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

2024-10-12

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精选8篇)

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 篇1

20xx年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教育强县总体目标,坚持农村教育城市化道路不动摇,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深入实施精品战略,强力打造精品学校,推动任县教育全面快速发展。

(一)以省市督导评估为契机,实现全县教育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通过这次迎评估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全县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认真对照评估标准,查漏补缺,在精细上做文章,全力确保督导评估各项任务目标高标准完成和落实,并保持省市先进行列。

(二)加大项目学校建设力度

20xx年将继续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县城发展规划。学前教育方面,城区共新建4所标准化幼儿园,园均占地面积10亩,投资520xx。义务教育方面,在城区适当位置筹建3所县直小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最终使县城初中达到6所,公办小学达到10所,可容纳学生一万余人,从而使城区学校布局更加合理。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在基础教育园区附近拟征地300亩,新建1所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使教育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

同时加大教育园区和项目学校建设力度。20xx年教育园区建设投资不低于3000万元,重点完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运动场、四中宿舍楼、食堂餐厅楼及附属工程建设。20xx年引进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不低于4000万元用于农村项目学校建设。

(三)狠抓两支队伍建设

在校长队伍方面,加大对校长队伍的培训、管理力度,让每一位校长都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使出精品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校长要自我加压,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谋思路、出策略,树立名牌意识,争做名校长,担当起打造精品学校的重任。在教师队伍方面,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充分展现个人价值,激励他们教书育人积极性,营造以德从教、以德治学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学校规范精细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每一个人明白自己工作的目标和标准。二是在精细上下功夫。大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小到厕所食堂每一个角落卫生,大到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小到课堂上的每一句话等等,要让每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做精做细。三是重点做好食堂、宿舍管理工作,各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吃上有营养、放心的饭菜,各学校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住上干净整洁、安全舒适的宿舍。

(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一是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要着重打造自主高效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减负专项改革试验。学校要细化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努力探索实施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现代化教学设施使用率。要充分利用好钢琴、校园网、移动多媒体、探究实验室、初中理、化、生实验室等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三是继续加大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力度,今年将选派40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六)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抓住河北省学前教育试点推进县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实施精品战略夯实根基。一是继续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20xx年全县再建成30所农村规范化幼儿园,为提高全县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小学教师转岗培训力度,使其尽快掌握学前教育特点和技能,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管理。制定科学的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

(七)任县中学、职教中心、进修学校、特教学校同步发展

高中教育方面,要在提高升学率上实现重大突破。一是加大高中课改力度,认真研究新的高考形势,适应新的高考需要,确定主攻方向。二是加大外联力度,“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吸纳新的高中教育理念,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高考成绩的新突破。

职业教育方面,积极谋划职业教育搬迁、扩建工作。一是紧紧抓住现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政策,为我县职业教育发展争取更大机会,力求做大做强。二是要牢固树立为社会经济服务思想,围绕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加大下乡送教力度,按照“5个1”标准,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送到农村,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三是加大企校联合力度,培养更多的专业职业人才,为我县经济腾飞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进修学校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加快搬迁力度,顺利通过达标验收。二是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学校自身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全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特教学校以搬迁新学校为契机,走出一条任县特殊教育发展之路。重点是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研究,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教育方法,让智残孩子受到科学的教育。

(八)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

民办学校是我县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民办学校的发展,让精品意识在民办学校中同样也生根发芽。在民办学校发展上要转变观念、一视同仁,加强对民办学校监督督导,严把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关,在业务上积极给予指导,确保民办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九)高度重视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各学校要加强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安全预案体系,落实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加强安全检查,排除各种隐患,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打造精品学校筑牢防线。

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 篇2

一、我国农村、农民教育发展的现状

1. 农村、农民成人教育成效低。从最广泛的意义上理解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三个层面。整体看来,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并不完善,有些教育工程也存在项目经费不足、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比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在这些教育培训工程的招生和落实情况上,会遭遇到招生对象也就是农民的经济门槛和思想观念滞后等问题,所以农村成人教育和成人培训方面的教育成效都不尽如人意。

2. 农村、农民职业教育质量差。从2012年秋季开始,农村职业中专免学费的优惠政策就已经普及所有农村学生( 含乡镇) 。然而,目前的农村、农民职业教育仍面临办学机制不够灵活、办学质量不高以及招生生源不足等问题。面对招生对象,农村的青少年吸引力不足,招不来学生,也留不住学生,这与农村职业中专、大专的办学条件差也有必然关系,办学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满足不了农村青少年就业需求。

3. 农村、农民教育“农教科结合”不足。在农村社会经济条件下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承认教育是为了将农民的相关知识技能提升,在不断进步的社会条件下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农村的实际民情与教学技能相互衔接,在教育的引领下走科学发展之路,也就是说农教科相结合是开展农村、农民教育的立论之本。但目前情况下,农村教育的“农教科结合”问题非常凸显,在农业与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上还有待进步,传统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农村教育的科学性亟须加强。

二、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农民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 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点,在历届的经济报告中,农业发展问题总是占据大量篇幅,引起高度重视。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问题更是面临巨大挑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互联网+ ”的影响下正面临挑战,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农业的产业链经济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我国农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技术人才缺乏导致的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化程度低和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都要依赖增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来解决。这不仅要求全国性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还要注重区域化、本土化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最直接高效的方式就是农业、农村教育。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农民教育对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具有非常直接的推动作用。

