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发展交流经验材料

2024-10-06

集体发展交流经验材料(精选6篇)

集体发展交流经验材料 篇1

甲尔坝村集体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一、基本情况

(一)村情

甲尔坝村地处包头市昆都仑区东北部,青昆两区交汇处,北接110国道和丹藏高速公路,是包头市北出口的要道。我村总面积1.6平方公里,现常住人口11022人,其中:本村村民758户2883人,其余为流动人口。有十星级文明户491户,党员55人。

(二)组织建设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避免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我实行村干部交叉任职制度,村支部由书记刘国寇、副书记王保才、委员周宝光、李永茂、刘文耀等5人组成,而村委会则由主任周宝光、委员刘国寇、王保才、刘文耀、刘静等5人组成,交叉率达到80%,平均每年还可减少村干部报酬支出、行政办公费和各线人员补贴支出约3000元。大批“双强”干部走上了村级主要领导岗位,增强两委班子的组织凝聚力。

二、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一)五大经济体,30亿产业的构成及发展历程 甲尔坝自1996年开始改造建设以来,至今已建成包头市五大知名企业,总占地面积550余亩,先后共投入5.7亿元。解决就业15000人,年上缴税收500多万元,为村集体创收3000多万元。据评估公司估价,按照当前市场行情,甲尔坝五大企业地上建筑物价值约30亿元。

1.宝格特蒙古风情园

宝格特风情园于1996投入建设并使用,是一家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蒙式特色餐厅。占地面积约10亩,职工100多人,有雅间27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大的厅一个,能同时容纳700多人就餐。宝格特风情园是甲尔坝村在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村民集体投资兴建的第一个村经济实体。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以发展特色餐饮为主线,本着“顾客至上”的原则,打出了一条宝格特式的特色之路,并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200多万元,为我甲尔坝经济的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

2.甲尔坝农贸市场

包头市甲尔坝农贸市场是以农副产品批发、仓储、物流为一体的专业市场,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9月1日正式开业运营。它位于包头市昆区甲尔坝村北,南临青山区、昆区繁华地段,紧靠110国道和丹拉高速公路。农贸市场占地160余亩,经营面积3万平方米,共有摊位300多个,劳动就业人数3000余人,总投资1.28亿元,市场农副产品年交易额达8.8亿元,年度交易量5.5亿公斤,年上缴税收100万元。为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甲尔坝农贸市场拟投资1300万元于2013年建成一座容量5000吨的冷库,实现农副产品更大容量的吞吐,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3.三森建材城

甲尔坝建材中心(即三森美居建材城)它座落于包头市民族东路与文化路的交汇处,南临文化路,西临民族东路,2

北靠110国道和丹拉高速公路,是包头北大门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甲尔坝建材中心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分为A、B、C三座,占地20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现有员工220人,为我村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我村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建材中心由三森美居建材城、三森美居家具城、三森美居机电城三部分组成,配有大型的仓储区,是包头市首家以家具、机电、装饰材料,灯具、卫生灶具、建筑五金等销售批发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建材商城。建材中心每年为甲尔坝村集体经济创收700多万元,带动相关就业2000人,现已成为我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4.甲尔坝汽贸城

甲尔坝汽贸城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民族东路与文化路的交叉口,甲尔坝新村东南角,南临文化路,北靠110国道,东临三森美居建材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甲尔坝汽贸城于2008年9月投入建设,于2011年初正式投入使用。甲尔坝汽贸城总占地面积约45亩,建筑面积23700平方米,单层建筑,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引进更多高档汽车品牌,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一家汽车销售、场地仓储及设施租赁为一体的综合性汽车超市。投入使用后解决就业人员300人,第一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约760万元,上缴利税200万元,在全村经济收入中占到了30%,以后将会逐年递增,建成后将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支柱企业之一,带动我村经济发展,成为村集体经济的“火车头”。

5.居然之家家俱城

甲尔坝家俱城即居然之家--包头店,位于青昆两区交汇处,北临青山路,南临文化路,东临民族东路,区位优势明显。家俱城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占地37亩,建筑面积约62400平方米,总投资两亿元,于2010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8月开业后解决相关就业人员2400人,上缴利税350万元,为村集体年增加收入1533万元。

甲尔坝家具城之所以引进“居然之家”,是因为其取各种家居业态之长,实现了家装设计中心、家居建材市场、家具建材品牌专卖店、建材超市、家居商场的有机结合,可谓之“博采众长的全业态”。“居然之家”经营品种以高中档品牌为主,倡导个性消费,引领家居品质和时尚,实现从设计到装修,从购买建材到家具配套,从家用电器到家居用品、家饰用品,即从拿到房子钥匙但正式入住名副其实的“一站式”消费、“一条龙”服务。而且,居然之家包头店遵行“先行赔付”、“绿色环保”的服务承诺,“让顾客满意”、“向消费者倾斜”是永远不懈的追求。

(二)村民福利状况

从1999年开始,甲尔坝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开始了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经过三期旧村改造,甲尔坝村建成二层住宅楼271套、多层住宅楼300多套,并以高层每平方米350元、小二楼每平方米460元的价格分配给了村民,使广大村民得到了住房实惠。从2006年开始,为村民发放种植补贴,第一年每人1000元,以后每人逐年增加1000元;2006年开始为60岁以上的村民发放 4

