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

2024-11-05

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精选9篇)

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 篇1

创新是指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支撑点。谁能创新,谁就能开拓发展,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以人们掌握客观规律为前提,以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以人们过去实践的成果为基础,又超出了人们当前生活的常态,代表人类进步的趋势。创新起源于新的观念,成熟于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完成于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的历史。只有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有所前进。从猿人的生食穴居到现代人衣食住行的丰富多彩与精神文明的享受,无不表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当今的世界。

一、创新是人的天性

创新是人的一种特殊本能,以创造性的方式关注和参与世界事物,是人的内心深层的欲望和动力。人的创造性体现在思想中,表现在行为上,展现在事物上。一种创造性的思想可以作用到许多不同的事物上,产生不同的创造行为和创造产物。

创新的起点来自人类自身需要,有了求新的欲望,才能有创新的动力。人们总是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不断地为需要而创造。

社会永无止境的需求,社会知识总量的迅速递增,使人变得越来越聪明;有效的信息交流,使人类的创造活动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借鉴。可见,21世纪将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二、创新始于观察

观察是人们搜集科学事实、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归纳、验证科学理论和步入科学发明的重要途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有通过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促使人们去寻根究底,破除旧观念,产生新设想,探索未知,创造未来。

然而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更加科学、精密、准确、远程的数字化、图像化试验仪器设备得以迅速发展,又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维,克服了肉体器官观察的局限性,使人们能够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来认识世界,使思维的“机器”有“米”可炊。因此,观察的深入与发展又成为人类认识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

三、创新基于实践

历史是无止境地向前发展的,真理也是不断发展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也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否定另一时空中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另外,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也要经历一个过程,不要轻易相信一时实践检验的结论。要防止实践标准的简单化,防止思想僵化而直接阻碍真理的发展。

真金不怕火炼,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要判明人们思维的客观性和力量,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及其符合程度,只在主观的范围内兜圈子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加以证实。人的创造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发挥与提高。

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概念,提升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毕业生即高技能后备人才使命, 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 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然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

一、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

(一)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综合能力, 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人的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 需要自觉地加以培训和训练【1】。特别是教师的创新能力, 更需要在教学科研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培养和训练。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开放性、职业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定位, 是受教育主体的职业道德、技术的传授者和创新能力的塑造者。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运用新知识或新理论, 在各种实践领域中能够提供具有经济 (社会、生态) 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产品 (人才) 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国家强大的核心;当今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 其实质或核心是个体 (人) 之间的创新能力竞争。

而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 则是指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创造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及对受教育对象产生积极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全面理解上述内涵, 主要包括四点:

第一,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特点或职业要求来塑造。

第二,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产生的源泉或立足点是脚踏实地的教学与科研实践。

第三,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直接表现为“四新”, 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

第四,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最终表现为, 对受教育对象产生积极影响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如果仅满足上述三点, 而不具备这一点, 恐怕也不能认定某一位高职院校教师真正拥有创新能力。

(二)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外延

高职院校教师从事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首先需要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即包括多种能力的集合———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 (综合能力) 具体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智力化能力、创新人格化能力、创新科研能力、创新教学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七个方面。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重大意义

(一) 有利于完善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 加速现代

化进程

从职业结构与现代化关系角度来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由各行各业所构成, 高职院校教师则是其中之一。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事实上, 上述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技能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 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并无严格的界限。因此,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能力, 有利于完善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全面职业能力, 加速现代化进程。

(二) 有利于自我塑造和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创新能力, 会形成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创新型教师的自我塑造效应;二是对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效应。

1. 创新型教师的自我塑造效应

高职院校教师通过不断的创新学习和实践, 可以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 他 (她) 就可以积极利用创新思维观察思考问题, 所以说, 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

2. 对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效应

建设创新型国家, 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人才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高技能型后备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高等职业教育, 特别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把培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潜力, 并且要积极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职业教育理论, 更新职教观念, 工作中大胆探索, 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提高教学质量, 自身具备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积极的、主动的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出特色,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路口, 他们的思想活跃, 善于独立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 不愿意被约束, 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 篇3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能忽视接受他人的帮助的能力。看一个人有没有独立能力,也要看他接受他人帮助的态度。越是独立的人越乐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越是自卑的人越不愿意开口求助。

我们有些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味地要求他们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甚至教他们在没有能力时宁愿不做,也不开口求助。而没有刻意去培养孩子有雅量接受别人帮助,没有告诉孩子,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是无能的表现。

如果一个孩子是一个差劲的接受者,那家长必须有意识地好好培养孩子的接受能力,并告诉他:如果有人给予他帮助,他应该欣然地接受。因为接受比给予更难,有很多人没有接受别人帮助的能力。

