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学教案

2024-05-09

鱼类学教案(通用13篇)

鱼类学教案 篇1

《第四节 鱼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水中生活的动物类群有哪些,并能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2.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结构特点。3.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鱼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探究鱼类的外形和呼吸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和了解水中生活的动物引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2.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教学重点

1.观察鱼类的运动和运动方式。2.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3.能够总结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教法及学法指导

谈话式、启发式、探索实验式。

教具学具准备

鱼的外部形态教学挂图或各种鱼外部形态的影像资料或图片以及水生动物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展示鱼的骨骼图片:问:那些动物是有脊柱的?那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引入新课。了解多种多样的鱼。学生探究了解:

1、鱼的种群数量

2、鱼的生活环境、食性……

3、四大家鱼:列举淡水鱼

4、列举常见的海水鱼

四、认真观察课本图片,归纳一下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成果展示质疑深化]

一、鱼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

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

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体形像什么?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

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会发现什么?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

4、鱼的体表:

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鱼的侧线:

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学生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鱼的鳃:

请两位学生配合,轻轻掀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的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

7、鱼的鳍:

提问:鱼靠什么运动?

请学生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如果剪去鱼鳍,鱼的游动会怎样,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 师生共同总结鱼的主要特征。探究总结:鱼的主要特征4个点

鱼的外形: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

鱼的体表:鱼的体表有鳞片和黏液;既能保护身体又有利于克服水的阻力 鱼的运动:鱼通过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完成游泳运动 鱼的呼吸:鳃

二、探究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展示图片:蛋白质重要来源

2、明确《渔业法》相关规定:养殖、捕捞 拓展反思:

1、水如何进入鱼鳃,又从什么地方流出?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2、哪些特点对水中的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有关鱼的外部特征,及通过探究实验得出鱼鳍的作用,充分肯定学生的成功,但又要指出不足,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本课的教学目标,逐渐让学生做事要先考虑周全,再去做的行为习惯。

鱼类学教案 篇2

一、文化事实

课时教案是教师上课之前的准备材料。从文化传递角度看, 教师的课时教案是老师如何向学生传好数学而做出来的精心设计。下面就某学校的教师课时教案为例来探讨。

教案1: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封面设计 (图案设计) 时, 边衬的宽度与内 (外) 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 (2) 能根据图形的面积建模。 (设未知并列方程) (3) 能独立解决与图形设计相关的实际问题。 (“十”字型, “#”字型等)

2.过程与方法。 (1) 自主探究: (1) 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 (9∶7) (2) 中央三角形的长宽与面积的关系。 (2) 合作交流: (27-18x) (21-14x) =3/4×27这个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 上下边衬、左右衬之比。 (2) 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与面积的关系。

2.教学难点: (1) (27-18) (21-14x) =3/4×27×21这个方程的解法。 (公式法) (2) 方程的取舍 (舍负取正, 舍大取小) 。

教法、学法:

1.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1.出示教学目标。 (2分钟)

2.自主探究 (5分钟) 。 (1) 上下边衬、左右衬的比。 (2) 利用中央长方形的长、宽之积建立方程。

3.合作交流 (5分钟) 。 (1) 整理方程; (2) 解方程 (公式法) ; (3) 根的取舍 (舍大取小) 。

4.后教 (5分钟) : (1) 彩色边占封面的1/4, 中央长方形占封面的3/4。 (2) 代入公式时注意符号。 (3) 取舍根时, 根据实际意义。

5.引导小结 (3分钟) :图形设计 (问题) 用面积分析长宽找关系。

当堂训练:第48页第8题;第49页第9题。

1.指名汇报。

2.集体订正。

课外练习:《点拨》。

教案2: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 也学习了一次函数。因此, 学生对点的坐标及原点的有关概念已经比较清楚, 在前面学过中心对称知识后, 学生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节知识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 掌握点P (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x, -y) 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 (-x, -y) 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 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作已知点A和已知直线L的对称点。

2. 过已知点A关于已知点O的对称点A′。A.

.O

3. 引入新课———《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二) 探究活动一

1. 建立平面真角坐标系。

2. 自主探究 (第66页) 。

3. 指名汇报。

4. 引导归纳: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 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

(三) 合作探究 (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 作已知三角形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1. 找对称点;2.连线;3.边演示边引导归纳。

(四) 当堂训练

第67页练习, 第68页第3、4题。

(五) 引导小结

1. 你有什么收获?

2. 还想知道什么?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而笔者借用田野工作方法, 把某学校教师的课时教案作为田野工作中考察对象。以上的两个案例给读者一个文化展示。下面以人类学角度来分析以上两个案例的特点。

二、教案特点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以上两个案例得出它们的异同。

(一) 共同特点

1. 它们都有教学目的。

教案1和教案2都表现出三个目的。它们分别是知识性目的、技能性目的、素质性目的。教师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数学知识, 我们就称它为知识性目的;教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顺序能力, 而且要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就称它为技能性目的;教师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 我们就称它为素质性目的。

2. 它们教法中都有相同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1) 。“先学后教”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想解放, 提高与丰富了学生整个精神水平。从人类学角度说, 这种教育模式是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 它们教学过程中都有“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使教学活动人性化和灵活化, 使教学活动充满爱。对课堂来说, 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对教师来说, 把对孩子的教育和期望融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有利于师生的相互理解, 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因此, 和谐学习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必要条件。

4. 它们教学活动中都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使学生除获得一般能力外, 还要让学生获得学会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二) 不同特点

