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读(共8篇)
课标解读 篇1
解读《语文新课标》
——初中语文组教研活动专题发言稿
发 言 人:陈东兴
时间:第八周一
参考书目:《语文课程标准》《教师之友》《四川教育》
一、《新课标》“前言”中指出:“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二、阶段目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识字3500,会写3000个左右,书写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具有体会书法审美价值的能力。
2、阅读:(2)默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新课标》在第四节中对学生几种读书方法的要求提到对“朗读”“默读”“精读”(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略读”“浏览”(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文学作品阅读”“古诗文阅读”(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详见后边的“推荐篇目名称”],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标准,而考试有关的能力中当数“默读”“精读”“浏览”(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达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八十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 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15)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3、写作:(1)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 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8)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写作。
4、口 语 交 际:(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三、七——九年级推荐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其中散文16篇《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杂说》
(四)《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34首:唐诗18首,宋词6首,宋诗2首,元曲2首,
课标解读 篇2
一、新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由六个部分组成,其特点是:
1、从生活走向物理。
新教材从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远处不在的光现象。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物理知识。
2、物理知识改变环境。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有趣的声、色彩斑斓的光、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功勋卓著的电与磁、古老而现代的力学,到无处不在的能量,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能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
3、设计丰富多彩的栏目、精彩纷呈的习题。
令人赏心悦目的栏目,如“科学世界”、“STS”、“小资料”、“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等,这些栏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帮助。在习题设计方面,注重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面引导,使习题内容既体现时代特点,又充满生活气息。另外,还适当增加“小实验”、“小制作”等实践类习题,这种习题设计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能亲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科学探究有一定的思维程序,它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步骤,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常用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计——交流与合作。
人教版教材从序言“科学之旅”开始,通过几个小实验和自然现象让学生接触有趣的物理现象,继而在“想想做做”栏目中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每一个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教材中科学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的前部分一般只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等环节。例如八年级教材 (上) 册探究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科学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如八年级教材 (上) 册到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时,科学探究才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教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倡导学科渗透观念,改变学科本位思想
新教材改变了以前教材的学科独立性,提倡各门学科互相渗透。同时教材中使用很多彩色照片和图片,以视觉新形象向学生传送更多信息,使人感到生动活泼。
人教版教材每章都有相关知识内容的章首图,并配有散文体的文字说明,激励学生荡起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解读新课标 篇3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书面表达一、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英语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功能之一,是书面表达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且写作的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阅读水平的培养。运用正确流畅的英文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文化科技交流是21世纪人才整体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积极性。笔者运用写作能力的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词汇教学强化英语基本句型训练,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多样化的英语表达方法,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
二、浅析高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知识结构还比较欠缺,因此,在英语写作中会出现各种错误。
1.心理因素方面
学生对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持害怕态度占75%,喜欢的只占10%,畏难情绪和信心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学生感到写作费时多,见效慢,影响了写作有效训练的动力。
