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演讲稿

2024-05-30

吴文化演讲稿(共10篇)

吴文化演讲稿 篇1

苏州历史文化名人小故事

大家好,我是来自**系**班的**,今天我们给大家带来一则苏州历史文化名人的小故事。

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鱼肥稻香,石湖更是如其名,山清水秀,钟毓一处,历代文人雅士集结汇聚,书影墨香,流传至今。“半湖碧玉”的石湖风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南郊7公里,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区,每到中秋,秀丽平静的石湖上像一面美人的梳妆镜,倒映出一个个皎洁似圆盘的满月,这就是著名的“石湖串月”。其支脉上方山、吴山连亘于湖西,平畴绣野联属于湖东。湖光山色,塔影画桥,片帆群鸥,千顷一碧,满眼的田园风光,观赏后令人心旷神怡

如此山清水秀,历史悠扬之地,总能得到大自然的垂爱,这就造就了一批清俊倜傥,爱国爱民的文人。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范成大在文学史上与陆游、杨万里和尤袤齐名,号称南宋四大家。

范成大的诗歌突出的贡献在于全面地表现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像我们都学过的《四时田园杂兴》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园情景,凡农家生活环境、季节气候、风土民俗、耕织、收获及苦难与欢乐等,都得到了真切生动的展现,被称作我国田园诗的典范。范成大把对国家、百姓的拳拳之心转移到田园生活上来,使得他在石湖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使得苏州石湖的田园风光从此永恒地留在了中国文化史上。

今天,苏州经济建设方兴未艾,特别是在上方山脚下,在石湖之畔建设的苏州国际教育园是一座新兴的大学城,与上方山森林公园隔湖而望,穿过著名的行春桥,南行百米许,就到了范成大祠前。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历年久远,早已湮没。祠堂外的石湖在秋天的江南显得格外清爽。远处的上方山和楞枷塔与石湖交相辉映。今天的石湖,已不复烟波浩淼。秋天的行春桥,亦显衰颓。曾经的风雅,消逝在石湖的历史风雨之中,化作遥远的绝响。唯有静静的湖水,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吴文化演讲稿 篇2

一、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为载体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打造精品吴合完小的首要条件。近年来,吴合完小物质文化建设按照“高品位、高质量、高档次”标准实施,打造成硬件设施过硬的完全小学,抓好三项重点建设,严格按照“一点、两线、三纵、四横”科学布局设计去做,为学校、学生和教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彰显学校浓郁的校园文化底蕴。

“一点”是指学校正大门的电子屏幕。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奋斗目标、行动纲领、校风、教风、学风等,通过这“一点”的宣传让社会理解,让家长支持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

“两线”是指学校东侧校门口和南栋教学楼下的两个大宣传橱窗,彰显学校文化主题。宣传橱窗由东至西向外界展现了学校简介、校训、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校旗、校徽、校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四孝、二十四史、二十四节、弟子规、学校班子建设、教师风采、师生活动图片及说明、阳光少年和美德之星、荣誉等。通过宣传橱窗架起了一座社会人士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发展的桥梁。

“三纵”是指三个楼梯间。内容是“感恩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学习教育”系列,学生上下楼梯都能纵观,时时警醒自己,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

“四横”是指两栋四层教学楼。一楼是学校田径场,全部塑胶,四周都布置“我运动,我阳光,我健康,我快乐”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二楼是“锦绣中华、锦绣安化和锦绣吴合”系列,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名人趣事;三楼是“诗文、对联素养”系列;四楼是学习的榜样、英雄领袖等追求的偶像。通过以上的展示,不仅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指南,而且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爱国精神。

学校重视班级教育和学习引导。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推进无痕德育,打造完美教室,让生态文明教育进入班级。各班养花栽草,用绿意点缀教室,以鲜花装扮环境,塑造教室文化精品。走道、窗台都摆满了鲜花绿草,教室的每一面墙都诉说着吴合完小师生文化情结,倾诉着全体师生自强不息的音符,展现出学生对母校的爱。班级小组有名称、有目标、有誓言、有评价表,书香浓郁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各班要求学生注意文明形象,文明生活,文明言行,文明守纪,文明交往等,以生态和谐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让生态文明促进班风、学风,对学生健康成长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办公室文化情有独钟,布局科学,别有一番风韵。学校因地制宜,按三大块设计:北栋教学楼办公室是以“好教师准则”为主;综合教学楼办公室是以“教师的十二项修炼”为主;南栋教学楼是以“教师的每日十问”为主和以勉励教师,心中有理想、自信自强、善于合作、充满爱心、追求卓越等名人名言为辅。每间办公室附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礼仪规范》《吴合完小教师办公室管理守则》《吴合完小班主任工作职责》《任课教师职责》五项管理制度进行文化布置;新增添了办公桌椅、柜子、长皮沙发椅、饮水机等,教师办公桌进行了改造装饰,功课表、作息时间表、周工作安排等都统一张贴在固定的位置;在办公室门口还张贴了“严禁吸烟”“节约资源、安全第一”的温馨提示;教师办公室每月评比一次,让每一位教师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一系列的布置和活动,在提高教师办公室文化氛围的同时,使每一位教师拥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办公环境。

二、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为核心

吴合完小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创优质精品学校”的办学宗旨,坚持“臻崇经典、塑造精品”的办学理念,秉承“让每一位教师工作是幸福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高尚的;让每个孩子能够幸福、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的原则,朝着“教育让家长和让社会满意”的目标,以“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师风,“文明、奋进、活泼、创新”的校风和“好学、求知、善思、求异”的学风,打造“诚实、团结、勤奋、向上”的吴合精神。具体做法:

