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纠正

2024-09-01

分析与纠正(通用11篇)

分析与纠正 篇1

在小学体育课教材中,“跑”类教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每学期的体育课也安排了不少学时“跑”的内容,但我们的体育教师是否注意到了一个细节——现在许多小学生直线跑时跑着跑着就跑偏了。笔者认为这里面大多数学生不是故意行为,而是一种“跑姿的变异”。

笔者通过日常的观察及教学实践得出“跑偏”现象在小学低段是普遍存在的。本文通过对小学生“跑偏”现象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旨在总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

一、小学低段体育课堂学生“跑偏”情境分析

学生在跑步时本应按跑道、路线练习或比赛,但却跑不直,甚至跑成折线或S形,分道跑时会出现“串道”的问题,导致既影响自己又牵连他人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伤害事故 (运动鞋踩到别人的脚或把别人撞翻、绊倒等) 。这种“跑姿的变异”,是由诸多因素导致的。

(一)眼睛没有看前面

跑步时,学生的眼睛起着“导航”的作用,本应看向前面,可是有的孩子眼睛不知不觉地看了“天空”,导致两腿“打结”绊倒;有的孩子由于自控力弱,随意爱表现,最终闭眼跑向铁栏;有的孩子因自身协调能力弱,出现了无意识的“低头歪脑”跑。

(二)两臂“错”摆,腿力不一

笔者任教的班级,三位学生的摆臂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李同学在30米快速跑时是“左右横摆”着跑,张同学是“打鼓式摆”着跑,王同学是“一弯一直摆”着跑。(下课后,我问他们注意到了自己的摆臂姿势没有,回答:没注意过,反正就这么跑了)

从三个学生回答中不难发现低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够的,他们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出现“左右横摆”“打鼓式摆”“一弯一直摆”主要是孩子们两臂摆动不同步,或左右或上下摆。他们想跑得快、跑得直以至于用力摆臂,根本不知道该摆到什么位置,用多大力。两臂摆动路线异化和用力大小不均导致跑偏方向。

还有一次二(5)班和二(8)班正在人工草坪进行半场迎面接力赛。呐喊声此起彼伏,响彻操场。只见5班的卢同学接棒后,两腿前后摆动时“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跑,结果卢同学鬼使神差地跑到8班接棒同学这里,最终被8班的陈同学反超,输掉了一局。失落、沮丧都挂在5班同学的脸上。

卢同学之所以“跑偏”其实和他两腿摆动时“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跑有关,反映出卢同学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和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比较弱。这一时期的孩子,肌肉含水多、肌纤维较细,力量不足。同时,腿部力量控制不了身体的平衡引起了身体左右摇晃,最终导致跑偏。

(三)身体紧张,不免跑偏

“老师,我很害怕跑步。”一个弱小的一年级小女生悄悄地告诉体育老师。

“没关系,你就跑吧,跑慢一点也没事。”

只见小女生咬着牙站在起跑线上。哨音刚落,她就跑偏了且面无表情地跑过终点。

从她的面部表情和跑步时身体的四肢僵硬就能看出紧张的情绪使小女生畏惧跑步。这些性格内向、接受能力比较慢、胆子比较小的孩子身体过于紧张,使跑的直线性发生变化而出现跑偏。

二、小学低段学生“跑偏”现象的纠正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低段学生“跑偏”是可以预防和纠正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否能安全、有效开展,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针对“跑偏”的不同原因,笔者以解读教材为基点,以了解学生为起点,提出了相应纠正措施。

(一)直线跑时“向上(下)看”或闭眼跑偏的纠正

为了避免看“天空”和“低头歪脑”的情境再次出现,笔者针对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纠正。笔者通过语言激励和不同的练习方法强化“眼睛平视前方”这个目标,从而纠正了直线跑时学生向上或向下看的错误动作。例如:

师:吴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原地踏步走时眼睛能一直看着我的引导牌。身体要正直,目视前方,抬头挺胸。

(生很认真地听着哨音做原地踏步走练习)

师:嗯,同学们走得不错。下面,我们要进行行进间的踏步走练习。要求还是身体正直、目视前方、抬头挺胸,眼睛看吴老师的引导牌。

(生按要求继续听哨音进行行进间的踏步走练习)

对故意闭眼跑的“小调皮”们采取的纠正措施:

(1) 通过视频播放一个个由于故意闭眼跑偏导致伤害事故发生的真实事件, 教育孩子们直线跑时睁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举例说明为什么盲人在赛跑时一定要有人在旁边做引导的原因。告诫“小调皮”不要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

(二)直线跑时两臂摆动不协调和两腿蹬摆力量不均跑偏的纠正

李同学的“左右横摆”,张同学的“打鼓式摆”,王同学的“一弯一直摆”还历历在目。

【课例再现】

师:同学们,他们三人手臂摆得对不对啊?

生:不对。

师:哪里不对?

生:看得很别扭,感觉不对。

师:三位同学自己觉得对不对啊?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支支吾吾)

针对他们的三种“另类”摆姿,如何纠正呢?

(1) 原地或行进间的踏步走练习。这有利于水平一学生建立正确的摆臂技术表象,原地踏步走→行进间踏步走,通过简单地走,巩固摆臂技术,体会摆动的路线和方向。

(2) 原地前后快慢摆臂练习。要求:两脚前后开立,重心在两脚之间,听口令进行节奏性的摆臂练习和负重摆臂的练习。这有利于两臂的协调配合,提高用力的一致性。

对“深一脚、浅一脚”身体晃动着跑采取的纠正措施:

(1) 两腿交换跳练习,使两腿力量尽量趋向于平衡。身体的协调能力也会对跑偏有很好的帮助。

(2) 原地或行进间抬腿练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提高了下肢的力量,也增加了上下肢的协调性。笔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用口诀化记住抬腿练习要点:“身直”→“一抬”→“二靠”→“三放”。

(3) 跳格子游戏。利用“跳格子”对平衡学生身体的上下肢能有很好的效果,有利于对错误动作的纠正。同时学生兴趣很大,在玩中平衡了两腿的力量。

分析与纠正 篇2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在这次自查自纠活动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析自己、审视自己。

