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产品设计探究论文(共10篇)
体验教学产品设计探究论文 篇1
[论文摘要]设计艺术教学中理论性与实践性是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大量的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并深入体会设计艺术的理论性内容。在实践这一过程中,它包括身心体验这一环节。“体验型”课型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强化实践活动的体验性,更好地让学生有时间反思理论知识、吸收并消化理论内容。教学中运用“体验型”课型来克服讲授式教学存在的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热情不足,实际动手能力差等一些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对设计艺术师的诉求等诸多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设计艺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
一、“体验型”教学
体验也叫体会。抽象概念可理解为: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学生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学生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实践过程,也因此对未来诸多方面有所预知和判断。“体验型”课型即是在设计艺术课程教学中,使学生以设计课程理论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主的参与一种设计艺术理论的教学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运用眼、耳、鼻、手、脑的感官去体验设计艺术的创造过程,同时通过班级学生以及社会受众群体的反馈信息,从中获得各种新发现,继而进行对设计理论概念的重新而深刻的思考和思维创意活动的认识,最终能更好地指导设计艺术实践的创意过程。
设计艺术学科是一门应用型较强且需要从全方位去认真考虑社会受众因素的社会性应用学科。其中直观性、创造性、交互性、体验性极强,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各个角度去体会其中的各种设计艺术元素的不同运用,以及运用后所产生的视觉及触觉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以后在设计艺术工作中的解决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体验型”教学的比较性优势
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性以及系统性较强,但是学生只是通过抽象的概念以及理论的认识,缺少亲身体验的教学过程,学生无法很深刻地认识新时期的设计艺术学理论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设计艺术学科的教学发展趋势。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开发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和实践能力,并且提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能展示自我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设计艺术人才的诉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注重理论性的传授,缺乏了解社会性、体验性的细节内容。使学生在整体理论以及认知的过程中忽略受众群体反馈的信息,无法建立设计艺术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孤芳自赏,为自己兴趣爱好“服务”,不能结合客观诉求的状态。设计艺术作品在社会中得到受众认可的比例不稳定,即没有一个整体把握受众心理与感官意识的客观角度。又形成了一种凭感觉、凭喜好的闭门造车的状态。没有体验型课程设置,学生之间无法实现充分而有效的互动,认知及评价设计艺术作品时,无法正确而全面的理解设计师的创意思路及深层次的内涵,设计艺术传达过程出现“断层”,实践及创意能力偏低,无法满足设计艺术服务与当今社会的发展诉求。
“体验型”课型能在教学中,使学生既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又可以转换视角站在受众群体的角度去完善全部设计艺术实践过程。在体验中得到切实有效的学习成果,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并提高交流沟通以及谈判的技能。通过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引导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在体验中的切实感受,并对设计艺术进行换位思考,使学生步入社会工作时拥有优秀设计师应具备的各种实用技能,从而在社会实践中迅速实现自身价值。“体验型”课型能在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设计师与受众群体的不同角度的互动。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同时也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去,从更高的角度和层面提出设计艺术体验的目标和任务,并对学生加以指导以及受众心理的正确引导。更加深层次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及创意能力,在规定的教学时段中使学生逐步具备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正确的认知定位,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快速成长。
三、“体验型”课型与社会需求
社会环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极大丰富,更进一步的是环境对人们内心的作用和影响。人们自身需要适应这一变化的文化环境,同时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周围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诉求。有了适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有产业化的服务意识,社会需要高水平的设计艺术精英、设计大师,同时也需要一般的设计艺术人才、设计艺术领域中应用型人才和能够与相关领域衔接的复合型设计艺术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商品经济已成为了国家进步的主动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审美层次的诉求也在逐步提高。社会逐步进入了“泛审美时代”。公众在多种层面上对视觉环境的诉求愈来愈高。社会对高素质设计艺术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步上升。只有具备先锋性且又能使受众群体接受的设计艺术师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市场诉求的设计艺术师才是真正有存在价值的设计人才。这也是对设计人才提出了要拥有市场的洞察力,以及受众群体审美心理等诸多要素。这也是“体验型”课型与讲授式教学要达到的主要教学目的。我们不能将理论学习还不够完善的学生草草推向市场,让他们以一种专业学习不够成熟的状态去强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只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再继续完善,可以在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理论性的同时,适当地扩大知识面,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以“体验型”课型渗透,使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社会视野同时都更加开阔。体会认知更加真切全面详细。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全才是没有的。因此,学生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多方面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更加重视学生在“体验型”课型教学中全面能力的培养,包括再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换位思考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通过“体验型”课型让学生深入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从受众群体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设计艺术作品。
四、“体验型”课型的教学意义
“体验型”课型可以丰富并层次化教学的过程,丰富教学手段,加深教学深度,拓展学生的体验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而丰富其思维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体验型”课型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度出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现实意义。
“体验型”课型的授课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以往讲授课型的基础上,从更高层面引导同学对设计艺术作品进行实际体验,更重要的是要将受众群体的体验经过和反映都能真实正确地传达给同学。教师还要重视同学之间的体验以及学生和社会受众群体之间微妙的感官差异所形成的不同信息反馈。这就要求教师要比以往更加重视“体验型”课型的过程研究以及感受分析,还要研究设计艺术中受众心理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心理变化的实时趋势。这样的过程自然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授课过程的深度及难度,丰富并层次化了教学各种细节体验的过程。
教师通过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互动理念,实现对艺术素养,大众心理的正确认知,达到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通过学生设计艺术的体验,获得灵活驾驭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教学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实践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社会责任感,掌握多方位的审视设计艺术作品的能力。学生在掌握教师教学意图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创意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设计艺术交互体验,实现并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以及相应的社会沟通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这也是对教师的课程准备提出的更高授课要求和新目标。
