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简介(共10篇)
乡村治理简介 篇1
让梁家河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梁家河村乡村治理工作简介
一、基本情况
梁家河村位于石堡镇政府驻地南9公里的川道,辖3个村民小组,216户717人,近年来中,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基础,强化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无邪教村、十个没有平安村、零发案村为抓手,强势推进扫黑除恶工作深入开展,使得各项社会事业齐头并进,成为石堡镇乡村振兴的典范。
二、强化基层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实行支委包村组、党员包农户,包宣传、包辅导、包提高的三包责任制;推广“菜单式”普法,将群众的疑惑解决在家门口;树立文明户、平安家庭、遵纪守法户等榜样,辐射带动周边,共建和谐平安。
三、深化普法宣传机制:
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聘请陕西绿源律师事务所律师为本村法律顾问,每个月定期到村值班服务1天,免费为群众提供政策法规宣讲、矛盾纠纷化解、合法权益维护等法律服务,为村重大事项的决定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前置防范关口,保障村务管理依法进行。
讲好一堂法制课:由包片领导、镇司法所人员、村第一书记精心准备教案,每季度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讲座并现场答疑解惑。自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共举办法制讲座7次,受教群众1100余人次。
广辟普法教育资源,弥补农村普法教育资源的短缺: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系统资源广,更新快,贴近生活的特点,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学习,把法律知识与科学技术传播同步进行,增强村民民主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观念。
每户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通过六五期间的培养,我村已有126户有法律明白人,在“七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培养看得懂、讲得出、能熟悉运用法律法规的农村“法律明白人”,依法维权,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四、丰富社会治理手段:
矛盾纠纷排调常态化:坚持普法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发生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方针,达到预防为主、积极化解的目的。
加强民主监督,提高村组织管理民主法治化:采用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以村民监督为主的方法,敦促村干部依法履职,进一步完善了村务管理。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发布《举报奖励办法》,广泛动员群众,广辟线索来源,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举报窗口,印发电话举报卡,发动群众检举揭发,最大限度挤压黑恶势力滋生空间。
开展“十个没有”平安村创建活动中,公示创建目标,营造创建氛围,使“十个没有”深入人心,让群众自觉成为创建主体;为各小组治安信息员每月发放50元补助,进一步消除线索盲区;强化巡逻制度的执行,采取定期巡逻与临时巡查相结合的办法,鼓励群众邻里守望,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在零发案村创建活动中,制定创建方案,明确防范重点,扎实推动创建工作深入进行;对辅警力量进行调整,并配备辅警服装,确定考核指标,顺利开展创建工作。
乡村旅游点简介 篇2
一、宝生园的成立
宝生园农业文化主题公园是集美区宝生园果蔬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4月与清华总裁校友会、北大校友会和厦门万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携手178家战略投资企业,以BAB(企业联盟企业)商业模式,共同打造的。集美区宝生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12年,是秉承资源整合、团队协作、和谐共赢的商业理念,联合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顶许村张庄自然村90户农民进行组建的,并依托厦门宝生园商贸有限公司的各类资源与平台,探索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二、以都市农业“生态美”创新农村发展模式
(一)以点带面创新更多农业发展项目
宝生园农业文化主题公园将分段注入5千万人民币,目标是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共同缔造农业项目。宝生园通过项目合作开创了全新的农业发展方式,以土地及老厝资源,把土地价值最大化利用的新型农业产业,以点带面的理念来种植铁皮石斛及有机果蔬产品为主结合宝生园农业旅游相关配套服务为核心,将周围的旅游景区融合在一起,真正形成“游山、玩水,赏民俗,体验农业农家情”的旅游格局。宝生园项目规划占地350亩,现已开发农场占地105亩,宝生园农业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理念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观光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将自然生态土特资源,与自然景观和石斛种植及畜牧养殖融为一体。同时充分融入
稀特种植的风貌,观光园服务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充分考虑“重体验、求久留、重回头、要高销”元素。
(二)模式复制提升农村发展速度
