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教学反思

2024-09-30

比教学反思(通用8篇)

比教学反思 篇1

《比高矮、比长短》教学反思

《比高矮、比长短》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以游戏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材所呈现的情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幅情境图安排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比较高矮;第二幅情境图是通过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较的方法。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我把两幅情境图交换了顺序,以游戏的形式,请上两位同学代替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后来,我以公平(两人在同一高度比)和不公平(一人站在椅子上,一人站在地上比)的游戏,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紧接着在教室中组织学生开展比高矮的模拟活动,在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高,或者是谁比谁矮”,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下才能进行。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出示第一幅情境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再加上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这一环节很顺利的解决了。在学生探寻到比的方法之后,结合教材和教室中的情境,安排学生比高矮(长短)的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这使学生感到新奇,“老师让我们自己玩”,学生活动的兴趣高,主动积极地选择各种比的对象,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动中,并认真比出高矮(长短),体会尝试成功的快乐。最后,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叙述两样物体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方法。

二、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不足: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组的发现,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了部分练习题没有当堂解决。

比教学反思 篇2

1从普洱茶品质、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1.1 普洱茶价格、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

普洱茶的品质是决定其价格的关键因素。茶叶品质涉及2 方面特性, 作为饮品的色、香、味和口感等体验;以及保健功能。品质好的普洱茶不仅具红汤、味醇和香浓等饮品特征, 而且, 研究认为茶多酚、茶褐素、黄酮类等物质的总抗氧化活性、抑制羟自由基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在降血压、降血脂、抗疲劳、抑菌、助消化和解毒等方面具有多种保健功效[5,6,7,8,9,10]。虽然, 普洱茶的品质与保健功能关系还存在争议, 有待进一步探讨[11,12], 但是, 普遍认为其品质与成份之间存在关联性[13,14,15]。因大叶茶种与中小叶茶种的叶体结构差异, 海绵组织相对发达, 带来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等细胞内含物丰富, 水浸出物多, 影响茶叶品质[16], 普洱茶被列入地理标志产品, 特指以云南特有的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Linn.) var.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 的晒青毛茶为原料, 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17]。而茶树合成的各物质成分 (包括蛋白质和氨基酸、茶多酚、芳香物质等) 含量, 物质的代谢, 以及酶的活性和反应条件, 受到原料 (毛茶) 品种与质量、生产成本、产量、制作工艺 (如杀青、揉作的温度与时间, 干燥方式等) 、储存环境 (如空气流动、光照、温湿、清洁状态等) 、储藏时间和品牌等多方面因素影响[18,19]。

1.2 普洱茶品质的地域性及其对毛茶价格的影响

一般情况, 原料为普洱茶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第一首选条件。研究显示, 不同产地的普洱茶外形、香、味和成分等方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20,21]。对来自云南普洱茶主要产区的20 个晒青毛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同一地区或地域上相邻的地区的毛茶在主要化学成分品质上趋于一致, 不同产地毛茶的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差异性较大, 可溶性糖、咖啡碱和儿茶素等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22]。因此, 有“北苦南涩”、“东柔西刚”地域性差异描述, 以及具体到各大茶山的迥然不同风格。云南省的每一座的位置、地形、气候和土壤状态不一样, 不可能简单概括。这一特征要求各个乡村因地制宜, 来选择和发展茶叶生产, 针对性地发挥地域优势, 避其所短。

普洱茶的价格通常可分为毛茶和茶品2 种, 毛茶又是茶品的原料。对于广大农村茶叶种植的农户而言, 大多收入源于茶叶原料和初加工毛茶的销售, 即毛茶价格往往与影响毛茶品质的种植、采摘和初加工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相关。毛茶价格又有大树 (古树茶或乔木茶) 与小树 (台地茶或灌木茶) 之分。由于古茶树的根系能维持其足够养分供给, 周边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通常不施用化肥和农药, 又因古树保留不多和产量有限, 伴随人们保健养生意识的增强, 价格持续上涨, 供不应求, 甚至断货, 通常提前预定而不在市面上交易。目前, 市面销售的绝大多数 (有估计为80%) 为台地小树茶。小树茶又有年限、地域、生态环境、口感不同, 加之个体偏好, 毛茶的收购价从每公斤几元到一万多元的悬殊差异。

2产业选择理论、方法及反思

2.1 经济学视角的缺陷

比较优势是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23], 但不同时期的比较关注点不同。早期, 从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 俄林都侧重于自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而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更多地解释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技术创新和制度激励等非自然生产要素的潜力。从产业选择对区域经济贡献的视角, 先后有赫希曼的产业关联度、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罗斯托的主导部门扩散效应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论为基础, 探讨主导产业的确定准则与方法[24], 就农业而言, 经济学界通常延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准则和方法, 以播种面积、产值和集中度分别反映规模优势、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产业关联度、需求收入弹性等指标, 通过主成份分析法、区位熵、层次分析等方法, 并在指标上有不断拓展与完善[25,26,27,28,29,30,31]。

由于云南省纬度低, 尤其滇西南茶区年积温高, 光照充足, 茶叶生长期长;高原山地日温度差, 便于同化作用和积累;山地的漫照光含更多茶树需要的红、黄光 (50%~60%) , 光的利用效率高, 增加茶叶物质的积累, 促进芳香物质形成;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带来充沛的降水, 湿度大而多云雾, 微酸性的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 以及部分的黄壤, 为丰富的多酚类物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自然生长条件, 普遍认为是我国大叶茶生长的最佳地区[32]。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优势整体评估, 加之价格快速上涨的市场背景, 引发政府的推动, 云南茶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种植面积从2007 年的2809 km2扩大到2008 年的3357 km2, 再扩大到2014 年的达3967 km2, 面积和产量 (33.52 万t) 居全国第2, 综合产值 (371 亿元) 居全国第3。2010 年时, 普洱茶产地就从传统的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文山4 个地、州的22 个县市, 扩大到云南省11 个州 (市) 、56 个县 (市、区) 、639 个乡 (镇、街道办事处) , 1000 多万茶农, 产量5.2 万t。

