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布尼亚病毒

2024-06-04

新布尼亚病毒(精选6篇)

新布尼亚病毒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信阳市新布尼亚病毒实验室检测结果,掌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趋势,为该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综合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采集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病例血清标本579份,应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新布尼亚病毒。结果 579份样本中,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95份,阳性率50.95%;其中商城县阳性率为22.45%,光山县阳性率为7.08%,占总阳性率的比例为44.07%(130/295)和13.90%(41/295)。病例发病集中在4—7月份,布尼亚病毒感染阳性率以61~70岁组最高,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52,p<0.01)。结论 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大年龄组高发,新布尼亚病毒为其主要病原。

关键词:新布尼亚病毒,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分析

2007年,信阳地区发现了大量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并伴有严重胃肠道症状的不明原因病例,现称之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2010年首次从该综合征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中分离到一种未知病毒,通过病毒基因组测序,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确定为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命名为“新布尼亚病毒”[2]。为及时查找病原,提高检测灵敏度,河南省建立了由省、市2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学检测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检测网络,现将2012年信阳市各医疗机构采集送检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自2012年来至全市11家医疗机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标本579份。均在发病1周内用无菌真空管采集急性期血液标本5 ml,分离血清后保存于-70 ℃,由各县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用干冰运送至信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立即进行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临床病例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下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3]及河南省卫生厅下发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控制技术方案》[4]。

1.2 检测方法

1.2.1 核酸提取

吸取560 μl含有CarrierRNA的AVL到1.5 ml Eppendorf离心管中,加140 μl的血清样本进行核酸提取,包括样本裂解及核酸吸附、核酸纯化和核酸洗脱。

1.2.2 PCR扩增

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扩增,从试剂盒中取出核酸反应液,在冰上溶解后震荡混匀,向荧光定量PCR八联反应管中加入19.7 μl核酸反应液和0.3 μl逆转录酶。加入提取的RNA及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对照品各10 μl,所有操作均在冰上进行,压紧管盖,2 000 r/min(离心半径=5 cm)离心10 s。扩增程序:50 ℃ 30 min,95 ℃ 15 min,95℃ 15 s, 60 ℃ 45 s共40个循环;4 ℃保温。阴性对照品的Ct值为0或无数值,弱阳性对照品的Ct值30≤Ct≤38,强阳性对照品的Ct值≤26,否则实验无效;检测样本Ct值≤38,报告检测阳性;检测样本Ct值为0或无数值时,报告检测阴性;检测标本Ct值>38时,需重新检测。

1.3 检测试剂及设备

RNA提取纯化试剂盒(QLAamp Viral RNA Mini Kit)购自德国Qiagen公司。检测试剂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华大基因联合研发的新布尼亚病毒核酸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试剂盒。美国BIO-RAD公司iQ5荧光定量PCR仪、美国Sigma 1-15K台式离心机、苏净BHC-1300A生物安全柜、天津恒奥HMS-350旋涡震荡器等。

1.4 资料整理和分析

将2012年新布尼亚病毒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情况 2012年共检测新布尼亚病毒血清样本579份,核酸检测阳性295份,阳性率为50.95%;其中商城县阳性率22.45%,光山县阳性率7.08%。阳性样本中商城县所占比例最高(44.07%),其次为光山县(13.90%)和浉河区(13.90%)。

2.3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出率 男性样本239份,阳性120份,阳性检出率为50.21%;女性样本340份,阳性175份,阳性检出率为51.47%;男女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70岁年龄组阳性检出率最高(60.74%);其次为71~80岁年龄组(58.72%)。各年龄组之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52,P<0.01),病例最小10岁,最大87岁,呈典型的高年龄组高发态势。见表1。

注:各年龄组阳性率比较,χ2=20.552,v=7,P<0.01。

2.4 不同月份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3—11月均有阳性样本检出,其中5月份阳性样本106份,占总阳性率的35.93%;其次为6月份阳性样本62份,占总阳性率的21.02%;7月份阳性样本46份,占总阳性率的15.59%。4—7月份为阳性高峰期,5月份到达顶峰,10月份后迅速下降。见图1。

2.5 不同地区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全市9个县区均有阳性样本检出,占优势的县区有商城县、光山县、浉河区,平桥区,分别占总阳性率的44%、14%、14%、13%。见图2。