宝生园在项目合作上带来了成熟的经营团队、经营模式,以金融资本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和谐共赢为目的,以高效率的运作来开辟市场,结合现有的地域优势和生态特色,通过全方位的资源整合,实现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宝生园首先携手136家企业的资源及资本来与灌口农村资源做和谐共赢合作对接,并用成熟的商业模式给农民和企业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运作模式也是现代农村发展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厦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也是发展新农村的一种体制创新。
(三)依托农庄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宝生园旅游项目是将体验农村、体验农业为基础把厦门灌口土楼古老农村、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林下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百年古树上仿野生种植)、园林绿化(生态家园)、生态旅游自然地结合起来,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形成一类独具特色的农业科普示范园;
生态观光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铁皮石斛)、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三、以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构筑“百姓富”之路
通过观光园的建设,让观光者体验到“回归自然,健康为本”的感受,吸引城市观光者广泛参与到农业的生产、农村生活中得到体验。在生态观光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土产动植物,品尝到珍奇水果、蔬菜,还能得到体验亲近各种动物的机会,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果、领养自己的动物植物,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主要包括:
(一)农业生产体系收入
通过农业园区、外围门店(直营、供货、加盟)、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等以直接或会员套餐、预约方式来销售宝生园牌新鲜蔬菜、水果、铁皮石斛、金线莲、野菜、家禽及其生产品,使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多,销量更大。
(二)家庭园艺收入
以盆栽花果蔬为核心通过园区、外围门店(直营、供货、加盟)、网络等以直接或会员定制(上门养护、收养)来提供宝生园牌花果蔬小区及家庭园艺,从而迎合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人群的家庭休闲生活。
(三)儿童科普体验收入
组织儿童以科普(竟赛)、健康运动(抓鸡鸭、捡蛋、骑马、钓鱼、斗地盘及其他游戏)、劳动体验(摘种果蔬认养认种)、农家生活体验(住、吃)及野外生活体验(露宿、烤、煮)为核心通过团体或小组活动来定制套餐费用收入。
(四)团体健康运动收入
组织企业或会议营销团以健康运动(竟赛骑马、钓鱼、斗地盘及团队游戏)、劳动体验(认养认种摘种果蔬)、农家生活体验(住、吃)及野外生活体验(露宿、烤、煮)为核心通过团体或小组活动来定制套餐费用收入。
(五)种植认养劳动收入
周末农场劳动体验(认养认种摘种果蔬)、农家生活体验(住、吃)及野外生活体验(露宿、烤、煮)为核心带来基本费用收入。
四、共享农业发展的成果
加入集美区宝生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张庄自然村90户农民占整个张庄自然村136户农家的66%,宝生园通过项目建设,完善农庄发展机制,在为主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将围绕农业发展辐射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民就业条件,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社农民每年的收入包括土地固定租金、保底制年分红、员工劳动收入、农副产品销售增值收入等,实现农民收入多样化。
(一)土地租金收入
农民将现有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宝生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年每亩可以从合作社获得1800元的租金收入。
(二)土地增值收益的分红
土地面积的数量同时还由合作社折成股份,每亩折成2000股,无偿赠与入社农民。合作社通过宝生园及其它战略投资方共同进行观光休闲农庄项目开发,农民的折价入股的土地每年还可观光休闲农庄的整体收益分红。通过项目投资分析,预计每年每亩的股份可以获得
1400元的分红收入,如果收益不如预期,每年每亩土地的股份保底股份分红为300元。
如陈勇坚是集美区灌口镇张庄村农民,如今,他是宝生园的股东,也是员工。
陈勇坚介绍说,和张庄大多数村民一样,他的农田位于碧溪旁,过去主要用于种植草皮,一旦碧溪涨水,这一带就会被淹没,周边的田地一年到头也种不了什么。为此,陈勇坚把16亩农田租给宝生园,并以每亩地2000股加入宝生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成了股东;因为对这块土地感情深,所以就留下来专门打理庄园,成了这里的员工。今年,他们还在田边修两条水渠排水,解决土地受涝的问题。如今,他这块地成为园区的果蔬认养地,瓜果蔬菜长势一片良好。
“过去一亩地才两三百元,现在,每亩的收入大大提升。”陈勇坚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领取四五千元工资,每亩田地每年有一千多的租金,还有300元的保底分红,另外,如果有效益了,还将获得整体收益分红。”对于陈勇坚而言,一年的收入有了可观的增长。
宝生园必须在观光休闲农庄上实现土地增值,如将归整的土地,通过小块分割,进行认养种植吸引都市民众进行劳作体验,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种植收入。
(三)个人资本入股分红
加入农庄的农民,除了以土地的方式投入外,还可进行资本入股,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目前,已有农民资本入股份共76万元。
(四)农庄员工就业收入
观光休闲农庄还吸收以土地作价入股的农民,作为员工到农庄进行工作,使农民成为领取固定收入的现代农员。目前已有23名张庄农民及灌口当地村民在农庄工作,每人每月平均工资收入为2740元。
