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的调查

2024-07-28

企业融资的调查(共8篇)

企业融资的调查 篇1

标题:关于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议话题。本文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调查。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中小企业,特别是县域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活力源。中小企业对国家增加税收、百姓就业、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是不可或缺的、是主力军。但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瓶颈,也就成为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本文多半是采用走访问答及资料搜集式

三,调查地点:

唐山市区以及丰南区一些中小企业

四,基本情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走访了唐山市区及唐山市丰南区的一些中小企业,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像唐山这样经济较发达地区,亦是存在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因为融资链的断裂而濒临倒闭,还有几家产销不能结合,也是由于融资难的问题。

五,调查结论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并非我一国所有。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国情下特有的成因。总体看,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有金融体系的缺陷

我国现有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组织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现有金融体系的设计,是以服务大中型企业和大的经济主体为主的金融体系,无法、也不可能为广大的民营经济主体、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服务。

一直以来,真正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太少。因此,现有金融体系是承担不了、也不会承担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需求。而我国的现状是,中小企业承担着巨大的市场繁荣、公民就业、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使命。但是,这一企业群体的发展,却长期处于融资难的困扰,这对持续繁荣市场、百姓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中小企业群体来说是个顽疾,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而同样拥有大量中小企业的美国,其银行体系共有8000多家。其中,小型银行的数量占总数的94%,他们的主营业务就是面对广大的中小企业。这样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宽泛的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服务保证。

(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大致可以分为民间高息拆借融资、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借贷融资三个方面。从这三方面的融资

环境看,首先,中小企业民间融资数额太少,他们不敢从民间融资渠道获得额度较大的资金,因为民间融资成本过高,也就是高利贷,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其次,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太窄,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不可能从证券市场获得融资;再次,间接的银行融资门槛太高,一定要抵押才有可能得到贷款。即使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各大银行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各大银行也设立了中小企业服务部门,但中小企业有抵押能力的极少,因此,能得到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也不多。因为,抵押制度的门槛限制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信贷融资。

(三)信贷资源配置的失衡

我国的信贷资源历来配置失衡,银行体系的信贷资源大都流向大中型企业,即使在信贷量猛增的2009年,中国银监会统计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增幅高达63%,但据北京市担保协会统计,该地区新增贷款中,单笔额度在500万元以下的仅占3%,信贷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此外,中小企业由于天然的弱小,从融资条件上看不占优势,这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自身原因。

六,评价建议与对策

1、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一是引导中小企业通过改革转变经营机制、改组优化企业结构、改造增强企业后劲等举措,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二是强化信用观念,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中小企业必须强化信用意识,保全银行债权,按时还本付息,有困难时与银

行协商解决,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中小企业除应建立起规范的产权制度外,还必须建立起与企业法律地位适应的有效的财务制度,提高信用水平和资信质量。

2、金融机构应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改善金融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15条规定:“各金融机构应当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应当改善信贷管理,扩展服务领域,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其业务经营范围内,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机构责无旁贷,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融资要一视同仁、一律公平,通过提高效率降低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尽可能控制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减轻中小企业还贷压力。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银企合作的直接信息渠道,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及信用档案,强化金融内部监管,确保资金投放合理。金融机构要简化贷款程序,增加信贷规模,重点满足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流动资金需求。

3、制定相应的政策,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认真落实好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并运作好小企业信贷中心,充分发挥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金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政府部门要加强联动,为金融和企业提供信息沟通便利,多方了解经营者的活动,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规范民间融资市场,促进其对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与民营金融中寻求互补性,让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具有选择性;鼓励和支持各银行业机构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模式,简化授信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合理确定利率。大力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二是健全担保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推动和发展以企业出资为主,主要为产业集群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的互助式会员担保机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比如成立担保公司等。

三是构建信用体系,营造融资环境。加快建设统一的企业信用诚信体系,继续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大力推进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全市信用中介缺位,活跃中小企业融资市场。

总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是在唐山,在中国大部分省份都存在,作为这个问题上的两个主体:企业和金融部门,都要加强自己的职能建设,财务管理等诸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生还能活跃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善国家总体经济运行体系。

企业融资的调查 篇2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

关于企业社会资本问题,在早期的社会资本研究的一些文献中已经开始关注组织和企业的社会资本问题。伯特(1992)第一个将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研究的主体,明确指出了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关系是社会资本。Gabbay等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有助于企业这一主体目标实现的那些资源。随后,Roger Th.A.J Leenders和Shaul M.Gabby (1999)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的能够促进其目标实现的有形或无形资源。Nahapiet和Ghoshal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应该是“企业(包括其内部成员)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干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界定也各不相同。边燕杰、丘海雄指出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的社会资本。周小虎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指那些能够被企业所控制的,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目标和实现目标活动的,嵌入企业网络结构中显在和潜在的资源集合。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者关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的梳理,本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特定的制度前提下,能够防范经营风险、推进合作、增进效率和带来长期利益流的信任与网络的总称。具体来说,这个定义至少包含以下意思:(1)社会资本必然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联系在一起。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内外个人及组织之间的社会网络,它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保持组织、人际间即时、高度弹性化的相互联通以及资源能力的动态整合。(2)信任是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要素。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在创造价值的制度环境里如果没有信任,就没有任何技术、使用价值能够转移为经济利润。企业信任表现为面对面、人格化亲密的深度信任,以及与普遍化的声誉(商誉、品牌等)等相关联的“反思性”、非人格化浅度信任和抽象信任。本文不同意将信任排斥在外,因为缺少相互信任,无助于获取资源和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或联系不能成为企业社会资本,鉴于此,本文从信任、网络两个维度来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的二维分析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资料搜集与取得方法

对于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的调查,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调查相对困难,真实资料取得不易。因此,本研究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善巧运用了“强关系”的力量,也因为此,本研究采用了非概率抽样方法,这样就不可避免引发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也因此引发结论的可信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的解决方案是:一是慎重选择样本,在对浙江省民营企业整体情况(如企业数量、行业分布和经营规模等)进行系统了解后仔细选取样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抽样倾斜。其二是尽量增加样本规模,将抽样误差尽可能减少。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样本规模为278个,调查对象是浙江省278家民营企业的278位董事长、总经理或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本次接受调查的企业主要分布于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和金华。其中,杭州的企业为61个,占总数的21.9%,宁波的企业为70个,占25.1%,温州的企业为34个,占12.2%,绍兴的企业为32个,占11.5%,金华的企业为27个,占9.7%,其他企业分别分布于台州、嘉兴、湖州、衢州和舟山。本次接受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201人,占总人数的72.3%,女性为77人,占27.7%。在年龄上,25-45岁的被访者占了总数的62%,而这其中又以36-45岁的为主,占了总数的38%。在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被访者占24.8%,有23%的民营企业主/总经理或中高层管理层接受过高中、职高或中专教育,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总人数的52.2%。

在职务分布上,接受调查的企业主/董事长为108人,占总人数的38.8%,高层管理者占总数的27.3%,而中层管理者则占33.8%。

(三) 资料整理与分析

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78份,有效回收率92.7%。对回收的问卷,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大型统计软件包进行了科学处理。

三、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者对社会资本的理解

基于本文对于社会资本的界定,同时考虑到现实中人们对于社会资本的认识,本文将社会资本操作化为四个指标用以测量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者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此四个指标是: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信任和规范;社会关系网络;由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

(一)关于社会资本的调查结果

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75.5%的被访者听说过社会资本一词。但是对于其后一题,关于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所有的被访者都进行了填写,经过调查追问,被访者都知道社会关系网和信任诚信等词语,但是之前没有听说过社会资本这个词,看了选项后,才大致明白社会资本是怎么回事了。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多选题,几个选项的总和不等于100%),57.2%的被访者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52.5%的人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和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48.2%的人认为,社会资本是在市场中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另有38.8%的人认为,社会资本是信任与规范。以上的调查结果,有趣地验证了人们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结果普遍集中于社会资本到底是社会关系网络还是信任与规范的理解,与各学者们的不同解释惊人相似。同时也印证了本文将社会资本理解为社会网和信任两个要素,是明智之举,可以包容社会资本的全部涵义。

(二)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者对信任的理解

“信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牵涉到很多层面和维度。对于信任的测量,更加难以操作。本文将借助帕萨·达斯古普特等学者关于信任的理解来对信任进行操作化处理。帕萨·达斯古普特等学者认为,信任建立在声誉基础上,而声誉是在长时间行为被别人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的。