3 讨论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已知的至少有350种,是虫媒病毒中病毒种类最多的科[2]。第1株新布尼亚病毒是2009年从河南省信阳地区的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的血清中分离鉴定出来的,该病毒为白蛉病毒属第3组病毒,基因组由大(L)、中(M)、小(S)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与布尼亚病毒科其他病毒相似。但无论是核苷酸还是氨基酸,均有较大差异,因而是一种全新的病毒[1,5,6]。针对此病毒的研究,河南省建立了由省、市两级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原学检测实验室组成的实验室检测网络。目前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分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耗时长,成本高,操作复杂;IFA和ELISA可检测发病早期的IgM抗体及恢复期的IgG抗体;IF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ELISA,但需要荧光显微镜,所以在检测时的应用受到限制。而实时荧光RT-PCR核酸检测技术特别适合于患者早期诊断[7]。

2012年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病例急性期血清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50.95%。阳性样本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病例以61~70岁组为主,信阳市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使本地区留守人群年龄构成偏大,此因素与大年龄组阳性率高有关。全年除1、2和12月外,均有阳性样本检出。4—7月为阳性样本检出高峰期,5月为主要高峰期,6月出现次高峰,与当地采茶季节有关。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有关研究表明,此类疾病可经蜱传播[1,5],我省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结合长角血蜱的季节消长特点,疾病的季节性与其有关[8]。信阳市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其西南部为豫南山地和丘陵地区,中部是丘陵岗地,北部为平原和洼地。商城县、光山县为低度海拔山区,且植被丰富,气候湿润,其病毒阳性检测率较高,提示该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河南省发现该病后,各级卫生部门即先后出台了有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预防控制指南和诊疗方案,规范了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避免了该严重传染病长期以来因误诊为急性重症胃肠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而导致的治疗延误及患者死亡,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同时明确了切断流行过程的相关措施,强化了流行区基层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发现、识别、报告、调查、检测等能力,同时提高了群众对该病的认知度。2007年以来,河南省研究团队对该病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和实验室工作,在病毒的发现、检测的及时性和预防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关于新布尼亚病毒及其所致病症,目前仍有诸多问题需深入研究。需加快简便、有效的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及针对性疫苗的研发[7],该病的临床分型及特征、病理生理学特点、发病机制等也需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Xu B,Liu L,Huang X,et al.Metagenomic analysis of fever,thrombocyto-penia and leukopenia syndrome(FTLS)in Henan province,China:dis-covery of a new bunyavirus[J].PloS Pathog,2011,7:e1002369.

[2]杜燕华,黄学勇,邓文斌,等.新布尼亚病毒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的培养与分离鉴定[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2):169-17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Z].2010-09-29.

[4]河南省卫生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Z].2011-05-10.

[5]李德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2):81-84.

[6]张永振,周敦金,熊衍文,等.中国淮阳山地区由新蜱传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出血热[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3):209-220.

[7]许汴利.新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现、认识与启示[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2):100-101.

[8]康凯,唐晓燕,许汴利,等.河南省2007—201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2):106-109.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3例 篇2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情况

2011年6月19日至8月12日, 我院收治了3例由SFTSV感染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其中女2例, 男1例, 年龄59~86岁, 平均72岁;均为农民。入院后给予心电监护, 鼻导管吸氧, 多西环素口服、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抗感染,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抗病毒,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5μg皮下注射提高粒细胞生长, 呋塞米 (速尿) 静脉推注, 物理降温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9~1 9天出院, 治愈1例, 好转2例。

1.2 潜伏期

2010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提示[1], 潜伏期可能1~2周。本组3例患者潜伏期7~46天:1例被蜱虫叮咬后7天发病;1例被蜱虫叮咬后30天发病;另1例蜱虫叮咬情况不明, 自述与其中1例患者于发病46天前有过密切接触。