(五)农庄林下科技产品开发收入
宝生园同时还进行高附加值的农林产品的科技开发扶持工作。如铁皮石斛的种植项目,宝生园提供古树、铁皮石斛苗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进行科技种植,宝生园再负责收购,通过宝生园的品牌管理和销售渠道,使售价更高,增值更多。农民陈勇坚通过这种方式,种植一亩铁皮石斛,每年可获得9600元的收入。
(六)聚购平台销售收入
农民可以宝生园搭建的游客聚集购买平台,对周末来农庄休闲的游客的进行农副产品的直销,通过减少流通环节的成本,有效提高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如农民陈金枝自家养的鸡、鸭及鸡蛋,陈美卿自家田地的地瓜和生姜,应通过这种方式销售。目前,这个平台的每月销售额超过2万元。
(七)旧房屋出租收入
宝生园还围绕在农庄的休闲旅游,结合张庄的传统农庄特色,进行修旧如旧改造后,准备结合文化生态旅游供游客住宿。目前已租下张庄陈志强等农民的十几座旧房屋,每年一座房屋租金5000元。未来的开发转租收益还将再给房东20%。这样既保户传统建筑、美化环境,又可带来收益。
五、各方的肯定及支持
宝生园农业文化主题公园从2014年9月28日正式开园到现在,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接待了超过30万人次的游客,最多时一天接待超过4000人,宝生园作为整个碧溪农业公园的启动区,受到各方领导的关注,市委书记王蒙徽、市长裴金佳等各市、区级领导多次到场指导工作,并对宝生园给予肯定,董事长康丽好更于2015年9月24日下午代表集美区政府在厦门市人民大会堂讲述关于宝生园的新型农村合作模式的创办经验。
宝生园先后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十佳生态旅游景区”、“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厦门新24景”并且被多家知名培训机构设为项目孵化基地。
六、未来产业的提升方向
(一)科技化的现代种植
依托项目区环境条件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充分发展多种农业项目。从铁皮石斛树上种植的为突破点,建设高科技生态农业、种植业。形成集种植、养殖、科研、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农业观光的生态性,观光园合作式引进各领域专家为技术指导,进行苗木、花卉、蔬菜的种植、禽畜的养殖的专项指导。
(二)观光化的现代农业
建设以生态农业种植为主的农业游乐项目,以家庭果蔬花卉种植为核心,以租地种植、科普学习、农家乐、养殖、景观欣赏为附属运营。依托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元素,使观光园各区道路相通,农
家与田野间的气息,路两旁围上绿篱,花果磊磊,树上绑养鸟类猴子,营造一种林荫小道和田园小路和原野自然的氛围,行走其间,让游客体验一种立体的生态公园的静谧、幽雅,暂时放下生活的重担,回归自然。
(三)休闲式的农家体验
建设农业生态科普园区,设立农家体验屋和配套的附属设施,完善集农业种植、养殖、旅游、观光、采摘、餐饮、住宿、度假、休闲、生态学习、垂钓、运动、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四)传统乡村民居旅游
平凉八中“乡村少年宫”简介 篇3
平凉八中“乡村少年宫”简介
平凉八中“乡村少年宫”,类型为校内改建型,是一所由我市文明办设立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地处崆峒大道北侧,占地面积为8644平方米(12.9亩),建筑面积为5450平方米。学校现有一至九年级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60多名。教职工82人,其中少年宫辅导教师34人。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自2009年起,共投资800余万元进行学校建设。目前有三层教学楼一栋,占地1008.96m2,新建成四层教学楼一栋,占地4271m2,校园活动场地总面积达4776.28 m2。为了开展好少年宫的各项活动,学校逐步建成“乡村少年宫”活动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体育器材室各一个,学校图书室、多功能室及微机室、诵读室各一个,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各一个。添置了鼓、锣、钹、手风琴、电子琴、电子钢琴、葫芦丝等乐器,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毽球、跳绳、象棋、跳棋等体育器械,石膏像、几何体、画板、画架、静物等美术用具,配备微机室电脑30台、配备图书室新书3000余册等。
我校“乡村少年宫”的各项活动已全面展开。少年宫设有十五个活动小组,分别为:微机室、图书室、舞蹈组,音乐组,器乐组,美术组,诵读组,球类组、英语组、棋类组、健美操组、手工制作组、学校运动队、武术组和心理辅导等活动小组,先后共有600余名学生,于每周一至周五参与其中。目前,学校少年宫各活动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师资配备进一步改善,各项活动已经开展。
坪头中学乡村少年宫简介 篇4
陈仓区坪头中学乡村少年宫简介
陈仓区坪头中学乡村少年宫成立于2010年3月,2010年命名为陈仓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坪头中学分站,2011年更名为陈仓区坪头中学乡村少年宫。
陈仓区坪头中学乡村少年宫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队伍;有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本着快乐、健康、成长的宗旨,恪守自愿参与、弘扬个性、物尽其用、全面发展的活动原则,先后开设了体育类(篮球、乒乓球),艺术类(声乐舞蹈、硬笔书法、儿童绘画)等活动项目。坪头中学乡村少年宫不断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潜能,实践教育的社会化。分学期内和暑假开展教学,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益化与长效化,切实落实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推动了少年儿童素质成长,增加了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丰富了少年儿童文化生活,促进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乡村医生优秀个人先进事迹简介 篇5
