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作文的听课感受(通用7篇)
快乐作文的听课感受 篇1
《大家都快乐》听课感受
星期五,我们按照学校的安排,到一小听课。我从第一节一直听到下午第三节,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节《大家都快乐》。
首先,教师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如①你们喜欢课外活动吗?②你想知道什么时候最快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③自己读书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④你喜欢哪小节?你就读哪小节⑤能不能把你的快乐画出来?等等。这些确实体现了新大纲所要求的那样: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次,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看到课堂上,一个个情绪激昂、踊跃、洪亮的发言声,听课的老师们都不禁发出赞叹声,我也颇为感到神奇。
如:自己读书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一会儿工夫,大家都学会了,纷纷举手,老师便请同学上讲台去认这几个字,并且说明自己是怎么样认识的,还要当一会老师教会大家。其中六个字分别叫了六位学生,这六位学生分别教给大家不同的认字方法,没有一个雷同。真是恰到好处!
如:每个人的快乐是不同的,你的快乐是什么?老师请了一位小男孩来回答。这位小男孩说道“读书”。老师立刻让大家自由读书,这样读,那样读,还可以做动作读,又是一处恰到好处。
读完了书,老师又问一位同学,你的快乐是什么?同学回答“写字”。老师就顺势指导写字。真的要什么来什么。
老师在短短三个月间竟将学生教化的和她如此默契;配合的如此天衣无缝。这节课真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快乐作文的听课感受 篇2
一、说话——基础奠定
说是作文的基础, 任何文章都是从口头表达开始的。会说能说是写作文的基础。在课堂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敢说, 学了一个词语你可以让学生用上这个词语说一段话或者是一句话;学了一篇课文, 你也可以复述主要内容或者读了文章后的收获。只要教师进行有意识的指导, 使学生说话慢慢规范有序, 这样对于孩子们下笔成文也就不难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说话的乐趣, 积累生活的素材。每节课我都必不可少地设有说话环节。就是教材中的拼读音节也能让学生大胆进行拓展。
我们都知道, 除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说, 还应该教会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即口语交际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语文, 即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两者是互为前提, 互相促进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是我们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好机会, 要指导学生细心倾听, 用正确的语言、适当的语速语调、大方的姿势交流, 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说一口流利话, 写一手遂心文”亦不是件难事。
二、观察——素材获得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学会观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孩子们能有意识地调动各种感官细致地观察事物, 我设计了以强化训练观察能力为目的的小作文训练。通常训练从观察吃的东西开始。例如课前准备一袋不同种类的水果, 当各种水果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时, 首先眼睛发挥了作用。提示学生将看到的写几句话。看到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 脑袋也不会闲着。让孩子们把此时脑袋中想到的写下来。孩子们信笔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看到这些好吃的水果, 我真想马上吃两口……然后学生再选择一种自己喜欢一种水果, 分别调动耳朵 (吃起来发出什么响声) 、鼻子 (闻到了什么气味) 、嘴巴 (味道、软硬等) 进行仔细研究, 要求学生每组派出一个“小帮手”。要将“小帮手”所搜寻到的信息写两三句话。就这样, 孩子们在吃水果的过程中, 很轻松地将这些水果来了个全方位, 详尽的描述。篇幅比较长, 而且很实在。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一方面知道了如何去观察, 另一方面体会到写作其实不难, 甚至是件很快乐的事情。看到一篇字数较多的文章, 低年级学生内心的骄傲和喜悦会张扬地表现在脸上。有了这样的训练做基础, 学生既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又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
三、阅读———能量补充
阅读是学生模仿的范本, 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主要是学生学习的课文。课堂上,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法阅读, 从中汲取一二, 这一环节并不难实施;课外阅读稍显难一点, 需要教师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会促进学生的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与家长应步调一致, 达成共识。“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学习的积累内容就是阅读的积累和平时生活的积累。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那么,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以为, 在探索如何有效训练低年级作文时, 作为语文教师, 应更加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习惯, 进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陶冶他们的情操, 并最终达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 因为识字不多, 阅读的能力有限。一个有益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 那就是我们学校每个学期开展的亲子读书会。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读课外学生感兴趣的书, 在学生遇到拼读、理解障碍时, 家长适时点拨,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阅读的快乐。
享受作文 感受快乐 篇3
一、结合内容,创设机会,安排读写迁移
学生的语言水平,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得到更大、更快、更高效的提高。所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起到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作用。
