~2050年间,由于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会使粮食生产潜力降低约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

气候变化对中国物候的影响显著。观测表明: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下游春季增温,物候期提前。在CO2浓度倍增情景下,中国的植被带或气候带将向高纬或向西移动,植被带的范围、面积、界限将相应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的森林影响最大。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初级生产力地理分布格局没有显著影响,森林生产力和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由于气候变化后病虫害的暴发和范围的扩大、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森林固定生物量却不一定增加,各树种适宜面积均减少。在CO2浓度倍增情景下,中国北方牧区的气候将会变得更加干暖,各干旱地区的草场类型将会向湿润区推进,即目前的草原界线将会东移;模拟预测表明,全球变暖对中国的冻土、沼泽、荒漠都将产生显著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沿岸海平面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尤为明显,海平面上升的年平均速率约为1.4~2.6毫米。中国科学家应用中国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计算了到2100年中国沿岸5个区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范围在31~65厘米之间,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继续上升将加剧中国海岸的侵蚀过程。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中国沿海江河潮水沿河上溯范围加大,从而影响到河流两岸淡水供应,并使水质降低。

已采取的适应措施主要包括:颁布了13部相关法律和条例;建设水利工程,如大江大河防洪堤防建设、南水北调等;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抗逆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天然林保护区等。

拟采取的适应措施主要包括:节水型农业和工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选育抗逆和抗病抗虫新品种;退耕还牧、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控制和制止毁林及各种生态破坏;扩大自然保护区;加强并建立防治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江河防洪标准,加强沿海防潮设施建设。

三、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能力,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做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支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保护全球气候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2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和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1994年制定和发布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200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精神,制定了多部有关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开始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推进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中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及国家计委等部门分别颁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等政策。1990年以来,国家关闭了一大批技术落后、能耗和物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中国政府对节能项目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财政、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购置实行信贷贴息、差别利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和加速折旧等;对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在能源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措施,优化了能源结构,促进了能源部门的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煤炭投资和价格实现了市场化;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了重组,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油、成品油价格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电力行业建立了多元化的电力投资和所有权关系,完成了电力部门的政企分离。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中国政府把编制能源发展规划和节能规划纳入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到2000年,中国政府已编制了“六五”至“十五”节能规划以及每年的节能计划,为中国的能源发展和节能工作设定了分阶段的具体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主要政策。

根据国家扶贫目标和农村能源发展目标,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和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截至2000年,中国在1500多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容量248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00亿千瓦时。除了风能和小水电以外,中国还在农村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沼气、太阳能、地热等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节能规章,建立了中央、地方和行业、企业三级节能管理体系,实施了一系列节能技术政策,开展了全国“节能宣传周”,建立实施了能效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有效地推动了节能和提高能效工作。1980~2000年,中国GDP能源强度年均下降5.32%。

中国历来重视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钢铁工业在1990~2000年的10年间,钢产量翻了一番,而钢铁工业总能耗仅增加34%;同期,化学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年均下降5.15%;建材工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建材产品能源单耗普遍下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务院及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指导和规范了建筑部门的节能工作,如《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发布的建筑节能标准主要有《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从1992年开始,建设部开展了建筑节能试点,截至2000年年底,中国累计建成节能建筑1.8亿平方米。在1996~1998年期间,“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共推广高效照明电器产品2.67亿只,照明节电量达到172亿千瓦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了《铁路节约能源管理暂行细则》、《铁路节能技术政策》、《交通行业实施节约能源法细则》、《汽车报废标准》、《铁路工程设计节能规定》、《汽车、船舶节能产品公布规则》、《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等规章制度和标准。

1980年以来,中国先后制定和修订了《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条例》、《退耕还林条例》和《城市绿化条例》等,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民义务植树制度、林价制度、林业基金制度、造林贷款制度、森林认证制度等。自1978年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包括“三北”、长江中上游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十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到2000年,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为4666.7万公顷,封山育林面积3019万公顷。

近10年来,中国政府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关于印发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生活垃圾填埋场气体管理工作的通知》、《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法规、行政条例、政策和标准,为城市垃圾处理和处理过程中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了依据。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共有741座垃圾处理场,其中卫生填埋场571座、堆肥厂134座、焚烧厂36座。

中国政府重视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分别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利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的资助,实施了“中国终端用能效率”、“中国节能促进”和“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商业化”等项目;在林业领域,近10年来,国家林业局在中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了国际合作或援助项目共达269个。

四、气候系统观测与研究

中国已经基本建成了三维立体综合大气观测网。目前拥有基准气候站143个、基本气象站530个、一般气象站1736个。大气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面观测站布局东密西疏;随着城市的发展,气象观测站的环境受到了影响;一些重要观测项目的标定工作还不够完善;高空探测手段单一;青藏高原高空观测很少;大气成分观测站点少,分布不合理,观测项目少,观测仪器与方法、测试分析手段、质量控制等方面基础薄弱。

在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方面,中国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过去的20余年,中国的科学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事实及其可能原因、未来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可能情景、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敏感经济部门和脆弱地区的可能影响以及全球减缓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对中国的可能影响与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措施等,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系列成果,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政策和履行国际气候公约活动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未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气候变化研究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有关部门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机构,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意大利、德国、瑞士等国政府合作,先后开展了多项能力建设项目和合作研究。

