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2024-11-28

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共5篇)

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篇1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7 年 年 1 月 月 19 日在佛山市禅城区

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孔海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6 年工作回顾

2016 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突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城市治理、民生改善等工作重点,务实担当、积极作为,全面完成区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607.3 亿元,增长 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 746.6 亿元,增长 1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600 亿元,增长 12.2%;辖区税收总额 212.2 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6.8 亿元,可比增长 1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获评 2016年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区第 8 名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 10 名。

一、存量优化增量优质并举,产业更加高端

迅速将经济工作重点转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植产兴业”“创新驱动”同向发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突破。

供给侧改革去立有序。

“去降补”五大重点任务全面落实,出清 7 家“僵尸企业”,完成 10 个行政村 638 家企业的综合整治;化解房地产库存 65.5 万平方米;减少银行不良贷款 13.9 亿元;为企业减负超过 50 亿元;总投资 1465 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三年行动计划“出炉”,全面发力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红包”掷地有声,“佛四十条”“禅十条”逐一落地,“百企争先”“万企壮大”“个转企”等措施到位,批复扶持资金 1.2 亿元,663 家企业受惠,完成“个转企”352 户,扶持 22 家小微企业上规模,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 7 家,海天味业、利泰集团入选 2016 中国民企 500 强。科技创新供给再创新绩,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2 家,建成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1 个、企业技术中心 1 家、检验检测平台 7 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5 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工程中心 55 家、技术中心 21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预计达 20%。

传统经济提质升级。制造业智能化提速,完成技改投资39.3 亿元,同比增长 52.8%,一批超亿元智能制造骨干企业崭露头角,安德里茨等6家企业入选佛山“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企业,新明珠、兴发铝业等 3 家企业入选 2016 中

国民企制造业 500 强。品牌建设再添动力,新增“广东省名牌产品”12 件、“广东省著名商标”6 件,获批创建“广东省质量强区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有力,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5 5 家[1]、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 1 家[2],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同比增长 83.5%、95.8%,均居全市第二,获批“全国专利保险示范工作区”。现代服务业绽放新活力,预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 58%左右,祖庙商圈经济提质增效,季华商务带成为佛山最具投资价值商务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加快,广佛(禅城)旅游专列幸福号正式开通,“岭南年俗欢乐节暨迎春购物嘉年华”“陶艺周”“粤桂黔旅游推广”等活动渐成品牌,石湾西、岭南天地等景区“文商旅”融合发展,预计旅游收入实现 207 亿元,同比增长 23.8%。

创新经济动力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全年引进超亿元项目 34 个,总投资 502.8 亿元,科力远 CHS 项目、车世界汽车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花落禅城,北大数研科技园基地等 26 个项目动工投产。“互联网+”经济势头良好,拥有电商服务企业 2500 多家,电子商务交易额 1381 亿元,同比增长 31%,众陶联、鸭梨等一批优质电商服务平台不断涌现,万美陶瓷、西伍服饰等一批新型跨界企业成长飞速。创新创客之城初具规模,“ 4+N ”[3] 双创园区构筑成型,新增众创空间 6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2 个[4]、国家小

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1 1 个[5],集聚省认定创新型企业 15 家、“双创”人才 2.5 万人,科技创新、创客服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新业态发展迅猛。创新人才集聚政策体系基本成型,“ 3+6 ”[6] 人才战略布局框架明晰,“一门式”人才服务团组建迅速;21 家服务机构进驻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新建人才服务联合工作站 1 个;新建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6 个、人才社会组织 1 个;建成人才公寓 3888 套、专家公寓 120 套,“玫瑰友约”联谊活动为 1300 多名单身青年搭建幸福桥梁。

二、中心城区空间格局优化,城市更具品质

坚持中心城区定位,引领城市更新,“城产人文”融合发展,“家·禅城”品牌深入人心,城市升级向城市升值转变。

城市骨架更加清晰。投入 16 亿元,全力推进 43 个道路建设项目,外联内优的交通格局更加成熟。魁奇路东延线等“大动脉”竣工通车,季华北路北延线等 20 条道路的改造建设推进有力。广佛地铁二期顺利通车,地铁 2 号线(禅城段)10 个站点全面动工,广佛环线(禅城段)征拆任务全部完成。新区建设日新月异,奇槎片区国际社区雏形显现,禅西新城成为聚集都市型产业和高层次人才的新热土。老城活化蓝图可期,城市中轴线普君节点的改造更新顺利启动,石湾西片区“一谷八园”成为创新创客新载体。“三旧”改造助力城

市提质,全年改造土地 1436 亩,建成面积 237 万平方米,节约用地 824.6 亩,被授予“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城乡面貌焕发新颜。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计划基本完成,43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24.5 亿元。治水治气双管齐下,18 条河涌 35 个整治项目推进有序,新铺设截污管网 35.1 公里,空气优良天数达 301 天,圆满办结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 45宗案件。森林城市创建亮点纷呈,新增绿化面积 57.7 万平方米,新建道路绿化 11.5 公里、水系绿化 3.5 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 25.4 万平方米,改建公园 18 个,“禅荷·花岛”“玫瑰情园”大获好评。城市管理精细化,“五好”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旧社区)改造等成效明显,15 个百村升级示范村(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增湾华村、隆庆村为古村落活化典范,紫南村获评全省唯一的“中国十佳小康村”。

城市形象彰显特色。岭南文化薪火相传,南风古灶二窑映像、水上关帝庙、李广海医馆纪念馆等陆续建成,丰宁寺、莲峰书院、朱紫街等加紧修缮,行通济、北帝诞等民俗活动更添人气。现代文明正能量持续传递,紫南村被列为省文明村居示范点在全省推广经验,梁志豪家庭获评 2016 年全国“最美家庭”,吴主刚家庭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潘柱升等 4 人入选“中国好人”,22 人被分别授予佛山“大城工匠”、禅城“大工匠”。对外合作交流更深更广,城市形象传播更远更好,留学精英促进会、香港禅城社团总会先后成立,港澳乡亲捐资购置 210 台残疾人电动轮椅和代步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往密切,与美国剑桥市、斯洛文尼亚科巴里德市缔结友好合作关系。

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实效,民生更加温暖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推动社会事业改革,提升中心城区幸福安全指数,获评 2016 年“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综合示范区”,获广东省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民生实事落到实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六成用于民生,达 54.7 亿元。全区公办小学生免费托管,15 个校外学生托管示范点广受赞誉。身份证换(补)领自助办理,121 个办证点免费办理居住证。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网络全覆盖,建成 515 个监测点。关怀超高龄孕产,2216 个家庭受惠。搭建“圆梦平台”,建立妇女儿童服务联盟,为 200 多位特困母亲困境儿童实现 318 个微心愿。建成区图书馆石湾镇街道分馆、区少儿图书馆。推行“银龄安康行动”计划,为全区 12.5 万名 60 岁以上户籍老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完成 5 家公办养老院“阳光厨房”改造。完成 80 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打造 8 条样板河涌。新增 2533 个无线访问接入点。新增 2000 个停车位。

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积极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1000 多场,改造升级体育公园 10 个,区非遗展览馆启动新建。推动“互联网+”教育创新,加快区

管校聘改革,佛山四中新校区、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投入使用,佛山市外国语学校北校区封顶在即,新增优质学位5000 多个。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突出“小综合大专科”、托管合作模式,鼓励社会办医,新增 14 家优质民办医疗机构。依托大数据开展卫生微服务,搭建“互联网+医疗”健康交互平台,组建家庭医生团队 51 支,开设家庭病床超过6000 床次,向阳医院试点 医养联合体模式[7]。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十大重点工程扎实推进,60 家菜市场升级成“互联网+智慧菜市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矛盾专项治理阶段性成效明显,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备案率 100%,社会矛盾化解率97.9%,全年未发生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暴力恐怖事件、个人极端恶性事件。“飓风 2016”专项行动整治立竿见影,全区有效刑事治安总警情同比下降 17.2%,警情连续 5 年大幅下降,群众安全感位列全市第一、全省前列。“人防+物防+技防”立体化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物联网”群防群治新模式,张槎大沙村、青柯村列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试点。城市风险点、危险源“一张图”管控有效,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进有力,全区风险管控能力不断提高,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寨卡、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

四、加强自身改革与建设,政府更为高效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2016 年禅城区人民满意政府全域指数为 85.13。