1、首先,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才能在业务上有新思路、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其次,多年来的从教,使我认识到: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中踏踏实实的工作,默默无闻的付出。并自觉遵守《教师法》,以它为准则,时刻提醒自己要依法执教。这样的人生才会过的充实有意义。

2、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学校。因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都要将校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以“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精神来指引我。在做好教具、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敢闯新路。工作中本着“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的原则来设计活动,并做好记录。

3、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学生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所以,我要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学生。

4、存在的问题:

1)、工作有时不够扎实,遇到困难虽然能知难而进,但是坚持不够,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时畏首畏尾,不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2)、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解决学生的思想上的问题常常不能得心应手。

3)、对待学生有急躁情绪,不够耐心。

二、整改措施

1、严于剖析自己。严于剖析自己,需要一些勇气和信心,但它是对自己高度负责的一种表现,剖析自己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自己、深刻认识问题的过程,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具体行动,也是对自己的实际考验。我也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特别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是很不容易的。我要用井冈山精神激励自己,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不能就滞留于现状,我要做到真正剖析自己,要为自己定好位。我不能把自己降低为普通老百姓,不能仅仅按老百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同事和领导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素质。

加强业务学习,并作好要点笔录。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切实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3、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给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分析与纠正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易错字;预防与纠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易错字的预防和纠正方法分析一直都是重点和难点,小学语文教师也逐渐加深对学生易错字的预防和纠正方法的分析研究,降低学生的易错字频率对提高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作业准确率等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生易错字的形成原因

现阶段在小学中年级学生中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原因

首先,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是很成熟,心理水平的发展对错别字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小学生对视觉、听觉等感官都是有选择的,但是由于心理水平的不同,对所接收的信息的反应强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会影响他们对汉字的思考,从而使用易错字。

其次,易错字的形成与小学生的写字习惯也息息相关。由于小学生对所接收到的信息是有选择的,因此有些信息会在小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些则不能留下印象,而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强化小学生对重点汉字的记忆,经常会举反例进行强调,而小学生经常会强化对反例的记忆,从而容易形成易错字。

2.教师原因

小学中年级易错字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有着莫大的关系。首先,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都有很大的依赖,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能够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规律都会影响学生对易错字的认识。如果教师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同时没有将汉字的读音、形象、意义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汉字理解的错误,形成易错字。

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会对易错字的形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在对小学生进行识字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使学生可以对音形义的字型模式有所构建,但是现阶段教师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小学生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忽视对汉字读音的教学,从而不能很好的将汉字的读音与书写结合起来,从而容易引起学生易错字的形成。

二、小学生易错字的预防与纠正方法

随着人们加深对小学生易错字的预防与纠正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对小学生易错字进行预防和纠正:

1.创新识字教学方法

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学习,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导致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识字情况,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易错字。所以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减少学生对学习识字的紧张感与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积极性,更加主动的加入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全面掌握学生的识字情况,然后根据个体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字教学。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方式被逐渐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在识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对汉字的形象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注意力,利用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对汉字进行深刻的记忆,从而减少易错字的产生。

2.加强对学生易错字的干预

教师在激起学生的识字兴趣后,对于学生在识字的前期应该加强干预。因为我们都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对于识字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应该在识字的前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对汉字建立正确的第一印象,从而减少易错字的产生。

另外,教师在进行易错字的干预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举反例对学生进行汉字记忆的强化,因为受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对老师强调的知识会有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们却不能进行有效的识别,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识字引导时要注意加强正面的引导,从而减少学生易错字的形成。

3.帮助学生建立错字本

学习汉字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对易错字的纠正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建立一个错字本,将自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易错字积累起来,然后定期对错字本上的易错字进行整理、复习,加强记忆,通过长期的积累,减少易错字的使用。

综上分析可知,小学生出现易错字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心理水平的限制以及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采用有针对性的识字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与兴趣,通过加强对易错字的干预力度,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减少小学生易错字的形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华.基于语料库的中小学生错别字类型多元解析[D].鲁东大学,2007.

[2]王红日.教师因素影响下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丁凤琴.预防和纠正中年级学生写错别字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23:119.

分析与纠正 篇4

1资料与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抽取出院病历288份, 分两组。根据目标陈述结构的5个组成部分逐一分析。第1组:2007年1月-2008年6月144份, 目标1 011条, 错误目标占51.3%;第2组:2008年7月-2009年12月144份, 目标1 019条, 错误目标占9.1%, 制定者为临床责任护士。

2结果

按目标陈述结构的5个组成部分进行分类, 见表1。

3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主语错误。

护士把主语制定成护理行为。如:术后疼痛的其中1条目标是每2h用止痛药1次, 使病人疼痛缓解, 产妇知识缺乏的其中1条目标是出院前教会产妇学会给婴儿洗澡。

3.1.2 谓语和行为标准错误。

护士使用无法观察和测量的词。如:病人掌握疼痛原因;病人了解胰岛素注射法。摄入液体;句中“掌握”、“了解”、“足量”不可测。行为标准还存在缺项, 如:每月病人体重增加。那么增加多少?这样导致护士间的工作不够明了。

3.1.3 条件状语错误。

应有条件状语时护士漏写, 制定的目标脱离实际。如:下肢骨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其中1条目标是2个月内病人能下床活动;癌病晚期疼痛病人需用疼痛控制仪时的知识缺乏其中1条目标是1周内病人能使用该仪器, 以上2句中分别缺了“借助拐杖”和“在护士指导下”的条件状语。

3.1.4 时间错误。

制定的时间不切合实际, 只为符合陈述结构的要求而订。如:截瘫病人大、小便失禁, 脑外伤后病人颅内压调节能力下降、记忆障碍等护理诊断的目标, 其时间护士很难制定, 制定了时间也是不符实际的。

3.2 对策

我院护理部根据目标制定中存在的错误原因, 提出针对性的教育目标, 把护理程序的每一步骤设一专题讲座。目标的专题讲座内容是定义、制定目标的意义、目标的结构组成和原则及临床上制定目标中易出现的错误分析等学习、讨论。笔者十分强调以下几点。