五、教育、宣传与公众意识

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是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中国加大了气候变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在提高公众气候变化意识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已初步建立起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六、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需求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技术开发能力不足。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作为《公约》非附件———缔约方,要有效履行《公约》下的承诺,需要发达国家按《公约》的要求,在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以提高中国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相关研究水平。

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技术性工作,不仅需要清单编制人员具有一定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而且也需要保持人员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需要发达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开展培训和国际交流等活动,提高中国编制温室气体清单的能力;中国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与国际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希望获得国际社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提高获取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所需基础数据的能力,以减少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不确定性;为科学准确地确定排放因子,在工业锅炉与工业窑炉、生物质燃料燃烧、稻田、动物、森林生物量土壤碳等排放因子的测试技术与设备方面,有必要给予中国相应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需求主要有: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各种能源技术、交通运输领域的先进技术、材料与制造业方面的先进技术以及建筑等其他方面的先进技术。中国在农业、自然生态与林业、水资源、海平面与海岸带、荒漠化与自然灾害等领域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和脆弱,也需要获得相关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中国在气候观测系统的主要技术需求为:大气与海洋观测方面的各种先进技术、气象、海洋、资源卫星技术以及其他有关方面的技术。

外刊摘要 车界人物 篇3

天哪 中国的廉价汽车来了

2003年10月8日《纽约时报》

就在中国汽车业和汽车销售进入快速增长之际,西方的担心也与日俱增,他们怕中国制造的汽车会和玩具、家电一样,凭借价格优势占领市场。《纽约时报》杂志近日刊登的一篇文章这样说:

当前,几乎每个大的国际汽车生产商都在中国生产汽车。中国出口美国的第一批汽车可能是美国早已销售的型号,也可能是中国制造的大众捷达或者本田思域。然而,这不是敲开美国低端市场的中国车,进入美国的中国车可能是当地人根本没听说过的品牌。

现在,中国生产汽车的成本比欧美、日本和韩国都要高,这是因为工厂规模小,许多零部件需要进口,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中国高效的工业基础设施到位、可以降价的时候,它一定会来,就像其他便宜的家用电器一样。

“全球汽车知情者”(Global Auto Insider)的负责人保罗·莱尼特说:“中国在未来5年出口到北美的汽车会带有明显的西方特征,如果价格在6000~7000美元之间,很多美国人会接受。但是纯粹中国制造的汽车也许到2018年才能面世。”

为了让新车以便宜的价格进入美国市场,中国企业必须找到销售办法。N opi公司是美国最大的售后零件服务商,他和生产企业密切合作,可以借助一些模型,把平凡的廉价车变成一辆酷车,车主甚至可以产生自己是超级英雄的感觉。另外,零售商的力量也可以借助。像克斯特克零售店门前现在停着雪佛兰供消费者选选择,进货价格比其他销售商更有竞争力。沃尔玛今年也要在德克萨斯销售二手车。他们赖以吸引顾客的低价对中国汽车来说是个机会。

车界人物

比尔·福特 中国行

美国福特公司董事长兼CEO比尔·福特10月14日来华访问,在专门拜会了国家领导以及国家部委的领导后,10月15日在重庆见证了福特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签署的扩张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并参加了长安福特产能由2万辆提升到15万辆的项目奠基仪式。10月17日,比尔·福特在北京约见全国的主流媒体,并且向在座的记者正式宣布福特全系品牌将挺进中国,争作中国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凯利:劳斯莱斯的利润回报并不高

10月24日,劳斯莱斯亚太区总裁凯利在面对记者提出的,世界级顶级豪华车在中国获取的利润要高于其在欧洲或北美市场的猜测时。他说:劳斯莱斯在世界各地的零售价是统一的,区别要视于当地的币值以及税款,比如,劳斯莱斯PHANTOM豪华型在英国是25万英镑,按目前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为345万元,而中国由于关税较高,加上运送等其他费用,价格为545万元。在现有的销量上减去初期的投资、营建成本和市场推广费,劳斯莱斯提供的利润回报百分比并不高。

狄安德:有信心迎接国产宝马的挑战

国产宝马3系的主要竞争对手奥迪汽车,其中国区执行总监狄安德近日表示,虽然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但是我们有最优秀的产品、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服务,更有一个遍布全国的、国际标准的强大经销商网络,这些都是我们的竞争优势。所以,我们完全有信心在中国市场上保持奥迪的领先地位。

卡洛斯·戈恩 对中国合作伙伴不满

日产汽车总裁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近日称,与外国汽车制造商结盟的中国汽车厂商在长期的合作内将必须为合资的制造及其他运营业务增加“价值”。在外国汽车厂商提供技术以及专门技术为中方的合资工厂“添加价值”时,与此相对比的却是,他们的中国合作伙伴除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和销售渠道外,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

小舒马赫 参观上海赛道

信息摘要 篇4

1.1 电子信息产业的专利积累最为雄厚, 各产业专利申请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发明创造的依存度和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密切相关

从表1关于各产业专利申请状况的统计来看, 电子信息产业的专利积累最为雄厚, 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1.8万件, 其次是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产业。不同产业的专利积累状况差异明显, 表明不同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明创造的依存度有较大差异, 同时也反映了各不同产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的不同。

1.2 国内在各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均超过国外, 但国内各产业的专利申请技术含量与国外在华申请有较大差距

