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

2024-11-04

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共7篇)

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关于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位于武汉、重庆、西安三大都市交汇之处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对以户籍管理为重要特征、以静态管理为主要形式的我国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模式提出挑战。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数量庞大、居住分散、文化偏低、观念相对落后,成为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育龄流动人口的分析和研究,对指导我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6月,市计生局对外地流入的育龄流动人口进行了典型调查,本文就调查的357名育龄流动人口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进行思考。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外地流入的男18─55岁,女18─49岁育龄人口,以及样本点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机构。为了解流入人口的特点,此次典型调查是在流入人口集中的城镇进行的。10个样本点累计调查外地流入育龄人口357名,其中:男137人,女220人。 1、流入来源:357名流入人口,264人为外省流入,占74%;市外省内流入9人,占3%;市内流动84人,占24%。 2、已婚育龄妇女落实节育措施情况:已婚育龄妇女共182人,其中:结扎54人,上环104人,药具3人,无措施21人。 3、年龄结构:流入育龄人口中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54岁,一般集中分布在20至35岁之间。调查数据表明,所有人都是在38岁之前开始他们的第一次外出流动,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全部育龄人口中,没有人在38岁以后才外出流动的。 4、文化层次:流入人口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中:不识字或很少识字占5%,小学占20%,初中占60%,高中及以上只有15%。 5、流动特征:家庭型流动较多,与丈夫、子女一同外出的占60%;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占流动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了常住人口中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 6、职业分布:湖北的主要是布料、服装、电器等个体老板;河南的主要是城郊或公路沿线的汽车配件个体经营老板;四川的主要是房地产企业老板和建筑工人,以及街边修补鞋的修理匠;汉中的主要是经营熟食的个体户。市内流动的主要是服务业和进入服务业的打工者。被调查育龄流动人口的职业基本上能够代表当地的特色经济行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流动人口中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较差。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于经济水平相对不高的地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比较落后,计划生育的政策思想不够牢固,多数人的生育意愿还比较强烈。一是流动人口持《婚育证明》率低。按照流出地分,样本点调查流入人口持证率本市63.3%,市外省内66.7%,省外85.6%。二是流动人口的节育措施落实率低。182名已婚育龄妇女中落实各种节育措施的161人,节育措施落实率88.5%,还有21人无任何措施,随时都有出现违法生育可能。三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普及教育率低。从流入人口得到过免费宣传教育资料的比例看是比较低的,平均为35%。从流入育龄人口参加当地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情况看,参加过有关知识培训的为20%,从未参加过的为80%。 2、流入地对流动人口的关注普遍不够。流动人口为流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当地社会给予流动人口的关注普遍不够。由于政策和待遇上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实际支出比当地居民更多。比如:流动人口的适龄子女入学时要多交学费,在企业打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少,参加医疗保险的更少。在计划生育方面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法律规定应该享受的各种奖励待遇难兑现,育龄妇女在流入地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规定免费,在调查中发现还有个别人在做手术时交费。这种政策上的不平等阻碍了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不利于他们接受流入地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影响了流动人口生育观念和生育意愿的转变,也给流入地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增加了困难。 3、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到位。由于流动性大,居住分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难到位。调查表明,流入地的《婚育证明》持证率,平均为79%,其中平利53.3%,岚皋70.1%,旬阳75%,白河75%,汉滨区75.6%等5个县区,还达不到平均水平,查验率普遍不高。还有21%的流入人口没有《婚育证明》,由于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因此这些育龄人口的情况不明,也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流入已婚育龄妇女采取的避孕措施主要还是“一孩上环、二孩结扎”,使用药具的只有1.9%,她们对自己使用避孕方法的相关知识了解很少, 因此,对计划生育服务的需求也不足。实行统入地、流出地双重管理,以流入地为主的管理原则后,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性措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逐步得到加强。但相对而言,对上门随访、宣传咨询以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服务工作仍显不够。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182名已婚育龄妇女中,54人采取了绝育措施,128名需要接受定期的计划生育“三查”服务,共需服务445人次,实际只服务300人次,三查率只有68%。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不足。为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所需要的经费,中省对各级财政每年对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是有人均指标要求的,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但是,人均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是按照常住人口为基数计算的,流动人口中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没有能按常住人口统计。随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每年以8─10%的速度在递增。从调查看10县区都没有落实专门的经费,使这项计划生育难中之难的工作成了无米之炊,只能仰仗常住人口管理从牙缝中挤出的残汤剩羹维持工作。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支出,有远高于常住人口,如去年镇坪一名四川流入妇女,违法怀孕第三胎,由于第二胎属剖腹产,所以第三胎引产难度大,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无条件毁胎引产,在县医院做手术一人就花费5000多元。经费不足不可避免导致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得不到起码的计划生育服务。 三、几点思考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转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是我们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问题和新现象,必须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来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及流动人口问题,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流入地的各级干部群众,要着重转变“流入群众是外乡人”的旧观念,更加关爱和尊重流动人口,要充分肯定他们为我市的发展所做出的特殊贡献,主动关心、服务和帮助流入群体,把外来人口视同户籍人口一样“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要引导外来人口视流入地为第二故乡,进一步转变旧的婚育观念,树立文明、进步、科学的婚育观念,自觉主动接受流入地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同时可在流动人口中开展“我为第二故乡做贡献”等活动,转变思想观念,为现住地做出更多贡献。还要坚决摒弃“管、卡、压”旧管理体制,树立以人为本,开展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管理和服务并重的新观念。 2、大力普及计生知识。以宣传教育为主是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的第一条。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同样要特别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大力倡导和宣传文明健康的婚育新风,转变人们旧的落后的观念。流动人口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又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思想观念相对要落后一些,因此,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要向流入人口广泛宣传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法五规”,宣传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比如:有享受生殖保健服务的权利、有知情选择避孕节育方法的权利,如违反计划生育必须要承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义务等等。引导广大流动人口依法规范生育行为。要营造良好的生殖健康氛围,引导广大流入育龄妇女关注身体健康、关注生命质量,激发他们计划生育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水平。 3、广泛开展计生互助服务。汉滨区在西##复路和北京流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吸纳流动人口中具有互助精神和热心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人为会员,组织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定期开展各类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活动,这是计划生育的一种很好服务方式,在同类人当中具有特殊的效果。流动人口由于同样身居异乡,因而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这些因素使得某些问题在流动人口间更能产生共鸣,可以将有关生殖健康的知识更容易宣传到每一位流入人口,而且可以将流入人口遇到的各种困难及时反馈上来。这种协会更适合于流入人群普及生殖健康知识,树立生殖健康新理念。近年来,协会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并在转变旧婚育观念,提高保健意识和生殖健康水平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计生协会充分发挥了流动人口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的作用,也深受流动人口和基层计生干部的欢迎。 4、强化政府行为进行动态管理。从表面上看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发生在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力,这只是表象。实质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卫生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单纯地强调各部门的协作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是旧的管理体系与新的服务体系并行中必然要发生的现象。必须构建新的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模式。因此,加强政府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党委政府不但要有领导小组及分管的领导,而且要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进行管理和协调指挥,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实现动态管理。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按照职责分工,把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配置。比如:流动人口信息的共享,计生和卫生部门的联手等等。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有效的使用,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5、加大投入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实现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必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经费,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一要建设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干部队伍,解决好有人服务的问题。要配齐配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街道、社区居委会要有专职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居民小区要有计划生育宣传员和信息员。二要落实专项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事实上,流动人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做出了贡献的,流入地政府也应该拿出这部分钱来为流动人口服务好。要改变计划生育人均经费投入的计算方法,把流动人口问题总量也要考虑进计算基数。要重视和保证街道、社区、居委会计生工作人员、计生宣传员、计生信息员的报酬和补贴,稳定工作队伍。 (作者分别系##市计划生育局副局长;科长)

