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角的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7-22

第七册《角的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9篇)

第七册《角的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在教学本课时,当学生读出“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自由驰骋。辽阔的原野似乎归他们所有,他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时,他们说从中体会到了骏马的强壮,我接着问:“从哪体会到的?”他们就找到了“剽悍强壮”“腿粗如桩”这两个词。接着我继续问:“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又读,说读出了马多,从“成群”这儿体会到的,然后我引导他们把自己的这些体会读出来,他们一下子就读好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从读中感悟到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美,连动物都生活得如此惬意,真好!

第七册《角的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一、创设情境,辅助想象

1.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润物细无声。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动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根据中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采取故事导入的方法。

学生对神奇的故事很感兴趣,我开始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有一天,一个叫文文的小朋友去野外旅游。突然,一阵龙卷风刮来,飞沙走石(出示飞沙走石的图片),他被卷进了一条隧道。原来那是一条时光隧道。进了时光隧道,他进入了未来的世界(出示图片)。他看了很多未来的东西,想看看他看到什么吗?”故事导入、图片展示,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一种启发,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喜欢看奇特的东西,这节课的故事导入以及图片展示无疑是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学,情不自禁地进入课堂的学习。从一次次磨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导入都比较感兴趣。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分享给大家,种种鲜活的想象渗透着创想之美。

2. 图片激发,引导创想

本次习作课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把事物写具体,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我采用了范文引路,让学生自主探究什么叫做把事物写具体。先出示范文,请一位学生朗读,接着向其他学生提要求:“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他有没有做到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觉得他哪些方面做得好?他把汽车的什么特点写得具体?你能把这些句子读出来吗?”提问由整体到局部,逐层深入,犹如剥洋葱一样,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一步步解开,而学生对于这种方法的习得是以亲身体验为前提的,因此领悟会更深,为下面的写作练习作好了铺垫。

(1)图片展示,点击思维。

未来的事物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都想过,但脑海中可能没有清晰的影像,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出示了会飞的汽车、带车轮的鞋子、海绵的鞋子等图片,启发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树立对于未来物品的构想。

(2)集思广益,互相启发。

看过图片后,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趁此机会,我问学生:“你对未来的什么事物感兴趣?”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房子、汽车、鞋子、床……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心里定下自己对未来事物的设想。通过这两个环节,突破了学生思维狭窄的难点,也达到了拓宽写作思路的重点。

二、范文引路,教会方法

1. 巧用范文。

如何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学习范文?我们在课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以故事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入情景,乐于学习。情景创设如下:“文文小朋友从未来回来后,把他在未来看到的汽车写了下来,你们想看吗?”这样的方式,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看得很认真,很专心。而且范文中介绍的未来汽车的功能很神奇,学生很有兴趣。

2. 学习方法。

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年级的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写了,但习作的篇章结构还欠缺条理性,因此给学生一个写作的示范是很重要的。在展示了文文小朋友写的《未来的汽车》后,我再问:“同学们,乐乐小朋友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未来的汽车的?”经过学生的回答,我总结了本次习作的方法—介绍未来的东西的外形、特点,让学生明白了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未来的东西。把事物写具体一直是学生的软肋,接着我就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范文怎样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评改结合,强化渗透

好文不厌百遍改。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本节课作文评改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评是为了改,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很重要。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想象的事物写具体,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展示学生习作,请小作者自己读文章,其他同学思考:你觉得这位同学的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你能把写得具体的句子读出来吗?”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进一步检查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巩固了学习方法,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点评作文的方法,为下节课的评改打下基础。

1. 选取典型。

学生写好了作文,评点是关键。评是为了改,因此,恰到好处的点评对于学生的习作提高大有益处。有典型性才有代表性,因此在选取学生的文章进行展示点评时,我精心挑选了这样两篇习作:一篇是把未来的事物的特点描写得很详细,但是外形介绍得不详细;另一篇是把未来的事物的外形和特点都写得很具体、神奇。然后问学生:“你觉得这篇文章好在哪儿?哪里还需要改进?”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一目了然。

2. 以评促改。

从课堂中学生对两篇习作的评价来看,他们基本体会到了其中的优劣。有位学生说:“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优点是把事物的样子写得很详细。”有位学生说:“我觉得他没有把这件事物的功能写清楚”等。通过此类评价,学生会引以为鉴,从这两方面去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这样的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对习作的评价和修改能力。

“角的分类”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依据角的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平角、周角的认识及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课件上这些是什么吗?(出示各种角。)

生:角。

师:还记得什么是角吗?它们由什么组成的?