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安排读写迁移,使作文训练如春风细雨般融入阅读教学中,既可加深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提高其习作水平。《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以生动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干净、整洁。文章布局巧妙,总分式的安排,让人觉得层次清晰。在学生感受了文章布局之美之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依照此文的写法,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由于有了典型的范文,学生写起文章来轻松多了,谋篇布局相当精彩。广泛的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课本中的文章毕竟有限,为了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图书室定期向学生提供各类图书,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快乐作文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如能让活动贯穿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那么,写作将成为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
四年级有一个场景的写作训练,砸口袋、八字跳、拔河比赛都是学生愿意写的内容。虽然学生多次玩过这样的游戏,在游戏时也是兴致勃勃,然而到真正提起笔来的时候,还是觉得无话可说。我就组织学生玩了这些游戏。在游戏前向学生明确提出观察的任务和具体方法。游戏结束后,我请学生马上把自认为感触最深的情节写下来。这时,学生拿起笔来当然是得心应手了。
三、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感受生活,提取素材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鉴于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广泛收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并分析素材的能力。
大自然是人生最美的课堂,为我们创造了多彩多姿的世界,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自然也就多了起来。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某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家务、公益活动、手工艺劳作等)。这些活动可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体,也可以小组形式出现,教师从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凌乱的、分散的,没有轻重之分。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明确提出观察目的、任务和具体方法,并让学生尽可能地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双手摸,并从各个方面对一些事物加以综合分析,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概念。
四、用多媒体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享受作文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作文教学中引进现代电教媒体,构建“人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立体的信息沟通网络,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灵感才会被激发。巧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渴望。比如让学生描写春天的美景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鲜花的绽放,小溪叮叮咚咚地流动,燕子飞上飞下忙搭窝,柳树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等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的景色能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五、巧用想象和联想,使作文形象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出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是习作的翅膀,是创新思维的依托。联想和想象,就是由一个形象想到相似或相关的另一个形象,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写作时,用上联想和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感人的艺术形象。例如,播放一段表达学生生活场景的录音或一段乐曲,让学生听后把感受到的内容写下来;展示一幅图画,让学生自由表达;给个故事的开头或几个词语编写童话;给个题目写篇文章,如《假如——》《二十年后的我》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学生在作文时也会变得有话可说。他们可以在作文中倾吐内心的话语,思想不会受限,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
我们的作文教学要跳出传统的习作框架,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于习作的教学资源,这样,学生才能妙笔生花,享受作文,感受快乐。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篇4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 有明确而适度的教学目标, 显得尤其重要。阅读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可能进行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多而杂。怎样确定训练重点?这是语文教师最不容易把握, 最难作出抉择的问题, 是左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大问题。
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依据是新课标的要求, 再就是语文教材, 还有学生的实际。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目标, 最关键的是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找准位置, 提出阅读训练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把握好学生年龄段、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明确教材中语文基本功训练所处的位置, 正确发挥训练组的作用。