“一位乡村医生,长年划船摆桨去淮河水面为船户们看病检查身体,送医送药。”——这条特殊的行医路她坚持了20多年,淮河水里有她洒下的辛勤汗水,淮河岸边有她留下的无数脚印。这位可爱可亲的人,就是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信湾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李艳。
1974年,李艳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要帮助乡亲们治病脱贫。1992年,她如愿考取了蚌埠卫生学校,毕业后毅然回村。良好的医术、热情的服务、高尚的品德,让她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更是成了方圆几十里村民眼中“最美的医生”。
距离信湾村2公里远的地方,有个力源码头。由于船民们吃住都在船上,大多数人饮用淮河水,很不卫生,经常患有胃肠道疾病等。李艳时刻牵挂着船民的安危,急救包总是准备妥当,一旦接到患者的电话,便马上出发。来,她共接诊病人3万人次,出诊服务1万人次,却只收基本的医疗费,从不多收一分钱。
,实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李艳被推选为信湾村卫生室负责人。她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上班最早一个来,下班最晚一个走。村卫生室面向的是农民群众,孤、寡、老、残比较多,她给老百姓看病实行减、免、缓,卫生室每年给患者减免费用达5000多元。
由于积劳成疾,李艳于5月突然患了眼底静脉堵塞,右眼的视力下降到0.1,几乎失明。她从上海出院后,乡亲们都纷纷拿着家里的土鸡蛋等礼品前去探望,并主动帮忙干一些农活。乡亲们的关心让李艳深受感动,她不顾家人的劝阻,只在家呆了两天,就回到了岗位上。
乡村治理简介 篇6
某某村位于某某镇东南部,现有农户51户,人口158人,劳动力88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10亩,山地面积520亩,水塘面积80余亩,以种植水稻为主。
2014年,根据某某村的村情民意,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村民活动场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动和组织村民投工投劳2040天,硬化主干道451㎡,巷道4269㎡,铺设吸水砖1442㎡,疏通完善排水沟550米,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改水改厕51户,拆除旧危厕所3座,改水改厕率达100%,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修建休闲场所723㎡,安装有太空漫步机、单杆、双杆等健身器材,兴建篮球场一个,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健身娱乐场所。借助帮扶单位市供电局提供的条件,对全村低压进行了统一改造,提高了村民用电安全。对村前的水塘拓宽砌墙,方便了村民平时洗刷和下游农田灌溉。
二是美化村庄环境。因地制宜、合理科学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既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美化村庄的环境。抓好绿化工程,对周边环境按照“见空插绿、应栽尽栽、不留空白”的要求进行绿化。实施清洁工程,按户发放垃圾桶,在村内主要位置摆放大型垃圾桶,出资聘请两名保洁员,做好村内环境卫生的打扫工作。做好改房工作,拆除旧危房750㎡,兴建新房690㎡,村庄布局进一步合理规范。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来抓。结合全市开展的井冈蜜柚老乡工程,大力发展井冈蜜柚种植,现已落实种植户6户,共种植树苗256棵。
相官村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简介 篇7
相官村紧邻104国道,辖32个村民组、1328户,农业人口4232人,耕种面积9236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因农业专业化发展特色显著,2008年被省农委授予省级专业示范村,农业部卫生清洁工程示范点。示范村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以及经济发展态势,重点打造以相官村小李庄为精品的示范点。小李庄由李庄、下徐、尤楼、早王四个村民组148户农户通过农村村民集中整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小李庄坚持“生态发展,品质优先”的经营理念,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共建有各类蔬菜大棚(500多亩)和露天(600多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100多亩,可年产20多种各类蔬菜650多万公斤。其中12个品种蔬菜经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品种,示范点推行畜禽养殖、精养鱼池,无公害蔬菜种植模式,形成了生态养殖种植模式。
小李庄生态旅游休闲农家乐及休闲旅游设施,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计划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精养垂钓鱼池100多亩,绿化林果基地160多亩,葡萄、桃李等品种8000多株,香樟、银杏等各类苗木1万多株。
乡村医生池继荣同志工作简介 篇8
池继荣,女,36岁,中专文化,乡村医生,都匀市墨冲镇墨阳社区人。自1998年10至今担任我乡丙午村卫生室医生,14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3000多人农民的健康。她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
池继荣同志自从担任丙午村卫生室负责人以来,思想上始终坚持
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发展观,扎根农村基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群众好评。
