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2024-12-07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共8篇)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篇1

关于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自加盟我们公司以来,及对公司发展历程的粗犷了解,就我们公司现在的组织结构及人力资源的配臵现状,想要尽快推出自己的水钻设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在管理上尚存在许多问题:

一、战略实施上。意图很明确,以水钻设备的研发生产定位为公司的第一支柱产业。从而发展生产水钻产品作为公司的配套产业,以同行业产品资源相互推广的产业格局,来占领水钻行业,成为巨头。这样的布局策划是科学的。且符合产业链市场化经营。然而,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切实推出属于自己成熟的水钻设备。导致公司至今没有水钻设备推上过市场并获得认可。严重制约了企业战略实施的进程。问题显然是我们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缺乏规范且有效的企业管理,不能完成预期时间段的工作重点与成果。

二、水钻机械设备研发生产管理过程控制不力。纵观公司水钻设备研发生产以来,均不断在设计生产过程中更新设备的结构乃至性能。其实任何设备的更新换代都有其成功的基础,然后结合市场需要或是相应的信息反馈来完善改进的。而不是做一个,发现不足又去开发新的,又或是市场竞争需要等理由。其实设备研发的时效性、性能的前瞻性、功能的稳定性、效益经济性等,均是我们在设计研发时都必须考虑相对成熟,且通过可行性论证。绝不能在试制过程中不断更改,那样是很难从整个设计研发理念中发现问题,更有失设计研发的严谨性。还有我们在研发试制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这一点非常关键。

管理上抓紧时间把握机遇,质量问题上虚心接受,做到及时跟踪 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设备研发的时效性,以占领市场。

商品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研究、获悉、把握好市场动态,用最佳的工作效率,快速适应市场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公司管理体制欠理顺与明确。既然定位以生产水钻设备为公司的主导产业,从而发展生产水钻产品的经营格局。那么就目前公司的运营实际状况来说,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应该是如何尽快推出我们成熟的水钻生产设备来推进公司的战略进程。

为什么这样说,纵观公司水钻设备研发生产历程,向无一成熟设备推上市场,可以说一直处于研发试制生产过程。这样的设备交给所谓的水钻部使用是不成熟的,以致出现象现在这样的状况。

当然,到底是水钻生产管理调试人员的水平有限(这一点我也不否定存在差距),还是我们的设备本身就存在问题呢。在此,我举一个案例。法拉利轿车大家都知道是国际品牌车,其生产都是按客户订单来做的。像这样一个国际品牌车的生产企业,其生产工艺技术肯定是OK的。然而,其车辆的后期质量检测,在组装好整车以后,不是直接发给客户。而是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在公路上测试车辆的各项性能,合格后再交与客户。目的以保证产品交给客户是无缺陷的。

值此,就我们公司把研发设计生产组装出来的水钻设备,就直接交给水钻部,这样的管理运作是欠客观可取的,从管理实际操作及业务技能上也是不理顺的,值得推敲。如以水钻设备试生产试验中心这样定位,公司的管理协调和工作执行力就会相对高效。而不会像现在机械部推水钻部做不好,水钻部鉴于公司运作实际而又苦于言表。

是否如此,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机械部把设备组装起来就以合格 的产品定位,给水钻部进行调试生产。我想大家都明白,机械生产是不是设计组装出来就可以。它是否需要试验检测合格才能投放市场。事实,水钻部在生产过程中就存在的实际问题反映给机械部,是否得到过切实有效的解决。结果就是水钻部不能使用维护好自己公司制造的设备,没有人才能调试。试想如果公司当时定位的是水钻设备试生产检测中心,大家会是怎样的思维和认识。又或是直接卖给客户,将又会是怎样的后果。其实答案是肯定的。

综上所述,为切实有效的推进公司战略规划进程。目前公司管理工作应立刻调整公司的管理组织体系,尽快将“水钻部”更改为“机械部水钻设备试生产检测中心”,隶属于机械部统一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公司的管理协调,更是能有效促进水钻设备的调试与改进。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管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公司的发展规划,使我们水钻设备尽快投放市场。当然,在管理上我们要成立相应的部门来专职负责设备的检测跟踪完善。人员由水钻生产检测中心负责人、设备研发技术人员、试制人员等组成。这样既不影响机械部的正常生产,也不影响水钻的生产。。。。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篇2

石化贸易是石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调节供需变化、服务上下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行业具有市场波动大、资金流量大、仓储物流要求高等特点,需要做好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控。从石化贸易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对市场风险认识不足、经营管理成本较高以及经营管理措施有效性不足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认真分析石化贸易的经营管理特点,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认识,降低石化贸易经营管理成本,并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措施的有效性,提升石化贸易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更好运营业绩。

二、石化贸易行业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石化贸易行业近年来运行发展的情况,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可以发现目前石化贸易行业运营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化贸易行业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不足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石化贸易行业的运营风险也随之上升,近几年资金紧张的局面使得风险进一步加剧。但是,从目前石化贸易经营企业的状况来看,由于缺乏良好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导致了石化贸易行业经营主体对市场风险的认识还不足,石化贸易行业各个环节的风险突出暴露,资金链条断裂、仓储货权纠纷等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对经营企业带来了损失和风险,对整个行业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石化贸易行业运营管理成本较高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目前从事石化贸易行业的经营单位,或多或少都与国有单位或者大的机构相关联,具有管理层级多、运行成本高的特点,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石化贸易经营运行的效率不是特别高,成本控制压力持续比较大。因此,如何有效优化石化贸易的经营结构,合理压缩经营管理成本,是提高石化贸易经营质量的关键,对石化贸易经营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三)石化贸易行业的经营策略有效性有待提高