然而, 并非所有产地都适宜种植茶叶, 获得预期效益, 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2007 年, 云南茶叶价格爆涨, 引发茶叶面积扩大, 增施化肥、农药和催芽剂以提高单产和总产量, 随后的价格跌落, 则茶园陷入荒芜, 经历泡沫后, 茶厂也从一度的7000 多家, 减少到2000 多家。2014 年和2015 年全国经济的整体滑坡, 全省茶叶行业供过于求, 竞争加剧和保健意识的增强, 一些地区毛茶收购价格大幅下降, 一批企业面临再淘汰的局面。

一些学者、企业家和地方政府从市场定位、品种筛选、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以及创品牌和市场开拓等环节提升。譬如, 发明指纹图谱识别技术, 以避免因炒作带来的中小叶茶种混入普洱茶原料而损害其产品品质形象;针对污染问题的企业有机茶和生态茶[32,33,34]园基地建设和品牌打造与品质提升。

与很多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贫困地区一样, 乡村级的特色农业产业选择, 多由外来收购来引导, 地方种植往往表现出跟风状态, 跟风种植的作物, 尽管在某时期也会显示出一定规模和产值优势, 实质上, 其区域潜在真正优势并没有发挥, 效益难于体现。同时, 伴随价格上涨-扩大种植-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废弃的循环往复, 农民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虽然, 经济学的产业选择理论与方法视野较广, 考虑更多的非自然要素。但是, 基于过去和现状的相关指标, 产业选择易陷入路径依赖, 缺乏前瞻性;多偏向宏观层面研究;自然生产要素禀赋优势测度不够, 潜在优势难以体现, 尤其山区乡村的自然条件复杂与差异显著, 不能直接为乡村特色农业的种植产业选择提供实践决策参考。

2.2 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利弊

生态与地理学界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视角弥补经济学以上不足, 虽然对非自然要素考虑不足, 但是, 对于受自然和资源约束更强的农业产业而言,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代表性的适宜性评价方法, 在3S (GIS, GPS, RS) 的技术支持下, 我国已有一些学者关注到自然立地条件对普洱茶茶质的至关重要[34], 根据评价目的抽取相关评价因子, 一般利用气候观测数据 (气温、湿度和降水量) 、数字高程模型 (DEM) 和遥感数据, 运用地理信息空间处理技术与方法, 进行适宜性的量化评价, 判定是否适宜, 适宜程度如何, 通常分出最适宜区、适宜、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最不适宜区几级。但是, 通常的相关工作与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一样, 大多基于县级以上宏观尺度[32,34,35]。对云南全省范围的评价结果仍然是思茅 (今普洱) 、西双版纳和临沧这些传统种植区的最适宜区面积和所在比例最高 (见图1) 。从规模化生产而言, 有学者将坡度限制、与灌溉水源、城市距离、道路通达, 以及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型改造为茶园难度等因素加以考虑, 认为云南省内1.68% 的土地 (约为6400km2) 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栽培型普洱茶树, 还具有较大的规模化种植潜力[36]。

有学者意识到这种宏观评价弊病, 即云南多山, 区内海拔高低相差极大, 地貌类型多样, 地表破碎, 气候类型复杂, 气温垂直落差异常显著, 受到数据精度及卫星分辨率限制, 这种大尺度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可能不够精确[35], 而各学者评价指标和标准不同, 评价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35,36]。因此, 对于广大乡级和村级的特色农业产业选择实际操作层面, 尤其乡村差异很大的我国南方山区, 难于应用。但是, 伴随3S技术的经验丰富和发展, 大比例尺的微观研究为精确农业提供较好的决策支撑, 尤其平原地区, 山区的数据缺乏和高分析成本, 却可以借鉴该方法中的评估指标标准思维。基于此, 以绿春县习比东村为案例,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 分析其茶叶种植实践中的问题。

3习比东村普洱茶经济效益实证

3.1 普洱茶的种植选择及其经济效益。

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三猛乡巴东村委会的习比东村, 位于N 22° 57′ 23″, E 102° 27′ 27″, 村寨所在海拔为1615m。2015 年对村民访谈获悉, 20 世纪初 (103年前) , 因原戈奎俄马村的人口增加, 缺乏可耕作土地, 通过占卦而决定搬迁, 根据搬迁地点选择条件要求的, 有足够优质水源供人畜饮水, 有茂密森林安息寨神, 有丰饶的土地开垦梯田和山地, 村组长一家最先来到习比东村。因当时木姜树多, 哈尼语言中的木姜树称“习比”, 村名由此而得。此后, 陆续搬迁来其他村民, 现发展到40 多户, 200 余人, 全部为哈尼族。

茶叶并非该村的传统种植品种, 早期以种粮食为主 (其中, 旱稻0.33~0.4hm2/ 户、苦荞0.33~0.4hm2/ 户) 。20 世纪80 年代末, 向市场经济转型, 国有企业投资茶苗、化肥、农药, 村民投入土地, 开始尝试种植茶叶, 公司通过收购来控制和监管农户的茶叶种植和采集等技术, 1998~1999 年规模快速扩大。2008 年, 机构体制改革, 民营公司投入有限, 缩小经营范围, 退出与习比东村的订购和监管, 村民继续种植。

