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2024-10-25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精选8篇)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篇1

本学期初,我校与本片区其他学校的领导召开了座谈会,研讨了各校在校本教研的特色和教研活动如何开展,达成了教研的时间、形式和内容上的一致。为了保证联片教研工作的高效、有序和规范的开展,会上还成立了由各校校长和教研主任组成的教研领导小组,在各学校还成立了联片教研活动小组,形成三级教研工作网络各校都将联片教研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并将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联片教研融为一体,领导小组制定联片教研活动计划,并对活动进行指导、协调。

1、名师引领,上一节示范课。各个学校组织安排,每个年级组,安排一名名师上课,同学科教师参加听课,授完课后,授课教师自己做点评,说说自己的教学设计,设计方法和意图,并且对自己这节课的课后反思。

2、集体备课,开展“同课异构”。

以每个年级组为单位,同一课自己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授课,大家听课进行评课,选出教学方法好,教学效果优的教师,参加联片的教研活动。共有19位老师参加第一轮的讲课,有4位老师参加第二轮讲课,最后有3位老师参加联片精品课展示。

3、集体研讨。活动形式不同,但活动目的和过程都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听课、评课、交流,老师们对三步导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一个质的飞跃。在集体研讨过程中,对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理解和课堂实践过程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有新的认识和改进。从面临相同、相似的问题,单独干力量不足,需要跨校的资源支持。同学科或是相近学科之间,资源共享,广泛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素质。

4、网络教研。各校老师都在新浪博客上建立“校名+学科+教师真实姓名”的博客,我校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真正提高教师们的业务水平。

5、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使教师提高教学教研理论水平,促进教学实践活动。五、活动总结

为了深入推进三步导学,实现联片教研活动扎实个有效,改变片区内各校以往校本教研活动流于形式的现状,为片区内教师创设一个交流合作、互动学习、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构建高效率课堂,我校根据区教育局具体部署和中心学校太行的具体安排,确定开展以“深入推进三步导学,携手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联片教研活动。

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教研的最重要的场所。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亲自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失败,才会诠释新课程理念,才会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三步导学才会走向成熟,走向无痕。“同课异构”即面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教师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施教。它讲究课前的充分研讨,追求课堂的百花齐放,注重课后的评价反思。这种教研模式能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也迫使每一位听评课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去深入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独到的个性评价,有效的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和应用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上学期联片教研活动共开展五次,内容丰富多彩,有名师讲座、有送教下乡活动、有太行说、讲、评活动,有教师集体研讨等,活动形式多样。五校教师集中到一起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学习积极性高涨,现场活动气氛热烈。活动中我校教师感受了风格各异的教学,感受了名师的风采,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个人的教育理念,每位教师都有一份体验、一份收获、一份感动。

本学期联片教研自x月x日起到x月x日结束。我校按照中心学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通知和本片区关于本次教研活动的安排,开展了以“三步导学”为主题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经过几轮的讲课、听课、评课,听了十位教师、不同课程、不同年级的研讨课,几点感想小结如下:

1、执教老师准备充分,上课效果好

老师为上好这堂研讨课做了大量的准备,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大纲,依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制做课件,通过努力将内容一样,但风格不一的课呈现给大家。xx老师设计的图文并茂,配乐朗读,学生自选检测内容,深受听课教师的好评。xx老师将形象生动十个手指头做为记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学生感兴趣。xx老师讲的《对花》音乐课,歌舞结合,内容和图片紧密结合起来,课件运用熟练,被老师们誉为音乐课的“时尚”。

总之,老师的课在教学设计,三步导学的运用都有一定的完善和提高。这次教研也显示了片区教师在教学方面新的探索、创新。

2、高效课堂这一主题得到了明显展现

本次活动着重突出了“高效课堂”这一主题,这也正是本学期开学区教育局开展教研活动所要突出的中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是教师“教”的有效和学生“学”的有效的完美结合。而教师“教”的有效应成为整个活动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充分引导,学生的学往往会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其中,教学的深度和宽度也不可能得到实现。更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们的教学手段有大幅度的改善,应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常态的了。教师们教的扎实了,摆脱了以往课堂教学的“花架子”,难点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得到了突破,讲练有机结合,检测导结运用恰当,达到课堂节节有检测,人人能有所收获。激励机制能够不断灵活应用,这些都保障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成为了真正的有效教学。

3、课堂教学的理念贯穿教学始终

每一节课,每个学科老师们都能展现新教法和远教资源,并且运用自然,在无意中却使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手段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展现。

①、所有教师都把课堂的探究权交给了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9的的乘法口诀的编写,夕阳美的语句等都是学生在知识的探究和整理过程中得出来的,是在学生真实参与中实现的,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了点拔和引导的作用,我想,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深刻的印象必将伴其一生。

②、有效学习方式得到充分的利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展现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必然;在问题的探讨、经验的交流和成果的相互订正中合作学习成为现实;如二年级语文的两个教师都布置了根据爷爷和奶奶看夕阳,学生感受夕阳美指幸福生活。六年级英语都把英语单词与实物课件对称。这些无不展现着“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

③、教材的“生活化”成为现实。几节课,教师都为学生们创造了易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生活化的素材为学生的学习建立了经验基础。用《西游记》四人西天取经引出9的乘法口诀,一句河北方言就把河北民歌引入课堂。将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在“生活”的基础上得到简化展现,这就给学生的学习搭建了平台,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更易理想和接受。

