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篇1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这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全曲分为三部分:1,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2,中间的高潮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迫切回归的依恋之情和爱国心。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有表情,自然的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了解4/4拍的强弱关系,把握好切分音的节奏。2.歌曲的情绪体验,用优美纯净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1.歌曲中五,六度音程的把握。2.歌曲情绪,格调的把握。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卡片,钢琴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进入教室。二,新课教学: 1,导入新课:
师:刚才同学们听的这首歌曲的名字是什么啊?
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师: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现了人民不畏压迫,起来反抗的精神。
师:很好,由这首歌曲可以看出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这样奋起抗战,为的是保护自己的家园,收复失地。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有名的七个地方都曾被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至今有的地方还未回归。,闻一多先生
在1925年还专门为这七个地方创作了《七子之歌》组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的歌词就出自组诗,歌曲的
名字是〈七子之歌--澳门〉。出示歌曲卡片。
2,欣赏歌曲,让学生欣赏后回答:歌曲是用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是用朴实
深情的情感来唱)3,朗读歌词。(结合刚刚说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并说明全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人
民对祖**亲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4,模唱。(1),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歌曲,让学生跟随音乐,轻声哼唱,熟悉其中的旋律。
(2),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用“拉”模唱。5,学唱歌曲。(1),师:同学们唱的很好,下面老师范唱一遍,大家感受以下其中的强弱关系。(教师演唱)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对,这是一首4/4拍的歌曲,那么它的强弱关系呢,也就是强、弱、次强、弱。(教师板书强弱关系)
师:全曲呢还有一个典型节奏,大家找一找看它在哪里?(生回答第五小结)
师:对,它是一个切分节奏。。(讲解切分节奏的拍子几强弱关系)
(2),找出学生喜欢的歌曲先教唱。(3)教唱全曲。
(4)带领学生完整的唱一遍。三,复习巩固:
1、分组接唱歌曲。(男女组)
2、师:同学们唱的真好,下面把全班分开四组,你们根据自己对歌曲的不同理解,分别用多种形式把它表现
出来。(可以有演唱打击组、朗诵节奏组等)
3、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下面呢大家带上歌曲的情绪情感把歌曲完整的唱一遍。
四、小结:这首歌曲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响遍了大江南北,那满怀深情的主旋律,几乎家喻户晓。今天咱们学习这
首歌曲,告戒大家在有一颗爱国心的同时,还要有爱国的能力。怎样才有爱国的能力呢?这就要求大家立足
现在,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才能,将来用大家的能力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篇2
一、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尤其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所以,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对教者与学者都提出了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加细致的目标。教者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语文版小学教材, 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 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了相当明确、细致的要求。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设计都是经过精心安排, 都有向课外进行延伸拓展的空间。如果不能适时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 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也无法全面展示教学内容, 更无法将教学拓展至更深层次, 无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和实现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 教者在课前就布置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澳门、香港的有关知识。学生分成小组, 利用各种电教媒体, 如录像、广播、上网等方式, 自主收集和整理有关澳门、香港的历史与风情, 澳门、香港回归的背景资料等, 查阅有关作者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使学生初步认识运用电教媒体探究课题的优越性。在教学本课时, 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所收集整理的资料相当详细, 甚至超出了教者的预期, 这不得不归功于学生运用电教媒体进行的自主学习。
二、运用电教媒体使作文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有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不少的学生常常视作文为畏途, 这也是长期困绕家长的一个难题。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者没有很好地因势利导,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如在语文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的语文生活要求写一篇调查报告, 而第一单元编排的几篇课文《开国大典》《七子之歌》《詹天佑》都是围绕“爱国”两个字。写作要求是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 把在学习课文时了解到的有关情况选择性地写出来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写, 可以附上有关的图片。在设计《七子之歌》教学时, 学生已经通过自主运用各种媒体掌握了大量的资料, 包括文字、图片、录像、评论等, 这样他们在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他们习作的形式、内容也呈多样性。试想, 如果光是教者简单的说教, 没有电教媒体生动形象的再现和演示, 那么学生们又该大呼头疼了。