生1:由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就形成了一个角。

生2:这个点叫顶点,两条射线叫角的两条边。

二、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角?这么多角,能不能给它们取名字?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分类。(板书:角的分类。)

三、自主探究

1.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师:下面请小组合作,拿出老师发的答题纸并测量出这些角的度数,填在对应的括号里,并完成分类。

师:哪组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下你是怎么分类的。

生1:我分成两类。

生2:我们组分成3类,第一类等于90°,第二类小于90°,第三类大于90°。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既然我们已经给他们分好了类,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2页,找出这三类角的名字分别是什么。

生:等于90°的角叫直角,小于90°的角叫作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师:你们能区别这些角了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两个同学一组,拿起老师准备的活动角,一个同学转动角,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名字。

2.认识平角。

师:下面老师用扇子来演示一下角,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它的名字,扇子完全张开时。

生:平角。(板书:平角。)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

师:那大家通过观察扇子的折叠过程,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生: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了。

师:你们能画一画平角吗?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一题,画平角。

师:同学们画好了平角,能测量它的度数吗?想想怎么测,讨论一下,看哪组的方法最多。

生1:可以用我们的量角器,一次就测出来了。

生2:可以用两个直角测。

生3:用3个60°的角测。

生4:我用4个45°的角测。

师:同学们很棒,用了这么多方法测量。

3.认识周角。

(课件出示平角。)

师:我们现在继续旋转,将这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又得到一个图形,这时还是角吗?同学们谈谈你的看法。

生:这是角,它有顶点和两条边,只不过两边重合了。

师:对的,这样的角叫周角。(板书:周角。)你们也能照样子画一个周角吗?

师:现在你们能测测周角多少度吗?(出示周角。)

生:能。

师:讨论一下,你们也能像平角那样,用很多方法测量吗?

生1:我们量角器测量两次就测出来是360°。

生2:我用4个直角测的。

生3:我用一个量角器和两个直角。

…………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举一反三,用这么多的方法测量出来周角的度数。

4.探究关系。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五种角的关系,并找出直角、周角、平角之间的倍数关系。

生: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师:对,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现在我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感受一下这种关系,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上台体验,教师喊口令:左手侧平举,向右转、再向右转,向后转。每次转动后问:左手所处的位置与最初的位置成什么角?

生响亮地回答:直角、平角、周角。

师:还有谁想上来体验一下?(生纷纷举手。)看来大家都想感受一下,那么我们一起来。注意我们一向提倡玩中学,玩中悟,希望玩好后谈谈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全体起立,左手侧平举……

生:两个直角相加等于一个平角的度数,两个平角相加等于一个周角的度数。

生:平角的度数是直角的两倍,周角的度数是平角的两倍。endprint

生:周角的一半是平角,平角的一半是直角。

师:角的分类上完了,你还有问题吗?

生:比锐角还小的角有吗?

生:比周角大的角还有吗?

师:你们的问题给老师一个启发,既然比锐角小的角,比周角大的角都是一个未知领域,我们就应秉着科学的态度,不能给它框死。知识无限延伸,像大海,我们所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真是学无止境。

师:同学们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真让我感动,关于角的学问多着呢!若感兴趣,下课还可以讨论。

四、反馈练习

师:老师现在来考考你们,好吗?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2.比听力:听角的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  91度  180度  45度  135度  90度  360度  89度+1度 150度

3.辨一辨: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4.综合训练: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的分类,同学们有很多发现。其实在数学中存在很多的规律,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谢谢大家,下课!

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进行转活动角、量角、分类、肢体表演等活动,并设计开放性问题:“怎么测量平角和周角的度数?”通过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感悟各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思维和空间观念上有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常见的5种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平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两种角看起来不像角,角的范围用肉眼看是比较抽象的。为了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的课件、小纸扇,两边颜色不同,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通过这样动态显示,使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亲自转动活动角,直观地感知平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周角的一边旋转一周后两边重合了。这样形象具体,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在学习活动中,虽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都掌握了根据角的度数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值得在以后教学中自我完善。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部分,要寻找更贴切的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角分类的兴趣。

第二,在探究各种角的特征的时候,可以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锐角、直角、钝角开始,并把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作为重点认识对象,而后引出更大旋转形成的平角和周角。由易到难更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第三,在教学各种角的时候,除了使用动画课件演示以外,还应该制作实物,让学生在摸一摸、画一画等多种实际活动中,更能准确地归纳出各种角的特征及其特殊关系。