既然信任是建立在声誉的基础上,那么声誉又该怎样去测量呢?本质上,声誉表现为一个人的能干、正直、人品和个性,这些特征对资源转移以及个人可观测到的地位和社会能力起象征性影响。具体来说,拥有良好声誉的人通常具备一系列的特征:得到同行与客户的尊重和认可,有能力、亲和力、谦虚以及大度,愿意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良好的企业理念,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里保持企业的成长性,使企业规模扩大、发展快,而且持续时间长。此外,是否与政府部门建立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是良好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学者对于声誉的理解,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将声誉操作化为四个指标,即:产品质量过硬、有良好的口碑;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遵守合同、信守诺言;企业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从调查结果看来,有78.1%的人认为企业声誉最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过硬、良好的口碑上;分别有9%、7.6%的人认为企业声誉主要体现在企业遵守合同、企业主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品质;仅有5.4%的人认为企业声誉体现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现状分析

由于本研究所指的社会资本主要包含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两类要素,因而对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分析上,不仅要考察浙江民营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密度等指标,还要考察企业的信任状态。对“信任”的研究则主要是通过研究民营企业的声誉来进行。

对浙江民营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调查发现:

1.浙江民营企业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出现两级分化,有50%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识的政府官员数量少于10人,其中有19.4%的人认识的政府官员数量为五人以下。而另外50%的民营企业管理者认识的政府官员数量超过10人,其中,11.9%的人认识的官员数量为20—50人,更有10.8%的人认识的官员数量超过50人。

2.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认识的政府官员大多分布在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部门中。据调查统计,分别有71.9%、70.1%、50%、28.4%的人表示自己认识的官员分布在工商部门、财政税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及土地部门。只有22.7%的人认为他们认识的官员分别在其他部门。对于认识政府官员的动机,有绝大多数(78.8%)的浙江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表示认识政府官员有助于熟悉与经营相关的各种政策;有差不多半数(48.9%)的人表示认识政府官员有助于争取项目;分别有33.8%、24.8%和23.7%的人表示认识政府官员有助于保护企业免受各种骚扰;有利于筹集资金和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另外有2人放弃对此题作答。需要说明的是,本题为多选题,各百分比相加不等于100%。

3.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认识政府官员的途径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据调查统计,分别有64%、62.2%、52.9%的人表示他们认识政府官员是通过社会活动或会议认识、通过熟人或朋友的介绍和通过业务往来认识的。另外有48.2%的人表示他们认识到政府官员一部分本来就是自己的亲戚朋友或是同学老乡。

4.从社会关系网络的密度来看,浙江民营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的联系非常频繁,其次是与政府官员的联系,与社区的联系比较少,而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联系最少(见表1)。

对浙江民营企业声誉的调查发现:(1)绝大多数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认为企业声誉和企业主声誉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据调查统计,100%的人认为企业的声誉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89.6%的人认为企业的声誉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7.1%的人认为企业主声誉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性,其中,77.3%的人认为企业主声誉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有2.2%的人认为企业主的声誉对于企业的发展不是太重要,此外,有2人(0.7%)放弃对此题作答。(2)浙江民营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他们企业的声誉不太自信。据调查统计,只有27.3%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认为他们所在企业的声誉非常好,认为不太好的有3.6%,其他人都选择他们所在企业的声誉比较好。

五、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者听说过社会资本一词,并且对于社会资本的理解各有不同,几乎一半的被访者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网络,一半的被访者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和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他们的理解与学者们对于社会资本的解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方面,浙江民营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的联系非常频繁,其次是与政府官员的联系,与社区的联系比较少,而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联系最少。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一方面显示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务实精神,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生产与销售工作,但是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浙江民营企业眼光不够长远的问题,他们普遍忽视了与高校及研究机构和社区的联系。随着知识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企业技术进步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前者不仅能为为企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知识源,还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研究机构则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对于社区来说,企业处于社区中,与社区保持良好关系,获得社区的支持与理解,可以为企业生产与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企业声誉方面,虽然所有的浙江民营企业管理者都认为声誉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数管理者对他们企业的声誉不太自信,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管理者认为他们所在企业的声誉非常好。这表明浙江民营企业主还需要在企业声誉方面下工夫,企业声誉不仅来自企业的声誉,还来自企业家的声誉。增强企业声誉的方法主要有: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对消费者负责;遵守环保制度,对企业所在地的居民负责;尽力做慈善,尽量做个企业公民,负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企业家声誉的获得主要是依靠企业家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道德情操获得的。除了企业和企业家的努力外,营造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诚信的社会环境,首先需要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加强宣传,使企业充分认识诚信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使其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完善相关的教育机制,进一步改善企业信用环境,进一步匡正企业诚信行为,着力培育企业信誉、诚信等意识。其次,推进民营企业诚信建设,完善规范信用评估制度。依托企业信用资讯网建立企业诚信记录数据库,做好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再次,建立相应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那些在具体实践中践行诚信品质的企业给予物质、荣誉和政策等方面的奖励。对那些违反诚信的企业坚决给予处罚,限制其发展,限期改正,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企业要通过合法的手段将其清除出市场。最后,还应加强企业诚信的外部治理并构筑企业诚信风险的屏障。充分发挥行政监管、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力量,及时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预警信息,起到外部化解诚信风险的补救措施。

摘要:社会资本对企业而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研究企业社会资本对于认识浙江民营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从信任、网络两个维度来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的二维分析模式。通过社会调查方法, 调查浙江民营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构成、密度和声誉状况来分析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状况。

关键词:民营企业,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声誉

参考文献

[1]福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婉容, 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1998.

[2]武志伟.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和功能研究[J].软科学, 2003 (05) .

[3]Roger Th.A.J.Leenders and Shaul M.Gabby.Corparate social capital and liability[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9.

[4]Nahapiet, J.&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3 (02) :242-266。

[5]边燕杰, 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02) .

[6]周小虎.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基于网络结构观点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7]萨.达斯古普特, 伊斯梅尔.撒拉格尔丁.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M].张惠东,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

企业融资的调查 篇3

由于早期的制假售假目标多是公开或者半公开状态,对于深入调查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打假初期的工作重点在于向执法机关进行投诉和协调执法关系。当时提供打假业务服务的机构有很多,包括商标事务所、专利商标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调查公司和其他咨询机构。而随着大量打假行动的展开,制假售假行为变得越来越隐蔽,假冒目标的发现不再像从前一样容易,而权利人的保护诉求也逐渐从查处销售终端的零售店面转变为查处包括产、供、销整个制假售假链条的团伙犯罪。在这种情况下,深入调查的能力在打假行动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成功的打假行动对于深入调查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专职人员长时间的跟踪监控,又要求长期的资本投入培养线人队伍。很多不具备专职调查力量的机构开始逐渐退出了打假业务领域,转而专精于各自的商标专利申请、维护业务或法律诉讼业务,而培育了成熟专职调查力量的打假调查公司成为此项业务的主流力量。

打假调查公司的工作内容

通常,人们认为专业打假调查公司的工作内容很神秘,这也许是受到影视或者文学作品对于私家侦探描述的影响。实际上,专业打假调查公司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假冒品研究、市场走访、上下游假冒工厂和销售商调查、投诉、协助执法、跟进案件处理等活动。

专业打假调查公司的主要工作内容不是在于可见的、轰轰烈烈的查处行动,而是在于前期隐蔽的、艰苦的漫长的调查和准备活动。由于如今的假冒品生产和流通大多都是有组织犯罪,在整个网络中有严密的分工和规避打击的措施,所以打假行动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要想把一个假冒工厂打掉,就要将假冒品的销售商、批发商、中间商、印刷厂、制造厂等全部查获,这需要做大量的排查和调查工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打假项目的细致安排和精心布局也是打假调查公司必须做到的。在接到权利人的委托和保护政策要求之后,专业的打假调查公司会依照权利人产品的特点、假冒品的区域分布形势以及假冒品流通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调查人员完成各种类型的具体工作:如细致的市场走访,在市场中发现假冒产品,进而找到经销商和上游供应商;耐心的深入调查,通过初步的线索找到在一定区域内潜伏的假冒品批发商和仓库;有目的的安插线人,详细的了解高危工厂和物流仓库的假冒品生产和仓储情况。

