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的意识散文

2024-06-07

界限的意识散文(精选15篇)

界限的意识散文 篇1

界限的意识散文

1

此时的我,坐在车里,累到要命!

今天和霄姐、曾大哥他们去阳春的某一个小村庄逛了逛。

在出发的时候,接到了霄姐的好朋友华姐的电话,在给我商量课程的安排时间,还有就是说还有一个朋友说完一块学习,问90块两个人一个小时,可以吗?

因为华姐是霄姐的好朋友,所以我总是顾及霄姐的感受,要不是霄姐,这样的话我肯定是一口就拒绝的。华姐女儿的价格我已经是比别人低了的,我是做家教想赚钱的,不是做慈善的,何况她那么有钱,还在讨价还价。

我看到了自己有一些情绪,但是我在霄姐面前隐藏起来了。然后我问霄姐的建议,我把我的担心也说了,霄姐说不用考虑我,你要保持你自己的原则,你要树立你自己的形象和一些底线。

从这件事情我就察觉了自己,内心还是编织太多,没有勇气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顾虑的东西太多了,都是为别人而活,而且没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突然想起阿雅说过的话,和别人走的近是可以的,但是要保持自己的界限,我觉得这个我还没有做好。

以前,对于这样的自己,我会攻击的厉害,现在,没有那么厉害的攻击了,同时我知道我需要树立自己内在的坚持和原则,但是此时我不知道怎么做,很想一下子就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我感觉到我的内在有些东西在蠢蠢移动。

原则、界限、底气,是我需要精进的`地方。

2

智哥又发信息给我了,我现在不知道他发信息给我,是聊天还是有什么其他的目的。他今晚九点的时候又发信息给我了,我到现在还没有回应他,我知道我暂时在逃避他,因为我还没有想清楚该怎样去面对他。

今天总会想起这个问题,内心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似乎下定了决心,还是不理他吧。我应该理智些,这对未来只能是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

但每当面对他的信息时,内心会起波澜,内心的欲望会涌上来。这个时候自己的思绪又是乱的。

感觉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事情发生,现在基本上事情发生时都能看见自己的情绪了。今天看群里朋友的简书说:记录并不是为了就是察觉自己的情绪,是要直接去行动,活出来。这一句话挺有感触的,察觉是为了活出来,那怎么活?行动!而不是察觉出来,还原地踏步!

3

昨天的简书,今天不写了,昨晚太累了。内心的纪律?怎样维持自己内心的纪律?

4

听到霄姐说她今年的计划,充满了羡慕,意识到自己的内心,随即问自己:我很羡慕对不对,我也想像人家这样对不对?这是她要走的路,那么适合我的路是什么?人家要改变思路,那我要怎么规划自己?是我自己,按照我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人家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也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界限的意识散文 篇2

一、文本意识, 即读出作者

每篇散文, 都是作者某件经历的再现, 某种经验的倾诉, 某种感悟的凝聚, 某种感情的喷发;读者在品读散文时, 其实是透过文字直抵作者的灵魂深处。所以, 读散文, 必先心中有作者, 必先读出作者。而这, 又可由浅入深, 由整体到局部, 由泛读到精读从三方面循序渐进地进行:

1. 泛读全文, 整体感知。

散文, 或记人、或叙事、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 以此来表明作者对人物的评判, 对社会现象的褒贬, 对人生的思考, 对内心世界的剖白。前者是表, 后者是里;前者是材料, 后者是中心;前者直露, 后者隐蕴。所以, 第一遍的泛读, 要求能在提炼有效信息、把握关键词句、理解题目深意的基础上, 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完成整体感知。

2. 精读妙处, 体会妙点。

散文的妙点, 即作者为了更强烈地传情达意而采用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在精读中, 要体会作者如何用某物或某事或某情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使文章显得宕荡起伏而又脉络清晰的;如何采用以小见大法, 以平凡的现象点示不平凡的本质, 以细小局部显示宏大整体, 以生活琐事来表达深刻哲理的;如何使用对比或烘托的手法, 使描叙对象奇峰突兀般跃然纸上的;如何埋伏笔, 前后照应, 使情节丝丝入扣, 浑然一体的;如何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的;如何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 使情感一波三折的……

3. 品读美文, 欣赏美点。

这其实指散文的语言品味。可品读奇字, 即准确而有表现力的词, 尤其是动词和活用的量词, 欣赏其如何一字妙用, 意境全出的;可品读雅语, 欣赏优美而有描写性的书面语;可品读佳句, 欣赏其妙趣横生、意味深远;可品读修辞手法, 欣赏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是如何帮助作者具体生动地状物、写景、抒情的;可品读细腻的、精彩的、多角度的描写 (细节描写) , 欣赏作者是如何以明察秋毫的眼光, 生花的妙笔再现人物、剖示人物、描绘场景的;品读个性化的语言, 欣赏其或夸张幽默、或激情澎湃、或含蓄委婉、或深沉凝重、或细腻精致、或精警隽永的语言特点;品读意境, 欣赏其或壮美、或柔美、或凄美、或开阔、或深沉、或悲壮、或凄婉、或苍凉、或明快的艺术境界。

二、主体意识, 即读出自己

所谓读出自己, 首先就是从文章中, 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和场景, 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个情景或人物形象, 读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某种感受和感悟, 这其实就是和作者产生共鸣。在阅读文章时做到“文中有我”, 尤其在读文质皆美的散文时, 不能置身“事”外, 仅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欣赏者, 还要深入到文章所营造的氛围、意境中, 乐作者所乐, 痛者作所痛, 悟作者所悟, 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么, 怎样才能“读出自己”呢?

