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分类教学论

2024-08-24

学习分类教学论(共11篇)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1

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我国教学实践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将人类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用广义性的三类知识区分出来, 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策略性知识。并且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在中学的各门学科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运用。教师普遍认为:这种学习论和教学论对知识体系相对明确的理科来说的确有极为显著的效果;而对以学习语言运用为主的语文学科来说, 由于其缺乏特别清晰的知识体系, 因而在使用上会遇到诸多不便。我在一开始接触这种理论时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于是, 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下, 我发现:选择语文学科中知识体系较为明显的语法内容作为突破口, 不失为初步运用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学论的一个好途径。下面, 就我在语文语法教学中应用该种理论的有关实践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一、语法知识的分类及不同的学习策略

语法知识也像其他知识一样, 可以区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我国的语法体系习惯于采用由字及词到句的学习体系, 在整个语法体系中, 需要学习直接陈述的知识较多。比如, 词性分为实语和虚词两大类;又如, 名词前面的修饰语是定语, 等等。这类知识对于学生学习更为复杂的语法规则具有基础性作用, 因而有极大的必要需要学生保持。而在这类陈述性知识中, 也有较为简单和比较复杂两种情况, 下面分别就这两种情况谈谈它们的不同的学习策略。

对于陈述性知识中较为简单的知识, 如“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使用组织策略的方法, 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归为一类整体, 找出他们的规律, 并且加以记忆;而“数词和量词”有相当大的联系, 将其归为一类记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比较复杂的陈述性知识, 我使用了多种策略相结合。如在学习“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时, 我将助词“的”等的用法加以介绍, 使之扩大对定语的理解, 便于学生记忆, 并且将定语及状语放在一起找到其联系, 使学生加深印象。

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中, 程序性知识占绝大多数, 而且这其中大多数属于规则学习。比如说“如何辨认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如何区分名词及形容词”以及“如何划分单句的句子成分”, 这些语法规则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语法学习的重点。对这些规则的学习我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采用例规法或规例法。比如说我在教偏正短语时先讲授规则:定语用来修饰名词, 而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前者称为定中式偏正短语, 后者是状中式偏正短语。然后通过各种范例加深理解, 使学生熟练掌握了两者的区别规则。

二、知识分类教学论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知识教学论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析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立的见解, 并且提出了认知教学的一般模式。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应用, 最后以一篇教案作为示例。

1.关于教学目标

语法教学主要是规则教学, 因而我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有必要的陈述性知识目标外, 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上, 并且用可以检测的手段式的语言来陈述目标。如:能运用基本语法规则区分复句的八种类型。

2.关于任务分析

任务分析是知识分类教学论极为强调的一个教学环节。任务分析也称作作业分析, 是指在开始教学活动前, 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掌握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详加分析, 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在任务分析中,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下面两条:

(1) 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的知识的准备。在语法学习中, 这一条的分析尤为重要, 它甚至关系到学生的这节课能否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比如说在上短语的辨析课时, 学生起码要具备分析词性的能力, 词与词的组合能力, 而这些, 就是该课的起点能力, 只有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这种能力才有可能圆满达到本课短语的辨析的目的。

(2) 分析使能目标

在起点能力及终点能力之间, 学生还有许多知识技能尚未掌握, 而这些知识技能又都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我们把这些界于起点和终点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例如在学习单句的句子成分划分时, 能找到主语和谓语部分的关键性词语就属于使能目标。一旦以上几项都弄明白清楚了, 教学的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3.关于教学过程

一节课的实施最终还是要诉诸于教学实践。因而, 在分析完教学目标后, 任务分析便有了清楚的概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教学过程, 完成教学目标便成为最主要的了。在语法教学中, 我特别要提出的是要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来使学生掌握并且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三、教学实例单句的结构 (一) [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能说出单句的六种成分的名称, 并且能写出单句的六种成分的符号。

2.能运用基本的语法规则划分一般性的动词谓语句的句子成分。

[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1) 学生能正确地辨认名词、动词等基本词性。

(2) 学生能区分偏正短语的两种基本类型——定中式偏正短语和状中式偏正短语。

(3) 学生能区分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

(4) 学生能将主谓句分为主语和谓语两大部分。

2.使能目标:

(1) 学生能找到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中的关键性词语。

(2) 学生能说出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的区别。

3.学习类型:

“语法规则”的学习课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原有知识

1.回答: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属于什么词性的词:

(1)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拿起这个武器。

(2) 他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辨析下列两组偏正短语各属于什么形式的偏正短语, 并口头说明原因:

光滑的蚕丝 非常伟大

亲自参加 新课题

3.区分下列两组短语哪个是动宾短语, 哪个是后补短语

理解透彻 读三篇

理解故事 读三遍

4.将下列句子划分成主谓两大部分:

(1) 火车开了。

(2) 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师:评价学生完成以上的各项练习。

(二) 告知本课教学目标

师:同学们, 你们已经知道了短语的结构, 也能将一个主谓句划分成两大部分, 那么, 其实句子不仅仅是两大部分可以理解的。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单句的六种成分以及他们的各自的符号表示, 并且, 我们还要学习一些语法规则, 用以来分析一些常见的动词谓语句, 为我们以后学习更为复杂的单句打下基础。

(师:挂出小黑板, 板书本课两大教学目的)

(三) 呈现新知识, 指导有关概念和规则的习得

1.单句一般有六种常见的成分:

板书:主语 谓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它们的符号分别是:

( ) [ ] < >

要求学生将六种成分名称及符号当场记住

2.将下列两个句子划分为主谓两大部分:

(1) 火熄灭了。

(2) 那一大盆火熄灭了。

要求学生找出主语部分中的中心语, 辨认主语部分的短语类型。

问:定语通常在什么位置

明确:定语是在主语中心语的前面作修饰性成分。

3.将下列句子划分主谓两大部分, 并要求划出定语, 找出谓语部分的中心词。

(1) 机灵的小兔子飞快地跑。

(2) 身材苗条的她在那里跳舞。

师:在划好主干成分后, 请学生分析中心动词之前的修饰语, 问:这个修饰语是什么成分

明确:状语是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修饰性的成分。

4.将下列句子划分主谓部分, 并且划分定语和状语部分。并且思考中心动词后的成分:

(1) 蔚蓝的天空轻轻地飘着几朵白云。

(2) 饥饿的狐狸把眼睛睁得特别大。

师:第1句和第2句动词后的成分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宾语是用在谓语后, 被谓语直接支配的对象。

补语是用在谓语后, 补充说明谓语的数量、性质和状态等。

5.使用以上符号, 分析下列句子:

街上的彩灯忽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6.教师归纳语法规则:

句子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定在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四) 巩固和检测新知识

1.句子的成分基本有、、、、、。

2.用符号表示法划分下列句子的成分:

(1) 杭州有风景秀丽的山水。

(2) 这首诗写得很有情趣。

(3) 爱护公物是每个青年应有的美德。

(4)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我们的身上。

(5) 她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艰苦工作。

(五) 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般性的动词谓语句的成分划分, 请同学们默记一下自己今天所学的知识, 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 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单句的结构 (一)

句子的成分:

主语: 谓语:

宾语: 谓语动词所直接支配的对象, 用在谓语后

定语: ( ) 用在主语或宾语中心语之前, 作修饰性成分

状语:[ ]用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修饰性成分

补语:< > 用在谓语后, 补充说明谓语的状态、性质、数量。

(四川省万源市河口中学)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2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作肯定和否定的分类。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0个穿戴不同的贴绒男女娃娃;绒布1块;标记图数张(如图);每个幼儿1支水彩笔。小塑筐10个;各种颜色的积木若干;蚂蚁头饰6只。幼儿用书、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10个贴绒娃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娃娃的外表特征,然后学习分类。

1.启发幼儿说说这些娃娃有什么不同,如有的穿红衣服,有的不穿红衣服;有的戴帽子,有的不戴帽子……

2.想一想,把这些娃娃分成两组,广组是这种特征的(要穿红衣服),另一组不是这种特征的(如不穿红衣服),<教案来.自:banzhuren教案网>可以怎么分,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

3.请个别幼儿按不同标准分类后,在黑板上演示,然后教师贴上标记图。

二、使用幼儿用书第14~15页,给物体分类。

三、《蚂蚁搬粮》。

1.教师扮演蚂蚁妈妈,请5名幼儿扮演小蚂蚁,小蚂蚁按蚂蚁妈妈的要求去搬粮食。例

如:请小蚂蚁把红颜色粮食(积木)放在一个筐里,不是红颜色的粮食放在另一个筐里。教师改变要求,幼儿不断改变分类方法。

2.幼儿轮流扮演小蚂蚁,比一比哪个小蚂蚁搬粮食又对又快。

3.小结蚂蚁搬粮食的情况。

课后反思:

教师应在活动之前基本推测到活动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全班孩子同时参与的活动,一定要有足够大的场地,这样不会显得拥挤。我之所以想到这样调整,是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调整会让活动开展的更加顺利,能进一步的实现预期的效果。在每次的活动后,教师不但要对活动进行反思,而且还要记录在案,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便在以后类似的活动中不会范同样的错误。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应用方法

G633.6

分类讨论属于数学思想中的重要一种,主要是针对数学相关对象做异同点的分类划分思想运用,依据每一种类别做对应的求解与分析后获取答案。在高中教学中分类讨论思想运用广泛,贯穿与整个教学。分类讨论可以将较为复杂的知识材料进行有效分解条理化,进而有效的为解题提供更清晰的思维状态,在高中数学中应用广泛。

一、分类讨论思想的定义运用原则

分类讨论思想属于数学思维方式的一种,主要是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针对讨论对象无法有效采用统一性分析操作时,需要将研究对象与问题划分为多个部门,而后针对各部门做对应的细化分析,一直辅助问题的解决。

分类讨论思想运用需要保证同一性、互斥性、层次性与相称性。同一性主要需要让分类依照统一标准开展,不可以存在分类标准的差异性。互斥性则代表分类之后的子项需要保持不相容的特点,各子项之间存在排斥状态,不能存在子项的同属状态。相称性主要是在分类后需要各子项所具有的外延总和应该与母项相同状态的外延。层次性则表示分类中可以进行多次与一次分类。一次分类是针对讨论对象做一次分类处理,而多次分类是将分类后的子项再作为母项做再一次的分类处理,一直分类到其达到更为清晰明确与理想为止。一次分类主要针对简单讨论对象而言,而多次分类主要针对复杂讨论情况,可以将讨论对象的外延做互不矛盾的持续划分,直到其无法再分类为止。

二、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范围

分类讨论可以运用在数学概念的定义中,或者因为条件局限而导致分析受阻,可以通过分类讨论来达到定义了解的清晰化。其二,可以运用在运算与证明中,如果无法有效清晰的做好对应证明处理,可以通过分类讨论来将内容阐述或者运算处理清晰化,分析不同条件与情况下的解题分析。其三,在对于点、面或图像缺乏确定位置关系,或者在存在多种可能状况下,需要通过分类讨论来分析具体位置关系状况。例如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表现为交叉、平行与重合;线与曲线之前可以存在相切、相交与相离等状况;同时不同的图形在空间位置上也会存在一定位置关系;在二次函数中也会由于定点的差异而导致最终值的变化。其四,可以运用在数学定理、公式与函数性质等各方面。一般在数学定理与性质上的讨论会存在条件局限,因此在分析中,需要对内容与公式的符合情况做有效讨论。其五,在参数值产生改变下可以使用,在方程、函数或者不等式中会由于参数值的差异而导致结果的变化,因此需要分类讨论。

三、分类讨论思想运用方法

1.依照规范步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分类讨论需要依照一定步骤,首先,需要对分类讨论对象做对应领域划分与定义,确定其归属的知识点内容。其次,按照对应领域标准做科学合理的划分,在分类中需要避免重复性问题,保持各子项的独立性与不相关性,同时要避免存在分类情况的遗漏,保证分类的完整性。其三,需要对分类做对应的细致分析求解,依据不同情况做各子项结果分析。其四,需要对所有分类子项分析结果做汇总分析,从而对整个研究对象得出最终结论。