基于石化贸易行业的特殊性,大宗商品市场变化受国际原油价格变化影响较大,且受地缘政治因素、金融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频繁波动的市场环境对经营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当前石化贸易行业运行情况来看,由于管理流程复杂,决策体系效率普遍还不够高,经营策略有效性还有所不足,削弱了石化贸易经营管理的整体效果。因此,如何有效解决经营策略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十分关键。

三、促进石化贸易行业运营水平提升的主要应对策略

对于石化贸易行业而言,基于对上述运行中存在相关问题的认识,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意见,以促进整体运营管理水平提升,提高石化贸易运营质量。

(一)石化贸易行业应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认识

随着石化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变化,对于市场风险的认识应该提升到新的高度和更加重要的位置,在石化贸易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对市场风险的研判,把握市场运行的趋势,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策略,充分利用风险控制工具,提高石化贸易运营安全性,保证石化贸易经营业务稳健开展取得积极效果。

(二)石化贸易行业应进一步优化管理压缩运营成本

为了保证石化贸易业务运行能够取得较好的运营效果,应立足石化贸易经营管理实际,优化经营管理流程,推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经营管理层级,压缩经营管理成本,提升运行管理效率,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管理工具和手段,切实控制石化贸易经营业务的成本支出,提高石化贸易经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提升运营成本效益。

(三)石化贸易行业应在经营策略上下功夫

市场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作为石化产业的贸易环节,只有把握规律顺势而为积极灵活操作,才能够实现好的经营业绩。考虑到石化贸易行业的特殊性,石化贸易业务运营管理人员要在市场分析、策略研究上下功夫,把控整体经济趋势、石化行业走势和产品价格行情波动规律,熟练运用各种组合策略和有效工具,根据市场变化及时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找准经营管理侧重点,提高经营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考虑到石化贸易行业的特殊性,我们不但要正确认识行业发展规律和市场风险变化特点,同时还需要强化运用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保证石化贸易经营工作能够高效运作取得实效。但是,从目前石化贸易行业运营情况来看,还存在对市场风险认识不足、经营管理成本较高以及经营策略针对性有效性不强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认真分析石化贸易行业的运营特点,还要加强对市场风险的认识,切实降低运行管理成本,并提高经营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石化贸易业务经营工作能够高效平稳运作,取得积极的运营效果。

参考文献

[1]宋晓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在石油石化企业的最新进展[J].当代石油石化;2014年02期

[2]孙珍英.影响中石化竞争力的若干因素研究[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14年01期

[3]姚国欣.试论中国石化支柱产业建设[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14年02期

[4]李再关.论石化销售系统加油站的经营管理[J].石油库与加油站;2014年03期

[5]邢治河.加油站建设可行性研究的规范化问题[J].国际石油经济;2014年04期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监狱企业;运营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监狱企业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监狱行政和企业分离不彻底

2003年《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指导方针,监狱企业体制改革的序幕由此拉开。大部分监狱都把监狱行政与企业分离为改革目标,但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形式化问题严重。监狱企业中各种名目的公司应运而生,但是换汤不换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对于监狱企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承受着多重任务的压力下难以做到资源的最优组合,难以应对市场的各种风险,不能引进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化管理人才。

2.管理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我国很多监狱企业时至今日仍存在部门不健全,分工不明确的状况,例如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产品企划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很多监狱企业招揽项目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监狱工作人员的个人关系。在监狱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监狱企业没有系统的现代管理方式,缺乏企业文化。对于所进行的产品项目不进行有效分析,缺乏长远发展观念,什么项目都接,不考虑品牌效应,对于质量也不能做到严格把关。导致生产出来的很多产品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可以长期合作的客户。

3.经营模式较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

我国监狱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监狱企业对所接项目不加筛选,不看质量,来者不拒。有的监狱企业一个生产监区要从事三个或者四个项目的生产加工。这不仅导致了无法进行规模生产的状况,同时还浪费了管理人员的人力和精力。此外,我国监狱企业无论在管理体制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还相对保守和落后,没有真正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监狱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缺乏创新性,很少主动了解市场,不能有效地进行产品分析。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脱钩,市场竞争力较低。在大规模的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生产的却是滞销产品。再加上品目驳杂,技术含量不高,质量难以保证,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二、我国监狱企业运营管理中问题成因分析

1.我国监狱企业的特殊性质

我国监狱企业是我国监狱机关依法设立的,产权属于监狱机关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或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其劳动者主要是服刑人员,管理者主要是监狱警察。 监狱企业把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创造利益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监狱企业再通过劳动产品社会化获取相应的报酬。但是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经济效益,如果监狱企业只注重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忽视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就可能会造成监狱企业的正常运转难以为继。如果监狱企业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这又淡化了监狱的政治职能,使监狱失去了本来的目的,即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