1.3 主要症状与体征

3例均以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伴纳差3~6天入院。其中1例伴有腹泻, 每天解黄稀便3~4次, 无腹痛, 有中上腹部轻压痛。体温38.5~3 9.3℃, 为不规则热。入院时神志均清楚, 急性病容, 眼结膜无充血、黄染, 1例全身皮肤有散在皮疹, 1例注射部位有瘀斑。听诊两肺呼吸音清, 呼吸稍急, 30~33次/min, 心律齐, 无杂音。腹泻患者中上腹部有轻压痛, 无反跳痛, 肝脾肋下均未触及, 无叩击痛, 肾区无叩击痛;另2例腹软。1例右腹股沟触及1.5c m×2.0c m浅表淋巴结, 无压痛。1例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白斑, 无溃疡、糜烂、出血点。1例两下肢有轻度凹陷性浮肿。2例皮肤有蜱虫叮咬痕迹, 1例位于右小腿外侧近膝部, 1例位于右侧颈部近耳处。1.4辅助检查血常规:W B C (1.5~2.2) ×1 0 9/L, N 0.5 3~0.8 3, L 0.1 4, P LT (3 4~5 7) ×1 0 9/L。粪隐血试验阴性。C-反应蛋白 (CRP) 0.54~0.61mg/L。降钙素均<0.5μg/L。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35~165U/L,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70~129U/L;肌酸激酶 (CK) 391~464U/L, 乳酸脱氢酶 (LDH) 417~783U/L。尿常规:尿蛋白+~+++。肾功能检测:肌酐 (C r) 8 7~2 0 1μm o l/L, 尿素氮 (B U N) 6.1~2 3.4 m m o l/L。凝血酶原时间 (P T) 1 2.8~1 4.1 s。D-二聚体2.3~2.5μg/L。CD3+T细胞113~118个/μl, CD4+T细胞71~81个/μl, CD8+T细胞2 5~3 4个/μl, CD4+T/CD8+T为2.83~2.8 6。入院后检查:肾综合征出血热特异性抗体I g M、外斐试验和肥达试验均阴性, 血培养、骨髓培养均无细菌生长。骨髓涂片:1例提示粒系增生, 部分粒细胞成熟障碍, 巨核细胞功能差。疾病控制中心检测:S FT S V核酸均阳性。

2 讨论

卫生部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提示:该病目前传播途径尚不确定, 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虫中分离到该病毒, 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 急性期血液可能有传染性[1]。据报道, 部分病例有与患者密切接触史, 如陶文元报道[4]有6例病人在密切接触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病死的尸体及其衣被后而发病。另有报道可通过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直接传播[5]。本组病例除1例住院前与另一例患者密切接触后发病, 余未发生二代病例, 也未传染给医务人员。我们总结这3例的经验, 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 也要做好防护工作, 防止病毒传播。

2.1 做好消毒、杀虫与隔离工作, 防止疾病传播

本组3例住院期间, 我们按虫媒传播疾病做好消毒、杀虫与隔离防护工作。医护人员为病人进行诊疗及护理时要加强个人防护, 避免与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直接接触, 病人的医疗垃圾装入双层防渗污物袋, 由专人送垃圾处理处, 病人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 采取高温、高压或1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

2.2 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 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1], 如按医嘱及时予利巴韦林、多西环素等抗病毒、抗感染治疗, 及时补充液体、电解质等对症支持治疗。人体外实验提示, 利巴韦林对布尼亚病毒有抑制作用[6], 本组3例患者使用后效果好。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 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增强抵抗力。本组2例患者使用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无细菌感染并发症发生。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者, 可输血浆、血小板。本组1例有皮肤注射处瘀斑, 但无消化道等严重出血现象, 在严密观察下均未输血小板、血浆。出院时注射处瘀斑均好转, 无出血并发症发生。

2.3 护理

2.3.1 高热护理

患者发热期间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 必要时随时测量, 注意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9℃时, 要及时给予冰袋敷头部或按医嘱予退热药, 降温处理后30~60分钟测量体温1次, 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避免退热过快引起虚脱。患者出汗较多时及时擦干汗液, 更换湿内衣, 防止受凉感冒。避免酒精擦浴, 因患者血小板减小, 皮肤有瘀斑瘀点, 酒精擦浴可致毛细血管扩张, 更易引起皮肤出血, 加重瘀斑瘀点。发热时由于新陈代谢增快, 摄入减少而消耗增多, 皮肤出汗多, 应鼓励病人多饮水, 同时调整室温, 保持病房安静。

