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

2024-06-26

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共10篇)

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 篇1

【主题词】纠正性反馈;二语写作;语境

一、引言

在二语写作领域, 是否需要纠正以及如何纠正学习者的语言错误是长期以来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 写作仅仅被看做是练习词汇和语法的一种途径, 因此语言错误是不能容忍的, 必须完全纠正。到了七八十年代, 随着过程写作法 (process writing) 的推广, 二语写作教学的侧重点由传统的篇章结构、语法、词汇转向了对写作内容及写作过程的关注。不言而喻, 在这场教学范式转变的潮流中, 传统的语法纠错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此同时, 随着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要求摒弃对语言错误纠正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纠错违反了语言学习的规律, 忽视了语言发展是一个多层次、多变量融合渗透的认知过程;纠错涉及一些现实问题, 如教师是否有能力并愿意纠错, 以及学习者是否有能力并愿意接受纠错;纠错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从而忽略了写作教学更有意义、更富有创造性的一面;纠错一方面会降低学习者作文语言的流利度和复杂度, 另一方面又会提升他们的情感过滤 (affective filters) , 从而妨碍语言学习 (Truscott1996, 2007, 2010;Truscott&Hsu 2008) 。此番言论一出即引起学界的广泛争鸣, 有关这方面的书籍、评述性文章和实证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这其中, 以Ferris为首的一派学者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 有效的书面纠正性反馈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对于提高某些学习者作文语言的准确性是有帮助的 (Bitchener&Knock2008;Chandler 2003;Ellis et al.2008;Ferris 1999, 2004;Sheen 2007, 2010) 。这一重要发现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纠错在二语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1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批准号:12JJD74000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二五“规划项目 (批准号:GD11YWW02) 及2012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项目 (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反馈策略研究) 的资助。

二、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现状

Lalande (1982) 最早探索书面纠正性反馈对于提高学习者作文语言准确性的影响。此后的三十年间, 研究者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整合迄今的研究成果, 人们还不能提供没有异议的证据来说明什么样的纠正性反馈最有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那就是二语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基础同母语学习者是不同的, 他们除了会犯和母语学习者类似的错误之外, 还会犯下更多由于语言负迁移和二语知识缺失所造成的错误。因此, 他们在写作教学中需要额外的知识补充及恰当的干预 (即纠错) 。

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吸引了两派学者的目光:二语写作派和二语习得派。虽然两派学者考察的对象相同, 但是他们的兴趣出发点、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截然不同, 逐渐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首先, “二语写作派”考察书面纠正性反馈对于全面提升学习者写作水平的影响, 因此, 他们是抱着有错必纠的态度 (correct-all-the-errors approach) 评改作文。然而, “二语习得派”只关注书面纠正性反馈对于习得某个语言特征的影响 (如冠词、动词过去时态、介词等) 。因此, 他们的纠错是有针对性的 (focused correction) , 如这次纠正“时”的错误, 下次纠正“体”的错误。其次, “二语写作派”通常采用“学生初稿→教师反馈→学生修改”的实验设计;而“二语习得派”则采用“前测→治疗 (treatment) →后测→延迟后测”的设计理念, 对被试进行长期跟踪。最后, “二语写作派”的研究结论是, “间接反馈” (标示出错误但不提供正确的形式) 比“直接反馈” (标示出错误同时提供正确的形式) 更益于提升学习者作文语言的准确性 (Ferris 2010) 。这是因为“间接反馈”可以鼓励学习者做假设验证 (hypothesis testing) , 继而进入深层次的内部加工, 固化正确的语言形式。但“二语习得派”对此却并不认同:“间接反馈”需要更多的认知加工, 从而推迟了对假设的证实 (confirmation) ;相反, “直接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富有成效地内化正确的语言形式 (Chandler 2003) 。

国外学者在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方面所开展的积极探索是有目共睹的, 但他们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缺少真正的“对照组 (control group) ”是“二语写作派”实验设计的一个通病, 即便是在那些包含了所谓“对照组”的实验中, 研究人员出于教师的责任感, 常常会对语言错误之外的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给予反馈 (Fazio2001) ;其次, 两派学者所采用不同的标准判定书面纠正性反馈的作用:“二语写作派”通过让被试写修改稿来观察之前的书面纠正性反馈是否帮助他们改正原文中的错误 (Ferris 2010) 。然而Truscott (1999) 指出, 即便被试修改了原文的错误也不能说明外语学习出现了质的变化, 而相对保险的做法是通过写新作文来检测被试语言的发展, 从而判定书面纠正性反馈的作用。对此, 国际上虽有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但效果不佳。这是因为在实际写作教学中, 各写作任务在类型和题材上的差异造成长效跟踪非常困难。相比之下, “二语习得派”通过多种测试任务对被试的语言发展进行长期跟踪的做法更受青睐, 但是他们的实验设计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实验治疗阶段, 研究人员只对语言错误提供反馈, 而至于被试是否根据反馈修改了错误, 对此却未做监测 (Bitchener&Knoch 2008;Bitchener et al.2005;Ellis et al.2008;Sheen 2007) 。然而, 口头纠正性反馈研究常常把被试在反馈后的反应 (uptake/immediate response) 作为实验考察的重要一环;研究发现这些反应对于习得目标语结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Lyster 1998;Lyster&Ranta 1997) 。按此逻辑, 在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中将被试修改错误的情况纳入到研究范围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被试的此种“反应”对其后语

言的发展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与国外的火热局面相比, 我国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却非常匮乏。此外, 我国英语写作教学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 且学生怯写、教师怕改的现象日趋严峻。然而,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知识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某些行业中, 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选拔精英人士的重要标准。本人作为一线教师, 身处英语写作教学的最前沿, 深深体会到语言评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一环, 改什么、怎么改, 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虽然, 国外同行对此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但我们绝不能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简单地应用到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中, 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 国外研究多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写作教学。在这样的环境里, 学习者必须使用英语来生活、工作和完成学业。然而在我国, 英语只是一门外语, 学习者用英语写作的机会有限, 这便造成了他们小觑写作、漠视反馈的无奈局面。这两种写作环境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我们不能生搬硬套, 而是要以国外的研究成果为指导, 以中国的课堂教学为基础, 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反馈模式。其次, 国外现有的实证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诸多纰漏, 从而造成实验结果大相径庭, 不利于指导外语写作教学, 同时也导致了许多写作教师对书面纠正性反馈持怀疑和犹豫的态度。因此, 我们必须在整合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改进和创新实验方法, 深入系统地考察适合我国英语写作教学环境的最佳反馈策略。

三、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未来展望

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纠正性反馈能有效提高学习者作文语言的准确性?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未来研究应从“纠正什么”“如何纠正”以及“频率和语境”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 纠正什么

面对学习者作文中的语言错误, 我们是要全面纠正还是有针对性地纠正, 如这次纠正“时”的错误, 下次纠正“体”的错误?一方面, 全面纠错虽然看似很全面, 但由于研究目标不明确, 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另一方面, 有针对性的纠错虽然可以保证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 但无法全面反映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更不能满足他们语言的个性发展。然而, “二语写作派”崇尚全面纠错, 而“二语习得派”则偏向于有针对性的纠错, 逐渐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 如何将两个阵营的研究结合起来, 寻找二者之间的交集则是未来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坚信, 全面纠错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更重要的是, 它会提升学习者的情感过滤, 给外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纠错对象的合理选择是成功实施反馈策略的基础。有鉴于此, 未来研究可以通过语料库技术对学习者作文中的语言错误做系统评估, 对错误的类型和频率展开多维度的分析。例如:哪些是过度使用 (overuse) 、哪些是过少使用 (underuse) 、哪些是误用 (misuse) ;哪些是失误 (mistakes) 、哪些是错误 (errors) ;哪些是可医治错误 (treatable errors) 、哪些是不可医治错误 (untreatable errors) ;哪些是整体错误 (global errors) 、哪些是局部错误 (local errors) 。通过这些分析评估, 一方面可以验证前人的分类模式是否合理, 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错误分类体系;另一方面, 可以为外语写作理论的创新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间, 将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推向深入。

(二) 如何纠正

书面纠正性反馈的形式包括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其中, 间接反馈包括编码反馈、无编码反馈等。反馈可由教师或同伴提出。以往研究多探索不同形式的反馈策略对作文语言准确性的影响。在我国,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氛围的束缚, 再加上过程写作法引入较晚以及学习者英语水平偏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教师反馈在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然而, 同伴反馈益处颇多 (详见莫俊华2007) 。因此, 如何在我国英语教学环境中发挥同伴反馈应有的优势是未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 我们可以尝试调整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角色, 由作文的唯一读者和评价者变成同伴互评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另一方面,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展网络在线评改方法:通过BBS平台构建作文评改情境, 让学生将作文上传到网上作为主帖, 其他同学以跟帖的形式来评改文章。这样, 一次评改就完成了交流、评价、修改、展示等四个层面的要求, 使得作文评改的形式更趋灵活, 减轻学生在传统互评活动中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 有效地提高了作文评改的质量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 通过互联网与英美学生开展作文互评, 培养学生的英语时代感, 使其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读者对自己作文的感受, 从而促进他们在英语能力上潜移默化的进步。