2.监狱企业劳动者的特殊性

监狱企业的员工是服刑人员,对于这类特殊群体,监狱企业没有选择的余地。监狱企业不能像社会上其它的企业,可以对员工择优录取。监狱中的服刑人员素质高低不等,且大多数服刑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素质较低。他们无法从事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监狱企业无法让服刑人员这类特殊的员工去适应企业,只能被动的让企业自身去适应不同种类和素质的服刑人员,选取附加值较低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进行加工。同时监狱企业对于企业自身的这类特殊员工何时来,何时去没有绝对的决定权。很多服刑人员刚学会生产加工技术,便释放出监。人员流动性大是监狱企业的现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高效发展。

3.监狱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专业性

我国监狱企业的管理者是监狱警察职工,作为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收入来源于国家财政全额供养,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障监狱监管安全稳定,所以监狱警察不会像社会上其它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一样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生产中。此外,我国监狱企业目前还无法像社会上其它的企业那样从社会选拔聘用专业性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只能从监狱基层在职的监狱警察队伍中去选拔和使用生产管理者。而大部分监狱警察来自警校或者通过社会上公务员招录而来,他们大多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缺少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对于企业和市场了解甚少。在他们从事监狱企业管理之后,虽经过一定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但难以达到监狱企业所要求的水平。

三、我国监狱企业运营管理优化对策分析

1.因地制宜,调整并完善我国监狱企业的营销策略

首先,加强监狱企业营销与企划策略的制定,应成立监狱企业营销企划部门,专门制定监狱企业的营销策略。我国很多监狱企业都没有正规的营销企划部门。营销企划部门主要负责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如:品牌推广、价格制定、广告宣传等。其次,打造自身品牌,开拓销售渠道和市场。监狱企业通过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可以提升产品的销量,扩大经营网络,还可以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狱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增加投入,打造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产品。既要注意产品质量,同时也要注重企业信誉,树立监狱企业的良好形象。

2.突出内涵,加强监狱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团队精神,带动员工树立明确的目标,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自律意识。监狱企业的文化建设是现代化监狱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监狱企业的有序健康运行和发展。首先,以和谐管理为基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这既是服刑人员在服刑改造和日常生产劳役过程中应恪守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也是监狱警察职工在日常监狱管理中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模式。用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精神力量唤起服刑人员对人生的希望。其次,以文“化”人,规范监狱企业生产。让先进的文化滋润监狱企业的管理者,让先进文化力量贯穿于改造罪犯的全过程,从而提高罪犯对于先进文化的认同,并且内化为其生产劳动的动力。

3.丰富人才培养手段,增强管理人员专业性

监狱企业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企业及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对生产技术知识更是了解甚少,市场竞争和风险意识淡薄。要解決监狱企业的人才问题,监狱企业就要丰富人才培养手段,注重对专业性人才的招录。首先,要加大培训力度,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通过外聘教师做讲座,增加专业知识,也可以定期组织到其它企业交流和学习。其次,招录公务人员时尽可能设置一些特殊岗位招录有相关管理和生产经验的人员。

4.建立健全监狱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从事生产管理的警察职工及进行生产劳动服刑人员进行考核,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管理和生产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监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来奖励考核结果优异的人员。对于考核不理想的工作人员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以实现监狱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优化发展。服刑人员之间也可以设立评比机制。对于表现突出的服刑人员,可以适当提高其日常考核分,以此来调动他们的劳役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福森.中国监狱体制改革的酝酿与启动[M].法律出版,2009.

[2]张东生,李艳双.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梁瑞海.新形势下的监狱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4]蒋海东.关于推进监狱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司法,2014.

作者简介: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篇4

一、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期,证券市场扩容速度明显加快,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增加,但上市公司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措施却未能及时调整,致使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管法规不完善

监管法规是上市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前提,同时也是监管者进行监管的依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主要包括《证券法》和《公司法》,此外,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及《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等。监管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太单

一、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措施不健全,以及上市公司违规的处罚较轻等方面。

(二)自身监管不到位

自身监管不到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对相关监管法规的学习、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对相关财经法规的学习、认识不到位。这两个方面的不到位是上市公司非故意违规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

(三)监督体系不完备

监督体系是指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的各个方面所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监督体系不完备是指监督体系中还存在某些监督的缺位。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中,明显存在着社会公众监督的缺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缺乏的不是监督意识,而是监管平台。

(四)违规处罚不及时、不严厉

违规处罚包括故意违规处罚和非故意违规处罚两种情况。上市公司一旦被发现违规,有处罚权力的监管主体就应该及时查明原因,立即对其做出恰当处罚。只有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尤其是对故意违规行为的处罚及时、严厉,才能树立法规的威严,从而使潜在的违规者望而却步。

二、解决上市公司监管问题的主要对策

目前,新上市的公司明显具有规模大(如代码为“600050”的中国联通上市募集的资金就高达50亿元)、业务范围广、业务复杂等特点。针对证券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上市公司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进行改进: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法规体系

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上市公司的监管法规体系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任何法律和法规的出台都必然有其现实基础和历史必然性。

1.完善上市公司主体资格认定的法规。目前《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比较单一,比如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要申请股票上市,其注册资本总额不得少于人民币5 000万元,这一规定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规模缺乏层次性,从而也影响了资本的流动性,把一大批确有发展前景但其注册资本总额又达不到法定要求的公司拒之门外。这不仅不利于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也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司法》对上市公司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适当增加上市公司注册资金法定总额的梯度和层次。如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可以设置1 000万元至3 000万元、3 000万元至5 000万元及5 000万元以上三个档次。其次,地方性资本市场的主体资格应该在《公司法》中给予确认,以增加资本市场的层次性。

