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2024-11-25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共7篇)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篇1

一、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的内涵

风险即发生不确定的可能性。资本运营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 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变动性, 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本身运作能力的有限性, 导致资本运营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而遭受的损失。

资本运营风险定义包含以下含义: (1) 资本运营风险的直接承担者是资本运营主体; (2) 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3) 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和资本运营实施能力相对有限, 是导致资本运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4) 资本运营风险存在资本运营失败和达不到预期目标两种结果。

二、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类型

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们将资本运营风险归纳为两大类, 即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 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 是指对所有企业和所有行业都有影响的, 都无法回避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政策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化给企业资本运营所造成的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 (2) 体制风险。主要包括政府过多干预、各项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 (3) 经济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4) 社会文化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因素如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心理等因素而引起的资本运营风险。

2. 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只与运营主体和运营对象相关决策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决策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发生决策失误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2) 财务风险。主要指资金风险, 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因资金筹集不足而导致资本运营中断的可能性, 或大量资金支付后引起资金链断裂。 (3) 资本运营中客观上存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失真使运营主体遭受重大的损失。 (4) 管理风险。是指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因管理能力不足, 或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5) 技术风险。是指因技术进步而给资本运营主体造成的风险。 (6) 营运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 运营主体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整合, 无法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 从而遭受损失, 甚至拖累运营主体。

三、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的传导模型

1. 资本运营风险传导的要素

影响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要素有很多, 具体表现在政策法律、体制、经济、社会文化、决策、财务、信息、管理、技术、营运等要素。

2. 企业风险传导产生的基础

所有企业风险产生的基础都是风险因子。风险因子是指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 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非预期的变化的存在及可能。

3. 企业风险传导的桥梁

在企业风险传导的过程中, 蕴含于初始时刻风险因子中的风险流, 随着企业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状态的改变, 会依附于某些有形或无形的事物, 即风险在企业中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 被传递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系列的功能节点及作业流程, 或随着时间推移、扩散效应而被逐级放大。而承载或传导这些风险因子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 即风险在企业和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 我们称这种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传导过程中的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为风险载体。

4. 企业风险传导的路径

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外部和内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布不均, 彼此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 即内外部利益链产生的风险。从企业内部来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业务循环组成, 而每一个子循环又由一系列的节点部门所参与完成, 任何一个业务节点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因此形成了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功能利益链。另外,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开放的经济系统,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不可避免的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环境对企业这类开放性系统的影响是系统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 而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作用范围的关联性存在, 也会形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链条, 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外部来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业务循环组成而各个业务循环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宏观经济的波动和调控, 政策的影响, 行业结构和变迁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即形成了企业外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的功能利益链而影响着企业资本运营。

5. 风险流的迸发释放

风险流的迸发释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风险因子中蕴含风险流流量的大小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从而导致风险流从风险因子中迸发释放;另一种则是指风险因子中风险流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导致风险流的迸发释放。

UE (Ra) ——系统对类型为Ra的风险流的流量大小承受能力;

Uv (Ra) ——系统对类型为Ra的风险流变化速度承受能力;

Q[t][n]——t时刻n类性质的风险流的流量;

V[t][n]——t时刻n类性质的风险流Eb的变化速度;

令系统对风险流的流量大小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为风险流量阀值, 记为UEmax (Ra)

令系统对风险流量变化速度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为风险流速阀值, 记为UVmax (Ra)

(1) 在t时刻, 当风险流的流量数值上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 即企业风险阀

值时, 风险流迸发释放;

即当Q[t][n]>=UEmax (Ra) 时, 风险流释放

(2) 在t时刻, 当风险流的流量变化速度超过企业风险阀值时, 风险流迸发释放;

即当V[t][n]>=UVmax (Ra) 时, 风险流释放

6. 风险流的流动、传导

定义判断函数:

则在t0+T时刻, 类型为ra的风险流的流量为Eb[t0+T], 则有:

设在T时间内ra风险流流量变化速度为:V (T) , 则有:

四、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控制

1. 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开展资本运营

企业资本运营应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目的, 这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控股公司开展资本运营, 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建, 所以必须更多地考虑自身的能力和资源, 不断强化自身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 不能简单地考虑所谓“低成本扩张”、经营规模扩大、短期财务利益, 而盲目扩大规模和进入其他领域, 特别是进入那些与核心竞争力缺乏关联的领域。

2. 发展战略为指导开展资本运营

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是资本运营能够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保证也是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 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资本运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实现规模经济, 就必须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 使并购、改造、联盟、资本收缩等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

3. 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对企业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这些分析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运营成本的分析比较、对运营效益的预测、对标的企业的价值评估、对企业自身财务承受能力的分析和支付方式的比较、对重组的能力和成功性论证等。通过这些分析论证, 可以选择出最佳的资本运营方式即采用何种并购方式, 制定周详的资本运营方案, 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制定对策。实际上, 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的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对此, 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除此之外, 无论多好的资本运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都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 这就需要国有控股公司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

4. 建立健全公司资本运营的科学决策机制

为规避资本运营的失败, 国有控股公司应该建立的健全资本运营决策机制, 形成合理的决策程序。资本运营的决策权应集中于国有控股公司。下属企业可以提出资本运营的建议、进行调查研究、策划资本运营方案、开展可行性研究, 但最终决策必须由国有控股公司决定。还要建立集体研究决策的机制。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运营决策不应该由某个领导或某一个人决定, 而应由经理班子、董事会和参与资本运营的整个参与者集体研究后作出, 以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准确性。还要建立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应急预案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5. 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的尽职调查, 防范信息风险

资本运作过程中, 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为防范信息风险, 避免不慎落入陷阱, 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营时, 应高度重视尽职调查。资本运营中的尽职调查包括各方面资料的搜集、真伪的辨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等。实际操作中, 做好尽职调查首先要依靠企业自身有关专业人才的力量;其次要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力量, 聘请他们作为资本运营的顾问;再次要利用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的力量。这些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投资银行等。

6. 通过多段操作和共同分担规避和分散风险

多段操作是指运营主体对目标企业的资本运营交易通过多次完成。即分阶段递进操作。多段操作的可行方式包括:先购入部分股权, 以后逐步追加, 直至完成并购;进行租赁经营、承包经营或托管经营, 认为有并购价值后再进行并购;进入新行业时, 先并购有价值的中小型企业, 待熟悉行业情况后, 再实施较大规模并购等。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营时, 还可采取共同分担的方式减少和规避风险。所谓共同分担方式, 是指国有控股公司联合其他投资人共同实施资本运营, 减少自身的资本投入。这样, 即使发生了始料不及的风险事件, 导致资本运营失败, 也可以由其他投资人与国有控股公司共同分担损失, 较之国有控股公司全额投资, 大大减少了风险。

7. 加快培养自身的资本运营专业人才

企业资本运营是一项专业性强、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法律、政策、社会文化、技术、财务、投资、管理、重组、营销、企业文化等很多个方面。每一方面都蕴含着运营风险。国有控股公司要成功进行资本运营, 减少和规避资本运营的风险, 必须加快培养自身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

8. 对UEmax (Ra) 和UVmax (Ra) 控制

还必须控制好UEmax (Ra) 风险流量阀值, UVmax (Ra) 风险流速阀值, 尽量控制到:V[t][n]<=UVmax (Ra) , 只有风险流的流量不突破UEmax (Ra) 风险流量阀值时, 风险才不会爆发, 当V[t][n]突破UEmax (Ra) 风险流量阀值时风险流从而突破风险临界点造成风行爆发, 从而使企业资本运营产生风险, 此时最危险。

参考文献

[1]张济建:试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2]陈琪夏文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1999 (3)

[3]张志元陈继强:资本运营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山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1064

[4]领茂华: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成因及规避.财会月刊, 2003年第1期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母子公司治理;企业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一、引言

Strachan(1976)定义企业集团为:各种企业组成的长期联合体,并由同一个法人或自然人控制。按照Coase(1937)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集团具有以内部生产替代外部市场、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当信息不对称时,企业集团内部生产比市场购买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所以,企业倾向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当一体化的成本低于交易费用的节约时更是如此。据美国《财富》“世界500强”排名,2016年中国内地企业共有98家上榜,全部是企业集团。