在读散文时, 展开“联想”的翅膀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联想, 是指由某人或某事、某景或某情而想起相关的人、事、景、物。作者描叙的人, 来源于生活, 你在生活中, 可曾接触过这样的人, 可曾注意过他的一言一行, 一笑一颦?作者描叙的事, 是他亲身经历过并记忆犹新的, 它又勾起了你哪些似曾相识的往事记忆, 是否让你心驰神往, 或深有同感?作者对人生的探索, 对情感的体验, 对社会的思考, 是否让你在迷惘徘徊中, 在“山重水复”中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读出自己”, 就是用作者的眼光去观察, 用作者的心灵去关注自己的生活, 感悟自己的生命, 以此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三、问题意识, 即读出问题

从文章中读出问题, 即质疑, 这是高层次的、创造性的阅读, 这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是由被动阅读变主动阅读的舵手。读出问题, 既可以是从文本中发现疑惑、提出疑问、经阅读思索解决疑问的过程, 也可以是对文章的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大胆地提出不同意见乃至反对意见的创举。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事件的发展有自己的理解和假设,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以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即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和怀疑精神、探索精神的培养。

1. 寻找关键词句发问。关键词是指散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准确传神的写景、抒情的词语;关键句是指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 或推动情节及内容结构照应, 或含义隽永深邃、蕴涵哲理的句子, 或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找到了关键词句后, 就可从这些角度质疑:这些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何表达效果?能否用其他的词句或句式代替?这种词句与文中哪些词句照应?它们对人物的表现, 中心的传达有何作用?

2. 从散文的文体特点、结构、表现手法角度发问。

3. 从比较中发问。既可将一文的前后进行比较, 也可将主题相同、题材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 进行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地分析, 挖出深刻的可疑点。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 大大地提高学生感知文本、理解思路和情感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 篇3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要求,特意追求心理隔离状态,后者是被迫地不情愿地与他人隔离。”作为当代著名学者的余秋雨,他散文中的孤独显然主要是前者。他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主基调,带着深邃的反思眼光穿越历史,在孤独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精神意绪游历于历史村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弱女怪才、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中,“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深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这种实际的切身体验与历史的哲理思辨紧密地融合,浑然一体,最终凸现出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余秋雨正是在孤独中实现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赋予自然山水以沉重的文化反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后的《山居笔记》等转向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观照,而《霜冷长河》则更倾向于对世俗人情、现实人生、伦理道德的省觉,但不管风格如何变,孤独意识始终都得到了崇仰。笔者认为其中的孤独意识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由宇宙、故乡意识生发的孤独

《乡关何处》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起笔,指出崔颢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因此,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空荡荡的感觉之中”。乡关何处一问可以说也是由此而来,它超越了一般的感情范畴,上升到了宇宙意识、乡关意识的一种空旷久远的孤独,涉猎人们的归属,人从何处来,怎样把握自己的哲理思考层面,这种孤独朦胧而又清晰、迷离而又深刻。

(二)与世俗相抗衡而产生的孤独

余秋雨在《青云谱随想》中为我们集中呈现了这样几位怪才画家的精神小天地,他们或以孤鸟丑石自比的朱耷,或用洒脱的墨色、无羁的线条表露出不妥协的孤高的徐渭,或以明老遗民的悲剧感悟沉郁苍茫、奇险奔放的风格与绘画主潮冲撞的原济,他们招引的郑板桥,齐白石们 “于门之外饿而不去”宁做 “青藤门下走狗”。唤起了后代孤独者心中强烈的人格呼应,他们的孤独绝非文人的恃才孤傲,更非无所依托的自作清高,而要与世俗的苛责与非难、与难以忍受的幽寂与孤苦相抗衡。没有追名逐利的争宠,又不争先恐后地去归隐四方,这岂是世俗层面所能比及的境界?故而这种孤独来得特别豪放不羁,特别痛快淋漓。

(三)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

《苏东坡突围》是体现这种孤独的典型。余秋雨援引苏辙的话道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的感叹。余秋雨把苏东坡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他的一些经历与苏不乏相似之处。余秋雨在一些外界批评的强大围攻下深感孤独,《苏东坡突围》其实也就是余秋雨的突围。它很好地抒写了这种孤独。文章最后一小节余秋雨对成熟如此说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满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确实,成熟就会孤独,超凡就会孤独,崇高就会孤独。显然,这种由于成熟而产生的孤独主要是精神上、品格上的。

余秋雨散文对历史予以生动地再现,对民族、对人生进行思辨,对沧桑炎凉、悲怆豪迈的大千世界给予诠释和审视,在孤独的洗礼中,抒写自己对各种文化及其内涵的痛彻感悟,揭示丰富博大的人生奥秘,完成了自我的超越,达到了独立人格的一种最高境界。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的产生不仅与社会现实有关,还与学者自身的特点及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关。

(一)社会现状使余秋雨产生孤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意识形态与经济活动巧妙联姻的时代, 90年代中期关于人文精神的争论就是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极为敏感的文化学者,余秋雨感同身受,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社会的大症候,而这种社会大症候显然会造成人的一种困惑、茫然和孤独,故而余秋雨才会把眼光投向自然山水,反思民族文化。

(二)学者的领会是孤寂而痛苦的

学者的书斋生涯虽然空间狭窄,但他们的视野总是通向历史,而一旦深入历史,就愈感到历史惊人地相似,惊奇于历史的伟大,也就愈孤独。余秋雨无法逃脱学者的习性,他喜静、好沉思。他说道:“今后的我,仍然或者‘苦旅’,或者‘山居’,不愿沉入街市的喧嚣,即使喧嚣中夹进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远处飘忽,烟雨渺渺。”尽管他在媒体上频频亮相,但那只不过是他稍稍转移孤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这自然就造成其散文创作中流露出的.孤独意识。

(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驱动产生孤独

余秋雨出于一种学者的负责的虔诚态度和使命感,跋山涉水,对传统文化进行追寻和反思,对其蕴涵进行阐释, “真正的学者将生命和学术联系在一起,在严峻的学术追问中寻找中国文化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未来远景,能以真血性、真情怀去担当一个世纪大苦难,并开出新境界的是真正的学者、哲人”。