二、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爱心是池继荣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扎根农村基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池继荣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她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三、积极完成上级部署任务
2010年之前,由于没有规划的村卫生室,池继荣同志自己租用附近农户房屋开展诊疗业务,在不足10平方米的房屋里一干就是10多年,每年都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11年,上级给
村里盖了标准化卫生室,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自己投入部分资金完善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2012年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来,按照乡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合作医疗门诊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卫生法规来规范医疗活动,自觉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严把采购药品质量关,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及过期药品,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同时,2011年至2012年为辖区内2000余名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完成儿童免疫600余人次,并圆满完成其他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四、与时俱进,提升自我池继荣同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积极参加卫生局、市医院及中医院等上级单位组织的培训学习,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
池继荣同志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她赢得了农民患者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应该引池继荣同志为自豪,以她为榜样,像她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xxxxx卫生院
乡村治理简介 篇9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新途径,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我校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楼、场地、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筹备建设 “亚科瑞克乡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
亚科瑞克乡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配备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美术室、体育室、图书室,音乐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各种硬件设施齐全,少年宫内网络连接,信息互通。
少年宫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严谨、业务精湛、求实创新的优秀师资队伍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普及性科普、娱乐、文体、教育活动的公益性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由学生自由选择,以艺术、体育、诵读类等为主要培训内容。
少年宫的建设为学生搭建了挖掘潜能、施展才干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将增强求知欲,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相信“乡村少年宫”永远是学生兴趣孕育的摇篮和快乐成长的乐园。
乡村学校少年宫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下午16∶30—18∶00。周六、周日全天开放。
亚科瑞克乡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
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丰富孩子们的课余和节假日生活,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保证乡村学校少年宫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特组建亚科瑞克乡中心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组织领导机构
主任:阿不都热西提〃热合曼校长
副主任: 张宗伟副校长管理员:如则古丽〃图尔松教务科主任
亚力坤〃艾则孜教研室主任
成员:再娜普古丽〃许库尔(音乐)
阿孜古丽〃牙生(舞蹈)
艾则孜(美术)
艾合买提(体育)
温江(篮球)
艾斯卡尔(乒乓球)
阿克力拜克(足球)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 篇10
李莉 卢福营
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变迁过程,获得了众多值得一提的成功经验,也积累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深刻教训。回顾与分析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变迁过程,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治理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面向现代:乡村治理变迁的轨迹
