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塘小学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制度

2024-05-18

翁塘小学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制度(精选4篇)

翁塘小学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制度 篇1

翁塘小学领导班子例会制度

为了规范管理,促进我校各项工作有序协调进行,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决策、指挥、协调”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增强对工作的指导性。经学校研究决定,制定我校领导班子例会制度。

一、会议准备

1、领导班子例会由校长主持召开。如果校长出差,则由教导主任主持会议,2、会议时间为每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

3、会议地点:学校办公室。

4、参会人员为中层以上领导。根据会议需要,有关人员可列席参加。因故不能参加会议者,需在会前直接向校长请假。

5、会议记录人为教务主任。

6、对需要在领导班子例会上讨论的议题,应提前向校长做好汇报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并提前通知有关人员。

7、领导班子例会的议题,有关人员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情况明了,建议思路具体、清晰。

二、会议内容。

1、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确定贯彻落实措施。

2、讨论决定有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规定,计划及重大工作部署。

3、校长总结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4、重大决策领导班子成员举手通过。

三、会议落实

1、领导班子例会的决策事项,由校长进行整理贯彻落实。

2、所有制度、办法等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实施,解释权归领导班子。遇特殊情况或未尽事宜校长有权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后作出处理、决定和修订。执行过程接受工会和全体教职工监督。

3、校长负责督办和信息反馈工作。

四、会议保密

领导班子例会研究讨论的事项无论大小,凡未明确要求或尚未形成的事项,参加会议人员及列席人员应遵守保密纪律,不得外传泄露,一经发现给予严肃批评。造成不稳定、不团结因素的,追究其责任并上报上级部门。

翁塘小学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制度 篇2

一、制度机制对学习型党组织培育的作用

在社会领域里, 某一系统的机制, 就是指该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运作方式和整体功能发挥的原理。构成某一系统机制的要素一般包括机制的理念、主体、规则、目标。制度, 只是机制内部构成要素的组成部分, 属于规则的范畴。认识到制度和机制的联系和区别, 对于宏观把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培育学习型党组织, 制度确立是先导, 机制形成是保证。在党组织内部坚定学习立场、明确学习内容、把握学习规律、确立学习目标, 这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机制的具体体现。而机制的构建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 各层次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根据学校基层党组织的特征, 规范、完善党员的各项学习制度是促进学习型党组织机制建立的有效方式。

二、烈士墓小学培育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思路和步骤

我校党支部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 与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结合起来, 明确“创优争先抓党建, 特色引领促发展”的活动主题, 干部率先示范, 党员带头争先, 教师人人参与, 全体党员和教职工积极行动起来, 形成人人主动学习, 认真学习并学有所成, 初步形成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良好工作态势, 对学习型党组织培育工作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活动促进个人学习, 以活动推动机制的实施, 真正实现让每个老师参与, 让每个老师进步, 让每个老师成功。

1、完善学习制度, 是培育学习型党组织的基础。

对于学校党组织而言, 建立健全学习制度, 将个人学习行为纳入组织管理中来, 可以规范党员教师学习形式, 对学习内容给出统一的指导性意见,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并且对于学习的成效也较容易鉴别和考核。反而, 如果缺失相应的制度保障, 那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将失去落实的具体方法, 并终将流于形式。烈士墓小学党支部深刻认识到形成制度机制对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实时推行促进学习的制度, 把完善学习制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随着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工作的深入, 先后完善了领导带学、专家导学、研讨助学、典型引学等学习制度, 并将对学习的要求加入到现行的各项制度中, 构建要求学习、鼓励学习、必须学习的制度体系。我们从涉及到教师切身利益的各方面入手, 从日常工作考核方面、评优评奖方面、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收入分配方面来形成政策引导,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习成为促进个人价值实现和事业成功的有效手段, 这不仅可以激活广大教师学习的“原动力”, 而且可以增加教师学习的“外加力”, 达到学有动力和学有压力的双面互动。

2、干部率先示范, 是培育学习型党组织的关键。

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 “全党要高度重视, 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领导干部所处的地位作用, 决定了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必须发挥好示范和导向作用。在学校内, 一项制度是否能够顺利推行并且行之有效, 干部的示范作用、党员的带头参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党支部按照我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五个带头的具体要求, 即: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将学习贯穿工作的始终, 领导干部带头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工作的第一需要, 坚持勤学、常学、真学、博学、精学, 力争成为学习型领导。在学习上坚持做到“五个一”, 即:每周一次理论学习, 每月创编一条红色箴言, 每月精读一本好书, 每季度撰写一篇学习体会, 每期进行一次学习交流。通过领导干部带头示范, 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全体党员教师通过时事理论的专题学习、党课专题讲座和校园学习大讲坛交流, 对学习的必然性和迫切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3、丰富活动载体, 使培育学习型党组织落实在工作中。