养老生活补助金1200元,以后每人逐年增加1000元;还为居住在新村内的村民实行暖气费减免,为未居住在新村内的村民每户发放1500元的取暖费;村里对一些生活有困难的群众还实行特殊的资助;甲尔坝村非常重视和支持发展教育事业,每一个考上研究生和大学生的村民,每人可获得村里的助学奖3000—6000元;村里每年还为甲尔坝小学和新城中学资助10万余元。现我村已经营集体企业5个,年收入在3500万元以上,到2012年集体经济收入可达到5000万元,人均收入将达到3万元。

三、经验和建议

(一)村集体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原因

1、国家提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指引和市、区两级领导的大力扶持

甲尔坝村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的政策环境,甲尔坝村的起步是在1998年开始的,那时候正是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政策都开始向农村倾斜,村两委紧跟政策,抓住农村改革的大好机遇,大胆尝试迈出了建设村企的第一步,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

2、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村干部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

在村企发展之初,村两委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是村里是否应该发展集体企业的问题,村两委为了这个问题,请市里专家多次的论证,并开会研究了村的发展方向问题,最后终于决定建设村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村真正的富裕起 5

来。其次是用地补偿问题,当时出现了两种想法,村民想把补偿款全部分下去,分到每个村民手里;村两委想认为应当把补偿款用来发展集体企业;这让村企的发展陷入困境,村两委立即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挨家挨户的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建设村集体企业带到来的好处。最后,经过村两委和全体党员群众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广大村民们的支持。

3、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甲尔坝村地处包头市昆都仑区东北部,青昆两区交汇处,北接110国道和丹藏高速公路,是包头市北出口的要道,交通方便,又靠近市区,是典型的城中村,更加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为甲尔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4、村民的大力支持

在村集体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遇到很多企业都会遇到的困难——资金短缺问题,这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瓶颈。在建设汽贸城和家具城时,村里通过银行贷款和村政府资金支持取得了大量的资金,可是在工程快要收尾的时候,资金又不够了,工程就此停了下来,最后村民们积极主动借钱给村里,帮村里度过了难关。

(二)经验和建议

首先,村集体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村集体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第三,村集体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最后,村集体的发展,要有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

总之,只要能给百姓带来切身利益的政策,就会受到百姓的支持;只有能为百姓办实事的班子,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

集体发展交流经验材料 篇2

一、在曲折发展中显示了旺盛生命力

1949年1月天津解放以后, 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和历史性进步, 一代一代集体经济崛起, 对扩大就业、发展经济、繁荣市场、社会和谐、增加积累起了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在60年中,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几度兴衰, 不断创新。人们在分享创新发展成果的同时, 又饱尝了失误的苦痛。集体经济走过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发展路径, 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自我完善的艰巨性、反复性、长期性。

第一代集体经济以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诞生

新政权建立之后, 人民政府面临着群众要就业、要吃饭、市场要稳定、经济要繁荣的历史性挑战。1949年, 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中, 天津建立了300家消费合作社, 55万社员集资入股, 同时又试点建立1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2年, 天津手工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已初具规模, 成为劳动群众互助合作、自愿参加的集体经济组织。1953年后, 按中央部署, 天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 天津已建立1006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组) , 组织3670户小商小贩、4497人建立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建筑、运输等行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

解放初期, 国营经济很不发达, 个体工商业处于分散落后的生产方式之下, 人民政权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为人民谋福祉,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 天津第一代集体经济应运而生。它借鉴了中外发展合作社经济的历史经验,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向劳动群众集体占有的历史性变革, 社员出资享有财产权利, 分散的生产经营向联合的生产经营转变, 专业化、机械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这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又避免了两极分化。尽管在指导上有过急、过快和升级倾向, 但合作社经济显示了盎然生机和巨大活力。到1957年底, 天津集体职工180824人, 占全市职下总数的21%, 集体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1.8%。

第二代集体经济在拾遗补缺中应运而生

早在进城以前, 毛泽东同志就认为, 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半社会主义应当向完全的社会主义转变。于是, 在1958年中国经济过热的大背景之下,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升级过渡”的“左”的思想影响泛滥成灾。天津市把手工业合作社先升级为合作工厂, 后又让合作工厂向全民企业过渡。一年之内就有10万名集体职工转为全民职工, 集体工业产值仅为上年的10.1%。之后又把合作小组升级为合作商店, 让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合并。合作社刚刚起步发展, 尚未形成成长机制, 就遭遇了重大挫折。手工业“上收”后, 市场需要的小商品供应不足。那时, 城市街道建立了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 公社组织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劳动力又兴办新一轮生产、生活服务事业。当时, 天津市场需要的小商品有45%是街道生产的。1960年毛主席参观天津街道工业展览后, 曾给予很高评价。到1960年, 天津有20万人加入街道生产生活服务事业, 街道集体工业产值达到55402万元。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升级过渡”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阻滞了生产力的发展。1961年.中央制定手工业35条、合作商业40条, 天津把一部分在1958年转为国营的合作社及合作商店又退回集体所有制, 把适宜分散经营的夫妻店和部分小商贩退回合作小组, 对上收、平调的集体资产也进行适当处理, 合作社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提高。