2.完善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法规。在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经营决策权。从表面上看,经营决策权在股东大会,但实质上在董事会和经理层。因此,对上市公司经营过程的监管,主要就是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相关决策进行监管。

《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明确规定,由监事会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第一百二十四条又规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组成。但由于在《公司法》中对监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没有做出具体规定,所以很多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并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如曾经出现的银鸽投资(代码为“600069”)斥资1.2亿元于“银广夏”,仅这一决策就给其带来近一个亿的损失,而监事会并没有能够对董事会的这一决策进行有效监督。为此,笔者建议,在《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四条或其相关的实施细则及补充规定中,应当明确规定,监事会成员中至少要有一名注册会计师和一名律师。因为他们可以弥补大多数股东和职工代表专业知识的不足,从而真正保证监事会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经营监管的另一主要问题,就是对其相关重要信息的披露要求不完善。如目前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仅要求其公开披露财务报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而这些信息多是历史信息,笔者认为还应要求其披露更多的前瞻性信息,以便各利益相关者充分衡量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所以对信息披露要求的法规和细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完善上市公司违规处罚的法规。由于上市公司存在着趋利行为,这就诱使一部分上市公司不惜铤而走险,违法违规。它们为什么敢于这么做?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其违规成本太小。因此,加重违规处罚势在必行。如《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若上市公司不按规定公开其财务状况,或对财务会计报告做虚假记载,或有重大违法行为的,证监会将暂停其股票交易。笔者以为这一处罚规定太轻,也太单一。因此,在《公司法》中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处罚规定,如可增加对其处以罚金(金额可设置几个档次),以及制造虚假信息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的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等规定。

(二)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学习

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为了减少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法规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应由证监会或其授权的部门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上市公司监管法规学习班,时间约两周左右。学习班除进行有关财经法规和具体业务处理规范的学习外,同时还应增设政治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这样做可使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革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

近些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争论都比较激烈,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由于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差、会计准则不完善等,更大程度上则是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都是由公司直接聘任,会计人员的续聘或解聘以及薪水的高低也都是由公司决定。这一体制就必然带来会计人员的工作独立性差,难以摆脱公司管理当局的不利影响等问题。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改革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笔者认为,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的会计人员委派制,应该成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如果能将其借鉴到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中去,相信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四)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

上市公司的监督,按照监督主体和上市公司的隶属关系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类。其中,内部监督主要是指内部审计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指国家部门监督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督。国家部门监督的主体,主要包括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税务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笔者认为,在上市公司的监督体系中,应把会计师事务所监督改为社会监督,使其平行于国家部门监督。同时,社会监督不仅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监督,还应包括社会公众监督。

内部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在整个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还相当薄弱。要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质量,除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外,公司管理当局还必须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以恰当解决,内部审计监督将一定能够得以加强,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应从两个方面加强监督:首先,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把上市公司的入市关,坚决杜绝不合法的公司上市,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堵死那些合法外包装下的非法公司的上市通道。其次,在公司上市后,财政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还必须按照《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等法规的要求,对上市公司的各具体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税务部门主要是依据税法,对上市公司依法纳税申报和税款交纳等环节进行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其会计利润的调整和所得税计算方法的选用是否合法;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监督上市公司的银行存款账户及各种专用款项的合法使用,尤其要监督其大额支票开支的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切实保证上市公司的资金安全以及资金使用的合法性。

会计师事务所监督,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上市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公允性和一贯性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其审查的重点是上市公司是否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以及是否按《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的要求恰当披露其相关信息等。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篇5

一、国际贸易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问题

第一,业务流程控制缺失。和一般的贸易企业不同,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流程具有特殊性,从出口前的准备工作、国际贸易合同的商讨工作、报验和备货过程、审证和催证过程、订仓租船到最后的报关、保险和协议过程都是一般贸易企业业务流程不具备的。但是,我国一些国际贸易公司并没有针对其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难以对上述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很可能导致交易难以顺利实现,最终使得国际贸易公司绩效偏离预期目标,内部控制制度在业务流程阶段的缺失甚至会导致竞争对于趁虚而人,利用交易对于国家严格的法律、法规条纹来建构贸易壁垒,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公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失衡。企业在进行计划、决策、执行和控制过程中的基本职能结构和流程构成的基本结构就是组织结构,国际贸易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具有特殊性,公司在设置岗位时应该考虑不同的职能要求,并对各个岗位的关键环节进行明确的权责确定。我国的国际贸易公司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上海很不完善,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控制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现象。

第三,风险控制能力较差。一些国际贸易公司在风险预防和控制中表现薄弱,归根结底这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收集和传递风险信息的过程中相对滞后,风险应急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风险控制的决策上一般比较随意性,科学性较差,风险应对过程中措施不够完善,最终甚至造成公司财务混乱,企业管理难以为继,这些问题使得国际贸易公司的管理效率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完善国际贸易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第一,加强对业务历程的控制。国际贸易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业务流程建设有直接的关系,内部控制制度能否顺利实施取决工能否针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国际贸易公司业务流程复杂、环节多样、持续时间长,具有较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国际贸易公司业务流程的控制。业务人员禁止包办业务全过程,交易决策和政策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在出口业务中应该做好出口前准备工作,签订出口合同,对生产和运输进行合理安排,办好保险工作,并对这个过程进行控制和协调,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国际贸易公司应该尽可能拜托依赖业务人员的可能性,让业务过程处于系统控制之下。