第七册《角的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富有人文的经典文章,作者巴金通过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赞美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有这样几个优点:

一、主题突出、课堂向心力强

课堂教学中的一切环节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它们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和达成的方向。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课前预设的“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主题为中心,尽量使课堂中安排的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这一主题服务,比如导入部分的看漫画说话、教学的主体部分中的分角色研读、课尾的.写话延伸等,都能较好地体现这一课堂预设。由于课堂环节的向心力比较强的缘故,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也还是比较可喜的。

二、注重学情,体现自主意识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是新课标的突出理念之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指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所需要的。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将自己的体会用一两个词语展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概括、整理、分析,这一环节尽管细小,对于一堂课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却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做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组织教学,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是那样积极地上台,又是那样充满自信地写下词语,那一刻,我体会到,这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遗憾,有的是一时的反映迟钝,而有的却是自身对于教材研究的肤浅造成的,反思以后,觉得自己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进一步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凭借,同时也是指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自身是不是吃透教材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本节课中,在分析树这一环节时,我个人的理解是树很茂盛,也很大。因而在引导学生时,我本人也一直是预设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这两个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非常如愿地先体会树的大,接着体会树的茂盛,然而当学生一开始就讲树的茂盛时,我一下子“蒙”了,于是又引导学生先说树的大。其实,学生的茂盛比我原先的概括要好,树木的大不也说明了它的茂盛?为什么一定要将可以结合的特点分开来说呢?要求学生一定要分开说,这仅仅是因为教师之前的备课是这样安排的,代表的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这样的感受竟然在课堂中轻易地否定了学生更好的,也是更为恰当的感受,作为教师,我是何等的惭愧。

二、更为到位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我的教学理念,原先以为自己所设计的从学情出发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富有代表性的,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在写树时,出现了一个词语“翩翩起舞”,一个学生在写鸟时出现了“依靠、亲密”的词语,尽管在教学时我已经提问他们为什么想到写这个词语,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他们说,树叶在威风中随风摆动,似乎会舞蹈,鸟儿和树是互相依靠的,亲密的在一起……学生的发言是那样的精彩,而我却只注重对他们一时的评价,忽视了将这些发言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有力资源,如果能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再将学生的感悟回归到这些词语,我想这样的处理才真正做到了以学情为中心。

三、充分利用文本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文章是富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文章常常蕴涵着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感情因素,进而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在。然而怎样引导,最主要的方式还是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出发,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在语言的世界里走个来回。本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树的茂盛和鸟的幸福快乐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并不是很深刻的,我个人也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尽管学生最后能较好地说出符合文本的理解,但这样一来的理解更多的是来自多媒体、来自录像的效果,学生从文章语言中所感受到的实在是微乎其微。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篇5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习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习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平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3、不足之处

《角的分类》的教学反思 篇6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好。”在《角的分类》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对抽象的东西能知道一些,但从语言表达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后反思一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角”这个比较枯燥无味的新知识,我首先考虑到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我就设计了“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这样一个谜语,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抓耳挠腮,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猜谜语中,于是引出来——扇子。随即教师出示一把扇子,在手中摆弄着并质疑: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一下有把学生带入到思维当中,同学们根据二年级时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纷纷举手发言,不费力气的引出了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自己动手,亲历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并展示,让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师有意识的引导活动角转到平角时让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同学们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最后给出“平角”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操作边转动边说出平角的概念。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周角”概念。学生观通过自主观察体验得出:1周角=2平角,

1平角=2直角,1周角=4直角。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学生也能大胆放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积累经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研究者,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走向知识,亲历探究活动后,对周角、平角的概念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我把以前所见到的锐角、直角、钝角等一大堆都搬出来,混在一起,乱七八糟。当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形成了思维矛盾,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轨迹,产生求索动力,从而自主构建新知——对这些角进行分类。于是学生先直观感知到根据角的大小及形状将角进行分类,后自己意识到仅凭眼睛观察不够精确,还需根据确切的度数来区分,在知识形成的同时感觉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应用拓展,体验数学乐趣。

第七册第一、二单元数学教后反思 篇7

《数一数》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像。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教师再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模型是将数字概念更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方式,操作活动、图形、表格、实例等都可以用作说明数字的某些重要方面的模型。因此,本活动的全过程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加深印象。进位制是计数法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是有限的几个数字为什么能表示所有数的奥妙所在。

