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问责制度(通用8篇)
员工问责制度 篇1
员工问责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员工敬业尽职的责任意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执行力,确保公司重大决策、决议及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员工问责的对象:公司全体员工。
第三条 本制度所称员工问责是指在生产、经营、行政、管理等活动(包括投资融资、资本运作、招投标、专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各级员工对本部门或本岗位应承担的工作,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或者不作为、少作为、滥作为,损害公司经济利益或影响生产经营秩序和工作效率、贻误工作时机或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由公司进行责任追究并给予相应经济和行政处理的活动。
一、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拖延、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
二、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公司管理程序、管理制度、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情形。第四条 对员工问责坚持以下原则:
一、谁受理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 二、一级对一级负责,上级对下级层层追究责任的原则;
三、实事求是、权责对等、公开透明、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四、回避原则,与被问责人为亲属,或与被问责事件有关联的人员不参与调查、处理决定等工作。
第五条 员工问责制度与专业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并行,符合专业管理问责条款的,可按照相关专业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处理。凡专业管理责任追究制度无法处理或问责的,按照本制度进行问责处理。第二章 机构及职责分工
第六条 公司行政部是员工问责的决定部门,职责是:
一、根据问责需要指定相关部门(子公司/工厂)人员组成调查小组,并指定牵头部门及小组负责人;
二、负责布臵具体任务;
三、审议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决定。第七条 调查小组是员工问责的实施部门,职责是:
一、根据行政部部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对被问责对象的问责事项进行调查;
二、负责对调查事项涉及的任何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取证(可要求相关当事人写出书面经过材料)和核实;
三、负责接收并反馈被问责人的申诉;
四、负责形成调查报告并向公司总经理(或公司分管领导)报告;
五、负责起草问责处理报告,并报公司总经理(或公司分管领导批准后,送行政部下达问责处理决定文件。
第八条 行政部负责落实对被问责人的相应处理决定。
第九条 公司各职能(业务)部门负责配合,必要时参与相应的调查取证工作。第十条 部门(子公司/工厂)职责是:
一、负责配合,必要时参与相应的调查取证工作;
二、负责对本公司内部相关员工的问责;
三、在重大、特大事项问责结束后3日内,问责事项分析处理报告向公司行政部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 中层管理人员和总部各级员工的问责由公司总部直接负责,子公司/工厂中层及以下员工的问责原则上由子公司负责,必要时总部也可以直接问责。第三章 问责事项
第十二条 公司按过失性质将问责事项划分成以下五类情形,总部职能(业务)部门或子公司员工出现任何一类情形时,必须对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及其直接领导、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问责。
一、员工因决策失误、工作疏忽等原因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对相关人员及其领导问责:
(一)因决策失误、工作疏忽、管理松懈、办事拖沓或违规操作等人为因素受到国家行政执法机关行政处罚10万元(含)以上的;
(二)给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含)以上的。
二、员工不认真履行公司规定的职责,执行公司董事会或行政部部做出的决议、决策和重点工作部署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人员及其领导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未完成公司明确由其承担的工作任务或未认真执行公司的指示、决策或交办事项的;
(二)工作效率低下、办事迟缓、经常拖期、子公司及相关部门反映强烈的;
(三)工作质量差、多次返工、致使工作拖期的;
(四)工作中回避矛盾和问题、推卸责任、矛盾上交,导致不能及时解决造成较严重后果的;
(五)工作监管不严、发现违纪、违法、违规行为隐瞒不报,包庇、袒护、纵容的;
(六)对下属部门和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知情不报、不制止或不处臵的;
(七)作风不务实、不严谨、工作粗疏、敷衍塞责、拖沓,效能低下,不能认真执行公司董事会和行政部部的决策、决定和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致使政令不畅、执行不力,影响公司整体工作部署的;
(八)不认真履行职责,管理措施不到位,致使一个时期的某项重要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影响全局工作安排的。
三、员工违反规定擅自决策,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人员及其领导问责:
(一)超越部门权限擅自决策、审批或没有依照公司规章制度、权限、程序进行决策、审批,制定与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文件、决定或者命令的;
(二)违反公司规定,人为设臵门槛、障碍拖延工作的;
四、员工发生不作为、滥作为或行为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相关人员及其领导问责:
(一)违反规定泄漏公司秘密或者职务工作秘密,不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或资料泄密、损毁、丢失,损害公司利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二)在管理、协调、服务工作中,对外来(子公司、其它部门或外单位)办事人员态度蛮横,故意刁难,表现出“冷、硬、顶、拖”态度,甚至“吃、拿、卡、要”的现象,损害公司利益或企业形象,造成投诉或其他不良影响的;
(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时,拖延懈怠、推诿塞责,未及时、妥善的采取必要和可能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的;
(四)采取授意、打招呼、批条子、指定、强令等方式,影响和干预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
(五)弄虚作假或指使、授意他人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的;
(六)工作时间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因其他工作原因离开工作岗位不委托有关人员代行其职责而耽误工作的。
(七)上级对工作任务没有布臵清楚,下级没有理解和掌握工作目标和方向,导致任务没有完成的上下级员工。
五、其他行政部部认为有必要问责的事项。第四章 问责程序
第十三条 对员工问责按下述程序进行:
一、公司行政部部领导发现有关人员或接到有关方面(子公司、职能部门或相关人员)的信息,反馈有本办法规定的问责情形时,提出问责建议报行政部部,由行政部部审批后启动问责程序。
二、公司行政部部责成启动问责程序后,由行政部办公室负责立即根据行政部部指示,落实监督牵头部门快速组成调查小组,开展调查核实工作。
三、问责调查小组对需要调查的事项予以登记立项。
四、问责调查小组制定调查方案,组织实施调查,对调查过程中的访谈应形成现场笔录,要求被调查人核实后签字确认,对调查过程中取得的书面证据材料,要求出据材料的单位领导确认并盖章。
五、问责调查小组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结果书面告知被调查单位的主要领导并充分沟通,征询其对调查事实是否持有异议,并根据调查结果,出据调查报告,做出问责处理意见或建议。
六、问责调查小组向公司行政部部提交调查报告。
七、公司行政部部召开会议讨论研究问责处理决定,被调查的部门或单位可在会议上进行陈述和申辩。
八、公司行政部办公室按行政部部决定下达处理文件,人力资源部门按照处理文件落实问责处理意见。
九、过失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行政部办公室提出申诉,报行政部部审核,确实有必要的进行复查,在行政部办公室组织复核、复查期间,原处理决定可以暂时中止执行。第五章 责任认定和责任处理
第十四条 员工被问责有过错或过失的,其应承担的责任大小根据其在问责事项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少或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小或延误的工作时间长短由行政部部认定,原则上分为责任较小、责任较大、责任重大、责任特大四个等级,按下述标准划分:
一、具备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为责任较小:
(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含)以下的;
(二)延误工作时间7天(含)以下的;
(三)不良影响较小。
二、具备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为责任较大:
(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0万元(含)的;
(二)延误工作时间7-15天(含)的;
(三)不良影响较大。
三、具备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为责任重大:
(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20万元(含)的;
(二)延误工作时间15-20天(含)的;
(三)不良影响重大或导致他人人身伤害的。
四、具备以下三种情形之一的为责任特大:
(一)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的;
(二)延误工作时间20天以上的;
(三)不良影响特大或导致他人伤残、死亡的。
第十五条 员工被问责有过错或过失的,根据问责事项的成因,原则上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直接领导责任、主管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责任。
一、直接责任:指在业务活动中负有经办、主持、牵头、组织等职责,并导致事项发生的行为人应承担的责任;
二、间接责任:指在业务活动中负有参与、协助、辅助等职责,而导致事项发生的行为人应承担的责任;
三、直接领导责任:指直接或间接行为人的直线上级领导应承担的责任;本制度所称直接领导为总部职能部门主管级(含)和子公司部门负责人级(含)以上管理人员;
四、主管领导责任:指直接或间接行为人所在部门或单位的主管领导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总部职能部门中层副职(含)以上和子公司副行政部级(含)以上管理人员。
五、主要领导责任:指直接或间接行为人所在部门或单位的第一负责人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总部职能部门正职(牵头副职)和子公司行政部级(牵头副职、第二经理)管理人员。
