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2024-06-2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精选8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篇1

彝良县示范小学语文组教师赴昭通参加语文学科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12月16日校教导主任潘兰带领6位语文教师赴昭阳区第三小学参加昭通现代教育示范学校建设工程现场指导与“同课异构”活动,这次活动为参与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

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活动于12月17日上午开始,分两个环节进行,上午观摩授课,下午评课探讨。通过参加两个环节的活动,大家对语文学科“同课异构”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三位授课教师上课的优点和不足都有了清晰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观摩授课情况

我们分别观摩了昭阳区三小孔凡玲老师、昭通市实验小学赵渝溪老师、山东济南的张莉老师讲授的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爱如茉莉》,3节课,真可谓是各具特色,各有风味。从课堂效果来看,都能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每节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了科学的把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尽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

(一)授课教师的优点

1、授课教师有较强的教学技能

上课教师都表现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个人综合素质强,并根据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中渗透课标要求和理念。如赵渝溪老师的授课过程细致入微、设计科学合理、风格独特见长、形成了自已的严谨治学的教学特色;张莉老师教学思想转变较快,课上能落实语文课程的要求,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组织、指导、合作的作用体现得较好;孔凡玲老师注重了朗读训练的落实。

2、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有新的转变

通过这三节课,可看出授课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3、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

所谓“实”,表现在教师课堂上花架子少了,展示了各自朴实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的意识加强。

4、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这次活动中,三位教师使用多媒体,并能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课件,让学生从直观上去学习、感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授课教师不足之处

1、教师的角色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这样,上课时,老师和学

生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轻松愉快了很多,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了起来,学生也会思维活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更愉快地学,更主动地学。

2、有的教师对教材挖掘得不深不透,对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每一环节的设计不明确,没有对每一环节的设计没有清晰的认识,“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心中没数。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没有针对性和深度。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

3、没有彻底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

二、评课探讨情况

自由让智慧生长,不同观点的交锋,思想碰撞迸发的灵光,让讨论的气氛不断升温。评课探讨阶段,所有参与教师都分组对上午三位所授《爱如茉莉》一课进行专业评议,大家畅所欲言,熊燕老师说: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从文中品味细节、体会作者抒发感情方面做得好,让学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感知,将文中的零散细节和学生的感悟整合为一首体现爱是什么的小诗。胡虹老师说:三位老师素养高,应变能力强,在教学教法上各有特点,教学中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在稳当中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许多老师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课交流,通过评课探讨,参与老师都达成了共识: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 3

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异”中传递着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异”中完善教师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异”中增强因材施教的意识,丰富因材施教的能力储备。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也为学生的成长和教学的有效、高效提供了研讨的平台。

三、活动反思

“同课异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教研活动形式。过去,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此相反,新课程强调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教参也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余地,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不仅可以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也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法。这时,教师是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执行者。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同课异构”正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的一个载体,它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课异构”不仅贴近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能使教师之间有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空间,不仅有利于校本教研模式,深化和拓展教研活动,而且在资源共享的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思想的融合,利于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同课异构”只是一个载体,核心是激发学员的内在潜能,张扬

个性,建构 “和而不同”的教研文化。同课异构,追求的是异中有同,同中求异。在同一主题的引领下,既有学员个体对文本的解读,也有小组共同的智慧结晶。同课异构,求大同,存小异。在许多问题的研讨中,大家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丰富我们对《课程标准》的认识。

“同课异构”注重践行与自悟。没有具体教材教法的指导,不执著固定模式的羁绊,学员们寻着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去感悟语文教学的真谛。前行的步伐并不轻松,然而,从试教失败的课堂走出,便有了经受磨砺的勇敢;对现场生成的急中生智,便有了对语文本真的自觉追寻;从选手们唇枪舌箭的辩论中,便有了自身教学理念的提升。亲历此次活动,让我们学员感受到最质朴、最根源的快乐,一种充实丰富、合作分享的快乐。也促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索,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把读书、教学实践、反思渐渐养成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行为习惯。

四、今后工作建议

“同课异构”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比照、对比参读的机会。特别在与名师同课异构的过程中,青年教师会将自己的教学和名师的教学相对应,与名师一起感悟文本的意义,感受语言的精彩,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建议学校多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与次类活动。