2.词汇量缺乏,存在词汇记忆问题
目前,高中英语写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的词汇问题。我们知道,英语写作需要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英语单词组织一篇作文,因此,对学生的词汇要求很严格。如果没有丰富的词汇量,以及正确的词汇书写,在英语写作中是很难得到高分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应在写作时,不会拼写单词,还有的学生感到自己的词汇量很匮乏,这样就会影响他们的写作成绩。很多学生在书写时,由于先前学过的单词记忆不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有的学生将“suitable”拼成了“suitble”,将“weather”拼成了“wether”,很多学生无法正确拼写出常见的单词。由于词汇量的缺乏,学生只会运用几个简单的单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写作成绩。
3.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存在各种句式问题
英语是一门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在写作中就会出现很多句式问题。首先,存在“中文式”的英语句子。例如,“我很喜欢京剧。”很多学生会思维定势地将这个句子译为“I very like Beijing Opera”。这就是典型的句式错误,英语中“非常”这个单词的用法要比汉语复杂得多,我们可以用“really”直接修饰形容词,但如果用“very”就必须用词组“very much”放在句子的末尾了,这样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其次,学生在书写句子时,缺少谓语。谓语动词是构成一个完整的英语句子的必备成分,一个句子如果缺少谓语动词,它就无法形成一个句子,而是一些零散的单词。很多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在书写时会犯这种毛病。比如有的学生在写“我今天非常忙”这个句子时,会按照字面翻译成“I very busy today”。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却缺少了重要的be动词。再次,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造成了串句问题。很多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不注重标点符号的用法,将两个独立的句子串在了一起。
4.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存在语法问题
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写作中,语法知识能否正确运用,会直接反应在文章的结构中。案例显示,很多高中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没有正确对待语法知识,觉得语法知识很枯燥也很难。因此,大多数学生的语法知识都很欠缺。很多学生连最基础的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写作。首先,主谓不一致,单复数不分。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写作中的单复数概念。其次,不能正确使用不定代词和代词。再次,不能正确运用各种时态。
5.写作技巧方面
学生在写作前不审题不构思的占64%,他们常常想一句,写一句,东拼西凑,语无伦次,忽视前后句子的衔接,重题不清,段落不分,写完文章后进行修改的不足10%,学生不懂如何修改,导致明显或低级错误较多。
三、结论
课标解读 篇4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时 间
——几时与几时半
仓桥学校
徐永芳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P56—58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认识钟面,体验学习的愉悦。
2、结合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智能目标: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会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读几时和几时半,并会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读几时和几时半。教学难点:分清几时和几时半
四、教学准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方面的准备:教具钟 学生方面的准备:学具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2、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说说钟的作用。
3、揭示课题“时间”
二、探索 认识钟面
1、观看大屏幕,再看看自己桌上的学具钟,发现钟面上有什么?(1)同桌交流
(2)汇报:时针——短短的,粗粗的 分针——长长的,细细的 数——1、2、3、4、…
11、12(3)小结:不管什么钟,一般的钟面上都有2根针(时针自述:我短短的,粗粗的,大家都叫我时针。分针自述:我长长的,细细的,大家都叫我分针。)。钟面上还有12个数字,而且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位置,看,谁在最上面(12),谁在最下面(6),谁在左边(9),谁在右边(3),(课件同时闪烁),同时还发现12个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手势比划)
2、练习:指针练习
(二)认识时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认识整时
(1)
指着大屏幕上的时刻,引导学生认识时刻 这是几时?你怎么知道的?
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
(2)(出示三个钟面)A、这三个钟面各是几时?
B、小组讨论:这3个时刻虽然表示的时刻各不相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4)
练习: 1:出示课件上的钟面,说一说是几时
2、指定时刻让学生动手拨
2、认识几时半
(1)(出示1时的钟面,转动时针、分针到1时半)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它还是整时吗?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A、小组合作认识1时半、8时半、12时半 B、交流汇报
(2)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3、比较整时、几时半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三、巩固
1、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捉迷藏
要求:根据时刻,画出钟面上隐藏的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感到最成功的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时
间
时针——粗粗的、短短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分针——细细的、长长的 数字——1、2、3、4…1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字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教学反思:
本课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认识钟面、整时以及几时半,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在设计时,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时刻是有很大帮助。
