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24-10-06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通用6篇)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篇1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2012·无锡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很受苏氏哲学的影响,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带到了家庭中和市场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论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困扰柏拉图的是他不能获得令其满意的知识来控制世界。„„在寻找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柏拉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唯一的世界„„实际上,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表象或者理念世界的不完全反应。„„只有那些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推理才干的哲学家才能知晓这个世界的秘密。

——《新全球史》

材料三 尽管是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最后不再相信柏拉图的表象和理念的理论,他认为这一理论对理解世界是不必要的。„„他的著作表达了对世界全面而连贯的理解,以至于他后来的学生,中世纪的基督教学者称其为“知识之父”。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塞罗这一观点的理解。(2)结合材料二指出“哲学家”在柏拉图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对待柏拉图的态度,并分析他被称为“知识之父”的理由。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希腊思想家核心观点的理解。第一问实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际上考查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影响的理解:天上的是神,地上的就应该是人,因此苏格拉底在思想上的杰出贡献是:使古希腊哲学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关注现实人生。第二问考查的是对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解:其核心观点是哲学家的地位应该是国家的统治者。第三问考查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贡献;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统治地位来回答。

答案(1)理解: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由哲学家担任国家的统治者。

(3)态度: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理由:其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他在生物学领域提出的方法备受推崇;物理学领域提出的观点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孙中山晚年提出了怎样的新理念?并说明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中重要思想理论、观念转变等知识点。第(1)问依据材料一来回答;第(2)问考查了兴中会成立的原因和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转变和转变的原因,根据相关知识来回答。

答案(1)关键:改革政治。选择:从改良到革命(或提倡暴力革命;从医人到“医国”。)(2)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民众尚未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意义:兴中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民主革命团体,标志着孙中山开始踏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3)理念:提出新三民主义。原因:拱卫共和斗争的屡屡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等。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路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本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 本题主要以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分析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第(1)题,要注意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战后实施的目的分析、归纳。第(2)题,主要结合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加以分析、归纳。第(3)题要求结合材料得出结论,这需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经过对照分析后再上升到理论性认识。

答案(1)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原则和基础(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又奋斗了5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拉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

——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 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综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

①日出东方——标志: ②力挽狂澜——标志: ③灯塔指引——标志: ④拨乱反正——标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毛泽东同志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概括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在理论探索上有何共同点。解析 第(1)问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日出东方”是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力挽狂澜”是在革命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到成熟,挽救了革命,此为遵义会议;而“灯塔指引”是指中国有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此为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第(2)问由材料“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可知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第(3)问两者都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答案(1)①中共一大(或中国共产党成立)②遵义会议 ③中共七大(或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5.(名师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11月,邓小平28岁,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这一年,他被撤职,受到“最后严重警告”处分,妻子金维映和他离婚,成了中央苏区的一名社会闲杂人员。

材料二 1967年,邓小平63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政治局常委。这一年,他被作为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打倒,流放到第一次被打倒的江西,当上了一名钳工。(他并没有停止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材料三 1975年,邓小平71岁,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一年,被以“右倾翻案风”的总后台老板的罪名,再次被打倒。

——田炳信著《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

(1)邓小平三次被打倒分别是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他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有哪些主要事迹?(要综合归纳)解析 本题以邓小平人生的三起三落为切入口,并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进行提炼综合即可。

答案(1)第一次被打倒是土地革命时期,原因是因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在中共中央担任领导的左倾领导人打倒;第二次是“文革”前期,原因是毛泽东犯了左倾错误,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而对坚持正确立场的邓小平发动打击所致;第三次是“文革”后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不为仍在犯左倾错误的毛泽东所容,加上“四人帮”的策划与煽动,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再次被打倒。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要事迹:①革命战争时期:参与和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八年抗战和四年解放战争。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参与、领导克服“三年经济困难”和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③改革开放时期:领导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一国两制等,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6.(2012·西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 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

人民版·历史

高考总复习·模块新课标 的痼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评爱因斯坦。解析 本题考查对爱因斯坦一生重大成就的理解。第(1)问很简单,即相对论及出现的影响。第(2)问要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个人崇拜”“我认同民主的理想”等。

答案(1)相对论。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篇2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以下简称新教材)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增加了诸如文字、表格、图片等教材辅助材料。这些材料使得新教材富有直观性、启发性、情感性、生动性。蕴涵着广大编者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良苦用心,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更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现以新教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例, 谈谈文字辅助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新教材文字辅助材料的编写特点

新教材中引用的文字辅助材料包括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铭文碑刻、报纸杂志中摘取的片段材料, 或从诗歌、小说、剧本, 对联、歌谣、传说等文学作品中选取的材料。以引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争鸣、阅读与思考、探究活动等方式呈现。按照功能和作用的不同, 这些文字材料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 学习建议型