打假调查公司与一般机构的主要区别

相比权利人本身、商标专利所和律师事务所等其他打假机构,专业打假调查公司的区别在于:多元化的人员构成、专业和主动的操作模式、高效率要求和追求良好效果。

专业的打假调查公司的人员构成涵盖了律师、商标代理人、政府工作人员、军(警)退役人员等各种专业人士,较之其他一般知识产权机构从业人员结构更为多元化。专业打假调查公司的一线调查人员大多都拥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调查经验和与调查工作相关的专业技能。专业打假调查公司配备负责权利人服务工作和案件安排工作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拥有丰富法律知识的高学历人员,这使得理论与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从而保证打假活动的顺利实施。

专业打假调查公司的操作模式与一般机构打假模式的区别在于其具有主动性。一般来说,打假调查公司在接受权利人的打假诉求之后,会为权利人及其产品量身订做一整套打假策略和方案,其中针对案件的性质、案件的数量、关注区域以及案件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依照这些要求和政策,打假调查公司或主动安排调查员进行市场调查和深入调查,或安排调查员进厂摸底,或开发厂内线人,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投入成本和主动搜集各类假冒品的线索,整理之后连同查处建议以清晰明了的线索报告形式(包括调查过程、目标情况介绍、样品照片、规模评估等信息)提交给权利人,由权利人确认是否采取进一步措施。

打假调查公司的服务模式

目前很多国际品牌权利人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打假调查公司的使用模式,一般来说品牌权利人首先会对希望委托案件的打假调查公司进行考察,从经营规模、案件类型和覆盖区域等方面充分了解打假调查公司的相关情况;在考察过程中,权利人可能会将自己遇到的假冒品问题与打假调查公司进行探讨,听取打假调查公司的建议,从而考察打假调查公司的业务能力和经验;打假调查公司在获知权利人遇到的问题之后会提交自身对于权利人假冒问题的整治方案,如果双方彼此认可,则签订合作协议:由权利人向打假公司签发授权书和权利证明等资料;之后,打假调查公司将安排人员主动寻找和按照权利人指示挖掘假冒线索,并通过邮件的方式呈送权利人,从而展开实质性合作。权利人方面此时一般都有确定的部门和专职人员来管理打假调查公司负责的案件,同时及时处理鉴定报告和价格证明等文书的出具;而打假调查公司方面也会派出专门的客户服务人员与权利人方面进行沟通,从而保证信息沟通的顺畅和高效。

随着打假调查公司内部人员构成的不断多元化发展,服务类型也开始不断增加和创新。其中对于调查、打假过程中取得的证据如何做进一步的利用,有了更加具有实操性的方式。在中国,无论是律师、代理公司或者打假调查公司都不拥有固定证据的权利,只有通过公证手段或者是执法查扣的方法来固定证据。一般来说,律师通常采用公证手段来固定侵权证据,此种方式往往仅能够证明对方实施了侵权,对于侵权规模却无法证明。打假调查公司在调查获得线索和信息之后,由执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刑事执法机关)进行查处,整个查处过程中查获的假冒品和形成的案件材料就成为了天然的侵权证据,这为权利人通过司法救济渠道挽回自身损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打假调查公司本身负责假冒目标的调查和查处工作,对于目标的背景情况更为了解,对于案情了解也更为深入,所以在完成打击之后,权利人如果有意愿要求当事人进行赔偿,在打假调查公司有专职律师和谈判专家的前提下,完成谈判或发起诉讼争取赔偿是对查处过程中取得证据合理的利用。

打假调查公司的实务案例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权利人发现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出现了很多假冒产品。笔者所在公司在2012年初接到荷兰一家电器公司的咨询,希望能够对互联网平台上出现的假冒产品进行整治。

在接到咨询之后,公司首先调研了假冒品情况最严重的国内某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在该网站上,有数以10万计的假冒品链接被发现,公司甄选其中销量较大的目标建立了针对该网站的嫌疑假冒产品的数据库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假冒品卖家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温州、成都;同时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获知,客户一直在对该网站上出现的假冒品链接进行投诉删除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通常是已发现产品被下架后,同一卖家就会上传新的假冒品链接,假冒品的泛滥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根据本公司互联网打假的经验,通常整治互联网售假需要线上删除和线下打击同时展开,而且对于供货渠道和生产工厂的打击也需要并行。通过对互联网上假冒品特征的分析,公司发现销售量最大的几款产品主要来源于浙江的温州和余姚地区,而这两个地区也是该产品在国内主要的产区,这也符合假冒品地的生产规律。于是公司向该客户呈送了该产品的互联网售假整治方案,包括互联网售假目标黑名单确定、线下物理位置锁定、重点网店供应商打击、线下批发商打击、工厂打击和团伙打击等措施。此方案获得客户的认可。

在互联网调研期间,公司发现虽然该网站存在大量的假冒产品链接,但是实际上大部分的链接销量很低,同时主营产品与假冒品关联度很低,这非常符合互联网售假中一件代发的特征,也就是说这些网店都只是一家网店供应商的下线,实际上并不掌握产品,仅仅是负责搜集订单。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公司锁定了一批销量大、主营产品集中的黑名单目标,开始展开测买调查。与此同时,在假冒产品的主要产区温州和余姚,公司也开始开发线人网络。

调查员对黑名单中的假冒产品进行取样购买和比对分析,同时搜集卖家的发货信息和物流信息进行深入调查,发现黑名单中列明的假冒品网店存在一个目标人经营多个网店的情况,而这类目标就成为了之后的调查重点。通过对于发货地快递公司收发货人的调查和采取其他调查手段的调查,这些目标的物理位置也逐一被锁定。一般情况下,打击条件都已经构成,但是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目标的出货量极大,所以针对这些目标调查员开始展开密切的监控,希望能够查清整个供应链条直至生产工厂。

公司通过对取样购买过程中的样品进行逆向工程找出模具特征,分析形形色色的样品来源,一再将模具特征下达给调查人员和线人,令其关注拥有类似特征模具或者拥有模具特征零件的工厂。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该项目共查处了20余家售假网店,近10家制假工厂,其中包括9个刑事案件,查扣货值近千万。由于源头被打掉,除了被查处的网店停止销售假冒品外,数以万计的网店下线自动清除了假冒品链接,该网站的假冒品销售情况得到了控制。笔者认为本案例体现了打假调查公司的工作特点和效果。

企业用人的调查报告 篇4

21世纪社会的发展脚步也更加快了,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企业用人的调查报告范文吧,希望大家喜欢!

一、调查背景

在21世纪的今天,工业化、信息化迅速发展。面对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形势,专门的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了,可是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对专门的人才进行重要的运用,还是在重视本科生,注重理论,专科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位置,没有好的工作,其实论能力,专科生并不比本科生差,可是用人单位却以本科学历为门槛,专科生没有好的工作,因此在这种时代情况下,调查企业用人单位到底是怎么一个状况,我进行了一些调查。

二、调查目的

为了了解当代企业用人的标准,调查专科生在企业中的情况,同时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最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的现状,从而对我校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建议,使我校学生摆好定位,进而完善自己所欠缺的,做一个公认的人才。

三、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采用访问法,即通过询问企业的人事部人员,了解他们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以及需求量。另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实际调查了解,从而了解大学生初期就业的情况和在企业的表现情况。

三、调查对象

长沙超越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人事部人员及一些员工的看法。

四、资料收集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法相结合,针对具体的情况分析他们对大学生就业的一些要求,并提出的一些建议。

以下是针对长城长沙超越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的招聘进行的调查:

经济类型:国有控股

机构性质: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

职工人数:132人

公司主要业务:长沙物流、长沙快递、长沙空运、包装、分拣、运输等专业物流服务,并为企业提供长沙专业的物流服务方案为主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

招聘岗位:物业管理员

任职资格:大专及以上学历,物业管理、人力管理相关专业;工作热情积极、细致耐心,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性格开朗,相貌端正,待人热诚;

公司地址:长沙市雨花区机电市场D区2栋107

联 系 人:黄xx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公司址:

五、调查分析与结论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企业用人单位首选的人才,是有工作经验的,有团队意识的,针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工作经验是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怎么样提高我们的工作经验,在于学校对我们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

从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实现我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如何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纳入学校教书育人的整体工作轨道,还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中国企业的调查报告 篇5