2.3.2 预防出血的护理

减少活动, 尽量多卧床休息, 血小板小于20×109/L时予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床铺干净、平整、柔软, 保持皮肤清洁, 穿棉织宽松衣裤, 避免皮肤受刺激引起出血。避免一切可能造成身体受伤的因素, 如要剪短指甲, 避免划破皮肤;避免碰撞皮肤引起出血, 如禁用牙签剔牙或用硬牙刷刷牙等;避免反复多次注射, 注射后针眼按压5分钟以上;不要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 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等。给予易消化无刺激软食, 避免便秘与剧烈咳嗽, 以防引起内脏、颅内出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出血倾向, 如神志、意识、瞳孔、腹部体征, 大便、呕吐物、痰液色泽, 皮肤瘀斑进展, 血小板变化, 及时发现内出血倾向。备好血浆、血小板, 如血小板计数在30×109/L以上, 且皮肤、消化道等无出血症状, 可暂时不备血浆、血小板。本组3例患者除1例有皮肤瘀斑外, 均无消化道等内脏大出血现象。

2.3.3 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嘱病人少食多餐, 对不能进食者, 遵医嘱以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2.3.4 基础护理

由于发热、食欲差、白细胞低下, 而且病人多年龄较大, 机体抵抗力低下, 极易导致细菌感染, 必须加强基础护理。

2.3.5 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

由于本病是新发病例, 患者对此病不了解, 加之起病急骤, 并予以隔离, 所以患者与家属都有焦虑、恐惧心理。因此, 在患者入院时要热情接待, 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护士, 介绍病情、防治方法、治疗效果, 消除其焦虑与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知患者与家属要注意个人防护, 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 尽量不在草地和树林静卧, 避免被蜱虫叮咬;如需要进入这些地区, 必须穿紧口长衣裤, 控制媒介传播与宿主动物。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对人体全身均有不同程度损害, 严重者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因等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主要通过蜱虫叮咬及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而传播, 需要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临床上需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治疗发热、防止出血等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等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1, 4 (4) :193-194.

[2]陈华忠, 吴伟梯, 徐建人, 等.浙江省首例蜱虫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1, 4 (4) :195-196.

[3]陈华忠, 王金富, 梁伟峰, 等.浙江省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1, 38 (5) :360-361.

[4]陶文元, 陶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21 (1) :91-92.

[5]Zhang L, Liu Y, Ni D, et al.Nosocomi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in China[J].JAMA, 2008, 300 (19) :2263-2270.

新布尼亚病毒 篇3

关键词: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护理

新型布尼亚病毒为我国发现的一种全新的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 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一种新的布尼亚 (Bunya) 科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俗称蜱咬病, 一种以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疾病) 的致病原[1]。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起病急、进展快, 往往有多脏器受累, 如治疗护理不及时, 严重者会导致死亡。我科2014年6月收治军区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 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效果满意, 现就其治疗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 3 5岁, 某修理所某五期士官, 因“畏寒、发热3 d”于2014年6月18日入院, 患者最高体温达42℃, 伴纳差、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患者自诉有蜱虫叮咬史, 有吸烟史, 无发热患者接触史。入院查体:体温40.3℃, 脉搏110次/分, 呼吸26次/分, 血压106/70 mm Hg, 入院后化验血常规:白细胞4.5×109/L, 血小板85×109/L, 血红蛋白160 g/L, 尿常规:尿蛋白+, 便常规正常, 血生化:乳酸脱氢酶494.1 U/L, 肌酸激酶353.7 U/L, 血淀粉酶108 U/L, 肝功:AST:62.3 U/L, ALT 34.4 U/L, 心电图:正常。神志清, 精神萎靡, 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 双腹股沟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 最大约4 cm, 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阴囊部未见创面及红肿。患者持续高热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严重时甚至抽搐, 谵妄。化验:血常规白细胞正常, 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最低35×1012/L, 血生化:乳酸脱氢酶进行性升高, 最高2941 U/L, 肌酸激酶进行性升高, 最高690 U/L, 血淀粉酶进行性升高, 最高318 U/L, 肝功:ALT、AST进行性升高, ALT最高升至365 U/L、AST最高升至305 U/L。总蛋白、白蛋白下降, 凝血象异常, D-二聚体升高。心电图:窦性心律、T波改变。

1.2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采用无菌真空管, 无菌操作采患者5 m L非抗凝血2份, 置于4℃环境以下保存, 之后送大连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

1.3治疗方法:

退热、抗病毒 (更昔洛韦、蒲地兰、痰热清) 、预防感染、保肝 (还原型谷胱甘肽) 、抑酸 (兰索拉唑) 、补液、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患者有明显出血和血小板明显降低, 最低35×1012/L, 给予患者氨泰素片口服。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 高热不退, 恶心、呕吐、不能进食, 鼻衄, 痰中带血, 胸闷、心慌、气短、视物模糊、谵语, 又予患者加用止血药物 (卡洛磺钠、云南白药) 预防及治疗出血、激素、甘露醇改善神经系统症状, 牛黄安宫丸、醒脑静等清热解毒、开窍清脑, 皮下注射胸腺五肽提高机体免疫力。