1. 数学文化渗透。

教案1把建模文化思想渗透在学生建立方程中, 而教案2把数学对称美渗透在学生作对称图形中。

2. 数学文化属性。

在教案1和教案2中数学文化某些属性不同。教案2中“学情分析”体现文化的“地方性”, 而教案1没有“学情分析”这一块, 就不能体现文化的“地方性”;教案2以学生为本, 其中人性化比教案1较强烈一些。

3. 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问题是数学文化的灵魂。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的教师都有问题意识, 然而, 教案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意识。教案2中的开头和结尾处都提出问题, 其问题意识比教案1中的较强且较明显。

三、思考与建议

“为什么教”“怎么教”“教什么”这三个问题始终伴随教育活动中。“为什么教”在教师的教案中用教学目标形式出现。“怎么教”用教学手段或教法表现出来。“教什么”用教学内容体现出来。但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这个就是我们最关心的事。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感到在教案1和教案2中都存在文化缺陷。这里文化缺陷主要表现在文化情感、文化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等方面上, 而笔者就比较分析出来的结果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 学生的人格与其文化

对学习文化知识而言, 从学生的角度看, 学生要学会, 要会学, 要乐学。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三角关系

如图所示:

“学会”表现在“知识与技能”, “会学”表现在“过程与方法”, “乐学”表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会学”“乐学”三者构成的面积, 笔者称其面积为学生的“文化感应区”。学生如果落在这个“文化感应区”里, 那么其人格得到尊重, 其文化被获得进步。

(二) 文化缺陷

教案文化就是文本文化, 是课堂教学理论。理论指导教师实践, 因此, 教师要想给学生上好一堂课, 必须在备教案下功夫, 也就是说教案尽量不要存在文化缺陷。教案1在教学目标缺了文化情感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块内容。教案1和教案2都缺了文化信息素养、文化反思、文化评价。笔者不想一一讨论教案的方方面面, 就教案的文化情感和文化反思两方面论述一下。 (1) 教案需要文化情感。运用情感教学可以体现教育的人性化。教师是人, 学生也是人。人就有各种需求, 如果得不到某种需求或不能满足某种需求, 那么必然就产生情感反应。因此, 如果我们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 那么就要防止情感倾斜。 (2) 教案需要文化反思。我们需要从人类学的视角对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什么叫文化反思?其包含文化辨别、批判、调整、理解与支持等意义。课堂教学之后进行文化反思简称课后反思。许多教师在写下一次课时教案时, 那么上次课时教案课后反思没写, 就留下一个空白或有些教师根本不写“反思”两个字。这种现象是我们教师当中的通病。

参考文献

[1]徐仲林.文化教育概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2]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鱼类学教案 篇3

陈美玲 徐勇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与雷雨人类生活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过程:

1、鱼类的运动方式——游泳

鱼游泳时,主要靠身体躯干和尾鳍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他鱼鳍起辅助作用。胸鳍、腹鳍和背鳍有维持鱼体的平衡的作用,尾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思考:与实验法相比,模拟实验的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模拟实验的优点是:(1)可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方法解决的难题;(2)模拟实验是将模型的实验结果类推到实验对象,以揭示有关的事实或规律,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大大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

2、鱼类的呼吸方式

鱼在水中时,每个鳃片、鳃丝、鳃小片都完全张开,使鳃和水的接触面积扩大,增加摄取水中所溶解的氧的机会。在鳃小片中有微血管,这里的表皮很薄,当血液流过这里时就完成了气体交换:将带来的二氧化碳透过鳃小片的薄壁,送到水中;同时,吸取水中的氧,氧随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由于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可以使水不断地由口进入口腔,经咽到达鳃腔,与鳃丝接触,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鱼类的呼吸作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3、鱼类的主要特征

鱼类的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对水环境的适应表现在:

1、体形为流线形,可减少水的阻力。

2、体被鳞片和黏液,可减少水的摩擦力。

3、体两侧具有侧线,可感知水流和其他刺激,能靠鳃在水中呼吸。

4、能靠鳍游泳并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五、教学反思:

鱼类习题(含答案) 篇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鲫鱼在水中不停地用口吞水从鳃排水,其主要目的是()

A.排泄 B.调节体重 C.平衡身体 D.呼吸

2.下列哪项不能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

A.身体呈流线型 B.用鳃呼吸 C.体表有黏液 D.体外没有突出物

3.以下哪个动物不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A.鲨鱼 B.蚯蚓 C.草鱼 D.白鳍豚

4.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无关的特征是()

A.身体呈流线型 B.用鳃呼吸 C.体温不恒定 D.用鳍游泳

5.鱼在游泳时,主要的前进动力来自()

A.鳍的前后摆动 B.头的左右晃动 C.鳍的左右摆动 D.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6.小强观察到鱼缸内的小金鱼的口和鳃盖不停地交替张合,这是鱼在()

A.取食 B.呼吸 C.喝水 D.运动

7.我们到菜市场买鱼时,你认为哪类鱼是新鲜的()

A.鳃丝呈黄色 B.鳃丝呈黑色 C.鳃丝呈鲜红色 D.鱼体挺直

8.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列特点中最关键的是()

A.鱼用鳃呼吸,用鳍辅助游泳 B.鱼必须在水中繁殖 C.鱼的体形呈流线型,减少水中阻力 D.鱼体表有鳞片

9.鱼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是()