学习的目的在于推动工作。中央明确要求, 要在全国各级工青妇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通过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 形成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 带动全社会都来创先争优, 使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我校党支部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 把创先争优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 在全体党员和教师中, 开展“五星”“五奖”创先争优活动。“五星” (具体指教学示范星、师德高尚星、勤奋学习星、爱心助困星、热情服务星) “五奖” (具体指校园争光奖、团结协作奖、安全文明奖、孝老爱亲奖、强体健身奖) 等荣誉称号来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以“五星”“五奖”争创活动为载体, 让每一个党员或教师都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做到人人有目标, 个个有承诺。学校将争创承诺公示上墙, 接受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 每一个党员把为学生服务, 为家长服务, 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 落实在平常的言行中。

4、完善考评机制, 是培育学习型党组织的保障。

我们将考评制度与“五星”“五奖”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与推动学校发展相结合, 建立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对每月的公开承诺评价一次, 评价方式有个人自评、小组互评与组织评价相结合, 随机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 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相结合, 对软性指标采取查看过程资料、学生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压力促动力, 督促党员干部和全体教师比学习成绩、赛学习成果、做学习模范。使组织创先进, 党员争优秀, 群众齐参与的创先争优活动能持久深入的开展, 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有力抓手。

翁塘小学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制度 篇3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为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快奉献型、学习型、开拓型领导班子的建设,以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再上台阶,根据《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特制定本学习制度。

一、学习时间:

领导班子成员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在每周一上午8:30—10:30。

二、学习内容:

1、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

2、学习有关教育、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3、学习与学校发展、建设、改革有密切联系的新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界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最新精神。

4、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党纪、作风建设的有关材料。

5、学习教育教学前沿理念、教学经验。

三、学习方法:

领导班子成员学习以个人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并以个人学习为主。集中学习活动由校长主持。

四、学习要求:

1、每天阅读1份以上报纸;

2、每周组织1次理论、业务集中学习;

3、每月至少深读1本教育专著、书刊;

4、每学期做1本读书笔记;

翁塘小学学校领导班子学习制度 篇4

不过, 在我国基础教育变革以及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改革的历时性演变过程中, 尤其是在当下中小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语境中, 道德领导力或被认为是虚妄的或被认为是无效的, 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在遭遇中小学学校管理功利化倾向难以遏制的背景下, 重提学校治理的道德领导力, 论证其结构、内涵及价值旨趣, 探索中小学校长建构道德领导力的基本策略等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道德领导力的时代意蕴

1.作为力场的道德及其结构

道德可以产生力场。在古人那里, “德”通“得”, 既“内得于己”, 又“外得于人”。前者是自我内在修养的功夫, 讲究以善念存之于心中, 使身心互得其益, 是自觉自律之境界;后者是向他者释放道德影响的作为, 讲究以善德施之于人, 使众人各得其益, 是道德行为之善举。因此, 德性之善可以生成为一种力场, 从而产生一种涓涓且深远的力量。这种力量对内让自我内心涵养、心灵秩序、情感养正、举止有端, 对外则德润于物、善泽于人、情移于风、行约于序。所以, 古人所言的“道通天地, 德修于己”, 就有修德性以利己成己、以利人成人、以利万物成天下的基本价值诉求。

道德可以产生领导力, 即道德领导力。《领导力》一书的作者波斯纳认为, 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潜在或者现实的领导力。所谓领导力“本质上是通过激励、提供支持等实现组织共同目标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影响力, 即对他人施加影响、赢得追随者并使自我和他人发生改变的能力”[1]。毋庸置疑, 在所有的领导力影响因素中, 最深刻、最持久、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道德领导力。尤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共同体中, 一个有德性的领导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之间, 都会因自身之道德修养、道德情意、道德行为而辐射出影响他者的力量, 从而引起共同体中之他者的钦慕、敬仰、信任、认同, 乃至寄托、追随和主动参与。既然道德领导力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治理效果, 那么如何理解道德领导力的结构谱系呢?