另外,余秋雨进入历史文化中又被其本身的伟大雄奇、博大精深所震住,“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照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叹息”。这种巨大的气压也把秋雨先生逼向孤独。

夏与秋的界限 篇4

夏天的热烈

用什么去形容

才有恰当的恰当

无论是与非,错与对

夏的表内如一无可否认

它的一寸衷肠最容易见底

总会莫名其妙

把夏的细节细细的思忖

总有那么一些感动

也有一些悲恸

四季如果比喻成生命和爱情

夏总是芳华耗尽

秋色善于婉转

婉约地赚取抒情的`成分

悲怨,怀想

痴念和远距离的丈量

无人去鉴别它的真假和阴谋

只有它的金黄被称为盛装

尘世的眼泪被表象覆盖

俗世依旧,众生匆忙

夏与秋在各自的分界线上

造着心知肚明的句子

朝晖,艳阳,夕照与空山沉寂

论审判权的界限 篇5

内容摘要:司法机关所行使的审判权(司法权)并不是万能的、无界限的,司法机关只能在已经发生纠纷并形成案件后才能启动审判程序,行使审判权;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既具有合法性审查权,亦附带地具有合宪性审查权,而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机关只具有合法性审查权,我国原则上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司法机关也只具有合法性审查权;司法机关受其性质和审判基准所限,只能对法律行为进行判断,而不能裁判政治行为(国家行为);司法机关的合法性审查权包括对作为正在审理案件适用依据的规范性文件的进行合法性审查。

关键词:审判权;司法机关;普通法院;宪法法院;合法性;合宪性;国家行为

我国现行宪法第12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第127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人民法院组织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审判权由下列人民法院行使:(一)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二)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三)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处理专门人民法院的决定,对法院内部行使审判权作了必要的分工。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我国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我国的国家机构内部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资本主义国家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其国家机构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在我国,人民法院行使的是审判权,而资本主义的法院行使的是司法权。审判权与司法权在表述上的差异,只是说明它们与民意代表机关关系的不同,[1]并不表明它们在功能上的区别。[2]因此,审判权与司法权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纠纷的裁判而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司法改革是我国法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法律实务界的工作重点。最高人民法院将公正和效率作为司法改革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一时也成为法学界议论的时髦话题。人民法院系统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了努力,法学界举行了不计其数的专题讨论会,历经数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现行体制内进行司法改革几乎不可能取得成效,并历数法院系统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以资佐证。其言下之意是,唯有突破现有的体制,司法改革才可能取得成效。同时,法院系统内部的某些改革或创新,也并没有一种明确的`司法理念。司法改革的目的是要完成审判权的使命,审判权的终极目标是公正和效率,但审判权的界限在哪里呢?如果连这一问题都不明确,司法改革的对象就无法确定,现行体制内的改革资源是否用尽就无法做到胸中有数。

一、案件性

案件性是审判权的首要界限,也是法院进行自律的首要原则,[3]因此,案件性又称为案件性原则。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任务是解决纠纷,而并不是一切纠纷都能够形成为案件,只有那些按照法律的预先规定,符合法律规定的规格,既这些纠纷已经成熟为法院受理的案件,法院才能对这些案件行使审判权,对权利义务纠纷的内容作出判断。故在这一意义上,案件性原则又称之为“成熟性原则”。[4]

案件性是由司法作用的特性决定的。如前所述,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国家作用的基本内容、分类和方式是共同的,即都分为立法作用、行政作用和司法作用。[5]立法机关通过创制或者形成法律规范的方式调整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内容为权利义务,其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平衡、照顾和反映社会成员中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协调不同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因此,立法作用的特性是民主。只有在不同政治力量的充分表达与妥协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律规范,才具有正当性,才具有实施的基础。行政机关通过严格实施、执行既定的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行政机关通常情况下绝对不得创制或者形成法律规范,因

界限的意识散文 篇6

一、真情实感是文章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创造美感的重要原动力

只有直抒胸臆, 倾注真情, 敢于流露真我之情的文章, 才是真正感染人的作品。如果没有情感的波澜, 满篇都是一些或华丽或枯燥的说教, 这样的文章是不会震撼读者的心灵的。

作家庞培在新疆生活了半年, 回来后就开始创作散文集《帕米尔花》, 他说, “回来之后, 感觉这部作品非写不可。”这应是一种真情的触动引发激情的燃烧, 不宣泄似乎就不够痛快, 所以在《森林与河流》中, 作者深情地描写了古老的额尔齐斯河以及河边的原始森林大自然的纯净之美,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与赞美。

二、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体验

作家刘绍棠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 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自己熟悉的土壤中种自己的庄稼。刘志成是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这样的人生历练让作者的文章总是离不开大西北的辽阔苍穹和苍茫大地, 一如陕北朴素的土窑洞, 他始终以一种感伤忧虑的沧桑情愫来体察着人生。他的作品也是对自然、人类、社会表现出发自肺腑的忧患与终极关怀。在他的《怀念红狐》里, 大西北苍凉的沙丘一如那只护犊情深的红狐用已经嘶哑的嗓子发出的“揪心的哀鸣”, 让多少冷漠的心为高贵的母爱而感动。

胡适《我的母亲》, 虽然叙述平实, 却饱含深情, 其中有这样的叙述:“有一个初秋的傍晚, 我吃了晚饭, 在门口玩, 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 她怕我冷了, 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 她说:‘穿上吧, 凉了。’我随口回答:‘娘 (凉) 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 一抬头, 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 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 她罚我跪下, 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 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 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 用手擦眼泪, 不知擦进了什么细菌, 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 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 我的慈母。”如非亲身经历, 哪里会有如此真实而又细致的描述?