A.鱼离开了水,就不能游泳 B.缺少水分会使鱼体表干燥 C.鱼要不断喝水和吐水 D.缺少水分会使鱼鳃丝粘连,不利于气体交换

10.鲫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下列关于“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性”的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A.鲫鱼在水中用肺呼吸 B.鲫鱼主要靠眼感知水流的方向和速度 C.鲫鱼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胸鳍和腹鳍 D.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能减少游泳时遇到的阻力

11.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因此鱼类十分丰富,据调查我国的淡水鱼就有1000多种,其中属于四大家鱼的是()

A.鲫鱼、鲢鱼、草鱼、大马哈鱼 B.鲫鱼、乌鱼、草鱼、鲳鱼 C.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D.鲫鱼、乌鱼、草鱼、鲳鱼

12.下列动物中,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体表被覆鳞片的是()

A.乌龟 B.鲤鱼 C.海豚 D.珊瑚虫

13.鱼离开水后会很快死亡,原因是()

A.不能游泳 B.不能呼吸 C.不能保温 D.不能取食

14.下列哪种动物是真正的鱼()

A.甲鱼 B.娃娃鱼 C.鲨鱼 D.章鱼

15.下列各种生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初中生物试卷第1页,共7页 A.鲸鱼 B.章鱼 C.鳕鱼 D.鲟鱼

16.鱼的呼吸器官是()

A.鳃裂 B.肺 C.口 D.鳃

17.“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鱼在向前游动时,主要依靠身体的()

A.胸鳍和腹鳍 B.尾部和躯干部 C.尾鳍 D.所有鳍

18.下列动物中,不属于鱼类的是()

A.鲨鱼 B.鲸鱼 C.草鱼 D.带鱼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9.观察鲫鱼形态图,思考分析,尝试完成下列问题:

(1)“鱼儿离不开水”,这是因为鱼用 ______ 呼吸.

(2)鲫鱼体表有 ______ 覆盖.

(3)鲫鱼身体两侧大多有② ______,能 ______ .

(4)我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请在下列横线上分别填出你已知的鱼类(各写出两种以上)海洋鱼: ______ ;淡水鱼 ______ .

20.观察鲫鱼形态图,思考分析,尝试完成下列问题:鲫鱼有许多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1)鲫鱼的体表有 ______ 覆盖

(2)鲫鱼身体的两侧有[ ______ ] ______,可以感知水流的方向

(3)鲫鱼游泳主要依靠 ______ 完成

(4)“鱼儿离不开水”,这是因为鱼用 ______ 呼吸.

鱼类习题(含答案)

【答案】

1.D

2.B

3.B

4.C

5.D

6.B

7.C

8.A

9.D

10.D

11.C

12.B

13.B

14.C

15.CD

16.D

17.B

18.B

19.鳃;鳞片;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鲨鱼、带鱼和黄鱼;青鱼、草鱼和鲢鱼

20.鳞片;④;侧线;鳍;鳃

【解析】

1.解:鱼类生活在水中,观察活鱼,可以看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

初中生物试卷第2页,共7页 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鱼类不停地吞水实际上是在呼吸,进行气体交换. 故选:D 鱼总是不停地大口吞水主要是在呼吸,据此解答. 关键点:鱼儿不停地用口吞水主要意义是呼吸.

2.解:鱼类生活在水中,具有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身体体外没有突出物,表面覆盖鳞片,保护身体;鳞片表面有一层粘液,游泳时减小水的阻力.

所以鱼用鳃呼吸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时的阻力没有关系. 故选:B 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的体形成梭形,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②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③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④用鳍游泳等.⑤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生物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但注意并不是所有特点都一定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3.解: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存和繁殖、群体结构和功能等.鲨鱼、草鱼属于水中生活的鱼类;白鳍豚属于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而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水中无法呼吸. 故选:B.

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体是同时共同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孤立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分析影响某种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时,一定要从的生物的分类进行分析.

4.解:A、身体呈梭型中间大两头小,呈梭形,体表有黏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A正确.

B、鱼用鳃呼吸,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有利于水中生活,B正确.

C、鱼的体温是否恒定与适于水中生活无关,C正确.

D、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运动器官,有利于水中生活,D正确. 故选:C.

每种生物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特征和形态结构,结合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答题.

这部分内容是中考的热点,注意好好掌握.

5.解:鱼的各种鳍的作用:背鳍有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腹鳍起平衡作用; 尾鳍可以决定运动方向,产生前进动力; 臀鳍有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胸鳍主要起平衡的作用;鲫鱼在游泳时,产生前进动力主要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 故选:D 根据鱼鳍在与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分析解答,鱼鳍分为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 对于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多结合生活的观察.

初中生物试卷第3页,共7页 6.解:观察活鱼,可以看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有交替闭合的现象,这是鱼在呼吸.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所以鱼类不停地吞水实际是在呼吸. 故选:B 鱼用口吞水,用鳃孔排水,金鱼的口和鳃盖不停的交替闭合,是鱼在呼吸,结合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解答.

鱼不停地用口吞水而水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意义是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完成呼吸. 7.解:鱼用鳃呼吸,鳃上有许多鳃丝,鳃丝里密布毛细血管,当水由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里的二氧化碳浸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随水从鳃盖后缘的鳃孔排出体外,这样鱼的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转化为鲜红色的动脉血.

