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通用8篇)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 篇1
湖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罚没财物和追缴赃款赃物管理的通知
湘财综〔2005〕22号 省财政厅2005.4.21.发出
为了加强我省罚没财物和追缴赃款赃物(含无主财物,下同)的管理,确保罚没收入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省直单位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湘政发„2004‟17号)和《湖南省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办法》(湘财综„2004‟17号)的有关规定,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罚没收入的收缴管理
(一)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依法收取的罚款、罚金、没收和追缴的现金、外币、有价证券和物资都属于罚没收入,是财政收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返还原主或者判归原主外,必须按照规定全额上缴财政,实行罚缴分离,收支脱钩。取消各级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收入过渡户,所有罚没收入必须用《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及时足额缴入同级财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二)各级财政部门及其设立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 本级罚没财物和追缴赃款赃物的管理。
(三)财政部门及其设立的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应加强对罚没财物和追缴赃款赃物的凭证、收缴、物资处理等的管理,定期检查执法、司法机关罚没财物和追缴赃款赃物的凭证、缴销等管理情况。
二、关于没收和追缴物资的管理
对没收和追缴物资的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形式:一是建立政府公物仓,政府公物仓和没收、追缴物资的管理由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二是没收和追缴物资由执法、司法机关保管,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没收和追缴物资的拍卖以及监督没收和追缴物资的保管、销毁。
(一)对没收和追缴物资实行政府公物仓管理的,执法、司法机关应在作出没收物资和追缴赃物的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填写《没收和追缴物资移交表》(格式见附表一),并附该批物资的没收和追缴清单、行政处罚决定书(复印件)及其他必要的证明文件、材料,经同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清点核查后,交接双方签名盖章,连同没收和追缴物资移交公物仓。财政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政府公物仓管理的相关制度,严格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二)对没收和追缴物资由执法、司法机关保管的,按以下程序进行管理:
1.登记保管:执法、司法机关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设立台账登记,建立和健全单位内部没收、追缴和暂扣物资交接、验收、登记、保管、定期清仓、结算等制度。对贵重和数量大的物品还应拍照或录像存档。
2.报批处理:执法、司法机关在作出没收、追缴物资决定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将没收和追缴物资造册并提出处理方案,填写《没收和追缴物资处理意见表》(格式见附件二),经同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属专卖、专管的物品,应同时抄送有关主管部门。
3.根据不同性质和用途,对没收和追缴物资按以下原则处理:
(1)文物、枪支、弹药及其他禁止流通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由执法、司法机关填写《没收和追缴物资移交表》(文物移交清单须标明质地、级别等),按国家规定交由专管机关处理。同时抄送同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备案。
(2)毒品和吸毒用具,以及淫秽书刊、盗版光碟、磁带、录像带等物品,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后,由有关执法、司法机关按国家规定予以处置。同时抄送同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备案。
(3)易腐烂物品鲜活品,经卫生检疫部门检疫合格且不适宜拍卖的,由执法、司法机关直接送有关经营(使用)单位收购;检疫不合格的,由执法、司法机关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销毁。处理时可先口头报同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后补办书面处理报批手续。
(4)对国家规定须有特许生产、经营、使用权的物资,通过有关部门质量认证、价格评估后,按国家有关规定调拨。财政部门应加强监督,严防国家收入的流失。
(5)除以上四类物资外,其余没收和追缴的物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有关规定,由同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负责在具有拍卖物资资质的拍卖行(公司)进行公开拍卖。有关执法、司法机关应参与拍卖的全过程。对冒牌产品或质量达不到标识要求的物资,不得完整出售,可拆件或仍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可去除非法标识,经拆卸、分解等技术处理后拍卖。
对应予以销毁的物资,由执法、司法机关负责组织销毁,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派员监销。销毁物资时要做好现场监督和销毁执行记录,填写《没收和追缴物资销毁情况表》(格式见附件三)并拍照存档。《没收和追缴物资销毁情况表》经有关部门和人员盖章署名后,由执法机关、司法机关、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各留一份存档。
没收和追缴的物资处理时的价格鉴证,按照《湖南省涉案物价格鉴证管理条例》执行。
没收和追缴的物资处理完成3日内,有关执法、司法机关应根据没收和追缴的物资流向、数量、单价、收入总额、处理费用等,填写《没收和追缴物资处理情况表》(格式见附件四)报同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
三、关于罚没财物和追缴赃款赃物的票据使用管理(一)除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另有规定外,执法、司法 机关在省辖行政区内依法实施罚款、没收款、收取扣押金、暂时扣留、冻结、封存、没收财物等处罚行为时,都必须按规定向当事人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票据。未按本办法和《湖南省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办法》使用票据的,被处罚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付款。
(二)执法、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依法收取罚款、没收款、押金、暂扣款以及应追缴的赃款等款项时,应向当事人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执法、司法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依法当场收缴款项的,可使用《湖南省非税收入专用收据(定额)》,并由执罚单位将所收款项按日汇总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集中汇缴到本级财政。收取的押金、暂扣款等待处理款项在结案后,属依法没收的,由缴款人凭《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收据联到执法、司法机关换开《湖南省非税收入专用收据(待结算收入转非税收入)》;收取的押金、暂扣款等待处理款项在结案后,依法应退还当事人的,由执法、司法机关填制“非税收入退付申报单”(一式三份)并附相关附件(如原缴款书、处罚决定书、结案通知书等),报同级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办理退付。
(三)执法、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依法暂时扣留、封存涉案物资时向当事人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专用收据(暂扣、封存物资)》票据,结案后,依法没收的,由被扣人凭《湖南省非税收入专用收据(暂扣、封存物资)》到执罚单位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专用收据(没收物资)》,并按第二条没收物资的规定办理。属退回当事人或人民法院在诉讼中撤销执法、法机关有关没收物资行政处罚决定的,分别情况进行处理:没收物资尚未处理的,由物资保管部门办理退付,函告同级财政部门销案;没收物资已处理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执法、司法机关按照前款收取押金、暂扣款等处理款项退付的申报要求,报同级财政部门及其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办理退付。
(四)执法、司法机关依法没收物资和追缴赃物时,应向当事人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专用收据(没收物资)》;没收的物资已形成变价收入的,由执收单位开具《湖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将款项缴至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本通知自2005年5月1日起执行。过去与本通知规定不符的一律按本通知执行。
附件:1.没收和追缴物资移交表(略)
2.没收和追缴物资处理意见表(略)
3.没收和追缴物资销毁情况表(略)
4.没收和追缴物资处理情况表(略)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 篇2
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7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0]61号) 以及国务院制订的钢铁、有色金属、纺织行业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件要求, “十二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继续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给予奖励。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我们制定了《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附件: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能源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7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0]61号) 以及国务院制订的钢铁、有色金属、纺织行业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件要求, “十二五”期间, 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给予奖励 (以下简称奖励资金) 。为规范奖励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要切实承担起淘汰落后产能的主体责任, 严格遵守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 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地方政府要切实负担起本行政区域内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职责,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督促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行业为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电力、炼铁、炼钢、焦炭、电石、铁合金、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制革、印染、化纤以及涉及重金属污染的行业。