重点改革纵深发展。“一门式一网式”改革成为全国简政放权的鲜活样本,荣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社会综合治理改革探索智慧城市管理模式,“云平台”荣获全国“互联网+政务”优秀实践案例 50 强。省试点改革项目“低碳城市和低碳县(区)试点”稳步推进,华南电源创新科技园获评“广东省低碳创新试点园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步伐加大,带动创新创业热情,全年新设各类市场主体 1.7万户,同比增长 11.8%,全区经济户口总量突破 10 万户。大数据统筹应用乘势而上,获批创建广东省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广东福能大数据产业园顺利授牌。农村综合改革、“一门式”执法等改革项目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坚决执行区人大的各项决议决定,充分发挥区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 81 件、政协委员提案 273 件,满意率均为 100%。突出制度供给,坚持以制度约束权力,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三官一师”直联制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三级全覆盖,“30分钟法律服务圈”全面建成。“六五”普法圆满收官,紫南村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张槎劳动争议法律

援助中心驻点律师宁青花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

党风政风持续强化。把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区政府党组带动政府部门党组(党委)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切实发挥政府推动禅城稳步发展的作用。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常态化长效化,持续转变作风取得明显成效,“四风”投诉、效能投诉分别下降 50%和 23.7%。充分发挥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平台作用,深入整治“为官不为”,实施 “三个干部培育计划”

[8],全面提高公职人员在城产共融共进中的品质服务和精准管理能力。推行镇(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审计整改纳入区政府督办事项和绩效考核,整合全区执法力量铁腕查处 “两违”[9],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升,部门联动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统计、人口计生、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港澳事务、工商联、侨联、粮食储备等事业持续发展,群团、气象、人防、档案、方志、口岸、扶贫等事业稳步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开拓进取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同心同德、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

协委员,向所有关心禅城发展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驻禅单位、部队官兵,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向全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禅城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转型升级的步子仍需加快,创新驱动能力有待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开放合作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干部队伍的创新担当意识仍需强化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解决。

2017 年工作安排

2017 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新的一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从国际看,全球市场需求增速放缓,逆全球化趋势有所抬头,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期,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

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一带一路”经贸活动更加频密,珠三角湾区城市群规划启动指日可待,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工

作扎实推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前期集聚的发展新动能竞相释放,这些都将为禅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2017 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中央、省、市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新发展,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打造佛山“首善之区”为目标,以全面建设“佛山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以更主动的转型升级赢取更大的发展主动,落实好稳增长、调结构、塑优势的工作任务,全力推进高品质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建设。

2017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8%-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以上;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 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市下达任务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完成市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政策框架下,坚持“稳目标、稳政策、稳部署”,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速,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空间。

发挥投资拉动效应。以《禅城区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引领科学稳健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纲领,努力做到投资总量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稳中有进、重大项目推进有力。将有效投资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拳打出气势、击中关键,既为稳增长提供动能,更为调结构积蓄力量。狠抓有效投资落地见效,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健全重点项目督办服务机制,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拓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大力推广 PPP 模式,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建设、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建设,用好用活技改风险补偿基金,激发企业工业技改投资热情。借力珠西装洽会、“互联网+”博览会、佛山(禅城)—深圳产业对接联络处等,瞄准智能、节能、健康、高端装备四大方向“大招商”“招大商”,强化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平台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鼓励陶瓷、五金、汽配、不锈钢等传统市场向“专业市场+电商+物流”新模式转型,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模式优、品牌响、信誉好的龙头专业市场。加大禅城与港澳台现代服务业合作力度,积极培育服务业新

业态,实施“连锁企业品牌 100”计划,打造一批连锁经营孵化培育平台,推动禅城成为连锁品牌的成长地和总部集聚区。巩固提升祖庙、东方广场商圈集聚力,积极培育“环文华公园”“石湾公园”商圈和“绿岛湖-智慧新城商圈”,延伸中心城区商业配套辐射面。主动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发展教育、体育、养老、医疗等新的消费热点。深挖文化消费潜力,建设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孵化基地,建成线上线下创意市集,加速形成城市形象旅游手信的文创设计、作品展示、版权交易、产业化开发以及产品销售一条龙。

提升外源经济辐射能力。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努力形成外贸发展新优势,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助力民企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发展,推动禅企全球化布局;深度参与广佛同城化、珠三角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推动禅城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广州南沙港等全面对接;坚决完成廉江精准扶贫、罗定对口帮扶任务,加快生态农业、体验式旅游等的对接合作。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大泛家居电商创意园、贸趣等平台的建设和招商,扶持金口岸贸速通汇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做强做大,帮助企业直接面对终端市场、拓展国际营销网络。善用佛山软件产业园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优势,拓展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在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

口”建设,加快“佛山口岸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物流园”提质,优化“一站式”服务,为外贸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提供新动能。

助力民企打造“百年老店”。放心、放胆、放手支持民营企业,把“佛四十条”“禅十条”等好政策落实到位,把“醒狮计划”“百企争先”“万企壮大”等好措施做细做实,坚持“暖企行动”常态化,向全社会传递禅城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号,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充分利用经济发展转型良机,抓住创新发展这个“牛鼻子”,继续以政策“推手”力撑民营经济奋进。完善“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服务体系,加大引导、培育和扶持力度,精心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扶持壮大一批超十亿的龙头销售企业和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推动大中小民营企业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提高创造力和竞争力,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型企业“勇闯天地”协调发展的好局面。

二、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咬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放松,紧紧抓住优结构、强动力这两个战略重点,培育发展 “四新”经济[10],促进经济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双提升”。

发挥供给侧改革主导作用。推动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去产能促升级,有效处置国有“僵尸企业”,分类处理困难企业,有序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和“走出去”,重点清理“ 三高一低”[11] 企业;去库存保稳定,探索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引导商品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加速非商品住房去库存,力争化解 8.75 万平方米商品房库存;去杠杆防风险,强化金融行业监管,守住底线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降成本强扶持,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实实在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补短板强保障,加强项目库质量建设,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布局,确保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今年要抓住三个重点突破口,对照用地、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下大力气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瞄准服务大局、实现更大作为,以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激励机制为探索,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迈上新台阶;全力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确权。

品质支撑制造业升级。抓住佛山获批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的机遇,坚持工业设计先行,以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华南交通电子产业园、绿岛湖·智荟、欧洲工业园等 13 个重点重大产业载体的扩容提质和配套服务,增强园区对优质项目的承载能力,发挥科力远 CHS 等重点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新能源汽车、高

端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努力实现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培育一批“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企业。鼓励陶瓷、针织等传统产业应用“机器换人”、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贴近市场精益生产。以“厚德敬业·陶养禅城”系列品牌活动为先发点,重构工匠文化,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禅城制造业的发展准则,成为禅城工业文明的核心内涵。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巩固提高“世界陶瓷之都”“童服之都”“针纺之都”“不锈钢之都”的美誉度和竞争力。把质量革新放到重要位置,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定,建立“禅城标准”,实现产品“ 三品”[12] 提升。

创新助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制造业服务化为重心助推业态创新,推动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企业转型,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力争在机械装备、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领域试点培育一批系统集成服务商。依托季华商务带、禅西大道产业带,重点打造创意产业园、国家火炬园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主题园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科技金融、文化创意、工业设计、行业会展、教育培训、服务外包、检验检测等产业。优化阿里巴巴·佛山产业带、众陶联、泛家居电商创意园等平台载体,培养更多电商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会展机构,同步发展网上展

会,打响陶瓷、针织、旅游等行业会展品牌。鼓励中小物流企业联盟合作,大力发展城市配送,支持“互联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协调完善的城市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流通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前瞻谋划大数据产业布局。以建设广东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将绿岛湖·智荟、智慧新城、王借岗公园作为核心区,全力打造“一核多心”的广东福能大数据产业园,力争培育 1 家大数据核心龙头企业,20 家左右大数据服务、产品制造和应用骨干企业,建成 1 家以上具备较强实力的大数据研究机构。强化大数据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力,支持大数据平台不断发展壮大。以佛山众陶联产业服务平台为中心,延伸一批创客、集中采购、智能物流仓储、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等子平台,以 B2B[13] + O2O[14] 的模式形成陶瓷产业平台经济,在降成本、降能耗、降污染、助融资等方面取得突破。运用大数据精准捕捉市场需求,重塑生产流程孵化新业态,扶持西伍服饰、万美陶瓷等一批新型跨界企业长成“大树”。积极探索 C2O[15] 复合型创新经济模式,联手世纪互联、清华启迪等公司,搭建新一代“区块链大数据”开放运营平台,在医疗、教育、交通、旅游等领域积极发展大数据应用产业。