所以如果鱼新鲜也就能保持正常的呼吸,鳃丝中的毛细血管中就充满了鲜红色的动脉血,鳃丝颜色鲜红.在很多已经死亡的鱼中,鳃丝鲜红的鱼是新鲜的. 故选:C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鳃是由鳃丝、鳃弓和鳃耙组成的,主要的结构是鳃丝,内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由口进入流经鳃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 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常使用我们说学的知识去解释.

8.解:鱼在水中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而产生前进的动力,各种鳍相互协调来维持鱼体的平衡,从而利于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靠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来完成呼吸.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就是,一是能用鳃在水中呼吸,二是能用鳍在水中游泳.

关键点: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生活在水中.

9.解: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水由口进入然后经鳃盖后缘流出,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所以流出鳃的水和进入鳃的水相比,流出的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缺少水分会使鱼鳃丝粘连,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故选:D.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据此答题.

鱼的鳃只适应从水里吸收氧气,而对空气中的氧气不能吸收,所以它只能生活在水里. 10.解:A、鲫鱼在水中用鳃呼吸,而不是肺呼吸,A错误. B、鱼的身体两侧各有一行侧线,侧线和神经相连,主要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B错误;

C、鱼的身体长有胸鳍、背鳍、腹鳍和尾鳍是鱼在水中的协调运动器官,鲫鱼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尾鳍和躯干部的摆动,C错误.

D、鱼身体呈流线型,中间大两头小,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D正确. 故选:D.

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与其水中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有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表有

初中生物试卷第4页,共7页 鳞片等.

知道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1.解: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鲢鱼又叫白鲢.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故选:C.

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四大家鱼及特点.

12.解:由分析知,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 A、乌龟属于爬行动物,不属于鱼类.

B、鲫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 C、海豚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 D、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 故选:B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关键是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即: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13.解: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水由鱼的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完成气体交换,一旦鱼离开水后,鳃丝就相互黏结在一起,减少了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鱼会缺氧窒息而死,鱼离开水后会很快死亡,原因是无法呼吸. 故选:B.

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鱼吸收的是溶解氧,而在水中鳃丝展开,鱼离开水时,鳃丝则相互黏结在一起,鱼会缺氧窒息而死.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知道鱼的呼吸器官是鳃和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14.解:C、鲨鱼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

ABD、甲鱼是爬行动物,娃娃鱼是两栖动物,章鱼是软体动物,都不属于鱼类; 故选:C.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关键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即: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15.解:A、鲸鱼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

B、章鱼的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

CD、鳕鱼和鲟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都属于鱼类. 故选:CD.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减少水的阻力,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关键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即: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初中生物试卷第5页,共7页 16.解: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当水流经鳃丝时,水中的溶解氧进入鳃丝的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二者进行气体交换.

故选:D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

17.解:鱼类躯干部和尾部的左右摆动能产生向前划水的推力,因此,鱼在向前游动时,主要依靠身体的尾部和躯干部. 故选:B 背鳍有保持鱼体侧立,对鱼体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腹鳍起平衡作用; 尾鳍可以决定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 臀鳍有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胸鳍起平衡和转换方向的作用;然而鱼体向前游动时的动力主要是来自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多结合生活的观察,应不难记忆. 18.解:ACD、鲨鱼、草鱼、带鱼,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 B、鲸鱼用肺呼吸,胎生哺乳,因此属于哺乳动物,不是鱼类. 故选:B.

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关键知道鱼类的主要特征,即: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19.解:(1))因为鱼用鳃呼吸,鳃只能吸收溶解在水里的氧,因此“鱼儿离不开水”.(2)鲫鱼的体表有鳞片,鳞片具有保护作用.

(3)鲫鱼身体两侧大多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4)我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其中生活在海水中的有:鲨鱼、带鱼和黄鱼等,生活在淡水中的种类有青鱼、草鱼和鲢鱼等. 故答案为:(1)鳃.(2)鳞片.

(3)侧线;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4)鲨鱼、带鱼和黄鱼;青鱼、草鱼和鲢鱼. 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的体形成梭形,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②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③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④用鳍游泳;⑤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图中:①背鳍,②侧线,③臀鳍,④胸鳍,据此解答. 知道鱼在水中生活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0.解:(1)鲫鱼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用鳃呼吸.

(2)鲫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3)鲫鱼的运动方式是游泳,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来获得动力.(4)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水从口进出,水中的溶解氧进入血液中,使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排入水中,使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水从鳃盖后流出,初中生物试卷第6页,共7页 完成了一次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1)鳞片;(2)④侧线;(3)鳍;(4)鳃.

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①鱼的体形成梭形,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②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③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④用鳍游泳等.⑤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图中:①背鳍,②鳃盖,③尾鳍,④侧线,⑤臀鳍,⑥胸鳍,⑦腹鳍,据此解答.

知道鱼的呼吸器官是鳃,是由许多的鳃丝组成的,鳍是鱼的运动器官.