2. 农村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和管理人才。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速成长并逐渐成为部分农业大省的经济支柱。据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我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增加值增长了332倍,这个数据放到中国经济的GDP里足足占了三分之一。乡镇企业的兴起解决了大量脱贫问题、就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引起的现代化问题,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关键点。由此证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发展乡镇企业的关键在人才,有了发展的土壤和条件,没有相配套的技术、管理人才也保证不了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问题,这些都影响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农村、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教育对中国乡镇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远大。

3.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培育新型农民。由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城市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变我国农村的现状、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实践表明,改变农村现状的最基本条件是经济,而改善经济条件关键靠人才,农村地区的交通和地域条件决定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留不住人才是新农村建设最紧要的问题。建设科技型、现代型、节约型的现代城市化的农村,需要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人力资源投入就像是长期投资,实现这项投资的途径就是农村、农民的教育投入,培养当地的农民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弥补人才不足等问题,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

4. 城市化要求全民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耕地转变为非农用建设用地。由此导致的农民失地、失业、难创业等问题,农民要有新的工作岗位就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持: 一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再就业机会; 二是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城市化的人才需求。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农村教育做支撑。从农民现状与发展来看,大部分农民更愿意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在农村地区,留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除了部分农户,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大的当地农民,而这些人往往是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的,农民要得到新就业的机会就必须接受相应的就业培训。因此,满足当代年轻和年长农民的教育需求,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转移和就业培训的力度,都已经是一件非常紧急的事情。由政府牵头下大力气发展农村、农民教育,让当地的农民在不同的求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机会,从而实现充分的再就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化视角下我国农村、农民教育现存的问题

1. 农村、农民教育的价值主张存在争议。学校教育是农村、农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半壁江山。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现在,农村教育在面对城市化的压力时,不同的农村、农民教育主张针锋相对。目前,主要存在两个观点: 一是农村、农民教育乡土化主张,这一主张提倡农村、农民教育的主要教育目的就是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农村、农民教育应与农业管理、农村生产活动相关,让农村、农民教育的受益者能够继续更好地为农村服务。“农村教育乡土化”可溯源至20世纪2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百废待兴,有志之士提出“到乡村去”的口号,尝试建立中国农村教育制度。例如,“生活教育”提倡者陶行知; “平民教育”提倡者晏阳初; “乡村建设”实验发起者梁漱溟; 黄炎培和蔡元培等所开展的城乡“职业教育”等。1949年以后的历次扫盲运动、“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开门办学”运动,以上均是在“农村教育乡土化”价值主张下所做的实践尝试。在国家大力推动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做出种种努力,尽管如此,但农村的教育“脱离农村实际”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二是农村、农民教育是为了学生以后适应城市生活做准备,是服务于学生未来进入城市,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教育。这一主张也就是与“向农教育”相对的“离农教育”,它把教育对象设定为要脱离农村环境进入城市的新型农民,主张将教育内容重点放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话语体系,忽视农村本身的乡土化知识在教学教育中的作用。这一主张忽视了一个问题,不管教育对象是否在以后的发展中进入城市,都以城市化的标准为导向,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而忽视农村区域的城市化建设问题。“离农教育”的城市化仅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而没有农村地域的城市化。

2. 农村、农民教育缺乏全面的政策保障和政策支持。农村的学校教育在新世纪后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等政策性的举措使得农村的学校教育有所改善,但是问题仍旧存在,农村学校教育的师资问题一直是最为凸显的大问题,农村环境的艰苦性决定了“好教师”难留、难留“好教师”的尴尬。“撤村并校”是在农村人口大量往城市涌,出现空壳村、空壳学校之后的一项政治之举。农村的地域辽阔,农民子女上学难,路途远,交通不便等问题都需要国家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农村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远比学校教育薄弱,而这两种教育也是提高农村经济发达程度最为重要的教育方式。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经费支出和机构设置等方面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没有形成鼓励农民参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比如,给予适当的现金奖励,对积极参加学习习的的农农民民学学员员优优先先、、低低息息、、贴贴息息贷贷款款等等,,或或者者是是对对其实施必要的上岗证制度等措施。如果没有配套的激励机制,村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四、城市化视角下我国农村、农民教育的发展路径探索

1.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板块,是构成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城市化导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与实际教育需求产生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质量不如城市,这是多方面的历史原因导致的长期存在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不可消除,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消除差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的低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身的地域条件决定教师工作环境不如城市,如果农村教师的工资还不如城市,那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师资就无法具有竞争力,特别是会失去对优秀师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适龄入学人口失学的现象还仍然存在。其中由于部分教育经费和农村教师工资的拖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农村学校教育学杂费的收取相对部分城市学校存在较高的情状,虽然有义务教育的免学费政策,但在农村经济收入较低的背景下学杂费收费超出当地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也是导致适龄入学学生失学现象的原因之一。可喜的是,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校舍空置,为农村学校的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支持。一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经费和学校师资的低薪福利问题,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前提保障; 二是合并分布较密集的中小学,撤销规模过小的中小学,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思想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当地农村家长和成人对教育重要性的认同程度,增加当地学员受教育的热情,努力实现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的全普及、全覆盖。

