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法作文教学

2024-07-29

分类法作文教学(通用12篇)

分类法作文教学 篇1

摘要:在初中作文教学中, 运用分类教学法, 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初中作文教学为例, 着重阐述教师如何活用分类教学法, 从而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随着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 他们对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大体框架已经基本建成。初中作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清代学者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有云:“分门别类, 因材施教。”这句话说的是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 教师需要对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进行分类教学, 以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一、重视基础, 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

人生来平等, 教师不能因为后进生成绩上的落后而轻视他们, 相反, 在这部分学生身上, 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关心, 让学生形成继续学习的兴趣, 避免他们自暴自弃。后进生之所以写作能力低于全班正常水平, 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写作的基础教育不完整。同时后进生性格普遍内向, 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这样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差, 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后进生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 耐心地从基础的写作技巧教起, 尽自身最大努力帮助与关怀后进生的学习与生活,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从而帮助他们走出恐惧写作的困境。例如, 教师在对后进生教授第一节写作课时, 应该从基础写作方式和格式教起, 可以训练他们写最简单的“开门见山式”“总分总式”以及“首尾呼应式”的作文大纲。同时, 教师可以找出在课本中具有以上典型格式的文章, 如《苏州园林》 (由总到分) 让后进生进行阅读,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基础的作文格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教师不骄不躁, 从基础教起, 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 逐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优化提高, 增加中等生的写作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 中等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对班级整体水平的影响很大。中等生最大的特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何帮助中等生离开这个尴尬的位置,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值得教师重视的事情,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写作训练, 目的在于优化提高。

1.开展写作竞赛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写作竞赛, 拟定题目与规定时间, 并有字数要求。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中等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这种形式与考试类似, 可以加强学生的应试写作能力, 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2.随堂写作

教师在教学完课文知识点之后, 可以随机的进行随堂写作, 及时巩固写作技巧。进行随堂写作可以帮助中等生加深对于课上教师讲解的写作技巧的接受与掌握, 有利于班级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 在学习了《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之后, 教师可以进行随堂写作, 要求学生写出学完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以便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提优突破, 升华优等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情况下, 优等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 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优等生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加大词汇的积累, 让他们写出更加优美的语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积累, 并对他们进行强化写作练习, 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 教师提倡优等生进行写作前的独立思考以及大纲训练, 优等生在写作时可以按照大纲上的内容进行延伸与扩展, 这样有利于行文的严谨与流畅。例如, 在学习完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后, 教师可以要求优等生运用学习到的文章中的表达手法和优美的辞藻进行写作训练, 并且在下节课上对优等生的作文进行点评, 还可以全班传阅优秀文章, 方便后进生和中等生对其文章进行研究学习, 从而达到提高全班写作水平的目标。

对于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 可以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最优的写作训练。对于后进生, 教师应该重视他们的基础写作训练, 让他们克服自闭敞开心扉, 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中等生, 教师应该注重他们写作兴趣的培养, 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努力向优等生方向发展, 共同提高班级整体写作水平;对于优等生, 教师更多地关注他们写作语言上的优美与格式上的严谨, 训练他们写出辞藻华丽格式紧凑的文章, 给后进生和中等生做出榜样。总之, 教师应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熟练运用分类教学法, 提高全班整体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健.分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外语文, 2013 (12) .

[2]丁雪燕.分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苑教育, 2012 (22) .

[3]廖闽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 2015 (17) .

分类法作文教学 篇2

任永佳(2002级现代教育技术硕士)

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这两种目标分类方法是教育过程的两个维度,在不同维度上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性,从这方面来说两种目标分类是具有相似性的。

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其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等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以教学目标为依归,教学目标的异同决定教育过程中策略、模式、媒体等的选取。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及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法是当前争论较多的两种教学目标分类法,正确地了解他们的内涵与功能是我们在以后指导教学的关键。

二、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

2.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知识: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2.领会: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肤浅的。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3.运用: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

4.分析: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5.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的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6.评价: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作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2.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知觉:这是从事一种动作最实质性的步骤,它是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质量或关系的过程。知觉活动是动作活动的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知觉是导致动作活动的“情境——解释——行动”连锁中基本的一环。知觉包括感觉刺激(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动觉)、线索的选择和转化。

2.定势:是为了某种特定的行动或经验而作出的预备性调整或准备状态,定势包括心理定势、生理定势、情绪定势。

3.指导下的反应:这是形成技能的最初一步,这里的重点放在较复杂的技能成分上。指导下的反应是个体在教师指导下,或根据自我评价表现出来的外显的行为行动。从事这一行动的先决条件是作出反应的准备状态,即产生外显的行为行动和选择适当反应的定势。所谓反应的选择,是指决定哪些反应是满足任务操作的要求而必须作出的。

4.机制:已成为习惯的习得的反应。在这一层次上,学生对从事某种行动已有一定的信心和熟练的程度。这一行动是他对刺激和情境要求能够作出种种反应的行为库的一部分,并且是一种适当的反应。这种反应比前一层次的反应更复杂,它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可能包括某种模仿。

5.复杂的外显反应:这里所说的,个体(学生)因为有了所需要的动作形式,能够从事相当复杂的动作行动。在这一层次上,个体(学生)已经掌握了技能,并且能够进行得既稳定而又有效,即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这一动作。

6.适应:是一种生理上的反应。为了使自己的动作活动适合新的问题情境,就必须改变动作活动。

7.创作:根据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行动或操作材料的方式。

2.3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克拉斯伍等人将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1.接受或注意:是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2.反应:指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示出较高的兴趣。

3.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它包括接受或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出奉献。4.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

5.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各种价值被置于一个内在和谐的构架之中,并形成一定的体系。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仰和态度等溶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达到这一阶段以后,行为是一致的和可以预测的。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他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1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包括名称、符号、事实和原则,为了使言语信息的学习得以发生,言语信息的内容对学习者必须是有意义的。教授言语信息应将新的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相联系。言语信息的学习是通过让学习者给词下定义等方式进行评价。

3.2智力技能

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的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知道“是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则与知道“怎样做”有关。如知道什么是分数和小数,是言语信息的学习结果,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以及怎样把分数化为小数,就是智力技能的学习结果。言语信息的学习是从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智力技能的发展则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智力技能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较简单的是辨别技能,进一步是形成概念。在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规则。智力技能的最高形式是高级规则的获得,这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下面分别说明这些习得技能的性质

3.3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上面所述的智力技能是运用符号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即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学习者通过认知策略指挥他自身对环境中刺激物的一定特点予以注意,对学习的事物进行选择和编码,对学习所得进行检索。学习者的认知策略还影响他对已掌握的言语信息和智力技能的综合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高级规则。可以说,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使用脑子”管理或操作自己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4动作技能学习结果

动作技能亦称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能力,以此技能为基础的行为结果表现为身体运动的迅速、准确、力量或连贯等方面,如乐器演奏、绘画、实验操作、打球等。动作技能也可存在于不使用器具或设施的活动中,如竞走、练拳、唱歌、舞蹈等活动中也有动作技能。3.5态度类学习结果

态度是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在教育心理学中态度被定义为: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特定对象包括事物、人和活动。当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形成先前未有的态度、或改变当前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时,这意味着我们要求学习者从事一项有关态度的学习任务。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四、两种理论的异同 4.1相异点

