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形势分析论文

2024-10-19

玉米生产形势分析论文(精选8篇)

玉米生产形势分析论文 篇1

超级玉米育种形势分析及对策

超级玉米研究是继超级水稻之后我国农业领域的又一重大科研项目。业内专家认为,超级玉米应该是在主要农艺性状、抗性和经济性状上具有超常表现的品种,具体表现在对光、肥、水及其它资源的高效利用,要有较高的遗传产量和现实产量,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对逆境的抵抗力。

玉米是高产作物,也是目前最具增产潜力的作物。然而我国目前的玉米平均单产仅4800多kg,增产潜力巨大。我国玉米生产条件落后,干旱、病虫害和早霜等自然灾害造成我国玉米产量间波动很大,玉米增产主要依赖品种更新。因此,培育在适应性、抗逆性、抗病性和增产潜力等多方面有所突破的超级玉米品种是大幅度提高我国玉米生产水平的内在动力。

一、衡量超级玉米的指标

衡量超级玉米的指标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就是超高产,在适宜生态和生产条件下,在较大面积上产量稳定达到15000kg/ha或比同生育期主栽品种增产20%以上;二是品质优良,籽粒品质要达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熟期适宜,脱水快,成熟度好;三是能抵抗5种以上主要病虫害,抗倒伏、抗干旱、耐高温、耐阴雨和日照少等天气条件;四是广泛的适应性,适应我国玉米主产区不同的生长条件;五是易制种,制种产量须达到7500kg/ha以上,花期相配,易操作。

二、超级玉米育种的可行性

过去的实践证明,随着种质创新、自交系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的利用,玉米单产不断提高。同时,玉米是C4植物,具有很强的光合效率,高产纪录远远超过水稻和小麦等其它作物。据专家估算,我国的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可达19500~31500kg/ha。目前,培育的超级稻单季产量达15120kg/ha,已接近了水稻的产量潜力,超级稻的选育成功为启动超级玉米育种计划提供了重要启示。

三、超级玉米育种的主要途径

1.收集利用、改良和创新玉米种质资源超级玉米研究应以更高、更深层次的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为基础,包括地方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外来种质的引进改良与利用和近缘野生资源有益基因的导入利用等,保证遗传增益和配合力的不断提高,充分协调抗逆性与高配合力的关系,构建新型育种材料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系统地选育超级玉米自交系,进而组配超级玉米杂交种。

2.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应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是当今育种技术的主要创新方向。例如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多基因聚合育种、物理和生化手段快速鉴定与筛选技术、转基因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创造了许多新的变异类型,扩大了育种研究领域。随着生物技术水平的提高,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把决定产量性状的几个重要

基因聚合在一起,可以培育出超高产品种;把决定品质性状的几个主要基因聚合在一起,可以培育出优质玉米品种;把高产基因、优质基因和抗性基因聚合在一起,就可以培育出具有“超优稳”性状的超级玉米品种。目前抗虫、抗除草剂等转基因玉米品种的成功选育就是例证。

3.加强耐密性和抗逆性育种最新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过去70年里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单株生产力没有明显提高,而提高生产力的主要原因是增强了耐密性与抗逆性。目前,我国的玉米种植密度还很低,即使是高产典型地块种植密度也仅仅达到75000~82500株/ha,与109500/株ha的美国玉米高产地块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最大潜力在于耐密性和抗逆性,超级玉米育种需提高选择强度,选育抗病、耐密植、耐贫瘠、耐旱的高配合力自交系,组配杂交组合。

玉米生产形势分析论文 篇2

在4月7日农业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 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表示, 玉米结构调整是整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并重点介绍了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 为什么要调整玉米结构。叶贞琴指出, 这主要是根据当前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来作出的相应调整。主要是基于当前玉米出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 库存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库存压力比较大, 市场价格下降比较多。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产的快速发展。这些年粮食“十二连增”, 玉米的贡献值最大, 是面积增加最多、产量增加最快的作物。过去12年, 玉米的面积增加2.1亿亩, 产量增加2 175亿斤, 占整个粮食产量增长量的57%。二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 消费需求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玉米饲用的需求下降, 深加工用量减少, 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受国内外价差的影响, 近几年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逐年增加。2015年, 玉米进口473万吨, 同比增加82%, 同时非配额管理的高粱进口1 070万吨, 同比增加85.3%, 大麦进口1 073万吨, 同比增长了98.3%, 木薯进口了938万吨, 同比增加了8.4%, 还有一个现象称之为DDGs, 就是玉米酒糟, 进口了682万吨, 同比增长了26%, 挤占了国内玉米消费市场, 增加了玉米去库存压力。针对这些问题,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保护、市场需求等因素, 农业部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玉米结构进行调整。

第二, 怎么调?叶贞琴表示, 总体上, 巩固玉米的优势产区, 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的种植面积。这是大的原则, 大的方向。

在调整的区域上, 重点是“镰刀弯”地区, “镰刀弯”地区是一个俗称, 包括黑龙江内蒙古第四、第五积温带的冷凉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和西南石漠化地区, 这个地区在地图上的形状像个镰刀。这一区域涉及到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3个省的部分地区。2015年这一区域玉米面积1.56亿亩, 比2005年增加了7 000多万亩, 是过去十年来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的地区, 但是这一区域有部分是玉米非优势产区。将“镰刀弯”地区中的非优势区作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 主要是两点考虑:一是这一区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多处在农牧交错、高寒高纬、坡地岗地、沙重盐重、跑水跑肥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玉米产量低而不稳, 年际间波动比较大。二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不少地方土层比较薄、土壤比较贫瘠, 种植玉米不仅不经济, 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 破坏生态环境。所以, 积极调整“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 不仅是适应市场需求, 也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调整的重点是“镰刀弯”地区。

叶贞琴指出, 在调减目标上, 2015年11月份, 农业部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提出到2020年, “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 000万亩以上, 计划今年调减1 000万亩以上。