三、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 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 如果教者只注重单一的灌输, 学生强迫性接受的记忆既是短暂的, 又是“囫囵吞枣”式的。而适时适地地运用电化教学, 既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更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消化和理解。在《七子之歌》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教者首先播放由《七子之歌》改编的歌曲, 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所蕴藏的情感。在课文结束时, 教者再次播放《七子之歌》MTV, 达到再一次升华情感的目的, 也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引入高潮,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 幻灯出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引导全体学生轻声、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又一次经受洗礼, 产生共鸣, 为后续的教学夯实基础。这样, 环环相扣, 让学生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同时, 体验到运用电化教学带来的全新感受, 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运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分析辨别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自我意识、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为了实践这些目标, 在教学课文《七子之歌》时, 运用电教媒体使学生不但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也了解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 感受到当时诗人创作诗歌时悲愤的心情和对祖国无比的挚爱, 感受到一颗赤子情怀, 同时更激发了学生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决心;而诗歌《乡愁》的展示, 则让学生对台湾回归祖国充满了期待。这些都是空洞的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五、运用电教媒体使语文教学与社会接轨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只专注于知识的传授, 而现代化的教学,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无法实现教育教学服务于社会的目标。脱离了这一目标, 将使语文教学缺乏伸展性、发散性, 而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则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在《七子之歌》教学设计中, 运用电教手段将课文内容向外进行延伸, 将历史背景、发展现状有机地进行结合,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 有助于学生产生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歌唱;呼吸;体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44-02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第十三册第一单元
课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
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热情很高。但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喊唱,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进入了变声期羞于开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演唱,以及如何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是老师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澳门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适当的力度、速度、音色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歌曲内容,有感情地歌唱。
2.教学难点:唱准“0X”、“XX.”及“XX X”。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背景音乐《七子之歌——澳门》)
二、导入
1.师:同学们,刚才进教室时有没有注意歌曲里出现了什么地名?(生:澳门)
2.师:澳门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为什么叫“特别行政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片段《澳海渊源》,直观地了解澳门的历史背景。)
三、揭示课题
(一)初听音乐
1.学生交流听后感。
2.出示课题:《七子之歌——澳门》(说说歌名中“七子”指的是什么?)。
3.介紹歌曲的创作背景。
4.词曲作者的简介及代表作(闻一多、李海鹰)。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歌名中的“七子”含义,体会“澳门”作为祖国母亲失散的“孩子”迫切回归祖国的愿望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二)师生交流并为歌曲分段,揭示歌曲的曲式结构“A+B”单二部曲式
(设计意图:通过听、辨歌曲,体验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结构,使学生对歌曲有更具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旋律印象。)
四、歌曲学唱
(一)播放歌曲伴奏,学生随音乐划拍哼唱
(二)A段旋律学唱
1.教师弹奏旋律,学生唱第一乐句。(教师应强调演唱姿势,引导学生结合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好听的声音歌唱。)
2.听辨旋律,感受第二乐句中八分休止节奏特点(“0 3 5-”),并准确演唱。
3.听辨旋律,用听唱法学习第四乐句中的附点节奏(“35.523|1---|”)。
4.随琴声划拍演唱A段旋律,要求学生找准拍点,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情绪。
(设计意图:通过分句学唱强化学生对乐句及乐段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乐谱细节,用听唱法感受和体验“0X”、“XX.”的节奏特点,在划拍的辅助下准确演唱。)
(三)B段旋律学唱
1.教师范唱第一乐句,“053 2.1 655|…”引导学生感受弱起拍及六度音程跳跃,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
2.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此句难点指导为:六度大跳(“053”)的音准。(教学提示:演唱时牙关打开软腭抬起,笑肌微抬,气息在有控制的状态下徐缓而出,要求学生尽量做到深吸叹唱。个别演唱高音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变声期的男生可在气息支持下运用假声、轻声演唱,必要时进行单独练习,用低八度演唱。)