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以分类学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对指导操作性、形成性的学习具有客观的价值。布卢姆以教学目标的复杂程度作为分类的依据,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由于布卢姆分类法所具有的可测量性、可观察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可描述、可分析性,得到课程编制者及评价专家的爱好。但基于生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忽略了学习主体内部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因此注重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的布鲁姆理分类方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具有不可回避的缺陷性。

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加涅理论从多个方面揭示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对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由于加涅理论以认知规律为分类的依据,因此弥补了布卢姆分类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的缺陷。

从两者分类依据的区别,可看出卢姆分类法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加涅分类法,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结构体系不同

在布卢姆的分类理论中,不论是主类还是子类之间都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高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上。布卢姆的分类理论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图式理论具有实质上的一致性。教学目标的由简单到复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习的进行。但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的确定性,由简到繁、由下层到上层的教学理念已经充分暴露出其片面性。

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加涅把教学目标归纳的五种学习结果是具有跨学科性,每门学科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间可体现其差异性及侧重点。与此同时,加涅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作为各门学科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4.2相同点

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分为认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而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这两个分类理论的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辞表达上的不同。与此同时,两个理论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等方面对教育过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这两种目标分类方法是教育过程的两个维度,在不同维度上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性,从这方面来说两种目标分类是具有相似性的。

五、结论

初中作文教学活用分类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50023

随着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对于语文知识体系的大体框架已经基本建成。初中作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清代学者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有云:“分门别类,因材施教。”这句话说的是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需要对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教学,以便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一、重视基础,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

人生来平等,教师不能因为后进生成绩上的落后而轻视他们,相反,在这部分学生身上,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关心,让学生形成继续学习的兴趣,避免他们自暴自弃。后进生之所以写作能力低于全班正常水平,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写作的基础教育不完整。同时后进生性格普遍内向,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重视后进生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耐心地从基础的写作技巧教起,尽自身最大努力帮助与关怀后进生的学习与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走出恐惧写作的困境。例如,教师在对后进生教授第一节写作课时,应该从基础写作方式和格式教起,可以训练他们写最简单的“开门见山式”“总分总式”以及“首尾呼应式”的作文大纲。同时,教师可以找出在课本中具有以上典型格式的文章,如《苏州园林》(由总到分)让后进生进行阅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接受基础的作文格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不骄不躁,从基础教起,激发后进生的写作兴趣,逐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优化提高,增加中等生的写作训练

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对班级整体水平的影响很大。中等生最大的特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如何帮助中等生离开这个尴尬的位置,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值得教师重视的事情,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写作训练,目的在于优化提高。

1.开展写作竞赛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写作竞赛,拟定题目与规定时间,并有字数要求。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中等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这种形式与考试类似,可以加强学生的应试写作能力,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2.随堂写作

教师在教学完课文知识点之后,可以随机的进行随堂写作,及时巩固写作技巧。进行随堂写作可以帮助中等生加深对于课上教师讲解的写作技巧的接受与掌握,有利于班级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在学习了《纪念白求恩》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进行随堂写作,要求学生写出学完这篇文章的读后感,以便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提优突破,升华优等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情况下,优等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写作格式和写作技巧,教师需要做的是帮助优等生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加大词汇的积累,让他们写出更加优美的语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积累,并对他们进行强化写作练习,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教师提倡优等生进行写作前的独立思考以及大纲训练,优等生在写作时可以按照大纲上的内容进行延伸与扩展,这样有利于行文的严谨与流畅。例如,在学习完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后,教师可以要求优等生运用学习到的文章中的表达手法和优美的辞藻进行写作训练,并且在下节课上对优等生的作文进行点评,还可以全班传阅优秀文章,方便后进生和中等生对其文章进行研究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全班写作水平的目标。

对于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可以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最优的写作训练。对于后进生,教师应该重视他们的基础写作训练,让他们克服自闭敞开心扉,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中等生,教师应该注重他们写作兴趣的培养,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努力向优等生方向发展,共同提高班级整体写作水平;对于优等生,教师更多地关注他们写作语言上的优美与格式上的严谨,训练他们写出辞藻华丽格式紧凑的文章,给后进生和中等生做出榜样。总之,教师应该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熟练运用分类教学法,提高全班整体的写作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张健.分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课外语文,2013(12).

[2]丁雪燕.分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学苑教育,2012(22).

[3]廖闽江.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研究[J]. 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7).

分类法作文教学 篇4

一、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以及文字表达能力,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一目的并未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的是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是撰写作文,但很多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的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将自己的感受倾注在作文之中,而是会通过拼凑的方式去完成作文写作,这不仅体现在学生创新性的不足,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缺乏创新性,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违背,因此,必须要对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进行创新,这对于学生非常重要。

二、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兴趣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题材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方面,以下文章分别从上述三个角度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对兴趣重视程度不足

当前的小学语文分类指导教学课程,教师往往一味的注重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而并没有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会将课堂时间分配到对语法的教学以及对作文整体结构的安排的教学上,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生硬的理论知识灌输不仅无法有效的促进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与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不符,久而久之,必定会导致其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从而磨砂了其作文写作的创新性。

(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中应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应作为主导者而存在,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存在一部分教师通常会占据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真正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这会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学生也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对于课堂的价值,这对于其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提高非常不利。

(三)题材选择与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小学生作文的写作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鼓励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问题、形成感悟,并将其以文字的形式叙述出来,形成作文,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同时也使其创新素质得到提高,但目前的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中,对于作为题材的选择往往过于强调思想的深刻性,这与小学生心里发展的特点是不符合的。

三、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的创新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主要提出了如下创新策略:

(一)提高对兴趣的重视程度

教师需要提高对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将兴趣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作文主题定位在与小游戏有关的方面,可以要求学生首先进行游戏,在游戏完成之后,再根据自身的体会去进行作文写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具有重要价值。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十分重要,教师要提高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要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要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对作文进行写作,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对于课堂的重要性,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能够得到提高,这对于其思维活跃性以及创新性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三)提高题材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作文题材的选择对于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创新性能够起到重要影响,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并没有形成,因此对于事物的感受并不是很深,在作文分类指导教学过程中,如果对于主题思想深刻性要求较高,学生必定无法达到要求,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不得不去通过对相似文章的拼凑去完成写作,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其作文水平,同时还会抹杀其创新意识。要将作文的题材选择为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类型,例如,帮妈妈做家务、照顾家里的小动物等,这些与实际生活贴近的题材更加具有实践价值,因此学生也就能够真正的去实践,这对于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同时也能够使小学语文作文分类指导教学得到创新,因此必须要得到重视。

结束语

《分类与》教学反思 篇5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

和谐小学 贾亚男

分类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会按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我对本节课的处理是首先由几张图片让孩子们理解分类的意义,然后由主题图引出对气球的分类,通过简单的活动让孩子体验分类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数一数,画一画,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上注重引导,但是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很少。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说,多交流。

2、课堂目标不精练,导致重难点把握不到位。教学目标要少而精,这样一节课才有效果。

3、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不点名批评学生。要探索鼓励表扬的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不能太过严厉。

4、本节课的练习太少。练习是帮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的,适当的练习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今后会加强学生的课堂练习。

5、课堂行为习惯养成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分类法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初中语文;作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80-01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作为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学生不喜欢写论文,平时很能讲话,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变成哑巴了,内容往往东拼西凑,生拉硬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我将其归结为学生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胆怯所致,他们的想法不敢写,写出来怕同学笑话,老师批评等。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的基础水平有好有差,想象力也不尽相同,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因人而异。