第二章奖励条件和标准
第四条 奖励资金支持淘汰的落后产能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满足奖励门槛要求。奖励门槛依据国家相关文件、产业政策等确定, 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情况逐步提高, 2011年-2013年的奖励门槛详见附1。
2.相关生产线和设备型号与项目批复等有效证明材料相一致, 必须在当年拆除或废毁, 不得转移。
3.近三年处于正常生产状态 (根据企业纳税凭证、电费清单、生产许可证等确定) , 如年均实际产量比项目批复生产能力少20%以上, 落后产能按年均实际产量确定。
4.所属企业相关情况与项目批复、工商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等有效证明材料相一致。
5.经整改环保不达标, 规模较小的重金属污染企业应整体淘汰。
6.未享受与淘汰落后产能相关的其他财政资金支持。
第五条 中央财政根据年度预算安排、地方当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上年度目标任务实际完成和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等因素安排奖励资金。对具体项目的奖励标准和金额由地方根据本办法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三章资金安排和使用
第六条 每年3月底前, 省级财政会同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根据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上报的本年度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及计划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 提出计划淘汰且符合奖励条件的落后产能规模、具体企业名单以及计划淘汰的主要设备等, 联合上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中央企业按属地原则上报, 同等享受奖励资金支持。
第七条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审核下达奖励资金预算。
第八条 各地区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 与中央奖励资金一并使用。
第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能源主管部门, 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奖励资金预算, 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资金分配方案, 按规定审核下达和拨付奖励资金。
第十条 奖励资金必须专项用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化解债务等淘汰落后产能相关支出, 不得用于平衡地方财力。
第十一条 奖励资金由地方统筹安排使用, 但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支持的淘汰落后产能项目须符合本办法第三条和第四条规定。
2.优先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 妥善安置职工后, 剩余资金再用于企业转产、化解债务等相关支出。
3.优先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职工安置数量多和困难大的企业, 主要是整体淘汰企业。
4.优先支持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每年12月底前, 各地区要按照《关于印发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 (工信部联产业[2011]46号) 要求, 对落后产能实际淘汰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和验收, 出具书面验收意见, 并在省级人民政府网站和当地主流媒体上向社会公告本地区已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企业名单。
次年2月底前, 省级财政、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部门要将奖励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 (详见附2) 、落后产能实际淘汰情况和书面验收意见等上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同时, 要将使用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企业基本情况、录像、图片等相关资料整理成卷, 以备检查。
第十三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组织对地方落后产能实际淘汰、奖励资金安排使用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第十四条 对有下列情形的, 各级财政部门应扣回相关奖励资金, 情节严重的,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国务院令第427号) 规定, 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一) 提供虚假材料, 虚报冒领奖励资金的;
(二) 转移淘汰设备, 违规恢复生产的;
(三) 重复申报淘汰落后产能项目的;
(四) 出具虚假报告和证明材料的。
第十五条 对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及未按规定安排使用奖励资金的地方, 财政部将收回相关奖励资金, 情节严重的, 将对项目所在市县给予通报批评、暂停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申请资格等处罚, 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第十六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可采取先淘汰后奖励、先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后安排资金、按落后产能淘汰进度拨付资金等方式, 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确保奖励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负责解释, 各省 (区、市) 要依据本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实施细则, 明确奖励资金安排原则、支持重点、支持标准等, 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同时《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建[2007]873号) 废止。
附:1.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范围 (本刊略)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 篇3
一、严格执行贴息贷款政策标准
(一)小额担保贷款的申请和财政贴息资金的审核拨付,要坚持自主自愿、诚实守信、依法合规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对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职责,加强财政贴息资金审核,规范政策执行管理。
(二)财政贴息资金支持对象按照现行政策执行,具体包括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刑释解教人员,以及符合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上述人员中,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农村妇女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可以适度给予重点支持。
(三)财政贴息资金支持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为,高校毕业生最高贷款额度10万元,妇女最高贷款额度8万元,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最高贷款额度5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最高贷款额度200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妇女最高人均贷款额度为10万元。
(四)财政贴息资金支持的个人小额担保贷款利率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不超过3个百分点。财政贴息资金支持的小额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对展期和逾期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部门不予贴息。
二、认真做好贴息贷款发放审核工作
(五)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共同做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和落实贷款回收责任制,切实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妇联组织、经办担保机构、经办金融机构,要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确保贷款“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六)小额担保贷款经办担保机构要对贴息贷款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评估。对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项目,以及借款人可自行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不予提供担保。
(七)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金融机构应对借款人的家庭贷款记录和项目风险情况进行审核,加强对贷款资金投向的监督管理。除助学贷款、扶贫贷款、首套住房贷款以外,小额担保贷款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以户为单位)应没有商业银行其他贷款记录。
三、加强贷款担保基金管理
(八)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部门筹集,所需资金从一般预算中安排。其他专项资金或者财政专户资金不得作为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
