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2024-11-22

如何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共17篇)

如何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篇1

如何面对孩子逆反心理?

很多母亲找我咨询,苦恼于自己的孩子与自己成了死对头,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真拿孩子没办法。也有一些青少年找我咨询和给我来信求助,诉说自己的父母如何霸道,真想离家出走.由于现在的孩子早熟,加上家长溺爱,变得很任性和自私,逆反心理越来越强,他们总嫌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要求越来越苛刻,完全是他们说了算,自己非常反感。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做父母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1、采用温暖方式。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就错了,往往会适得其反。试着换到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教育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父母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孩子一时半会想不通,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2、家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处理孩子的问题,父母要主动,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进行交流,父母不要有老子就老子,老子说了算的霸气思想,这只会招致孩子的对抗、反感,甚至逃避,用沉默和出走来回答父母粗暴态度。

3、处理问题,父母要步调一致。不能父亲这样说,母亲又那样说;父亲在严厉教育孩子,母亲却在一旁护短。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要先商量一下对策,口径一致后,再与孩子进行交流。

4、多鼓励孩子,少指责他们。孩子的问题是错的,但他没意识到,父母批评孩子,要讲究一个策略方法,指出他们的问题实质,要鼓励他们去改正和改变。父母不能用大人的腔调来宣泄自己的不满。

我觉得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首先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的交流是没有任何防线,这时不管你说什么,一般孩子都容易接受.

如何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篇2

克服作业潦草的常用方法有:

1.预防法。在孩子完成作业前, 提出适当要求, 防止孩子发生潦草完成作业的现象。

2.榜样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经常看优秀作业, 会激起孩子的进取心。让孩子在“别的孩子能做到的, 我也能做到”的心理支配下, 控制自己不良的做法,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对比法。当孩子作业有了一些进步时, 用表扬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不断进步。当孩子出现退步时, 用夸奖他以前的好作业来抑制错误行为。

4.重写法。家长经过多次诱导, 孩子还是潦草地完成作业, 家长需用强制的手段, 让孩子重写作业, 使孩子重视作业质量。

总之, 帮助孩子克服作业潦草的方法是很多的, 具体运用时, 要从实际出发, 因人而异, 灵活应变。

(来源:教育网)

“赏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赞扬”或“奖励”, 如果说后两者更多地针对孩子已完成的良好行为、已取得的优秀成绩, 目的是给予孩子肯定的评价, 那么, 赏识的更大的作用应该是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努力的过程, 目的是让孩子有信心坚持下去。

第一, 为孩子设定“小目标”。

不要认为赏识一定要怎样夸奖孩子, 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 为孩子设定一个“够得着”的小目标, 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赏识, 而且这种情况下的赏识不会产生“副作用”。

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在晚上睡觉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 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些什么?不要求孩子记日记, 但鼓励孩子在“目标日历”上写点或画点什么。比如画上一张笑脸。

第二, 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赏识最发挥作用的时候, 应该是孩子想“跳”又有点怕的时候。这时, “赏识”就是一只有力的手, 在孩子后面用力推一把。尽量少用奖励诱惑孩子, 要让孩子前进的动力来自自身, 而不是外在的诱惑。不要过分强调孩子的潜能, 强调孩子“一定能行”, 这种办法对一部分孩子管用, 而对另一些天性比较胆怯的孩子来说, 可能反而增加了心理负担。

解除后顾之忧。跟孩子说一句:“你放手去做, 做好了算你的, 做坏了算我的。”让孩子解除对失败的恐惧, 这也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勇气。

第三, 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加以赏识。

失败的时候也要赏识吗?有些父母可能不解。其实, 孩子失败的时候可能更需要这件武器。如果这时不“赏识”孩子, 孩子可能得到的不仅是失败, 而且还有失败留给他的沮丧心情, 这可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

不要讳言孩子的失败。失败就是失败, 怎么样也不能把失败说成成功, 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同时, 也不能把失败归因于客观因素, 让孩子正面自己的失败, 这是第一课, 也是很重要的一课。

调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放松心情, 方式当然多种多样, 听音乐、看电影、打球、散步等等。总之, 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

(来源:银川新闻网)

在孩子做事过程中赏识孩子

如何纠正孩子的厌学心理 篇3

关键词:孩子;厌学;心理

G78

最近,据某一学校一项心理调查表明,学生厌学达到80%,这虽然不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但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工作的中学心理咨询室,前来咨询的初中生,也大多是厌学问题。那么,如何纠正孩子的厌学心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其实,厌学心理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这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家长教养都有关系。要想彻底让孩子摆脱厌学心理,而爱上学习,家长应从学龄前就要开始培养了。

有的家长认为,让孩子爱学习是学校的事,学龄前读不读书无所谓。这个观点大错特错了,孩子应何时开始读书才合适呢?专家认为:在孩子学习生字之前,父母就应当做孩子的读书工具,给孩子朗读文章。这是培养孩子对读书感兴趣的基础,在学龄前这段时间,父母尤其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个聪明的民族,这个智力优势让他们拥有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究其原因,这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美国一位作家在书中写道:“犹太人家庭是学问受到高度评价的地方,在这个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个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据说: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滴一滴蜂蜜在《圣经》上,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这个仪式的用意是让孩子知道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书橱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而遭唾弃。犹太人爱书的传统就这样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这种爱书的传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人类的精英。犹太民族的这些家庭教育,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就是,要培养爱学习的孩子,就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给他们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爱书氛围。

美国人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开发最早也最富创造性。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孩子具有比世界其他任何国家的同龄孩子更强的阅读能力。例如,同样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能阅读中等难度的成人报纸者在美国孩子中占78%,能阅读难度较高的文学名著者占46%,此外,美国孩子的阅读面也比其他国家同龄孩子要宽,涵盖了《圣经》、外国古典名著和较浅显的科学理论文章等。

由此可见,犹太人,美国人对孩子的读书的培养都是开发得比较早的,他们也因此走在世界教育的前列。

上了初中的孩子還厌学,有一部分原因是与幼儿时期父母的教养失误有关,当然,也有自己学习方法和学校教育失误的原因。

如果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父母就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父母可以向老师请教,跟孩子讨论,分析孩子的主要问题在那里,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不会做作业,父母就要指导孩子上课认真听讲,让孩子把握好听讲的技巧,可以尝试着按以下方法训练孩子听讲能力。

(1)训练孩子的辨别能力。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音色、声音的方向等,以此来增强孩子听觉分辨能力。

(2)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家长要多与孩子交谈,多让孩子接触各种声音,多充实与孩子生活相关的词汇,比如口头布置任务让孩子完成;对成语故事的判断并回答问题等。

(3)训练孩子的听觉记忆能力。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难度不同的语句,叫孩子认真听并让孩子模仿表述出来,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听觉记忆能力。

