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学习汇报材料

2024-09-13

国语学习汇报材料(共7篇)

国语学习汇报材料 篇1

涟水外国语小学德育学习汇报材料

一、涟水小学德育工作思路

1、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2、邀请爱心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当中,定期召开家长会。

3、强化班级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鼓舞。

5、路队建设,设置了家长接待点。

二、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感觉受益匪浅,涟水小学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学生管理上,我们做的还不够精细,属于粗狂型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还不够好,主要表现在学生课间活动时仍然存在追逐打闹,上操、放学时仍有学生奔跑。

2、对于班级的管理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学生,做成相册的形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可以用相册传递出我们的正能量,同时也可以用相册的形式反映出我们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

3、对于一周量化积分排名前2位的,在周一升旗仪式上举行升班旗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努力的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感觉到我们在学生日常管理、路队、课间操、餐厅、午休等等各个方面存在不足和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力争把工作做细、做实。

国语学习汇报材料 篇2

——质量提升年工作回顾与展望

潍坊外国语学校

2014年,潍城教育着力“质量提升”,潍坊教育走向“整体转型”。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以“质量提升年”为总抓手,努力建设卓越学校,打造全国品牌。现从亮点回顾与问题不足,主要举措与作风保障,下半年工作打算三个方面简要总结汇报:

一、亮点回顾与问题不足

(一)工作成效

1.教学质量保持领先。质量提升年活动成效显著,中考质量继续保持市区领先:推荐生获证率达65%,居全区首位;艺体特长生测试获得A证比率达50%;中考全A以及文化科全A人数较去年提高140%;A率、B率、A+B率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较去年相比均大幅度提升;指标生标准都处于全区领先地位,并位居市区第一位次;录取率比去年增长6个百分点,尤其是潍坊一中录取率比去年增长了30%。另外,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实验学校;入选山东省教育科研十大示范学校;被市教科院确立为“课程领导力建设”项目实验学校。

2.数量目标如期实现。2014年,学校将本着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增强危机意识,直面招生竞争,确保优质生源不流失,中小学生不辍学,努力发挥九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形成小学、初中生源的内部良性循环,如期实现7000人的规模目标。潍外、潍州新一年级报名持续火爆。

3.法语项目全国试点。2014年2月,学校成为教育部首批八所法语国际班项目试点学校之一。经市区教育局批准,集团将于9月在中小学成立6个法语国际班,并努力将该项目打造成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名片、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平台、家长教育需求的新窗口。

4.潍州分校跨越发展。2014年,潍州分校以五大工程为抓手,着力 质量提升,狠抓精细管理,密切家校沟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成为潍坊西部基础教育阶段的最亮品牌。

5.圣基分校平稳运转。圣基分校致力建设精品校园、特色分校,着力打造潍坊市一流的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突出楹联教育特色,成功举办“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杯”潍坊市第八届围棋联赛,顺利通过“省级楹联教育基地”验收,二年级寄宿班200人顺利入驻。

6.幼儿园继续保持领先。潍州幼儿园全面推进精致化管理,大力营造英语氛围,450名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教师团体荣获区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教具作品参加省级玩教具比赛;新颖大气的潍州外国语奥体幼儿园作为集团旗下2014年新建的一所的现代化幼儿园,也将于9月1日正式开园。

7.学生发展百花齐放。2014年4月,集团成功举办第二届艺体节展演活动;2014年5月,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山东省总决赛,潍外初一学生荣获团体第一名;潍城区2014年双语经典诵读比赛,潍外小学部喜获“双第一”,潍州分校荣获两个一等奖;2014中国青少年英语能力大赛,潍外11名少年荣获全省一等奖。

8.品牌影响持续递增。2014,潍外品牌影响持续递增兰州、承德、榆林等全国各地前来学习考察者络绎不绝;潍州分校办学经验引来诸多专家同仁驻足;潍坊外国语学校幼儿园入驻翔凯上城国际;奥体幼儿园即将投入使用;《潍坊日报》发表集团特色办学专版;《当代教育家》将于8月份推出对程新民校长的长篇人物专访。

(二)问题不足

1.课堂整体陈旧。虽然学校经过13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鲜明特色、两家分校的知名品牌,但随着改革与发展向纵深推进时,也遇到了一系列瓶颈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课程理念与落实的问题,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质量问题,课堂理念与效率的问题,师讲生听的单一性课堂结构问题等等。具体到课堂上,集中表现为效率不高,被动学习,忽略了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没有将教育的育人功能放在第一位,而成绩作为其自然的副产品。2.硬件局部不硬。具体表现在标准化建设中,存在若干问题:一是空间和场地不足;二是功能教室不全,混用合用现象严重;三是部分功能教室设施设备器材不完善;四是档案材料等不规范;五是圣基分校前期没有纳入范围,没有基础。总之,就是达标不彻底,存在大体过关、模糊过关、侥幸过关的心态和状态。

3.作风个别很软。具体表现为投诉事件影响学校形象。虽然学校队伍整体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创新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自律的师德形象,但仍然发生个别教师因语言失礼、行为失范等造成家长热线投诉,严重影响学校满意度测评和督导成绩、严重影响学校师德优秀率、严重损害学校品牌形象。

二、主要措施与作风保障

(一)方向引领、目标导航

1.瞄准一个方向。2014年以来,学校以“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总抓手,以争创“卓越学校”为总目标,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要求,保证了上下方向一致、全校乃至集团步调一致。

2.提出九大任务。围绕质量提升总目标,学校抓重点、抓关键,提出“三个围绕”、“三个关于”、“三个做好”9大主要任务,确保主要精力聚焦质量,工作重点侧重质量,行政后勤服务质量。

3.明确15项目标。经过充分论证调研,学校明确了初三中考、综合督导、绿色评价、科研创新、平安校园、标准化建设、家长满意学校等共15项提升目标,每项目标都明确数字位次,确保质量提升有的放矢。

