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单行汇报材料(精选9篇)
设施农业单行汇报材料 篇1
2010年塔城市设施农业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地区绩效考核组各位领导:
下面,我就塔城市2010年设施农业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今年以来,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塔城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和地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这一核心目标,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精心部署,真抓实干,确保外向型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种植外向型蔬菜面积5.53万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760座,改造老旧温室蔬菜大棚584座,新建育苗中心5000平方米。1-10月,巴克图口岸累计出口果蔬3.7万吨,预计全年出口果蔬5.1万吨,其中出口蔬菜2.5万吨,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设施农业的有1514元,同比增加394元。
一、突出加快发展主题、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一)狠抓基地标准化建设
今年,塔城市创造性的提出了设施农业“标准化、园区化、精品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和“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二工镇万亩基地今年主要突出规范、完善、提高、填补,确保棚棚都有菜、棚棚见效益。恰夏乡、博孜达克农场则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按照园区化标准建设第六代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并做到了当年建、当年种、当年见效,将空棚率控制在了5%以内。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新建第六代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760座;投入资金1375万元,新建智能型联栋温 室育苗中心5000平方米,填补了塔城工厂化育苗的空白;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新修基地砂石路4.5公里,并配套完善了水、电等基础设施;投入资金300余万元,采取政府出一部分,企业、农户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对因灾受损的大棚进行了修缮,全年共修缮老棚584座。
(二)狠抓基地规范化管理
密切联系塔城市实际,整理出台了《塔城市发展设施农业优惠政策》、《塔城市设施农业(绿色蔬菜出口基地)日常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加强了对蔬菜基地公司、人员、钱和物的管理力度。培育壮大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3家,引入竞争机制,加大了对蔬菜基地公司、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力度,对蔬菜产量高、公益事业心强、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强的公司(合作社)进行奖励,奖优罚劣、优胜劣汰。及时清理了蔬菜质量差、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在菜农心中影响不好的公司1家,收回大棚66座,为社会挽回经济损失132万元。全年设施蔬菜实现总产值1.06亿元,棚均效益2万元以上。
(三)狠抓基地品牌化建设
投资20余万元,注册了“巴克图”蔬菜商标,积极打造绿色知名品牌。全年创建了国家级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2万亩,农业部蔬菜标准园500亩,自治区级蔬菜标准园335亩,自治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样板示范区500亩;新增设施蔬菜出口基地备案2052亩,通过设施蔬菜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认证面积5000亩,有机认证500亩;新建设施蔬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区2个,完成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10个;建立设施蔬菜科技示范户110户,技术人员分片服务,发放技术指导手册1300册,填写标准化蔬菜生产记录 2000本,培训农民25期,960余人次。并大力推广了工厂化育苗技术、温室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肥水一 体化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无害化控制技术、无线智能化监控技术等实用技术,结合对口支援工作,向辽宁省科技厅申请、落实了1000万元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蔬菜产量、保证蔬菜质量。
(四)切实解决大棚贷款难问题
今年,塔城市进一步转变设施农业发展方式,通过多方努力,协调贴息贷款600余万元,在全疆率先解决了用大棚作抵押或用公司作抵押给出口基地货款,解决了蔬菜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融资难问题。
(五)狠抓市场平台建设
今年,塔城市科学调整了大棚出口蔬菜种植比例,进一步拓宽蔬菜销售渠道。积极参加了中国新疆—哈国东哈州农产品展销会、北京、上海农展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塔城蔬菜旅游文化节。蔬菜旅游文化节期间,与哈国18家企业达成了9个项目合作协议,签约资金4646.8万美元。北京、上海农展会期间,与北京、上海的3家企业签订了价值1.38亿元的购销意向合同。同时召开相关会议,协调了蔬菜公司、蔬菜专业合作社、外贸企业同“一关两检”的关系,真正做到了蔬菜出口“绿色通关”。巴克图口岸出口果蔬5.8万吨。
(六)提前做好设施农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充分发挥新疆设施农业示范培训中心塔城基地的平台作用,不断做大做强设施蔬菜产业,走园区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力争到2015年,全市种植外向型设施蔬菜10万亩,日光温室大棚达到25000座,年产蔬菜27万吨,出口蔬菜15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蔬菜产业占到2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设施农业土地不足,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征地难”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二是虽然蔬菜基地已初具 规模,但“小基地”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三是设施农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农业科技取得一定成绩,但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少,设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仍不完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五是市场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蔬菜出口对个别外贸企业的依赖性较大。
三、2011年工作计划
2010年,塔城市将继续按照精品化建设、园区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的标准,以一个万亩、三个千亩基地为基础,以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为目标,建设外向型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四个,发展“一区一品”,积极将“巴克图”品牌打造成为北疆乃至全疆知名蔬菜品牌;加快中哈绿色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项目实施步伐,进一步明确市场功能定位和经营管理模式,努力将中哈国际绿色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打造成面向中亚的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检验检疫中心。同时,以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引进优质企业,扶持壮大蔬菜专业合作社,力争全年新建第六代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2000座,种植外向型露地蔬菜6万亩,出口蔬菜3万吨。
中共塔城市委员会 塔城市人民 政 府 二0一0年十二月五日
设施农业单行汇报材料 篇2
设施农业属现代化农业范畴, 科技含量高, 涉及学科多, 它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农作物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类学科和系统。它不仅仅是保温、加温、降温设施, 还包括灌溉、遮阳、避雨、施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等设施应用和技术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设施农业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2002年, 设施农业栽培面积已突破210万hm2, 总面积达世界第一。之后每年以数十万hm2的速度增长, 至2008年仅设施蔬菜栽培一项就达335万hm2;且设施农业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 不仅在蔬菜、水果、花卉等种植业上应用, 还扩展到水产、畜牧等养殖业、生态观光、生态餐饮应用等等。