三、塑造禅城新优势,全面建设创新发展示范区

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推动创新从“跟

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在创新发展中确立禅城新优势。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企业“育鹰计划”双管齐下,力争高企总数达 190 家。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创新中坚力量,让龙头企业成为创新的孵化器;培育壮大一批技术高、成长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让更多的“小巨人”企业蓬勃成长;激发“小而美”企业的创新潜力,向“专精特新”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力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 95%。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加快中科院佛山陶瓷创新与育成中心的建设,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陶瓷、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构建“双创”全孵化链条。稳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结构,优化创新创业平台载体,汇众智、集众力,放大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乘数效应,积累“创新创客之城”的知名度。主动对接“一环创新圈”,以“邀请赛”“精英汇”等各类具有禅城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优秀创客和创新成果花落禅城。高标准建设孵化器,力争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 17 家,创建全国首个“中国青创板项目落地示范区”。建立知识产权服务“ 一园两中心”

[16],面向陶瓷、轻工、纺织、电气、食品等行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力推“4+N”双创园区建设,尝试将一批城市老旧物业、低效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成“双创”示范基地,汇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释放创业创新活力。

促进金科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扶持金融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深耕本土市场,大力发展本地法人银行,吸引二级金融机构及区域金融总部,巩固提升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完善挂牌上市后备企业库,深化“一门式”上市服务机制,打造“上市直通车”,帮助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力争上市企业达到 13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 16 家。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逐步扩大科技型企业风险基金、补偿基金规模。积极培育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和融资租赁,促进资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构筑创新人才体系。以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的气魄抓好人才工作,立足服务本区、服务佛山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增强“ 人才禅十条”[17] 的凝聚力。突出“靶向引才”“靶向培育”“靶向升值”,重点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教育卫生文艺人才,加强重点行企与紧缺人才的点对点对接,提升本土企业家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推行“一门式”人才服务,凸显“金

禅卡”含金量,擦亮“温馨园区·创享乐园”“玫瑰友约”等品牌,帮助人才安家、关心人才成家、确保人才乐居。力争到 2018 年,引进硕士及以上优秀高层次人才 800 人以上,引进培育省级创新创业团队 6 个,拥有院士工作室 13 家、博士后工作站(含分站、实践基地)24 家,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才 8100 人。

四、宜居宜业宜创新,打造高品质中心城区

突出中心城区定位,围绕功能完善、文化彰显、形象出新做强做优做精做美,提升 首位度[18]、增强美誉度,提高城市品味、铸就城市品质。

互联互通拓格局。继续外联内优畅通城市的发展之路,打通一批“断头路”,联通一批跨区道路,配合“一环”西拓建设,重点推进海五西路、季华北路北延线、汾江路南延线、海一路、南一路、南二路等道路建设,优化岭南大道北延线、张槎路西延线等一批道路。全力配合市统筹的轨道交通 2 号线、3 号线、广佛环线建设,加快 4 号线前期工作。积极谋划慢行道路系统,加快示范区扩面建设,力争三年完成主城区慢行系统改造升级,成为禅城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继续 完善公共交通设施[19],着力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在重点片区、特色小镇、旅游景区增强辐射力,力争 2017 年公交分担率达到 40%。

建管并重优环境。抓住文明城市复检的时机,重点整治“城市病”,打造绿色生态禅城。坚持不懈抓治水,落实 42 条重点河涌“河长制”,加强亚艺湖、汾江河、镇中东涌、澜石大涌、郊边涌等综合治理,完善南庄片区污水管网收集系统,推进奇槎片区、绿岛湖片区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持之以恒抓治气,重点治理工业废气、锅炉污染、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一鼓作气抓“两违”,加强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低效开发”土地的专项整治,确保增量不加、存量递减。高标准塑造城市风貌,以全域旅游为线,各类风景串联成片,景区景点串珠成链,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交相辉映。公园、路系、水系、山林绿化彩化,“两园”综合提升继续推进,王借岗森林公园二期、五峰山森林公园一期、大雾岗公园加快建设,公园绿地再增 29.6 公顷。

多点发力促文旅。“品味禅城”孕育成型,激活文化、商业、旅游三大基因,活动内容更有料、游客参与更有趣、推广宣传更有效,让岭南文化底蕴散发时代光芒。岭南文化游、武术寻根游、陶艺体验游、水乡休闲游、特色小镇游全城绽放、全域开花,发力“互联网+”,助力 四大景区[20] 美名远扬、六大文化聚集区[21] 广为人知。全力策动“中国陶谷”、梁园片区,活化传承岭南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修缮重振佛山精武体育会,让行通济、北帝诞、华光诞等传统民俗活动重放光彩。鼓励文创元素融入地铁站点、旅游景点、商业旺点,引导实体书店多元复合,集阅读学习、创意展示、聚会交流、文化旅游于一体。积极筹备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加快旅游文化输出,加深城市文化印象,提高“岭南文化之脉、佛山文化之心”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让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活力引擎。

精心谋划建小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四个维度,高起点规划特色小镇,“创建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力争 3 年内首批建成 4 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打造成“城产人文”高度融合的样本。抓住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做文章,展现禅城独有的岭南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努力打造“高颜值”小镇,既能触摸记忆中的乡愁,也能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突出产业优势,谋划建设时尚针织小镇、绿色装备小镇、不锈钢小镇,积极申报国家级中国建陶小镇,顺势打造 “互联网+ + ”小镇[23]。以文化为旗帜,深耕“丰收街·菁创聚”打造青创小镇,依托祖庙东华里、莲升等历史街区打造旅游文化小镇,抓住中国陶谷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大好时机,打造美陶文创小镇。

五、深化改革惠民生,提升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着力在放权上求实效、在监管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全面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推进“放管服”纵深发展。继续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改革,优化自然人和贯穿法人“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流程,提升关联审批水平,进一步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深化社会综合治理改革,力推人联网、事联网、物联网“三网合一”,以“一张图”管理一座城,探索综合管理、主动防控、智慧应用的社会综合治理 3.0 模式,建立健全 多部门协同的 “一门式”综合执法[24]。着力构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体系,以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加强大数据科学统筹供给,助力政府服务提速、公共服务科学匹配、社会管理精准实施、产业经济有效推动。运用大数据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招投标、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着力实现“食”“药”有保障、教育强质量、医改闯新路、平安大跨步。确保佛山市外国语学校北校区如期投入使用,加快佛山市岭南美术实验中学建设、澜石中学重建,做好奇槎片区公办学校一期的前期工作,力争再增加5000 个优质学位。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走好分级诊疗、医养联合体之路,改造升级 3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中医院建设。打造更加成熟的十分钟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圈,“三馆”[25]和 32 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体育公园及室

外健身场所配套设施尽快完善。织牢织密城市“安全网”,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完善食品药品电子溯源和快速检测体系,开展重点行业、重大隐患安全生产专项行动,继续开展出租屋和流动人口 “六个一”[26] 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矛盾排查化解,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大活动的公共安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不断锻炼政府过硬素能。落实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全面铺开“七五”普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坚持政务公开、政府新闻发布常态化、规范化。推动政府系统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增强 “四种意识”[27],抓实党组工作,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持之以恒加强政府系统作风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积极探索廉洁试验区建设,坚持惩治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今年要以“树立使命意识、增强敬畏意识”为重点强化公职队伍建设,“刷新”精神面貌,凝聚新一轮发展的共识和合力。“比境界”,珍惜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珍惜干事创业的大好舞台,把心思、智慧聚焦到工作上;“比担当”,落实工作责任,面对困难不回避,面对问题不推脱;“比作为”,把担当精神转变为落实新理念、引领新常态的新招实招真招,求实、务实、落实。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初步建成 8 个宜居住、宜休闲、宜观光、宜旅游的美丽文明村居。