1.4 结果:

经过治疗, 患者1周退热、症状好转, 1个月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加强消毒隔离及防护

2.1.1 隔离:

早期隔离, 专室治疗, 对患者实施单间隔离, 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 取得配合, 限制、减少人员出入, 禁止探视, 并贴有隔离标识。

2.1.2 消毒:

室内每天采用紫外线消毒每日2次, 每次1 h。每天定时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地面用湿式清扫, 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2.1.3防护: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 采用防护措施。护理或处置患者污染物品时, 医护人员需加强个人防护。穿好隔离衣, 戴好帽子、口罩、手套等, 有创操作时要加用护目镜、防护面罩。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患者后, 要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处理好用过的物品, 做好患者日常用品和食具的消毒, 患者的床单、衣物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清洗晾干, 被褥定期日光暴晒6 h以上。

2.2 病情观察:

该病发展迅速,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重者进行24 h心电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出血程度以及消化、呼吸, 神经系统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2.3 发热的护理:

患者持续高热, 高达40℃以上。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每2 h测量体温1次, 观察热型、发热程度及经过, 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的情况,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师, 进行处理。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鼓励患者多饮温开水, 给予物理降温 (温水擦浴或冰袋冷敷) , 因本患者血小板降低, 不宜酒精擦浴, 以免加重出血倾向。退热期, 患者往往会大量出汗, 出汗过多时, 应及时更换衣物, 保持皮肤干燥, 加强保暖, 避免着凉, 并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应及时补充水、电解质, 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2]。

2.4 出血的护理:

由于血小板低, 易出现出血倾向。在给予止血药物的同时, 积极正确的护理, 对止血及避免严重出血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患者血小板最低35×1012/L, 要求绝对卧床休息, 患者在行骨髓穿刺过程中, 右鼻出血, 出血量较多, 不易止血, 给予鼻腔填塞止血处理, 并遵医嘱给予云南白药口服, 0.9%氯化钠250 m L, 注射用卡洛磺钠80 mg静脉滴注。对症治疗数日后, 出血倾向得到很好控制。

2.5 一般护理:

发热期间卧床休息, 专人看护。大量出汗及时更换衣物,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注意保暖。保持病室安静、床单位清洁、干燥、舒适。

2.6 局部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 提供局部护理。患者双腹股沟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 最大约4 cm, 给予“如意金黄散”白醋调敷, 1日2次, 3 d之后, 淋巴结消退, 疼痛减轻。

2.7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少食多餐, 多饮温开水, 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3]。

2.8 液体管理:

液体管理尤为重要, 要注意对肝、肾等重要器官的保护, 避免使用对心、肾等重要器官有损害的药物, 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记录24 h出入量, 输液速度宜慢, 并注意观察脉搏、血压、尿量、皮肤弹性的变化, 并注意听取患者的主诉, 避免出现并发症。

2.9 心理护理:

因患者持续高热以及血小板减少有出血倾向, 起病急, 发展迅速, 并且有一定的传染性。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恐慌。当得知患本病后, 患者与家属急切的想要了解本病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在第一时间, 与患者家属作好沟通, 讲解关于本病的一些知识。包括,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护理和消毒隔离措施等。告知患者本病多为自限性, 多可治愈, 让患者和家属稳定情绪, 消除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治疗。

2.1 0 健康宣教:

因本病属于新发现的传染病, 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疾病的相应知识。入院后, 护士应利用各种时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药物知识、消毒隔离知识的指导。告知患者尽量不要在草地上长时间坐卧, 穿长袖衣服, 扎紧裤腿, 不要穿露趾鞋, 避免被咬, 做好个人防护。

3 小结

严密观察病情, 护理措施合理, 健康宣教恰当, 对于疾病的治疗有很重要意义。护理上通过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有效防止了交叉感染和并发症。护理人员应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S].2010.

[2]陶文元, 陶欣.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8例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21 (1) :91-92.