3.师生接唱第四、第五乐句。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其心情是否一样,如何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提示注意:力度强弱变化时“度”的把握,最后的呼唤“母亲……”加渐强渐弱的对比,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处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练唱。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范唱,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掌握演唱高音的方法;通过师生接唱进行对比,使学生更直观地辨别出力度变化对歌曲的情绪所起的作用。)
五、歌曲处理
(一)师生探讨歌曲情绪及演唱方法
1.A段旋律抒情、流畅、力度中弱,以一种诉说的语气演唱时,表达游子离别已久、迫切希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心情。
2.B段旋律出现了大跳音程,并在高音区回旋,力度变强,表现的是从激动的呐喊到内心的期待,因此演唱的速度和音色要与A乐段形成对比。
(二)尝试演唱,可做进一步处理
(三)设计演唱方式:领唱+齐唱
(设计意图: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结合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表现歌曲。)
六、自信歌唱
1.视频欣赏:容韵琳版的《七子之歌——澳门》,谈论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
2.学生有感情地随歌曲伴奏演唱歌曲。
七、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了速度、力度、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也能够把握歌曲的情绪,运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有感情地进行歌唱。希望你们课后能多听、多唱、多练,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感受。
八、拓展
建议课后欣赏优秀合唱作品《猜调》、《闲聊波尔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音乐综合课。首先,我用视频片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澳门的历史,避免教师过多的说教。其次我在这节课中特别强调了“体验”、“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如在对歌曲的对比欣赏和学习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音乐体验;在聆听和学唱歌曲过程中教师设置的多处“思考”,并采用教师范唱、师生接唱、对比感受等方式,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最后,在歌曲处理阶段,我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演唱方式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效果,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本课设计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综合性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篇4
音教08本3班
谭婷婷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 课时:1—2节
基本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第13册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初步感受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的音乐特点,体会统一和分裂的优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对一首歌曲的理解除旋律的听觉外,还要去理解歌词的内容,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技能目标: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演唱歌曲,阐述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让自己的歌声更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情感加以融入,怎样让学生唱好《七子之歌》,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激动心情。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通过提问我国特别行政区有几个来引入图片,然后导入图片,通过辨认澳门建筑物大三巴等引入这首歌曲的主题地点澳门,通过认识《七子之歌》演唱的女孩子容韵琳正式引入歌曲。
二、学唱新歌:
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东方之珠》,引导讨论:
A、两首歌曲分别描述的是我们国家哪个地方?它们在地图里什么位置?
B、两首歌曲分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高潮的情感?
注:根据师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作用的理解。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
2、归纳:
A、两首曲子的相同之处:都是二段体歌曲
B、不同之处(音乐创作手法;曲子的风格;音乐的高潮处理手法;歌词表达方式;歌曲表达的感情): a、《七子之歌》:上行、下行音乐短语的应用;音程大跳,形成力度变化来构成音乐高潮。通俗、口语化的歌曲。表达游子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强烈愿望。b、《东方之珠》:前部分情绪平静、旋律流畅;后部分为音乐的高潮,都用弱起拍的表现手法。抒情、深沉的歌曲;三连音的应用;连续上行几个乐音应用,形成乐段色彩的变化。歌曲含蓄、富有诗意。表达了黄子孙对祖国的爱恋之情。
3、播放《七子之歌》的视频
4、导入歌曲谱子,教唱《七子之歌》。A、歌曲演唱处理:
根据前面的歌曲分析与探讨,加深我们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等音乐要素的作品情感表达中作用的认识。针对《七子之歌》内涵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用哪些演唱处理方法,能更好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迫切心情。
a、思考:歌曲中多次出现对“母亲„„”的呼唤,为什么要呼唤这么多次? 答:为了体现游子渴望回归祖**亲怀抱的迫切心情才多次出现。
思考:那么唱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去体现这一次比一次更强烈的愿望呢?(演唱示范,用渐强与不渐强的对比唱两次。)b、根据歌曲原有的要求进行歌曲处理。
c、根据学生设想,进行演唱处理方案的交流与最佳演唱处理方案的选择、应用。总结:
1、通过对比《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的感情体验互化,让我们加深了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的理解,并通过学习演唱歌曲《七子之歌》,体会到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
2、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思考作业题:
1、学习完这首歌曲后你有什么感想?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否有所体会?