3.2.1 目标必须以病人为中心。

在教育与实践过程中, 强调目标以病人为中心, 不是护理行动本身。主语是病人及其身体的任何部分或家属。有时主语省略, 即指病人。如:听诊呼吸音清晰:术后2d自动行走100m, 2次/d。前面提到的术后疼痛的目标应改成:用药2h后, 病人自述疼痛有3级以内;产妇知识缺乏的目标应写成:在出院前产妇学会给婴儿洗澡。

3.2.2 目标可观察、可测量。

这点是指目标结构中的谓语和行为标准。谓语是指主语将完成的行动, 必须使用行为动词。在临床护理中, 为便于初学者使用, 笔者总结了常用行为动词, 见表2, 并从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态度领域分类。其实, 行为动词并不止这些, 也并不绝对按此表分类应用, 熟练后可灵活通用。行为标准是指主语进行该项活动所达到的程度, 主要包括制定的量、距离、速度及“什么、什么限度”等。如:前面曾提到的4个目标应改成:病人能说出疼痛原因;病人能操作胰岛素注射摄入100ml液体;每半月体重增加0.5kg, 谓语和行为标准在目标制定中不可缺少。

3.2.3 目标应有明确的针对性。

目标应针对护理诊断或问题, 有利于评价。在实践中, 强调目标要个体。一个护理诊断可有多个目标, 但一个目标不能针对多个护理诊断。如:腹部手术后疼痛的目标是: (1) 病人诉疼痛台度小于3级; (2) 诉夜间眨眼7h; (3) 能进行有效呼吸; (4) 能下床行走。如果疼痛是由于足痛引起, 那么上述目标中的 (3) 不适合。

3.2.4 目标应简短, 切实可行。

目标要求明确, 简短易懂, 一目了然, 同时考虑病人的财力、物力、智力和身体状况。如:截瘫病人躯体移动障碍的其中1个目标:甲护士制定1个月内学会使用轮椅;而乙护士定为1个月内下地行走。显然, 后者脱离了实际。

3.2.5 目标应有时间限制。

笔者目前采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两种[1]。前者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 (几天甚至几小时) 能达到的目标。如:3d内病人自行行走50m。后者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实现的目标, 一般为数周或几个月。如卧床期间不发生褥疮。在临床上, 笔者认为有的目标时间护士很难估计, 可不写。但必须强调:绝大多数护理诊断的目标, 护士应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及评判性思维制定, 如:知识缺乏、角色紊乱、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等护理诊断。

3.2.6 条件状语应符合实际情况。

条件状语是指主语完成该活动所处的条件。笔者反复强调有的目标必须有条件状语, 有的不需要。如:大手术后病人活动无耐力的其中1个目标是术后2d内病人在护士协助下下床活动。术后1周病人能下床活动, 此时不需要条件状语。

3.3 成效

通过对预期目标制定的质量检查及对存在错误的综合分析, 采取了针对性的教育目标训练与实践。主要从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育目标训练与实践。主要从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 把护理程序的知识结合课堂理论与举例、病例讨论、护理查房等形式培训[2], 持续4年多, 每年培训3~10期, 每月临床护理查房1次, 经过反复循环与考核, 全院护士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和掌握, 并自觉地付诸临床实践, 使预期目标制定逐步降低, 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病历,预期目标,错误分析与纠正

参考文献

[1]刘云.系统化优质护理临床应用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40-46.

学校人才管理的误区与纠正 篇5

误区之一:

考核教师目的是为了奖惩

大多数中学很重视对教师的考核,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考核计划,以结果推过程,将考核成绩作为对教师奖惩的依据,通过考核来体现差距,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但这种考核计划的出发点忽视了通过考核促使教师改进不足,完善自己特长的一面。换言之,教师考核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如何促进教师的成长,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而不是仅仅为了奖惩。对工作考核的角色定义应是开发教师的各种潜能。

误区之二:

提高待遇就能刺激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中学简单易行的方法是给教师提高待遇,以此来体现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的成就感,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实际上往往待遇的公平性比高薪更让教师注重。许多学校的相关政策常常没有注意到待遇的内部一致性和公平性。经常发生不提高待遇有意见,待遇提高了意见却更大了的反常现象,其原因就是没注重薪酬的公平性。

误区之三:

外来的和尚就是会念经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中学教育也不是世外桃源。许多学校不断从校外招聘人才充实自身,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正常流动可以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组合,这本无可厚非。但一些学校在看到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同时常常忽视对原有教师的潜能开发,看不到原有教师的长处,不能有效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他们各展其才,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受到束缚,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因此学校应当用人唯才,任人唯贤,爱护和重用人才,将真正的人才提拔任用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营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让他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误区之四:

“激将人才”就是激励人才

人才管理的关键是激励人才。激励人才就在于如何处理工作要求与教师需要的关系,中学人才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建立和强化教育工作与教师自身需要的联系,使两者互相转化,从而促进工作态度的改变,实现事半功倍。

一些学校的人才管理只知道使用人才,不知道如何尊重人才。为了更好激发教师的能量,一些中学管理者常常采用“激将”的办法,有意无意地实行教师攀比,挑动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刺激教师不断进行投入以换取竞争中的优势。结果造成同事之间关系紧张,教学中各自为政,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这种无视教师情感的做法,实际上是贬低了人才,必然影响到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不容易产生对学校的心理认同,不能真正激励教师。

由此可见,要做好中学人才资源管理,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管理思想,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以“人本”的思想感召人

“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即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及学校的最重要资源,通过激励,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就中学而言,“人本”思想的核心就是学校人才管理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信任教师,发展教师。“人是永远不能满足的动物”。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另一种新的更高的需求便会出现。人本管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即想什么,要什么,并如何适当予以满足。在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中,教师的要求更主要体现在精神层次,即能否得到信任,能否得到尊重,自我价值能否得到实现。信任是根本,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一个人只有在得到一定程度信任的情况下,才能愉快地投入工作,干出成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自我价值也就得以实现。中学管理必须注意用信任和尊重换取教师的责任感,使之发挥最大潜能。