图1和图2分别是2005~2009年工业各行业国内外的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对比情况, 国内在工业各行业的专利申请量均超过国外, 数量优势明显;从各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 国内在汽车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少于国外, 在除汽车外的其他领域, 国内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都多于国外, 但优势没有专利申请总量明显。

2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体发展态势

2.1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呈现持续积累态势, 专利申请量进一步增加

截至2010年6月30日,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总量达到111.8万件, 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76.6万件,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接近35.2万件, 比截至去年9月30日统计的专利申请总量增加近13.3万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增加8.7万件,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增长4.6万件, 发明专利申请的增加量超过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增加量4.1万件, 见图3, 这表明, 信息技术领域专利积累得到进一步加强, 信息技术领域继续重视并不断加强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申请。

2.2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仍超过国内4.8万件, 这一差距在逐年缩小

图4是我国申请人和国外申请人在我国专利局所申请的信息技术领域相关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的对比情况, 国内专利申请总量超过国外近30万件, 但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仍超过国内, 不过国内发明专利申请与国外的这一差距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正在逐步缩小, 图5关于2007~2010年国外超过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变化情况显示, 从2007年的相差11.6万件, 到今年已经缩小到了相差4.8万件。

3 内地各省市专利申请态势

各省市专利申请量都有较大的增长, 专利申请总量增长超过20%的省市达到8个, 超过1万件的省市比去年增加2个。

从信息技术专利申请在内地各省市的分布情况来看 (见表2) , 排名前14位的省市, 专利申请总量均超过1万件, 比去年多出两个省市。广东省以14.1万件的专利申请量位列内地各省市专利申请量首位, 具有绝对优势。

内地各省市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各有不同, 增长最快的是四川省, 与上届态势会统计数据相比增长了2 7.4%, 此外, 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重庆增长速度也较快, 分别为26.9%、26.3%、25.4%、24.5%、23.9%、23.2%, 申请量基数最大的广东省增长速度也达到了20.8%。

4 内地企业专利申请态势

4.1 除中兴、华为外, 我国内地主要公司与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量还存在较大差距

表3是信息技术领域内地专利申请总量前十位企业与在华申请专利的跨国企业的专利分布对比状况,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 我国申请量最多的华为、中兴两家公司, 申请总量分别为2.7万件和1.9万件;排名第三的比亚迪公司虽然近两年来申请量有了很大增长, 但申请量只有4 7 0 0余件;前十位跨国公司申请总量都超过一万件, 而前十位内地公司只有华为、中兴超过1万件, 其余企业的申请量都少于5 000件。表明我国内地企业除个别公司外, 多数与跨国公司还有较大的差距。

4.2 内地排名靠前企业以通信、家电行业为主, 该行业企业的专利申请增长速度快于其他行业企业

内地企业的专利申请表现出明显的行业特征, 在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有四家以通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四家以家电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从事通信、家电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意识更强, 创新速度更快, 相比2 0 0 9年态势会的统计数据, 美的专利申请量增长了31.0%, 大唐电信、海信、中兴等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增长都在27.0%以上。表明这些领域的知识产权竞争更为激烈, 因而这些领域的专利积累也明显强于其他行业。

5 国外企业在华专利申请态势

5.1 各跨国公司专利申请增长速度有较大差异, 富士通增长最快, 达到56.9%, 增长最少的NEC公司只有0.7%

在信息技术领域来华专利申请量最多的20家跨国公司中, 有11家跨国公司的在华专利申请量与2009年态势会统计数据相比, 增长了5%以上, 其中, 富士通公司专利申请量增长了56.9%, 高通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增长了19.12%, 微软公司增长了12.4%, 此外, 索尼、爱立信、诺基亚、日立的增长速度也较快, 增长量也都超过了7.5%;与去年态势会统计数据相比增长速度较慢的是N E C、摩托罗拉, 只增长了不到1%, 见表4。

5.2 韩日企业继续领跑, 并不断巩固和加强在华专利布局

韩国的三星以30 936件的专利申请总量继续保持跨国企业在华专利申请排行榜第一的位置, LG自2009年申请量超越松下之后, 今年以28 965件的专利申请总量继续保持了专利申请总量第二的位次。总体来看, 日本和韩国企业在华专利申请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信息技术领域在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20位的外国公司中, 日本企业10家, 韩国企业两家, 日韩企业均排在申请榜的前列, 而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去年位列1 6的富士通, 今年排名13, 比2009年提前三位, 专利申请量比去年态势会统计数据增加3 200余件。

6 各大类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态势

6.1 国内在电子信息产业九个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正逐年提高, 国内申请人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图6关于国内九大类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变化趋势的状况显示国内在电子信息产业九个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正逐年提高, 自2007年起的最近四届信息技术领域态势发布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该比例在2 0 0 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43.49%、48.19%、50.61%, 而在今年达到了52.96%, 这一对比显示, 国内在电子信息产业九大类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比例逐年提高, 国内与国外发明比例差距逐年缩小, 表明国内在九大类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6.2 国外在信息材料与加工工艺、广播与电视、电子器件三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总量超过国内

信息摘要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人民防空工程(以下简称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的市场秩序,提高人防工程的建设质量,确保人防工程战时使用效能的正常发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人防工程防护设备定点生产企业管理规定》、《人防工程防化设备定点生产企业管理规定》、《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人防工程防护设备,是指人防工程防护武器破坏效应的各种孔口防护设备,包括:

(一)钢筋混凝土防护设备(指门扇材质为钢筋混凝土的防护门、防护密闭门、密闭门、活门);

(二)钢结构防护设备(指钢质的防护门、防护密闭门、活门、密闭观察窗、封堵板);

(三)阀门;

(四)防电磁脉冲设备和设施;

(五)地铁和隧道正线防护密闭门。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人防工程防化设备是指人防工程用于避免和减轻核、化、生武器毁伤的各种设备,包括:滤 1

毒通风设备、核化报警、监测、控制设备。

第二章职责任务

第五条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主管全国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管理工作,国家人防工程标准定额站(国家人防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具体组织实施,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全国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管理办法;

(二)指导各地开展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制定和发布工作;

(三)对各地上报的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进行整理、分析。

第六条省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管理工作,省级人防工程标准定额站(省级人防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具体组织实施,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管理办法;

(二)规范本行政区域内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销售合同管理,做好销售合同的备案工作;

(三)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制定和发布;

(四)建立和完善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基础资料的采集、整理和分析等相关制度;

(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和规范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发布工作流程;

(六)不断改进和提高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发布质量和水平。

第七条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定点生产企业是为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的主体,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的信息价管理规定,自觉接受人民防空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二)按规定将销售合同备案,严禁提供虚假材料。

第八条省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人防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管理,依据统一的质量监督标准加强本行政区域内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的质量监督,保证防护(化)设备定点生产企业公平竞争。

第三章信息价的制定

第九条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制定遵从市场定价的原则,同时,结合人防工程建设的特点,考虑平战转换需要。

第十条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制定宜以季度为计算周期。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1月、4月、7月、10

月),根据上一季度备案的合同价,综合本季度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制定本季度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的信息价。

(QP)K。第十一条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 Qiii

Qi——相同规格、型号的防护(化)设备数量;

Pi——对应规格、型号的防护(化)设备单价;

K——综合本季度人工、材料等市场价格变动因素,对上一季度信息价的调整系数。

第十二条原则上应采集所有防护(化)设备备案的合同价;当采集所有的合同价存在难度时,可以采集权重较大的合同价作为计算信息价的依据。

第十三条制定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的工作包括采集、整理、分析、审批、发布五道基本流程。

(一)以备案的合同价为基础,采集相关数据;

(二)对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将合同价折算成同一口径的单价;

(三)对离散性较大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保证采集数据的科学性。

第四章信息价的发布

第十四条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经省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批后可在相关期刊或网站上公开发布。

第十五条以季度为计算周期时,每个季度第一个月的下旬发布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

第十六条按《人民防空工程建设造价管理办法》规定,各地的防护(化)设备信息价应在发布一周后报国家人防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备案。

第五章信息价的管理

第十七条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定点生产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交易。可参考人防工程统一计价依据结合市场的人工、材料价格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情况判别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定点生产企业的报价是否低于企业成本。

第十八条各省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不宜规定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合同价围绕信息价变动的弹性范围。

第六章信息价的使用

第十九条本办法制定的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供参与人防工程建设的各方参照使用。

第二十条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或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人防工程,在编制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控制价时,应采用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计入人防工程造价。

第七章销售合同管理

第二十一条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销售合同管理是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信息价管理的基础。

第二十二条各省级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应制订统一的销售合同,供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定点生产企业使用,合同文本应明确人防工程防护(化)设备单价包括设备购置费和运杂费等费用,安装费应单列。

第八章罚则

名刊摘要 篇6

在目前全球化加速、制造业走向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一些重大变化已经发生,产生了足以改变经济社会进程的巨大力量,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萌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正成为一种全面、动态的资源配置优化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国家产业竞争的新优势。

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官员网络风险规避守则

网络流行着所谓《中国官场的新十大警示》:“接受采访不讲胡话,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商务应酬不戴名表,公务活动不开名车,基层视察不打雨伞,发表大作不抄名文,与人约会不发微博,寻花问柳不写日记,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新闻发言人。”段子虽是调侃,但它的流行却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规避网络风险,已成为政府官员的一门必修课。

中国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

中国的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是什么?简单地说,这样的规划是不存在的。

但纵观我国云计算规划的发展,可以看出,除了所谓“国家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不存在之外,各个方面、各个局部的云计算规划,可以说无处不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云计算发展战略规划,就是部门、地方、行业和企业规划的集合体。中国云计算充满活力,正自下而上发展起来。

“宽带中国战略”谜底

今年3月,发改委、工信部曾经对外公布过“宽带中国战略”计划的时间表,其中提到,将在6月会同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等部委,向国务院提交相关战略规划。

现在来看,这一时间表过于乐观了。备受瞩目的宽带中国战略规划制定并不是那么顺利。

此前,国务院领导等有关方面均对宽带中国战略的制定实施寄予厚望,希望这一份投资规模巨大的国家战略规划,能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一纸宽带中国战略能否解决多方诉求?谜底将随着这一战略的公布而揭晓。

向物联网医院进发

什么是物联网医院?就是基于特定的终端,以有线或无线为接入和感知手段,实现仪器设备、药品、输液、卫材等物品到物品、物品到人的联网。通过物品的感知,满足医护人员正确和实时地实现对病人诊疗、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信息化需求。

