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4-11-03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通用10篇)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 肖本寿

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所说:“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重视考查能力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合格人才,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在创造中学会学习,教育应更多的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数学探索需要通过思维来实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既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也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数学分类法,就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其分成几个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它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逻辑方法。

所谓数学分类讨论方法,就是将数学对象分成几类,分别进行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人的思维条理性和概括性。分类讨论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中。需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的数学问题,就其引起分类的原因,可归结为: ①涉及的数学概念是分类定义的;

②运用的数学定理、公式或运算性质、法则是分类给出的; ③求解的数学问题的结论有多种情况或多种可能;

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教师论文集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④数学问题中含有参变量,这些参变量的取值会导致不同结果的。应用分类讨论,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而分类讨论,又促进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分类记忆法不象一般数学知识那样,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掌握。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各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特点,逐步渗透,螺旋上升,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内涵。

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类比、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对分类思想的主动应用。

一、渗透分类法,养成分类的意识

每个学生在日常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如人群的分类、文具的分类等,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的契机。如数的分类,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等,都是渗透分类思想的很好机会。教授完负数、有理数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到对不同的标准,有理数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认识数a可表示任意数后,让学生对数a 进行分类,得出正数、零、负数三类。讲解绝对值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得到如下分类: 通过对正数、零、负数的绝对值的认识,了解如何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学习理解数学概念。又如,两个有理数的比较大小,可分为:正数和正数、正数和零、正数和负数、负数和零、负数和负数几类情况来比较,而负数和负数的大小比较是新的知识点,这就突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教师论文集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出了学习的重点。

结合“有理数”这一章的教学,反复渗透,强化数学分类思想,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中的分类的意识。并能在分类讨论的时候注意一些基本原则,如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如若不然,对象混杂,标准不一,就会出现遗漏、重复等错误。

二、学习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

在教学中渗透分类思想时,应让学生了解,所谓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而后对每一子类的问题加以解答。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解答此类题,一般按概念的分类形式进行分类。

2、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线和圆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可分为:直线与圆相离、直线与圆相切、直线与圆相交。

三、引导分类讨论,提高合理解题的能力

初中课本中有不少定理、法则、公式、习题,都需要分类讨论,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不断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类讨论后,得到的结论才是完整的、正确的,如不分类讨论,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分类讨论还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教师论文集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有利于帮助学生概括,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加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缜密性。

一般来讲,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和方法解决的问题有两大类:;其一是涉及代数式或函数或方程中,根据字母不同的取值情况,分别在不同的取值范围内讨论解决问题。其二是根据几何图形的点和线出现不同位置的情况,逐一讨论解决问题

由以上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分类讨论往往能使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变得异常简单,解题思路非常的清晰,步骤非常的明了。另一方面在讨论当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上渡办事处中心学校教师论文集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一、渗透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分类的意识, 夯实概念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其实每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分类知识, 如:颜色的分类、形状的分类等. 我们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基础, 把生活中的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 在教学中进行数学分类思想的渗透, 挖掘教材提供的机会, 把握渗透的契机.

案例1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 《认识角》教学片断

对于认识角, 重点就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角的基本概念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1. 出示图形:

2. 小组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角分类情况, 并在记录本上按序号分类. (强调分类就得找一个分类的标准)

3. 展示学生分类 (一级分类) , 组织学生汇报情况: 你们是从什么角度分类的? 怎么分?

预设可能情况:

A.按直和曲进行分类B.按有无相交进行分类

呈现两种学生资源:

从什么角度分类的? 怎么分?

以上的分类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悟出角的概念特征. 对学生而言, 这比我们教师要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角的印象要更深刻的多.

二、掌握分类方法, 使知识系统化,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在教学中通过分类可以使大量繁杂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并为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创造条件. 分类的方法常有以下几种:

1. 根据数学的概念进行分类

有些数学概念是分类给出的, 因此在整理时也要分类复习.

如:单名数和复名数, 这是按所带计量单位的个数进行分类的, 牢记分类的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

案例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综合练习》教学片断

出示:75×25×4, 很多学生一眼看到75和25 这两个数字, 心里很开心, 心想75+25 =100 嘛, 于是就把它当成 (75+25) ×4 来计算. 其实这样的一些学生, 由于之前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再次又学习乘法分配律以后, 这三个定律已经在一些学生心里乱成一团糨糊. 对此, 除设计了专门的对比练习外, 我还设计了以下一组练习:

5×289×258+39+42+6125×97+ 25×3 75×99+75

(125+17) ×8 (125+25) ×4 167+289+33 (125×25) ×4

在分类的同时, 学生已经自己把运算定律的特点和概念进行了一次回忆与复习. 这样可以通过本次分类标准, 去牢记各个定律的特点.

2. 根据图形的特征或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如三角形按角分类, 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如果以边的长短关系, 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可分为正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 根据探索的方向进行分类

如:直线行程问题和环行行程问题, 可以看出来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相似性.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 经常进行这样那样的分类. 分类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真、 仔细的学习习惯, 还能培养他们数学思维的条理性,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了这样的分类, 加深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让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内化.