(二)中考聚焦、项目推进

1.聚焦中考质量。十条措施确保中考质量提升:抓师德师风,为中考保驾护航;抓班风学风,营造中考氛围;抓教学常规,重质量管理;抓三轮复习,加强中考研究;抓分层管理,保证整体推进;抓闲暇学习,积中考能量;抓实验技能,确保最优结果;强化体育训练,提升学生体能;抓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抓家校沟通,聚三方合力。

2.落实项目管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结合学校实际,围绕“质量提升年”工作目标,成立30个项目执行小组,由相关处室主任即项目 “承包人”承担执行职责;各项目小组每月一次召开项目推进会议,学校建立奖惩机制,狠抓责任落实,确保质量提升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抓实五大工程。一是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工程,二是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工程,三是学校内涵特色提升工程,四是家长满意度提升工程,五是安全保障综合提升工程。

(三)强化服务、作风保障

1.组织有力——成立四个领导小组。成立四个领导小组:质量提升年工作领导小组、潍中考工作领导小组、安全委员会、作风建设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班子成员既分工负责,又密切配合,形成整体领导合力,为质量提升年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安保强化——守住学校安全底线。成立学校安全委员会,每月一次开展集团三校安保检查。针对入放学人流密集情况展开调研,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实行错时放学,加强校门安保。邀请专业人员到校培训,提高学校安保人员技能。

3.作风提升——实践活动稳步开展。在区教育局指导小组指导下,学校及时跟进、规范开展、边查边改:一是开展“三访活动”倾听民声民意;二是建好“民情台账”,明确突出问题;三是即时“查摆整改”,着力质量提升,扩大优质覆盖,力求群众满意。

三、下半年工作展望

1.引进高端资源,建设全国名校。与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孟国泰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具体目标:逐步开发开设包括不少于300门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全面建设从个体出发的文化体系;建立自主自发自动的“自下而上”的管理模式。显性目标:两个月初见成效;两年内全国名校;两年中两所分校。

2.完成标准化均衡化目标。一是重点进行功能室调整布局,新增9个;二是投入100万元配齐设施设备;三是圣基分校紧急行动,配备16个功能教室,投资80万元配全设施;四是潍州分校综合楼如期投入使用;五是着力提高满意度。目标:11A3B。总之,彻底达标、不计成本、排除 万难,甚至触碰底线(圣基负债经营)。

3.推进楹联教育,争创全国基地。按照中宣部“把楹联写在党旗上”等楹联活动要求,进一步抓好楹联队伍建设,教师每年创作2-3副楹联,至少10名教师胜任楹联课堂教学;开发《楹联入门》校本教材;争创全国楹联教育基地,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全区乃至全市的楹联文化亮点学校。

4.打造一流队伍,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做好师资招聘、引进工作,在更广范围内招聘优秀人才;二是强化名师带动,重点打磨推出5-10名骨干教师的优质高效课堂;定向培养3-5名潍州名师、潍城名师、最美教师;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校内职称制度、优秀聘任教师转正制度、首席教师制度等系列制度,让集团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优秀教师。

5.扩大品牌影响,适度品牌辐射。进一步完善集团结构,按照抓两头、固中间的思路,做强做大初中,稳固小学质量,适当拓展幼儿园办学规模;总结办学经验,依托《当代教育家》扩展潍外品牌全国影响力;12月举办学校品牌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推介学校卓越学校和品牌建设的阶段成果;在《中国教育出版网》《新教育》等媒体推介学校经验做法。

6.做好保障工作,确保平稳安全。继续开展好作风建设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禁有偿家教、乱收费等群众聚焦的问题行为,确保师德零投诉;按照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开展好收费标准规范工作和财务工作;做好学生安全和校园安全工作,确保学校安全零事故。

太谷学习汇报材料 篇3

——赴山西太谷学习体会

巴小周华

2014年3月24日,我们一行教师来到了山西太谷县实验小学开始跟班学习。通过几天的学习,我觉得太谷县的高效课堂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是由于学校打造了一支自律高效的完美教师团队,是由于多角度拓宽了育人渠道,增强了德育实效,培养出一批享有自信而成功的学生。下面,我就太谷实验小学在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方面,浅析如下:

一、学生方面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实处,细微处入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是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的。学生们呈现出来的阳光与自信让我们十分震撼。

(1)首先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太谷实验小学制定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卡,分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始要求,喊口号。起立后,学生用干脆利索的声音,准确的字音讲:现在我告诉自己,上好每一节课就有成绩,做好每一件事就是成功,你行,他行,我更行。老师接:我相信大家一定行。学生们的呐喊声高亢有力,传递了一种正能量。二是课堂要求。涵盖了坐姿,写姿,回答问题时举手、表达、讲解、书写、听讲,以及合作小组的交流、展示、评价。小组捆绑式评价让每一个学生的举止都关系着集体的荣辱,只有大家全都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才可能有更多的光荣。

(2)卫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每天的课前十分钟,有班干部的卫生提醒、安全提醒、新闻播报。又比如下课铃一响,老师说:“下课了,同学们弯弯腰。”大家就会自觉弯腰捡起桌椅下的纸屑。

(3)倾听习惯的培养。无论课上课下,强调老师说,学生应。比如老师说:刚才组长的话,你们已经听明白了?学生们就会认真地“嗯”一声。我感觉这时老师和学生是互相尊重的,心意相通的。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我一直憧憬着的理想教育状态。

(4)学生特长的培养。学校严格按课表上课,有专业的音体美科技教师,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社团活动,这些都为特长生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比如每天课前十分钟吹笛子,下午30分钟的社团活动;每天一次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大体育课。每学期开展一次明星学生测评活动,评出书法、舞蹈、歌唱、乐器、绘画等明星。学生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高效。