霍达和他妈妈铁秋芳就是这样的情况。铁秋芳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女人,她是家中的老大,母亲去世得早,照顾弟妹是她的责任,她认为自己应该照顾好弟妹。她很早就参加了工作,一直是顺风顺水,嫁了一个好丈夫。丈夫的仕途也是顺风顺水。秋芳的弟妹的学费都是她一个人承担。幸运的是弟妹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并且收入也不错。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秋芳有帮助别人的习惯,却不习惯别人的帮助。她认为接受别人的帮助就是无能的表现。其实她在工作和生活中无意中接受了许多人的帮助,只是她没有意识到。

在霍达的学习上,秋芳更看重的是能独立完成作业。她天天对孩子说的话就是:“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而孩子的理解就是,遇到困难也别寻求帮助,要求帮助就是无能的表现。

当霍达的小姨东芳看霍达写作业时,有时偶尔给霍达讲一下他做错的题。秋芳就说:“东芳,不用管霍达,要让他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老师肯定都讲过了。”

姐姐没有买书的习惯,东芳给霍达买书。可是买书后,也总是遭到姐姐秋芳的斥责,说:“霍达不爱看书,你给他买了也是浪費,原来买的都没有看完就放在那里了。再说现在想看什么书,都能从网上看。”

可是霍达在学校的表现不让秋芳省心,她也总是以失望的方式唠叨霍达拖延学习的习惯。她觉得霍达不如别的孩子独立。上了初中以后,霍达与老师的冲突越来越厉害。学校让每个初中生都理短发,霍达非要留着长发。他精心留了一个90后非主流的发型,像韩寒的一样,前面的长发把眼睛遮挡起来。一段时间前面的头发变成红的,另一段时间又变成黄的。这让秋芳伤心了,哭着喊着让孩子把头发剪掉。霍达坚决地说:“你再管得我这么严,我宁愿饿死在外边也不回这个监狱般的家。”

可是忽然有一天,霍达又把头发全剪掉,留了个光头。霍达在心里积攒下来的攻击性在青春期全发泄出来了,他恨妈妈。他甚至做过几次同样的梦,妈妈死了,他一点也不伤心。

东芳每次都和姐姐说,不能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时代变了,孩子所面临的困难也变了。

秋芳终于有一天想让妹妹在学习上帮助霍达。

东芳有强烈的欲望来帮助霍达,觉得她终于有机会回报姐姐的爱了。她在姊妹几个中学习最好,她是在高中时慢慢爱上了学习,觉得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给姐姐带来笑容。

现在东芳理解霍达: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并且也不相信自己会喜欢上学习,不相信自己会有能力学好。他对妈妈的不满就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他的爸爸也没能给予帮助。潜意识里,铁秋芳不愿意丈夫帮助孩子,她怕孩子跟他爸爸亲,而不跟她亲。

霍达无意中听到班主任老师高谈阔论,说:“有钱人的孩子和领导的孩子就是难管教,霍达最典型。霍达的父亲倒是做领导做得大,可霍达身上就是有一股匪气。”霍达听到之后,就到车棚把老师的电动车给放了气。这还不解气,就去给班主任老师的车子也放气。终于让老师发现了。其实,他希望被老师发现。被老师发现,他有一种赢了的感觉。老师让霍达写检讨书,这对于霍达来说是最严厉的惩罚。因为他不会写作文,他没有词汇量,况且他觉得是老师的错。若是说老师的坏话的话,他可有话说了。

东芳看到了霍达的检讨书。

检讨书

我不该给老师的车子放气,给老师的车子放气是不对的。给老师放气是不是错了的呢?真的不对吗?是不对的。不对、不对、不对,不对什么呀?

东芳看着检讨书,知道霍达写不出来,便替霍达写了,霍达把检讨书重抄了一遍。

霍达的作业做不完,每次早上总是去抄同学的作业。东芳是知道的,可姐姐不知道。

东芳决定帮助霍达把精力用在学习上。霍达在学校所有的无事生非,都是因为他没有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他跟不上课了。而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人能够真正帮助他,也没有人乐意帮助他。他一谈学习就会说:“我就是不愿意学习。别提学习,谁提学习的事我就跟谁急。”

东芳只是把老师的作业让霍达做完做对,开始不提任何要求。虽然霍达不爱学习,但是能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对,他还是很愿意的。霍达有时题虽然做对了,可还没有理解题意,东芳也不着急。她不能急,若着急了就不能真正地帮助他。

在这过程中,东芳不让姐姐管霍达的学习,她向姐姐保证让霍达学习有提高,性格有改变。慢慢地,霍达有时能听懂老师讲课了。有了小姨的帮助,有时比他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出来的题,他能做出来了。这种感觉比给老师的车子放气好多了。

坚持,有时真的很难,因为难就难在,霍达真的让人感觉有点笨。讲题时,他心神不定,而且还不虚心。后来东芳才理解,是霍达故意表现出来的敌对情绪,因为心虚,怕小姨说他笨。