习比东村寨呈现哈尼族典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规律, 即, 山腰为村寨所在, 村寨以下至河谷是层层梯田, 全村耕地仅0.1 km2, 村寨以上的山地和沟箐是森林和经济林种植区, 有茶地近1km2 (93.33hm2左右, 约3.21hm2左右/ 户) , 鲜叶产量200~250kg/ 年/667m2。农事历调查, 显示村民每年冬季 (11 月- 第二年的1 月) , 对茶园进行深翻、施肥、修枝和除草, 半年多的时间 (3~9 月) 都从事采茶活动, 茶叶种植投入了村民最多的劳动时间。

但是, 作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茶产值低, 2015年整体经济不景气, 习比东村的毛茶销售价仅6 元/kg, 不到往年12~16 元/kg的一半, 与县内外其它产区比较更低, 同县的骑马坝玛玉茶20 多元/kg, 大黑山云抗10 号为40 多元/kg (见表1) , 江城县放荒毛茶100 多元/kg, 普洱市质量好的一般200~220 元/kg。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 元, 仅能维持村民最低的生活标准, 属贫困村。

3.2 毛茶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分析

3.2.1 并非交通阻碍接近市场

注:资源来源于实地调查与访谈信息整理。

虽然, 也有农村小作坊的茶产品生产, 但是, 云南省大多数村民仍然依赖于毛茶收入, 因茶品质差异而价格悬殊。习比东村没有茶叶加工设备、作坊或制作工艺, 因此, 与其它很多乡村一样, 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产品原料或初级加工品, 即销售鲜叶或晒青毛茶。一般由村民各自将毛茶运往绿春县城销售, 也有玉溪、普洱、勐海的5~6 个少量外地茶商来收购, 与聚集大量茶商的知名茶山供不应求状况比较, 形成鲜明的不同。调查显示, 该村与大黑山和骑马坝价格相对高的地方比较, 距离县城较近;与勐腊的麻黑和勐宋村比较, 则更接近县城和大城市。因此, 并非交通不便或难接近市场 (见表1) 。

3.2.2 茶叶品质特征不显著。

普洱茶因品质具有地域差异性, 而个体偏好, 以及制茶中的拼配需求, 不管“北苦南涩”或“东柔西刚”, 不同品质毛茶都有其相应的市场需求。但是, 不管怎样, 吸引商家和消费者的是其内在的品质特征。针对前面讨论的茶叶品质影响因素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

茶种较为普通。绿春县骑马坝的玛玉特大叶茶是国家知名品牌良种, 以叶片肥大, 味虽淡而回甜为特征, 适宜我北方大多数人的口味;大黑山的公司则针对红茶与绿茶制作方向, 侧重发展小叶型的云抗10 号茶基地, 因营销能力限制, 主要通过中介代销为广西、贵州和江苏等地提供散装原料。而习比东仍然保持种植原来的普通大叶老品种, 茶树年龄多为10~30a, 且没有大树茶, 更没有古树茶。

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市场转向对有机和生态关注的同时, 习比东村的茶叶种植和采摘等方面不但没有提升, 却比公司退出监管期前粗放, 种植保持施肥和打农药, 且采摘和晒青不规范, 不能保障茶叶质量。村民及当地专家认为, 村民依赖于茶叶种植的同时, 大多还需耕种水稻和玉米, 尝试通过草果和杉树种植获得经济收入, 劳动力短缺;传统习俗中粗放经营的影响。访谈发现村民不清楚茶叶的市场需求变化。

3.2.3 自然条件对茶品质的可能不利影响。

影响毛茶品质的因素包括茶树品种、树型和树龄等个体因素, 种植密度、种植环境、施肥和采摘时间等种植采集环节, 以及后期摊晒杀青处理方式[37,38]等多方面的人为因素, 以及产地的海拔、纬度、气候 (降水、湿度、积温、昼夜温差) 和土壤p H值和矿物质等自然条件。除了种植方面的人为因素, 我们借鉴普洱茶种植适宜性评价的指标标准, 通过当地访谈发现, 习比东村的茶叶种植可能还受到以下自然条件的约束:习比东茶地均分布在海拔1700m左右的山上, 年均气温14℃, 虽在一些学者的最适宜标准范围内, 海拔偏高, 温度偏低, 如绿春县的骑马坝、大黑山和大水沟等其它茶叶产地海拔多在1500m左右;且地处山的背阴方向, 年日照时数少, 茶叶生长缓慢;习比东村周边方圆10km都是全年多雨区, 年均降水量约2400mm, 远远超出最适宜普洱茶生长的所需雨水标准 (见表2) 。过多的降雨导致土壤中矿物质及营养物质严重流失, 茶树不能很好的从土壤中吸收所需养分, 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实地调查也发现习比东村的茶叶, 味极淡, 且不耐泡, 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因此, 自然环境也可能影响到该村的茶叶品质, 访谈发现村民也不清楚茶叶的适生环境条件。

注: (1) 适宜标准划分:参考普洱市茶叶协会发布, 经普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普洱市茶叶企业标准——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生产技术规程》和[ 杨洋, 何春阳, 李晓兵2010] 的评估标准。 (2) 习比东村为实地调查数据。

已有宏观尺度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 红河州的茶叶种植最适宜区面积占全州土地比例, 远低于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德宏等地、州;绿春县2010年有1.25万hm2茶地, 虽为全州第一, 但是, 总体上属于次适宜, 仅比不适宜类型区的种植条件稍好[36], 产量5000t, 13 万茶农, 与全省的5.3 万t和1000 多万茶农规模比较, 也没有显示出现有产业优势。

4结论与讨论

习比东村的茶叶种植是历史时期下的选择, 没有经过科学论证, 毛茶价格一直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尤其茶叶逐渐在全省作为特色产业推广, 竞争加剧和茶叶质量需求提升的背景下, 习比东村显示出较弱的竞争力。除人为因素外, 自然条件可能是该村难以改变的约束条件, 是众多乡村产业选择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 图文结合 拓宽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3