4、评课教师参与面广,评价有深度。

这次教研活动,联片学校每个学科都有老师参加听课、评课,并且在三轮和四轮磨课时,本校老师积极参加听课和评课。教师认为她们的教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学生参与面广,三步导学走向成熟,走向无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听课结束后,各个学校学科带头人和评课专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得失进行了及时、有效的点评。从教师们的评课议课活动中可以看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的专业素质在逐步提升。

总之,本次“联片教研”活动获得圆满成功,我们也从中真正感受到了联片教研的着力点应该是: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自己。新课程背景之下,如果我们的教学研究能够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真正做到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就一定能极大地提高教研工作的效率。

相信我们学校,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集体研究,共同探讨,会多出现一些精美的教学设计,资源共享的同时,互相取长补短,以更精巧、适用的课堂设计、精湛的教学技艺、渊博的知识、飞翔的思维激荡着无数求知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用勤奋努力精彩演绎教育的艺术,诠释教育的无限魅力,追求着教师的幸福,收获着教育的喜悦。

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打破了校际壁垒,不仅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还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发挥各校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不仅让教师参与教研,投身教研,并且在浓郁的教研氛围中,能够享受教研。在今后的联片教研工作中,进一步探索联片教研的模式,促进了校际间、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和教师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篇2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活动,引领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研修活动,是以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而区域性教研活动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在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下,校和校之间开展的一种教研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为提升教研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一种教研活动。那么教研员如何带领教师开展好区域性教研活动呢?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引领教师切实开展好问题式教研活动

开展问题式教研活动时,抓准要解决的问题是关键。对于教师来说, 每次教研活动真正能解决他们教育教学当中的困惑和问题,真正能让他们专业有所成长,这样的教研活动才能激发出教师主动学习的要求和欲望, 才能让他们体验到参加教研活动的乐趣。问题要真正来自教学第一线,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教研员事先要制定好活动计划,发到各学校,要让教师们对组织的教研活动的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定地了解,比如,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如遇到,是如何解决的,还有哪些疑虑没有解决,或让教师们自己准备一些问题参加教研活动。这样才能使教研活动落到实处,组织的更有效。

二、要引领教师切实开展好主题性教研活动

主题性教研活动是以解决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富有共性,又难于解决的问题,以专题活动的形式或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这一方面形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教研员可以带领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以公开课、观摩课的形式,或请教师做经验介绍等方式,让教师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他们可以介绍本学校的一些有利于课程、学科和教师发展的经验,供大家根据本校的实际批判地吸收。这样就逐步形成一些相对成熟的典型,这些典型可以为教学研究过程中的个体或单位提供可借鉴的东西。

三、要引领教师切实开展好任务驱动式教研活动

目前形式下,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教研活动往往成为教研员或开课教师的独角戏,为了提升校本研修质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研,它和我们以往的教研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以往我们的教研多是采用集体讲座或专家报告的方式来培训理论和方法,这样就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厌倦感,而任务驱动式教研,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教师充分的自由,成为了教研的主体,可以使大家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理论和方法,理论和方法就在实践中变得鲜活起来。具体做法是: 开学初与各校制订好具体实施方案。把教师在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隐含在一个或一系列的任务之中交给教师,让教师选择自己熟悉的、能解决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修任务,可以几个人申领一个任务,也可以是一个人申领一个任务,各校形成研修小组,选出小组长,教师们在这些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分析、讨论、实践,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安排名优教师联系制,共同参与研究,形成典型案例。教师通过任务式校本教研,在教学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感悟, 通过反思和积累,促使自己专业化成长,教研变得生动务实,真正做到了以任务促教研,校本教研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任务完成后,教研员再把各个小组集中到一起进行汇报,各组之间再进行讨论,许多问题的解决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的。在讨论中,教师们之间交换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细节处理的技巧,在研究中不但有教师的自我反思,还有同伴间的互帮互助,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通过这种实例式的研究,让大家从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强调主体参与,动手动脑,使大家获得全新的体验,可以使大家在体验的过程中轻松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方法,从而转变教学方式。同时也为区域资源建设提供优质资源。

四、要引领教师开发地方性课程

教研员要把帮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作为教研的工作重点之一,要认真学习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在这一基础上,深入学校,与学校教师一起分析学校的环境和现状,分析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开发和整合本区域的课程资源,形成一些如特色的学校课程,如四平地理、四平历史、四平特产等。我们把这些课程资源整合成网络资源或文本,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了德育的内涵。

五、确保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研活动的关键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 区域实施 教研范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教研也与其他学科的区域教研有着不一样的任务和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教研首先需要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创新设计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解决课程开发问题;其次要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人”的问题,帮助课程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即“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再次要创建软件支持,使课程管理向课程领导转化,从根本上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内驱力。

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发展具有“历史阶段”,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迁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中,在不同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能够形成一定的范式。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从2002年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区域教研就一直致力帮助学校以校为本开发课程资源,特别是2007年开展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项目以来,区域教研更加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在区教研室统一部署之下,成立课题实验组,分类分校组建研究团队,开发课程模式,让各实验学校做到校校有专攻,校校有特色,并帮助学校打造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适时向全区学校辐射实验成果。同时在教研模式上不断创新,组建骨干团队,下移教研重心,手把手地帮助学校做好课程实施。在近十年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北仑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范式。