五、总结
全新的社会环境诉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合理化的改革,在分析当今社会诉求的同时,我们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课型能否真正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共同诉求。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践过程的体验,不难发现,体验型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其一具备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互动性、适应社会发展的诉求,深化教学意义和教学效果等诸多的发展优势。在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中和社会环境中,突显出“体验型”课型在设计艺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将对设计艺术学科教学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作用。“体验型”课型对设计艺术学科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深度、厚度、广度、难度也提出了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社会性和专业性及广泛性的诉求。
[参考文献]
[1]《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捷]夸美纽斯.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设计艺术教育大事典》朱铭.山东教育出版社
[3]《艺术设计教育展望(上下)》陈汉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5]《创意学》陈放,武力.金城出版社
体验教学产品设计探究论文 篇2
导学过程:
(1) 情境导入。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1张照片, 帮教师选一选, 哪些比较漂亮 (电脑出示照片) , 为什么第3张比较美呢?这是我们用美术的眼光来比较的, 其实, 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 那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比, 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比。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2) 感知体验。视频播放:小白兔一大早高高兴兴地给姐妹们准备了2份苹果汁和3份酸牛奶。师问:怎么比较视频中出现的两个数量? (学生回答) 师:哦, 可以用减法……师:有其他办法了吗? (学生回答) 师:非常聪明!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比较它们间的关系, 其实这两个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如酸牛奶的杯数占苹果汁的3/2, 这我们也可以说成是3∶2。 (板书)
(3) 对话探究。 (1) 那“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用比怎么说呢?学生答:3比2。师: (板书3∶2) 2比3记作2∶3, 那3比2记作什么?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比各部分还有自己的名称呢?请自学课本P68例1下面的一段话自学后汇报。师手指 (2∶3) , 在这个比中, 前项是?后项是?同样的2杯果汁, 为什么这里作前项, 到这里作后项呢? (强调两个比的顺序) (2) 同桌互相说2个人的年龄比?与老师年龄的比。 (3) 教学例1后“试一试”。屏显题目。师指图说:这4个比, 它们的意义各是什么?说一说:假如我们每个烧杯里的中洗洁液分别看作1份, 几个杯中的水分别是几份?追问: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能怎么表示? (4) 教学例2。1) 其实, 生活中还有不同类的两个数量比较的例子,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例2) 。2) 学生填写师课前方法的表格一。提问:怎么求出小军和小伟的速度, 各是多少?3) 谈话: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你能试着写一写小军和小伟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吗?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又表示什么?4) 概括“比”的数学含义。师:前面老师和同学一起得出并接触了不少的比, 现请大家观察一下 (师手指板书) , 认真地思考一下, 比与什么相关?两个数的比又表示它们是什么关系? (板书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例2通过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通过题中的填表,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 可以用比表示。在概括比的意义时, 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 使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本质有所理解。5) 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5) 数学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1) 学生填写例2后的试一试, 引导观察等式,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2) 小组交流, 填写课前发放的表格2。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A.师生交流, 共同小结。B.谈话:概括比和分数之间的关系, 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2也可以写成3/2, 仍读作“3比2”。C.根据比, 分析除法、分数的关系。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游戏:剪刀、石头、布。赛三局。汇报比分:2∶0,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探究能力, 通过做“试一试”后,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明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既让学生参与了数学活动, 又让他们的认知结构得以完善。
(4) 结构生成。 (1)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 比一比。1) 投影显示:2杯盐水, 标出盐与水的质量比分别是1∶20, 1∶30。让学生猜测哪一杯咸一点?原因是什么?2) 教师拿出实物烧杯,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先在杯中放入100克水, 再用搪瓷勺倒入4克盐, 轻轻搅动。要求学生想一想、猜一猜, 并和上面2杯比较, 与哪1杯的咸度是一样的?为什么? (3) 知识介绍。 (课件介绍黄金比) 用数学知识分析开课时, 为什么第3张照片看上去好看?设计意图:课标要求, 在导学要将知识学习与运用、实践相互结合, 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5)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课后请同学们用你智慧的双眼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比, 用你灵巧的双手创造更多的美吧!
体验教学产品设计探究论文 篇3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师生对塑料捆扎绳的简单操作引起学生对电的认识,为“伏打”电堆产生过程和自制水果电池实验作铺垫。
2、通过阅读和学生讨论知道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观察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价
(2)探究过程必须做到:①细心观察;②亲身体验;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水果电池,探究水果电池产生“电”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用灵敏电流计可以检验水果电池是否产生“电”和产生“电”的多少,实验结果大家交流。
4、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能放入多少回形针,注意探究方法的正确运用,知道控制变量法。
5、能通过本节学习用身边易得器材进行科学探究,让同学们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
《教材分析处理》(略)
《教学流程图》
1、实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师生实验,引起学生对“电”的兴趣
3、读书“伏打电堆”的产生过程
4、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注意点
5、制作水果电池,体验发现快乐
6、探究实验:放入多少回形针
7、小结: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常用方法
8、作业:P6、2
《教学过程》
1、引入
(1)实验:一根塑料捆扎绳撕成细丝,捋几下是分得更开,还是合得更拢(老师提问)(学生先猜想,然后师生同时做,捆扎绳课前教师剪好,放在每个学生桌子上,实验简单易行,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事先把捆扎绳放在阳光下晒一晒或烘烤一下效果更好)
做完实验再提问,分得列开还是合拢?从实验看(学生回答分开)为什么呢?小学自然常识学过,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不要进一步解释)。
(师)电的产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现在电的应用已经很普及如果停电了,利用电池,有些用电器仍然能工作。电池是怎样产生的呢?
(2)新授:
阅读故事由生物电到伏打电堆
①阅读P2-4(学生自主阅读)
②师生讨论阅读中内容(形式师生问答)
a、介绍了哪两位科学家故事
b、解剖青蛙时发现什么现象?得到什么启发?(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精神)
c、发现后怎样猜想?(生物电猜想)(提出猜想)
d、伏打设计了什么实验?(设计实验)
e、伏打在实验中发现什么?(实验现象,收得证据)
f、得到什么结论?
③从生物电到伏打电堆,得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结论→交流评价
④学生实验,制作水果电池(材料事先由学生从家里带来,铜片锌片从旧电池上取下,擦干净,老师为每个学生放一个灵敏电流计)
a实验前讨论:1、如何做?老师示范;2、如何检验自制的水果电池有没有电?(放在舌头上有麻的感觉,接在耳机上有“咔嚓”声等)
b让学生把自制的水果电池放在舌头上,有没有感觉?