第二,构建有效的制衡制度。国际贸易公司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设置各方面的职能和权限,并进行决策和执行,从而形成科学的制衡制度,保障公司的健康运行。为了让公司的制衡制度更加合理,应该给予其合理的组织保障,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相互独立又能够相互牵制,保证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在科学的制衡制度中科学的授权审批制度是必要的,如果公司内部没有科学的权限设置,在业务部门对风险判断失策的情况下,公司可能面临巨大的损失。另外,国际贸易公司应该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并对授权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公司应该定期对业务流程进行核查,及时对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梳理,找到授权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以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来有效规避业务风险。比如说在进口代理业务中,就要时刻关注产品价格,在产品出现跌价的可能时及时追加保证金,避免承担业务风险。

第三,增强抵御和控制风险能力。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风险和一般公司业务风险不同,非常复杂和多样,并且在整个国际贸易公司的业务流程中都充斥着风险,所以在国际贸易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应该重点关注风险抵御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提升。首先,公司应该明确控制点;其次建立科学的风险预测和评估系统,对可能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国际贸易公司面临的竞争环境主要来自工国际环境中,其业务风险往往来自工其他国家,所以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进行法律的调整和改变,这给公司的风险预测和评估带来更大的困难,国际贸易公司在恰当的时候可以请教专家,提高风险抵御能力;第三,公司对业务风险的规避应该积极主动,与其被动承担风险,不如主动进行风险规避,在风险中抓住机遇。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篇6

需要高新区重点关注的环节

**高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高新区主要融资平台之一,和其他国资公司一样面临很多问题,如何借鉴先进园区成功经验,理顺与政府的关系,解决资金矛盾,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缩短“阵痛期”,为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国资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性资产缺乏

经营性资产缺乏是长期困扰**公司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公司资产大部分是历史欠账较多,包袱较重,而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非常匮乏,基本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产。公用设施等非经营性资产只能是“充规模”(比如学校等),许多融资项目的抵押物也都是概念性的(比如空证土地),而准经营性资产(比如**家苑等),因其收益能力弱,依赖政府补贴维持,注入后,如果政府补贴跟不上,反而成为公司的负担,严重制约了公司的融资能力和企业经营工作的进行。

2、运行模式单一

公司一直以来沿用“以土地收益为抵押和国资担保申请贷款”和“借、用、管、还”的运作模式。随着土地和房产等有资源的缺乏、土地收储难度的加大,该运行模式将在“借”的环节上越来越紧张,整体运行模式也将捉襟见肘,步入不可循环、非持续发展的道路。

3、资金压力大,负债率高

目前,**公司资金压力巨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身贷款余额和负债率高;二是新建项目资金需求量大;三是国家实行银根紧缩货币政策。截止2011年11月底,公司自身贷款余额已达33.85亿元,近三年还本付息额分别达30亿元及6.6亿元。为避免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帐。加之政府及各部门与公司往来帐已超过37亿元,有些借款到期却很难及时足额返还,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资金运行压力,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4、资产盈利能力较差

近年来,管委会部分资产也通过授权并入公司(例如三个厂房),但这部分资产盈利能力差,还未能通过市场化经营,而这些资产又使公司承担着巨额的债务。由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自身不具备偿债能力,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安排的还贷准备金,增加财政还贷压力。这种状况是公司发展的巨大障碍,最终将影响公司投融资功能的发挥。

5、公司人员与市场化运作要求不符,人才资源匮乏。

**公司目前在岗员工32人,虽然本科以上学历占了81%(其中硕士2人)。但公司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投融资分析方面、资本运营方面和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公司的招聘和用人模式过于传统,员工待遇低于市场行情,尚未建立择优劣汰的用人机制。

二、今后发展中需要高新区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当前,高新区正处在加快推进“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高新区最重要的开发主体、融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公司的实体化运作是事关高新区开发形象、发展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一)成立领导小组。

1、成立投融资领导小组。公司作为高新区主要融资平台,在融资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大力关心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所以需要高新区尽快成立投融资领导小组,审定高新区投融资计划;指导和督促公司资金的调度和使用效率,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投融资运作中的相关问题,确保投融资工作的顺利进行。

2、成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领导小组。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监督管理高新区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划分、协调、监督,对国有资产的购建、配置、处理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确保高新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构筑国有资产运营新体系

围绕**区委、区政府对**高新区的战略功能定位,结合**区国资管理运营的要求,通过整合、挖掘高新区现有国有资产,充分发挥高新区资源、产业整合和金融服务等优势,在逐步消化吸收现有国资公司的基础上,依托**公司和滨湖集团,“全面介入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科技创新”,重点打造房地产、金融、基础设施、商旅文化、社会服务、交通仓储、制造业等7大产业,构建1+1+7多头经营模式(采用九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为高新区的后续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和财力支撑。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国资经营监管体系

既要保证以**为首的国有企业实体化、市场化经营,实现政企分开,又要保证政府对国资运行的有效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等的成功经验,我们建议管委会设立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投资监督委员会等三个专业委员会行使国控公司董监事会的职权,实现对国资运营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化监管。