道德领导力的结构。有西方学者认为, 道德领导力至少应该具有四个维度, 即“品质正直、利他主义、集体动机、激励”等[2], 也有西方研究者建议道德领导力应该具有“道德和公平、角色澄清、权力分享”等。笔者以为, 道德领导力的基本结构应该包括“人文关怀、以身作则、公平正直、责任自觉”。“人文关怀”是指领导者要坚持人本化领导、创设适合人工作的人文环境、尊重人并引领人的发展:“以身作则”是指领导者不徇私情、做道德领导的楷模、坚持一身正气;“公平正直”是指领导者在处理本共同体人际关系时不厚此薄彼、平等对待每个他者、坚持正直的德性原则;“责任自觉”是指领导者敢于担负责任、勇于履行使命, 正如有“现代管理学之父”美誉的德鲁克先生所强调的:“领导力不是头衔、特权、职位和金钱, 而是责任。”[3]

道德领导力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领导学研究证明, 管理者产生影响力一般有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组成。前者强调行政权力、身份地位、规章制度, 是一种刚性领导范式;后者强调道德权威、专业素养、人文关怀, 是一种柔性领导范式。道德领导力显然属于后者。中小学校长不能完全依赖权力影响力来管理学校, 因为权力与制度依赖的后果是情感的冷漠与实然管理效果的低下。中小学校长更要借助于道德领导力等非权力影响力来治理学校, 从约束性管理转向激励性治理, 从服从性导向转向认同性导向, 从刚性范式转向刚柔兼济范式。只有这样, 才能建构学校道德与学习共同体, 才能打造适宜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学校人文实体。

2.道德领导力的价值基础与价值旨趣

人本与人文交织下的生命尊重是道德领导力的价值基础。道德领导力强调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均视为行为主体、情感主体与精神主体, 这是人本理念的“形上”论证与“形下”落实。它坚决反对管理过程中的任何专断, 主张对个体主观情意的充分理解和尊重, 将主体的情意认同作为治理效果实现的核心动力。同时, 道德领导力还倡导通过治理达成每个参与者的专业发展、健康成长。道德领导力以建构道德共同体为基本的价值载体, 这是人文理念的“形上”论证与“形下”落实。道德共同体是将共同道德愿景、共循道德规范、共享道德价值、共期道德效果作为基本的价值预设, 以道德凝聚力来培育道德生长力和创生共同治理的积极效果, 学校道德共同体显然是一个人文实体。因此, 无论是从领导范式上, 还是从领导路径上, 校长道德领导力是以人本与人文交织下的生命尊重为基本的价值基础。

为了学校走向卓越且有德行是校长道德领导力的核心价值旨趣。卓越学校的权衡标准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其中包括愿景明确、人际和谐、自由有序、朝气蓬勃、效益显著等, 从这些体系来看, 卓越学校的实现不能完全依赖于权力影响力和制度管理范式, 必须影响到参与者个人与群体的心灵共鸣, 方能实现学校的卓越治理。校长道德领导力就是在制度管理、行政管理之外, 升华并借助自身道德的力量, 持续不断激活教师与学生的道德自觉、认同自觉、责任自觉与参与自觉, 在情感共融、意志共建、使命共担、效果共享的路径与结构中, 实现学校治理的高端与卓越。正如萨乔万尼所认为的, 只有道德型领导, 才能为卓越型学校的建设提供动机与方法支持, 有德行的学校才能成为卓越的校长和教师们的共同愿景[4]。因此, 实现学校治理的不断卓越化是校长道德领导力坚定的核心价值旨趣。

3.当前背景下道德领导力的生成在于校长的道德威信与专业魅力

校长道德领导力的生成不能端赖权力、身份、制度与行政命令等“外在于己”的影响, 而只能靠道德威信与专业魅力等“内在于己”的素养。校长的道德威信与专业魅力有利于将学校从简单的组织转化为道德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是一种精神实体, 是凝聚了价值共识、生成了共同的价值愿景, 并愿意遵循特定的道德规范, 为完成共同的使命而自觉自愿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义务的有机群体。校长以德服人, 以能信人, 以情感人, 以智领人, 假以时日, 必然能够引起广大师生的向心力、亲和力与认同感, 从而实现学校道德共同体的逐步构建。

同时, 校长的道德威信与专业魅力有利于激活教师的自我管理能力。校长通过道德威信的有意识提升和专业魅力的卓越表现, 可以“激励教师, 让教师怀有专业理想、创造充溢的工作状态, 信奉领导, 成为分享权利的专业团队的一种方式”[4]。当教师有了专业理想和充溢的工作状态的时候也就是教师转化为自我管理的时候, 他就可以成为领导的“替身”, 自觉践行团队信奉的价值追求。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指导、主动性和满足感来自学校成员不断增加的自我管理, 他们彼此信赖以获得帮助、劝告、建议、鼓励和意见反馈, 从而实现大家共有的价值观、标准和目标。”[5]