我们可以以这几篇为例, 引导学生学着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调动其生活的积累, 选出耳闻目睹的人事, 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善于观察捕捉身边的生活体验, 使之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三、用敏锐的心灵去捕捉你眼中的世界

客观的观察生活, 贴近生活, 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心灵的叩问。只有经过心灵的思考与撞击, 才会有写作灵感的火花闪现。

林清玄以一颗悲天悯人的菩提之心来关注社会众生, 他的笔端也就流溢出对人间万物的体察与感悟, 衣食住行皆哲学, 花影树声含妙理。他说:“如果有人问我, 你的散文想表达什么?我的回答是表达心灵中单纯与干净的世界。”在他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中, 作者就由和朋友相约看菅芒花, 到体悟人生的变与常, 并提倡要从容的面对生活, 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只有这样, 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散文是心灵的独语, 只有凭借个体生命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才能完成, 所以有人说散文是灵魂的事。我们就是要善于学习作家们用心灵写作文章的方式,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用心灵这把钥匙打开写作的大门, 走进写作的百花园内, 来品尝百花的芬芳!

很多时候, 学生作文时总会以为自己的生活太过于平凡枯燥单调, 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写作的, 其实是没有认识到心灵的滋养与感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教师以这类文章为例, 向学生阐明: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一件事, 一句话, 一点回忆, 一个情景等, 都是可以触动我们的心灵。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只有注意引导他们每天用自己敏感的心灵体验着生活, 感悟着生活, 再经过时间的过滤与积淀, 把很多东西装进了自己的素材库, 使之成为宝贵的积蓄。

养老会员卡与非法集资的界限 篇7

2014-01-16 05:11:00 来源: 重庆日报(重庆)有1人参与

分享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产业正逐渐成为热门行业。在养老地产的开发经营过程中,一种以缴纳高额会费的养老会员卡经营模式正大行其道。其模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有的是与土地使用权同期限的房屋租赁权凭证,租金另付;有的可退本金不付利息,但可以免费使用房屋;有的不退本金也不付息,但可以转让和继承;还有的可退本金,对未消费金额按月或按年支付高额利息,这就已经涉嫌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了。

那么,合法的养老会员卡与非法集资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呢? 非法集资罪的概念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非法集资罪包括:(一)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二)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集资诈骗罪”;(三)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四)擅自发行基金份额的,按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以非法经营罪论处;(五)利用广告为非法集资活动相关的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按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以虚假广告罪论处。

因此,非法集资罪的准确定义是一个涵盖了以上五种罪名的大概念,而与养老会员卡商业模式最易混淆的是其中一种,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构成要件

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权威解释体现在以下二份文件中:(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规定: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应当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非法性)

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公开性)

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利诱性)

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社会性)(二)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务院令第247号1998.07.13)第四条:“前款所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所称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不以吸收公众存款的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但承诺履行的义务与吸收公众存款性质相同的活动。”

综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即未经有关监管机关批准,经公开宣传,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承诺还本付息的活动;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即虽然形式上不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但是实质上具备上述四个要件的活动。

典型会员卡模式的性质

近年来在美容、健身、养老、超市、高尔夫球场等行业,会员卡消费模式已经成为潮流。典型会员卡的性质即预付式消费模式,即消费者向经营者预先支付一定款项,在按照合同约定获得产品或服务后,由经营者直接从预先支付的款项中扣除相应金额的消费模式,通常以预付式消费卡(会员卡)作为凭证。这种预付式消费卡(会员卡)在相关法规上被定义为商业预付卡。

商业预付卡按发卡人不同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第二种是由专营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多用途预付卡属于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工具,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多用途预付卡。养老会员卡的性质,就是众多单用途预付卡中的一种。

我国对单用途预付卡的相关规定 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 条规定:“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根据该条规定,预付卡可以还本付息,但未规定所付利息利率的高低。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预防腐败局《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1〕25号)该规章未规定预付卡在赎回、清退时应当支付利息。

单用途预付卡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区别

如前所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四个要件,即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其相似与本质区别。

(一)相似之处:

1、单用途预付卡的发行没有(也无须)经过金融部门批准。

2、单用途预付卡的销售必然要公开宣传。

3、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 条,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发卡人也应当还本付息。

4、单用途预付卡的销售必然要面向社会公众。

可见,单用途预付卡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非常相似。

(二)本质区别: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与单用途预付卡的区别体现在是否具有利诱性这一特征上。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万变不离其宗,付款人的最终目的在于还本付息,获得高额的固定收益;而购买单用途预付卡的付款人的目的在于以优惠的价格进行消费。

虽然,发卡人在未按照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发卡人也可以还本付息;但这是解除合同的后果,对未消费的本金予以退还,对其利息损失予以赔偿。现无明文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7条中规定发卡人应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是按存款率、贷款利率还是约定利率计算;但根据合同法实际损失赔偿的原则,其实际损失通常应当按同期存款利率计算。但考虑到目前消费者可以向银行办理消费贷款,其消费款可能来自于贷款。因此,其实际利息损失最多按贷款利率计算。

因此,养老会员卡退卡还本付息时,约定赔偿利息的高低,是区分获取优惠消费还是获取高额利息为目的的试金石。如果支付的利息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发卡人即可能涉嫌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达到一定程度,即可涉嫌构成犯罪。

养老会员卡模式的底线

界限的意识散文 篇8

(二)电视的市场化与娱乐化背景

西方国家的商业电视的发展又来已久,在商业和资本逻辑的强大支配下,西方的主流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商业性的娱乐文化,电视为大众文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本,“真实电视”首先在西方诞生和发展是非常自然的。以美国为例,美国广播电视以私有私营的商业电视为主,占全部电视台的80%以上。它们以追求利润为宗旨,全面实行商业化经营。在美国,私人经营的商业电视尽管这两年媒介合并浪潮节节高,但是母公司在并,子公司依然如故,最有影响的电视还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福克斯广播公司(FOX)以及有线电视新闻网公司(CNN)等五家。其中前四家除了在各大城市拥有直属电视台而外,还在全国各地拥有几百家附属台,这些附属台同公司订有业务合同,转播公司提供的基本节目和广告、并从公司获得广告分成,自己还有一些自办节目和广告。众多的电视台和电视频道,为了争夺观众、提高收视率,各显其能,竞争激烈。美国电视节目虽然在传统上可以划分为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和广告节目,但是在后现代主义阶段,娱乐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它完全可以跨越传统的划分,作为一种极有市场价值的元素渗透到大量的电视节目中。比如新闻节目,出现“新新闻主义”,说新闻,软性新闻、甚至还出现公开申明是虚拟的新闻,而且也有采访。这些倾向都是满足娱乐的需要。

