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赏析课论文(精选11篇)
戏曲赏析课论文 篇1
我的戏曲,我的中国
红袖一甩,环佩叮当,饶是那花旦登台,巧笑嫣然间,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玉指勾花,红唇轻诉,时而羞怯如情人耳语,如泣的胡琴余音袅袅;时而犀利却指天骂地,震天的锣鼓回肠荡气。——题记
我虽然是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是同很多与我同龄的年轻人一样,对于这门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戏曲,了解的还不是很深,所以先自我忏悔。
这篇论文我主要想就我自己比较浅薄的学识和看法,来探讨一下中国戏曲的前景,作为自古流传下来的国粹,它是应该保持着原本的古香古色样板套路,被供起来远观而不可亵玩,还是让它逐渐脱掉那层神圣不可接近的外衣,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呢?
用文邹邹的话来说,中国戏曲的滥觞应于汉代,千年之后发展到清朝前期时,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从阶级地位来讲,不再是一种官宦富贵人家才会欣赏的艺术了。小至市井茶馆,大至天子明堂,都有各式各样的戏曲上演,民俗性和地方性也更加的明显,中国的戏曲也进入了一个盛大辉煌的时代。
但好景不长,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被瓦解,时代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不到几个个世纪的时间,现代的生活已经在这个古老了几千年的民族里迅速开始,而中国的戏曲在过了那段最辉煌的岁月后逐渐走向了低谷,商品化的生活充斥在我们的周围,有心情去欣赏戏曲的,除了专业的人士外,也只有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了。这种一句话要说三分钟拐好几个调的艺术,我们已经无法去消化了,纵然尝试去接近,方圆十里却也没有一个戏场子,接触稍多的也就是CCTV十一套了。
提到中国戏曲,大家的反应都是摆手,“这种高深的艺术,咱理解不了的。”在清朝都是大街小巷相传,脍炙人口的词儿调儿,为什么到现在大家会觉得接受不了?在我看来,是它的形式太古。古在哪里,古在它张口闭口都是陈年旧事,无论是《西厢记》《黄梅戏》还是风靡一时的《霸王别姬》,剧情自然不用说了,大家已经看电影看小说,都了解的十有八九了,那我们看戏看什么,看它的美,对,它作为一个艺术,融合了舞蹈音乐朗诵诗歌,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个美,大家看了,都说美,可是美在哪里呢?人美?曲美?词儿美?有个成语说的很是恰当,叫“曲高和寡”,中国戏曲的美,太过专业,太过高深,大家看不出来,自然也就欣赏不了。而与它相类似的西方歌剧,依然有大量的观众去捧,去附和,甚至拥有很多国内的热爱者。同为几个世纪前的文化,流传下来却是这么不同的境
况,原因在哪里,我来研究研究。
中国当今的戏曲传播有个很大的弊端,由于它的出身就是为了取悦于王侯将相知识分子,发展至今依然免不了这个因素,所以就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不是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的。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曲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模式和剧本形式,这种保留是两面性的,一方面是保护了国粹的传承,另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
现在大力支持着中国戏曲的,也只有官方和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士,但是有一句评论人士说的话,我很赞同:没有大量观众的戏剧,是不能称为戏剧的;在获得官方话语和高位话语的同时,却失去了民间话语。殊不知,这个社会并非是官方和专业人士的社会,而是老百姓的社会,光凭官方的支持,只能越加的使戏
曲在我们心中显得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样,出现了一道越来越高的坎,也让广大的观众不愿意去欣赏去接近戏曲,更不用说去深入的了解了。戏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与博物馆里的古董不同,古董最需要的就是还原成古代的模样,让大家来轮流参观,感叹一下,啊,当年人们的技术是这么的高超精妙啊。可是戏曲它是个文化,文化是要流传的,要渗透进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里,这样的传播才叫文化的传承。而中国戏曲已经开始和我们的生活思想格格不入,这样僵持下去,中国博大精深的国粹文化,只能落下个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下场。
在我看来,这种局面只有创新可以解决。
创新不是随便说说一周一个月就能做到的,还是要进行漫长的探索和反复的实验。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摆脱掉中国戏曲那套让人生畏的“古”,古腔、古调、古样板、古剧本,要让戏曲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看了之后觉得那是一种真实的美,可以扎根在心里的美。
除了革新戏曲的古,还要抓住媒体,提到媒体,总让人想到一些世俗的花哨的新闻周边,觉得和高雅的戏曲非常的不搭调,可是现在的商业化社会,正是要顺应这种潮流,才能走进人们的生活里,让我们发现它的趣味,它的吸引力,也让它能够深入人心,俗话说的好,得民心者得天下么。
但是这些也并不代表戏曲就要像商业电影、像大众流行音乐一样只为博得观众的一笑,它还是要保留它最重要的—文学性。我在这里说的文学性不是单说剧本要写的有多好多内涵,也不单是说戏角要表演的多入味多深奥,文学性是一部戏曲的精髓和主干,其他的唱腔舞蹈模式什么的都只是需要装饰它的花边,一部成功的戏曲,是应该如一篇娓娓道来的文章,不管它讲的是爱情还是战争,我们要看能到它甜言蜜语里的警示,或者刀光剑影里的影射,不能太浅,不能太深,要刚刚好我们琢磨琢磨能看懂的那个层次,这么一部戏曲就有味道了,越琢磨越有味,越有味越琢磨,这样的戏,也就算是深入人心了。
说了这么多,都是基于当今戏曲市场的现状总结出来的,我是个外行人,但是道理总是明白的,我相信如果中国的戏曲能开始一场革命,它必定能冲向另一个历史的高峰,在全世界掀起一场“中国戏曲风”,成就永恒的经典。
戏曲赏析课论文 篇2
一、提高戏曲教师自身素质是戏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个合格的戏曲老师,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有正确的教学观。传统的教育理念始终把教学作为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技艺的活动,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现代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戏曲教学始终处于师生互动的良好状态。
(2) 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 我们要进行人性化教育。今天的戏曲学生和以前的已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学生获取知识途径不仅局限于老师或家长的说教中。因此,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教师, 应更多地注意情感的投入, 注重对学生求知的引导和智慧的开发。要给予学生学习过程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 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3) 要学会运用“成功教育”思想策略。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扬其长, 克其短,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种种条件, 使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 这将有利于学生增强良好的自我观念, 在自我肯定中加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反过来推动学习。
二、戏曲教学既要继承更要发展
戏曲的表演教学很长时期以来, 大多偏重于传授唱、念、做、打等表现手段和手、眼、身、步等外部技法, 但对表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表演素质的训练却显得很薄弱。所以, 我们戏曲课表演教学在传授这些表演技巧的同时, 还应该从表演的理论上阐释这些技巧的内涵 (表演功能、目的、情绪等) , 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让技巧为人物服务, 使外部表现技巧和内部表演素质融为一体, 同步进行。目前, 有一些从戏校毕业出来的学生, 基本功很好, 也学了不少戏, 但要单独创造一个角色时却感到无从入手, 毛病就出在不知道如何运用外部表现技巧来表达内心情感, 简言之, 不知道如何创造角色。我认为排戏课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传统的表演技巧,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 即培养他们塑造人物的能力, 并注重挖掘学生的艺术个性。
三、戏曲要加强表演素质课教学