如单元导引就包括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介绍、学习要点等, 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本单元知识前, 就能抓住核心问题, 增强历史学习的目的性。通过要点提示、学习建议等, 学生的学习能够紧扣核心、突出重点, 并最终在头脑中建立起中外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二) 新课导入型

位于正文前面, 通过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文字, 诸如历史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的背景介绍, 某位历史名人或普通人对本历史人物的评述, 或截取该历史人物活动的一段叙述以及后人评价该历史人物的一些诗文等, 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从而导入新课。

(三) 补充拓展型

对正文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 或对正文内容的进一步具体化以及对正文中所提到的重要事件、重要概念的解释等, 以使历史表述更加充实完整, 并可进一步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 如“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

(四) 探究学习型

即由材料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体现探究性, 赋予启发性, 以促进学生展开更加积极的历史思维活动, 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 如“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

二、新教材文字辅助材料的运用策略

(一) 投石激澜, 激发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是与动机密切相连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因而, 培养兴趣是培养智力与能力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教材内容庞杂, 概念论断多, 文字枯燥, 教学难度有增无减, 我们的学生往往望而生畏, 学而乏味。事实上, 如果教师能够认真挖掘, 充分运用生动、活泼的辅助材料, 不但能够牢牢吸引学生, 而且能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教材内容和重点。

【案例一】在第三单元第三课“一代雄狮拿破仑”的教学中, 笔者引用了课文中三段材料。一是“引言”:“无论身材、思想、性格都不像法国人…… (限于篇幅, 笔者删略, 以下同) 他的兴趣不在享受人生而在征服世界。……而在各方面却是典型的意大利人, 这个人就是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笔下的拿破仑·波拿巴。”二是“历史纵横”:“拿破仑晚年说过, ‘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 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三是“资料回放” (恩格斯《德国状况》) :“对德国来说, 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 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 是革命与原理的传播者, 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教师以“引言”为“兴奋剂”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拿破仑其人的兴趣。当“拿破仑战争”“打得”学生精疲力竭时, 又以材料二作为“调料”, 调节学生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在本课结束时, 又以材料三作为一杯“清茶”提供学生课后的谈资与思考, 让学生意犹未尽。三段材料在开头、中间、结尾的运用使得整堂课兴趣盎然、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三段材料的解析、思考, 解决了本堂课的重点, 即拿破仑对法国的改造;也突破了本堂课的难点, 即拿破仑的战争性质问题。

(二)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情境是渗透在任何学习过程和迁移中的潜在影响因素。适宜的情境可以克服学习内容的抽象性, 促进学生理解和记忆的保持, 有利于学习的强化与迁移。在教学中贯穿情境教学, 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创设史实的情境, 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由此启发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联系, 激发学生情感, 提高教学质量。

【案例二】第五单元第五课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在讲“香港回归问题”时, 笔者运用了书中的“资料回放”, 即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他说:“关于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如果中国……不把香港收回……则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 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再现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画面, 并配上邓小平的上述录音,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邓小平的伟大气魄, 感受其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硬原则立场,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邓小平如此强硬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背景, 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爱国情感得到提升。同时, 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 让他们学会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 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研究历史, 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与动机等。

(三) 补充完善, 拓展视野

新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 使得教学内容写得过深过专。而且教科书限于篇幅和结构, 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往往比较抽象。针对教材现状, 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关辅助文字材料, 拓宽学生视野, 补充、解释教材中难懂的概念, 解决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案例三】第五单元第一课《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中有一个重要内容, 就是马克思支持、帮助巴黎公社革命, 教材对此仅以“系统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一笔带过。笔者认为如此轻描淡写是难以让学生理解马克思这一重大活动的。因此, 在教学中引用“资料回放”即马克思给库格曼的信, 并补充了《法兰西内战》的有关材料让学生从中寻找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失败原因的总结: (1) 没有乘胜向凡尔赛进军; (2) 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 (3) 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4) 过早地放弃自己的权力。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巴黎公社革命的最大的教训: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构, 夺取政权 (即暴力革命思想)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巴黎公社革命和马克思的论断对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作业:给马克思写一封回信, 告诉他, 他的重要论断是怎样影响俄国和中国革命的。

这段文字辅助材料的运用和补充拓展,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拓宽了教材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了马克思的远见卓识, 从而加深了对马克思这位伟大导师的敬仰之情。

(四) 彰显主体, 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开放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新理念。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新理念的需要, 新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了许多创新, 增加了诸如“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栏目, 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在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

【案例四】在《圣雄甘地》教学中, 对甘地如何评价是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笔者在教学时运用了教材中的两则材料, 一是“资料回放”: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 在甘地去世的前10年就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 或许他不会成功, 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 人们永远牢记着他。”爱因斯坦说过:“后代的子孙将无法相信, 世界上曾经活生生地出现过这样的人物。”二是补充材料: (1) 甘地是“神的化身, 真理的代言人”; (2) 甘地是“矫揉造作的阴谋家”, “印度封建主义不折不扣的辩护士”, “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主要叛卖者”; (3) 甘地是印度“过去30年来的向导和哲学家, 印度自由的灯塔”。