其次要以“民主”的思想凝聚人

所谓“民主”的思想就是按照民主的要求管理学校,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在中学人才管理中按照民主的要求去处理学校发展和教师之间的关系。

民主思想的核心体现在教师的平等性和参与性。平等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条件的平等。具体而言就是教师的待遇享受和成功机会要均等,让每一个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给予的成就和满足,实现教师的群体和谐,为他们的潜能发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参与性是指在学校管理中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管理中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体,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民主管理的思想有利于培养教师的学校认同感和对教育的共同责任感,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学校为我,我为学校”的理念。

最后要以“科学”的思想约束人

分析与纠正 篇6

杀球是大家都喜欢采用的进攻手段,但其技术结构相对复杂较难掌握。要求运动员动作细腻,具备一定的速度、力量,协调及专门化知觉能力。运动员要较好地掌握和提高其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也给教学目标的完成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一学年对学生杀球技术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动作将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纠正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与立意抽样相结合对240人中的40人进行了一学年的跟踪观察,记录整理杀球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身体姿势的错误

据跟踪观察发现队员对杀球动作技术的概念不清楚,在进行正手杀球时身体姿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形,造成杀球时发力不集中效果差(见表1)。(1)前压式。杀球时在击球后跟进动作产生了错误,没有把身体的重心移至左脚,身体也没有随着惯性略向左转,而是把身体连同手臂一起压了下去,错误地以为这样能获得更大的力量。其相反身体过于下压动作幅度过大导致杀球下网的可能性,而且还会因为身体重心的不稳定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连续性处于被动状态。(2)后倒式。杀球时身体没有拉成反弓,击球的时候重心仍然是落在右脚,没有了跟进的动作形成了手臂往前压身体向后倒。这样的杀球不能充分利用腰部与腿部的力量,导致球速慢,球容易下网,对再次的快速移动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2 挥拍的错误

杀球时挥臂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挥臂的快慢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扣杀的质量。(见表2)。

2.2.1 以肘为轴

杀球时手臂没有充分地舒展不是由前臂带动上臂发力,没有以肩为轴由下向上传力,而是以肘为轴直接闪腕。这种方式降低了杀球的击球高度,也切断了腰腹与腿部力量的输送,造成用力分散,同时也因为击球点过低加大了扣杀的下网率。

2.2.2 握拍紧压腕

甩腕(鞭打)是羽毛球杀球球技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的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错误:一是扣球时手腕绷得太紧,动作过于僵硬,球拍与手不成一条直线,击球时手腕没有甩腕(鞭打)的动作,个别严重的甚至还有伸腕的现象,击打时靠手臂的挥动发力,这样的杀球压不住球来球导致初速度慢。二是许多的学生急于通过杀球来得分的情绪往往使握拍过紧,动作僵硬,影响了动作的突变型,使技术结构走了样,甚至把球杀到了自己脚下。

2.3 击球点的错误

正手杀球的击球点在右肩前上方或在头顶正上方。击球点靠前杀球容易下网、击球点靠后则不便于发力或将杀球机会变成了击高远球、击球点靠左右侧不便于发力也难以控制拍形角度(见表3)。造成的原因主要是欠缺预判、移动慢、空间知觉能力差等因素。

2.3.1 预判

预判是击球动作中的第一环节是移动和击球的基础。部分学生对来球反应迟钝无法判断球的弧线与最佳落点,没有做好提前取位的击球准备,出现等球快到自己头顶或者身边了才能做出反应。在这种慌乱紧张的状态下,往往延误了战机很难找到合适的击球点。

2.3.2 移动

步法灵活快速度的移动能保证合理的击球位置及最佳击球点。部分学生出现在击打远离自己身体的球时经常出现手忙脚乱移动不到位的差错。主要原因是一:不能根据来球距离自如灵活的运用垫、碎、跨、并步、交叉步。造成身体起伏不定重心不稳,脚步跟不上球的节奏。原因是二:起动时喜欢左脚先动(右手为例),造成重心要落在右脚缩短了移动的距离又打乱移动节奏破坏了身体的平衡性,出现处于力不从心很被动的状态。

2.3.3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球飞行的空间定向感觉。学生表现的敏感度不同,加上球龄及专业经验的区别,往往造成击球时的最佳点或偏离、动作走样、发力分散等不同现象。

2.4 具体纠正方法

(1)挥拍练习。背记杀球动作要领并对镜子,徒手挥击固定球或树枝,每天练习80-100次,仔细体会的过程加深对扣杀技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念,做到动作到位准确合理。在做内旋外转绕八字的“∞”挥拍。(2)原地手掷羽毛球。面对墙2米左右站立,用拇、中、食指捏住羽毛球的球托模仿扣杀球的动作,用力将球向前上方掷出。主要是让练习者体会正确的发力次序并保持动作的连贯性流畅感,尤其是那些挥臂速度慢、手腕控制不好者,通过反复的掷球练习动作将得到极大的改善。(3)多球练习。经过一段挥击固定球练习后可进行多球练习,连续完成80-100个杀球。提高练习的强度和密度,有利于加强杀球动作技术的稳定性使动作定型。提高练习者的快速反应、脚步的快速移动、耐久力及对乱球的处理能力。

3 结论与建议

(1)杀球技术在羽毛球运动中运用极多是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对初学者尤为重要;(2)易犯的错误有握拍紧压腕、身体后或倒前压、击球点偏离最佳点、无预判意识、移动慢、空间知觉能力差;(3)杀球技术结构相对复杂动作难度较大,可做挥拍、原地手掷羽毛球、多球练习;(4)加强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及柔韧性的体能训练;(5)从专业理论上加深对动作要领结构的清晰认识。

参考文献

[1]肖杰.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6:221-240.

[2]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羽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9:232-244.

[3]王家宏,施志社.怎样打羽毛球[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10:74-75.