在调减的路径上, 有多种路径、多种方式, 有六个方面。一是适宜性地调。重点是调减高纬度、干旱区的玉米, 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贮玉米。二是种养结合地调。重点是粮饲兼顾, 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 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三是生态保护地调。调减石漠化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 改种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果桑茶等经济林、牧草饲草等, 既保护生态环境, 又促进农民增收。四是种地养地结合地调。重点是东北地区恢复大豆玉米的轮作, 因地制宜的发展苜蓿玉米轮作, 华北地区实行冬小麦夏花生的复种, 发挥豆科作物的固氮养地的作用。五是围绕市场地调。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实行订单种养、产销结合。六是有保有压地调。在调减非优势区玉米面积的同时, 对优势主产区、核心区的玉米还要稳定, 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科技推广, 提升整个玉米的产能。

生猪生产形势

关于生猪生产形势, 叶贞琴指出, 有两方面的情况。第一, 当前生猪生产情况到底怎么样。农业部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 抓生产保供给, 抓监管保安全, 抓转型促生态, 应该说总体上生产水平一年比一年有提升。一是形成了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 十年期间猪肉的产量增加了近1 000万吨, 基本上满足了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和城镇化提升带来的新的消费需求。二是质量安全稳定向好, 畜禽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 特别是近几年生猪养殖中使用“瘦肉精”基本杜绝了。三是养猪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已经达到45%左右, 比2005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 应该说这是不容易的。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快速发展, 应该说千家万户分散养殖的局面有很大的改观。

但是, 叶贞琴表示, 目前养殖业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 生猪养殖户年平均出栏规模比较小, 还有55%的出栏肥猪由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散户提供。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格局特别容易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况, 所以目前担心的价格大涨大跌也主要在这块, 保障均衡供给难度也在此。从畜牧业发展环境来看, 环保压力对规模养殖的约束趋紧, 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疫病对生产冲击不能掉以轻心, 畜产品进口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看成绩很大, 但是问题也不少。

第二, 如何看待当前生猪价格上涨?生猪价格变化大家比较敏感, 一头连着城乡居民, 一头连着农民, 中央关心, 社会关切。从生产上来看, 2015年全国猪肉产量5 487万吨, 占全球产量的一半。全国有近4 000万个养猪户, 养殖业对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养猪业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从消费来看, 猪肉是最主要的肉食品, 肉类结构中有64%是猪肉。2015年猪肉人均占有量40公斤, 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中国的传统是以吃猪肉为主。

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上涨, 总的看, 是前三年价格长期低迷的反弹, 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因为养殖效益较好, 规模场户补栏积极性开始恢复, 有利于增加后期猪肉供应, 不会出现脱销断档。尽管猪肉价格在高位运行, 可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但伴随着生猪出栏的逐步增加, 猪肉价也将逐步企稳, 暴涨的可能性不大。

马有祥就关于生猪养殖的问题作答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畜牧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关于这个问题, 我想作这么一个回答。当前来说, 生猪养殖的环保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是传统农业的一大优势。原来养猪为了肥田, 农牧结合得非常紧密。现在为什么养猪污染的问题突出了呢?它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原来农民既种地又养猪, 现在相当一部分规模猪场就管养猪, 种地的就管种地, 所以经营主体分离了, 污染的问题就来了, 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废物处理这方面的规定越来越严, 去年又出了“水十条”, 所以养猪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但是, 对于生猪养殖来说,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就是保供给, 我们现在要找的就是保供给和保环境的一个结合点, 既要保供给, 也就是要吃上猪肉, 又要不闻臭味, 找这样一个平衡点。近几年因为禁养、限养, 生猪的调减量比较大。据我们了解, 有10个省份已经启动生猪禁养区的划定, 或者正准备启动。禁养区内的生猪规模场拆除搬迁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10个省影响了2 000多万头的生猪出栏量, 有一个省万头以上的规模场在禁养区内就被拆除27座, 影响了40多万头的出栏量。所以说, 禁养确实是给生猪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这也是我们下一轮发展中应该正视的问题, 我们要在补短板方面下工夫, 如果环保方面不达标, 生猪规模养殖可以说寸步难行。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政策需要发力的地方。猪不是要不要养的问题, 而是要养好的问题。民以食为天, 猪粮安天下, 中国养猪饲养量占世界的50%, 这么一种主要的食品, 对治国理政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 不可能不养, 关键是要养好的问题。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希望对猪价变化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价格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波动。我们经常讲猪周期, 猪周期是正常的, 是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对价格作出的不同反应。回顾十多年来, 生猪养殖经过了几个周期, 大体上每一次波动都有它的相同点, 也有它的不同点。相同点, 直接原因都是因为供给的减少, 就是生猪养殖量下降了, 供不足需了。第二个相同点是, 在价格高峰的时候或者最景气的时候, 价格会冲得很高。大多数年份春节以后价格会有所下降, 但是大家可以回想一下, 2007年, 2011年, 还有今年, 都是价格最景气的年份, 价格在春节以后没有出现下跌, 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几个周期不同的地方, 我们分析, 引起价格变化或者产能调整的原因是不同的。上两个周期, 主要是猪周期加上疫病的影响。如果大家还有印象, 一个是蓝耳病, 一个是仔猪腹泻, 本来猪周期在发挥作用, 再加上疫病的影响, 双碰头了, 造成生猪产能的迅速调减。这一轮的特点跟原来不一样, 虽然也有猪周期, 但是赶上的是禁养, 所以加大了产能下调的深度。

关于猪价, 去年3月份进入一个上升通道, 9月到11月中旬期间有一个小幅下行, 之后又恢复上行通道, 一直到现在, 尤其春节以后涨幅较快。后期的走势怎么样, 会不会继续冲高或者暴涨?我们分析, 猪价维持高位应该是今年的常态, 但是暴涨可能性不大, 不存在暴涨的基础和动力。

第一, 生猪产能在加快恢复。1、2月份我们监测的种猪场二元母猪销量增加了近60%, 这预示着生产能力的扩大。3月份第4周仔猪价格同比上涨了102.3%, 翻了一倍, 仔猪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补栏积极性的提高。还有一个最新数据, 3月份全国生猪存栏环比0.9%, 母猪存栏在连降近三年后出现企稳, 环比持平。所以, 从这三个指标看, 产能在较快恢复。