其次, 交互研究领域对于口头纠正性反馈的研究已经证实:口头纠正性反馈对于促进中介语的发展是有益处的。因此, 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将书面反馈与口头反馈相结合, 利用“交互假说 (Interaction Hypothesis) ” (Long 2006) 的有关理论, 创建师生一对一作文面谈反馈模式。通过互动、平等、合作式的作文对话关系, 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达到师生共同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的。与此同时, 教师可帮助学生建立错误日志 (error logs) , 分析典型案例, 为错误诊断及改正提供服务, 让师生共享成长快乐。

最后,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 (sociocultural theory) , 人本质上是社会的, 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通过社会互动实现的。纠正性反馈的效能 (effectiveness) 就在于它可以在最近发展区内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提供学习者“脚手架 (scaffolding) ”式的帮助:学习者可以利用反馈中的目标语形式 (target language) 来表述自己现有二语水平还无法表述的概念, 从而促进第二语言的发展。根据上述理论, 没有任何一种反馈是万能的:适合某一个学习者的反馈形式不一定适用于他人。因此, 未来研究非常有必要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包括年龄、学能、记忆、学习方式、个性、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元认知背景知识、语言焦虑、学习者观念等) 纳入到研究的变量中;与此同时, 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学习者对反馈的加工过程 (processing) 上, 这有利于揭示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机理。事实上, 早期研究多关注于反馈本身的形式, 而忽略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者。解读学习者的内部认知加工并非易事, 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比较成熟的实验方法, 如出声思考 (think-aloud) 、回顾性访谈 (retrospective interviews) 、同伴讨论 (pair discussions) 等, 尝试着理解学习者是如何加工反馈的, 为什么他们使用或者拒绝使用某一种反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二语写作教师掌握提供反馈的最佳时机, 从而唤起学习者对反馈投入足够的心理注意, 最终实现提高学习者作文语言准确性的目的。

(三) 频率和语境

随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 (usagebased approach) ”的兴起, 频率和语境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口头纠正性反馈研究先于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一步, 将语境纳入研究变量, 一方面包括宏观语境, 即学习的环境, 包括浸泡式、外语环境、二语环境;另一方面包括微观语境, 即学习者所参与的教学活动的性质, 包括“形式与准确 (form-and-accuracy) ”和“意义与流利 (meaning-and-fluency) ”。频率和语境关系微妙, 如果能将二者合起来考察有助于揭示书面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机理。对此, 如何定义语境, 如何理顺语境各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是未来研究要解决的首要任

务。这样的研究不仅符合当今语言习得研究的潮流, 而且对“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能够做出贡献。

四、结语

虽然学习者作文中的语言错误常常会出现“屡纠不绝”的现象, 但这并非意味着纠错是在浪费时间;相反, 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在提供反馈的方式和时机上出了问题。我们应该以二语写作、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等领域的最新理论为基础, 从外语认知发展的过程入手, 将课堂观察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 深入探索在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 实施纠正性反馈的最佳方法策略, 尤其是在初级、中级、高级不同英语学习阶段的策略实施上的异同, 从而建立以人为本、行之有效、过程性而非总结性的反馈机制, 最终实现提高学习者作文语言准确性的目的。

作者信息:510420, 广东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jlin@gdufs.edu.cn

引用文献

莫俊华.2007.同伴互评:提高大学生写作

自主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3) :

of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for migran

2005.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rrective feedback on ESL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kinds of error feedback for improvemen

in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L2 studen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2 (3) :267-296.

Ellis, R.&Sheen, Y.&Murakami, M.e

al.2008.The effects of focused and unfocuse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a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ontext[J]System, 36 (3) :353-371.

Fazio, L.2001.The effect of correction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 journal writing accuracy of minority and majority language studen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0 (4) :235-249.

Ferris, D.1999.The case for grammar cor-

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A response to Truscott (1996)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5 (1) :1-11.

Ferris, D.2004.The“grammar correction”

debate in L2 writing:where are we, and where do we go from here? (and what do we do in the meantime...?)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3 (1) :49-62.Ferris, D.2010.Second language writing re-

search an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SLA[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2 (2) :181-201.

Lalande, J.1982.Reducing composition

errors:an experimen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6 (2) :140-149.

Long, M.2007.Problems in SLA[M].Mah-

wah, NJ:Lawrence Erlbaum.

Lyster, R.1998.Recasts, repetition, and

ambiguity in L2 classroom discours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 (1) :51-81.

Lyster, R.&Ranta, 1997.L.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 :37-61.Sheen, Y.2007.The effect of focuse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下转70页) (上接64页)

language aptitude on ESL learners’acquisition of articles[J].TESOL Quarterly, 41 (2) :255-283.

Sheen, Y.2010.Differential effects of oral

an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the ESL classroom[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2 (2) :201-234.

Truscott, J.1996.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J].Language Learning, 46:327-369.

Truscott, J.1999.The case for“the case for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

A response to Ferri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8:111-122.

Truscott, J.2007.The effect of error correc-

tion on learners’ability to write accurately[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6:255-272.

Truscott, J.2010.Some thoughts on Anthony

Bruton’s critique of the correction debate[J].System, 38:329-335.

Truscott, J.&Hsu, A.2008.Error correc-

tion, revision,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7:292-305.

关于新型英语发音纠正装置的研究 篇2

关键词:英语发音纠正装置;新发音纠正技术;英语语音学

发音(articulation)是对语音(Speech Sound)产生过程的研究。人们对发音的研究多针对于音的成因,例如Peter Ladefoged在他的《语音学教程》中写道,呼吸系统是几乎所有语音的力量之源[1]。George Yule则在其《语言研究》一书中具体阐释了双元音,单元音,齿音,齿龈音,颚音,喉音等是如何通过由呼吸系统从肺部压缩出来气流经过气管,喉,声带,咽,口腔,小舌,软腭,硬腭,齿龈,牙齿,舌头以及嘴唇等的阻碍形成的[2]。然而,在研究发音的过程中却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的纠正发音的方法,更没有设计出有良好纠正效果的装置。

毋庸置疑,对于世界上任何一门有声语言,发音都是至关重要的,发音的准确与否决定着由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能否被准确接收,故此,发音一直被作为衡量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尺标,英语也不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电子科技日趋成熟,跨国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已经成为现代化人才培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和锻炼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知,许多英语学习者为了纠正自己蹩脚的发音不惜血本到英语培训机构学习,致使该类机构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但因为英语语音教具的缺乏且使用成本太高,难以满足现阶段庞大的国内英语学习市场,所以现阶段国内英语语音教学多以播放英美人的朗读录音为依托,采取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本身就存在诸多弊病,致使英语发音纠正效果仍然不甚明显。

1 研发设计的初衷

英语属于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汉语属于声调语言(Tune Language),英语以韵律之美为发音的评判标准,而汉语则以字正腔圆为发音的评判标准[3] 。因此掌握了英语的语调和汉语声调的异同,就能有效规避英语发音中的误区,从而提高英语发音水平。这对于培养和锻炼英语交际能力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然而,目前国内在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师资队伍缺乏,教学目标陈旧和外界汉语文化环境干扰频繁。

首先,合格英语教师短缺已经成为英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大问题。现阶段我国英语教师的师资数量,年龄和质量方面都表现出了瓶颈。

其次,英语教学目标则仍然延续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缺乏创新和活力。

最后中国人自幼就生长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中,日常交流以汉语为主,缺少练习英语交际的环境和机会。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英语发音教学都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尤其是解剖学,语音学,计算机,互联网和电子科技的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已经由上世纪30年代的听声辨声发展到数字语谱图,高速数字呈相[4]。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Google搜索引擎,iphone手机, QQ和微信的升级研发之中。近年来,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愈发成熟,很多研究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将其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发音反馈评价技术是将标准语音作为参考模板,通过对比发音者发音与参考模板的相似度,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种技术已经运用到各大英语学习网站,如沪江英语,可可英语等。如果将语音识别系统和发音反馈评价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种全新的英语发音纠正技术,同时根据这种新技术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装置,不仅可以适应社会发展,还能满足英语学习者的需求。

2 该装置的研发与设计

本新型英语发音纠正装置基于全新的英语发音纠正技术。全新的英语发音纠正技术通过互融互通,优势互补,科学改造,将原语音识别系统(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与发音反馈评价技术(pronunciation evaluation technology)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技术。

2.1 语音识别功能

全新的英语发音纠正技术中的语音识别功能是根据语音信号会随着发音者发出的语音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振幅和脉冲这一原理,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先将标准英语发音的语音信号作为模板存入模板库。但与原语音识别技术不同的是,存入的信号还会经过Praat语音软件的算法和策略形成声波曲线。然后通过录音器,将使用者发音录入,让设备识别出人的语音,为设备提供待测的语音信号,之后通过Praat语音软件计算形成声波曲线。系统将两种声波曲线进行模式匹配,最后得出参考结果。

其工作原理如下图1所示。

2.2 发音反馈评价功能

全新的英语发音纠正技术中的发音反馈评价功能是英语学习者获得纠正发音成果的直接渠道。发音反馈评价技术可以通过比对标准发音与使用者发音的相似度得出评价结果。但与原发音反馈评价技术不同的是该成绩会询问用户所预先设定的标准来判定发音标准程度。

由语音识别系统产生出的两种波形曲线在振幅幅度上会有不同。假设某一时间点上标准英语发音曲线的振幅为An,待测的英语发音曲线的振幅为An+1。那么以An为参考值,An+1 减去An的绝对值就是待测的英语发音曲线的振幅与标准英语发音曲线的振幅在该时间点上待测英语与标准英语的差值。通过计算n+1个待测的英语发音曲线的振幅与标准英语发音曲线的振幅之差和的平均值,我们也可以得出结果Score。其运算公式如下:

Score=|A-A|

通过这一公式得出Score代表相似程度。该Score会询问使用者预先设定的标准,若Score低于给定标准S1即为不合格,等于或大于S1即为合格。

2.3 装置的外形结构

该装置正面包括椭圆的机身,标准声波线显示器,使用者声波线显示器,电源插头,电线,退格按钮,快进按钮,录音器,发音相似度评分显示器,电源指示灯,电源开关;背面包括充电电池盒子,电源插头和电线储纳盒;机身内部包括内置主板,存储有标准英语发音语音信号的内置存储器和集成有Praat语音软件的中央处理器。

2.4 装置的创造性与新颖性

从性能层面上看,同传统英语发音纠正器不同的是其具有更多的“人机互动”,具有交互性好,操作方便,人性化等优点。椭圆形的机身既方便携带又美观大方,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英语学习者。标准声波线显示器和使用者声波线显示器上下相邻,便于使用者通过声波图像进行发音对比。录音器可以记录使用者发音,配合退格按钮与快进按钮使用能够让使用者更加人性化地对比自己发音和标准发音的异同。发音相似度评分显示器能够更直接地对自己发音和标准发音相似度情况进行评价。机身内部包括内置主板集成内置存储器储存标准发音和使用者发音和中央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及时形成声波图像,显示评分情况。充电插头和电线能为充电电池充电,在不使用时可以放入储纳盒中。从技术层面上看,英语发音纠正技术具有语音识别和发音反馈两种功能,是对原技术的科学革新,具有原技术的优点。

2.5 装置的实用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者教学实践活动的管理者,引导者,鼓舞者,组织者,解惑者等多重角色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领路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参悟,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教学用具的选用都会对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扮演者教学实践活动的践行者,参与者,领悟者,设问者等角色,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学习基础的差别,心理素质的差异,身体体质等的不同都会影响教学实践活动效果。英语语音教学更是如此。英语语音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讲解英语语音知识,教授发音规律,传授发音技巧,纠正错误发音,夯实英语语言基础,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该语音纠正装置,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发音录入装置,之后该装置会形成该学生的声波曲线,标准声波线显示器和使用者声波线显示器上下相邻,使用者可以直观进行发音对比。然后该装置通过匹配和公式运算最终在评分显示器上得出评分结果。在英语语音课堂上的使用,既能够完成英语语音教学目标,又能够照顾到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还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把握好教学进度。

3 该装置的推广

该英语发音纠正装置具有生产成本低廉,消费市场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实际效益。

首先,该装置软件和硬件都源于日常生活。硬件所采用的元件如录音器,主板,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等都已司空见惯。成本投资较小。

其次,该装置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英语学习者已经过亿。目前,英语已经贯穿于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始终。但是,国内英语语音教具远远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英语学习市场。

最后,该装置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互融互通,优势互补,科学改造将语音识别系统和发音反馈评价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英语发音纠正技术获得语音识别和发音反馈两种功能。该装置不仅可以纠正英语发音,还可以纠正德语,意大利语,法语等语言的发音。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到模仿相声名家,歌曲演唱,戏曲唱腔等艺术中去,该设计原理也可以应用到智能家居声控装置中去。

参考文献:

[1]Petter Landefoged.A Course In Phoetics[M].New York: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2001.

[2]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李红枫.论汉语发音对英语语音语调的影响及英语口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9(9):203-201.

[4]王炳锡,屈丹.实用语音识别基础[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专利号:ZL201420828510.3。

作者简介:

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 篇3

1. 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现状

1.1 对于高等教育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功利化趋向。

随着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 教育领域问题日见端倪, 高等教育体制逐渐走向功利化。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具有价值性与功利性, 在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作用下具有一定功利性。而教育的功利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以强烈的终极利益为欲望, 完全忽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目的, 只求得结果的速成的一种教育心理或教育行为模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为了响应国家对教育的要求, 采取一系列手段对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规范, 对学习情况进行约束, 通过行政干预等手段来实现学校科研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聚焦中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情况, 功利化倾向是比较明显的, 主要表现为教育心态浮躁和教育选题避重就轻。高等教育研究的任务是发现高等教育规律, 指导高等教育实践, 解释由高等教育实践中提出来的问题, 总结高等教育经验,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正确面对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势现状,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

1.2 政府支持与规范力度不足导致高等教育功利化趋向。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不仅仅是指因为过分强调科研成果而忽略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情况, 还指高等教育中因为竞争而产生的种种功利主义的病理心态。事实上,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 具有价值性与功利性。高等教育趋向功利化的三大主要原因分别是教育中介, 文化导向和市场经济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相对来说,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西方不同, 主要是采取由导师指导, 学生模仿的上行下效的方式进行组织教育。中介组织作为政府教育机构体制改革的一个分支部分, 由于起到缓和相关教育部门与各大学校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学术评价的功利性。除此之外,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多方面领域均有向功利化发展的趋势, 教育机构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出来一系列的病态, 高等教育体制中师生一味追求科研速度与效率, 追名逐利地进行学术科研, 学术论文的抄袭与科研成果的顶名黑幕, 滥用浪费大量科研经费等, 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导致了学术科研成果的质量降低的结果, 而这一切源于政府的规范与支持力度不足。

1.3 高等教育功利化导致的结果。

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需要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势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教研究, 使得人们在开展高教研究时, 对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是为了自身利益这种观念过分敏感偏向, 而对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的理念却不记于心。教育的普及, 毕业生的泛滥, 用人单位招聘条件的不断提升, 从而造成继续深造人数的高涨,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滥用和学历价值的降低。

2. 关于应对高等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对策

2.1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迅猛, 教育体系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教育体系经过一系列变革的过程, 唯一没变的是教育的目的和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研究的艰难性与缓慢性是不容易能够谈得出实质性的东西的, 是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形容或者比拟出来的, 必须以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念与目的为前提, 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观察、积累和整改才能逐步发展。高等教育是一门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只有对高等教育事业怀揣一片热情之心的人才不会以名利、金钱等为最终目的去研究高等教育问题。因此,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是首要的。

2.2 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财政支持。

教育作为一种长期投资, 其效益具有滞后性, 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的财政性支持是政府必须采取的措施之一。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呈现一片朝气蓬勃, 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教育经费入不敷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妨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 完善教育监督机制, 加强审计力度, 保证教育经费下放, 以及多种鼓励优惠政策来引导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提倡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使社会各界投资高等教育等, 除此之外, 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 要对投资项目的成果进行认真验收以确保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发挥最佳效果。政府财政支持是高等教育体制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而积极地采取措施, 从思想上改变高等教育的功利化问题。完善优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观念, 加强教育意识, 增强教育实践活动力度, 积极引导教育学生,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达到巩固理论, 提高实践, 增长才干的目的,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确辉.高等教育研究功利化现象深析[J].中国教育, 2014, 05.

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 篇4

【关键词】行唐方言 英语语音 影响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88-01

行唐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区的西北部,全县总面积为1025平方千米,人口总数为42万。行唐方言属方言中晋语区的张呼片与冀鲁官话石济片的过渡带。语音系统中声母有23个,韵母有38个,分开齐合撮四呼,声调有平、上、去、入4类,其中入声字分化严重。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行唐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以及纠正策略。

一、行唐方言特点

1.声母特点,行唐方言声母系统共含有23个声母。

声母n有 [?]和[n]两个变体, 其中 [?]出现在齐齿呼韵母之前;零声母出现在台口呼韵母前除[u、、u?]之外,有轻微的浊擦音[v]的现象;全浊声母消失。中古的全浊声母至今演变为同部位的相应清音,且平声选气、仄声不迭气,如:“台、提、涂”等。

2.韵母特点,行唐方言韵母共有37个,与普通话发音基本一致,声韵塞音韵尾消失, 阴声韵音流。在发音上单元音韵母占优势,复韵母的动程不大。其中开口呼13个,合口呼10个,撮口呼5个,齐齿呼9个。

Ui----ei 水:喝shei;谁:shei呀

u-----?u 熟:做shou 饭了

ue----ao 学:上大xiao

?-----au 搁:gao那儿吧

?-----?n 了:吃饭lan吗

3、声调特点,行唐方言的声调除了轻声外有4个基本声调,平声、上声 、去声、

入声。平声字不分阴、阳两类, 晴、清 同音,调值为34;入声字开始分化,这是从晋语区到北方冀鲁官话区过渡特征;发音时,阴平和去声转化为上声,上声转化为阳平。

二、行唐方言对英语发音的影响

1.行唐方言对辅音的负迁移。

前后鼻音部分,[?]出现在齐齿呼韵母之前,比如head[hed]误读成 hand[hend];Teddy ['t?di] 读为['t?ndi];由于发音部位靠口腔后部和上颚上端,行唐人较难区分[θ]和[s]的发音,就会出现think[θi?k]念成[si?k], 这样会被听者误认为是sink。Thank读成sank.