2.课堂教学中渗透

在分类讨论的使用情况下,课堂教学运用较为广泛,同时该使用可以达到一定示范作用,提升学生的模仿与学习能力。这种分类讨论不仅仅是将分类讨论思想运用在具象化的提醒或者理论中,更是需要强调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分析能力。同时在分类对象的选择上需要依照统一性标准,避免重复、遗漏,要保持层次性,避免越级讨论等问题。要指导学生对知识有更灵活的整合分析与归纳能力。不仅要进行常规应用题类别的教学,同时需要强化专题训练,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做更为系统深入性的分析,从而对不同的数学模型与提醒做有效的分类总结。利于学生找准不同知识点与题型的特点,从而快速有效的分析内容而得出结论。要充分的了解数学教材中所含有的分类讨论素材,其中包括公式、习题、定义与相关数学法则,需要不断引导与强化学生自身的分类讨论思想,通过单个应用题就可以让学生展开不同解题方法的分析讨论,进而对一种题型内容的解答方式做深入全面的分析总结。例如,在章节知识点开始,可以对本章节学习的知识点做汇总分析,分析不同类别知识点的联系图,让学生对知识点学习内容范围做有效的准备。在章节知识点学习完后可以对整体学习的知识点做汇总分析。

3.课下习题与生活中渗透

除了课堂教学中渗入分类讨论思想,在课下习题中也可以充分展现,需要充分的把控该思想运用的时机,达到分类讨论思想效果的巩固。一般情况下课下习题可以针对课堂分类讨论思想教学运用情况做对应的配套强化,让学生学习该思想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深入掌握与灵活运用。可以在习题的完成要求上做一定规定,适宜的做好分类讨论思想运用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高中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针对生活现象与问题做有效的分类讨论思想运用,让数学思维来源于生活,同时更好的回归到生活中。将数学问题依照一定科学标准划分为多个领域,而后再针对多个领域做针对性异同分析,而后做对应的分类总结。尤其是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分类讨论来理清思路。

四、结束语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广泛,可以有助于学生解析繁复问题,理清分析思路,促进数学与知识理解与运用的效率与效果,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数学思维方法。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做对应的引导,让学生掌握该思维方式的技巧,提升思维运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光华.浅谈分類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4,(z2):39-39.

[2]祁义和.高中数学思想方法之分类讨论思想[J].东西南北·教育,2014,(4):39-39.

[3]陈志鸿.探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2):138-139.

作者简介:

试论高校教学档案的分类及其特点 篇4

一、教学档案分类

教学档案资料分类是一门个学问。目前, 教学档案资料在大体上可分为教务档案、考务档案、实践教学档案、教学研究档案、师资队伍档案和招生就业档案六种类型。为了更加明确研究对象, 我们对其再加以细分。

从内容上, 我们将教务档案分成日常教学档案、教学管理档案和教学运行档案等三类。日常教学档案具体包括调课表、补课表、请假单、排课、任课和外聘教师等具体内容。教学管理档案指的是教研室主任管理规定、任课教师责任和义务、本科生导师聘任和考核、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具体内容。教学运行档案包括教学例会、教学督导、工作量核算、教学补助发放和执行和处理相关教务文件等内容。

从工作范围来讲, 考务档案可分学校考试资料档案、社会考试档案资料和学籍资料档案等三大类。学校考试档案具体包括考试安排文件档案、期中期末考试考查资料档案、补缓考考试档案和重修考试, 以及毕业清考档案等四种内容。社会考试档案可分为技能类、专业类和职业类等三种类型。技能类考试档案主要包括计算机和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档案;专业类考试档案指的是专业英语、专业俄语、专业阿拉伯语、专业日语等外语类专业考试的档案资料;职业类考试档案具体包括医学资格考试、秘书资格考试、会计资格考试、法律资格考试和工程师那资格考试, 以及翻译资格考试等资格考试档案资料。

实践教学档案是后来发展实践教学大潮中形成的新型教学档案类型, 虽然一直有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档案, 但是内容单薄、形式单一。随着大学生实践创新竞赛、科研项目和科技展览等课外实践活动的发展, 实践教学档案日益增多。实践教学档案可分为实验课程档案、实习资料档案、毕业论文档案和课外竞赛项目档案等四大类。实验课程档案是由实验大纲、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记录和实验指导记录等档案组成的。实习档案资料包括实习计划、实习记录、实习鉴定、实习汇报和实习总结, 以及实习预算等档案。毕业论文档案显得最为丰富, 按时间顺序来看, 其包括选题表、下达任务表、开题报告表、开题报告记录、指导记录、导师评语、同行评语、论文答辩和论文答辩成绩等资料的档案。课外实践教学档案是由课外各类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第二课堂教学资料的档案组成的。课外竞赛具体包括外语朗诵、演讲、机器人竞赛、计算机设计比赛, 以及数学建模比赛等内容, 大学生创新项目档案是由国家级、省级和校厅级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档案资料组成的。

教学研究类档案可分为教改项目类档案、质量项目类档案和专业申报类项目。教改项目包括教学研究论文和著作类档案、教学获奖类档案和教学研究项目类档案等三大类, 教学研究论文著作类期刊论文、论文集、教材、论著和教学工具书等内容;教学获奖类档案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厅级教学获奖文件资料档案;教学研究项目类档案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厅级研究项目档案资料。

招生就业类档案可分为招生和就业等两类档案。招生类档案具体包括招生计划、招生简章、招生宣传、招生法规, 以及招生程序及分数线等资料档案;就业档案是由就业安排、就业规划、就业培训、职业规划、就业信息、就业文件、就业招聘活动资料和就业调研报告, 以及就业总结等资料档案。

师资档案可分为教师岗前培训、进修、攻读学位、出国留学、支教教学和教师管理规定, 以及教师发展规划等资料档案。

总之, 教学档案资料异常丰富, 分类细致而全面, 内容复杂。我们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其基本特点和规律加以论述, 提出一些整改建议和意见。

二、高校教学档案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

高校教学档案种类极多, 内容复杂。教学档案从过去简单的学籍成绩档案发展成考务类档案、教务类档案、师资类档案、实践教学类档案、教学研究类档案和招生就业类档案, 其中涉及到教学管理文件、教学运行文件、教学实践文件、教学项目类文件和教师教学进修培训类文件等很多细致资料档案。

2.复杂性。

以往的教学档案指的是主要以文字表述类纸质材料, 但现在的教学档案有文字的、有图像的、有音频的、有视频的, 甚至文字图像音视频混合类的文件, 显得越来越复杂。目前, 我们不仅要保管纸质教学档案材料, 而且图像图片和音视频的电子档案和光碟都要予以保管。除了档案袋之外, 我们要用光盘、硬盘或电脑加以储存。