第二, 从养殖成本看, 今年推高养殖成本上升的因素, 特别是饲料成本, 跟以前不一样, 这个因素弱化了。近期猪粮比价达到红色区域, 很重要的因素是玉米价格的下调。如果按去年玉米价格每公斤2.4元计算, 现在的猪粮比也还处于绿色区间。饲料在养殖成本中占的比重比较高, 有60%~70%。现在的玉米价格降到2元左右, 上涨可能性不大, 所以饲料成本推动猪价上涨的因素基本不存在。

第三, 从疫病来看, 比较稳定, 没有大的疫情。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 疫情稳定了, 也是稳定市场供给的重要基础。

第四, 从需求来说, 没有大的增长。因为经济进入新常态, 整个宏观经济对消费拉动作用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对猪肉也有影响, 所以需求上没有大的变化, 也不会大幅拉动猪价上涨。

最后, 猪肉的替代产品价格是下行的, 禽肉价格基本稳定, 牛羊肉和鸡蛋、牛奶的价格都是下降的。

从以上五个因素看, 今年猪价进一步暴涨没有基础和动力。

2011年开始, 我国猪肉进口量增幅很大, 但绝对量不大, 去年冻猪肉进口不到80万吨, 加上猪杂碎80多万吨, 加起来160万吨左右。我国猪肉产量5 487万吨, 进口比例较低。关于猪肉进口的问题, 我们有三个判断, 一是大量进口不必要, 中国人吃肉没必要靠外国, 因为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 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在5 000万吨以上, 改革开放初国内猪肉产量是1 000万吨左右, 现在是5 487万吨, 上了4个千万吨台阶, 我们有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 也有非常灵活的市场发展机制。这几年尽管有猪周期, 但也正好说明我们的生产能力是足够的, 如果供不应求, 就没有猪周期了。二是大量进口不合适。生猪产业一头连着消费者, 一头连着农民, 近4 000万户的养猪户, 加上上游饲料工业, 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 产业链长, 就业人口多, 大量的进口替代国内猪肉是不合适的。三是大量进口也是不可行的。现在世界猪肉贸易量700万吨左右, 日本、韩国、墨西哥等稳定依赖进口的国家, 每年进口量400多万吨, 剩余的可进口的猪肉不超过300万吨, 如果中国猪肉出现大的缺口, 进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目前国内外猪肉存在比较大的价差, 这是养殖成本不同造成的。下一步, 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国内生猪产业提质增效, 增强竞争力, 稳定生产和市场。

潘文博答记者问农业调整玉米结构四方面确保农民利益

经济日报:我想问关于玉米结构调整的问题, 目前我们知道农民种玉米的收益要远高于其它作物, 玉米调减后农民应该种什么呢?收益如何能够保障呢?还有, 现在不可能再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种什么或不种什么, 那么我们的目标如何能够顺利实现呢?谢谢。

潘文博: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农民调不调, 调多调少, 主要看价格, 只要效益好, 有钱赚, 农民就愿意调。回到您提出的问题上, 玉米效益好, 调了之后农民种什么, 如何保证收益, 又如何推动这项工作呢?我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一是靠规划的引导。刚才叶主任已经讲过, 去年11月份农业部制定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调减玉米, 主要改种市场需要的大豆、青贮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苜蓿、优质牧草等作物, 各地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玉米结构。

二是靠政策扶持。调整优化玉米结构需要市场信息的引导, 但是更需要的是政策的扶持, 这样才能让农民愿意调、调得动、稳得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年在财政部的支持下, 农业部整合了35亿元的资金, 重点支持玉米的结构调整, 用于“镰刀弯”地区的粮改饲和粮豆轮作的补助, 目的是让改种青贮玉米也好、改种大豆也好、改种饲草也好, 这些作物的收益与过去种籽粒玉米的收益基本相当。

三是靠指导服务。农业部已经组织专家制定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技术方案, 引导农民科学安排种植结构, 同时也指导各地落实好替代作物的种子、配套的机具等物资, 搞好余缺调剂, 保证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玉米改种大豆之后可能出现的除草剂带来的药害问题, 我们已经组织了植保专家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案, 筛选了替代的药剂品种, 确保后茬作物生产的安全。

四是靠示范引导。在结构调整过程中, 我们重点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率先推广结构调整的技术模式。目前来看, 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预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今年玉米结构调整现在看已经有了良好的势头。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 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意向呈减少的趋势, 是近13年以来玉米面积首次减少。刚才叶主任也讲了, 过去10多年玉米面积增加了2亿多亩。过去是年年增, 现在有一个好的势头, 玉米面积要调减。特别是玉米面积库存压力最大的黑龙江省, 今年预计玉米面积减少1 500万亩左右。谢谢。

中国网:我继续问一个大豆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大豆的进口量每年都在大幅增加, 2015年已经达到8 169万吨, 我想问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的大豆?这些大豆主要从哪些国家进口的, 进口的大豆主要做了些什么?今后发展大豆生产, 农业部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潘文博:我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源, 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 同时也是种地养地结合的重要倒茬作物, 因为大豆有根瘤共生固氮作用。正如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讲得那样, 这些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确实是多了, 有一组数据我给大家通报一下。1996年我们国家从大豆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大豆的净进口国。2000年大豆进口量就达到了1000万吨, 2010年就达到了5 000万吨, 2013年、2014年、2015年, 三年连续突破了6 000万吨、7 000万吨和8 000万吨的水平。刚才这位记者朋友说了, 去年大豆进口达到了8 169万吨, 8169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它是国内生产量的6.8倍, 大约是世界大豆贸易量的70%, 是国内消费量的87%, 这在所有农产品中进口依存度是最高的。

这些年来, 各级农业部门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 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努力稳定大豆生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豆生产出现了滑坡。而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大豆的需求快速增长, 国内生产不足, 只能靠进口来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专家分析, 近三年我们大豆每年消费增量是800万吨左右, 我们自己每年才产1 200万吨。需求增量主要有三块, 一是饲料豆粕, 二是食用豆油, 三是食用大豆。专家分析, 今后五年到十年, 这三块还是刚性增长的趋势, 但是年均增量是下降的, 不会像前几年增速那么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还要不要发展国内的大豆生产?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2011年玉米种子市场形势分析 篇3