关于当代中国的时间界分,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所考察的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变迁主要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中国乡村治理。从总体上讲,这一段时期的中国乡村治理明显呈现出向现代治理转变的轨迹。主要表现为:
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改革以前,国家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建构的乡村治理实质上是一种一元治理模式。在土地改革时期,乡村基层公共权力集中于农民协会;合作化时期主要集中于党领导下的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在人民公社体制下,高度集中于党政不分、政社合一的公社组织;“文化大革命”期间则集中 于公社和大队革命委员会。单一的治理主体统揽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其重要弊端就是容易导致乡村治理的专权,扼杀农民群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突破这种一元治理模式的改革始于1983年的政社分开、撤社建乡。随后,又先后推行村民自治制度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制度。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新兴民间组 织逐渐涌现,①并得到政府的承认。特别是老年人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等对农村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由此,建构了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等多个组织有机统一的乡村基层公共权力组织体系,形成了多个治理主体良性互动的多元治理模式。
从集权管治到分权民主。一元治理模式势必导致乡村治理的高度集权,并且最终导致领导者个人的高度集权。改革以后,特别是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和 村民自治制度以来,乡村治理逐渐开始分权。主要表现在:(1)党政组织向经济组织和农民分权。首先,政社分开,政府下放经济管理权给经济组织。其次,家庭承包经营,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权下放给农户和农民个人。再次,集体企业改制,通过出卖、租赁、股份化、承包等多种形式的改制,绝大多数乡镇集体企业转变了经营方式,甚至改变了经济性质,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2)国家向社会分权。村民自治的推行,是国家向社会放权的重要方式。它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下放 经济权力后,国家向农民下放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权力,由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随着新兴民间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又逐渐将部分社会管理的权限分离出来,下放给特定的农村民间组织。比如,农村老年人协会、计生协会等。
从人治到法治。沿袭数千年的人治传统对中国特别是农村和农民的影响极其深刻。在改革以前的乡村治理实际运作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一言堂、“大民 主”、主观随意、个人专断、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等违背民主、法治的现象,呈现出典型的人治特征。改革以后,“依法治国”、“依制治村”得到强调,一系列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相继出台,尤其是农村民主建设和村民自治发展逐步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各级地方党政部门还结合本地实际,做出了不少创 新和探索。比如,浙江省的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地方性创新。比如:武义县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新昌县的 “村务公约”(乡村典章)、嵊州市的“八郑规程”、天台县的“民主决策五步法”、柯城区的“两监督一赔偿制度”等,成为浙江乡村治理地方创新的一大特色。②国家建构:乡村治理变迁中的政府主导性
从特定意义上说,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变迁过程,始终贯穿着政府的领导和主动推动,是一个政府主导的过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权力集中的国家中,政府在农村社会变迁过
程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这集中表现在:
供给乡村治理及其创新的制度。任何一个时期的乡村治理均以一定的制度为依据,任何一场乡村治理的创新和变革同样也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根据。这些制度都是由政府建构的。具体地说,乡村治理及其创新的制度供给者,或者说建制主体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制度依据,首先来自全国性的制度安排,然后是地方政府的法规和政策,由此形成两个层级的乡村治理及其创新制度的基本架构