2011年12月25日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篇2

一、智慧碰撞, 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 各位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的、分别展开的, 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 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 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探讨教学的艺术, 交流彼此的经验, 共享成功的喜悦。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 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 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 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借鉴的平台和空间。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 我们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 我们各自的教学思想发生了碰撞, 我们讨论得越深入, 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 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 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进行;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 要讲究精炼, 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 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有时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 食不甘味, 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 迥异的风格, 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 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 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二、拓宽视野, 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 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 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 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 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制可以被相互体会。

三、更新观念, 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听课期间, 我不仅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 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置身于课堂中, 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 在这里, 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 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 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 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 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 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 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 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 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 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 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 也缺乏理论的高度, 不能站得高, 看得远, 所以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 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 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虽然教学风格各异, 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 勇于实践的能力!

四、相互对比, 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 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 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 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 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 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 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我觉得, 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 因为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 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 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 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 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 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 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 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 循循善诱, 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重视课堂生成,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 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 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 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 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总之, 这次学校组织的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 共同研究探讨, 共同提高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 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 借鉴别人的长处,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摘要: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 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 构建多重对话平台;可以拓展视野, 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对比, 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并且可以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 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彰显教师教学个性, 它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 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同课异构”活动的误区辨析 篇3

关键词:同课异构;懒惰教师;形式

一、“同课异构”与“同课异教”

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教材解读、教学经验之间的不同,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必然导致教师对相同授课内容的不同设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异构”。“异构”在“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是我们追求的个性化,是值得我们表扬和赞同的。教师针对自身的研究与努力,针对一篇课文可以设计出许多种教学设计。一个教师针对不同的班级也可以设计出多种教学设计。但是在现实中,许多教师为了求“异”而“异”。这就是对“同课异构”教学活动矫枉过正的做法了。只是为了新颖,而忽视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目的。很多教师对教材过分挖掘,过分设计,往往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理会不研究,造成实践的片面性。

二、“同课异构”与“懒惰教师”

同课异构是不同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挖掘,不同教学设计、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智慧在备课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建议逐渐完善的过程。不同教师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相互成长、相互补充,成为教研组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在这个大家庭中,不同教师的教学规律、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不同教师所具有的不同学生的学情,互相之间不断优化组合,形成强有力的教研合力。许多学校效仿这一模式,在这个备课组的大家庭中,就形成了懒惰教师。实际上教案交流了,但是有些教师却坐享其成,简单照搬培养了懒惰教师,背离了“同课异构”的精神实质与最终目的。

三、“同课异构”,流于形式

“同课异构”要展示不同的方式设想,彰显不同的风格特点,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个人的才华与智慧。教师的“异构”并不只是个人的苦思冥想,也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需要教师在相互比较中辨明优劣,学习借鉴;在相互竞争中各展各长,受到启发;在相互争议中产生碰撞,迸发灵感;在相互学习中张扬个性、扬长避短。然而有的教师在“同课异构”时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还只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力量,他们只希望自己出奇制胜,脱颖而出,他们总认为自己才华超群,优于别人。因而他们不愿交流,不愿过早暴露自己的设想,不想合作,生怕别人从自己的设计中学到什么;不愿与人探讨,即便参加说课评课也总要留一手,藏着掖着,等上课时才亮出绝招。这种做法既难让说课评课充满争议,闪烁火花,又难通过比较让教师获得借鉴,还因其做法未得到他人的评价与指教,缺陷未能消除,错误不能纠正。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侯营联校教研室组织了“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力图通过这次活动能为我校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同课异构”指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体现了“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

5月15、16日观摩了二年级语文老师孔凡俊、王晓霞的课《29 数星星的孩子》,5 月17日观摩了一年级语文老师冯丽娟、付有荣的课《乌鸦喝水》,真可谓是各具特色,各有风味。从课堂效果来看,都能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每节课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环节的设计与组合都有了科学的把握,相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尽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下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总结

一、亮点:

1、积极参与、认真点评

或多或少探讨、分析上课的优点和不足。

2、激活了教师的潜能。

这次活动充分展现了教师们的成长和进步,评课的教师通过评课探讨、分析上课的优点和不足这本身就是进步。上课教师表现出有较强的教学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积极钻研,并根据新教材特点进行教学,教学中渗透课标要求和理念。如王晓霞教师的课过程细致入微、设计科学合理、风格独特见长、形成了自已的严谨治学的教学特色;冯丽娟老师教学思想转变较快,课上能落实语文课程的要求,尽量面向大多数学生。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组织、指导、合作的作用体现得较好。孔凡俊、付有荣老师注重了朗读训练的落实。