第十六条 员工被问责有过错的,公司将对责任人进行责任处理,责任处理分为经济责任处理和行政责任处理、处分两类。
一、对员工经济责任处理控制在50元以上,但最多不超过本人绩效工资。
二、对员工行政责任处理、处分按轻重依次为:
通报批评、取消先进称号、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解除劳动关系。
第十七条 对各类责任者的具体责任处理标准详见《问责处理对照表》(附件1)。
第十八条 同一单位内发生问责事项时,除按本制度对相关责任人问责外,同时还要按以下办法追究本单位领导责任:
一、直接下级出现二次(含)以上责任较小或责任较大级的同类事件时,追究直接上级领导责任;反复出现三次追究至本单位主管领导,反复出现四次(含)追究至本单位主要领导。
二、本单位发生重大事故、事件的,追究至本单位主管领导,发生特大事故、事件或内累计发生二次重大事故、事件的,追究至本单位主要领导。第十九条 根据问责事项发生的主客观因素,问责处理侧重点如下:(详见《问责处理趋势示意表》附件2):
一、对主观故意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高度经济处理与高度行政处理、处分的方式;
二、对渎职行为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高度经济处理与高度行政处理、处分的方式;
三、对不作为行为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高度行政处理、处分与适度偏上经济处理的方式;
四、对失职行为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适度偏上行政处理、处分与经济处理的方式;
五、对过失行为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高度经济处理与适度行政处理、处分的方式;
六、对能力不够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高度行政处理、处分,适度经济处理的方式;
七、对努力不够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低度经济处理,适度偏上行政处理、处分的方式;
八、对主观善意因素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适度经济处理,低度行政处理、处分的方式;
九、对外部不可控因素造成责任事件或事故的各类责任人,采取低度经济处理,适度偏下行政处理、处分的方式。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对涉及政治事件、党风党纪或非常重大的违纪行为需要更深入的调查,由问责调查小组报行政部部同意后,转由公司政工部门、审计部门或纪委监察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第二十一条 参与问责调查小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下发后,依据实际适时进行补充、修正和完善。第二十三条 在实施处罚时,应根据错误性质、情节和员工平时表现以及对错误的认识程度全面考察决定,使处罚恰当合理。对于主观故意、渎职等情节严重的,可以从重或加重处罚;情节较轻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二十四条 子公司参照本制度制定本公司相关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解释权归企业管理部。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附件1:《问责处理对照表》 附件2:《问责处理趋势示意表》
企业问责制管理办法
一、目的:为切实落实各岗位人员的岗位责任、各级管理人员的领导责任,促进公司整体经营目标的达成,并将各部门之工作绩效与各级主管人员之薪资、福利、劳动合同等项目相挂钩。特依据<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范围: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保捷汽车工业集团各级干部人员,包含各部门经理、副理、课长、副课长、组长、副组长、班长、副班长等。
三、用语定义:
3.1 干部人员:本细则中所称“干部人员”,泛指保捷汽车工业集团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包含各部门经理、副理、课长、副课长、组长、副组长、班长、副班长等;
3.2 违约责任:本细则中所称“违约责任”,指公司对各岗位人员未按<岗位说明书>之要求履行岗位责任,各级管理人员未按<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的相关条款履行领导责任的人员,所实行的处理方式,包含但不限于<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中“其它要约事项”之内容。
四、权责:
4.1 总(副)经理:负责制定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与经营规划工作,负责各部门工作目标的设定及绩效成绩的核准工作,负责干部人员正负激励的核准工作; 4.2 营运中心经理:负责各部门工作目标设定及绩效成绩的审核工作,负责干部人员正负激励的审核工 作;
4.3 人力资源课:负责本实施细则的制定、修改、解释工作,负责各部门目标设定的协调工作,负责各部门干部人员工作目标达成情况的汇总、分析、检讨,及干部人员正负激励的提报工作;
4.4 各级干部人员:努力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公司各项决议,切实履行岗位职责、领导责任,实现岗位目标及部门整体目标。
五、内容:
5.1 干部人员任用原则: 5.1.1 职、责、权、利对应原则:通过规范岗位标准,确定各岗位之职责、职权及相关利益,做到权从岗来、责随权至、责权相应、责利相符;
5.1.2 能上、能下原则:本公司之干部人员任用,以工作结果为导向、以部门绩效为标准,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切实贯彻“能者上、庸者下”之干部任用指导思想,理顺干部人员任用、晋升管道;
5.1.3 淘汰原则:对部门绩效不彰、工作执行不力之单位主管实行淘汰机制,优化干部队伍建设;
5.1.4 绩效承诺原则:所有干部人员于任职时,必须与公司签署<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明确岗位之职、责、权、利,<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与<劳动合同>一并履行; 5.2 绩效承诺:
5.2.1 所有人员在职时必须熟读<岗位说明书>,且需在<岗位说明书>上签名确认,明确岗位职责与义务,并须切实履行岗位职责;
5.2.2 干部人员任用时,必须与公司签署<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约定岗位目标及违约责任等项目,干部人员必须切实履行<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之全部内容;
5.2.3 公司之<岗位说明书>、<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等,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与<劳动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5.2.4 干部人员因个人原因,拒不签署<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者,视为自动放弃就职;
5.3 岗位目标设定及绩效汇总:
5.3.1 各岗位目标设定状况,详见<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5.3.2 绩效成绩汇总状况,详见<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5.3.3 干部人员之绩效成绩汇总后,即可按<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之相关条款,对当事人实施正负激励; 5.4 责任划分:
5.4.1 岗位责任:各岗位人员,必须严格履行<岗位说明书>规定的各项职责,对岗位工作负责;对于未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执行不力、岗位绩效不彰者,当事人负岗位责任; 5.4.2 领导责任:各级管理人员,应对部属工作绩效负责、对部门(单位)整体绩效负责,对于部门(单位)绩效不彰、部属工作执行不力者,直接责任主管应负领导责任; 5.5 违约责任:
5.5.1 连续3个月岗位绩效未成长者,对当事人给予降职、降级处理; 5.5.2 连续3个月岗位绩效下滑者,将给予当事人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之处理;
5.5.3 连续3个月部门工作绩效不彰者,将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单位主管给予降职、降级处理;
5.5.4 连续3个月部门绩效下滑或连续4个月部门工作绩效不彰者,将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单位主管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之处理; 5.5.5 干部人员与公司约定的其它违约责任一并履行;
5.6 本实施细则经总经理核准后颁布实施,自颁布之日起生效;本实施细则之最终解释权归人力资源课。
六、相关档:
6.1 <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6.2 <晋升与异动管理办法> 6.3 <奖惩管理办法>
七、附件:
7.1 <岗位说明书> 7.2 <管理人员绩效承诺书>
员工问责制度 篇2
1、概念界定
又被称为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主要是指特定问责主体通过一定程序, 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当他们应当承担相应职责和义务, 却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些职责和义务的时候, 要求他们必须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
2、行政问责制度的意义
深入研究行政问责制, 不仅是研究行政问责这项措施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也需要研究加强行政问责对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积极影响。首先, 问责制的实施, 是对人民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其次, 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廉洁奉公, 恪尽职守;再者, 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所以, 加强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和健全, 显得更为重要。
二、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法律制度
在我国, 最早就行政问责问题进行立法并实施的地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区政府于2002年7月1日, 推行“高官问责制”。2003年以来, 我国一些省市相继制订了一些行政问责方面的地方法规。但是, 迄今为止, 我国仍然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律, 我国行政问责在立法上表现为“法律缺失”。综合我国现行问责制度的实践情况以及我国政府及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建立健全我国行政问责法律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明确行政问责主体