(九)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用于为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各类人员创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提供全额担保,为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提供担保。
(十)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项用于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业务。担保基金运营与经办担保机构的其他业务必须分离管理,单独核算。
(十一)受托运营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的担保机构,要加强对担保基金的规范管理,小额担保贷款责任余额不得超过担保基金银行存款余额的5倍。
(十二)小额担保贷款责任余额达到担保基金银行存款余额的5倍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停止受理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贴息资金申请,并协调有关部门停止受理新的小额担保贷款申请。单个经办担保机构的担保基金放大倍数达到5倍时,该担保机构应立即停止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业务。
四、完善财政贴息支持政策
(十三)对管理尽职尽责、审核操作规范、担保基金管理合规的贴息贷款,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地拨付财政贴息资金。
(十四)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个人微利项目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贴息。其中,除东部九省市以外,中央财政承担贴息资金的75%,地方财政承担贴息资金的25%。
(十五)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除东部九省市以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
(十六)现行政策支持对象以外的人群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支持,由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决定贴息,具体标准和条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
(十七)对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安排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要与中央财政贴息支持的小额担保贷款分离管理,分账核算。
本通知印发前发布的有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的相关规定继续执行,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本通知自2013年10月1日起至2016年10月1日止执行。政策到期后,结合政策执行情况和国家就业形势,进行修订完善,确保政策切实有效。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 篇4
各市、县经信委(经委、经贸委、工经委、工业局、中小企业局、煤炭行业管理部门、非煤矿山管理部门)、财政局:
为做好2010年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组织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2010年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范围
2010年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包括: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项目,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煤炭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项目,非煤矿山安全技改专项经费项目,数字安徽建设经费(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七类项目。
二、项目的申报重点及条件
(一)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围绕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优化产业、产品、技术结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轻工、纺织、化工和优质金属材料等产业发展项目。
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生物、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配套件等领域的项目。装备制造: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项目;电工电器、机床工具及基础件、农业机械、仪器仪表、石化机械等改造升级项目;提高机械装备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水平的项目。
汽车:节能、环保、安全汽车改造升级项目,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重点汽车零部件及电子控制系统改造升级和增强配套能力的项目。
轻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项目;保障食品安全项目;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的日用电器项目;调整原料和品种结构、治理污染的造纸项目;农用、工业配套和高档日用塑料制品项目;清洁、高效、安全的日用化学制品项目。
纺织:产业用纺织品、高档服装和家纺面料项目;棉、麻、毛、丝等天然环保纤维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技术工艺改造项目;纺织行业节能降耗技术与工艺改造项目。
化工:农业生产用优质、高效化学品和生物化工项目;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现有工艺、原料路线,推动化工行业升级改造项目;发展我省具有竞争力和较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项目;新材料、化学建材、化学医药品项目等。
优质金属材料:提高高技术铜铅锌和稀有贵金属冶炼及深加工水平的项目;提升采矿选矿技术水平的项目。发展短缺和关键钢材品种,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提高关键技术装备水平的项目。
2、申报项目的条件
除具备省财政厅、省经委财企〔2007〕990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以优势企业为载体,项目符合“质量、品种、效益”原则。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标志性强的项目。
(2)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核准、备案,环评、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手续完备,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落实,2010年已开工。
(3)优先支持经营业绩良好,国内或省内行业排头兵企业,或成长性好,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企业。
3、申报材料
(1)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1)。
(2)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见附件2)。
(3)安徽省2010年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3)。
4、申报项目数 合肥市本级40个,芜湖、马鞍山市本级各30个,蚌埠、铜陵、安庆市本级各25个,其他市本级各20个,每个县(市)3个。
(二)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1)产业技术攻关项目。重点支持九大调整和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产业链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的技术攻关项目。
(2)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项目。重点支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预期年销售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项目。
(3)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重点支持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围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强研发试验平台、工业化中试平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项目。
2、申报项目的条件
除具备省财政厅、省经委财企〔2007〕990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各市申报的产业技术攻关项目、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项目均应是本地区重点优势产业的项目。(2)申报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必须是2009评价优秀或合格的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2009新认定的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不予申报。
3、申报材料
(1)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4)。
(2)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5)。
(3)安徽省2010年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6)。
4、申报项目数
合肥市申报30项(含技术攻关4项),其余各市申报不超过12项(含技术攻关2项)。在各市的项目申报数中,原则上每个县(市)均要有项目。
(三)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项目
1、项目申报重点
(1)节能、减排、降耗、综合利用效果明显,能够直接形成节能量,在行业内或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带动和示范作用的项目;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措施,有效实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项目。
(2)重点支持电机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利用改造、采用燃煤催化燃烧技术等节能效果显著的节能项目。(3)对现有高耗能高污染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项目。
(4)国家、省确定的节能行动企业的项目。
2、申报项目的条件
除具备省财政厅、省经委财企〔2007〕990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项目必须具有资源节约或环保的显著特点。节能项目的年节能量不低于1000吨标煤;综合利用项目的资源利用量不低于5000吨,节水项目的年节水量不低于2万吨,清洁生产项目须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承担项目的企业近三年经济效益较好,企业净资产原则上不低于项目总投资,资产负债率小于70%。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落实,环评、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手续完备,2010年已开工。