《人口普查》

“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而且应让学生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国土面积》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询问学生对国土面积的了解情况,并逐步引出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让学生读一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来体会改写的方法,可以提出: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然后,将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练习一》

第3题

为增加每个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本题安排的内容可以在同桌学生间开展。活动可以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一个学生读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以交换角色;第二步,一个学生写数,另一个学生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可以派代表在全班进行组间的比赛(其他同学做裁判,注意全员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线的认识》

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接着,可以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的三个图形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平移与平行》

教学中应安排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

《相交与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也可以让学生把他们观察到的生活中两条直线的相交情况画在纸上,课上再进行分类交流,进而引出“垂直”的概念。可以先安排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接着,可以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当然,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学习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OA垂直于OB”可记作“OA⊥OB”。

《旋转与角》

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包含平角与周角的图形,因此,在学生认识平角、周角后,安排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他们说说其中的角,对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平角、周角的认识有较大的帮助。

学生在说平角或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或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立柱形成了平角。当然,除了教师提供一些图片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平时看到的平角与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

《角的度量》

对于所量角的度数是看量角器内圈度数或外圈度数可引导学生讨论出如下两种方法:①若角的一条边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内圈度数;若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则看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外圈度数。②判断所量角是锐角或钝角,锐角的话选择较小的一个度数,钝角则选择较大一个度数。

《画角》

第七册语文第七组阅读教学备课 篇8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

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

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周恩来**报效祖国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

⒊解释词语: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⒊附:试改《一张画像》第四小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会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教学准备:

肖复兴的书<<日子的回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通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1)读后评议

(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做客)

(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指导朗读“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5、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我真的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1)“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①气象情况;②比喻动向或情势;③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

(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

(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学习本课生字

1、出示生字正音

2、归类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修改作文───改

一丝不苟

指点鼓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作品堪称楷模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乌塔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学难点: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教具准备:小黑板、地图。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打工挣钱

乌塔

周游欧洲 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

3.懂得自保、自救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板书设计: 2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语文园地七

●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

● 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小学自然第七册《鱼》教学设计 篇9

福安市逸夫小学

徐爱菊

一、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认识鱼类的外形及繁殖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鱼类的外形及繁殖的共同特征。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四、教学准备: 课件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观察过金鱼,今天我们来认识更多的鱼。(板书课题:鱼)

(二)学习新课。1、认识几种常见的鱼(1)课件展示:几种活鱼。谈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鱼吗?(2)观察、讨论: 这几种鱼的外形有相同点?

虽然它们不大相同,但外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我们见到的鱼,是不是都有鳞、鳃和鳍? 由此可以推想出什么?

小结:由于我们见到的鱼大多都有鳞、鳃和鳍,这样就可以推想:身体表面有鳞、头部有鳃、躯干有部有鳍是所有鱼的外形的共同特征。、认识鱼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1)讨论:

鱼生活在什么地方?鱼靠什么行动? 由此可以推想,鱼类还有什么共同特征? 小结:鱼终生生活在水里,靠鳍划水运动。

3、了解鱼的繁殖特征

(1)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鱼的繁殖。(2)观察:鱼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3)小结:用卵繁殖后代,也是鱼类的一个共同特征。

4.认识鱼的共同特征,形成鱼的概念

(1)讲述:通过以上观察、比较,我们知道了这四种鱼在外形和生活、繁殖后代方面的共同特征。自然界鱼的种类很多,你能根据对四种鱼的研究,推想所有的鱼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讨论、汇报

(3)凡是身体表面有鳞,头部都有鳃,都靠鳍运动,终生生活在水里,用卵繁殖后代的动物都是鱼。(4)填写课文的填空

(二)巩固、应用 课件展示——几种鱼

判断:哪些是鱼?

哪些不是鱼?

为什么?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金枪鱼、旗鱼、比目鱼、带鱼都是鱼 ; 乌章鱼、鲸不是鱼。

由此还可以知道:有些动物的俗名虽然叫做鱼,例如 鱿鱼、章鱼、鲸鱼 等。但是它并不具有鱼的共同特征,所以不属于鱼;有些动物的名字虽然不叫鱼,例如

海鳗、黄鳝等,但是它们具有鱼的共同特征,所以属于鱼。

自然界的鱼有很多种。有的鱼不是所有的特征都那么明显,例如 带鱼 的鳞就不明显,但是它的其它特征都很明显,所以它仍然属于鱼。

(三)布置作业

搜集各种鱼的图片,贴成图集。

板书: 鱼

上一篇:特色德育主题活动下一篇:高三叙事作文:愿望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