3、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得到转变。通过这四节课,可看出教师的课堂角色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中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4、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 所谓“实”,表现在教师课堂上花架子少了,展示了各自朴实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学目标明确,训练的意识加强。

5、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这次活动中,四位教师使用多媒体,并能在教学中合理、恰当地使用课件,让学生从直观上去学习、感受,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1、教师的角色还需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这样,上课时,老师们和学生的交流自然而然的就轻松愉快了很多,课堂气氛也就随之活跃了起来,学生也会思维活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更愉快地学,更主动地学。

2、对教材挖掘得不深不透,对学生情况没有进行客观、科学地分析,有些环节的设计不明确,设计没有清晰的认识,“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心中没数。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设计没有有针对性和深度。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虽有小组活动但讨论也只是浅层次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随机提问,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固定地提问几个学生。这需要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学情的研究。

3、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及阅读特点没有较好地体现。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说会写会用。所以语文课一定要把语文知识和技能有机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之中,每节课设计时都要围绕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训练。低年级要偏重于听说训练。

二是要优化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初读环节一定不要怕花费时间。初读要让学生达到读文正确流利,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正确、清晰地进行概括,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初读部分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潜心读书。只有打好了初读的基础,精读才能做到理解深刻。品读课文要围绕课文的核心内容设计问题,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集中,不要太零散,而且要适度,不要过高,让学生有的下手。问题要明确,模模糊糊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反而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拓展内容要紧扣教学重难点,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是重视朗读训练,要做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要有层次,朗读指导方法要适当。朗读时要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不能单纯地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要把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做到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朗读,要把读与理解无痕地融合在一起。

4、要改变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不要急于将结论告知学生,应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学中应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

三、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多听课,多写课后反思

听课首先要抱有积极的、谦虚的态度,取人所长,有的课在教学设计上有特色,有的课导入很好,有的课问题的设计独具匠心,有的课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等。课后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教师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关键,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就是反思教学的有效方法。

2、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广大老师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缩短公开课与平时教学的距离,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时不仅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教法,而且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这样才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多学习、多交流

一是向同行学。把学习交流的重点放在新课改的研究、教学案例的交流、典型问题的研讨等方面。

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5

本次赛课从申报、磨课到赛课我都全程参与,感受如下:

1.学校领导重视很重要。本次赛课准备时间段,但学校领导王校长非常重视,邀请了县教研室领导和史地教研员及县一中袁主任、南湖中学地理老师进行观课、磨课指导,为取得成绩奠定了基础。

2.团队精神要用发扬赛课前,两位老师在家都经过了几次磨课,每次磨课都有领导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参加,集思广益。上课者的教学设计在集体智慧中不断修改,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观课着也受到熏陶。到了佳木斯,人生地不熟的地方,6人团队辗转三个校区,见教师、学生,熟悉电子白板、安装软件,地理课前发学案、摆地球仪;班会课前,宋主任、董老师、陈老师等分组、分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彩排。可以说,没有团队的精诚合作,就没有今天取得的成绩。

生化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 篇6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为贯彻落实秦州区教育局“万节听课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聚焦课堂、鼓励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在上学期全员公开课的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活动历时将近半个学期,在老师们的积极响应与配合下、在教务处的精心组织下,得以圆满完成,下面就本次活动做一简要总结。

这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我的第一感受是我们生化组的十位教师在思想上都很重视,态度都很端正,全力收集了教学素材,合理设计了教学策略,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精神上和体力上都付出了很多。第二个感受是老师们都能够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第三个感受是老师们以精巧、实用的课堂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以渊博的知识、飞翔的思维激荡着无数求知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老师们用勤奋努力精彩演绎了教育的艺术,诠释了教育的无限魅力,他们追求着教师的幸福,收获着教育的喜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授课者的教育观念,都在转变,不同程度的在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有意识的树立起创新型教师的理念并在积极实践。从知识的传授看,由一言堂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并主动获取知识。

2.参与者态度端正,每位教师对所讲的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查找了很多资料,并能精心制做教学课件,达到了更理想的效果。

3.课堂上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的特点,大部分教师都能立足生活,将学生熟悉的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调动学习热情。