娱乐,有条不能跨过的界限 篇9

镁光灯之后,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即使是作为公众人物的明星,也享有最基本的公民权利,但莫名“躺枪”的事件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使得业内人士纷纷叫苦不迭:“做明星难,说什么,做什么,都有被骂的风险。”

随着娱乐平民化、大众化的发展,更多的娱乐浪潮开始向大众袭来,娱乐圈中原不应该用作娱乐的隐私、观感、尊严都被卷入了娱乐声色之中,娱乐与非娱乐的界限,在全民娱乐的世界里逐渐模糊。

明星常遭无由攻击,粉丝将爱筑利剑

2012年1月8日,香港明星刘恺威发了一条微博,引发轩然大波。微博中刘恺威甜蜜爆料自己和国内知名艺人杨幂恋爱,随后杨幂更是高调转发称:“是的,我恋爱了。”

圈内好友纷纷微博祝福,诸多粉丝也发表了祝福感言,希望这对恋人能够走得更远。祝福的背后,骂声也一时四起,一些声称是“峰幂”铁粉的年轻人开始围攻刘恺威和杨幂:“杨幂利用完了人家冯绍峰就走,真是有够坏的”、“炒吧炒吧,炒到最后一辈子嫁不掉好了”、“杨幂你真恶心,你对得起冯绍峰么”,那句最经典的网络用语更是频频被使用,“再也不相信爱情”。面对众多从未经历过爱情的“95后”粉丝,两位明星深感无奈,原本以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却不想成了众人评判的是非。

在封建社会家长总是给子女包办婚姻,什么自由恋爱都是浮云,家长拍板才是王道。在所谓现代社会的21世纪,作为“新新人类”的“95后”一代却成了包办婚姻的余孽,在自己偶像们的感情世界里,充分发挥着“主人公意识”,公开干涉明星私生活。

爱情遭到了愚弄。但乐在其中的粉丝们,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固执地认为,娱乐圈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千疮百孔,明星们美好外表下掩藏的必定是伪善。

郭敬明算不得是纯粹的娱乐圈内人,却也是近年来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的“青年偶像”。近日,郭敬明在微博上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你们就当我是中国的脑残粉好了。我就是曾经在天安门看升国旗哭了的人,我就是每次看奥运听见国歌就眼红哽咽的人……我的祖国确实有很多问题,但这并不影响我毫无保留地爱它,为它自豪。”言论一出,就又有人跳了出来,冷嘲热讽起来:“当我在1米47的时候,我也很爱国。“

有人说,没有绯闻的名人就不是名人。然而,当炒作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观众的心中似乎也扎根了炒作的毒瘤,无论何时,都喜欢恶意揣度这个世界成为了一种习惯。

无辜躺枪心思冷,从此娱乐是路人

这边粉丝们大张旗鼓,骂得厉害,那一边明星们的心态与应对却各不相同。郭敬明转发微博,对于别人的恶意中伤,他说:“我的个子可能不会再长了,但是同样您的道德也是。”同样是微博高调秀恩爱的李晨和张馨予,被围攻一周后,爆出已经分手结束短暂恋爱。舒淇在经历过一场混乱的骂战之后,含泪选择退出微博,再度回归微博时,也只是在微博上更新一些工作内容,再不见当初丰富多彩的生活点滴。

运用微博秀出自己买了什么、吃了什么、买了什么,过着怎样的普通生活,原本是明星们的一番好意,希望能以最便捷的方式拉近与粉丝的距离。不料,粉丝们在更加清楚地窥探到明星们的一言一行之后,越发放肆地忘却了娱乐也应该有边界的束缚。

面对粉丝们十有八九的恶意回复,张馨予不禁在微博上叩问:“我们无冤无仇,为何要这么对我?”粉丝们口号响亮:“明星,也是我们娱乐的一部分。”私人选择遭到大众质疑,爱情受到践踏,甚至连信仰也被唾弃,只因为这是一场大众眼中的娱乐。那么,展现在明星们面前的生活,除了凉薄,别无其他。

网络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网络暴力被披上了道德监察的袈裟,妄图成为左右明星生活、思想的指向标。粉丝自发性地组成了这支“以爱为名,却沾满鲜血”的打头军,乐意至极地成为了一股网络暴力的助推力。而这种近乎疯狂,企图裹胁他人生活的暴力,真正伤害的是谁?明星经受争议后,不再那么轻易地去公开自己的私生活,粉丝们也失去了了解明星的途径,这样的结局,没有人真正想看到。

娱乐应该有条不能跨过的界限,尊重别人的自我选择,尊重别人的生活,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想要的纯净,其实很简单

在报刊、八卦杂志中描绘的娱乐圈:纷争不断、争宠不断、人情淡薄、暗藏波涛。诚然,“娱乐圈只是一条被镀了金的项链”,远没有聚光灯下的真善美那样纯粹、通透。但在聚光灯之后的真实生活,也和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两样,充斥着真善美,也饱含着爱恨仇。

娱乐圈本身也是一个圈子,一个集合。它跟各行各业一样,每个圈子都有自己的生存规则。让娱乐圈回归到我们每个人的期望,其实很简单。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道德评论和手中挥舞着的那把伪善的屠刀,去发现、承认娱乐圈中的美好,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诋毁,才是真诚的娱乐精神。

界限的意识散文 篇10

设备零部件有形磨损的不均衡性,决定了设备修理的可行性(举例说明),

修理是恢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局部丧失的工作能力的过程。包括:

保养:通过减少磨损来保持设备性能,减少故障。

小修:排除运转中出现的突发性故障和异常,以及对损坏严重的局部进行调整修理。

大修:调整、修复或更换磨损的部件,使整机全部或接近全部恢复性能。

大修理能够利用被保留下来的零部件,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资源,因此在设备更新分析时大修理是设备更新的替代方案,这是大修理的经济实质,也是大修理这种对设备磨损进行补偿的方式能够存在的经济前提,

对设备进行更新分析时应与大修理方案进行比较,反过来,进行设备大修理决策时,也应同设备更新及设备其它再生产方式相比较。

二、大修理的经济界限

设备大修理能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但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是有限度的。

技术上:为恢复设备性能,可进行修理,但有限度(举例说明)。

经济上,大修理应满足以下条件:

基本条件(最低经济界限):R≤P-L

R—该次大修理费用,P—同种设备的重置价值, L—旧设备被替换时的残值

艺术,无界限 篇11

我想,我可以读懂肖邦。

似乎是有些自大的话。我本平凡,而他,谈吐文雅,星光环绕,我与他,天壤之别,一条湍急汹涌的急流横跨我们之间,我又如何读懂他?

肖邦的光环源于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故园是他的精神寄托,自然地,他的音乐中融入了他对故园的爱,而他的音乐,也因他坎坷的经历,拥有了不用于故园的朴素的另一种激昂的特点,展现出了另一个肖邦。

肖邦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我不曾拥有;他坎坷的经历,我从未体验,他如此热烈的爱国之情,我自愧不如……如此而言,想要读懂他,似乎难于上青天。只是,他能够在音乐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定是因为他对音乐的不懈追求,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因而,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可以读懂他,至少能明白他对艺术的执着。

起初,我并不理解一个音乐家为什么能够为了一个音符废寝忘食,不明白一个画家为什么能够为了一块色彩忘我工作。总以为他们的行为过于疯狂,非常人所能理解。

一次偶然,我注意到了房间角落里那个落满灰尘的画板,它孤寂地躺在地面上,不声不响,似乎是被抛弃后无声的抗议,陪伴它的,只有一支笔,一块橡皮,还有一幅未完的画。

已经不记得有多久没碰它了。起初,因为一时兴起而报名学画,却在中途放弃,本以为已经不再对之感兴趣,却不想再次拿起画板的时候,竟有种莫名的兴奋,就像与久别的好友重逢一般。

重拾画板,便不愿再放下。繁重的课业并不允许我花费过多的时间在美术上,我便对每一个长假充满了期待,因为只有那时,才可以尽情享受绘画的乐趣。学习之余,我也会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徐悲鸿的《奔马图》,凡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炫丽的色彩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作者或澎湃、或素雅的情感。美术,似乎已融入我的生活。

有人问过我:“连续三、四个小时一直在画画,不会烦躁吗?”

我笑答:“怎么会觉得烦,画完一张画,会觉得很快乐。在绘画时,完全不会想到其他事情,只一心扑在上面。”

绘画,确有这种功效,让人抒发情绪,我可以在生气时,涂鸦出血盆大口的狮子;可以在开心时,描绘出春暖花开的景象;可以在烦闷时,随意在纸上涂画;就算是一只笔,也能供我在无聊时随意把玩。

之前的疑惑似乎得到了解答。艺术,真的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对于艺术的追求,是一个永远得不到满足的过程,却也是一个充满收获的过程。收获快乐,收获美。

从未敢将自己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相提并论,但确是能够通过那些艺术创作品与创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契约精神与税收策划的合理界限 篇12

税收策划涉及到国家的税收利益、征管机关的职能行使和纳税主体的税收权益等多方利益和法律关系, 因此受到了各国理论界及实务界的长期关注, 其研究角度遍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实务技术等。现阶段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税收策划与节税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 即符合税法宗旨和政策意图, 并且被各国税收法律制度所鼓励或提倡。随着我国税法规范的日益多元化、境外企业的大规模进驻、企业竞争步调的越发加快, 导致税收策划成为国内企业不可或缺但又经常异化的经济行为。但遗憾的是, 我国无论是税收立法还是学理研究都未能及时体现自我修正的精神, 作为对上述社会事实的回应, 在资源相对稀缺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 税收策划越来越跨越私法自治下契约精神的疆域, 异化成了各种各样的税收违法行为, 并无视构建在自由、诚信、平等、法治基础上的社会秩序。为此, 若还是局限在制度层面上的注释甚至创新, 以及实务操作方面的改进乃至完善, 而不能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 我国的税法学还是难以真正迈向回应型法。故而我国应当对税收策划进行多维度识别, 从而为规范不正当的税收策划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借鉴西方以契约论为源起的税收理论中的契约精神, 来进一步修正税收策划, 从对契约精神的尊重与实现出发, 找出税收策划的自由与限制的边界, 不失为一种研究上的创新。

一、契约精神与税收策划之间的共同基础

现代契约精神是强调在正义、自由、平等和法治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秩序, 在这种秩序下强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正当的税收策划及其规制的过程体现应该是现代契约精神中的那种在自由、平等和法治下有序、互利的价值追求。

1、正义。

正义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价值, 契约精神中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契约平等、有序竞争等均起源于正义。税法对税收策划的认可和规制最终也受到正义价值目标的约束。

2、自由。

自由是人们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现法律正义的首要途径。契约精神中含有自由的精神, 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一种向往。自由在税收策划中则是源于私法赋予人们的对交易形式的自由选择, 是私法意思自治的体现, 税收法律制度界定了纳税人的选择区域, 在此区域内的税收策划受到法律的保护。

3、平等。

平等作为正义的另一种途径, 虽然已经很古老但永远都有新意。契约精神中含有平等的内容。税收策划中的平等则体现在纳税人都有权利通过对经济活动中法律形式的选择来减轻自己的税收负担。

4、秩序。

法律保障下的和谐、有序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秩序也是自由和正义的基础, 也是契约精神中含有的内容。税法维护的是国家有关税收征纳关系的秩序, 税收策划当然要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并应遵守税法所建立的秩序。