(3)承担国家项目未通过竣工验收的企业,不予申报。
3、申报材料
(1)安徽省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7)。
(2)安徽省2010年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8)。
(3)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9)。(4)清洁生产项目提交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审查意见。
4、申报项目数
合肥市本级14个、芜湖市和蚌埠市本级各12个,其余各市本级各10个,每个县(市)2个。
(四)中小企业及非公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包括农产品加工和中小企业新兴产业项目)
(1)项目申报重点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新兴产业项目:支持省重点监测的1500户中小企业为提升加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产品创新、实行节能减排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农产品加工项目:中小企业中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提升加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结构调整、实施自主品牌建设、加强质量安全、实行节能减排等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药工业企业的规范化原料药材基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
(2)申报项目的条件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新兴产业项目:项目申报单位为省重点监测的中小企业;连续2年效益较好,且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项目投资500万元以上。
农产品加工项目:项目申报单位为设立2年以上的中小企业;企业有较好的成长性;项目投资300万元以上,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3)申报材料
①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10)。
②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基本信息汇总表(附件11)。
③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④该项目在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文件(复印件)或立项建议书。
⑤2009企业纳税证明(税票或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纳税证明)。
⑥申请无偿资助企业提供的已投入自有资金凭证。
⑦申请贷款贴息的企业需提供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和已发生的贷款凭证复印件。
⑧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
⑨资金申请报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经营者情况、项目建设情况、资金筹措情况、产品市场情况及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实施情况和规划。
(4)申报项目数
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项目、中小企业新兴产业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三个类别分别申报,在各市的申报项目数中,每个市市本级各类申报不超过2项,每个县(市)各类申报1项。
2、成长性小企业发展(含初创型企业)项目(1)项目申报的重点
支持省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中的相关成长性好的小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装备和产品制造工艺水平,实现快速成长而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2)项目申报的条件 成长性小企业发展项目条件:
①项目申报单位为省重点监测的成长性小企业。②企业成立2年以上,营业收入和纳税额年均增幅超过20%。
③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生产的是省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鼓励、支持的产品。
④在节能减排、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处于同类型企业的前列。
初创型企业项目的申报条件:
①项目申报单位为《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皖发〔2008〕19号)中鼓励的各类创业人员创办的企业。企业经营者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和较高的经营管理能力;是在我省各类创业平台中培育和孵化的企业;企业成立三年以内,即2007年5月以后注册登记的企业。
②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法规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有望进入规模企业行列。(3)申报材料
成长性小企业发展项目申报材料:
①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按附件10填报)。
②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基本信息汇总表(按附件11填报)。
③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④申请无偿资助企业需提供已投入自有资金凭证。
申请贷款贴息企业需提供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和已发生的贷款凭证复印件。
⑤2009企业纳税证明(税票或税务部门出具的企业纳税证明)。
⑥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⑦企业基本情况介绍和加快发展的具体目标、措施。
初创型企业项目申报材料:
①安徽省孵化出园初创型小企业项目申请表(附件12)。
②2010年孵化出园初创小企业项目汇总表(附件13)。
③资金申请报告。包括企业基本情况、经营者情况、项目建设情况、资金筹措情况、产品市场情况及企业发展预测分析。④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⑤2009年以来已发生的银行贷款、担保凭证及结息单,或项目建设投入(包括购买土地、生产设备、技术等)的票据。
⑥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4)申报项目数
按成长性小企业和初创型企业项目二个类别分别申报,每个市市本级各类申报不超过2项,每个县(市)各类申报1项。
3、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含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业务、创业辅导培训中心建设和中小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1)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业务项目 项目申报的重点: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业务的市、县(市)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申报项目的条件:服务中心为区域内中小企业综合性的服务机构,机构以提供公益性的服务为目的,2009年底前成立,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3名以上的固定从业人员(兼职人员除外),已服务中小企业数不少于10户,提供的业务能力突出、服务业绩良好。
申报材料:
①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业辅导培训中心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14)。
②机构登记证书。③资金申请报告(不超过1500字)。④办公场所购买或租用证明材料。
⑤固定从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和各自简历。⑥服务中小企业情况汇总表(附件15)。(2)创业辅导培训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申报的重点
培养和建立创业辅导师队伍、组织对创业者培训的项目,为创业者提供经营管理、市场开拓和企业诊断、咨询等方面服务所需的建设项目。
申报项目的条件:
有满足创业辅导培训服务所需的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人以上(提供机构设立的相关证明材料、办公设施及人员配备的相关证明等);外聘创业辅导师3人以上;有完整的创业辅导培训、创业服务原始登记(实例材料),完善的创业辅导管理档案记录等,开展创业辅导培训业务实际支出票据等。
申报材料:
①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业辅导培训中心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14)。
②资金申请报告。包括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内容、总投资及资金来源、财务状况、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或开展创业辅导培训的相关原始记录等。
③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及其有效凭证或证明。④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3)中小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 项目申报重点:
①工业物流项目。生产资料仓储、配送、进出省货物集运等现有物流设施的改造提升;农资、食品、医药、化工原料、煤炭、汽车、矿石、家电、钢材等重要专项物流网络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②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以技术服务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以招投标代理、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为主的商务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申报项目条件:
①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法人治理结构规范。②领导班子素质较高,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并富有创新意识。
③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并按照有关财务规定及时编报会计报表。
④近年来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一般不超过70%。