二是 建设东平河北岸等一批 城市公园[28]。

三是 强化水、气环境治理[29] ,一镇三街各打造 2 条亮点河涌。

四是实施垃圾站、公厕升级改造,推进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建设。

五是优化交通秩序,科学调整公交线路,推行“警家校”护畅模式,建设交通安全服务云平台。六是拓展家庭综合服务[30],祖庙社会服务中心试点“互联网+”综合服务。

七是建成(扩建)养老机构 3 间,新增床位 350张。

八是以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大赛为契机,扶助一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31]。

九是应用大数据建设女性“双创”基地,探索女性创业就业新模式。

十是建成镇街消防体验馆,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防范能力。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即将启航!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全面建设佛山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

【1】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5 家:东鹏陶瓷、鹰牌陶瓷、一鼎科技、兴发铝业、凯西欧照明。

【2】新增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1 家:日丰集团。

【3】“4+N”:南庄绿岛湖·智荟、石湾中国陶谷、张槎华南创谷、祖庙丰收街·菁创聚四大众创空间及多个众创载体。

【4】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个:佛山软件产业园、创意产业园。

【5】新增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1 个:广东新媒体产业园。

【6】“3+6”:分别在美国、日本、爱尔兰,广州、长沙、武汉、西安、柳州、景德镇等建立海内外引才揽智合作平台。

【7】医养联合体模式:在养老机构推行家庭病床服务。

【8】“三个干部培训计划”:年轻干部分阶培养锻炼计划、干部分类分层精准轮训计划、村居带头人培养计划。

【9】“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

【10】“四新”经济: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为形态的经济。

【11】“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12】“三品”:品种、品牌、品质。

【13】B2B: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的交换、传递,开展交易活动的商业模式。

【14】O2O: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

【15】C2O:C2O = B2C + O2O 创新整合营销模式。

【16】“一园两中心”:在南庄绿岛湖建设“佛山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核心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禅城园”,在张槎华南创谷建设“国家知识产权集聚人才核心区广东省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孵化中心”、“佛山市建材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

【17】“人才禅十条”:《禅城区争创创新人才集聚示范区工作意见》及系列配套政策。

【18】首位度:用于测量城市的区域主导性指标,反映区域规模序列的顶头优势性,表明区域中各种资源的集中程度。

【19】公共交通设施:重点完善公交站场、停保场,完善公共自行车、新能源充电装置的布点和设置。

【20】四大景区:祖庙东华里、莲升、石湾西、南庄水乡。

【21】六大文化聚集区:丰宁寺、莲峰书院、朱紫街、陶瓷博物馆、佛山古镇文创园、南风古灶。

【22】禅城特有的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曲艺、武术、醒狮、龙舟、剪纸、彩灯扎作、木板年画等。

【23】互联网+小镇:已获批广东省首批培育型小镇。

【24】多部门协同的“一门式”综合执法:以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为依托,以镇(街)为主战场,以若干村居组成的区域为责任范围,以网格为基础,统筹各相关部门的执法力量。

【25】“三馆”:区文化新馆、区图书馆主馆、区图书馆祖庙街道分馆。

【26】“六个一”:开展一系列调查摸底行动、建立完善一套工作制度、推广一套智能终端应用平台、落实一种技防手段、打造一支工作队伍、组织一次考核验收。

【27】“四种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8】建设一批城市公园:重点提升改造五峰山森林公园、大雾岗公园、“两园”、王借岗森林公园、东平河北岸。

【29】

强化水、气环境治理:加强对亚艺湖、汾江河等重点水系,佛山涌禅桂跨界片区、王借岗片区、南庄中心区等区域性流域的治理和截污改造,加大餐饮油烟、噪音及工业废气污染的监控和技术治理。

【30】拓展家庭综合服务: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实施特殊家庭关爱计划,为区内 80 岁以下困难家庭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安装平安通。

【31】扶助一批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以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大赛为契机,为企业员工、村(居)民、特殊人群、青少年等不同人群提供精准社会服务。

佛山市禅城区计划生育情况审核表 篇2

说明:

1、此表一式两份,教育部门存一份,计生部门存一份。请借读新生的家长按表格填写有关内容。

2、按借读生父母计划生育情况加具以下审核意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已落实

上环(结扎)措施或未落实上环(结扎)措施”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已按有关规定处理完毕,并落实上环(结扎)措施或未落实上环(结扎)措施”或“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且未处理完毕,已落实上环(结扎)措施或未落实上环(结扎)措施”。

一、申请人应提供资料

1、属政策内一孩的:带夫妻双方户口簿、结婚证、广东省内户籍的持

户籍地《计划生育服务证》,外省户籍的持有效期内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一个月内孕检证明。

2、属政策内生育二孩:带双方户口簿、结婚证、广东省内户籍的持户籍地《计划生育服务证》,外省户籍的持有效期内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结扎证、符合生育第二胎子女证明。

3、有政策外生育的:带双方户口簿、结婚证、广东省内户籍的持户籍地《计划生育服务证》,外省户籍的持有效期内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征收社会抚养费收据和户籍地镇(街道)计生办已缴交完毕证明;无收据或未缴清社会抚养费需提供户籍地镇(街道)计生办证明。

二、申请人办理流程

此表格由教育部门发出,先交父(母)现居地村(居)委会审核后加具意见、盖公章,并在计生证上验证,再到祖庙街道各办证窗口加具意见。

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篇3

今天下午基本完成了佛山禅城区的整个招聘程序,趁记忆深刻谢谢感受,以供后面的求职大军参考。

11月21日下午2:30—5:00,收简历,初审。要带的材料包括:报名表+简历+身份证复件+成绩单复+就业推荐表复+奖状证书。特别要注意!来的人很多,建议早去,开始的时候还会问你一些问题,如绩点社团经历奖励等,都是一些基本情况,也有问到对学校的了解的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后面到6点多的时候就直接收简历了。早去机会应该大一点。晚上9点多有通知明天早上去面试。分学校投的,多带几分应聘资料,可多投。

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篇4

佛山市三水区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致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扶大扶优扶强,支持凤铝、科勒、阿托菲纳、弘力南方镀锌板等10多家大企业进行二、三期增资扩产,积极支持健力宝恢复生产,巩固民族品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支持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建设,全区有70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金盛集团被评为全省2003百强民营企业。目前,全区有私营企业1408家,个体工商户14161户。工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3.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积极推进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开发建设,三水广场、莱钢等一批商贸、物流企业投资三水,兴建港口码头5个,旅游接待总人数超200万,比去年翻了一番多。出台贯彻落实农村工作“五十条”配套文件,开展了“并村”、“村改居”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了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6700万元开展水利建设,规划农业园区2.7万亩,高标准连片整治鱼塘1.6万亩,去冬今春建设高标准排灌渠近70公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1100万元,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0.5∶57.9∶31.6。一年来,我们加强西南组团规划建设,致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环境。积极贯彻区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开展了西南组团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了全区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详查。修订完善了规划管理规定,加强了规划管理。积极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4项重点交通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3项,三水二桥及其引道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8,区6项重点工程已基本完成5项,改造完成一级公路15.32公里,新建桥梁3座,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近5亿元,为历史最多的一年。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交车。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投入5000万元完成了大批市政工程,开展了西南涌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对全区水泥厂进行了污染治理,初步实现了无烟无尘排放。开展了陶瓷行业大气污染治理试点。马鞍岗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和驿岗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开工。实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文锋东路“天光圩”农产品批发市场顺利迁移到百旺城,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改观。完成了一批镇村、工业园区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区顺利通过了省卫生城市复查考核,白坭镇被评为我区首个省卫生镇,该镇农民公寓建设的做法得到省、市充分肯定。

管理体制改革,公共卫生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成功举办了一批国家级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取得新发展。“双拥”活动扎实开展,我区连续第三次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较好完成了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指标任务,我区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档案工作取得新突破,《三水年鉴》获得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特等奖。武装、统计、物价、外事侨务、宗教、老龄等工作均取得新的进展。