对企业开展相关的调查有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的经济现状。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企业的调查报告,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企业的调查报告一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温和复苏之中,但受地缘政治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则处于进入新时代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了解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及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看法,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了“XX·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企业产销逐渐回暖,库存水平趋于正常,企业盈利改善,企业景气明显回升。

从对未来的预期看,企业家认为未来市场需求稳中有升,价格保持上涨态势,用工需求温和上升,尤其是对大学生的用工需求上升明显,投资信心有所增强,企业经营前景整体比较乐观。

在企业景气回升的同时,产业、区域、规模等结构分化十分显著,新旧发展动力正在转化,质量效率有所提高。IT、医药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景气持续大幅上升,正逐步替代密集型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企业创新动力有所增强,创新投入持续增加,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持续增加。

调查发现,企业家认为当前经济“偏冷”或“过冷”的比重,以及经济形势“很差”或“较差”的比重均明显下降,而认为当前经济“正常”的比重,以及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均上升较多。值得注意的是,XX年认为宏观经济“正常”的企业家首次超过一半,为自XX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调查表明,相对于我国经济经常表现出的冷热交替、波动剧烈的特征,多数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企业的创新动力也有所增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家在选择“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同时,% 的企业家选择“增加创新投入”,连续两年超过60%。

基于企业景气状态的改善,企业家预期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健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预计2018年我国GDP增速的中位数为%,与此同时,企业家认为,当前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挑战。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设备利用率仍处于低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仍然较大;二是企业成本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压力尚未缓解,此外原材料成本、环保支出增加也较多;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四是房价上涨预期依然较强,二三线城市尤其明显,潜在金融风险不断累积,造成经济波动的可能性在加大;五是各地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民间资本参与热情低、潜在风险积聚等问题。

企业家认为,近年来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要珍惜当前宏观、微观经济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坚决防范潜在的经济风险,更加注重简政放权相关措施的实际成效,通过进一步减税等举措实实在在降低企业成本,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产业政策,更深程度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企业的调查报告二

一、调研情况

(一)机构基本情况

1、机构成立时间

机构创建时间

所有机构均成立于XX年以后,其中2家机构成立于XXXX年,8家机构成立于XXXX年,4家机构成立于XX年及以后。经计算,14家机构的平均存续时间为年。

在欧美等地区,社会企业是在公益组织发展上百年以后才有组织地出现的。和欧美地区不同,在北京,公益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出现,社会企业紧随公益组织在XX年以后大量涌现。

2、机构规模

机构年收入(XX年)

14家机构中,有7家XX年收入在100200万(不含100万)之间,有4家在100万及以下,1家在XX00万(不含200万),1家在300400万(不含300万),1家在500万以上。经计算,14家机构XX年平均收入为万元。

所有受访机构XX年收入小于1000万,均属小微企业;结合年的平均存续时间和万元的平均收入来看,受访机构与商业企业相比,发展速度缓慢。

3、机构注册类型

机构注册类型

14家机构中有8家在工商部门注册(其中3家因工作需要,正在申请民政部门注册),1家在民政部门注册(有工商注册的计划),4家同时在工商及民政部门注册,1家未在大陆地区任何部门注册,也在争取民政部门注册。

造成受访机构注册类型多样的原因,不仅和社会企业的来源有关(如部分机构仅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部门,部分机构从商业企业转型而来),也和政府相关政策有关(如部分机构原本计划在民政部门注册,但由于政策限制选择工商部门注册,但一直没有放弃申请民政部门注册,有的机构原本选择工商部门注册,为了顺利申请政府资助,又同时选择民政部门注册)。同时选择工商和民政部门注册的机构,基本上还是一对人马两块牌子,其商业部分和社会公益部分独立和配合的有效方法还在探索之中。

4、对社会企业的认知

是否了解社会企业的概念并认为自身是社会企业或计划成为社会企业

所有机构均表示了解社会企业的概念,认为社会企业是“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并认为自身是社会企业或计划成为社会企业。

经过有关机构多年来的不断努力,社会企业概念已在受访机构中有了很好的认知。

5、对利润分红的认知

机构分红情况

14家机构中,2家机构无数据,其余12家机构中,有1家表示不可以分红,所有利润应用于机构的扩张和社会目标的实现,11家表示可以分红(分红比例也有差异,比如有机构明确表示30%利润不能分红),但是其中至少有9家未分红(原因是这些机构尚处于发展期,有的尚未实现盈利,有的将盈利用于产品研发,无力分红,有的为民政部门注册,但有工商注册计划且愿意分红)。

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企业分红比例的意见均来自于国外经验和学者研究,而各国社会企业的官方分红标准各有不同,学者对此也各持己见,因此各机构对于社会企业是否应该分红、分红比例是多少也持不同态度。分红有利于激励管理团队和吸引外部注入,不分红有助于保持机构的独立性和目的的纯粹性,应慎重决策。

(二)创始人情况

1、年龄

创始人年龄

14家机构的创始人年龄为2160之间,其中3140岁的为6家,5160岁的为5家,4150岁的为2家,2130岁的为1家。

受访机构创始人3140岁和5160岁的人占多数。其中5160岁的创始人所在领域基本为养老助残等传统社会领域,而3140岁的创始人所在领域则稍显多元。

2、性别

创始人性别

14家机构共有22位创始人,其中12家机构创始人数量为1,2家机构创始人数量为2,1家机构创始人数量为3及以上。21位创始人中,仅有4位男性。

受访机构的创始人中女性的比例高达82%,远高于商业企业创始人中女性比例不到30%的比例。

3、动机

创业动机

14家机构中只有3家机构的创始人是事业型创业,其余11家为情感型创业。

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商业企业可分生存型和事业型两类,二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商品交易赚取利润。和商业企业不同,受访机构的创业动机分情感型和事业型两类,其中情感型创业的创始人应平衡情感与商业之间的关系。

4、合伙人

合伙人情况

14家机构中有8家机构除创始人以外无合伙人,2家机构有12位合伙人,3家机构有2位以上合伙人,1家机构正在建立合伙人制度。

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曾说:“对于一个创业机构而言,团队的重要性大于商业模式和行业选择”。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机构成长环境变化快速的情况下,只有建立一个精干的核心团队,机构才会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否则单靠创始人自身是难以应付机构的管理、营销、公共等诸多事务的。合伙人的缺失是制约机构成长的因素之一。

5、培训经历

是否参加过企业相关培训项目

14家机构中有12家机构的创始人参加过企业相关培训,其中有8家参加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以下简称:bc)组织的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4家创始人参加过其他组织提供的培训,2家机构创始人没有参加过企业相关培训。

受访机构不缺乏参加各类企业相关培训的机会,这些培训对他们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不过,这些培训多是普适性的,个性化不足。有针对性的、深度的辅导和扶持成为很多受访机构的迫切需求。

6、国际交流

是否参加过国际交流

14家机构中,10家机构参加过国际交流活动。说明和商业企业相比,北京的饿社会企业拥有更多与国际同类型的一流组织交流的机会(行业协会、慈善机构组织的参会参展、基金会组织的交流学习等)。

国际交流让受访机构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了国际一流组织的发展经验。不过,如何将这些经验本土化,使其符合的实际国情和机构的发展水平,也成为了受访机构面临的难题。

(三)商业化水平

1、战略与模式

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是决定企业基因的重要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商业企业甚至有“战略是企业的生命”、“未来企业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的说法。因此,商业企业高度重视机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设计。

受访机构在机构战略和商业模式的设计方面,和商业企业相比存在差距。有的机构战略决策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具有随意性;有的机构承担了本不应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为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发展包袱。

2、管理水平

(1)员工培训制度不健全

员工培训是现代企业人力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企业长远发展。良好的员工培训制度将机构战略和核心需求与员工的自我发展需要相结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受访机构员工培训制度普遍不健全。多数机构仅对员工进行了基本技能的简单培训,缺乏培训的系统化、制度化和日常化安排,有的机构认为为员工提供外部机构组织的学习活动就是培训,更有机构认为员工培训就是“灌输虚的东西”,没有意义。

(2)机构文化建设不足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相关核心理念的塑造和传播的过程,是企业的灵魂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凝聚企业的向心力,激发员工的斗志,还可以对员工起着行为约束作用,引导整个企业保持健康向上的氛围。

受访机构对机构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甚理想。有的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停留在机构视觉形象的塑造层面,有的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早晚会和表彰先进,缺乏对机构的理念、文化等的提炼和传播。