⑤申报的项目必须有利于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降低制造业运行成本,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⑥项目资金落实。申报材料 ①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包括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项目建设内容、投资、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等项目基本情况,资金筹措和落实情况,申请理由,要求字数在3000字以内)。
②中小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申请表(附件16)。③安徽省2010年中小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汇总表(附件17)。
④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⑤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4)申报项目数
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业辅导培训中心建设和中小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三个类别分别申报,每个市市本级各类申报不超过2项,每个县(市)各类申报1项。
(五)煤炭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煤矿企业瓦斯治理与利用:开展瓦斯治理与利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研究开发,支持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新技术应用,建设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
煤矿企业安全技术改造与科技攻关:重点推广应用安全高效开采、矿井通风、瓦斯抽采、煤与瓦斯突出防治、隔抑爆技术、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水患治理、应急救援等技术与装备。支持煤矿瓦斯、水、火与顶板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煤矿安全产学研相结合:研发适用于煤矿提高安全技术水平、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降低能耗、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为全省煤矿提供技术服务的实验室。
全省煤矿安全信息监控平台、瓦斯远程监控系统、预防设施及应急救援体系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2、专项资金支持方式
采用贷款贴息或补助的方式支持,引导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向。
以银行贷款为主投资的企业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政府公益性项目和单位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科研项目,一般采取补助方式。
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进行申报。
3、申报项目的条件
(1)申报项目的煤矿企业主体必须具备法人资格,证照齐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生产能力须在30万吨/年以上。
(2)申报项目的煤炭管理部门必须是政府单独设立的煤炭管理机构。(3)申报政府公益性项目的科研院所等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科研力量和技术。
(4)项目符合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4、申报材料:
(1)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集团公司或产煤市煤炭管理部门文件)。(2)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18)。
(3)安徽省2010年煤炭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19)。(4)相关证照副本(复印件)。
(5)项目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见附件20)。(6)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7)项目资金证明材料,自有资金有效凭证和项目贷款承诺函(合同),已发生的银行贷款凭证及结息单(复印件)等资料。
(8)生产经营情况。
(9)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及截至项目申报前一月的会计报表。
(六)非煤矿山安全技改专项经费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1)尾矿库隐患技术改造治理项目:重点支持尾矿库重大安全隐患技术改造治理、尾砂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建立尾矿库信息化监控系统与全省尾矿库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对接。
(2)矿山安全隐患技术改造治理项目:重点支持地下矿山安全隐患技术改造治理以及露天矿山整合技改提升。
(3)非煤矿山安全技改技术进步项目:非煤矿山尾矿库、矿山开采、矿山安全等方面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示范推广,以及行业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研究制订。
2、项目申报的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近两年经营业绩良好。(2)无违规违纪不良记录,会计信用、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良好。(3)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真实、完整,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规定及时编报会计报表。
(4)安全技改工程类项目须有相应工程设计资质单位编制的初步设计或治理方案。
3、申报材料
(1)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2)安徽省非煤矿山安全技改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21)。
(3)安徽省2010年非煤矿山安全技改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22)。(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采矿证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需经市县非煤矿山主管部门审核盖章确认)。
(5)安全技改隐患治理项目方案或初步设计材料(需乙级以上工程设计资质单位编制)。
(6)项目资金证明材料,自有资金有效凭证和项目贷款承诺函(合同),已发生的银行贷款凭证及结息单(复印件)或银行信用证明等资料。
(7)生产经营情况。
(8)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审计报告,以及项目申报前一个月度的会计报表。
4、申报项目数
宣城、巢湖、芜湖、安庆市各6个、池州、马鞍山、铜陵、六安市各5个、滁州市4个、宿州、黄山市各3个、淮北市2个、蚌埠、合肥、淮南市各1个、省属非煤矿山企业4个。
(七)数字安徽建设经费(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项目(1)项目申报的重点
①数字视听产品、高世代平板显示器件及配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②新型元器件、高性能电子材料产业化。③汽车电子关键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类产品(工业控制及检测产品、医疗电子产品、涉农电子产品)产业化。
⑤省级及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申报项目的条件
除具备省财政厅、省信息产业厅财建〔2004〕694号文件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优先支持经营业绩良好,国内或省内行业排头兵企业,或成长性好、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企业。
②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标志性强的项目。(3)申报材料
①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23)。②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附件24)。③安徽省2010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25)。
2、软件项目
(1)项目申报的重点
支持省重点软件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技术领先的软件产品、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应用软件产品以及嵌入式软件产品,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申报项目的条件 除具备《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4〕694号)的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符合《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②通过安徽省软件企业认定且年审合格。③通过安徽省软件产品登记的软件产品产业化。
④优先支持创新能力强、经营业绩良好,国内或省内行业领先的省重点软件企业,或成长性好,主业突出,主导产品市场前景好的软件企业。
(3)申报材料
①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23)。②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附件24)。③安徽省2010年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25)。
3、信息化项目(1)项目申报的重点
①电子政务项目:政务公共平台、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公共服务项目。
②两化融合项目: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建设项目、内部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供应链及营销信息化建设项目;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两化融合”区域或行业示范项目;物流信息化和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项目。
③信息惠民项目:城市、农村和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农村信息化试点项目;社区信息化试点项目。
④信息安全项目: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涉密信息系统安全、应急与灾备、安全服务等试点和示范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平台建设,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的信息系统示范工程。
(2)项目申报的条件 ①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省内依法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无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