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 篇2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口集驻地 (敖旗镇、同江街津口) 的548名赫哲族人民群众。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2008年9月-2009年5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2、访谈法:对敖旗镇、街津口赫哲族人口体育健身活动的现状, 对体育的需要的要求, 体育组织、形式以及实施全民健身的发展规划等方面的访问调查。

1.2.3、实地考察:对两地赫哲族人口的体育传统和目前的体育健身运用的现状进行考察访问。

1.2.4、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将调查、座谈、考察获得的全部材料进行统计处理, 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

2、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口体育现状

2.1、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的组织, 机构及管理指导工作薄弱。调查资料显示, 乡镇没有体委, 体协或体育指导站, 相应功能 (部分) 挂靠其他部门, 但机构不健全, 多为代管。国家虽然对此投入大量的资金, 进行经济发展的资助, 但利用到体育方面的经费少之又少, 费用多用于体育竞赛, 且随意性较大。调查表明, 乡镇领导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 体育管理工作薄弱, 群众体育投入不足, 活动场地设施简陋, 更谈不上有体育辅导员的指导锻炼, 即使有进行体育锻炼和身体机能评价, 多数也不是科学合理化的。

2.2、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对体育活动的财力投入不足, 参加体育活动的经费少, 在各级的财政支出中, 用于科研、文教、卫生等的经费支出比重年年上升。但用于发展体育经费多被他用或被占用, 理由是要发展民族文化, 发展经济, 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应让位。

2.3、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人口渐少。体育人口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调查材料显示, 体育在赫哲族人余暇时间生活安排顺序排在最后, 他们真正健身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

2.4、赫哲族人口体育经费匮乏, 场地设施不齐全, 业余体育训练无法正常开展。体育经费的投入和合理使用时开展体育工作的保障。

2.5、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不尽人意, 参加者意识淡薄, 从调查各地参加体育独爱莲的人数和次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开展的不尽人意。被调查的548人中有47人在过去的2008年中平均每周参加2次健身行体育活动, 占8.8℅, 其中每周参加1次以上者仅有99人, 占18℅, 从调查看,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次数与地域的相关性不大, 从性别来看, 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男、女差别不大。在调查的两个地区, 赫哲族人体育意识发展普遍不成熟, 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只停留在表演意识中, 缺乏自觉投入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调查中还发现, 在余暇时间, 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 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 缺乏体育娱乐和健身的意识, 基本上处于不运动状态。

2.6、赫哲族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内容、季节统计分析

从本次调查来看, 赫哲族人进行体育锻炼一般选在空地、街道和公路边, 占1/3左右, 在自家庭院占1/3左右, 公园、文化辅导站等地占1/4左右, 其他则选在山上、河流等地。从参加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自发的, 松散的。从调查中发现, 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各异, 现代体育运动强于民族体育运动。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季节上看,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3/4左右的人选择在夏、秋季节进行锻炼, 而春和冬季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同时, 调查还发现, 传统优势体育运动项目有下滑和毁灭的趋势, 原因是随着赫哲族人从渔猎民族向农桑生活的转变, 将原有的生活方式、方法和锻炼手段及运动项目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 如插草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已经很少有人会活动了。随之而来的现代化健身方式逐渐地植入, 原有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在逐渐消亡。

3、发展佳木斯地区赫哲族体育的思路

3.1、加强政府指导, 加大宣传力度, 把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绩效变为政府业绩的考核内容之一。

3.2、加大经费投入, 拓宽体育经费来源, 因地制宜地开展赫哲族民族体育建设。

3.3、以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龙头, 利用地方特点和资源开展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3.4、建立和完善综合性、民族性、地方性的体育竞赛制度。

参考文献

[1]冯晓东.北京市农村群众健身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5.