一、对于作文水平好的学生之间要互相竞争

在一个班级中,作文水平高的一类学生中,我将其归结为10人左右。这一类学生有着充分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对于他们采用的是引进竞争法。我鼓励他们在作文中透漏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荒唐的想法,也要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然他们敢于挑战自我,突破常规。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必然会有很强的独立判断能力, 我在要求这类学生的时候,让步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例如在作文写作《我的父亲母亲》的时候,我让他们用心去体会父母,不要忙着写,而是先思考,父母那些地方让自己最为铭刻。然后我就不给他们提示了,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写。学生作文完成后,我会将这些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找出来,指出他们的精彩之处,然后让他们互相对照,看看自己的哪些地方比别人强,那些地方不如别人。最后我找出我认为最好的作文,鼓励他们投稿。学生为了投搞成功会不断的修炼自己,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

二、对于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重在引导

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在班级占大部分,他们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因为懒惰、或者读书少、或者耍小聪明、或者不注重技巧等。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都会有一定的提升。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学会发现、质疑和创造。我对水平一般的学生说,作文必须要融入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意志全都包含在内,这才是一篇活生生的作文。

例如在写有关友谊话题的作文的时候,我先让他们自己定义友谊是什么,然后让他们思考什么事情最能体现出友谊来,并且要求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展开。当学生思考完这些的时候,我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写作的词语,嘱咐他们在写作中只能用其中的五分之一。紧接着我找出一篇范文,让他们先阅读,看看范文的写作思路。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渐上路,我看时机诚如,让他们开始写作。写作完成后,我根据学生写作的二水平,给他们推荐一些文章,让他们继续阅读,然后模仿范文的写法,再重新润色作文。这种方式实施的效果明显。学生在二次写作的时候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

三、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重在树立自信

在班级中,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我归结为10人。这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很好,平时积累的写作词语也很少,当人也有贪玩和懒做的因素。对于他们,我重在树立学生自信,让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作文写得一定会非常好。

为了树立他们的写作自信,我先对他们进行谈话和孤立,让他们感觉写作文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然后,我摘选一些能够在作文中用上的,优美句子让他们背诵和默写,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迫他们积累词汇,为他们的写作做准备。紧接着,我有给他们选取一些文章,让他们阅读,正如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学生们开始有了写作欲望。

在进行作文写作的时候,我不要求他们有多么好的而创新,只是让他们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然后根据他们所背诵的词汇和看过的文章进行扩充和修饰。虽然一开始,学生感觉有一定的难度,我不断的鼓励他们,并且也给他们一定的压力,这样,学生只能迫使自己写下去。经过一次的演练,学生对写作套路有的认识,第二次写作的时候,会这种套路变得熟悉,第三次写作的时候就有了要写好的愿望,第四次写作的时候,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竖立起来了,他们的潜能也被激发出来,在写作课上也会变得主动和积极。

综上所述,分类教学法对于刺激学生写作,提高作文水平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更好的发挥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可让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有明显的而进步。

参考文献:

[1] 蒋 薇.使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作文教学须从“文本”转向“人本”[J]. 语文教学通讯. 2014(29)

[2] 廖桂凤.谈语文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J]. 学周刊. 2011(27)

分类法作文教学 篇7

一、“优秀型”学生作文教导

“优秀型”学生是指学生本身具有很好的写作能力, 在写作上拥有一定的写作技巧。每个班级中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优秀型”学生存在, 而对于此类学生,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鼓励法和竞争法。鼓励法是指虽然该学生写作水平已达到了标准, 但教师仍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在教学上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不断地鼓励, 使其在较好的写作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竞争法则是指不能让学生产生骄傲的心理, 而应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最好的, 在学生当中找寻同水平的“优秀型”学生, 通过比较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例如: 对于“优秀型”学生,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多去阅读一些优秀的文章, 从中体会出文章的精彩之处;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不一样的乐趣, 在小事情上发现美的事物;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创新, 在发现学生优秀文章的时候, 可以在课堂上朗读以进行欣赏与学习, 通过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 促进学生不断努力。另外, 教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 可以一次表扬一名同学, 这样不仅鼓励了其他优秀的同学, 也让学生之间有了比较的意识, 通过竞争法达到更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二、“优良型”学生作文教导

“优良型”学生在班级上占的比例较多, 这类学生一般夹杂在中间水平的学生当中。由于没有及时受到教师的重视, 所以这类学生表现平平, 但却具有优秀的潜能。针对这类学生, 教师需要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要善于发现“优良型” 的学生, 并对他们给予重视, 在教学上给予提升的空间。

例如: 当发现“优良型”学生时, 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在开学的时候, 抓住学生想要在新老师面前表现的心理, 给学生布置第一次的作文展示, 然后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 通过批阅的作文, 可以发现班级上所谓的“千里马”。教师发现这类学生的写作潜能后, 可以采用同“优秀型”学生一样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多结合实际生活展现作文的色彩。另外, 写日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提升写作水平的办法。

三、“中间型”学生作文教导

“中间型”学生是指一些作文水平只能称之为一般的学生。这类学生对语文写作没有多大的兴趣, 本身也不喜欢写作, 每当遇到作文题目的时候, 就会表现出较反感的情绪。一方面, 学生为了完成作业, 不得不去面对写作的难题, 这个时候一些学生就会临摹他处的文章来敷衍了事; 另一方面, 学生完成的作文语病较多, 体现不出中心思想, 不能表明学生的作文水平。针对这类学生, 教师应该“对症下药”, 了解学生的写作困扰在哪里, 而后针对问题采取解决措施。

例如: 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是因为不了解写作的内涵, 不知道该如何去完成一篇文章。这类学生平常涉猎文章书籍较少, 阅读能力较低, 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这一特征来改善写作水平。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聊天交流, 教导学生要主动去阅读一些精彩的文章, 将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 细细地体会。这类学生要多加强写作训练, 可以坚持每天写日记。另外,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学艺术节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充分发挥学生在各方面的长处, 进行创新性教育, 这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上也会凸显出一定的成效。

四、“后进型”学生作文教导

“后进型”学生相对于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来说, 写作能力较为薄弱, 在功课上也是教师最为担忧的群体。首这类学生性格上比较懒惰, 不喜欢看书, 也不喜欢写作, 对写作表现出强烈的反感与厌恶。针对这类学生, 教师要表现出足够的耐心与细心。

例如: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 要主动与这类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与他们成为朋友。然后从小事做起, 可以引导学生读一篇文章, 默写一首诗, 这些都是进步的起点。等学生有了一小步的足迹, 教师应给予他们表扬、鼓励和肯定, 这能促使学生树立一定的学习信心, 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步伐。 另外, 通过“后进型”学生的进步, 也可以激发“中间型”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而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 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分类教学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上, 初中时期的写作教育本就较为艰难, 是语文教学界的一个过渡时期, 合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其中关键性的部分。因此, 在语文作文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运用分类教学法指导学生的写作思路, 分析学生的写作内涵,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写作各种类型作文的主要问题, 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写作教导, 将教学与实践并存, 引领学生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摘要:在现代教学领域里, 语文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学生怕写作文, 教师难教作文”的现状中。作文教学需花费教师大部分的时间和经历, 但取得的效果却不佳。因此, 寻求一个有效合理的写作教学方法是教师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分类教学法的应用, 旨在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 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分类法作文教学 篇8