(1)正确的班级舆论感染学生。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让班集体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正气上升,让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让有潜能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融洽的同学关系提升学生。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学生在学校讲礼仪、讲卫生、讲纪律,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加强班委会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职能。

(3)丰富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开展建设班级品牌、富有创新性的班队活动,班级品牌、班级特色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在树立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通过大课间操活动、艺术“2+1”、庆元旦、庆六一、庆七一、庆国庆等大型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综合素养。

三、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文化为支柱

修订和完善学校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和讨论后,修订、完善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予以执行,学校行政监督落实,通过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使制度为师生所认可和践行。

行为规范有章可循。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安化县教学常规》和《中小学教师管理》要求,出台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吴合完小学校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吴合完小学校教师综合考评制度》《吴合完小学校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规范》等制度,加强对各项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全体教职工队伍严格恪守行为规范,通过对制度的贯彻落实,塑造了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学教研有则可依。出台了《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教师教研奖励细则》《课题研究奖励细则》《课堂教学改革奖惩方案》等,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教师学习制度,明确学校各种岗位职责,通过以岗定责,以责定利,通过绩效考核,促使教职工队伍努力提高自身岗位履职能力。同时通过教学比武大赛,以赛促学,以学优教。

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台了《吴合完小学校学生星级管理暂行办法》,对学生实行星级管理,每月评定星级学生、阳光少年、美德之星、孝心少年、进步之星。通过星级评定,促进学生力争先进,争当模范,营造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正能量。

吴文化的视觉语言 篇3

其一是对吴地水乡面貌的呈现。

苏州以水乡著称,水乡文化是吴文化的灵魂,而水乡文化的视觉语言就是对水乡风貌的描摹。在桃花坞木版年画各个时期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吴文化之水乡文化视觉元素的表达。清朝初期,以《姑苏万年桥》为代表的桃花坞年画作品就清晰地摹绘了当时苏州繁华地区之一胥门地区的真实风景面貌。历史上苏州有“金阊门银胥门”的说法,该年画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当时以京杭大运河为重要交通枢纽的姑苏万年桥下舟船往返、帆樯林立的水城特有风貌。20世纪80年代初期,桃花坞年画更是以一组名为《锦绣天堂》《水乡风光》《苏城胜迹》《吴中秀色》的组画精致地刻画了这一时期苏州水乡的胜迹风光。《锦绣天堂》以苏州城北著名历史文化名街七里山塘为视觉对象,用版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形象表现了白居易诗句里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山塘风貌。《水乡风光》摹写了苏州城西上方山、石湖、杏春桥组成的石湖三景,山、水、桥彼此呼应的典型水乡风貌。《苏城胜迹》表现的是苏州城南“盘门三景”——瑞光塔、盘门、吴门桥。临波照影的瑞光塔、水陆城门的盘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被连接的京杭大运河串在了一起。《吴中秀色》则运用蒙太奇手法,将双塔、觅渡桥、宝带桥这三处相隔甚远,却最具水乡特色的景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组年画把苏州美景浓缩表现出来。

在张晓飞先生1988年创作的《水乡四季歌》组画作品里,可以解读到当代水乡的面貌。在四幅分别名为《水巷吴歌》《柳荫绣女》《太湖金秋》《元宵灯会》的作品中,作者用丰富的用色、讲究的构图、细腻的情境设,颇具匠心地刻画了粉墙黛瓦、前街后河、楼台俯舟楫等江南水乡风格的建筑特色,亭台楼阁、九曲长桥、洞门游廊等苏州园林元素以及头着三角包头巾、腰束瞩裙、脚蹬百衲绣花鞋的典型江南水乡服饰的绣娘和船娘形象。

其二是对市民生活的刻画,反映了吴文化中的市民文化。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对市民生活实景的再现。早在清朝初期的桃花坞年画《姑苏阊门图》,就通过宏伟繁复场景的细致摹绘,真实刻画了当时繁荣兴盛的市民生活实景。画面上精致入微的视觉语言表述了当时高肆林立的楼台、街头熙来攘往的市民,以及正在表演的江湖艺人等生动画面。另一幅由王荣兴年画铺制作的《姑苏玄妙观》,则着意刻画了苏州古城中心玄妙道观苏州市民云集的热闹场景。该幅年画以传统的俯瞰透视法,表现玄妙观之规模,以三清殿为中心,周围殿宇参差,庭院内游人如织,说书唱曲、卖艺杂耍、看相卜命等三教九流人物熙熙攘攘,组成一幅当时社会的市俗风情画。另一幅同由王荣兴年画铺制作的《姑苏报恩进香》作品则表现了当时善男信女在报恩寺内顶礼膜拜的实景,生动再现了吴地市民丰富热闹的生活场景。

桃花坞木版年画也表现了市民风俗节景。吴地风俗节令甚多,有“俗繁节又喧”之说,而这些风俗活动本身就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市民文化的载体和表现。以《虎丘灯船胜景图》和《吉庆龙舟胜会图》为代表的作品即以苏州名胜虎丘为背景,描绘了元宵灯会时市民齐聚虎丘,张灯结彩乘船看灯的热闹场景。另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也是吴地具有典型市民气息的节令,端午竞渡,吴地旧有此俗,在年画《端阳喜庆图》中就视觉化地表现了《清嘉录》所描绘“男女耆稚,倾城出游。高楼邃阁,罗绮如云,山塘七里,几无驻足之地。河中画楫,栉比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欢呼笑语之声,遐迩震动”的场景。