一、课程开发: 借助课题研究形成校本开发模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现阶段该课程的课程纲要还未正式颁布。同时该课程不是学科课程层面的“依本施教”,它需要学校根据本校办学理念、特色以及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校本开发,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这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步。而学校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需要教研部门的专业引领,以提升课程质量。北仑区教研室通过项目研究,统筹规划,最终确定10所学校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验学校,并组建成研究共同体定期组织研讨与交流,形成四种课程开发模式,供全区同类学校借鉴、学习或复制。

(一)基地资源校本化开发

课程建设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学校可以依托现有的可用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和优化。课程建设的特色化依赖于校本资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利用和改造。基于北仑区各校课程资源的实际状况,区域教研通过子课题来引领实验学校探索课程资源的功能转化,开发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如小港实验学校拥有规模较大的农艺园和配置一流的学校科技馆,这些原本只是科学学科基地,没有充分发挥更多作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与课题研究引领,转化基地功能,开发了“我与蔬菜交朋友”“田园小灶——我为班级赚班费”“科技节”等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再如江南中学,有精美的纸花制作室,原来只用于劳技制作以及校本课程“纸花艺术”教学活动,而在课题组引领下该校开发了纸花艺术节,以纸花为载体开展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如郭巨学校,利用学校周边的“总台山”资源,从认识总台、探索总台、推荐总台三个层面提出不同要求,并以“烽火魂·乡土情·民间艺”为主线设计不同活动,将校外资源和学校的特色活动巧妙结合,有效地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发展。

(二)系统规划整体化设计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校有整体的规划,可以从学校办学理念出发,整合周边社区资源,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以淮河小学为例,该校将牡丹社区、芙蓉社区、边检站列入学校课程基地,根据社区特色和边检站功能分别确定“生态基地”“综艺广场基地”“绿色港湾基地”三个校外活动基地,创设“阳光城”为课程载体,设立“快乐大本营”校内活动基地。在序列化的课程整体设计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以下三条主线分别展开活动:感恩教育、生存教育、养成教育。序列活动中,以“阳光城小市长负责制”进行自主管理,聘请所在区域的各单位领导和其他优秀人员为“小市长顾问”“小市民辅导员”等,力求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辅以“七彩阳光卡”“特色阳光币”“阳光活动章”等激励体系,创新了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阳光城”课程模式也因此被很多相关报纸杂志报道,享誉全国。

(三)传统活动课程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的学校文化活动重活动表象,学生往往被安排、被设置,难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活动品质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设计学校传统活动,将活动做深、做长,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从而获得体验、提高能力。以蔚斗小学为例,围绕学校传统文化活动,开发了“我的毕业典礼”“我是蔚斗小导游”“让图书漂流”等经典主题,课程理念到位,活动环节清晰,学生在自主提出活动主题、自主制订活动计划、深度参与活动过程中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原有的学校活动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该校将传统文化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分年级开设开学课程、毕业课程及各类节日课程,如走进端午节、春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形成了“蔚斗烙印”课程特色。

(四)无痕德育品牌化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学校对核心素养的自我表达就是学校的创造,而学校在将道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实现德育无痕化的最合适的课程。泰河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发了经典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如“今天我当家”“大手牵小手,你我共成长”“争做最美泰河人”“奉献赛事服务,传承志愿精神”等,把少先队队课、雏鹰争章评价活动和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机整合,发展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了学生责任意识,养成了奉献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其中《奉献赛事服务,传承志愿精神》依托北仑区女排训练基地和篮球训练基地,成立“手拉手”志愿服务大队,在志愿服务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男篮、女排等赛事规则,更多地体会了服务他人、奉献付出的美丽情怀。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泰河手拉手志愿大队”已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了区域德育品牌。

通过区域教研项目组的推广,此四种校本开发模式为区内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区域教研项目组定期组织同类课程组建学习共同体,相互交流、研讨,不断完善课程开发模式并向外辐射。

二、 课程实施:通过教研创新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

区域教研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除了帮助学校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外,还要帮助指导教师解决方法上的问题,让课程指导教师“心中有法”“手中有术”。因此通过教研创新让更多教师参与进来,让处于不同层次的教师获得专业成长,是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经典主题”系列化教研

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区教研室要求学校根据校情确定经典特色主题,同时组建跨校的骨干团队定点定时帮助学校打造“经典主题”。与此同时,骨干团队成员将在指导过程中的所学所悟带回本校,从而带动本校经典主题的深入实施。如2013年,区域教研组建跨校综合实践活动骨干团队共同为泰河学校打造经典主题“大手拉小手”,通过区域教研五次系列活动,团队成员从整体方案设计到各环节的课内指导,与该校课程指导教师一起将该主题精耕细作,做深做实,成为该校德育特色品牌活动。又如蔚斗小学的“我的毕业典礼”活动,历经八年,面向每届毕业生,既有固定的毕业主题内容,每届学生又有新的创意。该主题目前已经成为学生的毕业大餐。

(二)“转换角色”体验式教研

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做一回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指导行为,改进指导方案,这是北仑区区域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例如,在区级教研研讨课“家庭一次性用品的调查表设计”中,由骨干教师执教,其他参训教师做学生,举手发言,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格……听课教师不仅体会了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心理,也从学生角度观察到了教师的课堂设计、提问与反馈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教师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针对研讨课的亮点、不足和改进之处进行讨论。短短几分钟,让教师们对“小组合作”的方式、方法、要点有了不一样的感悟。通过参加这样的体验式教研,教师们在以后的活动设计、活动指导中就多了一份从学生视角切入的自觉性。