戏曲不以再现生活的真实为能事, 而是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去表现生活的真实。因此, 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 以及如何运用表演手段达到表现生活的真实的目的, 是戏曲课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刚接触戏曲表演的学生来说, 现实生活与艺术生活的关系和区别往往认识不清。所以, 戏曲表演基础课教学, 在表演元素训练上, 主要采用无实物表演练习, 尽量少用实物道具,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戏曲表演的特点有所了解, 从理性和感性上领悟到戏曲的表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四、在戏曲教学中, 要重点指导学生演人物
首先, 老师要带着学生对剧本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从剧本结构、体现形式、人物表演特点到每个角色的造型、内心活动和情感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某些地方还要作出修改, 以适应教学要求。阐释剧本时, 向学生详细讲解该剧的源流沿革和发展变化, 每个人物的舞台行动、内心冲突, 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态度等, 并要求学生把对剧中人物的理解用文字写出来或讲出来。其次, 老师要向学生讲解行当的表演特点。前辈艺术家是怎样选用行当为人物造型的, 这些人物的唱、念、做、打表现手段以及手、眼、身、法、步表演技巧是怎样为体现人物服务的, 使学生明白行当表演技巧的目的是演人物, 只有不脱离人物的表演, 人物才能活起来, 才有艺术感染力。另外, 老师还要让学生理解外部表演技巧和人物内心情感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戏时, 就不会只知道简单地模仿, 而能够在追求形式的同时, 进一步追求神似, 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五、通过新排剧目, 指导学生学习创造新人物
针对排戏课, 特别是新编剧目或者修改加工较大的传统剧目, 教师的任务就不单纯是教, 还要把导的工作统一起来, 教和导同时进行。上个学期, 我给高年级学生排练了《卖苗郎·摔碗》一出折子戏, 前一阶段我主要是让学生看影碟, 加强对本出戏的理解。我主要给学生讲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分析当时人物心理, 掌握崔派唱腔的特点。在表演上, 我先是让学生模仿, 后来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改动, 让唱腔及动作更紧凑一些。在排练中, 我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动作, 我发现, 学生的设计虽然有些不切实际, 但其中也不乏可取之处, 更重要的是学生演出了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期末汇报演出中, 两个学生扮演的公爹和儿媳配合得非常默契, 演出效果出奇得好, 好多师生在观看中都流下了眼泪, 受到领导和学生的一致欢迎。
学习戏曲声唱课体会点滴 篇3
关键词:戏曲;声唱;喉头上提;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40-01
在戲曲声唱的学习中,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戏曲的唱腔是戏曲艺术声腔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戏曲声腔,首先要从发声的训练着手,其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就是“喉头上提”的问题。在声乐上,“喉头上提”可以说在戏曲声腔中它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很难解决的难题,“喉头上提”也是一切在戏曲发声中毛病的根源。这个毛病直接导致呼吸不能自如,声音不能流畅,特别在唱高音时,不能字正腔圆。反之,喉头稳定,是解决戏曲科学发声的关键,也是戏曲声唱的基本姿势、状态、心理机能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
在学习中老师教我如何在日常生活、演出观摩和上课学习中观察感受到以下几种情况:
1.喉头向上跑的人,声唱时音色单薄无力,共鸣不浑厚、不宏亮,
喉结特别往上跑的人,声唱音域窄,不持久,很块出现声音嘶哑,干燥,不适感。
2.有些演员声唱时看起来喉结是向下的,但唱起来常出现破音,这是喉头肌肉紧张,下颚肌肉挤,卡喉头,压迫喉头不能平衡自由所造成的结果。
3.掌握到科学发声方法的人,他(她)喉头稳定,喉结自然下降,声唱时声若宏钟,音色明亮,有穿透力,即便是有些人不一定会声唱,但说话时往往音量很大而持久。
从上面几种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很显然前二种情况是错误的,只有第三种情况才是正确的。因为喉头上提及紧张只能造成声音的嘶哑和唱腔不自如,而喉头稳定向下,声音则明亮而负有持久力。
下面对前后两种不同情况的原因及其后果进行抛砖引玉的阐述:
“喉头上提”的人发音时,从喉部到口腔不能形成一个拉长而通畅的管道,无法帮助其调节共鸣和挡气的作用,不能形成共鸣,就造成越使劲越没声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的条件反射,越想声音大就越使劲,由于呼气的压力由声带自己担负起来,因此越使劲就越漏气,越气冲声带。声带就很快感到疲劳,产生闭合不好,声音嘶哑,久而久之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嗓音病变。
喉头稳定下降,是喉部到口腔形成了立体型长而通的管道,不但能起到良好的共鸣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与呼气对抗的作用,从而保证呼气从容、缓慢,均匀地通过声带,产生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自如而轻松,从而是声唱者成为声音的主宰者。
有些人在变声期唱高音时乱唱乱喊,也是形成“喉头上提”的另一主要原因,拿戏曲团体的演员来举例说明一下:演员来源于艺术学校,而大多数演员都是在艺校度过变声期的,变声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捉摸的过程。变声的特征一般是:没有高音、声音嘶哑,有的人甚至还出现失声现象。这时声带经常处在轻度的充血状态,应绝对避免大喊大叫,要求小声,轻声唱。而有些艺校老师遵循老艺人的“土”方法来要求学生,要求学生多喊多练,说这样练出的嗓子结实、耐唱。由于学生扯着嗓子高唱、乱喊,超负荷的用声,使很多学生出现声带小结、肥厚、声带肌群捞殉等病症,最终形成了“喉头上提”的毛病。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喉头上提”的种种情形及弊病,那么怎样才能克服和避免这个有害于声带健康的“难题”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力去运用思维神经找到喉头稳定向下的方法:只要打开喉咙,软口盖(软腭)抬高,喉结就会自然下降,打开喉咙的途径是半打哈欠似的状态,这个练习很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要经常不断的坚持持久的练习,把有意识的使喉头稳定下降。恒心——是达到目的的最好捷径,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难以很好的完成这个动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会事与愿违,作为初学戏曲声唱者,必须先打开喉咙,喉头下降而平衡,才能唱出自然而又美好的声音的。不然他(她)们的声音只会不进而退,我在声乐书籍中也曾看到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基诺、贝基归纳出三种喉结所处的位置,一种是说话时的位置,这时,喉结自然上下,虽然是微小的移动,但一般都处在适中的位置;另一种是吞咽食物时喉结向上的,提到最高的位置;第三种。即打哈欠时,喉结所处的位置——这就是声唱时所需要的位置,也就是治愈“喉头上提”毛病的“灵丹妙药”。
科学的呼吸方法也是稳定喉头、避免喉头上提的基础。声唱时呼吸的几种练习方法如下:
缓吸:口、鼻同时吸气,方向向下,两肋扩张,肩、颈、胸部肌肉保持放松状态。
停顿:当已吸不进气时,靠腰、腹部肌肉控制暂不呼出、检查肩、胸、颈部是否放松,避免耸肩、挺胸、颈部肌肉紧张。
缓呼:在尽可能爆出两肋扩张的状态下,由小腹用力、用长音“嘶”缓慢、均匀、稳定地呼出全部气息的五分之四左右结束。
急吸缓呼的训练。急吸:各项要领与缓吸相同,只是吸气的过程要尽可能短,在快速的吸气中不可出现耸肩等多余动作,不应出现吸气的声音,要尽可能的将气吸满。
控制:重点检查肩、颈、胸部是否紧张,并且使呼吸肌肉有所调整,从“急”到“缓”的准备。
急吸缓呼是实际声唱中用到最多的,也是最难掌握,最易出现问题的呼吸方式,需要反复,细致地练习并纠正。诸如:呼气紧张,呼气不足,呼气头重尾虚、支点移动、用力不均等不良状况,渐渐提高呼吸的能力,打好声唱基础。
缓吸急呼的训练缓吸:口、鼻同时吸气,方向向下,两肋紧张,肩、颈、胸部保持放松状态。
急呼: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用腹肌推动横膈膜将尽可能多的气息有力地弹出“fu”(声带不振动)并检查是否有多余的肌肉参与这一动作,缓吸急呼对于学习短小的跳音或重音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体会横膈膜弹跳的感觉,重要的是在很短的呼气过程中,区分哪些用力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紧张的,并学会加以避免。
戏曲赏析课论文 篇4
戏曲人物
单位:管城回族区腾飞路小学 姓名:李小玲
课题:戏曲人物 课时:第一课时 执教教师: 李小玲 教学内容:
在了解有关京剧人物的脸谱、服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戏曲人物的造型细节美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临摹、写生或创作。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京剧人物服饰、造型、表演的相关知识,学习水墨戏曲人物的表达方法。