设施农业技术的发达程度, 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的载体——专业技术人才, 其培养速度和质量, 直接制约了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以每发展100hm2设施农业需配备一名专业技术人员, 预计每年就需新增数千名该专业技术人才。根据2006年调查, 全国高职院校开办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校仅有8所 (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承德职业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潍坊职业技术学院) 。年培养设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仅千人左右, 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而2005年, 浙江省大棚等设施栽培面积已达6.5万hm2, 且近年以每年1万余hm2的速度发展;同时, 还有喷微灌等设施农业面积也每年以1万余hm2的速度发展。鉴此, 2006年我院于浙江省率先开设设施农业技术, 并于2007开始招生。经历了几年的教学探索, 综合专业核心能力及学生学情分析, 专业的各门课程改革提上日程。尤其在2010年, 我院的“设施农业技术”被列为水利部示范专业建设项目, 课程改革势必成为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2 课程改革的基础
高职课程目标要满足三个方面的需要:即社会需求、学习者个性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需要, 这也是高职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维度。 (1) 为此,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思路,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总结:
(1) 专业核心能力分析。设施农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满足设施农业建设生产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岗位技能型人才。即除具备设施条件下作物栽培能力及种子种苗生产能力和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综合防治能力外, 还能够从事农业设施的设计、施工和维护管理能力。
(2) 课程设置情况。由于浙江省乃至全国开办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校较少, 办学初期将课时定为52.5学时, 学分3.0分。教学大纲涵盖了所有土工材料的内容, 学生学习负担重。
(3) 教材分析。建筑材料是土木建筑类各专业 (建筑工程、道路桥梁、水利) 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而且这些专业在高校普及率很高, 其教材配套性完善。市面上基本都是这些专业方向的建筑材料教材。
结合其他专业的建筑材料课程讲授, 笔者共使用过7个不同出版社、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层次的《建筑材料》教材 (表1) , 同时使用过4本《建筑材料》参考用书。这些书的工程专业适用性较强, 知识点涵盖较全, 且要求较高。同时, 对农业设施所用材料提及甚少。
(4) 学情分析。教材的面面俱到且毫无关系的知识点, 使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厌学情绪。同时, 该专业的学生自我导向性较强, 倾向于栽培方面的能力发展, 而忽略工程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
(5) 教学团队建设。目前, 该课程教学团队共有6位老师, 教学经验丰富。
3 课程改革要点
3.1 准确定位, 精简课时
根据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分析, 开设建筑材料课程, 是为了满足工程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旨在帮助学生熟悉设施农业常规建筑材料, 使学生掌握主要材料的检测方法。为农业设施建设工程相关的课程学习和日后工作打下必备基础。因此,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在培养学生熟悉设施农业常规建筑材料, 并根据工程实际正确选材, 且能够独立完成主要材料的检测。
故而, 课程需主要介绍设施农业常规建筑材料, 精简相关性小的知识点, 缩短课时。把知识传授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在基础理论“必需”“够用”基础上, (2)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避免给照本宣科, 摈弃书本理论照单全收的惯性。注重专业针对性, 着重农业设施建筑材料的介绍, 做到深入浅出, 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 以与专业结合度较高的材料检测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激发兴趣, 减少抵触心理。
3.2 自编教材
目前使用的7个版本的建筑材料教材, 内容与编排大同小异。基本内容包括: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砌筑块材、建筑钢材、高分子合成材料、土工合成材料等, 各种材料相对独立、联系较少, 且每一种建筑材料的内容庞杂。主要包括原材料、生产过程、组成、结构、构造、性能、应用、检验及储运等各方面的内容, 公式推导少, 图表、规范多, 多以叙述为主。一本通用性高的教材往往存在知识点过于陈旧, 新工艺、新材料等的介绍很少, 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专业针对性不强的现象。造成老师难讲, 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此, 一本符合定位, 专业结合性强, 难易适中的教材的编写显得尤为重要。当然, 该书也可作为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为突出该教材的专业特性, 特将书名定为《农业设施建筑材料》。教材内容的编排充分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 最终以服务于专业人才工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结合农业设施建筑特点, 将所用建筑材料按骨架材料、墙体材料、覆盖材料、防水材料等方面进行编排, 去除材料基本特性章节和无关的知识点延伸, 将涉及到的知识点随时以注解的形式穿插进教材, 以此满足有进一步深入学习意愿的学生要求。
由于农业设施大规模地使用了玻璃、聚酯板、塑料薄膜等透光材料, 这在一般的建筑材料教材里是没有特别介绍的。为此, 教材将这些材料并入覆盖材料进行详细介绍, 体现农业设施建筑材料的鲜明专业特色。同时, 教材将附常用材料的检测方法 (表3) 及现行有关规程、规范, 使学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 以满足高职培养技术性人才的要求。 (3)
3.3 配套建设
从课程的准确定位出发, 增加专业相关知识点, 删减无关知识点, 并降低知识点难度, 精简了课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课程条理分明, 重点突出地讲解完, 课程的教学大纲亦需要根据改革思路重新编写。
以新大纲为基础, 进一步进行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表2) , 将学习内容、教学目标、能力培养项目和考核方案明确规定下来。再由单元设计进一步细化教学过程。
同时, 学生正确识读和选择材料的能力, 需要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来培养。实验室实验和农业设施大棚的现场教学是更为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 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检测方法, 巩固和深入学习的理论知识。
4 总结
在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 笔者针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情况, 进行了职业岗位分析和核心能力分析, 并结合建筑材料的学科特点, 从授课内容、授课方法、考核方法及实验教学设备等方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建设和完善。
建筑材料课程改革以我院设施农业技术作为“水利部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为契机, 以切合学情实际为出发点, 将专业特点很好地融合到建筑材料的课程当中。
摘要:建筑材料作为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主要培养学生正确选用和检测农业设施建筑材料的能力。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普遍存在的知识点广泛杂乱的特点, 使得结合专业的教学更难开展。为此, 本文根据专业背景和学情等方面的分析, 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建筑材料课程进行探索性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建筑材料,设施农业技术,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①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②杨雪冬, 吴志鹏.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0.651 (11) :102-104.