2.全面发展,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地位。农村、农民教育包括的三个部分是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作为继续教育的形式而存在的,在农村教育中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的地位。而农村乡镇的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快速发展,为国家的城市化战略运作提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和快速城市化给国家带来的不仅是发展机会,更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快速发展所碰到的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如何因势利导,积极地把握住这次机会,促进我国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还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从现状看,农村地区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重点,因为城市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城市的继续教育可以依靠市场调节来实现。而对于农村,虽然我国早已提出了“三教统筹”,也就是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三教合一,共同发展”;也提出了“农科教三结合”,实施集农村经济、科技与教育的“三个统一”。但是要想有效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还得从以下方面下功夫:解决好教学场所、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问题。场地是对城市化造成的中小学空置校舍进行再利用,也可以借用或租用村委会的办公、活动场所等;在师资方面,可以就地取材,通过培训在当地农村劳动力中产生,或者是聘请相关对口支援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和教授进行现场指导,对疑难问题等集中、有效地统一解决。在各级政府投资、村委会投资、受教育者或者校友集资下可以解决相关教学仪器设备的问题,在不断完善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形成添置和使用的良性循环。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目前还是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优势发展需要上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明庆华,程斯辉.发展我国农村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1-4.

[2]王学珍.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广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3(7).

[3]肖霄.城市化背景下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6).

[4]贺振,贺俊平.河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基础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7).

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 篇3

一、农村学生辍学深层次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从表面上看,农村学生辍学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困难、学校办学条件不好、教师素质差、教育质量不高、家长观念落后等原因所致,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对农村学校学生辍学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尽管每所学校每年辍学绝对人数有增有减,但从相对比例来看,每年辍学人数占当年在校生总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有的学校竟然超过了10%,而且辍学学生主要集中在初中二年级。

为了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了解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就读书目的与就业理想等问题对农户、务工农民和学生三类对象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升大学是人们的普遍愿望,但他们同时认识到上大学并非易事。近一半以上的人从实际出发,认为读完初中之后更多会选择作为技术工人或农民就业。家长都希望能在初中阶段开设一些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为孩子将来的立身就业做好准备,

根据调查我们还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在学生培养目标、学校任务、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上常常与城市同级同类学校进行类比,既缺乏对初中生毕业分流实际的正视,又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和农民及其子弟务工需要的回应意识,以“单打一”的培养模式应对教育对象和社会需要的多元取向,这不能不说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缺位”和“错位”。可以说,这种“城市化”办学模式是导致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导致农村学生因“升学无望”而辍学

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唯城市性和离农性,升学应试已成为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事实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指向应该是造就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专门人才。农村义务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受城市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顾及农村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实际。形成了盲目追求升学率的风气。农村教育目标的错位,使农村学生以通过逐层考试最终成为城市人或脱离农村生活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农村教育单纯地成为升学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目标导向下,农村教育面对的只有少数尖子学生,偏重于传授与中考、高考相关的知识,其结果是,极少数农村教育的优胜者考上了大学,而绝大多数“陪读”的落榜者则带着失落与沮丧回到农村。面对这种现状,更多的农村家长及学生认为,既然升学是遥不可及的目标,与其浪费光阴,不如早点离开学校回到属于自己的农村,或早日加入打工队伍赚钱养家。

(二)农村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需要,导致农村学生固“读书无用”而辍学

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无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实行的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升学为目标,干校一面、万人一书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内容脱离农村的实际需要,课程标准、教材的知识内容都是为升学而编写,一切都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忽视青少年进入社会生产、生活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农村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学了物理不懂简单的家电修理,学了化学不懂化肥和农药。他们认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与其让孩子花钱在学校消耗青春,不如早日让其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

(三)农村教育要求不切合农村学生实际,导致农村学生因“学习困难”而辍学

教育目标的错位导致教育内容脱离农村实际需要,出现了大量学生因“学习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在升学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不可避免地要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除了部分天赋极好或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的学生能很好适应升学教育外,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加之现行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过多过深。对学生要求过高,学生作业量过大,考试压力大。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难以适应,造成两极分化加剧。此外,有的学校班级规模过大。教师由于精力有限,被迫放弃了对学习较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导致这些学生或者学无所成,家长让其退学;或者打架滋事,被劝退学:或者感觉无聊,主动退学。

二、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是解决农村学生辍学问题的根本措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过多,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国民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杜绝新的不合格公民的产生,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要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就必须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重新构建农村教育目标,树立一切为了农村学生,为了农村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和原则。这也是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这一方针。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克服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中只顾升学、不顾社会需求,只顾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顾学生能力培养的狭隘观念,真正把农村教育办成在宏观上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适需对路:微观上使学生受教育的内容及其素质能力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其次需要转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观念,正确认识农村教育的特征,重新审视和定位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农村义务教育一是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二是要向城市建设输送既有文化知识,又有较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能力的城市劳动者,以满足城市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三是要承担起农村地区所需的各类经济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本土人才的改造与提升的重任。相对而言,后两者是目前农村初中更为主要的任务,因为大多数农村初中毕业生难以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方向,有助于正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使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体现服务农村经济的宗旨。提高办学效益,真正把义务教育办成农民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法律强制的教育。从根本上“控辍保学”,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