鱼类作文300字 篇5

今天刚一放学,爸爸就带我直奔鱼市,经过几十分钟的挑选与讨价,我们终于淘来一对儿“飞刃”,这种鱼通体银色,只有尾部呈橙色,游得速度非常快,所以起名为“飞刃”。也就是因为它的速度太快,店主才费了好的劲才把它从鱼缸里捞出来。

我 们刚把飞刃倒入鱼缸,鱼缸内的一群“鹦鹉”便群起而攻之,可是无奈“飞刃”跑得太快,“鹦鹉”们只能跟在“飞刃”后面,就跟一群小跟班一样,可是鱼缸太 小,“飞刃”很快就跑入了死角,“鹦鹉”们哪会放过如此好的机会,只是当跟班就已经让他们愤怒了,要知道,人家“鹦鹉”一向是水中老大(只限在我们家鱼 缸),那能忍受如此屈辱。看到自己的报复对象已经落网,“鹦鹉”们刚忙摆动自己肥胖的身躯,嘴巴鼓得大大的,身体一下变得火红,头上的原本趴下的羽毛(实 在不知道叫什么)变得竖起来了。而“飞刃”则连连后退,一脸畏惧之色。

几分钟过后,“鹦鹉”们四散开来,在它们走后,“飞刃”才慢慢游了出来,仔细一看,已经被揍得不成样子。

鱼类学教案 篇6

作者阿兰·巴纳德, 现任南非开普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兼任爱丁堡大学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院教授。他曾著有《亲属关系研究的探索实践》、《南非的猎人与牧民》等, 并与乔纳森·斯潘塞合编《社会文化人类学百科全书》。

《人类学历史与理论》一书包括了从人类学的先驱者、进化论、一直到最近的阐释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作者以非常简明的线条勾勒出了整个人类学理论发展史, 使读者很容易地就能从作者的理论视角来理解人类学的各种理论以及各种理论之间传承、批判关系。但是, 简明是这本书的优点, 却也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困扰, 因为作者对各种理论只是作了一个简单地介绍和评价, 在理论本身的具体内容上则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所以, 在对人类学的各种理论有一定了解之后再来阅读此书, 将会轻松很多, 并且有益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学历史与理论。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 “……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看待观念史方面的人类学理论的争论、国家传统与思想流派的发展, 以及个人及他们介绍给学科的新见解的影响。”的确, 不同的学者在看待同样的人类学历史时, 看法是各不相同的, 本书作者即是从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来写作本书的。所以, 当读者也从作者的写作视角来读这本书时, 会事半功倍。通过阅读第一章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 在具体的理论思考方面, 作者将其分成四个方面:问题, 假设, 方法和证据。根据这一看法,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 我们可以将理论分成这四个方面来理解, 这是微观层面的。另外, 可以看出, 作者是按照“历时”-“共时”-“互动”的范式变化来组织人类学理论史的。“范式” (paradigm) 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 (Thomas S.Kuhn, 1922-1992) , 在序言中, 库恩指出:“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 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但是, 自然科学中的范式与社会科学中的范式转移有所不同, “在社会科学中, 范式更替的模式与库恩所说的自然科学并不相同。自然科学家相信, 一个范式取代另一个范式代表了从错误错误观念到正确观念的转变。……至于社会科学, 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 很少会被完全抛弃。”这是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必须要注意的。阿兰·巴纳德依据“范式”这一概念, 将“历史学派”之后产生的“新进化论”放到了第三章, 这种处理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让我们在一个更大的理论框架中来理解这些理论。“在人类学中, 在任何既定框架中的一套互为对立的理论观点方面和在理论层次的一个层面方面的思考都是大有裨益的。”这是宏观层面的, 即考虑的是整个理论发展史。所以, 在这里笔者也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理解此书。

从微观层面来说, 当我们把一个理论的四个方面即问题、假设、方法和证据弄清楚后, 可以说对这个理论的基本问题也就弄清楚了。拿古典进化论举例来说, 问题:文化的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如何发展的?假设:所有文化都是单线进化的, 所有的文化基本上都沿着单一的发展线路以及同样的阶段在演变, 即从蒙昧到文明。方法:田野调查、文献法和比较法 (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 。证据: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中体现出了相似性。当然, 这个功夫不是体现在这本书中的, 这个微观层面的工作是需要我们结合阅读过的关于人类学理论的书籍来做的, 此书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处理理论的方法。当我们将所有的人类学理论都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解析后, 一个个理论就都会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宏观层面来说, 即以两张图来理解作者的思路。第一张图体现的是按“历时”-“共时”-“互动”范式转移的过程来人类学理论史的, 表明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 这一张图体现在书中从第三章到第十章的内容当中。其中, 第三章和第四章体现的是历时的范式, 五至八章体现的是共时的范式, 第九、第十两章体现的是互动的范式。当然, 不是所有理论都能完全被装入某一个范式之内, 比如功能主义、阐释主义只是在某些方面属于共时性观点这个范式内, 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理解。在“共时”这个范式下, 我们可以看到传播论是如何在表面上反对古典进化论而实际上却又对它进行补充的, 也能看到新进化论是怎样继承、改造古典进化论的观点的, 这体现的范式内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同样, 我们也可以看到各范式下的理论之间的关系, 比如共时范式下的结构主义理论是如何影响互动范式下的后结构主义、阐释主义这些理论流派的。当我们把这样一张人类学理论史的结构图画出来时, 就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基本把握人类学理论史了。如果把视野拓展得更远一点, 我们还可以去了解下人类学学科产生之前的思想是如何影响人类学的诞生的。当然, 对于如何构建这张图,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在此是将范式转移框架作为理解本书的一个入口的, 所以按照作者的想法来做更合适。另一张图则体现了本书的另一大特色, 即人类学的四个国家传统之间的关系图, 这一张图又比第一张图高一层次, 这是从学术传统的层面上来把握各个国家传统中的各个理论传承中那些一以贯之的东西的。通过这张图, 我们能更进一步理解人类学理论史, 比如, 我们可以看到涂尔干如何影响法国人类学传统的, 博厄斯是如何试图消除摩尔根对美国人类学的影响并建立对美国人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历史学派的。同样, 这张图也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各个国家传统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比如为什么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众多美国人类学家远赴英伦进行人类学研究, 而到了最近二十年, 则是英国人类学家走进美国开展他们的人类学研究, 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背后到底体现了什么变化?又如, 结构主义是如何被英国人类学家吸收并纳入到他们的国家传统中去的?这些问题的思考都能增进我们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的。另外, 还可以将曾经非常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人类学纳入到这张图中来, 这样就能看到其它国家传统是如何与中国人类学互动的。当我们在国家传统的视野下再来阅读此书时, 我们就会发现书中有一个不严谨的地方。作者在书中写道:“在这里没有必要再讲述这方面的故事, 但这一事实可能应该铭记在心:社会学和人类学曾经有可能成为一门学科。”可是, 当我们用国家传统的视角来看时, 应该说, 只是在法国, 社会学和人类学曾经有可能成为一门学科, 而不是整个人类学界。