设施农业培训工作汇报 篇3
培训工作汇报
根据全县设施农业培训实施方案要求,按照县委、政府的部署,围绕“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培训模式,坚持“培训-总结-培训”的工作思路,以农民技术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参与,改变传统灌输式技术供给,全面深入实施农民培训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培训情况
充分利用“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培训平台,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培训资料的形式,以积极发展“一棚一户一技工”为培训方向。培训内容主要有设施蔬菜、瓜果为主的农业实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并联系实际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种植新模式。培训的人员主要有设施蔬菜种植户、种植大户、乡土人才、大学生村官等,上半年共计召开“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培训班64期,培训人数5800人次;召开“一棚辐射五十棚”现场培训77场次,培训人数5300人次;发放各种宣传培训资料4000多份(统计数据为各乡镇上半年工作总结中的数据)。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精心准备,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为确保培训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成立了县设施农业实
用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分设了设施农业培训组、精品
哈密瓜培训组,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培训工作进一步细化、具体化,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县、乡、村培训基地,各培训相关单位精心准备,通力协作,形
成培训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格局,提高了培训质量,保证了培训效果。同时积极探索和研究制定有利于设施农业
技术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良好环境。
(二)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培训方案,加强培训管理。
按照因地制宜,按需培训,就近培训的原则,根据农民
设施温室培训工程的要求,结合我县设施农业的产业特点,围绕乡、村设施温室生产的不同特点,在调查和听取反馈意
见的基础上,拟定了设施农业培训近期、中长期培训计划,做到培训工作前瞻性、连续性,使每个温室的技术培训任务
更加针对性和目标性。认真分析本地农民文化素质、意愿、需求及经济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特色和优势,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培训方案,改变传统说教式培训方式,充分利用
“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的培训基地开展实
训。严格建立培训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做到每个培训环节
都严格检查把关,确保培训质量。
(三)精编教材,完善教案,建立培训服务长效机制。
重点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提供培训各种蔬
菜栽培技术菜单,供各村农民选择,严格按照农民真实希望
实施培训内容。培训队伍针对全县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编
制了县设施蔬菜实用技术系列教材,内容涵盖了防风技术、建造技术、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教材涵盖了设施温
室种植各个阶段(早春茬、秋延晚、越冬茬),从品种到田
间管理都认真细致做了介绍。教材使用汉、维两种文字,印
刷实用技术培训资料5000余份,通俗易懂,深受农民的欢
迎。
根据设施农业各阶段生产任务重点,进一步加强技术服
务推广和培训机构建设,重点围绕设施果蔬的良种(苗)繁
育技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设施果蔬温室建设技术、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检测检疫技术、储藏加工技术等,通过设施农业培训方案的实施,以示范棚
建设生产培训为据点,积极发现、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配套完善技术服务仪器设备和设施,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建
立健全设施果蔬栽培技术服务和培训框架,形成自上而下、入村到户的全方位、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推广和农民培训体
系,为全县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整合优秀教师资源,优化培训手段,开展农民培
训。
为提高培训质量,精选实际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涵盖了栽培、土肥、植保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部
门。通过学习,各级干部、农民对设施栽培信心增强,为正
确认识当前我县农村形势,明确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方法奠定了基础。
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培训形式,丰富
实用的培训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实用技术培训,在有条件的培
训点,采用电教远程设备,条件差的自带投影仪、笔记本,以幻灯、栽培科教图片、黑板及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图文
声响并茂,提高农民学习兴趣,增强培训效果。培训人员在培训结束后公开电话号码,便于农民后期生产遇到的问题给
予进一步指导沟通。
三、取得的成效
充分利用“种管训一体化教室”和“一棚辐射五十棚”
培训平台,实现我县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我县充
分利用这两种培训模式,重点对春提早茬蔬菜播种、育苗、苗期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田间生产管理技术的点
对点、面对面、手把手的培训。使春提早茬蔬菜种植农户全
面掌握设施蔬菜春提早生产各项栽培管理技术、育苗技术、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极大转变了当地农民传统的种植
观念,大大提高了设施农户的生产实践技能,使今年设施蔬
菜春提早喜获丰收,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例如今年我县春季温室番茄平均每座温室收入1.5万元左右,黄瓜平均
2万元/座,西甜瓜平均1.2万元/座,韭菜平均1.5万元/
座,豇豆平均1万元/座(待上报材料重新核实)。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技人员知识面较窄,培训方式单一。农技推广机
构仍然存在人员数量少、知识层次不齐等问题,相当多的农
业技术人员正处于转型阶段,技术知识更新尚不能满足农技
推广服务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
2、部分设施基地意识不强,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经验
缺乏,使教学实施困难,培训效果受到影响,需要认真总结,加强完善。
3、培训硬件设施滞后,培训缺乏吸引力。加大投入力
度,创新培训形式。
4、资金不足,教材及辅导材料需求量大,不能满足广
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
5、科技示范户示范棚帮扶资金没有及时拨付到位。
五、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领导,科学规划,通过培训引导农户建
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
2、进一步健全完善培训长效机制体制,使科学培训贯
穿生产全过程力争做到产前有培训、产中有指导、产后促销
售的培训格局。
凉州区设施农业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篇4
凉州区农牧局
(2012年10月9日)
今年,我区紧紧围绕大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通过完善发展规划,广泛宣传发动,创新技术服务方式,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提质增效工程,设施农业建设与生产运行良好。
一、进展情况。
截止9月30日,全区已完成墙体面积43020亩,占任务4万亩的107.55%,其中日光温室3228亩,拱型温室1480亩,养殖暖棚38312亩;已扣棚面积39659亩,占任务的99.1%,其中日光温室2809亩,拱型温室1300亩,养殖暖棚35550亩;已定植进畜面积15853亩,占任务的39.63%,其中日光温室2217亩,拱型温室988亩,养殖暖棚12648亩;已开工建设连片日光温室示范点20个,养殖小区(场)56个。总体来说今年设施农业建设工作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谋划部署早。及早制定了2012年设施农业建设指导意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设施农业建设规划等文件,分阶段多次召开局系统工作会议,对主体生产模式推广进行了系统安排,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工作目标,抓好工作落实。
二是典型宣传好。先后总结筛选了武南镇的棚栽桃子、和平镇的中庄乳业等10多个典型乡镇,发放镇贾家墩王文贤等50多个典