大部分学生回答没感觉?(学生)没感觉是不是表明没有电?(老师问)
有时候人感觉不到的现象,仪器可以检测,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种仪器,可以检验没有感觉,但实际存在电的仪器,叫灵敏电流计(老师示范)把它接入水果电池,若指针偏转则表示有电,指针偏转越大,产生电越多,下面同学们用它来检验你的水果电池是否有电,完成实验表格:
(见下表)
结论:
1、两金属片距离大,指针偏转角度
2、两金属片距离小,指针偏转角度
3、两金属插入深,指针偏转角度
4、两金属插入浅,指针偏转角度
学生思考指针偏转角度大小还跟哪些因素有关?课后继续探索。(课后延伸)
小结:
1、科学探索的一般过程;2、科学探究常用方法
作业:
1、探索水果电池产生“电”还跟哪些因素有关?
2、所装液体不同放入回形多少是否相同?
3、课本P6、2
《教学反思》
1、通过自制水果电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体验了发现的快乐。
2、通过用灵敏电流计来检测产生电多少,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实验效果能力,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通过回形针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探究方法,当遇到多种外在因素时,采用控制变量法。
4、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制水果电池,并教学生用电流表检测产生电的多少。这是一个大胆尝试,因为许多老师认为水果电池、电流表是初三接触到的东西。初二一开始在这是用否合适,我认为合适。因为初三是进一步使用电流表,进一步研究电源,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探究,它与初三教学重点是不一样,我认为这样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且教学效果较好。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篇4
语文组
陈幼儿
摘要:“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再现画面——研读探究,体验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验
感悟
探究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渠道,要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向课堂要效益。要提高课堂效益,唯有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活语文课堂,提升语文课的魅力。因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独特的语文学习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入情入境,去开拓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带“行”,主动地去感悟课文,进而不断地探究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1、多媒体运用的优势。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再现生动的形象,创造一种特殊的语文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想象思维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深刻体验和想象,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
2、语文学科性质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大纲在“教学目的”部分,很明确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换言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外,应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作为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才能获得独特的理解,才能在自主学习体验中体验与文本对话的乐趣,才能与其他学生交流彼此的感受,才能在合作学习中体验与同学对话的乐趣,进而积累学习的知识,获取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美丽。
4、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与书本、与客观世界对话,能够自行选择课题进行研究。但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给予适当地帮助、适时地调控。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在引导的基础上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应置身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适当地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产生的。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是从学生自身体验出发,创设能勾起学生已知经验和情感的场景,调动学生听视等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深刻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情怀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基本理念
1、倡导和谐教育。以人化、优化、活化为导向,实施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民主教育,充分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建立起老师、学生、文本互动的平台,渗透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达成“平等中的引导”。
2、倡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让不同性格、不同修养、不同阅历的学生对同一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教学原则
1、兴趣性原则
职高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相比往往兴趣不浓,而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我认为创设情景,浓厚氛围,使师生双方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往往能在情感推动下激发出学习的兴趣。
2、互动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使用多媒体互动手段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互动调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材新旧知识的互动衔接,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动联系,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在自身互动的同时彼此之间互动起来,获取最佳教学效益,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个体生命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审美性原则
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有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几乎包容了一切美的表现。我们应从言语体式的感知出发,创设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受到浸润,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品质,让学生在美的熔炉里去提炼美、创造美、表现美。
4、主体性原则
“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真正让学生品读、体验、感悟,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时,也突出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求知欲、表现力和创造力。
四、“体验感悟探究”型教学模式实例
(一)主要环节
创设氛围,激发兴趣——感知课文,再现画面——研读探究,体验情感——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二)操作程序
1、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够起到定向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中。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讲课伊始,我就播放音乐——班得瑞《仙境》,以此来创设一种特殊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然后出示托墓,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特定氛围之中,激发学生带着对伟人的敬意去初步感知课文。
2、感知课文,再现画面
汉语的阅读,从字词到句子,它们的意义都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何况每篇课文的主人公有的学生虽接触过,但了解甚少,更多的是学生从未接触过,更不用说去理解它的内涵。因此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是这堂课的关键。分析课文前应让学生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是以《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例,由于文章的主人公是托尔斯泰坟墓,学生从未接触过,它的内涵更无从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的录音,体会散文情景理的完美结合、感受文章语言的简洁清丽之美和体会作者茨威格对伟人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在总体感受作品的语言与感情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意识已被唤起,对课文有了一定的兴趣,此时,他们更愿意以主人的身份去解读课文,感悟课文。感悟课文,关键在品味语言,靠文本提供的原始材料,与文本展开面对面的对话。此时,你可以提问:现在需要一个特写镜头来表现主人公,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如何选择?或者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镜头,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之。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我就让大家面对多媒体的镜头,以导演的角色来再现托墓的特征。