1965年, 天津实行工业调整, 对街道企业逐级上收, 按行业“梳辫子”, 改变人财物关系, 在提升专业化生产的同时, 又削弱了小商品生产。重要的是挫伤了区、街的积极性。1966年城市街道又发展了500多个以民用小商品为主的街道工业, 当年产值达到4515万元。

1970年, 城市街道大力兴办“五七”生产和生活服务事业。三站 (修配服务站、医疗保健站、文化活动站) 二代 (代营商店、代营食堂) 一所 (托幼园所) 遍布全市。1975年, 街道生产生活服务人员高达10万人。

1973年—1978年, 天津再一次实行结构调整, 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线, 按行业或产品建立市级公司或总厂, 实行产供销和人财物统一管理。这样提升了产业和产品结构, 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 但由于淡化了财产所有权, 企业责权利关系不清。

“文化大革命”中, “割资本主义尾巴”, 背离了集体经济“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剥夺了职工“入股分红”的财产权利;企业走上了“吃大锅饭”、“端铁饭碗”、“政企不分”、统负盈亏、行政管理为主的“二国营”模式。这使集体经济丧失了基本特征, 失去了应有活力。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集体经济历尽波折却又不断发展, 到1978年底, 天津集体职工已有49万人, 占到全市职工总数的22.6%, 集体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集体商业商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7.5%。

天津第二代集体经济在挫折中顽强生长的历史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前的30年, 集体经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与人民群众的就业、生活需求息息相关, 它更适应人民群众的觉悟水平;让国营经济一统天下, 是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

二、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政府面临着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历史挑战。1979年, 天津“返城知青”和其他待业人员高达40万人, 这是最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市委、市政府把安置青年就业列入头等大事, 发扬党的光荣传统, 动员全市人民广开门路, 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安置待业青年就业。于是, 天津集体经济获得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大发展。

第三代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中, 以1982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地位, 把各种行业、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定位于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方针政策。

1982年, 市政府建立城市集体经济办公室, 负责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协调关系、指导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经过调研, 市长李瑞环提出并推动各区大力兴办集体商业服务业, 两年之内就发展了2000多个集体商业企业, 解决了城市商业网点不足、群众生活不便、待业青年得不到安置问题。1983年李瑞环主持召开天津市集体经济工作会议, 确立了多渠道、多形式、多行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和任务, 此后, 天津形成了区街企业、劳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校办企业、民政福利企业、厂办集体企业 (工商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 , 社会办集体企业 (指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办的集体企业) 以及职工消费合作社等多种组织形式, 涉足工业、商业、运输、建筑、金融、文教等行业。到80年代后期, 天津新办集体经济已累计安置待业青年40万人, 存蓄集体职工25万人之多。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 天津在工业、商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实施“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针, 采取“一厂两制”和“扶上马、送一程”的政策, 有效地解决了国营企业结构失调、人浮于事、包袱沉重、效益下降的矛盾。到90年代中期, 天津多种经营企业9000余家, 从业职工24万人, 其中80%是富余职工, 社会总产值114亿元, 年创利税7亿元。为天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之后, 按行业归口管理的老集体企业 (第二代集体经济) , 开始转换经营机制, 恢复合作经济本来面目,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摆脱“二国营”模式, 拓展了对外开放, 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传统集体经济通过改革, 焕发了生机, 新兴集体经济成为天津国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天津城镇集体职工高达72万人, 占全市职工总数的25%, 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3%, 集体商业服务业在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26.8%。改革开放催生了集体经济历史性大发展。

三、在体制转型中转变发展方式

1995年之后, 我国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加快“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1997年之后, 我国加快所有制结构战略调整,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中国集体经济进入制度变革、体制创新的转型发展阶段。转型中, 税务部门取消了集体经济优惠政策;财政部门提出不让用国有资产兴办集体企业;国资部门坚持免税资产和借款兴办集体企业积累都是国有资产;统计部门对500万以下的小企业不再统计;工商部门坚持职工入股占主体就是私营企业。天津加快三资和私营经济发展, 集体经济增长放缓, 人员减少、效益下滑。加之众多企业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体制要求, 集体经济再一次面对生死存亡的历史考验。在外部极为不利的大环境下, 天津集体经济选择了第二次创业, 从内部入手, 转变发展方式。

1997年, 市政府提出城市集体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下发了第二次创业方案, 要求集体经济突出自身特点,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998年, 天津又制定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 (包括集体) 小企业的实施意见, 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出台集体资产管理办法, 规范出售集体企业和集体资产行为。到1999年, 城市集体企业已组建10个企业集团, 650家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 500家企业按有限责任公司改组, 5万多名集体职工成为股东, 350家企业实行兼并、出售或转为私营, 6500家企业实行承包、租赁经营和公有民营;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服务体制基本确立。

第二次创业使传统封闭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传统生产经营体制向资本经营体制转变;传统资本积累方式向资本集聚方式转变;传统集体共有的产权制度开始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传统以行政为主的管理体制开始向以资产为纽带、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转变。在第二次创业中, 集体企业通过“引进拉动”、“调整驱动”、“人才带动”、产学研联合,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通过建立出资人体制, 推进产权主体多元化,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管理创新, 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资产经营绩效,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使集体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1999年,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总值365.7亿元, 实现利税26.8亿元, 总资产291亿元, 净资产103.5亿元。天津集体经济数量减少, 总量扩大, 运行质量在提高。