首先, 加强人大问责, 将人大列入到行政问责主体, 是针对我国目前人大问责缺位而进行改进的措施。将人大列入到行政问责的主体, 明确其应当在何种范围的事故发生时立即进行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调查和问责, 强化人大应有的领导及监督职能, 及时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做到有效地管理和监督。
第二, 加强公民问责, 将公民及社会团体列入行政问责主体, 是针对我国目前行政问责公民缺位而进行改进的措施。我国法律中虽然强调公民拥有的权力, 但是公民对政府拥有一定的合法监督权力并没有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中得到实践, 故急需建立公民问责的途径。
第三, 加强媒体问责, 将有一定话语权的媒体列入问责主体, 是针对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媒体问责缺位而进行改进的措施。从目前行政问责实践我们不难看出, 媒体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其爆光的手段和程度对政府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但也应充分考虑该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力度和真实程度进行合法问责, 而不是模糊而缺乏法律依据进行干预。
2、明确行政问责客体
行政问责客体不明确, 会导致行政问责缺乏公平性, 问责客体也是行政问责所涉及的对象, 由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 造成行政公职人员的责任归属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划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问责客体难以明确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
首先, 问责客体应当确认为领导层面的公务人员。“行政问责中的‘责’大多是一种间接之责而不是直接责任, 是一种混合之‘责’, 即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混合体, 并且主要是政治责任。而一般事务类公务员是没有多大政治责任承担的。”
第二, 加强追究同级党委负责人责任。我国引咎辞职制度实施以来, 辞职主体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负责人或者是各级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负责人。但事实上, 按照公务员制度的规定, 各级党委负责人同样也是引咎辞职的主体之一, 而且在实际权力运行规则中, 同级党委的负责人往往是本辖区重大事项的实际决定者。
第三, 加强副职责任追究。在我国实行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 但在实践过程中只追究副职的责任制, 在一些地方成了副职负责制。同时我国在权责不分上还存在集体领导与个人责任界定不清、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责任界定不清。在实践过程中, 要明确决策责任由主持会议的行政首长负责;重大决策失误的集体辞职制度。
3、明确行政问责范围
目前我国行政问责所涉及的事项范围还比较窄, 集中在重大事故、造成恶劣影响事故、受害人数众多的事故中, 对于一般行政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没有采取一定的问责, 然而政府作为一个管理与服务的主体, 其在行政活动过程中的低效率、不公正也会对社会及公民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所以在问责范围明确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 从安全事故领域扩展到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行政活动领域。由于安全事故的问责往往属于事后问责, 对于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日常行政权力的运行缺乏同步的监督, 所以为了避免其权力运行不当可能产生的直接事故, 可以对其日常行政活动的权力行使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问责。
第二, 从经济领域事故扩大到其它领域的问责。经济损失直接可见, 造成的影响也可以用数据图标直观显现, 但是在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行政活动过程中也有许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并非以经济损失表现, 例如对政府形象和公民对其公务人员信赖程度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应当加强对其它领域事故的问责。
第三, 从执行环节问责扩大到监督决策环节问责。我国各级政府决策失误、监督不力现象屡禁不止, 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和决策是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弱项”, 应当在行政问责法中得以体现, 对于事故的决策层面和监督层面的领导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问责。
4、加强问责过后的跟踪机制
我国行政问责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引咎辞职”, 那么对于相关公务人员辞去职位之后如何对事故进行弥补以及能否复位也应当做到有法可依。在行政问责法中, 应通过改革和完善人大的质询、审议、罢免、撤职、免职制度建立和规范政治责任问责的形式和程序。加强和完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官员的质询、决策审议和对失职、渎职官员的罢免、撤免制度是非常必要和非常迫切的。对于问责采取的各种方式, 应当在明确的法律条文中得以体现, 并规范其跟踪机制, 做到问责工作的全面完善。
摘要:行政问责制是政府实现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机制。但我国行政问责起步较晚, 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统一、明确、完整的行政问责法规的缺乏是导致目前我国行政问责主体不明确、手段不统一、跟踪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法律法规是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从明确行政问责主体、客体、范围、事后跟踪机制入手,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使行政问责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度,法律法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亚越著:《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构》, 贵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 2008年5月22日。
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 篇3
关键词听证制度行政问责异体问责第三方参与
行政问责作为我国责任追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正日益完善,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法律对其进行法律性规范,以致于在社会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以同体问责和法律规范缺失为主。同体问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同一级行政机关对行政干部进行问责,其实质是执行与监督合为一体,缺失第三方参与。法律法规的硬件缺陷无疑给了部分行政人员有空可钻的机会,进一步助长了同体问责之风弥漫,扭曲了问责本质意义上所追求的公平和公正。然而有行政相对人参与决策的听证制度则保障了听证参与人以利益相关的第三方身份参与行政问责的权力和机会,有利于协调行政问责主客体的合理权重,降低内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提高行政问责的效率和价值,保证最终决策的高质、高效。
一、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机制
就我国目前而言,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律。最早能追溯到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政府于2002年7月1日实行高官问责制。相继从2003年起中央及地方也制定了行政问责制的相关规章,比如2005年4月27日通过并于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7年4月4日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这些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都为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尚未提升到法律的权威领域,因此对实际行政执法活动没有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
行政问责的法律缺失主要表现在:(1)行政问责制多是以中央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出现,它并非转化为形式化、具体化的法律条文且问责对象没有覆盖到全体公务员。(2)行政问责规范只是地方性的政府规章,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关于行政问责的规定存在某些缺陷,各地之间行政问责标准不统一,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倾向明显,不利于行政问责在全国范围内的严密、协调和统一,行政问责也失去相应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行政人员问责意识薄弱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行政人员作为人民权利的代理人行使管理国家的行政权利,应该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的前提下严格遵循权责一致原则,提高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如今“在其位不谋其职”的现象泛滥。
2006年起故宫博物馆就发生多起文物损坏事件引起社会热议。包括一级品明代法器、佛堂旧址上二级品佛像,其中以2011年故宫馆藏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被毁而起的批评声浪最为激烈。该事件的舆论重点并非在于文物为何会损坏,而是损坏之后博物馆负责人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上级并公示于众,甚至故意隐瞒事实。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舆论压力之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文物损坏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对该事件做出了正面回应,称此前从未发生过人为损毁一级文物的说法,这无疑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极力追究之下,最后的结果也只是陈丽华的一面之词,称上级已经对该文物主管的副院长、主管部门的处长、副处长以及当事人进行了不同层级处分,但具体处分尚不明确,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足见其责任意识的薄弱。