《比尾巴》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对话形式的儿歌,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形式的课文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课文的写作方式。儿歌共四节,有问有答,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视觉上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和细心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

《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认识并熟读生字的基础上,顺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用心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这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认识教材要求学习的八个生字,并能流利地朗诵课文。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文中问句的意思,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生富有童心童趣,关爱小动物,所以对动物尾巴的描写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情境法、直观法、以读代讲法,充分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有效运用感知、感觉的方式,并以感情作为基础,把朗诵的训练作为主线,充分地引导学生朗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通过看、比、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课文。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层,在课堂上会出现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学生眼中,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由此,我这样导入课题:“今天,有许多可爱的动物来到我们身边,它们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比什么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一开课,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创设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进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将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图文结合,自主识字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词“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指导学生学会简单的识字方法,并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有话就说,畅所欲言,使他们能自由地、自主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读”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儿歌语言的趣味。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齐读、表演读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充分地调动积极性,慢慢掌握语言的运用和感情的表达。表演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拉近了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真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各样各式的练读,活跃了课堂,能让学生在自由的、有趣的环境中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

四、突破教材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教材中所列举的动物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小部分,在大千世界中,各种新奇的动物还有待学生去观察和发现。结合课文所学习的动物尾巴的知识,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更多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建议有几个:一是让学生在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的节目;二是鼓励学生在周末与家人一起出游,到大自然中寻找动物的踪迹,了解动物的特点;三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动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频中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五、创新板书

在课堂的学习中,一个好的板书对提高课堂质量至关重要。板书要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卡片,让学生把参加比尾巴的动物名称说出来,让学生认读这些动物词语,然后请学生上台把动物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另外,考虑到低段学生易忘的特点,我把动物尾巴的特点放在文本教学之后才板书,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说出动物尾巴的特点再逐个板书,再一次复习巩固。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着眼于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需求并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入手,了解新课标教材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和突破,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质。

认识比教学反思 篇4

认识比教学反思1

你想怎么表示?”学生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紧接着我出示:妈妈早晨准备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用比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

学生根据所给的数量说出果汁与牛奶相差1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从而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记作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记作3:2。上完之后我感觉导入和例1基本相似,本节课容量很大教师拖堂了,从课堂实际出发,如果将原先设计的导入删去,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可能更节约时间。

二、挖掘教材

在教学例1试一试中,学生认识的比之后,我追问了一句“1∶8,1∶,4,1∶3,1∶1,这4个比中比的前项都是1,每瓶溶液中洗洁夜一样吗?”学生说道:“虽然比的前项相同但是比的后项不同,第一个瓶子里洗洁液与溶液的比是1:8。”显然学生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细想一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结合洗洁液与溶液的关系来解决(即部分与整体的比)。所以我又追加一句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溶液的关系又可以怎样用比来表示呢?学生很好的理解第一个瓶子里洗洁液与溶液的比是1:9。这为后面学习溶质与溶液的关系打好基础。如果课件能提前处理好效果将更佳!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揭示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3 : 5=÷()= 这个算式,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这里教师处理得有点仓促!学生汇报完得数后,由于时间紧,我直接让学生小组合作填表:

名称相互联系(相当于)区别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倍数关系

除法

分数

学生汇报时气氛不够活跃,和我试上的时候相差甚远。现在想想想,问题出在教师身上,当学生算式填好之后,教师应追问:“你从这个等式中发现了什么?”如果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汇报自己的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让学生讨论、交流中逐步发现比与分数除法的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学生的回答会更精彩,课堂效果将会更好!

一堂课下来,感觉还有很多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反思五:认识比教学反思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还有每个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注意:比的后项不能是0。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2、体育比赛中的2:0不是比,足球赛中记录的“2: 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强调的还不够,使学生的对两个数相除也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的感悟不深刻;还有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

认识比教学反思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熟知但又不太清楚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书本中的例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范本。在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0的特殊性。以及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比分的异同。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的不是恰到好处。

2、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到位。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

认识比教学反思3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野,搭起了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我队对教材进行重组,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学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这一生活情境着手,通过让学生提出能够说明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分之25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17,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大量的说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甲和乙的比是几比几的语言,欣赏了生活中的“黄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内涵。

认识比教学反思4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选择生活中的例子揭示课题,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学的机会。在教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时采用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让学生在锤子、剪刀、布的游戏中初步体验到为什么生活中比的后项可以为“0”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认识比教学反思5

设计课时,我就如何引入本课的课题很是为难。是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比,还是通过适当的过度,让学生在一种对比中接受这个比呢?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发现要美观,那么长和宽就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从而引出两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那就是比。但是细细想来,有这个必要吗?长和宽只要存在一种倍数关系就行了啊,何必绕这么个圈子来引出课题呢?我思考,每节课都有一个引入,到底哪种引入更有效,是为了注重实效,还是为了吸引学生,或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呢?

五年级的孩子虽然思维开始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还是偏重形象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比,我想先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的比。我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国旗法规定:中国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必须是3比2,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比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与生活联系,通过火车提速这个孩子们都知道的事情,让学生求提速前后的速度,通过列示、找关系式等,再向学生介绍其实路程除以速度也可以表示为路程比速度。此处我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比的意义。

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于是我在新知教学这个过程中设计让学生自学这个环节,只为学生提纲挈领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看书,在看书中解决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知识联系与归纳、比较。但是在实际课堂中这个环节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学生不会将知识前后联系,同时,合作学习不够,很多学生只是自顾自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讨论中将知识解决。这样的自学也许就只是一种表象,没有深度,这在后面的学生汇报中就得到了体现。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状态中,这是一大遗憾。继续改进方法。

最后,我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比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学数学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都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每节课中就免不了遗憾,怎么让遗憾最小呢?像这样的认识概念课,除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好概念外,学生的思维又该怎么培养呢?这些都是我所要思考,更是我所要改进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6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认识比教学反思7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设计理念:

一、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知识获取为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把“什么是比?为什么学习比,比有什么作用?”作为核心问题隐藏在整节课的教学思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比的事务活动中感知、体验、理解和深化比的意义。

二、提升课堂教学的课程高度。

教学设计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将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分数形式和比值的区别的联系等后移到下堂课,以腾出时间来创设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生活问题。利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有序思维,积极发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三、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将“总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这一结构框架作为基本教学模式。本课在设计时通过对生活情景中烧饭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义和作用。再通过题组训练,以及问题判断等,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对立中走向统一。对比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全面、系统的构建起新知识的模型。最后通过生活中的比的应用,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比的认识,深化比的意义,学以至用,学用结合,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原型,发展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认识比教学反思8

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课堂的教学品质。这句话一直是我执教的座右铭。平日的教学工作,我不敢说一丝不苟,但从不马虎。今天我执教了比的认识,这节课上得有点糟糕,没讲完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且感觉引导过程中我的指令性语言欠推敲。反思这节课,总结不当之处。

一导入部分。导入时我安排了3道小题复习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为本节课体会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做铺垫。这个知识点并不难,我安排时没有仔细琢磨,才让学生逐一说了3道题中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和分数各部分的联系,占用的时间有点长。

其二在引导学生体会两个量之间的除法关系时,语言指令欠推敲。这部分内容我是以书中53页例7中的题目为载体,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计算引入对比的认识的。语言指令是教材里题目中的原话。可我这样问,学生一片茫然。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五年级学过,我教五年级时就有体会,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我在准备比的认识这节课时,就这一点高估了学生。也没有在导入环节进行复习,我的疏忽使课堂第一次卡顿。备课时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备教材注意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可以跳出教材灵活地创新地使用教材。

老师有光明,学生才会有光明。做个细心的老师,智慧的老师,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对待我的教学工作,为的是更好地引领学生一路前行。

认识比教学反思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板书课题)

二、充分感知 建构意义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

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

3、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

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比的意义

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

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

师:意思非常接近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怎样的关系?

5、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关于比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8至79页第一个红点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以42 比30 为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师:同学们会求比值了吗?把黑板上剩下的两道题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求出比值。集体订正

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6、比、分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出示:5:6=÷()=()/()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两个数的比又能写成除法形式,看来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和谁有联系?(分数)比又和谁有联系?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这个表格,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如果a表示比的前项,b表示比的后项,怎样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

(1)我的身高是162cm,儿子的身高是1.3m,我的身高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62:1.3。 ( )

(2)把1克盐溶解在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21。( )

2、研究比的后项

出示:在28届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中国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

师:不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那么这里的4:0怎么解释的?

3、 举例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见过比吗,举个例子,判断一下和数学上的比一样吗?出示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

4 拓展应用

福尔摩斯探术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2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四 谈收获

1你有什么收获?

2 知识介绍

同学们知道比号的来历吗?出示比号的来历关于比,还有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认识比教学反思10

“认识比”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这个概念,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这节课没能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作业中,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讲懂,、真正弄明白的原因。归纳学生的错误,

书中先为我们呈现的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告诉学生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例2以及课后的练习在表示两个数的比时,因为还没学化简比,都是用具体数量来表示比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一道题目让我发现了问题,题目是:钢笔与铅笔的支数的比是2:3。我问学生,钢笔与铅笔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人说:钢笔的支数是铅笔的2/3。这个答案不错。接着我又问:还有吗?有人说:钢笔比铅笔少1支,铅笔比钢笔多1支。听完之后,我知道出问题了,学生把两个数的比当成了就是物体的具体数量。想想这也不能怪学生,因为书中出现的比都是这样。听到这样的答案后,我赶紧向学生说明:两个数的比只是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它们具体的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铅笔有2份,钢笔有这样的3份。经过我一番费力的讲解,学生才渐渐明白了,理解了比的含义。这个问题让我很受教训: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一些问题能提前预想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

认识比教学反思11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p51页第3题如图:工人师傅用同样长的两块木板搭了两个斜坡。斜坡A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3,比值是1/3。 斜坡B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1.5:3,比值是1/2。你发现了什么?课前备课的时候只是想到了这里可以看出来比值的大小与坡度的高低有关。知道课堂上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利用这堂课所研究学习的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通过再补上一个斜坡C最高点的高度与木板的长度比是:2:3,比值是2/3。可以发现几个比的后项不变,前项变大,比值变大;前项变小,比值变小。同样的,但后先不变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这是就引导学生,那么要使得比值不变,前项和后项需要怎样变换呢?为后面的学习化简比做准备。正好最近在《小学数学教育》上看到一篇关于比的认识的教学案例,看了之后,给了我一些思考的地方,让我想起了作业本上的一个题目。并对于课本上的比的认识的教材按牌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课本上为什么开始安排了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后面才安排了路程与时间的比同总价与数量的,这是两种类型的比。前面一种是同一种数量之间的比,是倍比的关系;而后面是相馆量的两种数量之间的比,是有特定的数量关系的含义的

认识比教学反思12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 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 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认识比教学反思13

本课的导入,我是白板展示例1的画面,并要求学生说说果汁和牛奶有什么关系。他们很快就得出“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的答案。我告诉他们: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学生心有灵犀的答道: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也可以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然后就是学习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授课时有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如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也有直接告之方法的,如求比值的方法;还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如在巩固阶段,我出示这么一道题:“在我校乒乓球比赛中,王勇同学以3∶0战胜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结果很多学生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时“比的后项跟除法的除数及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没有讲透。还有数学文化的传递处理得比较粗糙,因为已经下课了。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认识比教学反思14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汪老师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特色:

关注学习方式,释放出“自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因此,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班级内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例1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但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点学习提示:①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②比怎么读?怎么写?③比有哪些组成部分?这些提示为学生的自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保障。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本节课的亮点。

例1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蜂蜜与水体积之间、蜂蜜与蜂蜜水体积之间、水与蜂蜜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独立填写题中的表格,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可贵的是汪老师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

汪老师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在交流时的随意和无序,但其中却能更好地看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汪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来完成的。再如:让学生分析“一场比赛,两个队的比分为3比0”,这个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它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让学生从矛盾、冲突中领悟两者的差别,在交流中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展示“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建议: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时,能否先出示表格,让学生充分地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渗透难点,而且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认识比教学反思15

在这次嘉兴市骨干教师培训中对幼儿园“数学教学”进行重点研究。在本次培训中,我们的培训班主任陈老师邀请了嘉兴市教研员彭小元老师来听课、点评作报告。来自五县两区的老师,每个区域团队选出一名代表执教数学活动,而我代表平湖团队执教了小班数学活动《认识比5少的数量》。作为执教者的我心情是复杂的,因为有专家老师听课,所以有压力;又因为有专家老师听课,而高兴,机会难得,有问题也不怕,本来就是研讨课。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方法。到小动物家作客——观察小动物的家——送食物给小动物——与小动物游戏这四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感知理解比5少的数量。此活动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的情境中,不知不觉中主动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让幼儿在自然、轻松、愉快地氛围中获得数学经验。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情景式、游戏式的教学给小班孩子带来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的一开始,出示小动物的家,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我让幼儿说说是哪些小动物的家,小朋友们马上高举小手大胆表达,也一下子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接着自然的引到动物家去做客,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接着让幼儿数数,并学学小动物的叫声或走路的样子,他们个个学得有模有样。这时,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家,发现小动物家的标记小圆点。根据幼儿的回答贴上相应的数字,引导幼儿选一选、认一认、说一说。在这个环节中,我还让个别幼儿帮我找出数字,还学习了5个小圆点可以用数字5来表示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对小班孩子来说虽然有点长,但孩子们都愿意表达,尽管部分孩子表达不够完整,但也让他们感知了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但听了彭老师的报告后,我又有了新的反思,正如彭老师所说“不要被孩子的表象所迷惑,会说了会记了不一定理解了。”在这个环节,是不是孩子的表象呢?小班的孩子需要感知数量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吗?)

在送食物给小动物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感知比5少的数量。我采用每个孩子手拿标记盘去取食物,这样避免了教师指导不过来的麻烦,又便于每位幼儿自己认读小圆点及检查,还可以交换操作。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不按标记盘上的点数去取食物,难道这个环节有点难?操作前交代的太快了?还是需要改变操作的方法?(也许让他们直接去取卡片式的食物更简单有效)而送食物给小动物们的环节就是教师检验孩子们操作情况的环节。(彭老师在报告中说到幼儿学习数学源于操作,尤其是小班的孩子需要很多的操作,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感知。可见,我们日常的数学教学都要重视孩子们的操作。)

最后小动物找朋友环节,每个小朋友脖子上挂了有点数的动物卡片,先个别再相互介绍我是几个点的谁?介绍后在音乐声中找相同点数的好朋友,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交往,体验和同伴一起学习的乐趣。孩子们找到相同点数的朋友后相互拥抱着或拉着手,还有的在老师的引导下手拉手、围个小圆圈跳起了舞,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结束了本次活动。

活动结束了,留下了很多思考。听了彭老师的报告后,有些地方也豁然开朗了,在执教数学活动方面又有了更新的观念。

《比尾巴》教学反思 篇5

[摘 要]《比尾巴》是一首对话形式的儿歌,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创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创设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突破教材内容,着眼于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创设情境 图文结合 拓宽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73

《比尾巴》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对话形式的儿歌,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形式的课文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课文的写作方式。儿歌共四节,有问有答,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栩栩如生,从视觉上激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和细心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

《比尾巴》的第一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认识并熟读生字的基础上,顺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和用心观察动物尾巴的特点的兴趣。这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要学生认识教材要求学习的八个生字,并能流利地朗诵课文。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文中问句的意思,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学生富有童心童趣,关爱小动物,所以对动物尾巴的描写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情境法、直观法、以读代讲法,充分利用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有效运用感知、感觉的方式,并以感情作为基础,把朗诵的训练作为主线,充分地引导学生朗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通过看、比、读、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课文。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自主的学习空间,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

一年级学生还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层,在课堂上会出现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那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学生眼中,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由此,我这样导入课题:“今天,有许多可爱的动物来到我们身边,它们要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比什么呢?请大家看大屏幕。”一开课,学生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创设情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情感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进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将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图文结合,自主识字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生词“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指导学生学会简单的识字方法,并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能够有话就说,畅所欲言,使他们能自由地、自主地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形式多样,强化朗读训练

“读”是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儿歌语言的趣味。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齐读、表演读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能充分地调动积极性,慢慢掌握语言的运用和感情的表达。表演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情境,拉近了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增强了他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真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各样各式的练读,活跃了课堂,能让学生在自由的、有趣的环境中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

四、突破教材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教材中所列举的动物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小部分,在大千世界中,各种新奇的动物还有待学生去观察和发现。结合课文所学习的动物尾巴的知识,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更多的动物尾巴的特点,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课堂上给学生的建议有几个:一是让学生在家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的节目;二是鼓励学生在周末与家人一起出游,到大自然中寻找动物的踪迹,了解动物的特点;三是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有关动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视频中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特点。