2.行唐方言对元音的负迁移

行唐英语中长短音不明显,如a在/a:/与/?/,i在/i:/与/i/中的迁移。英语中有五对长短对立的单元音,而行唐方言中没有长短音的区别。学生发音时,由于方言习惯影响发音不到位,造成长音不够长,短音不够短的现象;行唐方言中没有/?/这个音,常用/e/代替,学生发音时舌位不够低,张口不够大,不好发成此音,容易把/?/发成/e/。受方言影响,行唐学生英语元音发音位置靠后。

3.行唐方言中儿化音对英语语音的影响。美式英语中,当单词有er, ur, or, ir结尾,发音为[?]的时候,用卷舌音。行唐地区学生在读大部分单词的时候习惯性的在词尾加上[?]的音, 没有规律,有的发音近似美式发音中的卷舌音,完全混淆中英文发音。这主要与平时汉语发音中常带有行唐方言中的儿化音密不可分。

4. 行唐方言对英语语调、语流的影响。英语是节奏感很强的语言,受方言影响,学生习惯于把每个单词都强读,致使英语的节奏感消失,语流不优美。行唐方言语调较平,说话硬,语调的升降起伏不大,造成该地区英语学习者英语语调平,不优美。

三、教学中克服方言影响的策略

将英语发音与方言中易混淆语音进行对比。教师通过做示范对比发音部位和方法,让学生做听音和辨音练习以强化英语发音,让学生牢记在心,再加以模仿;重视方言中的没有的语音,对于方言中没有的语音,学生发音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老师需要对发音部位及正确的发音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要求学生模仿,并给出相应的单词强化训练,老师再加以指导;在实际教学中,在针对易混音素进行大量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连读、重音、节奏、语调中,让学生多听,多看,多交流,让学生大量接触真实自然的语言,加上各种影视材料,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同时利用情景教学,让学生加以练习。

四、结语

本文着重分析探讨了行唐方言的语音特点,行唐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的成因及纠正策略等问题。在英语学习中,行唐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现象确实存在,但此现象并不局限于行唐地区。通过对两种语言进行分析比较学习,则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强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音的掌握并减小负迁移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丽 方言对英语语音语调的负迁移作用及对策,内江科技,2010.

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2014年12月于我院乳腺科进行乳头矫形手术的36例患者(71侧乳头内陷)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39岁;未婚患者21例,已婚哺乳患者9例,已婚未哺乳患者6例;单侧乳头内陷患者为1例,其余患者均为双侧内陷。就诊目的多数为正常哺乳、乳房美观或局部舒适。所有患者均签订接受我院自制矫形器进行乳头矫形的自愿承诺书,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术前准备

污垢常常藏匿于乳头内陷周围,因此手术进行前的1周护士应要求患者每天2次用5%聚维酮碘消毒液涂擦于内陷的乳头,并用热水棉签清洗相关部位。术前准备20 mL注射器,尾部2.5、2 cm处,0:00、3:00、6:00、9:00方向打4个对称的孔(图1),紫外线照射灭菌备用,两把钢丝三德钳,两根不锈钢丝,直径为0.9 mm,周长为10 cm的折弯钳夹(图2)。

1.3 手术方法

1.3.1 麻醉方法

取患者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剂采用10 mL的2%盐酸利多卡因混合10滴肾上腺素,麻醉部位为乳头根部。

1.3.2 方法设计

首先,挤出内陷的乳头,并用缝线将其牵扯到正常位置。然后,经乳头正中水平线上下对称,设计4个进针点并使其相连成“U”形。以乳头为对称中心作十字线,确定乳头直径后与其根部0.9 mm钢丝的进入点,即0:00、6:00、9:00、3:00方向4个点。1.3.3操作方法用巾钳将内陷乳头夹持住,反复挤捏牵拉乳头基底挛缩组织直至将内陷乳头牵出。用大角针从乳头基底部十字交叉将钢丝引出,牵拉钢丝将乳头引入矫正器(20 mL注射器尾部2.5、2 cm处,0:00、3:00、6:00、9:00方向打4个对称的孔)内,钢丝四头从矫正器上端四孔穿出,拉紧钢丝,将乳头提起。观察乳头血运正常,而后将相邻两头拧在一起,矫正器基底与皮肤接触处垫放凡士林油纱,外以敷料覆盖。整个牵引过程应以3~4个月为适宜时长。

1.3.4 手术要点

“U”字缝合时,缝针每次穿过乳头下方,特别是钢丝十字交叉穿过乳头基底部的时候必须带部分乳腺组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利用钢丝固定时,牵引力要适度、乳头位置必须端正,此操作过程可与患者配合实施,固定后再观察乳头血运和颜色等性状,有需要的时候,两周后可再次提紧。

1.3.5 术后处理

术后勿戴胸罩,固定架上的乳头可用碘伏纱条敷盖,必要时口服抗生素1个疗程(约为4 d)。

1.4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好、中、差。好:外形良好,乳头凸出高度>8 mm,感觉良好,刺激后可勃起;中:外形尚可,乳头凸出高度<8 mm,感觉良好,刺激后可勃起;差:乳头凸出高度<5 mm,凹陷复发[9]。随访患者内陷乳头在产后哺乳时能够突出,婴儿能够顺利含接和吸吮,可成功进行母乳喂养大于1个月者为术后可正常哺乳。

2 结果

36例患者均完成本文研究随访和调查。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乳头如图3~5所示。

2.1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早期并发症2例,1例出现创口感染,去除矫正器后经清创、换药创口愈合;1例出现基底皮肤糜烂,提前去除矫正器,后糜烂面可愈合。晚期并发症1例,患者去除矫正器后4月开始哺乳,出现创口难以愈合,局部乳汁外漏,哺乳结束后伤口愈合。

2.2 术后患者哺乳恢复情况

12例患者(23侧乳头),年龄20~31岁,乳头I度内陷5侧,Ⅱ度5侧,Ⅲ度13侧,其中2例术前有生育史。乳头术后恢复良好,疗效评价为好,未出现并发症,并可正常哺乳。

15例患者(30侧乳头)术后未哺乳。5例患者术前有生育史,年龄33~39岁,乳头内陷I度1侧,II度5侧,Ⅲ度4侧,术后未生育,故未哺乳;2侧乳头出现回缩,疗效评价为中,但较前稍有改善;另外8例乳头疗效评价为好。10例患者,年龄21~31岁,乳头内陷I度3侧,Ⅱ度4侧,Ⅲ度13侧,术后尚未生育,有6侧乳头出现回缩,疗效评价为中,另外14侧乳头疗效评价好。

1例患者手术后双乳头内陷纠正,但因乳头过小无法哺乳。

5例患者(10侧乳头),拆除矫形器后双侧乳头回缩明显,疗效评价为差,年龄19~26岁,未婚育,均为瓜度乳头内陷。

3讨论

母乳哺乳是目前极力倡导的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不仅能够为婴儿提供有助健康和发育的营养物质,还有利于母子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帮助母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帮助孩子减轻压力[10]。乳腺有15~20个腺叶,每1个腺叶分成多个腺小叶,是乳腺的基本单位,腺叶和乳管均以乳头为中心呈现放射状排列,小乳管汇至乳管,乳管开口于乳头。当乳头发生内陷时婴儿无法含住乳头,不能刺激乳腺周围的肌上皮细胞的平滑肌收缩,另外因相应乳管僵硬挛缩,因失去了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导致乳头排乳困难[11]。而乳腺医学上,乳头内陷分为三种:Ⅰ、Ⅱ、Ⅲ度乳头内陷。其中,I度是指乳头颈部尚在,可轻易把内陷的乳头挤出,且乳头大小为正常水平;Ⅱ度是指乳头全部内陷在乳晕之中,仍然能用手挤出乳头,乳头大小为正常水平但大部分并无颈部;Ⅲ度是指乳头全部埋于乳晕下,乳头无法用手挤出[1,12]。研究表明[13],乳头内陷是影响母乳喂养、泌乳时间推后的重要因素,因此,乳头内陷的矫正手术应运而生,理想的乳头内陷矫正术需同时符合以下5个方面的要求:①操作简便;②乳头形态自然;③乳头血运无障碍,感觉功能正常;④切口瘢痕不明显;⑤哺乳功能得以保留。目前,我国已出现多种乳头内陷的矫正术[3,14],其中常见的仃倚包缝合法、四个矩形瓣法、乳晕皮肤菱形切除法等,近年来脂肪干细胞移植也被引入乳头内陷的治疗中[15]。保守治疗因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运用广泛,尤以矫形器牵拉效果较为明显。

国内有学者指出[16],自制乳头内陷矫形器依靠弹力持续牵引,通过应力刺激和维持组织的再生和活跃生长,包括短缩的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和乳腺导管等的生长,促进了乳头基底部分组织的撑托功能,使得乳头得以外露,且其性状大小均能与乳房相互匹配;另外,此法对乳腺组织损伤微小,如注意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一般不会对乳头及乳管造成较大的损伤。由于其手术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尤其在基层医院。但是,又有报道指出[17],该方法不破坏乳头导管结构,保留正常哺乳功能,比较适合未生育的年轻女性。但通过本研究组的调查发现,未生育的年轻女性术后乳头回缩的比例较大,约占28.57%,而有生育史的女性术后回缩的比例仅14.29%。