②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是项目的直接建设者或产权拥有者,项目的中介机构不予申报。
③企业作为申报单位时,必须具有相应的项目建设和投资能力,且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④申报的项目符合“数字安徽”建设规划和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导向。
(3)申报材料
①信息化专项资金申请表(附件26)。②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大纲见附件27)。
③安徽省2010年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附件28)。(4)申报项目数
每个市市本级申报不超过2项,每个县(市)申报1项。
三、项目监督和管理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项目组织申报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关于印发<安徽省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四个办法的通知》(财企〔2007〕990号)等有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组织项目。我们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财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纪检监察部门将参与评审监督。
财政专项资金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一经发现,将收回全部专项资金,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同时追究有关单位责任人的责任。
四、项目申报程序及要求
1、项目单位对照条件和要求,向所在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财政局提出申请。
2、各市、县(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会同财政局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初审,由各市、县经信委(经委、经贸委、工经委、工业局、中小企业局)和财政局联合行文报省经信委、省财政厅,并对初审结果和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中央、省属企业项目由企业直接申报)。县(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财政局将组织申报项目的汇总表抄送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财政局备案。
其中,煤炭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项目、非煤矿山安全技改专项经费项目由项目单位向所在市经信委(经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非煤矿山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有关市经信委(经委)、煤炭行业管理部门、非煤矿山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预审查,初选后联合行文上报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符合条件的省级项目单位、科研院所直接提出申请)。
3、围绕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组织项目,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落实在企业和产品上,重点选择产品有市场、经营业绩良好、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和项目、省重要骨干工业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重点帮扶企业、省级及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和节能重点企业的项目。“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单纯扩大能力的项目不能申报。
4、申报的项目原则上应从《安徽省2010年工业投资导向计划》(皖经信技改〔2010〕37号)和有关规划项目中择优申报。
5、对同一企业、同一项目在同一不予重复支持。同一企业(单位)当年只能申报一类专项资金项目;法人代表为同一人的不同企业当年只能申报其中一个企业的项目;当年已申报各类中央财政资金的项目或已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不能再次申报;本以前已获得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未竣工、或未办理竣工验收手续的企业,原则上不再申报。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 篇5
财建[2009]1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实施《可再生能源法》,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战略部署,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我们制定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第二条 补助资金使用范围
(一)城市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农村及偏远地区建筑光电利用等给予定额补助。
(二)太阳能光电产品建筑安装技术标准规程的编制。
(三)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推广。
第三条 补助资金支持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单项工程应用太阳能光电产品装机容量应不小于50kWp;
(二)应用的太阳能光电产品发电效率应达到先进水平,其中单晶硅光电产品效率应超过16%,多晶硅光电产品效率应超过14%,非晶硅光电产品效率应超过6%;
(三)优先支持太阳能光伏组件应与建筑物实现构件化、一体化项目;
(四)优先支持并网式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项目;
(五)优先支持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建筑应用光电项目。
第四条 鼓励地方出台与落实有关支持光电发展的扶持政策。满足以下条件的地区,其项目将优先获得支持。
(一)落实上网电价分摊政策;
(二)实施财政补贴等其他经济激励政策;
(三)制定出台相关技术标准、规程及工法、图集;
第五条 本通知印发之日前已完成的项目不予支持。
第六条 2009年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20元/Wp,具体标准将根据与建筑结合程度、光电产品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分类确定。以后补助标准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予以适当调整。
第七条 申请补助资金的单位应为太阳能光电应用项目业主单位或太阳能光电产品生产企业,申请补助资金单位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立项审批文件(复印件);
(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技术方案;
(三)太阳能光电产品生产企业与建筑项目等业主单位签署的中标协议;
(四)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第八条 申请补助资金单位的申请材料按照属地原则,经当地财政、建设部门审核后,报省级财政、建设部门。
第九条 省级财政、建设部门对申请补助资金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汇总和核查,并于每年的4月30日、8月30日前联合上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附表)。
第十条 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对各地上报的资金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与评估,确定示范项目及补助资金的额度。
第十一条 财政部将项目补贴总额预算的70%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补助资金后,会同建设部门及时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
第十二条 示范项目完成后,财政部根据示范项目验收评估报告,达到预期效果的,通过地方财政部门将项目剩余补助资金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
第十三条 补助资金支付管理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建设部门要切实加强补助资金的管理,确保补助资金专款专用。对弄虚作假、冒领、截留、挪用补助资金的,一经查实,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 篇6
茂财企[2009]17号 关于转发《广东省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兑付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广东省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兑付办法》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日
主题词:转发家电资金办法通知 抄送:各县(市、区)财政局、经贸局。
茂名市财政局办公室2009年2月20日印发
(共印30份)
广东省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兑付办法
为促进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印发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的通知》(财建„2008)680号)和《财政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家电下乡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08‟862号)精神,省政府决定对我省农民购买补贴类家电产品给予财政补贴。为确保家电下乡试点工作有序进行和规范家电下乡补贴资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补贴原则
家电下乡补贴遵循“公开透明、定向使用、自愿申报、据实拨补”的原则。
二、补贴对象及标准
(一)补贴品种。农户购买家电补贴品种为彩电、冰箱(冰柜)、手机和洗衣机,具体品牌和型号由商务部和财政部招标确定。补贴产品最高限价为:彩电2000元、冰箱(冰柜)2500元、手机1000元、洗衣机2000元。
(二)补贴对象。具有广东省农业户籍的农户,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于2009年2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在指定销售网点购买补贴类家电产品,均可享受财政补贴。
(三)补贴标准。财政部门按补贴类家电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补贴。
在一个补贴周期内,每个农户购买补贴范围内的彩电、冰箱(冰柜)、手机、洗衣机每类产品不得超过1台(部)。
三、补贴申报和兑付
(一)农户购买补贴类家电产品后,应及时持户口薄、身份证、发票原件、产品专用标识卡、储蓄存折原件及复印件等有关材料到户口所在地乡镇财政所办理补贴申报手续。乡镇财政所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一是购买人提供的身份证明与发票载明的是否一致;二是发票价格是否在该产品最高限价之下;三是产品标识卡与购买产品是否一致;四是其他应审核的内容。