在结束之前, 笔者想再对此书的中文版的出版者们提出一个批评, 因为同一个错字居然出现在两个版本中 (2006年版及其修订版) 。这个错字在“单线进环论并不是一种强有力的理论, 因为很难就它展开争论。”一句中。

总之, 阿兰·巴纳德的《人类学历史与理论》是一本值得所有人类学的爱好者及学习者阅读的好书, 而且值得我们读很多遍, 慢慢去充分理解作者简洁文字背后所体现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王建民、刘源、许丹,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1.

[2]托马斯.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4.

[3]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邱泽奇,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34.

[4]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王建民、刘源、许丹,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9.

[5]阿兰.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M].王建民、刘源、许丹,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69-70.

旅游人类学作业 篇7

校园旅游是以学校为旅游目的地,对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科研基地等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吸引旅游者观光和体验的旅游形式。校园旅游相对于一般的城市旅游更强调旅游者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感受和满足。在国外,高校的校园旅游发展民经相对成熟,各高校以其深厚的书香气息,幽雅的校园环境,特有的学术魅力成为吸引游客的休闲浏览之地,成为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旅游吸引物。

我们民大具有独特的可发展旅游的文化及自然资源,比如我们美丽的湘思湖,古老的大礼堂……有这多么好景点,民大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假如我们民在真正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后,学校的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对在校师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

我们民大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后,我们它对我们学校的自然环境是有两个方面的影响的,首先它会对我们学校的自然环境有一个积极的影响,因为成为一个景点后,我们对它的投资必定会加大,会改善我们学校基础设施,美化学校的环境;另一个方面,它可能会对我们学校带来负面的影响,成为景点后,会有大量的游客进到我们的校园来游览参观,有些人可能不太注意,比如乱扔东西,乱图乱画等等,过多的游客有时会超过我们学校的环境承载能力,这些都有可能会对我们学校的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民大成为旅游景点后,它对学校的人文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有利于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校领导都可能会充分利用这个好机会,让更多的人到校园参观,深入了解校园的环境、文化,获得美好的感知,宣传我们学校以提高我们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从而会吸引更多的生源并提高办学效益。然后它有利于促进我们校园的文化建设,要使我们学校成为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地,就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自身的特色与优点,确定自己的文化体系,以提升旅游者对我们学校的认知。第三个影响就是有利于学校与外面企业合作的展开,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和认识到市场经济威力。学校要发展旅游经济,势必会与旅游企业进会沟通与合作,共同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推销;旅游走进学校,让学生也多参与进来,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第四,我们民大成为景点后,这样势必会增加校园管理的难度。到时会有各样的人进入到校园,这样会影响到学校原有的治安管理,加大了学校的管理力度。

民大成为景点后,会对在校的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的功能主要是教书育人而非休闲娱乐的场所,民大成为景点,有可能影响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如果大量游客进来,必然将破坏校园的环境的气氛,这样可能不利于学校师生教学和学习,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师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和学习校企合作,把自己的东西推向市场的有利一面。

工商人类学 学习心得 篇8

又到了期末了,《工商人类学》这门课程又要准备结束了,但是这门课程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学会了论文写作、问卷调研、数据统计、翻译论著等知识。总之,这门课程不仅仅让我学到了有关工商人类学的知识,还让我学到了其他非常实用的技能。

首先,我谈一下我学到的有关工商人类学的知识。在课堂上,田老师通过结合课本内容以及现实例子等方式向我们讲授工商人类学的知识,例如工商人类学的背景、发展前景、涉及领域、学科基本知识。老师还会在课堂上讲述有关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访谈调研、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这些知识对于我们对学术研究都有很大的用处。老师还会在课堂上把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我们分享,也请来著名学者和优秀学生在课堂上作经验分享。田老师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团队合作在这门课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课程论文需要小组在整个学期中都要相互合作,论文的每个写作阶段都需要合作,从题目制定、调查问卷到论文思想、写作架构都需要小组成员的参与,这是一篇非常巨大的论文,是我在大学以来写的最大的论文了,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我相信这个论文写作过程对于我在大学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总之,论文的写作对小组来说是一种考验,因为小组要在论文中有着统一的主题思想才能把论文写好,这就需要小组之间的充分合作和沟通。

翻译是我在课程上学到的非常有用的知识之一。通过翻译课本章节,我除了学习到课本的新知识,提高英语水平,也让我明白了写一篇正规的或者能发表的文章在格式方面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文献综述与引用的资料来源等。这个翻译作业让我纠正了写论文一直犯的错误,这对一年后我要写的学士毕业论文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即使以后参加工作,上司要我写一份报告等,也需要用到这些技巧与格式。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像《工商人类学》这样的学科,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理论,还有从中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只要用心去学,我们会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现象。