4.注重材料的积累、收集、知识的拓宽、延深,不是就知识讲知识而是把知识融于生活、融于社会,让学生有充分发展思维的空间。

5.课型丰富、导入丰富、内容丰富、气氛特别活跃,这都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方式。

6.授课语言经典、自然流畅。如王水老师语言的经典幽默,体现了超凡脱俗,唐

丽娟老师课堂语言的声情并茂亲切又富有激情,都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7.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注重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如王学习老师的一节高三生物复习课以及九年级(汪继忠、王巧梅、马斌)老师的化学复习课。

8.大都注重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放开嘴巴大胆地说放开思维大胆地想,放开手脚大胆的做。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为:(1)有的老师在教学时间把握上不是很准,教学环节有些拖拉,出现了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现象。(2)有的教师板书随意性太大,没有很好的进行设计,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3)有的教师没有很好解决课堂的生成的问题,没有充分预设课堂,教学机智不够。(4)课堂上有些讨论性的问题才刚刚展开就急于匆匆收场,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来得急思考,未免有些流于形势。(5)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成绩极其必要,但对知识的正确客观的评价也同样重要,有的老师对学生回答中的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知识没有指导,这样容易使全班同学迷惑不解。

学无止境,教艺无涯,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广大教师不断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积极进取,团结合作,以扎实的业务功底,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不断追求教育的幸福和快乐,共享知识,共享理想,共享情趣,共同书写教育的精美华章。

附:同课异构公开课安排

第四周星期三上午高三化学(授课内容:钠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张慧琴高三四班

第二节王水高五四班

第三节评课三楼会议室

第五周星期三上午高三生物(授课内容: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一节曹具田高三五班

第二节王学习高三四班

第三节万虎仓高三五班

第四节评课三楼会议室

第七周星期三上午九年级化学(授课内容: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

第一节王俏梅九年级一班

第二节汪继忠九年级三班

第三节马斌九年级五班

第四节评课

第八周星期三上午

第一节裴爱英

第二节顾晓丽

第三节评课

三楼会议室 八年级生物(授课内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八年级二班八年级三班 三楼会议室

生化组“同课异构”活动总结(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生化教研组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篇7

一、有助于教育教学思想的革新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力, 它展现了教师的风采, 彰显了教师的个性, 给人无比的想象力和启发。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 更是让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参加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不少教师从中受到了启发, 也进行了反思。有教师认为,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样, 不同类型的展示课各具特色与优势, 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 切忌跟风

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 每个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都如履薄冰。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中, 必须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要求学生的参与度。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导向下, 公开课、观摩课、骨干课、新秀课大都有为秀而秀的味道, 当然也有非常成功, 让人耳目一新, 能够脱颖而出的, 但整体感觉是千人一面, 缺乏个性。教育应该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行业, 它为我们彰显个人魅力与风采搭建了平台, 不能为共性而抹煞个性, 使教育失去生机与活力。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教师的实际出发, 从教材的难易程度出发, 如果抛开这些, 为模式而模式, 那教育就将是死水一潭。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引领者, 能够顺时而动。

2.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模式之间的有效整合

对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 但不是彻底的否定, 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还是要发挥教师讲的优势, 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节省时间。多媒体教学方式以直接、形象、容量大为特色, 两种模式各有千秋, 如何将一支粉笔与多媒体有效整合, 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教学手段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水平, 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有助于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这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探讨教学的艺术, 交流彼此的经验, 共享成功的喜悦。同一章节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展现不同的精彩, 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 在交流中碰撞、升华, 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 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年轻教师可以学到老教师处理教材的丰富经验, 欣赏其对教材驾驭的游刃有余, 感觉到自己拥有天地的大小而不待扬鞭自奋蹄;老教师可以借鉴年轻教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新颖理解, 用时代气息催促自己与时俱进。通过课的对比, 授课人结合自己所取得的效果, 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然后反思自己上这节课的过程, 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二次备课, 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通过讲评课, 教师与教师之间寻求差距与不足, 获得新知与感悟,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每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都会使参会者或多或少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与掌控等方面有全新的理解和收获。

实践是知识的主要来源, 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一线积累经验, 并进行反思整理,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研方式, 从而获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 在教学一线, 与学生教学相长, 将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 则更容易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使一线教师也能在专业领域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避免了科研传统意义上“闭门造车”的尴尬。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在日常教学生活中, 让“教”“研”两者相辅相成, 不断融合完善, 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一线上走得更远更好。同课异构就是最好的桥梁和手段。