四、在新世纪集体经济不是要消亡而是要创新发展

集体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 其产生、发展和消亡是有依据、有规律的, 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宪法把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对发展多种形式的城乡集体经济是坚定的, 对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是明确的, 可是在新世纪到来之前后, 集体经济“消亡论”却在中国大地上泛滥不已。直至管理机构被撤并, 优惠政策被取消, 统计渠道被支解, 集体干部职工被当作“包袱”甩掉。做此决策的人, 多数并不了解集体经济, 这是管理体制的弊端。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要提倡和鼓励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个方针有误吗?没有。那又为什么贯彻不动呢?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文件只字不提呢?因为有一个阻力, 即私有化倾向。私有化倾向如同一种病毒, 说他是从美国传来的吧, 可有些鼓吹私有化的人根本就不知道美国“自由化改革路径”是怎么回事。古往今来, 公有相对于私有而生存, 集体所有相对于个人所有而产生。人们在缺少辩证法的时候, 往往容易“走极端”。人们在研究公有制出现的问题时, 就否定公有制抬高私有制;管集体的人总爱说个体不好, 管个体经济的人总是贬损集体经济, 甚至要消灭集体经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集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社会主义。这就是西方永远讲合作经济而不讲集体经济的根本原因。新世纪之后,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重大方针政策, 可中央从来没有放弃发展集体经济的方针政策, 把集体经济“边缘化”的是一些专家学者、一些部门和地方有私有化倾向的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2005年的一次讲话中, 主张既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又要发展集体经济。这么讲的人太少了。私有化影响是客观存在, 只是深浅不同。一般规律是, 对公字有好感的人, 对私有化倾向就有所警惕;而对私字有好感的人, 对私有化更感兴趣。不难想象, 对集体不感兴趣的人, 藐视集体经济的人, 让他贯彻十五大这个方针, 他不会有热情, 也不会有执行力。反之, 让他们推行“一卖了之”或“一退了之” (让集体资产全部退出) , 则“心有灵犀一点通”, 既认真又执着。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中, 一些专家学者在中国的地位很高, 他们的忽悠, 颇具影响力, 他们的忽悠内容, 多数源于自由化 (私有化) 改革思想, 把资本神圣化, 把员工当作雇佣和工具, 放在从属地位, 不讲“以人为本”;把股东利益神圣化, 把企业当作“唯利是图”的载体;把市场竞争的本质误导为资本竞争, 把“人人为己”视为天经地义, 把公而忘私的人, 视为“脱离群众”的人, 把反对私有化倾向的人, 说成是“改革的反对派”。这些东西, 深深地影响了许多经营者、管理者、决策者、执行者。某权威专家把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说成是“带红帽子”。某专家撰文说, 凡有私人股权的企业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有关部门在讲解《合伙企业法》时说, “股份合作制非驴非马, 不能长久发展”。某省一位副省长 (贪官) 在听经济工作汇报时竟说, “中国哪儿还有集体经济”!某集团实行员工持股, 承受了“落伍”的指责。有些地区和单位在实施“二次改制”时, 责令让职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一律改为少数人持股的股份制, 把员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彻底改制”为“一股独尊”的私营企业。有的地区负责人说, 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公有制小企业统统卖掉。有专家在研究集体经济被“边缘化”的原因时指出, 这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是错误认识误导着集体经济的前程。

客观地讲, 随着转型的深入进行, 随着三资企业的强势进入, 随着私营企业的强势发展, 集体企业改一个少一个, 中国集体经济规模确实缩小了,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确实下降了, 这是事实。一种经济形态的曲折发展, 是符合规律的运动。集体经济处于低谷并不等于消亡。如果社会真的不需它了, 或者是它完全丧失生存发展的活力了, 它才会消亡。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集体经济不会消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集体经济将长期存在。因为它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它更能体现群众共同富裕的大方向。如果讲消亡, 消亡的只是传统观念和“二国营”模式。“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必然以多样化形式日益发展。中国有一种论调是“非国即私”, 就是说, 除了国有就是私营, 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古往今来, 所有制是那么简单吗?

集体经济界于国有和私营经济之间。相对于国有, 它的机制更灵活, 产权更清晰, 权责更明确, 分配更公平。相对于私营, 它确立了员工的主人地位, 告别了雇佣劳动.体现了劳动者的联合, 提升了民主管理, 建立了自律约束机制, 有利于共同致富。“以钱为本”和“以人为本”是对立的, 集体经济更多的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和集权是对立的, 集体经济更注重民主管理;个人英雄主义与团队精神是对立的, 集体主义思想是团队精神的灵魂。集体经济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股份制可以是各种所有制, 更多的是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的本质是资本联合, 股份制的原则是资本神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 许多股份制企业创新经营管理机制, 又倡导以人为本, 构建企业文化, 这是用软实力弥补资本神圣的弊端。

形而上学, 不是辩证唯物主义。集体经济“消亡论”是主观臆断, 是误区。

目前, 农村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经济迅猛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 需要发展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农村需要集体经济, 难道城市就不需要吗?