型种养农户、四茬西瓜等10多种种植模式,加大了对主体生产模式的宣传力度。
三是示范点建设标准高。按照“抓点带面、打造精品、培育亮点、示范带动”的要求,重点规划建设中坝花寨等9个区级日光温室标准化示范点建设和高坝蜻蜓勤丰养殖场等9个区级设施养殖标准化示范点,全面提升设施农业整体档次和水平,目前,9个区级日光温室示范点已开工建设日光温室385座862亩,占全区日光温室开工面积的26%,已完成墙体383座858亩,已扣棚295座601亩,已定植261座536亩。9个设施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已完成扣棚147栋70485平方米,新建青贮池35个30000立方米,化粪池800立方米,建成消毒室、消毒池315平方米,粉刷圈舍外墙28800平方米,完成场地及道路平整硬化23750平方米,绿化面积1535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网9500米,架设80KVA变压器4台。
四是土地流转规模大。积极鼓励运销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加快主体生产模式建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自愿、规范、有序流转。止目前,全区流转土地10.8万亩,建立区级土地流转试点10个。羊下坝镇五沟村示范点,通过流转土地500亩发展日光温室,目前已开工建设日光温室186座476亩。
五是生产效益高。据调查,2011-2012年度日光温室平均亩(50米棚)产量8119公斤,平均亩产值23824元,平均亩纯收入为18486元,同比增加2458元,增幅15.3%。其中四茬西瓜平均亩产量9712公斤亩产值28240元,亩纯收入21726元。乳黄瓜+番茄平均亩产
量9821公斤,亩产值27761元,亩纯收入20955元。农户出栏或饲养1头(只)育肥牛、奶牛、育肥羊、蛋鸡平均盈利1270元、4320元、116元、29.7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590元、89元、36元、10元;出栏或饲养1头(只)育肥猪、肉鸡平均盈利110元、5.4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500元、0.3元。
六是技术服务方式新。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分别召开了全区农技、畜牧技术人员“包棚技术服务推进会”,出台了“技术人员包万棚”实施方案、考核办法、技术服务承诺书等相关规定办法,进一步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全面推行“技术单位领导+首席专家+专业技术服务组+合作组织(种苗公司)+农户”的“五位一体”科技服务推广方式,最大限度挖掘设施农牧业增产增收潜力。
总体上讲,今年全区设施农牧业建设工作进展顺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受物价因素影响,日光温室建设成本增加,农户建棚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建设进展较慢,规模小,占设施农业比例较低。二是前两年,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为设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但目前,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又陆续到还贷期限,农户贷款难度较大。三是设施农业虽然已具相当规模,但品牌优势不明显,产后商品化处理发展滞后,标准化生产技术未全面覆盖,管理措施不到位,设施农业整体效益仍不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缺乏产业化龙头大企业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社员广泛、利益联结紧密、拥有自主品牌的专业合作社,对设施农业 拉动作用仍不足。
二、近期重点工作
(一)强化宣传发动。目前正是设施农业建设的攻坚时期。我们要抓住近期蔬菜、肉类价格较高,设施农牧业收益较好的有利时机,通过算投入账、节水账、效益帐,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增强农户发展主体生产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落实经营主体,抢时间、赶进度,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完成今年设施农业建设任务。
(二)注重典型培育。结合“千名农技人员包万棚,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活动,全力打造一批区域布局合理、建棚标准规范、种植水平高、生产效益好的典型示范点、典型农户,总结好的做法,加大对典型人、典型事、典型做法的宣传报道力度,组织农户现场学习交流,以点带面,将典型在面上推广发展,加快推进主体生产模式。
(三)创新技术服务方式。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开展“千名农技人员包万棚为载体,实施提质增效工程”活动,坚定不移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全面推行“领导+首席专家+ 专业技术服务小组+合作组织(种苗公司)+农户”的技术服务运行方式,完善管理考核,突出“五抓”,既抓组织、抓实施、抓创新、抓考核、抓督查,积极探索有偿服务方式,推广优质种苗,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广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户生产水平,达到“服务提效能、农户增收入、干部长才干、专家树权威、合作组织上水平”的目的,力争设施农业棚均收入提高4000元以上。
(四)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一是进一步完善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注重设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建设,指导农户建立健
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汇报材料 篇5
近年来,我局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上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安全第一”的工作思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群众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严格实行承包制,形成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xx境内现有220千伏变电站xx座,110千伏变电站xx座,35千伏变电站xx座,10千伏开闭所xx座,境内有220千伏线路x条xx千米,110千伏线路x条xx千米,35千伏线路xx千米,10千伏线路xx千米,电网遍及城乡各地,电力线路纵横交错,电力设施保护任务艰巨。面对艰巨、复杂的电力设施保护形势,我局进一步加强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1)成立三级电力设施保护网络。建立了以局领导为首、部门为中间层、班员与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群众护线员的三级电网护线网络,同时推行全面承包制,领导包片、部门包线、班员包杆塔,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建立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并且对沿途的供电所实行连坐,只要途径所辖供电所的各电压等级的线路,辖地供电所均有履行电力设施保护的义务。
2)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电力设施保护联防管理办法》、《群众护线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电力设施保护责任划分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了监督检查、定期汇报、责任奖惩等相关流程,构建起了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责任
体系框架,为确保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
二、广泛宣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护电意识。
宣传教育是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护电意识,提高护电自觉性的最有效的方式。我局充分利用媒体、广播、传单、标语、宣传窗等形式,大张旗鼓宣传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要意义,使《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1)开展“三牌”整治专项活动,在线路途径沿线,做到每基杆塔均悬挂“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的警示牌,在跨塘的线路悬挂“鱼塘警示牌”,防止因垂钓引发的电力设施短路破坏事件,一共安装各类“三牌”2万余块。对沿公路的杆塔安装反光防撞标志1000余处,大大提高了电力设施的防外破能力,近4年来,我局在此项工作上的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达140余万元,外破事件同比下降25%。
2)宣传活动及时有效。从清明开始至目前为止,今年我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大规模的上街宣传两次。共发放各类传单3万余份,粘贴各类标语140余条,宣传横幅32条,设立宣传咨询站3处,解答群众疑问120余次,全县人民形成了良好的护电意识。
三、多措并举,使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却的良好效果,我们一方面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形成保护电力设施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的共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经常向当地政府部门进行汇报和沟通,实时通报电力设施保护的形势,争取他们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比如不久前,35千伏xx变电站围墙基础的违