五、创新板书

在课堂的学习中,一个好的板书对提高课堂质量至关重要。板书要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出示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的卡片,让学生把参加比尾巴的动物名称说出来,让学生认读这些动物词语,然后请学生上台把动物词语卡片贴到黑板上。另外,考虑到低段学生易忘的特点,我把动物尾巴的特点放在文本教学之后才板书,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说出动物尾巴的特点再逐个板书,再一次复习巩固。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我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着眼于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需求并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入手,了解新课标教材的教学理念,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和突破,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制定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文学素质。

《认识比》教学反思 篇6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野,搭起了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我队对教材进行重组,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学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这一生活情境着手,通过让学生提出能够说明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分之25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17,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大量的说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甲和乙的比是几比几的语言,欣赏了生活中的“黄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内涵。

《比尾巴》教学设计 篇7

《比尾巴》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首儿歌, 共有四节。第一、三节各有三个问句, 重点在于激发孩子引发思考;第二、四节则是对一、三节问题思考的回答。这首儿歌中共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 采用对答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从课文内容看,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 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深受学生的喜爱;从语言表达形式看, 它采用对答的形式进行一一回答, 回答形式欢快活泼, 富有儿歌情趣, 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课后安排的三个练习看, 首先是认识12个生字, 让学生会写“云、公、车”;二是能够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三是拓展学生思维, 训练学生给小动物加尾巴,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学时, 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借助直观图片创设比赛与游戏等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充分感知图片的意义, 进行多种识字方法的训练。这样, 既能分散难点, 又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放飞激情, 在感悟文章的意蕴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 小朋友们, 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项特殊的比赛, 它们想请大家去当裁判, 你们看, 它们连牌子都挂出来啦! (出示课件) 它们到底要比什么呢?赶快拼一拼, 读一读吧! (指导读好轻声“巴”。)

2. 让我们一起看看小动物们是如何比尾巴的。来, 伸出你的小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教师板书: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 图文识字

1. 自由阅读。

提示: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 借助拼音解决它, 读完后, 再拿笔圈一圈有哪些小选手来参加比赛, 把它们的名字画下来。

2. 图文识字。

(相机出示六种动物图片, 依次贴在黑板上, 齐读图片上的生字。) 这些动物的名字里有很多要认识的生字, 你们都读准了吗?

3. 去图识词。

借助图画来识字是一种好方法, 现在老师把这些图片去掉, 你们还能把这些字读准记牢吗?

(1) 去掉图片齐读词语: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2) 指名读词语, 教师纠正读音。

(3) 学生互相读词语, 纠正读音。

4. 思考回答。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边听边拿笔标一标课文有几个小节, 并指名四个小朋友分节读儿歌。思考:这首儿歌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儿歌告诉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 理解感悟

1. 引导发现问句。

(1) 课件出示第一、三小节, 指名读。

(2) 看谁是火眼金睛, 能发现这六句话末尾的符号有个什么小秘密吗? (末尾都有问号)

2. 指导朗读问句。出示句子:谁的尾巴短?兔子尾巴短。 (学生读, 教师范读, 重点指导读末尾的词语)

3. 尝试朗读问句。同桌我问你读, 你问我读。

4. 变换朗读问句。学生用模仿读、拍手读、做游戏比动作体验读等形式读问句。

5. 利用字族识字。利用字族“巴”, 让学生认识形近字“把”。同时重点指导好长句的停顿和断句, 读好“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话。

6. 结合图文读字。出示小动物的尾巴图片, 说一说它们的尾巴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 这些小动物中, 谁的尾巴最好看? (孔雀) 如果你是裁判, 你会把“比尾巴”的金牌挂在谁的身上? (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这个“最”字是什么意思呢?它表示没有哪个小动物的尾巴能够比得上它。教师随即板书:孔雀最好看) 学生读一读这个“最”字, 表示出比较美的那种语气与感受。

四、品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师生对答读。【出示课件 (配音乐) , 教师引读、学生对读。】

2. 同桌拍手读。

3. 男女生比赛读。

4. 动作表演读 (背诵) 。

五、书写生字, 交流展示

1. 教师范写, 认识新笔画撇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云”、“公”、“车”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认识笔画撇折和三个偏旁“矢、八、鸟”。 (写好这三个字的关键:“云”第二笔要写长, 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车”最后一笔要压在竖中线上。)

2. 学生描红, 看谁写的正确美观。

3.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六、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 小朋友们, 这节课大家通过学习了解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请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2. 为没尾巴的牛、狗、鱼等动物们添上一条适合它们的尾巴。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抓住尾巴的特点, 师生共同编儿歌。

谁的尾巴细?

牛的尾巴细。

谁的尾巴卷?

狗 (猪) 的尾巴卷。

谁的尾巴像一把扇?

“认识比”教学启思 篇8

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我把本课内容主要分成四步进行教学:一是引出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二是初步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二三是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完善比的认识;四是应用拓展,进一步理解比。实践时,随着课堂上学生的反映与掌握情况,对于以上四步的操作不断调整,在对调整前后的比较与思考中,使我对有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下,就把调整前后的方案作如实记载,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思考。

片断一:引出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调整前:

1.出示例1主题图。

(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和3杯牛奶)

问: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从相差关系的角度来说,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比果汁多1杯;另一种是从倍比关系的角度回答,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三分之二,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二分之三)

师:数学上还有一种方法用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的杯数比是2比3。教学比的符号以及写法、各部分名称。

问:你认为这样的说法与上面的哪一种说法相近?根据2比3你能了解到什么?