2、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使我们的孩子学会自主、学会合作?这是一个我们一直思考着,也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必须抓住课堂中的一些契机,引导孩子慢慢学会自主、合作。本节课中“认识钟面”、“认识几时、几时半”这两部分内容我都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实践中体验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在练习设计中,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我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除了设计一些读时刻、写时刻、捉迷藏等练习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结合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还有在钟面上画出隐藏的针,其作用都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同时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008.5.27
钟
钟
钟
钟
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钟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课标解读 篇5
(一)》 课标内容和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课标解读
运动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运动现象,如平移、旋转、对称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中,图形的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形状和大小不变,仅仅发生位置变化的图形运动;另一种是形状不变而大小变化的图形运动。本单元学习的是第一种图形运动形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的运动”。它主要包括: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解决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只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生掌握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
一、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使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分类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的运动特征
1.通过观察熟悉的游乐场等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
2.通过比较、分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初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选择生活情境中的实物,让学生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再让学生找出与它运动方式相同的事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运动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
1.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对称现象,说一说见过的对称现象,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特征,直观认识对称轴。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通过合适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目的,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以“为什么要对折纸?”使学生体会到是为了使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以“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使学生体会到因为对折了,剪出来的两部分是同样的;以“观察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你能发现什么?”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3.通过“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等练习,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在课程实施中,如果学生判断某些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判断。
(三)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直观认识平移、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通过观察观光电梯、推拉窗、风车、直升飞机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现象,让学生发现平移、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直观感知平移、旋转的特征。
2.通过用肢体语言表达平移、旋转现象,加深学生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巩固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体会平移和旋转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通过画一画、转一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让学生利用小汽车图形的平移画出一排小汽车,体验图形平移的特征;在展示交流中,学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平移的教学中,要突出平移的特点,即: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要沿直线移动。
二、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
(一)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创设“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借助想象尝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课程实施中,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头脑中模拟图形的平移过程来解决问题;对用想象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移一移来解决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创设“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等练习情境,让学生依托想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再通过操作验证解决问题。在不断经历“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让学生经历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渗透变换、转化的思想方法
1.创设“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等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理解题意,抽象出数学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由易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例如,在例4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剪一个小人的经验进行迁移,同时将问题转化为简单些的剪两个手拉手的小人的问题,以操作的方式探索折纸方法、画图方法,并经过不断的调整解决剪4个小人的问题。