甘地是印度现代史上非常复杂的人物。教材介绍的甘地奇人怪事令当今这些“90后”的学生匪夷所思并充满好奇, 而仅凭教材内容无法真正了解甘地。因此, 教学中在要求学生熟读课文的同时, 教师要提供许多关于甘地的参考资料,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如杜危、吴耀宗合译的《甘地自传》, 任鸿皋、宁明编的《论甘地》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开展讨论、自主探究, 最后要求学生撰写《我心目中的甘地》。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 加深了对甘地的了解, 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三、运用文字辅助材料的几个原则

有效挖掘、合理利用历史文字辅助材料, 有利于激发兴趣、拓展视野, 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因而, 这应该成为每个历史教师的自觉行为和不懈追求。同时, 运用文字辅助材料进行教学必须坚持适度、适时、实用、用实等原则, 否则文字辅助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 适度原则

教材辅助文字材料众多,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别, 所以教学中对辅助材料的运用应坚持适度原则, 不可一个不用, 也不可堆砌泛用。

(二) 适时原则

课堂教学是有节奏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教材内容的编排是有主次之分的。因此, 教学时对辅助文字材料的运用应该适时。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掌握教学的“火候”。

(三) 实用原则

新教材辅助文字材料众多, 不可能全部予以运用, 在实践中应坚持实用原则, 即应选取典型的材料积极运用。何谓典型、实用, 就是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材料, 能拓宽学生视野的材料,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受、能感悟历史的材料,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的材料等。

(四) 用实原则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篇3

关键词:江苏 历史 高考 选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52-02

此次《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察的是孔子和柏拉图。命题者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将“个人美德”视为“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暗喻要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作为考前大热门,教师压题都不会放过此点。学生拿到试卷会认为碰到了熟悉题目,但是对比参考答案后发觉得分很低。下面将对该题每一问进行分析,并尝试在以后的高三教学中进行相关改进。

试题: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本题有问题(1)和问题(2)两问。

问题(1)有三小问,分别是:①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③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问题(2)有两小问,分别是:①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②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第(1)问第①小问在提问中有明显的提示:“根据材料一……”只要经过系统训练的学生都知道此问答案就在材料中。很多学生将材料一进行摘抄甚至全部抄写,按照关键词的原则,都能得分。有些学生分不清什么是“社会秩序”什么是“个人品德”,对应关系写错了,就得不到分了。

第(1)问第②小问看似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点,孔子对于学生是从小到大,从必修到选修学了很多遍的知识点,但是回答很不理想。问题是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侧重于作用。学生首先不明白什么是“礼”和“仁”,认为“礼”是懂礼貌、理学、“仁”是“人人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是意思理解错误,或者是没有写到作用。还有一些学生把孔子的历史时空放错,认为他处于封建社会中,他的做法是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还有一些表述不清,口语化的都无法得分。

第(1)问第③小问是教材中的原文内容,不管是人民版还是人教版都有讲述。答案必须使用专有名词,不能用其他词语代替,很少有同学能记得起来。能写全对就更少了,这就反映了我们教学中忽视教材的问题。

第(2)问是本套试卷的最后一问。首先学生没有仔细审题。“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是两者共同的社会背景,应该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共有的因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是结合各自的具体社会背景进行回答。学生在表述中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1)原因与背景表述颠倒,在原因中分别表述孔子与柏拉图的社会背景,在背景中表述了其他的内容,由于题首上又特别注明是“原因、背景”,对应关系错误,不能得分。

(2)表述不规范,学生容易在这里表述成“社会转型、社会混乱、社会战乱、社会不稳定”都无法得分。同样背景写到如孔子部分“大变革、大动荡”,柏拉图部分表述如“苏格拉底之死”等也不得分。

(3)本问是一道综合背景题,学生对于基本历史事实掌握太差。对于柏拉图,是今年的热点中热点,还是没有定位好他的时空位置,很多学生误认为他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甚至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大思想家,有学生认为他是亚历山大的学生,更有学生认为孔子与柏拉图是师兄弟,真的让我们历史老师无言以对。

总之,本题反映出中学历史教学中弱化选修、弱化基础能力培养、弱化通史教育,时空概念不清等问题,需要教师们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改正。

根据批改情况我认为在以后的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三历史教学中要着重在以下一个方面进行改进。

(1)重视选修教学。两册选修在高考中各占一题,每题十分,比重相对较低。但是由于选修部分热点比较集中,实际上只要操作得好,得高分的可能性很大。在高二的教学中要運用好教材,至少要通读几遍教材,形成良好印象,教师要适当进行总结,监督学生背诵,同时加以问答题,提升能力。在高三教学中,要将选修内容放入通史复习中,要交代清每个改革、每位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关事件,不要在出现将柏拉图误认为是启蒙运动人物的错误了。