(4)训练孩子的听觉编序能力。它对孩子将所学知识有系统地保留下来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让孩子听故事并复述出来,顺背、倒背数字等都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5)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听与说的结合涉及到孩子对词汇的联想、推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家长可以通过训练孩子学说同义词和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听故事、编故事的结局来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

如果孩子学习过程中不会选择重要的内容,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在每周给孩子两篇长文章,让他们缩写成短文章,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把握重点内容。

学校教育的失误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比如,因为老师讲课没意思,只会“填鸭式”地满堂灌,结果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是因为教师强迫学生学习,经常惩罚学生,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再加上有些学生的基础差,在频繁的考试中总是失败,在学习中不能得到肯定,没有获得成功感。

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广大教师们也正在更新全新的教学理念,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

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父母和教师千万不能再训斥和打骂他们,孩子往往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一个总是失败的孩子是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的,因此也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做几道容易的习题让他们能轻而易举的完成,当孩子做好时,父母更应适时表扬,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自信,然后,再调整作业的难度,让孩子一步步完成作业。

此外,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玩耍和睡眠。玩是孩子的天性,许多家长无休止的剥夺孩子玩的时间,以为抓得越紧,孩子就越能早日成才,殊不知这往往造成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根据科学机构的研究,人长期睡眠不足,就会造成脑供氧缺乏,损伤脑细胞,使脑功能下降。中学生要保证每天9小时的睡眠时间,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的睡眠时间。孩子如果睡眠不足,抵抗力会下降,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父母要认识到睡眠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不能任意剥夺孩子睡眠时间。

以上只是简单的分析了导致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要想让每一个孩子爱上学习,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配合。

衡量教育成败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看学生经过教育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讨厌学习,所以学生的厌学心理将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教育。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路上,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必须依靠成功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有责任将“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爱学习的孩子!

参考文献

如何纠正孩子偏食 篇4

目前有不少的孩子产生偏食或者挑食的坏毛病,据统计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约有44%1~7岁的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偏食或者挑食坏毛病,偏食或者挑食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不合理,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的发育,甚至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们家长不愿意看到的,为此这些家长十分着急,也感到十分困惑。他们既怕孩子的这个坏毛病影响到孩子各方面的发育,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十分注意孩子的营养问题了,让孩子吃好的、喝好的,为什么自己的孩子生长发育仍然还不达标或者过度肥胖。

一、孩子偏食或者挑食产生的原因:

内在因素:

1、孩子1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孩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什么都喜欢“我自己来”,对于大人给予他们进食上的一些安排会产生抗拒而坚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食,因此出现该吃饭时不吃饭反而继续做自己要想做的事情;

2、随着味觉的感知发展,对于食品的味道有了一定的喜好、例如喜欢甜食、油炸的食物、或者不费力气就可以吃的细软食物;

3、出于天生的自我保护机能。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避免一些新的食物对自身的伤害,会拒绝一些新的食物或者缓慢、少量地去接受一些新的食物;

4、同时不同气质的孩子对新的食物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容易型的孩子会很快去接受一种新的食品,而且喜欢不断尝新,但是也会出现喜新厌旧的问题,对于一些困难型气质的孩子,对于新的事物很敏感,很难让他接受一种新的食品,因此这样的孩子做到食品多样化就存在着困难。对于缓慢型气质的孩子,接受新的事物比较慢,因此接受新的食物就比较慢,而且吃饭慢慢腾腾,对于食物常常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似乎吃不吃都可以。

宝贝体弱多病4原因

1、宝贝体内患有疾病或其他影

如慢性或迁延性腹泻、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活动性佝偻病、疳积等。

2、喂养不当使宝贝缺乏某些营养素

如经常过饱伤及脾胃,饮食安排上营养不均衡,宝贝有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等,使宝贝体内缺乏某些营养素。

*如果缺锌,可引起厌食及抵抗力下降

*如果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如果缺维生素D,可引起佝偻病

*如果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并且消化道黏膜抵抗力下降,严重时引起角膜软化、夜盲症等。

3、使宝贝形成不良生活习惯

如不按时就餐、进食无规律、经常在两餐之间吃零食、热天喝冷饮太多,比如患上“冰箱病”,也会大大影响食欲。

4、让吃饭成为宝贝的精神负担

当宝贝不愿进食时,妈咪出于着急而强迫宝贝进食,在宝贝心理留下阴影,使宝贝认为吃饭是一种精神负担,以致使宝贝看见饭就感到厌烦。

养壮体弱多病宝贝6对策

1、在医生帮助下找到体弱多病的原因

应带宝贝去医院儿童保健科看医生,在医生帮助下找出宝贝体弱多病的主要病因,这样可以针对病因给予治疗,这是最有效的措施。

2、科学合理喂养宝贝

按月龄给宝贝添加辅食,不能急于求成,遵照由一种到多种、由细小逐渐变粗大、从稀逐渐变稠,循序渐进,避免伤害脾胃。

对于稍大一些的宝贝,可以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多选择既富有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面类、乳类(包括酸奶)、蛋类、鱼肉类、豆类、水果蔬菜类等,各类食品的搭配要合理,品种要多样化。同时,还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加工时要注意精细,最好呈汁、泥状,易于消化吸收。

3、宝贝不愿意进食切不可强迫

生病的宝贝肯定食欲都不会太好,但不能强迫宝贝进食。这样,不但不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反而还会造成或促使厌食形成。即使正常健康的宝贝,也不可能餐餐进食量都是恒定的,可能某一餐吃多些,某一餐吃少些。妈咪不要看见宝贝吃得多就高兴,吃得少就担心。如果宝贝某一餐确实不想吃,索性饿一餐也无妨。待宝贝真正饿了便会饥不择食,自然主动地进食了。

4、培养宝贝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天按时就餐,吃饭时要坐到饭桌上进餐,不要边吃边玩。进餐时,用正面语言鼓励宝贝主动进餐,也可与大人进行比赛。只要宝贝吃得好,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

5、配合医生治疗宝贝

如果医生检查后,确定宝贝体弱多病是由于某种营养素缺乏所致,应及早配合医生的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充所缺营养。

6、可以采取中医治疗

如果宝贝是由于病后体虚或疳积所致,配合健脾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进行中医治疗,如捏脊、针灸四缝穴等,会有较好的效果。

外在因素:

1、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家庭成员中的一些饮食习惯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饮食。例如家长不喜欢什么食物,大多数孩子也不喜欢这种食物。因为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即上行下效。

2、就餐的气氛,也就是我们医生常说的营养气氛,有的家庭看到孩子吃饭不好采取高压手段,强迫孩子进食,或者家中人看电视、说西到东干扰孩子吃饭;或者孩子没有养成固定的地方吃饭,家长追着喂饭。