组建企业集团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抵御外部风险;以较少现金投入获得较大控制权;抵御不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此外,国内各级政府追求“强强联合”、主导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是国内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俊(2010)研究表明,产权保护不足、市场作用欠缺的地区,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加强融资能力,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化经营手段;政府赤字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目标、强化区域垄断等,也会牵头主导组建企业集团。而且,实证证据显示,企业集团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

企业集团由母子公司组成。当子公司数量、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就有主张其作为独立法人权利的要求,母子公司之间的治理问题由此浮现。如果是全资子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如果是控股或参股子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是少数股东保护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区国有企业逐渐开始研究及试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及运营公司改革。其中,和注重财务投资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母公司具有指导子公司项目建设及投融资的职能,势必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运营管理参与更深,因此,其面对的母子公司治理挑战,也更加严峻。适时梳理母子公司治理文献,作为发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参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母子公司治理文献回顾

母子公司治理问题通常集中在两个领域: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母公司治理等行为导致子公司利益受损,在实务中表现为:母子公司缺乏協同效应;母公司集权度过高,对子公司过度干预;或者母公司难以有效监管子公司等。

1.母公司的支持行为

企业集团为了保证总体利益最大化,会向子公司提供支持。这种行为在经济下滑时最常见。例如Chang等(2000)的研究发现,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利时,母公司的支持行为最为明显。Peng等(2011)的研究也表明,母公司会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来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原因比较直接:国内上市公司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是稀缺资源,集团为了不使上市公司账面业绩下滑而影响未来融资能力(增发等对上市公司盈利都有要求),或是避免st后退市风险,会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持上市公司账面盈利。

Cheong等(2010)研究了韩国30家企业集团,结果表明母公司能给子公司带来融资便利和发展优势。国内,潘红波(2010)以1999-2005年深沪所有由独立公司转为集团成员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集团化对公司融资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发现集团化可以帮助公司获得更大额度的贷款和更优惠的贷款条件。郑国坚(2007)证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作为不完善外部金融市场的替代机制。帮助公司克服落后制度对自身发展的阻碍。

在国内市场,上述结论很容易理解:因为国内商业环境、信用环境不完善,银行贷款时评估风险,需要充分考虑子公司的资源。一般来讲,企业集团抗衡经济下行风险、经营不利因素冲击的能力更强,因此,银行更愿意给集团成员公司贷款。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集团内部对行业风险、经营风险了解更加深入透彻,对于子公司的部分难以从外部金融市场融资、或是融资成本高昂的风险项目,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为子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邵军(2006)研究表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放松融资约束。当成员企业数量增加时,融资协同效应更强。杨棉之(2010)的研究也发现,国内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较为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

Shin(1999)的研究也表明:企业集团所属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因此,集团子公司更容易从银行贷款。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集中优势资产改制上市,因而上市子公司财务状况较好,融资能力强,而未上市部分融资能力较差。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与同属于同一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之间资金往来监管非常严格。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产生集团的协同效应。李彬(2014)研究显示,母子公司的整体协同能够显著提升集团价值,其中交易规模以及协同交易的稳定性是关键要素。陈志军(2010)从战略协同、文化协同、人力资源协同、供应链协同及财务协同评价了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测量了母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

2.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利益侵害

除了支持行为,母公司还可能使子公司利益受到负面影响,包括:母公司从集团利益出发的治理行为,导致子公司名义或实际利益受损;母公司的寻租行为,直接危害子公司利益。

母公司出于集团扩张冲动,有可能把子公司的现金流投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上。Wei等(2008)选取1991-1996年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研究发现随着两权分离度升高,子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增加。另外,关联交易过多,可能使外界认为母公司可能在掏空子公司,从而对子公司做出不利评价,导致子公司市场价值下降。例如,Bennedsen(2010)发现实际控制人现金流权较小的上市公司,股价更容易被低估。

陈林(2009)研究了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的信用风险传递。由于企业集团以股权为联结纽带,母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有传导机制,重要子公司出现违约责任,将直接影响母公司的偿债能力。他的研究发现,存在一个股权比例,母公司按此比例持有子公司股权时,母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传递的可能性最大。

当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司大股东(母公司)与中小股东很可能利益一致,希望做大蛋糕,以求将来分配更多利益。但当公司处于成熟或下滑阶段,可预见未来价值增长缓慢,有些母公司很有可能从子公司“抽血”,去支持集团内其他公司,表现为关联交易、合谋剥夺等。母公司通过投资、贷款或者规定有利价格的业务往来等关联交易,把子公司的资源、财富向与自己有高度关联关系的实体转移。

但是,母子公司的关系往往十分复杂,并不单纯表现为支持或损害。邵军(2008)发现,中央政府为大股东的集团,其内部资本配置行为有利于成员企业价值提升;而地方政府为大股东的集团,则恰好相反。

3.跨国企业母子公司治理

随着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向国际化发展,股权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按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6》,从1990-2015年,世界各国境外子企业总资产增加22倍,雇员人数增加2.7倍。据《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456.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投资流量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并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实现资本净输出;投资存量全球位居第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

跨国企业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母子公司组织结构,不仅有一般公司治理关系中股东与经理层的治理问题,还由于地理分散性、国际投资及外汇等监管制度约束等因素,使公司治理更加复杂。首先,跨国公司为了构建风险防火墙以及税收筹划等需要,经常设置壳公司,人为增加企业层级。据《世界投资报告2016》,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性指数排名最前的100家跨国企业里,每家企业平均500多家子公司,分别分布在50多个国家,企业链条平均有7级之多。其次,制度因素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治理关系中,比一般公司治理更为重要,包括母国与东道国的法律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

Kostova(1996)提出了制度距离的概念,认为制度距离是“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在管制、 规范和认知3个制度层面上的制度环境差异或相似程度”。其中,管制距离指母国和东道国之间法制环境的差异,规范距离是指两国社会规范的异同,认知距离指两国宗教、文化等差异。Zaheer(1996)指出,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会因以下因素受到影响:第一,地理距离造成的成本;第二,不熟悉的东道国制度及商业环境带来的成本;第三,母国环境与东道国环境冲突引发的成本。其中,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既要与母公司制度规范一致,又要遵守东道国的监管制度。当东道国和母国的商业环境、制度具有较大差异时,海外子公司很容易与母公司产生公司治理冲突。此外,地理距离例如时差等,在增加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协调沟通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母子公司之间治理问题的复杂性。站在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角度,为了保证效率,海外子公司比国内子公司具有更多运营决策自主性,这加剧了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监督和管理难度。

吴先明(2005)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关系一般会经历先集权、后分权、再相对集权的过程。决定其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企业传统、未来战略、所在国监管要求等。而且,近年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正在向更加扁平化、网络化发展。

4.母子公司治理问题解决渠道

合理而不过分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Hughes(2009)的研究表明,当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时,分散持股与两权分离度较低都能较好防范实际控制人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另一方面,股权结构也取决于双方股东的治理能力以及对公司前景的预期。沈磊(2005)研究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企业的股权结构从合资向独资变动的原因,认为由于政策管制等复杂因素,股东股权与实际控制权并不一致。当外方股东对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看好时,会通过进一步提高股权比例来要求更高的控制权。

避免交叉持股,也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方法之一。曲阳(2009)的研究认为,交叉持股会必然带来公司股东两权分离,导致代理成本高企。

在公司治理中引入机构投资者,也有助于公司治理。Cheung(2009)发现,当国有公司在境外上市、或者外国投资者参股时,国有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掏空”行为不显著,更多表现为对子公司的支持。郑志剛(2007)的研究表明,控股股东以外的积极股东加入公司治理,会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不过,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看,发行B股或H股对管理层的约束作用尚不显著。

强化董事会治理,是普遍认为改善公司治理的方式。董事会是提高子公司对母公司相对独立性的有效机制。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引入多名独立董事;实施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适度扩大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一来可以分散决策权;二来可以提高权力制衡机制。董事会规模扩大,可以提高实际控制人对子公司的控制成本,不过,这是以提高子公司决策成本、牺牲决策效率为代价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相机而动,根据子公司对集团的重要性,来决定子公司应对母公司过度干预时的策略。判断子公司的重要性,包括:子公司业绩在母公司整体业绩中所占比例;母公司与子公司关联业务规模;母公司与子公司业务一体化程度。Lovett(2009)的研究表明,子公司业绩越突出,面对母公司时的谈判能力越强,母公司对其的控制力越弱。Aggarwal(2012)发现母子公司关联强度越高,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过度干预越少。Piana(2012)发现,母子公司业务一体化程度越强,子公司的谈判能力越高。