一年来,我们实施依法治区战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致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全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共119件,办复率达100。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严防、严管、严控”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命案侦破、禁毒和严厉打击街头犯罪、非法传销等专项行动,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抓好法制教育,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了市场食品准入管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力度处理城中村散队、集资、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不稳定因素,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一年来,我们深化各项改革,扎实实施“十项民心工程”,致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全面完成了区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设立了区行政投诉中心,加快筹建区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清理、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理顺了区镇两级财政关系。采取货币化和向社会公开拍卖的方式,完成了区、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公有资产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了国有资产监管制度,污水处理厂、市场物业、道路停车位等一批城市经营项目推向社会。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开发就业岗位1.95万个。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各种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3.4。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解决渔民生产生活困难,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强化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作用,深入开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以及全区人民和广大外来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凝聚了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各界人士的智慧和汗水,离不开驻我区部队、直管单位的支持和参与。在此,我代表区政府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产业基础还不够雄厚,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题不够鲜明,特色不够明显,税收结构不够合理;群众信访增多,治安形势仍较严峻,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部门和干部的作风还需要下大力气转变。对此,我们将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主要任务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承前启后,抓落实、重提高、促发展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我国经济正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大佛山再次成为投资热点,兄弟区加快发展的态势逼人,我们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三水发展慢就要落后,把握不好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激活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生态优良、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等优势,科学规划,精心策划,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每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把三水建成珠三角西部的经济增长极和重要节点城市。

今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努力实现三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为实现今年的工作目标,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定位,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构筑经济发展的大平台。

要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把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园区经济,引导产业聚集,发展特色经济,编制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全区产业规划,明确一二三产业布局,实行政府引导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筹措资金,加快建设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错位发展的特色园区,吸引项目投资聚集,带动专业园区、专业镇的发展。通过建设大基地,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1、建设四大工业基地:一是突出重点,创新体制,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设区级工业区,充实国家火炬计划佛山自动化机械及设备产业基地内涵,把中心科技工业区打造成一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性园区,重点引进汽车配件、机械制造、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带动全区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全面升级。芦苞镇南部要主动与中心科技工业区衔接,引进项目,加快工业发展。二是充实国家火炬计划佛山电子电器产业基地和佛山国家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园内涵,把白坭镇建设成为电子电器产业基地。三是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支持健力宝集团改善经营管理,巩固发展民族品牌,引入和培育食品饮料企业;充分发挥3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其它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做大化工、新材料产业,把西南街道建设成为食品饮料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四是整合水泥产业,引进轻纺项目,把大塘镇建设成为轻纺、高档建材基地。迳口华侨经济区要发挥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工业。要积极申报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海关出口加工区等高层次园区,推行园区1SO体系认证,争取政策支持,提高园区建设速度和水平,把三水建成珠三角西部的制造业基地。

2、建设三大旅游文化基地:一是促进云东海体育公园、五星级酒店、天鹅湖花园、绿湖花园和9平方公里的云东海湖等一批项目上马,把云东海旅游经济区建设成为高档次的休闲旅游文化基地。二是抓好芦苞南武当文化园、芦苞温泉等项目的开发,加快把芦苞镇建成我区的旅游文化产业基地。三是积极支持大旗头村保护开发,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旅游文化基地。与此同时,制定全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入民资,抓好梁仕诒故居、大南山、迳口生态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力争明年建成省旅游强区。

3、建设两大物流基地:一是发挥我区黄金水道优势,实施港口岸线规划,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公共港口码头,支持莱钢、长顺燃料等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三水港物流基地。二是发挥铁路和国道的交通优势,支持金利泰等物流企业,在321国道河口段规划建设物流基地。实行公路、铁路、港口联动,积极发展港口码头、公路铁路货场和工业园区第三方物流,使物流业成为具有三水特色的新兴支柱产业。

4、建设西南中心城区商贸基地。要发挥西南中心城区人口聚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做好第三产业布局规划,有计划开发江南新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商贸、房地产、餐旅和休闲娱乐服务业,使西南中心城区成为承接珠三角、辐射粤西北的重要商贸基地,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成立区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区吸引外资和改善投资环境工作的协调领导。创新招商方式,实行政府招商与中介招商、园区招商与以商引商、“走出去”招商与“引进来”招商、传统招商与网上招商相结合,兑现奖励,大力推行委托、代理招商。加强镇、园区与中介组织、商会的协作,精心策划,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介三水。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组队到国外招商,瞄准境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和龙头项目,重攻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电子电器、新材料等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形成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体。要全方位招商,不但工业要招商,第三产业、农业和城市公共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招商,今年全区招商引资合同投资总额要达到150亿元以上。要突出抓好项目落实。项目签约要签订动工、投产期限和企业发展计划,无正当理由到期不动工的,是企业原因,要征收土地闲置费,是政府部门原因,要追查责任;对近年来已签约项目要定期通报,未动工的项目要逐个排查,分析原因,分清责任,限期完成,做到谈判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投产项目抓效益。

扶强做大民营经济。落实好各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贷款担保等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等困难,鼓励组建和完善各种行业性商会(协会),积极扶持推动优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对所有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均按照“收费从低”的原则,有上下限标准的一律按下限征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企业创立名牌、进行科技创新继续给予奖励。建立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加速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大批扎根三水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

(三)推行经营城市战略,推进西南组团规划建设。

建设西南组团是佛山建设“2+5”组团城市的重要部分。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抓好各层次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全面推行经营城市战略。收回城区闲置土地,扩大政府土地储备,有计划出让土地。制定补偿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开展旧城区改造和中心区拆迁建设。按时完成西南涌两岸改造工程等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强化江滨城市特色。开展三水大道南丰段扩宽,塘九线、广海路东出入口、健力宝路、森林公园门口等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完成市容整治目标任务。奖励国家、省卫生镇、卫生村,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城市。继续推进镇村规划建设,倡导建设农民公寓,集中连片建设新村。积极研究政府性资源的利用和经营,盘活城市资产,以城养城,以城建城。抓紧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切实保护好生态敏感区。继续推进珠江综合整治,加快驿岗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重点城市环保工程建设,加大对污染源企业的污染防治和监控力度,确保今年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验收,明年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

(四)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文化强区。

认真组织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引入民资,支持“一旗两花”(大旗头古村、荷花世界、并蒂莲)开发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抓好华侨中学扩建改造和三水中学初中部新校建设工程,支持三水中学申报全国千所示范高中,扩大三水工业中专办学规模,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全面完成全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建成教育强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引进、培养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建设学习型社会。积极稳妥地推进医院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实行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相分离,全面建立和完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三大公共卫生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群众体育,办好区运会,备战市运会,做好省运会的有关筹备工作,争取举办一两项国际国内的重大体育赛事,使体育文化成为三水的一个品牌。

(五)认真实施农村工作“五十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今年是全面落实农村工作“五十条”的第一年。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加强典型引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务必使文件落到实处。要突出重点,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引导机制,引导农民进厂务工、进城创业、融入城市。要狠抓难点,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经营及物业收益的使用与管理工作,建立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制度,村集体应该提取的趸金一定要提取,区镇两级政府应该兑现的补贴一定要按时兑现。要打好基础,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连片高标准改造鱼塘、排灌设施改造建设等农业工程,与工业基地、城市发展规划错位,规划建设大塘村等一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农业科技,抓好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创新体制,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切实做好新一届村委会选举工作。通过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继续实施好“十项民心工程”。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扩大和促进就业、再就业。进一步办好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关心弱势群体,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关心残疾人就业和基本生活,解决水上居民、归难侨住房和就业困难。

加强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包案负责制和层级负责制,尊重历史、立足现实,切实解决散队、集资、企业转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扫除黄赌毒、非法传销以及“六合彩”赌博活动,提高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加强社区建设,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区居委会管理。全面推进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狠抓责任制落实和各类专项整治,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好转,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六)继续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三水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政府转型和自身建设。

集中力量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健全电子政务网络,实行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各职能部门负责的审批项目,最迟要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全面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建设“高效政府”。

继续深化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公有资产从一般竞争领域退出步伐,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改革理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加强税收征管,做好重点税源企业的监控和管理,营造公平的税赋环境。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信社实力。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使公共财政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把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任务上来,有所为,有所不为,建设“有限政府”。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听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意见,不断完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机制。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提高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要怀为民之心,思富民之策,行安民之举,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当“太平官”,不做“老好人”,敢想敢干,敢抓敢管,敢于负责,低调干事,少说多做,说到做到,以实绩取信于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发扬团队精神,团结默契,协作配合,狠抓落实,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动三水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有为政府”。

各位代表,三水是广佛经济圈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城市,全区人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们责任在肩,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开拓创新上来,把政府职能转变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民智民力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共创三水美好的未来!