(二)改革单一的教育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基本方向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升学教育和应试教育仍然是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导倾向,这种单一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是对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农村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严重悖反,直接导致农村学生因“升学无望”“学习困难”而辍学。针对现阶段农村基础教育的这一现状,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义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破除单一的升学教育培养模式,促进教育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在兼顾农村义务教育多重价值功能的基础上,改革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农村初中教育模式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特点,实行“二加一”模式、“职业渗透”模式、“分流式”办学模式、“综合初中”办学模式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家庭的需要和个人发展实际,按需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的合理分流和多元发展能更好地切合农村实际。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受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实惠,从而自觉自愿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农村学校要根据当地农村生产生活实际、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因地因校制宜。要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渗透职业教育,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经济实用的校本课程,为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顺利地进入社会打下初步的职业基础,进而从总体上为实现农村教育分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是要改变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农村学校要在重视普通文化课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增加劳动课、职业技术课、生产技术课和科技活动课等校本课程。既要注重基本文化课程的教学,又要根据农村实际,开设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课程作为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可组织学生学习与当地农村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各种劳动生产技能,使学生毕业返乡后能直接发挥作用。

二是要改变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在各科教学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增加农村实用知识的教学内容。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使学生掌握与农村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三是要改变教学形式的单一性。要建立课内外与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多元课程模式。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同时,还要结合农村实际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以良好的心态投身社会。

可以说,农村义务教育模式的改革,不仅会带来义务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提高,而且能增强农村义务教育的适应性,使农村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完成义务教育之后即使“升学无望”,也仍然“读书有用”,从而大大提高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从根本上遏制义务教育辍学现象的发生。

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 篇4

由德照网撰文--德照网努力打破素质教育不平衡发展

这是个很陈旧的话题了,老早就有人讨论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区别,包括谁的素质高。有人认为城市孩子的素质比农村孩子高,理由是: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均高于农村地区,因此城市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例如,杨支柱认为:“不能认为城市孩子的素质比农村孩子高。实际上农村孩子在心理健康、身体耐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爱心、公平观念等方面都因为不是独生子女而强于城市孩子,他们较弱者无非文化素质而已。”

还有人认为,城市孩子与农村孩子各有优劣,不能一概而论。从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来说,农村孩子优于城市孩子;从文化素质来说,城市孩子优于农村孩子。(注: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不排除有一些城市孩子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优于农村孩子,也不排除有一些农村孩子的文化素质优于城市孩子)。

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其实单从孩子个体来讲,他们之间无差距或者差距很小,农村的孩子有的很优秀,但是从目前情况:从孩子的反映敏捷度,动手动脑能力,各种才艺能力看,我认为首先是孩子所处的地方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的差距,其次是城市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市有基本的规则体系,人们能基本规则办事,对城市孩子影响不小,而农村面积较大,人员素质不同,此大环境差异;城市家庭人员学历较高,对城市孩子要求和希望较大,对孩子受教育情况比较重视,舍得投入,自信心较强,而农村家庭则不行。此小环境差异。城市教育资源雄厚,政府投入较大,有各种较完善的教育设施,使城市孩子有地方可去,如图书馆、文化宫、练歌厅等等,从而慢慢造成了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差距。

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 篇5

为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的监管,扎实开展我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现结合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坚持所有权、处分权不变与使用权、经营权依法流转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全面清理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法依规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在2014全市村级“三资”清理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清理核实全市所有建制村(社区)(以下简称村)“三资”情况,确定其所有权、处分权,各乡镇办财政所依法对辖区内所有村级“三资”实行监督管理。

(一)对村(组)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清理核实,设置台账,确定其所有权、处分权。村级“三资”具体内容包括:

1、依法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

2、依法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现金、存款及有价证券。包括集体经济组织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资金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补助、补偿金、社会捐助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资金等。

3、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包括: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或以资金、劳务投入形成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水利、电力、交通等生产性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通讯、福利等公益性设施。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办的企业及其收益形成的资产。(3)在国内联营、股份、股份合作和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兼并、有偿转让的企业中,集体经济组织按章程、协议(合同)应有的资产份额。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接受捐赠、资助等形成的资产。(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办的企业享受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按国有和地方的规定年限提取的生产性积累资金形成的资产及增值部分。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

5、依法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其他“三资”。

(二)各乡镇财政所对全面清理确权后村级“三资”实行监督管理。管理的具体要求是:

1、全面完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全市各村“三资”台账统一移交乡镇财政所集中代管。各乡镇财政所实行限时办结,规范服务,方便群众。

2、规范村级集体“三资”账务。乡镇财政所为各村完善“三资”账务,包括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债权债务登记簿、固定资产登记簿和资源登记簿等,村级不再另设账户。村级日常开支实行备用金制度,村级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严禁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要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防止截留挪用集体资金。

3、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程序,切实加强日常开支管理。村级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交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盖章并签署意见,再经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审批后,由报账员向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报账。现金、银行存款必须做到账款相符;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定期核对账目,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公开、民主理财、资金审批、债务管理制度。切实规范各类票据的使用行为,坚决杜绝“白条”入账等现象的发生,严格按照《麻城市村级财务管理操作规程》规范运行。

4、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

(1)建立资产台账。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要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资产台账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原始价值、折旧额、净值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已出让或报废的,应当及时核销。

(2)设置资源登记簿。确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资源,应当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位置、面积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还应当登记资源承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资源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事项等重点记录。

(3)公开处置集体资产资源。村级集体投资项目和资产、资源的添置和处置,必须严格按程序运作,公开、公平、公正,实行阳光操作。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必须实行招投标制度,按照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办法和规定的程序进行,成交后,签定规范合同。资产资源处置、发包标的较小的,可由村里本着依法、实用、简便的原则公开处理,乡镇财政所必须派专人参与鉴证。