现在,还有许多人仍认为发展集体经济不就是在城市搞“一大二公”吗!建议这些同志读一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在自我扬弃的矛盾运动过程中,资本家所有制应改造为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而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即为社会所有。马克思所讲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并不是回归到分散的、孤立的、单个的所有制上去,而是在联合的共同占有或社会化占有中, 具有明晰的劳动者的个人产权。《资本论》是马克思为资本主义开的一个药方。西方实行员工持股制与此十分吻合。马克思还认为, 集体所有制是在联合生产方式下又保留个人所有权的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改革开放以后, 我们提倡在公有制企业恢复职工的财产权力, 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坚持集体经济是“一大二公”观点不变的, 是在坚持斯大林的传统错误观念。很有可能, 他们现在还认为:集体经济就应当是“一大二公”。

第四代集体经济在转型中创新发展模式

天津第四代集体经济已经形成,且有后发之势。遗憾的是没有统计数字。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正在创新,创新的走向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点,创建有利于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的和谐发展模式。

集体经济已融人全球化市场经济之中。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要明晰产权归属,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人格化、规范化;要明确权责,提升股东素质,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有效行使,使企业责权利关系高度协调一致;要保护严格,健全所有者治理结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政企关系经纬分明, 更重要的是既要保护股东利益, 又要真正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突出民主监督。

新世纪, 集体经济要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市场经济体制下, 不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 先进企业都在推行人本管理, 都在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思想基础。和谐是企业文化的灵魂, 以人为本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核心。人与企业同步发展、共同成长。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企业要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要培育团队精神, 打造经营管理团队, 建设骨干员工队伍。

新世纪, 集体经济要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原则、目标、战略、机制、途径的统一体。创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转变增长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不断创造新客户、把顾客满意最大化作为价值观念。要靠品质优、服务优赢得顾客, 靠管理优提高效率和效益。要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真心依靠群众, 努力提升员工素质, 激励员工成长, 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 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 做生态良好型、环境友好型企业。

第四代集体经济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体的经济形式。有的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主体, 有的以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体, 有的实行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多样化, 比如可以是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或其他形式。

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多数成员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 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出资、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行自愿、互助、民主、平等的合作制原则。

第四代集体经济的基本构成是: (1)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为主体的集体所有制企业; (2) 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相结合的股份合作制企业; (3) 以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资产为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4) 以集体资产和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5) 以职工股权为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6) 合作制企业; (7) 集体经济联合组织; (8) 以联合资产投资创办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集体备课经验材料 篇3

马彩虹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纵身推进,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课堂教学,它是展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最佳场所,一些实践性的、无法预见的、而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处理问题的技能,亟待提高。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呼唤集体备课。

一、理论依据

《人民教育》、《青海教育》曾推出了系列讨论文章:备课是否要进行一次革命。确实我们现行的备课制度、备课形式已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发展。备课这一环节在某种程度上被僵化,被教条,变成了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的形式上的包袱了。是不是“备课”不重要呢?是不是“备课”这一教学流程失去价值了呢?恰恰相反,当前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新一轮课程改革,它们的主阵地都在课堂。而课堂效益的提高完全取决于课前的充分备课。应该讲新的形势新的教育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备课的效益,这就要求们在备课的形式上大胆地改革,在备课效益上做好文章。因此各位专家、教育研究者提出了——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现已形成如下流程:

自研教材——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修改施教——反思提炼。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写出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形成最佳课时方案。③分工主备:在形成最佳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案,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反思提炼: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2、“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个单元都有主讲教师,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案,并在教研组活动中通过个人说课、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后定稿。这就首先保证了主讲教师必须就教材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练习设计等都要一一落实到位,交流研讨突出集体的智慧。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集中精力坐下来研讨,把个人教案优点整合,以最佳方式把每个知识点完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使课堂质量得到保证。例如,目前各校综合学科组教师大都是兼职科任,如果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就能提高学科教学素质,呈现出的课堂常是精彩纷呈的。

3、“集体备课”促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协作互动的活动,要使备课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就必须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知识水平、智力层次、接受能力等基本情况。只有这样,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才能做出准确科学的估计,从而预见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备无患。

二、对集体备课的认识

集体备课是在教研组的组织指导下实施的“研读课标、教材,分析课堂学习情况,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所谓的集体备课,我认为它强调的是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共同提高。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个体备课是一种高耗、低效的备课形式,个体备课最耗时的地方,通常是在写教案这个环节上,写教案的时间常常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定教学思路时间的两倍甚至更多。个体备课的低效是由于它的封闭性、静止性所致。教师的教案绝大多数是“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教师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和共享;教师本身也很少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再修改。它就宛如一潭静止的死水,没有生气、没有活力。

而集体备课的形式,则省时、高效得多。以一个年级教研组为例,每个教师认认真真备一个单元的课,通过集体交流、研讨,实行资源共享,半个学期的备课教案只需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保质保量地备好。集体备课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因为它是开放的、互动的、共享的。教师在认真备课、集体研讨的过程中,既钻研了教材,研讨了教法,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集体备课”使教师们尝到了甜头。首先,集体的智慧为每个教师分担了任务,由原来的“个体劳动”变为“集体性质的劳动”,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使教师从无谓的抄写中解放出来,并有了博览群书的时间和认真进行教学研究的工夫;其次,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在无形中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每当大家在一起交流、研讨时,带给自己的是永久的“营养”,自己也颇感欣慰。更重要的是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集体备课的做法

1.严格遵守集体备课时间,保证集体备课的时间。每天早晨都用一定的时间在办公室进行交流,每周四的下午充分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在会议室进行集体备课,并由专人做好记录。