其三,对农事场景的摹画,是对吴文化之蚕桑文化的表现。

吴地苏州是养蚕缫丝的发源地,吴绫与蜀锦、鲁缟齐名,是苏州城市的标志之一。因此蚕桑文化代表了吴文化之生产特色,并可在桃花坞木版年画中找到相应的元素表现。

蚕桑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逼鼠蚕猫·黄猫衔鼠》这对门画。因吴地种桑育蚕历史悠久,而在江南地区,鼠害一直是养蚕人家头痛的事。因此蚕农张贴蚕猫年画图像,意在以猫克鼠,保蚕业兴旺。另外民间也有一说称旧时蚕室内有诸多忌讳,如烟熏、异味、生人、孕妇等,均属禁忌之列。蚕农于蚕室门口张贴此画,以使见者自觉止步于前。画面中猫之形象夸张,虎虎生威,口衔老鼠之态生动有趣。作为一对门画,这件作品在强调整体风格和谐的基础上,又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在两猫的具体刻画上,不但毛色和毛皮图案各有区别,其捕鼠的动作也不一样,增加了畫面的谐趣感,生动表现了吴文化之蚕桑文化的部分。

吴文化教案 篇4

吴文化教案

吴文化教案 课题:第5课 江畔峰峦 第6课 湖光山色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以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目标) 1、了解宁镇山脉的走向、物产与矿藏。 2、知道宁镇山脉南部的茅山、东部的“京口三山”的景观特色。 3、知道由于人类活动,“京口三山”只有焦山仍立于江中。 4、知道苏州太湖洞庭东山丰富的物产。 5、知道苏州太湖西山“七胜”并入选国家地质公园。 6、知道宜溧山区著名的溶洞;知道我们家乡宜兴是“陶的古都”、“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是“全国生态城市”和“全国山水城市”,进一步增强自豪感,为建设美丽的家乡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茅山、“京口三山”各不相同的景观特色。 2、了解金山、北固山如今已和陆地连接的原因。 3、太湖“洞庭”的位置和特有物产丰富的原因。 4、联系课文,交流对家乡溶洞、陶瓷、毛竹等的认识。 5、溶洞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1、“京口三山”的小故事。 2、歌颂宜兴山水的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课文:第5课 江畔峰峦  第六课 湖光山色 同学们经过了预习,你们知道这两课的重点是介绍江南的什么?(山) (二)、欣赏同学们对第5课前言的朗读,一起理解前言的主要内容。(朗朗青山) (三)师生一起阅读课文,理清重点,记住有关知识。 1、学习“江畔起峰峦” A、“宁镇山脉”的`位置和物产、矿藏 B、“考考你”:认识丘陵和山地的高度、坡度;知道家乡有“张渚山区丘陵”和“铜官山区丘陵”等。 2、学习“第一福地数茅山” A、茅山的位置 B、道教圣地;有道教祖圣老子的铜像 3、学习“三山美名扬” A、知道“京口”――镇江;“三山”――北固山、金山、焦山 B、知道“北固山、金山”为什么已和陆地连接 C、交流“水漫金山”和“刘备招亲”(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内) (四)、师生一起阅读第6课,理清重点,记住有关知识。 1、欣赏同学们对第6课前言的朗读,一起理解前言的主要内容。(山水画卷) 2、学习“洞庭仙境美” A、知道洞庭东山的位置和丰富的物产 B、考考你: 太湖的位置:北至无锡,南至浙江;东至苏州,西至宜兴 东山岛三面环水,是半岛 太湖中最大的岛是西洞庭山 C、欣赏西山“七胜”;西山入选国家地质公园 3、学习“宜溧山地雄” A、课文里是怎样介绍宜兴的?有谁知道我们家乡宜兴是“陶的古都”、“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 B、详细交流对善卷洞的了解(三层;神奇在水洞) C、考考你:石笋;石钟乳;石柱 (五)总结课文: 吴文化地区的哪些山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怎样概括家乡宜兴突出的优美风景?(洞的……陶的……茶的……竹的……) 吴文化地区山水优美,景色秀丽…… 五、布置作业:预习第7、第8两课。     教学反思

 

中国饮食文化吴澎 篇5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集野果,捕捉野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礼记·礼运》篇记载:“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实,马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化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而用火进行食物加工更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的起点。

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了陶器的产生。

陶器发明以后,就被用作炊具和食具,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烹饪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人类真正进入了烹饪时代。

宋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这可以从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得到印证。

从两宋到明清,我国烹饪理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

特别是袁枚的《随园食单》,更是将中国烹饪理论推向了一个成熟阶段。

2、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风味

2.1、菜系

中国菜是一个总称,它是由各地区颇有特色的菜系组成的。

历史悠久,原料丰富,口味鲜美,富有文化气息。

我国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很大差别,这是我国地方菜系形成的物质基础。

所谓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因其独特的物产、气候、历史条件和饮食习俗不同,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

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

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

关于地方风味菜,其划分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有特色、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是三大河流孕育出的“四大菜系”:

源于长江上游的川菜,源于长江中下游古扬州的淮扬菜,源于广东珠江流域的粤菜,源于山东黄河流域的鲁菜。

另外,还有鲁、川、扬、粤、湘、闽、徽、浙“八大菜系”之说,后又增加京、沪两大菜系,成为“十大菜

2.2四大菜系

鲁莱

鲁菜即山东莱。

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晋南北朝时。

鲁菜在北方很有影响,流传甚广,是北方菜的基础和代表,它还传进宫廷,成为御膳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菜由济南和胶东地方菜发展而成。

以清香、鲜嫩、味佳而著称,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济南菜的烹调方法以爆、炒、炸见长。

曲阜的孔府莱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济南菜大量吸收了孔府莱的精华。

川莱

川菜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西汉两晋时初具轮廓,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末清初,川菜用从南美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