(三)“团队指导”协作式教研

小组活动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师团队协同指导又是综合实践活动所提倡的指导模式。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各学科知识,在一个主题活动实施中提倡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这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在“大手拉小手” 系列主题活动的指导中,我们采用跨校教师团队协作指导的方式。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整指导这一主题活动。在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教师设“主教”和“助教”各一名,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即时网络点评,以“即点即评”的方式观察课堂教学现场,通过“助教”及时调整指导思路和方法。这种教研形式,打破了常规教研中一个教师上课其他教师观摩的模式,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及时解决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让更多的教师置身课堂指导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观课者。

(四)“沙龙研讨”故事式教研

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队伍的特殊性(专业指导教师+课程教师+兼职教师),“沙龙研讨”因其轻松和谐的氛围,能更好地接纳、吸引各个层次的教师,这种沙龙漫谈式教研是北仑区在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中的又一尝试。例如,在暑期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中,开展“品歌谈课程”活动,教师分别以“最初的梦想”“记住起初的美好”“追寻,在十里桃花间”“十年脚步”“加德满都的风铃”等歌曲引入,在品歌中畅谈各自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路走来点点滴滴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热爱之情。再如,在区教研员与骨干团队教师展示“综合实践活动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和应用中,以沙龙谈话的形式,与大家分享了项目制作过程,畅谈了对“自主学习社区”的基本认识,介绍了自主学习社区的构建与操作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利用自主学习社区的相关课例。这样的教研模式将学术研讨融进故事讲述之中,更能深入人心。

三、课程保障:通过制度建设提供课程长效实施的“软件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难点,它的建设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管理和引导,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地方管理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课程管理要逐渐向课程领导转变,行政推动要向“软件支持”转变。区域教研要架起行政推动与课程实施间的桥梁,为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参谋,争取提供课程建设的“软件支持”。

(一)出台指导意见,规范课程实施

区域教研应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专业意见,通过行政出台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从区域层面规划课程的目标、大致的内容、管理的要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等,提出高质量落实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包括课程计划编排、指导人员设置、指导常规确定、实践基地建设、教师职责界定以及评价制度的建立等,并通过创建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学校,营造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树立典型,做好示范。

(二)三级教研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三级教研分区级教研、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区级教研带动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不断注入新的教研内容,关注课程发展趋势,讨论解决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协作区教研和校本教研以其便捷就近的原则能够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激发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内驱力和内需力,这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长效优质实施的最为关键的软件建设。

(三)联手德育部门,搭建交流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德育教育的功能,因此,要与德育部门整合资源联合实施。区域教研则要引导学校将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并在区级层面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如义务段主题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等。在区域层面的引导下,各校可效仿开展一年一次的成果展评活动,形成常规工作,进一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上述教研范式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至今,北仑区基层教研所做的探索和实践。当然,作为“范式”,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发展,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吴筱泉.要素与内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2009年心理区域教研活动总结 篇4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规范心理技术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的提高心理课堂的教学效率,结合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以《关注身心健康,拥有阳光心态》为主题,在蔬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备课研讨活动,现将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确立活动主题,精选活动内容。

本次区域教研活动是在各校从事心理健康学科 教学的一教师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新理健康学科是新开设的学科,因为由区教育局与市心理健康教研室陈主任进行多次沟通,确立了“关注身心健康,拥有阳光心态”这一主题。蔬园小学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同时将学校的心理活动经验进行认真的梳理,与各校进行交流,从学校层面进行心理教育工作如何开展的一个分享,蔬园小学从在此基础上由心理教师孙玲进行《情绪调控台》一课的课堂教学展示。

二、同伴有效交流,拓展了教学思路

本次活动在区域合作体内搭建了同们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合作体内的成员针对孙玲老师所执教《情绪调控台》一课,进行深入研讨,参与研讨的老师们从动画片导入、情境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内容的设计等多个方面给予本次活动设计以肯定,特别是对于折纸飞机活动,让学生抛掉手中写有自己烦恼的纸飞机,引导学生渲泄自己的当良情绪,成为本成课的一大亮点。教师们认为本 次教研研讨活动,让大家对心理活动课的上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将对以后自己设计具有心理活动课特点的教学设计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教研员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教师研讨结束后,教研员陈凤英对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上法进行了专业的引领,她强调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主,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交流实现自身成长,要求在心理课的教学活动中,把辅导理念放在第一位,辅导技术放在第二位。这对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来说都是一次观念的转变,为今后教师对辅导课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如何撰写区域活动教研记录 篇5

参加人数——实验幼儿园全体教师 主持人——亓淑红

活动主题——如何撰写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主持人:教育家蒙台梭利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曾作过论述:“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他的论述说明了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和记录。我们经过多年的不断的探索和调整,清楚地认识到观察记录对与区域活动的开展有着很大的作用的,提高了观察记录的有效性为正确评价幼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那么,教师该如何撰写区域活动观察记录呢?