额外的练习给霍达带来了好一点的成绩,而好一点的成绩又促使霍达去做额外的练习。

在帮助霍达的过程中,东芳感觉到霍达是以前练习不够。霍达能够感受到小姨对他的欣赏,他也比在妈妈面前卖力。

东芳给霍达辅导了一学期,他成绩虽是不理想,没有达到她向姐姐保证的水平,没有达到她期待的水平,但与他自己相比进步很大。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不简单了,老师也很高兴,给霍达发了个进步奖。他进步了,原来的铁哥们也有嘲笑他的,他有些失落。他习惯了平庸,也习惯与不优秀的孩子交往。这让他有些不适应。

但他的快乐还是掩饰不住,他回到家,向妈妈炫耀自己的进步时,妈妈说:“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还不是多亏了你小姨的帮助!要不你哪有现在的成绩?你看咱们院里的孩子,人家都没有人帮助还比你考得好。自己会努力独立去学好,才值得骄傲呢。”这样的话,秋芳重复了不下10遍。

没有什么比家长对孩子的成功反应是“你做到这样都是因为我的帮助”更破坏孩子的学习动力了。这意味着,是有了家长的帮助,你才取得成绩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孩子做到了,还会受到谴责,因为孩子的成绩是在大人的指导下才成功的,并不是独立完成的。

再开学后,霍达不让小姨给他辅导功课了。有一次吃饭,霍达突然说:“小姨!你天天到我家来混饭吃。你该干吗就干吗去。”东芳听到这样的话,有点蒙,没有反应过来。事后有些伤心。

有一天,东芳又听到姐姐羞辱霍达。她明白霍达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和对她的攻击了。

她觉得是教育姐姐的时候了。姐姐不知道别人的孩子同样需要帮助,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丢人,更应该感谢才是。

东芳和霍达谈独立与接受他人帮助的关系,说,能够接受别人的帮助是幸运的。

他们谈得很好。当谈到独立并不代表不接受他人帮助时,霍达的眼里闪着亮光。这是东芳没有想到的。她明白了。有时孩子不爱学习,是他对别人帮助有误解,这误解来自家长的态度。

霍达终于明白,不要错让别人帮助的机会,也不要错过接受别人帮助的机会。

越是独立的人,越是坚强的人,越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不代表一个人不独立。

极度自爱的父母在祝贺孩子的成功时,总有将功劳转到自己身上的倾向。

沟通能力包括哪几方面 篇4

现在我们正处在社会矛盾的突发、高发期,如果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一、沟通:

沟通实际就是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从信息沟通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工具型沟通和表意型沟通

工具型沟通:通告,相关办法的发布;

表意型沟通:工程例会,碰头会等,这类沟通是通过情感沟通达到目的。人文性也更强,也越来越重要。表意型沟通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大于工具型。

(2)从信息沟通的方向看,可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

纵向沟通:自上而下的沟通或自下而上的沟通(上级向下级发布文件、传达指示,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

横向沟通:平行沟通

(3)从沟通的组织结构来看,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文件的下达与呈送,谈判,会议,汇报工作等;

非正式沟通:座谈、聊天等非正式场合的会晤等。非正式沟通获得的信息途径更广,但信息容易失真,小道消息多。

二、协调

1、协调是指组织者调整某一活动各参与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各个因素能够相互配合,促成组织目标的完成。

员工之间不协调,工作就施展不好,只会把事情弄糟,引起痛苦,烦恼。而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的智慧所在,就是能妥善分配员工的工作,并协调他们之间的合作。

2、协调的功能

统一功能:体现在统一思想认识,步调一致往既定目标前进。(强化目标,降低成本)

导向功能:让组织内成员了解上级意图,或上级部门政策,以便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明确方向)

控制功能:控制不稳定因素,确保工作系统始终向着既定目标平稳发展。员工必须对各种变化的信息不断进行协调,协调的过程也是控制的过程。(消除内部矛盾)

放大功能:分工合作正成为一种企业中工作方式的潮流被更多的管理者所提倡。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经过优化设计后,整体功能能够大于部分之和,产生1+1>2的效果。一个优秀的团队,不在于每个队员都很优秀,而在于队员之间的协调配合。

3、协调方式

(1)组织内协调

包括上行、下行、平行协调。不管你是与上司沟通、认同上级,还是对下属激励约束,以及和同级协作配合、适度竞争,协调关系都是重点。成功人士不一定是高智商的人,但一定是高情商的人。善于协调的人,无论多重的工作,分工明确,举重若轻,工作业绩突出;不善于协调的人,举轻若重。

三、如何有效沟通

(1)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2)学会有效地聆听

有效聆听的10大要点:

①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讲话;

②交谈轻松、舒适,消除拘谨不安情绪;

③表示有交谈兴趣,不要表现出冷淡或不耐烦;

④尽可能排除外界干扰;

⑤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表现出对对方的同情;

⑥要有耐心,不要经常插话,打断别人的谈话;