总之,一个学期下来我在这门课上学习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相信田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会让更多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把工商人类学这门学科发展的更好。

控制鱼类性别能高产 篇9

鱼类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 其性别很容易发生变化, 一般利用性激素就能诱发鱼类性别改变而获得高产。性激素分两种, 睾丸分泌的为雄性激素, 卵巢分泌的为雌性激素。鱼类的原始生殖上皮组织同时由具有决定向雌性发育和向雄性发育的髓质部的两个部分组成, 在雌性激素作用下而成雌鱼, 反之则成雄鱼。

因此, 若想增加雌性鲤鱼和鲫鱼等鱼类的数量, 可在鱼苗池中仔鱼开始摄食时, 在饲料中添入一定量的苯甲酸二醇, 连续处理2~3个月, 雌性鱼比例可以达到95%左右。同样用雄激素甲基皋丸酮处理罗非鱼、黄鳝鱼等鱼苗池, 可以获得99%的雄性鱼。经过处理的鱼类因性别单一, 密度固定。不仅生长快, 成本低, 而且可以增产30%左右。

人类学:科学与哲学 篇10

人类学:科学与哲学

设定人类学是一门科学 根据哈里斯所说,博厄斯*以很简明的.方式表述这个论题:“人类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历史”.[1]马林诺夫斯基**则寻求一种关于文化的科学的定义.在他死后发表的一部题为<科学的文化理论>的文本中,[2]他为人文学者提供了一种关于“科学”的最低限度的定义,从而使科学得以有别于抽象思想和常识.

作 者:比阿特丽斯・鲁伊斯 姚介厚 作者单位:刊 名:第欧根尼英文刊名:DIOGENES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鱼类转基因技术综述 篇11

鱼类转基因技术综述

基因转移的研究为鱼类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自1985年第1例转基因鱼问世至今已获得20~30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主要阐述了转基因鱼的构建机理、方法和检测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稳定表达和遗传仍需要深入研究.构建“全鱼”基因则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 者:吴勇 区又君 WU Yong OU Youjun  作者单位:吴勇,WU Yong(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湛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区又君,OU Youjun(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

刊 名:海洋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25(6) 分类号:Q78 关键词:鱼类   基因转移   构建   检测   外源基因  

鱼类学教案 篇12

第一类是未经艺术加工的人类学影像资料, 包括记录战争、历史、民俗及文化的影像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 具有无可争议的真实性, 它成了教育片的引用和来源, 能真实表现背景和历史环境, 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第二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具有完整结构的影片。笔者又将其细化为线性剪辑的粗加工的影片和非线性剪辑的精加工的影片。在非线性剪辑之前, 线性剪辑一直占主导地位。当时人类学纪录片注重纪实性和时效性, 但繁琐的胶片剪切式线性剪辑难以呈现复杂的艺术效果。20世纪90年代初, 非线性剪辑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 随着非线性剪辑的不断发展, 人类学纪录片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剪切、拼接的讲述模式, 加入了包括长镜头、白描等艺术表现方式, 让人类学纪录片不再是记忆中那样的冗长、生硬, 缺乏观赏性。笔者在这里主要谈论通过精加工的人类学纪录片的美学传播价值。

《空山》是纪录片导演彭辉1993年在中国四川大巴山脉空山坝拍摄的一部纪录片, 根据本文的人类学纪录片分类方式, 笔者将其归类为通过精加工的可供大家观赏学习和借鉴的具有完整结构的影片。影片以宋云国和何通远两家人的生活为主线, 讲述了朴素的空山坝人民在贫瘠的土地上, 通过勤劳的双手与大自然抗争生存的现状。

影片内部的艺术效果对于传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镜头。在大多数人类学纪录片中, 长镜头的运用十分频繁。不仅仅是因为长镜头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性, 更重要的是在人类学纪录片中, 长镜头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在《空山》中, 彭辉导演在描述大雨将至时, 主人公宋云国焦急地从家中搬出蓄水桶接天上的雨水, 接着对蓄水桶有一个长时间的仰拍。这时候的仰拍长镜头就被赋予了其他含义, 给观众造成视觉压力, 表现出了雨水对于空山坝的珍贵以及对于山民生存的意义。而在人类学纪录片中, 特写镜头的慎用和巧用也会给影片增光添彩。传统的研究认为特写镜头不具有客观性, 因此应该尽量少用或者不用。但是在《空山》中, 对蓄水桶的特写镜头有很多, 包括拍水桶边沿的木刻纹理、水桶里的水以及水中的倒影。它已经成了影片中的一个线索, 拉动了观众的情绪, 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第二, 构图。在《空山》中, 导演多用线条构图, 片中多处使用大全景表现空山坝的清晨、黄昏、晚霞、大雪等场景, 通过屋顶、山峦、树枝等作为线条来对固定画面进行构图。在整个画面中, 光线和云的变化的线条形成各种节奏, 利用节奏感带动影片的节奏, 从而让画面更为饱满。一般在画面中缺少线条变化会显得比较呆板, 对拍摄者的情感传达产生阻碍作用, 所以必须利用线条的变动让整个画面更为活跃, 更富有节奏感。片中的拍摄画面主要以线条构图为主, 正面构图为辅, 不但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性, 更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第三, 声音。在人类学纪录片中, 为了真实性和科学性, 导演会尽量保留同期声, 少加或者不加解说词, 让声音和画面尽量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空山》中, 描述“爱尔兰综合征”带来的干旱时, 对枯萎的土豆苗运用了推镜头的拍摄方式, 并配合简单的音效模仿生长停滞的艺术效果, 带动观众的紧张情绪。宋云国垂头丧气地坐在自己家门口的木凳上, 抽着烟, 抹着眼泪, 一脸绝望地说:“庄稼, 庄稼呀, 要装在家里才算数。”没有音乐的烘托, 画面中只有长时间的沉默以及宋云国的叹气声, 而这死一般的沉默, 更表现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绝望。