二、“现实”与“意义”博弈:中小学校长学校管理的“去道德化”

1.纠结于“现实”与“道德意义”虚空化

“现实”在此意指当下的、存在本体的、功利的、事实算计的等基本特征, “意义”则意指未来的、存在之上与之外的、超功利的、价值追问的等基本特征。现代人正是在“现实”中沉沦才导致了“意义”的虚无和价值的迷惘。在当前的中小学学校管理中, 到底是关注当下眼前可控性、有效性的现实手段, 还是关注指向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的学校德性与精神气质的有意识培育, 是令校长很纠结的事情。检视中小学学校管理现场, 绝大多数校长选择了前者, 最基本的组织领导模式就是依附于科层制。科层制确实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组织领导制度, 以至于“除非我们理解了这种制度形式, 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今天的社会生活”[6]。科层制是制度的“刚性”依赖, 它“强调程序和规则, 成文的规章制度在官僚体系中具有优先地位”[7]。在科层制领导模式下, “惟有组织内的规则被作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 现在这已经变成了最高的美德”[8]。然而, 学校是人文、精神与伦理融合的实体, 在刚性的纪律与规则之外, 还必须有柔性的道德润泽与引领, 才能赢得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内心觉悟与认同, 才能培育学校的精神文化, 也才能促进参与者的成长与发展。所以, 当前中小学学校管理的悖论明显存在:一方面是校长科层制依赖的“现实化”权威管理, 另一方面却是参与者表面附和与内心拒斥以及由此引起的职业倦怠与责任感下降。而这种悖论的蔓延最终导致学校成员集体的道德虚无。

2.张扬的是分数, 疏离的是德性

在基于“现实”的管理意识支配下, “分数”是现实, “德性”是遥远的“意义”。“分数管理”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数成了学校集体的潜意识支撑性价值追求, 分数成了目的, 包括人在内一切都成了手段:其二是分数成了领导评价的关键性指标参照系, 校长以分数衡量教师, 教师以分数衡量学生, 分数成为了好坏优劣的基本参照尺度。正如萨乔万尼所说的:“教师评估体系的得分变成了优良教学的替代物;分数变成了在实践中进行变革的替代物;纪律变成了对学生控制的替代物:……屈从变成了工作结果的替代物。”这些所谓的领导风格导致学校管理者“是被迫去做, 而不是决定去做, 是被迫去贯彻实施, 而不是去引领”[9]。而德性却被有意识遗忘了, 德性的学校、德性的校长、德性的教师、德性的学生, 在“现实”价值取向下, 都抵不过“分数”的旨归。然而, 学校失却德性, 将失去人文关怀致使教育意义的虚无;校长失却德性, 将导致学校灵魂散碎致使人际的冰冷;教师失却德性, 将造成不道德的教育致使儿童受到戕害;学生失却德性, 将酿成教育效果的失真致使其人格断裂。因此, 现实、分数至上而意义、德性疏离是现代学校管理中、最有害的价值导向和实践行为。

3.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尴尬境遇

“现代取向”、科层制管理、分数至上, 最终导致了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尴尬境遇:要么是在功利、浮躁之中没有意识到道德领导力的价值, 要么是虽意识到它的价值又不得不臣服于现实并在沉默妥协中任道德领导力生灭自然, 要么是口头上可以标榜道德领导的崇高而实际中却是地道的权力操作依赖者。总之,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无论是管理价值理念上还是在具体的领导风格中, 校长的道德领导力实际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正如萨乔万尼所说:“行政、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形象不能再作为学校领导的核心。强大的、直接的学校领导也不再是学校管理者作为领导者的领导形象。道德领导、仆人式领导以及管家式领导在实践中用途广泛, 却没有在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上得到多少认可。”[10]

三、突出重围: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建构策略

1.更新理念:执着于以德治校的内涵式发展

当社会陷入“非道德”或者“后道德”时代的时候, 拯救人的道德自觉就变得十分迫切与必要。而学校教育以及服务于教育的学校治理, 必须是基于德性和为了德性的基本价值诉求和理念预设, 这样才能实现对人的德性的关照与提升, 也从而实现德性化学校的积极构建。所以, 中小学校长的学校治理应该是以德治校与以法治校的有机融合并对以德治校有所侧重的基本理念。