1.玉米种子满足需求

西北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灌溉条件好,玉米制种继续向甘肃、新疆、宁夏优势区集中,制种面积约占全国的2/3。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资料,2010/11年玉米制种面积为388万亩,制种产量为11.5亿公斤,有效库存为4.2亿公斤,2011年可供种量为15.7亿公斤。预计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为4.9亿亩,需种量为11~12亿公斤,余种量约4.5亿公斤。

2010~11年玉米制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5万亩;若和前4年比较,制种面积减少较多,但玉米制种量加库存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形势。

连续10年玉米种子供大于求,从地区需求形势分析,东北黑龙江省极早熟玉米区供种不足,部分品种走俏;黄淮海夏玉米区种子严重供过于求。细分市场,高产、优质、耐密、脱水快的品种受欢迎,新审定区域性品种需求稳定,传统大路品种销量随季节进程起伏较大。

2、三大品种主导市场

2011年种子市场是郑单958、先玉335和浚单20三个品种唱主角。先玉335增长速度将拔得头筹。

2009年郑单958全国种植面积6 810万亩,2010年仍为面积最大的品种。郑单958较好地协调了高产与稳产的关系,适应性广,综合抗性好,耐密植,每亩适宜密度4000~5000株。但后期脱水慢,茎秆软弱容易倒伏,一些地方发现穗腐、纹枯、褐斑病等病害。但总体看,至今生产上还没有可替代郑单958的新品种,今后几年仍有一定的生命力,但总体趋势逐年走低。

先玉335品种逐年显示优势,面积持续增加, 2008年全国816万亩,2009年1692万亩。在东北地区,先玉335表现高产稳产,早熟,后期脱水快,出籽率高,容重高,商品品质好,适合机械化收割。它的弱点是前期发根慢,容易出现根倒,耐密性和适应性稍差,有些地方感虫、感斑病。由于西北制种基地先玉335私繁滥制面积很大,实际制种产量要大出1~2倍。预计在春播区先玉335面积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

浚单20品种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曾创造夏玉米百亩连片高产纪录,2006年以后种植面积迅速跃升,2009年增至3678万亩,2010年可能有4000多万亩。浚单20的株型紧凑,果穗均称,稳产性好,但不抗青枯病,耐密性差,每亩适宜种植密度不高于4000株,过密易倒伏和茎折,限制了在夏播玉米区继续扩大面积,但在西北春播区仍有持续增加的潜势。

3、扩大“返利营销”竞争

连续多年种子供大于求形势造成买方市场,许多公司为竞争客户,倾销种子,普遍采用所谓的“返利营销”模式(返利幅度、形式和退货政策),即繁种公司给经销商留下一定的利润空间。前几年一般每市斤玉米种子返利0.5~0.8元,如今种子明显供大于求,批发商和经销商对“返利”胃口与日俱增,要求越来越高,每市斤玉米种子返利增加到1~2元,个别的3~4元,最多的高达10~20元。批发商、经销商和代销户都很乐意销售返利多的品种,即使这个品种并不十分优秀;相反,如果返利比较少,谁也不愿花力气去营销,即使是比较优秀的品种。一位经销商实话实说:“每年销量是固定的,卖1斤高价种子比卖1斤返利低的种子要多挣1倍的钱。”

“返利营销”模式的基本功能在于激励经销商的积极性和对其销售行为的控制。返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手段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在种子供大于求又相对垄断结构形势下,“返利模式”是企业有效激励经销、最终提高企业营销绩效。因此,在确保种子质量和企业信誉的前提下,种子公司设计合理的返利模式,未销完的种子退货退款,减少经销商的经营风险。而销售终端努力推荐给农户的往往是毛利最高的品种,为获取高返利而采取多种措施甚至不择手段,宣传什么“超大棒”、“吨玉米”、“高产王”忽悠农民,甚至不惜挖墙角争客户搞赊销以增加利润率。

优胜劣汰本来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返利营销”的价格竞争可能导致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一是“大路品种”淘汰新审定品种;二是假冒种子淘汰货真价实的品牌种子。“逆淘汰”可能造成种子市场价格混乱,最终会影响农民的种田收益。

4、种子价位从高至低

预计2011年玉米种子整体价位较去年上扬20%~25%。一是玉米制种“包产值”持续增长。2004年每亩制种包产值1200元,2005年增加到1400元,2006~2008年增至1500~1600元,2010年上涨到1800~1900元。而且还有继续上涨趋势。制种农户是经过算细账确定“包产值”的,制种若不如种粮食收入多谁还愿意干呢?二是粮价上涨、农药化肥上扬。2010年中国开始进口玉米150万吨,国内市场玉米价格普遍上涨。一位经销商说,去年玉米收获时每公斤收购价1.6元,春节后就上涨到了1.8元,现在已经突破2元。东北、华北地区玉米每公斤收购价格均在2元以上,南方地区在2.2元以上。相对于国际种子市场来说,中国的种子价格依然偏低,加上农资产品价格上涨,杂交玉米种子价格持续走高是市场正常发展趋势。

但在玉米种子供大于求、价格上扬的种子市场还存在许多变数。一是优势品种或品牌品种在整个销售季节会始终保持高价位,还可能供不应求;二是种子市场启动初期多数品种调升价位,随着播种期临近又会降价促销;三是品种的多乱杂造成市场价格起伏,返利多、用量少的地区性品种可能依靠垄断而控制局部市场。几家欢乐几家愁,这就要全靠种业老板的睿智和运作了。

5、种子市场扑朔迷离

农业部将2010年定为“种子执法年”,试图加大监管措施,规范市场秩序。但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是走走过场。2011年种子市场将出现少有的混乱局面。

2011年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篇4

暨第四季度质量安全生产形势分析

各位同志:

受局党组和局务会委托,我在这里对2011年第四季度质量安全生产形势做一个分析并对2011来的质量与安全生产工作做下总结,并谈下2012年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工作设想。今年我局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局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安全标准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建筑管理“五化”,狠抓工作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年以来,全县未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健康发展。下面我就2011年的质量安全生产情况和2012年的工作设想讲四点意见:

一、回顾总结今年以来的质量安全生产工作

今年全县相继建设的项目总计约50 项(含私人建房),总建筑面积约24万㎡,建设工程总投资4.2887亿元。全年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7个,已审核通过的有4个,其中3个正上报审核中,我县工程项目少,但标化工地创建率高,在全市领先其它县。今年我局进行了地毯式检查6次,在建项目受检率为100%,共查出质量、安全隐患约534处,累计下达隐患限期整改通知36份,停工通知20份。对违法违规的6个施工项目,相应的11家责任主体单位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处罚。

二、今年以来质量安全生产方面所做的工作

1.狠抓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一年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地的创建工作是我局质量安全工作的主线,各单位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建设单位 1

提供了资金保障,施工单位制定了方案,并对照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质监站对照规范要求,加大了监管力度。到12月初,湖南新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中心医院医技大楼,湖南环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馨鑫花园东南栋,永州市宏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环保监测大楼和永州市第四公司施工的天龙宾馆贵宾楼已被批准为标准化示范工地。下半年,湖南新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永水GOT华苑A栋,湖南环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的金财鞋业厂房和宿舍楼工程、湖南双牌兴隆建筑有限公司施工的城北廉租房一期工程三个标准化示范工地正在审批的过程中,全年标化工地培育创建率居全市前列。标化工地的创建为全县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样板,有力地推动了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

2、狠抓监管工作规范化。今年来,我县建设工程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特别是对施工项目经理部,现场监理部的人员严格按省统一的监督表格进行了检查和填写,责任质安监员都建立了监督日志,按照安全质量标准化要求进行了检查,实行检查排名,对检查得分高于八十分的工地给予奖励,对检查得分居后且安全防护不到位,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责任主体进行处罚,全年共立案11起,查处11起。

3、狠抓项目差别化管理。每个季度根据检查内容,计分原则,在评分表格上进行打分,对于综合评分低于70分且排名后三位的项目进行差别化管理,并与主要负责人约谈,对拒不整改的相关责任主体进行了处罚。

4、狠抓监管平台信息化。对于符合录入信息平台的项目,对其进行了录入,对于录入项目有重复压证的人员,要求公司尽快换人,人员

配备数量不足的项目要求公司增补相关人员,否则就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5、狠抓施工现场执法检查制度化。要求县质安监站实行分片包干、项目监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每个季度定人、定时、分工的对施工现场严格按质量安全规范标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要求,全面组织开展了检查和隐患整改治理工作。

6、强化了施工现场的管理,一是采取过硬的手段,要求全县规模以上建房使用钢管脚手架,使用了木架的,要求其拆除木架并搭设了钢管架,全县钢管脚手架使用率达到了80%;二是经县委、县政府、县纪委批准对不戴安全帽的从业人员实行当场处罚;三是严厉打击瘦身钢筋的使用,一经发现,要求老板立即将不合格钢筋送到质安监站报废处理;四是对预制构件进行了严厉清查,不合格者坚决不能用。

7、进行了农民工培训。我局联合人社局、财政局组织全县农民工于8月27日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架子工、钢筋工、混凝土工和砌工,共培训人员约100人次,本次培训对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生产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我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形势正朝好的方向发展,建筑市场更加规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综合今年的检查情况看,各在建工地都存在同样的质量通病、安全隐患,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责任落实不到位,疏忽管理。施工企业对施工现场自查力度不力。项目部管理人员对质安技术标准规范掌握理解不够,对工地检查流于形

式,不能及时发现或消除安全隐患,且普遍存在长期不在工作岗位的情况。

监理单位没有履行安全生产监理职责或履行不到位,不按建设工程强制性标准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施工方案。部分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没有掌握好规范标准,不能发现问题,或发现了问题也不按规定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对于我们下发的通知,也不监督施工单位整改到位,对拒不整改的,也不向主管部门报告,严重失职。

②以包代管,安全管理薄弱。多数工地都是私人承包的,施工企业虽成立了项目班子,但班子成员形同虚设,连主管部门组织的定期检查都不能到施工现场履职。

③一线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差。当前我县没有正规的施工班组,操作人员都是招来的临时民工施工,大多数民工没有经过统一的培训,现场的三级教育也没有落到实处。一些操作人员技能差,脚手架搭设不规范,施工用电设置不符合要求,起重机械操作与指挥不按规定执行,且屡教不改,留下安全隐患。我局今年联合人社局开展了统一培训,今后会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力争花三年时间来打造出我们本县的农民工施工队伍,大幅度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达到农民工能持证上岗的目标。

四、2012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的设想

根据今年检查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现状虽稳定但受检的各个项目与安全质量标准化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2012,我们将继续努力,并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监管力度:

1、继续创建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工程,要求各企业每年必须

创建标准化示范工地的培育计划,在项目开工前要求施工单位上报创建方案,并按规定进行考核,否则,不予上报标准化工地,同时从严要求,按已审批的创建方案严格监管。

2、进一步规范监督工作。要求县质安监站运用统一的监督记录本,规范监督检查内容,每周下到所分管的建筑工地巡查两次,并分季度进行考核。检查时重点检查施工项目部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到岗情况和履职情况,检查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情况。并如实填写检查记录,下发整改通知。

3、坚决贯彻落实《建筑施工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施工现场带班暂行办法》(永规建函【2011】455号)。对于施工企业承建的各个项目,企业必须按照上述文件要求迅速建立企业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带班工作制度,编制带班检查表,明确检查内容,还要认真做好带班生产记录并签字存档备查。我局会根据文件要求并结合你们自己制定的制度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或不按要求整改的项目,我局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4、加大对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对这些工程的质量通病、安全隐患开展专项整治。在保证基本建设程序上要重点解决施工图审查、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在现场监督上要重点解决砌筑方式、砂浆强度、构造措施、现浇板开裂、轴线控制等质量问题和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临时用电、支模架、安全网质量和临边洞口防护等安全隐患。