我国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然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 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 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对每一个学生来说,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的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 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 以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 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 形成良好的语感, 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同时发展他们的个性, 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样, 就达到了阅读的教学目标, 学生就会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产生阅读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有效指导阅读,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验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要求诵读, 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 概而言之, 就是读书, 没有读就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现在的阅读教学中, “三多一少”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样一来, 致使学生逐渐对书面语言感到生疏, 不能掌握和灵活运用书面语言来表情答意, 久而久之, 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都有不少困难, 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 很多学生读不好书, 写不通话。为了克服这种毛病, 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学中转变过来。把阅读教学的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 将朗读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 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 平心静气地读, 整体联系地读, 要读出声, 读出意, 读出味, 读出情, 读出神, 读得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在读中整体感知, 理解文意;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在读中积累语言, 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 正确把握主导理顺关系。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要想学好一篇课文, 首先要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 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时, 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 再谈自己的感受, 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你能够把自己对文章中情感的把握表达出来的时候, 也就真正地学会了这篇文章。在指导学生朗读前, 教师不妨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 或者是让学生回忆过去亲身体验过的生活, 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 提前进入角色。学生在读到一篇文章时, 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或读不准音节, 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 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 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熟读课文时, 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学生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 所以, 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 无论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方面, 还是在理解课文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回指导, 学会倾听, 对一些不好读的句子和生字词作重点指导。
每篇课文中, 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 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 教师要作重点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反复朗读, 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体会的不同方法去朗读, 然后再让学生去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 为什么要这样读, 这样读后可以联想到什么。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一些朗读好的学生的示范也很重要。首先必须指出课文是一个整体, 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学习并指导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 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 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陪读”等方法作强调,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最好能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但一定要注意配乐的用法, 有些教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 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 利用这个时间, 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 提前感悟, 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 使音乐和学生的朗读达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进一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快乐的有效途径。
三、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 似乎没有多媒体, 就不能体现教育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 而是读屏幕, 文中精美的插图不利用而非要将其做成多媒体课件, 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 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一种认知与体验上去。其实, 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 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多媒体毕竟是工具, 必须为我所用, 那种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活动, 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演示流程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的做法是很不妥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况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 教学的进程, 课件的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 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 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的互动。