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发展。

晚清以后,逐步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菜系。

川菜历史悠久,以成都、重庆两地风味为代表,具有用料广博、调味多样、菜式繁多、适应面广的特征,也较经济实惠。

川菜的特点是麻辣、鱼香、味厚,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出名,为其他地方莱所少有。

淮扬莱

淮扬菜即江苏菜。

江苏自古富庶繁华,人文荟萃,商业发达。

远在帝尧时代,名厨彭铿因制野鸡羹供尧享用被封赏,赐地“彭城”(今徐州)。

此外,江苏作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饮食资源十分丰富。

这一切使得淮扬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淮扬菜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三个流派构成,其影响遍及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其特点为: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的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炒,追求本味,清鲜平和

,菜晶风格雅丽,讲究造型,菜谱四季有别。

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

粤菜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时代,岭南尚为越族的领地,与经济文化已较发达的中原地带相比,饮食相对粗糙。

秦始皇南定百越,建立“驰道”后,中原与岭南的文化、经济交往渐多,南越的“越”字也渐为“粤”宇所代替,且成为广东的代称。

与鲁、川、淮扬菜系相比,粤菜是一个起步较晚的菜系,萌生于秦,成形于汉魏,发展于唐宋,完成于明清。

清末有“食在广州”之说。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或称惠州)菜三大部分组成。

它用料广博,菜肴新颖奇异,烹调吸收西菜制作方法,具有清鲜、嫩滑、脆爽的特点。

粤菜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有所谓“五滋”(香、松、软、肥、浓)和“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

其中广州菜为主要代表,富有洋味,其影响遍及闽、台、琼、桂各地。

3、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后曾小学吴云英师德演讲稿 篇6

后曾小学 吴云英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道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个平台最为神圣,那就是讲台。站在三尺讲台也有大十几年了,但也许谈论师德还是会显得有些稚嫩,可是绝不会失掉我的真诚。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一肩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一肩挑着千万家庭的幸福,挑着每一个孩子的前程”。来到学校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家人殷切的嘱托,怀揣着美丽的梦想。作为老师,让家长满意,让孩子们梦想成真,便是我们执着的追求,永恒的梦想!有关孩子的比喻太多,但在我眼里,孩子都是待放的花朵,而我们有幸能伴花成长,倾听花开的声音。

现在的我会习惯性的称呼我的学生为孩子,虽然有时候我自己也没有表现的很成熟,但是,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呼,它如同磁石一般深深的吸引着我,改变着我。与孩子相处,我更加年轻,因为他们需要童真与快乐,我更加细致,因为他们需要被小心呵护。我也更加成熟稳重,因为他们需要有一个坚实的依靠。然而,教师不是伟人,不能象伟人一样成为偶像,受人景仰;教师不是英雄,不能象英雄一样树立风碑,流芳千古。相比之下,我们所做的一切,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那么琐碎!班里淘气任性、不求上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暴自弃的学生时常有之。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是被宠坏了的一代,他们只知道享受现成的劳动成果,不懂得动手去耕耘。不勤奋刻苦,作业不自觉做。讲过的知识,有些孩子就是记不住,作业就是不会做,不由得你不生气。有时我也会被学生气得不知如何是好。但身为人师的这颗心告诉我们:不要放弃!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颗草都有泛绿的时候。用爱去宽容他们,呵护他们,赋予他们怒放的生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了南京行知小学的杨瑞清校长做的一场关于“学会赏识,爱满天下”的报告。报告上他一边讲,一边展示有关图片。当大屏幕上出现那片迷人的荷花池时,大家不禁发出了声声赞叹。那个画面中最显眼的是一朵盛开的荷花,旁边还有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苞。杨校长说“人们总是把目光放在这朵鲜艳的花上,却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个花苞。其实,过几天这个花苞也会开出鲜艳的花来的。这就像我们教学生一样,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很少去关注后进生。即使关注,也是嫌它怎么还不开花——人家都开了,你怎么还不开?你再不开,我就把你给掰开!”他的幽默换来满堂掌声和笑声。“如果硬把它给掰开,它不但开得不鲜艳,还会很快就枯萎。耐心地等待花开,这就是‘花苞心态’。”

好一个“花苞心态”!花不是不想开,而是时机未到啊,时机一到,它自然就会开放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就是这样吗?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领悟速度快,就像那支早开的荷花一样;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弱,领悟速度慢,就像开得晚的花一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希望每个孩子都像第一名那样聪明,只要老师一点拨,他们就都能心领神会,还会举一反三。如果有的孩子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很难接受,千方百计地想让那些孩子快速向第一名靠拢。于是,我们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生活在抑郁中,生活在硝烟弥漫中。

培养自己的“花苞心态”吧,相信那些接受知识慢的孩子就是那枝还没开放的“花苞”,它不是不开,而是在积蓄能量,是在等待时机。它一旦开放就会让你大吃一惊。抱定“花苞心态”吧,相信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就是那个“花苞”,他们是大器晚成的。这样一想,我们还会整天心情抑郁吗?想象着这些“花苞”一旦“开放”而满池荷香的情景,恐怕乐都来不及呢。

“花朵花苞,哪一朵不好,生命如水,那一段不美”用如此心态去倾听生命中花开的声音,那么我们的孩子都会取得成功。让我们拾起赏识教育,相信班级里的孩子都是能学会的,只是迟早问题,对于迟者要尤其关心爱护,不是责骂批评,他们的点滴进步要更加关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样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不会那么“痛苦”了。