(三)问责主体主次混乱
由于规范行政问责领域的法律空白及部分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因此我国现阶段的行政问责以同体问责为主,異体问责为辅。
同体问责是指上级行政或党务部门对处于同一行政系统的下级进行问责,即系统内部的监督;异体问责则是来自于外部机构对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的监督,也就是社会第三方对行政问责客体的问责。二者是一种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行政机关有被问责的义务,而第三方则具备问责的权力,其中第三方包括人大、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和公众等。我国目前的行政问责大部分都是行政系统的内部问责,即由直接领导的上级对隶属的下级进行问责,第三方较少参与。这种垂直隶属关系下的内部问责给中间权力交易和包庇隐瞒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行政问责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本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原则上的问责程序只是虚设。
二、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
(一)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的必要性
听证制度属于行政程序中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由非本案调查人为主持人,采用准司法的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申辩的制度。该制度是在《行政村处罚法》、《价格法》和《立法法》等法律法规背景下形成的,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中央和地方的很多政府部门制定了专门的听证程序、规则及办法,听证涉及领域包括价格决策、地方立法、行政处罚、国家赔偿等。
1、第三方权利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政府是人民委托代理行使管理国家职能的行政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群众监督是职能使然,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利时要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前提。如果行政问责只是单纯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由存在垂直领导关系的上级对直系下级进行问责,把由公民组成的第三方排除在外,这种做法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非法剥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政府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尊重公民意见并自觉维护其合法参政议政权益,这样才能达到“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政府公信力也会随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提高。
听证制度的内容包括告知和通知、公开听证、委托代理、对抗辩论和制作笔录,此处所提到的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是特指公开听证。公开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某项与某些公众切身利益有关的行政决策时提前通知并邀请相关利益团体和专家人士、公证人出席参与行政机关做行政决定的全过程,为决策献计献策并有效监督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当该行政机关邀请第三方行政相对人参与决策制定时,第三方的法定权利就得到了相应实现,这正是公民基本的政治诉求。
2、平衡问责主客体权重。
目前我国的行政问责以同体问责为主,这种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内部消化行为实质上颠倒了问责的主客体权重。治国不可一方独大,西方国家之所以设置“三权独立”就是为了避免国家立法、行政与司法合为一体的情况,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有效平衡。就我国的同体问责来说,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三权合一的程度,但是行政系统内部的权利执行与监督职能已经出现交叉甚至重合,这种行政问责的“内部倾向化”是产生权力寻租的利益突破口,无论是对行政机关的执行能力还是工作绩效的监督评价都是极为不利的。
听证制度通过调动公民组成的专家、利益相关者、新闻媒体、人大代表等团体参与行政机关制定行政决策的全过程,改变了由行政机关内部人员自主问责的尴尬局面。引入听证制度的行政问责不仅实现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力,也通过第三方参与及监督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行政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问责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决策信息的公开透明。
3、推动规范机制成型。
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是从制度维度对行政问责的完善。听证制度本身是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成文规范,引入行政问责有利于加强问责过程的程序化和合法化。在一个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国家,从制度化层面强制性要求第三方公众参与行政问责可以有效避免行政系统内部人员的权利抵制,减少权权交易和包庇行为,提高问责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同时来自第三方的外来监督压力可以帮助行政人员提高对于滥用私权和不作为受罚的警觉性,提高自省意识和接受问责的主动性,转变消极的不作为和故意逃避过失的工作态度,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并且随着政府行政权利的增加和职能转型要逐渐把听证制度纳入行政问责形成权威性的明文规定,从而加快行政问责规范机制的形成。
(二)听证制度引入对行政问责发展的启示
1、听证制度的公开透明性带动行政问责的公平公正性
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有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其本质便是公民运用法定权利抵抗行政机关可能的不当行政行为,缩小公民这类“弱势群体”与行政机关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该制度保证了决策过程中有非直接利益相关人和直接利益相关人的同时参与,并且听证过程向公众开放,听证程序严格按照法定要求进行,听证代表根据听证事件按资格要求选定,这就为公众监督行政機关是否依法行政提供了公共平台,而且公众及媒体的知情参与也极大降低了行政问责暗箱操作的可能。所以说听证制度本身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是行政问责的执行具备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前提,
2、多方参与
听证制度的关键在于有多方的公开平等参与,这对于行政问责的进一步完善非常重要。行政问责要脱离同体问责的局限必然要引入行政相对人之外的第三方,人大代表、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各民主党派和公众都是第三方团体。行政问责可以借鉴听证制度的听证模式,在问责过程中邀请第三方现场参与。事前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的决策阶段,参与人员必须对问责对象和被问责对象的身份、职位、职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事中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的执行阶段,参与人员要对问责的整个事件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并能在问责中对被问责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关键问题;事后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结果的反馈阶段,参与人员是否对问责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问责事件是否有新进发展等。总之,多方参与不能局限于现场一个阶段,要贯穿行政问责的整个过程,把听证制度的回应机制也运用到行政问责领域。
3、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
借鉴听证制度的参与模式,由第三方参与的异体问责有效地解决了行政机关内部决策、执行与监督相重合的问题。行政机关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组织,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承担的是执行职能而非监督职能。行政问责实质上是对行政机关权责履行情况的监督,在同体问责中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自我监督,这种内部监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滋生腐败,给行政人员之间的权利寻租养殖了生存空间。而引入公众参与的异体问责严格区分了执行与监督是两个不同的客体,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监督者才能保证立场的中立性和客观性,从而实现监督的反馈作用。当然,此结论的前提是非利益相关者的第三方能在参与行政问责中坚持公平正义的立场,同时听证程序和监督环节规范化、程序化。
参考文献:
[1]关保英.行政问责程序研究[J].东方法学,2013(6).
[2]李维.行政问责制度问题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6).
[3]唐祖琴,朱静.行政问责制浅析[J].学理论·政治研究,2011(6).
[4]许婷婷.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中外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J].企业导报,2013(5).
[5]张昊.完善行政问责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6]陈玲.我国听证制度的完善研究[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02).
[7]唐璨.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听证制度[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1).
[8]陆斌.公共政策视角浅析我国听证制度[J].知识经济,2010(2).
[9]孙小燕.浅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J].金卡工程,2010(1).
[10]宋卫琴.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与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13(1).