(4)对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年审制度。乡镇财政所应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实行动态监督,每年要对所代理的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使用情况全面清查一次,以防止资产资源变动隐瞒不报等情况发生。

二、方法步骤。

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从2016年8月29日开始启动至2016年11月底结束,共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成立专班(8月29日—9月2日)

成立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管局,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由乡镇办区园组建工作专班,通过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政策,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积极性,为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登记上报(9月3日—9月18日)

各村工作组在各乡镇办区园领导小组和财政所(分局)的指导下,对本村(组)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在2014清理基础上进行自查登记,填写统一印制的“三资”情况登记表,由 村务监督委员会核实并报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上报乡镇财政所。

第三阶段:清查核实(9月19日—10月31日)

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乡镇财政所对各村自查上报“三资”情况进行检查核实,做到账账、账表、账实、账证、证证“五相符”。资产、资源的评估评价、可以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一步评估到位,也可由村民代表议定、主管部门批准后登记入账。要对资产、资源的发包、租赁情况进行全面清理。依法依规、实事求是修订完善合同。

第四阶段:建章立制(11月1日—11月10日)

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出台全市“三资”管理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制度;乡镇财政所根据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管理工作要求和工作需要,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各村根据清理情况和本村实际订立《村规民约》。

第五阶段:检查验收(11月11日—11月20日)

各乡镇按照本方案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自查,自查报告报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面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帮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到位,确保“三资”清理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不留空白。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成立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一领导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通力协作、共同做好 全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经管局牵头分别对麻东、麻北、麻中南片各阶段的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各乡镇办区负责组织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各乡镇财政所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具体工作。各村村务监督委员会要切实加强对本村“三资”清理全过程的监督。

(二)建章立制,严格考核。要核清农村“三资”底数的同时,注重纠正农村“三资”管理中的漏洞和问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对每一阶段的工作,都要检查考核验收。对工作达不到要求的,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到位,确保工作按时保质完成,防止流于形式走过场。年终,村集体“三资”清理、监管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将纳入对乡镇办区园综合考核。

(三)加强监督,严肃纪律。开展农村“三资”清理工作,要强化监督,严明纪律。市纪委、监察局要对此项工作全程监督,对工作不认真、不积极、敷衍塞责的行为,及时提出严肃批评,责令改正;对失职渎职行为要进行追责问责;对村级“三资”故意隐瞒不报、漏报少报的,进行纪律处分。

附件:

关于成立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附件:

关于成立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

领导小组的通知

为切实加强我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市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冯 向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副组长:童国锋 市委常委、副市长 成 员:

蔡述喜 市委办正科级督查员

丁明东 市政府办副主任 占引学 市纪委常委

余艳良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李道楷 市经管局局长

李建平市财政局党委副书记 李新峰 市审计局副局长 戴昌年 市民政局副局长 刘华举 市农办副主任 靖自能 市农业局副局长

郭章孝 市水利局副局长 雷光明 市林业局副局长 薛立勇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各乡镇办区园乡镇长(主任)

丰城市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作总结 篇6

我市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在省、宜春市文化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下,通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完成了今年全市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任务。截止12月止,全市共送戏下乡演出180场,观众36万人次,送电影下乡放映3200多场,观众100万人次,乡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145次,参与群众20万人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认真制定活动方案,做到“三个落实”。为了把我市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方案制定好,我们和财政部门的同志一道,在认真总结上年的活动情况的基础,仔细研究,严格把关,并做到“三个落实”。一是落实活动资金。今年我市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较上年有一定的增加,为了尽快落实今年的三项活动资金,我们接到上级资金分配文件后,立即主动与财政部门的领导联系,市财政局的领导在年底财政支出较多、资金调度困难较大的情况下,及时拨付全部的资金到文化局,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二是落实活动组织。为了保证三项活动的有序进行,市政府对三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并及时召开由各乡镇分管领导、文化站长及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全市农村-1-

文化三项活动工作会议。会上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宣传部长就如何做好今年全市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作了强调,市文化局负责人总结了去年的三项活动,同时部署了今年的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要站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惠农方针政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开展三项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组织,积极组织好各项文体活动,为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而努力工作,随后各乡镇根据各自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为全市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落实了活动《细则》。为了使全市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不流于形式,取得了实效,我们在认真制定全市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修改了《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对全市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报帐、督查、奖惩及票据管理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针对性,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二、扎实开展三项活动,做到“三个结合”。活动质量

是活动的生命力所在,是活动能否长期开展下去的关键。因此在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作中,努力做到把活动质量放在首位,具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三项活动”与全市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

来,为全市的新农村建设呐喊助威。在活动的安排上,做到了每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至少安排一场文艺演出,安排2场电影,组织一支文体活动队伍。一年来,我们共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放映电影900多场,送戏演出60多场,组建新农村建设文体活动队伍80多人次。在活动内容上,我们也积极配合新农村建工作。市电影公司安排了《村镇建设与环境保护》、《走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赌博的危害》等影片,市地方剧团及时赶排了快板《计划生育好》、小戏《祝寿》等农村朋友喜闻乐见的节目,使广大农民朋友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激发农民朋友建设家乡、建设农村的热情,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二是与农村“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丰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沉深厚,挖掘传承丰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全市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以来,我们在开展乡镇农村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注重挖掘各地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泉港镇组织开展了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表演了丰城岳家狮表演、扮故事表演、地方戏表演及花钗锣鼓比赛等,有近万名农民朋友观看了演出,其中扮故事表演为泉港地区特有的文化形式,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近40年没有表演过,大部分农民朋友是第一次观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隍城镇的农民诗歌、社火、梅烛文化节,更是吸引了省内外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尚庄的农民剧团,每年表演200多场,为传承弘扬丰城地方