3.时间性。

高校教学工作有时间规律的, 一年两个学期, 上个学期以迎接新生、开学、期中教学检查、期末考试和论文开题等教学工作为主, 下个学期正常教学、毕业生实习、毕业论文答辩、教学总结会为主的。当然, 两个学期都有相同的教学内容, 如补缓考、重修、教学检查、教学督导、课堂教学评教和社会及职业考试等事项。因此, 教学档案遵循这一时间规律日渐积累。

4.专业性。

教学档案专业性在如下三个方面得以表现:其一, 教学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强的工作,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个专业工作。其二, 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 再加上国家要求专门档案人员保存和管理档案材料。其三, 国家职业资格职称评审有档案馆馆员 (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和研究馆员) , 这充分说明教学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工作。

5.系统性。

教学工作是一个由专业、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等因素组成的系统工程, 因此, 这些环节产生的文件自然形成一个系统的档案资料。最近, 我国网络办公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得以长足的发展, 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网络办公, 这种转变对教学档案工作又增加了一个档案管理系统工作。

总之, 高校教学档案的分类较多, 种类较细, 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泛, 管理难度较大。随着我国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高校对教学档案工作予以重视和关注, 设立了档案馆或档案室, 分门别类地保存和管理教学档案,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象。本文对教学档案加以细致全面的分类, 论述了高校教学档案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这可能对教学档案管理、保管和研究将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惠玲.档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郭莉珠.档案保护技术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曲秀芝.高校档案异地备份可行性方案研究[J].城建档案, 2012 (01) .

[4]胡翠华.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城建档案, 2012 (02) .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5

2011

1、理想实验法

2、科学素养

2012

1、科学素养

2、理想实验法

2013

1、前概念

2、个人成长记录

2014

1、前概念

2、元认知

2015

1、理想模型法

2、迁移

2017

1、科学素养

2、迁移

2018

1、前概念

2、迁移

简答题

2011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简述物理学科一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3、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4、物理概念教学大体经过哪几个阶段?

5、物理课堂引入的基本技能有哪些?

6、新理论物理课程改革中评价的新理念有哪些?

2012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2、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3、物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物理规律教学大体经过哪几个阶段?

5、物理课堂引入的基本技能有哪些?

6、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评价的新理念有哪些?

2013

1、如何理解“科学探究”

2、简述物理概念教学大体经历哪几个阶段?

3、什么是兴趣?怎样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把初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高度概括为一句话,是什么?该目标分解为三个维度的分目标,分别是什么?知识目标分为哪几个水平层次?

5、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6、物理学习活动中学生实验能力包括哪些?

2014

1、简述物理学科的一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

2、简述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间在目标上存在的区别。

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简述物理规律的教学阶段有哪几个?

5、简述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技能有哪些?

6、简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材的特点有哪些?

2015

1、《课程标准》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2、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目标,其中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下着重关注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活动过程、掌握相应的活动方法、培养相应的能力。

请你简要概述其中包括哪些过程、方法与能力。

3、何为前概念?请举出2个实例说明前概念与中学生学习物理之间的冲突。

4、简述物理概念教学大体经历哪几个阶段?

5、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6、评价的类型有哪些?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评价的新理念有哪些?

2017

1、《课程标准》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包括哪些方面?

2、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目标,其中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下着重关注让学生经历一定的活动过程、掌握相应的活动方法、培养相应的能力。

请你简要概述其中包括哪些过程、方法与能力。

3、何为前概念?请举出2个实例说明前概念与中学生学习物理之间的冲突。

4、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评价的新理念有哪些?

5、我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新理念有哪些?

6、中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2018

1、简述物理学科所强调的思想方法和能力有哪些?

2、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3、人们总是倡导“把趣味性归还给学习过程”,这就是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原则。请简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增强趣味性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4、简述物理概念教学大体经历哪儿个阶段?

5、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评价的新理念有哪些?

6、请结合下边的案例说明您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案例】下边概括了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该教师对白己教学思想的解释:

首先,课堂教学的前半段时间是初步建立新知识。该教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说明实验现象的特点,然后进行总结、得出本节课的新知识,由此完成新课教学。

然后,课堂的后半段时间是巩固练习。教师先讲解一道例题,再让学生模仿练习三道题。

教师本人认为这堂课属于探究式教学,前半段有实验,因此叫做实验探究;后半段是笔纸练习,因此叫做理论探究。

您认同他的观点吗?您认为这堂课是否属于探究式教学?请说明理由。

论述题

2011

1、简述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依据。

2、阐述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最关键的要素,并设计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探究教学过程。

2012

1、阐述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最关键的要素,并设计一个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案例说明之。

2、简述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依据。

2013

1、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中学物理课程的价值是什么?

2、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请你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条理念的;并请你结合初中“力”的概念和教学谈谈根据这条理念应该怎样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说明:某版本初中“力”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的作用效果)

2014

1、简述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依据。

2、阐述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最关键的要素,就初中物理一节课探究式教学说明之。

2015

1、物理学习活动中学生实验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2、阐述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操作程序和最关键的要素,就初中物理“压强”一节课探究式教学说明之。

2017

1、物理学习活动中学生实验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2、什么是探究式教学?请针对初中物理“压强”一节设计探究式教学过程,并进行解析。

2018

1、物理学习活动中学生实验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6

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性散文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以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依据,从文体的视角来对议论性散文的教学进行反思和建构,遵循“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基于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规律的议论性散文的阅读实践”的逻辑,来确定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一)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启示: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学习的结果导致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成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认为,中小学教学应该以智慧技能为中心,智慧技能学习具有层次性:从辨别开始,其后依次是掌握概念和规则,最后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高级规则。掌握概念和规则并能熟练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是智慧技能学习的本质特征;以智慧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设计必须反映智慧技能学习的这一本质特点。①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我们所说的培养语文能力,其实质就是形成智慧技能,也就是运用概念、规则来读写的能力。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②即师生从具体的课文(“例子”)中归纳概括出有关读写的概念和规则,并用来指导阅读与写作,在读写实践中形成能力。