妊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乳房的发育,妊娠期间,卵巢、垂体、胎盘分泌出大量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等,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乳腺得到充分发育,特别是小导管和腺泡的数量暴增,例如有的末端导管在妊娠期间完成了月经期间尚未能完成的小叶发展阶段[18]。停止哺乳后数日内乳腺进入复原期,腺泡相互融合,形成不规则的大腺腔,末梢乳管随即萎缩。随着崩解的腺泡上皮细胞和脂滴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腺体组织也同时被脂肪组织取替。明显地,已被撑大的乳房表皮在其内容物锐减的情况下随即松垮,直接导致断乳后乳房皮肤松弛现象[19]。由于妊娠使得乳腺组织较前松弛,因此经产妇女进行乳头矫正时,成功率较高,对于经产妇,有再次生育并哺乳的需求者,推荐使用矫形器矫正。而对于乳头较小的患者应该谨慎选择乳头矫形手术,因其术后仍有很大可能无法正常哺乳。与既往研究相似的是,本研究发现,对于重度内陷(尤其是Ⅲ度内陷),且无生育史者,自制矫形器术后乳头重新复发的可能性较大[20],针对此类患者应当慎重选择矫形方式,尽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并减轻患者痛苦。

本文研究结果发现,36例患者71侧乳头拆除矫正器后,45侧牵出乳头外形良好,感觉、勃起功能俱佳,乳头未见回缩,12例患者23侧乳头术后哺乳,疗效显著,大部分患者感到满意,表明该法不仅操作简便,科学合理,是矫正各型乳头内陷的有效方法,并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尤其对于有生育史的妇女矫正效果尤其显著,同时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笔者分析原因如下:①零切口技术,更切合微创观念,弥补了手术方法带来的腺管损伤、乳腺乳晕感觉障碍和瘢痕等乳腺组织损伤的缺陷;②乳头内陷的两个根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U”型缝合填塞了乳头内陷的空间通道,同时十字交叉钢丝牵引刺激了乳头撑托组织的快速生长,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术后乳头回缩的可能性;③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最低限度减低人为误差的可能性;④乳腺组织创伤程度大大降低,乳头和乳晕感觉良好,血液运行正常,因此术后对哺乳未见影响;⑤术后效果较为稳定,乳头形态理想亦为佐证。该法适应证广泛,适合于Ⅰ、Ⅱ、Ⅲ度乳头内陷,弥补了一般保守疗法只能治疗轻中度乳头凹陷的局限。但是,本方法亦有其局限性:矫正时间为3~4个月,钢丝在体内保留时长比较长,且钢丝半径小,理论上对乳腺组织有一定的切割损伤,对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牵引治疗应循序渐进,逐渐调整,对主治医生和患者的配合度有一定要求,全程牵引力需要保持适度,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自制矫正器持续牵引矫正乳头内陷的方法,操作简单,科学合理,是矫正各型乳头内陷的有效方法,并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尤其对于有生育史的妇女矫正效果尤其显著,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乳腺外科临床上进一步推广普及。

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矫形器矫正乳头内陷后患者的哺乳情况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8月2014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乳腺科进行乳头矫形手术的36例患者(71侧乳头内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制矫正器钢丝十字交叉法治疗乳头内陷,持续牵引34个月。观察手术后患者乳头内陷矫正情况,及其对哺乳的影响。结果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早期并发症2例,其中创口感染1例、基底皮肤糜烂1例,均能通过去除矫正器后用药有效解决;晚期并发症1例,出现哺乳时创口难以愈合,局部乳汁外漏,但哺乳结束后能自行恢复。术后哺乳恢复情况:36例患者71侧乳头拆除矫正器后,45侧牵出乳头外形良好,感觉、勃起功能俱佳,乳头未见回缩,12例患者23侧乳头术后哺乳,疗效理想。结论自制矫正器持续牵引矫正乳头内陷的方法 操作简便,应用得当,是矫正各型乳头内陷的有效方法 ,并可提高母乳喂养率,尤其对于有生育史的妇女矫正效果尤其显著。

国外关于纠正性反馈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纠正性反馈,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Kepner (1991, 转引自Grami, 2005) 将其定义为:“为语言学习者是否正确使用语言所做的、各种方式的反馈。”Younghee Sheen (2007) 认为, 纠正性反馈是“其他人向语言使用者提供的反馈信息, 以提示其语言错误。”通过对不同定义的分析, 本文提炼出关于纠正性反馈的关键定义词, 即:语言使用者、反馈提供者、语言的错误使用和反馈信息。

纠正性反馈的类型包括: (1) 书面和口头纠正性反馈。书面纠正性反馈指“对于语言使用者书面语言中产生的不恰当用法, 提供反馈信息”。需要而口头纠正性反馈则指, 对语言使用者口头语言错误进行反馈。需要注意的是, 书面纠正性反馈并非指:反馈者提供的、呈现在在书面上的反馈。同理, 口头纠正性反馈并非反馈者的口头反馈形式。此两种反馈方式, 均是从语言使用者角度进行定义, 分别是对语言学习者书面错误/口头错误进行反馈。 (2) 间接和直接纠正性反馈。间接纠正性反馈不为语言使用者的错误提供直接说明, 而直接纠正性反馈直接指示语言使用者的错误。 (3) 聚焦和非聚焦纠正性反馈。聚焦纠正性反馈“只针对一种或两种语言形式提供反馈”。而非聚焦纠正性反馈“对大量的语言与结构错误提供反馈”

国外对于纠正性反馈的高度关注始于1996年, Truscott称:大量调查发现, 纠正性反馈 (原文使用“语法纠错”) 无效、有害。鉴于此, “二语课堂需放弃语法纠错。”自此, 纠正性反馈引发关注与研究热潮。国外对于纠正性反馈的研究可总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 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研究。Bitchener (2008) 、Bitchener&Knoch (2008, 2009a, 2009b, 2010a, 2010b) 、Ellis, Sheen, Murakami, &Takashi-ma, (2008) 、Sheen, 2007;、Sheen, Wright, &Moldawa (2009) 的研究发现, 书面纠正性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者对目标结构的控制能力。但是, 由于目前的研究范围有限, 纠正性反馈效果的程度很难决定。而且, 因为只有少数语言形式 (例如, 英语冠词、一般过去时等) 得到研究, 所以, 很难就此确定地认为纠正性反馈对所有语言形式都有效。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更加复杂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第二, 何种类型的纠正性反馈更有效。大量研究对不同类型的纠正性反馈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首先, 多数研究对比直接与间接纠正性反馈效果。Lalande (1982) 、Semke (1984) 、Robb, Ross, 和Shortreed (1986) 认为两种方式的效果并无明显区别。但是, 最近Bitchener&Knoch (2010) Beuningen et al. (2008, 2012) 所做的研究发现, 在某些语言结构的学习方面, 直接纠正性反馈更有效。不过, 多数研究翻修, 间接纠正性反馈对于高级语言学习者更有效。直接纠正性反馈对于能力较差的学习者更有帮助。其次, 聚焦与非聚焦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对比。Ellis (2005) 和Schmidt (1994) 的研究证明, 聚焦纠正性反馈对于低水平的学习者更有效, 因为此类反馈对学习者的语言处理能力要求较低。Ellis et al (2008) 和Sheen et al (2009) 的研究发现, 聚焦纠正性反馈比非聚焦纠正性反馈更有效。但是, 由于试验设计的限制, 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第三, 纠正性反馈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以上研究, 不难发现, 对于纠正性反馈的效果、不同纠正性反馈类型的效果的研究, 都存在分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将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尽管有学者意识到, 目标语言结构的难易程度和个体差异可能会影响到反馈效果, 但是并未深入研究。只有Sheen (2007a) 的研究, 将个体差异 (学习者的学习背景) 作为调节因素, 探讨纠正性反馈对学习者冠词习得的影响。然而, 影响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因素很多 (例如, 学习者个体因素、目标语言因素等) , 此类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总之, 国外关于纠正性反馈研究, 较少关注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因素。正是因为未能将此类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所以, 对于纠正性反馈效果、不同类型纠正性反馈效果的结果才会产生分歧。这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Grami, M.A.The Effect of teachers’written feedback on ESL students’writing:A Study on a Saudi ESL University-Level Context, Language Teaching, 2005, 9-22.

[2]John Bitchener.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for L2 Development: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Research.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4 (46) , 2012, 855-860.

[3]Loewen.Direct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Learner Differenc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rticle Use for Generic and Specific Plural Reference.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9 (2) , 2015, 263-282.

[4]Somaieh Abdollahzadeh, The Effect of Metalinguistic Corrective Feedback on EFL Learners’Grammatical Accuracy.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7 (1) , 2016, 185-191.