戏,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袁渡的制笔工艺、微雕技艺更是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挥到极致。据统计,一年来,全市各乡镇共组织各类文化表演100多场,其中特色文化表演60场,为推动丰城特色文化和“一村一品”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与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是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们配合全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创业”活动创作各类文艺节目50多个,尤其是每年2次的机关干部“五同”活动我们组织市地方剧团、电影放映队到各“五月”工作点演出10多场,放映50多场。为了配合党的十七大的宣传我们组织文艺演出队以快板形式宣传《十七大好》的文艺节目送到广大农村,使农民更加认识到党的十七大的惠农政策的实质。各乡镇在组织文体活动的过程中,也注重与各乡镇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以文化活动的形式推动工作的开展,取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我们尽可能地改善演出放映条件,全市各放映队大部购臵了放映可需的三轮摩托车,市地方剧团投资近40万元购臵了舞台演出车,有效地保证了演出质量,各乡镇也积极更新、购臵演出设备提高活动质量,深受农民朋友的好评。

三、切实规范报帐手续,做到“三个严格”。在活动报

帐手续上,我们规范了报帐手续,切实做到“三个严格”。一是严格审批活动方案。各乡镇年初上报的活动方案我们都要组织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对少数乡镇不切实际,不符合活动要求的方案,我们不予审核。二是严格审核报帐资料。在报帐过程中,我们要求各项活动要有活动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录相资料三者缺一不可。在审核过程中,我们要对每一张照片,每一份录相资料都必须是原始的。比如,某乡镇将以前的活动经过简单加工上报,还有一乡镇将网上下载的录相资料上报等,这些我们都不受理。据统计,今年全市共有3个乡镇因资料不符合要求而没有审批。三是严格审核活动预算报告。在审核预算过程中,我们要求本着节约的原则,量力而行,报帐统一使用专用票据,同时要求要有五人以上群众代表签字,否则,不予报帐。全年以来,我们共剔除不合理开支3万余元,有效保证了活动经费的正常使用。

一年来,我市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个别乡镇领导对活动认识不足;二是乡镇发展不平衡;三是农村文化专业人才偏少,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活动的健康发展,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十七大提出提出的精神,按照省、宜春市提出的工作部署,结合丰城文化工作实际,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为丰城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作出文化应有的贡献。

丰城市文化局

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 篇7

作为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具体讨论并制定本校的英语教学大纲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入学实际水平,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人学习需求和社会对学习者的英语语言要求。基于新形势下教学的客观要求和学习者的语言实际,对大学新生组织英语基础状况等展开的调查研究越来越深入、细化,这些研究对于制定符合不同类型学校实际的英语教学大纲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和各级学校的教学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城市中,这种变化尤为显著。大部分的城市对中学英语教育的投入增大;基本达到教学多媒体化;师资配备合理,大部分教师都拥有本科学历甚至是研究生学历;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很高,课堂内外均有很好的文化氛围。城市来源的学生对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应对比较自如。

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很多学校办学效益差,英语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尽管我国农村的英语教育在总体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我国农村的中学英语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英语基础薄弱。造成英语薄弱的原因很多,涉及教学条件、设备设施、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师资配备、教学投入、生源及重视程度等各方面。这种比较差的英语水平严重影响了这些农村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成材和进一步发展。

现今对城市和农村教育背景学生英语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层面上,极少涉及高校新生入学后所出现的差异等方面。本项研究将对不同教育背景的高校新生展开调研,力求更加如实地反映不同地区来源的学习者在学习需求、基础知识、学习困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及问题。

二、大学新生英语教育背景的调查研究方式

本项研究将就济宁医学院及其山东省部分综合类型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将比较如实地反映不同地区来源的学习者在学习需求、基础知识、学习困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及问题。

(一)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新生的来源地情况。

2)学生英语学习的家庭背景。

3)新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情况。

4)学生对大学英语重要性的认识。

5)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教师背景。

6)学生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价。

7)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希望等方面。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济宁医学院2009年和2010年入校的两个年级的新生,共涉及临床、药学、信息、管理、英语等专业的近6000名学生,以及山东省部分综合类型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的2010年入校新生。学生专业分布广,大多来自于山东省内各个地区及其全国各个省份,年龄在17—21岁之间;上大学前他们均已学过6—9年的英语,都参加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入学。因此,他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形式和内容

本调查采用问卷形式,采用的题型是单项和多项选择。每题给出2—6个选项,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答案单选或多选。问卷题目涉及学生入学英语基础的诸多方面。

(四)问题来源

在设计问卷前,我阅读了国内外大量有关著作和论文,针对非英语专业新生的特点,根据研究者多年来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综合设计调查问题。

本项研究还将对进行济宁医学院及其山东省部分综合类型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新生英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及其部分大一新生进行访谈,力求从学生的英语发音、听说、词汇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等方面得出更加细致的结论。