3.在解决“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例如,在例4的教学中,学生由于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会随意地剪图,并出现剪一两次不成功就放弃的现象,这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合理引导,直至成功。
“解决问题”在实验教材中,多安排在“数与计算”领域,现行教材在本单元作了安排。在课程实施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1.通过欣赏树叶、蝴蝶等大自然中的对称现象,让学生感受对称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2.通过欣赏建筑物、剪纸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对称在生活、艺术中的运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新课标解读培训总结 篇6
儋州两院附小
汪华容
我有幸参加海南省2012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培训班为期两天的学习,收获颇多。在8月19日上午是曹培英老师关于《“十大核心词”的实践研究》的讲座,是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从核心词展开,风趣生动的向我们诠释了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变改性实践。当天下午曹老师讲解一年级数学上册的简介,主要从编排特点、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两方面让我们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变化及精髓——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教学观和教学方式的整体改革。接着曹老师又让我们看了一节一年级上册“认识几个和第几个”的视频公开课并教我们讲评。20日上午是李国良老师做《把握数学目标行为动词——促“教”有效,促“学”高效》的专题讲座。由于培训时间短,能力有限,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是那么透彻和我完整,曹老师说我们懂多少讲多少。下面我就学习中的体会做如下的一些总结。
一、新课标定位上最大改变是:
(一)、“双基”扩展为“四基”,“两能”转化为“四能”的重要调整。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进一步强化了“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价值观。这些重要变化不是“2+2”的简单叠加,将“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核心概念抽出并单独提出,意在进一步强化,以期引发广泛重视,并付诸切实有效的行动,产生根本的改变。算盘、扇形、常见的数量关系等内容的复归,“充分虑数学自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等课程设计思路的明确,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特色。钟启泉教授认为,“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儿童。促进儿童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该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到此本次修订是更加注重数学的学科特性,但也十分突出对儿童数学学习的关照,几乎所有内容的调整和要求改变都是甚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实背景、身心特征、学习规律而进行的,是对儿童的服从。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教的是数学,面对是儿童,要有机统一。
(二)、“六个核心词”的增加到“十个核心词:。
新课标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意识是新增加的,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是名称或内涵发生变化的。学段划分上统虑九年的课程内容,体现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在各学段中国,都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性。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就是数的觉。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有助于形成数感。我们要哪些内容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来的培养呢?⑴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如:教学计数单位千时候可采用数形结合但此法在引入万时效果差。练习可用看图写数直观化的练习,生活化的练习,形式化的练习等多样化旨在各取所需,适应不同学生,不要求每个学生对每种形式都理解掌握。⑵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如:小数、分数乘除法计算法则推导。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对于小学数学来说首先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如:运算符号和关系符号。如采用动态演绎每一笔画的含义。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简洁生动形象传神,符号本身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数学功能。任何教学艺术,任何语言描绘都相形见拙。其次,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如:乘法分配律的表示有三种方式⑴用母语表示虽是历经反复锤练但点不破。⑵图形语言表达,只能为正数。⑶符号表达简单明了。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空间观念是表象,但观念比表象更丰富。实际物体、几何图形、特征描述三者可逆性描述。空间观表念发展规律先是空间知觉(表象的基础),然后是空间观念(表象的形成),最后是空间想象(表象的改造)。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若干特点⑴从感知强成分到感知弱成分,强弱具有相对性、特殊性。如:在角的认识中,形状:边的长短是强成分;关系:角的大小是弱成分。⑵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关系。⑶从熟悉标准图形到熟悉变式图形。⑷从直观辩认图形到语言描述特征。⑸从使用日常语言到使用几何语言。⑹从形成二维空间观念到三维空间观念。怎样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⑴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⑵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解释。⑶变式:变化形状,变化数量,变化大小。⑷辩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⑸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得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⑴运用线段图分析和解决问题。把画图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⑵运用图象表示正反比例关系。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的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它刻画的是变量和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模型,函数是联结两类对象的桥梁,体现对应关系。函数关系用图象来表示,它的直观性是其他表示方式所不能替代的话,它是看见两种量之间关系和变化情况的途径之一。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地为学生设计猜想、绘制和分析中丰富对变公的认识,让零散的连接起来,让静止的动起来,让具体数变抽象起来,这个过程就是函数思想渗透的重要过程。⑶利用统计图直观描述数据。