(文章来源:三水区政府门户网站)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工作报告 篇5

——2011年2月12日在黄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 宋国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克难攻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这一目标,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强力推进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309.3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创1998年以来新高;财政收入44.3亿元,增长41.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亿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454.3亿元,增长34.3%;完成“十大工程”项目投资312.8亿元,增长39.7%;完成省“861”计划项目投资242.8亿元,增长58.8%;争取国债项目378个,到位资金5.6亿元。过去的一年,我市重大项目和政策争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京福高铁黄山段已全面开工建设,皖赣铁路扩能改造芜湖至黄山北站段通过立项审批,黄杭快铁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高铁歙县北站增设争取成功;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获得批准;黄山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对外国籍飞机开放;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启动。这些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实施,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为12.7∶44.1∶43.2,其中二产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9.3亿元,增长4.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81家,实现营销收入71.1亿元,增长40.6%,其中超亿元企业达10家;茶叶产量、产值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茶业综合产值达46亿元,增长29.6%,8家企业跻身全国茶业百强。工业经济全面提速,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增长29.2%,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全年净增规上企业125家;完成技改投入63.5亿元,是“十五”总和的1.1倍;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增长32.8%。全市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新增开发面积10.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231亿元,三项指标增速均超过50%;市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歙县北岸经济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筹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游客2544.7万人次,增长19.9%,其中入境游客突破百万大关,增长19.7%;旅游总收入202.1亿元,增长20.2%;旅游创汇3亿美元,增长23.4%。屯溪老街特色街打造、徽州府衙修复、西递•宏村旅游综合提升、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等重点旅游项目快速推进,卧虎高尔夫、秀里影视村等建成运营。我市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特色休闲城市、最中国旅游城市、十大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休闲节会创新奖、中国休闲旅游营销创新奖等殊荣,并成为全国首个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黄山风景区作为全国首家单位荣获世界旅游目的地管理奖,被评为全国首批数字化景区,荣获旅游景区创新奖,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作为亚洲唯一单位加入全球可持续旅游委员会,黄山旅游集团加入世界旅游业理事会并跻身全国旅游集团20强。

(三)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创新举办第十四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成功举办国际山地车节、国际登山大会、中国黄山(国际)风光摄影大展、中国黟县国际摄影节和第六届中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博览会等系列重大活动,在日本、韩国、法国和香港、深圳等地举办了系列旅游推介和招商等经贸活动,与法国尼斯市、南非开普敦市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成为安徽唯一的长三角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城市。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增长40.6%;引进内资30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分别增长36.5%和20.7%;新签工业招商项目315个,协议投资额176.3亿元,分别增长16.2%和104.1%,其中亿元以上39个,是新签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最多的一年。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筹措改制资金1.1亿元,全面完成市直41户国企改制任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文化体制改革、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市招标采购监督管理局、市徽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高铁新区开发投资公司组建成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分别有7家、16家和10家企业入选全省民营企业营销收入、纳税总额和出口创汇“百强”,我市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市。歙县、休宁县、祁门县被评为全省2009年度科学发展先进县。“黄山旅游”、“安徽恒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持续超常规推进金融发展与服务,新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4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81亿元,比上年多增13.6亿元,增长33.1%,高出全省增幅10个百分点。

(四)城乡建设快速推进。《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修编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大力推进城市建设,中心城区完成投资87.6亿元,同比增长46%。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工程即将竣工,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和高铁新区正式动工,齐云大道、屯光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花山大桥和梅林大桥开工建设,全年新建、改建道路45条,新增道路总长32.2公里、道路面积42.7万平方米,新增供水管道40.3公里、供气管道21公里,新建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8%。加大拆迁安置区建设力度,全市完成投资11.3亿元,建成安置区12个、面积72.4万平方米。市城投公司6亿元债券成功发行,全年筹集资金25.2亿元,有力支持了城市建设与发展。大力推进区县城建设,全年完成投资79.8亿元,歙县城许大道、休宁县滨江路、黟县漳河流域综合整治、祁门县新城区、徽州区新城区、黄山区城市外环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功能进一步完善、品位进一步提升,是历年来区县城建设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一年。加大村镇建设力度,44个建制镇完成投资44.3亿元,增长26.2%。7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又有50个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十有”标准;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5个、农家书屋165个,591个自然村组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新改建农村公路279.4公里,农村沼气覆盖率达22%,6.8万农村人口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城镇化率达43.3%,提高1.6个百分点。

(五)民计民生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34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6710元,高于全省1425元,增长17.7%。扎实开展“七保”工作,精心组织实施35项民生工程,共投入资金13.2亿元,惠及130万城乡居民,并在全省民生工程考核中名列前茅。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28万元,培训新型农民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和工伤、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城镇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五险参保人数达78.5万人;不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标准和部分优抚对象以及五保对象待遇水平,城市低保生活补助水平和农村低保覆盖面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休宁县被列入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达9.6万人次;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为城乡低保对象增发临时性生活补贴2649万元,城市低保物价补贴月人均超60元,是省定标准的3倍;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9112户、1710.4万元,廉租房建设竣工10.4万平方米;全市“一卡通”发放涉农补贴4.6亿元,人均受益392元。高度重视深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发展,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投入扶贫资金5303万元,实施扶贫项目346个,7千人实现稳定脱贫。

(六)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扎实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和省重点新产品13个。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7108万元,发放中职学生资助款2741万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和重建10.1万平方米,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式设立并加紧建设,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获准筹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完成投资10.3亿元,对537幢古民居实施了保护利用;百佳摄影点建设快速推进;新增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项目入选文化部全国十大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徽韵”入选国家旅游文化重点项目名录。《黄山市志》出版发行。完成77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在省十二运会、省五届残运会和省六届民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巩固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3232万元完成472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全面实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零差率,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4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人口计生工作位居全省前列,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组织实施绿色质量提升行动,植树造林5.5万亩,新封山育林8万亩,绿色长廊线路绿化82.1公里,除险加固病险水库59座,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平方公里,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新增耕地面积3359亩。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意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亿元生产总值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13%。“五五”普法顺利完成。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全市信访形势平稳、总量持续下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全市社会稳定。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不断加强,被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市。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粮食、农机、物价、档案、气象、地质、地震和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学沈浩创先争优活动,着力抓好“四大整治”,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完成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市政务大厅全年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10.98万件,提前办结率达99%。继续开展效能、政风、行风“三位一体”考核评议,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和“市民连线”,受理群众和企业来信来电6826件。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市政府系统承办的461件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认真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各位代表!

回首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我们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克服了资金、土地、环保等因素制约,破解了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58.6亿元增长到309.3亿元,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由12.6亿元增长到44.3亿元,年均增长28.5%,比“十五”增速快15.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5.5亿元,是“十五”的4.6倍,年均增长31.7%。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6.3∶35.6∶48.1,调整为12.7∶44.1∶43.2,第二产业上升了8.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开放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农业税全面取消,国企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完成,行政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不断深化,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批准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成为我省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成功举办和承办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三十周年、第四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系列重大活动,与瑞士因特拉肯市结为友好城市,与韩国大邱市东区、瑞典瓦拉市交流合作持续发展。五年累计引进内资87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7.4倍和4.3倍,其中引进工业项目1310个,到位资金115亿元,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五年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入130.1亿元,是“十五”的1.7倍。合铜黄高速、黄塔(桃)高速建成通车,黄祁高速、黄绩高速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4015公里,100%的乡镇和99.4%的行政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黄山机场完成4D级改造,高铁建设拉开帷幕。五年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27.3亿元,全市城镇化率由35.1%提高到43.3%。中心城区和区县城建成区面积五年分别扩大了10平方公里和19平方公里,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市游泳馆、全民健身馆、美术馆等一批公共设施建成使用。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近100亿元,165个村被列入省“千村百镇”示范村镇,202个行政村达到“十有”标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人民群众所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31.8亿元,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社会保险五大险种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五年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万人,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为1.2万户家庭解决了廉租住房或住房补贴。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完成了200处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2.4万人消除了地质灾害威胁。五年投入扶贫资金4.4亿元,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564元,34192人实现稳定脱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群众安全感连续五年位列全省前三名,跻身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行列。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整体形象大幅提升的五年。先后荣获了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最佳国际休闲城市、世界特色魅力200强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等殊荣,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和安徽人居环境奖城市、省首届文明城市,黄山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各位代表!五年的励精图治,五年的艰苦创业,五年的开拓奋进,今日的黄山已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前,全市上下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思想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明确,加快“四区”建设、推进“十大工程”的支撑更加坚实、措施更加有力,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工作干劲更加高涨,黄山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必将书写新的更加壮丽的篇章!