章取土导致围墙倒塌70余米,我们积极向xx乡党委汇报,并在县经济工作局的组织下,县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召开了专题会议,对肇事人员形成了高压态势,很快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在日常的树障治理中,我们积极和当地基层组织联系,与城管、园林、交通等有关部门进行协调联动,对主网线路下的“三违”进行了全名清理,共砍伐树竹6800余棵,发放隐患整改通知单35份。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盗窃破坏电力设施行为屡禁不止。电力设施分布面积广,数量多,不好看管,再加上电力设施的价钱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盗窃电力设施的现象很严重,盗割电力线路、拆盗线路塔材和金具、拆盗配电变压器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不仅给电力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引发了很多电网安全事故,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自身安全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破坏盗窃电力设施的违法行为呈现职业化、团伙化的犯罪特点,一些犯罪分子掌握一定的电力知识,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盗窃、销赃网络或犯罪团伙,在盗窃电力设施时都是不择手段,对电力设施的损坏严重,抢修难度大,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1-8月xx主网就发生外破、偷盗电力设施案件17 起,被盗电力设施主要包括电缆、导线、变压器、铁塔、拉线、接地线、线夹和其他金属配件等。
2)违章建筑和树障清除艰难。清除电力线路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和树障一直是困扰线路运行的头痛问题。我局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
力和精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仅2012年,主网在线路巡视时就发现紧急缺陷3起、重要缺陷3起、一般缺陷21起,缺陷处理率不高,未能处理的缺陷大多是违章建筑所致。由于农村乡填的经济发展,一些单位和个人无视相关法律、法规,擅自在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建房。在清理过程中,供电职工苦口婆心,耐心地宣传,但收效甚微。同时,原来的公有林地私有化进程不断加快,树材不断增值,农民为种植创收,积极发展林业,不考虑线下安全通道问题。大面积的线下违章建筑和违章种植常清常有,年年如此,更有的是把在线路下栽树作为向供电企业“索赔”的发财渠道,给安全供电带来了严重隐患。
3)外力破坏事件仍层出不穷、野蛮施工和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近几年,随着地产经济的不断升温,各乡镇都在下大力气开发房产,各类大规模地城市建设,道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相继破土动工,于是因施工过程中的种种疏漏或任意蛮干,造成外力破坏电力设施事故不断发生。如城建投挖掘机挖断电缆,xx线推土机撞倒电杆,xx城市亮化工程碰断高压线等,这些外力破坏事故对电力设施的危害极大,给当电力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给地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同时城区则因各类改造不断进行,如道路白该黑、建筑垃圾违章倾倒、国道反复抬高等行为不断抬高基面,造成导线对地安全距离不够,对过往行人车辆形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还有一些施工单位则是没有充分考虑对电力设施的影响,擅自在电力杆塔、拉线基础保护范围内从事开山放炮、取土、堆物、打桩、钻探、开挖活动,有的在杆塔附近挖土,造成基础埋深不够,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杆塔倾斜,甚至倒杆断线,xx线67#杆的开发取土就是典型。
4)电力执法部门执法不力。随着电力体制的改革,电力设施保护的行政主体由原来的电力行政执法部门变为了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由于行政执法权的变更,给电力企业开展执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再加上电力设施分散广、密度大,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受到限制,不能很好的执行工作,在发生问题后,公安部门也只是走过程,做做样子,丢失几根塔材不过百十来块钱,不能立案侦查,但是等到万一倒杆断线,就已经来不及了,不法分子还逍遥法外继续进行破坏活动。执法部门的工作没有落实在实际中去,收效甚微。
5)相关法律法规有待修改健全。近年来,偷窃电力设施的案件屡屡发生,许多重要设施被拆毁、偷窃或非法占有。面对电力建设频频受阻、电力设施屡遭破坏、电能被盗等违法案件,电力执法凸显尴尬。首先,危害、破坏电力设施案件的证据采信、犯罪界定以及立案、量刑标准等方面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致使这类案件普遍存在立案难、取证难、定性难的问题。对重大案件的认定和处理,相关部门在认识上有较大差距,往往使许多电力设施破坏者被“从轻发落”,甚至侥幸逃脱打击。其次,电力设施保护存在一些立法的盲区。例如,就保护区外超高树木的砍伐清理问题没有任何的规定,特别是靠上山面的超树对运行危害相当大。线路运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这些问题时因拿不出有力依据,使此项工作变得异常艰难。第三,电力设施遭破坏,损失如何评定,也没有任何明确的标准。有些人盗窃的是线夹、拉线等部件,其价值只在百元左右,但由此引发的抢修和缺
控电量往往使企业损失巨大。也是由于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很多这样的案件都是按照社会治安管理办法进行处理,一般的小偷小摸往往是抓了放、放了抓,根本起不到威慑、打击犯罪的效力。第四,企业由于没有行政执法权,对于很多违规现象,也只能发送隐患整改通知书,特别是目前xx政府办还拒绝签收此类隐患通知书,他们认为这种事情跟他们无关,全是电力部门一家的责任。遇到一些我行我素的事主一般只能解释劝阻,无法处罚、无法强制执行,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也只得束手无策。
5)群众对电力设施保护认识不足。不法分子是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才行使盗窃或者破坏行为,企业是因为缺乏法律意识而疏于管理,执法不力,人民群众是因为缺乏法律意识纵容了不法分子的行为,从而也损害了自身利益,威胁到自身财产安全。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对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给用户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认识不够,电力设施的产权和维护都是电力部门的事,对窃电者和破坏电力设施者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使那些胆大妄为者更加有恃无恐。还有一些群众安全意识淡薄,对用电知识和电力法规所知甚少,往往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姿态,擅自在电力设施周边和保护区内进行私拉乱接、建房取土、焚烧物品、放风筝、钓鱼等危及电力设施和人身安全的行为,而且在我方依法制止时,根本不予理睬,甚或态度恶劣。
四、应对策略
电力设施是一种社会公共设施,保护电力设施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尽的义务。企业要健全制度,狠抓管理,落实内部责任制。坚持
立足自我、练好内功,提高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自防自卫能力,这是在当前社会治安和技术条件下,保障电力设施安全的基础。
1)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人防工作。应及时认真地与单位和个人签订电力设施保护专项责任书,实行企业内部风险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巡线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专业巡线员巡视到位率和缺陷消除率,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和掌握电力设施运行中发生的天灾与人为等不利因素。
2)加强行政机关的执法力度。行政机关应该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打击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提高办事效率,真正为企业和人们做实事。一旦出现电力设施安全事故,政府应该立即处理,集中力量加大侦查力度,尽快侦破案件,减少损失。
3)建立健全相关法制。虽然《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有些不规范,有时会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冲突(如《林业法》),使得电力设施的保护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这就需要对这些相冲突的法律法规进行一定的修改,明确行政执法程序,明确电力设施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地役权的界限。对破坏电力设施的行为,要依据法律严格处罚,以减少偷盗和破坏行为的发生。