(2)注重释读材料能力的培养。江苏高考历史自主命题以来,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问答题,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学生释读材料能力。在问答题中,凡是设问为“根据材料”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材料中找到。而且由于高考评卷采取找关键词得分制,即使水平在差的学生,也可以释读材料,找到相关的答案。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该每单元、每个知识点都辅以相关的原始材料,提升学生阅读与总结能力。

(3)注重基础的培养。在今年的试卷中,除了24B有两分直接考课本知识,其他的如21题第一问、23题第一问、24A第二问都是直接考课本知识。其他各问也多事教学中常见的题目,只要考生平时认真,拿到题目应该不觉得太难下手。在高三教学中,基础的背诵要从一轮复习开始,不要到5月份再进行背诵。5月份要关注各类信息卷,各类押题点,这时背诵,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从另一个角度,即使这时有信息卷,可能因为基础知识不牢,看了信息卷也没有多少用处。

(4)注重通史复习。2005年课改教材的突出问题就是忽视通史教育,教材改革的初衷是在学生很好掌握通史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史教学。但是学生通史学习的并不好,学专题史如同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在进行复习时一定要从通史的角度,注重时代特征的讲述,注重中外对比,让学生明确为每个学生进行定位。

(5)关注社会热点。23题福利政策的考查背景源于欧美某些高福利国家引发欧债危机,24B题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将“个人美德”视为“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暗喻要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在复习中要关注社会热点,长效热点要在一轮复习中体现,时事热点要及时向学生讲解。教师要加深阅读,以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用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以致用。

(6)注重书写。高考阅卷是将学生的答卷分割扫描,以图片的形式通过电脑发放给教师。高考规定用笔是“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这就说明在考试中,0.5的黑色笔扫描效果最清晰。有些同学使用0.7毫米黑色笔,清晰度相对低一点。关键是字迹一定要工整。现在学生的字迹难以辨认的很多,有些字迹一路向左,有些向右,不用说横平竖直,就是每个字独自出现都很难。大量的错别字出现,比如“和谐”,写成“合谐”白白丢分。书写即使不优美,也一定要工整,每个字工工整整,回答问题层次清晰,让阅卷人员一目了然。

古今中外名人对墨子的评说 篇4

摘编按语:墨家在先秦影响甚大,天下显学;墨子中的思想很有体系和理性,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名辩逻辑思想。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就是墨家中绝,这就墨家团体而言差不多可以,但就学说而言,墨家学说有些应该是已经融入其他学说或组织了,如有学者就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墨家影响,有说道教太平经有墨子学说传递,有说侠义精神有墨家传统,有说九章算术有墨家名辩逻辑运用,等等。到了明清以降,墨子受到重新重视,明代墨子出版了二十六次,清代汪中、孙诒让等研究注释墨子,甚至到了民国有说共产党有墨家精神的。而在本博主看来,道儒墨三家合一论述才能看懂中国社会运动的文化全貌!所以,我们需要对墨家多谢了解,也需要看看历史名人对墨家的议论和评价。

1.道家宗师庄子不赞同墨子的学说,但是他对墨子的人格极为赞佩,发自内心地认为墨子是好人!庄子谈到墨子时说“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世者。-----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墨子希望后世不要奢侈,不要浪费财物,不要使物质享受因等级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别,要严格约束自己省吃俭用以备社会上的不时之需。古代的道术就是这样的。----墨子真是天下之好汉呀!天底下恐怕难以找到这样的好人了,就是把他劳累得像束干柴一样,他也不放弃救世的主张,真是位才智双全的好人呀!。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庄子的这段话就是给墨子写的”中国好人”或者说是”感动中国的人“的推荐词!”如果战国时期时候有新闻传媒有推荐“感动中国的人的栏目,墨子应该是第一位的。“

2.儒家宗师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想尽爱天下人,宁愿把头顶磨秃,脚跟跑烂,只要有利于天下人,他就拼命地干下去。墨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句话没有足够的雅量,所以孟子只能是亚圣。

3.荀子说:”墨子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墨子终日汲汲惶惶替人民愁吃愁穿,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疾苦。

4.西汉名著淮南子曾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他的这些门徒能慷慨就义全是被墨子人格的精神感化所致。由此可见墨子之为人。

5.到了清代,对墨子的评价更加系统与完美。清代学者汪中、孙诒让、章太炎都对墨子的人格给了很高的评价。章太炎说:“墨子之道非孔老所敢窥视。”“墨子之教,实与天方(伊斯兰教)、基督同科。”

6.梁启超说:“墨子是劳动人民的大圣人”“墨子是个小基督,从别方面说,墨子又是个大马克思。

7.孙中山:有时候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孙中山《民族主义》

8.胡适语: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为中国贡献了逻辑方法的最系统的发达学说。(胡适)

9.毛泽东: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10.蔡元培: 先秦唯子墨子颇治科学。假使今日中国有墨子,则中国可救。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