2、唱会这首歌曲。教学设计理念: 依据著名教育家苏截姆林斯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的理论,将本课教学重点放在音乐的体验与感知上,通过创设利于学生参与体验、探索、实践的条件,引导学生在欣赏、表达、比较、思考、交流过程中,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
根据“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虽任何 教育功能,但其功能是潜在的,必须通过音乐自身特有魅力对人的情感、心灵作用方能奏效”的特点,认真挖掘《七子之歌》、《东方之珠》等歌曲内涵,将音乐的育人功能渗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朗读歌词、比较演唱风格,感情音乐内涵过程中,激发学生民族意识,强化爱国观念。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篇5
第一单元
《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李加一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歌词内涵、旋律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了解《七子之歌》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相关历史知识。
3、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在演唱歌曲时,应注意音高与节奏的准确性。
2、演唱歌曲时,应注意对歌曲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在演唱音程关系较大的旋律时,要注意对声音及音准的控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教学引入。
展示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的图片并让学生们思考问题。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片。谁能告诉我这是哪个地区的旗帜? 生:澳门。
师:回答得非常好。同学们,这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再来看看这张图片,谁能告诉我,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事情?
生: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的交接仪式现场。
师:非常正确。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浸水货物,登录澳门。1557年通过贿赂中国官员得以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之后,又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萄牙政府和清政府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强行租借澳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恢复了对澳门的行使主权,澳
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与此同时,一曲《七子之歌——澳门》震撼了全世界的华夏儿女。就让我们再次回首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让我们再次聆听那动人的歌声!一起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三、歌曲教学。
1、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的视频。
2、思考问题:
1)“七子”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听了这首美妙的歌曲,我有几个问题要问问大家。“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指的是什么? 生:„„
师:“七子”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曾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而丧失领土主权的七个地区,分别是:澳门、香港、九龙、台湾、广州湾、威海卫和大连旅顺。(课件展示“七子”的地理位置)
2)为什么澳门会被称为“Macau”?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歌词。歌词中的“Macau”是葡萄牙殖民者对澳门的称谓。那么为什么澳门会被称为“Macau”呢? 生:„„
师: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登录澳门,便向当地渔民打听这座岛屿的名字。他们在询问的时候,手正好指向了澳门著名的妈祖庙,渔民就以为他们问的是那座庙的名字,就以闽南话回答说“Macau”。于是,“Macau”就成为了澳门的另一个名字。
3)这首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听听《七子之歌》。在听的时候,同学们注意思考一下,这首歌曲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播放《七子之歌——澳门》)师:好,同学们告诉我,这首《七子之歌》由几个段落组成? 生:两段。
师:非常好,这首歌曲分为两段。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第一段的歌词,然后告诉我,第一段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生:表达了对祖**亲的缠绵深切的怀念之情。
师:同学再一起来朗读下第二段的歌词,第二段歌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生:这段歌词强烈而坚定地表达了它渴望回到祖**亲怀抱的迫切心情。师:非常好。再让我们一起富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歌词。
3、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师:说起歌词,就不能不谈谈它的作者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字友三。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展示,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名学者。《七子之歌》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先生正在纽约。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愤恨和诅咒。
4、学唱歌曲。
师:了解了《七子之歌——澳门》的创作背景以及它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就让我们开始学习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们看着这首歌的简谱(课件展示),听我范唱一遍。(如有钢琴,可以边弹边唱)1)发声练习。
师:我们先作一下发声练习。以第一句旋律(两小节)为基调,我们一起来唱唱各种母音。(先以闭口音在不同调上进行哼唱,然后在以u母音进行哼唱)2)学唱歌曲。
师:发声练习之后,就让我们一起看着谱例,一起来学唱这首歌。
先唱旋律,然后再合着歌词一起唱。(如有钢琴,可以边弹旋律边教学生唱)3)重点难点的教唱。