[2]谷崎.陕西省农村群众体育开展的现状[J].体育学刊, 2005.

净流入人口增长的背后 篇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冯建来过武汉数十次,今年已来了两次。

对一个外地人而言,这已十分频繁。

“街上的人流量很大,到处是行色匆匆的人群。”作为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冯建的研究方向是人口,他日常的聚焦点也经常放在人口上。

今年初,像所有关注武汉发展的人们一样,冯建的朋友圈被一份涉及武汉人口数据的媒体报道“刷屏”。

这份报道参考了近年的统计年鉴:“武汉最近7年内净流入人口从2009年的74.45万人增至2014年的206.49万人,到2015年已突破230万人。”

“数据背后反映的趋势,就是武汉的吸引力已逐年强劲起来。”冯建说。

两个标签:年轻化、高端化

在研究领域,冯建与武汉最早结缘于上一个猴年。

2004年,冯建完成“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2005年,他又带领团队研究和撰写“武汉市人口规模预测及人口构成分析报告”。

2014年,冯建主持新一轮武汉市人口发展专题研究工作,最终报告中他预言“2030年,武汉市人口或将达到1720万人。”这句话,在当年也引发了一轮热议。

如今,武汉净流入人口从在2015年突破230万人——这意味着什么?

做个简单的对比——去年底,襄阳市城区共有常住人口172.2万人。也就是说,当年武汉市净流入人口绝对值是襄阳市城区人口的1.3倍。

武汉多年来致力于实现“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愿景,而国家中心城市一定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聚之地。

因此,人口增长强劲的趋势,也让熟悉武汉的冯建十分欣喜。

“武汉市流动人口增长近10年来比较突出,比净流入人口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中,武汉市外来人口由103.0万人增加到283.1万人,年均增长10.6%。”冯建说。

但这批净流入人口有何特征?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支点》记者提供了两个标签:一是年轻化,二是高端人才占比不断增多。

在5月4日这个属于年轻人的节日,QQ大数据《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显示,武汉已成为二线城市中,年轻人口新增率、净增率最高的城市。

“家乡在慢慢变老,武汉则越来越年轻。”——记者朋友圈中,一位在武汉从事工程设计行业的人士转发该报告时,配上了这样一段文字。

年轻态,使武汉延长了人口红利,高端人才则凸显了独特优势。

比如,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已然落地,计划5年内投资1600亿元。2020年前后,该项目员工数量将达1.7万人。

“单这个项目,就要招聘1万名以上的工程师。一人来汉、全家来汉,这种以人才流入为特征的流动,也是武汉一个独特的标签。”叶青说。

另一个案例,则是TCL集团旗下华星光电的第6代LTPS(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已落地东湖高新区,如今已有2000多名研发、生产人员入驻。

除此之外,光谷已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密集来汉建研发中心的高地——腾讯云基地、摩托罗拉全球研发与质量测试中心、辉瑞武汉研发中心……仅华为武汉研发生产基地建成后,研发人员总数就将达4万人。

人才+产业=城市核心竞争力

很多人都愿意到公共服务好、收入高、就业机会多的大城市生活。在他们看来,大规模人口流入就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体现经济好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GDP,也与人口增长相互呼应——2010年,武汉市GDP总量5566亿元,全国排名第12位。2014年,武汉市GDP总量跨越1万亿元大关,排名提高到第8位。2015年,武汉市GDP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不过,在冯建看来,人口净流入背后的答案没这么简单。“强大的产业实力,是吸引八方来客的源泉,要评估城市核心竞争力,除了人口流入数量外,还要研究带来新增人口的具体产业是否‘高端’。”

冯建曾主持苏州人口专题研究。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时期,外来人口由2000年119.4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454.4万人,增幅比武汉同期快很多。

尽管有这么多的外来人口流入,苏州却并不“开心”,原因在于相对低层次的制造业带来的人均效益并不高。

总而言之,大规模、持续的人口流入,能侧面反映出该城市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未必就能代表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这一逻辑着眼武汉,可看到制造业仍是招聘大户,但产业换挡提速创造“智造红利”,将制造业“高端化”的道路也在推进之中。

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富士康、武汉联想、海创电子、奋进电力、天马微电等企业聘用的人才门槛越来越高。

对此,人力资源机构智通人才武汉地区负责人表示,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和本地经济发展,东部回流到本地的就业者将越来越多。

以往招不到人,需要抢,现在很多优质产业工人流入,挑选余地也会大些。

高端服务业中,武汉也有不少优势产业。

设计行业在高铁、桥梁、冶金、公路方面都有世界级作品,承担了以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工程设计项目。