谭老师:观察作为教师了解幼儿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有着自己各种的方法,在区域活动中,要想观察记录更有效的为活动的开展服务,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记录,亓老师:在活动区开展时班级的教师要进行分配,其中一位教师全面地对整个活动区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区域的整体如:幼儿进区在的情况、游戏中幼儿是出现的状况、区域中材料的使用情况等。对整个活动区整体的状况进行全面、大致的观察和记录。主持人: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全面性的观察记录。周老师:班上的另一位教师到某个区域中,对幼儿个人或该区域中的一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的情绪、个性行为、材料使用、合作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定点观察。

数学区中幼儿会对新投入的材料比较感兴趣,但是当发现操作中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很多幼儿采取了放弃的原则,因此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在制作材料时要考虑到材料的难易性,尽量做到有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用程度幼儿的需要。

李老师:区域游戏中存在教师观察不过来的现象,为了能尽量了解到每个幼儿的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区域的情况设计一些能让幼儿自己记录的表格,让幼儿自己记录活动的情况,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记录的表格一目了然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如:科学区一些小试验的记录表,在“溶解”操作中让孩子一边试验一边记录什么可以溶解的,什么不可以溶解等,教师就可以了解孩子对溶解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指导。

主持人:教师对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观察以后不能忽视进行记录,如果只是单纯的观察,很多重要的细节、很多的教育契机会因为过了一些时间而被遗忘,失去了引导和教育的时机,所以在观察的同时教师要把观察的情况详细的记录下来,在记录时可以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结合。

董老师:教师最常用的就是用文字地形式详细地记录幼儿活动情况,一些特殊的表现行为,幼儿的情绪态度等。如:什么时候XXX小朋友在做什么,她和同伴是怎么交流的,和对教师的引导是怎么反应的的等。

张老师:还可以用表格形式来记录。这种形式比较的方便,班级幼儿人数比较多的时候想在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情况时,只靠文字观察记录就比较难,就可以借助表格形式进行记录。如:幼儿的进区情况就可以用这种表格,教师可以清楚的了解娃娃家有谁?各个区域中都有些谁?谁哪个区域不经常去的等等。

何老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用照片或DV的形式。这种形式更加具体形象的记录了幼儿在活动中地一些情况,这样的方式是幼儿活动情况地再现,采用这种形式在对幼儿活动后的评价能起很大的作用,教师对指定区域观察时,把幼儿在该区时对某个材料的使用情况详细地记录,然后在最后评价中再现给全班幼儿看,可以把别人的经验进行分享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主持人:很多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不明确要观察记录什么,也不清楚观察记录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到底如何写观察记录呢?

谭老师: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今天我要观察记录的目标是什么。要重点观察记录的是哪个区域,在那个区域中所投入的有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对我要达成的目标有什么帮助等等。

吴老师:活动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教师要观察记录活动中地一些特殊情况,幼儿在达成教师要期望地目标情况,在操作材料中出现的情况等等,要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因为在活动中幼儿发生的事情会很多,我们并不要一一记录,这样教师也记录不过来,反而成为流水帐,没有多大的意义。

亓老师: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观察记录幼儿与教师的谈话和教师对幼儿的指导的行为。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和对幼儿的行为作出指导和引导的有很多,谈论的话题也各有不同,作出的辅导也有所不同,但这也是了解幼儿最好的时机,所以对于这样的内容应该进行详细地记录,记录反映幼儿内心的想法和教师对幼儿作出辅导使用的各种教育手段、方法以及幼儿的反映。

何老师: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去分析材料,分析幼儿的行为,为对幼儿进行引导作好依据。最后,分析和反思。这项内容在观察记录表中是不可以省去的。在这一栏中教师详细地记录当时在通过观察以后对孩子地特殊行为对材料的适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后作出的适当调整和指导,如:在数学区中原来在给物体从大到小排列中,孩子突然对物体的垒高发生了兴趣,他把最大的积木放在下面,一块一块放上去,看看能放几块。这与原来预设的发生了变化,孩子的兴趣发生了转移,所以教师要进行分析、反思应该顺着幼儿的兴趣还是要按照原来的目标,这样可以使区域活动更加的完善。

区域游戏组教研活动计划 篇6

区域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探索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使幼儿进行高效学习,获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个别化教育活动;它有着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实现幼儿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游戏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区域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状况分析

自上学期我园参加了省游戏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后,在省游戏组研究精神的指导下,针对我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年审活动要求,以点带面,全园教师共同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在研究实践中教师们不仅提高了对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作用与意义的认识,掌握了区域游戏活动的基本类别,明晰了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材料的利用与原则;而且还深化了对不同年龄班幼儿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特点及指导要点的认识,丰富积累了设计组织晨间(课间)区域游戏活动的经验。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觉到了以下的问题和困惑:

1、教师对本年龄阶段的各个领域发展目标、幼儿发展特点的熟知度、整体性把握不够。

2、教师对幼儿兴趣、需要的观察分析不够,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以预设为主,孩子的参与性没有,更没有共同制作性体现。

3、游戏的设计、材料在体现发展目标的层次性不够突出。

4、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不够,整体的课程观不强。

5、教师在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并追随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及时调整、设计新游戏的跟进性不够。

6、教师的时间、经验、精力的不足与合理利用性。

因此本学期,我园将进一步深刻领悟省游戏组的研究精神与内容,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困惑,继续以谨慎细致,力争实效的态度,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与研究。

二、组织与实施:

1、成立园级区域游戏活动研究小组:

根据上学期开展情况、以及教师的能力经验水平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自愿报名和合理调整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以保证研究的需求性来源于教师,来源于教育实践。

园内指导:许华(业务园长)、徐小冬(区游戏中心组成员)

组长:陈海燕(曾参加过省自主游戏研究组,一直任我园自主游戏研究组组长)

组员:尹娟、李锋、时康情、万小洁、温煦、万宗君、李辉、2、研究内容:

(1)区域游戏活动理念的逐渐澄清与初步建构

---区域游戏活动的定义、内涵

---区域游戏活动与创造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区别与关联

------区域游戏活动与课程实施之间的关系-----区域游戏活动的儿童主体性体现

----区域游戏活动的教师主导性作用体现

(2)教师组织实施区域游戏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

----深入熟知本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与各领域发展目标、并具有整体把握能力,设置目标适宜的区域游戏活动。