3、饭菜的制作,有的家长不是单给孩子制作饭菜,过于粗糙、味道、花色单一,引不起孩子的食欲来,造成对饭菜的拒绝。

4、孩子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家长不恰当的喂养,例如添加辅食过晚造成孩子只喜欢液体或者糊状食物,不喜欢比较坚硬的食物。过早添加辅食容易造成孩子过敏,因而人为的拒绝一些食物,造成营养单调。

5、妈妈孕期和哺乳期的偏食也是造成一些孩子对某些食物的偏好。因为食物的味道可以通过乳汁或者羊水传给孩子。

6、疾病因素:孩子生病后由于影响了消化系统的功能,例如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的少、唾液腺也分泌的少自然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这也是孩子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例如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也会造成孩子偏食或者挑食,例如缺锌等等。

二、如何纠正偏食或者挑食

1、首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轻松的就餐环境。孩子吃饭的地方要固定。吃饭时周围不要有分散她注意力的地方。

2、大人的表帅作用。其中包括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尽量做到科学选择食品、做到食品多样化,保证其营养均衡全面。

3、饭菜的花色品种要多样化,注意食物种类、花色、口味、形状和搭配,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所摄入的营养全面合理。让孩子饮食回归到妈妈做的饭菜中来。

4、食物新鲜、制作卫生、现做现吃、不吃剩食。多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多选择一些鱼虾、蔬菜和水果不能互替,多选择一些深绿色、红黄色的蔬菜和水果。

●口味:以清淡为好,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味精或鸡精、色素、糖精的调味品,不应过咸、更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不宜直接食用坚硬食物(硬壳果类)、腌腊食品和油炸食品。

●烹调方式:宜采用蒸、煮、炖、煨;不宜采用油炸、烤、烙等。

5、科学、合理的选择零食。

●零食是合理膳食部分

●选择新鲜、易消化食品,多选择水果、蔬菜

●正餐前、睡前不吃零食

●不吃油炸,高糖,过咸,过粘,膨化食品

●少喝甜饮料、拒喝碳酸饮料

●慎吃豆类、坚果

6、治疗原发疾病。

1~2岁每日膳食搭配金字塔

配方奶400-600毫升

米、面粉等粮谷类100-125克

蔬菜类150克

水果类150克

蛋、鱼、虾、瘦畜禽肉类100克

植物油20克

2~3岁每日膳食搭配金字塔

配方奶600毫升

米、面粉等粮谷类125-150克

蔬菜类150-200克

水果类150-200克

蛋、鱼、虾、瘦畜禽肉类100克

植物油20-25克

注・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偏食或者挑食的问题,建议将上述的配方奶改为专门用于改善营养状况的配方奶以免孩子久之发生营养不良而影响生长发育。

锌的食物生蚝、海蛎肉、小麦胚芽、山核桃、猪肝、海螺、瘦肉

含碘最高食物:海带、紫菜、海鱼、干贝、龙虾、蛤干、蚶干、淡菜、海参、海蜇

如何纠正孩子咬指甲不良习惯 篇5

那么怎样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不良习惯,现将我个人的点滴见解总结一下。

1.要纠正孩子咬指甲不良习惯首先是协调家长满足孩子的口欲期的需要,妈妈要尽可能的用母乳喂养,断奶也要循序渐进。

2.要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不良习惯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疼爱和鼓励孩子。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孩子被爱和被关怀的情感需求,同时请家长多陪伴孩子,玩耍,在纠正孩子咬指甲毛病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态度要和蔼亲切,语音动作要轻柔,以关爱鼓励为主。如;对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和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也可适当奖励,并要向孩子说明,只要减少这种行为控制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奖励,采用这种‘正强 化’治疗。

3.积极寻找并及时消除引起孩子紧张的因素,如;努力营造温馨轻松的家庭关系和学习氛围,缓解情绪上的不安,使孩子获得安全感。

4.避免不经意的言行所带来的强化。当孩子咬指甲时,我们的刻意提醒,训斥,打骂会使孩子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

5.分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手从嘴里移开,多让孩子与伙伴玩耍,多玩用双手的游戏,少看电视,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健康向上,快乐,活泼的活动中。

6.使用习惯扭转法。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应用的对抗反应,如;孩子自己对自己说‘老师(妈妈)说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蛔虫。’

7.进行必要的治疗。请家长定期到医院检查一下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时补充缺乏的微量元素,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给孩子修剪指甲并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讲解相关的卫生知识,让孩子意识到咬指甲的危害。

如何教育逆反的孩子 篇6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逆反心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化解:

第一,开放自我。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

第二,保持冷静。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

第三,观察沟通。就是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在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第四,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第五,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方法,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第六,将心比心。父母要与孩子将心比心,相互间的关系就会融洽,孩子也就没有逆反心理了。

第七,实践体验。就是通过实践,进行体验,以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有父子俩散步,儿子看了西瓜一定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提回去太累了,不买。儿子不高兴:“我喜欢吃的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父亲一想,对独生子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提回家。”独生子同意了,累得满头大汗才把西瓜抱回家,使儿子感触很深:“吃个西瓜真不容易啊。”

第八,分析说明。父母要仔细分析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进行充分的说明,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如何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篇7

1 问题行为的定义及影响

所谓问题行为, 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与正常的学生行为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规范相抵触, 在学校的管理中, 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 违反正常的教学秩序。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情绪问题、社交上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困难, 但这类问题行为的程度不严重, 往往是暂时的、偶然的, 经过教育是能及时矫正的, 因而这样的行为不足以构成问题行为。只有那些在学生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 比较稳定的, 扰乱性较大, 对学习效率有较严重影响, 需要耐心、长期教育的行为, 才属于问题行为。严重的问题行为将导致问题学生流入社会, 因而在他们身上极易产生不满的情绪和报复的行为, 成为经济社会安定和谐的不利因素。

2 产生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

问题行为的分析, 可以从学校、社会、家庭以及自身心理等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学校与家庭缺乏沟通, 教师不能抓住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 教育针对性不强;社会不良风气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冲击学生的思想意识;家长与孩子沟通不够, 疏于管理;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期, 既向往与成年人一样的平等地位, 又有较差的依赖性和幼稚性, 自控能力差等。通过对种种原因的分析, 特别是观察“问题行为”与当事人的特点及一般行为规范, 发现问题行为与产生问题行为的学生之间存在诸多的关联性与冲突, 主要表现在心理性和品行性问题行为存在关联。对于心理或品行性问题行为, 以前人们习惯把所有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 或者在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 不加认真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 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忽现了对中职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导致中职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反而妨碍了对中职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这是应引以为戒的。

当然, 把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区分为心理性和品德性的两大类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在实际生活中, 没有什么纯粹的心理问题, 也没有什么纯粹的思想问题, 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而从严格意义上说, 中职学生任何问题行为的产生都与他的心理因素有关并可以从中找到原因, 许多品德行为问题都是在心理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3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纠正