(2)想一想:牛奶与果汁的杯数比是几比几?让学生写一写,再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问:同样表示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怎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比呢?(引导比较,体会比是有序的)

2.针对练习,强化认识。

出示3个长方形,分别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形,用学到的知识说说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后记:教学过程显得沉闷。尤其是对于问题“你认为这样的说法与上面的哪一种说法相近?根据2比3你能了解到什么”,学生不置可否。分析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问题出示的时机不恰当。教师的本意是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比表示的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然而,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比,他们不可能对比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因此提问操之过急,学生不知所措也就不为怪。另外。由于新授的若干知识点集中出现,如“比的符号”、“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部分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因此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调整后:

1.揭示课题,引出比。

(1)出示例1主题图。

师:图上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回答:一种是从相差关系的角度来说,果汁比牛奶少1杯,牛奶比果汁多1杯:另一种是从倍比关系的角度回答,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三分之二,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二分之三(教师追问:三分之二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得出的,二分之三呢?)。

师指出:数学上还有一种方法用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教学比的符号以及写法。

(2)想一想,牛奶与果汁的杯数比是几比几?让学生自己写一写。

(3)问:同样表示这两个数量的关系,怎么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比呢?(引导比较,体会比是有序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要看清是谁和谁比。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1)了解全班人数以及男、女生人数情况。请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个数量,用比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桌自由说,再组织反馈,教师选择部分板书。

(由于学生选择的两个数量可能是部分量和整体量,无形中就拓宽了学生对比的认识。)

(2)教学比的各部分名称。

根据板书的几个比,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的比号前后分别有两个数。比号前面的一个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一个数叫做比的后项。

请学生分别说说黑板上各个比的各部分名称。可以指名说或是同桌互相说。

教学后记:

将原来集中教学的比的符号、写法、各部分名称调整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揭示课题,引出比,认识比的符号,掌握比的写法;第二步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做,分散了知识点,便于学生接受;同时也使学生在练习中即时巩固知识,并生发新知。整个学习过程环环相扣,学习的态势成螺旋上升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活跃,思维积极性很高。

片断二: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值

调整前:

1.出示例2。

(1)请学生先分别求出速度。组织反馈,让学生用算式表示。

(2)指出:像900÷15、900+20,这样有着相除关系的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分别用比板书),同时指出:比的结果60、45就是速度,对于比来说,就是比值。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1)总价和数量也是有着相除关系的两个量,它们也可以用比表示。比如说: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笔记本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就是( ),比值是( )。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比表示的两个数量?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问: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同桌讨论。

指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教学后记:

这样处理,对于比值的认识不够充分,尤其是求比值,一笔带过,在后面的练习中暴露出学生不会求比值的问题。另外,与片断一调整前的境遇相同,课堂冷清,在回答“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比表示的两个数量”“你认为两个数的比表示的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两个问题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调整后:

1.出示例2。

(1)请学生自己读题,说说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想一想,速度等于什么?(速度=路程÷时间)

(2)指出:像路程和时间这两个有着相除关系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揭示:小军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900:15。请学生说说小伟行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3)想一想,在路程、速度、时间这3个量中,哪两个量也有相除的关系,分别也用比来表示。同桌互相说一说。

2.丰富对不同类量的两个数量比的认识。

除了路程和时间,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碰到其他的一些数量,比如说: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

提问: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

3.总结概括比的意义。

你认为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

指出: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4.认识比值,学习求比值。

指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板书:3:5,表示什么?会求它的比值吗?学生练习。

小结:将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就可以算出比值。分别让学生说说例1、例2中各个比的比值。教师选择部分进行板书。

教学后记:

调整后有3个特点:一是为概括比的意义作了较为充分的铺垫,如指出了表示相除关系的两个量可以用比来表示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在“路程、速度、时间”这3个量中哪两个量也有相除的关系。并分别也用比来表示。出示“张祥买3本笔记本用了10.5元”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哪两个量?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会用比来表示吗”。这样做,相除关系的两个量能用比来表示就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当总结概括“比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时,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是将必的意义与认识比值放在两个环节教学。加重了比值的教学分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比值、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三是适度挖掘了素材的可利用价值,如利用例2.知道路程与时间可以用比来表示后,让学生思考“在路程、速度、时间这3个量中,哪两个量也有相除的关系?分别也用比来表示”。使学生能从中体会只要有着相除关系的两个量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片断三: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完善比的认识

调整前:

1.教师提问:从刚才认识比的过程中,你们认为比和什么有关?(比和除法、分数有关)

2.观察板书并想象。说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教学后记:

由于没有可依托的素材供学生观察、比较,只能凭空想象,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有些摸不着北,教学显得有些空洞。

调整后:

1.师:从刚才认识比的过程中,你们认为比和什么有关?(比和除法、分数有关)

2.请学生根据板书,思考比和除法、分数有着怎样的关系?

出示表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反馈交流。讨论:比的后项可以是O吗?

教学后记:

与调整前相比。不同之处仅仅是提供了一张表格,但是却方便了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小表格起到了大作用。

3.认识生活中的比。

(1)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能见到比?

教师准备:84消毒液、安利配比瓶、赛场比分。

分别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的这些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比在很多情况下表示的是一份与几份的关系。

讨论赛场比分的比与数学中的比的区别。

(2)写比:出示浓缩果汁配方比的说明书、电饭煲说明书,让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出来。

教学后记:

练习巩固应该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整体回顾,不应该对其中的哪个有编颇。在这里。对于比的各部分名称有所忽视。另外,在“认识生活中的比”这一练习时,呈现方式显得有些单一。本应该能提起学生兴趣的,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调整后:

1-2题与调整前相同。

3.认识生活中的比。

(1)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见到比?

教师准备:84消毒液、安利配比瓶。

出示安利配比瓶。简单地介绍安利洗涤剂是一种浓缩液。使用的时候要将原液加水稀释。稀释时会用到配比瓶。如果要洗比较油腻的餐具,就用根据1:2进行稀释。让学生说说1:2什么意思,然后请同桌两人分别找一个比说说具体的含义。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比在很多情况下表示的是一份与几份的关系。

(3)区别赛场比分与数学中的比的区别。

教学后记:

上一篇:职校年级教学计划下一篇:犹太人的经典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