(二)乡镇财政所核实确认后报县(市、区)财政部门。县(市、区)财政部门对销售与购买两个渠道的信息进行比对核实,确定补贴对象,并负责兑付补贴资金。
(三)各乡镇财政所对购买人申报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核后,应及时编制“广东省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审核表”(包括电子文档),每旬汇总一次上报县级财政部门。县(市、区)财政部门于每月终了5个工作日内将上月汇总表报送地级市财政部门。各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于每月终了10个工作日内将本市“广东省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审核汇总表”上报省财政厅。
四、补贴资金拨付
(一)补贴资金来源。家电补贴资金中央财政负担80%,省级财政负担20%。
省财政厅会同省经贸委根据农业人口、农村家电普及情况、农民购买能力及消费意愿等因素,测算确定各市年度补贴资金规模。
(二)补贴资金拨付。按照测算的年度补贴资金规模,省财政厅及时将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50%和省级财政配套资金预拨到市,其余50%根据家电补贴工作进度拨付。实际补贴资金超出预算时,中央财政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先行垫付。
各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省预拨的补贴资金分解到各县(市、区)。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复核确认“广东省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审核表”,并通过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将资金兑付到购买人专用存款账户。
五、补贴资金管理
省财政厅对补贴资金支付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市、县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补贴资金的财务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不得拖延兑付时间,严禁骗取补贴资金。对违反政策规定的行为,一经查实,财政部门将追回或停止拨付补贴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予以处理;触
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县(市、区)财政部门应设立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专户,并对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资金实行专户管理。
市级财政部门于每年3月底前核实汇总本市家电下乡补贴资金使用情况,报省财政厅清算。
六、加强领导
财政补贴家电下乡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积极性,是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商务部门协调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家电下乡,方便农户选购和申报补贴,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 篇7
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省管县财政局, 省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改革的意见》 (陕政发[2013]4号) 精神, 全面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保证资金安全, 提高使用效益, 我们制定了《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现予印发, 请遵照执行。
附件: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2013年6月27日
陕西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和改革的意见》有关规定, 结合我省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 (以下简称项目库) 是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项目库分为省级部门项目库和省财政项目库。
第三条省级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都要实行项目库管理, 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各级联网、数据共享。
第四条项目库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 统一建设、分工负责原则。省财政厅负责统一制定项目库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 统一建设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省级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及权限分工负责管理本部门项目库。
(二) 保证重点、滚动管理原则。项目库项目按照规范程序进行申报审核, 择优排序, 保证重点, 及时入库, 定时清结, 滚动管理。
(三) 全程监管、追踪问效原则。项目库中已安排的项目实行预算分配、执行、监督、决算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管理, 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第二章 项目库的建立与项目分类
第五条省级部门项目库由省级主管部门设立, 对省级相关单位申报的项目和各市县对口部门汇总报送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后进入项目库。省级部门项目库由本部门履行预算管理工作的处室或部门指定的职能机构具体管理。
省级部门项目库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 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会同财政等相关部门提出专项资金项目安排的重点、方向和绩效目标, 发布项目征集指南或文件, 征集具体项目;
(二) 开展项目评审论证, 对所征集的项目进行评审汇总, 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择优筛选、排序后形成项目计划, 并报送省财政项目库;
(三) 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
(四) 配合省财政厅开展对省财政项目库的清理和滚动管理;
(五) 检查监督项目库中已安排项目的实施情况。
第六条省财政项目库由省财政厅设立, 对省级主管部门和各市县财政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后, 进入项目库。省财政项目库由负责省级部门预算编制的机构具体管理。
省财政项目库管理的主要职责:
(一) 制定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制度和办法;
(二) 审查省级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上报的项目, 提出审核意见;
(三) 组织开展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
(四) 检查监督项目库中已安排项目的实施情况;
(五) 定期组织项目库清理;
(六) 开发、管理和维护项目库系统。
第七条项目库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一) 按资金分配方式分为:申报项目类和因素分配类;
(二) 按照项目设立主体分为:中央部委确定项目, 省委、省政府确定项目, 部门项目和其他项目;
(三) 按项目实施期限分为:跨年度项目、一次性项目和经常性项目;
(四) 按项目入库时间顺序分为:延续项目、结转备选项目、新增项目。
第三章 项目的申报与审核
第八条根据省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类别, 除基本建设资金外, 其他申报项目类的资金, 项目申报与审核程序如下:
(一) 每年7月份, 省级主管部门 (或会同省财政厅) 发布项目征集指南或文件, 征集下年度具体项目;
(二) 项目单位按照指南要求, 通过项目库系统申报项目, 同时, 填报项目标准文本, 并附报相关的法人证明文件、企业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以及与项目相关的审批 (核准、备案) 文件等;
(三) 市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筛选排序后, 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汇总上报省级部门项目库;
(四) 省级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厅对市县和省级相关部门上报的项目进行审核, 其中对社会影响较深、数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重点项目, 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 并依据审核通过的项目, 编制项目计划。
第九条项目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省上的相关政策规定;申报的条件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申报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申报的资金规模、支出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第十条各级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是项目管理和执行的主要责任人, 对审核申报的项目或提供的资金分配因素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 不得进入省级部门项目库或省财政项目库。
(一) 重复申报的项目;
(二) 越级申报的项目;
(三) 需经发展和改革、土地、环保和许可权管理等相关部门审批 (核准、备案) , 但尚未取得批复文件的项目;
(四) 近三年内存在项目验收不合格、绩效考评较差、会计信息不实、违纪违规等不良记录的项目单位申报的项目;
(五) 申报资料不实、弄虚作假的项目。
第十二条基本建设资金项目计划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后纳入部门项目库管理, 同时报送省财政项目库。
第十三条按因素分配管理的资金, 项目计划和预算下达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 切块分配市县的资金, 由省财政厅按照相关因素数据进行测算分配, 并下达预算。对省财政下达的专项资金, 市县要根据项目库管理的要求, 征集、审核项目, 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预算, 并将最终结果上报省财政项目库备案。
(二) 按特定任务、对象分配补助补贴的资金, 由省级或市县相关部门提供资金分配因素数据, 经省财政厅审核后确定分配计划, 并下达资金预算。分配因素数据和分配计划结果纳入省财政项目库管理。
第十四条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中属于配套中央专款安排项目的资金, 按照财政部要求具体办理。项目计划和资金预算纳入省财政项目库管理。
第四章 项目的批复与实施
第十五条每年10月底前, 省级主管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将编制的下年度省级专项资金预算和项目计划报送省财政厅。经省财政厅审核,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财政项目库, 并结合当年省本级财力状况, 按照保障重点, 统筹兼顾的原则, 确定项目, 于12月底前汇总编制下年度省级专项资金预算。
