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通识论文

2024-07-25

社会通识论文

社会通识论文 篇1

逆境,打垮弱者,造就强者?

逆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然而,对于逆境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在逆境中的成败。强者,纵使逆境再大,苦而不悲,孤而不堕,积极的心会让其迎难而上,而对于弱者,逆境永远成为了失败的借口。

而强者和弱者的差别,其实就只在于一念之间。

多难兴才,曾一度被认为定律。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我们树立逆境中不退缩的榜样。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洗雪国耻,韩信遭胯下之辱而统领百万雄兵。似乎如此看来,表明了逆境造就强者的道理。然而,我们不应该只陷入浅层的理解中,认为强者生来是强者,生者生来是弱者,割裂了之间的联系。其实不然。心理学有一个叫做心理认知模式的概念,它一方面表明了每个人生来就有应激反应,即刺激——反应,而每个人之所以反应会不同,是由于每个人理解事物的方式及能力有偏差,思维方式存在差别,以及经历,知识水平都存在差别,最终共同导致了行为的不同。而事实上,思维方式以及每个人的经历,知识都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

所以,弱者和强者本就是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并不必为自己被逆境所折服而过于颓废沮丧,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以一个积极正确的心态来面对逆境,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拓宽自己的视野,那么,逆境的克服,从弱者到强者,就不过是时间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是极其艰辛的。但须知,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若是想成为真正的强者,就必须先改变自己对事物,对逆境的态度,也即全在于我们的一念之间。

从古到今,有许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令人心酸的回忆在中国更是如此,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孟子对待逆境的态度,是把逆境看作是上天给予一个人大任的前提,而不是把它看作一块绊脚石。这就是强者和弱者,最大的差别,认知上的差别。

那么,是不是身处逆境就一定能成才呢?不是,逆境中成才是有条件的。首先就是要能够正确看待逆境。文王拘、孔子厄、屈原遭放逐、左丘眼失明、吕不韦流放、韩非被关押、孙子遭酷刑,面对逆境,他们总能保持积极的态度,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认识模式作用下,他们才能不屈不挠,最终造就辉煌的人生。如果不在逆境中奋起,“六经”“诸子”可能就不是他们的专著了。

其次是要有毅力。张海迪、海伦、凯勒都是凭着惊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得以成才的。逆境能使人成才,但逆境与成才是不能划等号的。对于意志薄弱者,对于在逆境中自暴自弃,自甘沉沦的人,逆境只能是他们的坟墓。这方面的经典例子还有很多,现列举出部分,以作为支撑观点的强有力的论据。【逆境】

1、我们再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正是在历史的逆境中产生、成长的,他们的逆境可谓艰苦卓绝的,如长征和抗日期间的许多艰苦日,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但是,伟大、智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值得人们欣喜的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为鉴,正以他们亲民、爱民、为民、务实、勤俭的作风,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三个代表”,并深刻地影响着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而且,他们已经真正彻底地赢得全党全国人民的党心民心,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最广泛支持和拥护,他们是新世纪中国人民的希望,他们正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领着伟大的中国人民向前进!

2、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还有英国前首相希斯,他们都来自于单亲的家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单亲的家庭或者家庭暴力就有利于成长。

3、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领导中国劳动人民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剥削制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

4、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

5、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6、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但并不是每一个处于逆境的人都能够成才。逆境只是影响人才的客观因素,重要的则是人对待逆境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志向、勇气和毅力等等主观因素如何。因而对于论文中的标题“逆境,造就强者,打垮弱者”我是不敢苟同的。如果如此,那么,能否告诉我何为强者,何为弱者乎?强者和弱者,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该标题视乎把弱者和强者绝对化了,似乎成了一对不可相互转化的矛盾。而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便鲜明地提出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似乎便违背了这一点。因而必须在该标题中引入一定的条件,才能合乎逻辑,才有可能成立。总而言之,逆境,永远只是客观因素,人永远才是主观因素,只有先从改变自己面对逆境的态度,并且能够培养其坚韧意志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

上一篇:广告英语品牌翻译下一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十大心理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