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优秀教学设计

2024-05-20

《七子之歌》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七子之歌》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创作的组诗之一。“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亲怀抱的强烈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乳”的字理。理解“梦寐不忘”“掠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3、体会澳门人民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准确掌握生字“姓、灵、魂、乳”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本课要求会认的7个生字大多数是形声字,识记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其中只有“澳、港、寐”3个是只要求会认的,其他几个字在写字中又出现了,可以在写字是时再加以巩固。

二、听《七子之歌》导入,交流相关资料,揭示课题

(喜欢这首歌吗?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然后请学生介绍背景资料,本课所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要课前一段时间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背景资料: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本课是其中的首篇,表达了失地——澳门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祖**亲怀抱的强烈感情。“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

三、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歌,做到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遇上难读或较难理解的词语动笔标画出来。学生自读。请一生试读。问: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不好读或较难理解的词语来给大家提个醒。师相机指导理解“掠去”(抢、夺取)“梦寐不忘”(睡梦中都不能忘记,形容迫切的渴望、思念)“妈港”(澳门的别称。因此地有阿妈神庙,故称阿妈港或妈港)“乳名”(小名)等词。质疑问难: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在理解时应结合背景资料来进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殖民者抢掠澳门的资源与财富、欺压澳门人民以及澳门人民个反抗斗争的资料,在这强烈的对比中促使学生理解,不管殖民者怎样剥削和压迫澳门人民,澳门人民的心永远属于祖**亲的这样一种情感。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2、自由读,觉得哪些句子读得最好,最能读出它的情感就读哪些句子。

3、全班齐读。

四、置换角色,交流感悟

1、图片出示回归资料,师解说。

2、如果你就是澳门,此时此刻,作为“七子”之一,你想对祖**亲说些什么? 如果此时你就在庆祝澳门回归的现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五、师小结。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请会唱的学生跟着唱。

六、迁移运用,布置练笔:

设想一下,假如你是闻一多先生,看到了澳门的回归,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改写这段诗歌。

第二课时朗读背诵课文,指导写字。

板书设计:

梦寐不忘 掠去 妈港 灵魂 乳名

《七子之歌》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尤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所以,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对教者与学者都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加细致的目标。教者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语文版小学教材, 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 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了相当明确、细致的要求。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设计都是经过精心安排, 都有向课外进行延伸拓展的空间。如果不能适时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也无法全面展示教学内容, 更无法将教学拓展至更深层次, 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实现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 教者在课前就布置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澳门、香港的有关知识。学生分成小组, 利用各种电教媒体, 如录像、广播、上网等方式, 自主收集和整理有关澳门、香港的历史与风情, 澳门、香港回归的背景资料等, 查阅有关作者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使学生初步认识运用电教媒体探究课题的优越性。在教学本课时, 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所收集整理的资料相当详细, 甚至超出了教者的预期, 这不得不归功于学生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的自主学习。

二、运用电教媒体使作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有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不少的学生常常视作文为畏途, 这也是长期困绕家长的一个难题。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者没有很好地因势利导,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如在语文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语文生活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 而第一单元编排的几篇课文《开国大典》《七子之歌》《詹天佑》都是围绕“爱国”两个字。写作要求是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 把在学习课文时了解到的有关情况选择性地写出来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写, 可以附上有关的图片。在设计《七子之歌》教学时, 学生已经通过自主运用各种媒体掌握了大量的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录像、评论等, 这样他们在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他们习作的形式、内容也呈多样性。试想, 如果光是教者简单的说教, 没有电教媒体生动形象的再现和演示, 那么学生们又该大呼头疼了。