分析与纠正 篇7

关键词:PICC,异位原因,纠正,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自90年代在我国开展以来,以其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耐高渗、便于长时间留置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普遍推广,尤其适用于肿瘤病人的化疗,其留置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管头端的位置。资料显示[1~2]导管头端的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若头端异位于其他血管,极易导致静脉炎、回血后导管堵塞、静脉血栓[3~4]等并发症而在治疗未完成时就拔除导管,从而使留置时间缩短,有时需重新置管,既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若异位于右心房及以下,可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因此将异位的导管纠正至正常位置可杜绝或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保证患者PICC置管期间的安全。我科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共置管168例,发生导管异位16例,我们对16例导管异位的患者及时实施了纠正,并分析了导管异位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导管异位的患者为16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2岁,男6例,女10例,均采用4Fr的PICC导管。

1.2 置管途径

16例患者经贵要静脉插管5例,肘正中静脉4例,头静脉7例,其中左臂置管11例,右臂置管5例。

1.3 异位部位

由X线摄片确诊,导管尖端异位于颈内静脉7例,异位于腋下静脉8例,异位右心房1例。

2 导管异位的原因

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问题,发生率为4%~38%,常错位于同侧或对侧颈内静脉、腋静脉、胸廓内静脉、右心房或右心室[5],主要与患者体位不当、血管变异、经头静脉穿刺、有纵膈肿块、以往血栓形成史、手术史、放疗史有关。经验表明,由于穿刺时患者体位不当,强行送管是造成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主要原因。如患者呈强迫体位、肥胖、颈项强直、颈部纤维化、神志不清而无法配合偏头,当导管送至锁骨下静脉时有分叉,上可至颈内静脉,下可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因患者不能有效曲颈压迫颈内静脉,加上操作者也未使用有效的方法压闭颈内静脉,导致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PICC置管因其在静脉内走行较长,途经颈静脉、锁骨下静脉、左右无名静脉等会合处,最终达上腔静脉,故有时在静脉会和处产生导管异位现象。[6]经头静脉穿刺时,因头静脉分支多,静脉瓣相对较多,在腋静脉上方汇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之前多有1个静脉瓣,导管不易通过而返回腋静脉[7];头静脉在与锁骨下静脉入口连接处形成上弓形[8]因上弓形角度问题,导管不能顺利进入上腔静脉,尖端抵触血管壁而折返进入腋静脉。在临床应用中发现,PICC导管厂家提供的操作指南中建议测量方法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该测量方法实际置管过深,导管易异位至右心房,需进行长度修正。

3 导管异位的初步判断与纠正

3.1 初步判断导管末端的位置

置管后可推注少量冰盐水,如患者感觉耳后或腋下发凉,即可判断导管异位。如果不能确定导管是否异位,可暂不撤导丝,用无菌治疗巾包裹,经X光确定并调整位置后再撤去导丝,但此方法可使患者穿刺部位的出血量增加,因此需加压按压穿刺点。

3.2 纠正导管异位的方法

患者经X光确定导管异位的位置和长度后,立即在无菌操作下抽出导管15~20cm,使导管尖端到达锁骨下静脉分叉处,以2.5%碘伏消毒体外导管,再用灭菌生理盐水擦拭导管,用无菌镊子夹住导管近穿刺点处轻轻回纳,回纳时嘱患者采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与身体成90°,头转向穿刺侧手臂,尽量使下颌靠近肩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锐角,以便导管通过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若此时导管内已无导丝,导管变软,送管困难时,可轻微转动导管边冲生理盐水边送管,有助于使导管尖端漂浮到位,不易打折,如遇置管受阻,很可能是再次异位,应重新纠正,回纳后可推注少量冰盐水来确定导管位置或进行X光复检。对于导管异位至右心房者,只需将导管撤出2~3cm即可。

4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通过此方法回纳导管纠正异位,一次回纳成功13例,2例2次回纳成功,1例回纳失败,改为对侧肢体穿刺,成功置于上腔静脉。

5 护理

PICC置管异位如不及时调整导管位置易致静脉内膜损伤,使置管期间静脉炎及血栓的发生几率增加,及时将导管调整至正确位置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纠正导管异位,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5.1 体位

回纳时嘱患者去枕平卧位,穿刺手臂与身体成90°,当导管顶端到达肩部时,让病人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对于强迫体位等不能转头者,由助手帮助颈内静脉近心端,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

5.2 严格无菌操作

回纳导管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铺无菌区,戴无菌手套,确定异位后应在1~2h内给予导管回纳,不能间隔时间过长,如超过24h不应再进行回纳,以免继发导管感染。

5.3 正确测量长度

病人置管手臂平伸与身体成90°,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3肋间,总长度减去2~3cm[9]。

5.4 心理护理

置管前向病人讲解操作过程,告知置管的目的、优点及注意事项和相关并发症,以及采取的相应对策,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导管异位就不会过于紧张,以免血管收缩痉挛,从而提高回纳导管的成功率。

5.5 解除血管痉挛

由于导管刺激和情绪紧张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时,可给予按摩或热敷上臂血管走向处,并教会病人放松情绪,和病人交谈轻松的话题,转移注意力,使静脉舒张,减轻导管回纳的阻力。

5.6 置管时血管的选择

文献报道,贵要静脉是PICC置管的最佳选择。我们在回纳过程中也发现,贵要静脉因为管径最粗,静脉瓣少,回纳时较顺畅,正中静脉其次,而头静脉因其解剖特征,回纳时受阻次数较高,甚至有发生第2次异位的可能性,因此血管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导管异位后的回纳。

5.7 静脉炎的预防

由于退出导管异位长度后再重新送管,对血管内膜有一定的刺激,静脉炎的预防至关重要。本组16例操作完毕后,从PICC穿刺点上方至肩关节给予湿热敷,每日4次,每次30分钟,连续7d。本组均未因调管发生静脉炎。

参考文献

[1]宋林萍.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在癌症病人化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50.

[2]罗秀娟,繆景霞,周瑾.PICC置管致肘静脉血栓形成一例分析与思考[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7):95.

[3]陈雅致,石新华.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理学报,2007,14(2):65~66.

[4]徐惠丽.PICC置管的临床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72~73.

[5]何忠杰.危重患者斜卧位、坐位锁骨下静脉的上下入路穿刺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7):403.