师:对于这首歌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及教唱,让学生能准确演唱
附点:增加音符时值长短一半的符号,标在音符的右边。
附点四分音符:加了附点的四分音符,通常情况下为一拍半。(然后教学生准确演唱附点四分音符)
附点八分音符:加了附点的八分音符,通常情况下为四分之三拍。(教学生准确演唱附点八分音符)
休止符:表示停顿、休息的音符。(教学生能准确演唱出歌曲中出现的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
反复记号:重复演唱的记号。(教学生能清楚知道反复记号的作用及范围)
(对于这些音乐基础知识,如果时间不够,可以留待下节课具体讲解本节课主要教导学生如何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4)歌曲情感的表达。
首先,教学生认识歌曲中出现的表情术语。mp : 中弱 f : 强
然后,根据歌曲中标识的强弱记号,一起演唱歌曲,领悟歌曲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最后,进行整首歌曲的演唱。
(如果有钢琴,就以钢琴为伴奏。如果没有,就课件播放伴奏)
四、课堂小结。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篇6
永丰中心小学付方秀
我总是记得陈老师说的话:要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读书训练课,情感熏陶课,语言文字感悟课。
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我努力探究,深入实践。发现陈老师的话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金玉良言,甚至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过,在执行以上口诀的过程中,还需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课堂结构。
《七子之歌》的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体感知,体会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读诗意,借重点句的朗读品析来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题理解,通过这三首诗的比较来领会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迁移,让学生感受七子回归的气氛及祖国人民的心情,从而改写诗歌。
二、注意设计朗读形式。
在朗读诗歌时,我精心设计了朗读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门》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个人读、师示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第二首《香港》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齐读等朗读形式。而第三首《台湾》如果再如前两首一样“响鼓重锤”,就显得教学形式太统一,没有变化之趣。而且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分配不过来。所以,我改变了朗读的形式。我先示范读,让学生听,再谈一谈自己听出了什么,是从哪个句子听出来的,然后便借机品读关键的句子。接着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来促进对诗歌的理解。
三、注意运用教学手段。
丰富的朗读形式,务必配合花样的教学手段。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篇7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含有生字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品读体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澳门”一节。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历史,体会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多媒体出示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图片,指名说说自己搜集的闻一多先生生平及其创作,互相补充。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
(一)了解背景,激发情感。1.先让我们来一同欣赏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曲
教师介绍:这是澳门回归祖国之前诞生的一首歌,这优美的音乐,这深沉的情感,把我们带入了歌中描述的境界,你明白这歌曲中蕴涵的内容和情感吗?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二)初读诗歌,学习生词。1.师范读。
(注意读时语速较慢,语调沉痛)2.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指导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襁褓、虏去、梦寐、嗍、啖、脂膏、号啕)3.指名读,纠正字音。4.伴乐朗读。
这首诗歌半文半白,生僻字词较多,教师先范读,有利于学生的正确朗读;配乐朗读可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
(三)再读诗歌,体会诗情。
1.指名读《澳门》(注意要有感情朗读)
2.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记:你理解诗歌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重点引导:借助多媒体理解:“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一句话的深刻含意。
三、练习
用刚才的方式学习《香港》这首诗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
“澳门”离开祖国已经三百年了,它怎能不渴望回归呢?请同学们再读《澳门》来体会他所表达的情感吧。
五、作业
1.背诵《七子之歌》中的“澳门”一节。2.课下搜集《七子之歌》的其它几首诗歌。
课后习题
《七子之歌(节选)》习题
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字。
自怨自艾________
冀________
迄________
臆_______
2.比较后组词。
港()
虏()
巷()
虑()
二、综合题
1.诗中所说的“母亲”、“生母”是指________。从修辞角度看,这既是________,又是________。
2.怎样理解“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提高题
一流风景胜地——漓江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
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
而且因为水的流动
山也仿佛流动起来
山的姿态
也随着船的位置
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1.给下面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犹如:(1)如同
(2)还
陶醉:(1)喝酒过多神志不清。(2)沉迷,过分地爱好。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
(1)全世界一致认为。()