二、教师方面

太谷实验小学全面提升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设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1)对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有严要求。晋中市中小学教师六项技能大练点训练要求,对教师的读(普通话诵读)、写(规范汉字书写和教学作图)、作(教学课件制作)、说(说课)、教(课堂教学)、评(课堂观察与评课)6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2)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有希望。期望大家做模范教师,不懈怠,不抛弃,为了一切孩子。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是“深深浅浅,丝丝缕缕,字字句句,点点滴滴,一如春雨滋润大地”。

(3)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规范。大致有:①教师评估计分表②教师评估考核细则③课堂教学评价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教师技能、教学效果5个方面提出了要求。④三大学科的学案操作步骤及要领⑤1-6年级语文、数学具体操作方案。⑥课堂教学“二十四字模式”实施方案。⑦四种课型设计要领(以

24字模式为总纲,探索了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四种型的设计要领,引导教师科学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一句话,各种规章制度涵盖了教师教学的方方面面,有规范也有指导,可谓是细致入微。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篇4

莒县五中杜继红

2012年10月15日到20日,在莒县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全县初中业务校长、教导主任到江苏、浙江进行了为期六天的考察学习。

首先听取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赵国忠所做的《我所认识的10位校长、教师》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书院副院长周成平所做的《新课标与教师发展》报告。随后实地考察了南京市东庐中学、溧阳后六中学、宜兴实验中学等三处学校,在三处学校我们认真听课学习、参观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学校领导极具特色的报告,深受启发,感悟颇深。

专家的精彩报告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认识了教育、教学最前端的五位名校长和五位名教师。胡建军校长的“常规管理”,注重了精神的引领,用新学年的校长讲话深化办学思想,引领着教师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穆耕森校长用“细节决定一切”的办学理念,打造他的“雨中梦”——办出一所师生都向往的学校;黄飞校长的舜耕学校——“最文化学校”„„“高境界、强烈的使命感、大智慧、好学、创新性整合”赵国忠院长这样总结了五位名校长的管理感言,让我深深体会到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思想引领者,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什么样的教师是名教师?孙维刚——一个把很一般的学生送进了清华、北大;桂贤娣——一个平凡而非凡的教师;王金战——一个让倒数第一的学生考上北大的教师;魏书生——一个中国最著名的教师;俞玉萍——一个传奇的语文教师。“大爱、大智慧、风格独特、教学功底深、坚守”赵国忠院长这样总结了五位名教师的名师特质,聆听名师的事迹,我真正领会到什么是“大爱”、什么是“坚守”。

东庐中学是一所非常普通的村镇学校,“讲学稿”在全校各个学科灵活使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讲学稿”的使用方法,每个学生在熟悉“讲学稿”的整个使用过程——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巩固延伸后再进行常规学习。东庐中学的每位教师都能熟练的掌握“讲学稿”的编写,“讲学稿”成了教师备课、集体备课的重要依据,也是东庐中学教师合作精神的最好体现,只有做到合群、合作、共享,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才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我们走进东庐中学的教导处,亲身感受了东庐中学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刚刚举行完公开课的数学老师,带着上课的兴奋和思考与听课的同行们马上展开了认真地研讨:教学中“讲学稿”哪些题选得好,哪些题学生出错比较多,还有哪些题没有训练到位,需要补充等等。使用“讲学稿”的学校不只东庐中学,但能把“讲学稿”落实得这么扎实、用的这么好的学校不多。

江苏后六中学走的是一条“低耗高效的成功之路”,办学特色是“没有特色”。胡建军校长的“常规+细节+过程=创造奇迹”办学理念让人心服口服,他认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就要安安静静办学,要坚守教育规律、坚守教育的本真、坚守教育的常规,坚守教育的平淡。改革创新不等于搞花样,的确,胡建军校长的思想和理念带领着后六中学的教师们扎扎实实地教学,用不放过一个教学细节、不轻视一门小学科的精神和作法诠释着教育和教学的本真。

后六中学注重常规管理,严格按课程计划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加强非考试科目的教师管理,提出“不认真上的副科实质就是搞破坏”!胡建军校长认为只有抓好了非考试科目的常规教学,学校的管理才会有质量的提升。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后六中学的自习课堂,看到学生自觉认真的学习状态自然而然地想到课堂教学的井然有序;我们走进后六中学的体育课堂,看到的是规范有序的训练和整齐划一的队列;我们走进后六中学的厕所,看到的是卫生洁净、一尘

不染。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参观办公室,没有和后六中学的老师进行交流,但我们却能感受到胡建军校长所说的后六中学学生那种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也能体会到教师积极上进的工作态度。如果学校没有在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上下大工夫,后六中学就不会有这样的“奇迹”。

宜兴实验中学最引人注目的是“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研究。结构尝试教学法并不新鲜,魏书生老师使用的“知识树”应该就是“结构尝试教学法”的原型。宜兴实验中学构建“三环二线一核心”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学科能力,有效解决学科基础问题的核心观点,将 “两类结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教学效果。它不但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更重要的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概括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智力的发展。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们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激发了灵感、认识了不足。参观的三处学校办学理念各不相同,相同的是扎扎实实地教学、认认真真地教研,在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发展。扎实和坚守才是进步和发展的硬道理,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后六中学胡校长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管理的人性化。一所学校要办得好,就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平等的待遇、让教师们在辛苦工作的同时感受到领导的关心,教师们没有后顾之忧自然就把精力全部用到教学教研上了。

回来的路上,同行们都在感慨:“有一个好校长才有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领跑人。”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态度的确引领着学校发展方向。走出家门到这些先进学校学习,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好,而是为了我们发展的更好。“讲学稿”、“结构尝试教学法”我们又何尝没有用过?常规教学我们哪个学校

没在抓?和先进学校相比,我们缺少的是扎实和坚守,缺少的是把每件事、每个细节落实好的精神,缺少的是放下身段潜心研究的态度,缺少的是一个安静办学的环境。

非常珍惜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不但聆听了专家的报告,走进了名师的课堂,感受了名校的特色,而且有时间与同行们沟通交流、互相学习。