----细致观察、分析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动幼儿及家园的参与性,努力做到材料的准备、游戏的设计,体现出师生、家园的共同设置性。

----认真探索区域游戏活动设置的发展目标层次性的体现要素

----加强整体的课程观认识,努力体现区域游戏内容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性。

----探索积累在区域游戏中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幼儿的策略与方法

---班级区域游戏活动环境、空间的设置要点

(3)课题组内教师不同层次的研究能力要求

---园级指导:提高加强对研究活动的过程监督、指导支持和理论提升能力,并努力营造平等交流、尊重信任、共同学习成长的教研氛围。

----组长:加强自身锻炼,认真准备,积极思考、以身作则,努力提高教研组织研究能力,追求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组员:努力立足自身需要,勤于思考,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研究与自我提升学习,在相互交流中能感受体验到的自我成长。

3、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试验法、文献法

三、具体研究措施与内容

1、常规班级的区域游戏活动研究

围绕上学期出现的问题,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年级组为单位,结合课

程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确立研究试点区域内容(---小班:生活区、美工区、---中班:益智区、建构区,---大班:数学区、科学区)进行每月四个区域游戏内容的设置与实践检验研究,探索其具体的设计来源、组织方法与指导策略,期末进行完善,努力形成较典型规范性的区域游戏内容。

2、确立实验班与研究小课题《大班幼儿自主性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性研究》

确立一个试验班,依据主题内容与幼儿的兴趣点,定向2个区域种类,将视角放在幼儿身上,使教师退到幼儿的身后,在观察分析及引导下探索:幼儿的自主性体现(大班幼儿能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其目标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密切结合主题教育内容,观察引导并发挥起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区域游戏活动真正成为他们需要、感兴趣并参与创造、设计制作、自主操作研究并在其中发现问题进行自我调整、建构的学习乐园,使幼儿真正成为一名学习的主人:----“我要学什么,我该怎样学、还会再怎么学?”

四、活动计划安排

每月两次,单周四上午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

3月10日研讨本学期游戏组活动内容并制订计划。

3月24日学习《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方面的理论文章,进行理念上的研讨交流并初步形成一定的共识。

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各年龄班的研究具体内容,设计初步的表格。

4月7日分组实践研究各年龄班区域游戏活动的设施与组织开展,并进行实践修正

试验班进行实践研究与验证

4月21日交流展示、讨论研究各组的研究情况,发现问题,讨论对策。5月5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问题,进行实践研究,进行解决。

5月19日各年龄班交流实践情况,进行相关理论学习与讨论,澄清理念,研讨解决方法。

6月2日继续针对研究内容进行区域游戏活动的设置与组织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修正

6月16日观摩试验班的区域游戏活动,进行细致观察与讨论

6月30日组内总结交流、形成相关文案、图像资料,撰写专题文章

幼儿园区域游戏研究下学期计划

研究目标:

1.端正观念,关注儿童,正确理解区域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2.进一步探索适合本园的区域游戏环境,充分挖掘、利用有利资源,合理利用活动空间;为区域游戏的开展提供条件保证。

3.结合本园健康特色开展运动、生活区域的研究,探索幼儿健康领域的区域活动,不断丰富园本课程研究。

研究内容:

1.幼儿园区域游戏分类、各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主要价值及案例分析。

2.区域活动环境的特点及与各环节教育活动环境的有机联系。

3.运动区域、生活区域活动的特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师指导等研究。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1.合理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区域游戏的开展。

2.规划创设幼儿园整体环境。结合幼儿园班级物品配备,因地制宜创设区域环境,并与一日个环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3.借助区课程研究班、区域游戏研究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探索,实践、反思,以整体课程观为指导,初步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 的实践研究。

4.组织各层次教师参观学习上海及南京区域研究特色幼儿园,并与全园教师及时分享、研讨;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为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经验。

第二阶段:

1.调查本园教师区域活动开展中的经验、困惑及问题等现状,成立专题教研小组定期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施研究。

2.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发展专项评估,引导教师关注区域游戏中儿童的真实状态、发展现状;反思我们教育怎样更切合孩子们发展需求。

3.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把脉诊断;为本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等给予具体指导。

4.结合话题关键经验及本班实际,设置区域标识,强化师幼区域意识。

第三阶段:

1.就本园教师的主要困惑和问题开展教研,借助省游戏研究组的研究经验及专家资源由园区域活动研究中心组先行研究,逐个突破、解决问题。

2.开展观摩研讨,并邀请区教研员参与;关注区域活动研究现场中孩子的现状,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为更有效地教育提供依据。

3.提高区域活动的观察能力,并结合有目的观察设计相关量表,为更好的进行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帮助。

4.开展沙龙研讨,创造良好氛围、畅所欲言,反思自身区域认识及思考,分享经验、呈现问题。

第四阶段:

1.学习探讨用适宜的方法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区域活动,提升区域游戏的研究水平。

2.结合课程及儿童关键经验,有目的选择区域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整体意识。

幼儿园区域游戏组教研活动计划

(2011.2——2011.6)

一、本学期研究主要目标

1、依托我园综合课程特色,围绕主题发展目标及发展脉络,提供适宜而丰富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个性化成长,探索适宜本园的区域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

2、加强对区域中幼儿活动情况的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情况,分析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的适宜性、层次性和趣味性。