主要职能:(1)战略委员会。属于最核心的决策机构,由管委会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财政等成员组成,对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和重大投资决策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2)审计委员会。负责听取并审议园区国有企业财经纪律、会计政策执行情况报告和企业的财务报告,监督和评价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情况等工作;(3)投资监督委员会。属于最核心的监督机构,是负责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权利,承担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保值增值职责。

通过上述体系,可以充分尊重下属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强调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有效;以规范科学的股东角色影响下属企业。

(四)完善国有企业运作机制

1、注入足额有效的资产。为确保融资和发展的需要,推动企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在当前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如土地、资本金等有效资产匮乏的问题上有所作为。一是要注入土地资产;二是注入房产和店面等固定资产;三是注入资金资本。

2、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由于**公司市场化运作刚刚起步,基础还不扎实,经营

能力未得到充分挖掘,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因此,在财税政策方面,一是协调财政加大工程回购力度;二是对公司因融资或担保需要编制的利润,协调财政和税务部门制定相应办法,避免出现利润无法产生而税收不断增加的不良循环;三是协调上级财政多安排一些资金用于政府部门借款的还本付息。

3、加强土地收储和开发的扶持力度。政府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就必然给予**公司土地收储和开发予以扶持,否则公司的运作和发展就无法得到实现。一是要支持公司完成旧城区改造及新城区的土地收储工作;二是积极引导公司与国土地部门合作,参与一、二级市场的运作;三是在土地指标分配上予以政策上的扶持。

4、建立往来帐管理制度。**公司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主体,与政府的资金往来必然繁杂。如果不及时清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一定会造成帐目不清,企业工程建设成本和财务成本不断地上升。因此,一是建立往来帐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清理,每年安排财政预算归还,减少公司的资金压力;二是加大已完成的代建工程的回购力度。特别是投资大、项目多、建设周期长的工程,应改为按进度安排回购资金或计算工程利润,以增加现金流和利润,以满足融资需要;三是对不能以现金回购的工程,由政府以资产形式予以抵扣。

5、营造公司发展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公司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有权利也有义务为加快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理顺公司与各方关系公司,作为城建投资间接管理中心,同项目投资的各相关方有着紧密的关系,能否处理好这种关系,不仅影响着项目的发展,更重要的关系到公司的生存。二是为融资代建项目审批建立“绿色通道”;三是按照房地产市场的通行做法,大力支持公司开发房地产项目,为公司增加利润;四是争取将在建项目列入战略范畴,给予政策支持和用地指标倾斜。

6、调整人才结构,创国资辉煌。(1)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监管体系,建立一级公司班子成员后备干部选拔制度,经组织部门考察,由党工委进行决策后任命;二级公司班子成员逐步过渡到由一级公司自行考察任命,真正形成一级管一级的人事格局。(2)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强有力的工效挂钩机制,实现工资总额与业绩挂钩,逐步淡化人员编制概念,实现企业自主用工,国资办主要从资本运营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篇7

《运营管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也是企业管理实际工作的重要内容。生产运营作为社会组织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 是一切社会组织最基本的活动。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 生产运营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 其涉及的面最广, 牵涉的部门最多, 任何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必须先了解企业生产管理的基本规律与特征, 才能管理好一个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对于企业产品生产的数量、品种、质量、成本、周期等都有重大影响, 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不断总结中外生产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 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调整、充实、完善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 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需要, 更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它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 掌握系统、实用理论知识的工商管理专业型人才来说同样是非常必要的。

二、本科《运营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管理是对制造业的生产活动和非制造业的服务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和控制, 它涉及生产系统的整个过程的管理, 包括生产系统的设计、构建、运行与维护四个大的阶段。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有效提高生产运作效率的科学方法, 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 最终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 运营管理实践性强、覆盖面宽、综合性大, 偏重于方法和实践, 对于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本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现阶段, 本科的《运营管理》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成为搞好该课程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运营管理是主要以制造业为背景的实践很强的工具课, 学生普遍的感受是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 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 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 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 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而且学生对生产运营还存在偏见。随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时代的变迁, 企业从原来只顾生产的误区中走出来, 对研发、市场、财务等职能越来越重视, 但矫枉过正, 出现轻视生产现象,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 学生认为生产管理在企业是不受重视的, 将来无用武之地, 对生产运作课程自然兴趣不高。另据调查, 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大都是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房地产业或政府机构, 极少有人自愿去制造业企业工作, 即使到了制造业企业, 也只愿意去财务或营销部门, 而不愿意去生产管理部门。因此学生对《运营管理》及相关课程自然就不重视, 反正将来也不从事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 与之相关的课程能通过就行了, 导致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不足。

(二) 课程内容偏重于制造业, 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割裂开来

运营管理是对组织中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职能部门的管理, 因此, 本课程的对象既包括制造业又包括服务业。体系结构一般包括:生产与运作战略及在战略指导下的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生产与运作系统运行、生产与运作系统维护与完善。就课程内容整体框架而言, 该课程内容合理、体系完备。但是由于制造业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 再加之服务业运作的特殊性, 对服务业研究的相对较少也较晚, 所以该课程讲授的对象以制造业为主。

近年来, 运营管理开始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统一考虑, 研究的内容也拓展到宏观战略及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并研究生产管理的新发展、新理论。但在课程内容体系上更侧重宏观层面的研究, 忽视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方法方面更侧重定量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研究的重点仍然是以物质资料为对象的制造业生产管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管理在理论内容方面缺乏通用性的研究, 不能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广泛就业的需要。