5、要求各施工企业加强对本公司施工工地的管理,切实解决施工企业只管招标和收取管理费,不管工地质量和安全,监理单位形同虚设的局面。要求施工企业每周必须对施工工地的质量安全生产情况进行检

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帐,落实好整改措施。对县质监站和局里发出的整改通知,必须在三日内上报整改方案,在规定的日期内整改完毕。对施工现场拒不整改的,可以向我局申请,动用安全生产押金。对不按以上要求整改的,依法进行处罚和记不良行为记录。要求监理人员到岗履职,制订监理单位考核制度,并按制度进行考核奖惩。

6、重点整治施工现场。一是抓关键岗位人员到岗履职情况,及时把人员履职情况录入到监管信息平台。二是抓施工和监理资料的检查,对施工、监理资料不同步、不真实、不齐全的情况进行处罚;三是继续巩固今年在钢管脚手架、安全帽、预制构件和打击超冷拉钢筋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下大力气重点规范模板支撑、安全网、起重机械的检测和备案、施工用电及人工挖孔桩的安全防护。

7、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引导建筑施工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建设人才培养力度。继续与市局、县人社局合作,利用阳光工程,搞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达到所有的农民工能持证上岗。

8、加大“打非治违”行动力度,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促进质量安全生产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同志们,雨雪冰冻天气即将来临,春节、“两会”特别防护期也将临近,请你们按照我局下发的通知的要求,做好防护工作,想方设法保证农民工工资兑付。最后,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双牌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6月份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及分析 篇5

一、6月份全县安全生产事故情况

6月份,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起,重伤13人,直接经济损失6.3万元,无死亡事故发生。事故起数、重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去年同期比较分别下降56.3%、40.9%和83.8%。其中:道路交通事故5起,重伤11人,直接经济损失6.2万元,事故起数、重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4.3%、50%,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上升87.8;农机事故2起,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0.1万元,去年同期未发生农机事故。全县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水运运输、特种设备、农电、农机、渔业生产、学校、旅游等行业或领域实现了安全无事故。

二、1至6月份事故总量及分类情况

1至6月份,全县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44起,死亡9人,重伤46人,直接经济损失105.9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64.8%、40%、75.7%和41%。其中:道路交通事故32起,死亡8人,重伤44人,直接经济损失11.1万元,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70.4%、46.7%、76.5%和54.3%;火灾事故9起,直接经济损失29.7万元,事故起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比去年同比分别下降35.7%和80.8%;非矿事故1起,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65万元,去年同期未发生非矿事故;农机事故2起,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0.1万元,事故起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33.3%和80%,重伤人数同比持平;发生1起一次死亡3人的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全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水运交通、学校、农电、旅游等行业领域实现了安全生产。

三、1至6月份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执行情况

玉米生产形势分析论文 篇6

与会代表:

按照会议主办方要求,下面我介绍一下2010年黑

龙江省粮食生产情况。

一、2009年秋粮生产情况简要回顾

2009年我省农作物总播面积20806.6万亩,比2008年增加2675.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699.5万亩,比2008年增加3217.5万亩;2009年粮食总产870.6亿斤,比2008年增加25.6亿斤。其中:玉米播种面积7280.3万亩,比上年增加1809.3万亩;单产317.2公斤,比上年减少15.85公斤;总产390.1亿斤,比上年增加25.7亿斤;总产390.1亿斤,比上年增加25.6亿斤。水稻播种面积3953.8万亩比上年增加275.8万亩;单产427.6公斤,比上年增加14.85公斤,总产319.9亿斤,比上年增加16.3亿斤。大豆播种面积7294万亩,比上年增加1336万亩;单产98.45公斤,比上年减少5.7公斤;总产118.4亿斤,比上年减少5.7亿斤。

二、2010年秋粮生产形势分析

今年我省的粮食生产可以说是在克服了历史罕见的低温多雨、播期延后、冰雹、龙卷风、各种病虫灾 1

害的情况下,夺得了粮食生产的大丰收。

唐山市玉米作物生产潜力分析 篇7

光、热和水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作用各不相同。可以把光看成是决定因子, 把温度和水分别看成限制光能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 而只考虑光照、温度或只考虑光照、温度和水分, 其它一切影响产量的因子不予考虑, 这样分别得到的玉米最高产量即为玉米的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计算玉米光温水生产潜力可知实际产量与潜在生产力的差距, 为唐山市玉米的高产栽培, 合理利用光照、热量及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二、玉米生产现状

玉米是唐山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比较稳定, 常年保持在25万公顷, 产量在140万吨左右, 主要种植品种有郑单958、纪元128、浚单20等。唐山玉米消费以饲用为主, 占全市玉米年产量的75%以上。在唐山市全部的经营耕地中, 绝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的零散经营, 规模化经营的比重非常低。在随机抽样调查的6206个农户中, 农户家庭经营50亩以上的耕地的只有16户, 占0.26%, 经营耕地面积占抽样调查面积的5.38%;经营100亩以上的7户, 占0.11%;经营200亩以上的只有1户, 占0.02%。这种现象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规模化水平的提高。

三、玉米作物生产潜力计算与分析

1. 光温生产潜力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为PS123模型。该模型是首先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P.M.Driessen等开发的用于定量化土地生产力评价的普适模型。模型的机理与BACROS、SUCROS及MACROS等作物生长模型一样, 依据de Wit的4级生产水平理论, 从作物器官生理过程出发, 分别模拟出作物PS1 (光温) 、PS2 (光温水) 和PS3 (养分限制) 层次上的生产潜力。从宇振荣等学者1997年首次将该模型引入中国以来, 已针对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开展了大量的修正和校验工作, 校验后的PS123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唐山的作物生产潜力。