浅析无锡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篇7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具有深厚的吴文化底蕴, 散落在无锡本土各地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名目繁多, 灿若珍宝, 记载着吴文化的历史沧桑。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文化与秦晋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闽粤文化等华夏文化既交相辉映, 又各显特色。然而无锡吴文化遗产在无锡旅游发展中没有发出应有的光彩, 没有占据应有的份量, 与以鼋头渚为代表的太湖风光、以影视城和灵山胜境为代表的人造主题景观相比, 备受冷落。

一、无锡吴文化遗产现状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 无锡吴文化遗产现状

1. 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无锡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5处。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的定义, 无锡的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五种类别:

古遗址:如阖闾城遗址、吴王避暑宫遗址等;古墓葬:如鸿山墓群;古建筑:如寄畅园、惠山镇祠堂群、东林书院、泰伯庙和墓等;石窟寺及石刻:如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国山碑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如阿炳故居、荣氏梅园、薛福成故居建筑群、永泰丝厂旧址、茂新面粉厂旧址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 无锡手捏泥人、宜兴手工紫砂陶艺、梁祝传说等8项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吴歌、锡剧等8项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名目繁多。

(二) 无锡吴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开发特色不明显、精品不足、重点不突出。

吴文化并不是只有无锡才有, 在苏州、常州等地也可探寻到吴文化。因此无锡在开发吴文化旅游时, 往往也入俗套, 与其他几地雷同, 没有自己的特色。如今无锡的吴文化旅游属“点多面广名气小”, “点多面广”系天然生成, “名气小”有先天和后天因素, 尤以后天为主。没能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吴文化的丰富积淀, 进行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的开发新景点、大景点和反映吴文化特色的景点。

2. 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目前, 无锡吴文化旅游的开发盲目粗放, 旅游产品档次低, 文化、科技含量低, 市场针对性差, 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不显著。

3. 旅游商品匮乏。

当前, 无锡吴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但与吴文化相关的旅游商品却较匮乏, 未能形成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很明显, 这无疑是让无锡损失了大量的旅游经济收入。

4. 景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可以说无论哪个景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 当然吴文化景区也不例外。城镇建设带来的环境氛围商业化和人工化对吴文化景区造成极大冲击;对景区内古建筑进行不恰当的重新包装, 在建筑材料、颜色及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人为改变, 破坏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5. 宣传力度不够。

吴文化在国内可以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 但无锡在吴文化景区的宣传力度上还远远不够。比如旅游者到了无锡, 不知道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或者虽然知道这里拥有丰富的吴文化, 但却不知道该去哪些地方才能真正领略到吴文化的真谛。还有, 与吴文化相关的景区很多, 但它们的知名度都太小, 旅游者对它们知之甚少。

二、无锡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

(一) 旅游主题形象定位

如何扬长避短、合理开发出特色吴文化旅游产品?首要步骤就是塑造吴文化的主题形象。主题与形象是资源的生命, 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有力的工具。在吴文化开发中主题形象定位是核心问题。

1. 一个地区要增强其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必须

树立鲜明的地区形象。对本地区的旅游开发有一个总体的主题定位和开发理念。无锡自古就是吴文化繁盛之处, 人文荟萃之地。因此, 可以“吴之发祥地, 人杰地灵乡”为地区旅游主题形象, 将吴文化的开发与城市形象定位紧密结合起来。

2. 对于一些景区同样也可进行形象定位。

如民俗村 (吴文化公园) , 它融江南吴地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为一体, 以艺术、文物、园林景观及普通居民的生活情况为表现形式, 具有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多种功能。因此, 可以“小小民俗村, 尽显吴风情”作为形象定位语。

(二) 旅游景区的建设

1. 实行集中连片开发策略。

结合无锡市吴文化遗产数量大、单体吸引力等级不高的特点, 无锡市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施行集中连片开发策略, 把空间相邻的文化遗产集中统一开发, 通过通道链接、功能完善、内容整合、形象共塑、管理一体等手段, 以合力形成规模较大的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区。就目前无锡吴文化遗产状况来看, 可以培育五个精品旅游区:一是以寄畅园、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二泉映月》、惠山古祠堂群为代表的惠山古镇旅游区, 确立“名园·名泉·名曲·名祠”的形象主题;二是以清名桥水弄堂为代表的古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 含古运河两岸的文物古迹, 确立“运河人家, 旧时江南”的形象主题;三是市中心游憩商务旅游区, 含崇安寺、阿炳故居、东林书院、钱钟书故居、薛福成故居、无锡的老字号商店等, 确立“大师故居, 华东名街”的形象主题;四是以梁祝文化、陶瓷文化为核心的宜兴善卷洞旅游区, 含祝英台琴剑之冢碑、梁祝墓、英台阁、祝陵村、梁祝文化陈列馆、宜兴陶瓷博物馆等, 确立“善卷文化, 梁祝故里”的形象主题;五是以泰伯庙、吴地民俗馆和泰伯墓为核心, 增加纪念性场馆和展示性场馆, 形成古吴文化和民俗旅游区, 确立“至德泰伯, 吴地始祖”的形象主题。

2. 进行景区改造更新。

对于文化遗产的解说, 文字要力避艰涩难懂, 内容要能与旅游者的知识和参照系发生联系, 富有时代感、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启发性;可考虑借助适当的科技手段 (如声光电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 , 来增强文化遗产的景观性, 强化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五觉”冲击, 酿制梦幻意境;适当增添休闲设施, 赋予文化遗产景区的休闲功能;综合应用表演演示以及设置可参与性的游乐项目等手段, 将肃静抽象的文化遗产生动化、通俗化、情景化, 使文化旅游过程不但能够观赏, 而且可以参与, 可以体验, 可以品味。