2.技能目标:学习水墨戏曲人物的表现方法。能利用国画媒材表现一幅京剧人物的作品。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行当的相关知识及水墨戏曲人物的造型表现。
教学难点:如何用水墨表现出传统京剧人物造型的特点。教具学具准备:笔墨纸砚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说唱脸谱》,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
2、欣赏思考 A、听到那些人物? B、在哪里见过他们?
3、板书课题《戏曲人物》
二、讲授新课
1、戏曲知识
A、我国著名戏曲种类:
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50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B、京剧的行当:京剧人物分为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分别代表男人、女、将领、和滑稽人物。
C、学生模仿动作,总结生、旦、净、丑特点
2、欣赏京剧人物形象
A、分别出示该行当的人物形象,与学生讨论人物的特征:如衣着、动作、头饰、脸谱等。
B、欣赏戏曲人物动作
3、欣赏艺术家作品
A、讲解国画人物与其他区别
B、讲解中锋与侧锋的运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
三、学生实践
1、作业要求:参照戏曲人物图片,用色彩画表现一幅戏曲人物的作品,注意突出人物的服饰和表情、动作特点。
2、第一课时画草图,第二课时上色完成。
2、教师辅导学生作画。
四、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
五、板书设计 戏曲人物
生行:老生、小生、武生
旦行: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 净行: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武净(武花脸)。
丑行:文丑、武丑。
课后反思
《戏曲人物》这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以我国传统的戏剧表演为题材内容设计的课,通过欣赏、画脸谱、画戏剧人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形象和人物动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本课教学通过画戏剧脸谱和画戏剧人物两个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画出自己了解、熟悉的戏剧脸谱和戏剧人物。在题材内容上主要体现了我国传戏曲人物的化妆、服饰和动态形象,原教材对表现方法并没有限定,可以是线条刻画、色彩涂画、也可以是水墨表现,而我在教学中选用了装饰画这一形式,一是环境条件和工具得限制;二是引导学生把现代和传统的艺术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在高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学生的绘画表现已经逐步脱离低年级的意象期,他们更希望像成人一样作画,所以教学中应多注重技法和知识性,融欣赏与技能训练为一体。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是:欣赏了解——分析回顾——尝试应用——示范概括——创作表现——评价鼓励。
首先通过一段音乐的欣赏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戏曲的一些形式美,结合学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接着,在分析回顾的环节中,以一组画家的戏曲人物作品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用笔用墨技法,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国画技法,比如说运笔、浓淡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国画基本技法在具体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在对绘画步骤的示范中,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掌握绘画人物的一般方法、步骤,还注意到表现画戏曲人物时所运用到的绘画技巧,比如夸张、装饰手法的应用,线条的流畅、变化,上色时的干、湿控制等。最后在通过一组画家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领会到“画有法,而无定法”,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大胆创新,画出富有个性和感染力的作品。
总的来说,这一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学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
戏曲赏析课论文 篇5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不仅有时间上的距离,也有专业知识的认识距离。怎样弥补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本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1、课堂导入新颖。本堂课选择的是图片导入并且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往往比较感兴趣,而我们这堂课所学的汉字恰恰又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他们对汉字的了解还是不够透彻,所以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好的。
2、看图归纳楷书、草书、行书的特点。通过放映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楷、行、草书的特点,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导,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而我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看图片的同时思考这些楷、行、草书的特点,并让他们归纳。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楷、行、草书的特点这些知识点记得比较好。
3、围绕古代中国在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发展过程这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问,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综合素质。
4、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对汉字和书法深入挖掘民族性,使学生体会民族精神。
5、对教材进行取舍、重难点突出。在本堂课中在绘画艺术那一块知识点,只对《鹳鱼石斧图》、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及文人画做重点讲解,其他的绘画知识只是让学生对它有所了解就行了,让学生对它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及这幅画的作者。
6、板书工整。板书工整,以便于学生做笔记和识记知识点。一堂课讲解完了之后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堂课所学,对本堂课的知识点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些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对于如何取舍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讨论略显不足。
2、绘画艺术和戏曲洗漱的教学时间略显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将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整合在一起,既节约时间,也能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书画同源”的含义。
浅谈英文电影赏析课 篇6
一、英文电影赏析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
1、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的一大任务。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任何兴趣, 而被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尤为重要。
传统的英文教学的模式,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容易引起学生的精神疲劳和厌烦心理, 影响了学习效率, 降低了学习效果。英文电影赏析课这种新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而原版影片中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扣人心弦的剧情、美丽的异域风光以及演员精湛的演技, 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快乐体验和愉悦享受, 视听器官被快速调动起来, 自觉自愿的接受影片所带来的大量信息, 使他们学习与模仿的兴趣被最大限度带动起来。