由于身份的变化,学生兴趣很大,并且此时,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学习语文,我把张扬个性的创造意识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3、研读探究,体验情感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赏析。清代学者唐彪说:“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唐彪的话充分说明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是这样,感情朗读不仅能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能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中,当学生以导演的角色来再现托墓朴素的特征后,我就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来谈一谈你觉得托墓美吗?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理解作品,形成自己对课文材料与观点的感受与理解,这就是对作品主题的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人对课文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但“哈姆莱特”就是“哈姆莱特”,他们决不是张三或李四。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由于个体认知水平的制约,有些学生有时对事物的判别又往往是片面的、甚至荒谬的。此时,我们决不能舍弃其本真而求其次,谈真实的体验也不能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应让他们立足文本,采取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深入地探究文本。如上本课时,当学生读完课文,我出示四幅图片,问学生:面对长方形的土丘,你会产生最美的感觉吗?我原本以为绝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托墓是美丽,可没想到很多学生认为这个坟墓很普通,谈不上什么美,至少谈不上最美,这样的坟墓如果说“最美”的话,那最美的坟墓就太多了。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既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就应该尊重他们。所以,我对学生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采用了延时评价的方法,采取辩论的形式,让他们立足于作品本身,各抒己见。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亲历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深刻:朴素美与华丽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美,如果不带感情色彩来谈论的话,不存在谁更美的问题。华丽美是主人伟大成就的外在表现,但当朴素美体现了伟人的不平凡人格时便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这样,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最后,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落,品出言中之美,感受言中之情,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4、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向我们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建议语文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再也不能局限于教材了,教材不应是学习内容的唯一和全部。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创设多种情境,让教学得到拓展与延伸,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可以在上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上完课后,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如在上《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因为课前我曾叫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此时,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托尔斯泰,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深化,又是对托尔斯泰其人有一个完美的认识;然后我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结合实际,谈一谈生活中有哪些人像托尔斯泰那样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社会却毫无索取?使学生能立足课堂,放眼课外,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
五、实施效果
1、学生养成了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意识和习惯
原来要靠教师反复提醒、强调和督促才能进行的活动任务,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为摸清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态度和看法,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验感悟已变成大多数学生的自觉内在的需要。
2、学生能力有所发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既把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有机地整合,又重视了学生收集、运用、评价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关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情感熏陶、审美体验等能力的培养,发挥了活动的多种功能,使每项活动都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参与、组织活动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明显得到提高,尤其是阅读理解方面,学生一般能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解读作品、体验作品、探究作品,并时时为此感动一回。在写作方面,学生能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准确地表情达意。
3、学生考试成绩提高
由于新课标的落实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在新的评价标准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分评定逐年都有所提高。今年在同类同级学校的测评中,平均分比其他学校高约4分,优秀率上升约2%。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体验感悟探究”型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时可以灵活运用。以上谈的也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还不成熟。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使之更成熟,更具特色。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职高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体验教学产品设计探究论文 篇5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合作学习的理念,结合高中英语新教材内容,探讨如何利用“讨论、合作、体验学习”开展英语写作训练,从而优化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英语写作 教学模式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如何有效地对高中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教学这个问题一直使许多教师感到困惑。大多数时候教师付出的多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教法经常是:教师给出题目,提出要求,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由课代表收上来,教师一本一本,一句一句地批改,最后又返还给学生。这种学生写教师批改的方法只是注重结果的教学方式(the Product---Focused approach),而容易忽略学生的写作构思、观点和语言内容的质量。如果学生的写作不能令人满意,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重写。有时由于写作指导不得要领,学生的写作可能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教师和学生都不能体验到一些成功的愉悦,常此下去,学生不能看到成效,信心必然受挫,写作可能只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以至于投入与效果无法成正比,教师也往往由于学生进步缓慢而失望。二.理论依据
(一)“乐美”学校文化理论指导:
“乐美”学校文化中“乐美”的“乐”就是“乐教乐学”,“美”就是“知美、审美、立美”。“乐美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的,学生在愉悦的心态中探索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校开展“审美、立美”有效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为了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人文环境,从而提高师生整体文化素养。
(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突出了对谋篇布局、谴词造句和情感表达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新教材设计的写作活动,多是注重过程的写作教学(the process-focused approach)。它关注学生对各种写作策略的认知和 1 运用,主张学生根据选题的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将所收集资料整理成文章。尤其,大班上课情况下的英语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优化英语写作教学的极好方式。通过“讨论、合作、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策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三)“讨论、合作、体验”写作教学要求: 1.合理分组
“写作不能仅仅理解成个人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不宜总是采取学生单独写出作文来让教师批改的模式,而应该提倡学生开展两人或数人小组活动,通过讨论合作完成写作”(刘道义,2000)。