⑦要控制情绪,保持冷静;

⑧不要妄加评论和争论;

⑨提出问题,以显示自己充分聆听和求得了解的心境;

⑩还是少讲多听。

(3)强化沟通能力

强化沟通能力的关键点在于:一是传达有效信息;二是上下言行一致;三是提高组织信任度。

(4)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

在沟通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用接收者最易理解的语言。管理者应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多锻炼,平时多向别人学习,体会别人得体、风趣的谈话中的高明之处,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5)“韧”性沟通

沟通时,往往不能通过一次沟通就达到沟通的目的,需要经过多次反反复复地与一个对象进行沟通,这就要在沟通中培养“韧”性。对于沟通对象,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抓住沟通中的每次机会、每一细节,进行反复沟通、深入沟通,直到达到沟通目的。

(6)重视沟通细节的处理

沟通的细节包括声调、语气、节奏、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轻微动作等。

沟通技巧:

无效沟通—忌用

创新能力的意义包括 篇5

1.(2017·全国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观沧海》中“

, ”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 , ?”

2.(2017·全国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

,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

,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3.(2017·全国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2)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诗句是“

, ,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 ”。

(2)从李白《蜀道难》“

, , ”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是“

, , ”。

(2)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

,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马说》中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 , ”。

(2)韩愈《师说》中的“

, ”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观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

, ”两句,正面描写了边疆将士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理。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仓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的名言“

, ”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原则: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而“

,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饮酒》中写自己身处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的诗句是“

?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 ”概括了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乐曲的低沉渐至断绝像被冰冻凝结似的,这两句是“

, ”。

(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 ,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

, ”的诗句描绘了雄阔而又萧条的长江秋景。

(2)《荀子·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句子是“

, ”。

(2)庄子在《逍遥游》中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由此并列三类人的句子证明观点:“

, ,。”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出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开凿出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的艰辛。

(2)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巧妙地用“

, , ”把潭中游鱼由静止不动到瞬间逃离两种情态写了出来。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

”。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 , ”四字短语,写出了秦人对六国的金银珠宝不甚珍惜。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锦瑟》一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

?

”。(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2)《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深秋凄清晚景的句子是“

, , ”。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 , ”。

(2)《登高》一诗开头,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

, , ”。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两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答案:

1.(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 2.(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2)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3.(1)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2)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4.(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2)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5.(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2)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6.(1)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2)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7.(1)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8.(1)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2)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9.(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10.(1)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

11.(1)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2.(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2)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13.(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2)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14.(1)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15.(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16.(1)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2)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17.(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2)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主持人认知能力的意义 篇6

主持人必要的职业认知

主持作为特殊的职业, 要求主持者对其职业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知。具体来说, 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

主持人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主持人在媒介传播中是媒介与受众的桥梁。他的责任是体现传播理念、媒介宗旨。也就是说, 他在主持节目时, 应当意识到他所扮演的职业角色。角色, 是戏剧中常用的名词, 意指戏剧当中的人物。而生活中的角色有多种属性, 即个人、家庭、学习、工作中应承担的义务和体现的特质。学习和工作中的角色属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中既有个人的品德素质, 也有社会团体中对特定角色的具体要求。主持人作为媒介角色, 他在传播领域里的言谈举止应是媒介环境规定和允许的范围之内。媒体和受众接受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但对把个性化和私人情绪公众化混淆式的表达持保留态度。主持人的媒介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部分, 虽有其生活角色的影子, 但仍是修饰化的、有利于传播形象的角色。

在主持人节目发展的过程中, 曾出现过主持人自我评价体系过高, 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 甚至出现过个别自我膨胀的例子。究其原因, 是个别主持人混淆了媒介中的社会角色与个人生活角色的认知, 在下意识中把社会角色与个人角色等同化了。

主持人对传播活动特性的认知。传播活动有私人的、群体的、公众化的。私人的传播以个人的生活圈子为主, 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是人际化传播的基本形态。群体性的传播在时空范围、人员选择上有特定要求。而作为媒体的传播是公众化的传播, 在传播的内容选择上有明确的目的性。主持人节目在国内发展的过程中, 专家学者业界一直在区分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传播特征。经过分析总结, 大家发现, 主持人节目是最贴近人际传播, 也是让传播中介人物脱离脸谱化概念化的最佳途径。虽然主持人节目是贴近人际传播的表现方式, 但并不等同于人际传播中的全自然状态, 它是有“控制”的自然, 是形态上的自然, 而非传播内容的自然 (此处自然指无选择的什么都说) 。贴近, 是放下架子, 说老百姓的话, 说老百姓关心的事。而对事件中要表达的态度则是作为媒体的公众化需要把握的分寸, 不可等同于家长里短交流时的直言不讳, 无所控制。