三、引导分类,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的组建认知结构, 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分类中的逐级分类, 逐级讨论, 可以使学生思维互补深入. 应用分类, 可以化整为零, 对每个子类的情况分别讨论, 各个击破, 再合零为整, 可以使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千以内的数》教学片断

用3、4、5 三个数字组成多少种不同的三位数? 试着写一写

师:学生同桌讨论, 试着在本子上写一写, 强调最好有序的写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 这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 组成的三位数都有什么特点, 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么?

生:有3 类, 百位上是3, 百位上是4, 百位上是5 的这三类.

师:对, 很好. 如果百位上是3, 那么可以组成哪些不同的三位数?

生1:354. 生2:345.

师:恩, 很好. 如果百位上是3, 有序的写出组成的三位数应该是345、354. 那么你们能把剩余的两类可以组成的不同三位数继续有序的写一写吗?

生1:435、453. 生2:534、543.

师: 那么用3、4、5 这三个数字总共可以组成345、354、435、453、534、543 共6 种不同的三位数.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中专;数学;分类教学;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28-02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虽然在教育级别上相当于普通高中,但是其教学内容和生源构成特点与普通高中存在很大差异。相较于普通高中对基础知识进行授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中专更侧重于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直接胜任相关的专业岗位。但是,由于中专学生来源复杂,生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下是其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针对生源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是中专院校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从基础学科——数学入手,在其教学过程中引入分类教学方法,实现对中专学生的教学分类和动态化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中专教学模式的缺陷。

一、分类教学概述

分类教学,具体指的是从生源的构成特点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学习需求,在维持原有班级整体性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或者学生组成等方面进行分类,以此为据制定有一定差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计划和相关要求,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分类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准则:首先,采取统一划分标准,明确分类对象,做到分类无遗漏和重复;其次,确立需要探讨的对象,即使教学内容或相关目标计划,如有必要,可以囊括探讨对象有可能涉及的整体范围;最后,务必对分类教学结果进行综合整理,归纳教学得失,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进行总结。

二、分类教学法运用于中专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中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相较于其他科目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在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中专院校,他们的进步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学科知识不足的限制,数学学科的教学难度可想而知。分类教学法应用于中专数学教学,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分类教学法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人特点,结合就业岗位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划分,再通过实际教学效果的检测进行综合评价,保证每一类学生完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内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差生开展的“低起点”教学,使差生的学习平台实现与优生同步,有效转变了差生的自暴自弃和自卑心态,提升了差生的学习成就感,使其在一定学习阶段后获得满足,从而逐渐培养起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优生也能迅速找到自身的特长定位,进一度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中专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其综合能力

分类教学法的教学过程,通过对低档题目、中档题目和高档题目的解答过程分析,学生能够直观地运用所学处理实际问题,并且对知识体系进行扩展,把握解题思路、寻找最优的解题办法,逐渐拓宽思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推广到其他学科中,有利于提高整体的学习能力,形成综合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分类教学法运用的具体举措

(一)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小组分类

分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根据统一标准划分对象,建立相关学习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意愿,结合所在班级学生的数学水平、掌握程度、学习成绩和学习主动性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划分标准,将教师的考量与学生的自我申请相结合,实现多维化的动态分类。分类教学应该将班级学生分成以优生、中等生和差生为代表的三大类,即甲、乙、丙三组,各自占总人数比例的三成、五成和两成。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成绩势必会发生变化,此时,教师应该做好动态分类管理,及时调整各组学生构成。各组之间可以基于自愿组合成相关学习小分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各组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针对小组进行分类教学活动的准备和执行

首先,要根据小组划分情况,做好分类备课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课程要求,结合不同组别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分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针对同一知识点或知识面安排逐层推进的教学内容,分类备课必须提前设置相关的教学活动内容和例题、作业,关注差生的学习障碍、提高中档学生的学习成绩、挖掘优生的潜在能力。这里以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为例,介绍其分类备课工作应该如何开展。甲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明确椭圆的第一定义,即椭圆是在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距离的和等于常数2a(2a>2c,2c=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动点P的轨迹,能够推导和建立对称轴为坐标轴、中心在原点的椭圆标准方程,即焦点在x轴的x2/a2+y2/b2=1(a>b>0)和焦点位于y轴y2/a2+x2/b2=1(a>b>0)的两种标准方程。乙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在了解椭圆第一定义的基础之上,能够独立建立适合标准方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熟练掌握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类型。鉴于丙组学生的基础有限,因此其教学目标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熟练记忆两种椭圆标准方程的表达方式,明白a和b是椭圆定点P到焦点的半轴长度,c是焦点向量坐标的绝对值,即椭圆的半焦距,能够通过a和b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椭圆的焦点位置和对称轴进行正确判断。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分类授课。其具体做法是根据相关备课准备,针对每组教学进行分类提问、分类讨论解题思路和分类解答。例题分析结束之后,教师要进行分类辅导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保障每组的练习时间相对均衡,在统筹整体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做到对典型问题的及时指导,当堂解决每组学生的学习障碍。这里以求函数值域的问题为例,解析分类授课工作该如何开展。假设二次函数f(x)=ax2-3x+5(a≠0),当定义域