2.固定各次备课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开学初,我们就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3、集体备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们主要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教学策略等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新教师,都自觉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集思广益,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4.安排人员,对集体备课内容进行整理。每次由专人进行发言,然后由大家进行点评,由组内教师轮流执笔,负责把备课内容整理好后装订成册。

5.及时反馈改进: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的。为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我们要求老师一课一反思,记下课堂发生的事件,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讨论交流上周教后感。

四、集体备课的效益 集体备课内容的使用。集体备课,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在课堂上,每一位教师所承载的智慧就不再是单薄或片面的,而是充实和相对全面的。在利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允许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可对集体备课内容做一些微调,做到查缺补漏,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我在上《圆明园》一课时,首先搜集素材,充分备课,写出了说课材料,在集体备课时,我当中心发言人,我从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学情的分析、电教媒体的选用几个方面做了发言,平行班级的四位教师听了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给我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庞老师认为这堂课应该这样处理:这篇课文用很多优美文词说明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风景名胜、精美建筑、奇珍异宝,也用痛惜、愤怒的语言来说明毁灭的经过。教学中如果不挖掘这些多媒体教学要素,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睹其“容”,就会使教学效果大为失色。因此,在教学这一课应认真地分析了课文内容,搜集各种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将它们按课文内容进行取舍、梳理,保持各个多媒体要素与教学内容协调一致,并将不同的要素用不同的方式适时呈现。圆明园的景观图和奇珍异宝分散且多,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应将圆明园的各个景点的景观图和奇珍异宝用Flash制成滚动组画,并配上轻音乐,上课时,让学生观看画面,欣赏音乐,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而且能够激发个人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王存洁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因为圆明园的建筑小巧玲珑,精美华丽、淡雅清幽,它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可谓是风格各异,光彩夺目。但学生距离北京非常遥远,班上没有一个学生去过圆明园,学生仅读课文,无法理解课主义文所描述的情景,更无法领会它的壮观、雄伟、奇特,因此在课前应搜集了许多关于圆明园建筑的图片,并分门别类,制CAI课件时,将课文内容与图片以动画的形式有机结合,每种建筑都配有图片,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集文字、图形、音频、视此同时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产生极其活越的动态画面,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具体更加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周玉花教师认为: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因为课文先写了圆明园辉煌的景观,接着写了圆明园的毁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长在新时代,对于侵略者,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凭借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朗读,无法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增恨,因此,在课前应找出《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时,用VCD播放电影,让学生亲眼目睹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亲眼见证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更激起学生肩负的使命。张雯芳教师认为:再用网络进行拓展练习。在课文学习结束时,应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通过查阅资料完成《圆明园被毁灭之后》,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大量信息,进一步帮助理解了课文语言,深入理解了课文,拓展视野,更懂得了新时代的少年所肩负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了支持学生终生学习和合作的手段,为将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工资集体协商信息交流材料3 篇4

平湖市钟埭街道花园村域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综述 工资集体协商信息交流材料3

一、区域概况

平湖市钟埭街道花园村现有耕地面积1567亩,全村设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68户,在册人口2029人,其中非农196户,人口807人,外来人员5000多人,村域内现有规下企业52家,职工总数152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780人),工会会员1361人,2012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59亿元,企业经营的有服装、箱包、五金、印刷等行业,其中服装企业11家,职工总数669人;箱包企业有14家,职工总数430人。花园村联合工会成立于2007年,目前52家规下企业已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花园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省文化示范村、省级充分就业村、浙江省“双强百佳”行政村等20多项嘉兴市级以上荣誉。

二、协商背景

由于花园村里的企业大多以服装、箱包加工为主业,规模小、管理弱,劳资纠纷时有发生,给企业生产、职工权益和社会稳定造。)精心准备,收集意见

通过召开企业法人代表和职工代表座谈会,发放意见收集表,广泛听取企业主和职工群众的意见,并组织相关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走向、效益预期等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参照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全市消费价格指数等,科学预测全村职工工资总体水平和增长幅度,做到心中有数。

(三)创新模式,有效结合

针对花园村域范围内服装和箱包行业从业职工人数占全村从业职工大多数的实际情况,决定创新工资集体协商模式,使传统的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相结合,对协商内容做了充分准备,既准备协商区域范围内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增幅水平,又准备协商区域范围内服装和箱包两大行业中各四个工种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

四、协商过程

一是认真推选协商代表。我们对协商代表的产生规定了严格的程序,村域范围内的52家企业民主推选五名企业主作为企业方代表,由平湖新洲服饰有限公安总经理周新根担任企业方首席代表;经职工民主推选,选出五名职工方代表,由花园村联合工会主席担任职工方首席代表,其中包括一名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并对双方协商代表名单进行了公示。

二是合理确定协商条款。花园村52家企业涉及五六个行业,岗位、工种多,劳动强度参差不齐,要以统一定额标准开展协商具有较大难度。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把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与形式、工资标准、工资水平及其增幅、工资支付办法以及加班加点工资等作为主要协商内容,列入协议草案。同时把服装和箱包两大行业各四个工种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也列入了协议草案。