[6]何忠杰,林洪远,翁志华,等.危重病急救医学[J],1995,7(4):231~232.

分析与纠正 篇8

一、错误的分类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正确分析错误并恰当地纠正错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教师而言, 必须明确学生所犯错误的类型, 判断是否需要纠错、何时纠错以及如何纠错。Corder认为, 语言错误可以分为两类, 分别为“错误”与“失误”。

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别, 错误是语言能力不足的体现, 是学习者没有真正掌握目的语言体系而犯的错误, 往往是有规律地反复的, 学习者没有认识到错误并且没有自我校正的能力。而失误指的是某种口误是学习者受到一些其他因素影响所犯的错误, 而并非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问题。这类错误的出现往往是偶尔的不规律的, 学习者本身对语言有很好的掌握, 如果一旦意识到错误就会很快自我更正过来。

二、解决课堂口语错误的策略

(一) 是否纠错

根据上文的讨论, 教师在注意到学习者错误的同时, 要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别, 学生所犯错误是学习能力不足还是一时的失误。如果是失误可以不做纠正, 大一新生刚刚入学, 面对全新的环境心理上可能会有一些变化, 不安、兴奋、紧张都是可以理解的。再者, 刚开始新的学习阶段, 往往学习热情较高, 反复纠正这样的错误会打击到学生的热情, 但若同样的错误频繁出现, 教师可稍作提示。对于错误, 教师要稍加用心来进一步判断错误类型, 即前系统性错误、系统性错误还是后系统性错误, 也就是说学生所犯的错误是由于不了解目的语的某条语言规则, 或对所学过的某些语言规则理解或掌握的不完整, 还是对所学规则掌握的不够熟练。第一种情况, 教师可根据错误对表达的影响程度决定, 若是影响到整个句子结构, 那么就需要进行更正, 反之则可以忽略。第二种情况, 教师应做相应的更正,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过的知识。第三种情况, 教师只需做出提示, 学生可以自行更正。

(二) 何时纠错

即时纠错、延时纠错、推迟纠错是教师在纠错时需要考虑的三个纠错的时机。例如, 在没有特殊的连贯性要求的基础上, 学生有能力了解并消化的小错误可以采用即时纠错, 这样可以很好地加深学生对错误的印象。但若在一些强调表达连贯性的课堂活动中, 如课堂辩论或表达个人理解等, 则最好采用延时纠错。但若错误出现在性格内向又相对敏感的学生身上, 则可以考虑推迟纠错, 这样可以很好地保全他的面子, 并且不会影响到他的学习热情。对于大一新生, 任课教师应多加观察, 多加了解, 这样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有效性。

(三) 谁来纠错

在纠错的过程中, 谁才是更好的纠错人呢?教师虽是课堂的重要角色, 但并非是主要和唯一的角色, 在纠错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应根据错误的类型适当选择纠错的主体。若错误属于前系统性错误, 需要纠错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承担纠错的任务, 也可以给出相应的提示后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果错误是属于系统性或或系统性错误, 教师则可以放手课堂让学生来扮演纠错的角色。

三、结语

很好地处理好口语纠错并非易事, 教师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个体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外语教学中, 不同的教师对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 这使得他们对待错误有着不同的关注点。认为语言就是一些规则的教师, 在课堂上就会非常注意学生在课堂的口语错误, 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的教师, 则更多的关注意思的表达, 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的教师, 可能会更加关注表达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 不论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希望教师可以及时地纠正课堂上的口语错误, 但是程度好的同学在承受纠错所带来的挫败感上面表现的要强些。因此, 教师在纠错的过程中应判断好犯错学生的特征, 如性格特点、学习程度、承受挫折的程度。纠错固然是对的, 但是有效的纠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郝宝贵.高中英语课堂口语纠错态度对比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李悠扬.英语专业口语课堂语纠错行为与态度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

[3]黄成夫.英语口语纠错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

分析与纠正 篇9

一、错误的类型及根源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错误根源, 错误可以分为三类:语际错误、语内错误和诱导错误。

1. 语际错误

语际错误是指受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 也被称为母语的负迁移。例如, 一些中国学生对于动词的时态变化掌握不好, 常常会出现一些语法和词法上的错误, 主要原因在于汉语中没有时态这个概念, 动词不需要变化。另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东西方在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往往导致汉英两种语言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不相同。中国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常常会将汉语文化照搬到英语中去, 交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误。学生经常会说出一些语法和用词都没有问题, 但在语境中显得很不恰当的话语。Corder把那些语法结构上的错误叫显性错误, 把语法结构正确但在语境中不适宜的错误叫隐性错误。隐性错误会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由于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十分强调语言形式, 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习俗和惯例等文化现象却不十分重视。而缺乏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说话往往会不得体。这种不得体、不恰当的英语比语法、语音方面的错误更令人难以接受。如见到外教用“Where are you going?”来问候就是典型一例。因此,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分析学习者的显性错误, 还要分析学习者的隐性错误。

2. 语内错误

语内错误分为学习策略错误和交际策略错误。学习策略错误以过度概括错误为主, 即将已知的规则推广运用到不适合该规则的领域而产生的错误, 例如, He was drown in the river.动词drown在形式上很像动词know, knew, known的变化规则, 因而学习者误将drown当成了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

学习策略错误是学习者对未知领域积极尝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而交际策略错误则是一种躲避性策略, 是学习者在遇到未知情况时, 从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中寻求相近的替代品而出现的错误。交际策略错误包括: (1) 整体性策略, 指用近义词、反义词、或广义概念等来替代所要表达的意思。如用fruits来代替blackberries, 用not happy代替sad; (2) 分解性策略, 指用间接迂回的方法来解释所要表达的意思。如学生用诸如a small plastic tube that have medicine inside来代替capsule一词的表达。