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如果一味以标准化的图象知觉取代语言感知, 那就无情地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粗暴地践踏了学生独特的体验, 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只注重形式, 要因需而用, 适时适度, 恰倒好处, 要用在关键处, 用在点子上, 使复杂的简单化, 抽象的形象化, 平面的立体化, 要使用在能拉近空间、缩短时间上。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成本低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这些传统教学手段科学、直观、艺术, 充满情趣, 又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 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创设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 是提升学生感受阅读快乐的关键所在, 其内涵指向三个层次:一是阅读内容带给人的兴趣;二是贴近儿童的阅读形式带给人的兴趣;三是其价值取向、艺术审美的内涵赋予人的兴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改变学生原来的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充满功利的课堂阅读教学状态, 尊重学生天性, 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拓展阅读内涵, 并在阅读中积淀语言文化, 引发创新天赋, 和谐个性发展。
阅读教学, 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上, 放在“我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上, 才能逐步完善新的教学过程方法, 在教师认真备课, 学生进行预习的前提下,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量地、反复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读”的训练, 在所有学生都参与熟读的基础上, 教师再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求知, 积极思维, 研究问题, 参加议论, 发表己见。在此过程中, 教师始终处于“导读”的位置上, 起着提示、点拨、解惑、小结的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后, 要进行巩固性练习, 把知识应用到读写实践中去,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同时, 要注意强化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对语文学习的积极因素, 克服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
快乐作文的听课感受 篇5
一、强化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 创建“红领巾干部学校”
在学校里, 除了一部分一年级新生外, 绝大部分学生都加入了少先队, 少先队员胸前飘动着红领巾是校园中最美丽、最富有生命力的风景。校园里的德育活动几乎都是以少先队活动的形式来进行的, 都是由队干部来直接组织操作的, 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提高各级队干部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我们基于“自主教育第一”和“自我管理第一”的原则, 于2003年10月, 创建了“小站三小”红领巾干部学校, 为队员们提供一个自我提高、自主教育的平台, 也为学生们创建了一个自我管理的空间。
1. 建立健全红领巾干部学校的管理体系。
少先队各级队委会成员及大、中、小队队长构成了红领巾干部学校的主体, 这是让队员当家作主、更好地发挥主人翁作用的好机会, 也是让队干部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因此, 健全红领巾干部学校的管理体系有利于红领巾干部学校的正常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 也有利于培养队干部的自主管理能力。校长担任红领巾干部学校的名誉校长, 聘请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一些优秀中队辅导员担当培训和指导工作, 其他日常工作和事务都由主管小干部负责, 必要时, 辅导员给予指导和帮助。大队委员会是在学校的“少代会”上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 以竞选演讲的形式由代表们投票选举产生的;中队委员会和小队长也是在各自中队以竞选的形式选举产生。一切准备就绪后, 在少先队建队纪念日这一天, 红领巾干部学校正式成立, 并举行隆重的挂牌仪式。
2. 设立培训科目, 增强培训的教育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红领巾干部学校对各级队干部的培训过程中, 我们处处想到他们是少年儿童, 培训内容及活动形式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们经过与队干部协商后, 根据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主要安排了四部分培训内容, 即素质性训练、基本功训练、实践性训练和交流研讨。由于各级队干部人数较多, 场地有限, 又考虑到各年龄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因此, 我们的培训是按年级分批进行的。我们分别组织队干部学习了《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上级有关文件和有关工作技巧方面的内容, 有时还组织大家观摩主题中队会, 进行经验交流, 组织相关问题座谈会, 平时还指导队干部写好工作日记和学习体会, 使他们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在各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3. 加强实践性训练, 让学生在自主教育中成长。
我们把红领巾干部学校的实践性训练与校园规范达标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校园活动一日要求”达标评比活动。
在队干部的组织下, 全校学生共同参与, 共同制定出“校园活动一日要求”, 共12条, 涉及课上、课下和纪律、礼貌、学习、卫生等校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并利用一周时间让全校学生深入学习这12条要求。接下来, 我们协助小干部们制定了《红领巾干部学校评比制度》《红领巾干部学校大队委 (长) 岗位和职责》《红领巾干部学校中队委 (长) 岗位和职责》《红领巾干部学校小队长岗位和职责》, 组织小干部们认真学习, 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各中队以小队为单位, 按“校园活动一日要求”的内容开展每日活动。各小队长组织队员展开讨论, 给自己的小队命名, 并把小队名称、队长姓名、队员姓名填写在统一发放的《小队长校园活动一日记录本》中, 有的还画上七彩的图画, 很多小队记录本的封面设计新颖, 体现了小队成员集体的智慧, 表达出大家共同的愿望。仅给小队命名这件事就极大地调动了队员们的积极性, 于是“乖乖兔”“太阳雨”“机灵鬼”“春蕾”“爱心”等75个各具特色的小队诞生了。小队长对本队队员的一日活动及时进行监督和指导, 把违规队员的情况和处理过程简要记录在本上, 每周末小队长负责组织队员召开一次总结会议, 评述本小队一周开展活动情况, 组织队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找出不足, 明确下周的努力方向, 同时评出1名本周表现最好的队员, 记在本上。每周五下午各小队长将记录本交到德育处进行核查, 其记录内容与德育处抽查内容相结合, 作为评比的一项参考内容, 队干部在红领巾干部学校的表现情况也作为评选优秀学生和三好学生的一项条件。