三、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 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 如果教者只注重单一的灌输, 学生强迫性接受的记忆既是短暂的, 又是“囫囵吞枣”式的。而适时适地地运用电化教学, 既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更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消化和理解。在《七子之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教者首先播放由《七子之歌》改编的歌曲, 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所蕴藏的情感。在课文结束时, 教者再次播放《七子之歌》MTV, 达到再一次升华情感的目的, 也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引入高潮,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 幻灯出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引导全体学生轻声、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又一次经受洗礼, 产生共鸣, 为后续的教学夯实基础。这样, 环环相扣, 让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同时, 体验到运用电化教学带来的全新感受,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为了实践这些目标, 在教学课文《七子之歌》时, 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也了解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感受到当时诗人创作诗歌时悲愤的心情和对祖国无比的挚爱, 感受到一颗赤子情怀, 同时更激发了学生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而诗歌《乡愁》的展示, 则让学生对台湾回归祖国充满了期待。这些都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五、运用电教媒体使语文教学与社会接轨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专注于知识的传授, 而现代化的教学,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无法实现教育教学服务于社会的目标。脱离了这一目标, 将使语文教学缺乏伸展性、发散性, 而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则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在《七子之歌》教学设计中, 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文内容向外进行延伸, 将历史背景、发展现状有机地进行结合,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有助于学生产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歌唱;呼吸;体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4-02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第十三册第一单元

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热情很高。但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喊唱,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进入了变声期羞于开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以及如何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是老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歌曲内容,有感情地歌唱。

2.教学难点:唱准“0X”、“XX.”及“XX X”。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背景音乐《七子之歌——澳门》)

二、导入

1.师:同学们,刚才进教室时有没有注意歌曲里出现了什么地名?(生:澳门)

2.师:澳门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为什么叫“特别行政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片段《澳海渊源》,直观地了解澳门的历史背景。)

三、揭示课题

(一)初听音乐

1.学生交流听后感。

2.出示课题:《七子之歌——澳门》(说说歌名中“七子”指的是什么?)。

3.介紹歌曲的创作背景。

4.词曲作者的简介及代表作(闻一多、李海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歌名中的“七子”含义,体会“澳门”作为祖国母亲失散的“孩子”迫切回归祖国的愿望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二)师生交流并为歌曲分段,揭示歌曲的曲式结构“A+B”单二部曲式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歌曲,体验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结构,使学生对歌曲有更具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旋律印象。)

四、歌曲学唱

(一)播放歌曲伴奏,学生随音乐划拍哼唱

(二)A段旋律学唱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第一乐句。(教师应强调演唱姿势,引导学生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好听的声音歌唱。)

2.听辨旋律,感受第二乐句中八分休止节奏特点(“0 3 5-”),并准确演唱。

3.听辨旋律,用听唱法学习第四乐句中的附点节奏(“35.523|1---|”)。

4.随琴声划拍演唱A段旋律,要求学生找准拍点,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分句学唱强化学生对乐句及乐段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乐谱细节,用听唱法感受和体验“0X”、“XX.”的节奏特点,在划拍的辅助下准确演唱。)

(三)B段旋律学唱

1.教师范唱第一乐句,“053 2.1 655|…”引导学生感受弱起拍及六度音程跳跃,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

2.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此句难点指导为:六度大跳(“053”)的音准。(教学提示:演唱时牙关打开软腭抬起,笑肌微抬,气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徐缓而出,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深吸叹唱。个别演唱高音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可在气息支持下运用假声、轻声演唱,必要时进行单独练习,用低八度演唱。)

3.师生接唱第四、第五乐句。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范唱,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掌握演唱高音的方法;通过师生接唱进行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辨别出力度变化对歌曲的情绪所起的作用。)

五、歌曲处理

(一)师生探讨歌曲情绪及演唱方法

1.A段旋律抒情、流畅、力度中弱,以一种诉说的语气演唱时,表达游子离别已久、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2.B段旋律出现了大跳音程,并在高音区回旋,力度变强,表现的是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待,因此演唱的速度和音色要与A乐段形成对比。

(二)尝试演唱,可做进一步处理

(三)设计演唱方式:领唱+齐唱

(设计意图: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结合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

六、自信歌唱

1.视频欣赏:容韵琳版的《七子之歌——澳门》,谈论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

2.学生有感情地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七、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了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有感情地进行歌唱。希望你们课后能多听、多唱、多练,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

八、拓展

建议课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猜调》、《闲聊波尔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首先,我用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澳门的历史,避免教师过多的说教。其次我在这节课中特别强调了“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如在对歌曲的对比欣赏和学习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音乐体验;在聆听和学唱歌曲过程中教师设置的多处“思考”,并采用教师范唱、师生接唱、对比感受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最后,在歌曲处理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本课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综合性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篇4