二、税收策划活动中契约精神的体现

首先, 人们作为财富所有者, 有权对自己财富进行选择是否将一部分财富投资给政府, 由政府用这笔钱来提供公共物品。人们自愿将财富交给政府, 他们就履行了纳税的义务, 而且出于对公共支出的需要和保护公共利益的考虑, 法律也不会允许人们随意撤回自己已经纳税的财富。这其中体现了契约精神的平等、自由、有序和互利的诸多内容。

其次, 纳税人与政府签订契约后, 就应该在契约约束下进行经济活动, 而不应该超出契约范围进行违反契约规定的活动。但另一方面, 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每个公民都有将履约成本降到最低的冲动, 而税收策划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

第三, 纳税人用合法手段减轻税负, 促成了其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动态平衡, 又由于税收策划是一种私权的合法行使, 因此不会损害其他纳税人的利益, 进而体现了契约精神中自由、平等、法治之下的有序与互利。

三、税收策划中契约精神的异化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契约精神并非没有限制, 如果过度追求无限制的契约精神会走向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极端, 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此时, 税收策划也会偏离正规, 异化为避税、逃税等违法行为;如果过分的限制契约精神又会走向极权主义的极端, 是对纳税主体的私权的正当行使的超越。因此, 在分析了税收策划中蕴含契约精神后, 应该进一步寻求两者的边界, 即是寻求税收策划的正当与异化的边界。

在现实中, 许多纳税人由于追求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加上自身的有限理性的限制以及税法的不完备性, 在进行税收策划时往往偏离了理性, 滥用了契约精神中自由的含义。具体来说, 异化在行为要件上包含两个要素, 一是税收策划中存在异常或不相当的法律形式, 二是欠缺经济上的合理理由。异化在效果要件上也有两层含义, 一是纳税人通过异常的经济行为的法律形式达到了与正常的法律形式相同的效果, 二是虽实现了减轻或排除税负的效果, 但对国家税收构成了侵害。产生这些异化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纳税人是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二是税法的不完备性, 三是各国税制的现实差异。

四、税收策划与契约精神的合理定位

税收策划中契约精神的异化不仅使税收策划丧失了正当性, 而且使契约精神的价值目标和功能遭到了践踏。因此, 对税收策划和契约精神进行合理定位并进而使税收策划恢复正当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税收策划中契约自由的底线是税法边界。但由于税法边界并非非常明确的, 而是存在很多的模糊区域, 这是由法律的不完备性造成的。当税法出现空白、模糊或者出现与民法等法规冲突时, 会导致税收法定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冲突, 此时, 税法作为保护纳税人权利的法律要将纳税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保护纳税人的财产自由不受国家及其行政机关的侵犯, 纳税人在私法上有效的行为也不能轻易被税法否认。

通过对滥用契约自由、妨碍税收公平正义的税收策划进行否定性评价虽然维护了税法的实质正义的目标,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立法上进行否定性评价。对变异为逃税的税收策划可以直接采用与税法相关的规定予以规制, 棘手的是对变异为避税的税收策划如何处理, 考察各国立法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一般性的否认规则, 当有滥用的情况发生时, 依据与经济事件相当的法律形式, 成立租税请求权。二是特别性否认规则。一般性规则是通过一个总结性的法律条款对各种避税行为进行否定, 这类规则一般针对纳税主体的意图或行为结果, 看其是否违反一般商业常规。特别性否认规则是针对具有共同特征的避税行为进行否定, 这样虽然不会累及合法的税收策划, 且不会损及税法的安定性, 但对创新性的避税行为则无能为力。目前, 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一般性否定规则来解决避税问题, 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 2007年3月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将一般性否定规则引入我国, 这样, 我国的反避税体系已经相对较为完整, 由一般性否定和特别性否定规则构成。

五、结语

契约理论历史悠久, 演进到现在形成了以平等、自由、合意、有序、互利为核心的现代契约精神。剖析税收策划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可以在理论上很好地解决税收策划的“弱理论性”问题。税收策划作为纳税主体利用其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的私权追求可税性收益最大化的经济活动, 其方式复杂, 实施的领域、范围和影响都不尽相同, 用税法作为判断税收策划中契约自由合法性与否的边界, 通过税收法定和实质课税原则将税收策划中异化的契约精神回归理性, 并进一步在税收立法上予以回应, 这对于契约精神及税法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契约精神所倡导的自由、尚法、平等、正义等原则越来越被学术界重视, 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在市场经济下, 税收策划是一种以增加纳税主体可税性收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安排, 税收作为我国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具有尚法、公平、信用的契约精神与原则, 换句话说, 契约精神是衡量一国税收文明化的道德标准。

关键词:契约精神,税收策划,公共物品

参考文献

[1]、陈玄.不完全契约理论下的税收理念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 2009, (06)

[2]、张磊.基于契约理论视角下的企业税收筹划研究——以企业与税收当局的博弈为例[J].山东商业会计, 2007, (04)

[3]、刘淼.契约精神与税收筹划的合理界限[J].河北法学, 2008, (12)

[4]、陈玄, 王建超.我国税收征管中契约精神的构建[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08, (01)

[5]、朱秋明.大力倡导税收征管文化[J].辽宁财税, 2001, (08)

[6]、董智勇.契约精神[J].四川文学, 2008, (01)