一、对不同类型的初中生采取的教学方法分析

(一) 对于优秀类型学生

这类学生往往在班级内占有极少的比例, 作文水平非常好, 对于此类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时, 老师可以采用具有鼓励性质的教学方法, 比如进行竞争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老师可以为其提供许多优秀的作文和日记让其学习, 并且引导他们用心观察和理解, 将其中的真善美彻底挖掘出来, 从而实现学生作文文化内涵的加深。还要严格要求这些优秀生每天进行日记的书写。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及时将其优秀的作文推荐到学校报刊中进行发表, 并定期组织全班学生对其优秀作文进行赏析。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些优秀学生的写作激情, 还可以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另外, 老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鼓励, 对优秀学生进行轮流鼓励, 让其产生竞争意识督促其不断提高。

(二) 对于优良型学生

这类学生略多于优秀学生, 往往难以让老师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秀写作能力, 为了给优良性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可以要求所有学生进行日记和作文的书写让老师进行批阅, 从而迅速将这些学生挖掘出来, 并将其与优秀学生同等对待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同时, 可以要求他们对课外知识的涉猎, 积极参加作文比赛和演讲比赛, 使其作文水平迅速提升。

(三) 对于中间型学生

这类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半数以上, 往往作文水平一般, 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而且对写作存在逃避的心态, 往往是简单地进行作文的移植, 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并且其作文中会经常出现许多小错误, 影响了作文质量的提升。通过对这类学生的研究发现, 这类学生在进行作文学习时, 只专注于教材, 很少对课外读物进行涉猎, 导致他们的写作视野过于狭窄、写作能力偏低和词汇积累量不足, 难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因此, 对于此类学生, 语文老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日记的书写, 为其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让其阅读, 并及时发现这类学生的写作优点进行赞扬, 使其渐渐养成写作的自信心。

(四) 对于后进型学生

这类学生约占班级人数的五分之一, 主要表现出懒散、自卑和写作能力偏低的特点。为了激发这类学生的写作热情, 语文教师要与其加强沟通, 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帮助他们解决语文写作的难题, 及时走出阴影, 建立作文写作的热情和信心。

二、如何促进分类教学法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 突破教材局限性增加师生互动

教材虽然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但是其毕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作文教师一定要尽到自己的努力, 熟练地对作文写作内容进行掌握, 对作文的写作体系了如指掌, 并且在作文教学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原本的写作体系中进行课外知识的填充, 适量地添加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 同时可适当提高写作难度, 让师生之间加强有效地互动沟通。

(二) 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价和引导

初中语文教师要抓住初中生渴望得到别人评价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 让学生对作文写作保持积极的态度,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其一, 进行积极的正面评价激励。积极的正面评价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老师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放大, 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在分类教学中不断的获得成绩。此外, 老师要鼓励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培养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让分类教学转变为学习的推动力, 让学生减轻对作文写作的抵触;其二,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初中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单纯地采用统一的评价方式, 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舞台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从而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机制, 对不同学生个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三、结语

作文写作对初中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写作作为一门难以迅速提高成绩的科目, 应该得到师生的共同关注, 老师可以利用分类教学法进行作文写作教学,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不断提高其作文水平。

摘要: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 需要得到初中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初中学生个体间的作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单纯地依靠统一的作文教学难以获得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 需要初中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方法进行丰富并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作文教学方法, 实现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用探讨

参考文献

[1]丁雪燕.分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苑教育, 2012 (11) .

分类法作文教学 篇9

以前, 笔者以为初中生记叙类作文只要结构完整, 叙事清楚, 中心明确, 就达到了初中作文的要求。事实并非如此, 每次评阅作文, 发现大多数学生作文都是泛泛而谈。虽然有的作文题材较好, 立意也不错, 但写人记事过于笼统, 以致人物脸谱化, 缺乏个性; 事情简单化, 缺乏感染力;给人干瘪、单薄、空泛、枯燥的印象, 读来味同嚼蜡。为此, 笔者曾一度很困惑。后来,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笔者逐渐发现, 缺乏具体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作家曾说过:“细节描写是荷叶上的露珠, 能使整个荷塘闪烁出珍珠般的光彩。”几次中考评卷和平时的作文训练, 让笔者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小细节, 魅力无穷。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 有时胜过千言万语。合理恰当的、精彩细腻的细节描写, 会使学生作文变得血肉丰满, 富有感染力,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打动读者的心灵。因此, 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特别注重学生细节描写的指导和训练。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

一、从阅读欣赏中领略细节描写的魅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的作品使用细节描写, 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分析其在丰富作品内容和深化作品主题上起到的作用, 加深学生对细节描写的认识, 进而对细节描写产生浓厚的兴趣。

古诗词语言精练, 细节描写极为典型, 耐人寻味, 对学生领略细节描写的神韵有极大的帮助。例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压”字, 把敌军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景,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教材中的现代文名篇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文质皆美, 有很多是细节描写的典范之作。笔者有意识地把对细节描写的认识理解, 巧妙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 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琦君的《春酒》中有描写“我”不请自到去吃春酒的情形, 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肚子吃得很饱很饱”而是“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学生思考琢磨交流后, 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说“肚子吃得鼓鼓地跟小猪似的”或者“肚子吃得圆圆的跟冬瓜似的”?通过分析与探讨, 学生很快认识到了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通过对阅读教学中经典作品的赏析、感悟, 学生对于细节描写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激发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兴趣。作家李准曾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 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就应该学会细节描写。

二、从实践积累中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哪一类作文, 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之后, 尽管进行了反复提示、启发和引导, 有些学生还是不知如何下笔, 常有“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 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所以, 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和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观察是写作的途径。观察首先要从人、事、物的主要特点特征着手, 在对比中, 找出该人、事、物区别于其他人、事、物的不同特点, 及时记录下这些新发现、新变化, 并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悟体验。细心的观察, 勤快的记录, 合理的想象, 再加以及时分类整理, 就能把观察到的内容转化为作文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观察记录的内容整理成一个个的系列, 如“生活中的美”“亲情与友情”“校园生活系列”等等。只要坚持观察积累, 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就不是一件难事。

积累的具体做法是:首先, 要求学生每人准备好一本摘录本, 摘录课内外有关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段, 并经常翻阅, 经常诵读。其次, 要求学生每人要有一本细节描写的作文本, 经常进行细节描写片断训练, 每周至少完成一次这方面的作业。写小片断由学生自己确定中心, 自己选材, 自由灵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片段训练, 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同时, 笔者建议每个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本取一个雅致的名字, 便于保存和交流。学生取名的积极性非常高, 发现有“一地花影”“细语凝香”“云淡风轻”“那时花开”“雾雨落红”等富有诗意的名字, 让人赏心悦目。

在细致观察和丰富积累的基础上, 学生随笔中出现了许多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段。如105班黄宝玲同学的随笔《班里来了“不速之客”》:

“自习课上, 一只浑身乌黑的蜥蜴趴在墙壁上, 一动不动, 仿佛在闭目养神。随着下课铃声的到来, 它仿佛苏醒了, 开始活动了。小峰发现了它, 便小心翼翼地拿来扫把, 狠狠地压住了它。虽然已经见不着蜥蜴的身躯, 但仍见它的尾巴在急速地划动着。黑色的尾巴在洁白的墙壁上格外显眼!小峰拿着扫把慢慢地把蜥蜴沿着墙壁拖到门旁, 开了门, 如同打高尔夫球一样把扫把一甩, 蜥蜴便飞上两米高空。只见它四肢急速划动着, 如同溺水儿童。‘啪’一声落地, 它急速后转, 仅用两只后腿狂奔, 前肢刨动着, 向人群中奔来——奔向女生。女生立即大声尖叫, 场面十分混乱!”