11.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说:“墨子是应该好好研究和宣传。被冷落了两千年实在是我们民族的不幸。”(见《墨子研究论丛》第一集第25页)

12.张岱年先生说:“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应该研究孔子,应该研究老子,也应该研究墨子。我觉得墨子的思想比孔子看来更符合现代的精神,今天弘扬墨学更为重要。我认为应该发扬墨子的救世精神和科学精神。(见《墨子研究论丛》第二集42页)

13.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说:“我们面临一个总结过去、开拓未来的新时代。我们会创造未来迎接新文化的,讲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看光孔子孟子还不够,还有老庄及墨子等重要的思想家。

14.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历史学家、中国墨子学会的名誉会长杨向奎先生说:“ 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1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指出:“墨子关于舍身利人、树立爱他的兼爱学说,是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先导。就是说,正如遣责侵害他人、谋取私利的强盗行径一样,也应该遣责大国侵害小国、大量屠杀以及破坏经济的行为。这种理论是极其现代化的,只是墨子主张的兼爱,过去只是指中国,而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

16.日本宗教和文化界著名人士池田大作认为,“指出普遍爱的重要性是墨子”,“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张知寒: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17.山东省外事办主任张国梁先生说,墨家军就相当于今天的联合国的维和部队,到处制止战争。

18.(在中央电视台今年四月份举办的青歌会上)某著名学者把墨者称为“丐帮”。

同一个墨子,学者们对他评价悬殊为什么这么大。

以上是一篇文章中的; 以下是多篇文章辑录的。一.古代

1.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音“确”),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 ——《庄子•天下篇》 2.孟子: 贼道也。

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3.荀子:

假今之世,饰邪说,交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也。——《荀子•非十二子》

4.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文子•自然》

5.人主之听言也,不以功用为的,则说者多“棘刺”、“白马”之说;不以仪的为关,则射者皆如羿也。人主于说也,皆如燕王学道也;而长说者,皆如郑人争年也。是以言有纤察微难而非务也,故李、惠、宋、墨皆画策也;论有迂深闳大,非用也,故畏、震、瞻、车、状皆鬼魅也;言而拂难坚确,非功也,故务、卞、鲍、介、墨翟皆坚瓠也。且虞庆诎匠也而屋坏,范且穷工而弓折。是故求其诚者,非归饷也不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6.司马谈:

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费也。

——如果你是一位简朴的中国人,那你身上也有墨者的影子。7.刘安: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还踵,化之所至也。8.班固: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9.王充:

圣贤之业,皆以薄葬省用为务。然而世尚厚葬,有奢泰之失者,儒家论不明,墨家论之非故也。10.曹操: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兼爱尚同,疏者为戚。11.鲁胜:

墨子著书作《辩经》以立名本,惠施、公孙龙祖述其学,以正别名显于世。——原来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就是墨辩。12.陶渊明: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尊于名,不忮于众,此宋刑、尹文之墨;裘褐为服,日夜不休,是以苦为极者,相里勤、五侯子之墨;俱称而背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此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墨。

13.长孙无忌:

墨者强本节用之术也,上述尧舜禹夏禹之行,茅茨不翦,粝梁之食,铜棺三寸,贵俭兼爱,严父上德,以孝示天下,右鬼神而非命。14.墨家之言贵俭,此其所行也。孟子之时,杨与墨,其途塞,孟子以墨子之术俭而难遵,兼爱而不知亲疏,故辞而辟之。然其强本节用之说,亦有足取者。——《崇文总目叙•墨家小叙》(欧阳修)

15.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读沫子》(韩愈)

二.宋后(近代的“帝出乎震”)

16.墨子,废人物亲疏只别,而方以天下为己任,是其足以利人者适足以为天下害也,岂不过甚哉!——王安石王安石:

17.杨墨皆是邪说,但墨子之说尤出矫伪,不尽人情而难行。孔墨并用乃是退之之谬。

—《朱子语类•诸子》(朱熹)

18.规矩是匠人的方圆,天志是为民的规矩。——《墨子选批》(李贽)三.近代

19.吾学以老庄为体,以禹墨为用。——曾国藩

20.墨子之道,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苦痛何以哉?墨学之轻生何以哉?——梁启超 21.梁启超:

吾尝谛观思惟,则墨学精神,深入人心,至今不附,因以形成吾民族特性之一者,盖有之矣。22.章太炎:

墨子之道德,非孔老所敢窥视。——孔儒道德,假大空!