信息摘要 篇7

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 发挥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标准体系, 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 提高标准水平, 夯实技术基础, 为工业和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

2010年重点开展的工作

1 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 满足调结构、上水平对标准的需求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紧密围绕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推进两化融合、培育新兴产业、质量信誉建设等重点工作, 加快完善原材料、装备、消费品、兵工民品、电子、软件、通信等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 组织制修订标准3 400项, 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继续开展标准复审工作, 提高标准水平

启动标龄满五年的工业和通信业行业标准复审工作。通过标准复审, 修订落后标准, 淘汰不适用标准, 提高标准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标准的适用性, 优化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在基本解决标准不适应和老化的基础上, 建立标准复审的常态工作机制, 使复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重点对比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差异, 进行水平对比分析, 研究将“与国际标准对标”纳入标准制修订工作流程, 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度, 提高标准整体水平。

3 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 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规划布局, 同步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 承担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 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 加强对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分析和研究, 及时采用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开展国际贸易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 推进标准贯彻实施

加大标准宣贯力度, 组织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培训活动。会同地方主管部门引导和激励企业贯彻执行标准, 提高企业贯标意识, 增强企业贯标能力, 鼓励企业采用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等新技术新工艺标准,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渠道, 及时收集标准实施情况, 组织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推进标准贯彻实施。

5 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工作体系

继续探索建立“分工合作、职责明确、联手推进”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研究制定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促进形成部门、地方、行业协会、标准化支撑机构和企业良性互动的工作体系。一是深化与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会商机制, 认真落实形成的各项共识, 积极稳妥推进会商合作, 努力做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有机衔接。二是组织召开地方主管部门标准化工作座谈会, 研究确定与地方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的互动工作思路, 加快建立部省标准化互动机制, 推进在标准制定、标准贯彻等方面的合作。三是继续完善部行业标准管理机制, 分行业制定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 逐步建立可查询的责任制度。四是加强对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的管理, 研究制定规范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统筹规划指导、理顺工作体系、明确规则程序, 打造高水平的标准化组织。

6 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 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加强对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培训, 培养具备标准化知识、专业技术、掌握规则的标准化人才, 并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人才梯队。注意培养和选拔国际标准化人才, 力争产生一批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对科技人员标准化知识培训, 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科研、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效能, 促进标准化与科研、产业化的互动。

7 加强标准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加强标准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资源数据库、计划项目管理系统,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建立高效、及时、准确、权威的标准化服务平台, 形成互动的沟通渠道, 提升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8 完成工业和通信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做好“十二五”标准化规划编制工作

组织开展工业和通信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工作, 完成标准体系现状分析报告。做好前瞻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标准化共性课题研究。开展“十二五”标准化规划的编制工作, 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发展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指导标准化工作。

2010年工业和通信业各行业 (领域) 标准制修订重点

汽车行业: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标准、汽车电子及电磁兼容标准、汽车关键零部件标准、汽车安全标准、汽车节能标准、车辆报废与回收再利用标准的制定工作。

电子信息行业:围绕《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和质量安全年活动的开展, 推动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电子基础产品领域:重点推进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电子测量仪器、印制电路板等系列标准的制修订;电子整机产品领域;重点推进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标准、数字家庭、数字音视频、网络电视机、立体影像、高性能计算机、内容保护等系列标准的制修订;信息技术应用领域:重点推进电子标签、北斗卫星导航、信息技术产品能耗、物流等系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软件服务行业:研究软件服务业标准体系、工业软件标准体系以及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的软件标准体系等, 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U O F 2.0、版式文档、S O A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相关标准, 积极推进S O A、云计算、服务外包等国际标准化工作;继续做好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工作, 主导当前国际标准制定;制定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标准。启动游戏机、网络游戏等领域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

通信行业:围绕泛在网体系结构、业务应用等, 研究提出标准体系, 制定网络互通、M 2 M、无线城市等重要技术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手机电视、IPTV等三网融合国家标准。研究制定T D-L T E标准, 做好4 G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I P v 6、P 2 P、云计算等互联网网络及业务应用标准研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制定, 完善电信网和互联网信息安全、安全防护等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宽带接入、互联互通、信息无障碍、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共建共享、应急通信、移动支付等技术标准。

信息摘要 篇8

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14 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以“支撑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服务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产业自主创新”为主线,将改革创新贯穿于标准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提升标准技术水平,优化标准体系结构,为保持工业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思路

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强化重点标准制定

充分发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对各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的指导作用,强化标准化工作与“十二五”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衔接;进一步加强对基础公益类、重大技术和产品标准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过程管理。继续采用综合标准化专项模式,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标准制定。

优化结构、提升标准水平

紧跟技术和产业发展步伐,对实施五年及以上的现有标准,从内容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进行复审,及时修订或淘汰落后标准,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提升标准水平。

支持主导国际标准制定

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事业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工作,提升我国的话语权,占据产业和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规范和完善标准化程序和制度建设

按照“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要求,进一步改进、补充和完善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程序、要求和相关办法。积极开展标准化管理创新研究。

工作重点

强化重大标准和基础公益类标准制定

重点项目立项比例由2013 年的15% 提高至18%以上。

推行标准制定分类管理模式,区分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聚焦产业发展重点、社会关注焦点,重点支持重大技术和产品标准,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基础通用、试验方法标准,以及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具有社会公益属性的标准制定。