三、有助于教学影响扩张与延伸

同课异构可以在同一学校, 不同年龄段教师之间或同一年龄段教师之间进行。为实现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 也可以跨区域、跨学校, 甚至是跨省份进行。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不同的省份、区域、学校之间通过同课异构, 为彼此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渠道, 尤其对渴望改变的教师与学校更是提供了一次机会。有老师说:“虽然教无定法, 但教学有规律, 也有技巧, 是一门艺术, 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要多听课、多学习, 否则, 久而久之, 我们会固步自封。”在观摩完兰州西北中学与北京161中学的同课异构课后, 有老师说:“知他山之高, 思己水之浅。期我之成功, 向高处更进步。”

通过这种模式, 可以宣扬、倡导某种教学思想或方法, 为大家提供展示和讨论的机会, 更为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知识, 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冲击, 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促使其教学增加新鲜感与活力, 远离“匠气”。在当今这个知识不断进步的时代, 教师要传承知识, 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理论, 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探求。只有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拥有科研的一席之地, 才可以带领学生体味学科知识的最新鲜成果, 反之, 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科研水平, 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所教的知识, 则会使学生获得陈旧知识而不利于学生发展。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篇8

一、有助于教育教学思想的革新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它展现了教师的风采,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给人无比的想象力和启发。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是让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参加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不少教师从中受到了启发,也进行了反思。有教师认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样,不同类型的展示课各具特色与优势,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切忌跟风

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每个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都如履薄冰。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中,必须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参与度。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导向下,公开课、观摩课、骨干课、新秀课大都有为秀而秀的味道,当然也有非常成功,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脱颖而出的,但整体感觉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教育应该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行业,它为我们彰显个人魅力与风采搭建了平台,不能为共性而抹煞个性,使教育失去生机与活力。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难易程度出发,如果抛开这些,为模式而模式,那教育就将是死水一潭。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引领者,能够顺时而动。

2.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模式之间的有效整合

对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但不是彻底的否定,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还是要发挥教师讲的优势,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时间。多媒体教学方式以直接、形象、容量大为特色,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如何将一支粉笔与多媒体有效整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水平,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有助于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这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一章节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展现不同的精彩,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年轻教师可以学到老教师处理教材的丰富经验,欣赏其对教材驾驭的游刃有余,感觉到自己拥有天地的大小而不待扬鞭自奋蹄;老教师可以借鉴年轻教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新〖JP2〗颖理解,用时代气息催促自己与时俱进。通过课的对比,授课人结合自己所取得的效果,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这节课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二次备课,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通过讲评课,教师与教师之间寻求差距与不足,获得新知与感悟,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都会使参会者或多或少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与掌控等方面有全新的理解和收获。

实践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一线积累经验,并进行反思整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研方式,从而获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在教学一线,与学生教学相长,将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则更容易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一线教师也能在专业领域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避免了科研传统意义上“闭门造车”的尴尬。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让“教”“研”两者相辅相成,不断融合完善,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一线上走得更远更好。同课异构就是最好的桥梁和手段。

三、有助于教学影响扩张与延伸

同课异构可以在同一学校,不同年龄段教师之间或同一年龄段教师之间进行。为实现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也可以跨区域、跨学校,甚至是跨省份进行。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不同的省份、区域、学校之间通过同课异构,为彼此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渠道,尤其对渴望改变的教师与学校更是提供了一次机会。有老师说:“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律,也有技巧,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多听课、多学习,否则,久而久之,我们会固步自封。” 在观摩完兰州西北中学与北京161中学的同课异构课后,有老师说:“知他山之高,思己水之浅。期我之成功,向高处更进步。”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宣扬、倡导某种教学思想或方法,为大家提供展示和讨论的机会,更为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知识,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冲击,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促使其教学增加新鲜感与活力,远离“匠气”。在当今这个知识不断进步的时代,教师要传承知识,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理论,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探求。只有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拥有科研的一席之地,才可以带领学生体味学科知识的最新鲜成果,反之,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科研水平,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所教的知识,则会使学生获得陈旧知识而不利于学生发展。

上一篇:游寒山寺小学作文下一篇:农民学生贫困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