3. 诱导错误

学习者被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因素诱导而容易产生一些错误。 (1) 教师语言诱导错误, 如有些教师常常将OK作为口头禅, 致使学生误以为OK就是填充语, 而实际上, well才具有延缓回答, 减弱犹豫程度的功用, 教师语言的不规范诱导学生产生了错误。 (2) 教学重点诱导错误, 指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往往跟着教师的教学重点而转移, 如果教师强调语言的流利性而忽视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者也会跟着重视语言流利性而忽视准确性。 (3) 教材诱导错误, 如有些教材为了体现被动语态的运用, 会在对话编排上特别强调这一结构的使用, 但是实际效果是误导了学生, 因为在现代英语口语中, “被动语态”使用极少, 就是在现代英语的正规书面语中, 一般也较少用到。 (4) 练习诱导错误, 指因练习的编排设计而导致学习者出现错误, 例如用unless连接I can’t afford a new car和I shall win the lottery的练习, 学习者得出的句子是Unless I can afford a new car I shall win the lottery。 (5) 字典查找诱导错误, 指学习者因字典使用不当, 或片面根据字典解释而尝试使用不认识的新词等导致的错误。

二、纠错策略

什么时候纠错, 如何纠错, 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1. 纠错时机

一般来说, 要依据错误的性质来决定纠错的时机。有三类错误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影响可理解性的错误;二是令听者、读者 (尤其是本族语者或其他重要人物) 对学习者产生不良印象的错误;三是出现频率高的错误。再如, 在进行语法操练时出现的错误一般要及时纠正, 而在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交流中一些不影响整体意思的错误则可以延期处理, 否则会打断学习者的思路, 并可能让学习者有挫败感, 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一些比较敏感内向的学习者, 如果当场对他们的错误予以纠正, 对他们的打击可能更大, 最好是过后私下而不是当众纠错。在纠错时机的把握上还涉及一个“wait-time” (等待时间) 的概念, 教师适当延长等待时间能给学习者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我纠错, 从而不需要教师再纠错。学习者对纠错时机也有自己的看法, 邱兆杰 (1997) 的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语音、语法、词汇、组织结构等错误应该随时纠正, 而拼写、标点符号等错误则偶然纠正即可。因此, 对于何时纠错这个问题也要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错误种类, 以及学习者的个人特点来区别对待。

2. 纠错步骤与方式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纠正学习者的口语错误: (1) 指出或暗示错误存在; (2) 指出具体错误所在, 提出修改建议等; (3) 对错误所涉及的语言规则进行重新分析讲解, 并提供重新练习巩固的机会。也有学者建议将纠错方式分为两大类, 即间接纠错 (包括暗示错误存在、启发学习者进行自我修正等) 和直接纠错 (指出具体错误、提供修改意见、对相关知识进行补习等) 。归纳起来, 最常见的纠错方式包括以下六种:

表1教师课堂纠错方式

教师除了选择纠错的方式和步骤以外, 还要涉及纠错所针对人群的选择。纠错可以针对犯错误的学习者个人, 也可以将纠错转移到在场的其他个人、小组或整个班级。

3. 纠错主体

中国式英语的表现与纠正 篇10

一、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和具体的表现方式

1.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原因

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没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脑子里的英语语言材料不多,也就是在他们的大脑中没有足够多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Krashen,1982),自然也产生不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Swain,1985)。他们用英文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汉语转译的过程或者一种语码转换(code—switch)的过程。而在这种汉语转译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英语语言材料不够,本身的英文表达能力有限,只好求助于母语与英语字面意义都相同的语言材料,就产生了中国式英语。这种假借在本研究所收集到的作文中词汇方面极为突出,其次是语法句式方面的错误,再次是中英文化差异方面出现的问题。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原因还体现在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采取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由于中国学生是将英语当外语来学,离开了英语使用的真实环境(authentic context),长期以来是靠母语来学习英语。在学习英文单词、词组和表达方式时,往往借助于汉语。他们记住了单词的拼写和汉语意思后,就以为掌握了该单词的用法。这样长期下去,就养成了机械式的对应习惯,使他们不能根据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语境来正确地遣词造句和选用句型。同时,由于他们的英文表达能力低,而又想表达丰富的内容,只好求助汉语的语言习惯,逐字逐句翻译成英语,这也就产生了中国式英语。从教学角度来说,如果教师从语法翻译法的角度教授英语,并且只强调英汉词语的对应关系,而不讲解词语的正确使用场合,也容易导致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另外,学生所赖以学习英语的各种工具书和电子词典,如果在注释某一英语词语时,采用过于简单的方法解释词义,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误解,在他们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犯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2.中国式英语的具体表现

(1)搭配不当。由于受到汉语字面的影响,翻译中往往不是犯语法错误就是出现更深层的搭配不当的问题。例如:来信写道the letter writes应为the letter reads;取得成就make achievements应为attainscoreachievements;革命接班人SUCCesSOrs to revolution应为revolutionary successor cause,应为Successors in the revolutionary cause.

(2)重复和累赘。英语和汉语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不同,所以对重复强调的用法也不一样。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地使用代词、短语或省略来表达。例如: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To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China-US relations,China needs toknow the US better an d the US also needs to know China better.应改译为:To promote China—US relations,China needs to know the US be tteran d vice versa.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govern the country by law...an d build the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应改为:exercise the rules of law...and turn China into a socialist coun try’vith an adequate legal system.

(3)过多使用修饰词。汉语中经常使用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用形容词修饰名词,以加重语气。而译成英语时需要斟酌,不能逐字照译。例如:彻底粉碎completely smash,“smash”本意就是break completely,已经包含了“彻底”的意思,加上completely语气反而弱化了。完全征服completely conquer,“conquer”不可能是partly。

(4)不适当的省略。有时汉语简洁,但译成英文必须补缺。例如: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If agriculture is in good shape and the peasants self-suppo rting.then the 500million people wil feel secure.应改译为:If agriculture is in goed shape and thepeasants are self-suppo rting,then the 500million people will feel secure.前半句主语和动词都是单数,后半句主语是复数,因而必须据此加上一个复数动词,而不能省略。

(5)拟人法。这种现象在汉语中经常出现,而在译成英语时,往往因受汉语字面影响译文有中式英语的味道。例如: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应改译为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siena.因为diplomacy是没有生命的,active的主语应当是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innovation is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应改译为innovation sustains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因为soul是有生命的,而inovation则没有,两者在一起是拟人化,改译纠正了这一点。