x∈[-1,2]时,求其在相关区间的最值。针对这一问题的备课,教師应该在演示基本解题方法之后,甲组学生自行进行这一题目的演算,得出相关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数学教师应该对乙组学生加以提示,譬如该函数对称轴可以划分为区间左侧、区间右侧和区间内部三种情况,引导中档学生求得每种情况对应的最值。丙组学生由于基础稍差,数学教师可以列出公式,即对称轴x=b/2a,具体到这一函数中对称轴x=-3/2a,然后,分别指出当a<0,a>0的情况下,对称轴该处于何种位置,逐步指导丙组学生进行解答,得出二次函数在相关区间的值域。

(三)针对每组学习情况分类布置作业

做好上面提到的分类教学活动之后,应该立即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有效分类。甲组学生着重处理拓展性作业,乙组学生做中档难度的作业,丙组学生作业则是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线。分类布置作业量不宜过多,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做到精细化。与此同时,鼓励中档学生和差生挑战部分更高组别的分类作业,以提高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以布置有关空间向量内容的作业为例,甲组学生的作业应该练习建立包括x轴、y轴和z轴在内的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将立体几何的点线面关系转化为空间向量,合理证明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问题,对某一点到平面的距离等应用实例进行计算;乙组学生的作业相较于甲组来说,应该降低空间向量计算角度或距离等相关问题的难度;丙组学生的作业应该包括建立空间坐标系,将论证的平行或垂直关系一一对应,进一步强化巩固空间向量的基本知识。

(四)根据教学情况进行分类测试和分类综合评价

对教学成果进行分类测试,可以有效检验分类教学法的应用成果,以试卷的记分和相关设置为例,同一套试题中基础知识题目应该占到80%,剩下的为10%综合应用题和10%拓展性试题。差生答对80%基础知识则为满分(其余为选作题目,可算作附加分),中档学生答对80%基础题和10%综合应用题目,即为满分(其余算作附加分),全部题目为优生必做。

分类的综合评价应该落实到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以课外教学活动为例,中专学生的课外教学大多与实际技能培训相关,涉及到相关职业的具体需要,为了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接轨,教师应该对各类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运用数学知识的灵活程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分类总结,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相关工作积累了经验。

浅谈美术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摘要:

运用学具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运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延伸学具使用范围,让学生在学具的使用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三、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体协作,团结互助。

四、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正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应运用学具进行教学、实验、探究活动,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可以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和技能,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具的使用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加强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的体现了寓教于乐,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将美术学具的准备工作做好,才能保证美术课教学的顺利开展。美术的创造性、灵活性、多元性需要有多种工具和材料的配合完成。但美术教材方面的内容又决定了美术工具的选择,另外,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也常有偏好某种工具的现象。因此导致学具的功能展示受到一定制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导向作用,教师示范用的教具,有意无意提到的绘画工具,都会影响到孩对学具的选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出美术学具的使用功能,引导学生用足、用好美术学具。

常见的美术学具罗列起来大体可分为笔、颜料、刻刀、剪刀、布、纸、胶等,它的功能是通过画和塑将思想情感以美的形式展示给人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选用和发展学生所使用工具的物态功能反映学生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能反映学生独特的个性、气质、行为习惯,甚至他的潜意识。因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孩子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

下面谈谈我运用学具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运用学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而小学生又普遍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因材施教,让他在兴趣中掌握更多,同时,通过教师用美术教具示范或分析范画所用材料来引导学生欣赏而巧妙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

二、拓展延伸学具使用范围,让学生在学具的使用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教师会把这一学期的教材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一个美术材料袋,里面准备了常用的美术学具,绘画工具的准备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或者油画棒、水彩颜料等。面对忘记带美术学具的学生,教师不要让他们产生无奈、失望的情绪,而是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发现其他学具也能表现出许多的艺术效果,教会学生灵活善用。学具中还有许多随手可得的学习用具,如铅笔盒中的修正液和小刀等,也可以成为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工具和材料。如:用修正液可以在彩纸上画出白线条,会带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即简便又美观。还可以利用小刀在有色之上进行刮画,另外还有沙子、瓜子壳、果皮、蔬菜、树叶、花瓣等等均可进行艺术表现。同时延伸、拓展了学具情感功能的要求。

三、课堂上要求学生集体协作,团结互助。

有些课业类型材料较难准备材料,学生在准备材料时往往出现准备不足,材料多少参差不齐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注意事先布置学生准备学具材料,同时自己也四处准备,力求材料充足,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到教学时,将全班学生收集准备的材料收集起来,再以组为单位,将材料发放到每组学生手中,每组集体制作。结果发现学生制作的作品均美观精致,比单人制作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从中学会了集体协作,发挥了团队精神,锻炼了集体的凝聚力。