目前,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悬索桥29座;世界建成和在建跨度600米以上的斜拉桥21座。这些世界级桥梁中,“武汉造”桥梁占半壁江山。

nlc202309090550

另外,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是高端服务业中的重要一环,而湖北省在这一领域已出现了企业、人才回流趋势。

去年4月,《出了雷军周鸿祎,为什么湖北却消失在互联网的版图中》一文火遍全国,让读者都担心武汉“企业出走,人才何归”的问题。

过去困扰武汉互联网产业的一个难点是,优秀公司回武汉找不到足够多的优秀人才,优秀人才回武汉又没有足够多的企业供选择。

如今,情况正在加速向好。随着斗鱼、盛天网络、卷皮、航班管家等颇具影响力的公司甚至是“独角兽”企业在武汉安家,企业与人才正形成良性循环,互联网产业也日益繁荣。

“北上广深的大公司太多,人才流动性大,斗鱼容易被淹没,武汉会好很多。”斗鱼CEO张文明如此解释从广州搬到武汉的原因。

高端人才向武汉聚拢的另一个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咖来武汉创业。去年,在谷歌、阿里巴巴、万达电商都有过从业经历的龚义涛,来到武汉开启了新的创业征程;1号店创始人于刚也在去年加盟总部位于武汉的卓尔集团,每月至少要来武汉一趟……

“新武汉人”成购房主力

除却最为实在的经济发展方面的吸引力外,每个人对武汉人口净流入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有自己的看法。

每次来武汉,只要有空余时间,冯建都会去东湖转转,体验一下湖上泛舟。在船上,他会像做社会调查一样,与船家聊各种各样的话题。

如果有更长时间停留,冯建会走到长江水边,与垂钓者聊上几句,会在跳广场舞的大妈旁边观赏一阵;看到在地上写字的大爷,还会借他们的笔过过手瘾。

近年来汉时,冯建吃早餐也会故意不在宾馆吃,钻小巷口吃豆皮、锅盔,穿越那密集的建筑边上一家家小门面,好像是一种乐趣。

“武汉区别于其他大城市的地方,就是‘市民化’,浓浓的生活气息是武汉的城市魅力,每次离开了都令人怀念。”冯建说。

不过,与这种略显感性观点不同的是,很多人的看法更理性: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太高,“逼着大家离开”。

前微软亚洲工程院工程师、前海豚浏览器核心团队成员、美玉秀秀CEO黄锦在北京待了7年。如今,他毅然决定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开始创业。

“现在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很多湖北籍互联网人才都想回到武汉。”发现这一需求的黄锦,利用业余时间发起了“猫友会”社群,用互联网方式把试图回归武汉的湖北籍人才聚起来。目前,这一社群人数已超过1200人。

在湖北省直机关工作的黄小姐,同样发现了这一趋势。她原来在武汉上学、在北京上海等各行各业工作的同学,今年扎堆一起回到武汉。

黄小姐长期观察后得出结论——随着一线城市居住、生活成本上升,人们会更乐于选择回到跟自己有交集的地方。

在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处长刘金伟眼中,政策吸引力也十分重要。

“武汉在阶层差异、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待遇差别、社保方面的表现,领先其他城市。”对武汉人口政策,刘金伟赞赏有加。

去年起,武汉力推户籍制度改革,探索积分落户制度,欢迎新市民。除高学历人才,也鼓励有专业技能的农民技工、高职生转入。

武汉市房管部门透露,这批“新武汉人”已成为全市购房主力军,占六成左右。一些投资客甚至计划“众筹”购置光谷房产作为投资渠道。

融合才刚刚开始

湖北省统计局大门并排的机构牌匾有几个,其中一个是《统计与决策》杂志社——这是一份由湖北省统计局主管,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优秀学术期刊。

仅看了一眼,这个杂志名就印在记者脑海之中——统计数据是如何影响决策的?而净流入人口的流入又意味着什么?

“净流入人口迅速增加,为武汉发展提供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叶青说。

对此,不少城市措施是用限购、限号等行政手段限制人口增长,实现人口和基础设施的匹配。

包括叶青在内,大部分采访对象的观点是,武汉应顺应大城市人口发展规律、提前谋划,为未来增长谋划空间。

谋划空间除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外,更重要一点是实现“新老武汉人”的充分融合。

不同身份、不同户籍人口之间的融合问题,既受到人的观念与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也与不同人群生活条件和生活境遇有关。

“如在北京,老北京人与外来人口之间的予盾就很少,相互之间融合得很好。而在上海就不同了,老上海人与外来人口之间有时还存在一定歧视,有一些矛盾。苏州情况虽然没有上海那么严重,但也存在融合矛盾等现象。”冯建说。

为此,冯建曾在苏州专门做了个针对“老城区居民生活满意度和邻里关系”的问卷调查,发现老城区本地居民对小区和邻里关系满意度相对较低。

“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对本地居民惠及度较低,甚至对其生活形成了干扰。但另一方面,本地人对外来人口又有‘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他们内心里对未来邻里关系改善充满希望。”冯建说。

冯建认为,苏州的调查结果可供武汉借鉴。

一方面,城市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包括制造业、旅游业等产业)要惠及“老武汉人”,尤其是收入相对较低甚至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相对贫困人群,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

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或多或少对“新武汉人”的生活还会产生影响,因而要采取措施实现外来人口的“市民化”。

“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求医等方面应该逐步实现无障碍通道,减少甚至消除因户籍不同而造成的生活境遇的差别,为真正实现‘新老武汉人’的融合铺平道路。”冯建说。