深化综合标准化专项推进工作

凝聚产业链各方力量,继续推进以物联网、云计算、宽带提速、三网融合、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等为代表的综合标准化专项工作,研究编制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指导跨行业、跨领域重大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开展,提升标准对全产业链的支撑力度。

抓好行业标准复审修订常态化管理

紧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趋势,组织有关单位对行业标准进行复审与修订工作,及时淘汰不适用标准、整合修订落后标准,提升原有标准技术水平,优化标准体系结构。

积极推动我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事业单位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的需要,提出国际标准提案,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产业界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促进我国自主技术和产品走向国际。

持续完善和优化技术标准体系

编制印发各行业(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并结合产业战略规划、技术政策的推进与实施,不断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整合相关标准,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指导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不断完善标准化制度和程序建设,组织开展标准化管理创新研究

对现有标准化制度和程序进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印发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补充要求,国际标准制定经费补助管理办法( 试行) 等有关制度和程序要求。

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标准化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研究提出完善工业和通信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保障措施

坚持标准化例会和专题会制度

通过每季度标准化工作例会,沟通交流标准化工作情况,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通过标准化专题会,及时研究解决社会关注的、影响产业发展的标准化重点和难点问题。

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

继续深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各方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的标准化运行机制;加强部省标准化合作,支持地方行业主管部门聚焦本地区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组织申报和承担行业标准制定任务,开展行业标准宣贯;进一步优化标准制定工作程序,强化过程管理、提升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充分体现行业标准贴近产业、响应速度快的特点。

标准化经费向重点工作倾斜

信息摘要 篇9

推进教育信息化应该坚持以下工作方针:面向未来, 育人为本;应用驱动, 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引领创新。

到2020年, 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 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 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发展任务

通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 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 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增强队伍能力、创新体制机制, 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问题,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具体任务包括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 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创新体制机制, 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行动计划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到2015年, 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 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

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 创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 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 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建设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支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和管理决策平台, 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升教育技术能力, 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标准,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战略研究体系, 培养教育信息化后备人才,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教育宽带网络和教育云基础平台等教育信息化支撑环境的全面覆盖, 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公共基础。采用统一规范、分级管理方式, 推进具有先进、安全、绿色特征的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公益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保障与实施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

明确任务分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业内企业应明确各自角色分工, 从政策实施、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示范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施行目标考核。按照本规划定义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和阶段建设指标施行考核, 健全工作督导机制, 分阶段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任务和建设目标。

推广试点示范。坚持以点带面、分类指导, 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 逐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为实现本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信息摘要 篇10

一、认清形势, 抓住时机, 开创工业节能新局面。

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 去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3.74%、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工业能耗的78.9%, 远高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最高占比, 且还呈上升趋势。为此,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利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放缓、高耗能行业能耗增幅下降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坚决采取有效措施, 从根本上扭转工业能源消耗高、增长快的被动局面,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新建项目管

理, 从严把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审核和节能评估审查 (以下简称能评) 关。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相关要求, 建立新建项目与污染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衔接的审批机制, 进一步加强高耗能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管理;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电解铝、金属镁等行业新增产能;加强多晶硅、风力发电装备制造行业统筹规划, 实施行业准入, 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对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未达进度要求的地区, 新上项目的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全行业先进水平。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 切实发挥能评的前置性作用, 遏制高耗能行业能耗过快增长势头。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完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 切实加强高耗能行业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工作, 把好能评关。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在20万吨标准煤及以上项目, 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应将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和审查批复意见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

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

要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 分解到地、市、县, 落实到具体企业、具体项目。切实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督促检查、验收和考核。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 对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不予审批和核准新的投资项目, 不予安排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对未按期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的地区, 暂停对该地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充分发挥淘汰落后产能财政奖励资金引导作用, 对按期或提前淘汰、超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按照《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加大扶持力度。

四、加快建立和实施超能耗限额企业惩罚性电价政策。

按照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差别电价政策意见的通知》和发展改革委、电监会、能源局《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有关要求, 各地区加快建立和完善基于企业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惩罚性电价政策机制, 对单位产品 (工序) 能耗超过限定值标准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要加强政策协调和落实, 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 扩大执行惩罚性电价的产品范围, 提高惩罚性电价加价标准, 加大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惩罚性电价收入应优先用于支持被惩罚企业实施强制性能源审计、节能技术改造等, 发挥好惩罚性电价政策对促进高耗能行业能效提升的政策效应。

五、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

鼓励各地区利用当前高耗能产品市场需求减缓的有利时机, 实施以“上大关小”、“减量置换”为主要内容的节能技术改造。通过对规模小、能耗高、污染重的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炼油、冶炼等产能或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升级改造, 置换为技术先进、能耗排放低的大型项目, 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各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区域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方案审查和置换项目管理, 对企业、区域依据关停产能规模及其能耗、排放总量提出的节能减排“减量置换”方案进行审核, 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并加强对置换项目的核准、备案管理。

六、强化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

明确企业节能主体责任, 督促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每年能耗实现下降1%。切实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 开展企业能源管理绩效评价, 推进能效水平对标达标, 建设和实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负责人制度, 完善能源管理制度。重点产品单耗和工序能耗达不到限额标准的企业, 应强制进行能源审计, 限期整改。中央企业集团要加快建设本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推进下属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化工企业建设能源管理 (管控) 中心, 实现能源高效合理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 对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实施在线监测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财政部继续加强对企业能源管理 (管控) 中心建设、能耗在线仿真系统建设等项目的支持。