4)着眼于长远发展。领导要重视起电力设施保护的问题,和全民一起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要加强与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沟通配合,获得他们的支持,降低电力设施保护的难度。在电力设施的保护上企业还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防盗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事故高发区进行电子眼监管,在易丢的变压器上安装防盗报警器等,这
些高科技产品对电力设施起着很好的保护作用。
设施农业单行汇报材料 篇6
清泉镇人民政府
2011年12月2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核查验收要求,现将我镇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及运行情况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实际,始终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狠抓不懈,进一步加强领导,科学谋划,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全镇共建成日光温室394座,其中:葡萄大棚254座,双孢菇大棚140座。寒旱区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园完成投资1100多万元,共建成葡萄大棚178座,由群众和能人大户建设的葡萄大棚76座,通过招商引资,由企业和大户建成双孢菇大棚140座。栽培净面积346亩,设施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一、2010年设施农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设施种植业建设运行及奖补资金落实到位情况 2010年,全镇共建成设施温室大棚232座,其中:寒旱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葡萄大棚90座、双孢菇大棚140座,西街村改造旧大棚2座。因受气候影响,当年16座葡萄大棚定植苗木、3968株,成活率在80%以上。20座葡萄大棚种植了马铃薯新品种“黑美人”,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140座双孢菇大棚完成了来年生产备料工作。
在奖补资金落实方面,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制定的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应拨付大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278万元,实拨资金208万元,尚有70万奖补资金未拨付。具体情况如下:92座葡萄大棚应拨大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138万元,实拨138万,140座双孢菇大棚应拨140万元,实际拨付大棚建设补助资金70万元,基础设施补助70万元未拨付到位,我们正在积极协调当中。
(二)设施养殖业建设运行及奖补资金落实到位情况 2010年,我镇继续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新扶持发展北滩、西街、南湖及红寺湖村养殖大户15户,建成羊舍214间,当年羊饲养量达到5300多只,出栏3250只。扶持南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牛舍8栋,当年牛饲养量达到500头,出栏500头。
在奖补资金落实上,由于我镇2009年没有退牧还草项目资金,2010年退牧还草资金近期才到位,应向15户养殖大户兑现的8.8万元和南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兑现的8万元奖
补资金正在兑付落实当中。
二、2011年设施农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设施种植业建设运行及奖补资金落实到位情况 2011年,全镇共建成设施温室大棚98座,在建双孢菇大棚54座。其中:寒旱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葡萄大棚88座、济民沙产业园区改造旧棚10座,由博文房地产公司投资建设的双孢菇大棚已完成54座基坑开挖工作。4月份对2010年建成的74座葡萄大棚定植苗木18352株,成活率达到80%。受气候条件制约,新建成的98座葡萄大棚计划于2012年春季完成苗木定植工作。积极加强技术指导,双孢菇大棚试种成功,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投资企业和能人大户发展双孢菇产业的信心。
在奖补资金落实方面,应拨付大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147万元,截止目前,均未拨付落实,正在与相关部门积极衔接落实当中。
(二)设施养殖业建设运行及奖补资金落实到位情况 2011年,我镇在北滩、北湾两个村建成高标准养殖小区2个,发展养殖户50户,建成羊舍500间,养殖饲养量达到4900只,出栏2200只。
在奖补资金落实方面,整合2010年退牧还草资金,向养殖大户兑现奖补资金55.5万元。
三、2012年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计划及生产准备情况 2012年,我镇将进一步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不断扩
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巩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计划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50座,对2011年88座葡萄大棚完成定苗,支持宏武公司对120座大棚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三层架”种植模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公司经营效益。支持博文房地产有限公司新建双孢菇大棚100座。
设施农业单行汇报材料 篇7
2010年清丰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借“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东风,发扬“六超”精神,体现“六新”要求,强力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十二五开门红,提升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下面,根据我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我县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今年,我县新发展高效农业3.6万亩,新增面积3.08万亩。新增10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园55个,其中:新建日光温室2365座,4698亩,新建大中拱棚3733座,6840亩,新建小弓棚2.5万亩,初步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三大优势产业,多数园区已投入生产并已见到较好的效益:阳邵乡范石一村,“猪-沼-菜”模式,该园区现收入已达45万余元;瓦屋头镇汉寨外农业园,总收入50余万元;闫村农业园区,玫瑰现在售价1.75元/朵,截止目前已收入近160万元;腾村农业园区,该园区已收入近18万元;六塔乡柳村园区,已收入17万元;另外固城乡东郭村一个多月每座温室已卖黄瓜10000多元(1元/斤左右)、张庄外已开始出售黄瓜;柳格乡高赵店菜椒、纸房乡陈庄黄瓜、巩营乡理直草莓等农业园区,销售也已开始。双庙西南庄、马家、姚当已定植黄瓜可当年收益;今冬明春建设33个园区,已列入台账管理,目前已有11个建设完毕,有18个正在建设,有4个正做准备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年初我县出台了“一号文件”,制定了奖补政策;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清丰县发展设施农业领导小组,把县农业、科技、电力、水利、交通、工商、金融等涉农部门列入成员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土地流转、融资难等问题。二是财政大力扶持。今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全县设施农业发展进行奖励扶持,重点扶持高标准规模化农业园、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鼓励连片种植,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各乡镇政府也千方百计帮助园区筹集资金、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支持设施农业发展。三是加大推进协调力度。金融等有关单位,加强协调服务,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金融部门扩大信贷投放,协调贷款3300多万元;水利部门为重点农业园区新打机井26眼;保险公司完善承保方案;供电局实行 “特殊客户管理”服务;农机部门推广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等等,有效的推进了我县设施农业发展。四是搭建服务平台。组织动员召开县、乡、村动员会27次,联系广电部门到先进乡镇录制专题节目19期,并开设设施农业专栏节目,做到每周一期,重点宣传设施农业园区建设情况和先进典型代表;开展技术服务人员下乡活动,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期,印放宣传资料1.5万份;近4000人次参与观摩学习与培训,提高了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二)科技支撑,加快规模发展。引进寿光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模式。建设以园区为主的寿光第五、六代高效日光温室、大中拱棚设施农业园。规模发展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涉农公司为主体,如濮阳绿源公司在双庙乡西南庄建设占地200亩的蔬菜基地,领锐牧业在阳邵乡范石村建设的万头养猪基地,濮阳胜佳农林公司在古城建设的彩色甘薯基地等。二是以营销大户、经济能人为主体,如双庙乡窑当蔬菜基地,韩村乡西刘庄蓝梅基地,巩营乡丁家村大棚油桃基地等,都是由营销大户、经济能人独资建设。三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