(三)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现在《运营管理》相关课程在大学的管理类、经济类院系都有开设, 给企业培养了大量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人才, 但大学课堂上的运营管理的教学还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 教学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该课程实践性很强, 而高校教师由于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 对企业目前生产运营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由于实际管理经验的缺乏, 教师容易在教学中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枯燥不生动等问题。

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 没有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也没参观过企业, 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 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 这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教学中, 纯粹的理论学习, 缺乏实用性的训练, 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 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 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四)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主要以讲授为主

目前, 本科管理专业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其原因, 一是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 案例讨论难深入。二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 课程压力比较大, 案例教学组织困难。三是本科学生以掌握知识为主, 需要教师的引导, 理解掌握基本知识。

在以往的运营管理教学中, 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 但更多的是将原来的教学教案用PPT的形式进行展示罢了, 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 而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 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 不能做到教学相长。同时, 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 而没有感性的认识,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提升本科《运营管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运营管理》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课程。在企业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 为了培养符合国家、企业发展需要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实用性人才, 需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一) 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表明, 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能力, 就要让他们拥有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强烈的创业意识。《运营管理》是一门诸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学习该门课程可以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了解现实的创业环境, 塑造创业者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

《运营管理》第一堂课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是最佳时机, 他们急切想了解该门课程的学科内容对自身的意义。因而, 要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应从社会发展、个人事业等角度强调本门课程学习的意义, 并结合一些企业案例或学生就业案例来增强说服力。在课程整体介绍时, 着重结合我国和世界的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趋势, 讲述当今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现状, 强调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意义, 指出《运营管理》课程对于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的重要性。通过课程介绍, 强调《运营管理》的学习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 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创业热情。当然, 这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视野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讲授时应该抓住每一个部分的知识结合点, 将涉及到的内容充分展开。

(二) 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1、增加服务性运作内容比重。

由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且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服务业的比例继续提升, 本科生就业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扩充。现有教材内容大都以制造业为主, 服务性运作所占比重一般较少, 服务业和制造业行业特点不同, 适用于制造业的方法、理论工具不一定适用于服务业, 学生就业意向以服务业为主, 教材内容与学生就业导向和社会发展有所脱节,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补充拓宽, 在教学中增加服务业内容比重, 多使用一些服务业案例, 比较其与制造业在进行同类型决策时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积极开发更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教材。

2、追踪新理论新现象。

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 生产运营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 其涉及的管理内容不仅很多且跨越多个部门, 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 不仅要掌握各门学科的管理知识, 还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想, 能将各种知识统筹运用于生产运营管理活动中。

运营管理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 涌现出大量新理论, 如: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准时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流程重组、精细生产、敏捷制造等。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就必须反映这些最新的成果。同时, 这些新理念普遍受到实业界追捧, 是许多公司员工招聘考核点, 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 教师应在保持课程原有核心内容基础上, 通过课堂讲授、课后资料补充等方式适当增加这些内容, 增长该课程知识的新颖实用性。

(三)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运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 空洞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而不易让人接受, 缺少实践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更严重的是, 学完后照样不会对实际的问题进行基本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授运营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 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国内外许多大学在此门课程教学中, 立足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将典型案例分析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但限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和水平, 完全采用案例教学不太可行。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 妥善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 加强师生互动,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善教学效果。

在实践方面,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积极参与实践为主, 被动学习为辅。由于本门课程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进行实践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认识实习阶段的参观企业和听报告活动、理论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工商企业实际现场的观察分析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自愿参加的ERP模拟沙盘比赛的模拟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

以上这些方法各有千秋, 如果时间允许, 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是最好的。但是, 由于课程的时间有限, 不可能所有的方法都采用。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建设思路, 先采取效果好又容易实现的一些方法, 如典型案例分析、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请企业专家举办讲座等都是一些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四)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针对《运营管理》课程实践性很强而学生缺乏企业生产现场实际操作经验的特点, 教师需要采用传统教学板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的内容、特点, 同时考虑到现代企业竞争对生产与运作管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1、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目前运营管理这门课程, 在高校中多媒体化率基本上已过半数, 特别是重点高校多媒体利用率应该达到90%以上, 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太明显, 原因就在于教师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将书本内容直接放在课件里, 然后照本宣科, 而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其实多媒体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可以更迅速、更真实、更大量地提供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来配合整个课堂教学, 这些多媒体资料包括大量的照片、录像、电影片段等来加深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各环节的认识, 这样不仅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生产运作管理的兴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互动式的启发教学

教师讲演是本科教学的主要方式, 但是要讲得好、让学生喜欢也不容易, 因为本科生没有企业工作经验, 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 因此教师应该把基本的概念讲透,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因此在课堂教学上, 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授知识, 但不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方法, 而是教师针对要传授的知识, 首先提出一个来自于实际生产的问题, 然后与学生交互地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逐步地解决该问题, 在该过程中讲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理论和方法。该方法富有启迪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学习,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动式的引导教学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学习。针对特定的知识内容, 由教师指定基本的参考教材、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参考这些材料但不限于这些材料, 在限期内主动学习该部分内容, 提交读书报告。该方法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

4、案例讨论教学

运营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 教学不应该仅限于理论和方法上, 现代企业管理在生产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精心编制和选择较多的富有实战性和启发性的案例, 加大了从知识性教学为主向案例教学为主发展的力度, 通过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培养学生在管理方面的实战能力。在案例教学时, 应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唱“独角戏”的理论讲授时间, 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自主思考、探讨、交流。

四、结束语

《运营管理》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密的课程之一, 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显然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以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当然, 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 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生学完《运营管理》课程后, 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 这正是本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荣秋, 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陈荣秋, 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田巍.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探索[J].当代经理人, 2006, (21) :1707-1708.[2]田巍.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探索[J].当代经理人, 2006, (21) :1707-1708.