主持人个人对传播媒介的认识, 关系到内容选择的广泛性、深刻性及引导性。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主持人李洋在一档夜话节目《星空夜语》中, 话题的选择是“网恋”, 这是具有广泛性的社会话题, 也是很多网民所关注的。节目主题的开放性, 让听众有话可说, 同时也增加了主持人话题控制的难度。主持人李洋在是非问题上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而对由引发主题的事件当事人的参与, 则在尊重的前提下,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善意地劝导当事人要慎重, 长痛不如短痛, 通过隐性的态度表达社会所倡导的公德意识。

主持人对受众特点的认知。公众传播是为有需要的受众服务的, 作为主持人, 在完善媒介角色认知后, 还要了解受众的认知。对受众认知的了解不应是个体化的, 而是从群体性的共性认知入手。包括节目稳定的长期受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心理、文化、关注点等。根据群体性受众的认知特征, 设计节目, 圈定节目内容的范围。对受众认知的意义是强化传播的目的性、针对性、引导性, 通过受众群体认知的特征, 了解他们的接受、选择、排斥的心理特点, 从而明确节目制作方向、使用手法, 并对受众可能出现的反应作出预估, 提高传播效应。

主持人的认知能力对节目的影响

我们评价一位主持人能力的优劣, 是通过他在一定时期内在节目中的稳定表现出来的特质。以上提出的三种认知是主持人作为行业特殊工种的基本认知, 也是我们所说的框架性的职业认知。但作为主持人, 他是出现在节目中的媒介载体, 他的各种表现是依托节目呈现出来的, 他的职业认知重要的是对节目产生的影响。

利用认知结构特征强化信息储存调用意识。“认知结构是指个人在感知和理解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在头脑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因而结构是由一个人过去的经验、知识所组成的。” (1) “在认识过程中, 新的感知、新的信息要同已形成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发生反应。” (2) 对普通人来说, 接受信息分为刻意与无意两种。刻意接受会强迫自己尽可能多地接受信息, 在学习状态中大多如此。而无意接受时则是在自然状态中, 脑海里选取了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归类留存。作为主持人,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 使得他对各种信息的储存和接受, 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无意识状态, 而是利用认知结构的特性, 根据职业需求, 留存大量的信息, 并把这些内容在大脑中储存起来。这种储存是职业习惯养成的心理机制自动的反应参与。对于主持人而言, 会把这些信息放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 并进行适当的修补和加固, 修补的目的是使信息储存更完整, 而加固则是对信息有用选择的强化心理。

主持人在工作状态中, 会同生活中的某些心理反应机制一样, 在交流状态中, 因为刺激物的提醒而唤醒与之相应的信息储备, 并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加以使用。这些信息经大脑加工处理后, 与节目的某些因素有关的内容, 既可丰富节目内容, 又可活跃节目气氛。这种信息的调用意识对于有较多主持经验的主持人来说, 能自然地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 而对于职业经验积累不足的主持人来说, 可能会意识到调用, 但用在何处不知道。这要求主持人留意生活中对信息认知的再编辑能力和信息关联的特征, 提高信息调用能力。白岩松被邀参与某省级电视台的现场直播, 大家发现他在现场时, 总能第一时间用上他看到、感受到的信息, 与直播前代替他走场的当地主持人形成极大的反差。对于既定内容的现场直播而言, 很多内容是确定的, 甚至是白纸黑字显现出来的。而白岩松则在遵循大方向的前提下, 极大地丰富了节目的内容, 既有及时捕捉的信息, 又有与以往储存信息调用的巧妙使用。

提高认知层次为节目服务。主持人不是独立的个体在传播当中的作用, 而是依托节目的传播内涵和明确的传播宗旨, 在多层外力的作用下, 完成穿针引线的工作。他在节目中的表现既是个人文化修养世界观的体现, 也是对节目认知层次的体现。主持人的认知层次包括对栏目传播理念的框架性认知, 也包括对传播内容划分的基本认知, 还包括对传播手法的实践性认知及对受众的估价性的大体认知等。这些认知层次缺一不可, 是主持人在节目中完成传播过程、释放个人优点、提升传播效果的保证。实践证明, 认知层次比较到位的主持人, 在节目中表现得体, 问话串接到位, 主题意义提升准确。社会心理学家凯利认为, 每个人头脑中都构成了一定的心理组织结构, 如同一个“有色镜头”, 人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要经过这个“有色镜头”的过滤。组成这个“有色镜头”的因素有一个人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以及个人需求等。 (3) 可见, 同一事物因为认知者所站的立场、态度、角度的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主持人而言, 在节目中的表达态度要依节目的宗旨而定。新闻节目所评述的话题一个是政府的, 一个是人民的, 是双向的。表达政府意愿时, 所有的用词基本上是中规中矩, 而非言辞激烈的。表达人民诉求时, 用词则是能最直接反映心声情感的, 又是被众人所接受的。主持人是传播的中介, 在新闻话题性的节目中, 他既是传播的通道, 又是引导理解的桥梁。他对政策的解读, 上对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合一, 下对老百姓认识的理解合一, 这才是新闻节目主持人认知作用在桥梁功能中的最好体现。