茫茫九派,包容万物。要成为中部的开放之城,在武汉的开放性与包容度与未来抱负之间,还有巨大空间。

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 篇4

近年来,大量暂住人口到科右前旗边防辖区务工,对边防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给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科右前旗边防辖区暂住人口情况,切实解决当前在对暂住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和谐辖区的构建。最近,本人对科右前旗边防辖区暂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思考。

一、现状及特点

随着公路的修建、采矿点的开工、牲畜养殖业的发展及农副产品的日益壮大,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辖区涌入外来暂住人口越来越多,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暂住人口中有组织的基建施工队,也有临时拼凑的劳务队伍,还有零散打工人员,其特征是:

一是来源广。自治区内地区(含本盟)约占38%,自治区以外地区约占62%,大部分来自于较偏僻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以盟外农村人口为主,以从事建筑业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行业为主。

二是职业广。从事建筑业、运输业约占65.7%,被企事业雇佣的约占13.3%,从事个体经商约占2%,从事服务业约占2.4%,从事农牧业约占11.6%,其它占5%。

三是居住地点广。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暂住在旅店;二是暂住在施工工地工棚;三是暂住在农牧民的出租房;四是暂住在其它地点。而且流动性大,居住地、工作地经常变动。

四是文化素质低。多数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一些人甚至是文盲,他们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归属感不强,为环境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难题,特别是违法犯罪对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压力。

二、管理工作及成效

近几年,随着爱民固边战略的实施,科右前旗边防大队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制定落实暂住人口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科右前旗边防辖区暂住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暂住人口犯罪得到有效遏制,社会治安形势保持平稳。

一是建立组织,完善管理机制。为搞好暂住人口的管理工作,科右前旗边防大队成立了暂住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协管人员达15人,有力地保障了暂住人口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各派出所以辖区为单位,责任区民警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建立暂住人口登记表,对暂住人口能够达到“四知”,并做到了来有登记,走有注销。

二是分类管理,落实各类措施。暂住人口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的难度。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动态信息灵,根据暂住人口的实际情况划分类别,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坚持“以房管人”的原则,抓好出租房屋的源头管理;二是抓好企事业单位务工的暂住人口管理,主要依靠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法人代表,实行治安承包责任制,进行有效管理;三是认真做好暂住人口中的人员遣返工作,对一些“三无”人员及盲流人员,及时做好遣返工作。

三是强化打击,惩治违法犯罪。在暂住人口管理工作中,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做好暂住人口情报资料的搜集工作,布建耳目进行侦控。结合各类专项行动,合理投入经费和精力,及时组织有效的治安巡逻及走访工作,提高办案效率,大力加强对暂住人口犯罪案件的侦破工作,从重从快打击暂住人口的流窜犯罪分子,加强法律震慑威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虽然暂住人口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调查结果看,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隐患。有些单位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暂住人口管理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表现出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一是认为管理难度大,因为暂住人口是流动的,“今天来,明天走”,没有太大的必要进行管理,加强管理是浪费人、财、物;二是认为管与不管一个样,应顺其自然,只要做好登记,不出现漏管现象就可以;三是认为不能管严,只看到暂住人口的正面作用,没能看到它的负面影响;四是认为网上比对、发函费时费力,大可不必,导致至今未在暂住人口中发现一名在逃人员。总之,认为无须着力管理,顺其自然,任其流动。

二是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科右前旗边防大队暂住人口管理工作主要以户口、治安方面进行管理的,而暂住人口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部门。诸如工商、劳保、税务、计生、环卫、城建城管等部门,应进行综合治理。可在有的具体工作上,有时各自为战,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三是制度不健全,合法权益欠保障。暂住人口的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他们的劳动收入受到工头、老板的克扣,敢怒不敢言,一些职能部门采取名目繁多的乱收费损害了外来暂住人口的合法权益。

四、采取的建议与对策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暂住人口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预防暂住人口的违法犯罪,构建和谐边防辖区,建议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对暂住人口管理是一项涉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工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暂住人口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在思想上真正树立必须抓、综合抓、长期抓的思想理念,要把暂住人口管理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从促进稳定、构建和谐的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中积极作用,使之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是建立制度,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型人员采取不同管理政策,根据暂住人口群体特点,可以把暂住人口划分为三类:一是长期居住人员,主要是一些收入相对较高、或者在本辖区购臵了房屋、兴办了个私企业的外来人员,他们一般在辖区有相对较长的居住期,甚至希望在条件成熟时落户;二是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临时到本辖区打工,工作一年半载就离开返乡的人员;三是来本辖区伺机作案的违法犯罪分子。对不同人员应采取不同管理对策,对长期居住人员可以逐步吸纳到常住人口队伍中,给予一定条件的同等待遇;对外来务工人员,要重点做好维权工作,经常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使他们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温暖;对违法犯罪分子则采取严厉的打击措施。

三是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真正把加强暂住人口管理工作作为依法治旗,依法治辖区的重

要内容,不断加强和完善管理机制,严格检查考核。充分发挥综治办及工商、劳保、税务、计生、城建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要大力加强各级基层组织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树立一盘棋思想,确立全局观念,加强协作配合,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努力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

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 篇5

甲方:(单位)

乙方:(已婚育龄妇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明确各自责任,经甲、乙双方协商,签订以下合同: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对乙方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督促乙方自觉遵守、学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相关法律知识。