唐山气象台站连续30年 (1971~2000) 的气象数据, 气象要素包括:平均气压 (0.1h Pa) 、最高气温 (0.1℃) 、最低气温 (0.1℃) 、平均气温 (0.1℃) 、降水量 (0.1mm) 、相对湿度 (1%) 、平均风速 (0.1m·s-1) 、日照时数 (0.1 h) 。首先根据气象站连续30年的气象资料, 对光温产量进行模拟。具体做法是:气象站作为所选样本点, 运行PS1模型, 分别模拟气象站30年在PS1水平下作物生长发育状况, 共运行模型30次, 根据模拟结果分别计算产量。按照结果, 将每年模拟产量进行平均, 作为分区产量值, 然后, 检验模拟结果的一致性。本研究假定栽培管理技术一致, 种植同一个品种。唐山市30年平均光温产量在13000千克·ha左右浮动, 产量标准差也较小, 在480左右浮动, 变异系数小于4%, 说明唐山的光温产量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很小。

从光温产量与统计产量的比较来看, 唐山地区有很大的生产潜力可供发掘。由光温产量与雨养产量比较来看, 缺水是影响唐山地区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要改善此区域的灌溉条件。从统计产量多年的变化可以看出, 玉米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 实际产量向潜在产量逐步靠近, 但近年来平均产量也仅为光温产量潜力的1/3左右, 说明该地区尚有较大的产量潜力可供挖掘。

2. 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水生产潜力) 分析

作物的生产能力, 是当地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品种资源、物资投入和栽培技术等构成的多因子系统决定的。在计算作物的生产潜力时, 假设土壤条件、品种、投入和栽培技术等处于最佳状态, 则光温水条件便成了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因此, 某地的作物最高生产力便是除光温水以外的其他因子处于最理想状态时,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能力即光温水生产潜力。随着生产的发展, 作物光温水潜力的研究愈来愈重要。既要从遗传育种的角度, 也要从栽培措施上予以深入探讨, 这对于如何使低产变高产, 高产再高产不仅有理论意义, 而且有实践意义, 以便克服众多的产量限制因素, 达到高产稳产之目的。

计算玉米光温水生产潜力, 首先需要计算光生产潜力, 即只考虑辐射条件。假设其他因素均为最理想时的玉米产量, 然后再计算光温生产潜力, 即在光生产潜力的基础上, 把温度看成是一个限制因子而得到的玉米产量, 最后再把水做为限制因子, 计算出玉米的光温水生产潜力。在水分充足供应时, 玉米的光合作用及其它生理生化活动都能正常进行, 否则就对玉米生产潜力的发挥起到限制作用。将玉米各生育时段的光温生产潜力乘以该时段内的平均水分影响系数, 即得玉米各时段内的光温水生产潜力 (生物产量) 。将各时段的值家加即得玉米整个生育期内的生物产量的光温水生产潜力, 再将该生物产量 (干重) 乘以系数0.57 (乘经济系数0.49并扣除子粒含水量14%) , 即得砚豆米子粒产量的光温水生产潜力。玉米不同时段和全生育期的光、光温、光温水生产潜力是不同的。

通过计算结果表明, 唐山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 生物产量为54022.50千克/ha, 经济产量为30792.83千克/ha。光温水生产潜力, 生物产量为37613.4O千克/ha, 经济产量为21439.64千克/ha。光温水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潜力分别比光温生产潜力减产16409.10千克/ha和9353.19千克/ha。由此可见, 光温在当地处于最佳状态时, 水是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旱沟会影响玉米生产潜力的发挥, 尤其是在玉米生育的中后期。

四、开发对策

1.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唐山市耕地经营的规模化水平还比较低, 分散、粗放经营仍占主导地位。这种经营方式非常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的推广和使用, 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阻碍着全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应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农用土地流转的组织与领导, 加大宣传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 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 积极培育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 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农户间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改良土壤, 防治盐渍化

唐山市靠海, 土壤主要有潮土、盐化潮土、水稻土、滨海盐土四大类, 多盐渍土。长期以来, 旱涝碱薄曾是本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大规模的河道治理, 耕地中的盐渍土面积已大幅度减少。地下水资源, 黄河以北不如黄河以南, 利用地下水的井灌甚为普遍, 地上水主要来自黄河, 由于过度开采, 水资源已呈相当紧张状态, 本地区水资源总体呈紧张状态。因此, 必须加强水利建设, 实行地上、地下水合理开发、联合调度, 提高区域水资源整体利用率, 改良土壤, 防止土壤反盐, 防治盐渍化, 促进农业系统良性循环。

3. 政策扶持

加大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扶持范围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 节水工程和器械补贴、种粮农户信贷、灾害保险、粮食流通体系、以及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内容, 激励广大农民积极种粮。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培育适宜于不同区域的优良品种, 选育抗病、抗虫、抗旱等抗逆性优质高产新品种;注重专用型品种的选育, 如饲用玉米、高油玉米等。加强粮食作物产量生理和水分生理的研究, 水肥协调和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 挖掘作物抗旱生理极限, 最大限度地利用水分生产粮食。注重土壤抗旱剂等抗旱节水措施及相关产品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高桂芹, 齐作辉, 董玉武.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J], 气象科技, 2008.4, 36 (2) .

正确分析形势,稳定棉花生产 篇8

关键词:江西省;棉花;生产;措施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6-0003-03

0 引言

2014年11月10日,江西省农业厅在长江之滨、鄱阳湖畔的彭泽县召开了江西省首次棉花机械化采收现场观摩会,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分析棉花生产形势,交流棉花生产情况,研讨棉花轻简高效生产模式,把握棉花生产工作方向。来自江西省主产棉市的九江、宜春、上饶三地市农业局经作科(站)长,彭泽、颗江、都昌、湖口、高安、德安、永修、鄱阳8个棉花主产棉县(市)分管局长及经作站长,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全体科技人员,彭泽县各乡镇农业综合站、加工企业代表、植棉大户等共16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候志勇副研究员和科技处庞念厂研究员,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化研究所周亚立研究员莅临指导。作者就如何持续稳定江西省棉花生产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指导江西省棉花生产。