四、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运用学具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美术学具,或者到大自然中寻找废旧材料变废为宝进行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在美术学具的使用过程中,学具摆放要顺手、醒目,他能随手捡起工具继续工作,不要在他想开始作画时因为找不到工具而产生气馁。完成创作之后,学具盒可能会变得乱糟糟和脏兮兮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清理,保持合理的次序,画笔要清理干净,颜料拧紧盖子并摆放整齐,以免变干,要经常做到这些不容易,大部分学生对这些心不在焉,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爱护清理自己的学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在教学美术时,必须将美术学具的准备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美术教具、学具,认真组织教学,及时总结经验。这样就能将美术教学工作做好。

附录:

1、参考小学美术参考书

2、参考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浅谈美术学具在教学中的运用

作 者:崔明霞 邮 编:262400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5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第二中学 冯涛)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高考以材料解析来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历史探究能力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多媒体技术与史料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激发其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多媒体技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自颁布以来,已在中学施行了好几年。这几年来,各地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吃透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和当地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历史教学经验,极大提高了当地高中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和重视,而且其在高考等教学考核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史料教学的水平,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实施史料教学的必然性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它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信息,能较为生动具体地展现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考等考试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其次,查阅这几年的文综高考卷可以发现,历史部分的试题中,不仅是问答题以几段史料出题,就是选择题中也有一半的试题是靠史料出题。由此可见,高考的出题思路体现和贯彻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即通过阅读史料来获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自主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来提炼出其中所隐含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内在规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行史料教学,不仅是贯彻新课改的要求,而且通过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还可以增进其历史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并进而锻炼其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

二.实施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与城市中学相比,县级中学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从小学到初中,农村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

帮助家人下地干活,再加上电脑等通讯媒介的不发达,使得其在社会视野和知识积累上与城市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进入高中后,高中历史的教材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体系,每一个专题涉及的是历史的一个具体领域,而且采用古今中外合编的方式将之以时间的顺序依次贯穿下来,从而打破了以前单纯地将中外的历史事件按时间轴编排的做法。这样一来,它有助于单个历史事件之间的梳理和把握,但同时它又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大环境。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按照专题的形式学习时,常常会因历史背景知识的缺乏而理不清历史发展的脉络,面对众多的知识点不知其内在的相互关联。从而造成其学得越多越迷茫,最终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极大地打消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作为一名县级中学老师,只有在课前充分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并将之吃透,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之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的发展面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寻找出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因此,通过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是县级中学教师面对现实的生源所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另外,作为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上也要慎重。“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不能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不加选择地采用影视剧中“戏说”的成分,或戏曲、小说中虚构的部分作为史料讲给学生听。而且,由于近期电视银屏上穿越剧、宫斗戏的流行,使得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盲目地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从而使之对历史知识产生了错误的理解。面对这一情况,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不能武断地打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毕竟因为对过去历史的不了解才会使之对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影视剧中的人物、情节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事件以对比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区别,从而以另一种方式认识了真实的历史。而这需要老师在课下做充足的资料准备,不仅要有文字的说明,还要有图片的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史料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加深其对内在发展脉络的认识,而且还可以纠正“戏说”影视剧等通俗文化对学生的误导,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三.历史教学与多媒体运用的结合

历史史料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片史料等。浩繁的史料为我们讲解历史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何筛选它们,并将之展现于学生面前则是历史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生动、立体地展现史料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之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的新技术。多媒体教学则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历史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被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很多电视机构也纷纷制作了大量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和科教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探索·发现》,北京卫视的《档案》等。他们依据真实的历史史料,通过采访这一领域的专家和走访历史遗迹,将过去大部分以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以

较为艺术化的影像方式尽可能真实地展现给当代观众,使得过去尘封的历史鲜活起来,拉近了当代人与过去的距离,加深了当代人对历史的感性认知。因此,对史料教学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图片,还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将目光投向历史纪录片等这些制作严谨的视频资料。而且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讲,虽然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形象思维在其思考问题时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播放一些优秀的历史纪录片,将枯燥的文字史料转化为形象的影像资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其历史的情感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教材只是以“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个标题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影响作了概括性的陈述,其中有很多历史细节并没有交待。这对于脑海中对工业化大生产没有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因此只有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才能使学生对什么是工业化大生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再去进一步思考其与原来农业文明的关系以及工业化大生产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放映一段本届伦敦奥运会上介绍英国经历工业革命的那段演出。通过艺术的表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不自觉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中,对那段历史产生自己的切身感受。从那段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宁静的农牧生活被机器轰鸣的工厂所取代。在资本家的驱赶下,农牧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转变为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高大的烟囱竖起,滚烫的钢水浇铸出新的工业产品。这虽然是一场艺术化的广场演出,但是它却真实地浓缩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历程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如“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工业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城市化的兴起等。