(五)研究工作实验设施和资料情况

1)拥有数据汇总的专业软件,以及相配套的电脑设备。

2)对2009级部分新生的访谈资料。

3)对2009级英语任课教师的访谈资料。

4) 2009级学生来源的汇总数据。

5) 2009级新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的分析报告。

6) 2009级学生阅读、写作及听力随堂测试成绩报告。

7) 2009级学生一级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六)研究意义

本项研究将就济宁医学院及其山东省部分综合类型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的新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能力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将比较如实地反映不同地区来源的学习者在学习需求、基础知识、学习困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及问题。本项研究还将对进行济宁医学院及其山东省部分综合类型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新生英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及其部分大一新生进行访谈,力求从学生的英语发音、听说、词汇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等方面得出更加细致的结论。

三、对2009级济宁医学院学生的抽样调查的分析

本研究目前已对济宁医学院2009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两个自然教学班发出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8份。本问卷所设计题目共20项,问卷题目涉及范围包括:(1)来源地情况;(2)英语学习的时间跨度;(3)曾受过何种程度的英语教育;(4)曾就读中学的师资水平如何;(5)英语学习的兴趣;(6)英语水平的自我估价;(7)英语听说状况及主要问题;(8)语音是否标准;(9)平时是否使用普通话交流。问卷设计均为选择性回答问题,允许调查对象多选。

本研究还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口语演讲比赛,请英语专业的教师对其60名学生进行了打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16名。

将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得出如下的结果:

(1)来源地情况:济宁医学院英语专业为省内招生,学生均来自于山东省内。其中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于城市,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于农村。

(2)英语学习的时间跨度:学生均受过6年以上的英语教育,其中四分之一的学生受过接近9年的英语教育,这部分学生均来自于城市地区。

(3)曾受过何种程度的英语教育:学生均受过中学的英语教育,其中四分之一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英语学习,这部分学生均来自于城市地区。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接受过不同等级英语辅导班的培训,这部分学生也大多来自于城市。

(4)曾就读中学的师资水平如何:城市来源的学生,他们在中学时期的大部分教师都拥有本科学历甚至是研究生学历,有些学校在高中时期就配备了外籍教师;农村来源的学生,他们在中学时期的教师多是师范学校毕业,少部分具有本科学历。

(5)英语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了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只有少部分在口语比赛中名次较为靠后的学生,表现出了一些消极的情绪。

(6)英语水平的自我估价:城市来源的学生大多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的评估高于自己本身的等级,表现出了极大的自信;农村来源的学生在作出自我评估的时候较为谦虚,普遍低于自身的水平,提出了自身可能存在的很多问题。

(7)英语听说状况及主要问题:城市来源的学生大多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接触了听力,少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与外教交流的经验和能力,还有2名学生具有在国外短期留学的经历;农村来源的学生在中学时期极少接触到听力口语方面的练习,在口语交流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8)语音是否标准:通过口语演讲比赛可以清晰地看出,大多数学生的语音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元音的发音方面。城市来源的学生在发音的准确度和清晰度上都高于农村来源的学生。

(9)平时是否使用普通话交流: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使用地方方言,这一部分学生在英语的语音上体现出了自己方言的特征。

此项研究预计是对济宁医学院及其山东省部分综合类型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的入学基础、背景状况、入学后的课堂反映及对待英语的态度等方面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它对于我们动态地了解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状况,指导当前的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本调查现今仅选取了济宁医学院英语专业2009级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不一定能反映其他专业学生,甚至是全国其他院校的情况,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能引起更多的外语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关注,在此方面作更深入的调查,作进一步的分析。

摘要:本文作者对济宁医学院及其山东省部分综合类型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新生的入学基础、背景状况、入学后的课堂反映及对待英语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 对于动态地了解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状况, 指导当前的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调查仅选取了山东省部分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 其结果将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一定能反映全国其他院校的情况。旨在能引起更多的外语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关注, 并在此方面作更深入的调查, 作进一步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教育背景,学生来源,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赵忠德.中国英语教学的症结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0) :41-42, 45.

[4]朱菊芬.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J].外语界, 2003, (1) :40-47.

[5]郭丽.大学英语校内侧试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 2003, (2) :76-80.

农村教育城市化工作计划 篇8

教材城市化倾向释义

何为教材城市化倾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王世光编辑认为其表现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新教材所需要的大量配套教学设备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但这仅为教材城市化倾向的外在表现,以此为载体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城市化才是教材城市化倾向的根本所在。因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区别于他群体的标志,是其存在的根基。价值观则体现一个社会群体以自身文化为基点,对他文化所秉持的态度。如果文化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向他文化、他群体发展或靠拢的倾向,最终必将导致该社会群体的变异。所以,教材的城市化倾向应是以教育内容和所需教育方式为载体的文化观和价值观的城市化倾向。

教材城市化倾向的影响

(一)从教育层面来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公平是教育世界的永恒追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城市化倾向教材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损害了农村地区受教育群体的利益,这必然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表现在:

1.加大城乡教育差距,形成马太效应

城市化倾向教材因其内容以城市文化为背景,以城市生活为主题,外在于农村儿童生活范围,而如建构主义者所言:“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我们不能离开实际生活而在头脑中存在抽象虚无的、孤立的事实和理论,我们学习的是已知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类确立的信念。人类的学习不能离开生活而存在。”因此,以城市文化生活为题材的教育内容,让农村孩子感到陌生难懂,从而出现思维障碍,无法形成知识建构,致使一些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甚至辍学。