子公司的社会资源,也是应对母公司过度干预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地方政府关系、地方关联企业关系、地方银行关系等。母公司要么不掌握这些资源,要么需要花费很大成本去自行维护。因此,母公司不得不向子公司让渡部分控制权,来换取子公司调动资源提高业绩。

最重要的还是改善法制环境,健全投资者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外部监管监督。Li(2010)随机抽取了50家A股上市公司,结果发现实际控制人对子公司的“掏空”行为较为普遍。

5.母子公司治理博弈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是控制成本和收益平衡后的结果。控制成本包括母公司为控制子公司直接付出的治理成本,以及子公司因母公司控制,管理层努力程度下降,导致丧失潜在收益的机会成本。控制越强,母公司直接付出的治理成本越高,同时子公司的积极性下降,也导致母公司的控制收益下降。因此,母公司需要向子公司下放部分控制权。而当子公司控制权增加时,子公司的讨价还价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为自己争取更多控制权收益。当母公司下放控制权程度较低时,子公司增加努力的收益,不足以抵消其为获得收益付出的成本。只有当母公司下放控制权超过一定界限,子公司增加努力的收益超过其付出的成本,才有可能增进子公司的积极性。

房茂涛(2014)研究显示,在母子公司的博弈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程度,以及子公司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双方将采取什么策略。博弈达到纳什均衡时,母子公司之间如何分配战略收益,将是影响双方行为的主要驱动因子。

孙茂竹(2006)发现支付较低水平的正常股利,辅以额外股利政策,是最符合纳什均衡结果的选择。卢周来(2009)认为企业权力是利益各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谈判能力的强弱,以及各方获得控制权的多寡,是由各方拥有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

三、研究述评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1.母公司参与子公司的治理,存在“治理能力边界”。所谓治理能力边界,是指母公司参与子公司治理的适宜程度。由于治理需要付出相应成本,母公司不可能无限制扩张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因此,根据企业业务类型、发展阶段等特点,母公司宜针对不同子公司,灵活行使公司治理权。

2.不能一味认定,母公司对子公司加强管理,会损伤子公司的发展积极性。事实上,正如前面不同文献都提到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输血”支持也较为常见。

3.海外公司由于“制度距离”的存在,治理难度较大。在投资设立相应公司时,应充分考虑到与设立国内公司的差异,提前设计退出机制。

4.应充分发挥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抓手的作用,推动董事会成员积极行使权利。

参考文献

[1]陈艳艳, 罗党论. 政治周期、地方官员变更与资源配置[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8(5):40-52.

[2]房茂涛, 邹昭晞. 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治理的博弈分析[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4, 16(6):87-91.

[3]黄俊, 张天舒. 制度环境、企业集团与经济增长[J]. 金融研究, 2010(6):91-102.

[4]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世界投资报告: 投资者国籍及其政策挑战[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6.

[5]卢周来. 合作博弈框架下企業内部权力的分配[J]. 经济研究, 2009(12):106-118.

[6]潘红波, 余明桂. 集团化、银行贷款与资金配置效率[J]. 金融研究, 2010(10):83-102.

[7]沈磊, 蒋士成, 颜光华. 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股权结构变动的成因——基于一个合作博弈模型的分析[J]. 财经研究, 2005, 31(1):38-47.

[8]孙茂竹, 王艳茹, 张祥风. 从博弈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决定[J]. 会计研究, 2006(8):60-66.

[9]吴先明. 跨国公司治理[M]. 商务印书馆, 2005.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篇3

(一) EVA的涵义

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即经济增加值, 是一定时期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减去总资本成本 (ZCC) 的差额, 通过度量剩余收益来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衡量, 是一种与经济价值相挂钩的经济指标。

EVA=NOPAT-ZCC=NOPAT-WACC×CAP

当EVA>0时, 说明企业为股东创造了财富, 企业价值会增加;当EVA=0时, 说明维持股东原有的财富, 企业价值不变;当EVA<0时, 说明股东的财富被蚕食, 企业价值将减少。

(二) EVA回报率

EVA回报率剔除了EVA中企业规模的影响, 更注重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公司“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为了研究黑龙江上市公司国有资本为国有股股东创造了多大的股东财富, 本文选取EVA回报率 (缩写为E-VAT) 这一绩效指标, 作为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国有资本运营绩效的分析指标。其具体公式为:

EVAT=EVA/CAP

二、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国有资本运营绩效分析

(一) 上市公司整体绩效表现

黑龙江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2002年-2007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年和2003年是一个飞速下降的阶段, 由-0.99%下降为-3.14%;2003年至2004年是飞速发展的一段时间, 2005年的加权均值在0附近, 2005年至2007年初与稳定上升阶段, 而且最好的两年是2006年和2007年, 其加权均值都微微超过了0%, 且2007年是资本运营绩效最好的一年, EVA回报率达到了0.31%。如果不考虑2003年, 上市公司的整体走势呈明显的向上趋势。见表1和下图。

单位:%

数据来源:金融界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除了EVA回报率的加权平均值, 表1还列出了他的算术平均值和中位数值, 从计算方法来看, 加权均值更强调样本的整体, 即把所有样本公司看成是一个大公司。与此相对应, 算术均值更为强调样本公司的每个个体, 对每个公司, 无论其规模大小, 都一视同仁。这样当规模小的公司业绩发生变动的时候, 他对平均值的影响也能突出地反映出来。例如, 2003年的EVA回报率值异常的低, 达到-3.14%,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算术平均线比加权平均线低很多。

从各年上市公司仅营状况看, 不同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很大的差异:各年EVA回报率的样本标准差都很高, 在6%至11.5%之间, 如果考虑到这些年的EVA回报率加权平均值最高也没有超过0.5%, 就明白这是很高的水平, 表明不同上市公司间经营绩效的分化状况确实很大。

EVA回报率是否大于零代表公司是否为股东创造了超过股东机会成本的价值。EVA回报率为正值代表股东的投资收益足以抵补他投资该企业所作的等待, 以及他在投资期间所承担的风险, EVA的数值或者EVA回报率的数值大于零则意味着股东的投资行为获得了正的回报率, 这样的公司的经济效益是优异的, 这是投资者认为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如果一个公司的EVA或EVA回报率小于零, 股东也会认为这家上市公司不具有投资价值, 因为股东的投资收益不能弥补他投资企业所作的等待, 以及他在投资期间所承担的风险。

为此, 论文对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各年的EVA回报率大于零的上市公司作了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4-2。2002年至2007年间, 黑龙江上市公司中EVA回报率大于零的上市公司在30%左右, 比较平稳, 未出现大的波动。而且2007年, EVA回报率大于零的上市公司达到36%, 成为历年最好的成绩, 也体现了黑龙江上市公司整体上业绩逐步好转。见表2。

数据来源:金融界数据整理

(二) 不同行业样本的财务绩效

表3列出了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7年间所属行业的加权平均EVA回报率排名情况, 它显示了各行业的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财富的情况。就2007年的排名来看, 黑龙江国有股上市公司能为国有股股东创造剩余价值或者对投资者来说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工器械制造业、农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 EVA加权均值回报率达到10.74%, 排名第二的是医药制造业, EVA加权均值回报率为7.18%;与之相反, 排名最低的行业是铁路、公路、隧道、桥梁建筑业, EVA加权均值回报率低至-15.76%, 这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之间的差距达到26.5%, 行业间的业绩差距很明显。而且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所占的行业有13个, 仅有4个行业的EVA回报率大于零, 只占行业总数的35.71%, 而剩余的9个行业的加权EVA回报率小于零, 换句话说, 也就是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中只有35.71%的行业是盈利的, 剩余64.29%的行业是亏损的。

但是仅就EVA回报率大于零的行业来分析, 对2002年至2007年的数据进行整体性的分析, 我们也会发现从总体上来说, 经营业绩最稳定的行业排在第一位的是医药制造业, 排在第二位的是农业, 排在第三位的是电工器械制造业。但是从下表中我们还能发现黑龙江省的造纸及纸制品行业、电力生产行业的经营业绩是逐年下降的。见表3。