[3]冯根尧.基于VRS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12) :90-92.[3]冯根尧.基于VRS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12) :90-92.

[4]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05) :62-66.[4]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05) :62-66.

[5]于俭《.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0, (05) :79-82.[5]于俭《.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0, (05) :79-82.

[6]张建华, 杨东红.《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商场现代化, 2008, (02) :398.[6]张建华, 杨东红.《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商场现代化, 2008, (02) :398.

[7]武跃丽.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03) :155-156.[7]武跃丽.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03) :155-156.

[8]赵忠玲, 袁清和, 冯夕文.IE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5) :174-175.[8]赵忠玲, 袁清和, 冯夕文.IE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5) :174-175.

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员工;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一、CY公司绩效管理现状

CY公司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的大型国有综合性施工企业,下属9个子公司,具有多项工程资质。本人之前在CY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工作,任主任,主要从事该公司人事、行政、文秘管理工作,自2005年入司以来,已先后主拟、修订绩效考核制度6份。目前我公司实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为《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各子公司绩效考核办法》。其中,《员工绩效考核办法》适用于公司总部员工,主要分为高管人员、部门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五各层次。通过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劳动合同所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员工每周所报的工作计划为基本考核依据,对员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统筹记分考评。其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各子公司绩效考核办法》基于年初公司与各子公司签订的《业绩目标责任书》对其各子公司进行业绩目标考核,其业绩目标主要为年初公司下达给各子公司的各项关键经营指标任务。

二、CY公司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公司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事实上,那只是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绩效考评绝不等于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问题,还包括对组织绩效的计划、考评、分析与改进。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之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2)沟通不畅、反馈不及时。要做好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机制,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绩效管理的目标、作用、成果。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员工的指导与开发,最后才是将考评结果运用于工资和奖惩等方面。绩效考评找到了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公司中大多数部门领导不重视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缺乏管理技巧,公司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与开发。(3)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脱节。公司各部门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即是自下而上的申报,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分解。绩效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自上而下传递绩效压力以及分散工作任务的过程,变企业高层承担压力为各级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都承担压力,从而把组织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绩效指标是考评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公司的绩效考评机制属于一种非参与性的评价制度,员工被动地接受任务、目标模糊、责任不明确,工作完成后由上级采用有限的指标和主观印象对下属进行评价与考核,偏差较大,无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过多定性化指标的存在,自然无法避免在实际考评过程中出现考评组织者的随意主观性判断,影响了考评工作的严肃性与有效性。(5)绩效考评存在主观性与片面性。健全的绩效考评制度旨在通过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的评价,判断其潜在发展能力,并作为对员工奖惩的依据。但在实践中,绩效考评的正确性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偏差。绩效考评制度中的种种缺陷大都来自考评的主观性与片面性,其结果势必影响绩效考评的可信度与效度。

三、CY公司绩效管理的对策

企业绩效管理不仅是要实现绩效考评模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实现从单一的绩效考评向有效的绩效管理提升,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1)调整考核周期,加大对各子公司员工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考评者虽根据被考评者一个季度的工作情况记分考评,然三个月之久的考核周期势必会影响被考评者真实、有效的考核结果。对此,CY公司员工绩效考核周期应进行重新调整,调整为月度考核较为适中,并采取记分卡形式进行动态记分考评。CY公司应加大纵向职能管理、指导力度,即加强公司总部人力资源部门对其下属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条条管理、指导力度,协助、督促各子公司建立健全适合各自发展的有效绩效考核制度。(2)开展工作分析,设定可行的绩效目标,增强绩效考评的可操作性。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中,强调"以岗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实际上,就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切职能,都要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工作分析是现代人力资源所有职能,即人力资源获取、整合、保持激励、控制调整和开发等职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好了工作分析与设计工作,才能据此完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职业生涯设计、薪酬设计管理等工作。(3)创新绩效激励体系,加强绩效压力,迅速而广泛地应用绩效成绩。绩效管理的最后阶段是应用开发阶段,对绩效成绩的应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工资调整、绩效薪酬分配、层级晋升与职位调整、教育培训、激活沉淀和指导员工职业发展。创新绩效激励体系在绩效管理应用开发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用提供工作的挑战性、责任和机会,在内在的层面满足职工多方面的需要。战略性激励就是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而实行的综合性激励。战略性激励立足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一套综合性的激励方案,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协调统一;着重团队或集体的激励。可以引导和促进企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赢得全局性的根本胜利。战略性激励不仅仅是一套激励方案,而是一个企业或单位的文化,涵盖了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制度建设、岗位设计与晋升、责权利有机结合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上一篇:员工意外保管理制度下一篇:优抚对象及其子女教育优待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