认知矫正是指在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方面, 应“标”“本”兼治。“治标就是对显露在外的毛病加以应急处理”, “治本就是从根本上对问题加以处理”。这方面的治标就通过种种外在的措施迫使学生放弃某种问题行为;而治本则是通过寻找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 然后消除引起学生这种行为问题的种种心理原因, 进而达到彻底地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

3.1 首先了解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

心理因素是导致问题行为的诱发因素。中职问题学生年龄偏小, 心智尚不成熟, 自我情感控制、自我监督能力比较差, 情绪也极不稳定。究其自身的心理因素, 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道德意志薄弱, 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等是其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比如由于某种原因, 学生在形成道德品质的过程中, 没有得到及时的是非善恶观念的教育引导, 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偶然的不良行为给他带来了“快乐”体验, 使他更加认同或强化了自己的错误道德认识, 久而久之, 形成了问题行为, 甚至走上犯罪。因此要想做到标本兼治, 对学生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找到他们的基本心理需要, 才可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对症下药, 促进转化

了解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后, 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采取措施, 积极促使问题行为学生转化。首先我们应当尊重、信任学生, 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从而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生活上的自信心并迎难而上。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教师第一件要做好的事, 就是要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 我相信, 假如我做到了这一点, 一切其余的问题也会随着解决了。”其次我们应当以理服人, 增强上进心。在了解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正义感、责任感, 培养他们的善恶是非观念。最后我们应当身体力行, 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 通过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宜的情境锻炼学生意志, 矫正学生的行为规范, 并实现转化。

3.3 紧紧抓住心理转化的有效契机

了解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 就抓住问题行为的病结所在, 就抓住了转化的契机。虽然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大都没有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 意志薄弱, 但是他们内心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肯定和赞扬的。因而, 我们要营造促使转机出现的氛围, 制造转机出现的机会, 掌握抓住转机的教育技巧, 如果我们善于抓住它, 进行恰当的引导, 可使转化迈出关键的一步, 使转机真正成为转化问题行为的突破口。

总之,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转化是一项中职学校教育的日常工作, 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及协调配合, 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原因, 采用不同的矫正措施, 促使问题行为学生尽早转化。

参考文献

[1]李茵.中职学生思想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11, 18.

[2]高凤.中职生行为偏差原因分析及其矫正方法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2.

如何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 篇8

A家长:您好!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其实这是一种从众心理。这在孩子中相当普遍。从众心理在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尤其是误从了不良行为后,所以家长有必要予以重视。改变从众心理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二要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其实,孩子的从众心理是和我们平时的教育有关的。孩子认识不到自身的能量有多大,对自身估计也还不准确。而平日里父母又习惯说,“你看人家xx又得一百分”,“你看XX的衣服穿两天都还那么干净。”平日里漫不经心的几句话,却总是在拿别人的孩子当榜样,这在孩子心理就划下了一道印痕,孩子会认为,哦,我没有别人优秀,这样就导致孩子的不自信。

孩子还小,对是非的判断也不甚分明。他们往往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去判断是非。比如,他们在看《亮剑》的时候,都非常喜欢李云龙这个人物,包括李云龙骂小鬼子的话,他们会觉得很酷,就会模仿,而这时候如果家长没有适时指导,就会导致孩子误学不良行为。

这里提供以下方法,以逐渐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细微进步,要及时予以关注和赞扬,让孩子在赏识下建立自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可以经常对孩子说:“孩子你真棒,一定要继续努力哦!”如果你觉得孩子做得还不尽如人意,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可以说:“孩子你真努力,相信你下次会更好的。”这样既让孩子充满自信,又激励他以后继续努力。

引导孩子辨别正误。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告诉孩子,哪些可以学,哪些不可以学,不仅让他知道什么正确,还要让他知道什么是错误。孩子往往对一些不良行为模仿得很快。比如很多孩子喜欢拉帮结派,搞对立面,家长就应该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团结每一个同学。日常生活中应反复疏导,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这样孩子就不会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了。

把教育融入到点滴生活中去。关注和引导孩子要从细节人手,不要只拘泥于学习方面,生活中的各个角度,诸如生活习惯、文明礼仪、责任心、独立性等多方面都要有所渗透。坚持不懈地去做,孩子就会逐渐改变从众心理。

(袁淑伟培训教师,家庭教育工作者)

如何克服孩子的不良心理 篇9

如何克服孩子的不良心理

【如何克服孩子的不良心理】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不当教育方法的家长。因此要克服孩子的一些不良心理或习惯首先要从家长自身做起。   1、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家长抱怨孩子非名牌不穿、不断更换新手机时,反思自己:平时自己买衣服时,是不是经常买名牌,还经常把“名牌”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在孩子面前说?   支招:要想消除孩子的问题,家长要停止过去自己不当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有良好的行为。   2、家长没有给孩子建立行为规则家长平时没有对孩子零花钱有具体要求,平时哪些钱该花,花多少,家长可能就没给孩子讲过。因此孩子花钱的随意性就比较大。   支招:和孩子共同协商,每个月需要多少零花钱,在哪些方面需要开支,详细列出来;每个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交给他,让他自己支配。如果超出预算,家长不再管。   3、经常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许多家长在孩子无理取闹时,为了息事宁人,就很不情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岂不知,就是这样一次次妥协,导致了孩子任性、执拗等不良性格的.形成。   支招:如果孩子提出无礼要求,要坚决拒绝,而且家长的态度要一致。家长对待孩子的每一次任性,都要以同样的态度来解决。而不是有时限制孩子,有时放纵孩子,使孩子无所适从。   4、家长不当的期望值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结交学习好的同学,却从来不想自己的孩子就是爱慕虚荣、学习上不上进的人;如果别的家长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何况他自己在学习好的同学面前有压力,也不会主动和他们交往的。   支招:要让孩子懂得鸟美是羽毛,人美是学问。真正的尊重并不在于是否有钱。

 

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篇10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心理品质,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理智程度、社会风险意识以及对自我思想、情绪、行为的控制能力等。现在的有些孩子,常常因为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被大人训两句,和同学闹点小矛盾,考试没考好等,便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许多家长和老师都说,现在的孩子太娇气,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可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后天的培养与磨炼。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小经历困难,体味失败,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才会慢慢增强,遇到困难和挫折才会不悲观、不逃避。孩子们将来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免不了会遇上事业困境、生意失败、情感失意……其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人生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成功。因此,从小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心理操练”有帮助

(肖女士,31岁,某家居用品公司职员)