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黄山现代化建设的中央、省驻黄单位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市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实力弱,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少,产业结构层次还较低;城乡发展还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还不强,深山区、库区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还不高,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生态保护、防灾抗灾、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政府少数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机关工作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黄山不可多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黄山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市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市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我市全面展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持续投入的累积效应不断释放,黄山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我们必须把握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掀开黄山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崭新画卷!

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为主线,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战略、工业支撑战略、城乡统筹战略、开放创新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强力推进“四区”建设,加快构建“四大体系”,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早日建成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五个翻番”,就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努力实现“五个突破”,就是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城镇化率突破50%、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与此同时,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在市委《建议》的指导下,市政府编制了《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我们相信:

——未来五年,伴随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成,重大基础设施的完善,黄山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生态优越、资源卓越的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将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

——未来五年,伴随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深入推进,新型工业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黄山的特色发展之路渐入佳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将呈现高增长与高质量并重、稳定性与成长性并行的发展态势。

——未来五年,伴随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进步,黄山的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地域化特征更加鲜明,徽风绵远的诗意田园与古韵幽香的时尚城市交相辉映,一座城乡互动、错位发展、独具魅力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将闪亮登场。

——未来五年,伴随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的扎实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体系的逐步完善,黄山的生态环境更为优越,绿色发展深入人心,我们将为拥有这方碧水蓝天、绿地青山而倍感欣慰和自豪。

——未来五年,伴随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一切实干兴业、富民强市的活力将竞相迸发,一切锐意创新、勇于创优的源泉将充分涌流,勤劳智慧的黄山人民将迎来物质更丰裕、文化更丰富、社会更和谐的美好新生活!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目标以内。上述目标是积极进取、自我加压的目标,同时也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在实际执行中,我们将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扩大有效投入

继续坚持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加快黄山发展的主动力来抓,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高建设资金保障水平。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595个“十大工程”项目和154个(第一批)省“861”项目,分别完成投资373亿元和84.4亿元,确保152个项目建成运营。全力推进京福高铁工程建设,黄绩高速竣工通车,黄祁高速完成路基主体工程并铺筑路面,尽早开工黄杭快铁、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黄山北站和歙县北站站场建设,积极推进歙县界牌岭至黟县渔亭一级公路改建项目。建成徽州500千伏、芳村220千伏和忠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大黄千高速、黄池城际铁路和月潭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力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里计划。精心谋划和编制一批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力争储备重点项目超400个、总投资超4000亿元。全面落实项目推进工作机制,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强项目调度督查,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多竣工。

切实增强融资保障能力。以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持续超常规推进金融发展与服务,力争全市新增贷款100亿元(全口径)。确保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项目8000万美元世行贷款列入国家计划。抓住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投入的机遇,力争国债资金突破5亿元。抓好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力争全市直接融资达到100亿元,中心城区建设融资超过30亿元。深化与国开行、农发行及其他商业银行的新一轮合作,确保市城投公司间接融资超过18亿元,并力争发行二期企业债券。加强企业债券项目建设的资金管理,放大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项目建设投入。

(二)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面启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打造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区,加快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强势扩张旅游经济。继续围绕“六个转变”,切实抓好81个旅游综合开发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74.9亿元。加快黄山风景区打造国际精品旅游景区进程,全力推进南大门整治改造和北大门现代旅游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全面完成西海饭店改造、南大门立体停车场二期、西海大峡谷地轨缆车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屯溪老街、东黄山、呈坎、潜口、唐模、棠樾、雄村和牯牛降等重要节点建设,力争西递、宏村进入5A景区行列,新增4A景区3家,全市3A以上景区总数达到44家。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开工建设11家高星级酒店、5个自驾车营地,建成旅游信息咨询点20个,兴建大型旅游超市。大力发展新型旅游业态,打造雨润、太平湖、奇墅湖、新徽天地、纳尼亚小镇等高端休闲度假基地,加快新安江延伸段水上旅游、齐云山养生旅游和牯牛降生态旅游开发。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新增农家乐接待户300户,继续抓好中法乡村旅游合作示范项目。编制户外旅游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户外旅游的安全保障体系,推出5条以上精品户外旅游线路,规范、促进户外旅游加快发展。强化旅游整体对外营销,持续推进旅游“三进”,全面落实境外旅游合作协议。着力拓展航空市场,增开黄山至首尔定期航线,恢复和新开黄山至丽江、厦门、西安、昆明和黄山至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境内外航线和包机,加密现有航线航班,积极争取与台湾直航,力争黄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次。强力推进“智慧黄山”精品旅游信息化工程,鼓励支持乡村旅游网站建设。加大旅游联合执法力度,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全年接待游客2950万人次,增长16%,旅游总收入245亿元,增长2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31万人次,增长25%,旅游创汇3.8亿美元,增长25%。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继续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确保2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完成“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二期工程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屯溪老街、徽州古城、黄山国际健康产业园和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园区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文博文化、摄影书画、演艺影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提升“百村千幢”古民居、百佳摄影点、博物馆集群、东黄山知青部落、新四军军部旧址、黟县梓路寺、秀里影视村等项目综合效益。进一步打响“徽韵”品牌,打造徽州府衙、元一全景剧院、花山谜窟激光秀、“宏村阿菊”等一批高端文化设施和演艺产品。进一步扩大黄山国际旅游节、山地车节、黄山温泉文化旅游节、登山大会、摄影节等节庆赛事活动对外影响力,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节庆文化产业和体育赛事产业。扶持引导旅游文化商品研发和民间工艺传承,打造徽州四雕、文房四宝、徽派盆景等一批特色旅游文化商品生产基地,力争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支持文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创意、传媒、动漫、信息服务等新兴文化企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

丰富发展其他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等大型商业业态,力争世界500强零售集团入驻黄山,世界知名零售集团大润发黄山店建成开业。支持市内品牌商贸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区域性市场,新建1个交易额超亿元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创新发展徽菜产业。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双进工程”,继续开展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工作,不断繁荣城乡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亿元。结合第二居住地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景观房产、度假社区,引导合理的房地产消费。加快雨润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培育繁荣商务会展产品,积极举办承办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大力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信托业,着力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机构。推进家政服务业发展,初步构建覆盖中心城区和区县的家政服务网络。

(三)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深入推进园区提速增效工程,不断扩张工业规模,强化科技支撑,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

大力扩张优势产业。制定实施优势产业培育行动计划、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机械电子等七大优势产业发展力度,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等六大新兴产业。支持永佳集团、兴乐铜业、金马股份、皖南机床、黄汽电公司、嵊峰袜业、黄山工业泵、黄山电器等重点骨干企业规模扩张、加快发展,支持日普电动车、中显微电子等重点工业项目尽快竣工投产,支持一批中小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确保新增规上企业60户(新口径)。加强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的运行监测和协调服务,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和质量。继续安排市优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筹集2亿元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力争担保金额超过22亿元。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加快拟上市企业的储备、改制和上市辅导工作,进一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确保5户企业完成股改、2 户企业进入辅导期、1户企业实现上市申报。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的要求,制定实施百亿园区培育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园区提速增效工程194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全市园区新增开发面积8平方公里,竣工项目170个,完成投资10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0亿元,税收收入10亿元。加大园区工业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一批节约集约用地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持市经济开发区实施“411翻番”发展战略,加大光伏、汽车配件、LED等新兴产业项目招商力度,确保新签项目40个,开工和投产项目各30个,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0亿元和25亿元。加快市循环经济园和北岸经济开发区建设力度,支持八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特色产业园,力争屯溪九龙低碳经济园区列入省级开发区。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抓住我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的机遇,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抓好120个投资超千万元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力争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快车用仪表及电器、绿色包装材料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永新股份进入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行列。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实施重点科技项目、建设研发中心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以新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为重点,全面推进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加快市科技孵化器建设,力争入孵企业达45户。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切实提高专利的产品转化率。