课堂上, 教师根据内容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把较为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 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本英语教学转变为以视听说为一体的充满乐趣的英语学习乐园, 使学生易于接受, 并更乐意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讨论, 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地使英语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 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培养起学习兴趣。
2、能够提供真实且生动的交际场景
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我国英语学习者, 缺乏真实的英语生活和教学环境, 深受中文的影响和干扰。而英文电影会让还没有去过英语国家, 但又想了解这些国家的习俗和文化的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视、听、触等全部感官, 生动性、趣味性、动态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电影本身题材多样, 可以体现了多种交际场景, 这就相当于把语言学习放在了相对真实的环境中, 使英语学习立体化、多面化, 更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
3、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来源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 必须要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决定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不可分离, 而语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则是电影。原版的英语电影是英美国家社会生活和文化最直观、最集中、最生动的反映, 通过原版的英文电影, 我们可以了解地道的口语表达、感受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英文电影赏析课加深对英美国家文化的认识, 了解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此外, 不同民族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可以通过电影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国人民的肢体语言。从时间观念到空间观念, 从身体姿态到话语中的沉默, 都属于非语言交际范畴, 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这样就我们就可以通过英文电影影片中的人物、环境、语境和背景等, 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交际中的非语言活动的作用, 并认识到在这一交际系统中的中西方的差异, 从而让学生充分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英文电影赏析课的教学
一般来说, 大部分学生选择电影赏析课的目的就是看电影, 而作为课堂教学的掌控人的老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 课堂教学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明确英语电影赏析课的教学目标
英语电影赏析课应该符合大学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交际能力, 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电影赏析课应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交流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知识, 促进英语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
2、英语电影赏析课的课前准备
(1) 影片的选择。英文影片的选择是进行英文电影赏析课程设计的非常关键的一步, 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基础。根据我们的教学目标, 在选择影片时, 首先要适合学生语言的学习;二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但要避免有太多的专业术语;三是影片内容生活化, 积极向上, 情节不要过于复杂晦涩, 也不要过于追求感官刺激, 或者曲折离奇, 因此最好选择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画面对语言说明作用强的影片;四是发音清晰地道;最后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简单而又精彩的电影片断是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突破点。开始看英文电影时要选一些情节简单、语言清晰的电影, 慢慢领略熟悉了电影的语言之后, 再循序渐进选一些语速较快、难度较高、情节更为复杂的, 以推动学生进步。所以, 《The Ice Age》, 《The Lion King》, 《Toy Story》,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等电影, 语音清晰, 难度适中, 适合学生学习使用。
(2) 影片背景知识的准备。鉴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因此, 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课前去收集尽可能多的相关影片的英文背景资料信息并做成幻灯片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在课堂上展示, 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又使学生的英文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高。作为课堂指导者的老师, 在欣赏影片之前, 应了解影片中较难的语言知识, 提前把关键词告诉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剧情和对白, 以便于更好欣赏和学习影视材料中的英文语言知识点。其次, 教师还应根据影片内容对影片设计相应的习题和课堂活动来巩固知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加深理解。
3、英语电影赏析课教学设计
英文电影赏析课是以电影欣赏为主线,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英文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因此, 老师应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 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进行训练。
(1) 听力训练。选取影片经典片断, 反复播放, 进行听写;或采取填空的方式补充较长的对白, 当学生能理解80-90%以上的语言时, 把音频连同视频一并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冲击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2) 语言知识积累。由于一般电影较长, 可以尝试着把电影分为几个片断, 就片断中出现的文象和语言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讲解。
(3) 口语训练。在欣赏完影视后, 鼓励学生背诵精彩的电影对白, 模仿电影情节进行表演;或者针对影片情节、主题、观点等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也可开展给影视作品配音的活动。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更加深切的体会英文的表达的精髓, 增强语感,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英语发音和对话交际能力。
(4) 写作训练。在欣赏完整部影片之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影片的观后感, 也可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影视材料进行补充、改写, 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
三、结语
英语电影赏析课, 与传统英语课堂相比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而大学英语教学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展开的教学活动, 通过在一个非外语环境中营造一种外语的氛围, 使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学习英语, 感受英美文化, 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 希望高校教师能共同努力, 使英文电影赏析课更加系统和完善, 成为英语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月林.英文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1]李月林.英文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 (2) .