七、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制订发布全国产业能效指南, 参照国际先进水平, 实行更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提出主要行业能效指标, 作为节能评估审查、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的主要依据之一。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地区产业实际情况, 制订和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产品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和产业能效指南。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 低于全国产业能效指南中行业平均能效水平的落后生产能力, 严禁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八、加强节能降耗监督检查。

各级工业主管部门要督促本级节能监察机构, 把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淘汰情况专项监督检查作为常态化工作, 制定年度监察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对重点用能企业涉及的28项国家强制性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 以及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耗能落后用能设备淘汰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按照能耗限额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结果, 及时公布超标企业名单并将能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纳入惩罚性电价实施范围, 督促企业整改落实。进一步加强节能监察机构人员队伍、制度、设施等能力建设。

九、加快建设工业园区能源集中供应设施。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各类工业园区及产业集聚区应建设能源、供水公共共享设施, 通过能源 (热、冷、电、汽等) 、水资源集中统一供应、梯级利用, 对废水、污泥、废物等实行集中处理, 提高能源、水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单位产品能源、水资源消耗和废水、固废排放量。在符合条件的园区, 应集中建设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热电联产机组代替各企业分散式的小锅炉及自备小机组, 实现集中供汽。

十、积极支持工业企业余热余压发电上网。

古人幼学摘要 篇11

骆宾王是谁?骆宾王是赫赫有名的初唐四杰之一,人称神童。骆宾王七岁时就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诗后来成了著名的儿歌。据考证,骆宾王幼年专研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因此才能将鹅描绘得如此动人。而骆宾王的前辈则是汉朝专门杀狗的樊哙——不愧是名师出高徒。

李白

李白出身在碎叶城的一个经商世家,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幼年时,李白为了移民大唐,苦攻汉语托福,终于搞定了签证。李白幼年的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贸汉语等,在幼儿教育大学化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方仲永

大家都知道方仲永是神童,很小就会赋诗。但事实上,这仅仅是方仲永幼年课程的一小部分。由于方仲永的父亲非常有经济头脑,所以他算准了方仲永巡回表演、当场赋诗一定大有前途,为了让他能够更加多快好省地赚钱,其父就叫他从小学习经济学,终于将方仲永培养成大宋十大杰出儿童之一。但不幸的是,不久之后,方仲永患了青少年痴呆症,前途尽废,实在是天妒英才,哀哉哀哉。

胡屠夫

信息摘要 篇12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面对国际宏观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 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 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 紧扣主题主线, 突出又好又快, 全力做好稳增长、转方式、抓创新、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运行平稳、质量提升、效益较好、民生改善、转型加快”的态势, 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8万亿元, 增长11%左右,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00亿元;外贸进出口突破5000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330亿美元左右;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2.5万元和1万元。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

工业是江苏经济的主体。2011年全省经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克难奋进, 开拓创新, 扎扎实实做好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各项工作, 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速度效益稳步增长。2011年, 预计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万亿元左右, 增长13.6%;规上工业产销突破10.7万亿元, 增长26%左右;实现利税首次突破1万亿元, 利润超过6000亿元, 同比均增长28%左右, 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三项指标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二是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2.5万亿元, 增长30%以上, 其中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100亿元, 总量有望跃居全国第一, 增长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总量分别占规上工业的35%和25%以上。三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完成工业投资1.45万亿元, 总量居全国第一, 增长18%;实现技改投入1.2万亿元, 增长19%。四是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3.5%的年度节能目标有望完成。五是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预计全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将达到0.74。回顾去年工作, 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 全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坚持逐月分析工业经济运行形势, 动态掌握重点行业和企业运行情况, 及时采取对策措施, 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创新融资洽谈方式方法, 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 积极推介直接融资项目, 有效缓解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着力稳定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供给, 精心组织电力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 在省、市经信委、电力公司和广大发电企业共同努力、精心调度下, 我省虽电力缺口较大, 但未发生无煤停机和大面积拉闸限电现象, 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大市场拓展力度, 精心筹办江苏产品万里行南宁展销会、南京软博会、江苏国际服装节等各类展会, 大力宣传推介江苏产品, 努力扩大江苏产品市场覆盖面。选排并下达805个省级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 在要素供应、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 充分发挥新增长点的效应。

(二) 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力度, 全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壮大规模、提升竞争力。召开全省企业创新大会, 举办全省企业创新成果展, 出台《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引导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制定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 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加强督查、扎实推进, 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继续实施“百项千亿”技改工程, 全力推进377项、总投资5322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 预计全省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首超100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全省承担国家和省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66家企业, 计划淘汰的落后产能主体设备全部拆除完毕, 按时完成淘汰任务。

(三)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将全省“十二五”和2011年度节能目标分解到各市, 与各市签订责任状, 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加强对能源消费及生产运行等情况的跟踪监测, 每月制作发布各市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对能耗增长过快和完成目标进度滞后地区及时发出预警。加强有序用电管理, 将纳入管理范围的企业由6万户增加到10万户, 坚持有保有压, 在保证合理用电需求的同时, 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狠抓重点领域节能, 省级以上支持的节能改造项目共计投产290多项, 形成节能能力约200万吨标准煤。