新布尼亚病毒 篇4

关键词:新型布尼亚病毒,机械通气,预防控制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 外周血白细胞减少, 故该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又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 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感染性疾病[2]。该病毒具有泛嗜性[3,4], 对血液系统、心肌、肝、肾、肺、消化道都有侵犯。其医院感染该如何防控, 已有相关文献进行讨论[5,6], 但当累及呼吸系统, 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时, 如何做好该类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 尚无研究进行讨论。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收治多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 其中9 例因累及呼吸系统采用机械通气进行辅助呼吸, 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 做好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工作, 无医院感染情况发生,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9 例, 均经PCR检测布尼亚病毒RNA阳性确诊, 其中男5 例, 女4 例, 年龄59~82 岁, 平均 (70.44±6.09) 岁。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 在收治第1 例确诊病例后, 针对新发传染病, 根据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特点和难点, 专门邀请了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专家, 就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基本方法及自我防护等诸多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5], 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 使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 选用含有效氯500~1 000 mg/L的消毒液对呼吸机表面擦拭消毒, 当呼吸机表面被痰液、口鼻分泌物等污染物污染时, 立即用含有效氯2 000~4 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消毒20 min后清理, 对患者排出的痰液、口鼻分泌物等用专用容器盛放, 按1:4 比例加含有效氯10 000~20 000 mg/L的消毒液并放置2 h。 (3) 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前戴好帽子、口罩, 穿隔离衣, 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以及吸痰等操作时, 戴护目镜。将诊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 (如一次性吸痰包、一次性呼吸管路) 采用双层黄色塑料袋进行包裹, 在塑料袋外层醒目位置粘贴感染性医疗废物标志, 由专人将其带离病房, 送垃圾处理站处理, 呼吸机附件 (如湿化罐) 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包裹后, 由专人送往消毒供应中心。在痰标本等标本的送检过程中, 将标本置于防漏容器中, 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并告知相关科室 (如检验科) 的人员。 (4) 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 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7]。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 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5) 终末处理:患者转科或死亡后, 严格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2009 版) 》 的要求进行病房的终末消毒, 消毒范围包括呼吸机在内的隔离病房内的一切物品[8]。为保证消毒效果, 由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进行消毒后的采样和检验[9,10], 检验的微生物污染指标符合上述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后, 方将隔离病房重新启用。

结果

气管插管8例, 气管切开1例, 体温36.9~38.9 ℃ , 白细胞0.8~11.4 × 109/L, 淋巴细胞0.2~2.3×109/L, 血小板13~60 × 109/L。 4 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4 例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 1 例经治愈后出院。

讨论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 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11], 当累及呼吸系统时, 需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卫生部发布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对包括医院感染防控在内的各项诊疗措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而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没有给出具体的指导。

新布尼亚病毒 篇5

关键词:新型布尼亚病毒,医院感染,护理,预防控制,措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 virus, SFTSV) 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为初发症状, 后期出现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新型感染性疾病。患者急性发病, 进展迅速, 患者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多脏器出血等, 最终因呼吸衰竭、休克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不全而导致死亡[1]。本院2014年5~7月本院先后收治4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 。经治疗和护理, 均治愈出院。为提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及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 将护理经验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实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有确诊病例4例, 其中男1例, 女3例, 年龄52~67岁, 均为广德县人。4例患者均无蜱虫叮咬史, 其中1例有野外活动史, 2例发病前10余天曾接触“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患者尸体。4例患者均有畏寒发热 (体温38.0~40.1℃) 、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皮肤瘀点瘀斑3例, 腹痛2例, 咳嗽咳痰2例, 牙龈出血2例, 胸闷心慌2例, 腹泻1例, 头痛1例, 嗜睡1例, 胸腔积液1例, 腹壁血肿1例, 浅表淋巴结肿大1例。本组患者均有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血小板减少, 均有肝脏功能损害、尿蛋白阳性、电解质紊乱、铁蛋白升高;3例有红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心肌损害、胰腺损害;2例出现空腹血糖升高;4例患者肾功能均正常。

1.2 治疗方法

本组4例患者早期均短程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治疗方案以对症、支持为主, 极期均予临时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丙种球蛋白、输新鲜血浆, 3例输红细胞悬液, 2例输冷沉淀。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 均予保肝治疗。3例患者出现胰腺功能损害, 均使用生长抑素、质子泵抑制剂, 1例予清淡流质, 2例予禁食。继发感染者予相应抗炎、化痰治疗。1例出现腹壁血肿、胸腔积液 (胸腔闭式引流, 为血性胸水) , 行止血对症治疗。