3、整理区域活动内容的相关资料。采取拍照、复印、文字说明和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整理区域活动的资料,为新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库的建立提供素材。

4、探索区域活动中家长资源的运用。开发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提供机会和空间,鼓励家长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

二、研究主要方式

1、通过现场观摩、研讨互动、案例分析、外出参观等参与式培训,开展研究探讨活动。

2、点面结合。点:每个年级组设一个实验班,以某一个区域为突破点,探索资源科的建立。面:全园所有班级定期活动,全面探讨综合活动中区域活动开展的特点。

三、研究活动时间 单周三下午

四、研究要求

1、认真学习、领会区域活动的精神和理念,主动查找和学习有关区域活动的书籍及资料。

2、积极做好日常实践和承担观摩活动的任务,及时收集、整理和总结经验,强调活动的实效性。

3、珍惜培训机会,按时参加活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活动安排

时间内容观摩班级学时

2.231、观摩区域活动

2、交流学期计划大五班、中五班、小六班3学时

3.9观摩区域活动大四班、中四班、小四班3学时

3.16交流整理资料各班3学时

3.30观摩区域活动大三班、中三班、小三班3学时

4.13学习所有组员3学时

4.27观摩区域活动大二班、、中二班小二班3学时

5.11观摩区域活动大一班、中一班、小一班3学时

6.8观摩资源库大一班、中四班3学时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篇7

“教其不会, 从会处下手教”中的“会”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运动基础。一个人从小到大, 拥有无数的生活经验和运动基础, 结合教学内容,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运动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练习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有效和实用的。本次活动中的两堂评后展示课, 宁波蔡老师的《直跑屈腿跳高》中的练习, 授课教师没有直接从直跑屈腿跳高开始, 而是针对学生有跳房子的基础, 设计出先让学生进行跳房子练习, 借助学生已有的运动基础, 从学生会玩的跳房子游戏入手, 慢慢过渡到直跑屈腿跳练习, 最后进入直跑屈腿跳高练习。这样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已有运动基础, 真正体现了“教其不会, 从会处下手教”的教学思想, 这样的设计不仅巧妙, 而且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反思: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和运动基础。不要一味以技术教学为唯一思想, 把技术教学作为教学的主导线, 这样的设计会使教学陷入一个死胡同, 设计出的教学环节会比较死板, 学生又是走技术学习的老套路。“教其不会, 从会处下手教”, 从学生会处下手教, 以学生已有的基础为出发点, 学生在练习时更容易接受, 不会认为又是学习技术动作。实践证明, 从会处入手教, 学生掌握起来更顺利, 学习兴趣也相对较高。

二、“会”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其不会, 从会处下手教”也是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 既然要从会处下手, 那肯定要面对不同的会处而进行教学。如, 嘉兴高老师的排球课《正面下手发球》,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击球练习中, 执教教师没有直接对学生进行击球部位的教学, 而是让学生自由用手的任何部位进行击球。让学生用手的任何部位进行击球, 最后的结果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用正确的部位击球, 但每个学生的击球方式却是最适合自己的。

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这才是学生最需要的。不要用标准的技术动作来约束学生, 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反观第一堂排球课, 该课执教教师从正确标准的击球部位进行教学, 所有的学生最后都统一用虎口击球。这样的教学方式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许这个学生适合虎口击球, 但那个学生却最适应用拳头击球, 毕竟学生不是运动员, 他们不需要掌握绝对标准的技术动作, 更重要的是通过排球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 要想他们长时间参与体育锻炼, 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才是保证他们能长久保持运动兴趣的教学方法。

三、“会”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学生的兴趣点在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体育教师深思。做个最简单地对比, 当你参与一项活动时, 假如这项活动是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 再让你去参与, 这时相对来说你的兴趣就会高一点, 因为你有一定的基础, 操作起来就会很顺手, 就能提高练习兴趣。反之, 操作起来都是不会、不顺利的, 想要长时间去参与这个项目, 则需要更多的其他刺激因素。所以, “教其不会, 从会处下手教”也是保持学生练习兴趣的一个重要表现。如, 宁波蔡老师的跳房子教学环节, 从学生会的游戏开始, 课堂氛围热烈高涨, 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反观另外的两堂展示课, 教师都是一味地进行单跳双落的技术教学, 学生机械重复地操作练习, 枯燥乏味, 练习兴趣不高, 课堂氛围低沉。“教其不会, 从会处下手教”, 也是保证学生练习兴趣的良方。

反思:想要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从学生的会处进行教学设计。会是学生已有的运动基础, 应寻求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内驱力。教师总是想着通过一些途径、手段、方法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却忽视了从学生的会处去思考。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如何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兴趣, 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用学生已有的运动基础去作为教学的基础, 再配合教学手段等方式去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或许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四、“会”是重视学生的目标达成

“教其不会, 从会处下手教”, 判定会与不会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当学生会了, 你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目标任务了。一堂课中, 可以设置多项目标任务, 每一个任务都有递进性,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第一个目标任务达到后, 这时的不会就成为会了, 也就为下一个目标任务打下了基础, 从而一步一步向最终的目标任务迈进。如, 高老师的排球课, 面对排球网发球练习时, 高老师首先是距离网较近, 让学生进行发球练习。这个不会是建立在刚才会用球击球的基础上。当学生能顺利地把球发过网时, 这时的不会又变成会了, 就可以进入下一个不会的教学程序了。这时高老师又让学生站在距网稍远的距离进行发球练习, 这时又重复了一个会与不会的循环, 直至学生最后达到高老师的最终目标任务。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篇8