(3)人员设置不科学

人员设置是否合理对于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员设置,可以充分发挥人员的作用,使保持良好的运转效率。

受访机构在这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机构人员岗位职责不清,经常出现临时调配的情况,这样不仅使员工难以专注本职工作,影响了机构工作效率,还使得员工绩效难以评估,从而使机构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体系。

(4)人员梯队建设较差

人才梯队建设能够引导企业从企业内部和市场中发现优秀人力,在实践中培养大批人才,同时激发人才的创造精神,形成继任者的人才源泉,为实践企业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受访机构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的表现不佳。多数机构由于缺乏合理的员工培训和激励体系,人才的培养速度较慢,经常出现机构一发展人才就紧缺的情况,因此很多机构普遍出现“1+n”的人才阶梯结构,即创始人带领一堆相同级别和能力的员工。

3、宣传与营销

(1)媒体宣传

成功的企业也往往是善于开展媒体宣传的。因为,他们深知树立企业品牌是长期的工程,而巧妙借助媒体力量是树立企业品牌有效方式之一。

多家受访机构比较重视媒体宣传,部分机构借助媒体对公益事业的关注获得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但是,总体看来,受访机构在对外宣传的时候依然存在以下问题:难以将媒体对机构和创始人的关注转化为对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存在较大程度的被动性,难以主导媒体传播过程;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危机公关的能力不强等。

(2)产品销售

对于社会企业而言,产品的销售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产品销售,社会企业就没有经济实力去完成社会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社会企业和商业企业一样,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通过产品销售,赚取利润。

受访机构在产品销售上存在诸多不足: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往往从自身出发,较少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和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产品差异化不足;销售渠道方面,不仅缺乏建设经验,也缺少系统设计。

4、外部吸引

(1)商业才人吸引

社会企业是用商业的手段和智慧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商业人才对于社会企业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优秀的商业人才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运营理念,还可以帮助企业整合,优化产品,开拓市场。

很多受访机构表示在吸引商业人才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主要原因包括:机构发展战略不清、激励机制缺乏,难以吸引人才;过分强调报团取暖,不主动拥抱商业社会。

(2)外部投资吸引

外部投资,尤其是股权投资近年来已经成为助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里有近60%的企业上市前接受过私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资金困难,还为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营的一整套理念和方法,从而帮助企业突破瓶颈,快速成长。能否吸引到外部投资,尤其是外部股权投资,成为判断一个企业价值的重要标杆。

受访的14家机构中只有3家机构受到商业股权机构的投资,投资总额方面,1家在100万以下,1家在5001000万之间,1家在1000万以上。其余机构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未受到投资。因此,受访机构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投资的参与,更需要自身固本强身。

二、发展建议

(一)政府

1、制定社会企业认定标准

厘清目前商业企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没有明确界限的混乱局面,从组织目标、收入来源、利润分配等方面出发,制定适合国情并可操作的社会企业认定标准,将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区分开来,有利于社会企业自身明确经营目标、规范经营制度、清晰参与方预期等,同时有利于政府对社会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明确管理规范、落实具体措施等。

2、加大政府购买社会企业服务力度

将社会企业作为单独门类纳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范围,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整合优质优先在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计生特殊家庭服务、信访服务、矫正服务、扶贫与社区发展、生态保护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福利领域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提升社会企业承接购买服务的能力,促使社会企业的自身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且,运用社会治理理念谋划系统的政府购买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利于构建新型政社关系和社会格局。

3、鼓励专业组织为社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政府要在购买服务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市场化运作,形成良性发展环境。以政府可以以购买服务、委托课题等多种形式鼓励专业组织,如企业、高校等,发挥自身所长,为社会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专业服务,同时对提供服务的专业组织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以政府的引导力量促进多种专业向社会企业聚集,提升社会企业从规划到执行等各个方向的建设和发展能力,帮助社会企业的成长和壮大。

4、制定社会企业政府扶持政策

参考北京市扶持福利企业、高新企业发展的经验,系统制定除购买服务之外的社会企业扶持政策,如将社会企业的发展纳入北京市的社科规划、给予社会企业适当的各类税收优惠、给予社会企业服务和产品良好的信用评级、等同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情况下优先考虑社会企业、应届毕业生选择社会企业就业给予北京落户政策、对于购买社会企业服务或产品的企业予以支持等,以保证社会企业发展初期有足够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增长能力。

5、建设社会企业孵化园

参考各地建设高科技园区的经验,建设社会企业孵化园,为初创期的社会企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办公场地、适当的经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并有计划地引进为社会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科研等服务的机构,社会企业的聚集也利于彼此沟通信息、交流成长经验。对于批准入驻孵化园的社会企业,由园区管理机构与其签订孵化协议书,办理相关入驻手续,并将相关资料报备,通过园区管理建立起沟通政府和人才、资本与技术、科技和产品、研发和市场的桥梁

6、对社会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政府以投资方式促企业发展的角色正在逐渐转变——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由直接投资者转变为间接投资者,这种做法同样可以在社会企业领域借鉴。由政府牵头设立社会企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于社会企业初创期,从而培养出一批极具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好的初创期社会企业快速成长,为商业化投资机构进一步投资规避一定风险,引导其后续投资,并为企业提供上市辅导等,用“接力棒”方式将社会企业做强做大,为乃至全球社会企业的发展树立崭新榜样。

(二)企业

1、树立正确的利润观

勇于言利,处理好社会效益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的关系,要清楚知道经济效益的实现是社会效益得以可持续实现的前提,在不妨碍社会目标的前提下争取利润最大化,同时对利润分红做出限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外来投资,要敢于描绘和阐述经济效益以吸引更多的合作;利用多种场合,宣扬正确的利润观,拒绝对社会企业进行道德绑架。

2、学习现代商业管理

现有社会企业多数是从社会组织转化而来,对商业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不是十分了解。这种情况下,更要多学习商业企业的运营经验,开阔眼界;积极搭建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以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赢得市场的尊敬,实现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建设与自身商业模式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培养职业化、专业化、行业化的工作队伍。

3、整合社会

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的办法调查 篇6

调查目标:

调查时间:2011年1月3日

调查对象:

调查方式:

试论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提纲,请参考

前言

1.企业资金周转基础理论概述

2.影响资金周转的主要因素

2.1 管理模式的影响

2.2 资金调控的影响

2.3 供求关系的影响

2.4 存货管理的影响

2.5 生产过程管理的影响

2.6 应收账款管理的影响

3.加速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3.1 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资金的信息化管理

3.2 加强资金调控管理,提高资金综合使用效率

3.3 推进资金预算管理,保证资金的有效流通

3.4 加强存货资金管理,减少资金占用

3.5 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职能,加速资金周转

3.6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3.7 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加强结算资金管

理,解决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商业企业资金短缺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商业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资金短缺

企业在经营中出现资金短缺的原因多种多样。商业企业处于流通的中间环节,积压了大量的资金,经营中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从内部因素看,商业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一是企业原始资金投入不足,主要靠贷款

维持,再加上企业快速扩张,抽出过多的流动资金用于扩张而发生资金流转困难,例如更新设备、增加新的连锁店等。二是经营中由于管理不到位,造成某个环节资金周转受阻,例如大量存货积压、外欠货款增加等。三是企业经营发生亏损。当企业发生亏损尤其是亏损额大于企业的折旧提取额时,直接结果是企业的流动资金逐渐减少,引起资金短缺。此外存货的变质、财产的毁损、坏账损失等都会引起企业资金短缺。