在广播谈话类的热线直播聊天节目中, 主持人的认知是话题是否成功的主要引导。参与热线的人, 职业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阅历不同, 这样表达出来的观点就很难整齐划一, 甚至偏离主题或走向极端。主持人在每一个电话交谈中, 凭着个人的积累要迅速判断出电话另一头的表达内容与主题是否切合, 是不是传播中所不允许的内容, 交谈中主持人的控场是就势引导, 完成主题的升华, 而不能被片面的观点所左右。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一虎一席谈》中, 主持人胡一虎总是在节目最后的总结中, 使节目的主题意义凸显并得以提升, 这些源于他多年的新闻历练, 也是对社会的认知度和栏目宗旨认知度较高的综合体现。

节目主持人的认知能力对节目的影响, 广义地说是表现在对传媒、栏目、个人角色的内涵的正确解读、准确定位上, 狭义地说就是从主持人对节目的控制、嘉宾访谈、内容串接、逻辑分析、语言修辞、引领受众等细节上体现出来。提高主持人的认知能力, 是保证节目质量的有效途径。

注释

1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537页。

2 林之达著:《传播心理学新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 第194页。

班会的创新形式及其意义 篇7

关键词:班会,形式,意义,要求

班会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学生会议或学生活动, 是辅导员对学生、班级进行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一般来讲, 班会都是以确定主题的方式来召开的, 也就是确定具体讨论话题的主题班会。比如, 通过班会来强调学校某一项制度、学习某一个文件精神、号召某一项活动的开展, 还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文明礼貌、团日活动、考研考证、职业规划, 甚至大学生的感情生活, 都可以成为辅导员组织班会的主题和素材。随着时代的发展, 班会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变化。什么样的班会能够更符合学生的需要并能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呢?高校辅导员该怎样组织班会来解决大学生在成长中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呢?

一、高校班会开展的创新形式

班会通常有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种形式。班级例会是班级定期举行的对学生开展常规教育的班会形式, 主题班会是围绕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形式。但是, 班会的形式并非是单一的或者完全按照某种规则和特定程序去开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变化, 班会形式应该不断创新。我们所提出的班会形式的创新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有主题的设立在班会开展之前是未知的, 参与班会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对非专业领域以外的任何问题进行发问, 除了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常规性问题, 还可以包括心理方面的某种特殊形态, 对人生、人性的某种哲学思考等。发问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语言表述, 也可以是不记名的书面报告。辅导员对内容上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符合学校自身环境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整理, 筛选出2~3个最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可解决性的问题指定学生或者由学生代表进行现场解答和评论, 经过互动、讨论, 最后由组织者进行现场总结。会后, 辅导员对筛选后的所有问题逐个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于特殊的、比较敏感的、关系到学生个体健康和发展的问题, 通过特殊方式与学生进行单独约谈, 了解情况, 对症下药。辅导员应该有效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 最终对筛选后的问题逐个进行科学、规范、系统的解答, 同时对重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化和强调, 经过加工和整理, 形成书面文字并汇编成册发给学生。

二、班会创新形式的意义

1. 创新形式班会的开展具有阶梯性、计划性、衔接性的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诸多问题不仅具有共通性, 还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在大学的成长过程中, 学生本身就在对一些问题进行体验和学习, 不同时期的学生对自我的发问和辅导员应给予指导的层次是不同的。例如:在每一学年或者每一学期都要召开此类形式的班会, 由此来体现班会在学生成长中阶梯性和衔接性的教育功能, 学生对共通的、普遍的、相近的问题就会具有更加系统和成熟的思考, 对自身的问题也会具有更加深刻和理性的认识, 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可持续性的指导作用。

2. 创新形式班会的开展能够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学生, 多数都一直处在一种被说教的环境当中, 而这种环境的持久性和局限性作为学生自身是难以超越的。改变和规范班会的形式, 让学生发问,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是为了避免单一的说教, 也是为了避免传统师生关系的负面效应。以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不记名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入班会的主题, 无形中强调了参与、交流、互动、体验、反思等要素, 把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 这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熟, 发挥学生的反思总结能力、辨别判断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学生内心, 触及学生灵魂。

3. 创新形式班会的开展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 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性

绝大多数学生都未真正脱离校园, 缺少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因此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自我独立的意识都要淡薄得多。辅导员可以借用班会的开展, 充分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体验并结合其他人比较典型的经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问题。由此, 教条化、形式化的因素会减少, 问题的解答会更加具有说服力, 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习惯, 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社会倾向、社会定向问题。创新形式班会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纯粹的辨析、反思、认识问题的环境, 能够加深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丰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理论知识, 为学生参与实践和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理论基础。