1 正确分析形势,坚定持续稳定棉花生产信心

棉花既是轻纺工业主要原料,又是非常重要的军用民需物资。近年来,尽管江西省棉花生产面临高产优质多抗品种不足、投入品利用率低、单产徘徊不前、品质难以提升、农业污染严重、植棉劳力紧张、投工投劳过大、植棉效益低等诸多问题,棉花面积呈现逐年小幅下降的态势,但棉花单产和纤维品质还是位居长江流域棉区前列。2014年受国家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影响,江西省植棉面积跌破80000 hm2关口,不足高峰时期的二分之一,棉花生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稳定棉花生产面积、降低植棉劳动强度、提高植棉单产和效益?是摆在农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道崭新课题。唯有不断积极探索,依靠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逐步推进棉花生产向集约、轻简、高效方向发展,才能扬长避短,扬优成势地持续稳定江西省棉花产业。之所以强调持续稳定江西省棉花产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1 棉花当年供求仍有较大缺口

2013年中国棉花总产630万吨,总需求量850万吨,产需缺口200万吨以上。江西省现有400型轧花企业30余家,纺织纱锭500万锭左右,正常开工,每年需要消耗原棉45万吨以上,远大于江西全省13万吨左右的总产量。全国和江西省棉花当年供求缺口均较大,需要维持棉花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1.2 棉花生产基础比较扎实

江西省棉花生产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区,基础条件较好,植棉历史悠久,棉农具有较为丰富的植棉经验,通过几十年的培养锻炼,各县乡都有较为雄厚的技术队伍。20世纪90年代,江西省棉花种植面积在全国排进了前10位,1994年进入高峰,达到了163266.67 hm2,总产达到17.5万吨。2009年,江西省更是首次创造了长江、黄河流域棉区“百亩连片籽棉亩产超千斤”的新纪录,平均籽棉单产达到7605.9 kg/hm2,实现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的重大突破。因为植棉条件得天独厚,环鄱阳湖棉区已成为国家优质棉生产最佳优势区域之一。

1.3 棉花生产内力仍然较强

江西棉区均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植棉是这一地区的支柱产业,棉花商品率在95%以上,出售棉花是棉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劳力主要是年龄偏大、缺乏务工技能者,植棉也是解决这部分人就业的重要途径,这为稳定棉花生产提供了强劲的内在动力。

1.4 棉花生产技术储备比较充分

近年来,通过棉花高产创建、轻简化育苗、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实施,江西省选育出一批适宜的高产高抗优质品种,同时,引进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宜江西种植的优良品种;开展了轻简化育苗、机械化移栽、合理密植、优化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病虫、除草剂安全使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试验,集成创新了棉花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为发展棉花生产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品种储备和高产集成技术的储备。

2 切实落实责任,多措并举稳定棉花生产态势

保持棉花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关键是解决制约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棉花竞争力。目前,受市场持续低迷、经济效益低下、自然灾害频发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棉花生产陷入低谷,形势极为严峻。为稳定棉花生产面积、保障原料供给,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落实责任,积极作为,多措并举稳定棉花生产态势。

2.1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2014年,内地棉花定额补贴政策已明确,即对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甘肃9省皮棉补贴2000元/吨。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棉花良种补贴和棉花产量定额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棉农吃透吃准政策,引导尝试植棉保险,为棉花生产提供政策支持保护。

2.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针对目前制约棉花生产的突出问题,江西省棉花研究所等研究单位要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加强突破性品种的选育,推广单位要推广适宜不同栽培模式和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轻简高效的栽培模式等科技含量高、适用高效的技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和品质,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为棉花稳产、丰产提供科技支撑。

2.3 加大项目牵动力度

2014年,农业部已将江西省列入棉花主产省,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项目,譬如,国家优质棉花生产示范基地、棉花高产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项目落地,加大项目带动的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后劲。

2.4 加大组织带动力度

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培育并重点扶持棉花专业合作社及植棉大户,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内部制度,规范运行机制,通过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规模化集约经营,进行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全省棉花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3 积极探索实践,努力实现棉花生产轻简高效

内涵挖潜、提质增效是提升棉花生产发展水平的战略选择;创新模式、完善体系是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向;技术集成、高产创建是提升棉花生产能力的重大措施。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转变棉花产业发展方式,全面促进江西省优质棉生产势在必行。

然而,由于江西省棉区是分散经营的植棉方式,机械化栽培技术储备不足,农艺农机不完全配套,植棉机械仍需进一步研发调试等诸多原因,江西省植棉机械化操作水平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必须把握重点,按照推广成功经验、探索新途径的原则,积极探索实践,逐步稳妥地推进植棉机械化。

3.1 大力集成推广成熟轻简化栽培技术,使其尽快成为现实生产力

大力集成推广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优化结铃、化学除草、免耕移栽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切实减轻植棉劳动强度,降低植棉成本。

3.2 积极探索棉花种植技术改革,不断提高轻简化栽培技术水平

一是积极探索新型轻简化栽培技术。积极探索棉花轻简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缓控释肥施用、简化整枝、化学催熟等新型轻简化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江西省棉花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力争改精耕细作为简化操作,切实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植棉效益。二是积极探索油后机械化植棉模式。油菜收获后,机械直播短季棉,积极探索中耕、施肥、植保等田间管理环节机械化栽培技术,重点开展机械化采收攻关研究,努力建成植棉“一前一后”和“中间集成”的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做到油棉两直播两机收,全面提高植棉机械化水平。

3.3 加强农机农艺研发与体制机制创新,提高植棉社会化服务水平

一要加快集成推广轻简节本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制定油后机械化植棉栽培技术规程,为轻简化机械化植棉提供支撑。二要配合农机部门做好植棉机械研发调试工作,尽快研发出适合江西棉区的中小型经济实用的植棉机械。与此同时,要大胆探索棉花种植社会化服务模式。鼓励棉区组建和发展机耕(播)队、机防队、机收队等农机专业合作社,探索服务模式,开展棉花生产代耕(播)、代栽、代管、代收服务,提高机械化生产服务水平和生产效率,缓解植棉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切实降低植棉劳动强度,最终实现“快乐植棉”的总体目标。

上一篇:《发霉的蘑菇》-------“我的教学故事”演讲稿下一篇:笔算除法练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