1.3 结果

4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严格消毒隔离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 急性期其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若直接接触其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2]。本组患者从疑似病例至确诊病例期间严格执行血液/体液隔离和接触隔离, 限制探视人员。参与救护的全体工作人员及陪护及探视人员进入病房严格按照隔离制度进行个人防护;尤其是针对参加救护的保洁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加强隔离意识, 培训正确及熟练的使用各种消毒剂, 做好病房物品, 环境的消毒处理。当有体液或者血液污染地面时, 采用拖把 (含有效氯2 000 ml/L消毒剂) 进行擦拭, 使用后的拖把用有效氯2 000 ml/L的含氯消毒剂至少浸泡30 min后再清洗晾干, 同时注意患者出院后的终末消毒。尤其是对白细胞、血小板等较低的患者, 更用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禁止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及陪护人员直接接触患者。

2.2 本组有1例患者发生腹壁血肿, 1例胸腔积液 (胸腔闭式引流, 为血性胸水) , 经止血为主的保守治疗痊愈。

2.3 发热护理 本组病例热型以不规则热为主, 体温波动在38.0~40.1℃之间, 约在10 d左右体温恢复正常, 其中有眼结膜充血、咽充血、全身肌肉酸痛头痛、咽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及全身多处浅表性淋巴结肿大, 部分常有淋巴结触痛。对发热较高的患者 (体温超过38.5℃) , 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护, 采取以物理降温为主的综合降温治疗, 尽量避免使用引起血小板减少或抑制其功能的药物。同时做好基础护理, 避免出现其他继发性感染。

3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3.1 加强人员培训从患者入院开始, 为了提高了全科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 专门邀请了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感染管理办公室专家, 制订了严格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并对参与救护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全员及全方位培训。

3.2 从患者入院开始就进行严格消毒与防护工作, 布置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对4例患者采用同一病室进行安放, 便于隔离措施的实施;患者入院后首先进行体表清洁后更换病员服;对患者更换的下来的衣服及携带的物品, 采取先隔离单独保存, 再进行杀虫处理, 然后采用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浸泡等消毒灭菌;对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 采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或浸泡;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创操作或可能接触患者的体液及排泄物时, 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操作后, 及时更换手套和隔离衣;对陪护人员进行宣教, 提高隔离意识, 专门发放专用口罩、帽子。在可能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一定要佩戴手套。如过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及时向病区医护人员汇报, 便于进一步的处理;对患者诊疗及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分别采用双层防渗垃圾袋进行转运, 由专人送垃圾处理站处理。病房每日通风至少3次, 同时采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消毒2次;重视患者出院后的终末消毒工作。同时向患者做好宣传工作, 禁止患者使用他人的物品或将自己的物品借出, 使患者主动配合做好消毒隔离。

3.3 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4], 对参与救护的工作的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 或者接触过患者所用过的物品等情况后, 采用流动水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4 健康教育通过正确宣传及教育,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本病的认识水平, 普及正确消毒隔离及如何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 严格医院探视制度, 普及手卫生消毒知识。

4 结束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对病原体无特异性预防。早期发现, 严格加强入院前隔离及卫生处理, 对预防疾病院内传播有重要意义。根据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感染防治指南, 通过认真组织, 按照消毒隔离规范做好防范措施离等防护措施, 对参与救治的工作人员做好培训及教育工作, 严格环境卫生管理、做好工作人员手卫生规范、加强外部器官感染的预防, 大多数患者最终能获得痊愈。

参考文献

[1]李德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概述[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1, 25 (2) :8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管理部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 [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1, 4 (4) :193-194.

[3]韩明芳.朱鸳鸯.5例重症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报, 2012, 19 (10) :24-26.

新布尼亚病毒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年7月至10月, 我院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住院病人。

1.2 方法:

通过查阅确诊患者的病历, 研究其临床资料 (包括流行病学) , 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

1.3 诊断:

以急性期病人血清送大连市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采用实时PCR技术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者为确诊依据。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有确诊病例7例, 发病在7月至10月期间。其中男4例, 女3例, 年龄56岁~85岁, 均居住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 均有野外活动史。1例有蜱虫叮咬史, 2例家中养狗, 1例居住环境中老鼠多, 并食用过老鼠接触过的食物。