4. 班会的创新形式能够更加体现班会作为“沟通师生思想感情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载体的价值

由于学生性格、成长历程、价值观念的客观差异性, 同样的问题, 对他们来说答案也是多样的,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 答案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的融合和统一需要在交流中产生碰撞与共鸣, 从而能够让辅导员真正地走近学生,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会开展的创新形式不同于传统主题班会的集体辅导形式, 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加宽泛的交流平台, 这不仅直接带动了学生管理的工作绩效, 而且能够从精神层面丰富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内涵。

5. 班会创新形式的开展是辅导员自身学习和不断提高的有效载体

辅导员为学生逐一解决问题的过程绝不仅是单一的付出, 而是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是师生之间“双边双向、协同互助”的过程。辅导员在整理和解答问题的同时, 不仅可以使自己完善、储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也能够进一步加强自我对问题理解的深刻性。虽然很多时候辅导员对问题的解答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满意, 但这并不会影响班会开展的意义。作家史铁生曾说, “有终极之问而无终极答案”。答案不在发问的终点, 而在发问的过程之中, 问就是答, 提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收获。创新形式班会的开展, 能够呼应并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方向, 对辅导员职业素养和文学修养有着不可估量的拓展和提高。

三、创新形式班会的开展对辅导员的要求

班会合理有序地组织, 引导学生发问的主动性、积极性, 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最终能够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增进师生学习和交流的互动, 高质量地实现德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当然, 组织好一次班会, 对辅导员的综合能力是有很高要求的。

首先, 辅导员对班会的指导性要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校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思想价值体系和政治要求以及高校自身所具备的独特的学生管理制度, 是辅导员有效开展创新形式班会的先决条件。

其次, 传统形式的工作模式, 上传下达式的管理形式, 缺乏理论依据的教育方法, 对德育思想观念的发展现状和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来说是滞后的。当代大学生更加活跃、更加成熟, 尤其热衷于对人性的反思、对社会制度的质疑, 以及对生活中的一些边缘问题的寻究, 这对辅导员开好班会都是具有挑战性的。这些特殊性问题常常更具有反映人性内心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而很多问题的提出同样也是组织者本人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所以, 开展高质量的班会, 需要组织者不断地探索、创新, 与时俱进, 以人为本, 不断拓展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

总之, 辅导员开展具有创新形式的主题班会是对自我学习和工作开展的挑战, 在整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现成的规律可循, 都有现成的经验可用。辅导员要做好让学生受益的解答, 开展好让学生满意的班会, 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准和个人魅力, 能够以哲学的高度、文学的方式、艺术的角度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这是他们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于晓梅.心理辅导理念与技术在高校主题班会中的运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6, (2) .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创新途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 石油市场已不再是我国自主经营了, 改革开放, 使得大量的跨国石油公司融入到了中国市场。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丰富经营经验, 短短的几年里, 已在中国的石油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石油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起来。面临着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 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体, 但是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 在思想上保守、竞争意识少、更新的原动力不强等缺点处处可见。我国的石油企业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有一片天空, 企业管理是关键, 改革创新是生命力。因此, 对石油企业管理的创新研究, 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石油企业的管理及提高利润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管理创新在我国的现状来看

1、我国石油企业大部分的管理创新是在相对独立的个体经济核算单位中进行的

创新意识及能力不强, 其根本原因在于参与管理创新的人都是专职的管理层人员, 其他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最基层的操作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很少, 因此, 造成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从根本上就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主体上很狭窄, 这种状态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开展。另外, 当前企业管理层创新意识普遍薄弱, 缺乏创新的经验和所需的专业技能, 难以把握市场变化进行管理创新。

2、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花样老套, 手段非常有限

只在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上想办法, 这样的创新活动局限性很大, 其思想往往被局限于一块很小的领域中, 难以拓展, 直接影响到众多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导致整个创新活动的水平较低。

二、从管理创新的阻碍方面来看

1、石油企业本身特点的制约

石油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 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石油企业存在众多的阻碍, 最重要的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制约了自身管理创新的开展。因为石油企业无论是从勘探还是到采掘都要承受消耗高、投入高、风险高、成本高等行业的特征风险。这些风险直接阻碍了石油企业管理的创新, 其实施活动成本高、难度大。

2、石油企业缺乏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力

石油市场随着人们买车、用车的不断增加, 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供不应求,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无疑是失去了竞争意识, 没有了竞争的思想, 也就更不用谈什么创新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

3、管理体制不健全, 市场观念弱

石油企业管理从体制上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健全, 而且市场观念也不强, 这两点制约了管理活动的创新与开展。企业要想不断的创新, 氛围很重要, 一个企业拥有良好的氛围, 就拥有了创新意识的先决基础。

三、从管理创新的途径来看

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非常之快,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给企业无论是从经营环境还是管理方面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 只有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中国石油市场的改革开放, 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明显不如国外, 很多的跨国石油公司进入我国石油市场, 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挑战。只有不断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企业经受住竞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的创新