各中队委按岗位职责配合搞好每日的督导检查工作, 协助小队长完成有些难度的工作, 大队委按岗位分工和职责对全校达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此外, 知识竞赛、校园艺术节、科技周、“六一”庆祝活动、创建绿色学校等学校和班集体的各项活动, 也都在小干部们的精心策划组织下, 在全校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顺利进行。
4. 采用轮换制与竞选制结合的方法, 扩大队干部锻炼层面。
红领巾干部学校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实施了小干部轮换制与竞选制相结合的方法, 每学期轮换一次, 学期初, 在非队干部学生中采取竞争上岗的方式选举产生新一届队干部。这样, 就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为班集体、为同学服务的机会, 为每个学生提供了接受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红领巾干部学校已经成立5年了, 先后已有1500多名队干部在这里得到了培养与锻炼, 学生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 素质和能力在上岗实践中不断提高。尤其是“校园活动一日要求”评比活动的开展, 为队干部和全体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好机会。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不断增强, 校园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教师们也从繁重的班集体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 做起了“顾问”, 满怀喜悦地指导学生在自主教育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二、开辟体验教育新途径, 创建“红领巾校外广播站”
我们曾开展了如“我为妈妈洗脚”“模拟记者招待会”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去年, 我们又开辟出一条体验教育的新途径, 那就是在办好校园广播站的基础上, 在镇宣传办的支持与协助下, 创建了红领巾校外广播站, 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进入学校周围各村, 进行广播宣传。
我们的校外广播站主要由编辑和播音两个大组组成, 每个大组又分成9个小组。广播站成立之初, 我们在全校学生中进行组织发动,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 最后经比赛筛选出首批18名口齿清楚、朗读水平高、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组成校外广播站播音组;同时还筛选出30多名具有一定文字水平的学生成为校外广播站编辑组的成员。校外广播站成立后, 我们首先进行的是培训工作。根据学生的居住地点就近进行分组, 使每个村的校外广播站都由2名播音员和3名编辑组成。接着, 规定播音时间, 制定播音计划, 确定广播专栏, 选择和准备好开始曲。各组的播音时间是一致的, 都是每周六上午9点至9点20分, 但各组制定的播音计划、开辟的广播专栏和选择的开始曲却各不相同。有的组选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作为开始曲, 有的组则选用鼓号曲作为开始曲。校外广播站主要设置了介绍学校活动的新闻节目、宣传文明生活习惯的讲座节目、选播学生的优秀作文的文学节目、由学生演唱的歌曲节目等。镇宣传办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政策法规的宣讲材料, 丰富广播节目的内容。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我们也采用了轮换制的方法, 吸收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校外广播站中来。
我校红领巾校外广播站的设立, 是我校开展体验教育的一次大胆尝试, 学生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既丰富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又积累了社会经验, 增强了责任感, 同时也培养了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让感受与欣赏成为快乐体验 篇6
一、在听听、画画中感受音乐
音乐是非语言性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根据之一, 是听觉的艺术, 它在时间中流动。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听、奏、唱、动、创是音乐教学领域的五大原点。在音乐课上, 培养学生对音响的聆听, 它包括对音乐的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 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五大原点之一的“听”展开系列教学活动。
(一) 在听赏中, 感受音乐旋律曲线的变化
聆听, 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通过反复聆听, 感受歌曲表达怎样的情感、表现怎样的情绪?在教学中, 学生可以伴随着音乐, 用手画出旋律曲线, 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
(二) 在演奏中, 感受音乐曲式结构的变化
以音乐短句作为学生乐器演奏的核心, 进行最初的音乐教学并反复听赏。让学生连续听短句后, 在乐句接头地方标出, 并用图形谱画出旋律走向, 感受、体验音乐结构的变化。
学生通过听赏、演奏, 感受旋律曲线、歌曲结构变化, 让学生发自内心做出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 快乐体验,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 进一步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要素的精髓。例如, 歌曲《小雨沙沙》, 教师引导学生去用心聆听音乐中的声音。让学生体会歌曲唱了什么? (大雨和小雨) ?“大雨、小雨”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让学生用手画出乐句的上行、下行变化, 用不同色彩笔画出图形谱。结合图谱, 进行情感体验, 让学生表现出大雨声音就稍大, 小雨声音就小点的音乐形象。
二、在看看、想想中理解音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比其他更容易进入人们心里。如何获得这种情感体验, 我们在“听听、画画”感受音乐的基础上,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看到乐谱, 通过反复视唱, 仿佛“看到”音乐的画面, 从画中“听到”音乐, 从曲中“看到”画面。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感受与欣赏教学的三度创作。一首乐曲带给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 它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要让学生敞开心扉, 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 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的, 我们要为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设空间。因为音乐的魅力在于:当人们沉浸在优美动听、饱含情感的音乐中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是, 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音乐, 理解音乐, 教学环节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听赏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 (第五号) 》, 通过听赏一、二部分, 让学生找出第一、第二部分的主题乐句, 体会力度、速度、音区的变化, 感受乐曲热烈、奔放的场面。