数据来源:金融界和海通大智慧数据整理

(三) 不同股权结构的财务绩效

从加权EVA回报率角度对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比较, 分析股权结构对于黑龙江省的重工业尤其是基础工业股权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从加权EVA回报率来看, 2002年至2003年间, 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明显好于非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而且除了2003年之外,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我国有股上市公司的EVA回报率都大于零, 说明黑龙江省国有股股东在非竞争性的行业领域整体经营业绩明显取得正效应。见表4。

单位:%

数据来源:金融界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三、结论

从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整体运营绩效上来看, 排除2003年的数据,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运营绩效整体呈上升趋势, 但是整体经营业绩不佳,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中值得投资的企业也就是EVA回报率大于零的公司最高为36%;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黑龙江省国有资本上市公司分布涉及13个行业, 除了医药业和农业历年EVA回报率大于零, 其他11个行业波动性比较大, 而且有些行业如造纸业经营业绩呈历年下滑趋势;通过国有股与非国有股上市公司的分析, 发现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要好于非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这也可以印证了江泽民主席曾经说过的“部分国有企业缺少活力, 不是所有制问题, 而是由于企业机制问题、外部环境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新.上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篇4

1.公司职能定位偏重“政府性”,缺乏中长期发展战略。公司的发展缺乏战略意识,缺少中长期项目发展规划、资金筹集和投向长远规划,经常承担应由政府财政安排的相关项目支出,既加重了公司的负担,又影响了公司经营目标和资金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公司运行稳定的主要不利因素。公司既是企业,又是行政,导致项目融资、建设、管理“三分离”的问题,作为项目投融资和建设的实施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2.国投集团以资产营运的形式开展各项业务,并将定位倾向于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重心,如此,势必将企业完成投资额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导致国企产生过度投资倾向,极可能超越承载能力,产生潜在财务风险。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还债压力加大,并挤压企业利润;同时一些项目利率高,企业由此产生流动性风险。

3.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公司融资问题依然突出。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且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为主。银行信贷资金受银行短期偏好信贷倾向、资本金偏低及计划性经营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在企业贷款融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受市场和政策影响大。如横阳支江堤防加固工程项目,是以国投集团为项目法人单位,负责项目贷款融资。原本该项目总额6000 万元贷款已通过农发行贷款授信,但由于农发行贷款政策的变更,致使贷款落实不了。一方面,占用了政府对投资项目的财政性资金安排;另一方面,也间接影响后续项目融资。

4.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到位。一方面,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在法人治理机构的设置上是健全的,但由于公司职能定位的“政府性”,没能建立起真正“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相互制衡机制欠缺,造成决策与经营难以分离,项目推进效率低下等治理问题,约束力度不够,风险与责任欠对称。另一方面,责权利相结合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内部考核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缺乏长效激励机制,难以有效衡量公司经营者为企业利益所做的贡献,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有公司的正常运营与良性发展。

随着国企市场主体和法人地位的确立,国有经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决定了苍南县国有企业面临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素质的双重任务。因此,发展国有经济,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必须做到监管与服务并重,创新与规范并重,发展与提高并重。为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破解要素制约,做大做强做优国有集团公司,我们的做法和思路:

一、整合重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1.按照《苍南县国有资产营运有限公司重组方案》进行整合,重组成新的苍南县国有资产营运有限公司后,利用股权重组、企业优化组合方式,2013 年11 月苍南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重组后公司拥有控股子公司共计34 家,其中一级子公司32 家、二级子公司2 家,经营范围为国有资产实业投资开发经营、土地平整开发、水利水电设施投资建设和营运、风景区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主要负责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融资,投资覆盖城建、交通、引供水、围涂造地、港口、旅游等领域。2014年,根据苍南县国资办[2014]8 号《关于同意注销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批复》文件规定,国投集团完成了对苍南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解散注销工作。该公司原来的经营范围和融资功能也并入国投集团。根据苍政发〔2014〕168 号和苍国资办〔2014〕165 号文件精神,撤销苍南县金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县粮油总公司和县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其人、财、物成建制划入国投集团。在“统一监管、委托管理”模式前提下,进一步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做大做强集团公司。至2015 年公司资产总额达113.9 亿元。

2.根据国发[2014]43 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精神,公司在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做强做大做优集团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是突出企业战略地位、集团管控和盈利能力建设,优化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更好地发挥国资在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二是逐步从政府融资平台转变成为经营型公司。积极寻找合作机会,加强与社会投资机构合作,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总体要求,优化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重点向风电、核电等科技含量高的新能源项目和风景旅游开发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项目发展,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研究股权投资的可行性,采用PPP合作模式或其他合作模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公司集团化建设。

二、拓宽融资,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1. 深化国投集团和金融机构的金融合作。加强业务沟通衔接,通过银企合作洽谈会、项目融资推进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公司和金融机构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全面推进深化金融合作关系。国投集团通过积极努力、多方举措向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积极融取资金,保障苍南县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2012 年公司全年度共筹集资金37974 万元,归还项目贷款25263 万元,归还流动资金贷款4000 万元,归还利息5811 万元;2013 年共筹集资金44755 万元,其中落实银行贷款2.6 亿元,归还项目贷款12909 万元,归还流动资金借款28584 万元,归还利息3996.47 万元;2014 年共筹集资金96755万元,归还项目贷款47141 万元,归还流动资金借款46084 万元。

2.积极探索信托融资、企业债融资、金融租赁融资等新的融资模式。2011 年底,国投集团拟启动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在前期准备工作过程中,国投集团分别对瑞安市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乐清市国有投资有限公司、玉环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学习考察,对企业发行债券的组织架构、资产整合、审批流程、费用支付有了初步了解。由于苍南县担保抵押物不足等问题致使发债申报工作一度停滞不前。针对这一现状,国投集团想方设法,集思广益,2015 年6 月通过东方金城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综合评定,本公司长期信用等级为AA级,解决了发债申报抵押物瓶颈问题。2015 年10 月11 日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文件。本次国投集团企业债券发行额度8 亿元,期限7 年,利率5.58%,所筹资金将用于苍南县保障性住房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标志着苍南县国有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实现了直接融资,进一步提高了苍南县在全国的知名度,该融资方式也将大大节约融资成本。

三、完善考核,强化企业内外监督

1.建立经营费用考核责任制,实现增收节支。为促进各子公司增收节支,国投集团从2012 年开始根据上一年度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当年度子公司考核指标,建立了经营费用指标考核责任制,采取了企业负责人薪酬和企业经营业绩挂钩形式,与下属子公司签订经营考核责任书。通过责任书的签订,督促执行,使企业真正做到有预算、有控制、有审计、有评价、有奖惩,逐步建立起责、权、利三者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子公司的费用支出,提高子公司经营效益。2015 年国投集团下属子公司—县肉联有限公司实现减少亏损40 万元。

2.增强监督、防范化解财务风险。为增强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国投集团采取内、外结合方式强化企业监督机制。针对企业内部监督,国投集团制定了七大措施:一是执行系统财务快报制度,严肃财务报告法规,确保信息对称,切实掌握公司财务运行动态;二是落实财务审计制度,采取内部审计、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年度审计相结合的措施,强化财务监督;三是落实融资贷款和担保的报告备案制度,优化企业负债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防范财务风险;四是建立债务预警机制。与有关子公司签订责任书,落实偿债责任;五是全面清理债权债务;六是要求财政对政府性投资项目列入预算,用于偿债;七是加强资金统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外部监督国投集团主要是通过加强对企业关键业务、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监督。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统一的信息公开平台,依法依规,及时披露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有效保障社会公众对企业国有资产运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修炼“内功”,完善集团制度建设

1.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国投集团根据国资办《董事会工作规程》、《监事会工作规程》和《经营班子工作规定》明确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职责,完善公司组织结构,理顺公司管理机制。规范董事长、总经理行权行为,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和性质,制定《苍南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融资担保管理制度》、《苍南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产权管理制度》、《苍南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不断完善公司融资、资产处置等管理。根据撤并后公司的现实状况,重新修订《苍南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资管理制度》。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各类管理人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制度。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符合企业一般规律又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真正形成企业各类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合理流动机制。2013 年、2014 年国投集团连续两年被评为苍南县国资系统先进单位,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集团单位。