我觉得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发展。我会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心理操练”,创设机会给孩子出点难题,让孩子品尝一下失败、受挫的滋味,从而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现在的孩子多半输不起,我从女儿沐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教育她要输得起,并采取措施让她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我们家经常搞“生活才艺大比拼”,训练孩子切苹果、土豆、黄瓜、西红柿……除了“刀功”,还练“手上功夫”,比如教孩子捏面人。我家爱吃面食,每次做饭都会留一坨面给小家伙操练。遇上亲朋好友带孩子来玩,我就热心地鼓动孩子们比拼才艺。我家沐沐平时训练有素,常有不凡表现,但每遇高手,对她就是一次考验。比起切东西,沐沐更喜欢捏面人,她捏的小兔子、小老鼠都惟妙惟肖。一天,她遇上了高手,小表哥周周。周周比沐沐大两岁,一坨面到了他手上,三下两下,一架小飞机出来了,又一番捏捏搓搓,一辆坦克又成了,再捏几个单膝跪地举枪射击的士兵,以“打仗的故事”为主题的小制作便完成了。周周潇洒的动作、新颖的创意,连在场的几个大人都惊叹:“这孩子真是心灵手巧,颇有艺术天分。”沐沐爸便激将沐沐:“好好跟哥哥学习哦!”我在一旁偷眼观察沐沐的表情,她小手托着腮帮子,有些闷闷不乐地盯着那辆坦克,和以前被人称赞时的表情大不相同。周周主动向她示好,要给她讲一段打仗的故事,她也不领情,捂着耳朵嚷嚷:“不听!不听!”其实让周周现场表演,是我的刻意安排,目的就是想给沐沐制造一点“挫败感”,锻炼她的承受能力。沐沐的反应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是孩子,好胜心强,而且过去总是听表扬,你跟她讲“天外有天”,她未必懂,这种“形象教育”最出效果。当天晚上,我又想出一招,请隔壁的小静来和沐沐玩一种“开心拼音”的电脑小游戏。这个游戏沐沐特别喜欢玩,每天练完钢琴都要玩半个小时,其中她钟爱的,是声母和韵母的组合炮击:屏幕上会出现几个字,每个字都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先在大炮上选一个声母,然后对准相配的韵母开炮,配上了就会把碉堡炸毁,否则炮就不响,很有趣。小静没玩过,自然不如沐沐,沐沐炸毁了一个又一个碉堡,玩得得心应手,很是兴奋,可小静老是放哑炮,对沐沐的“高超战术”羡慕不已。我趁机引导沐沐:“你看周周哥哥捏面人比你强,你玩‘开心拼音’比小静强,小静可能画画比别的小朋友强,每个人都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不要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不高兴,比赛赢了输了都没关系,高兴就好。还有,别人比你强,你不服气,那没关系,想办法超过他,比他做得更好不就行了?”虽说孩子还小,但我还是希望不断给她“灌输”这些道理,培养她“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和心态。

还有,小孩子也会受委屈,也会有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让孩子有一个畅通的宣泄渠道,引导她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并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有一次幼儿园挑选孩子参加一个少儿舞蹈大赛,刚开始训练的时候,舞蹈老师就挑中了沐沐,说她基础好,富有表现力。沐沐也练得很用功,有几天感冒发烧,仍坚持训练,因为老师说过,谁练的好谁参加比赛。可快要比赛时,老师给好几个小朋友都发了报名表,却没有沐沐的,她不敢直接问老师,就问我为什么没有她的报名表,开始我也没太在意,随口说了一句:“过两天可能就会给你报名表了。”可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老师后来让一个新插班来的小女孩顶了沐沐的名额,因为那个小女孩的家长对幼儿园有赞助。沐沐练习了那么长时间,上台表演的服装都试过了,却又不能参加了,我正琢磨着咋做她的工作,老师又急急慌慌地通知沐沐不要再参加练习了。那天,沐沐一见到我就扑进我怀里放声大哭起来,我赶紧抱起她安抚。等她哭了一会儿,我说:“妈妈知道你受委屈了,不哭了,我们去开碰碰车好不好?”带孩子去了附近的儿童游乐场,开了一会儿碰碰车,待孩子的情绪平稳了,我开导她:“没关系,这次没能参加比赛,以后还有很多机会。谁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妈妈也会遇到,不开心就哭一哭,跟爸爸妈妈说一说,心里就舒服多了。”我觉得坏事也能变好事,孩子多经历一些不顺心的事,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蛋壳”心理需打破

(彭先生,33岁,银行理财经理)

我儿子小乖曾是个什么事都要占先,什么委屈都受不了的“娇气宝贝”。比如,出去跟小朋友玩,他喜欢动手,攻击性强,可每次打完架别的小朋友都像没事人一样,他却要哇哇大哭一通;比如有时候早晨起床,我明明比他起得早,可他不让我说,偏偏说他比我起得早,假如我说一句“怎么是你起得早,明明是爸爸起得早嘛”,他肯定会生气,甚至拒绝吃早饭。小乖妈就不耐烦地说我:“你惹孩子干吗呀?哄哄他,说他起得早不就得了!”这还不算什么,他还有更过分的,比如遇到屁大点小事他就不知所措,哇哇大哭。记得有一次从幼儿园回来,他的小自行车被一辆大自行车挡在了里面,他竟然也哭了一场。平时跟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什么的,绝对只能他赢,别人要是赢了他,他就会扯着嗓了哭,仿佛天要塌了一般。为了不输,他要么耍赖,要么玩到一半就退出,不玩了,理由是他累了,或者直接说:“再玩我就要输了,我不想输。”虽然我经常告诉他,这是游戏,有赢就有输,输了也不要紧,可没啥效果,他仍然在涉及输赢的游戏上采取各种“耍赖”的办法保证自己不输,一旦没办法耍赖,他就会选择退出,逃避可能失败的后果。

幼儿园老师曾多次跟我说,小乖虽然是个男孩子,可比女孩子还娇气,说不得,碰不得,遇到一点微不足道的困难就退缩,就逃避。老师跟我举例,说上计算课的时候,有一道题他不会,老师就说“你先想想”,他根本不动脑筋,直言相告:“我不会!”老师如果坚持让他再想想,他就会大哭起来,十分委屈的样子。老师疑惑地问我:“平时你们对孩子是不是特别娇惯啊?不能对孩子保护过度,否则孩子就会形成‘蛋壳心理’——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逃避,似乎总想生活在蛋壳里,应该多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和问题,这样他才能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小乖的表现和老师的提醒,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和妻子两家就小乖一个小孩儿,从他很小的时候起,爷爷奶奶都顺着他,外公外婆总护着他,我和妻子也很娇宠他,从来没有责备过他,说话连严肃点的语气都没有过,只对他说好听话,表扬他,哄着他,即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是小心翼翼,轻描淡写地说说他。有时候他妈妈还会为他找理由开脱,比如他要是走路碰到了凳子,他妈就会说:“踢这个凳子两脚,为什么要绊住我们小乖?”孩子要是打了别的小朋友,他妈妈就会说:“没关系,谁让他先招惹你的……”就这么宠着、护着,小家伙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经不起一点挫败,遇到问题就依赖大人或者逃避,仿佛一只一直躲在蛋壳里的小鸡仔,这样下去肯定对他的成长不利。我曾看过一个资料,有科学家研究认为,“三岁看大”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假如孩子在3岁时仍然自控能力很差,那么他长到32岁时更有可能出现健康和财务问题,甚至会有犯罪可能。这是英国、美国和新西兰的学者经专题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自控能力反映的其实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方面,这更提示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要从小培养,不能掉以轻心。于是,我跟妻子及老人们沟通,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打破“蛋壳”心理。先是带孩子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踢球、游泳、玩轮滑、跳蹦床等,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再就是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去面对,改变以往的大包大揽,比如以往他跟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会向妈妈告状,然后由他妈妈出面处理。现在只要不太出格,我们都不管,由他自己处理,这样一放手,你别说孩子还真有长进。有一次小乖和一个小男孩玩拼图,小男孩嫌他拼得不好,左一句“你笨蛋”,右一句“你傻瓜”,要在过去,小乖早就对他动手了,可这次,他很有风度地说:“别吵了,我们快点拼图。” 他伸出了友好的橄榄枝,两人又开开心心地玩了起来。你看这就是进步,我觉得只要转变育儿观念,改变让孩子躲在大人羽翼下的做法,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就会渐渐增强。