细节源于生活, 深入观察生活是写好细节的前提。因此, 笔者告诉学生, 只有留心生活, 深入生活, 探究生活, 才能使细节描写真正细致入微, 富于真实感, 更具感染力。通过阅读欣赏、观察积累、片断练习, 学生加深了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和理解, 掌握了细节描写的一些最基本的特点, 如细节描写必须细致入微, 细节描写要真实可信, 细节描写要为主题服务等等。

三、从分类训练中品味细节描写的好处

如果仅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勤作积累, 而没有进一步的深入指导, 恐怕学生在文章布局、选材立意、详略安排、表达方式等方面会无所适从。所以在进行上述训练的同时, 笔者又从景物、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提炼细节, 分类训练, 并要求学生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一) 景物描写要注重观察

一花一草皆生命,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篇感人的文章往往离不开生动的景物描写, 但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 其目的应该是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情, 推动情节的发展, 突出文章的主旨等。人们的活动往往与环境息息相关, 笔者常常引导学生从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景物入手, 学会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以充实文章的内容, 丰富文章的内涵。

2012年春节过后, 开学第一周的作文课, 笔者就特意选取了一个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来写——“春到校园”。笔者告诉他们要把手中的笔变成一架高速摄像机, 力争以每秒10000帧的速度去记录生活, 要清晰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把景物刻画得生动传神,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于是第一节课, 笔者带领全班学生走进学校的绿化带, 指导他们仔细观察, 随时做好笔记, 然后回到教室讨论交流, 第二节课布置当堂作文。结果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并且学生作文中还出现了不少精彩传神的细节描写。如105班祝蕊同学的《校园的桃花开了》: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在这姹紫嫣红的季节, 学校去年所种的桃花如今默默绽放了。你瞧, 生物园里那一株株桃树亭亭玉立, 如一个个羞涩的姑娘半掩着脸, 眼露笑意, 尽显娇柔美态。粉红的瓣, 橙黄的蕊, 朵朵流香欲滴, 引来无数蜂儿上下翻飞, 竞相采蜜。”

作者抓住树态、花瓣、花蕊、花香、蜜蜂等几个细节进行具体刻画, 突出桃花盛开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写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景物, 学生易写也乐写。同时又要明确告诉学生, 写景要有目的,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写景是为了抒情, 要透过细致的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

(二) 肖像描写要表现个性

果戈理说:“成功的肖像描写, 是理解人物性格的一把钥匙。”进行外貌描写, 要细致观察, 捕捉人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选择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进行描写, 力求写得准确传神, 使读者如见其人。

这方面的训练, 笔者主要指导学生先从身边熟悉的人写起。因为熟悉的人往往是自己最了解的、认识最深刻的, 写作时就容易准确把握写作对象的特征, 生动形象地表现其个性特点, 从而具有感染力。如104班刘梦雪同学的《我越来越坚强》:

“后山的通道上有一个斜坡, 走起路来有些吃力, 何况还拖着七个沉甸甸的大水桶 ? 只见他黝黑的脸颊上挂满了豆大的汗珠, 不断沿着脸颊滚下来, 沾湿他那白色而有些发黄的衬衫。他的肩膀显得僵硬, 走路时像机器人一样笨拙。他的腰上系着一条麻绳, 绳子另一端系在手拉车的柄上。他的眼神是那么的锐利, 像宝剑似的。他的眼睛一直专注地望着前方。”

作者抓住“黝黑的脸颊”“豆大的汗珠”“发黄的衬衫”“僵硬的肩膀”“腰上的麻绳”等细节, 从容貌、衣着、眼神等方面将一个勤劳、坚毅的送水老人刻画得很传神, 很感人。正是“他”的坚毅感染了“我”, 让“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的转变。

叶圣陶先生说:“描写人物, 假若只就人的共同之点来写, 则只能保存人的类型, 不能表现出某一个人。要表现出某一个人, 必须抓住他给予我们特殊的印象。”只有抓住写作对象与众不同之处, 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才能避免“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弊端。

(三) 神态描写要体现变化

肖像描写是人物静态的描写, 神态描写则是人物脸部的动态描写。一般的人物, 往往喜怒形于色。脸就是一张晴雨表, 随时能把人物的个性特点、心理变化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笔者在让学生观察熟悉人物肖像同时, 更强调关注人物在事件中的神态变化。动态的脸部特征能更真切更直观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如105班郑慧敏同学的作文《我们的“忙”老师》:

“手机响了, 马老师看了一眼屏幕, 下意识地摁掉了……手机再次响起, 马老师眉头稍稍皱了一下, 轻轻一摁, 挂掉了……手机又响了, 我说:‘马老师, 你先接电话吧。’马老师似乎很不好意思, 和我说道:‘不好意思了。’马老师一声‘喂’之后, 好久没有出一声, 只见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两条浓密的眉毛像两片乌云, 直压向镜片后有些浑浊的眼睛, 连鼻梁上的肌肉也似乎紧缩成一团。最后一声‘嗯, 别急!别急!我马上来!马上来!’……”

学生通过“眉头稍稍皱了一下”、“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两条浓密的眉毛像两片乌云, 直压向镜片后有些浑浊的眼睛, 连鼻梁上的肌肉也痛苦得紧缩成一团”等动态的脸部描写, 结合语言描写, 把正在找学生谈心的马老师接到家人打来的紧急电话时那种反应, 刻画得细致入微, 马老师敬业爱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 学生习作中的人物, 脸部不再僵硬, 表情不再死板, 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富有表情的脸, 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四) 动作描写要展示心理

老舍先生说:“只有描写动作, 人物才能立起来。”莱辛说: “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 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 都是人物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的外化。写作中, 人物的行动一细化, 人物就生动地活跃在读者面前。为了提高学生动作描写的水平,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动作描写片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进步明显, 作文中出现了不少动作描写的精彩片段, 如:

“‘别急, 你一定赶时间吧。’正当我正要站起来准备下车时, 一只枯瘦似树枝的手一把按住我, 只见一旁的老人微笑着对我说。我羞愧地点了点头, 不敢望她的脸, 低下头去。老人从那件脏兮兮的外衣里抖抖索索地掏出两张皱巴巴的一元钱, 不舍似地抚摸了几下, 然后双手递给售票员。售票员张了张嘴, 却什么也没说, 有些尴尬地接过钱。”

(104班凌岚《老人的笑容在我心中久藏》)

作者以“一把按住”“抖抖索索地掏出”“不舍似地抚摸”“双手递给”等几个动作细节, 把一个虽然贫穷却热心善良的老人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又如:

“飞呀飞呀……一只虫子在空中惬意地飞舞着, 所过之处, 皆是女生的尖叫, 尖叫声此起彼伏, 汇成一首‘尖叫交响乐’。小辉忍不住抄起科学书, 搜捕着虫子。每次虫子的掠过, 都会引起大家一阵阵骚动。小辉左一挥, 右一击。‘啪!’打中了!小虫子急速‘坠机’, 着地。一只小生命就这样瞬间‘陨落’在地, 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它使出全身仅有的劲不停地扇动翅膀, 拼命挣扎着, 不放弃一丝生的希望。突然, 一只坚韧有力的脚狠狠地踏上去, 还故意地摩擦几下, 这个小生命, 就此完结了。”

(105班沈寒玥《小虫子的宿命》)

作者抓住人物几个典型的动作, 运用“尖叫”“忍不住抄起”“搜捕”“左一挥, 右一击”“狠狠地踏”“故意地摩擦”等动词进行生动地描写, 表现了大家对影响他们学习的小虫子无比厌恶的心情。又用“惬意地飞舞”“下坠”“使出全身仅有的劲不停地扇动”“拼命挣扎”等表现了虫子对生命的渴求,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立意深刻, 又带有几分诙谐、几分情趣。

人物的一举一动, 一般都是他们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 唯有细致刻画, 他们的性格特征才更加鲜明突出。

(五) 心理描写要揭示性格

人的深层意识潜伏于人的心灵深处, 轻易不会显露出来, 因此便有了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慨叹。心理描写恰恰是深入人物的灵魂深处, 将各色人物的不同灵魂通过内心独白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众多写作手法中, 最能揭示人物精神世界、展现人物性格的莫过于心理描写。

对于心理描写, 笔者主要是通过设计情境来进行指导, 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开展训练, 如:“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 你被同学误会的时候或你犯了错误, 班主任找你谈话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然后再进行写作。或者向学生出示一段开头, 让学生续写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数学课上, 老师正在发批好的试卷。看着老师时而惊喜时而暗淡的表情, 我紧张得要命, 觉得自己的心在‘扑扑’直跳, 担心自己这次又考砸了。拿到试卷, 我偷偷一看, ‘58’分, 我仿佛遇到了一个霹雳, 瞬间耳朵轰响。”

一个学生这样续写道:

“……暴风雨中, 我孤独地留在了教室。望着那张打满红色叉叉, 写着刺眼分数的试卷, 我的心像被针尖狠狠地扎了一下, 感到一阵刺痛。我不禁留下了伤心、委屈的泪水, 我不断问自己‘为什么? 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尽力了, 却仍然得到这样的结果’。我的情绪从没有过这样的低落, 我的内心深处也下起了雨, 正像窗外那倾泻而下的大雨和让人心悸的雷鸣电闪。”

文中作者由孤独到悲伤, 由悲伤到迷惘的心理轨迹清晰可见, 特别是“我的心像被针尖狠狠地扎了一下, 感到一阵刺痛”, 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努力奋斗却屡遭挫折的失败者内心的痛楚与失落。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刻画出人物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这样才能再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才会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从深化训练中提高细节描写的能力

分类训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思路, 明白从哪些方面着手细节描写, 而细节描写要收到良好的效果, 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技巧。因此, 在分类训练的同时, 加强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指导, 以有效提高细节描写的能力。笔者主要是从准确用词、分解细化、妙用修辞等方面进行指导训练。

(一) 准确用词, 让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描写人物的动作或神态, 只有选择恰当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主要是通过填词训练, 培养学生学会辨析、准确用词的习惯。教师在训练中可以投影一段文字, 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来填空。如:

这种训练形式,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认真思考。练习中, 有一位学生巧妙运用了下列词语:清脆、柔和、缝隙、零零散散、抚、啜、清新、丝绸、垂落、滑落、抚弄、清澈、穿过。这些词语选用贴切, 诗意地描写出了山林的柔美和作者细腻的感受。

笔者总是提醒学生, 选择词语时, 要细心斟酌、认真推敲, 要根据上下文选定, 根据主题确定, 根据音韵节奏敲定。

(二) 分解细化, 让细节描写细腻感人

当情节快速向前推进时, 如果不懂得在能打动人的关键处放慢节奏, 放大瞬间, 分解画面, 以精雕细琢来丰富文章的意蕴, 那么无论是写什么题材的文章, 都只能给人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的感觉。例如105班徐?同学在《感受成功》中这样描写在小学时的一次演讲经历:

“到了演讲那天, 我紧张地走上讲台。在讲台上, 我望着全校的老师和同学, 感到很害怕, 我小声地说了一句:‘亲爱的同学们, 老师们, 大家好!’同学们立即大笑起来。我无比羞愧, 想哭。后来我见老师向我做了一个手势, 表示支持我, 我才慢慢平静下来, 继续我的演讲。”

从走上讲台到看见老师的鼓励确实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 一般学生只会用三言两语就概括完这一过程。像这种没有细节描写的笼统概述, 无法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无法打动读者。笔者指导这名学生将这一瞬间分解、细化, 分别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侧面描写等方面, 采用特写镜头和慢动作推进的方法进行修改。根据教师的指导, 修改如下:

“到了演讲那天, 我哆哆嗦嗦地登上讲台, 每走一步, 感觉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有千斤重。我站在讲台上, 台下的听众黑压压地一片, 我感觉他们的目光像一支支利箭一样射向我, 我两腿发软, 眼冒金星, 脑子一片空白, 原先倒背如流的语句, 不知去向哪里了! 我低下头盯着稿纸, 用颤抖的手握着话筒, 慢慢地放到嘴边, 刚说了一句:‘亲……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同学们便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我知道我的声音发颤而且结结巴巴, 我的脸热得发烫, 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 发不出一点儿声, 又像被火烧似的, 感觉又肿又痛。我的泪水开始在眼眶里打转。模糊中看见老师站在不远处, 嘴里说着什么似的, 我已经听不清楚了。只见她向我高高地竖起大拇指, 我才明白老师的意思, 慢慢地平静下来, 我清了清嗓子, 继续我的演讲。”

在指导、分解、细化这一环节时, 笔者不断鼓励学生:细节描写并不难,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用心体验, 生动再现, 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一个常被人忽略的细节, 一个平常的镜头, 也会震撼心灵, 打动读者。

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并放大生活中精彩的瞬间, 然后从不同角度, 运用多种方法, 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立体化地描写, 从而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 妙用修辞, 让细节描写隽永深刻

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源于真情实感, 适当的联想与想象、巧妙的修辞方法, 也有助于我们把自己的观察和感悟更加真实地传达出来。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雨的描写: “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 细腻地描绘出春雨细密、轻盈、滋润的特点, 使人不由得发出“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妙用修辞的写作技巧, 笔者首先指导学生从仿写开始, 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进行训练。如下面一段关于“雨”的细节描写:

“春雨淅淅沥沥, 飘洒在草地上, 小草不知不觉伸直了腰;春雨‘沙沙沙沙’, 飘洒在树叶上, 像少女轻抚琴弦;春雨缠缠绵绵, 飘洒在天空中, 如千万条银丝斜织着。”

(108班帅思越《雨韵》)

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描写出了春雨富有生机、美妙细亮的特点, 意境优美, 别有一番韵味。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也可以慢慢找寻适合自己的、富有个性化的写作手法,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加以巧妙运用。例如在细致描写某一事物的特点之后, 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 运用比喻或拟人再进行传神地描摹。如:

“我蹲在大树底下嚎啕大哭, 焦急地等待着奶奶的到来。幼儿园里回荡着我凄凉的哭声, 我害怕极了。雨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我抬头仰望, 透过模糊的雨幕, 我看见盘旋交错的树枝, 像一群电影中的异形, 高举着攫取的手臂。天空漆黑一片, 让人感到黑暗快要吞没整个世界。冷飕飕的风不断袭来, 树叶被刮得发出一阵阵怪异的声音。”

(104班王思《期待》)

作者抓住“交错的树枝”这一雨中细节, 生动的比喻成“一群电影中的异形, 高举着攫取的手臂”, 情景交融, 形象地表现了“我”孤独中无比恐惧的心理和想见到奶奶的强烈愿望。学生发现了让细节描写更加隽永的窍门, 创作便有了个人特色。

在细节描写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方法, 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从而给读者留下隽永深刻的印象。除了上述可行性方法外, 还可以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加以引导, 让学生多角度进行感受体悟。

在教学中, 笔者还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经常挑出一些优秀和进步大的作文印发给全体学生, 让学生相互评改、相互借鉴。如本学期就先后印了五次学生优秀作文——“爱, 如此简单”“心中的阳光”“我读懂了 ______”“十四岁, 我多了一份 _____”“我终于战胜了 ______”, 进行班级展示和交流。这样, 既让学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

笔者还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给《新四中》校报、《今日临安》投稿, 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比赛,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有多人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或在作文竞赛中获奖。帅思越同学的《考试之后》和《小草也有春天》两篇随笔发表在《今日临安》“校园生活”上, 徐?同学的《山在, 水在, 情还在》荣获杭州市第七届“感动我们的故事”征文二等奖, 沈寒玥同学的《记忆中的泪》获得了三等奖, 帅思越同学的《温暖的年俗》获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文学艺术采风活动征文二等奖, 徐喆同学的《生如流岚》获临安市第九届中小学生“品味书香·诵读经典”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他们享受到了写作成功的乐趣

五、结语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平时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长期的作文训练。细节描写训练, 既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记录、深入思考的习惯, 又能培养学生踏实勤奋、刻苦钻研的学风, 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有一定帮助。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情”的艺术境界, 让文章光彩四射、熠熠生辉。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通过分类训练的方法, 以有效提高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的能力, 做法尚不成熟和完善, 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 引发更多同仁的关注与思考。希望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探讨中来, 拓展初中作文教学的空间,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使我们的初中作文教学更有序、更有效, 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辉.搜间传神, 推微知著——慢慢走, 欣赏《金岳霖先生》的细节美[J].新语文学习·高中, 2011 (12) .

[2]韩冬.古典诗词的细节之美[J].考试·高考语文版, 2010 (11-12) .

[3]胡晓虹.多媒体:让作文教学更精彩[J].中国民族教育, 2006 (21) .

[4]罗小军.肖像描写创新四法[N].湖南在线—家庭导报, 2005-01-31.

[5]寻乃春.化腐朽为神奇的动作描写[J].中学生优秀作文 (教学) , 2010 (08) .

分类法作文教学 篇10

本人近年来一直从事高分子材料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 对于该专业来说, 这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发现, 由于高年级学生的谣传, 大部分学生带着忧虑进入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 而且他们错误的认为, 只要熟练的记忆就能通过“有机化学”这道门槛。大多数学生尽力去记忆课堂和教材内容而不是去理解它, 越学越觉得难学;考试一结束, 松一口气, 有机化学知识全部抛诸脑后。结果导致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信心下降, 教学效果较差。对于高分子专业的学生, 这样就违背了我们的基本目标:学以致用, 为后续《高分子化学》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摆脱这种误区, 对有机化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十分有必要[2,3]。在有机化学的教授过程中, 应该把基本的化学原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的统一, 学生一旦开始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 就会发现这些机理在整个有机化学中有规律的出现;只有真正的把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有机反应及其相互关系—即培养综合、分析能力而不是机械记忆。这种能力的提高, 是学生的一个宝贵的经验, 能帮助他们开启看似复杂的有机化学之门,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信心。

1 布卢姆认知过程分类法

布卢姆将认知过程分为六个等级, 从简单具体到复杂抽象[4]。布卢姆认知过程分类法显示, 知识学习遵循一定的步骤, 必须按照步骤到达更高级的认知水平, 才能完全掌握该知识。因为我们不仅是简单的重复知识而是真正的理解它并创造性的运用它。

具体分类方法如下[5]:

根据布卢姆分类法, 把信息转化成新形式, 或应用信息到新的情景中, 以及分析、综合、评价信息, 回忆和掌握前期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6,7]。然而, 大多数情况往往相反, 课堂时间主要被用在最低级的认知阶段, 学生和教师都被淹没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大量内容中, 传统的、教条式的授课方法无法摆脱这种情况。一个真正想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 必须帮助学生升级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而不是停留在信息搜集的低级认知阶段。

在课堂上, 不管是讲课还是做练习, 学生都必须接受应用、分析水平的挑战, 一旦学生理解和实践了这些重要的思考方法, 他们将能更好的理解考试目标。

2 将认知领域分类法引入到有机化学课堂

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样, 有机化学的入门也要从它的“语法”开始。这种引导要求教授者要讲有机化学的“语言”, 重新审视化学规律, 为有机反应和机理 (应用、分析阶段) 做好基础准备工作。课堂上常常出现的情况是, 教师已带领大家进入高级的认知阶段, 并且开始深入到应用程序, 而大多数同学仍然还处在较低级的知识理解阶段, 记忆着看似无关的知识点, 而无法将它们联系起来。教师期望和学生表现之间的差异在考试时表现得非常明显。这是因为, 老师在学生处于较低认知水平下进行教学, 却在较高的分析、综合认知水平下进行考试, 考试情况不理想。其结果是, 学生抱怨考试太难, 而老师认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概念。

将布卢姆分类法引入有机化学课堂, 首先必须向学生介绍布卢姆分类法的不同认知阶段, 告知学生他们需要努力学习到达什么水平才能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取得成功, 强调超越较低的知识理解水平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考试将侧重分析和综合应用, 而不是只有基本概念和简单反应, 鼓励他们研究有机反应机理和基本化学规律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指出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处于哪个认知阶段, 据此提出高级的认知要求, 可使学生更好的衡量作业和考试的预期水平。目前, 大多数有机化学教材是按照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等进行章节安排, 每一章的结构、命名、常见的化学反应是基本知识[8], 必须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 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如卤代烃一章中, C-Cl键是极性的化学键 (电负性不同的原子形成的化学键是极性键, 这是基本的化学规律, 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 容易被亲核试剂 (亲核试剂是指带负电荷或带孤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 基本的化学概念) 进攻, 发生化学反应, 在KOH/水溶液中一般发生水解反应, 卤原子被-OH取代, 而在KOH/醇溶液中一般发生消除反应, 生成烯烃。这作为卤代烃的基本化学性质要求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同时, 教师可提问:“同样是-OH作为亲核试剂, 为何溶剂不同产物不同呢?” (提出分析、应用的认知要求) ,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机理学习;在学生掌握了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SN1、SN2) 和消除反应机理 (E1、E2) 后, 讲授取代与消除的竞争的影响因素 (知识领悟阶段) 。在熟悉两种机理及其竞争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分析过程:因消除反应过渡态对电荷分散的要求更高, 故溶剂极性越大越有利于电荷的集中, 对消除反应越不利, 则对取代反应有利, 水相对乙醇来说, 是极性较强的溶剂 (基本化学知识) , 所以水溶液中发生取代, 而乙醇中发生消除。如果学生能正确理解, 并能解决类似的问题, 说明已达到更高级的认知水平 (分析、应用阶段) 。通过这种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反应机理的个人“心理框架”, 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而不会觉得很难。