(三) 旅游线路的设计

1. 综合型:

将无锡吴文化旅游与无锡自然风光游及主题公园游结合起来设计旅游线路, “古绿结合”, “古今结合”, 满足大众口味需求。具体旅游线路可根据游客需求来组合, 如锡惠景区→鼋头渚→灵山胜境、古运河→太湖→影视城等。

2. 专项型:

把意义具有相似性或互补性的文化遗产组合起来, 形成能吸引对某一方面文化有特殊兴趣的旅游者的特色旅游线路, 如古运河风情游、二泉映月游、吴文化寻根游、工业遗产游、名人古迹游等。

(四) 旅游产品的升级

推出观光、访古、民俗、祭祖、宗教、节庆、休闲度假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 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以吴文化为包装, 通过游乐化、情境化、休闲化等打造手法, 将文化融于“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中, 设立一系列以吴文化为包装的主题酒店、主题会议中心、休闲会所、康体休闲中心、餐饮群落、商铺群落、茶馆群落、作坊群落等, 让游客在休闲体验中去了解吴文化的魅力。

(五)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

做好吴文化遗产的开发规划, 贯彻旅游环境保护的思想。在开发过程中, 采取积极措施, 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 就地取材, 依景就势, 切不可粗放开发与盲目利用;对一些重点吴文化景区, 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 以免超过旅游环境容量, 造成破坏;在保护好景点的同时, 注重对景点周边环境的整治, 使周边环境和景点风格相和谐, 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六) 注重营销

1. 吴文化景区和旅行社应通过市场细分, 充分

了解整个客源市场情况, 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 来吸引旅游者。

2. 通过举行节庆、纪念活动、研讨会、论坛等, 吸

引媒体的报道, 借机宣传无锡吴文化,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使无锡吴文化的重要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的认识。

3. 加大对无锡吴文化研究的资助力度, 积极促进大量优秀研究成果的产生。

出版有关无锡吴文化的文化丛书及音像制品。

(七) 开发制作吴文化旅游纪念品

面向市场, 紧紧围绕旅游者的购物需求, 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和开发研究机构;通过题材创新、表现形式创新、制作工艺创新、载体创新、品牌创新等策略, 开发制作丰富多样的吴文化旅游纪念品。

(八) 区域联合, 做强品牌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展地, 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安徽东部等地是吴文化的传承地。无锡应与这些地方联合, 形成完整的吴文化链条, 共同提升吴文化影响力, 做大做强吴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郑向敏, 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2]江苏省旅游局.江苏导游基础知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许纯玲.文化旅游开发[M].武汉:科学出版社, 2000.

吴泽洲倾心打造“国际文化”名片 篇8

弘扬中华文化

出访途中,吴泽洲先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到海角天涯”。这位以“凭借国人自身努力,能动地把我国文化艺术精华推向世界艺术舞台和国际文化市场”为己任的吴泽洲先生,原先其实并非文化界人士,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偶然的机缘和个人志趣涉足了文化圈。”上世纪90年代他还在奥地利工作,当时曾热心帮助朋友完成了一场“北京——维也纳音乐之声”音乐会,此举受到媒体盛赞,此后吴泽洲便开始关注起文化行业来。每年回国,在朋友们鼓励下,他都会向有关部门提议、策划和组织一两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口碑相传,不久便有不少艺术团体希望和他合作,新闻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他的名字。

吴泽洲,原是物理学家,曾经在国内外大学和科学院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达30年。后来他渐渐地恋上了文化、文艺事业,开始了文化之旅,在文化之旅中办得最出色的,要数1998年在海内外引发轰动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这是他的杰作。从那以后他一发而不可收,一步一步地进入了文化圈,每年他都策划一些可圈可点的文化交流大事。这次行程万里、历时20多天、横跨亚、欧、非三大洲5国10城的巡演,就是经他策划、携手浙江民乐团游走世界舞台的生动记录,也是他10多年文化之旅获得成功的缩影。

那天夜晚,浙江民乐团在德国科隆大音乐厅演出,吴泽洲先生与我就坐在后台敞亮的咖啡吧里,边看着前台演出的电视监控,边愉快地聊着。吴先生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却心怀大志,“要把世界各地的杰出文化引介到中国,同时把中国民族文化播扬到海角天涯。”这十多年中,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地努力着,相继将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上海民族乐团、香港中乐团、解放军红星民族乐团、南京民族乐团以及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广州交响乐团等国内一流艺术团体推介到国际舞台上去,同时又不断将海外优秀的演出团体和艺术品种引进到国内文化市场来,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链,并且年年有新创意、新展示、新开拓。

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成就了吴泽洲,也成就了“吴氏策划”这块金字招牌。1997年起,在吴泽洲推介下,维也纳金色大厅便年年举办“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到今年的浙江民乐团在金色大厅演出,已举办了九届“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了!光是今年,吴泽洲策划实施的文化活动就多达17项。

策划力求完美

当我问吴泽洲,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很费精力而经济效益又不稳定的事时,他说:“我一心想让祖国瑰丽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交谈中,让人时时感受到吴泽洲的睿智和热情。他善于学习,掌握了多门外语;他拜访学者,虚心求教;他调查市场,遵循市场规律以新的理念策划和运作;他行事果断,审慎和执著,在国内民族音乐遭遇困境之时,吴泽洲却在西方引发轰动。尽管文化非他所学专长,但30年任教大学的经历以及长年在国外工作对外部世界有相当了解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终于使他在文化领域发挥了如此重大作用。

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运作理念,吴氏策划的运作似乎已远远超越了文化经纪的范畴。我夸吴泽洲先生“功德无量”时,他总是笑笑说“我只是在做我喜欢做而且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