2、查验乙方持有的户籍所在地核发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验证率达100%,并对其建卡,建表,内容齐全、准确后登记造册,建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档案。

3、联系当地计生技术服务部门,为乙方免费提供避孕药具、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和每季度的“三查”服务。

4、与乙方户籍所在地建立联系制度,及时掌握乙方婚育情况。

5、认真落实有关计生优惠政策,积极为流动人口计生户的生产、生活、生育提供服务。

6、发现乙方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行为及时通报当地计生管理部门和乙方户籍地,并协助对其依法进行处罚。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享有当地计生部门提供的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的权利。

2、有依法生育的权利,有获得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信息和教育的权利。

3、自觉服从甲方的计划生育管理,积极向甲方提供计划生育基本情况,主动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4、自觉接受甲方与当地计生部门提供的“三查”服务。

5、如若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要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三、甲乙双方因执行本合同发生争议,双方协商解决或由乡及以上计生部门调解解决。

四、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五、本合同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

乙方:(已婚育龄妇女签字)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调查报告 篇6

一、前言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调查报告1

关于黔江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贯彻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杨晓兰

学号:1051201409618

一、调查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摸清我区当前的计划生育现状,明确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知晓、以便更好地落实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转变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树立计划生育法律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加强人口计生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学习,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做到履职尽责,依法行政。

二、调查对象

城西街道分管计划生育的领导

城西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

城西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

三、调查方式

访谈式

四、时间安排

2011年10月8日——2011年11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于2002年9月1日起生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全国性单题专行法律。今年10月,本人深入黔江区城西街道就《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我区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绩

自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学法、普法,迅速掀起宣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简称“一法三规”)的高潮。全区上下狠抓宣传培训、执法监督、优质服务和基础管理等关键环节,有力推动了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并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全区共出生人口0.93万人,今年上半年为4.29‰,计划生育率95.34%,期内综合避孕率达83.92%,一孩积累率达57.85%。

1、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开展。“一法三规”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家家户户,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注。在其颁布实施之际,我区高度重视宣传培训。一是领导带头宣讲。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对各级干部进行了计划生育法律知识轮训。二是媒体广泛宣传。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以及标语、乡土小戏等多种形式,广造声势,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在城区和广大农村,建立起大型长久性喷绘标语近50幅,明墙标语2万余条,广大群众抬头就见,心里有底。举办了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电视竞赛,参赛人员达0.5万人次,提高了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率。使得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国家重要法律更加深入人心。三是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社会宣传,启发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利用乡村人口学校对育龄人群开展计划生育应知应会教育,宣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有了新的拓展,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不断上升,群众的婚育观念有了进一步转变。

2、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是今年3月份,区委、区政府出

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区、乡各级党委、政府都召开了党委会和三级干部会议,层层统一思想,分析形势,寻求对策。围绕“十一五”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争创目标和确保通过市“十一五”中期评估,全区从乡镇、村组,层层进行定位,层层分解指标、鼓励加压,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楚。二是各地都突出抓好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传达和贯彻落实工作。区计生委分别召开了黔江区计生委主任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中央人口环境资源座谈会精神。三是各级党政一把手能够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抓,亲自抓,负总责。城西街道等乡镇通过实行责任追究制、育龄妇女公示制、外出人员跟踪服务制、卫技人员责任制、村党支部一把手负责制和计划生育每月例会制等形式,逐级强化责任。四是各级、各地对计划生育不达标的单位和个人,严格实行“一票否决”,有关计划生育的各项任务、指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3、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区计生委出台了《关于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劳务输出中已婚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的措施和要求,向全区劳务输出的已婚育龄妇女郑重地作出三项承诺:一是凡外出务工、经商的已婚育龄妇女,只要将其现居住地出具的避孕节育有效证明寄回户籍所在地计生部门的,不得再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要求已婚育龄妇女返乡妇检;二是主动为外出务工的已婚育龄妇女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且不得以任何名义搭车收费;三是开展“三生”服务,经常主动地上门关心帮助解决其家庭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困难,做已婚育龄妇女的贴心人。各镇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台了为劳务输出已婚育龄妇女服务的服务程序,方便了群众,规范了服务。城西街道出台了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六个一”的规定,即:在育龄妇女外出前,为其免费开展一次孕情、环情监测和避孕节育随访服务;与外出育龄妇女签订一份计划生育实施合同;向外出育龄妇女宣传一次政策法规或赠送一套有关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的科普资料;建立一个党员干部联系户;主动办理好一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赠送一套邮寄《流动人员避孕节育证明》的信封,使服务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服务月活动,健全了汇通市场流动人员计生管理组织网络,初步积累了成型市场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管理的经验。今年3月份起,他们又组织各村组认真对流入人口进行集中查验、登记、建帐,掌握全区流入人口的婚育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计划生育关爱活动取得初见成效。一是优质服务取得了新突破。开展优质服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群众满意程度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区以优质服务为抓手,以满足育龄群众需求为目标,全面开展了计划生育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六项工程”,即: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工程、随访服务工程、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工程和男性生殖健康工程,围绕系列服务工程的开展,对全区50名计生卫技人员进行了培训考核。今年上半年,全区已婚育龄妇女累计接受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系列服务达12000人次,其中接受知情选择服务2000人次,接受随访服务5000人次,接受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4000万人次,接受出生缺陷一级干预1000人次。二是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特困家庭帮扶活动。去年,区计生委组织对全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情况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三种类型,即农村独生子女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农村独生子女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生病致贫的;历史上因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形成特困的。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各地都广泛开展了一系列的关爱和帮扶活动。区、乡、村三级计生干部每人联系一户计划生育困难户,从资金、技术、劳务输出等方面给以关心扶持。三是加大基础投入。为了更好地为育龄妇女提供计生服务,各地、各部门还加大投入,建好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在原有基础上,添置、更新了一些服务器械、图片音像等必备物品,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服务规定。