首问责制度 篇4
为进一步构建学校教职工监督体系,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严肃学校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防止和减少过错,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工作职责,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定问责制度
一、问责对象
问责对象为所有从事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人员。教职工问责制根据教职工岗位职责进行,是对教职工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学校工作,或者损害教职工或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其中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二、问责原则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三、具体问责对象及内容
问责对象或所在部门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办法问责: 行政问责
行政问责的对象为学校管理人员。(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追究其责任。
1、部门内闹不团结,与其他部门工作不协作。
2、职责内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因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等情形而未完成的。
3、未执行上级和学校领导指示、决策,擅自作主,影响政令畅通和学校整体工作部署的。
4、对教职工提出的申报、建议不办理、答复,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损失的。
5、因工作失职、渎职,影响校园稳定,出现失火、盗窃、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对上瞒报、虚报、迟报突发事件和事故的。
6、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等事关师生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时刻,拖延懈怠,推诿塞责,造成后果和恶劣影响的。
7、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截留挪用资金的或违反阳光报告、阳光收费规定,擅自招收学生或乱收费的。
8、在工程建设、物资设备采购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的。
9、在人事调配、职称评聘、科研项目评审、评优等工作中,不按程序,违规操作,造成不良后果的。
10、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科任教师问责
科任教师的问责对象为所有任课教师(包括合同制教学人员)。
1、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
2、违反社会公德或其他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3、无计划、总结、论文等,教师听(评)课每学期少于规定节数的。
4、在质量抽测、督导评估、视导等重要活动中出现考核质量不达标,给学校声誉带来严重影响。
5、因处理不当引起学生、家长上诉、上访的。
6、在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违反财经纪律和制度,有违规收费行为。
7、不认真履行职位职责,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或安排的工作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给工作造成损失的。
8、随意调课,乱办班、组织或变相组织订购教辅资料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上课时发生安全、卫生等责任事故。
9、在学校中闹纠纷,不团结,在教职工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10、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迟到、早退,一学期累计旷课课2节以上的。
15、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班主任问责
班主任问责对象为所有班主任(包括代理班主任)。
1、品行不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影响较坏。
2、计划、总结、评语、表格不符合规范要求或不按时上交。
3、班里后进生、问题生情况不了解掌握,歧视后进生,无转化后进生、问题生教育谈话记录。
4、不善于团结科任教师,无联系、沟通。当着学生的面对科任教师或其他学科随意评头论足或蔑视、贬低。
5、班容班貌不美观整洁,升旗、课间操、眼保健操、班级卫生和黑板报等不符要求。
6、不按时召开班干会议和班会,会议无记录,不认真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7、未完成家访任务,家长对班主任教育工作不满意。
8、安全教育及措施不力,班里出现不安全行为,并造成不良影响。
9、在学生中乱收费(学生、家长投诉且情况属实)。
10、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后勤及工作人员问责
问责对象为全校教辅人员(包括合同制工作人员)。
1、上班拖拉松散,经常迟到,领导检查两次不在岗的。
2、学校师生到各科室报投服务,而报投部门未履行职责,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及其它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
3、未认真履行职责,对师生报投服务的事项,无正当理由拖延不办或未给予明确答复的。
4、因工作瑕疵,造成师生反复报投服务的。
5、因工作人员失职、推诿扯皮、行为失当等,影响教学及其它工作的。
6、对要求限期解决有关后勤服务事项,未按期完成,且事先未说明情况,对教学工作造成影响的。
7、因不主动检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处置不当,造成安全事故的。
8、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失职、渎职,造成后果和影响。
9、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
四、责任追究的方式
1、诫勉谈话。
2、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资格。
3、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4、调整工作岗位,低聘或者缓聘。
5、给予行政处分。
6、经济赔偿。凡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责任轻重、损失大小,按一定比例实行经济赔偿。
五、问责程序
校长可根据下列情况启动问责程序:
1、师生、家长和其他组织向学校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
2、上级主管部门在学校专项考核评比中提供的学校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材料。
2、上级机关的指示或建议。
3、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问责程序启动后,校长或主管该问责对象的校级领导应当责成问责对象汇报情况,听取问责对象意见。校长或主管该问责对象的校级领导听取情况汇报和意见后,认为问责事实清楚的,提出处理建议,提请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问责方式;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可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对校领导的问责可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
校长室在行政会决定后1日内将问责决定书面通知行政问责对象。问责对象对处理有异议,可自收到处理意见起七日内,向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公司问责制度 篇5
第一章 总则
1)为了加强责任管理体制,强化工作责任制,严格管理,坚决减少和杜绝各类职务失职行为,建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新务实、奖罚分明、和谐高效”的管理机制,特制定本制度。2)根据“有职就有责、任职要负责、失职要问责”的原则,对责任问责对象在其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造成经济合同纠纷、质量安全事故、企业合法权益受损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都要进行责任追究。3)责任问责对象是公司全体员工。
4)责任问责制度,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追究过错与责任相结合,责任问责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5)在对责任问责对象追究责任时,必须坚持“责任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造成事故或损失的,要追究连带责任,员工罚多少,主管罚多少。
第二章 办公问责
1.在办公时间闲谈或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经济罚款:20元/次 2.在办公时间阅读与工作无关的报纸、书籍等。经济罚款:20元/次
3.在办公时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聊天、玩游戏或办其它私事。经济罚款:20元/次 4.对限期完成工作,无正当理由而未如期完成或处理不当者。经济罚款:50元/次 5.以公事名义外出办私事,未出差谎报出差。经济罚款:100元/次
6.费用报销工作中出现虚开消费发票金额、以少充多、以假充真、以无充有等违规操。经济罚款:200元/次
7.泄露公司商业、技术等相关保密事项,造成公司损失。经济罚款:200元/次 8.弄虚作假或虚报、瞒报、迟报重大突发事件和重要情况。经济罚款:500元/次 9.收受客户、下属贿赂,牺牲公司利益为其谋取好处的。经济罚款:500元/次 10.对同一问题,公司催促3次仍未能及时解决的。经济罚款:50元/次 11.发给岗位服装的员工,按规定统一着装上岗。经济罚款:10元/次
第三章 部门问责
一、关于行政方面
1.对领导布置的任务,不及时执行或落实不到位的。经济罚款:50元/次 2.日常办公用品未及时请购并采购导致工作延误。经济罚款:50元/次 3.在员工考勤中出现包庇、做假,经济罚款:1000元/次
4.在公司采购、外协、招标、销售等经济行动中出现徇私舞弊行为。经济罚款:200元/次 5.公司办公用品、文件资料等保管管理不善、导致遗失、外泄。经济罚款:100元/次 6.安全管理不到位,导致公司受窃、被盗等,造成财产损失;经济罚款:100元/次 7.未按时提交各类文件、报表资料者。经济罚款:20元/次
8.未能认真履行其职责,管理松懈,措施不到位或不作为,导致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不能完成。经济罚款:50元/次