教材中虽也有农村题材的内容,但城市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他们可从电视、网络等途径中了解,还可通过祖父母、父母、教师等获得关于农村的信息。而在农村,电视尤其是电脑普及率低,且孩子的祖辈、父辈及大多教师也一直生活在农村,他们不能解决农村儿童对城市化教育内容的困惑,不能排除其学习障碍。此外,许多农村地区教学设备落后或奇缺,教材所要求的某些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实施,更加剧学生学习困难。因此,这加大了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形成教育区域上的马太效应。

2.加剧教育选拔功能,改变基础教育的初衷

有些孩子由于自我调适性较好,适应能力强,教育内容的他文化倾向未能成其学习障碍。这就形成教材对学生的筛选: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根据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熟悉度不同,学习的难易度也不一样,最终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也就不一样。因此,城市化倾向教材无意中形成的筛选作用就促使了基础教育的选拔功能,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也扭曲了基础教育要为每一个儿童身心发展奠基、全面提高儿童综合素质、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初衷。

(二)从个体成长来说,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养成

城市化倾向教材使“教育过程成了少数人的快乐,对多数人而言则是疲惫不堪的努力,并伴随着失败和被蔑视”]对教材“水土不服”而学业不良的学生往往负有巨大心理压力或产生自卑情绪,心里也被埋下了弱肉强食的种子,以致将学习看作是与他人的激烈竞争,而非自我发展的途径。

此外,教材中出现的具有城市化背景的事物明显代表着现代生活的特征,而描写农村生活时则“局限于种树、种田等田间体力劳动以及自然的东西如自然景物,与动物有关的情景与故事,这似乎给人一种暗示:农村代表的是原始的、自然的、落后的,而城市代表人文的、现代的、高速发展的东西”。这使心理尚未成熟、事物辨别能力差的儿童有如此意识:向往与羡慕城市,认为城市就是幸福生活的代表;鄙视农村,认为农村是愚昧落后的象征,甚至埋怨父母将自己生在农村。这就失去了儿童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兴趣,失去了其健康生活态度形成的有利条件,不利于发挥个体创造性,不利于良好心理素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三)从文化层面来说,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

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是该群体生活延续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动力。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在这一社会里产生和发展,所以,它带有浓重乡土味道,寄附于乡村生活。当城市化倾向的教材携带着非中观的价值取向使大多数人不再热爱,甚至鄙视乡村生活时,以此为主要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必然面临一场劫难。

教材城市化倾向的应对策略

(一)编制教材应广纳谏,宽取材

有学者认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参照系上有“唯西方中心”倾向,“西方化意味着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城市化”。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指向的课程,并不完全适合于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我们在吸取别人课程理念的同时应有自己本土的立场。当然我们不能因农村孩子不熟识城市文化而编制两个版本的教材。但我们可在教材编制队伍中广泛邀请农村教育工作者加入,丰富和壮大教材编制队伍,在保障教材具有前瞻性的同时更具有普适性。

教材编写除了广纳谏,还要宽取材。使以教材为载体传播的文化不仅能引领现代生活的方向,还能汲取传统之精粹。在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乡村地域文化中原本就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的乡村教育体系正包含着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外来文化与以民间故事为基本内容的民俗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外来文化的横向渗透与民俗地域文化的纵向传承相结合,学校正规教育与自然野趣之习染相结合,专门训练与口耳相授相结合,知识的启蒙与乡村情感的孕育相结合”。各种自然人文景物,民俗风情都是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二)教育投入应将重心转向农村

“众多的不公平或不正义或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而政府通过运用政策杠杆可以对教育资源进行或者允许或者限制的调控”。[8]长久以来,我国施行重点、示范学校建设制度使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向城市倾斜。在基础教育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今天,我们不能再走“效率优先”之路,应充分关注农村教育,将教育资源分配重心转向农村,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进而提高农村、乃至全国基础教育质量。

1.转变教育投入制度,改善农村教育教学设施。

在许多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还局限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只有教师和教材,无法多途径地了解城市生活,对城市化倾向的教材内容必然产生困惑。而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中,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财政负担,省里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甚少。但当前我国财力分配格局中,中央和省级掌握了主要财力,却基本摆脱了负担基础教育经费的责任,如此,怎能解决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怎能改善其教育教学设施?因此,若改善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改变当前基础教育投入制度。

2.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广大农村有着城市未有的独特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及资金而仅限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口号式宣传。因此,各级财政及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力度。促使农村学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如开设劳动技术课,职业技术课等,将农村广阔的生产生活场地作为农村学生的实验基地,将依靠农业致富的带头人作为校本课程的师资。改变当前农村孩子被挤下升学 “独木桥”之后面临“种地不如老子,养鸡不如嫂子”的尴尬境地。

3.寻求多种途径,加强农村师资培训。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使他们普遍感到水土不服,教材城市化倾向更是加重其从教困难。因此,要想改善农村教育,必须加强教师培训:让他们带着农村教育教学的问题走出去,带着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及方式方法归来。但在此过程中,应寻求各种措施避免师资培训形式化。此外,由政府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来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并避免农村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失。

(三)各科教师联合,共同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取向

上一篇:镇多措并举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和培养下一篇:项目班子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