安全感不能缺失

(刘教授,女,43岁,儿童心理学专家)

安全感是人们重要的心理需求。当一个人有安全感时,就会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显得自信、勇敢,乐于尝试冒险和挑战自我。当安全感缺乏时,焦虑、恐惧、不自信等负面情绪便会油然而生。对孩子而言,可以信赖的、能保护他的爸爸妈妈,或其他重要养育者,是他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所以,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重要,最基本,最关键的,是在孩子的人生之初,父母就要与孩子建立起牢固的亲子关系,给他强烈的安全感。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妈妈说:“我家孩子真黏人。”其实这就是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孩子在寻求一种安全感。而对父母不依恋的孩子,首先丧失的是对父母的信任,进而丧失的就是探索世界的勇气。他们缺乏自信,面对困难和挫折看不到自己的潜力,会表现出退缩、懦弱、焦虑和自卑,他们总需要通过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些都是安全感缺失的后遗症。因此我要特别提醒家长们,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孩子的内心才能慢慢强大起来。

如何给孩子安全感呢?方式方法很多。孩子在襁褓之中时,妈妈一个小小的拥抱,就能让孩子感到温暖、安全;孩子开始学语、学步,萌生自我意识后,妈妈爸爸应多花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当然,家庭的和谐温馨,更能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尤其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感,家庭氛围如果是愉悦、温暖和充满爱的,他们就有强烈的安全感,相反,如果是吵闹、冷漠、缺少爱的家庭,孩子就会缺少安全感。

与安全感相关联的还有一点,父母要做孩子最好的倾听者和心理咨询师,帮孩子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对于幼儿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就是他的天,因此遇到问题他最渴望得到的,就是父母的安慰和理解。作为父母,当孩子向您倾诉他的烦恼时,您首先要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尽管孩子说的事在我们大人看来往往属于鸡毛蒜皮,您也要用心倾听,这样会使孩子获得信任感,觉得自己并不孤立,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给孩子提出建议,鼓励孩子积极乐观地去面对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过多地包办代替,使孩子总是处在被指示的地位,而没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那样,当他们真正独立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就会不知所措,或者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因此,父母既要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和指点,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和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锻炼孩子,使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如何纠正孩子的逆反心理 篇11

在各所高校内部, 图书馆长期以来经常被外人看做是除了借还以外几乎就没有其他事务去做的机构, 是所谓养闲人懒汉的场所;很多时候这里的工作人员是校领导的“关系户”或教授等学校骨干的家属人员, 一般学历不高, 工作技术含量较低。通常, 他们每天的事务就是简单地管理一下在校师生的借还书工作, 同时也负责采购图书、期刊、电子数据库等文献资料。从性别比例上看,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女性居多而男性相对较少, 以女性的心理特点通常会出现所谓“婆婆妈妈”、“搬弄是非”等现象。长期以来, 个别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存在着自卑心理,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这种心理状况导致很多新分配来的高学历人才不安心致力于图书馆的本职工作, 甚至远走高飞, 即所谓“跳槽”到其他行业的事件时有发生;另外, 对工作人员所服务的外部对象来说, 他们普遍存在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即认为你是为我服务的, 我就有权利挑你的问题, 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鄙视的现象, 从而加大了有些工作人员对自己的不信任感, 这种不健康心理用以导致工作人员和被服务人员之间产生隔阂甚而至于矛盾和冲突。按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规章要求, 工作人员应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牢记自己的服务守则, 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要求进行耐心细致的服务, 耐心地为每一位被服务者所提出的咨询提供详细地解答;更不能说诸如“你等着吧”之类的脏话, 给自己乃至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带来污点。尽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大多是知识水平较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他们较常人的道德修养要高出一截, 但当他们遇到诸如借不到书或因损坏图书被要求罚款时等现象时, 有时难免与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矛盾, 出现抱怨乃至于过激的情绪。

另外, 缺乏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集体活动也是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现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回顾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的闭架、手工借阅时期, 当时是所谓的“人管人”, 基本上每周召开一次业务交流会议, 会议完后一般大家各忙各的;有时大家会聚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 或在户外一起进行一些球类活动。每到邻近元旦或春节时, 馆里通常会组织大家进行一些例如茶话会、歌咏比赛等联谊活动, 一想起那个时代, 现在看来犹有许多回味之处。后来, 到了开架借阅时代, 图书馆实行了制度化管理, 馆里仍然会组织大家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 在假期还会组织大家到外地旅游观光, 或者跟学校的其他单位机构进行一些篮球赛等交流活动, 这些文体活动不仅活跃大家的工作气氛, 而且还让大家增强了身体素质, 提高了团队意识。现在, 随着计算机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的进入, 虽然大家工作时的体力付出少了, 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但是以前的文体活动却少了许多, 除了例行的高校图工委的体育比赛以外, 大家再没有其他进行健身娱乐活动的机会;随着十八大以来中央的新政策的出台以及反腐力度的加大, 很多开销性较大的文体活动被取消了, 无形间剥夺了大家进行文体娱乐的机会, 从而向成了大家上班时各忙各的但是活力少了许多, 但大家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亚健康”现象逐渐增多。

还有, 工资待遇普遍较低也是导致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出现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一个因素。同校内其他单位机构相比,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使得一些工作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消极甚至抵触, 从而加剧了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2 纠正措施 (解决办法)

通过上述分析这些不健康心理现象的成因, 笔者提出以下的纠正措施。

首先, 对于馆员个人而言, 应贯彻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被服务对象。从而形成被服务对象为中心, 以服务为根本, 以创新为准绳, 以令被服务对象满意为目标。爱岗敬业, 对被服务对象要有亲和力, 认真贯彻高校图书馆的有关规定。

其次, 学校应积极改善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一方面, 应增加图书馆经费的投入, 在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上向图书馆适当倾斜, 并且多为馆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通过以上措施,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业务水平、提升了服务质量, 客观上也优化了图书馆的整体外在形象。

再次, 高校图书馆应像过去一样定期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不仅活跃了大家的工作气氛, 增强了大家的身体素质, 还改善了大家之间的人际关系, 使得大家之间跟家和谐融洽, 发展了友谊。

总之, 分析高校图书馆人员产生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原因, 并提出针对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举出一些相应的纠正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法制友善等理念促使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按照馆内规章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工作人员具有深刻的爱岗敬业精神;再次, 学校也应积极改善图书馆员的工作环境, 有利于调动图书馆员工作的积极性, 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 从而更好地为在校的广大师生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鷃.高校图书馆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2, (12) .