第四, 色彩。首先, 色彩给纪录片增加美感。早期的人类学纪录片中的色彩比较单一, 色彩失衡。现代的摄像机电子光学元件的快速发展, 使画面中的色彩呈现更加真实, 也更加平衡, 色彩在人类学纪录片中的作用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结构节奏作用和纪实表现作用。在《空山》中, 色调的均衡使用是一大亮点, 影片以冬、夏两季的两种自然色中的主色调白与绿为两种均衡的色调, 自然主色使影片的色调富于变化, 增强了影片的视觉效果。其次, 色彩赋予人类学纪录片更多的象征性内涵。片中的很多朝霞、夕阳都运用了暖色调, 跟空山的贫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0月, 宋文国种的向日葵终于露出了笑脸, 灿烂的向日葵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金黄, 那是生存的希望, 同时也象征着山民不畏艰难, 乐观生活的态度。这四个方面的艺术加工, 不但增强了人类学纪录片的可看性和艺术性, 更重要的是影片的商业价值和经济影响力。

纪录片关注民生, 记录镜头下人们生存的艰难。《空山》的拍摄从1993年到2003年, 10年时间, 邵娃子已经变成了一个少年。彭辉导演深入四川最贫瘠的地方, 将那里的生活原貌呈现给世人, 让政府和外界的人们开始关注这个陌生的地方, 展开艰难的引水工程, 并最终让一部分空山人喝上了清洁、甘洌的自来水, 实现了他们多年的梦想。

人类学纪录片的前身其实是人类学家在做一些研究时, 为了使自己的资料更加详细、表述更加具体, 而采用拍照、摄像的记录方式所留下来的影像资料片段。而现在, 人类学纪录片已经演变成了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 使普通人也可以涉足影片。而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价值也在广泛的大众传播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即在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建构中, 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晟丹.人类学纪录片的功能及分类[J].中国民族博览, 2015 (12) :247-248.

校园垃圾分类学习心得 篇13

501班 徐星月

环保,如今已经是个人人关心的重要问题,而校园里的环保,也自然与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密切相关的。最近,学校组织我们组成了校园环保先锋队,希望通过我们运用的知识和努力,为校园环境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活动,做到“垃圾分类,保护环境”。

垃圾处理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于全世界的发展障碍,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在中国已经不是像前些年那样的一个时髦话题,而已经成为努力实践和必须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当成废物的垃圾是可以收获巨大的宝藏的,比如纸张、饮料瓶、废旧电池等等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所以,采用分类式的垃圾桶可以方便我们将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再次收集起来,既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又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垃圾分类对我们有着重大意义,垃圾分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资源的再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利于经济,社会与坏境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提高广大人群尤其是我们学生的环保意识,为推广社会垃圾分类的进展提供动力;可以有效减缓广州校园日益增多的垃圾处理问题;垃圾分类推广计划,为社会提供全面垃圾合理循环使用的先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以及我们的邻国日本都在垃圾分类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我们国家是人口大国,垃圾分类处理需要得到政府以及群众各个方面的支持。本项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校园推广至全社会,一步步地普及垃圾分类意识。

经过此次校园垃圾分类调查活动分析,总的来说,大家对垃圾分类的现状不是很满意,大家都看到了现行的垃圾分类制度存在无问题。大家有分类意识,但意识欠缺,加上其它客观因素使得分类措施无法得到落实。垃圾设施的不统一使得分类意识逐渐削弱。第一是垃圾的分类意识不强,看似分类的垃圾桶事实上和以前的效果是一样的;第二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界限不明,一些较为严格的分类并非为同学们所熟悉;第三是回收的可信度,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被分类的垃圾在环保人员清理的时候往往是一股脑的倒在一起,根本起不了垃圾分类的效果。

为此,经过此次校园垃圾活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校园中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来更好地解决校园垃圾问题。第一在校园设立分类垃圾桶;第二分类垃圾桶的改革。总体来说,垃圾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有机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由于校园里各个区域分类比较明显,因此在各个区域里产生的垃圾种类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设立分类垃圾桶时,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产生的垃圾种类来设立不同的垃圾桶;第三由学生志愿者组织在校园内进行宣传。调查中显示,学生平时并不怎么接触最基本的环境知识,所以对于垃圾可否分类,如何分类并没有足够的知识。这也是分类中最大的瓶颈,因为缺乏知识就不可能做到所有人都进入垃圾分类的行列,给分类增加了很多困难;第四健全校园垃圾分类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如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完善持续机制,使垃圾分类行为由以前的建议、鼓励提升到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一种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良好的校园风气。从一定意义上讲,垃圾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再生资源。是一种“摆错位置的财富”,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情字难懂——电视剧《新版笑傲江湖》观后感下一篇:供油管道系统的组成和安装时注意的事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