爱,不应超越界限 篇13

爱,是对的;但在爱的过程中,需要有界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主选择权,你不能打着爱我的名义而逼迫我做任何我不愿意的事情,那是超越界限。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缺乏界限感的社会。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地充满热情苦口婆心地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

cad怎么设置图形界限 篇14

1.cad图形界限怎么设置呢,其实很简单,首先用cad打开图形。

2.在cad命令行输入命令limits然后按回车键确定。

3.cad图形界限默认左下角点为绝对原点坐标(0,0),这里我们直接按回车就行。

4.输入cad图形界限的右上角点坐标,然后回车。这里小编输入A4Z纸的大小,(210,297)。

5.此时cad图形界限怎么设置就解决了,怎么样,很简单吧。

打破班级界限的大学英语课堂改革 篇15

关键词:班级界限,大学英语,课堂改革

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30年前相比, 现在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及教师的师资队伍水平均得到很大提升 (王守仁, 2009) 。尽管如此, 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出发, 合理借鉴国外语言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模式, 探索并最终建立起相对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实施体系仍是当务之急 (戴伟栋, 2009) 。在此我详细阐述打破课堂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为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思路。

一、存在问题的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目前还停留在对课本的语法分析和结构讲解, 忽视对学生整体应用能力, 特别是交际能力的训练。学生入校后, 使用统一的教材, 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 学习统一的内容, 最后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来得到这门课的成绩。这种教学模式和评估方式使学生不注重课堂上的学习和交流, 学习兴趣不浓, 费时低效, 英语能力欠缺的局面很难打破 (顾晔, 2008) 。显然, 在这个尊重个性发展和探索的时代, 我们应该思考一种强调学习过程和注重个性学习的模式, 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通过设置科学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能力进行科学分级, 有利于更大程度地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特别是交流能力;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个体潜能;通过建立全面的测试评估系统, 培养学生反思学习和批判性学习的能力, 使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 激励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化。

三、教学模式的组织

1. 进行学生的能力分级

通过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测试, 对入校学生进行能力组的划分。“读和写”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进行, “听和说”可以通过网络系统测试和互动测试完成。同一能力组的学生一般具有大致相同水平的英语能力和学习需求, 他们可以来自不同的行政班级 (戴冬梅, 2010) 。语言教学按照能力组展开, 各个能力组的学生在开学两周内可以试听能力组内任何一位教师的课, 在第三周作出最终选择。

2. 实行弹性的教学安排

在规定课时的前提下, 把大学英语教学安排在同一时间段, 可以方便学生的能力组切换。 (戴冬梅, 2010) 。同时, 学生可以根据进步情况, 在能力评估的基础上, 从一个能力组换到更高一级。能力评估可以在每一学期末进行, 根据学生的成绩和个人申请来实现。要强调的是, 这里提到的能力评估是综合性的测试, 包括笔试和口试。

3. 确立新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包括三个方面:综合英语、听说课程和自主学习。综合课程主要强调语言基础的积累, 包含对语法、词汇、读和写。听说课程主要以文化交流为前提, 设计教学活动, 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 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 激励更深入的学习。自主学习是以网络平台为依托, 提供丰富的资源, 创造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调节学习节奏, 利用学习系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的学习模式。

4.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2004年李岚清同志在谈及外语教学时提道:“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多创造多听、说、读、写的应用环境, 特别是听和说的环节。” (王守仁, 2009) 教师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英语和开展练习,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弥补了这一空白,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在课程中的依托地位。高校都在不断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积极搭建网络平台, 提供在线学习资源, 供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推进学习, 并且评估系统提供成绩的统计和分析。同时教师的及时在线指导和网络互动的跟进,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促使学生提高反思性学习和批判性学习的意识, 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 进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测试

借鉴托福与雅思的考试模式, 在考试中强调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测试一般包括笔试和口试两方面。笔试紧扣课本内容, 测试基础知识。口试以文化交流能力为侧重点, 设计问题、对话、图片故事描述等测试模式, 测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考生总评成绩包含笔试和口试的成绩, 并且口试成绩的比重相应提高。

四、待解决问题的讨论

1. 对教育管理提出更弹性化的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管理的变化。升级管理系统软件, 能实现为若干同一能力组班级安排课程时间, 支持学生在系统平台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的功能;同时教务管理要结合不同课程安排合适的教室, 比如综合课安排在普通教室, 听说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 自主课程安排在网络室, 等等。

2. 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更高挑战

针对不同级别能力组教学, 教研室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师组成合作的团队, 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选择适应不同能力组级别的教材。当然, 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活动可以丰富多彩, 并且适当关注时事, 让学生提高兴趣, 活学活用。

3. 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和有效评估的能力要求

新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学习模式。它鼓励学生不再一味地依靠课堂, 而要进行自主学习, 并且反思学习效果,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评估, 从而更好地发掘个人潜能, 提高探索应用和创新能力。

五、思考和建议

1. 开展管理人员考察活动

目前, 香港的大学在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改革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浙江大学在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可以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的模式, 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 与一线教师座谈, 讨论更适应本校实际的改革内容。

2. 推行小范围内试点研究

各个高校可以实验性地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选取部分班级先做试点研究和探索。如果效果好, 则可以借鉴成功的先例, 继续完善发现的问题, 继而推广到全校。

3. 加强教师的教学法培训

首先, 广大教师要提升学历水平, 提高英语的综合英语能力, 学习教学理论 (语言学, 测试学, 教育心理学等) , 掌握网络技术;其次, 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 参加学术会议, 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能够进行探索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学, 成为外语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能够以课堂为基础调查研究, 使认知途径科学化、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学方式能动化 (赵凌珺, 2009) 。新形势的教师应该兼顾业务能力和学术素养。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外语教师持续性专业发展。

六、结语

国内一些学校, 比如浙江大学, 已经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展开了类似的积极性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顾晔2008)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可行的, 它需要教学管理、教师团队和学生的积极合作。它对现行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灵活的要求, 对教师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也将会对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坚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学习者将会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使用方法, 以便汲取英语世界先进知识, 实现跨文化交流, 最终为实现民族文化振兴发挥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戴冬梅.法国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体系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9) :24-30.

[2]戴伟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30年[J].外语界, 2009, (1) :2-13.

[3]顾晔.以学科文化为核心英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 (4) :91-93.

[4]王守仁.总结经验, 深化改革, 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J].外语界, 2009, (1) :5-8.

上一篇:审计师《审计相关知识》专项试题下一篇:旅游活动情况的优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