(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

根据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我们认为高中语文读写的重点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是一种高级技能。在教学中,要按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过程来设计课堂教学,即经过习得阶段、转化阶段、运用和迁移阶段来培养学生能力。我们依据这一学习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教学设计的原则,探究高中议论性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改进的环节,形成了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

1.习得阶段: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理解、归纳有关的概念和规则。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第一步,是要通过多篇课文的阅读,掌握议论性散文的概念,把握其文体特点(规则)。语文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认为“例规法”更好,即让学生在一类文章的学习中逐渐感知和归纳,从多篇课文(即叶老所说的“例子”)中习得支配其读写行为的概念与规则,即“举三反一”。

2.转化阶段:运用有关的概念、规则进行练习,教师及时反馈。从例子当中归纳、概括出概念或规则,仅仅是举三反出了“一”,要让这“一”支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行为,还需要进行练习,促进概念、规则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老师要及时进行反馈和校正。

3.运用和迁移阶段:在新情境中独立运用,形成技能。在具体的读写任务中,学生对规则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结论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能把已内化的规则迁移到更高级的问题解决之中,在材料取舍、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中综合运用各种规则,形成了较强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中我们一直强调多读多写,但是“读什么”“写什么”,如何“多读多练”才有效,学习心理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练习,是学生读写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课堂之外的“用”语文,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二.按照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规律,设计议论性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

(一)议论性散文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

阅读教学应从“辨体”开始,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门径和抓手。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感受文体、解读文体、欣赏文体的过程,就是通过把握文体特点更好地进入作者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对阅读中把握文体重要性的论述有很多,如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文体是作者与读者互相交通的桥梁”。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与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读等于未读。”③具体到高中议论性散文的教与学,如不掌握其文体特点(也就是“这一类”文体的概念及规则),阅读将无章可循,阅读教学也不得要领。我们对该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是:

1.符合高中阅读教学的规律,注重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掌握读写规则,提升语言素养,由“道”及“文”,重在“文”(也就是读写规则的学习)。

语文课堂上概念、规则的例证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还是课文这类例子。与其他学科以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材不同,语文学科是选择单篇课文作为教材,每一篇课文涉及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诸多要素,文本价值的丰富性与教学目标的隐蔽性并存,既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导致了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盲目性、随意性;加之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的多元和综合,因此,确定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习得概念、规则的前提,前者帮助学生通过积累感悟、熏陶感染获得人文素养,后者帮助学生获得语文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单元中每篇课文学习的价值,确定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科学的学习序列。我们归纳了议论性散文这一文体的四个主要特点(规则),作为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1)情感上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情理交融。(2)选材上以小见大,以象写意。 (3)结构上形散神聚,收放自如。(4)语言上讲究文采,个性鲜明。endprint

2.符合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规律,强调积累和实践,由单项到综合,由习得到练习再到运用,在“读”和“用”的实践中建构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思路是:以议论性散文的四个规则的学习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作出合理的安排,在一系列有机联接的课文学习、读写实践中逐步提高,由点到面,由单项而综合,由单个规则到多个规则,逐渐形成综合运用多个规则的问题解决能力,体现出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的清晰性、渐进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教学的具体设计

本单元是作家从生活细节生发的对于生活与文化的哲理性思考,教师可以借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时空变化、人际关系、情感与理性、过去与未来,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语文阅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为了达成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态度”这一目标。

当然,本单元阅读的重点还是在议论性散文的概念和读写规则上。语文概念、规则的学习有其特殊性,从单节课的角度看,大多时候不是语文规则学习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要分散在几节、十几节课乃至整个学期、学年之内的语文课上。整体着眼,才能科学的安排用几个课时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而习得其中蕴含的读写规则,再用几个课时来运用这些概念规则进行读写。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整体着眼、细处着手、分点学习、综合读写”的原则,以读写概念、规则的学习为单位,将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教学分成以下六个教学点,一点一课时,或一点几课时,重组教材和练习,提高了学生读写议论性散文的兴趣和水平。分述如下:

教学点一(1课时):阅读《菱角的喜剧》,学习议论性散文概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区分与抒情散文、议论文的差异。抒情散文往往通过具体的景、事、人来抒情,侧重“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过程”;议论性散文除抒发感情外,更偏重于思辨说理,可联系《荷塘月色》来认识其特点。议论性散文主要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较多地使用议论,多借助事例或形象来阐释道理;一般议论文讲究三要素齐全,讲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逻辑论证。可用《谈“骨气”》来让学生认识二者的区别。

教学点二(2课时):学习议论性散文规则(1)情感上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情理交融。

在阅读课文内容基础上概括规则。《菱角的喜剧》是秦牧对生活的独到思考和个性化的写作。作者在认识菱角的过程中,用多样的菱角和生活实例,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转化练习。理解《渐》一文的独到发现: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意在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教学点三(2课时):学习规则(3)结构上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概括规则。《菱角的喜剧》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既有生物、化学、物理、医学方面的例子,也有现实生活中农民认识天气、良种变劣种、山洞养猪有成有败的例子,体现出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形成“寓教于乐”的独特风格。

转化练习。1.《渐》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从身边琐事、日常见闻谈起,谈到了生命的演化、境遇的衰变、大自然的枯荣,由浅入深,由具体而抽象,用生动形象的事例来使要阐释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2.《说不尽的狗》从欧美到中国对狗的不同态度,再从狗谈到鱼,探讨了“狗文化”背后文化差异。表面上作者随性而谈,自由挥洒,实际上文章结构前后勾连,非常严谨。

教学点四(3课时):学习规则(2)选材上以小见大,以象写意。

概括规则。钱钟书的《窗》从春天引出“窗”这个话题,并比较窗和门的分别、窗和眼睛的共同之处,从具体的窗写到抽象的窗,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上的自由、享受的追求,在平凡的事物中,写出了新意、深意。

转化练习。1.莫利的《门》从生活中开门、关门两个动作入手,赋予了门以深刻的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表达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借助具体的形象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2.与波德莱尔的《窗》对比阅读。3.写作练习:以“路”或“桥”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平凡事物中的新意。

教学点五(3课时):学习规则(4)语言上讲究文采,个性鲜明。

概括规则。《菱角的喜剧》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说不尽的狗》有一种富有个性的幽默感,明快、自由、调侃的文风,文章充满轻松、洒脱的气息。

转化练习。1.《鱼书》的语言文白相间,典雅明白,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文雅含蓄,富有诗意。2.写作练习:英国诗人布莱克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请从古诗中选择一个意象,收集相关诗文,运用学过的规则,写一篇议论性散文。

教学点六(2课时):综合写作。以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为例,从照片与情感的变化入手写一篇议论性散文。要求:按照由物及人及理的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文章所写的物、人、事要具体且有关联,内容要充实,所悟之理要深刻而有新意,能够给人以启迪。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每篇课文从理解形象、把握思想入手,再理清层次结构、分析表现手法的做法相比,我们的议论文单元阅读教学设计既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精神养料,丰富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文化品位,体现学科的人文性,又遵循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把“学”“练”“用”三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素养同步发展了,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加涅著,王小明、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59.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2.