纠正反馈类型与学生水平影响研究 篇7

关键词:纠正性反馈,学生水平,口语准确度,效能

引言

外语学习者的口语准确度在中国英语教学中一度被忽视, 学生们总是一再犯类似的口语错误。鉴于此, 很多学者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纠正性反馈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向所犯错误形式, 进而提高学生的口语准确度;同时, 教师应具体使用哪种纠正性反馈技巧还应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 (如本文中的学生水平) 的影响。

一、纠正性反馈综述

Lyster and Ranta (1997) 把纠正性反馈分为六大类:明确纠错、重铸式纠错、澄清请求、元语言反馈、启发、错误重复。Lyster (1998) 发现后面四种纠正性反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都能引起高概率的学生接受和同伴修护或自我修护, 因此把这四种归为一类——形式协商。

明确纠错指对正确形式的明确提供。当教师提供正确形式时, 他或她明显地表明学生所说的是错的 (比如, “你的意思是”“你应该说”) 。重铸式纠错指教师把学生话语当中的错误除去而重新表述全部或部分学生的话语。重铸式纠错还包括对学生母语表达的翻译。在最初的研究中, Lyster把翻译当中一种单独的反馈形式最后归类到了重铸式纠错, 因为首先翻译并不常出现。另外, 当翻译发生时, 它的作用明显和重铸式纠错是一样的。形式协商包括澄清请求、元语言反馈、启发、重复:澄清请求是指向学生表明或者老师误解了他们的话或者他们的言语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 因此要求学生重复一遍或重述一遍;元语言反馈包括对学生话语结构进行评论、提供信息或提出问题, 但不明显地提供正确形式;启发指教师使用至少三种技巧来启发学生说出正确形式;错误重复指教师对学生错误单独进行重复。

二、实验设计

本研究以长沙某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为背景。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四、六级, 因此已习惯于忽视英语口语。所以,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 他们的口语准确度是值得怀疑的。来自4个班的32名大一学生参加了本次研究。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在课外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英语, 正如外语教学的普遍情况一样。因为教学安排的缘故, 不太可能让四个班都由同一个老师教。为了把因为教师不同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笔者负责其中两种相对来说复杂的纠正性反馈技巧:重铸式纠错和形式协商。另外一位老师的两个班则分别是明确纠错实验组和控制组。

在本实验中, 教师将在口语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语言形式, 并尽力对学生的错误提供纠正性反馈:对于明确纠错组, 教师将明确表明错误的存在并明确地提供正确的形式;对于重铸式纠错组, 教师将重述学生的错误言语;对于形式协商组, 教师将通过四种技巧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纠正 (即澄清请求, 元语言反馈, 启发, 重复) 。教学干预将持续四周, 在教学干预期间课堂将被录音, 但最后只有纠正性反馈部分被转录。本研究中的目标特征为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选它作为目标特征不仅有理论的支撑, 也是实际情况的需要。学生对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使用时的口语准确度通过三个即兴言语任务将在教学干预前 (前测) 、教学干预刚结束时 (即时后测) 和四周以后 (延时后测) 被测量。

三、结论和启示

所有实验数据收集完整之后, 笔者采用SPSS相关工具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并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三个实验组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中均比控制组表现好, 因此纠错性反馈整体来说还是有效的;对于高水平学生, 三个实验组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中的表现无明显差异;对于低水平学生, 形式协商实验组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中表现更好。所有这些都可以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教师对不同纠正性反馈效果将有一个新的认识, 也将了解应如何应对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所出现的错误, 尤其是针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

然而, 本实验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由于教学安排的限制, 只能由两个老师担任授课老师, 而这不可避免地会对实验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另外, 由于实验时间和教学设备条件等所限, 实验样本较小, 不能全程监控实验过程等, 所有这些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Lyster, R.Negotiation of form, recasts, and explicit correction in relation to error types and learner repair in immersion classrooms.Language Learning, 1998, 48:183-218.

[2]Lyster, R., &Ranta, L.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7, 19:37-66.

[3]刘学慧, 朱青.重铸式纠错与EFL学习者口语准确性发展——一项针对时态一致性的实验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254 (5) :57-61.

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 篇8

稳态自由进动序列(SSFP)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高信噪比和高对比度的图像[1]。近年来,SSFP在心脏成像、血管造影及腹部成像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脂肪高的横向迟豫时间和纵向迟豫时间之比值T2/T1引起的亮信号会降低其它组织的视觉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图像的脂肪信号进行抑制或分离。

最近,人们提出了多种SSFP序列的压脂技术[2]。其中,线性组合SSFP和多点Dixon SSFP是在后处理中进行水脂分离。但是这类方法加倍了采集时间,从而降低了成像效率。振动平衡磁共振MR、交变重复时间TR SSFP、振荡SSFP和受激回波技术SLIMFEST可以降低脂肪信号的亮度。然而,此类方法的缺陷是需要非常短的重复时间TR和长的采集时间来获得所需要的波形。谱选择压脂SSFP在序列中插入谱选择饱和脉冲,从而达到压脂的效果。虽然这类方法的成像时间不会增加很多,但是却会引起瞬态伪影,而且压脂效果并不可靠。

单采集相位敏感SSFP在获得水脂分离像的同时,并不增加额外的采集时间。脂肪和水在射频脉冲RF之间同时形成回波,通过适当选择重复时间TR和中心频率可以使得水脂磁化矢量的相位相差180°。因此,根据信号的符号,就可以把水脂分开。然而,相位误差会引起水脂分离的失败。这些相位误差产生于RF接收线圈、RF接收滤波器、梯度和信号采集窗的不匹配、梯度补偿不足或RF穿透效应[3]。因此,在存在相位误差的情况下,使用相位敏感SSFP获得好的水脂分离像是非常有挑战性的。我们在相位敏感SSFP的图像重建过程中使用一种新的基于后处理的相位纠正算法来消除相位误差。该方法使用图像中各像素的幅度和相位信息,并基于区域增长来进行相位纠正。本文把该方应用在相位敏感SSFP序列中,并成功地获得了水脂分离像。

1 相位敏感SSFP

通常,SSFP序列是由一系列等时间间隔的交变α脉冲链组成的,如图1所示。其三个方向的成像梯度在一个重复周期内完全回聚。

由图1可见,激发脉冲间隔TR,所有的成像梯度在一个重复周期内完全回聚。

由于SSFP信号具有类自旋回波的特性,因此,由磁场非均匀性和磁化率变化引起的相位散相能够在TR/2处重新聚焦。然而,仍有许多其它因素会引起SSFP信号的相位误差。

RF接收线圈,尤其是表面线圈或表面相位阵列线圈会引起随空间变化的相位误差。RF接收滤波器可以消除采集信号的高频噪声,但却会因为滤波器复杂的传递函数而引入与频率相关的相位偏移。这种相位偏移在图像空间内表现为随空间变化的相位误差。梯度补偿不足和梯度与采集窗不匹配经常会引起k空间内的线性相位偏移,这也会在图像空间内表现为随空间变化的相位误差。在高场成像中,RF穿透效应是不可避免的,这也会引起相位误差

Hargreaves等使用了简单的相位纠正方法[4]。该方法首先在散点图中拟合一条直线,然后旋转该直线来消除所拟合直线的相位。然而,这种方法只能消除系统相位。当使用表面线圈或表面阵列线圈来采集时,或者RF穿透很严重时,图像中会出现随空间变化的相位误差,进而导致水脂分离的失败。

为了消除这种随空间变化的相位误差以及系统相位,我们使用了一种新的结合图像的幅度和相位信息,并基于区域增长的相位纠正算法。

这种纠正算法是基于区域增长,并同时使用像素的幅度和相位信息来纠正相位误差。具体来说,这种方法由以下五步组成:

第一步,创建一系列的像素堆栈,并且将所有堆栈置零。

第二步将图像分辨率降低,从图像中随机选出一个像素作为初始种子点,并放入一个堆栈中。

第三步,访问种子点附近的四个像素,然后根据它们的相位梯度值,确定其进栈的顺序,其中已经访问过的点就不再访问了。

第四步,在区域增长的过程中,根据选定窗口内已经判断过的像素的幅度和相位值来对相位进行平均。我们使用该相位平均值作为参考相位。幅度越大的像素对参考相位的权重越大,这是由于幅度越大,其相位值越可靠。如果该种子点的相位与参考相位相差小于π/2,则相位φ(m,n)取0,否则取π。

第五步,对于未判断好的区域,增大其分辨率,直到判断好为止。在堆栈中选取新的种子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所有堆栈都被访问过为止。经过上述相位纠正,我们可以消除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缓慢变化的相位,同时保留水脂相位差。

2 材料和方法

我们做了一个志愿者的腰部压脂成像试验。试验是在西门子Symphony 1.5T磁共振扫描器上,使用TrueFISP序列执行扫描,六通道阵列线圈采集信号。成像参数为:翻转角60°,TR/TE=4.6/2.3ms,256×256矩阵,FOV为30cm×30 cm,5mm层厚。

我们从扫描器中取得原始数据。使用了Matlab 7.0(The Math Works,Natick,Ma)对该算法进行编程。我们综合考虑了快速磁场变化的限制和算法对相位波动的抵抗能力,选择了窗宽为7像素×7像素的窗口来做Boxcar平均。图象矩阵为256×256的单通道数据的处理时间为58。消除相位误差后,所得图的像素只有正负信号。根据信号的正负值,可以把图像上属于水或脂的像素分开。

3 结果

图2(a-f)显示了一位男性(27岁)志愿者的腹部图像。使用单采集相位敏感SSFP,脂肪信号的抑制效果很好。器官周围的脂肪以及皮下脂肪几乎完全被抑制了。该图像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的,并且没有任何伪影。这说明单采集压脂SSFP非常适合应用在需要快速成像的领域,例如,腹部成像,心脏电影成像,儿童成像等,而这些领域都是极易在长时间采集情况下遭受运动伪影的影响。

4 讨论

在没有相位纠正的情况下,我们从试验中得出了错误的水脂分离。为解决这一问题,Hargreaves使用了GE linear extremity收发线圈(GE Medical Systems,Waukesha,WI),这类线圈引起的相位偏移非常小。所采集的图像需要首先经过标准傅立叶变换来确定是否存在线性相位偏移。另外,还需要通过拟合方法来消除系统相位。而在我们的工作中,使用了一种新的相位纠正算法,一步就可以消除所有的相位误差。因此,不仅简化了相位纠正过程,还将单采集相位敏感SSFP的应用扩展到可以使用任何线圈采集数据。此外,该方法在RF穿透严重的高场也可以得到应用。