在看完这一段表演后,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已经形成了感性的认识。接下来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刚才的表演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如如何认识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进程,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刚才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识,提出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并提炼出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如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但同时也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由于工厂的兴起和交通的发展,城市也因人口的聚集而逐渐繁荣起来,由此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再者,工厂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除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还要出口到国外,这就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由此可见,相较于单纯地带领学生逐字逐句钻研文字资料和通过零碎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史料教学,凭借考究严谨、制作精良的视频节目间接地进行史料教学更能宏观地展现历史面貌。

四.结语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史料教学之中,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对历史的情感,并进一步提高其感知历史,自我探究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电教媒体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篇6

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的古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现代电教媒体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它的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让古诗教学轻松自如。

一、解题激趣 古诗的题目简洁凝炼,概括全诗的内容,破题方能入诗境,古诗的解题一定要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教古诗时,恰当运用声像媒体,从解题入手,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紧扣题眼--“望”,可借助录像创设情境,那凌空飞下、气势磅礴的瀑布,使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红日映照下,庐山上紫烟缭绕,宛若仙境;瀑布飞流直下,轰然作响。那色彩、那声响、那形态、那气势、那魄力无不撼人心魄。这样用录像生动地再现庐山飞瀑,让学生视听结合,整体感知诗境,题目不解自破,为进一步学习古诗、领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把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氛围中,及时引导,破题释疑。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先播放录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要在这一天全家一起登高远眺。而此时作者独自漂泊他乡,身边又没有一个亲友,不能和家人团聚,悠长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独自一人眺望远方,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绵绵的思念,此时此刻,也许兄弟们已经登上山巅,头上都插上了茱萸,在一起尽情地谈笑,那爽朗的笑声在山谷中回荡,不知不觉,两行热泪便滚落下来。一组组动人的画面,使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气氛之中,带着感情去理解课题,加深了对“忆”字的理解。

二、品词析句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录像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三、优化朗读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动画演示

中国古诗文字精练,意境深远,具有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练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一个动画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于一身,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如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全诗紧扣一个“愁”字来展开描写,学生对诗境的体会,对情感的体验只从文字中很难获得。此时,出示动画:一轮上弦月向东边滑落,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江边的枫树红叶刷刷飘落,江面上闪动着点点渔火,诗人静卧船中,辗转难眠,“夜半钟声”不时传来,不但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的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在观看这个动画时,自然感受到这诗中意境凄凉而悠长,体会诗人的愁绪难耐。

五、扩充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件提供的信息之中浏览,也可以在网络上探寻并获取更多的信息。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由于信息源头和渠道拓宽了,因而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更丰富了。教育者为教好每一首古诗,可以把大量相关资料输入多媒体电脑里,这些资料可以涵盖诗人生平、时代背景、古人和今人的点评、诗歌涉及的人事物、出典和诗体介绍等。师生只要点点按按鼠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生利用课件提供的多种认识途径,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习方法:了解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再弄清诗体、诗意;熟读全诗,领会意境;揣摩诗人所运用的借物咏怀、直率表白、寄寓、隐喻、讽刺、颂扬、说理、借喻等多种技巧,欣赏诗人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流派和婉约、豪放的风格。这样,领悟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有时间学习诗人的代表作和其他资料;其他学生,也可以在课件和网络中驰骋,争取师生的指导、帮助,理解和掌握古诗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在数码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无比的今天,教师如果能多多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会为教学工作拓展出一个巨大的空间,语文当中的古诗教学也会更加生动,更加精彩。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展示设计课程采用“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展示设计作为新兴行业, 在近年来得到迅猛的发展, 继而出现了展示设计行业人才缺乏的现象, 为了促使展示设计课程能够与展示行业衔接顺利, 高校广泛开设展示设计专业并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

1. 改变教学理论与实践想脱离的现象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对展示设计相关概念、分类、空间布局、色彩、灯光等方面的理论进行讲解, 在课程的最后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本次教学中, 通过展示设计项目任务承载课程相关知识点, 提高学生适应工作内容的能力, 拉近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距离, 在教学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程设计中加强学生边学、边做的能力,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2. 能够系统的完成展示设计三大体系的学习

现代展示设计活动中, 为了更好地进行区分理解, 一般我们将展示按类别划分为:商业卖场展示、会展展位展示、文化性展示等三大展示设计体系, 内容繁多, 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对三大体系均进行系统的项目化教学。介于此, 本课程提出“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 目的在于可以结合以上三大展示体系各自的侧重点, 将展示设计整个流程贯穿到三大展示体系当中, 以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三大展示体系的项目任务。

3.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项目化教学将展示设计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当中, 学生参与各个项目的测绘及设计表达, 由被动听讲转变成主动参与操作, 积极参与新知探索, 教师针对每位同学的设计方案进行逐一分析、讲解, 将教师讲解为主, 转变为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设置和实施

1.“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设置

笔者于2013—2014上学年授课时对“展示设计”进行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将展示设计流程贯穿于三大展示体系。本次课程所选择三大展示体系项目分别为“承德地区某一品牌专卖店”、“承德规划展览馆”以及“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楼展厅”。