[2]刘靖宇.英语影视课教学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2]刘靖宇.英语影视课教学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
舞蹈赏析课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篇7
精选作品,激发幼儿赏析兴趣
喜欢看、喜欢听是幼儿学会欣赏的前提。因此,首先要选择旋律优美动听、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作品,在幼儿喜欢观看的同时,能够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根据幼儿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季节的特点、当时的流行音乐等,精心为孩子们选择舞蹈作品作为舞蹈欣赏内容,并制定到舞蹈教学计划中。比如:幼儿较熟悉的少儿节目《小小智慧树》中的舞蹈都非常贴近幼儿的心理,画面设置也好,大多是红果果、绿泡泡和小朋友一起的舞蹈,非常适合孩子们赏析;富有民族特色、情趣拟人化的舞蹈《担鲜藕》《摘葡萄》以其节奏欢快、色彩艳丽广受小朋友们喜欢;融合多种情感体验的杂技芭蕾《梁祝》能够带给孩子们委婉抒情的艺术享受。这些舞蹈作品能够使孩子们在愉快的观看过程中,体验到美的熏陶,增强幼儿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
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舞蹈感知能力很难用语言简单表述,幼儿舞蹈感知能力的培养也因为个体不同差别巨大。幼儿在集中精力观看舞蹈时,大多具有鲜明的情绪反映和动作反映,这说明大多数孩子的舞蹈感知能力较强,能够感受到舞蹈的旋律、韵味、以及带给大家的美的享受。在观赏杂技芭蕾《梁祝》时,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在看到精美的动作时张大了嘴巴,眼睛一眨不眨地集中在屏幕上。观看结束后,很多孩子还在哼唱舞蹈音乐,可见还在美的享受之中。
反复观看,品味舞蹈韵味
幼儿自发的舞蹈感知能力要在反复的欣赏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升华至赏析能力。在重复观赏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幼儿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如第一篇观看《担鲜藕》时,教师只要求幼儿注意观察舞蹈中有几个角色、分别在干什么就好。第二遍观看时,就要求幼儿注意观察舞蹈中担藕人的主要动作(挑担、擦汗、洒水等),观察藕娃娃的动作特点(蹲步前进、站立等动作的特点)等。而到了观看第三遍时,要求自然更进一步,认真观察演员的表情并尝试进行模仿、体验……如此一来,幼儿就能够逐步体会到舞蹈的动作、节奏、情感以及独特的韵味。
舞蹈,是一种浓缩的艺术,更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集音乐、美术、体育于一身,在给幼儿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陶冶了幼儿的情操,锻炼了幼儿的体质,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使幼儿的综合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受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只有反复的多次观看和欣赏,才能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舞蹈艺术感受。
事实表明,幼儿经过一段时期对不同舞蹈作品的欣赏教学活动后,幼儿的舞蹈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能够感知舞蹈作品不同的情绪类型;感知舞蹈作品中音乐、动作的不同风格特点;感知艺术表现手法和舞蹈内容的关系等等,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喜好对作品进行评议。比如,幼儿会说喜欢舞蹈《向前冲》是因为演员都是小朋友,而且他们的表演非常的带劲,音乐也很欢快;有的幼兒会说喜欢《梁祝》是因为舞蹈的音乐超级好听,叔叔、阿姨很了不起,他们的动作难度都特别大,而且芭蕾舞太美了;有的幼儿说喜欢《侨夕阳》,是因为奶奶们表演得很好,很滑稽,比我们小孩子还可爱呢……在不断的美的享受中,孩子们自然变得更美,语言越来越美、动作越来越美、心灵也越来越美。
大胆模仿,深入理解舞蹈主题
模仿是幼儿园舞蹈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舞蹈赏析课上,教师不能将幼儿固定在座位上,而是要鼓励大家大胆模仿。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限,舞蹈作品带给孩子们的感受大多都是超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幼儿自发的对舞蹈动作的模仿,对舞蹈音乐的哼唱都表达了其对舞蹈作品的喜欢和欣赏。幼儿模仿的过程,是幼儿对舞蹈精髓的汲取过程,也是幼儿对舞蹈主题感受的表达过程。
如在欣赏舞蹈《侨夕阳》时,在第一遍观看舞蹈时,大部分幼儿就被演员们夸张、滑稽的舞蹈动作深深地吸引了,他们都目不转睛地观看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有一些孩子在第一遍观看时就不由自主地模仿起演员的动作。有了榜样的力量,孩子们在第二遍、第三遍观看时,可以说是肆无忌惮得与屏幕中的舞蹈演员一起表演,几个代表动作已被孩子们学得惟妙惟肖。在整个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教授者变成了与幼儿一起学习的好伙伴,孩子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并自主自觉地观察、学习。课堂氛围活跃,孩子们也全身投入了舞蹈欣赏中的美之享受。
观看和欣赏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能够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的观察力和模仿力,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使幼儿具备初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也促使幼儿教学实效得到提高。
散文《春风》赏析课 篇8
散文《春风》赏析课
以“学”论教话《春风》――评高少泽老师散文《春风》赏析课