9.在实施监督检查和处罚过程中,未按既定职责、权限、程序和事实依据实施检查和处罚,或无具体理由、事项擅自实施检查和设立处罚,或擅自改变检查、处罚幅度以及其他违规行为,使员工人身、利益遭受侵害或给公司带来不良影响的。经济罚款:50元 10.日常卫生打扫管理监督。经济罚款:20元/次
二、关于财务方面
1.财务资料保管、资料齐全,无外泄。违规经济罚款00元 2.员工个人资料齐全,不外泄。违规经济罚款00元 3.送货单的保管,如有遗失。经济罚款00元
4.费用明细表保证在每月15日前完成。超时经济罚款00元
5.审核考勤并计算公司员工工资在每月10日前完成。超时违规经济罚款00元 6.每月底对仓库进行盘点,无盘点,经济罚款00元
7.负责应收统计、复核工作,每月负责编制应收款报表,并督促销售部及时催交货款。延误经济罚款00元
8.必须保证原始票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违规经济罚款00元
9.报销工作中出现包庇、做假。知情不报且从中接受利益的。违规经济罚款00元 10.销项发票的保管和开票,以及进项发票的追踪和认证。违规经济罚款00元 11.记帐必须保证数据准确,不因准确性而导致财务信息不准确,违规经济罚款00元
12.对长期积压的存货、账实不符的资产应履行应尽监督职责,及时如实向上一级领导反映情况,违规经济罚款00元
13.在成本复核、价格审查、费用审核、结算付款等财务业务活动中,利用职权,为他人和自己谋取私利,损害公司利益的,造成直接损失,经济罚款00元
14.报送虚假财务信息与报表,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延误或失误后果,违规经济罚款00元
三、关于采购方面
1.物料供应不及时,导致生产延误的。经济罚款00元
2.所采购产品质量有缺陷,给公司造成损失的。经济罚款00元
3.联系供应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度、售后服务受影响的。经济罚款00元
4.新产品询价不及时,导致客户投诉的。经济罚款00元
5.未按公司流程与供应商签订合同,导致公司经济受损的。经济罚款00元
6.在采购过程中营私舞弊,损害公司利益,造成不良影响的。经济罚款00元 7.采购员错漏采购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经济罚款00元
四、关于生产部
1.因生产内部安排不当或未按工艺要求和设备操作指导书进行生产,导致生产周期过长,无法按期出货,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经济罚款00元
2.产生中有重大安全隐患,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强行组织生产作业。经济罚款00元
3.在生产经营范围区域内,存在被上级单位检查出,而本项目部未查出或未列入整改计划的重大安全隐患。经济罚款00元
4.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员工不能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影响发货。经济罚款00元 5.无正当理由,拒绝领导安排的工作,对当事人罚款200元。
6.在施工作业中,安全意识淡薄,野蛮作业,不听他人劝阻,造成后果者。经济罚款00元 7.在施工过程中,对不顾成本,大材小用,浪费器材。经济罚款00元 8.在施工过程中,影响他人正常工作者。经济罚款00元 9.未严格按工艺生产流程操作。经济罚款00元
五、关于仓管问责
1.仓库没有进行清洁整理工作,清理掉不要不用和坏的东西,需要使用的物料和设备未按指定区域进行整理并未达到整齐、整洁、干净、卫生、合理摆放。经济罚款00元 2.未严格按照公司“仓库安全管理原则”进行仓管管理。经济罚款00元
3.货物出仓入库未严格按照公司流程《货物管理出仓入库》标准,导致货物不清不楚。经济罚款00元
4.未及时登记各种货物明细账、做到日清月结、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卡相符。经济罚款00元
5.盘点工作中弄虚作假、虚报数据、不按盘点作业流程作业等。经济罚款00元 6.每月单据登账、原始凭证及各类文件,因保管不善、如有遗漏、遗失。经济罚款00元 7.泄露公司商业秘密,擅自将有关文件带出公司。经济罚款00元
六、关于业务问责
1、不熟悉公司产品(入职三个月内新员工除外)。经济罚款00元
2、业务人员联系客户时,未严格按公司公布的价格向客户报价及协议折扣,并记录备案(含报价时间、客户名称、所报价格等)。经济罚款00元
3、业务员在外以公司名义,打着公司的旗号从事与业务无关的活动。经济罚款00元
4、回访新老客户时未做任何记录,并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上级到领导。经济罚款00元
5、利用公司电话打私人电话。经济罚款00元
第四章 问责程序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被问责人出现过失后,要责成其作出产生过失的说明及避免今后工作中再发生过失的计划和措施,防范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3)被问责人应当配合调查,提供真实情况,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涉调查,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打击报复检举、举报的单位和个人。
4)问责调查处理实行回避制度。工作人员与问责对象有血缘、亲戚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申请。
5)公司在作出问责处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问责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问责处理应当制作书面决定送达当事人;处理决定应当说明错误事实、处理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申诉权利。
6)公司宣布问责决定时,由总经办与问责当事人谈话,并将《处理决定》送达问责对象。行政人事部应将《处理决定》存入公司档案。
7)问责当事人对问责处理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起15日内向公司总经办申请复核。在复核期间,问责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复核中发现处理错误,应当及时纠正。
8)问责处理应同时要求责任人分析事件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以及后期预案,并书面报告给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9)为保证问责工作顺利进行,公司各项工作必须有书面或电子记录,便于对相关工作责任进行追溯和责任界定。对于缺乏相关记录无法准确界定责任的情况,所有相关责任人将被一起问责。
第五章 附则
1)本制度未尽事宜,参照国家有关法律和公司规章制度执行。2)本制度由总经办负责解释和修订。
公司责任问责制度 篇6
第一条 目的:为了加强责任管理体制,强化工作责任制,严格管理,坚决减少和杜绝各类职务失职行为,建立“爱岗敬业、格尽职守、创新务实、奖罚分明、和谐高效”的管理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依据:责任问责制度,是根据“有职就有责、任职要负责、失职要问责”的原则,对责任问责对象在其管辖的部门和在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造成经济合同纠纷、质量事故、安全事故、企业合法权益受损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都要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
第三条 责任问责对象:
公司中层管理人员:机关各部室、基层各单位的正副职主要负责人。
第四条 责任问责制度,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追究过错与责任相结合,责任问责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在对问责对象追究责任时,必须坚持“责任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造成事故或损失的,都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
第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责任追究:
(一)违反《合同法》等法规,在合同(协议、合约等)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因玩忽职守、内外勾结、泄漏或窃取公司(商业、技术)机密等,造成经济合同纠纷,造成公司经济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二)违反《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安全操作规程》等法规,造成安全事故、交通事故或者火灾事故的;
(三)违反《技术规范、标准》等法规,造成质量事故的;
(四)因失职造成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经济纠纷或者其它不良后果的;
(五)对事故处置不力,导致后果扩大或造成次生事故的;
(六)未完成“经济目标、工作目标和公共目标”的。
(七)未严格按月度工作计划、网络节点计划、公司领导安排等预定计划准时开展(完成)有关设计、施工、设备材料供应、技术(商务)谈判等方面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进度的;
第七条 责任问责追究方式:
(一)责令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降薪等行政处分;
(四)给予罚款、一次性赔偿、全额赔偿等经济处罚;
(五)留用察看、辞退、开除;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七)以上责任问责追究方式,可单款或多款合并执行。第八条 合同、经济纠纷或工作失职,物料损失责任程度的界定:
(一)直接与间接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为“特大级”;
(二)直接与间接损失在3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内的,为“重大级”;
(三)直接与间接损失在1万以上至3万元以内的,为“严重级”;
(四)直接与间接损失在1万以下的,为“一般级”。第九条 安全或火灾事故责任程度的界定:
(一)死亡1人或者直接与间接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为“特大级”;
(二)致残1人或者直接与间接损失在3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内的,为“重大级”;
(三)受伤1人(休假30天以内正常上班)或者直接与间接损失在1万元以上至3万元以内的,为“严重级”;
(四)受伤1人(休假7天以内正常上班)或者直接与间接损失在1万元以内的,为“一般级”。
第十条 质量事故责任程度的界定:
(一)客户投诉3次以上且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受国家其它行政部门处罚或者返工材料人工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为“特大级”;
(二)客户投诉3次(口头、电话、书面)或者返工材料人工费用在3万元以上至5万元以内的,为“重大级”;
(三)客户投诉1次(口头、电话)以及返工材料人工费用在1万元以上至3万元以内的,为“严重级”;
(四)返工材料人工费用在1万元以内的,为“一般级”。第十一条 发生设备事故的:不可抗拒的设备事故免责。
(一)因设备事故造成停产七天以上为“特大级”;