三、在哼哼、唱唱中表现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能用不同的声音和情绪表现音乐。在音乐课上, 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 均可以用声音予以表现。可以让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体验和感受;可以对人声和常见乐器声进行感受和体验等;可以采取哼唱、模唱、轮唱、接唱、对唱等形式表现作品。让学生在哼哼、唱唱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大胆去表现对音乐的理解。用明亮、圆润的声音表现、感受音乐, 体会音乐的不同风格和音乐形象。如:《小步舞曲》合唱曲, 优美的歌词配上曲调使得旋律更加动人。学生完全有能力唱出来, 在唱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四、在读读、拍拍中创造音乐
节奏是音乐的灵感, 教师可以根据乐曲的节奏特点设计节奏型, 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图谱。不同符号代表不同节奏, 每一种节奏可用人体、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结合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这些音乐表现要素, 体验和感受旋律、音色、力度、速度、曲式及织体等。凡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可在读、拍中表现并创造音乐。如一首儿歌可以选择不同的节奏型来为其伴奏:可以在旋律下加固定低音, 可以在旋律下加简化了的副旋律, 可以加级进式副旋律和和声连接等。在读读拍拍中通过身体或节奏乐器来伴奏, 合在一起就成了美妙的多声部作品了。还可以把故事用嗓音、动作、舞蹈、演奏、表演即兴编成音乐舞蹈剧等等。在欣赏过程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 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学生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在享受体验的快乐。在感受与欣赏中还要重视三维目标的制定、音乐为主线, 注意曲目的广泛性, 关注音响品质, 关注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等。
快乐作文的听课感受 篇7
一、了解游戏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听说课上有游戏,哪位同学不欢呼雀跃?我根据四年级同学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接受能力,设计了一次投飞镖比赛。在板书游戏的名称之后,随即宣布游戏规则:
1. 全班分成6组,每组由组长负责,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 投镖者站在离靶子2米远的“界线”外。
3. 每人投三支镖,每支镖所扎的环数就是取得的分数;镖扎不到靶子上不得分;三支镖所得的分数加起来就是个人的成绩。
在宣布规则时,我故意放慢语速,让学生听得清,记得下,了解游戏。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游戏,我还做了示范。
二、体验参与游戏
了解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游戏,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致很高,注意力根本不放在习作上,为此,我采取三方面的措施,一是三支镖分三轮投,每人一轮只投一支镖;二是在投每一支镖的时候,都要看清楚、想明白老师设计的问题(脚是怎么放的?腿是怎么站的?身子是倾、是仰、是侧?右手在干什么?左手放在哪儿?眼睛如何看的?心里怎么想的?嘴里念叨着什么?结果如何?面对这样的结果,同学们表现得怎样?你自己心里又想了些什么?你是怎样回到座位上去的?三是一轮结束后,马上按老师的提示写下来。
每个同学参与了三轮游戏,观察了全班同学的三轮游戏,练习本上记录了三次投镖的经过,有的同学三次投镖经过记得几乎一样,有的同学写了“点”忘了“面”,有的同学顾了自己忘了别人。为了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心里想到的具体内容“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就要引导学生表述游戏。
三、表述感受游戏
表述游戏分两个层面:一是让学生说游戏,这是重头戏。二是在完善交流、补充、订正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游戏,这是习作目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习作,谈谈这一环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写别人,别忘了自己
为了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游戏,老师亲自出场示范。只见他信心十足地站在“界线”外,拉开弓步,摆开架势,向前探着身子,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紧紧地捏住飞镖,眼睛盯在靶子的10环上。只听“嗖”的一声……我们多希望老师能扎在10环上啊!然而,老师竟可怜巴巴地扎在1环上。正当同学们为老师叹息的时候,老师的第二支镖又飞了出去,纹丝不动地扎在3环上。老师的进步还不小呢!加上第三支镖所得的5分,老师一共得了9分。
镖是老师投的,文却是学生写的。这位学生在写别人的同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写了进去。另外,这位同学写了老师投的三支镖,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详写第一支,略写第二支,第三支只用了半句话。
2. 写自己,要兼顾别人
同学们投飞镖却很认真。终于轮到我上场投镖了。我站在“界线”外,捏起了一支飞镖,眼睛一瞄,胳膊一轮,顺势投了出去……没想到啊,堂堂班级中的大男生竟一环也没投中,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我低着头回到座位上。第二轮我又上场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叉开双脚,持镖的右手比划了一遍又一遍,眼睛也不动地盯着靶子的红心,用上全身的力气,把第二支镖向靶子射去。同学们欢呼起来,掌声,尖叫声,一片喝彩声。我也欣喜若狂,这一镖竟得了10分,我想第三支镖再给同学们一个惊喜,谁知只得了4分。
这个片断,学生写的是自己投镖的经过。但他没有忘记同学,失利时,同学的惋惜,得胜时,同学的欢呼,文字流畅、自然、有气势。游戏结束了,我问学生:“游戏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有的同学说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有的同学说要善于总结自己,也有的同学说进一步明白了“熟能生巧”这个道理。
四、感受快乐
【快乐作文的听课感受】推荐阅读:
感受幸福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作文07-17
感受快乐优秀作文800字11-13
让学生在评改作文中感受快乐11-04
让学生感受思考的快乐08-03
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08-13
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09-23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10-26
感受快乐美文10-21
快乐的传递快乐小学优秀作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