③潘新和.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J]语文教学通讯.2006(3):4.

※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习结果类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YQJK067)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7

一、在基础知识传授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是一种思想方法, 需要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后, 才能有效指导实践。渗透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教师将这种思维方式不断融入到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因此, 从基础知识传授开始, 这个工作就应当开始了。

例如, 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 学生从正数和负数开始接触有理数的相关知识。从这部分基础概念的传授开始, 教师便开始以分类的思想贯穿其中。学生除了知道3、1.8%、3.5等是正数, -3、-2.7%、-4.5等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之外, 还应当从宏观上看到, 这个过程是在将全部有理数按照正数、负数、0的标准分为三类, 从而使学生对有理数的划分与认知清晰了很多。

很多教师认为, 只有在具体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才会应用到分类讨论思想。实际上, 这是一个普遍的误区。从基本定义、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的传授开始, 分类讨论的思考方式便已经出现了。教师一定要及时发觉并从开端处向学生渗透。

二、在具体问题解答中运用分类讨论思想

对基础知识学习过后, 学生便要开始接触一些具体的有理数问题了。虽然在学习之初, 学生练习解答的问题难度不会太大, 但并不妨碍分类讨论方法的加入。教师要时刻树立起应用分类讨论方法的意识, 并在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随时加以运用。

例如, 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中, 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计算, 这也增加了更多融入分类讨论学习的机会。在有理数的加法学习完毕后, 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在一条南北向的笔直公路上行走, 他先走了10米, 又走了20米, 请问他现在距离出发点有多远呢?题目并不难, 却需要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分类讨论思路, 以先10米的行走方向为正方向进行分类, 便可以得出10+20=30 (米) 与10-20=-10 (米) 两个答案, 从而全面考虑小明的行走方式。

以上问题难度虽然不大, 却很好地融入了分类讨论的思考方式。也正是由于题目的整体解答比较容易, 学生才的注意力得以更加集中地放在分类讨论上。多加训练, 这种思维方式便能够迁移至其他复杂问题的解答当中。

三、在相关情境创设中深化分类讨论思想

当然, 除了通过具体问题进行反复实践之外, 教师也可以从整体教学的方向考虑, 深化分类讨论思想。教师所采用的方式, 是通过创设相关问题的具体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 使其主动应用分类讨论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 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便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有理数乘法的计算情境, 促使学生自主展开分类讨论。学生们得到的问题如下:一条小狗在一条南北向的笔直道路上奔跑, 奔跑速度为每分钟5米, 并且以这个速度跑了2分钟。请问, 2分钟后, 小狗距离原点多远。学生们很快便反应出应用乘法进行计算, 并且结合两个方向得出了不同答案:5×2=10 (米) , (-5) ×2=-10 (米) 。在此基础上, 我又要求学生继续计算5× (-2) 以及 (-5) × (-2) 两个算式, 并且由此探究出有理数的乘法规则。学生自然而然地通过分类讨论的方法得出了“同号相乘得正, 异号相乘得负”的结论。

在成功的情境创设之下,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自由主动了很多。在这个思考过程当中, 分类讨论不再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 而是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必需。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明确了何时使用分类讨论以及如何使用分类讨论。

四、在知识应用总结中升华分类讨论思想

任何知识的熟练掌握都离不开应用之后的全面总结, 有理数的学习也不例外。在有理数的每个知识阶段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都会带领学生针对分类讨论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 实现思想方法的升华。

例如, 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学习结束之后,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总结的重点并不是知识点的罗列, 而是如何利用字母将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法则表示出来。当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变成了an时, 如何准确进行分类讨论呢?最关键的是找到分类的标准。在当前学习范围之内, n属于正整数范围, 因此, 我们只需对a的取值进行分类讨论。显然, 以a>0、a=0与a<0三种情况进行分类是最为合理的。于是我们得出, 当a>0时, an>0 (n是正整数) ;当a=0时, an=0 (n是正整数) ;当a<0时, a2n>0 (n是正整数) , 而a2n-1<0 (n是正整数) 。

阶段性的总结并不复杂, 却能够达到巩固知识、提升思想的效果。通过总结发现问题、完善方法, 并将有益的思想方法系统地串连起来, 明确清晰又便于复习。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8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它与其他学科交叉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生物教学中倡导探究性教学, 就是力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使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发展科学素养。然而,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现有条件下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以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效。我认为探究性教学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生物史探究

生物科学发展史相关知识的探究, 主要是对经典事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探究。高中生物教材中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生长素、酶的发现等典型的科学发展史。通过剖析典型事例, 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发展史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我们计划在讲授遗传的基本规律知识“探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 让学生去探讨孟德尔生平, 从而让学生认同其作为科学遗传学奠基人的地位;分析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 讨论孟德尔对实验材料的选材, 实验数据的处理。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 探索遗传的奥妙。

二、实验探究

生物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探究, 主要是教材中的实验,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以往生物实验课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然而在他们的心中可能有很多的疑问。探究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全面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课题计划在学习细胞的代谢的知识,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一节时让学生分小组, 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 通过比较来学习知识;在学习酶的应用知识, “探究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生活中的酶, 如加酶洗衣粉等, 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三、调查探究

调查探究, 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用生物学知识来探究。让学生走出课堂, 在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调查, 测量数据筛选、整理、分析能力。例如, 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把校园内的植物分类, 利用多种方式弄清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理习性, 并给每颗植物挂牌, 这样既可以培养多种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 开放地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 合理地处理探究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并用, 将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9