体,如巩营乡设施草莓种植农业园,由绿康专业种植合作社投资1100万元,于7月份开工建设,一期占地550亩,建设砖混钢架日光温室199座,高标准育苗区120亩。该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刘吉村、崔吉村、理直集等村发展草莓种植,亩产草莓6000市斤,以每市斤12-18元的价格远销到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可实现产值3600万元等等。组织众多农户进行专业生产,实行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另外:瓦屋头镇,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由部分机关干部职工、村干部和群众共同集资268万元,完成土地流转面积402亩,建成塑料大棚320亩,日光温室20亩的汉寨设施农业园;其他乡镇也都积极动员、全力投入,设施农业发展规模已初步形成,逐渐成为全县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三)切实服务,确保发展。目前,我县共计40家合作社和园区聘请了山东寿光技术员及外地技术人员,主要采取园区出资,政府补助,以签订合同的方式,高薪聘请,年薪5万元/人,并负责技术员的吃、住等日常用品;技术员负责园区的基础建设、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前景预测等“一条龙”模式发展。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特点:一是效益好。一座占地2-3亩的第五代高效日光温室先期投资7-8万元,每年可连续使用10个月左右。如种植黄瓜间套种苦瓜,仅黄瓜一项毛收入就达7万元,加上苦瓜毛收入4万多元,两项合计收入十多万元,除去各种产销成本,一年就可收回先期投资。像瓦屋头镇阎村一座占地45亩的玫瑰及菊花种植园年收入就可达90万元,除去3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纯利润就达50多万元。二是销路好。目前我县主要依托山东寿光的销售渠道,销售渠道比较稳定,产品供不应求。三是积极性高。瓦屋头镇汉寨外建设的300亩日本甜瓜
基地,镇机关干部一天自愿入股70多万元,既显示了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又显示了乡村干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今冬明春及2011年的工作安排
今冬明春及2011年设施农业发展,是我县发展设施农业的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已经确定以实施“32211”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1、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种植面积3万亩。
2、发展2个万亩蔬菜基地:一是依托天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阳子线范石村南北发展万亩有机蔬菜基地;二是沿209线两侧(以六塔乡、瓦屋头镇为中心北延仙庄、巩营、南接双庙),发展成万亩果蔬(花卉)基地,3、年内每个乡镇至少发展2个面积100亩以上的标准设施农业园;
4、每乡(镇)都要沿国道、省道、县道等主要干线发展1个千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5、以科丰现代农业园为主体,发展1个集引进、科研、试验、示范、培训、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
我们将“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用新理念,新思路引领农业农村工作,用新机制、新政策激活发展活力,用新作风新标准谋划农业工作新成效。确保园满完成任务。为了进一步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县委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抓好宣传动员。发展设施农业,首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依靠传统农业增收困难的情况下,必须将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不但要抓落实,而且要抓出规模、抓出效益,最终形成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特色产业。今年,尽管县财政困难,也拿出2000万元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奖补。我们有这样好的开局,政策驱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要抓住今冬明春发展的有力时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群众算好增收账、效益账,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是建立台账推进机制。县里对今冬明春目标分解到各乡,对每一个园区,每一项任务的质量标准,建设时间量化细化,责任到人,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
三是抓好技术服务。农业、蔬菜中心等部门要强化技术人员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11月份以来举办培训班4期,提高了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设施农业发展。要加强与农业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聘请省、市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沼气利用、节水灌溉、测土配方、立体栽培和生物防治等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服务体系,选派技术人员蹲点抓片,在温室建造、种植过程中开展技术指导,解决农户遇到的各种难题,使良种良法到田,关键技术到户。
四是抓好产品销售。随着设施农业的壮大,市场销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乡镇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提前谋划,及早与外地客商联系,拓宽销售渠道,消除后顾之忧。要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外地市场和客商的联系,做好销售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工作,解决产品销售问题。提高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能力,延长销售期;培育营销队伍,建立信息网络,逐渐形成稳定的销售体系。
五是抓好土地流转。搞好土地流转,是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基础。要向群众详细讲解土地流转政策,算好经济账,取得理解和支持。要抓住秋收这一有利时机,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 的原则,通过反租倒包、租赁、置换土地等方式,引导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集中,提高组织化程度,着力提高设施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六是增强抗灾和保险意识。过去(1994年)我们在这方面有过教训,去年冬季的暴雪、今年夏季的暴风雨,每一次天气灾害都使蔬菜大棚损失惨重。为此,我们从思想上重视,在防范技术上下功夫。做好防暴雪、防严寒的准备,加固棚体和墙体,防止大雪压塌,避免秧苗冻死。增强保险观念,近年来,灾害性天气越来越频繁,冰雹、暴雨、暴雪是不可预料和抗拒的。在强化技术防范的同时,参加保险是非常必要的。今年县里拿出一定资金按1:1的比例分担投保金,一般投保额300—400元/亩,农户投入150—200元/亩,一旦受灾得到的将是9000—14000元/亩,从而能够保证能够恢复再生产。11月份共出动宣传车辆20车次,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保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设施农业保险。
七是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县委县政府已经出台了考评奖励办法,完成任务有奖,超额完成要重奖,每多发展一个百亩园区,奖金递增2万元,坚决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高标准、高质量、快节奏地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动设施农业大发展,开创清丰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清丰县设施农业办公室
设施农牧业及防汛工作汇报材料 篇8
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禾驮乡距县城25公里,省道306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2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9787亩,人均1.9亩)。辖14个行政村、89个合作社,共有20883人。全乡主要以种植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马铃薯、小麦和豆类作物为主,2009年人均纯收入为2024元。
二、设施农牧业及优质牧草的种植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我乡狠抓设施农业建设,按照建设国内较有影响的无公害肉品生产基地和特色牧草生产加工基地的目标,加快草畜转化和养牛大县的建设要求,我乡在牛沟村建立畜牧养殖示范小区,建设标准化暖棚20座,预计在近几天内全面竣工。