2.“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展示设计课程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不分先后, 理论中有实践, 实践中有理论,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每个体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在该项目中, 三个任务训练目的各有不同, 相互独立, 对学生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各有侧重。

首先, 商业卖场展示设计中, 着重现场调研考察, 熟悉卖场展示设计的基本操作流程, 以锻炼学生的总体把握能力。其次, 在会展类展示设计中, 通过对承德规划展览馆的现场参观解读, 熟悉会展类展示设计的基本操作程序与内容, 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现场测绘任务, 做好图文资料记录、数据采集工作及设计表达, 锻炼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及空间设计创意能力。最后, 在文化类展示设计中, 着重于对美术系展厅进行三维概念模型、电脑再现与创意整改及效果图提案的编排汇总工作, 以此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后的效果

实践证明, “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有明显的效果。表1为项目化教学实施前后的效果对比情况:

三、前景展望

在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展示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也证明了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它的独特性和优势, 是展示设计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要:展示设计既是一门独立的专业, 又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一门新兴专业课程。在本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 笔者提出运用“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模式, 采用“课堂、现场、实践”相融合;“教、学、做, 三合一”的模式, 让学生既全面又系统地掌握展示设计实践过程的思维与方法, 以实现学生在学习中量化、普及和提高专业技能的目标。

关键词:分类实践,项目化教学,展示设计

参考文献

[1]胡曦.胡斌.展示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谈分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分类讨论;初中数学;策略

数学思想不仅是一种可以应用于学习阶段的学习思路,更是一种人与自然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的意识总结,换言之,它是一种思维的结果。它能够帮助人们以系统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通过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相关问题的证明来总结这个世界的数量关系。而在数学思想的范畴中,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比比皆是,而其中,分类讨论思想在中学阶段的运用范围最为广泛。从涵盖范围上而言,分类讨论思想不仅包括代数模块的解题,还包括了几何模块的思考,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时,避免采取单一方式,而是将问题进行细化,从细节入手,重新思考问题,进而探究新的解题思路。

一、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而言,分类讨论思想其实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向,它致力于将数学题目中的一些小问题各个击破,化整为零,进而实现集零为整。分类讨论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运用于数学的各个模块中,它不仅体现了思路多元化的可能,还结识了数学对象的内容规律,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数学题目时的多角度考量,从而在解题过程中总结和归纳数学知识。同时,在诸多数学问题中,科学合理的分类讨论不仅可以有效推进数学问题的解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和创新实践意识,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信心,在解题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的快意,最终认识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在当下教育转型和教育理念更新的时代中,获得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升级,与无数师生共同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

二、分类讨论思想在运用过程中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多层次性和互斥性

所谓互斥性原则指的是在分类讨论过程中的所有可能性之间都应该是不存在重复关系的,没有交集的,相互排斥的,各自独立的。而层次性则是指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应该遵循解题步骤和环节要求,按部就班,严格遵守知识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即使是分类之间也应该存在先后的环节步骤之分,如此逐层分类,可以有效提高分类讨论思想的科学性。

2.同一性和相称性

分类讨论思想的最初阶段应该是确定分类兑现,只要明确了分类对象之后才能进行具体的分类讨论分析,在实际的数学问题中并不需要对全部接替对象都进行分类,而要根据解题需要、步骤需要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严格把握分类的科学性和步骤性,避免分类层次两两之间出现交集和重复。

三、分类谈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策略

1.在函数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阶段,分类讨论最多出现在函数的教学当中,无论是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还是二次函数,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必要情况下进行分类讨论。如,在教学“函数及其图象”时,对“y=kx+b”这一等式的实际应用就涉及“k”是否为零的分类讨论,因此,在具体的题型练习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考虑到这一点。

2.在几何中的应用

在几何题型当中,分类讨论的思想主要用于几何图形的具体规律和性质的应用中,如,在教学“圆”这一章时,已知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存在相切、相交和相离,因此,对于圆的表达式的有效性就存在着一个分类讨论的关键点。

3.在方程中的应用

对于初中数学而言,解方程的题型是家常便饭,而解方程的题型通常存在一些难度。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就可能对方程的系数是否为零进行分类讨论,学生在具体解题过程中要关注到这一点,不可忽略任何一个可以进行分类讨论思考的地方,避免知识点的忽略和混淆。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常用思路,它既是针对学生对于数学题目中考核知识点的训练,又是促进学生有效解答问题、领会题目内涵的重要思路,在长远影响上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散性的提高和强化。数学思想是一种潜藏于日常知识运用和问题解答过程中的思维工具,无论是较为容易的题目还是步骤困难的题目,只要能够灵活转换思维,运用好分类讨论思想,皆可以良好地解答相关的数学题目。

总而言之,分类讨论是一种数学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华.关于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中运用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9).

[2]鲍敬谊.分类讨论思想的意义与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2016(Z2).