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外,商业企业的资金短缺还与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经济的波动导致消费能力的变化、通货膨胀及同一地区竞争对手的强弱等有一定的关系。一是资本不足及盲目投资造成资金紧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商业逐步由单一的百货业向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等多业态发展,它们分别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着各自的消费群体。在由旧的经营方式向新方式转变时,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或者投资额过大,造成固定投入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经营目的。即使固定投入充足,但由于挤占了大量流动资金,造成周转困难,效益下降。二是经营不善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第一,库存商品粗放管理。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是购进商品、销售商品、实现货币积累,商品是商业企业正常经营后占用资金最大的一项资产,对于企业经营目的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阶段我国企业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是不能及时、准确、科学预测进货量。如果一次进货量大,极易引起库存积压,一方面占用大量的资金,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存货的管理成本,同时其毁损的可能性也加大,承担着很大的跌价风险。其次是难以详细掌握库存商品情况,影响商品的定价决策。由于商品日渐增多,一个大型的商业企业品种多达数万种。如此庞大的数据靠手工管理,日常的核算只能估算,这就增加了用工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因无法掌握详细的库存量和存储期,很难及时进行商品价格调整,致使有的商品仍处在销售的成熟期却做了削价处理,而有的商品却早已超出保本期,仍在库存积压。第二,赊销政策不当。合理运用赊销政策有助于稳定销售渠道,开拓市场。但由于赊销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销售,它会直接产生应收账款,对赊销控制不当和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严,都会影响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周转。应收账款增加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导致流通中资金沉淀,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而且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坏账,导致资金彻底损失。第三,费用无预算或预算执行不力。当前商业企业普遍存在着无预算或预算执行不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货费用无预算。科学的进货不仅要对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更应该对进货费用严格控制。二是日常经费支出无预算。目前多数商业企业的费用管理如日常维修费、对外采购费等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采购由于缺乏控制出现舍近求远、质次价高等现象。三是重大支出无预算。目前一些重大支出项目由于事前缺乏科学预测安排,事中缺乏严格控制,事后没有严密评价审计,造成项目资金浪费,中途追加投资,事后没有明确责任等现象。四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当造成资金紧张。目前多数商业企业由于管理体制的限制,实行二级核算,无法严格执行预算。核算单位之间资金不能互通有无,造成旱涝不均。

二、解决商业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的对策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通过周而复始的运转给企业带来货币的增值。企业一旦出现贫血必须及时加以解决。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办法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从外部筹资。从外部筹资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方式,主要有发行新股、发行债券等。二是从内部寻找所需要的资金,如加快存货的周转、加速收回应收账款、合理利用信用资金等。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企业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优化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筹集来源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常企业资本结构是由长期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构成。合理的资本结构就是每股盈余最大的负债与权益结构。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思路有二,其一是在保持现有资本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企业的息税前利润,也就是通过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其二是在保持企业息税前利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调整资本结构来实现结构优化。资产结构是指企业进行投资中各种资产的构成比例,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及流动资金投放的比例。资产结构管理的重点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进货周转等经营活动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发展新店前不仅要考虑前期固定投入,也应该关注流动资金的充足性。

借助网络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财务集中管理主要包括统一开户、统一结算、统一购进、统一核算。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财会体制,在总公司设立结算中心、核算中心和稽核中心。结算中心主要负责企业内部往来资金的划拨和采购资金的偿付,核算中心主要对经济事项进行记录和处理,稽核中心主要负责资金运用和账簿记录的稽核工作。通过这三个部门的有效配合实现资金的良性运作。统一开户是指在同城的相关企业都要在公司结算中心开设内部账户,各款项均存入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结算中心对每项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按照银行的管理办法,制定保证支付、存款付息、借款收息、透支罚款等制度。这样既解决了个别部门资金闲置的问题,又解决了一些部门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进货环节上设立配货中心,各项进货均由配送中心和公司货品部进行采购,由于采购批量大,在质量上容易把关,容易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在不同门店进行调货,防止库存积压和脱销的出现,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对于非法人机构,一律在公司统一核算,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和核算成本;对于法人机构,可实行分散记账、集中稽核的方式,即由公司委派的会计人员在远程进行会计处理,稽核人员通过网络进行查账,这样既大大降低了成本耗费,又便于及时掌握信息及对整体资金进行安排。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可以实现公司资金的统一调度和安排,提高资金的运用能力。

加强日常管理。一要加强预算管理。预算调控包括预算协调、预算调整、预算监控、预算仲裁。二要加强库存管理。主要是加强对订货点的控制。三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主要包括赊销授权、赊销收益测算、客户资信调查、货款回收、处理坏账等内容。四要合理利用信用资金。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其中应付账款的比例最大。应付账款管理应侧重于衡量应付账款的成本,注意合理安排资金偿付,在结算时注意增值税发票的管理。

回答者: sx754455501 | 六级 | 2008-10-22 18:

41《试论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途径与措施》

[摘 要]: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血脉,其高流动性使之能任意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极易引发贪污、诈骗、挪用等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完整、正常周转和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浪费。而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应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风险点,对业务流程重新组合,按照“职能分割,制约监督”的原则,建立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控制平台,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

[本文关键字] 内控制度 防范 资金 风险 资金风险 资金周转,途径以及措施

正文:

(一)事前防范,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

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是目前较为先进科学的体制,其运作模式为“三个统一、一个体系”,即资金管理统计核算

一、会统一、财务人员管理统一,和一套科学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而资金集中管理又是财务集中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资金预算集中管理、融资集中管理、银行帐户集中管理和现金集中管理四个方面。资金预算集中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年初审定的财务预算,核定资金额度,集中管理投资资金,引导资金流向企业战略重点业务上;融资集中管理是指企业将银行贷款权、贸易融资权、对外担保权统一管理起来,有效控制资金使用风险,杜绝由于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银行帐户集中管理是对所属单位的银行帐户实行审批制,强制核销与经营无关或功能重复的银行帐户,并通过安全有效的网络系统时时监控资金流向,控制业务违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现金集中管理的核心为收支两条线,即管理部门按照核定的资金预算及所属单位申报的资金用款额度,拨付资金;所属单位的所有收入资金均按规定的上划途径上划至集团公司的账户内。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大大减少了资金的沉淀,利用集中的闲置制资金可以大量归还外贷资金,内部调剂所属单位的资金余缺,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费用。而且将集团内的闲置资金统一运作,也能大大提高闲置资金的收益水平。

财务管理体制确立后,就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制度实施,包括《公司财务管理办法》、《公司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公司产品销售结算管理办法》、《货币资金集中管理操作程序》、《银行帐户开立、变更、关闭的审批程序》、《公司债务融资管理办法》、《公司资产管理办法》、《资金审批支付程序》、《网上银行业务使用规定》、《货币资金内控实施办法》、《资金计划管理办法》、《公司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等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制度。

(二)事中控制,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在资金的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可保障 资金的安全,预防被盗、诈骗和挪用;保障资金的完整,保证企业收到的资金全部人账,杜绝“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等侵占企业收入的违法行为发生; 保障 货币资金的合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取得、使用资金; 保障 资金的效益,合理调度使用资金,选择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1、资金完整性控制.即所有资金收支业务均按规定计入相关账户。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发票、收据控制。利用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人账。加强对发票、收据的印、收、发、存的管理工作,建账核算,定期抽查核对存根联与人账的记账联,及时发现其中的错弊。

(2)银行对账单控制。通过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分析未达账项的原因,发现其是否存在错弊。

(3)物料平衡控制。按照主要原材料、产成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量的平衡关系,检查资金收支的完整性。

(4)业务量控制。根据某项业务量的大小,复核其货币资金完整性。例如,旅馆可以按客房记录的业务量,汽车运输可以按台班记录的业务量,复核货币资金收入支出。

(5)往来账核对控制。定期与对方进行往来账余额的签认,确认清欠货币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或货币资金还欠是否真实,及时发现挪用、贪污企业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特别应注意对于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了解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

2、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账实盘点控制。即对库存现金、有价票据等进行定期盘点,日清月结,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严禁白条抵库,确保企业资产帐实相符。

(2)库存限额控制。核定企业每日库存现金余额,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及时送存银行。

(3)实物隔离控制。建立控制制度确保除实物保管之外的人员接触不到实物,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专设登记簿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对于收到的支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建立专门台账,专人管理,以保证票据安全和及时兑现。

(4)岗位分离控制。将不相容岗位分离,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比如,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得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出纳人员连续工作不应超过三年;空白支票、密码与印鉴的保管必须分离;实行回避制度,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担任出纳工作;严禁未经授权的单位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经办人只能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

3、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主要是针对货币资金收入与支付业务,按照严格的授权审批、支付制度,合规合法地办理各项支付业务,重点控制大额资金的支付;通过严密的内部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不合法的货币资金收、付行为;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网站,从公众中取得不合法收、付的线索。

4、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

(1)、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收益。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是以储备资金、生产经营资金、成品资金、投资资金以及结算资金等多种形态存在。确定各种形态资金的合理比例和最优结构,可以减少资金

在各环节的浪费,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制定货币资金收支中、长期计划,实施某些推迟资金支付、加速货币回笼、收回投资政策,解决货币支出的缺口;或者通过加快资金支付(可降低采购成本)、一定的赊销政策(可提高售价或扩大销量)、参与各种投资,提高收益,降低资金储量。