5、依法治育工作明显提高。“一法三规”相继颁布施行,对依法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区全面实行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了多次专项检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各地现在都能严格执行“七不准”的规定,文明执法、依法治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1、计生执法难以到位。一是计生执法队伍不能适应《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要求。“一法三规”的颁布施行,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法律规定,区级计生部门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执法主体,乡(镇)人民政府受委托可以行使执法权,而现阶段我区无专门的计生执法队伍,区计生委的法规科仅有1-2人,无法顾及全区的计生执法工作。区、乡镇计生服务站均为事业单位,不具备执法资格。二是诉讼案件执行周期长,快的需要2-3个月,一般的案件在四个月以上,影响了执法效果。三是行政执法中强制力和可操作性差。法律、条例的处罚必须在形成事实以后才能作出,生育有个生理周期,计划外怀孕的只能靠思想工作加以解决,但思想工作不是万能的,一些坚决不服从的计划外怀孕者,在孩子出生后才能处罚。但是这时已经影响了人口出生率,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2、“社会人”的计划生育工作难度较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民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增加,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流动人口、下岗职工、无业人员、未婚同居、非婚生育、违法收养、离婚再婚、口袋户口、空挂户口等特殊人群大量增加,都给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今年以来,全区共发生计划外生育250例,其中由流动人口、外出躲藏、非婚生育造成的就有200例,占80%。

3、计生经费缺少保障。一是地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按规定市拨补助经费,区乡各应配给同等数额的经费,而现在市级财政为零,区足额配给,乡镇的投入为零。目前,市、区主要靠区补助经费维持工作。二是城镇“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后,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转入社区。目前社区居委会无此专项经费。计生管理体制也由以前的户籍地管理转变为现在的现居地管理。乡财政投入不足,市财政一分不补,工作难度明显加大。长期下去,难以坚守。三是独生子女奖励金无专项经费。从80年开始,国家、市就规定对独生子女父母每年奖励40元,虽然过去23年,奖励标准没有增加,但还是约有65%左右的乡镇没有兑现奖励政策。城镇中改制的企业,相当一部分没有把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的政策费用列入改制成本。奖励政策不兑现,使得一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认为“你(政府)说话不算数,我也说话不算数。”四是计生水平高的地方,因为社会抚养费征得少,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计生水平一般的乡镇,因为缺钱办事发工资,工作也难以开展,为了能正常运转,而睁一眼闭一眼,事实形成了“放生”现象。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进一步使“一法三规”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一法三规”作为一次长期任务纳入“四五”普法规划,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范畴,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生育的意识、观念。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组织宣传、司法、广电等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再一次掀起学习宣传的高潮,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使“一法三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家喻户晓。各地、各部门要通过宣传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味,实现计生宣传个性化、温馨化,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在强化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要强化队伍建设。各乡镇都应借鉴先进做法,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形成执法主体,取得执法资格,执法人员持“执法证”上岗,严格遵守“七不准”,及时调查处理违法行为,彻底改变“无法有办法,有法无办法”状况。与此同时,司法部门要密切配合计生部门,对违法生育的要及时立案、审理、判决、执行。总之,要通过以上一些措施,逐步真正达到依法生育、依法治育。

2、加大投入,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经费。中央《决定》指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投入属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投入,要把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按照文件要求,把计划生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经费投入,逐步达到上级部门规定的标准。此外,区财政要给育龄妇女的比例给予适当补贴,用于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要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独生子女奖励政策兑现,取信于民。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经费的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全面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严格推行“罚缴分离、票款分离”制度。

流入人口的调查与思考 篇7

一、人口统计调查的新亮点

(一) 调查方式体现智能化

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 将以往的纸质调查方式革新成手持电子数据设备入户登记, 从而实现调查数据的采集、报送、处理等手段的智能化。据调查员反馈, 智能化的登记方式存在以下几个优点:一是审核及时, 在调查登记过程中, 电子设备会自动进行审核提示, 减少审核阶段时二次询问的情况;二是填写方便, 增强了某些指标的可填性, 如户口所在地址, 一年前常住地, 可以通过逐级选择填写;三是不易漏户, 摸底表和登记表紧密关联, 因而在登记阶段可以及时查看未登户及调查进度, 有效防止漏登;四是省去编码时间, 以往纸质登记时, 需要编写非专项编码, 而使用电子设备后自动生成所有非专项编码和部分专项编码。总之, 较以往纸质调查方式而言, 智能化调查方式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 报送方式彰显信息化

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 首次引入了调查对象在互联网上自主申报。从我市经验来看, 互联网自主申报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主申报的意愿不强, 全市4329户仅有36户最终在网络申报;二是网络申报界面不够友好, 如输入数字界面必须切换到英文状态, 与实际操作习惯不符合且未提示;三是自主申报质量控制不易, 调查对象易对部分专业性强的指标发生理解偏差或漏填;四是自主申报时间过长 (填报2~3人的户时间在30分钟左右) , 影响调查对象的积极性。互联网主申报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入户难的问题, 减少了调查员的工作量, 推动我国人口报送方式的新发展, 彰显了信息化报送方式的优越性, 是一次十分有益的尝试。