非常感谢局领导,也能给整天忙于教学教务的主任们这个学习的机会,感谢两位带队的领导对我们一路的照顾,他们的认真负责让我们感受到此次学习活动组织的周密有序。更感谢张主任,虽然不与我们同车而行,却能随时调度关注我们的整个行程,更想不到的是,张主任能充分利用行车时间,引导大家围绕学习展开研讨,打发了行车的无聊,延伸了学习的内涵。

这样的学习机会如果每个学期都能有一次是最好了,期盼机会再次到来。如果能让更多的业务骨干也能这样走出去学习就更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了。

武汉学习汇报材料 篇5

5月底我和姜艳、彭瑞、陈坤共4位老师一起到武汉枫叶国际学校学习,聆听李镇西教育家的“引领教师智慧成长”专题报告会。我以前听过“南李北魏”的说法,也就是“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魏书生老师我是见过了,对他所提出的“松、静、匀、乐”注意力体操以及“科学和民主”的教育思想,我至今记得很清楚。至于李镇西老师我一直怀着十分好奇而仰慕的心理,很想知道究竟在教学改革的今天他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次学习能和大师见面并聆听大师的宝贵经验,我觉得十分难得,也格外珍惜三天学习的宝贵时间,时隔三个月,大师所说的许多话语有些我已经淡忘,但是他当时讲话后我心潮澎湃的感觉以及一些经典的案例和话语至今记忆犹新,他的教育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心里。我希望把所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全面的展示给大家,昨天我重新查看了自己学习时所拍摄的照片,记录的笔记,学习回来之后所写的随笔,如有疏漏或不当请大家包涵。

●什么是新教育

迄今为止,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已经有五十六个实验区和三千多所实验学校。一项没有任何行政命令的教育实验,为何会有如此生命力?而且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是志愿加入?

第一、什么是新教育?

新教育是一个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教师、学生及其父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简单说,新教育的起点是“教师成长”,终点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过程(或途径)是“十大行动”。

先说起点。新教育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发展。新教育也是专家引领,民间卷入。新教育认为,一切都是教师的素质决定的,因此决定从提升教师入手,提升教育的品质。

再谈终点。新教育希望达到的目的是“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二、如何理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所谓“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一是“教育就是生活,教师应该把教育当做生活”。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也会拥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教育生活状态;

二是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其特殊在于生活本身的有机组成,而不是“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所谓“教育生活化”,在于始终与儿童为伴,与儿童的心灵世界相通,与孩子心心相印,用陶行知的话来说就是“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三是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这个不用多解释,如果教育生活不是幸福的,那么每一天都是一种折磨和奴役;

四是教育生活的幸福应该是完整的,而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被割裂的。这既有帮助学生求知的幸福,也有引领他们全面而快乐成长的幸福;既有看到学生成长的幸福,也有教师自己成长的幸福;既有教学目标实现的幸福,也有教育过程的幸福;既有课堂上和孩子心灵对话的幸福,也有课余开发课程、写作记录乃至出版著作的幸福;既有今天享受教育时光而怦然心动的幸福,也有明天回眸教育人生而热泪盈眶的幸福„„

第三、通过什么来达到目的呢?

要想达到我们新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十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

朱永新老师曾说:“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二、新教育究竟“新”在何处? 新教育根本不新!

就教育理念而言,关于“新教育”之“新”,并不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而是归真返朴和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被提起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继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再打个比方。有一天办公室一女教师穿件旗袍,我们会眼前一亮:哟,穿新衣服了!其实,这并不是新衣服,因为百年前中国妇女就穿这个。但好久没穿了,今天穿起来,就是新衣服。但今天看到的旗袍也不是百年前旗袍的原版再现,而是根据今天的审美情趣和时尚元素加以改造,因此它就是新的。

三、如果要搞新教育,学校应从何起步呢?

四点建议:以开展新教育生活为底色,以培养种子教师为引导,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以研发卓越课程为生命。

第一,以开展新教育生活为底色

首先,营造书香校园。新教育所倡导的“营造书香校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一是有专门的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教师基础阅读书目100本。

二是逐步构筑了完整的阅读课程体系:中华经典诵读、英语美文诵读、名著阅读等;有专门的阅读课程,如“儿童阶梯性阅读”;还对阅读指导课型有专门的研究:主题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还有读书会的推进与研究:班级读书会、亲子阅读会、教师读书会等。

新教育生活除了营造书香校园,还有“晨诵”“午读”“暮省”。

所谓“晨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早读课”或者“经典诵读”,而是一个整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的复合课程。其意义不在于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在于让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诗歌共舞,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被诗情点燃,从而拥有了一份阳光的心情,由此开启一天的学习。晨诵的主要形式有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等。

所谓“午读”,顾名思义就是在中午固定时间内的阅读。但这里的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新教育所提倡的“午读”更多的是引导孩子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午读”应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低年级(一至三年级),我们倡导“听读绘说”。中年级(三至四年级),儿童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加大文字阅读量;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到了高年级,在共读方面我们则主张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

所谓“暮省”,指的是傍晚放学前对一天学习生活的回顾与反思。曾子有“三省吾身”:“陶行知有“每天四问”,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暮省”,正是试图培养孩子及时自我反思的人生态度,而反思的载体是写作。

但是,这里的写作不是语文课给学生布置的作文,而是孩子自由自在的心泉流淌——比如日记,比如随笔,以及低年级的“读写绘”等。不过,作为“暮省”载体的写作,虽然“自由自在”却并非漫无主题,而是以“成长”为中心,反思自己的一天的进步或遗憾,以及对第二天取得进步的预期。这种暮省,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成长方式。

朱永新老师曾这样解释道:“晨诵就是与黎明共舞,让朗诵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午读就是让学生们阅读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童书;暮省就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用随笔和日记等记录每天的生活,并与老师相互编织。”

新教育的生活方式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推进每月一事”。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重要的理念之一。什么是“一生有用的东西”?毫无疑问,是伴随终生的良好习惯。所谓“每月一事”,就是每个月通过训练学生做好一件事,来培养一个好习惯。朱永新老师说:“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打球开始,学会健身;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植树开始,学会公益;从日记做起,学会毅力;从唱歌开始,让学生热爱艺术„„”