领导乡村治理变革过程。任何一场重大的乡村治理变革行动,均需要有一个领导核心和组织力量。从土地改革和农会建设到合作化,再到人民公社化运 动,甚至于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直至最终实行农村改革,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和村民自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一不是在有关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人的 发动和领导下展开的。在各地的乡村治理变迁过程中,地方政府始终扮演着领导者的重要角色,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动员力和控制力。组织和推动乡村治理的变迁。乡村治理的变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改造工程,难免会遇到风险、困难、挑战、波折,甚至出现重大失误,因而需要一个强有力组织的推动。各地的乡村治理创新和变迁都与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密切相关。即使是由农民和村级组织自发组织的乡村治理创新工作,也需要政府的支持、总结和推 广。政府在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和变革中具有相应的强制优势、组织优势和效率优势。“在自发的制度安排,尤其是正式的制度变迁中,往往也需要用政府的行动来促 进变迁过程。”③
尊重农民:乡村治理变迁的关键
历史发展表明,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是在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中逐步推进的。乡村治理变迁既是一个国家建构和政府主导的过程,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和 创造的过程。农民的自主行为推动着乡村治理制度的创新,④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乡村治理变迁的重要动力,农民群众的抗争则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乡村治 理的变迁过程。实践一再证明,尊重农民的意愿和自主性,是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变迁的关键。
乡村治理的变革必须尊重农民意愿,获得农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历史经验表明,政府的超强控制有可能损害农村基层社会最基本的活力。在政府超强控制下,当政府的决策脱离了乡村社会实际,损害了农民利益时,尽管乡村治理变革得不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无力的农民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变革,并理性地选择“生产力暴动”、“闹退社”、“投机倒把”之类自主行为,以表达不满、表示抵制。如此,有可能导致国家与农民关系的“断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损害,乡村治理变迁遭遇阻碍。反之,当政府的变革决策和行为与农村社会实际相适应,符合农民意愿和利益要求时,乡村治理变革往往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比如: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村民自治等社会变革,正是与农民群众的意愿相合,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而获得了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空前支持,实现了政 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乡村治理变革需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民间创造力。农民是具有自主性和创新性的积极行动者,民间力量是推动农村制度创新和乡村治理变迁的重要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家庭承包、乡镇企业崛起、村民自治等一系列农民创举,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治理乃至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研究表明,农民的自主行为建构了问题意识,使乡村治理制度变迁具有更加客观的信息与背景,进而引发政府的自觉推动,给予政府换一种方式行事的启示与压力,促进政府改变制度选择,重新界定,或者放弃、修改原来的制度安排。同时,它以体制外的新生力量对制度变迁形成重要的结构性影响,并通过自身的绩效改变政府的认知与行为取向,助推民间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实践并发展成制度体系。⑤1949年以来的历史表明,农民的一系列自主行为程度不同地影响、改变着国家的制度选 择,推动着乡村治理制度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的自主行为是一种“创新性越轨”,这种“越轨”带来了制度创新的积极意义和行动结果。它诱致制度创新和 社会变迁,是一种“诱变性行
为”。
可见,乡村治理的变革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更需要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性、尊重农民的创造实践,充分发挥民间的创新活力。理性的政府不应当过度压制农民和农村的自主性,而要适时地总结农民日常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科学地对待农民的自主性行为,及时发现隐藏其中的创新因子。把群众制度创新与政府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民意为基础的互动型制度创新机制,促进乡村治理的有序变迁。
注释
①参见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第647~649页。
②参见卢福营等:《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74~198页。
③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4页。
【乡村治理简介】推荐阅读:
中国乡村治理09-21
乡村治理结构06-24
乡村治理民间组织10-28
乡村治理法治化09-14
乡村治理与农业发展10-03
乡村“五五”普法依法治理经验汇报材料05-28
乡村污水处理及生态治理-PPP项目合同09-01
美丽乡村村庄简介09-13
官湖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简介05-26
村综合治理工作简介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