(2)、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加速资金周转。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能力,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合理考虑促销与增加的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坏帐成本和现金折扣成本的平衡,制定折扣期限,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同时权衡增加收帐费用和减少应收帐款和坏帐损失,制定科学的收帐政策,减少应收帐款、坏帐损失,加速资金周转。

(3)、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减少资金浪费。企业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建立严格控制制度。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促进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同时加强对存货管理,合理控制存货的储备,减少存货的浪费,加强存货的流动性,减少资金的占压,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三)事后监督,注重信息反馈。

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环节之外,资金的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都应按照有效的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各职能部门也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间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资金管理部门,及时发现资金的筹集与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是否与指标的一致,人、财、物的使用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计划或预算合理安排等。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也可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将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

结论:

资金管理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能有效地保证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保障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还可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内部职工素质的提高,增强法律意识,树立现代的资金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资金管理,促进企业资金管理的深化,从根本上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

回答者: wohaoainiyang | 六级 | 2008-11-5 16:0

3郭沫若(1892~1978),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当代著名之文学、史学界权威,蜚声国际,努力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9年9月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同年8月,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种国家行政、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参加革命工作,三十余年,为八一南昌起义之核心人物。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盘》、《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

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44年,郭沫若歌颂明末女军事家秦良玉《咏秦良玉》。

[摘 要]商业企业资金短缺,既有企业内部原因,也与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经济的波动导致消费能力的变化、通货膨胀及同一地区竞争对手的强弱等有关系。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商业企业必须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实行财务集中管理。

目前,资金短缺是商业企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试图对商业企业资金短缺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主要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应收账款的收回,库存的控制,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客户信用管理(建立客户信用额度,使用面函、电话等手段催款),使用factoring融资手段,外包应收账款管理业务

——库存的控制:JIT,EOQ

——应收账款:拖延付款给供应商虽然可以暂时解决流动资金周转的问题,但是会影响公司的信用,对于长期发展不利,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于制造行业,产品加工时间也可以做一下文章。另外,可以以具体不同行业来具体介绍一下。

企业融资的调查 篇7

1 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现状的调查

中国工商银行青海分行现下辖西宁城西支行、小桥支行、城中支行、格尔木支行、海东支行等12个支行, 营业网点遍布西宁、格尔木市等共80余个[1]。贷款主要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 如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部矿业、青海盐湖化工、青海省交通厅、青藏铁路公司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能源、交通、通讯、石化、盐化、冶金等基础产业及支柱产业。在政策的指引下, 青海省工行重点扶持了一批信用良好、发展有前景的环保型中小企业, 截至2012年3月底, 中小企业融资比上年同期增长2.02亿元, 增幅达到12.9倍。从中、农、工、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地调查情况来看, 青海省工行是最早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银行。为了深入了解工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本文对工行青海省分行进行了问卷调查。

1.1 调查样本的选取

本文采取了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从“员工风险意识、风险影响因素、风险管理水平及融资风险管理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面向工行从业人员, 调查获取其对银行风险因素的认识与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主观看法, 以探寻工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性质的特殊性与敏感性, 故问卷的发放主要以非见面式为主, 共发放了调查问卷400份。调查问卷中共涉及到40道问题, 题目可以分成四大类:一是基本信息类;二是对员工风险意识的调查;三是对现行融资风险管理水平的调查;四是对风险影响因素的调查。

1.2 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现状的分析

通过调查可知, 目前工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已经全面铺开, 但并未建立起较为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 工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1.2.1 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不能满足日趋激烈的竞争需要

从对调查人员基本信息的统计结果表明, 目前青海省工行的人力资源结构失衡, 主要表现在性别失衡、年龄失衡、职称失衡、专业结构失衡上, 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危机因素。人员老化、学历偏低, 与建行、中行相比, 工行的员工活力不足, 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 营业网点服务效率比较低下。

按照国际惯例, 经济类专业的毕业员工应为50%, 会计类的应为10%, 法律类的应为10%, 其他类的应为30%[2]。而目前青海省工行其他类专业毕业的员工占到50%以上, 表明现有的专业结构不能满足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随着工行提高学历层次的政策出台, 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上提升到83.02%, 学历结构日趋合理。但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所需要的高学历人员明显不足, 不能满足青海金融市场越来越严峻的竞争现状。

1.2.2 整体风险预警能力不足

青海省工行依托总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目前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声誉风险管理系统、客户风险管理系统等60多个子系统[3], 并由事后的监控为主逐渐转为事前的防范为主。从对“风险预警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 风险预警系统效果显著, 67.88%的被调查者均反映如果操作不当, 系统会及时预警而且能够实现实时动态监控。但系统预警有限, 对于一些潜伏的风险爆发点无法预警。比如, 市场风险管理方法是建立在一般经验数据和统计模型的基础上, 对于一些发生概率小但影响大的极端市场变化却无能为力。64.38%的被调查者均认为现有的风险预警系统对单体风险有效, 但对银行整体风险因素预警能力有限。

1.2.3 商业银行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对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的调查结果显示, 仍然有98.34%的员工认为我国是不允许大型银行倒闭的, 93.24%的员工认为工行暂时不会面临倒闭的威胁, 对工作组织比较乐观;68.39%的员工对银行危机的内容并不十分了解。工行“大而不倒”的观念较为普遍, 危机意识不强。我国银行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 市场经济秩序越来越规范, 一旦失去国家信用这个“亲娘”的庇佑, 如果不提高危机意识, 不主动地防范危机, 那么势必会如江海泛舟被危机所吞没。特别是基层行的员工, 对风险与危机的敏感性不强, 对于危机管理更是置若罔闻。

1.2.4 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加大了融资风险

在国家及省政府大力发展小微企业的政策指引下, 青海省工行建立小企业金融中心, 为企业量体裁衣, 创新金融产品, 推出了诸如“网贷通”、“订单融资”、“商品融资”等专营产品。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等级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青海省担保机构发展不足、中小企业任意转移资产等, 商业银行处于信息的弱势方, 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声誉风险等多种风险的同时, 对中小企业融资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加大了融资风险管理的难度。调查显示, 27.78%的员工存在着轻风险管理重业务发展的思想, 不能正确认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认为风险管理会阻碍业务发展。

1.2.5 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待完善

目前工商银行总行已经建立了各类风险管理评价指标及其评价分值。依托总行的信息技术, 青海省工行每年都对信用风险敞口、不良贷款比率、内部评级、存贷差变动、利率敏感性缺口、外汇风险敞口、各类操作风险事件统计、流动性风险指标分析及风险抵补能力等在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中有所披露。根据工商银行总行对青海省工行各项风险指标评价表, 可以看出评价指标的设定主要限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指标及盈利性等可以量化的、静态的指标, 而对不可量化的、动态的指标未能做到有效地测算与监控。现有的评价指标未涵盖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 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以满足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需要[4]。

2 建立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的相应措施

构建商业银行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决不仅限于确定一系列指标体系、建立预警模型, 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

2.1 培养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它是集信息技术、经济金融理论、数学工具、管理能力、通信工程于一身的综合系统, 对员工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现阶段, 分行层面与基层行的风险管理人才相当匮乏, 陈旧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融资风险的要求与需要。青海省工行可以采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危机管理队伍, 从国内外引进一批具有数理金融知识的人才充实危机管理队伍, 同时可以依托总行, 与国际知名院校、跨国企业等合作, 加大培训力度, 为融资风险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2 提高和树立全员风险意识, 有效防范危机发生

没有风险意识就是最大的风险, 目前工行已经屹立于世界先进银行之林, 随着金融竞争和市场竞争的复杂性, 应该意识到随着资本市场的全面开放及利率实现完全市场化, 银行大而不倒将成为历史。青海省分行如果依然停留在“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思想意识中, 不可避免的会被竞争所淘汰。目前总行层面的管理人员普遍能从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技术运用等各个方面提高全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与融资风险能力, 但是分行与基层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故青海省分行只有加强风险管理和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才能有效防止危机并及时发现、处理危机。管理层应将危机预防置于战略高度, 树立全员危机意识, 将危机意识根植于每个员工的思维当中。

2.3 加强信息化建设, 支持融资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融资风险预警系统必须是独立于银行现有业务系统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 要能够实现实时动态监控与预警自动化。预警系统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与灵敏性, 需要借助于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硬、软件设备。工行青海省分行依托于总行已经建立起了各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全面风险管理对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