以“学”论教话《春风》――评高少泽老师散文《春风》赏析课国际部DP学段 杨琳琳都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那么评课也必无定法,但有一点我想是达成了共识的,从前的以“教”论教,已被现今的以“学”论教替代。因此我对高老师这堂课的点评就从两个方面来把握标准:一是学生活动,二是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应。先从学生活动这方面来说。我想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学生动起来了(注意少数与全体的关系);(2)自主地动起来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3)内心里动起来了(思维与精神领域)。从这堂课来看前两方面做得比较好,主要体现为:1、课前演说为赏析作品蓄势,改传统的老师导入为学生导入,也表现出学生对所学作品思考过程中的可靠合理的文学领悟能力,这同时是IBDP中文课程的`第四项主要目标2、精心挑选的图片与课文内容的完美结合。此处以图片与若隐若现的音乐带领学生回味或体味课文的内容与重点句段,一方面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情语”与“景语”通过画片被潜移到学生的内心,默化为赏析的依据。3、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评析散文的方法,教师从五个方面进行细化,目标明确,易于操作,使学生有能力对作品做出独立的评论,并以清晰、连贯、简洁、精确而流畅的写或说的交流方式表达观点。这同时也是一个参与度非常高的环节。从广度上来说参与学生数众多,从深度上来说,学生的发言能以准确和相关的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与论据,展现个人对文学的反应。这是自主地发自内心的表现。4、学生活动形式单一是本堂课的缺憾,重视师生单线交流,忽视学生群体活动,容易使学生思维受阻,同时使课堂缺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波澜。其次从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应来评,高老师的课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一是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DD图片的选取,音乐贯穿整个课堂,赏析方法的明确,同类作品的比较等,在对比中赏析,在想象中赏析,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二是实践过程能够充分展开,善用提问来保证有用信息充分摄取,提问不多,但恰到好处,如比较《春风》与《春》时的提问将旧知、新知与扩展有机融合。对语言特色分析时的提问一方面准确指引学生找到相关的文辞,同时也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这一环节老师仅提供平台,学生成为主角,效果良好。事后,我读过个别学生完成的评论文章,学生基本掌握在语言、内容、结构、艺术手法和意义方面进行独立评论的能力。当然这不仅仅是一堂课的功劳。不足之处是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这篇散文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朗读最能让人体味生动的语言,可惜这堂课忽视了这一点。
美术赏析结课感想 篇9
为期十二周的美术鉴赏可就要结课了,在这短短的十二节课中,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无数书法和画作,看得多了也让我心里萌生了这样的疑问——“人们为什么需要画呢?”
人们对画的需求源自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这是人类的本能,就像男人渴望女人,女人渴望男人。记得台湾有位蒋勋先生说过,半坡出土的陶碗上面有用曲线直线留白绘成的各式各样的图案,是为彩陶。我想那花纹图案既然不能让饭菜变得更加香甜,那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只能说花纹能让碗看起来好看一点,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达到人们的审美需求。碗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之前人们一直是用手吃饭。他们把图案绘在碗上足以证明图案与碗一样,是他们所珍惜所需要的东西。虽然那图案不能填饱他们饥饿的肚子,却能使他们的精神免于空虚。食物可以安慰他们的肚子,美可以抚慰他们的灵魂。有人问,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谈得上什么欣赏美?这有一定的道理。在古希腊,凡是那些从事文学艺术行业的人都是有时间有经济基础的闲人,什么活都让奴隶干了,还不愁吃穿。但是我想说的是,人对美的需求和人的其它需求一样古老,没有先后之分。原始人虽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对美的渴求。当他们看到太阳在地平在线缓缓升起,便觉得那是美的曙光,顿时心生快乐,便拿起树枝在土地上画了一个圆,表示太阳,然后在下面画了一根横线,表示地平线。这便有了如图画搬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对美的渴望是人的原始冲动,如果说哪天我们因为陷入困顿而失去了对美的敏感,那只能说我们变得麻木,称不上是一个健全的人。
蒋勋说:“画画使我们观察、思考、表达。画画使我们更像一个健全的人,有很细密的观察能力,有很清晰的思考能力,有很准确的表达能力。”我从这句话中读懂原来画画使比文字更加准确不虚伪的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认识蒋勋先生,是因为很久以前央视的《台北故宫》,有一集是将故宫里的藏画,蒋先生出来解读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记得他没有讲技法而是讲了一种态度,“生命是一个过客。我们走进一个山水里面去,我们在没有爬山之前抬头就看到那个山,对这个山有很多的向往,很多的渴望,很多的期待,然后走进山里面去了。在上里面的时候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快乐的不快乐的事情,可是峰回路转。他其实就是生命的态度。等到他爬完山以后从山回看到自己刚走来的那条路,他知道繁华过去了,幻灭也过去了。”当他说完上面这段话后,我突然觉得如果一定要让我这个非专业的人喜欢一幅画并说出其中缘由,这将会是个很好的解释。因为我们一般接触到的美术,书法,建筑以及音乐的评论介绍及专门史论等,大多都脱不了技法的介绍——什么构图怎么怎么符合人们审美的比例啊,笔法怎么怎么精妙啊,线条又怎么怎么和谐啊,很像美术学院在授课,也许这样在很多人的感觉才觉得足够专业。可是对于我这样非美术专业,对于这类艺术品只想去体味它的美,而不求甚解的人来说,这样专业的介绍实在太过于枯燥和乏味,全然提不起太多的兴趣。所以市场上虽然中国美术史的书籍不少,但大多也就是在书店翻翻便放下了。但是在我看来,一个人只有发现这个东西的好,这种东西的美,才能更深层次的去关心技术层面的东西,否则技术的东西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是机械的是死的。而一个人就算不知道任何技术层面的东西,依然能体会作者那一片心境,我想比那些看的出任何技法优劣却完全体会不出作者用心的观赏者更值得作者的尊重,当然作者的目的就是炫自己与无论比的技巧这类的作品除外。
我们就是普通人,不是艺术评论家,我们欣赏艺术品的目的只是给自己愉悦(当然看不懂但是装逼装的很爽的,个人认为也是种愉悦,只是跟艺术家本身想表达的美感无太大关系),所以我更喜欢有烟火的气的东西,虽然看着不够专业,但是不教条,不死板。这让我想起了于丹,当初她能忽然红起来,不也是一种出于自身对于一些经典的阅读理解,有人说她错误百出,有人说她不务正业,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是冷冷冰冰的机器,我们是活生生的人,也许有些东西的确是错的,但是你不可否认这样确是美的。