过去提出的相位纠正算法不是只应用邻近像素的相位信息,就是没有使用区域增长的方法。因此,对于存在伪影或SNR较低的地方,他们都无法得出可靠的判断。本文所采用的相位纠正算法比这些算法更稳健,更有效。我们用所计算的相位梯度值来确定区域增长的顺序。区域增长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寻找到最优化的路径,在这条路径上,邻近像素的相位变化最小。然而,尽管新的算法对区域相位振动不敏感,它和所有的后处理方法一样,都是基于一种假设:SSFP图像的相位误差随空间变化非常缓慢。

我们采用了窗口为7像素×7像素的boxcar核来消除由低信号或伪影引起的相位波动。然而,由于快速局部磁场变化的限制,我们无法采用更大的窗口。实际上,堆栈的数目并不重要,一般每个堆栈覆盖15°的范围就足够产生连续的区域增长。我们采用了9个堆栈,每个堆栈覆盖10°,结果生成了一条优化的区域增长路径。

作为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压脂成像技术,单采集相位敏感SSFP相对其它压脂SSFP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图像信噪比(SNR)并不如用其它压脂SSFP做的好,这可能是由于接收器的动态范围或占据同一体素的水脂信号相互抵消引起的。但是,随着接收系统性能的提高,接收器的动态范围将会得到改善。其次,当水脂占据一个体素的时候,就会发生部分容积效应。因此,该技术适合于高分辨率成像或特殊的应用领域,例如,血管造影,其水脂并不常占据同一个体素。近来,人们开始尝试着去解决单采集压脂SSFP中的局部容积效应,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5 结论

本文,我们研究了利用相位纠正算法来解决单采集相位敏感SSFP中相位误差的可行性。在没有使用特殊线圈,而且没有考虑是否存在线性相位偏移的情况下,我们得出了非常好的水脂分离像。

摘要:目的稳态自由进动序列(SSFP)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高对比度和高信噪比效率的图像。但是由于其亮的脂肪信号,SSFP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本文目的在于消除SSFP图象亮的脂肪信号。方法单采集相位敏感SSFP通过适当选择重复时间(TR)来获得相位差180°的水脂信号,利用此相位信息,可以快速而有效的获得压脂图像。结果人体和体模试验得出了很好的水脂分离图像,证明了采用此相位纠正算法的单采集相位敏感SSFP成像技术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压脂图像。结论经相位纠正的稳态自由进动相位敏感压脂技术,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压脂图象,避免了运动伪影,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稳态自由进动,压脂技术,相位敏感,相位纠正

参考文献

[1]Cart HY.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J].Phys Rev,1958,112:1693.

[2]Huang TY,et al.Fat and water separation in balanced steady-state free precession using the Dixon method[J]. Magn Reson Med,2004,51:243.

[3]McVeigh ER,et al.Phase and sensitivity of receiver coil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Med Phys,1986,13:806.

[4]Hargreaves BA,et al.Fat-suppressed steady-state free pre- cession imaging using phase detection[J].Magn Reson Med, 2003,50:210.

[5]Ma J.Multislice and Multicoil Phase-Sensitive Inver- sion-Recowry Imaging[J].Magn Reson Med,2005,53: 904.

[6]Borrello JA,et.al.Regional phase correction of inver- sion-recovery MR images[J].Magn Resort Med,1990,14: 56.

[7]Scheffler K,et.al.Magnetization preparation during the steady state:fit-saturated 3D TrueFISP[J].Magn Resort Med,2001,45:1075.

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 篇9

关键词: 二语写作 纠正性反馈 反馈方式

1.引言

纵观整个大学英语教学,随着“过程教学法”的深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了“反馈”这一概念。何为反馈?教师反馈是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激励和巩固知识(Vygotsky,1978)。Keh(1990)将反馈定义为“读者向作者提供输入,为作者修改文章提供信息,产出基于读者的文本(reader-based prose)”。反馈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面向作文语篇层面的反馈,包含内容和组织结构;二是针对作文表层语言错误的反馈,包含语法、词汇、拼写、大小写等(郭翠红,秦晓晴,2006)。20世纪70年代,过程教学法盛行的时期,教师及研究者普遍地认识到教师反馈的重要性(Hyland & Hyland,2010;Guo&Qin,2006)。近三十年,书面纠正性反馈一直是国外二语写作研究的焦点,国内学者的研究开始的较晚些,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这方面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国外纠正性反馈研究

书面纠正性反馈一直是国外二语写作研究的热点。Truscott和Ferris关于书面纠正性反馈的争论,拉开了国外对二语写作中的反馈进行广泛研究的序幕。Truscott(1996)坚持认为纠错反馈无效甚至有害,应当被舍弃;而Ferris(1999)不仅指出了Truscott研究的局限性,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Ferris,1995;Ferris et al.2000),以证明纠错性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准确性。基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2.1纠正性反馈是否有效

第一类关于纠正性反馈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一些研究显示,纠正性反馈对学习者帮助很大。Fathman和Whalley(1990)研究发现受到纠错反馈后的学生很少再出现语法错误。Ferris(1997)考察了47名水平较高的英语二语学习者的110份学期论文第一稿的批注和最终评论,研究结果显示,批注对二稿的修改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在Ashell’s(2000)的研究中,结果显示反馈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形式上的准确性,后测分析也表明学生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于语言形式上的反馈。然而,也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纠正性反馈对提高学生写作中语言的准确性没有益处(Kepner,1991;Polio,Fleck,&Leder.1998;Robb,Ross,&Short reed,1986;Semke,1984;Sheppard,1992)。在Semke’s(1984)的研究中,把学生分成四个组:直接反馈组,符号反馈组(学生自我纠正),只评价内容组,最后一组直接反馈和评价内容相结合组。最终发现三个反馈组和内容评价组在语言准确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2.2何种反馈方式更有效

第二类关于不同类型的纠正性反馈效果的研究。一些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和教师都偏爱直接反馈。Ziv(1984)对4名纽约大学生在写作方面进行显式和隐式反馈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显式反馈对学生帮助大于隐式反馈,尤其在句子层面,因为接受显式反馈的学生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句子的问题。Ferris(2000)通过对学生二稿写作的调查,分析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的效果,发现接受直接反馈的学生二稿写作优于接受间接反馈的学生。Komura(1999),Rennie(2000),Roberts(1999)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然而,也有很多研究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间接反馈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准确性或者达到和直接反馈类似的效果。Lee(1997)认为教师直接纠错行为虽然意图是好的,但是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反馈。Ferris和Roberts(2001)调查了72名英语二语学习的大学生,将其分为3组,标出错误类型组,只画出错误组,无反馈组。分析二稿后发现,三组无区别。Robb等人(1986)将日本某一大学的大学生分为4组,显示反馈组,标出错误类型组,只画出错误组和批注组,结果是所有组都有提高但无明显差异。

3.国内纠正性反馈研究

国内对二语写作中的反馈研究起步较晚一些,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者才开始逐渐关注反馈。近年来,国内兴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1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是否显著

国内学者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有效性研究探讨存在分歧。一方面,不少研究表明书面纠正性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时表达的准确性。陈晓湘、李会娜(2009)研究了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的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李竞(2013)采用样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了EFL背景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教师书面反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都表明教师的纠正性反馈对学生写作语言准确性及写作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不显著。贝晓越(2009)通过8周的实验,考察在多次重复写作任务的条件下教师反馈的效果,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确定纠正性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3.2从不同反馈主体及不同的反馈方式研究反馈效果

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表明,书面纠正性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学生在二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提高语言准确性和二语写作水平。国内目前也有很多相关研究,主要有不同反馈主体的对比研究,杨苗(2006)和杨丽娟等(2013)的研究表明,学生能有效地利用教师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修改作文。两种反馈方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但反馈的侧重点和有效程度不一样。第二类是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的效果研究,主要研究者有:张玮、邓跃平(2009),陈晓湘、李会娜(2009),姜琳、陈锦(2013)。此类研究的结论并不相同,目前尚无何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更好的定论,原因在于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往往只考虑了反馈方式这一变量而忽略影响反馈效果的比他变量。另外,苏建红(2014a,2014b)的研究探讨了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因素。还有一些学者考察了学习者对反馈态度的看法和态度问题,宋铁花(2011)、邱兆杰(1997)、李竞(2011)做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4.结语

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理论性不足,实证性研究在设计上存在着很多纰漏;实验设计的变量对学习者个体差异考虑不全面;研究的内容重复性较多。到目前为止,关于纠错方式是否有效、哪种反馈方式更有效的研究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未来该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应采用多维度的研究设计,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深入考察影响纠正性反馈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Ashwell, T. Patterns of teacher response to student writing in a multiple-draft composition classroom: Is content feedback followed by form feedback the best method?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9:229-255.

[2]Ferris,D. R.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commentary on student revision. TESOL Quarterly,1997.31(2):316-337.

[3]Truscott,J.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 Language Learning,1996.46:326-368.

[4]陈晓湘,李会娜.教师书面修正性反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5):351-358.