怎么样纠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篇12

对于孩子们来说,作业是日常学习任务的一部分。但是,作业常常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障碍,很多孩子因为理解不了作业的意义而对其产生厌恶心理,甚至开始不爱学习。

2引导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一点点的进步累积产生质变的过程,每一次的进步也是一次经验的梳理。

3知错能改是学习的必备技能

很多孩子在学习时常常会犯一些小错误,这些小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或正视,就会为孩子的学习制造出许多障碍。有些孩子知错不改、屡错屡犯,不仅让老师和家长急得团团转,还降低了学习效率。

有些孩子倒是知错就改,但是因为对错误的认识不够,最终变成知错难改。

4提升孩子的学习主体意识

其实,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很多孩子往往没有形成这一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依从于老师的教学,没有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家长如何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 篇13

据日常观察,除牙病、近视眼发病率之外,一般躯体疾病的发病率在小学生中并不高,但患有自私、任性、娇弱、胆怯、虚荣、贪小等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却不少。因此,家庭教育要重视孩子的心理保健,增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般是指在生活中保持积极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正常的智力,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集体活动中能合作互助,自制力逐步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也逐步增强。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该做到:

1、乐于学习。

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勤于提问质疑,能同时学好有兴趣和不感兴趣的知识。

2、参加集体活动。

在集体生活中能遵守纪律,合群而不孤独,懂得尊重他人,有合作互助行为。

3、情绪开朗。

调整、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不断增强,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在家长和教师的开导下,较快地排除不良情绪,趋向稳定。

4、有自信心。

遇到困难不自卑、不气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也能争取他人帮助做好事情。

5、言行一致。

具有明显的道德信念,并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实现这种愿望,尤其是远离家长和教师视线时。

6、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个性健康的人才具有的,有较强的进取精神,追求自己的目标。

这些要求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应该允许有层次的差异,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只是服从教师或家长的要求和权威,而不是完全取决于自觉的行为。

国外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篇14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新加坡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加强与青少年对话。专家们呼吁家长应该多与孩子聊天,鼓励孩子说出心里话,学校和社区应多组织对话、交流和研讨会等,通过这种活动让青少年从提高抵抗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严格控制网络。新加坡广播管理局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实行许可证制度要求服务提供商限制公众进入负面影响大网址,社会学者还发起“孩子上网遨游父母做什么”讨论,提出“陪孩子上网父母义不容辞”的主张。用丰富多彩社区、社会活动吸引青少年。比如新加坡一些社区内学校推广一种被称为“啪拉啪拉减肥舞蹈”;新加坡旅游部门还为青少年开辟农场生态旅游;新加坡民协会组织青少年参加泅水、爬山、钻地道活动;体育部门每年组织马拉松跑;新加坡国际基金会组织青年去孟加拉国等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参加助民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日 本

日本特别重视让青少年体验社会和接触自然,通过解社会和亲近大自然使青少年身心获得健全发展。要求学校、家庭和社区有计划有意识地增加青少年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的机会。1999年文部科学省实施“全国儿童计划”(亦称“紧急三年战略”)为青少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各种设施不断完善,如农林省有“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环境省有“儿童公园休闲设施”、林业厅有“儿童森林俱乐部”、经济产业省有“儿童实验商店”和“儿童科学和制造教室”,大学和科研机关有向青少年开放计划。此外,还设置全国24小时咨询电话“儿童热线”“育儿热线”编写《家庭教育册》和发行家庭教育录象等。从2000年度开始文部科学省又实行“儿童梦想基金”制度,对组织和实施青少年教育活动团体提供50万、100万和300万日元不等金额的资助,这些教育活动包括体验自然(观察自然和野营活动等)、社会志愿活动(护理老年人等)、劳动体验(参加工农业劳动)和参观科研机关等。

俄罗斯

根据俄教育部规定,幼儿园、中小学、少年宫、高等院校可在教育部领导下自发设立心理辅导教室、心理援助中心等。以中小学附属心理学机构为例,心理学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有攻击、害怕上学、不敢回答问题等表现时,便会请学生来自己的心理辅导教室,老师会努力创造出家庭式氛围让学生备感关爱、呵护,使学生愿意说出是否曾有某些事情使自己内心受到“震动”,之后老师会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如有必要老师将建议学生参加演讲、韵律操、现代舞、空道等对其身心健康有益校园文体活动。

美 国

怎样纠正孩子偏食呢 篇15

2、大人的表帅作用。其中包括孕妇以及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下一代的健康尽量做到科学选择食品、做到食品多样化,保证其营养均衡全面。

3、饭菜的花色品种要多样化,注意食物种类、花色、口味、形状和搭配,培养良好的进食行为。这样才能保证孩子所摄入的营养全面合理。让孩子饮食回归到妈妈做的饭菜中来。

4、食物新鲜、制作卫生、现做现吃、不吃剩食。多选择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多选择一些鱼虾、蔬菜和水果不能互替,多选择一些深绿色、红黄色的蔬菜和水果。

●口味:以清淡为好,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含有味精或鸡精、色素、糖精的调味品,不应过咸、更不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不宜直接食用坚硬食物(硬壳果类)、腌腊食品和油炸食品。

●烹调方式:宜采用蒸、煮、炖、煨;不宜采用油炸、烤、烙等。

5、科学、合理的选择零食。

●零食是合理膳食部分

●选择新鲜、易消化食品,多选择水果、蔬菜

●正餐前、睡前不吃零食

●不吃油炸,高糖,过咸,过粘,膨化食品

●少喝甜饮料、拒喝碳酸饮料

●慎吃豆类、坚果

6、治疗原发疾病。

必须纠正孩子的坏习惯有哪些呢 篇16

孩子的坏习惯:假装听不见你说话

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当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爱做的事,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没听见一样,这时你不能忽视了。因为这样下来传递的信息是漠视大人的指令无所谓。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于是在训练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纵容孩子继续这种行为,你的孩子很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并极有控制欲。