(5)、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一是指运算;二是指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不仅仅包括会算和算正确,还包括对于运算的本身要有理解,如运算对象、运算的意义、算理等。运算的意义要让学生积累运算的原型,不断补充和完善学生对于运算含义的准确把握。而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有关计算的新知识之前,往往学会了一引起所谓的计算方法,但对方法背后蕴含的道理却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怎样才能引起他们对算理的关注与探索呢?在教学中可借助直观模型,架起算理与算法之间的一座桥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悟计算道理。回顾以往的教学,我们总认为计算教学没什么道理可讲,或者不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过程,或者当学生刚刚探索出方法后,就立即引导学生学习竖式,在学生对竖式运算的每人环节还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追求计算方法,这就很可能造成学生在没有理解道理的收藏情况下,只能靠记忆法则只有来习得方法和技能。这显然对学生的发展不利。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可操作、圈画的素材,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自觉地把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进行整理提升,由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在明理中顺利、自然地掌握算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运算能力。将冷冰冰的算法和神秘的算理揭示透彻,让学生清楚:法中见理,理中得法,不可剥离。
(7)、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学生和生活中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教学中采用的转化其实就是推理,这个过程不期待每个学生都懂,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模型思想是新增的,它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是否建立议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教学中我们学过的如:单价×数量=总价,本金×利率=利息,y×x(一定),Xy=k(一定)„„每个公式就是一个模型。⑴方程是个建模的过程。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在教学中前期可搜集较丰富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提取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但在后期应让学生面对方程这个已有模型,让学生去赋予它更多现实含义,当学生能够把模型与生活建立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开始接受这个模型。⑵乘法分配规律是个建模过程。在学生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将图、数、情境进行沟通和联系,体现多重表达。理解后还可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故事。另外,植树问题、鸡兔同笼及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函数等,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做到前有孕伏,后有照应。
(9)应用意识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数学源自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整个夜晚教育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10)、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小学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创新是最高阶的思维,学校和社会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刺激、激活学生的潜能。
二、新课标聚集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科性质的重新认识、教学内容的价值选择、课堂进程结构的优化、教与学的行为分析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等问题,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进程设计合理性的关键在于:符合学生学科学习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李国良老师认为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行为动词,能促进有效。老师一方面应用把握教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方案;另一方面老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知识与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所以本次培训任务是具有规定性(课标、教材、教学)和针对性(学科教学的主要问题),强化目标意识是我们今后较长时间的教学与教研任务。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即结果目标。
现在很多老师比较困惑的是:命题目标怎么又偏了?今天的作业怎设置?这里的瓶颈在目标的行为动词没把握,这又反过来影响到教学评价,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分数唯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我们很多老师主要希望靠考什么教什么,通过提高考试分数以求学校的发展,功利性太强,导致理念与行为的悖离。评价没目标,教学就没目标。所以准确把握数学目标行为动词汇的重要性和紧迫必突显出来了。凸显教学目标明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的目的是通过掌握开展教学,促使老师们知道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学生知识程度的密切关系。知道课时教学与单元教学、学期教学、学段教学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握重点章节教学,树立整体教学意识。其中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经历、体验、探索。⑴从行为动词角度在一起总目标的四个方面把握学段教学重点。⑵从行为动词的解度把握学期教学重点和提升检测效果。⑴只有更好地把握行为动词,真正理解教学目标的涵义,才能把握好学期教学重点,才能有效开展教学,才能进行恰如其分的质量检测。⑵小学数学检测过程实际上是用教学目标去量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及结果,不能随心所欲。⑶根据教学目标编制测试与根据教学目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评价功能的两个方面。作为老师必须明白:哪个知识点教到什么程度,命题就不能超过这个目标,必须依据课标要求,必按章办事,根据目标教学。⑷从行为动词解雇把握单元教学重点,指导课时教学。