全乡狠抓优质牧草种植,共种植优质燕麦5000亩,分别覆盖在全乡14个村。在哈地哈村五社种植优质猫尾草200亩,在牛沟村种植优质红豆草400亩,各类牧草的种植现已经全面完成。
三、防汛工作
设施农业单行汇报材料 篇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汇报材料
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以来,一直本着“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统筹规划”的理念,以有效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景区资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措施,用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促进管理,严格保护景区资源,促进百里杜鹃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现将百里杜鹃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规划工作基本情况
(一)统筹推进,抓好各项景区规划编制工作。
百里杜鹃于1987年正式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由毕节地区建设局、黔西建设局、大方建设局联合编制完成《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3—2010)》,并于1995年10月获省政府批复。党工委、管委会成立后,为提高风景区总体规划对景区发展的指导性,在省建设厅和行署的指导下,2008年初委托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93总规进行修编,据实调整了规划范围,科学确定了景区数量,规范编制了篇章结构,明确了花海文化城的选址,在2010年10月获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复。总规修编获批后,百里杜鹃立即着手各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一是高标准编制花海文化城规划。总规确定花海文化城建设选址并通过评审后,立即委托国内外(十四家选五家)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要求编制花海文化城概念性规划,经地区、管委 1
会相关专家及领导评审、比选,最终选定了香港UDI国际城市设计有限公司的规划理念,并由该公司和深圳城市空间设计有限公司共同完成总规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同时作了8个专题报告,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于2011年7月获行署批复。花海文化城路网规划已由佛山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启动实施。花海文化城控规获得批复后,按照低碳、生态、环保、园林等理念,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进行旅游服务中心、生态移民旅游精品示范村,教育卫生等各项规划设计等建筑施工工作。
二是积极启动其他建设项目规划。根据修编后的总规,编制完成了百里杜鹃大草原游客接待中心(二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景区游步道规划等多个景区详细规划;组织编制了辖区内的四个乡总体规划和景区内的重点村庄整治规划,并于2011年7月下旬组织了评审,规划已按照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二)领导重视,加强规划资金保障。
百里杜鹃管委会专门设立规划编制专项经费,不断加大规划力度和规划投入。2008至2010年规划编制总经费达711.38万元,其中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总规修编80万元、旅游服务功能区概念性规划24万元、旅游服务功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428万元、旅游服务功能区城市设计25.38万元、四个乡和十一个村规划154万元等。2011年用于规划编制的总费用达904万元,其中普底彝族风情古镇改造规划618万元,村规划及其他规划286万元。2012计划启动22个村规划以及花海文化城部分单体建筑规划设计、百里杜鹃四个乡以及花海文化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规划设计工作,预计规划资金2000万元。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在认真编制各项规划的同时积极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先后投入了20多亿元实施花海文化城1、2、3号主干道、5号次干道和五号支线建设、花海文化城行政中心建设、景区景点提级改造、东门景系统建设、西门景系统建设、普底彝族风情小镇市政改造、百里杜鹃国际度假中心、旅游精品示范村、旅发大会主会场建设、会展中心建设等项目,使景区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三、近期建设规划
按照党工委、管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加快百里杜鹃城镇化进程的相关工作部署以及百里杜鹃“十二五”规划工作要求,近期规划主要建设入口旅游服务区、中心综合服务区、水西特色住区一二期、文体活动区、花卉研发区、商务酒店区、主题酒店区、文化会展区、行政办公生活区以及花海文化城市政路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见附件一)。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为292.38公顷,其中居住用地86.04公顷,行政办公用地10.68公顷,商业用地39.97公顷,旅馆业用地13.28公顷,文化娱乐用地6.17公顷,体育用地8.97公顷,医疗卫生用地2.54公顷,教育科研设计用地2.09公顷。
四、存在的困难
(一)体制机制不顺。百里杜鹃行政区划还没有通过国务院
审批,没有真正的“户口”,很多项目都要借助黔西和大方才能落实,景区建设难度大,很多行政许可都无法进行,景区管理开展难。尤其是在建设进程中规划执法管理、征地拆迁安置等工作方面受到很大制约。
(二)季节制约明显。目前百里杜鹃的旅游项目现主要是观
赏杜鹃花,而杜鹃花花期一般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单一的杜鹃花观光旅游项目季节性特别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百里杜鹃的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也相应提高了规划编制的难度。
(三)工作基础薄弱。一是百里杜鹃所辖四个乡都是原大方、黔西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乡,各项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基本没有旅游服务设施。二是四个乡都没有经过评审的规划,给景区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三是四个乡和重点村庄的规划建设刚刚起步,各项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基础薄弱。四是人才匮乏制约各项工作开展。
五、下步打算
(一)全力抢抓机遇,破解发展和季节瓶颈。
目前毕节市的发展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委省政府13号文件《关于加快毕节实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和毕节撤地建市的契机,百里杜鹃抢抓发展机遇,力争解决行政体制和机制制约因素,同时借贵州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百里杜鹃召开强化科学规划引领,规划先行,建管并重,积极在辖区内探索开发具有长期性度假型的旅游项目,加大白龙洞、大霄洞、百里杜鹃湖、百里杜鹃大草原、米底河景区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业态,按照“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避暑天堂”的目标打造百里杜鹃四季游,破解季节制约的难题。
(二)强化招商引资,落实规划蓝图。
加快花海文化城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的力度,着力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强花海文化城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高品质旅游服务功能区,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四个乡“五古”彝族风情小镇打造和沿街立面的改造,加大精品示范村的规划建设力度,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集镇和村庄,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促进百里杜鹃旅游大发展。
(三)强化管理执法,建设和谐景区。一是强化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配强城管综合执法大队管理班子,配齐人员,抓培训、抓养成、抓作风、抓规范,做到管理不越权越位、不违纪违规,确保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的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和规范性。二是尽快申报行政执法资格。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切实加强城管综合执法大队的行政执法资格的申报工作。三是加强协调管理。以依法管理,合理管理为基础,以文明管理,和谐管理为核心,确保管理规范化、人性化。
(四)强化部门职责,加快发展速度。
鉴于体制机制因素,目前城乡建设规划局职能职责覆盖建设、规划、房产、城管等,下一步工作将尽快成立质监站、安监站,并积极对接联系房屋产权证的办理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