2.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做强集团化公司为目标,结合公司实际,深入实施“打造规范国有企业,有效管理国有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产良性运营”的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公司五年和长期发展目标规划,分年度、分阶段逐步实施。组织综合素质教育活动,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开展各类培训。派遣公司管理人员参加“新常态下政府债务管理及平台发展转型与融资创新高级研修班”。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OA系统、QQ、微信等电子化手段,促进公司工作提速提效提质。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大力推进集体门户网站建设,发布有关集团公司的重大事项和资产公示公告及有关子公司的重要工作情况等信息。充分发挥国企品牌响亮,底子雄厚,工资福利待遇稳定等招才优势,吸引高新人才助力集团发展。加强工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工会各项工作,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企业归属感。2015年走访退休职工248 人次,发放慰问金11.3 万元。

五、加强党建,提高队伍政治素养

1.党建工作的重点在于抓好基层党组建设,国投集团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国有企业章程,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2015 年4 月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共苍南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支委员会委员;5 月份党总支下属四个支部完成换届选举工作。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责任制,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反“四风”规定,努力构筑企业领导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制定印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办法》,并与子公司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编制党建工作计划、廉政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认真按照《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落实领导班子成员责任分工,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真正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切实承担好、落实好从严管党治党责任”。2012 年、2013 年国投集团党委获得县国资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称号。

2.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领导干部和职工政治素养培训和轮训。2014 年3 月份始开展为期一年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职工到社区参加帮扶生活困难群众,开展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培训。强化党组织在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中的责任。成立“正风肃纪”工作小组,不定期开展对本企业及子公司进行专项整治和效能建设情况检查。开阔视野、创新思维,抓好理论和时事政治学习,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摘要:经过近几年来的国有企业改制,特别是根据国家“抓大放小,有退有进”的原则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新一轮的改革已基本结束。文章结合苍南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展的历程和背景,着重阐述了国有资产公司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发展举措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2015年

[2]苍南县人大预算执行草案,2013、2014年

[3]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2014年

[4]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指导意见>,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浙江国资,2015(8)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浅析 篇5

资本运营是指公司把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 即所拥有的各种资本, 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 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 进行有效营运, 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经营活动。简单的讲, 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 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把握资本运营的概念, 还需进一步认识资本运营的特点:

资本运营具有价值性。价值性是资本运营的首要特征, 资本运营要与实物资产相联系, 但它侧重的并不是实物资产本身, 而是注重各类资产所表现的价值。在资本运营的条件下, 任何要素的使用都是要支付成本的, 只有运用价值手段才能综合反映出资本占用的成本状况, 从而进行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价值比较, 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益和资本的运营效率。

资本运营具有流动性。运动是资本的内在属性, 资本只有通过不断地流动才能实现合理配置和增值。对于资本运营来讲, 存量资产已经不单纯的具有实物意义, 它要求的不仅仅是实物形态的完整, 而是注重实物资产的利用效率。只要有利于存量资产效率的提高, 就会进行资本的流动和组合。因此, 企业兼并、产权交易和资本重组, 就成为资本运营的基本形式。

资本运营具有市场性。资本运营离不开资本市场, 从根本上讲, 资本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市场是资本运营的必要条件。无论是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 还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都要通过市场才能实现。资本价值的大小和运营效率的高低, 通过市场才能得到检验, 资本的竞争, 以及产权交易、资本产权主体和经营主体的选择, 也必须通过市场活动才能完成。资本运营实质上就是市场运营, 没有健康而发达的资本市场, 资本运营就难以充分地表现。因此, 实现资本运营的市场化, 已成为当今世界资本运营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运营具有增值性。实现资本增值是资本运营的根本目的, 也是资本的本性所要求的。无论是资本的配置还是产权重组, 其核心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以较小的资本成本去获取最大的资本收益。资本运营不注重资产规模的简单扩张, 而是侧重于追求增加新的价值, 注重生产要素运营的实际和有效。因此, 价值观念、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 就成为资本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了。资本运营的这些特征表明,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 而且还提供了一种新的经营理念。

二、我国资本运营现状

(一) 现状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比较晚, 所以资本运营即企业兼并也是近20年来才出现的新事物, 我国的企业兼并浪潮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按本国国情也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 其特点是:并购是在政府强力干预下, 发生在国有与集体企业间;并购具有横向性;产权不明晰, 兼并不规范, 潜在问题不少。第二次并购浪潮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的90年代, 其特点是:并购范围、规模扩大;“政治并购”开始转向“市场并购”。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本世纪初, 是在国际大环境的带动下, 我国企业第三次并购浪潮悄悄兴起, 其特点:不再是政治任务使然, 而是市场导向使然;不仅限于“大鱼吃小鱼”模式, 也有“强强联合”之式;注重与高技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二) 存在的问题

1.并购目标不明确。这主要表现在资本运营初期,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经验不足, 还有旧体制的约束, 现实中许多的企业并购都是行政命令所致, 这就导致并购目标不明, 并购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 没有达到促进市场经济的效果。

产权关系不清。由于我国行政管理基本是呈“金字塔”型结构, 所以导致经济并购中, 国企、集企其责任人到底是谁很难分清, 现实中往往出现有权无责, 有责无权的现象, 这就对资本的顺利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2.条块分割, 阻碍并购。目前, 许多企业产权主体发生了变化, 产权主体已由原政府主管部门转为大企业或集团公司, 构成了新的母子公司产权关系, 但原政府主管部门并未转移企业人事任免权力, 使得新的企业产权主体不能到位。尤其是地方政府与行业管理的协调关系很不规范, 客观上影响了企业购并的正常发展。此外, 诸如行业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投资体制, 人事、劳动、工资管理体制、住房、医疗管理体制等许多方面都隐含着条块分割的制约因素。

3.政府越俎代庖。在企业购并的发展过程中, 有许多企业通过“拉郎配”式的结合, 不但没有把困难企业救活, 实际上给先进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甚至从国家的角度鼓励企业进行“均贫富”式的企业购并。这种行政性的干预对企业购并产生诸多弊端, 政府在企业购并过程中的干预行为, 常常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人为地规定生产要素流向, 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甚至造成极大的浪费。

另外还有:资产评估方法欠科学、并购运作缺乏有效的中介机构等等, 也是导致中国资本运营绩效不高的重大因素。面对种种问题, 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已是当务之急。

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策略

(一) 加强政府在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为发展资本市场探索新路

通过资本运营, 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与调整有两个最基本的途径。对现存国有企业进行企业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权交易,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现资源与结构的优化配置。前者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改革将企业推向市场,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企业改组;后者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改革, 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发的产权转让。从两者的基本要求上可以看出, 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向政府提出了这两种途径的实现, 需要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推动。一方面是政府的有效引导、协调和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政策和完善的法规体系,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从六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制定行业国有经济改组的战略规划。推动和引导企业的资本运营以产业政策为导向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向, 存量资产优化的配置格局、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框架等。二是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手段和途径。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基金或者产业投资基金, 为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 拓展融资渠道, 为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探索新思路。培育和建立健全为企业产权转让提供服务的中介机构。制定行业资本运营的具体指导意见, 对凡是涉及结构调整方面的企业重大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三是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推进“强强联合”, 为企业的兼并、联合、重组创造条件, 包括沟通渠道、交流有关经验, 这方面, 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同时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但经验是阶段性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 资本运营事业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发现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这方面政府的作用不可低估。四是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凡是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企业资本运营, 尽可能给予优惠政策的倾斜。五是积极会同地方政府对资本运营出现的难点和问题, 参照国家有关政策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六是定期定向为资本运营培养和提供专业人才。

(二) 严把注册登记关, 把资本金制度落到实处

把资本金制度落到实处:一是企业申请人必须在指定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开设临时账户, 投资者交付的出资必须足额到账。二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应对其资金证明的真实性负责, 如果经检查其资金证明不实,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责任者给予处罚。三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 对实收资本及形成实收资本的货币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 进行公正的验证确认。其中, 对房屋、建筑、机器设备、材料等实物资产, 必须进行现场查勘、清点, 验证财产权归属, 必须先评估后验资, 保证验资报告的公正性。只有把握住这几个关键环节, 才能建立起规范化、法制化的企业注册登记程序, 防止新企业资本虚设问题的发生。