课标解读 篇7
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 将数学问题转化成直观的图, 能具体生动地理解问题, 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直观是否只停留在直观、具体上?如何沟通几何直观与数学本质的联系?如何理解几何直观?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一、几何直观的理解
1.几何直观的含义。要理解好“几何直观”, 就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几何”, 二是“直观”。2011版将2001版课标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因此更凸显了“几何”的重要。因此, 笔者认为在这里几何是指图形, 说到图形, 很容易想到美术, 美术确实很好地展现了“空间的魅力”, 而美术的基本构图正是数学所研究的基本图形。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研究图形的方法、研究图形的结果, 还需要感悟“图形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描述研究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得到的结果。”而这里的“直观”不只是指字面意思“直接看到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依托现在看到的东西、以前看到的东西进行思考、想象, 综合起来, 几何直观就是依托、利用图形进行数学的思考、想象, 甚至是“直观”的本质就是一种通过图形所展开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它是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综观这样的理解, 今后的数学课程中有两件事需要刻意去做, 即针对较抽象的数学对象的图形表示和图形分析。前者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画图来表达数学问题的习惯, 能画图时尽量画;后者是指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将相对抽象、复杂的数学关系直观、清晰地展示出来, 通过对图形的分析思考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数学——几何——图形”这样一个关系链中让学生体会到“几何直观”的重要性, 在研究、学习数学中体会到“几何直观”的价值。
2.几何直观的表现。
(1) 数形结合——图形。“几何直观”是2011版提出的新概念没错, 但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 “几何直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就与我们的教学如影随形。几何直观是具体的, 不是虚无的, 它与数学的内容紧密相联。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很多重要的数学内容、概念, 如数、度量、函数, 以至于高中的解析几何、向量等等, 都具有“双重性”, 既有“数的特征”, 也有“形的特征”, 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它们, 才能很好地理解它们, 从而掌握它们的本质意义。也只有这样, 才能让这些内容、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变得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并运用他们去思考问题, 从而形成几何直观能力, 这也就是经常说的“数形结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即使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 我们还常常画示意图“数形结合”, 帮助找出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从而解决问题。
(2) 几何变换——图形。2011版提出的“几何直观”突出了几何变换, 强调几何变换不仅是内容上的变化, 更是设计几何课程指导思想上的变化, 这将是几何课程发展的方向。让图形“动起来”, 在“运动或变换”中研究、揭示、学习图形的性质, 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图形性质的本质认识, 另一方面对几何直观能力也是一种提升。由此可以看到, 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是很重要的。在第三学段, 图形的运动、变化主要是指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探究与证明, 可以经历下面的过程:如果△ABC中, AB=AC, 那么只要引导学生沿△ABC的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把△ABD翻折, 因为∠BAD=∠CAD, 所以BA落在射线AC上。因为AB=AC, 所以点B与点C重合, 于是△ABD与△ACD重合。这样便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结论。在利用演绎推理证明时, 折痕就是我们要作的辅助线, 它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这就是对折给学生带来的“几何直观”。
(3) 合情推理——思考。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密不可分, 几何直观常常是靠逻辑支撑的。它不仅是看到了什么, 还通过看到的图形思考到了什么, 想象到了什么, 这是数学非常重要而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几何直观会把看到的与以前学到的结合起来, 通过思考、想象, 猜想出一些可能的结论和论证思路, 这也就是合情推理, 它为严格证明结论奠定了基础。例如, 处理人教版七年级 (下) P7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此内容2012修订版教材已从七年级下册移到了八年级上册第11章三角形中) 时, 引导学生画三角形、剪下内角、将其顶点拼合在一起探究, 也可根据实际的“课堂生成”, 如有的学生提前预习或小学老师说过“剪纸、拼合”的方法, 经过联想已有事实方法度量、猜想、尝试画图、剪纸、拼合的操作, 从而得到合情、推理的结论。由此, 进一步想象得到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l∥BC的辅助线, 从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角的定义出发进行演绎推理 (或逻辑推理) 。
(4) 抽象具体——思考。数学研究的对象有些是可以“看到的”, 甚至是可以“触摸的”, 而大多数时候数学研究对象都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 是抽象的, 这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但是这些抽象的对象也绝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它的“根和源”一定是具体的。例如, 二次函数图像是平滑的“抛物线”, 可以说学完二次函数时学生都知道, 但是画图时没有注意到“平滑曲线”, 而只是将寥寥几个点简单的“折线段连接”。当然, 他们其实通过自己画图像的过程很难无穷尽地将每一个点都画出来, 也不可能都画出来, 于是他们的“几何直观能力”可能就是“尽信书”“尽草图”, 久而久之, 也不是二次函数图像了。但他们都会“抛出一个物体”, 也会简单想象出“物体所走过的路径”, 我们不妨让学生“抛一个物体”, 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依托“路径”去想象和思考“数学中的抛物线”, 这就是几何直观或几何直观能力。
综观这样的理解, 笔者认为, 对于几何直观可以这样理解, “以图形为核心, 以问题为支撑, 以思考为导向, 形成的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几何直观在研究、学习数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也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这种能力呢?