我个是艺术的门外汉,每次见到油画,都会痴迷于着色绘形,对技法知道的十分有限,而绘画作品背后的创作经历和意图更是一片茫然。遇见心仪的作品,常常能觉出“好”,“美”,至于缘由,都换了哑然失笑。虽然学林有不少轶事,说老先生们念及旧时诗文,哪怕正在授课,也会直“好、好”,但和那些贯通的宿儒相比,我的无语大抵是无知所致。换句话说,作为业余爱好者,对艺术的领略多出自感性体验,钟情、厌恶,都基于主观的情感判断。这种感受或者谁都有过,在恢弘的穹顶教堂里听唱诗班合唱,面对名画真迹呆若木鸡,直感到头皮发麻。用俗气点的话讲,艺术甚至超验的力量“电”到了我们。
传统艺术固然有它毋庸置疑的正确性,却也遮蔽了不少意涵,尤其是有趣的部分。如果换一种理性的视角,跳脱传统的对美的体验方式,绘画也有别样的风采。绘画首先是种感性的艺术,但如果只是感性,那是远远不足的,在色彩、形状、线条之中,总有表达,即使是莫奈的睡莲,那也是时光的切片,美到不可方物的瞬间。而如果再结合画家的历程,那样的解析,可以说无穷无尽。视角是个奇特的东西,同样的一幅画,从不同的视角看,就有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可能会超出画家想要表达的本意,再创作使得每幅作品呈现出永恒的魅力。
影视心理赏析结课论文 篇10
心灵的涤荡与自我的救赎
——《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他如风一般自由,似风筝翱翔天空,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找他吧
我们为脚下的路途牵引,他却在独辟自己的蹊径,路途艰难,又毫无忧烦 我们时常为明日烦恼,他简单的为今日狂欢,把每一刻都活的精彩,他来自何处
触动你我心弦却消失不见,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找他吧
在炽热的阳光下,他犹如一片林荫 在无尽的沙漠中,他便似一片绿洲 在破碎的心灵中,他是一阵甘霖
我们都泥足于井底,恐惧着,他畅游于海天之际,无畏着,毫不犹豫的迎接潮汐他如一片浮云独自飘逸,却是我们最好的知己
他去了哪里„让我们去找他吧
三个白痴,三个白痴,他们不是三个白痴,是圣人,是从挫折和污泥中走出来的三个真正的圣人,吾王圣明,我要对你脱下裤子,献以我最崇高的尊敬。理想重要吗?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去追求。空有梦想是不够的,要勇敢地去追求。否则,那美丽的画面永远只会停留在梦里。就像Rancho梦到Pia时一样,永远都只会在接吻时,鼻子相撞的那一刹那惊醒。
好久没有一部电影令我有落泪的冲动,笑中有泪,泪中带笑。而且毫无牵强的笑料和做作的煽情。两个多小时的片长,无半点拖沓的就把故事轻松的讲完了,有喜有泪,故事简单道理易懂。如果说这个世界太浮躁而我们都被牵着鼻子走,即使想追随自己的心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超脱,想升华,想隐居桃源世外,也放不下身边人幸福的使命,也逃不开亲朋好友的势利目光的层层枷锁,特别是我们几千年的传承文化,根深蒂固在人人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从生下来就被灌输自然界的规律,要么竞争,要么死,活的好的标志就是有房有车事业有成,不这样就好像对不起几十年吃下去的白米饭似的。
看着Rancho那种天生的超脱万物的精神,我总觉得他是**转世,生来就是追随着心的自由,活的痛快,虽然有一些不现实,却让我狠狠的羡慕着。除非从校园出来就找个惬意宁静的地方隐居,远离是非,或许能像Rancho那样活的简单快乐。犹记得Rancho在说他家乡那个盲眼守夜人的故事时,那句“All is well”就像句咒语,给了所有人安定的力量。人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哄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告诉你的心“All is well”。虽然这样不能解决问题,但它让你获得面对问题的勇气。在这重重的学习生活压力下,我们确实需要学会这种自我鼓励。影片中Rancho对Pia姐姐的孩子说,还是好好待在里面吧,外面可是个马戏团,你爷爷是驯兽师,他会啪啪挥着鞭子“快跑!生活是场赛跑!要做工程师!”,做自己想做的吧,如果你爷爷逼你,就把手放在心前说“All is well”。而当孩子在对外界的一切都毫无反应时,只对这句“All is well”有了反应,挽回了这个小生命,让一切的矛盾与冲突像片中的暴风雨一样,雨过天晴„„ Rancho令朋友敬重又令那些傻小子羡慕嫉妒恨,要做成那样的人,要么成就非凡要么真实纯粹,可惜他都占全了,他那种内心的平稳强壮,我们俗人只能后
天的养心修行,然而最难得就是真实,吃奶的娃娃还会跟大人说几句好听的话骗糖吃。太真实了怕领导不喜欢太实在了又被人说傻,咧着嘴巴笑成了每个人脸上的商标。电影里不总说么,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恐慌。
在这部电影中,我曾不止一次的被 Raju感动,他有个破落不堪的家庭,家庭的重担让他对未来有着深深的恐慌。当他陷入昏迷,他选择逃避这个让他喘不过气来的世界,选择逃避压力,但Rancho让他获得了面对这一切的勇气。当他摘掉比手指还多的圣戒,坐着轮椅,参加面试时,他对希望他改掉曾经的直率的考官说:“我摔断了腿,才真正站起来。你保留你的职位,我保留我的性格!”我似乎看到了自己,保留自己的直率,保留自己的性格。相信自己的行为方式,“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抛掉恐惧,勇敢的做自己。当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这个越来越现实的社会改变自己的时候,在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生活失掉自我的时候,我相信,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将他付诸行动,一定能活出一种不同的人生。当我看到Raju重新站起来时,我哭了;当我看到Farhan的爸爸指着儿子的毕业礼物笔记本电脑说:“把这个送回去,够不够换一台专业照相机?”时,我哭了;当我看到校长把太空笔送给Rancho这个敌人时,我哭了。这部电影,本是喜剧,但比搞笑更重要的是它又感动的人热泪盈眶。在笑容里我不禁多次眼泪涌出,在泪光中,我又忍不住随着剧情大喊。
累不累啊,累不累?说不累的人就想Chatur似乎活着的意义就是追随着成功,被这些虚无的名利指引了一辈子,然后钻进镀金的小盒子里,洋洋自得的标榜自己的成功,肆意地嘲笑着他眼中的Loser。
虽说主题颇为老套,但应时应景的撩拨着我心,曾几何时只想做个随性自在的人,只为活的痛快,短短一年的时间,就什么都没了,这种质的退化让我很是羞愧。保持初衷是艰难的,生活的反复会让人绝望。但贵在保持一份真挚,一份质朴。
吾王圣明,让我脱下裤子,向你献上我最崇高的敬意。
表演艺术理论及赏析课心得 篇11
2011328402132 张顺