我国的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时代生存, 几乎已经失去了竞争的意识。以中国的石油企业管理理念的现状来看, 只有正确地树立适应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 才能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 这样才能在保障管理理念先行的前提上, 不断地创新技术、完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在当今社会中, 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 也就是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是人才的竞争, 发掘及利用人才是石油企业保持竞争力管理理念的关键。

2、管理制度的创新

许多石油企业受计划经济和其产品本身等因素的影响,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 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 成为股份分公司, 其他部分为存续公司, 保留原有的名称。但企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 虽貌似个体经营, 但却带有很浓的国营色彩, 背负着极强的社会责任, 制度性障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造成我国石油企业效率低、效益差。只有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 理清企业内部关系, 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才能使石油企业注入新的思想, 形成新的活力,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真正的独立经济主体开展经营活动。

3、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源泉, 它的创新水平直接反映出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能力, 技术创新所起的作用不单单反映的技术问题, 也是管理问题, 因为技术创新从开始的研发, 到形成批量的市场推广, 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不断的管理革新, 只是一程不变的话是不行的。石油企业的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等众多的特征, 决定了它对技术创新的依赖。这种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是石油企业创新的目标, 只有充分利用及创新新方法、新工艺, 才能不断地推动石油企业长久发展, 进而也能促进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的创新。

4、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角是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需要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在一个好的氛围下, 人就思想活跃, 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 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 对市场反映迟钝, 缺乏市场压力, 难以形成企业创新的氛围。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观念表达, 是企业传递企业精神, 凝聚员工团体意识, 树立企业形象的基础。所以, 开展石油企业文化的投入, 是保持企业创新源泉的保障。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 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 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 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 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 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 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 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 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 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 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 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 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 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 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 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 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 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 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 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 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 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 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综上, 只有充分地认识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才能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分析我国的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有针对性地挖掘管理创新新措施, 是我国石油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汪代红: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原则、理念[J].天然气经济, 2006 (5) .

[2]宋道杰、代元军:浅谈石油企业管理创新[J].经济师, 2009 (4) .

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的原则和意义 篇9

一、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和进行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学历史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由编写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史学家的观点选编的, 中学历史教材所述的历史知识是多维度的,它既有史实,如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的发生、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重要政治经济制度的创立和演变等,又包含史论和史法,如对历史事件(现象)、人物、制度等的评价及隐含其中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实本身是客观的,史论则是主观的。因此,历史教材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特点。

教材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天地。中外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基本史实的教学无疑是必要的,它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情操的陶冶和智能的训练也是有利的,但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分析评价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感,并激活其创新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组织和引导学生根据历史事实对相关主观性评价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对教材观点进行大胆质疑,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补充。在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推进创新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这个问题上, 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化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支笔或加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历史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文章, 使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排斥先进的教学手段,而应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可否注入一些新鲜空气启疑、激疑、释疑,让教学过程式充满思辨性、挑战性与生动性呢?

三、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是师道尊严的长辈,而是学习的朋友式。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师生关系呢? 建立“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依据基本历史教育教学理论, 吸取了传统历史课堂模式的长处,借鉴了许多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包含了目标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模式),而形成的创新性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教与学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在这对矛盾中,如果我们能做到把双方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就能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教为了学,以教带学,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能动作用,才能保证“互动式”教学有序地、紧凑地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 学过程中的 中心地位。只 有成为有独 立行为的人和有自觉的、有意识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要落实学生在“我要学习”—“我能 学习”—“我 会学习”几 个环节下 工夫 ,变被动听 讲型为主动学习型。从学习的角度看,除了获得信息外,还需要内化为自我的成果,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视觉和听觉的活动,还需要多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各种学习器官的功能。变单一性教学方法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依据教材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动态教学的需要,才能真正变单向传授型为反馈交流型。

四、人格培养要创新

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教师劳动的服务对象是常态下成长的人,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并在他们之间彼此相关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成长。因此, 教师应当是具有最强适宜性、开放性和应变性的创新型人。这样,教师人格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就是创新型人格。创新型人格的内涵极为丰富,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热烈追求探索的情感, 为实现既定目标不懈的意志, 以及为理想和信念忘我工作甚至献身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人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创新教育,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分析形势,认识到形势的紧迫性、任务的艰巨性,增强其责任感,使其积极主动地接受创新教育。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指出教材和教师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另外应加强督促、检查工作,使学生的创新活动持之以恒,逐步形成创新人格。

五、创新合作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合作学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似是无心却有意地向学生灌输了一种社会观念,即每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过人之处, 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的职责是授予合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索合作方式,让学生体验合作;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享受合作。

摘要: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品质的教育。中学历史教材包含大量创新素材,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历史创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新世纪的历史教学中大力开展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空间。

上一篇:人教版四下数学期末卷下一篇:“电解池”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