浅谈暗示及其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9

张在成

究竟什么是暗示?在通常的用语中,暗示是指在没有对抗情绪的前提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态度、意见和信念。心理学则认为:暗示是人从环境中事事物物所接受的不知不觉或意识模糊的刺激影响,也包括他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也能够不知不觉地影响环境和他人,这种不知不觉的影响,心理学上称之为暗示,教育学上称之为陶冶,或谓之熏陶、感染、耳濡目染、感化、启迪等等。

“暗示”现象的主导基础是无意识心理活动,即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又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活动。基于无意识活动的暗示影响,在人的一生中经常发生,具有极其广阔的作用领域,影响遍及人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在智力、情感、意志和性格,乃至个性特色和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接受过意识到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必然接受过大量的暗示或陶冶作用。

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同有意识心理活动两者并存,并相互转化,人在受教育过程或生活过程中,既有自觉地自我教育过程,也有不知不觉地接受暗示的可能性,即“可暗示性”,人的“可暗示性”也是可教育性或可塑性,这种“可暗示性”加上自我教育能力,构成人的可教育性的两个并存的方面,并且互相转化,以促进人的社会性形成和发展,因此,教育和教学实践可以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

暗示运用于教育教学历史极为悠久,我国《老子》有之:“行无言之教”,其中就包括“暗示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为激励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和动机,就积极主张采用情境中所引起的种种暗示。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对儿童的思维发展作了富有见地的分析,提出对学生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国家还把暗示作为挖掘人的智力潜力的工具,使它大放异彩。

最引人注目的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柴诺夫于六十年代初创立的外语暗示教学法,从科学上揭示了暗示的奥秘,把暗示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暗示教学法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暗示教学法的实践结果:五个星期管教成人会说外语,一个月定教儿童能读文章,这证明暗示教学法在开发人的心理潜力方面,确有异常功效。

尽管我们对于洛柴诺夫的暗示教学法的实验过程和效果没有目睹和验证,但可以肯定:

一、暗示作为心理现象及其作用存在着。

二、儿童和成人的智慧潜力也确实存在着。

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暗示,把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同无意识心理活动结合,能够大大地发挥儿童的智慧潜力。

因此,教育和教学实践可以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看来也必须利用。暗示运用于教学就是充分利用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促进学习某事物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同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结合,以充分发挥智慧潜力,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其实质简而言之,即将传统的“苦学”变为“乐学”,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其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尽可能控制和掌握暗示作用的方向和内容。

一、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

这是“可暗示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就说明:如果教师品格高尚、资历较深、博学多才、经验丰富、威性很高,与学生关系和谐亲密,暗示作用就大,反之则小;学生年龄小,独立性差,向师性强,暗示作用就大,反之则小。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保证学生综合地接受各种有意、无意的影响或信息。

二、教学必须唤起儿童的情感和动机

情感是最好的老师,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但我国过去的传统教学把教学过程仅仅归结为认识过程,从根本上否定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情绪高涨、情感愉悦、意志坚定,学习积极性就高,最易增强记忆,积极思维,发展智力。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儿童的情感并将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呢?

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情境感染

教学时,教师应顺应教材的思路创设有关情境,并使所创设的情境、意境深远,与教育目的协调一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索、想象,使客观的情境与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效果。

2、语言感染

人们的情感往往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准确、明晰、富于感情。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有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驰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当情的感染力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双方情感交融,同颂共振时,学生就能在高涨的情的波动中,依靠情的推动力,不断开展智力活动,这种教与学之间情感相碰的火花,对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提高教学效率都有深远的影响。

3、表情感染

表情是情感在人们机体上的外部表现,是情感这一心理现象所特有的表现形式,人们能通过表情表达和了解彼此的情绪体验,乃至思想、愿望和要求。教学时,教师运用恰当的表情,能使讲课格外生动形象。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上课时,每当她讲到欢快处,就自然露出微笑,学生也笑意盈盈;讲到愤怒处,情绪慷慨激昂,学生也横眉怒目;讲到悲伤处,声音变得很低沉,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神情器宇昂扬,学生则热血沸腾,师生双方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教学也收到了沁人心脾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各种表情将情的信号微妙地、无声无息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动力支柱,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儿童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并使两者谐

调统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清醒状态下,有意识和无意识都具有认识和内心体验的功能,彼此并行发展,相互促进,无意识是有意识产生的基础,它有可能转化为有意识,而有意识则是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和最高调节者。要使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既要利用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同时也要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只有使二者谐调一致,才能取得成功。我国传统的教学观点只相信有意识的能力,片面强调学生学习必须完全出于有意识,全不顾无意识对有意识的调节作用,这是把学生看成被控制的机器,必须加重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失调。当然,我们强调利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决不意味着在教学中可以置有意识心理活动于不顾,只有使二者谐调时,人脑的活动才能达到最顺遂的境界,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应当按轻松愉快的原则组织教学过程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当人脑的左半球言语逻辑思维区域处于兴奋优势状态,接受信息时,右半球的感性形象思维区域也在接收信息,因此,如果能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大脑两个半球协调地集中到学习对象上,在愉快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比传统常规教学提高很多倍。陕西的赵米香老师由此而创造了“快乐教学法”,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快乐因素,努力做好直观教具和自身表演的准备,把自己变成“喜剧演员”,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学习文化、接受教育。在教《小猴子下山》一课时,她把画中的小猴子和小白兔用硬纸板制成活动图片,再做些玉米棒、大西瓜和桃子。然后展开画面,打开课文录音,按书上叙述的顺序,让小猴子先后来到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学生一边看,一边笑,在笑中获得了知识。赵老师的“快乐教学法”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入学一年的儿童能识一千多字,还学会了查字典,他们借助字典可以阅读《中国少年报》。