目前,新教育实验学校每月推进的一件事是——

1月吃饭:节俭;2月走路:规则;3月植树:公益;4月踏青:自然;5月扫地:劳动;6月唱歌:艺术;7月玩球:健身;8月问候:交往;9月阅读:求知;10月家书:感恩;11月演说:口才;12月日记:自省

第二,以培养种子教师为引导

对一所学校而言,最终都应该让所有教师参与新教育实验。但任何一所学校,在推进新教育实验之初,都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在一个层面做新教育,总有人先行一步,或走得快一些。作为管理者,也应该允许有老师暂时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等。如果学校强行所有教师齐步走,最后的结果只能逼着有些老师敷衍应付,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

第三、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

什么是“缔造完美教室”?朱永新老师说:“‘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

完美教室“完美教室”之“教室”,显然已经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物理意义上的教学空间了。“教室”,在这里是一种借代,代指班级;或者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群人共同生活的一段历程;缔造完美教室,强调的是一种班级文化的建设,一种高尚精神的滋养,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和一般的优秀班级相比,“完美教室”还多了一份文化的自觉追求,多了一份诗意的主动营造,多了一份浪漫的生活情趣,多了一份潇洒的心灵舒展„„

新教育实验的“完美教室”有自己特有的元素:自设的班级标志、自创的班级文化、自订的班级制度、丰富的经典书籍、多彩的班级活动、鲜活的生命叙事、丰富的班本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新教育的“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一个教师和一群孩子以一间教室为精神家园,度过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意的日子。在完美教室里,教师编织着故事,创作着童话,缔造着传奇,导演着大片。正如有老师所说,有快乐,有收获,有故事,有成长,便构成了完美教室的生命。

第四,以研发卓越课程为生命

任何教育理念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富有生命。没有具体的课程,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研发卓越课程”也是新教育的重要行动之一。任何搞新教育的学校,一开始就应该研发卓越课程。当然,这里的课程,既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也可是班级层面的。

四、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

作为“以教师发展为起点”的新教育实验,把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与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所谓“职业认同”,通俗而简单地说,就是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是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是为自己做。“专业写作”也可以通俗地叫做“教育写作”。比如写教育备忘,为将来留下记忆线;写教育随笔,灵活自由,可长可短;写教育故事,怎么发生的就怎么写;写课堂实录,朴素记录,情景再现,及时反思;写教育论文,有感而发,有血有肉„„许多新教育榜样教师的成长已经证明,坚持不懈的教育写作,能够使一个教师由普通走向卓越,由平淡走向幸福!“专业发展共同体”指的是一群有着共同追求共同愿景的教师所组成的正式或非正式团队。比如学校教研组或年级备课小组,还有“成长空间”、“读书论坛”等,在许多学校都有类似于“相约星期二”的沙龙活动,定期开展名著品读、随笔交流、专题研讨、经验分享、观点争鸣等活动。这样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实际上是一处精神家园,充满了人情的温馨,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富有理想主义的气息。互相取暖,抱团发展,彼此激励,共同成长。

新教育实验点燃了无数普通老师的梦想与激情,让他们重新看待自己每一天平凡的工作,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变得精彩,且充满故事。这是发生在我身边一个又一个的事实。参加新教育实验,事情肯定比过去多了,但这是自己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主动选择与积极追求。这正是激情被点燃,梦想被唤醒,视野被拓宽,潜能被激发„„你说,这叫“累”吗?

湖南桃源县一位乡村教师敖双英的故事。

她从新教育的一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切入新教育,下定决心一定要做新教育,用阅读来改变孩子!从此,收入微薄的敖老师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读书、选书、买书之路。2007年之前,她所在镇上根本没有书店,每次进城,她的双肩包里都会背回大量书籍。尽管周围没人做新教育,但敖老师并不孤独,因为她在网上结识了许多新教育人,她的执着也感动了许多人。渐渐地,新教育研究中心、新父母研究所等机构先后捐赠给她各种图书,朱永新老师也向她捐赠童书数百册,再加上网友捐书、同行图书漂流,敖双英老师教室里的书越来越多了。六年来,她的孩子们读书在1500册以上,其中她和孩子们共读、精读了200多册绘本、30多本文字书。共读,是为了让孩子们的生命与书籍产生共鸣。后来,为了让孩子们也能够通过网络享受新教育的课程,敖老师自费花两千多元钱在教室里装了网络。这件事让许多人匪夷所思:这学校又不是你的,要装网络也该学校装呀!关你什么事? 但敖老师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这是她的教育生活,和校长没关系。她愿意!网络通了,小小的教室变成了无穷大,课程比过去丰富了。后来敖老师也尝试开发课程,家乡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等等,都是最鲜活的素材。

敖老师的新教育越做越好,越做越有影响,周围的老师,还有校长都因为她而走进了新教育。再后来,敖双英被评为全国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影响了更多的人加入新教育。她到处被人请去讲学,传播新教育。我所在的学校也曾经她来讲学。敖双英老师说:“通过新教育,孩子们享受了不一样的学校生活,我也享受着自己不断成长的喜悦!” 敖老师的故事足以说明,一个人的力量并非微弱。我们当然希望改变体制,改变考试,改变校长观念。

但是当这一切暂时没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并非什么都不能做。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反过来说,动辄就愤愤不平只知道发牢骚的人,最后只能原地不动,什么都不能改变。成都市双楠实验学校的王兮老师,把每年的9月18日视为自己的“新教育生日”,因为2012年9月18日,她听了我的新教育培训后,被新教育“击中”了。她感到新教育正是她多年想要的教育。于是,她开始了新教育之旅。三年后,她被评为全国新教育榜样教师。

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课,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每天读书不少于一万字,写一篇教育日记。每天做到这五个一难不难,说实话很难,但李镇西也说了,而且非常肯定的说:“如果一个每天坚持做到这五个一,一个教师你想不成功都很困难!”