此外, 在课堂上明确基本化学理论与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种联系应该通过问题和测验进行加强[9]。因为基本化学原理是把反应与机理联系起来的关键。学生在进入有机化学学习之前, 必须较好的掌握无机化学/普通化学/大学化学的的基本知识理论。那么, 哪些化学基本原理与有机化学的联系密切呢?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反应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只有掌握了决定分子结构和极性的相关原理,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较好的理解反应及其机理[10]。因此, 我们认为学习有机化学必须掌握的化学基本理论有两类: (1) 结构 (原子结构理论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周期律, 电负性理论等, 分子结构包括价键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离子键理论等) ; (2) 反应 (化学反应热力学包括热化学, 化学平衡, 酸碱质子理论等, 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 。这些基本的化学理论在各个认知阶段都是非常有用的, 可以促进学生的向更高级的认知水平发展。比如掌握了杂化轨道理论,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1s22s22p2, 提醒学生有机化合物中饱和碳原子都有4个σ键, 这样他们就能理解碳原子必须采用sp3杂化才能形成四个共价键, 四面体结构;同理双键碳原子有3个σ键, 需要3个杂化轨道, 因此是sp2杂化, 平面结构, 碳原子还有一个2p轨道未参与杂化, 与氧原子形成一个π键。提醒学生σ键与π键的区别: (1) π键暴露在平面外, 易被亲电试剂进攻; (2) π键重叠程度小, 稳定性比σ键差, 因此π键易断裂发生加成反应, 为理解烯烃/炔烃和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即加成或加成消除反应) 和反应机理做好铺垫。例如, 是亲电加成, 而是亲核加成, 为什么? (分析、综合运用阶段) 除了上述杂化理论和π键的性质, 帮助学生回顾共价键极性的定义 (形成共价键的是两个电负性不同的原子, 是极性共价键;否则, 是非极性共价键) , 进行分析:C=C是非极性的, 所以没有电荷的偏移, 4个电子的电子云为两个碳原子共享, 故电子云密度较大, 易被亲电试剂吸引, 发生加成反应 (即亲电加成) ;而C=O是极性共价键, 由于氧原子的电负性大于碳原子, 所以氧原子带部分负电荷, 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 带负电荷的氧原子较稳定 (符合电负性规则) , 故带正电荷的碳原子较活泼, 易被亲核试剂进攻, 发生亲核加成。由此可见, 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可加强反应与机理的联系, 使学生达到较高的认知阶段。

3 结论

综上所述, 将布卢姆认知分类法引入到有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使他们真正的掌握有机化学知识, 而非浮于表面, 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误区。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之前, 使学生建立一种心理框架:他们能够在认知分类法的帮助下提高对有机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学好有机化学。这样, 在学习的过程中, 一旦把基本的化学原理与有机化学反应和机理联系起来, 他们对有机化学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学生就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有机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而不是把知识点当做毫无关联的材料进行记忆, 来应付考试。最后, 学生与老师对考试期望值的差异会减小, 学生的自信心提高, 最终取得有机化学学习的成功。

摘要:把布卢姆认知领域分类法引入《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 在回顾基本化学原理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机理联系起来, 使学生达到有机化学学习的高级认知水平—分析、综合应用阶段,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布卢姆认知分类法,有机化学,教学,基本化学原理

参考文献

[1]孟晓荣, 杨清翠, 江元汝.理工类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2 (1) :1-2.

[2]欧阳新萍, 李辉.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4) :41-42.

[3]郑钧.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优化有机化学教学[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0 (24) :37-40.

[4]高耀明,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试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0, 10 (5) :58-62.

[5]宗秋荣.教育目标分类学[J].中国电大教育, 1991 (11) :2-3.

[6]杨瑜.加强教学目标管理提高教学效果[J].情报杂志, 2004 (6) :125-126, 129.

[7]黄莺, 彭丽辉, 杨心德.知识分类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论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订[J].教育评论, 2008 (5) :165-168.

[8]高鸿宾.有机化学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江东, 江西.有机化学课堂论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6) :158.

写作教学的分类教学 篇11

[关键词]优良型;中间型;后进型;优秀型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了分类教学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优秀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記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用的这种成功鼓励法并不集中在一个优秀生身上,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引入了竞争之中,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曾经有好几个学生升学后成了高一级学校文学社的主要负责人。2000年春季,我所教的初一的几个学生竞无师自通的写出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来,叫我校的许多老师惊讶不已。这些正是我对优秀型学生采用了上面两种写作教学方法的结果。

二、优良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中间的学生里面,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2001年春季,我校举行了作文比赛,要求每班选出三名代表参加,在初二年级二十一名选手中,选前十名进行奖励,结果我派出的六名选手全部获奖,分别排在第二、三、四、六、七、十名的位置,在这些学生中,有二名是新培养出来的新秀。这一事实说明,语文老师发现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是何等重要。我认为对优良型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善于发现班内的写作人才,否则语文老师会像无知的“饲马者”那样,面对着有培养的人才而说没人才可培养。

三、中间型

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他们怕写作文,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移植。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还能写出真情实感。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我曾在初二学生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结果有过半的学生不敢参加,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得真叫人不敢相信。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这类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收效期实在大长,老师们往往辛苦了半年、一年,还收效甚微,非有二年、三年的连续工作不能根除这类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四、后进型

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20%左右,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群体。他们阅读能力较低,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初中写作教学的分类教学 篇12

第一类, 优秀型

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 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 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写出有深意的作文, 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 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这样, 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 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类, 优良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 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里面, 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每逢新学年初, 我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 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 因而很快就发现这类被埋没了的“千里马”。

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 同时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 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 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在转化这种后进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 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 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 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 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初中作文教学的任务是极其艰难的, 它绝不能靠一种、两种“特效”方法来解决大部分同学怕写作文的问题, 只有运用分类教学法, 对学生们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教学思想来指导写作教学, 抓住各种类型中的主要问题, 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原则落到实处, 苦干两年、三年, 我们才能取得写作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既要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 做到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点尊重, 也是知道自己做错了, 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是在学生自尊和自我肯定的过程中逐步产生而完成的。教师对学生学业的良好评价, 是造就学生自信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不过去会摔倒的害怕心理, 所以教学时我就先安排一个支撑过人背练习游戏。即一学生身体前屈, 双手撑在膝盖上, 练习者从此学生背上跳过去。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推手的早晚、力量对腾空动作

如何正确处理体育课中的师生关系

王军

摘要: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对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决定的作用。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

关键词:情感尊重主体

诵诗歌比赛等, 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第三类, 中间型

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 他们怕写作文, 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移植。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 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 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 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 真有天壤之别, 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 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 还能写出真情实感。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 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 因而阅读能力低下, 词汇积累少, 视野狭窄。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 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 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 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 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第四类, 后进型

上一篇:化疗安全下一篇:接枝条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