暗示运用于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某事物的需要、兴趣和动机,它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

浅谈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浅谈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歌曲是由歌词和乐曲组成的。它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易传播性等特点。一首好的歌曲能在社会上广泛而又持久地流行,并能影响某个时代的人们的意识形态。好的歌曲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唱歌或听乐曲能愉悦人们的心情,激发灵感和志趣,陶冶情操。因此,合理利用歌曲,把歌曲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较果。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新课导入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多数歌曲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课前播放乐曲、吟唱歌曲、引用歌词导入,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不过,所选的歌曲必须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如教课文《最后一课》时,可以播放反映民族危难的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当歌曲播放到人们发出愤怒的呼声“九・一八”时,抓住这个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人民的勤务员》时,可让学生齐唱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抓住歌词中“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之句加以分析,使学生对雷锋的精神有个整体的印象,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教北朝民歌《敕勒歌》时,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和欣赏乐曲,从而了解草原概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教《愚公移山》时,也可以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使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用歌曲导入时,教师应做好指导工作。首先,要定向。在播放乐曲之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欣赏乐曲的旋律,体会其中的意境等,使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审美活动。其次,要启发。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使他们深入理解乐曲的意蕴。必要时,教师可以给乐曲配以独白,以促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再次,要衔接。 教师事先要精心设计好过渡的环节,如注意设计好提问以及问题的展开等。在乐曲播放完毕时,要顺势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使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用歌曲导入,时间控制在4至5分钟较为合适,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般地说,演唱一首歌曲大约需要5至6分钟,这使得用歌曲导入具有可行性。 二、配乐朗读,提高朗读效果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如朗读《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时,可配以乐曲《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配以乐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朗读课文《难忘寄园情》末段和《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可配以《红楼梦》中的乐曲《葬花吟》或刘天华创作的哀乐《病中吟》。这种配乐朗读的形式,使得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运用配乐朗读时,最好选用学生不太熟悉的乐曲。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有负面迁移,冲淡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 三、学唱或创作歌词,深入理解课文 有些诗、词、曲、散文写上曲谱或经过改编后再写上曲谱,可以唱。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完之后,让学生学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学生有音乐或写作特长的话,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歌词或曲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教完《木兰诗》、李商隐的诗《无题》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木兰辞》、《相见时难别亦难》和《但愿人长久》;教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怒发冲冠》、《沁园春・ 雪》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满江红》、《沁园春・雪》;教完歌剧《白毛女》和《孔雀东南飞》后,可分别让学生学唱歌曲《北风吹》和《孔雀东南飞》,则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卖炭翁》和《窦娥冤》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片断进行改写,编写歌词,并请有作曲特长的人为其作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摘录、引用歌词,进行字词句教学 歌词还是教师进行语法知识教学的素材库。大多数歌词的语言凝炼、优美,富有表现力,有少数歌词中还有语法毛病。教师平时可以从歌词中摘录有使用价值的字、词、短语、句子,以便在教学时加以运用。浙江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训练题,绝大多数的例子是学生学过的,让学生做起来较枯燥。如果教师不用书中的而举歌词中的例子来进行教学,可增添语言训练的鲜活性,激发学生情趣,更能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如教形声字的认读时,可引导学生去某些歌唱手所唱的歌曲中找读错的字音,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中“白发渔樵江渚上”之句,其中“樵”字应读“qiáo”,而杨洪基却唱成“jiāo”,《但愿人长久》中“低绮户”之句,其中“绮”字应读“qǐ”,而邓丽君却唱成“yǐ”。在进行短语教学时,可以从流行歌曲中找例子进行训练,如从本校校歌《新纪元之歌》中找出“美丽的飞云江”、“草儿青青”、“花儿鲜艳”等短语,让学生来判断短语的类型。此外还可以收集歌词中的病句、句型等进行辨析,以致提高语文的运用能力。 歌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比如它可以用来进行修辞和写作等方面的教学。教师平时应积累素材,并对它进行分析、分类、整理,以录相带、磁带、光盘、VCD磁盘等形式加以保存。必要时,还可对它进行重新录制,以便于保存、使用。同时,教师还应深入研究歌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合理运用歌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中考誓师大会方案下一篇:宝宝过4岁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