23.蔡元培:

墨学中断使中国科学不得发达。

24.周季墨家,乃是当时最前进,最革命的学派。

——张申府

25.“列宁在苏俄实行的与墨子理论近似,但比墨子的学说更彻底、更深刻、更伟大”。

——蔡和森语

26.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鲁迅)27.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工程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季羡林)

28.中国出了一个墨子,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蔡尚思)29.陈独秀:

假若墨学不绝,汉以来的历史绝不会如此。四.现、当代

30.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两千多年前我国战国时间的一位思想家就提出过:‘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主张。

——江泽民

31.尽管他的人格怎样特异,心理的动机是怎样纯洁,但他的思想有充分反动性,却是无法否认的。在原始神教已经动摇的时候,而他要尊崇鬼神上帝。在民贵君轻的思想已经酝酿着的时候,而他要‘一同天下之义’。不承认进化,不合乎人情,偏执到了极端,保守到了极端,这样的思想还不可以认为反动,我真不知道要怎样才可以认为反动。

——郭沫若

32.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工程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季羡林)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篇5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兵,亦皆戍更。……兵无常师,帅无常帅,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姿睢,无所厝(安置)於其间,是以天下晏然(安定),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材料二 宋代养兵之多,为历代罕见。而养兵之费大致占宋代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兵制上的严重缺陷,使军队管理涣散,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进而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并因此向辽和西夏进行巨额的贡纳,“积弱”的局面日趋加剧。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军事改革中的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期军事改革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改革动机。(6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初期军事制度的利弊。为解决材料二中“积弱”的局面,王安石采取了哪些相关措施?(9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归纳军事改革的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利弊即可;第二小问,列举出王安石变法采取的措施即可。

【答案】(1)特点:“强干弱枝”、“兵将分离”、“内外相制”。(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动机: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利弊:一方面,兵权的集中有利于宋王朝统治的巩固;但另一方面,军队数量庞大导致财政支出困难,分化军事管理权导致军令不畅,兵将不知则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措施:整编禁军、实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等。

(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绝望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困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食货》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9分)(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社会问题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通过对比两则材料得出特点;第二小问,根据特点进行问题的说明。

【答案】(1)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评价: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2)特点: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王安石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材料三 范纯仁(范仲淹之子)批评王安石:

“欲求近功,忘其旧学。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讲五伯(霸)富国强兵之术。尚法令则称商鞅,言财利则背孟轲。”

——《续通鉴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在鄞县推行了哪些变法措施?

(3分)(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初衷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政客观上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反对派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理由。(4分)(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等关键信息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故此民间怨恨新法”等关键信息归纳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忘其旧学”“舍尧、舜”“讲五伯”“尚法令”“言财利”等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4)问,从上述三则材料出发,成功的经验要肯定,不足的教训和反对的意见要汲取,综合进行论述,分点进行表达即可。

【答案】(1)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保甲法;兴办学校。

(任答其中三点即可)(2)初衷: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影响:增加了农民负担,新政危害百姓。

(3)理由:舍弃义理;强调法令和王霸之道;追求利益;忽视仁政。

(4)因素:兼顾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得民心;要形成共识,有社会舆论的支持;用人得当等。

(言之有理即可)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及其追随者编撰刊发一系列论著,阐发了其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被称为“新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之不见全经(指儒家经典)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均为古代中医著作)、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

——王安石《王临川集》

材料二 己酉,王安石进所撰《诗、书、周礼义》。帝谓安石曰:

“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遂颁于学官(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号曰《三经新义》。辛亥……安石《新义》行,士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新学”的治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新学”出现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7分)【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概括其治学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新学”的背景。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分析“新学”在变法中的作用即可。

【答案】(1)特点:立足儒学,汲取百家之长。

背景:儒学没落;北宋统治危机加深;王安石倡导变法革新。(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作用:“新学”一度成为北宋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有利于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曰:“夸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夸先急务。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摘编自[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去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主张所要调节的矛盾及对应的变法措施。(7分)(2)材料二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8分)【解析】 第(1)问,结合王安石变法涉及的主要阶层分析矛盾即可;结合王安石变法中与农业有关的措施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长处即可;结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即可。

【答案】(1)矛盾:调节政府、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措施:募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或答矛盾:调节政府、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措施:市易法。)(2)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正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5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5分)(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和题干限制,列举相对应的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即可,并对措施的成效进行分析。第(3)问,首先弄清楚材料三所要表达的观点,然后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人物评说 练习(推荐) 篇6

1.秦朝郡县制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最主要是在于

A郡县官吏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B郡县是重要的地方行政机构

C郡县官吏有很强的独立性 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世袭

2.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是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唐太宗处理战败后的东突厥人的做法是

A、派文成公主通婚 B、缓和反抗并为唐政权服务 C、派军事力量打击 D、采纳魏征建议设置都护府 4.下列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子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强调“学而优则仕”

B、孔子自汉代起就深受历代统治者的尊崇,曾被封为“文宣王” C、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度的合法性

D、孔子晚年整理了一些古典文献,最著名的是《论语》 5.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6.下列关于儒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儒家之“儒”原来是指殷、周时期的官僚贵族 B、春秋时期儒家的地位依然十分优越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汉朝初期的焚书坑儒严厉打击的儒家思想

D、儒家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的精神、性格和心理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7.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8.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9.“从此,这个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税收。”(大国崛起.美国篇解说词)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华盛顿担任大陆军总司令

B.