教育的智慧从何而来?

1、从实践中来

相信每位教师在从教之初内心都充满了激情和热望。但是日渐平淡的生活和各种烦恼困惑纷沓而来,对于一些人来讲,一切随之变得索然无味。

如何克服职业倦怠感?李老师说:“要不断给自己提出目标,使自己每天的工作日都充满着创造的乐趣。”他主张和学生打交道,带着研究的眼光从事教育。他所说的研究不一定是什么高深的理论研究和试验,而是针对教育细节中的困惑。在他25年的教育生涯中,他进行过诸如“未来班试验”、“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研究”、“班级民主管理”、“语文人格教育”等研究,并写出了许许多多相关的教育教学叙事和反思。我想,李老师正是在实践中发现了困惑,又是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成就了自己。

2、从困惑中来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面对很多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自信。

李老师指出,转化后进生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作为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转化后进生。因为,“看一个老师的态度,就要看他对后进生的态度,对后进生的教育”,这是衡量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原则和标准。

要想转化后进生,就必须做到以下原则:相信孩子;与孩子建立感情;允许错误的反复;降低要求;集体帮助;以鼓励为主。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要做好人、要做得更好的愿望,因此教师不应放弃每个孩子。而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集体帮助”。教师喜欢“单qiang匹马”,与学生一对一进行交流或教诲。相对而言,把后进生融入班集体中,利用集体的力量去温暖、去感化、去鼓励、去督促,效果会比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好得多。

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现状。在当前后进生较为普遍的情况下,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转化后进生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在研究中借鉴李老师的的成果和原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从而自觉地完成蜕变。

3、和学生一道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第一,虚心;第二,宽容;第三,与学生共甘苦;第四,跟民众学习;第五,跟小孩学习。”是啊,我们总是认为只有教师教育学生、感化学生,却不知道学生感化教师的重大作用。

4、从写作中来

马克斯·范梅南说:“写作是思考和行动的调和······是将内在的东西进行外化。”写作是和实践、思考相伴而生的,因而李镇西认为写作是颇具创造性的活动,是自我制造、自我塑造的过程。

一个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必会是喜欢阅读、勤于反思和写作的教师。只有在写作中才会使自己更快地提升。写作并不是神秘的一件事,任何一种思想跃然于纸上,写作的活动便形成。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写主要是担心写不好或是高度、深度不够。李老师说,其实我们写的东西不一定是理论性极强的论文。只要来自于实际,只要言之有物,就是好文章。李老师举了自己的一个实例:他把自己的一些教育随笔寄给杂志社,竟然非常顺利地发表了。由此,鼓励老师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

●不停的阅读:思想的源泉之一

“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陈平原(北大教授)

十位大师:陈奕科、金科姆、鲁迅、钱穆、刘半农、梁世民、沈从文、巴金、流沙河、钱梦龙 教师要有书卷气: 注意读四类书

1、教育经典:《别冷落了经典》

教育经典名著真的“难以读懂”?如果比起当今一些喜欢玩弄时髦术语、晦涩理论的伪学术著作,那么真正的教育经典名著真是平易近人。请打开孔子的《论语》,夹叙夹议,而又穿插着孔子与弟子之间生动的对话;请打开卢梭的《爱弥儿》,作者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教师,把爱弥儿描写为理想的学生,叙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成长和受教育的全过程,从中阐述了作者“自然教育”的思想;请打开马卡连科的《教育诗》,在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蕴含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

从不少教育经典著作中,我们甚至可以读到今天所提倡的新课程理念――

比如,“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比如用对话的形式,即诱导学生争相答复。”(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比如,“儿童也是爱表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喜欢人家知道他们的良好举动,是他们自己做出来的,希望人家知道他们是绝对独立的,在这种地方他们和最自尊的成人没有分别。”(洛克《教育漫话》)比如,“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比如,“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语》中一句“因材施教”不是蕴含着今天我们所说的“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乃至“多元智能”吗?谈“师生关系”谈“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还有比《礼记·学记》中“教学相长”四个字更精辟的吗?

别冷落了经典!冷落经典,便是遗弃了我们应该继承的巅扑不破的真理。阅读教育经典,就是直接聆听古今中外教育大师不朽的声音,就是请大师们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就是让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之光照耀着中国今天的教育。特别推荐: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报刊:

《教育研究》《教育参考》《教师博览》《师道》《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外国中小学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

随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研究动态,了解教育同行们在思考什么

3、人文著作: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 何谓“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再说通俗点,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老师大多读新课程培训和教学改革有关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迫使大家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样“功利性阅读”没有什么不好。

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个有着更高追求的教师,恐怕不能仅仅只有“功利性阅读”。除了“有用”的阅读,我们能不能来点“没用”的阅读――这里的“有用”“没用”当然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教师,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能不能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以致用”当然是一个原因,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是“人”!如果就生物学本身的角度而言,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于是人便成了自然界“万物之灵长”。人之为人在于“精神”,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

我是教语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我曾长期当班主任,不是《班主任手册》之类的专业书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风雨中的雕像》《谁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让我和我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所以我曾经在一次青年语文教师的座谈会上说:“我认为,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我最近读的书:《胡适还是鲁迅》《回眸苏联》《爱因斯坦传》《文坛风云录》《像少女一样》《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沧海遗珠》„„

4、校园文学

写中学生的和中学生写的书:《青春万岁》《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草房子》《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三重门》《梦里花落知多少》……

读这些书,可以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同时使自己尽可能保持一种青春的心态。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成长故事)

在一次和我校一位年轻老师谈心时,我说:“作为普通教师,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世俗的名利——‘优秀’呀,‘先进’呀,‘学科带头人’呀,‘特级教师’呀,一点都不可耻,相反,这让我们都感到自豪,因为这本身也是我们价值的标志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哪怕这些‘优秀’你都没有,也不要紧:我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啊!这也就够了。”