二、纠正中国式英语的策略

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英汉语义上的误解和句法结构的误用。由于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的有限性,错误地认为汉语和英语的各种因素都是相同的,只要把自己掌握的汉语各种表达方式转换成英语的词语就可以了。中英文化的差异值得学生们注意学习领会。中国的学生学英语,受母语影响而出现中国式英语并不奇怪,而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而这也正是他们从不会英语到掌握英语的必经阶段。那么,如何很快缩短这个过程并能熟练而正确地运用英语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纠正中国式英语。

1.强调词汇基本功的训练

英语基本词汇是构建英语句子,形成话语的基石。要掌握英语,首先要有英语词汇作准备,这是学生学会英语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一点要充分重视。在学习英语单词时,除知道基本词意外,还要学会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单词,遇到一词多义或同义词的情况时,应注意其用法异同,通过查阅词典学习例句,加深理解。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词组、短语之间的差异,弄清其意思后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以求熟练掌握,并达到准确、灵活运用。

2.强调语法学习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基本规则,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句子中,各句子成分摆放位置较汉语灵活,特别是状语和定语的位置更是如此。中国学生面对着很多困难,语法概念模糊不清,或虽知道但不能熟练地运用,很容易在使用英语时出差错,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学习英语出现语法错误,一方面是语法知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到了基本语法知识而不会运用或不能熟练运用,写出来的句子错误很多。这说明学生并不是不懂语法规则,而是练得少。一些语法知识,必须经过反复练习,得到消化,以至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输入转化为可理解的输出。事实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加深对已学语法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克服中国式英语。

3.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学习者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容易,但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就显得更加困难。因为我国英语教学是在非自然的外语情境中进行的,学生学习英语时受母语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很重。因此,正确使用英语进行交际不仅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还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交际的场合和对象的具体身份、社会和心理因素等。为了克服或满足上述要求,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用语能力。在语言教学中应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模仿对话,培养学生正确、流利的表达能力和语感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历史、地理乃至人情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深入理解其文化的内涵意义,真正认识并掌握英语自身的语言规律及其表达习惯,从而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发生。

中国式英语现象是学生学习英语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渡期。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关键问题是如何缩短这一过渡期。教师可针对性地采用两手抓的方法,缩短这一过渡期。一是贯彻文化背景教学原则,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含义了解,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认识,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所学语言,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对这些中国式英语错误有一个较为科学的全面分析,与学生的“自创规则”相联系,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阶段性,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加快“自我审视”的步伐,缩短这一本族语向目的语的过渡期。

参考文献

[1] 袁平华,廖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式英语探讨,2005.

[2] 夏新蓉.中国式英语和英语教学,2003.

[3] 万鹏杰.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2005.

分析与纠正 篇11

一、错误原因分析

1.心理方面的原因

笔者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调查, 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 不是看错数字, 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 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 减法忘了退位, 加法当减法做, 乘法当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部分老师以及相当多的家长都将这些现象归结为“粗心大意”。我们常说学生“粗心”, 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

注意不够稳定, 感知粗略笼统:一些学生由于短时记忆力发展较差, 直接造成计算错误。如退位减法, 向前一位退1, 可忘了减1。同样, 做进位加法时, 忘了进位, 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 连续退位的减法, 忘加或漏减的错误较多;加上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 常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的粗心错误。

思维定势影响: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 指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能促进知识的迁移, 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计算中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而出现错误。例如, 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 开始总有一些学生不将小数点对齐, 而是将小数末位对齐, 这是受整数加减计算方法的影响, 而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强信息干扰:强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遇到与强信息类似的新信息时原有的强信息痕迹便被激活, 干扰正常思维活动, 造成计算错误。

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其一, 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由于部分学生本身不重视计算, 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 方法欠妥, 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其二, 缺少计算后检验的内控心理素质。一些学生学习过于自信, 计算后从不检验;还有一些学生只想作业尽快完成, 根本就不想检验;更主要的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验算的意义和掌握检验的方法。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原因

基础知识不扎实:有些学生对于简单口算不熟练, 20以内的加减、表内乘法和除法不过关, 四则运算顺序混乱造成计算错误, 笔算竖式书写不规范, 法则不明确, 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常用数据和分数与小数互化等不熟练, 简便算法不能“为己所用”, 这些都有可能使学生计算出错。

算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 教师教学中重技能的讲解, 轻算理的探究会造成学生知道要这样算,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 学生简单模仿是犯错误的主要原因。

技能未形成:新课程标准提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我们有的老师因未能很好理解新课程理念, 在课堂上出现了算用颠倒现象, 学生连基本算理都未理解, 就急着做大量解决问题的题目。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 把时间花在探究算法上, 不注重算法提炼, 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不会, 更不用说能熟练、灵活地计算。

二、如何纠正错误

1.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 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组织口算训练, 有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 因此, 口算练习要做到天天练, 逐步达到熟能生巧。

通过坚持不懈的口算训练, 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 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2.透彻理解算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教师要认真分析、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 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计算课在重视算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同时, 还要关注算理的形成过程、应用价值及数学意识的培养。

3.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1) 审题习惯。审题要细心, 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点, 认真审题,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 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的关系。

(2) 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要能正确地计算, 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 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

(3) 验算习惯。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不仅可以检验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 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的良好习惯。

4.有效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1) 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 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 注意纠错, 教师要注意收集学生在各类计算中出现的不同错误, 加以分类剖析。

(2) 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 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整合, 把相似类型的题, 综合在一道混合试题中, 使法则在分辨中得到巩固。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 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 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设计练习时, 形式要多样化, 除一般计算题外, 还可以设计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等。

5.错误积累与整理是提高计算能力和纠正错误的有效策略

教师应在平时批改作业时, 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录下来, 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 从中发现共性错误, 组织学生剖析根源, 找出“病因”,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 有目的地进行纠错。

学生也要准备一本错题本, 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 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 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 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

上一篇:治疗咳嗽下一篇:科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