(三) 调查内容突出时代性

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 针对二胎政策的实施, 设置了反映生育意愿的指标;针对社会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设置了老年人健康状况和主要生活来源的指标;针对城镇化发展进程, 设置了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如工作情况, 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情况等;针对城镇化发展质量, 增加了一张村级表, 设置了医院分布, 学校分布, 文化 (体育) 活动场所情况, 饮用水来源, 市政排水情况, 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等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置, 突出了调查内容的与时俱进, 突出了调查内容的时代性。

二、人口调查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 小区划分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人口调查实行的是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制度, 在抽样调查年份会涉及到调查区划分与抽样的问题。现阶段, 采用的是划分成标准化调查小区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效地保证了所有调查对象都有被随机抽中的可能性, 但是存在的缺陷不容忽视, 在人口变动剧烈, 拆迁新建频繁, 人口分布不均, 人户分离严重的新常态下, 将村级调查区划分出满足80户, 250人口登记的标准调查小区, 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前期摸底, 就会丧失抽样调查应有的优势, 如若遇到流动人口变化大的区域, 就算进行了细致的摸底, 在正式入户调查时, 抽中小区的调查人户数仍会达不到标准的要求。

(二) 数据推算方式不完善

此次1%人口调查是以全省为总体, 以地级市为子总体, 所以海宁市作为县级在人口推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需要经过省级进行推算, 再将推算结果核定给各地市, 地市根据调查数据结合人口相关行政记录数据情况估算各县市的人口总数, 城镇人口总数等, 但是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相关性的指标由于推算难度很大, 不能核定反馈到县一级, 不利于县级部门做一些数据资料的开发研究, 不能为人口相关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县级无法独立推算, 更不能对镇一级推算, 从而无法满足乡镇尤其是创建小城市的乡镇对人口数据的需求。这样导致县级以下只有调查的权利与义务, 不具备使用权的一个调查机构。

(三) 部门配合措施不给力

随着公民日益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 入户登记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方面的重视, 与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的配合与理解。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海宁市统计局得到了计生局、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和新居民局等多个部门在提供人口相关行政记录方面的大力配合, 但是调查工作只有统计部门在单独进行, 公安与计生部门从不直接参与。同时由于公安等部门出于保密的需要, 所提供的行政资料是纸质的, 因而对这些资料的使用上还是不够方便, 所起到实际应用效果有限。

(四) 经费保障机制不通畅

多年的人口调查工作经验表明, 经费充足的地区调查工作的积极性偏高, 数据质量偏高, 反之则不然。如何保证调查工作进行的经费是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目前我市财政机制而言, 下一年的经费需要在上一年度的10月份左右提出预案和申请, 但是由于抽样调查的工作量的不确定性, 不能精确算准经费, 如果多算则会被列为预算考核不合格, 如果少算则不能满足调查的需求。加上近几年调查的各项成本, 如两员补贴, 购置入户调查纪念品等都在逐年上涨, 因而通畅经费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改善人口统计调查的措施

(一) 优化小区划分方法

优化调查小区划分方法是建立科学的人口调查制度的重要环节。优化小区划分方法需要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基于海宁基层特点出发, 提出一种比较可行的对策:先将整个村划分成若干个调查区块 (划分至适合画建筑物分布图且人户数为标准规模的1.5~3倍左右后抽取调查区块编号;根据抽中的区块的建筑物分布图抽取调查起点的建筑物编号 (高层建筑物抽取起始调查住房单元号) , 以抽中的调查起点为第一户, 按照建筑物编号和住户单元编号顺序调查至标准规模 (80户, 250人) 为止, 这样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减轻小区划分的工作量, 又可以解决因人口剧烈变动导致的样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

(二) 完善数据推算方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县级及以下政府对人口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 所以县级以下取得科学有效的数据是十分有必要的。不过, 数据推算还需要涉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需要考虑到调查结果和数据推算的科学性, 在现今调查制约条件下, 对调查的目标指标、置信区允许误差进行计算。省级和国家级调查机构在制定调查方案时, 需综合衡量调查工作量和数据有效取得的基础上, 完善县级及以下数据推算方法制度, 指导各县市进行人口数据资料开发和应用。

(三) 增强部门配合程度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部门各自为政, 纵强横弱、条块分割, 甚至相互掣肘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体现在人口统计上, 就是各部门之间人口数据共享制度至今没有建立, “信息孤岛”问题严重。人口调查机构与各人口管理相关部门的行政记录, 能通过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对接 (将行政数据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共享) , 减少重复登记一些相同口径的指标, 达到既保护个人隐私, 又可以减少工作量为目的, 同时也为数据资料开发与验证提供必要的支持。

摘要:人口数据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本的要素信息, 因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注重人口数据的科学采集。建国以来, 我国开展了6次大型人口普查, 进行了4次1%人口抽样调查, 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2010年实施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10年1次的普查, 并在2个普查年份之间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 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人口制度的发展。人口调查制度处于不断的调整与提升, 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但不能忽略人口调查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人口调查制度,调查方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日忠.浅议完善人口统计调查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3) .

[2]樊佳佳.人口常态化统计方法初探[J].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 (08) .

上一篇:仓管员工作总结及计划范文下一篇:张彦娟工作室下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