二、几何直观的培养
1.一种习惯——画图。教学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时, 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画图对理解概念、寻求解题思路上带来的便利。在教学中, 应有这样的导向:能画图时尽量画, 其实质是将相对抽象的思考对象“图形化”, 尽量把问题、计算、证明等数学的过程变得直观, 直观了就容易展开形象思维。无论是计算还是证明, 逻辑的、形式的结论都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若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 则这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处理这个问题时, 学生大多不画图直接给出相等的结论。这都是没有画出相应的图形, 只凭感觉出现的“想当然”的错误。学生如果有画图的习惯, 画出图形过后会很直观的观察、思考得到“相等或互补”的答案。这就要让学生注意形成画图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
2.一种意识——变换。几何变换或图形的运动是几何、也是整个数学中很重要的内容, 既是学习的对象, 也是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中, 我们接触的最基本的图形都是“对称”图形, 如:球、圆锥、圆台、正多面体、圆、正多边形、长方体、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 都是“不同程度的对称图形”;另一方面, 在认识、学习、研究“不对称图形”时, 又往往是运用这些“对称图形”为工具的。变换又可以看作运动, 让图形动起来是指再认识这些图形时, 在头脑中让图形动起来。例如, 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 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刚体, 通过围绕中心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旋转180度, 去认识、理解、记忆平行四边形的其他性质。充分利用变换去认识、理解几何图形是建立几何直观的好办法。
3.一种观念——空间观念。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 注重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 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 在直线与线段教学中, 笔者通过一组图片, 视觉上给学生们以直观的认识, 引出直线, 使之轻易地发现直线的特点。直线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 几何直观的感受凸显得更加重要。学习直观几何, 就像书上所说, 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实际的活动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 把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协同起来, 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 从而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 形成空间观念。
4.一种记忆——基本图形。数学需要记忆, 除了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 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记住一些重要的“基本图形”。打一个比方, 数学的“基本图形”和定义、法则、公式、定理一样, 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 没有了这些工具, 木匠就打不出家具;而有了这些工具, 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 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例如, 除了数学中数轴解题、方格纸型问题、直角坐标系等外, 还有如“A”型、“X”型、“蝶形”图等。学生记住了这样一些基本图形, 就可以帮助他们在解决相似、全等问题时, 利用好几何直观, 发现问题的关键切入点, 从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强化对基本图形的运用, 并不断地运用这些基本图形去发现、描述问题, 理解、记忆结果, 这应该成为教学中关注的目标。
5.一种视角——数形结合。在前面的论述中, 笔者多次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数形结合首先是对知识、技能的贯通式认识和理解。以后逐渐发展成一种对数与形之间的化归与转化的意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视角, 这种对数学的认识和运用的能力, 应该是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所必须要求的, 也是几何直观的本质和归宿。例如, 处理不等式x2+3x-2>x+1中x的取值范围时, 学生如果只是从“数与式”的角度, 那在第三学段是不能解决这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的, 但是学生能利用几何直观从数形结合的视角出发, 将不等式看成两个函数y1=x2+3x-2与y2=x+1, 而函数y1=x2+3x-2的图像在函数y2=x+1的图像上方时, 所有点的横坐标即不等式的解集, 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 几何直观也是一种视角, 一种能力, 一种思考数学问题的意识。
纵观这样的理解, 利用直观几何教学法可以把数学中抽象难懂的概念、定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充分表达它们的具体含义, 并在解题中灵活运用, 使数学的教与学变得形象生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和数学思维, 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几何直观能力是利用图形生动形象地描述数学问题, 直观地反映和揭示思考、讨论问题的思路, 揭示丰富多彩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是新课标的要求, 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要求。
解读新课标,全面深化新理念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评价;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126
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着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笔者在教学中深切地体会到,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实践者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对象,有必要正确解读新课标、理清四个关系,以促进物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解读新课标,理解新教材
我们要正确地把握新课标和新教材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和内涵,在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学理念上作一个根本的改变,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1. 不要与旧教材比
旧教材是旧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产物,许多知识已经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它是以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出发点的,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许多教师将新、旧教材进行比较教学,旧教材中有的、新教材中没有的便加以补充。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更重要的是由于知识和内容的增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而且干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的达成,不仅仅使三维目标变成一维目标而且由于无端增加了内容使一维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打了折扣。因此教师应该用心挖掘新教材丰富的内涵。
2. 不要与旧教学大纲比