(三) 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调整资本结构, 重组生产要素

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国有经济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国有企业要下大力气解决资本质量低下、无效资本增大的问题。一是转变职能, 调整机构。实施集团发展战略, 首先必须确定发展目标, 并进行机构和管理职能设计。二是资产重组, 优化结构, 化解过度负债。从社会层次看, 通过资产重组, 可优化产业、行业和企业规模结构,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 可缓和宏观经济的周期性震荡;可改善资产的总体素质, 提高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企业层次上看, 通过资产重组, 可使企业迅速扩张资产规模, 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节约生产成本、交易成本, 使企业在资产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获取来自资产结构改进的效益,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降低市场风险。更为主要的是通过资产重组, 提高了优势企业、名牌产品的生产经营能力, 壮大了优势企业经营的实力, 这就为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 在资产重组中应力求实现两个结合:资产重组同培育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的先导型产业相结合;资产重组同组建专业化、集约化的企业集团相结合。必须在经济技术联系的基础上, 以产权为纽带来实现要素存量的战略性改组。三是盘活用好无效资产来提高资产质量。比如把闲置的存量资产改变生产方向或出售, 把非经营性存量资本货币化, 收回资金等。

(四) 发挥国有资产优势, 以资本运营吸引增量资金

国外企业投资程序概括起来就是, 在有一定自有资本基础上, 先考虑直接融资, 后由间接融资补充, 而直接融资的基本方法就是以产权换资金。国有企业的发展, 无论技术改造还是扩大规模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要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必须做好产权换资金的文章。一是资产换资金, 通过出售闲置厂房、土地、设备和住宅换资金, 取得收益作为国家资本金投入;二是以股权换资金, 大胆利用股权并购形式, 积极争取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和金融机构参股投资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三是以资源开发换资金, 如对自己无力开发已探明的非战略性资源, 将开发权向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出让, 用换回的资金搞再勘探再开发;四是以基础设施收益权换资金。

(五) 实行债务重整, 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

对于负债率较高、债务负担重的国有企业, 实行债务重组是一条摆脱经营困境的有效途径。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债务人把公允价格低于其债务账面价值的资产转移给债权人来清偿所欠债务。转移的资产往往为非现金资产, 且其公允价值低于所偿还债务的账面价值, 从而使债务人获得债务重整利益。二是将债权转换为股权。此种方式可结合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行。其作法是:债务人发行股票给债权人, 以抵偿所欠债务, 债务人一方面按设定的股票面值作为股本, 另一方面按发行价格扣除发行费用的差额, 作为超面值缴入股本, 并将股票公允价格与所欠债务账面值的差额, 作为债务重整利益。债权人则将所转换的股票的公允价格作为投资, 同时注销账面的债权, 并将两者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权清理损益。三是修改债务条件。在继续保留债务的条件下, 通过修改债务条件, 也可以实现债务重整。如降低利率、免除债务利息、延长债务期限、改变偿还方式等。在此方式下, 债务人通常也会因此而获得债务重整利益。

在这三种方式中, 第一种和第三种不改变双方债权人、债务人身份, 只改变债务金额, 从而减轻了债务人的债务负担, 使其在经营上有所转机。而第二种方式则是把债权债务关系转换为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 使债务人可永久性地使用此笔资金, 减轻债务负担, 降低负债比率, 优化财务结构。

(六) 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职能, 通过购并组建大集团

有人把商业银行业务比作公共汽车, 它为乘客提供标准的公共服务, 而投资银行是出租汽车, 为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并购的投资集团专业财务顾问公司, 这样的公司主要是帮助受托方分析公司的股权分布及背景, 研究收购价格, 为收购方案安排财务帮助, 提供具体的收购时机与收购方式, 这些活动已初步具备了国际投资银行业务的某些特征。“抓大放小”政策的推行, 为投资银行提供了历史机遇。经过市场的选择, 借助于投资银行家, 中国将出现一大批企业集团。

(七) 参与资本市场运作, 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实业性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运作是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特征, 也是现代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与资本市场融资运作问题, 重点是积极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运作。如创造条件争取境外上市, 到境外收购小公司“借壳”, “包装”上市。在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条件下也要积极寻找资本市场融资的办法, 同时国家也要努力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如尽快终止国有股和法人股入市问题, 甩掉长期压在企业肩上的历史包袱。

(八) 强化内部管理, 提高资本运营效益

1.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 提高资本运营效益。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式经营, 是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之一, 这个要求也意味着不能仅依靠增加外部资本投入的方式, 而要依靠企业资本的不断增值来实现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因此, 企业的经营方针, 应该向强化内部经营管理转变。事实上, 我国企业内部的经营潜力并不小, 如何去做, 是经营者面临的迫切课题。

2.提高资本流动性。资本流动不仅是宏观问题, 而且同样是企业内部的重大课题。资本流动性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小。资本流动性强, 资本运营的效益就高, 反之, 资本流动性弱, 资本运营的效益就低。而不断调整产品结构, 打开市场, 降低库存, 减少不良债务等, 都是提高资本流动性的有效途径。

3.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按照我国《公司法》和《企业财务通则》的要求, 企业实现税后利润必须先提足公积金和公益金, 然后才能向投资者分配。公积金和公益金是企业风险准备或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 在分配时应受到限制。因此, 分配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必须有严格的合理的分配制度来约束。

摘要:当前, 国有企业在资本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并购目标不明确、政府越俎代庖、资产评估方法欠科学、并购运作缺乏有效的中介机构等, 导致资本运营绩效不高。政府应加强在资本运营中的作用, 优化国有企业资本结构, 加快实行债务重整, 通过购并组建大集团, 发挥国有资产优势, 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以有效提高资本运营效益, 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增强竞争能力。

关键词:资本运营,企业并购,资产重组

参考文献

[1]卫兴华, 焦斌龙, 唐未兵.加入世贸与我国企业资本运营[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 2002 (6)

[2]孙书杰.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 2007 (8)

[3]王庆彤.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4) .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篇6

在此背景下, 本文尝试对国有资本效率的主要经验研究、理论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 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国有资本的效率进行着重考察。微观层面, 是从企业或行业出发, 研究国有企业的直接效率和效率低下的原因。宏观层面, 则是研究国有企业整体的间接效率及其增长拖累效应。

1 基本范畴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分析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研究现状和方便后文相关文献的梳理, 本文首先对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予以界定和区分。

1.1 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本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所有的, 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能够以货币计量的, 并能为所有者或占有者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国有资本即指经营性国有资产, 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最为活跃部分的价值化形态。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对国有资本的定义在改革开放前后是有差异的。在改革开放以前, 国营企业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体制下, 国有资本等同于国有资产, 即国家所有财产的财产权利的总称。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引进外资, 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原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了冲击, 为了扭转国有企业亏损的现状, 我国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将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在股份制的背景下, 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控制从原来的全资拥有改为将国有资产以出资入股的方式投入企业, 从而体现为一定份额的国有股权。这种情况下, 国家在企业中的财产成为了经营性的国有资产, 也就是国有资本。

1.2 资本效率和国有资本效率

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效率的问题上, 更多使用的是帕累托效率, 认为资本的帕累托配置即是资本效率。资本效率一般可分为资本产出效率、资本积累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三个子概念。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 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 资本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效率高的部门, 最终达到均衡的资本效率。国有资本效率一般就是指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 它通常用来描述国家投入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资本所带来的收益。国有资本效率的衡量一般较多地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用国有企业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衡量。

2 微观层面国有资本效率研究:直接效率

这类文献, 从企业或行业层面出发, 探讨国有企业的直接效率和效率低下的原因。虽然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争论, 但却大致达成了一个共识, 即私营个体企业效率最高, 国有企业的效率最低, 且改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

2.1 国企的技术与创新效率视角

关于国有企业的技术与创新效率, 大量的文献对其进行了研究。姚洋 (1998) 对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中的十二大行业一万多个企业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 而后得出的结论显示, 与其他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比集体企业低22%, 比私营企业低57%, 比港澳台三资企业低33%, 比国外三资企业低39%。刘小玄 (2000) 、章奇 (2001) 等的研究也认为国有企业在各类所有制企业中效率是最低的, 从而验证了姚洋的结论。之后, 王国顺 (2002) 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型期的国有企业经营缺乏技术和制度效率。马荣 (2011) 同样证明了国有企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为低下。吴延兵 (2012) 进一步研究表明, 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属性使其存在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双重损失。温军等 (2012) 等的研究则发现在国有企业中,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 企业的创新效率就会越低。