纠正研究的重点论文 篇10

绍兴是浙江省地级市,位于浙江中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大量移民的涌入以及城际间交流的频繁,普通话成为绍兴地区除当地话以外的重要交际语,由于受到方言影响,绍兴人说的普通话往往带有明显的绍兴口音,被戏称为“绍普”。这使得来自其他方言区尤其是非吴语区的人在理解上产生了一定困难,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绍兴人与外来人员的交流。了解绍普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消除语言上的障碍,而且可以窥探普通话对绍兴话的演变发展的影响,是观察城市化进程中绍兴方言变异的一个窗口。

二、研究概况

我们以越城区绍兴人为主要调查对象,首先采用小样本抽样调查法,根据绍兴话与普通话的语音比照分析绍兴人学习普通话常见的语音偏误,提出一系列“绍普话”发音特点的合理猜想,确定调查项目,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等,并据此拟定数篇与绍兴文化相关、为绍兴人所熟知的短文进行调查录音。录音时,要求对方用普通话朗读并复述短文。调查对象主要是以学生、教师、机关职员等各职业各年龄段的人。观察地点主要是绍兴市越城区各主要街道、百货公司和大型商场。调查对象共计59人,录音总时长680分钟。调查对象情况分布见下表:

三、声母语音差异分析

根据后期录音分析,我们发现,因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绍普话的语音特点不尽相同。其中,年龄是影响绍普话语音的最大因素。“绍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绍兴口音最浓重的普通话,说这种绍普话的人群年龄基本在40岁到60岁之间(60岁以上的人群有相当数量的人只听得懂普通话但不会说,故不列入研究对象),为行文方便,我们称这一类人为中老派,他们的普通话保留很多绍兴方言的语音特点,非本地人理解起来很是费力;第二类是语音上带有部分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这一类以25到40岁的青壮年为主,我们称这一类人为壮年派;第三类是基本不带口音的标准普通话,这一类主要是25岁以下的人群构成,我们称这一类人为青年派。下面根据录音语料,分析三类绍兴普通话声母的特征及纠正方法。

(一)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互相混淆

表一的统计结果显示,绍兴人出现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混淆的情况十分普遍,其中以40-60岁的中老派最甚,全部混淆,壮年派则次之。

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互相混淆现象在绍普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用舌尖前音替代舌尖后音现象。如把“扇 [?] 子”读成“散[s] 子”,“周 [t?]”读成“邹 [ts]”,“迟 [t??]”读成“瓷 [ts?]”等。但在朗读等注意力相对集中在字音的情况下发音者会对舌尖后音的发音有所纠正,却往往不到位,听起来是一个处在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中间的音。

另一种是舌尖前音误发为舌尖后音。绍兴方言中没有舌尖后音,因此,绍兴人在说话的时候不易准确区分,无法分辨舌尖前音字和舌尖后音字,往往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如把“资料”念成“知料”。

(二)浊声母基本保留

与吴语一样,绍兴方言中保留一套所谓的“浊”声母。塞音声母、擦音声母和塞擦音声母呈现清不送气、清送气和浊三分,如:布≠铺≠步,而普通话的声母中塞音声母、擦音声母和塞擦音声母只有清送气和清不送气两分,因此:布 = 步≠铺。

绍兴人尤其是中老派和部分壮年派常将普通话清音的声母发成同部位的浊声母。在调查中存在该现象的情况如下表:

壮年派的部分受访者(18位调查对象中7位),在朗读或者复述时注意到并试图避免,但他们读这些字时声调仍然偏低与清音有明显区别。青年派在21位调查对象中则只有一位有声调偏低的问题。

要纠正这个问题,就要根据“浊音低调,清音高调”的原则,发浊声母字时,提高声调,浊声也就跟着消失了。

浊辅音也影响部分调查者存在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不分的现象。浊声母在绍兴方言中没有送气不送气之分,但在在普通话中却分属不同的音位。这些送气音需要通过强记区分,容易混淆。如会将不送气音读成送气音,如将“以及”读成“以其”;将送气音读成不送气音,如将“婆婆”读成“伯伯”等。其中壮年派9人,青少派3人,老年派2人。

(三)舌根音发音部位靠后

普通话中如“好”“喝”等字,它们的声母为 [x],发音部位在舌根与软腭。绍兴方言中,这些字的声母都是 [h] 或者 [?],发音部位在咽腔壁甚至会厌处,[h]、[?] 和 [x] 听感上极为相似,中老派、壮年派甚至少数青年派在读这类字的时候往往将 [x] 读成 [h]、[?],或者相互混淆。如下表:

用 [h] 替代声母 [x] 现象尤其是在年龄偏大的人群中相当普遍,而且中老派中除了少数 [x] 声母字发 [?] 外都用 [h] 取代 [x],如“杭”“晦”“好”“荷”。误发成 [?] 的字不多,调查者中存在该错误的也相对较少,但绍兴方言中声母为[?]的“喝”“后”“和”“回”等常用字发成 [?] 的概率很高。

因此,无论是中老派、壮年派还是青少派,在发舌根音声母时发音部位靠后。参见下表:

要改正舌根音的发音问题,可以从日常简单的语音训练入手。舌根音“哈哈”作为日常语气词,发音简便且有利于心情愉悦,绍兴人最常用且发音正确,可以此为代表练习 [x] 的发音,举一反三运用到舌根音的读音中。

(四)鼻音声母 [n] 腭化

绍兴方言中,有鼻音声母 [?],只与 [i]、[y] 拼合,发音时舌面中部与硬腭靠近,听感上与鼻音 [n] 有区别,中老派、壮年派和青年派在说普通话时,当鼻音 [n] 和 [i]、[y] 也即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时,如“女”“念”“娘”“宁”“鸟”,往往会念成腭化音[?]。

鼻音声母 [n] 腭化的原因并非表现在鼻音本身,而是受其后接元音起始阶段的发生部位影响。面对这样由于声韵拼合造成的发音问题,只要注意在发鼻音 [n] 尤其是鼻音声母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时,“将舌尖抵住上齿龈,要顶满,挡住气流,并使软腭下垂,让气流通向鼻腔,从鼻孔出来,声带颤动”,做到正确发音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腭化现象。

(五)用 [z]、[l]、[?] 替代普通话中的通音 r[?]

普通话中有一个通音声母r,国际音标为 [?],如“热”“肉”“人”等,发这个声母时,舌体中部下拉,两边翘起靠近硬腭,气流从舌体的中间穿过,几乎不产生摩擦,这个声母比较难,在习得过程中,人们会用其他声母替代。

绍兴方言中没有r声母,往往会用方言中与之对应的声母替代,中老派尤其明显,他们或者用 [l] 替代,如“热”“扰”“肉”,或者用 [?] 替代,如“如”“茹”,或者用 [z] 替代,如“然”“让”,因人而异,壮年派和青年派往往倾向于用 [l] 替代。

纠正r[?] 的读法首先要让绍兴人学会正确发出r声母,初学时,将sh延长,声带震动起来便是r。普通话3500个常用字中读舌尖后音声母r的字并不多,因此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练习r声母。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朗读方法来将其与 [z]、[l]、[?] 进行区分。比如区分r[?] 与 [l]: 如 (rú)—卢 (lú), 乳 (rǔ)—鲁 (lǔ), 绕 (rào)—烙 (lào)。

(六)零声母

普通话中的音节结构,绝大多数是声母加韵母,但也有一部分音节是只有韵母而没有声母的,在语音学上后者称为“零声母”音节,如“衣”“汪”“鱼”等。零声母其实就是一个不带辅音的音节,其开头部分的音色或者是半元音,或者是紧喉音 [?],因人而异。绍兴话中所谓的零声母其实是有声母的,声母是紧喉音 [?],来自中古影母的字在现代绍兴方言中声母都读 [?],而普通话中零声母的字来自中古疑母、晓匣母和影组,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中老派和壮年派在说普通话中的零声母字时,会用其他声母替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韵头为 [i] 或者 [y] 的零声母字加声母,绍普中会加 [?] 的声母,如“游”“也”“与”“要”“鱼”“月”“用”等字;第二种情况,加声母 [?],如“严”“年”等字;第三种情况,加声母 [v],韵头为 [u] 的零声母字,绍普话中会加声母 [v],如“文”、“往”“玩”“为”等字。

发音者在发韵头为 [i] 的零声母字时,牙齿对齐,口形扁平,舌尖接触下齿背,使舌面前部稍微隆起。在发韵头为 [y] 的零声母字时,发音基本与 [i] 相同,只是嘴唇要撮成圆形。在发韵头为 [u]的零声母字时,要注意把双唇拢圆,不要让下唇和上齿接触。

四、结语

本文分析的是绍兴普通话声母的发音差异,总结如下:

(1)中老派由于一直生活在绍兴,前期一直用绍兴方言进行交流,形成口音的定式,从而影响其声母的准确发音。主要表现在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互相混淆、浊声母基本保留、根音发音部位靠后、鼻音声母 [n] 腭化、用 [z]、[l]、[?] 替代普通话中的通音r[?] 等,这些问题根深蒂固,即使中老派在说话时有意识地控制,也很难做到完全正确地发音。

(2)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的差异导致壮年派的普通话标准程度各不相同。经常从事需要用普通话交流的职业人群,普通话相对标准,因为他们会在对话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和改进。而在日常普通话使用率低的人群所说的普通话就明显带有绍兴方言的特点。比如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混淆、浊声母基本保留等在壮年派中就占有相当比例。

(3)青少年派自小生活的便是普通话交流普遍的环境,所以他们的普通话相对中老派、壮年派最为标准。但他们也具有绍兴各年龄段人群普通话的通病: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互相混淆。

上一篇:企业网络营销问题下一篇:工程项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