我还亲眼目睹了吴泽洲旗下“吴氏策划”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他们热情、严谨、高效,所以这次浙江民乐团这支大部队在亚洲、欧洲、非洲各大名城演出中,所有的辗转调度均有条不紊,整个出行流程清晰明快、和谐紧凑,各个环节张弛有度,极富人文关怀,异常完美。这次三大洲的10场演出均取得圆满成功,并向海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艺术身价。面对成就,吴泽洲说:“我没有失败的权利。”这次演出得到欧洲主流社会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奥地利总统海因茨·菲舍尔题词:“浙江民乐团带来的是一场大师级的音乐活动,将引人入胜的中国文化融入到民乐中,更将促进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谊。”我国驻奥地利大使卢永华说:“中国的崛起令世界瞩目,原先我们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常滞后于经济发展,吴泽洲这几年连续不断地开展民间文化外交填补了这个空白。一场音乐会的影响和效果往往超过了我们官方组织的外交活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祝贺浙江民乐团圆满完成“文化使者,友谊桥梁”的出访任务时,专门向吴泽洲先生送上了一份诚挚的感谢。

打造国际名片

每次与吴泽洲谈国际文化贸易、文化竞争的话题时,吴泽洲就强调:“我们要在WTO的平台上,分享我们民族文化应当得到的权益。”眼下,吴泽洲将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筹划文化产业和艺术教育的国际合作上。他认为文化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商品的竞争。而“打造文化精品和推广文化商品,这就亟须培养高素质、拥有国内外双向视野的创作人才和营销人才!”

三大洲巡回出访回来后,他又到浙江寻求和洽谈长期合作事宜。谈到下一步,吴泽洲又有新的思考,“吴氏策划”正酝酿着和我国各省市合作,为地方“打造国际名片”。他希冀通过商业运作模式,摸索出回收文化投资的途径。“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目前外国的文化竞争力很强,我们应该搞好策划,以我们民族的文化魅力扩展舞台影响力。”吴泽洲先生如是说。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By Su Weiqian

I met Mr. Wu Zezhou early this year when I visited Switzerland, Germany, the Netherlands, Austria and Egypt as a member of Zhejiang Traditional Music Orchestra. Wu was the architect of the orchestra's visit to these countries.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m, a scholar-turned showbiz producer who has masterminded a series of high-flying activities for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Wu is not a showbiz producer by career. He worked as a physicist for over thirty years at variou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overseas before turning his attention to Chinese cultural promotions. The most successful activity initiated was in 1998 when a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orchestra staged a concert in Vienna to celebrat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This sensational hit made him consider shifting his career. Gradually his name was mentioned on more important occasions and he was much sought after by Chinese show business organizations.

For about 10 years, he has been involved in big showbiz productions. Every year, he would launch a few large-scale activities, either promoting a Chinese show in foreign countries or introducing a foreign show to China. For him, it is not just showbiz. Instead, it is his personal endeavor to promote the best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and the global market. So far, he has successfully introduced the top Chinese orchestras to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When the Zhejiang Traditional Music Orchestra was staging a show at Cologne Concert Hall, Wu and I sat in a brightly lit coffee room backstage, watching the performance through a monitor and chatting about his showbiz production with delight.

During the conversation, I asked why he spent so much time doing something of inconstant economic efficiency. He said, want the world to see the splendor and wonder of the Chinese culture.?I could feel his enthusiasm and wisdom in cultural promotion. He speaks a few foreign languages. He visits scholars to acquire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ings he promotes. He investigates the markets and follows the market rules while applying new ideas to his productions. He makes quick yet cautious decisions and he never loses his direction.

The trip also gave me a chance to se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knowledge, and discipline of Wu's staff. They are enthusiastic, conscientious, and efficient. The ten performances were well organized and comfortably scheduled with a perfect rhythm and down to the last heart-warming detail. The trip was a huge success and was highly applauded in the visited countries as well as in Zhejiang.

Whenever talking about culture, Wu will always mention concepts such a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rade and cultural competition. One priority on his current agenda i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cultural business and art education.At present, Wu is trying to seek a long-term cooperation with Zhejiang to further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His next step is to expand ties between his production team and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e wishes to achieve a good return on cultural investment through an effective business mode.

吴文化演讲稿 篇9

一、活动背景:

吴文化是孕育在长江下游苏、嘉、杭、湖平原上,以太湖周围为密集区的良渚文化以及前承后续的总称,又称吴越文化。因为苏州是广义吴地的核心区域,也是吴文化的核心区,苏州代表了吴文化的精髓,反映了吴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把握吴文化的本质,就必须对吴文化的特征进行缕析,重点研究吴文化与苏州文化之间的关系。随着苏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许多海内外游客来到苏州。然而,对于吴文化的了解却与日俱减。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新生力量,同时也是一庞大社会团体,在大学生中宣传吴文化,更加有利于吴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发展,也为其日后的传承奠定基础。

二、活动目的:

本次“吴文化展览”活动,主要通过宣传、展览的方式,向在校大学生具体展示吴文化的结晶,包括民风民俗、景观文化、至德文化、民间艺术等。通过能把握、能操作、能感受的具体项目,让大学生感受到吴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他们在了解的基础上,喜欢吴文化,并自觉承担起保护、宣传吴文化的责任。

三、活动内容:

1、活动时间:2012-3-15上午9:00至下午17:002、展览地点:南区食堂二楼会展实训室

3、主办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学生会

4、总负责人:李萍

四、活动开展:

1、活动前

①3月10日,联系外联部拉赞助;