2.2 国企的代理成本视角

代理成本也是从微观层面考察国有资本效率的重要视角。张维迎 (1999) 提出企业高昂的代理成本使得企业效率大大降低, 复杂繁冗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Zhou等 (2000) 的研究则把高昂代理成本的产生归因于国有企业绝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平新乔 (2003) 估算了中国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规模, 指出代理成本的存在使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了60%~70%。李寿喜 (2007) 对竞争较充分、政府管制少的电子电器行业进行研究, 得出了企业产权制度与代理成本的关系, 即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考虑, 国有产权企业最高, 混合产权企业次之, 个人产权企业最低。

2.3 全要素生产率 (TFP) 视角

另外一个微观层面视角, 重在考虑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这类文献试图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来研究国有资本的效率, 并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 即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其他所有制结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差距, 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常是各类所有制企业中最低的。如Peltzman (1971) 对电力行业进行研究, 得到了电力行业的国企生产效率低于私有企业的结论。孔翔等 (1999) 利用1990~1994年的数据分析了国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情况, 得出了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某些行业的国企全要素生产率呈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结论。周黎安等 (2007) 的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他们在对1998~200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 国有企业平均的全要素生产率比其他所有制企业要低。Brandt等 (2008) 分析了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的非农业部门相关数据, 结果显示, 虽然国有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在不断提高, 但与非国有部门相比仍然差距明显。

3 宏观层面国有资本效率研究:间接效率

这类文献, 从宏观和间接的层面出发, 分析国有企业整体的间接效率和增长拖累效应。对于国有企业是否具有宏观效率的研究, 其争论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的正、负外部性孰大孰小的问题上。若国企的正外部性大于其他部门, 则国有经济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反之, 若国企的负外部性大于其他部门, 国有经济与经济增长就变成负相关。

3.1 国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较多文献对国企及国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多表明国企对经济增长有负面效应。例如, 林毅夫和刘明兴 (2003) 指出国企部门规模可以用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 他们对1978~199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分析, 得出的结论为:国企部门规模给经济增长了带来了明显的负效应。董先安 (2004) 、刘瑞明等 (2010) 的研究同样得出了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的结论, 从而证明了上述观点。

3.2 国企对经济的间接作用机制

从这个视角出发的文献, 分析了除国有企业自身效率损失之外的另一种效率损失, 他们探讨了国有企业对经济的间接作用机制, 指出国有企业存在自身效率损失, 且会引发拖累效应。例如, 王志刚 (2006) 的研究发现, 国有化程度即国有企业比重越高, 生产的不确定性越高, 就越可能造成经济拖累。石磊等 (2010) 进一步研究认为, 国有企业的效率损失包含国有企业本身的效率损失和由这种效率损失带来的其他效率损失两种。也即, 国有企业不仅自身存在效率损失, 还会由于软预算约束等原因拖累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进度, 进而给整个经济体以“增长拖累”。

通过对以上国有资本间接效率的文献进行梳理后可知, 大量的研究都证实国有资本的间接效率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不但会通过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直接体现出来;还可能通过经济波动、软预算约束和所有制歧视等间接途径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为此, 詹新宇和方福前 (2012) 对国有经济改革与中国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探索分析, 指出国企双重经营目标的相对权重会因国有企业的改革而变化, 故而推进国企改革有利于经济波动的平稳化, 这也是我国一直积极进行国企改革的重要原因。

4 总结与展望

通过已有文献的梳理, 可知以往对国有资本效率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局限。首先, 从研究方法来看, 现有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研究多将国有资本的效率转化为国有企业效率来进行分析, 且多集中于国有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问题, 很少有对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本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量化研究。另外, 虽然理论界对国有资本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认识大致相同, 但受样本大小、指标筛选和实证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其次, 从实际来看, 国有资本的效率问题涉及国有资本的宏观功能以及国有企业的微观运营。现有文献或者通过构建微观模型来分析技术、创新效率或代理人成本带来的效率损失;或者通过宏观模型来分析国有企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而没能提供一个包含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模型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最后, 现有文献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国有企业对公平、就业、员工福利等社会效应方面影响的研究。

综上, 本文对未来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研究方向作出如下展望。

第一, 明确研究的对象。国有资本运营效率这一新课题应将研究对象界定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 而非笼统地研究国有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

第二, 控制内生性问题。在搜集数据和选取样本时, 应选用大样本数据, 以克服使用传统小样本数据可能造成的种种问题, 并要对指标进行科学的筛选, 考虑相互对比的验证性分析。如此, 才能严格地控制好内生性问题, 排除由于内生原因所导致的研究结果差异。

第三, 完善理论模型。未来的研究应尝试构建一个包含微观经济基础的宏观模型, 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解释力。

第四, 关注社会效应。充分认识国有企业的社会效益与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关系也应该成为未来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EB/OL].2013-11-14.

[2]监管转型增强国有资本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 2015-09-18.

[3]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 1998 (12) .

[4]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0 (2) .

[5]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国企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平新乔.中国国有企业代理成本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3 (11) .

[7]林毅夫, 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 2003 (8) .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问题探讨 篇7

我国经过20余年的企业改革, 已经初步奠定了企业资本运营的基础。主要体现在: (1) 具有较好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市场范围逐步扩大, 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 计划直接管理范围显著缩小, 包括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等在内的各类要素市场不断发展, 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已经大大增强。 (2)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企业改革, 逐步明确了企业法人财产权, 使企业具有资本运营的自主决策权, 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这为资本运营提供了主体条件。 (3) 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生产建设, 积累起雄厚的物质基础, 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和资产存量。据有关资料显示, 目前国有资产达九万亿左右。与此同时, 我国又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 这些存量资产急需盘活, 为企业进行资本运营提供了客体条件。 (4) 近年来, 许多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 企业股份进一步多元化, 除了少数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外, 积极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公司,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 推动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财务问题

当前从整体上来讲, 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还只是刚刚开始, 还没有完全展开,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筹资渠道单一。在现实中, 由于各种原因及条件的限制, 许多国有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往往筹资方式过于单一, 即主要采用银行借款, 很少采用其它方式。这种状况既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也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

2.选择投资项目盲目, 缺乏理性。当前, 相当一部分国企在管理中存在决策随意、成本居高不下、资金管理粗放、产品质量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一些企业自身还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 思维方式、治理结构, 管理水平有种种不完善之处, 企业的盲目行为大量存在。

3.会计计量收益存在的问题。资本增值是资本积累和分配的基础, 合理界定资本增值是研究资本积累和分配的前提。由于会计收益按收入实现原则, 不确定未实现的资产升值, 而对于此增值,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对于评价其财富状况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会计收益按现时价格计量收入, 按历史成本计量费用, 所以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会导致成本补偿不足, 难以做到资本的保全;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使得企业资产负债表仅揭示企业尚未摊完的资产价值余额, 故而难于揭示企业的实际价值。

4.忽视无形资产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中, 无形资产的积累比实物资产的积累作用更为深远。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具有乘数效应。因此, 我国企业应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注重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 注重无形资本的积累。此外, 对于在竞争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 更应重视无形资产的运营, 用无形资产去盘活实物资产, 从而也盘活无形资产存量, 实现无形资本价值的积累。因此, 重视无形资本的运营和开发, 是实现广义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三、解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财务问题的对策

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从一开始就是个大难题, 各界人士也在孜孜不倦的进行探讨, 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中资本运营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一) 开拓筹资渠道

筹资渠道是指企业资金的来源。它反映资金的分布状况和供求关系, 决定着筹资的难易程度。筹资渠道的选择其实就是企业要从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取得资金的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主要有以下5种筹资渠道可供选择。

1. 完善金融市场, 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如在现有主板市场上加大上市的规模, 适当放宽条件, 使更多的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设立第二板市场, 为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场所;创建投资基金, 为创业阶段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开拓货币市场的业务, 增加短期融资渠道;规范社会集资行为, 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等。