其实, 以德治校是一种内涵式发展的价值理念, 它强调将学校治理的整体思路转向人、转向人的内在涵养的依赖与形塑, 立足于对人的尊严的尊重与保护、对人的情感的理解与眷顾、对人的潜能的开掘与引领。内涵式发展减少了对功利主义的执着, 注重对道德人文的修炼。这种理念要求校长本人身体力行, 做德性涵容趋厚、境界积蕴升华、气度开阔敞亮的道德楷模, 并用自己的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感化与教化共同体中的他者, 从而形成重德性、重德行的学校道德氛围与风范。所以, 中小学校长要坚持以德治校的理念, 树立“为政以德, 譬若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价值理想, 通过道德领导力所产生的影响力, 成就学校、成就师生, 也成就自我。

2.以德性促共识:构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以德治校的内涵式学校治理, 其中重要的载体与实施途径在于凝聚学校发展的共识, 构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第一是凝练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杰出团体的最显著特征即在于它们都具有共同愿景与目的。”[11]中小学校长要通过德性感召力、促进学校发展愿景、在广大师生内心的认同, 通过广大师生因校长的德性魅力和专业魅力而生的亲近感、向往感、追随感, 实现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引领与塑造价值。校长借助于道德领导力“让个体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让人们真正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12], 达到学校愿景的共识, 生成学校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其次, 要注重学校文化中具有特色表征的核心价值观。如果说共同愿景是精神动力的话, 那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共同体的精神气质。它不仅是全体师生的心灵寄托和为共同愿景奋斗的精神储备, 也是一种内心遵循的道德规范、伦理秩序、价值守望。既感化和教化自我, 又规约和改造自我。因此, 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他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柱, 需要精心设计和耐心培育, 需要校长战略规划、明确主旨、提炼内涵, 也需要校长真抓实干、涵养自我、润泽他人。

3.人文关怀:基于德性与情感的民主与对话

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治理中彰显道德领导力的重要载体与表征是人文关怀。这里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基于德性的情感关注。学校领导者建构良善的德性, 并因德性之善而真挚关注共同体中他者的情感成长与波动, 引领与激励师生, 关照与温暖师生, 倾听与慰藉师生, 让广大师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领导者的心灵触动与契合。学校由此不再是冰冷机械、规约束缚、道德冷漠的了, 反而成为有情感诉说和慰藉、有沟通交流与默契、有心灵载体与寄托的了, 在这样的氛围里, 师生不再有逃离感, 而是将学校发展、人的发展当成己任, 将德性成长转化为德行实践, 促进学校卓越化发展。

校长基于德性的情感关注的重要治理范式就是民主与对话。民主是一种制度, 也是一种德性自觉。因为民主, 所以教师情感是舒畅的、心里是敞亮的, 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是自觉自愿的。对话是心理认同与接纳的前提性条件, 也是人格尊严得到平等对待的重要方式。因为对话, 校长与师生之间是心理坦诚相通的, 是误解消弭和信任增加的, 也是相互认同与自觉追随的。所以, 基于德性的情感关注, 保障了民主与对话的治理范式, 从而也促进了师生对学校治理的自觉参与、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因自觉而自治, 达到学校的治理与真实发展。

4.持续学习: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建构的动力之源

学习是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一个人不学习, 就没有自我发展与实现的深度。一个单位不学习, 将失去可持续发展和走向卓越的可能性。学校本应是学习最集中、最便利、最有资源的乐园, 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学校治理的智慧之举和迫切使命。因此, 学校的校长应该带头学习,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做学习型领导, 建设学习型书香文化校园。同时, 校长学习也是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与专业素养、建构自身道德领导力、提振学校的道德气质与底蕴的重要途径。“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校之长, 在学校道德领导策略和校长道德领导力素质方面对塑造卓越学校有着方向性作用”[13]。校长带头有效学习, 并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教师学习, 是校长自我道德领导力建构与建设有德行的卓越学校的动力之源。

其实, 中小学校长要实现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建设学校, 有三种途径:一是“请进来”, 邀请专家学者、一线名师、名校校长等到学校来指导讲座、调研交流等;二是“走出去”,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自己也要多参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有益培训;三是“校本教研”, 周期性常规组织具有本校特色的教研、交流、汇报、评议等, 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 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等。

上一篇:吃虫的植物阅读训练下一篇: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