教师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科学分组是成功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合作需要划分小组。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英语成绩等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或学习任务随机进行分组,既有利于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又给学生创造了与更多同学合作的机会;学生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能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此外,让学生经常换组合作,既可以活跃合作的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着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合作。
2.教师指导
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开展英语写作教学的活动中,讨论交流是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小组讨论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不仅要分配学习任务,而且要控制活动进程。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扮演帮助者或指导者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作为组织者,监督者,评价者和辅助者协调活动的展开。教师应尽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一定相关的材料和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在开展写作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写作目标和话题展开讨论,并为学生提供互动和反馈的机会,帮助学生使用规范的词句,形成正确的观点,使学生敢于下笔,乐于实践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正真使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讨论、合作、体验”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相互作用理论(Interaction view)和教育学中的“合作理论”,语言教学的组织可以通过交流和互动的模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者是外语教学的内因,外语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展开。教师的作用在于随时了解学生的外 2 语能力水平,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组织课堂小组活动和安排个人写作时间,鼓励学生交流意见和交流文稿。
基于对以上理论的思考,进行“讨论、合作、写作体验”的写作教学是可行的。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设计、评价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通常离不开讨论—汇报—反馈三个环节。笔者把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中,经常设计的小组活动有:写前讨论、汇报交流、小组互批等。
1.小组讨论,激发兴趣
讨论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参与者经过讨论后明白问题远比自己想象的复杂或是他们对现有的歧义理解更为深刻时,可以看作是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写作情景可激发起学生对写作话题的兴趣,而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激活写作灵感,为写作扫除障碍,是合作写作的关键。小组讨论的内容要围绕写作主题,包括审题,挖掘主题观点和内容,交流相关单词和短语,讨论文章的体裁、格式和英语写作方法,确定时态、人称及写作提纲等等。
为深入交流和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小组成员既可以轮流发言,互相补充,也可以分工合作,负责不同的任务,然后归纳,由一名成员执笔记录。小组成员还可以边讨论边用英语写出提纲、观点、句式和关键词语等。这样,小组讨论便能使学生发生思维碰撞,理清写作思路,为成员独立写作扫除障碍。
2、独立写作,完成初稿
独立写作阶段不强调学生显性的合作,但它是整个合作写作过程的重要一环。构建主义认为,学习具有建构性。让学生独立探索完成初稿就是引导学生用学过、讨论过的知识自己建构文章,并带有个人的独创性,是合作的补充和升华,而不是千人一面。当然,有困难的学生可求助于组员或老师,体现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优势,但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3、小组互批,润色文章
在小组成员互改之前,教师要传授修改策略,提示学生检查格式、要点、语法等方面是否有错误。
在同伴互改互编中,每个组员依次或结对子评改同伴的作文,用红笔划出精彩的句、段,并交流不同观点,取长补短,由学生本人形成定稿,或以小组为单位由其中一位组员负责抄写,署上小组成员的姓名。这样学生多看、多改,增加了语言输入和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在小组合作中相互倾听和相互帮助,进一步修改自己或小组的作文,起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效果。
4、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通过宣读、投影或电脑软件等形式来展示英语写作成果,强化合作和竞争意识,让学生体验合作写作的成就感。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本领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因此,合作学习中的师生评价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要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同时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诊断和反思,以不断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5、课后拓展,巩固成果
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评价后的作文做出的反应,所以各小组课后要及时修订作文,重新工整抄写,形成作文定稿。教师要通过墙报、班报或作文展览等形式来展示或评比作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存入学生的英语写作档案袋。对优秀文章复印张贴,全班共享,拓展写作成果。
这样的写作,既有学生独立完成初稿的阶段,又有小组讨论和互改互编的合作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得到有机的结合。评价既有学生个人的作文得分,又有小组共同的奖励分,学生的独创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激发。两种学习方式互为补充,两种激励手段同时运用,极大地优化了写作方式,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了写作技巧,很受学生欢迎。四. 运用“讨论、合作、体验”学习模式开展写作训练的体会
1.运用“讨论、合作、体验”学习模式开展英语写作教学大大提高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运用“讨论、合作、体验”学习开展英语写作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注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模式。在小组的讨论交流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从其他成员口中学到更多更好的句式句型,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又能为学生提供互动和及时的信息反馈,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水平。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在课堂内当场完成,又有同学的互助,学生作文的完成在单位时间内得到保证,这也大大提高写作训练的有效性。
2.运用“讨论、合作、体验”学习模式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策略,它要求组员通过交流思想,营造一种积极和民主的氛围,共同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在写作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符合这一教学思想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优势互补,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这样的学习环境很好地解决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畏难情绪,很好地调动学生说和写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批改习作时,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甚至比老师还认真仔细。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学生真正明确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小组成员之间的习作交流能够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增加了写作乐趣,同时对他人的缺点引以为戒,这不仅能提高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写作能力,优秀生也同时得到了短文改错能力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优化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新型的写作教学方式。完善这种写作教学方式,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道义.2000.Beginning to Write.人民教育出版社
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美).2002.讨论式教学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体验教学产品设计探究论文 篇6
一、动手操作, 在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自己验证的知识, 才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做”的重要。 因而在 “做中学”,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师予以重视的。 倡导动手操作的原因不仅如此, 关键还在于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自我实践中玩味知识, 有利于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参透数学知识, 初步构建理性逻辑思维。