一、针对学困生的特点深入教学

1. 加强直观性教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 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 这是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因此, 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 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时, 笔者让学生每人用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 并试图改变三角形的形状,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 发现不能改变三角形的形状, 可以改变四边形的形状, 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的这一结论, 并让学生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老人拄拐、长方形的木栅栏上斜着钉一根木条等,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实施分类教学。

教师要克服急躁的情绪。对待学困生, 要放低要求, 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 谆谆诱导的方法, 从起点开始, 耐心地辅导他们, 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 让他们逐步提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要区别对待, 分类要求。注意对学困生降低难度, 加强个别辅导。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进步的学困生, 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例如, 在选留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作业时, 让学困生做简单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即可, 而对于优等生则还要求会做复杂的 (如带分母和带括号的)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以及用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作业较好的学困生除表扬鼓励外, 还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把知识面稍微拓宽, 稍微增大点难度, 让他们品尝“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的快乐”。

3. 分类要求, 把好考试关。

考试试卷, 出一些深难题作为附加题, 要求优生做, 不要求学困生做。还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容易的题目, 让学困生能够解答, 以培养他们解题的信心,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 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学好的, 完全有能力考出好成绩, 以增强其自信心。

二、激发数学自我效能感, 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从事某一活动的主观判断。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 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这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而具体内容则包括:自信、努力、方法、其他因素与数学学习。

1. 巧妙转化。

例如,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有这样一道题:某面食加工厂每周用5000元流动资金购买面粉及其他物品, 其中购买面粉的数量在1500kg-2000kg之间, 面粉的单价为1.8元/千克, 剩余款额y元用来购买其他物品, 设购买面粉的数量为xkg, (1) 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 画出函数图像。 (3) 观察图像, 写出购买其他款额y的取值范围。这道题的第一问比较简单, 多数同学能直接求出y=5000-1.8x这一函数关系式, 这一点学困生能掌握, 但第二问学困生就无从下手, 难免会放弃, 这时教师应把握住学生的情绪, 找到他们的难点所在, 并一直鼓励相信他们, 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 同时给予技巧性的引导。如在画函数图像时, 由于x有最大值2000和最小值1500,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求出当x=2000和x=1500时的y的对应的数值1400和2300, 然后再把 (2000, 1400) 和 (1500, 2300) 这两点描出来, 由于1500≤x≤2000, 因此函数图像即为以 (2000, 1400) 和 (1500, 2300) 为端点的一段线段, 而不是一条直线, 同时第3问的困难也迎刃而解, 即1400≤y≤2300。经过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信心, 逐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再出一道类似题让学生巩固, 让学生进一步品尝独立解决问题的快乐。

2. 加强成功体验。

仅仅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 为使学生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得到巩固, 还需要强有力的积极经验支持。对于进步快的学困生, 应及时表扬, 通知家长;而对于进步不理想的学困生, 应及时加以辅导, 除对他们的成绩保密外, 还要与家长谈话, 对他们多一点关爱, 少一点指责。要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3. 给学困生一个机会。

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是没有找到适合他的教育方法。”笔者在一堂试卷的讲评课中, 发现“延迟评价法”能让学困生找回被尊重的感觉。

例如, 学生甲头脑相当灵活, 反应快, 贪玩, 数学基础差, 对数学不感兴趣, 期中考试数学考了35分。为了提高他的成绩, 想尽了各种办法, 均不见成效。是笔者试图改变以前的做法, 一次, 笔者把他叫到办公室, 对他说, “赵×, 你妈知道你的成绩吗?”刚说到这, 他马上惊慌失措地对我说:“老师, 你千万别把我的成绩告诉我妈, 我考的这么少, 她会伤心的。我一定跟着你好好学, 下次一定考好。”见他这样动情, 笔者就对他说:“那好, 老师就再给你一次机会, 暂时替你保密, 如果你还像以前那种状态, 就把你妈妈叫来, 把事实真相给你说出来, 如果下次你能考及格, 老师就给你发个奖状, 让你好好光彩光彩, 你看怎么样?”这时, 他又破涕为笑了。这一招还真灵, 在期末考试中, 他以72分的高分把奖状带回了家。从此他的数学学习态度一直很端正, 经常问问题, 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依据不同的数学基础制定相应的最近发展区, 提高学生成绩

初中学生有两个发展的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 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活动中, 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称为“最近发展区”。如何合理的在这两个幅度间实现良好的控制, 既鼓励学生的自我动手动脑能力, 又进行合理的引导, 最大程度的发展孩子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就成为教师应当把握的一个标准。对于数学学困生, 是因为数学不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使得他们对数学学习失控所致。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批学生。例如, 在讲“已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高为8, 求它的面积”这一例题时, 由于涉及到平移一腰, 做梯形的高等辅助线, 又涉及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等知识点, 就要对于理论基础较差的学生降低要求, 充分顾及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学有所乐,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作多层次的要求, 避免个别学生交不上作业的情况, 使学生在作业中各有所为。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10

符号学习也可称为事物的名称学习。若干字符连成一串的符号学习被称为言语连锁学习, 如汉字、电话号码以及外文单词的记忆都属于符号学习范畴。学习言语信息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有一套预存的有组织的知识和编码的策略, 其外部条件是那些可激活并维持编码、贮存及提取过程的事件。

符号的学习表现在语文中主要为汉字的记忆, 对于儿童来说, 头脑中不具备什么句法规则, 这些学生记忆汉字的主要手段便是抄写。按照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类型的分类, 此类学习应该属于表征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表征学习处在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这一连续体上, 相对说来处于机械学习一端。人对符号的识别是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 外部的刺激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什么媒体能够给予儿童较强的刺激和强化, 使儿童表现出乐于学习的倾向显得尤为重要。网络上的汉字学习软件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仔仔学汉字为例:它内含3500个常用汉字的笔顺动画, 可逐笔书写。另外还包含近百首经典唐诗的教读动画, 可逐句教读。同时还提供了三种游戏模式, 以增强学习成效。与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相比较, 此类教学软件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除此以外反复的练习与反馈和纠正也是儿童学习汉字的重要条件。