工行可在现有的风险预警系统基础上, 对现有的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进行改进与完善, 针对中小企业建立起融资风险预警的综合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预警系统、发展经营预警系统、内外部评估预警系统、信息技术保障预警系统等。要有特定的评级模型与预警指标, 预警指标既包含财务指标又包含非财务指标, 例如企业信誉、管理者能力、资信状况、行业环境与地位、银行流水、税费缴纳、竞争能力、发展潜力等[5]。

2.4 组织框架是融资风险管理系统运作的关键

为了保证融资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 必须把工作落实到具体机构。目前工行已经建立起了以董事会为首的最高风险管理机构, 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和总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全行风险, 由各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其管辖内的风险的分层风险管理状况, 并由此形成了垂直领导、分层管理、横向牵制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银行可在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专设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机构, 由专人负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 由其综合分析各种风险信号, 提出近期重点监控指标, 保证融资风险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制定各种危机应急预案、组织压力测试与情景模拟。切实从组织机构上保证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

2.5 不断吸取欧美各国在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领域的先进经验

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系统, 并且运用于银行融资风险管理的实践当中。骆驼评级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当中, 各类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也被用于各类风险, 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监测当中。但对国外的风险管理系统绝不能生搬硬套, 青海省工行应依托于总行与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巴塞尔委员会等建立互惠的信息交流平台, 不断丰富完善融资风险领域的知识体系, 提高风险管理与融资风险的技术水平。商业银行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管理体系, 加强征信系统的建设, 设计审批流程, 完善授信制度[6]。

摘要:本文以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为研究对象, 从员工风险意识、风险影响因素、风险管理水平及融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进行了相应的数据统计分析。在解剖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融资风险管理,中小企业,工商银行

参考文献

[1]郑垣.走“小而精”的发展之路——访中国工商银行青海省分行行长李志诚[J].中国城市金融, 2006 (8) .

[2]高劼祎.我国商业银行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2 (2) .

[3]苏诚.BaselⅢ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12 (5) .

[4]阮女何麋, 朱杰, 陈权宝.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1) .

[5]张延芳.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浅探[J].河北金融, 2011 (6) .

尽职调查中的企业家 篇8

每个企业家都会遇到融资问题。只要企业家想向股东、银行或者PE投资者要钱,对方就会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了解企业,然后才有可能下最后决心投入资金。PE投资者因为要论证投资决策而开展的企业调查是最为严酷的一种,行话叫尽职调查(DUE DE LIGENCE)。尽职调查的说法不是PE独有的,很多相关行业也用这个词,比如券商帮助企业IPO,事先也要做尽职调查。但PE所涉及的尽职调查更为复杂、工作量更大、范围更广,同期也较长。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的心态和表现各异,观察这种差异可以了解企业家的性格为人,实际就是尽职调查的一部分内容。而尽职调查中企业家理性健康的心态实际上可以帮助投融资双方有一个理性可靠的合作基础。

PE经理刨根问底

为什么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的心态和表现不同?这要从中国企业家生存环境和PE的投资特性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三十年历史,中国企业家的发展历史也就二十多年,中国企业是在一个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环境成长的,企业家群体良莠不齐,有的出身草根,有的出身权贵,有的是国企领导因改制而来,有的是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转身下海而成就事业,这些企业家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市场机制下公司治理和资本理解得并不深刻,更远未到达从容自如的程度,他们掌控的企业也很难规范,甚至很难阳光化,更别说让PE们挑不出毛病来了。

PE投资就是购买企业的股权,实质上是要调整企业的根基,因此尽职调查首先就要把企业的股权关系也就是企业的祖宗、亲戚,要把企业家打拼的发家史翻个底朝天,而这些历史和亲戚关系往往是企业家不愿意说或者也说不清楚的东西;

其次PE投资是一种中长线的投资,周期长,必须事先把风险因素提前看清楚,因此尽职调查就要把与企业运作相关的行业环境,企业的业务、团队和财务资产情况都要彻底搞清楚,这涉及公司的竞争诀窍、税、关联交易,涉及公司内部的人事纷争、利益格局、企业领袖的接班计划,企业家说这类问题实际还是要思忖再三;

其三,PE投资在尽职调查之前要有交易方案和退出设计,但最可靠的交易结构和退出方案应该在尽职调查之后出炉,所以实际上交易结构与退出方案在尽职调查之中要有多次修正,尽职调查还是企业家与投资者重新谈判、博弈的过程,起码也是在为PE投资者入资前最后与企业家摊牌做准备。

企业家的四种心态

因为上述原因,企业家在与PE进行尽职调查时的心态与表现各异,容易出现偏差。实践中出现明显偏差的企业家大致有下面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反映了企业家对股权投资的认识程度,反映了企业家的心胸视野和战略控制能力,也反映了PE投资者与企业家的复杂博弈关系。

第一类是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型。这种企业家实质上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招惹PE投资者,也不知道投资对自己的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民营企业惯常的包装作法使企业家没有向投资者说实话,在商业计划书或与投资者初期的接触中对自己的企业过分溢美了。他们没有想到投资者会刨根问底追查企业的隐私,十分不情愿把身上的疮疤亮给外人。处于这种状态下尽职调查通常会有两种结果,多数是以投资者终止投资意向告终,因为没有投资者在对企业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会愿意投资,也没有投资者会喜欢自己的合作伙伴不能坦诚告知底牌;少数是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慢慢懂得了PE投资的利弊或者被缺钱逼得投了降,最终在尽职调查中逐步加大配合的力度,使尽职调查有了一个可以支持投资决策的结果。

第二类是放任自流型。这种企业家对尽职调查不管不问,由着企业中负责融资的副手和财务顾问折腾,实际上企业家的意愿被他人替代,投资者在尽职调查中得到的信息未必真实全面。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有可能做出投资决策,但投资后企业家是否会后悔不得而知,投资企业的回报是否能符合投资者预期、风险是否可控也不得而知。这种类型的尽职调查实际上表现出了企业家在涉及企业根本性问题时缺位,此类投资即使能够入资对双方也都不可靠。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企业家素质不够,只知道关心运营或所谓的其他“大事”了。

第三种类型是精心设计,牢牢控制型。这种类型企业家在尽职调查过程中,精心设计允许PE们接触企业的范围,透露信息的内容和时机,甚至要控制好由谁来讲什么类型的话。这种类型企业家对资本运作有“很深”的了解,有可能在资本运作中占过便宜或吃过大亏,对利益和权利看得极重。这类尽职调查会让投资者陷入迷魂阵,要么望而却步,要么糊里糊涂地投资了。如果投资者在尽职调查中一旦发现这种迷局,早撤比纠结在此为好。这种企业家对投资者缺少起码的诚意。

第四种是刚性强势型,与前一类型的企业家有点类似,这类企业家对资本运作很熟,有自己的主张,他们或他们的顾问设计好了关键条款和人资的时间表,对投资者有刚性强势的要求,比如:“接受我的条件可以傲尽职调查,投资决策必须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否则免谈。”这种企业家控制的业务和资产往往有突出的亮点,由于“热钱”的追捧,使得这一类企业家信心满满,变得十分强势,他们在一些行家朋友和顾问伙伴的帮助下,准备好了不容讨论的关键条款,摆出姜太公钓鱼的姿态,逼对他们感兴趣的投资者就范。这种类型的企业家客观上使投资者只要开始对其有兴趣就处于被动状态,缩小了选择投资者的机会和范围,找到的投资者质量不会太高。

实话实说不后悔

企业家在尽职调查中健康理性的心态和表现应当是什么?首先是要对股权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为什么要融资,融资的后果是什么,找什么样投资者要想清楚。如果认识不清楚,又实在需要融资,那可以同意接受尽职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与投资者谈判、沟通并想清楚,但不要轻易做出最后同意投资者入资的决策。其次是要有诚意,一旦决定考虑接受股权融资,就要让投资者彻底了解企业,包括企业家觉得不能示人的东西;其三,内部要有专人负责与投资者接口,企业家要求自己的团队配合,保证公司与投资者组织的尽职调查团队高效率的工作;第四,企业家不能缺位,涉及到关键信息和关键利益、企业战略,企业家要亲自掌控,与PE投资管理团队的核心决策者直接沟通。

上一篇:摄影比赛执行策划下一篇:gsp认证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