【关键词】 区域教研 内涵提升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08-006-02

落实《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政府部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套设施设备,在客观上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合格学校建设与评估验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合理配备优秀校长,合理流动优秀教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力促进了教育均衡。但教育真正的均衡不是外部环境旗鼓相当,而是学校内部管理及教研氛围,这是学校发展的内涵,只有内涵达到一定高度,才是真正的均衡发展。内涵均衡发展需要教育科研作支撑,需要从“校本教研”走向“区域教研”,需要区域内整体教育科研助力。因此“区域教研”将成为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均衡发展呼唤“区域教研”给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在一部分学校成效卓著。在“校本教研”行动研究中,通过自主学习、专题研讨、同伴互助、教学反思,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一课多型的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实效课堂初步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课堂已成为一部分教师的自觉行动。“校本教研”为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行为,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是就当前实际情况看,“校本教研”推进不平衡,发展受到局限。我去过许多农村或乡镇学校,在各地,年轻一点的优秀教师大部分要满足高学段或重点校需求;从教师人个来讲,有条件的都想办法调往城镇学校。而我们的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校,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对于农村学校、山区学校而言,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且学科教师配套不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些学校教师基本教学包班,课时量大,他们的教研能力有限,也没有研究的时间。同样,学校既没有研究的氛围,也没有研究指导,“校本教研”只能是一种形式,甚至是一种奢望。长期下来,基于“校本教研”开展的程度不一,教研内涵的发展不平衡,学校教研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有明显的不一样,已经带来新的不均衡,即学校内涵发展差异甚大。

教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校本教研”能推动学校教科研内涵发展,但同样也制约着薄弱学校的内涵提升。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呼唤“区域教研”,希望通过“区域教研”带动区域内的各学校教师能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研内涵的丰富,从而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教育起点公平。

所谓“区域教研”,就是在同一区域内,以最大限度融合校际之间、地域之间的优势教育资源,实现教科研效果的最大化。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落实常规教研,强化校本教研,突出联片教研,有效促使学校内部、校际之间、区域之间教师的学习和交流制度化、日常化,实现教育资源互动共享,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二、区域教研助推“义教”均衡发展

区域教研,改变过去以学校为单位的单兵作战的传统教研,形成教研教学的联合体。在联合体内,合理利用优质教研资源,以强带弱,以优带劣,优势互补,相互提高。加强联合体学校之间的教学研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联合体形式多样:一是联校教研,即针对区域内学校教研资源情况,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子开展教研活动;二是联片教研,即根据地域情况,将区域内的几所学校联成一片,开展片区教学研究;三是学区教研,即根据学区行政划分,以中心学校带动周边学校,利用中心学校优质教研资源,组织周边村小或教学点,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教育科研逐步达到教学内涵共同提升,促进学校之间共同提高,均衡发展。

1. 管理团队联合带动学校共同提高

“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由此可以推出:一群好校长就会有一批好学校。如果把各学校校长的管理智慧集中起来,就会带动各学校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在区域联合体内,开设校长讲坛、教科研主任讲坛,定期或不定期地交流学习思考及管理经验,如对课程实施管理的新办法,班级均衡的新布局,校本教研新方法,教学资源开发的新途径,科研兴教的新举措,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新路径,创造教师职业幸福环境的新思考等工作的思路,互相借鉴学习,促进管理水平共同提高,从而带动区域内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内涵均衡发展。

2. 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帮助教师共同成长

“区域教研”的研讨主体来自一线教师,研讨主题来自一线教学中的问题,身边的教师和教学问题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区域内,可以采用分学科分层次开展教研。首先推荐有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做专题讲座,带动积极肯干的教师当主讲教师;其次请有经验的教师作教学反思交流,带动一部分教师先行成长;再次可以同伴互助交流,共同进步。

区域教研的内容丰富多彩。如:以理论学习丰富教师教学指导思想;以集体备课提高教师教学设计水平;以课堂教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优化;以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实效;以教研活动、竞赛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教研教学水平提高。

教研活动的形式多样,如 “主题研讨”:大家围绕主题七嘴八舌谈体会,交流中激发思考,改进教学行为;“骨干引领”:推选“土专家”讲自己的学习思考,讲教学体会;“案例研究”:组织好每一次的集体备课,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及案例式研究;“课题引领”:针对课改热点问题,确定课题,结合教学实际,提炼个人课题,并将课题研究融于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专家会诊”:组织教研专家团队,到彼此学校上课,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同伴互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通过骨干引领,促进共同提高。

实施远程教学资源共享。多年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学校都已装有远程教育技术模式二或模式三,区域教研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和现有装备,尝试开展网络教研,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3. 多元评价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评价的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对于教育质量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过去校本教研,各自评价的内容、标准和方法都不一样,往往带来质量的结果参差不齐。区或教研,可以在同一区域内统一形式和标准,实施诊断性评价,从而促进整体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为了保证区域教研的实效开展,教研部门要做好示范引领,要建立合适的区域教研的运行机制,如建立联片教研工作的领导机制,加强对全区开展联片教科研活动的规划与组织领导,确保开展联片教科研活动取得实效。同时要做好研究指导,健全学校教科研工作网络,组建区域教研中心,设计和组织区域教学研究活动;建立学科教研中心,形成学科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教研组,开展区域教研形式和内容的研究、指导。通过科学的运行机制,推动区域教学教研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上一篇:教师年度年终工作总结结尾格式下一篇: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