二、事实学习

加涅说:“事实是表示两个或多个有名称的客体或事件之间的关系的言语陈述”, 如一周有七天,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等。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可以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来解释, 奥苏贝尔把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概括为:语言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因此,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 找准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合点对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性学习在理科当中的表现尤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公式的记忆方面, 以物理当中的牛顿第二定律F=ma为例, 基于学生在符号学习中学到的F代表的是合力, m为质量, a为加速度, 那么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教师讲解之前, 可以利用虚拟实验软件让学生体验三者的关系, 以高中物理课件大全这个软件为例, 学生可以利用这个软件感受三者的关系:

在F相同, m不同时, 小车前进的快慢;当m相同, F不同时, 小车前进的快慢。

当学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后, 可以在软件中随意对F和m变量进行设置, 最后得出推论:当F一定时, m与a成反比;当m一定时, F与a成正比;当a一定时, F与m成正比, 从而得出F=ma。

在这个公式的学习中, 就应用了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类型中“发现学习”的有关理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 先从事某种心理活动, 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教学软件就是学生从事心理活动的一个工具, 起到了“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先行组织者是适当利用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 在学生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之前, 在他们“已经知道”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起桥梁, 目的是用来帮助学习者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

对于理科公式的学习,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软件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新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 避免了机械学习。

三、有组织的言语知识的学习

有组织的言语知识的学习即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在许多时候, 学生不是学习单一的命题或事实, 而是成块的知识, 如一篇内容具体、结构完整的文章。我们通常并不要求学生仅仅学习并记住该文章的一些具体事实, 我们期望他们能学习并回忆主要议题或主要论点, 能以充足的事实举例说明或阐述这些论点, 这在语文、历史、地理、社会等文科类的课程中最为常见。对这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理解与复习, 奥苏贝尔认为相互联系的课程内容在长时记忆中是按照图示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的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图式也可以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图式在课文理解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平时所听到或看到的故事, 都是按照故事图示组织起来的。所以, 语言材料的结构与故事图式的一致性程度如何, 可以影响学生理解语言的速度和质量。思维导图这个新兴的图式认知工具在此类知识的学习中便显得绰绰有余。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 (Tony Buzen) 提出的。他认为:放射性思维是一种新的、以大脑为基础的高级思维形式, 而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它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 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由关键词或图形标识分支, 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状思维过程和结果变为可视化的工具[3]。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既运用左脑的词语、数字、逻辑等功能, 同时也运用右脑的色彩、图像、符号、空间意识等功能, 将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 从而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 思维导图与传统的线性笔记相比较, 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

第一, 在思维导图中, 最为显眼的是重要的关键词,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习主题, 并能够保持这种状态。

第二, 思维导图是整个信息资讯的整体架构, 呈现的是一个可视化和可操作的思维过程。课程中重要的关键词处在同一个笔记平面内, 结构清晰, 层次分明, 便于对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有利于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

第三,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只需要记录与课程相关的关键词;在进行学习和复习时只读相关的词;查阅笔记的过程中, 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里面寻找关键词;这些都可以节省时间。

第四, 和单调的线性笔记比, 能有效地刺激大脑, 更易于接受和记忆。

思维导图这一认知工具充分体现了图示法用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的优势, 同时避免了机械学习。将其运用到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中, 可以明显提高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效率, 更快地学习新知识与复习整合旧知识。

四、总结

以上三种教学媒体仅仅是对语文字词、理科公式以及文科类知识这三类的比较好的建议, 当然言语信息类的学习结果的教学媒体的选择还应该考虑很多因素, 诸如教学条件、学习者特征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不能只从教学内容出发, 应充分考虑各个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来选择教学媒体。

参考文献

[1]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76.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22.

学习分类教学论 篇11

一、学习困难生形成原因分析

在学习困难生形成原因这个问题上,不少人认为学习困难生纯粹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心理学研究表面,智商在80-125之间的属于正常智力,而多数学生的智商就在这个范围内。这说明多数学习困难生的智力不成问题,完全能够学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那么,学习困难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认知心理学认为,不同人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联想能力、记忆能力等有显著差异,各有侧重。正是由于认知差异,导致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速度不一样;又由于大班额课堂教学使老师上课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缺漏现象。如果学生缺漏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弥补,日积月累,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多,最终放弃学习,沦为学习困难生。

二、对学习困难生的指导策略

如何才能提高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成绩呢?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予帮助,如果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那么绝大多数学生事实上能够学得好。”根据这一理论,可采用如下策略为学习困难生进行指导。

1、课前用一定时间替学生查漏补缺。

学习困难生在学习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识积累量的不足。这就给他们学习新知识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学习上的记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学习上的障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为了解学生知识差到何种程度,可采用提问和课前检测等方式进行了解,然后用5-8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弥补性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理解和强化记忆。这样,学习困难生就有了接受新知识所必须具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2、对学习困难生提出最低目标并督促其达成目标。

对学习困难生来说,一堂课的知识要求不益高,但最低目标是必须达到的。一堂课最低的目标就是该节课最基础的知识。在对学习困难生传授这部分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力求内容精,起点低,梯度小。经过精讲之后,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同一知识点进行练习,练习的原则是:密度大,适当重复。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堂进行目标测试,然后针对测试结果,对掌握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增强其成就感,增强其学习信心;对那些测试效果不佳的同学,则应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知识回授和辅导,即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 (1) 集体辅导。把这部分学生编成一个小组,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辅导。 (2) 分组讨论。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1至2名优生参与,与学习困难生共同探讨对学习困难生来说是难点的问题,帮助他们逐步攻破之。 (3) 师生“一对一”辅导。若有个别学生对以上两种补偿教育均未有效,就需教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以上三种补偿教育的时间,最好在当堂课内,这样可以避免课后增加学生负担。若实在不能在课堂内完成学习任务,可放在课后,但必须是在上下一节新课前搞清楚应掌握的内容,不然会对新知识的学习带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对学习困难生进行补偿教育时,必须以鼓励为主,不作消极评论。只要看到学习困难生有点滴进步,就要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过程对比法,提高学习困难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学习困难生的思维能力尤其需要培养。培养学习困难生的思维能力,可借助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过程对比法。具体做法是:将优生和学习困难生混合分成学习小组,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向学习小组提出问题情景,然后小组内每位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经过互相切磋,最后由学习小组向教师提出本小组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困难生通过与优生的思维进行比较,会体验到自己方法上的不足,进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从而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上一篇:结核病经济负担研究下一篇:健康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