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不要在房子的另一侧跟孩子说话,走到她面前,告诉他该做什么。谈话时,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轻抚她的肩膀,呼唤她的名字,关掉电视都会有助于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听话的话,告诉他后果是什么。当五岁的杰克开始“选择性听取”时,他的父母决定采取措施。他们告诉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复要求他做事的话,比如说来吃饭或洗澡,那么那一天他只能看一个动画片,(通常他可以看两个)或者那一周他将损失一个外出游玩的机会。如果他们不得不提醒他两次的话,一个动画片也不让看了,或两天不能出去玩。妈妈们该努力做到不让步,否则的话,他会继续这种坏习惯的。

帮孩子纠正坏习惯 篇17

怎样纠正孩子要求被过多注意

近20年来,中国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孩子要求越来越多地被人注意,凡事都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稍微遇到挫折就走向极端。据《人民日报》报道:安徽东至县年仅14岁的学生曾某,纵火烧了学生宿舍,起因仅仅是因为不想参加期末考试。

可悲的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给予孩子过分的关注,既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家长的自我发展。受到过分关注的孩子,往往惟我独尊,经不起批评和忽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一筹莫展。

一般来说,孩子3岁以前并不需要过多的注意。有的孩子长大之后依然要求给予过分注意,主要与家长的应对方式有关。针对孩子要求被过多注意的坏习惯,专家建议如下。

保持一定的“亲子”距离。作为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各自独立的人,因此,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既为夫妻的情感和自我发展提供了沟通空间,也给孩子提供了独立探索的空间。孩子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中通过活动增长才干,对他们顺利适应社会是大有好处的。

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有的孩子在感情上过分依恋父母,实际上,研究表明,孩子的要求只有25%左右是合理的。作为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一方面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注意孩子,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学会等待。

关注孩子的感受,丰富孩子的生活。有时候,孩子要求被注意可能是遇到了什么麻烦。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举动做出合理反应,引导孩子把不愉快的感受说出来,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自我调节。如果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就要给予孩子他所需要的注意,但千万不能过度。作为家长,还要为孩子设计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学会什么时候是否需要大人注意。

怎样纠正孩子磨蹭

原北京十中初三学生胡静,考上市重点中学之后,写了《我改了磨磨蹭蹭的坏习惯》一文。她在文中写道———

和一些同学一样,每当我开始写作业时,想像力就异常丰富,什么明天早晨吃什么啦?邻居家的小狗什么时候生宝宝啦?……所以作业便写写停停,速度就甭提多慢了。有时我居然还能得到妈妈的赞扬———“看,咱们孩子今儿又学到10点多。”

到了初三,每天光做作业我就要到十一二点,更别提复习了。最要命的是由于平时的计算功底差,再加上速度慢,每次考试我几乎都做不完。从那以后我便实行了“作业计时”的计划。

我每天做作业时都把小闹钟摆在书桌上,根据作业量限定时间。开始时当然会想别的事,我就命令自己:“快回来!”时间久了,我便习惯了。练了几个月我做题的速度大大提高了。

磨蹭是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毛病,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二是性子很慢,干什么都不着急;三是时间观念不强。因此,家长在纠正孩子磨蹭的坏习惯时,一定要找到病因,对症下药。

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和财富。通过和孩子平心静气的对话,联系实际,让孩子意识到“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的真正含义。在激烈的竞争中,磨磨蹭蹭的人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

让孩子按时做事。磨蹭这种习惯不仅存在于学习中,也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家长必须从不同角度着手,制定一些纠正方案。做什么事情,需要多长时间,事先都做好假定,在假设的时间内保证质量地完成。做完以后,可以共同讨论,对方案进行调整,争取做得更好。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如果家长能够一起进行,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让孩子和那些办事效率高的孩子交朋友。而且,还可以与做事快的孩子家长取得联系,让自己的孩子在被其影响的同时,别的孩子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有意识地训练孩子高效地利用时间。给孩子制定每天学习的时间、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完成以后给予一点小小的奖励。例如在训练孩子穿衣服时,你可以给其做示范。还可以用布娃娃做试验,让孩子给布娃娃脱衣服和穿衣服。每次完成时都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觉得提高效率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孩子穿衣服特别磨蹭,那么就该让孩子感到穿衣服很好玩。这就应该从小培养,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穿衣时唱一些好听的歌曲;长大一些后,可以给他一些好玩的东西。这样对孩子面对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让孩子扮演好游戏中的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与他一起扮演剧中的人物,帮助孩子从另一侧面来认识社会,从剧情中学会与人交往。

怎样纠正孩子口无遮拦

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的哲学家,总是天真烂漫、口无遮拦。比如有一个小学生的造句:想———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活泼———河里的水很活泼,好吃———好吃个屁等。

有这样一个故事:6岁的孩子要买火车票,妈妈上火车前叮嘱他:“检票员如果问你的年龄,你就说5岁。”检票员果真问他多大了,孩子回答5岁。“5岁就这么大了,”检票员问,“还有多久你满6岁呢?”“只要一下火车。”小家伙回答。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听到之后是不是还有一丝特别的感受?

童心是花,童言是诗。口无遮拦的童言率真、单一。今天,孩子们的童言是不是都纯真无邪呢?我们不妨来听这段“童言”:“秋天到了,小鸟恋爱了,蚂蚁同居了,苍蝇怀孕了,蚊子流产了,蝴蝶离婚了,毛毛虫改嫁了,年轻的你还等什么?”

不仅在口头上,学生的作文中也是毫无禁忌:“我将来要先挣很多钱,最好先买一张彩票,中上大奖500万,然后用这些钱去外国买一个大官……”孩子的童言正在失去纯真质朴的一面,一些错误庸俗的思想幼嫩纯洁的心灵中发芽。

针对孩子口无遮拦的坏习惯,家长该怎么办呢?

善待童心、童言。4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认为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首要的是好奇心。一些成年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在孩子们眼中有了独特的意义。作为家长,要善待他们的每一个在你看来非常可笑、浅薄的提问。有时提问过于古怪,家长无法回答时可以一起探讨,千万不能不耐烦地打发他。如果孩子爱讲真话,喜欢助人为乐,千万不要责怪他口无遮拦、没有心机。

在赏识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孩子。无论孩子说什么,有些家长都是说“好”,不能说“不”。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是非观、价值观尚没有形成,因此,很容易受到负面文化的影响,说出一些让家长目瞪口呆的话来。家长要善于鉴别良莠,对不正当的语言必须及时指出,让孩子改正。

创造一个健康高雅的文化环境。在“童言”日益遭到污染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高雅的文化环境,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诚然,目前社会文化环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正是依靠每一个人的努力创建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永远不能代替家庭教育。

上一篇:岗位兼职人员管理制度下一篇:室内装潢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