(四)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认真落实“八个一批”的要求,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求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达到12家以上。继续推进生态茶园“双十”工程,建成高效生态茶园5万亩,办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交易会系列推介活动,力争茶业综合产值达到52亿元。进一步发展蚕桑、贡菊、花卉苗木和养殖业,新建蔬菜基地8000亩。抓好黄山区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林业产业化“4646”工程,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一竹四果”产业,新建油茶基地2.9万亩,着力培育一批林业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力争全市林业总产值突破80亿元。做好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推进省级第七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加强重大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农村危桥改造20座,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业适用技术应用推广力度,新增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10个。抓好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完成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7个农家书屋、30个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新农村“十有”标准示范村建设,新增达标村和基本达标村各50个。

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固除险小型病险水库29座,新建抗旱机井1000口,抓好新一轮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切实抓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后续工作,防止产生新的债务。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规范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稳步推动移民下山出库和异地搬迁安置。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2家,实现区县小额贷款公司全覆盖。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面深化、整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支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担保业务,争取开展国家和省级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力争新建林业专业合作社20个以上。

(五)强力推进城镇建设

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引领,按照“惠及百姓、提升形象、完善功能、促进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工程,力争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60亿元,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

继续抓好中心城区建设。计划安排政府投资项目40个、社会投资项目6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亿元以上,增长32.5%。加快新安江延伸段综合开发进程,续建完成新安江湖边至花山段6.3公里两岸道路、景观绿化、亮化等工程,启动两岸10平方公里区域、4500亩可开发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加快实施以拓宽火车站至横江桥过境段、西海路为重点的市政道路改造升级工程,实施草市至北海路、横江桥至梅林大道段的景观、亮化、供排水、供气改造及沿线风貌整治,形成篁墩至屯黄高速1号口长达18公里、横贯东西、顺畅新老城区的城市快速过境景观大道。开工建设文峰桥,续建花山大桥、梅林大桥,改造横江桥,新建上草市路、桑园路、汉沙路、码头路、梅林南路、西区二号路、高职南侧区间路,贯通新园西路,启动建设仙人洞南路。安排投资500万元,对5条小街、小巷和5个小区进行改造治理。继续完善给排水、消防、电力、电讯、无障碍等市政公用设施。新增和延伸5条公交线路,更新公交车辆40辆以上,进一步提升公交服务和管理水平。完成投资20亿元,全力推进高铁新区“一河三桥七路”改造与建设,形成两横两纵主干道路网,拉开高铁新区总体框架;启动场站和站前广场、公交站、汽车站、停车场、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徽州文化艺术长廊建设,新建百师宫、假日客栈项目,全面完成入口形象区、凤霞安置区、项目区主干道及其景观建设,加大招商开发力度,确保年内见成效、出形象。抓好总建筑面积278.7万平方米、总套数18129套的25个安置区建设,完成重点项目征迁80万平方米。

加快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紧完善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并确保规划严格执行。加快区县城综合改造建设,突出抓好屯溪区江南新城、黄山区西海路、徽州区新四军军部旧址及周边环境整治、歙县交通旅游集散中心、休宁县滨江新区、黟县漳河滨水景观带、祁门县新城区等项目,推进区县城基础设施配套升级。强化引导扶持,重点抓好20个基础好、潜力大的特色城镇建设和发展,力争全市区县城、建制镇分别完成投资100亿元和56.4亿元。

加大城市管理和创建力度。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并举,针对薄弱时段、薄弱地段和薄弱环节,突出抓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行市容精细化管理,重点实施环卫基础设施配套、旅游公厕改造升级、户外广告规范提档、渣土车辆规范管理、数字化城管信息系统5大项目工程,大力推进依法拆违控违工作,强化小区物业管理和示范小区建设,切实解决市民和游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城市文明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努力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六)切实加强生态建设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和消费模式,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严格执行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强化工业企业环境监管,继续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严格整治涉铅企业,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防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36个镇、375个村分别建成垃圾集中处置和收集转运系统。加强固体废物和辐射管理,综合整治城市油烟、噪声扰民问题。强化21户年耗能3000吨以上标煤企业的监管,落实各项综合节能措施。完善建筑节能闭合管理体系,推广节能保温材料和利用太阳能。抓好交通运输节能,全面推动公共机构、宾旅馆等领域节能,强化亮化设施管理工作。加快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00口。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申报工作,再争创1~2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严格执行政策,坚决纠正土地违法行为。加快闲置土地清理,落实建设密度、投资强度“双控”标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投资3.6亿元,实施437个、4.6万亩的绿色质量提升点建设。继续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林业综合开发、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森林重点火险区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90平方公里,力争所有区县达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目标。强化河道管理,有效保护饮用水源地,新增城镇年供水能力2亿立方米,再解决6.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加快歙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创建1个省级生态县、5个和10个省级以上生态乡镇、生态村。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继续保持100%。

(七)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以改革促创新,以开放促发展,进一步激活内力、集聚外力,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引进内资增长25%,民营经济增加值增幅有新的提高。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招标采购监管体制,扩大统一招标采购范围,建立市级和区县公共资源要素交易市场。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新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深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强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地方税收管理体系,加大税收征管和稽查力度,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公益设施、民生保障、农村发展、社会建设、涵养税源等方面的投入。扎实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创新信贷融资产品,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股权、商标权等抵押或质押贷款。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快产权多元化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融入长三角,积极对接珠三角、闽三角,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年引进项目500个以上,引进内资375亿元、外资1.9亿美元。坚持实行招商引资一把手负责制,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调动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按照转型发展要求,根据产业转移规律,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新签工业、旅游、商贸项目比重提高到80%以上。加强招商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编排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深化与央企、省企和大型民企的战略合作,力争在徽商大会、中博会、厦洽会、高交会、皖台经贸活动等大型招商活动中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在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的突破。推行重点招商项目“四个一”工作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督查督办制度,搭建招商引资高效服务平台,确保招商项目顺利落地。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认真落实外贸进出口政策,培育进出口大户,扩大进出口规模,力争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亿美元。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农产品、纺织服装、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等优势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抓好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资源性原材料进口。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八)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认真组织实施36项民生工程,投入总规模增加到16亿元。坚持群众满意标准,全面落实配套资金,强化工程建设质量,严格项目资金监管,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民生工程长效化管理机制,推进民生工程与社会事业、社保体系建设的衔接融合,力争全市民生工程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完善就业和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新增城镇就业1.7万人。积极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险征缴扩面力度,城镇五险参保人数达到79万人。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抓好休宁县国家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和城乡大病医疗救助水平。加强残疾人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做好残疾人康复、就业和扶贫工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廉租住房2700套、经济适用房1000套、公共租赁住房22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5000户。继续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稳定和提高蔬菜自给能力。深入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和产业扶贫,提升贫困村和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切实缓解入园难问题。推进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扩大电大办学规模,支持黄山学院加快创办综合性大学。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工程,大力培育黄山特色人才队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成全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积极传承新安医学,实施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抓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工建设市档案馆,加快筹建市图书馆。统筹建设老年人和青少年活动设施。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合法权益。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构建“8+1”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进“6100”行动计划,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严防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地震等工作。启动“六五”普法,继续开展“江淮普法行”活动。坚持以群众工作理念统揽信访工作,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加强突发事件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积极防范群体性事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密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争创“长安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快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水平。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抓好优抚安置、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九)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开创“十二五”发展崭新局面,需要政府勇担使命、积极作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振奋精神,打造责任政府。深入开展向杨业功、沈浩、张宁海学习活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集中精力抓发展,干事创业争一流。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和作风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切实解决一些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树立政府勤政务实的良好形象。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继续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和“市民连线”,深入开展“四大整治”和效能、政风、行风“三位一体”评议以及“百家企业评机关”活动,综合运用目标管理、考核督查、明查暗访、行政问责等手段,着力解决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

执政为民,打造亲民政府。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倍加珍惜人民赋予的权力,千方百计排民忧、解民难,让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市场物价、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方面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危害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违法案件,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社会秩序。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工作,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强力推进“应进俱进”、“两集中两到位”和基建项目“一表清”、工商注册登记“一表制”,为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凡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经常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认真落实人大的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注重采纳政协的调研成果和意见建议。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

廉洁自律,打造清廉政府。认真落实《廉政准则》,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执行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对项目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政府投资、公务消费等监督,加强对扶贫救济、社保基金等社会公共性资金规范管理。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为重点,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数字监察”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上一篇:读关于携手共同战疫的作文心得体会下一篇:应用型学生工作人才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