2. 深化企业改革。

建立起“产权明晰, 责权分明,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才能实行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 明确股东大会, 董事会, 经理层, 监事会各自的责任, 才能培养和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实现股权多元化, 才能规范企业管理机制, 形成各种管理创新和理财创新。

3. 设置独立的理财机构, 明确财务经理的责任。

要使“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财务管理以资金为重点”真正实现, 在组织机构上必须设置独立的财务部门, 有条件的大公司还可以在财务内设立投资中心, 财务与会计分设后, 有利于明确各自的责任。财务经理的责任是作出有关财务管理的决策, 包括投资决策, 筹资决策, 资产的管理等。财务经理同其它部门经理一样直接对总经理负责。

4. 培养一批具有市场经济理财观念和现代管理知识的财务人员。

一方面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市场;另一方面应建立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制度。

5. 量力而行, 多元筹资。

企业筹资方式很多, 每种筹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或大型公司, 应积极创造条件, 争取上市直接融资, 此外, 还有国际租赁, 补偿贸易等。对中小型企业而言, 首先, 应尽快完成改制,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机制, 并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其次, 中小企业应在新型理财观念下, 除考虑现有各种融资工具灵活筹资以外, 利用商业票据及其贴现, 应收账款抵押, 售后回租等表外融资取得短期资金, 利用融资租赁, 向社会集资取得长期资金。

(二) 加强投资管理

1. 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和监督体系。

科学的投资决策是决策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只有按照内部控制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运作, 长期投资的有效性才会得到保证, 企业才能达到预想的投资目标。因此, 企业应建立长期投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

2. 建立投资风险制约机制。

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化。现代企业将所有权外在化以后, 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不具有财产所有者身份的专门管理人才担任, 为现代企业建立投资决策法人责任制和投资项目审批责任制的投资风险制约机制奠定基础, 可避免以往的投资失败后投资责任不清, 领导者以经验不足等理由推脱责任, 不了了之。在完善的长期投资内部控制制度下, 投资风险制约机制的建立, 可明确投资责任, 规范企业的长期投资行为, 从而保障企业国有资金的安全、完整、保值和增值,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3. 组建投资部, 对投资业务集中管理。

企业投资部统一负责企业投资业务的管理, 对已投资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对拟投资的项目, 评估权衡其投资风险与投资价值, 力求使风险降到企业相对可控的范围。

4. 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

很多国有企业的投资项目立项时就缺乏深入细致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有些项目在提议, 专家论证, 批准, 资金的筹集和投入等环节上, 还存在领导“拍脑门”决策的情况。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必须认真分析国家对投资项目的产业政策, 吃透行业规章制度, 避免投资方向性错误;认真分析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 技术水平等, 充分考虑市场范围, 空间, 近期与远期时效, 潜量预测和发展趋势预测等因素。

5. 慎重投资不熟悉及风险大的行业,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 通盘考虑企业自身生产经营资金状况, 量力而行。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投资方面的规定, 对企业技术改造任务重, 生产经营资金短缺, 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银行存款利率的, 企业不得对外投资;除特殊情况外, 企业对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50%。其次, 不搞借入资金对外投资, 以免投资失败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严重后果;不搞资金借出收取利息式的“投资”, 以规避风险。第三, 慎重投资不熟悉的行业或风险大的行业。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 又没有该行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经验, 盲目对这些行业进行投资, 一般很难监控投资的执行情况, 难以取得预期效益, 甚至会导致企业现金断流, 出现财务危机, 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

6. 建立日常监督机制, 跟踪投资项目的管理。

在投资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方面, 建立科学, 规范,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监督体系, 进行事前, 事中, 事后的全过程控制跟踪。

(三) 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相结合

传统收益报告只反映已实现的收益, 不能反映未实现的收益项目, 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决策需求, 因而遭到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强烈批评。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 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 (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 后者是未实现的) , 因此, 全面收益不仅包括现行会计实务中确认的净收益, 还应包括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 如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未实现汇兑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等。或者说, 全面收益将基本接近于经济收益概念。与传统收益概念相比, 全面收益包括的内容更广泛, 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 而且包括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的交换与转让, 以及因偶发事项、物价变动等的结果。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提高了, 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广大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 从长远看, 应该把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摆在重要位置, 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 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实际上, 财务报告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

由于我国某些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利润操纵问题, 如果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编制收益报告, 则让人们担心会加大企业利润的虚假成分。对此首先应该明确一点, 全面收益不能等同于净收益,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 其他收益项目会逐渐增多:其次, 会计准则的责任不是杜绝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 而是为资本市场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利润操纵行为, 收益报告就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现象, 并通过适当、科学的分类, 提供便于投资者分析利用的信息。当然, 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比如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 规范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 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 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等等。另外, 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也需要分几个阶段逐步进行。

(四) 盘活存量“无形资产”

1. 要正确对待国有企业无形资产计量、核算的范围, 切忌极端化。

国有无形资产计量范围过窄, 容易导致企业正当权益的损失;范围过宽, 造成资产空虚化, 影响企业及相关主体的正确决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常预期。因此, 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两种极端行为, 均不足取。笔者认为, 会计计量应主要体现时代经济的要求, 对国有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范围应以新会计准则为准, 对一些重要的但新准则没有确认的无形资产, 可以通过附表和附注的形式加以补充说明。

2. 要注意无形资产与计价的统一。

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下, 无形资产的计量可以选择不同的计价方式, 但落实到某一种具体的资产, 必须选择统一的会计计量模式, 不允许企业根据不同的资产相关主体 (政府、银行、分散的股东、其他债权人、债务人等) 选用对已有利的计价法。

3. 关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

商誉是否是一项可以入账的无形资产, 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热点。一般认为, 商誉是指企业一项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 如果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标准, 很显然商誉不能算为一项可以入账的资产。国内会计理论界许多人持这种看法。他们的理论是:第一, 商誉不能单独计价, 也不能单独出售;第二, 与商誉有高相关度的经营管理人员不能完全由企业控制, 很难进行会计计量, 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出来;第三, 自创商誉能给企业带来多少预期收益不能确定, 且存在摊销操作上的困难, 而外购商誉并不是因为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超值收购净资产市场公允价, 所以超额资产不能确认为商誉, 应作递延资产处理, 同理, 自创商誉也不能作为企业资产。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 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可以被证实, 并且通过改进会计方法可以被计量, 应算为企业资产。笔者认为, 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关键在于它的定义内涵及计量选择方式是否与有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方式相统一、协调, 如果没有, 是否有改进的方式为其提供制度支持。在这个问题, 要防止陷入空泛无谓的理论争论。

4. 有关无形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问题。

从总体上讲, 西方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市场经济服务的, 但同时也是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 具有一般性。我国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也是改革开放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经贸往来中有必要跟国际接轨。在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方法上, 笔者的看法是;合理吸收, 保持特色。即在项目的定义、确认范围、计量、摊销、财务借贷记载方式等方面尽量与国际准则一致, 但在具体细节、资产收益处理、离退休基金列支等主要辐射国内会计计量方面, 应根据国有企业的特色与现状有所保留。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是其中重要一环。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促使国有企业发展。因而, 从外部来讲, 要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规范金融服务中介组织, 完善法律制度以及建立有序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提供一个有利的大环境;从内部来讲, 我们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 与各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措施紧密结合, 协调推进, 逐步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竞争选聘机制、报酬激励机制、声誉激励机制、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类监督约束机制, 从而使我国的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更有利于国有企业整体改革的成功推进。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财务问题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健全与完善国有企业外部市场环境, 在企业内部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财务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研究[J]价值工程, 2004, (09) 12—14

[2].祝素月, 潘营.浅议国有企业筹资方式[J].企业经济, 2001, (01) :1113

[3].邵素梅.加强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的建议.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2) :15—27

[4].南墨.试析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增资减债措施[0L) .http://www.lunwenwang.com/Freepaper/Managementpaper/200608/Freepaper7636.html.

[5].徐立飞.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流失情况分析[0L].http://www.suzhoucl.icy.gov.cn/shownews.aspid=516

[6].刘永泽, 任月君.全面收益理论对我国收益呈报改革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 2005, (2) :21—23

上一篇:辽宁加工贸易论文下一篇:多元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