②3月11日,制作好宣传单、条幅,联系宣传部出海报、展报;③3月12日,确定需要邀请的领导、老师名单,制作邀请函;④3月13日,派发邀请函,将海报张贴到宣传栏;

⑤3月14日,布置场地,搭建展台,准备活动登记表、纸笔;

⑥3月14日晚6点,在学生会办公室召开活动会议,向工作人员分配任务,强调注意事项。

2、活动中

①3月15日,8:00——8:40在展厅摆放展品,9点活动正式开始;

②工作人员佩戴工作证,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照相、指引及各展品的介绍;

3、活动人员安排:

9:00——11:20特展厅2人,6个标准展厅各1人;

11:20——13:30特展厅6人,6个标准展厅各3人;

13:30——15:00特展厅2人,6个标准展厅各1人;

15:00——17:00特展厅6人,6个标准展厅各3人;

①负责人做好活动受邀嘉宾的签到、合影留念工作;

②3月15日17:00活动正式结束,收好所借物品,并且将条幅和展板根据需

要及时收回,以免丢失,办公部在三天之内写好活动总结,交给学生会负责人和分团委书记;

③3月16日,归还所借展品;

4、活动后:

①3月17日,联系办公部完成活动总结和活动经费报表;

②负责人向分团委书记报销本次活动花销。

五、经费预算:

横幅(两条):140元;宣传单(500份):250元;装饰品(气球、彩带):50元;其他支出:50元;共计:490元。

六、活动注意:

1、注意安全和天气变化,并灵活的调动活动时间;

2、注意人员工作的分配;

传承传承吴地非遗文化活动总结 篇10

我们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悠的文脉、深厚的底蕴,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绚丽辉煌的篇章。作为从外地转到无锡来的新时代少先队员,非常有必要了解、保护并传承这些非遗文化。那我们辅导员怎样带领这些学生围绕“非遗文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激发队员的研究兴趣,让队员了解非遗文化。

我们中队的少先队员对吴地非遗文化充满好奇和兴趣,在平时的研究中他们喜欢问“这是非遗文化吗?”“吴地非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这是可贵的。心理学家指出,生动、有趣的材料,能唤起人的好奇心,激发起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在研究中,辅导员要注意观察和发现队员感兴趣的话题,进而顺势引导他们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刚接到研究非遗文化这一课题任务时,我就把这消息告诉了我们中队的队员们。我就对队员们说:“学校领导非常喜欢

我们中队,说我们中队的队员非常认真,于是给了我们一个研究非遗文化的机会。  ”这一消息一宣布,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个个都很兴奋。于是我就把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布置给了队员:

1、非遗文化是什么?

2、吴地非遗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我首先给队员们带了个“高帽子”,从而激发了队员们的研究兴趣。当队员有了研究兴趣,他们就很轻松的完成了研究任务,初步了解了非遗文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研究吴地非遗文化,让队员领略非遗魅力。

(一)组织队员积极探索,分类研究。

在前一阶段的研究中,每个队员对吴地非遗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非遗文化,它不是某一个单一的方面,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根据这一特点,我在第二个研究阶段引导队员们积极探索,分类研究:

1、第一小队:主要研究吴歌、戏剧。

2、第二小队:主要研究锡绣、惠山泥人、蓝布印花。 3、第三小队:主要研究吴地故事与诗文。

4、第四小队:主要研究无锡老地名和无锡方言。 在这分类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让每个队员了解了一些非遗知识,而且培养了队员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方法。

(二)组织队员交流汇总,展示研究结果。

1、资料交流汇总。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中队的每个队员都有了一定的收获。有的队员在网络上收集到的了有关资料,有的队员在报刊杂志上收集到了有关资料,有的队员还从周围的老人那里收集到了相关资料  于是,我就利用一节综合实践课专门让队员进行资料的交流和汇总。

2、展现吴地非遗文化的魅力。

手抄报和剪报都是小学阶段一种比较有效的展示方式,我们就先组织学生探究的它们的制作方法,然后让队员分组合作完成一份手抄报或剪报。

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不仅进一步互相学习了有关吴地的非遗知识,领略了吴地非遗文化的魅力,而且培养了队员的动手和合作能力。

三、促进“外地学生学无锡方言”,为队员搭建成长舞台。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研究地方文化的钥匙。无锡方言在生活中处处可听,时时可闻,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但我中队的队员都是外地的,都不会用无锡话交流,甚至听不懂无锡话。所以,我中队通过“向周围的无锡老人学习、向无锡本地学生学习”的方式,依托学校少先队课题研究的平台,进一步让每个队员了解无锡方言,会说一些常用的无锡方言。

1、学习无锡方言的特点和现状,了解无锡方言的使用价值。

2、向身边的无锡人学习无锡话,在五(7)中队的

队员中选一些会说无锡话的队员作为我中队学习无锡话的“小老师”。

3、邀请会说无锡话的小队员到我中队来开展一次“老小讲劲头”节目。

4、组织一次“我用无锡话来讲劲头”比赛。

5、让队员交流学习无锡话的感受,写一篇体会文章。

6、评选“无锡方言小达人”

这活动是通过各小队的研究与学习带动本中队全体队员对无锡方言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从而营造“人人了解无锡方言,人人学习无锡方言,人人会说无锡方言”的良好氛围。

[

传承传承吴地非遗文化活动总结

]

★ 吴鲁爱国主义征文

★ 鲁读后感

★ 鲁鲁读后感

★ 传承_记叙文

★ 从鲁院的园子里经过经典散文

★ 鲁组词语

★ 鲁豫语录

★ 鲁鲁修经典台词

★ 鲁漂流记读后感

上一篇:网络门户网站新闻稿发布方法下一篇:学生证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