永丰中心小学付方秀

我总是记得陈老师说的话:要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读书训练课,情感熏陶课,语言文字感悟课。

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我努力探究,深入实践。发现陈老师的话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金玉良言,甚至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过,在执行以上口诀的过程中,还需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课堂结构。

《七子之歌》的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体感知,体会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读诗意,借重点句的朗读品析来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题理解,通过这三首诗的比较来领会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迁移,让学生感受七子回归的气氛及祖国人民的心情,从而改写诗歌。

二、注意设计朗读形式。

在朗读诗歌时,我精心设计了朗读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门》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个人读、师示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第二首《香港》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齐读等朗读形式。而第三首《台湾》如果再如前两首一样“响鼓重锤”,就显得教学形式太统一,没有变化之趣。而且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分配不过来。所以,我改变了朗读的形式。我先示范读,让学生听,再谈一谈自己听出了什么,是从哪个句子听出来的,然后便借机品读关键的句子。接着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来促进对诗歌的理解。

三、注意运用教学手段。

丰富的朗读形式,务必配合花样的教学手段。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反思 篇5

回顾本课,依然心潮澎湃,课堂上师生朗读的声音依旧在耳边回荡。好课是要上到师生心里去的,能够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性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没有情感的注入,语文课堂将缺少一半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机械生硬的,缺乏触动灵魂的力量。尤其是感情充沛的诗歌教学,课堂更要激荡情感的味道,抓准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课堂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

二.文化的传承是汉字教学的独特魅力

“语文本身就带有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的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的瑰宝。”中国的汉字就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就是文化中的瑰宝。一个简简单单的“乳”字仅有八笔,却蕴含着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与不易,厚重的情感藏在古人造字的智慧里。

横竖撇捺在学生眼里不再是简单的笔画,汉字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拥有鲜活生命的。当学生用深情写下这些汉字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将会根植于灵魂的深处。

三.丰富的拓展是课程内容的最佳补白

七子之歌(推荐) 篇6

1、情感目标:了解澳门香港台湾的历史与今天、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企盼完整统一的赤子情感。

2、能力目标:体会“七子”的内涵,能够用充满渴望、深情的感情去听《七子之歌》《东方之珠》《台湾风情画》

3、知识目标:了解歌曲《七子之歌》《东方之珠》《台湾风情画》相关的音乐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七子之歌——澳门》的演唱形式

2、三首歌曲歌曲曲式结构

3、旋律的走向致使歌曲情绪的多层变化。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教学:1有《大海啊,故乡》所表达的爱国思乡之情导入。2学生了解澳门的相关地理历史知识。(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合唱

(导语:从刚才的诗句中我们体会到回归祖**亲的怀抱是澳门同胞共同企盼的心愿。现在我们一起来聆听澳门人民是用怎样的歌声表达对祖国无限思念之情的。)

1、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让学生充分完整聆听感受音乐,提问该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合唱

2、教师简介歌曲和曲作者。学生谈欣赏后的感受。(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

提示学生思考:歌曲应该分几个乐段?每个乐段它的“旋律”、“情绪”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欣赏并讨论歌曲结构3全班跟老师唱一遍歌曲

(三)《东方之珠》:临近澳门的是哪里呢?香港

1、欣赏歌曲《东方之珠》并提问: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和意境?歌曲以含蓄而富干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聆听歌曲后讲述自己的感受。)

2、播放罗大佑的《东方之珠》演唱视频,作作者罗大佑的相关介绍

说说他们眼中的罗大佑,说出他们熟悉的歌曲,如《童年》、《明天会更好》等。3,欣赏歌曲:提问:歌曲分为几段

(四)《台湾风情画》1由侵略历史导入台湾 2介绍台湾的地理位置,放映台湾图片 3学唱唱旋律主题一 主题二 主题三和主题四 4听歌曲提问每个主题在歌曲中出现的次数

5介绍表情术语的概念,让学生用表情术语形容每个主题 课堂小结

上一篇:某车间安全管理工作汇报、总结下一篇:送公司领导的元旦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