(二)因设备事故造成停产五天以上、七天以下为“重大级”;
(三)因设备事故造成停产两天以上、五天以下为“严重级”;
(四)因设备事故造成停产一天以上、二天以内为“一般级”; 第十二条 工作质量事故责任程度的界定:
(一)对各项规章制度及规定贯彻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目标15天,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损失而被投诉的,为“特大级”;
(二)对各项规章制度及规定贯彻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目标10天,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损失而被投诉的,为“重大级”;
(三)对各项规章制度及规定贯彻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目标7天,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损失而被投诉的,为“严重级”;
(四)对各项规章制度及规定贯彻不力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办事拖拉、相互推诿、扯皮,延误工作目标3天,影响公司形象或造成损失而被投诉的,为“一般级”。
第十三条 发生特大级事故的:
责令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记过直至辞退处分。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记大过直至开除的处分。并分别处以罚款、一次性赔偿甚至全额赔偿的经济处罚。违反国家法规的,由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发生重大级事故的:
责令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记过直至撤职处分。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直至辞退的处分。并分别处以罚款、一次性赔偿甚至全额赔偿的经济处罚。
第十五条 发生严重级事故的:
责令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警告直至记大过处分。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记过直至辞退的处分。并分别处以罚款、部分赔偿甚至全额赔偿的经济处罚。
第十六条 发生一般级事故的:
责令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警告直至记过处分。对事故主要责任人给予行政警告直至记大过的处分。并分别处以罚款、一次赔偿的经济处罚。
第十七条 对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处理,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参照第十二条规定从快从重从严查处。
第十八条 对设备、材料、辅料等管理不严,发生失窃偷盗现象的。责令单位第一责任人书面检查,给予行政警告直至记大过处分。对当事人处立即辞退。并处偷盗物品5至10倍价格的经济处罚。第十九条 对设备、材料、辅料等管理不严,在各分管辖区内,出现乱扔、乱放造成损失的,按价值参照以上规定级别处理。
第二十条 所有责任问责事件,在责任问责查处终结以后,都将书面通报各有关单位。
第二十一条 综合管理部依照公司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追究实施监督检察,并做好日常事故责任追究的情况收集、归档工作。
第二十二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由综合管理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员工问责制度 篇7
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存在问题分析
1. 法律体系不健全
第一, 法律依据偏颇。我国已经出台的很多行政问责制都是各地级部门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的,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与不足, 不能在全国范围推行。第二, 规章制度存在缺陷。针对行政问责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主要都是政府规章, 与行政问责法律法规相比更具可行性与针对性, 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例如存在典型的通体问责主体, 主要为行政“一把手”;行政问责事由描述模糊不好界定, 操作性比较低;行政问责程序缺位, 几乎没有严密的程度性规定。第三, 煤矿行政问责相对缺失。我国目前并没有颁布有行政问责制的转向法律, 煤矿领域存在的很多法律法规, 但大部分都是行政监管与技术相关内容, 缺失专门针对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行政问责制的规范性文件。
2. 客体范围狭窄
行政问责客体基本为行政首长。根据责任行政原则, 问责对象应该是拥有行政权的行政主体以及行政人员等都必须要承担相应责任, 并且并无等级和职务之分。但是, 就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执行现状来看, 行政问责客体基本上都是升级职能部门首长以及市政府、区县政府首长上, 一般公务人员与省政府首长并不包括在内, 行政问责客体范围比较狭窄, 容易造成问责权责划分不清, 责任追求不明确以及行政问责结果出现偏差等。
3. 问责事由局限
第一, 局限重大事故发生。行政问责是指对行政问责客体的何种行为进行问责, 包括行政主体违法违规行为和引发严重后果的行政不作为。就我国行政问责现状来看, 问责事由基本都是重大责任事故, 对于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不发起行政问责。此种现象在煤矿是安全生产中尤其明显, 发生重大生产事故后, 行政主要是针对行管领导干部事后责任, 以事故调查结果来处理相关负责人, 而对于技术指标、煤矿生产从采矿许可等相关的行政部门与官员并在问责范围内。第二, 偏重事后责任追究。煤矿生产中的安全事故, 往往都是由复杂的事由引发而成, 一次性暴露出中很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我国行政问责制度只是侧重于事故后责任的追究, 对于引起事故的众多原因经常被忽视不被追究, 致使行政问责预防与减少矿难事故成为空谈。
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实施策略分析
1. 健全法律体系
首先, 制定统一行政问责法律规范。即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中, 制定一部专门的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法律, 内容需要明确行政问责主体, 对异体问责进行明文规定, 保证监督体系可以有章可循;明确行政问责范围, 对现行的范围进行扩宽, 针对不同问责领域特点制定具体的问责范围;明确行政问责客体等。其次, 完善政府行政问责规章制度。在执行全国性行政问责法律基础上, 对地区政府行政问责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将区域特点与全国性行政问责法律相互结合, 消除中间存在的冲突条款。
2. 规范问责主体以及责任主体
首先, 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监督机关以及煤矿等, 对于地区人大政协、司法机关、个民主党派以及公民、媒体点等都需要参与进去。对问责主体进行规范, 增强其多具有的普遍性、广泛性以及多样性等, 以求不断提高行政问责结果所具有的权威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其次, 严格落实问责对象。煤矿生产安全行政问责主体是煤矿与当地政府, 但是却不仅如此。应该按照相关规定, 对于将安全生产纳入份内必承担的责任, 并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组织与自然人, 应该就是加强对其的行政问责。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与行政管理职能机构, 上到国务院下到各级政府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与煤矿安全生产行管的中介结构和社会组织等。在所有问责主体中, 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为主要监管主体, 而煤矿生产企业则为责任主体。
3. 扩大行政问责范围
首先, 加强对重大责任事故行政问责力度。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范围, 主要包括问责客体所有违法违规。基于煤矿生产过程中将行政问责重点确定在重大责任事故上, 无论是事前领导人员、监管部门以及生产人员的玩忽职守, 还是事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对上级的隐瞒、不作为等, 都会影响行政问责效率。因此, 必须要扩大行政问责范围, 不仅要涉及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也需要涉及到行政主体的决策失误、乱作为、监督失察以及官煤勾结等现象。其次, 对为造成重大事故违法违规行为追究责任。对于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构建, 必须要打破传统问责范围局限, 不仅需要针对煤矿生产重大安全事故, 同时还包括对生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安全生产标准缺陷以及行政人员未造成重大事故的违法行为以及不当行为等。扩大问责范围, 进一步有效控制影响煤矿生产安全的因素, 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必须要加强对煤矿资源安全生产的管理, 加深对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的研究, 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 以求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 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降低煤矿生产事故发生概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煤炭资源的需求程度也在不断加大, 相应的带动了我国煤炭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煤炭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因为煤炭生产的特殊性,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造成煤炭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度不完善,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行政问责制度的研究。本文试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行政问责制度
参考文献
[1] .江凌, 卢申伟.和谐语境下的权力运作——行政和解制度探析.行政法学研究, 2012 (01) .
[2] .陈鹏.诚实信用原则对于规范行政权行使的意义——对当前学说及司法实践的检讨.行政法学研究, 2012 (01) .