三是灵活运用协商技巧。在协商过程中,我们坚持按照“合法”、“平等”、“实事求是”、“兼顾双方利益”与“和谐协调”五项原则以及注重把握好“两条底线”,就是把握好职工工资平均增长线,即职工实际工资收入水平必须随企业效益增长而增长;把握企业最低工资保障线,即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必须高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虽然每轮协商时,双方代表唇枪舌剑,但我们坚持按照“五项原则”和“两条底线”,最后都是在依法、平等、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达成一致协议,并形成会议纪要,提交联合职代会审议通过,圆满完成协商任务。

花园村域性工资集体协商职工方代表和企业方代表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本区域合同制职工(固定人员)2013年的工资在上半年人均2450元的基础上,增长10%;其中服装企业缝制工、裁剪工、检验工、后道工分别增长250元、250元、200元和180元/月;箱包企业开料工、缝制工、检验工、装配工分别增长290元、265元、235元和190元/月;本区域企业合同制职工(固定人员)工资最低不少于1400元/月;加班工资计算标准依照《劳动法》相关规定执行。

五、协商成效

一、有效维护了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职工工资是职工最基本最为关注的权益。开展村域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后,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随意调整工价的行为;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往有些企业多年不涨职工工资的现象,保证职工工资正常合理增长,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劳动报酬权益,使职工更加安心安定。

二、有效增强了企业和职工的合作共赢意识。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调整机制和共决机制,企业和职工根据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确定合理的工价。行业发展良好、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时,可以调高职工的工资。行业发展受挫、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时,也可以适当调低职工工资。通过建立完善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挂钩机制,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和职工的合作共赢意识,将职工和企业整整融合在一起,形成合作共赢、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集体发展交流经验材料 篇5

和平门邮局营业组,现有员工24人,平均年龄33岁,员工全部为青年,80%以上具有大专、中专以上学历,党团员占到50%,多人获得初、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资格和业务技师从业资格,是一个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充满朝气的青年集体。营业组自1995年以来,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契机,围绕“文明经营,争创一流”这一目标,提出了“用户是亲人”这一服务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人才效益,1996年被市团委授予市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04年被北京市邮政局评为“业务管理优胜班组”。2005年被国家邮政局工会评为全国邮政系统学习型班组称号。

营业组在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中,坚持教育先行,着眼于勤练内功、深挖潜力,加强员工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跨世纪的青年队伍。引导职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积极推动“创建”活动开展。

二、配合区局奥运培训规划内容,组织集体成员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切实达到提高对处服务质量的目的,杜绝用户有理由申告,力争实现服务零投诉。

为了推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成立班组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领导小组,建立以学习型团队为主体,以班组为支持,以职工个人自学为基础,以提供信息网络系统为中心的学习型组织系统。具体做法是,制定班组学习计划,计划分为两部分:业务技能培训、北京邮政奥运培训系列教材、五笔测试、业务考试。业务制度培训为建立班组各项规章制度,如班组例会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班组考核制度。同时,班组将通过整合个人的学习,形成班组前进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班组将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员工终身学习,因为,只有学习才能提高素质,持续创新。我组将“创建”目标与奖励、考核相结合,职工个人制定读书自学成材规划。到2008年,使职工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为提高对外服务,我组进行处世技能培训,现场模拟营业员与用户之间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要求每名员工都能找到一个简单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每一名员工都能以个人的魅力成功的处理好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有意识训练员工在观察、聆听、询问、体验用户真实意图方面的能力,并提高对用户需求的直觉反应能力。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舒畅的心情,宽松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一个很好的心态,从而达到优质服务同时,为企业经营创新创效。

三、以“青年志愿者活动”为主题,开展“一帮一”帮困活动。

将“一帮一”帮困活动纳入计划,开展服务创新创效,引导员工在工作中践行“用户是亲人”服务理念,按照用户需求从抓小事、办实事入手,努力创新服务方式,优化服务过程,改善服务环境,让顾客从细微之处感受真情。具体做法:为特殊用户进行上门服务,建立以青年为主的服务小组,为社区进行流动服务,到商厦、工地进行上门揽汇服务。值班局长建立用户需求登记本,真心相对,关心用户,对有困难的用户进行“一帮一”帮困,使我们与用户之间形成良好和谐和的用邮关系。

四、结合企业实际,开展邮政业务宣传和建功活动。

集体发展交流经验材料 篇6

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 城区林业收益较低, 造成农村生产更多倾向于在耕地上做文章, 而忽略了林业。“林业弱、林区贫、林农穷”的问题, 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新瓶颈。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 不仅能够使国土绿化的速度加快、生态改善, 而且能够使山区、林区农民加快致富步伐, 意义非常深远。

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发端, 农村的改革从“大包干”开始, “大包干”又从调整土地政策和农村生产关系入手。实践证明,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是党的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林地与耕地一样, 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 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 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就是要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 让农民依法享有对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 这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林业上的拓展和发展, 必将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一样, 极大地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

1.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目前, 城区的林业用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3%, 为晋城市最低, 且林业产值较低, 林农积极性不高。这次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就是要通过改革把林地的潜力、支撑、资源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把过去沉睡的山林变成农民的重要生产资料, 把森林资产变成农民的重要财产, 把林业经营变成农民的创业平台, 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区设立以来, 在各镇、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的努力下, 全区林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经济发展、林农增收、生态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由于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存在, 严重制约了城区林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改变这个现状, 就必须从改革林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入手, 积极推进林业发展方式从投资推动为主, 向投资推动与改革推动并重转变, 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转变。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正是从调整林业生产关系入手, 改革长期以来“两权合一、统一经营”的传统体制, 让农民直接拥有生产资料, 对激发广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内在动力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区林权制度改革面对更多的是宜林荒山, 而且大多为石头山, 土壤层薄, 年降水量小, 林木生长条件较差, 守着这些山的村子, 大都也是城市周边经济欠发达的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的“三无”村。林权改革如果单纯地均山到户, 依靠农户自己很难组织起有效的经营以及实现山的绿化, 也难以让农民得到经济收入。