我们在循序渐进的学习里,认识到了表演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同样有它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方法。前苏联伟大的戏剧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积前人以及他自己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创立冷酷完整的表演体系,系统而科学的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斯氏在他的《演员自我修养》第二卷中提出了表演的诸元素。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完全集中。只要演员在舞台上真实的动作,真听,真看,真感觉,就能逐步寻找到正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即演员做到在创作中,根据人物性格与剧情的需要,该紧张的部位紧张,该松弛的部位松弛,达到表演的准确、适度,协调并富于魅力。真正在舞台上、镜头前做到极度松弛自如是相当难的,需要演员具备形体、心里素质和不懈的实践锻炼。这就需要演员假戏真做,需要演员具备信念感。培养演员对剧情、剧中的环境、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发生事件等等具有真挚、强烈的信念与真实感,是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想象是演员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在整个创作中,想象是引导演员的先锋。演员正是依据剧本提供的虚构事实和人物的基础,用自己对生活中熟悉、理解、感受、积累的素材,进入艺术构思的想象过程,丰富和深化人物形象,规定情境,并在内心造成相适应的情绪,激起相应的体验、欲求、意向及动作。想象来源于丰富的生活,来源于演员的心理体验和情绪记忆,来源于演员的大胆幻想与联想。应该让想象也成为演员创作的第二天性。在创作中养成一种想象生活得艺术习惯,学会进入想象的第二现实。指演员创造角色中调动自己过去的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唤起人物相应的情绪与情感。情绪记忆在表演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好素材,心理技术的重要手段。
交流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保持新鲜真挚的感受是交流的最佳状态,有时甚至出现可遇不可求的即兴瞬间交流。一定要防止形式上、表面上的交流。掌握交流,最主要的是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去感受,使人物“活”起来,也就是活交流。活的交流为“有机的交流”,它需要经过“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判别周围情况和选择对象;第二阶段是对象注意自己;第三阶段试探对象的心灵;第四阶段:把自己的视象传达给对象,还要使他以内心视觉看到交流的主体本身看见了什么和怎样看见所传达的东西;第五阶段对象的反应,双方交互地发出和收进心灵的潜流。适应指演员在表演中与对手交流时彼此作出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对手的一种技能。适应能补充语言的不足,能把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传达给对方。“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动作;哪里有动作,哪里就有活动;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速度;哪里有速度,哪里也就有节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我们生存的每一瞬间,我们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某一种速度节奏。节奏是一切运动的组织原则,节奏贯穿表演过程中一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现象,在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强弱、长短、张弛等。速度一般指内、外部动作的快慢、是节奏的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之一。两者有区别又不可分割。节奏一词由希腊语“PHTMOC”一词沿用变来的,表示着程度,程序、匀称的活动等意思。节奏这一概念反映着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所固有的一种品格和规律。如白昼与黑夜或是一年四季的交
替、星球的运动、人的呼吸,节奏是反映着宇宙的次序和协调的概念,瑞典著名两栖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说过:“节奏是至关重要的,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单位分析好剧本中的角色与事件。任务是指一个单位中所含有的一个创作任务,即角色要“做什么”的意向、欲求。命名—即从单位中引出任务的心理技术,是给单位想出来最能说明其内在实质的名称,并用东西来规定单位中的任务。名称是单位的概括与精华。“没有行动与幻想的结合,就没有伟大的艺术。”—罗曼·罗兰,表演艺术更是如此。动作是戏剧的根基。戏剧是以动作表现思想与情感的艺术。动作也是演员的核心元素。“戏剧”一词在希腊文里的意思就是“完成着的动作”。“演员”一词是说“动作的人”。演员的任务是以“再现人的动作来再现角色的”。因此称表演为“行动的艺术”,称演员为“动作大师”。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更认为:“在舞台上需要动作。动作、活动—这就是戏剧艺术、演员艺术的基础。”
表现派大师莱布希特也提出:“演员借助他的全部肌肉和神经,在一种摹仿的动作中来观察同代人,这种动作同时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在单纯的摹仿中,最多只能表现出被观察的事物,这是不够的,因为它能表达出来的原意,声音非常纤弱。为了效法达到反应,演员看着人们,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表演给他一样,一句话,就好像人们把自己的行动介绍给他进行思考一样。”中国戏曲更是综合“唱”、“做”、“念”、“打”的手段,而以动作为主的艺术。“动作是人们意志的体现”——黑格尔的《美学》。他说:“在戏剧里,具体的心情总是要发展成为动机或推动力,通过“意志”达到动作,达到内心理想的现实。”
动作的特点:(1)动作是在规定的情境的制约下,为完成既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心理、形体的活动。(2)动作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由意志产生的,一切动作都是产生于意志与愿望;二是有一定目的,任何动作都有它的目的,而目的是为了改变该动作的对象。
演员在组织动作的创作中药着力抓“怎么做”。同时演员的想象、演员的功力、演员的魅力 通过怎么做来体现出来的。演员主要通过“怎么做”来施展英雄之用武之地。不同德演员在分析同一个剧本的同一个人物时,对“做什么”“为什么”往往大同小异。而“怎么做”却完全不同,显示出艺术之高低。人物的“性格化”往往也是通过“怎么做”来体现的动作的三要素是紧密相关,连成一体的,是构成动作的、不可分割、必不可少的因素。
【戏曲赏析课论文】推荐阅读:
脸谱和戏曲研究课教案10-06
中国古代戏曲论文10-14
戏曲的发展与改革论文05-27
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论文07-27
英语影视赏析课论文10-01
陈剑光对戏曲的感想论文05-18
传统戏曲舞美的现代化发展论文07-20
戏曲演唱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