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这课的教学深深表现了动手操作的益处。 首先引入平移推拉窗的图片, 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 然后给学生分发一张白纸, 一张透明纸。 我指导学生做出如下操作:在白纸上画△ABC和直线l, 用透明纸把白纸遮住, 在表层的透明纸上按照△ABC和直线l的印记描出△A′B′C′与直线l′, 在l与l′重合的基础上, 拖动△A′B′C, 然后设置问题:“发现其中什么发生变化了, 什么没有变化? ”然后再给学生几个相似的例子, 让学生动手继续操作, 反复练习中学生似乎理解了什么是平移, 平移的规律是什么? 通过让学生操作实践、尝试练习、合作交流, 完成了对事物平移规律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做”中生成了知识, 同时也锻炼了思维。
二、以生活为源, 在情境中领悟数学本质
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智力、认知发展规律, 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告知学生公式、定理、抽象概念。 一味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不利于知识的吸收, 同样也会让课堂失去活力。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源, 以创设情境为数学教学的突破口, 还原生活, 让孩子们用生活经验重新演绎理解数学问题,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进而实现在快乐学习中领悟数学本质的最终目的。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 《负数的初步认识》一课, 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 我将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思考, 认识何为负数? 首先, 我如是导入:同学们数数时, “1、2、3”是自然数;什么都没有时, 我们用“0”表示;当整数无法表示时, 可以用“小数或分数”, 那要比0还小怎么办? 又会有什么样的数出现呢? 以此设疑, 激发情趣;然后给学生播放《天气预报 》的视频, 让学生仔细听, 认真观察。 最后学生发现当播报员说零下时用“-”表示, 这样就从生活经验中认知了比零还小的数还存在, 如此表示。 此时教师自然引导学生学习了“负数”。 这种教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慢慢认知数学问题, 接受数学知识。
三、合作交流, 在探索中分享成功喜悦
近年来, 常常接触到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 其实这种策略的目的不在于营造如何热闹的外在形式, 其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 完成了自主学习过程;合作交流, 让思维的火花碰撞, 促进了学生之间互相汲取彼此优点, 扬长避短, 完善自我;在合作探索中, 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彼此交流, 分享成功的喜悦, 共享着学习的美好, 有利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因势利导, 也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 因此我推崇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策略与体验教学的结合。
在学习《年、月、日》时, 第二课为认识平年和闰年, 这一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常常出现, 于是我决定让学生合作交流发现问题。 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2008, 2004, 2005, 2007, 2012, 2011, 2015, 2016的日历,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 最后汇报结果。 学生会说2004, 2008, 2012, 2016二月天数相同, 其余年份二月天数相同,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这其中蕴含着的规律, 同时告知学生闰年和平年的含义, 帮助学生形成初步判断的能力。 这种合作形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探索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时,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愉快的表情, 可以感受到他们探索奥秘的浓厚兴趣。 在合作中, 学生获取了新知, 享受了学习过程的快乐。
四、走出教室, 在现实中发现和应用数学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知识的所在不应该拘泥于教室, 它更不应该是“正襟危坐”的, 其实数学充斥在世界每一个角落。 另外, 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让孩子们仅仅停留在纸笔和考卷中, 不是为了纸上谈兵, 而是要让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 最终应用到生活中, 为生活服务。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敢于探索, 大胆将数学课堂“搬出”教室, 让孩子们在社会中、世界里用眼睛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 最终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这样数学学习的真谛才能真正表现出来。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 我们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 将他们领到校园的一小块花坛里, 让他们思考如何计算出花坛的面积。 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 在课下动手测量, 集思广益, 最后绘制图纸, 通过分割法完成了面积的计算。 这种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 也让孩子们认识到数学不是纸上的, 是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 真正做到了让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解决了简单的生活问题, 孩子们也因此体验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体验教学产品设计探究论文 篇7
书籍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它是记录人类文明历程的媒介。在新媒体、新技术的影响下,电子书迅速发展使纸质书籍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是纸质书籍还是具有独特吸引力的。本文通过传统书籍带来视、触、听、嗅、味的感官体验之美的阐述,打破读者对纸质书籍传统的审美局限性,更深层次理解纸质书籍的魅力,希望对未来纸质书籍设计中的设计观念和展现方式上拓宽道路。
关键词:
感官 纸质书籍 书籍设计
书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是人类智慧、意志、理想的最佳体现,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书籍设计是书籍的造型艺术,是书籍出版过程中关于书籍各部分结构、形态、材料应用、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全部设计活动的总和。
信息时代的到来,随着电子终端设备的进步,电子书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着书籍市场,但是电子书终究不能代替传统的纸质书籍。钱钟书先生在《通感》—文中说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当你拿起—本纸质书籍时,你可以感受到书籍的重量;抚摸着书籍不同材质所到来的触感,是坚硬或是轻柔;翻动书页时,纸张所发出的响声等,这就是纸质书籍的魅力所在,是电子书所不能带来的感官体验。可以看出传统的纸质书籍可以带动人的身与心来阅读,让纸质书籍不仅是传达知识的方式,更是可以体会“一杯香茗,一卷书,偷得浮生半日閑”的阅读体验。
纸质书籍具有文化价值,书籍的内容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它还具有艺术价值,巧妙利用书籍设计特有的工艺、设计语言,通过眼观、手触、耳闻、品味等一系列的感官享受,可以心领神会纸质书籍的精妙,带来视听的刺激,叉保持舒畅美好的精神享受。这种纸质书籍设计可以提升书籍的气质,提高我国书籍设计的水平,促进纸质书籍的发展。
一.纸质书籍设计的视觉体验
视觉是一个生理学的词汇,是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具体说是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人通过视觉感知物象的大小、明暗、色彩、动静等获得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眼睛是捕捉外界信息能力最强的器官,人类得到的外界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视觉体验是纸质书籍带给读者最为直观、最重要的艺术感受。纸质书籍也是通过文字、图片、色彩、材质、制作工艺等元素的统一整合,造就了纸质书籍的独特品相,使读者先从视觉上达到满足,进而产生对书籍的认可。
一本耐看的书籍设计一定有着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不同的书籍装帧设计是通过精心的选材、排版和印刷工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使读者看到书籍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涵义和外在的气质。
曲闵民设计的《乐舞敦煌》(图1)一书,它是极具东方韵味的,并入选了2014年中国“最美的书”。书中集中展示了敦煌研究所一位退休的老先生近几十年对敦煌壁画的临摹本,设计师希望在书籍呈现、作品本身与敦煌之间找到一种原始的联系和平衡,尽可能还原敦煌艺术的历史感和沧桑感。整本书大量采用了不同颜色种类的毛边纸,以手撕拼贴的方式装裱封面,整体呈现出做旧的效果。在内页的设计上,所有的画稿都根据需要设计了不同的残卷效果。呈现出有年代感的凄美与绚丽摹本的华美形成强烈对比,看上去是残破不堪,但实质是挖掘表现出了特质的美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二.纸质书籍设计的触觉体验
触觉是接触、滑动、压觉等机械刺激的总称。它是皮肤基本感觉之一,也是最复杂的感官。而在纸质书籍设计中,触觉主要受材质的影响,不同的材质呈现给读者的触觉体验是不一样的。材质的本身是没有情感的,只有读者在接触不同的纸张材质、肌理才能产生触觉的情感,加之视觉感知的参与会触发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感受。一册书在手,首先体会到的是或是结实或是飘逸的质感。通过手的触摸,材料的硬挺、柔软、粗糙、细腻,都会唤起读者—种触觉的新鲜感,它是人赋予材质的内涵。