我现在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是否“卓越”更无关紧要,最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所谓“优秀“,至少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我们做得比别人相对出色一些的工作及其成果;二是指我们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不管是在哪个意义上使用“优秀”这个概念,我都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如果是在第一个层面说“优秀”,那么我们总要和别人比较,因为“优秀”总是相对而言;因为比较(攀比),我们求胜心切,我们精益求精,我们永不满足,我们“欲壑难填”„„当然,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正是我们上进心的表现,“永争第一”嘛!但同时,在这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失去了从容自如的心态,失去了“慢教育”的智慧,也失去了教育的优雅与情趣,甚至我们潜在的或者说沉睡的功利心渐渐苏醒,让我们备受折磨,于是,教育的幸福也不知不觉远离我们而去。

如果是在第二个层面说“优秀”,那么我们免不了要关注教育以外的人和事,因为“优秀”不能自己说了算,总得要人家来评比和选举。也许你的工作的确比别人做得好,去年高考你也“培养”(?)了一个县状元,于是你自认为优秀,可这次学校却只有一个“优秀”的名额,而还有比你更优秀的——和你同一教研组的一个同事今年还“培养”(?)了一个市状元呢!于是,这“优秀”的桂冠便落到了他的头上。你想“优秀”也不能。何况,如果你所在的学校风气不那么正,即使你的工作和成果的确出类拔萃,可是你不善于搞庸俗的人际关系,更不善于和领导拉关系,那无论是群众投票,还是领导推荐,人家就是不让你“优秀”!

想“优秀”而不得,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那就别管什么“优秀”不“优秀”啦,还是追求纯粹的教育幸福吧!因为——

“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

也许有老师会说:“您现在功成名就了,当然会这样说。就像有钱人总会说‘钱不重要’、明星们总会说‘做名人难’一样。”其实不是。从对工作的投入来说,我从教29年来一直保持着同样的痴迷状态;但很长时间里,按一般人的眼光,我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我的好些富有个性的创新做法不但没有被领导鼓励,反而多次招来批评。围绕我的争议,一直没有中断过。我的“特级教师”是几年前才评上的。各种荣誉也是近十年来才拥有的。但无论是我被穿小鞋的时候,还是现在“风光”的时候,我都把我和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把学生对我的爱看得比任何“荣誉”更重要。因为这是我内心的幸福,是别人不可能给我的,是不必看别人脸色就可以得到的。

我现在所任教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有很多这样幸福的老师。比如邹显慧老师,几十年来就是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物理课,认认真真地带好每一个班集体,直到快退休才评上高级职称,可是她很幸福,因为面对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都不甚理想的学生,她却取得了让人敬佩的教育成果;更重要的是,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爱她。今年教师节那天,邹老师班的三个男生天不亮就起来,为他们敬爱的邹老师熬鱼汤,上学的时候三个男孩子小心翼翼将热腾腾的鱼汤送到学校,放到邹老师的办公桌上。邹老师非常感动。中午,她把鱼汤热了之后又端到教室里去,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这份鲜美,分享这份情感!邹老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荣誉称号和“优秀”证书,但是她从不为此烦恼,反而随时都乐呵呵的,因为她幸福!

“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留下一座堆满故事的校园 故事一:请学生题写校名

我说:“让孩子们写!因为这校园首先是属于他们的!”

于是,全校的孩子们开始一遍遍书写“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这13个字。最后,五年级许晴航同学的字入选。几天后,她题写的校名被镌刻在学校大门之上。

后来,为了方便师生进出,武侯实验中学在校园后围墙处开了一个大门。我同样请全校学生书写校名。这次,初2015届程文迪题写的校名被选中了。

我先后请许晴航和程文迪在各自题写的校名下合影留念。我分别对她们说:“孩子,等你80岁的时候,别忘了牵着小孙子到这里来看看,告诉他,这是奶奶当年在这里读书时题写的校名!”

就这样,虽然我们没花一分钱润笔费,但校名的题写却做得很有意义。

我曾对老师们说:“什么叫‘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校长,不是名人,更不是领导,而是普通的孩子。让每一个普通的孩子载入史册,这就是‘以人为本’!”

故事二:帮“杨明们”扬名

美术老师杨明有一个愿望─搞一个个人画展。我记住了,并曾努力过,但终未如愿。我一直感到遗憾,并寻找着机会,让杨明老师扬名。

有一年,杨明带着几个学生参加区里组织的陶艺大赛。他在现场抽到的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创作主题─“文明的进步”。

当时我在现场。看到杨明略作思考,便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四个孩子做他的助手,捏捏,搓搓,拍拍,抹抹„„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陶塑作品诞生了:背景是一幅竹简,竹简前面是活字印刷的字钉,旁边是一本厚厚的书,书的前面是一个电脑键盘,书的上面是几个孩子在快乐地雀跃„„

几位评委走了过来,他们边听参与制作的小女孩解说作品的内涵,边围着作品仔细鉴赏品评。只见他们情不自禁地频频点头。原来,杨明用简洁的构图、巧妙的组合,表现了“书籍”从竹简、活字印刷,到现代纸媒,再到电子读物的演变过程。那活字印刷的字钉上,刻着《出师表》的内容;孩子们在书本上翩翩起舞,象征着通过阅读,孩子们获得了无限的灵气;最后,那一本本书又变成一只只飞翔的鸟儿,暗示着孩子们由阅读飞向未来„„

这个陶塑作品的名字叫《书的发展》。评委们一致认为,这个作品极富原创性,且内涵丰富。它用简洁的陶艺形式,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既点明了武侯的三国文化特色,又凸显了武侯实验中学书香校园的个性。一位专家忍不住赞叹:“在今天的所有参赛作品中,这个的创意是一流的!”

最后,所有评委都打出了最高分,杨明的作品毫无争议地获得了这次比赛特等奖第一名!