《独立宣言》的发表

C.《邦联条列》的生效

D.1787年美国宪法的通过 10.拿破仑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下列对拿破仑评价正确的是

A.重建君主制导致大革命成果付诸东流

B.对近代法制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C.发动侵略战争阻碍各国人民反封建斗争

D.宣扬“民族主义”造成欧洲分裂

11.右图是“甘地在纺纱”。甘地认为振兴印度经济

必须从复兴手纺车开始,由此开展家庭纺织运动。这种经济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推动了印度经济的转型 B.实现印度的棉布自给 C.促进了印度种棉业发展 D.打击了英国殖民经济

12.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宽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A.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要求

1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唐太宗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14.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选项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D.设台湾省,加强控制

15.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A.创建中国同盟会

B.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D.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16.孙中山说:“„„中国革命六年之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上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并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

①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

②完成了民主革命思想向社会主义思想的转变

③把不同性质的革命混为一谈

④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7.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表明他和柏拉图之间存在分歧,他们在哲学方面的分歧主要在于

A.现实世界是否具有真实性

B.人是否要追求现实的幸福 C.是否要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

D.人是否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18.有人说:“这位先生(指华盛顿)作为军官以他的技能和经验,他的足以自食其力的财富,出类拔萃的 才能和众口交誉的极好声望,将比联邦中的任何其他人更能博得全美国的支持,„„”以上材料反映出华 盛顿出任大陆军总司令源于他①有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

②有较多的财富

③有杰出的才能

④作战勇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派人入藏册封五世**罗桑益喜为“**额尔德尼”,从此正式确立了“**额尔德尼”这个称号以及**在西藏的政教地位。康熙帝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满、藏民族的团结

B.确立罗桑益喜在西藏的政教地位 C.巩固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统治

D.宣扬自己对喇嘛教的崇信 20.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回答了当时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最主要是 A.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国家如何实现完全统一的问题 D.我国是否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21.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学生时代的李四光立下了“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志向。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李四光践行了这一志向的是

A、以最优等成绩被清政府赐以“工科进士”

B、编撰世界医药学宝典《本草纲目》

C、为报效祖国于1950年春毅然归国 D、建造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

22.在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纪念馆的展厅布展中,下列内容不可能在纪念馆中出现的是

A.利用爱因斯坦的理论,成功研制出原子弹 B.寻找铀矿资源,为国家核能事业作出了贡献 C.运用地质力学理论,相继找到大庆等大油田

D.对地震作了大量研究,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23.柏拉图经常称亚里士多德是小马驹(小马驹吃足了奶就会踢它的母亲),其意思是指亚里士多德

A.忘恩负义B.贪得无厌 C.反对柏拉图的主张 D.敢于挑战权威

24.古希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你认为促成古希腊哲学思想活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①希腊自然条件优越②古希腊社经济发达③古希腊社会政治制度的先进④古希腊先哲们勇于探索,善于思辩,注重传承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不同于其他的封建帝国,主要是因为

A.它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B.它的皇帝是拿破仑,不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C.它同英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D.它所代表和捍卫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革命果实

26.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说:“自从我们失掉了马克思之后,我必须代替他。”为此,恩格斯①整理完成《资本论》第二、三卷 ②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③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④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7.对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与分析正确的是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发展②是利用市场和价值规律发展经济的一种尝试③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步骤④它包括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8.右图所示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图中人物正在苹果树下思考的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后来,这位人物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写成了科学巨著

A.《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B.《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

C.《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D.《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29.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被称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这主要是因 为它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现 象

③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④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0.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说明了①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②科学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③科学成就往往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发展 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1.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弗吉尼亚的怀斯说:“我们以什么身份进行交涉?„„如果我们向法国宫廷提供贸易,当我们承认是(英国)居民时,他们会款待我们比款待„„利物浦更好吗?”怀斯的观点实际上是

A.应该禁止与英国贸易 B.只有宣布独立才能赢得法国援助 C.应该联合法国反对英国 D.应该与英国展开贸易竞争

32.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属于他们共同合作的活动有 ①创立国际工人协 会②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纲领③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 ④创办《新莱茵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3.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对牛顿产生过影响的“巨人”主要有 ①哥白尼

②伽利略

③开普勒

④笛卡尔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4.下列关于爱因斯坦的成就表述有误的是 .. A.狭义相对论的提出验证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 B.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C.对光电效应的研究推动了量子力学发展D.在宇宙学、统一场论等物理学的其他领域也取得重大成果 35.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C.“仁者爱人”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普遍的爱