在教材中,由于编者紧紧围绕“从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能量”和“科学探究”作为主线,弱化了知识的要求,因此我们有些教师提出依据旧的教学大纲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个知识点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对于这一点,我们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标准内容的确立当然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对过去不足的改进和创新,将要求偏高、难度偏大,不适合或者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极少用到的知识加以删除,以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如果我们仍以过去的教学大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那必然导致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和误断。
二、理顺四关系,深化新理念
1. 一维目标和三维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将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为三个,这是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对于人的基本要求确立的。但是由于评价的偏差和偏重,我们的教师仅仅习惯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或者认为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自然达成,这是一个片面的认识。同时我们更不能认为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的附属品。实际上,三维目标的内涵很丰富,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和实践。
我们应该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即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提高的平台,而过程与方法是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因素。后两者制约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因此他们的关系是相互制约和促进,是一个整体,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加以优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提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实验和科学探究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是我们在实验中出现的东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反复出现错误。这表明实验固然重要但绝不能取代思维,更不能认为实验就是科学探究活动。
(1)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实验占有主导地位。实验的主导地位应该显示在知识的展示、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等每一个环节中,应尽可能地通过学生亲自经历去获得。这体现了探究的乐趣和魅力,将抽象的讲、枯燥的问题通过生动而有趣,形象而直观的实验呈现出来,以增强外界信息对学生的刺激,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2)注重探究方式的多样性。探究的核心过程是实验。在实验中,我们要注重观察和思维的强化和深化作用,同时注重观察方法和习惯的养成,注意观察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并强化思维在三维目标中的成长作用。我们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依靠思维;应该用实验作为探究的手段来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思维的发展和提高作为探究的一部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想象力。
(3)注重科学探究精神和习惯的培养。科学探究的本质和核心不是求取已有的知识,更重要是探求未知的知识。在新课程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注重探究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遇到问题和现象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注意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思考和研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让学生经历失败和挫折,通过失败去分析原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挫折的顽强毅力和坚强意志,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并逐步成熟起来。
3. 科学探究和教师主导作用
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其中起着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教师必须对探究的着重点有清晰的把握,不能仅仅将探究理解为实验和单纯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的主体形式对物理学来讲是实验,但是我们教师的着眼点绝对不能仅仅着眼于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观察和结论的获得上,或者说将结论通过许多问题加以巩固。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是看成学生的学习活动更要看成是学生自我创新的活动,形式应该多样,应该以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来完成知识探究的过程,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到让学生如何充分地体现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上接第126页)
4. 考试和评价
考试是评价的一种形式,只是局部评价。即使是实验考试也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能力的评价,因此考试只是评价的一部分。我们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评价这个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学业能力的发展。
(1)淡化考试的鉴定作用,促进评价的导向作用。考试的作用不仅仅是评判和反馈,更重要的是将考试作为引导学生积极努力探索、合作学习的“加油站”,通过考试的命题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有课文的考试问题让学生自我评判。
(2)评价应该以积极因素为主。作为全新理念的教育和教学的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生在参与任何学习活动时,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有可能存在某一方面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的评价应充分地利用教育机智和智慧,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时注意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去思、去想。
(3)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注重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注重评价功能的转变,强调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淡化评价的鉴别功能;发挥评价的判断作用和发展功能,让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双基水平、探究水平、创造力水平,注重从事探究与创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的功能,从而实现对三维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全面评价。因此,教师要切实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在每一环节中加以把握和应用,不失时机地发挥评价的积极因素,降低评价的消极因素。
【课标解读】推荐阅读:
《面积的认识》课标解读、教材解读08-24
课标细化解读文档11-15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07-22
数与代数课标解读10-22
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08-08
解读新课标感悟新教材07-17
从分数到分式课标解读09-21
小学体育课新课标解读08-11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及教学建议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