(四) 着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与国家工信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与电信、移动、联通公司分别签署协议联手推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工作。继续推动南京市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省级两化融合载体建设。启动实施企业信息化提升“百千万”工程和万家数字企业创建活动, 进一步提高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节能安全等方面信息化集成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农业、节能环保、矿山、家居安防、交通物流、医护等六个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 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五) 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针对去年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国务院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9条新政的基础上, 及时制定出台18条具体的政策措施, 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7家单位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市县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融资担保机构规范整顿, 去年842家担保公司为10万家企业提供担保融资2600亿元, 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引导中小企业走集聚发展之路, 预计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 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产业集群将达65个。

二、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重点工作

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 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 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 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 巩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进出口总额增长8%左右,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刚性指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为确保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今年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定为: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 高于全省GDP增长两个百分点, 继续为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支撑作用;二是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分别达到1.71万亿元和1.43万亿元, 分别增长18%和19%, 着力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三是单位GDP能耗力争下降4%左右。据测算, 去年下降3.5%, 要保证“十二五”完成下降18%的目标, 以后年度平均要下降3.89%。考虑到今年经济形势有利于完成节能降耗指标, 今年多完成一点, 今后几年的压力就小一些, 在经济形势向好时就能有些余地。此外, 力争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105家左右, 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提高到0.75。确定这些目标, 既考虑到平稳较快增长, 更着眼于加快结构调整;既考虑到发展需要, 又考虑了现实可能。

(一)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

一要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逐月分析形势, 研究应对措施, 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较快运行。今年尤其要针对电子信息、光伏、造船等行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分析研究和指导帮扶,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规范行业有序发展。二要加强生产要素协调。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 帮助企业缓解流动资金压力。组织好电力迎峰度夏、度冬工作, 确保用电需求。预计我省今年度冬和度夏电力供应缺口分别达500万千瓦和1200万千瓦, 要进一步加强调度, 充分发挥电厂产能, 加强区外来电协调, 制定有序用电预案, 确保居民生活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电需求。三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认真组织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和其他各类产品展销活动, 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扩大江苏产品市场覆盖率。

(二) 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一要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新兴产业扶持和推进力度, 落实好十大新兴产业的推进方案, 尽快明确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 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要组织实施“万企升级”行动计划。按照《江苏省万企升级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强企业创新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并加强督查考核, 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 不断提高研发水平,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攀升。三要深入推进“百项千亿”技改工程, 完成新开工100项、续建100项、竣工达产100项重点技改项目, 并对100项重点竣工项目进行后续效益跟踪, 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完善新增长点项目要素帮扶、政策倾斜、银企对接等工作机制, 确保新增长点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四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要求, 制定范围更宽、标准更高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采取有力措施, 坚决关停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落后产能。结合江苏经济发展实际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 以环保和安全为标准, 实施第三轮化工整治, 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

(三) 力争节能降耗实现更大突破。

一要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尽快分解下达2012年节能目标, 明确目标责任, 强化政策引导, 完善考核办法, 健全激励机制, 确保完成今年节能目标任务。二要坚决抑制高耗能行业增长。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刚性措施,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增长, 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区域能耗水平影响作为节能评估审查的重要内容, 对列入一、二级预警地区高耗能项目实施区域限批。三要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以化工、钢铁等行业为重点, 继续推进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 完善节能服务体系, 实施节能改造工程, 力争今年节能改造实现节能200万吨标准煤。四要把好新上项目能评关。加强对新上项目的能源利用状况、固定资产节能评估审查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严肃查处单位产品能耗超限额标准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用能设备等违法行为。

(四) 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一要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省“十二五”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专项规划和加快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意见, 认真落实省政府与工信部、三大运营商签署的合作协议, 统筹谋划布局, 整体推进实施, 加快推动一线入户、光纤宽带、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重点工程。二要加快信息软件产业发展, 进一步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 加快信息软件产业发展。以建设示范园区、培育规模企业为抓手, 进一步做大做强信息软件产业。要积极协调部、省、市共同支持南京雨花软件谷建设, 推动南京“中国软件名城”更好更快发展。三要积极稳妥推进三网融合。继续认真做好我省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工作, 力争在全国试点省区率先、平稳、和谐发展。组织开展国家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工作, 争取把我省沿江城市带八市建成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区。加快三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 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园区。四要继续推进试点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建成一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级信息化推进示范单位。继续开展“百千万”电子商务应用计划, 组织实施万家数字企业创建活动, 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一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深入实施“万企千亿”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 进一步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协调、督促各地把中央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二要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民营经济新兴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和完善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 促进中小企业走集聚集约发展道路。三要提高中小企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 扩大服务范围, 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有条件的区、乡镇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基本形成以省级服务平台为龙头、市和县窗口平台为基础, 覆盖全省、信息互通、品牌一致的公益性公共服务网络, 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融资、创业、法律等多方面服务。

【信息摘要】推荐阅读:

作文摘要08-26

摘要05-23

文本摘要08-08

摘要写作08-26

发言摘要10-01

摘要翻译10-31

文件摘要11-19

视频摘要12-23

摘要08-18

工作摘要范文10-23

上一篇:针吸活检下一篇:团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