第十六条省本级年度财政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后, 由省财政厅按照确定的专项资金预算数通知省级各主管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省级主管部门 (或会同省财政厅) 依此下达项目计划, 其中对需公示的项目进行公示后再予下达。省财政厅依据项目计划下达资金预算。
第十七条项目计划和预算一经批复下达, 部门和项目单位不得随意调整。如项目发生终止、撤销、变更的, 项目单位需按程序报省级主管部门审核调整项目计划, 省财政厅相应调整预算。因重大政策调整或难以预料的特殊因素确需增加项目或追加预算的, 由省级主管部门和省财政厅审核后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
第十八条纳入政府采购或国库集中支付的项目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项目的清理与滚动
第十九条省级主管部门要设专人负责项目库管理, 及时更新项目库信息, 确保项目库基础信息真实、有效, 切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及时上报项目执行情况。
第二十条省财政厅和省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开展项目库项目的清理工作,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项目, 要及时调整清理出项目库。
(一) 撤销或被有关部门勒令终 (中) 止的项目;
(二) 因不可抗力影响无法继续实施或被发现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项目;
(三) 入库三年仍未安排资金的项目;
(四) 验收或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项目。
第二十一条延续项目要严格按照立项时核定的分年度预算逐年编报。项目的名称、编码、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得变动, 如有内容变动或项目到期需继续安排预算的, 应视同新增项目重新申报。
第二十二条清理后保留的延续项目和备选项目, 滚动转入下一年度省级部门项目库, 在以后年度安排项目时优先给予安排。
第六章 项目的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二十三条各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对项目的申报、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 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项目实施完成后, 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要及时组织验收, 并将项目完成情况及验收结果及时反馈给省级部门项目库和省财政项目库。
第二十五条实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绩效评价结果记入项目库管理系统, 作为以后年度项目审批立项和安排预算的依据。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等有特殊要求的专项资金项目可暂不执行本办法。
第二十七条各市县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 结合实际, 制定本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 篇8
【关键词】财政投资;规范评审;资金监管;绩效管理
近几年来,射阳县重点对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和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预算管理方面进行了深化改革,逐步使得部门预算越来越细化,财政投资的评审功能日益凸显,综合性良好作用有了充分发挥。2008年,县评审中心先后评审了市政、绿化、环卫、水利等38个项目,对政府实事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开展投资评审,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财政资金,较好地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一、评审工作开展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关口前移,超前评审。就是强化对预算的超前控制,把评审重点放在对项目的可行性和投资概算等方面,即认真参与项目论证,积极推行限额设计,确保不突破设计概算。在项目施工阶段,加强对现场的严格管理,有效推行重点项目的现场监督,认真排查事中超预算的各类潜在型因素,把提前预警和有效规避充分地结合起来。项目竣工以后,还要通过决算审查,严查违规使用资金行为,严防项目工程发生的“三超”现象,即超预(概)算、超规模、超标准建设。二是健全制度,规范评审。先后出台了《射阳县财政投资项目评审管理办法》、《投资评审中心内容操作规程》等规范性文件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审流程。评审中心从项目评审的准备,到项目评审的实施,再到评审结论的确认,严格按操作程序办事,使评审工作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不仅有效避免了个人因素对评审工作的干扰,也为项目建设单位提供了便利,使评审工作更加合理科学,从项目复核复审结果看,评审结论准确率达98%以上。三是优化服务,细致评审。运用定额测算法、市场查询法、现场勘测法,做到审“量”和审“价”的有机结合。工作人员坚持到现场实地踏勘,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细化分解,对相同或相似的子项进行合并,确定一个标准、建立一本台帐、规范一个模式,按照评审原则,对服务项目经费的正确性、合理性与合规性进行了多方会审,为我县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经贸洽谈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四是注重质量,阳光评审。评审质量是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生命线。一方面注重业务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培训,与省市有影响的中介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另一方面提高评审技术含量,建立投资评审信息系统,定期发布评审信息,宣传评审政策,公布评审结果,推行阳光操作,实行项目初审、项目复审、项目会审的三级审核机制,对每一个项目做到审得准、算得细、说得清,确保评审结果的科学合理、公正严密。
二、评审工作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一是评审合力不强。有的单位对财政评审的工作不理解,甚至有怕烦情绪,将评审机构等同于中介机构,有的单位对评审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不清楚,对评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不够,报送资料不及时,加之评审中心人手少、任务重,无形中加重了工作强度,评审时间得不到保证,造成了部分单位对评审中心工作的误解。二是评审技术不足。目前,我县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现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专业评审人员3人,面对政府在交通、水利、基本设施等公共领域投资力度日益加大的新形势,难以承担日益增多的投资评审任务。三是评审体制不全。从主材定额看,建筑行业供应商、服务商众多,市场价格应时而变,材料质量鱼珠混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评审意见可能与采购价格不尽相同,往往会影响评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四是评审范围不广。财政评审工作仍停留在工程概、预、结算造价的审查上,而对影响项目投资关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项目设计阶段签证变更设计等环节还未能完全介入,评审的应有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三、评审工作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评审环境。因此应进一步加大财政评审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财政评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各级各部门充分理解财政评审工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积极支持和参与财政评审工作。评审中心要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单位的联系,真正为全县经济发展管好钱,服好务。二是提高人员素质,培养评审人才。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是一项开拓性、专业性很强的事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有开拓精神的、敢于大胆探索实践的专业人才队伍来支持和发展这项事业。要广泛吸纳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到评审队伍中来。建立财政投资评审专家人才库,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整合内外评审力量,对重大项目实施会审,实现互为补充、资源共享的人才利用目标。三是做大评审项目,扩大评审范围。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和财政各项改革,在继续做好财政支出项目的概、预、决(结)算评审的同时,逐步将部门预算项目、政府实事工程、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列入评审范围,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前移评审关口,从源头控制项目投资,实现项目投资的全过程监控,有效整合投资评审资源,遏制建设项目中高估冒算和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三超”现象,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健全工作机制,提高评审质量。进一步明确评审工作的职责定位,加强机制创新和体系建设,“跳出评审看评审,跳出财政看评审”。结合部门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先评审后预算编制、先评审后招标投标、先评审后决算审批的评审机制。突出“评”与“审”的有机结合,在做好“审”的基础上力求在“评”的质量上下功夫,既要“审”出问题,防患于未然,又要“评”出建议,提出对策。
综上所述,评审中心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激励机制,制定评审稽核、评审质量管理等相关制度,规范投资评审工作行为,把评审工作前移到资金分配之前,发挥评审的专业技术优势,促进项目管理从定性到定量、从粗放到精细的跃升。
【追缴财政资金通知书】推荐阅读:
深圳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深圳市政府采购资金财政直接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07-24
【财政】关于做好2011年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06-14
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10-28
财政涉农资金07-20
财政拨付资金10-16
财政补助资金05-24
财政资金专户05-29
公共财政资金06-22
财政扶贫资金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