2.2 临床表现

7例病人发病时均有发热 (体温38.0℃~40.2℃) 、咽痛, 咳嗽6例, 头痛、头晕6例, 乏力6例, 厌食、恶心7例, 呕吐3例, 全身酸痛6例, 腹胀、腹痛2例, 腹泻2例, 黄疸1例, 单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并有疼痛2例, 语言模糊2例, 抽搐2例, 昏迷2例。

2.3 实验室检查

7例病人均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7例患者中5例白细胞减少, 最低值 (1.15~3.35) ×109/L;7例血小板减少, 最低值 (22.4~92.0) ×109/L;5例ALT升高, ALT (102~498) U/L;7例AST升高, AST (135~1053) U/L;5例尿蛋白阳性 (+~+++) ;1例血尿素氮、肌酐略增高;4例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钠、低钾、低氯;7例肌酶升高, 肌酸激酶CK最高值 (264~992) U/L;3例APTT延长;2例纤维蛋白原下降;6例检查流行性出血热抗体阴性;3例肥达反应试验阴性;5例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阴性。

2.4 治疗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除个别致死病例外, 多数自限。我们的病例在诊断明确前均应用过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 并给予保肝治疗, 个别白细胞减少者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小板减少者给予输注血小板。对于重症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 后者可能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及其炎症反应对机体造成的损害, 甚至缩短病程, 而其它治疗可能对疾病帮助不大。

3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是近年新命名的一类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感染性疾病, 在我国多个地区均有发现, 目前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为其主要病原体之一, 主要传播途径为蜱虫叮咬[3,4,5]。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因此很难与人粒细胞无形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感染性疾病鉴别。现已可以通过急性期血清实时PCR技术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来确定诊断[3,4,5]。

近十多年来, 我们在夏、秋季节收治过一类发热、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伴多脏器受损害病人, 临床过程酷似流行性出血热或伤寒等感染性疾病, 但流行性出血热抗体、肥达反应试验及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阴性, 病原体不清。在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技术出现后, 再发现类似病例, 经检测均为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病原体得到证实, 同时也推测该病已存在多年。从地域上看, 我们的病例都发生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 所有病人均有野外活动史, 仅少数病人有蜱虫叮咬史, 提示可能还存在其它传播途径。没有发现聚集发病现象, 也没有发现与患者密切接触后发病的情况, 提示不发生人际间的传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我们以往遇到的疑似病例和现确诊的病例, 绝大多数为身体相对健康, 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 同时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亦多为老年人, 而年轻人在野外活动的机会要多于老年人, 提示老年人可能对该病毒有相对易感性。该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对疑似病例行实时PCR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是目前诊断该病的唯一方法。

目前该病无特效药, 以对症处理为主, 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血小板输注、保肝药物应用、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等, 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效果很有限。少数有神经、精神症状及多脏器受损的严重病人, 往往在1~2天内死亡, 但经过适当极积的对症处理也常在1~2天内迅速好转。我们的体会是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 会减轻患者的症状, 可能会减轻疾病对机体造成的损害, 缩短病程, 对改善预后有益。总之, 通过我们对病例的观察, 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对重症病例要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改善预后。从该病的传播方式看, 大规模流行可能性不大, 但短期内也不能消失, 将会持续存在下去, 因此要对该病给予持续关注, 找出其确切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特效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 为其治疗及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共有七例住院病人资料, 分析他们的临床症状、体征、血象、重要的生化指标、治疗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患者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 主要的症状有发热、乏力、胃肠道、呼吸道症状, 局部淋巴结肿大也可见到, 最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是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多器官受累常见, 表现为血清ALTASTCK升高及蛋白尿, 所有病人均在农村并有野外活动史, 年龄均在50岁以上。多数病人无明确蜱虫叮咬史, 无特效疗法, 经对症处理, 多数病人预后好。结果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诊断依赖于病原体检测, 对症处理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能改善预后, 可能存在蜱虫叮咬以外的感染方式。

关键词:发热,血小板减少症,布尼亚病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关于印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 (2010版) 》的通知[EB/OL].[2010-10-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yjbgs/s8348/201010/49272.htm.

[2]Zhang L, Liu Y, Ni D, et al.Nosocomi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 in china[J].JAMA, 2008, 300:2263-2270.

[3]Yu XJ, Liang MF, zhang SY, et a1.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J].N Engl J Med, 201l, 364:1523-1532.

[4]刘庆辉, 刘建贞.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17例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学杂志, 2011, 50 (9) :785-786.

上一篇:推进城乡一体化措施下一篇:考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