在《穗子项目》的书籍设计(图2)中,像碎纸机下的纸张,打破了平静的封面。现代书籍设计已经不再只是局部在矩形开本中做文字信息传递的简单设计了。纸张的触感不光体现在它本身的质感之上。同时,它的可塑性也能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例如切割、撕扯、卷曲等。设计师会利用一切可能的设计语言,通过多方位的诠释,将书籍很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木材、金属、织物、皮革等材料的加入,都可以为读者产生新的触感体验。《朱煮干字文》(图3)是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的得意之作。在构思这本书籍的形态时,吕敬人先生认为朱煮的字道丽洒脱,所以在书籍最引人注目的封套上使用了书法字帖的形式,保持了文字的原汁原味,书籍的封套是将一千个字反着雕刻在桐树质地的木板上,既表现出木雕_印刷的效果,又可以通过触摸体会中国印刷术的精妙,为了突出这位宋代理学大师性格上豪放洒脱的特点,自然的木质纹理和精雕细琢的文字创造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形态,与书籍本身要表达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整体,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在书籍的细节部分吕敬人先生也做得极为精致,书盒的扣子采用的是如意木扣合(图4),内页纸材选用的是蒙肯纸,让读者触摸书籍时有自然古朴的手感,体会到像是从碑刻上拓RT来的感觉。这本书的设计从材质的选择到形态的处理都渲染着从触觉中体验书籍之美,给人构造出造型别致、手感丰富的多重阅读乐趣。
三.纸质书籍设计的听觉体验
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通道,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处于兴奋并引起听神经的冲动以至于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震生感。在纸质书籍中,听觉主要是由材料和设计工艺共同构成的,常常听觉体验出现的同时会伴有触觉体验的发生。听觉体验在纸质书籍设计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当我们打开不同的书籍时,因为材质的不同和工艺的差别,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像古时读书时,贝叶书细微的沙沙声,竹简书在翻阅时清脆的碰撞声,缣帛书绵软的摩擦声……到如今辞典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强烈响声,线状书发出沙啦沙啦的微弱声音,都如同听到一首演奏美妙的乐曲。
nlc202309031053
在儿童书籍设计中所营造的听觉的体验则更为直白。在Gail Donovan编著的儿童图书《sounds on the farm》(图5)中,设计师在书籍内页装置了发音系统,根据不同动物各自发出的不同声音来让儿童读者了解动物,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儿童读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儿童对不同动物的外形、颜色、声音等特点多个方面认识。这种设计在儿童读物中是十分常见的,儿童通过声音对各种不同的事物产生想象,从而吸引儿童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得积极主动,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记忆。
四.纸质书籍设计的嗅觉体验
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打开纸质书籍时,油印上去的文字都会夹杂着油墨香气。人们常说:“墨香纸润,开卷有益”,打开书,纸的气息,墨的气味,都随着翻动的书页不断地刺激着读者的嗅觉。嗅觉也是可以作为信息传达的一种手段,视觉、触觉等其他的感官体验难以表达的抽象信息,可以用气味来表达。
在书籍印刷时在油墨中掺入巧克力的想法是从比利时哈瑟尔特和安特卫普两所大学关于气味与购买行为的项目中得来的。研究人员选取了位于比利时主商业街上的一家连锁书店,在书店的两个不同位置释放轻微的巧克力香味,对比观察在有无巧克力香味的情况下读者的购买行为。结果表明,在巧克力香味的作用下,读者花在翻阅图书、与店员交谈上的时间更多,购买量也大大提高了,在十天的观察时间里,当空间中弥漫着巧克力的香味时,烹饪书和爱情小说成为读者最愿意翻阅的两类图书,比正常情况下的翻阅量高出3.48倍,而最终购买这两类书的读者人数也增长5.93倍。当读者闻到巧克力散发的香味时,这些与巧克力有关联的概念就更容易在读者脑海中形成想象,并引发读者产生与没闻到巧克力香味时不同的反应。
由Nick Bampton为Muji设计的SpiceTaste Leaf Book(香料天书)(图6)中,书中的每一页纸张都是用可食用的材料制作的,并含有特定含量的香料,在使用时通过右下角的香料名称找到需要的香料,然后,根據作料理需要的分量撕下扔进锅里就可以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每页的“香料”中,都有预切割的蚂蚁线(图7),方面撕扯,还在页面上印有横竖条纹,方面控制分量。这种书不仅突破了以往书籍只能阅读的条条框框,而且能让读者翻阅书页查找所需内容的同时,弥漫着香料的味道,把书籍做到了问其香、知其味的境界。
五.纸质书籍设计的味觉体验
味觉本来指的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而在纸质书籍中的味觉则指的是书籍的韵味。黑格尔指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内在的显现于外在的;就借这外在的,人才可以认识到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从它本身指引到内在的。”纸质书籍的美体现在设计者所营造出的意境,想要体现的品味。书籍的味觉体验就是对于书籍整体设计风格的品味,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时代和情感特征。
由日本设计师渡边良重设计的求婚书绘本(图8)中,表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的—本书。翻开书,读者就会发现设计师通过镂空切割,在纸张上进行繁复图形的模切。书籍翻阅时,镂空的部分透过光线,产生时空流转、幻妙的光影效果,富有层次。加上精致的彩绘,真实的戒指与虚拟的场景巧妙融合。绘本所营造出的极为浪漫的气氛,精致的做工配合甜蜜的主题足够吸引读者的目光,体会书籍带来的美好感觉。
结语
随着书籍设计观念的变化和工艺的进步,书籍在审美体验上也有所变化。像伊玛.布说的“我敬重传统书籍设计,但不想止步于此。我的全部想法就是去拓展书的意义与极限。”好的书籍设计师就像是一个导演,他应该参与—本书成书的各个环节,协调着作者、工艺、发行各个方面,只有和各个部门良好地对接沟通,才能最终达到成书的理想状态。在书籍设计中,设计师不应该只局限在编排,应该赋予书籍视、触、听、嗅、味的五感之美,让读者更为多元的体验纸质书籍的美,促使读者轻松地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和知识,使读者享受阅读的过程。
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 篇8
教师事先准备好两个信封、100元人民币
二、游戏规则
教师拿出两个信封,让学生看仔细,老师会把钱装进去,之后要大家去猜,钱装在哪个信封里。最后猜对的可以吃到零食。
三、游戏过程
第一局:老师拿出两个不同的信封和一张100元的人民币。老师把信封和钱一起拿到讲台底下,老师在讲台底下摆弄了一番,之后拿出来让学生猜:“钱在哪个信封里?”,猜对了是什么心情?猜错了是什么心情?
第二局: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在讲台底下摆弄了一番,之后拿出来让学生猜:“钱在哪个信封里?”这回猜对了是什么心情?猜错了又是什么心情?
第三局:老师左右摆弄,使用障眼法,让学生弄不清楚是非(老师迅速将钱转移)。老师把两个信封拿出来,问:“钱在哪里?”
这个游戏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四、学生习作,教师给予指导
附学生习作:
静静的教室里散发着紧张的气氛。原来我们班正在举行猜“钱”的游戏呢!
游戏规则十分特别。有两个信封,老师会把钱装进去,之后要我们大家去猜,最后猜对的可以吃到零食。虽然我对那零食没啥地兴趣,但是我到可以看看我是否可以赢到最后!
终于,游戏开始了。虽然教室不至于散发着火药气,但气氛比平常来别具一格了。
第一局。老师将100元大钞和二个信封一起拿到讲台底下。不过这两个信封大不相同,一个是十分简单的信封,另一个是一个十分精美的信封。老师在讲台底下摆弄了一翻,之后拿出来问:“钱在哪个信封里?”当时我感觉在精美的信封里,可惜的是完全错误。主要原因就在于我没有用心观察,只凭感觉。
第二局我吸取教训。老师把钱装好后问:“钱在哪个信封里?”我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精美的信封只有红印,确定在精美的信封里。果真在那个信封里被我猜中了。尝到成功滋味后我更是信心十足,这加深了我要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信念。
第三局。老师左右摆弄,使障眼法,让我们弄不清楚是非。老师把两个信封拿出来,问:“钱在哪里?”是初我没有发现这一点,只是努力观察罢了。令人匪疑所思的是:两个信封都没有红印。我发现精美的有一点红印,便站了起来,但我发现那只是花纹罢了。所以,没等老师h完我就坐了下去。我左思右想,认真回顾,猛地发现老师问的是:钱在哪里?我的种种设想都出来了,最后确认是没有在信封里了。结果猜对了!
我没有上去取零食,因为这不一定是我拥有的。因为我知道只要认真仔细、努力什么都可以做到。即使天塌下来,只要做到这三点都能撑下去。
我相信经过这个不平凡的游戏后,我能做到认真、仔细、努力。我能做到一切我想做到,甚至超越平凡,做到没有人能做到的事情。
记一次体验教学设计 篇9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记一次体验活动》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例文的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柳倩影小朋友的一篇习作例文——《护蛋》。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求学生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
本次习作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其训练旨在通过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并把活动过程和感受用语言记录下来。在习作指导中,引导学生尽情体验过程,记录真实生活,体悟内心情感。
四年级的孩子大都乐于参加各种体验活动,也能简单表达自己的一些感受,但要形成篇章仍缺乏条理性,特别是在捕捉人物言行和心理方面的能力还很薄弱,尚未能进行细致地描写。因此指导学生写清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抒发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真情实感是本次习作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一次体验盲人的活动,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特别注意能写下自己对这次活动独特的感受。
2、通过阅读例文《“护蛋”》,了解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把体验写生动。
3、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体验,平时多储备,做个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的体验、感受更清晰,能组织成文。
难点:习作指导过程中,突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若干纸杯。
2、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垃圾纸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 学 流 程
一、明确体验要求
<一>、本堂语文课我们要来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有兴趣参加吗?