36.“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一学说

A.政治学说 B.教育学说 C.伦理学说 D.逻辑学

37.以下有关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两人都认同奴隶制度B.都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C.两者都主张以德治国 D.两人都提出“中庸之道” 38.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拿破仑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强化君主制度,此后俄德意均保留君主制 B.重创俄国势力,使它向西扩张受到遏制 C.以武力及法典推广法国大革命的观念 D.刺激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 39.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封建势力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拿破仑遭到了失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拿破仑忽视了民族觉醒的威力 B.在俄国的惨败使其元气大伤 C.资本主义尚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主义的力量 D.拿破仑遭到了法国人民的反对 50.1871年马克思所写的哪一篇文章被视为马克思所写的最辉煌的文件之一 是: A、《共产党宣言》 B、《法兰西内战》 C、《资本论》 D、《神圣家族》 40.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1.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分别是

A、1905年革命和二月革命

B、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C、1905年革命和十月革命

D、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

42.下列有关毛泽东思想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主张 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 ④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③①②④ 43.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A、探索本国工业化道路的开始

B、独立自主处理国内外矛盾的开始

C、破除对国外经验迷信的开始

D、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4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

A、毛泽东思想

B、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

45.无产阶级革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政治十分关心,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仰过改良主义,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也曾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胡适、陈独秀视为楷模。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毛泽东和其他中国先进分子一道,由学习西方转向学习俄国。

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努力寻找并阅读共产主义书籍,其中《共产党宣言》等书籍使他在思想上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1920年夏,毛泽东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是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的领袖之一。为了介绍和传播新的革命思潮,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毛泽东担任主编。

(1)毛泽东与同时代的先进分子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是什么?(3分)

(1)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民族灾难依然深重;新文化运动激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分子受到启迪,看到希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材料二:右下方是毛泽东题词‚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试举出毛泽东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中国革命从危机或困境中拯救出来,走上正确道路的两个典型事例。(4分)

(2)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开创出一条不同于‚城市中心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给各地的革命斗争树立了榜样;在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正确地领导和指挥红军,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逐渐摆脱军事上的被动书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表述正确即可)(4分)

材料三:左下图所示是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时代的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什么决定。(3分)

(3)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分)

(4)该期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3分)(4)不对。(1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分)

46.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2000多年前东西方的两位哲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说明孔子的世界地位怎样?(2分)

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汉城揭牌

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歌尔摩成立

(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2分)材料二: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2)全世界的科学巨匠为什么会发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呼吁?(4分)

(2)孔子倡导 ‚仁‛的观念、‚中庸‛之道、重德教化等人文关怀思想;(1分)而在近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与弊端,如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问题;(2分)说明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和道德约束。(1分)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讨论普遍的‚善‛时说:‚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AriSl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哲学名著《形而上学》认为柏拉图理念论最大的弱点,在于不承认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又批评理想国家的设想,认为这种设想不符合社会实际。(3)材料三中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尊敬的人”指的是谁?亚里士多德对其“尊敬的人”是什么态度?体现了什么精神?(3分)

(3)柏拉图(1分)尊敬但不盲从,体现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2分)

(4)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两人在思想或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2分)

(4)相同点:思想方面:两人均强调‚中庸‛反对极端;或文化方面:都兴办私学,重视教育。(答对一个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共2分)

47.(14分)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6分)

(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2分)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4分)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不能照抄原文)(4分)

(2)主张: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4分)(答对一个要点得2分,两点即可)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指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在土地经营和管理制度上有何发展?(4分)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2分)

48.(12分)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节选

(1)据材料一,《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3分)

(1)任务:(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发展生产力(经济)。(3分)

材料二: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2)材料二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 转向“迂回过渡”?(6分)

(2)新经济政策。(2分)原因: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失败;认识到俄国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需要先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4分,答对两点即可)

(3)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请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的史实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句话。(8分)

(3)在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它是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与斗争的指 南;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邓小平则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和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8分)

49、读下图回答相应的问题(10分)

问题:清王朝在康熙年间曾面临严峻的边疆形势。康熙帝分别对上图中ABCDE五地采取了什么行动或什么措施来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10分)(1)关于A:

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平定三藩之乱。(2)关于B:

派施琅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投降,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关于C: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于1689年与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规定中俄东段边界

(4)关于D: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5)关于E:

册封**、**。

50、乔治·华盛顿、甘地、孙中山都被本国人民尊为“国父”,三人都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7分)材料一

乔治〃华盛顿 甘地 孙中山

(1)华盛顿、孙中山、甘地三人享有“国父”称誉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6分)(1)理由: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分)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赢得印度独立;(2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为捍卫共和进行不懈斗争。(2分)

材料二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 8 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三

甘地的手摇纺车

甘地的食盐进军(2)概述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3分)

(2)主要事迹: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运动、绝食祈祷(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材料四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

材料五

1893年以后到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3)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上有何不同(2分)?依据上述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2分)

(3)道路:孙中山:暴力革命(1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1分)。成因:孙中山改良道路受阻(1分);甘地受到‚仁爱‛、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1分)。

材料六

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与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4)孙中山和华盛顿为维护本国的民主制度分别作了哪些努力?(4分)

上一篇:每月工作流程下一篇:某公司日常会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