比赛结束后,我在学校提议,把杨明的获奖作品做成一个巨大的雕塑,矗立在校园中。

帮“杨明们”扬名、彰显其专业价值、让普通教师载入学校的史册,这就是“以人为本”。

故事三:让师生的笑容彼此辉映

我们学校两幢教学大楼之间有一个类似于大厅的空间,两幢大楼的两个墙面在此遥相呼应。东面的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片——一群孩子正在奔跑,青春勃发,动感十足。每一个站在这幅照片前的人,都会感到孩子们正扑面而来。

照片旁边有几句话——

把老师们笑得“肆无忌惮”的这张照片挂在教学楼墙上,让老师们的笑脸迎接孩子们的“扑面而来”。

教育,就是师生笑容的彼此辉映,就是师生生命的相互润泽。

故事四:我给老师拍特写

所有走进武侯实验中学的人都会发现—有人甚至会感到奇怪—在校园里,没有“李校长”的图片和介绍,没有校长陪领导视察的照片,也没有领导的题词„„有的只是展示普通孩子和普通老师校园生活的图片或文字。

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张巨幅照片,在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许多教师和孩子的生动照片。尤其是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教师办公室外面的墙上,全是教师们的特写镜头。

当校长后,我常去听课,每每被老师们在讲台上飞扬的激情所感染。我想,老师们在讲台上站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他们在课堂上潇洒的身影印在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记忆中,但老师们却可能从未见过自己上课时的神态。于是,我决定,把老师们教学中美的瞬间通过我的摄影变成永恒。

人在放松的状态下是最真实自然的。

我先后为学校100多位教师拍了这样的肖像特写。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拍完每一个教师,便卸任了。

故事五:为孩子们留一片“撒野”空间 为以后建体育馆和食堂而预留的土地 校庆亭

郭文红老师《给孩子留下一抹温馨的记忆》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不要扑灭儿童心中那一点宝贵的火花-----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

二、引导家长做自觉的学习者

当你发现复印件上错了,你是改复印件还是改原件?

三、督促自己做自觉的教育者

1、承认自己需要学习,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

2、教师只有比学生更善学,才可能会教

外出学习汇报材料 篇6

4月8日参加了-

教研室组织的“四镇七校”同课异构活动,本次活动在铁锁关小学进行。这次的同课异构一共”六位教师授课,每个老师都精心设计了自己的课题,我从中学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我参加了语文观摩课,从中有不少的感悟。下面就自己的课后所得作如下总结:

首先,:我听了高寨子小学姜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上课伊始,设计了巧妙的谈话,其次,就第二个课题我的总结:就这个课题而言,许多老师都上过这节课,这节课如何才能成为一节真正的好课呢?我听的是清怡 小学的雷莹莹老师上的一节课,用世界末日的来临,令学生感到一种新奇和紧张,他们会抓紧时间为自己的小组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样他们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去。另外学生的学习小组以月份的形式加以命名,这种命名方式能够自己与教学内容加以联系,这样的小组方式值得学习。

最后,很好的老师在这次的教学中运用了肢体语言,他们在教学活动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师生关系非常的融洽,这一点值得学习。

西安学习汇报材料 篇7

2014年4月11日,我们一行5人在教导处李主任的带领下去西安参加了“名师之路”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观摩会。在三天的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徐长青、刘德武等12名活跃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一线的教育名师的示范课和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谈谈听了徐长青老师的《平面图形的再认识》和他的报告后的感受,以及他的教学理念对我的启示。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徐长青老师当天执教的是一节复习课。徐老师不像我们那样先让学生说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它们的概念是什么、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而是匠心独具的先在黑板上贴几个图形,让学生上台指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说一说自己对喜欢的平面图形了解多少。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他引导学生指出所有的平面图形都有一条底边和一条高组成进而将高于底边还原成二维平面。让学生用一个最有意义的公式来解决黑板上所有图形的面积,通过推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都可以用提醒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多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真令人叹服。在徐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他给学生营造的民主、和谐的环境,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徐老师在他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认真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逐渐形成了亲和、幽默、自然、宽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他的课具有挑战,荡漾着智慧,呈现着自主、关注着发展。特别是他的课堂评价语言更令人叹服,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时他说,“你都上大学了,跑到这儿来干什么?”,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回答准确,另一为学生在这位同学的影响下也较完整的回答问题时,他会说,“你的思想开始流动了,传到他那儿去了”。“看那位同学的眼睛里有数学”这么美的评价语完全可以用到我们的课堂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他在报告中提出的 “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的思维方法。他说我们要告诉学生,数学的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有时候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当学生摸不着头绪时,老师说:在学习中我们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当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然后,反思徐老师的报告,我感悟到以下教学方法: 首先,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徐老师说:“如果把一节课四十分钟平均分为几个五分钟,那么每个五分钟都要让学生有创造的思维!”徐老师认为,数学答案的唯一性,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求得标准答案,而应教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可见他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都是被我们的老师于无意中扼杀。徐老师指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分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步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淡化问题的结论,衬托其方法与思想,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有效发挥,其思维是否处于积极的接收状态,而不在于教师讲授时间的长短。徐老师对课堂教学的三点思考:即三个不讲,三不讲是,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已会的”称为第一发展水平,而“在教师引领下学会的”叫第二发展水平。在这两者之间的领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我们老师所要教学的。这与张四保主任提出的三不讲如出一辙。第三“问”问题的学问。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过早的表态,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考的偏差;老师重复自己或学生的话,容易造成孩子只听第三遍;课堂上能用“是”“不是”回答,比如孩子们你们听懂了吗?你是这样想的吗?类似的问题都不是好问题,是无效的。那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的。一节课的开始是从思维活动开始为起点,教师要做一个迟钝的人,木讷的人,不要用自己的表情暴露一个答案的正确性,教师的脸千万不要让孩子瞅老师的脸行事,自己不动脑思考。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由学习方式决定,应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要用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的行为。

上一篇:单位军训自我总结下一篇:对导游的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