<二>、公布体验项目:做一次盲人,完成废纸入桶的任务。
<三>、立体验规矩,出示:
1、体验过程中,记住你始终是一个盲人!
2、体验过程中,必须听从指令,拒绝交流!
3、体验过程中,可以思考,把每一个感受在脑子里备份!
请思考30秒,能做到的,严阵以待!
二、展开体验活动
<一>、在半分钟后你们将成为一名无助的盲人,请再看一眼这个美好的世界吧,记住这个教室每个方位的布置,可能你在“失去光明”后,会非常需要这份记忆!(静静观察30秒)
<二>、闭上眼睛,预祝大家都能出色地完成体验任务!
<三>、体验一:预设的困难
师:现在你就是一位无助的盲人,将要走上讲台,把废纸丢进垃圾桶,然后回到自己的座位,这一路,你会走得如何艰难?你想过了吗?好好地思考一下吧。(思考3分钟)
<四>、体验二:任务的艰辛
1、师:马上要开始接受任务了,先请第一横排的“盲人”同学站起身来,后面的“盲人”同学凭借自己的直觉,也可以伸出手来摸索,如果你确定前一位同学完成了任务,回到了座位,那么你就可以开始行动了。静静地用脑子和耳朵去认识这个社会吧!活动开始!
2、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辅助引导:
<五>睁开眼睛,回到光明中来,观察教室,回忆刚刚的体验后,请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三、分享体验甘苦
<一>《“护蛋”》引路
1、阅读例文,思考: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作者的“护蛋”经历与感受的呢?
2、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什么?这种写法叫“首尾呼应”。
3、从这篇例文中,你还学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例文在描写小作者“护蛋”行动的同时,还写了行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自己的感受。此外,小作者的语言也生动形象,充满趣味。
<二>佳作欣赏
1.课件出示范文。2.学生自读欣赏。
3、小结。
四、拓展体验思路
同学们,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生活中我们可以参与体验的活动还有很多,如当一回聋哑人、残疾人;当一回小老师;当一回家„„今天我们学会了写自己体验中感受。老师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能把自己的各种体验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习作七
体 验 过程(具体)
(盲人)聋哑人、残疾人„„
感受(真实)
痛苦
可怜
辛苦 语言(生动)
„„
体验式教学注意要点探究 篇10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注意要点;理论分析
一、体验式教学含义与特征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景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体味、领悟,并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发展能力的教学观或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学生应该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种教学的真正价值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提高认识并转化成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情景”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糅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思想而提出来的教学模式,这与教学目标呼应,与认知活动、情意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刺激。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心理效应性。创设的情景,在教师的设计下,能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情景不仅促使全体学生全新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引发学生主动自觉的认知活动。
2.形象性。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创设的情境只有通过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才可以收到特定的学习效果。鲜明形象的情境能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以真切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认识的主动性,以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含蕴的理念。
3.需要性。当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需要凭借一定的、人为的生活场景或形象,才能有效地内化从客观世界抽象而来的理论知识,这就是情景的需要性。情境的需要性要求情景应尽可能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可以被调查研究的。
二、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育的基本常识。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下,学生并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是一种说教式的教学,也就是一个人以演讲或授课的方式传达信息给其他人,学习成果仅限于学识范围的智力层面。这种教学法是以“杯与壶”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简而言之,听课者就像空杯子等着授课者从知识之源,也就是“壶”,将知识注入杯子里。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针对主题内容,学生不会被要求去检视他们自己的感觉、想法和领悟情形。他们可以保持个人完全的不自觉或对于主题内容引发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保持缄默。学生还没有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学依然是处在“传授-接受-再传授-再接受”的简单模式之中。体验式教学致力于一个非常不同于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学习。体验式教学就如同学游泳、学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 体验式培训关乎于个人的体验,不只是他们的参与。参与者会被要求思考及运用自己的体验作为自我了解的基础和自己的需求、资源和目标的评估。体验式教学是主体情感的生发剂,在主体体验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人的情感和感悟,体验式教学帮助连接主体已有概念与新的知识,帮助主体完成认识的升华,引领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使认知主体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实现观念的转换。
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是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成熟悉、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荣誉和心智的存在。
三、开展体验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增强教学的亲和力。有亲和力的教态和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感染课堂上的每个人。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促使他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互相进行交流,明确分工与合作,迁移和转化知识,引导学生满怀激情地在感受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判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指教师在备课时,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考虑如何激发每个学生开动思维机器。在
上课的起始阶段,便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体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教学前,让学生好好“体验”课文内容。这一“体验”不仅是要读懂课文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在“体验”课文时进入“主体”角色。
3.注意加强教师的调控能力。体验式教学活动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心偏于一端,容易造成教学失真。一方面,情景体验式教学中内容材料容量过大,为学习者提供了超量的情景体验源泉,情景体验问题太多,一个连着一个,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的环节太紧张,从而导致情感态度与体验相对缺乏。实际上,情景体验材料与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印证性和求知性的问题、材料不要在一节课中大量地充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时空。另一方面,情景体验式教学中表现方式过度、过多。虽然情景体验式教学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能使知识变得有趣易学,但过多也能导致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在花样百出的表现方式面前,学生阅读过快,思考太浅,细细阅读、思考品味的动力已经没有,失去了体验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性互动活动是个体获得语言, 学习经验, 改变观念的根本途径。 教师应该创设更多的教学情境或提供更多的实践機会,在互动活动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情感激发为媒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用心体验,使学生获得自我认同的经验。
项目来源:启东中等职业学校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师生对话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6): 143-145.
[2]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 (7):145- 146.
[3]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体验教学产品设计探究论文】推荐阅读:
探究体验式 语文 教学08-23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11-08
体验探究式教学经济学11-08
有效教学之语文体验性阅读探究08-26
体验式教学论文12-10
体验式教学方案设计11-21
创新创业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10-12
体验式活动课教学设计11-28
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论文05-10
高中语文体验式教学论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