3 主要做法与措施

城区林地具有人多林少的特点, 且林地大多是适宜于发展生态林的宜林荒山, 农民对林地本身依赖性小、林地潜在价值高。城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呈现出“分山到户、家庭承包”, “分山到户、联户经营”, “集体统一经营、均股均利到人”, “公开招标、均利到人”、“完善合同”等五种模式并存的特点。“分山到户、联户经营”是全区最主要的模式。“分山到户、联户经营”, 也就是分山分林到组, 以联户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 适合在人多地少、立地条件较好的村庄进行。但钟家庄街道办事处的东武匠村虽然被选为试点, 但该村的山全部是石头山, 绿化成本高、成材慢、收入小。如果只是简单地分山到户, 不说经营, 就连护林防火都成问题。为此, 很多村民从一开始就持有消积的态度。

怎么经营才能既让山绿起来, 又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呢?就当前来讲, 东武匠村的实情是, 有的村民积极性高、干劲大, 愿意承包;有的因为缺乏资金、劳动力外出而不想参与;有的提议分山到户, 搞联户经营。但最终却没有一种方案得到大多数村民的认可。在区林业部门的帮助下, 东武匠村委会着眼于“农民得实惠”, 针对怎么改?组织全体村民展开了大讨论。

在东武匠人苦苦思索怎样通过改革实现兴林富民时, 与东武匠村山水相连的洞头村却是另一番天地。洞头村是一个比东武匠村更偏远落后的小山村, 多少年来, 行路、吃水、用电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 但对洞头人而言, 简直就像是奢侈品。近年来, 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洞头村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成为晋城市生态旅游的典范。

经过多方摸索, 相互比较, 大家认为, 东武村匠村离城市较近、交通较方便, 又与洞头、旗道岭林场相连, 生态优势明显, 可以形成连片开发。于是, 有人提出向洞头村学习, 将本村林地流转出去, 承包给有实力的开发公司经营, 这样既实现了山的绿化、保护了生态, 又能使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这个想法, 很快就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认同。

2009年6月, 在街道办事处林业工作站同志的协调联络下, 晋城市大成嘉和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对东武匠村的林地有了承包意向。经过公司实地考察和专家规划论证后, 大成嘉和生态旅游公司决定承包东武匠村的林地进行休闲旅游开发, 并正式开始和村委会商讨承包的具体事宜。

经过双方的进一步洽谈, 通过村民代表大会, 东武匠村正式确定了由大成嘉和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对全村林地实行承包, 承包费每年每公顷150元, 每5年一付租金。租金的70%按当年12月31日在册农业人口平均分配, 分给老百姓;30%留给村里做公益事业。承包合同规定, 防火管护费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公益林补偿费由村集体按人口均分。

东武匠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 很多实事没法开展, 在林权改革后村集体有了经济收入, 并且在承包方的帮助下, 打了第一口机井, 农民喝上了放心水;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环境;硬化了村中道路;解决了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已经让农民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4.1 确立了农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农民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林地, 明晰了林木产权, 进一步确立了农民对林木经营的主体地位, 实现了“还山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和“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 使“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走上了正确轨道。

4.2 激发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使植树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的同时, 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群众植树造林, 并无偿为部分经济落后的村镇提供了林木种苗。

4.3 增强了农民护林防火和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过去, “林不归我、我不管林, 利不关我、我不造林, 责不在我、我不护林”是普遍现象。林权改革以后, 由于明晰了产权, 农民对山林资源十分珍惜, 护林防火意识和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显著提高。

5 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得到的体会

5.1 坚持群众路线, 和谐推进林权改革

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把政策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交给群众;充分发挥农民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从方案设计、表决到组织实施, 都严格坚持“两个2/3同意”的原则;规范操作, 严格履行方案报批、备案、公示公告等程序, 实行阳光操作, 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切实维护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5.2 坚持“四个统一、四个确保”, 积极稳妥推进林权改革工作

1) 统一政策, 在宣传口径、问题解答、方案编制上做到一致, 确保准确把握林权改革工作的精神实质。

2) 统一步骤和时间安排, 确保林权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3) 统一技术操作, 确保规范运作。在具体操作层面上, 要求一方面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依法改革;另一方面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注重方式方法, 按照程序规范操作, 阳光作业。

4) 统一标准要求, 确保林权改革高质量完成。

切实做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程序和操作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对集体统一经营山林的收益按程序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群众满意度高;确权勘界不重不漏;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林农意愿, 社会稳定, 群众满意。

5.3 坚守生态安全底线,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1) 加强宣传教育, 让农民充分了解林权改革的意义, 引导农民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引导农民树立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2) 尊重历史,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3) 积极调处林权纠纷, 努力维护森林资源安全。

4)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 把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贯穿于林权改革的始终。

上一篇:党课第四讲下一篇:国培计划个人研修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