国外问责的制度与实践 篇8
议会机关的问责和竞争政党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核心
在现代民主代议制国家,议会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也是政党政治的核心。议会不仅是立法机关,更是监督机关,也是重要的问责机关。议会问责的内容极其广泛,议会问责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竞争政党也主要是通过议会而对执政党和政府进行监督问责,但是,独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除外。
首先,议会可以通过各种议会审议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人事、内政、外交等各种重要事项监督问责,这是议会问责最通常的情形。一提起问责,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出了什么事故,因此,应该有人承担责任,尤其是引咎辞职。这是一种很狭隘的理解。其实,问责的目的在于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权力运作和一切行为决策都能够符合民主宪政原理。例如,2008年以来,美国小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法案,奥巴马政府提出的8000多亿美元的救市法案,都是经由众参两院审议通过,才以正式生效的立法形式得以实施的。对此,人们通常认为,发生了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政府当然有义务采取紧急措施救市,也当然有权力动用公共财政救市,议会如此监督问责岂不延误救市时机?实则不然,越是危急时刻,政府权力越是容易疏于监督,因此,也就越是需要健全在审慎基础之上的快速高效的应对举措。
其次,议会也可以通过质询、调查、弹劾和信任表决等形式,对于政府及其官员是否失职乃至是否应该辞职,进行事后的监督问责。在这方面,因为政府官员的政治丑闻,因为政府处理特定事务不力,政府官员辞职的事例屡见不鲜,政府集体辞职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在议会制的国家,政府通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如果失去议会信任,政府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在总统制的美国,政府也同样受到国会的质询、调查和弹劾形式的监督问责。例如,在“检察官门”事件中,美国司法部长阿尔伯托·冈萨雷斯,因为在2006年底没有明确理由地解聘了八名联邦检察官职务,而涉嫌受命于白宫共和党政府干涉司法独立,在接受国会参众两院调查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导致民主党议员和部分共和党议员要求他辞职。于是,冈萨雷斯在2007年8月27日宣布引咎辞职。2008年12月,在“富通门”事件中,比利时政府为了促成因巴黎银行收购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在比利时的股份,而被指控企图干涉司法公正,并且遭到议会调查,随后,首相莱特姆向国王阿尔贝二世递交政府集体辞呈,得到国王批准。就议会弹劾问责而言,美国历史上三位总统,包括约翰逊总统(因为违反官员任职法等罪名)、尼克松总统(因为“水门事件”之中阻挠司法等罪名)和克林顿总统(因为性丑闻事件之中做伪证等罪名),遭到国会弹劾的案件,可为典型例证。人们通常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其实不然。西方国家多数实行的都是议会、执政党和政府协调一致的议会制,只有美国实行的是真正的“三权分立”的总统制。但是,无论在哪种体制之下,议会对政府的监督问责却是真实存在的。
此外,许多国家设立了拥有独立监督问责权力的各种类型的议会监察专员,议会监察专员不受党派之争的干预,独立受理民众对于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的书面申诉乃至其他类型的公众申诉。独立监察专员尤其是议会监察专员被喻为“人权和宪政的卫士”和“人民的钦差大臣”,他们通过行使独立的调查权、控诉权、建议权、批评权和曝光权,确保公民和公众的宪法权利和正当利益不受公共行政行为的不当或违法侵犯。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最为典型。目前,瑞典议会设立了四名独立监察专员,受理任何遭受政府侵害的公民申诉,这四位监察专员分工不同而且相互独立,他们由议会选举产生,但是,不受议会干预,更不受政府干预和法院干预,行使独立监督问责权力,主要处理公众对政府部门或公务员的各类投诉,每年大约能够受理6000宗公众投诉。人们通常认为,公众信访投诉只是法治不健全的国家才有的特色制度,其实不然。即使是在发达的民主宪政国家,真正独立公正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也仍然具有民主的议会监督、政府的内部监察和独立的司法监督所不具有的独特的重要价值,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是如此。
新闻媒体的问责和社会公众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基础
按照民主宪政的逻辑,人民才真正是国家的主人。议会、政府、政党、司法机关都不过是民主代议制之下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和人民权力的制度形式。议会问责、政党问责、司法问责、政府内部的自我问责,最终也都是选民问责和人民问责的制度表达。因此,人民通过行使民主宪政的宪法权利,尤其是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监督政府,问责政府,才是政府问责的最终目的和终极源泉。就此而言,可以说,新闻媒体的问责和社会公众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基础。
首先,各种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出版社,可以基于信息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发表评论文章,刊发读者来信,组织专题研讨,监督政府,问责政府,引发和回应公众舆情,推动和施压政府问责。例如,当年就是因为美国“深喉”——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提供线索,《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一起撰写系列文章予以揭露报道,才促使窃取民主党文件和窃听民主党的“水门事件”浮出水面,并且促使美国国会启动对于尼克松总统的弹劾调查,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在最近爆出的英国下议院议员“骗补门”丑闻之中,据称,一位私人保安公司老板搞到了英国议员们过去四年里申报提交的公款费用报销详情,托人先后向英国各大报纸兜售这份信息。于是,先有《星期日快报》违反承诺私自披露了英国内政大臣雅基·史密斯报销丈夫看成人电影费用的丑闻,后有《每日电讯报》购买全部信息,并且率先披露布朗政府内阁半数成员利用下议院公款报销规定的漏洞,以各种名义骗取额外补贴,其中包括布朗本人。在媒体报道和公众压力之下,下议院议长宣布辞职,成为英国三百年来第一位被迫辞职的议会议长,随后,多名内阁大臣也先后宣布辞职,于是,导致布朗的工党政府陷入政治危机。实际上,根据各国政府问责的实践经验来看,其他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通常都是在新闻媒体的引发、推动和施压之下才得以实现的。被喻为“第四种权力”和“民主的看门狗”的新闻媒体,不但是一种独立的问责形式,更是其他各种问责形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次,社会公众,包括公民个体、社会群体、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公民社会组织,可以基于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各种表达自由和政治自由,以及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表达和维权活动,监督政府,问责政府,推动新闻媒体报道,推动其他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1994年10月,韩国汉城(首尔)的圣水桥年久失修而垮塌,造成三十多人死亡、二十多人受伤,随后,七名市政官员被捕,市长被免职,总理李荣德向国民道歉,向总统提出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也发表电视讲话,就此事件向全体国民道歉。2008年2月11日凌晨,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市中心,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崇礼门整座木制城楼被大火烧毁,2月12日,韩国政府文化财厅厅长宣布为此承担责任并且引咎辞职。2008年6月,由于美国牛肉进口协议引发韩国民众反对者大规模抗议风波,韩国总理韩升洙6月10日向总统李明博提出内阁成员集体辞职,以此承担在国内引发政治危机的责任。2009年5月23日,曾被誉为“反腐先锋”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因为身陷腐败丑闻和司法调查,无法面对制度问责和道德压力,决然选择了跳崖自尽。可以说,这些事件主要都是社会公众的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引发的政府问责事件。社会公众及其道德舆论,为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基础。
总之,无论是基于“权为民所授”的逻辑,还是基于“权力容易滥用”的经验,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及其行使都必须有所问责,亦即,有所说明,有所交代,有所调查,有所追究。国外政府问责的制度及其实践经验表明,切实有效的政府问责之道,主要还是在于各种问责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尤其重在异体化的和制度化的民主问责和对下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