(2)东西很多很好,眼睛来不及看,一时看不过来。()
3.给第2自然段中没有标点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4.这篇短文主要描述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惩治
希望
到
臆测、推测 2.香港
街巷
俘虏
考虑
二、综合题
1.祖国 比喻
拟人
2.“你”是祖国的拟人化,“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是说澳门人民没有忘怀祖国。
三、提高题
1.犹如:(1)
陶醉:(2)
2.(1)举世公认
(2)目不暇接
3.,。。
4.描述了桂林漓江风景区的奇丽景色。
板书 七子之歌(节选)
离开太久
身份虽微
澳门 香港
梦寐不忘
地位险要
《七子之歌》说课稿 篇8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一组感怀国疆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其课型为诵读欣赏。
一、说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编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主题为“信息传播”。本单元的“参考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 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可结合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作为“诵读欣赏”的语言素材,诗作感情充沛、感人肺 腑,非常适合朗读教学的需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七子”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知识、情感目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悲壮深沉的感情(知识、情感目标)。3、理解拟人等创作手法在诗作表达方面的作用(知识、能力目标)。
三、说重点、难点:
作为以“诵读”和“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语言训练课,“朗读”(目标2)和“赏析”(目标3)应为教学重点,其中“拟人”与“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课标》与课文的关系 :
这 节课的课型为“诵读欣赏”,关于“诵读”,课标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而这组饱含血泪的现代诗不仅是绝佳的朗读素材,更能使学生 在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接受高尚人格的渐染和洗礼。关于“欣赏”,课标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 力的语言。对本课而言,我想可以在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悲愤中饱含渴望的炽烈感情,同时对诗作所运用的拟人与象征手法进行简单品析。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拟用一课时(40分钟)完成。
新课程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从这一原则出发,我选择了朗读法与启发问答法作为主要教法;同时,确定朗读法与合作探究法为主要学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安排了以下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情感铺垫与新课导入:
在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请同学们交流聆听的感受,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顺势导入:作 为一个中国人,《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每每让我们心潮澎湃————这是因为在我们的身后,有一个一天比一天更繁荣更强大的祖国。然而,老师还从乐曲中听到了 另一种声音,那就是苦难、挣扎、不屈与抗争。今天,就让我们回眸八十年前的祖国,感受那个时代一位爱国诗人不朽的渴望与呼唤。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并明确课文的学习方向。
(二)重难点突破:
老师先用饱含感情的语调范读(课文较长,可选其中1~3首)将学生的情感带入文本规定的情境之中,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并选出自己觉得最有震撼力的诗节在班上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评价,老师要从语速、重音、停顿、语气、感情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朗读指导。
同学们通过朗读对课文有了一个感性的认知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与写法进行粗浅的研讨。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提纲性的问题:作品创作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用引文中的语句回答;从创作手法的角度谈谈诗作震撼人心的原因——前者有关内容,后者有关写法,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品析诗作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与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比较,以帮助学生获得“取材身边事,凡常更动情”的阅读体验。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核心所在,要用尽量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将学生对诗作写法的认识逐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期对日后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帮助。
(三)比较迁移与情感升华: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根据《七子之歌》中的“澳门”一首改编的音乐电视作品,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艺术形式在感情表达上的异同(问题可以是:文字与音乐,哪一个更能拨动你的心弦,引起你的共鸣?为什么?)。其次,结合授课时与两岸关系相关的时事动态背景(如连宋大陆行、大陆赠台熊猫、倒扁等)展望祖国必将统一的美好前景,并请同学们以“七子”的第一人称给自己的“母亲”(祖国)说几句话。
这 两个活动的设计,试图起到从知识“习得”到运用转化的“过渡”作用——以后者(实质就是仿写)为例——在语言运用中,不断地吸收词汇、借鉴句式、承袭构思 等等,就是模仿。就学生运用语言而言,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教会他们学会正确的“模仿”,从而为“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我希望这个 设计能水到渠成地实现由语言积累到语言运用的能力迁移,使教学效果更为完满。
(四)结束语:
一节好课应该在学生离开课堂时依然沉浸于这节课所营造的情感共鸣中,所以我设想中的课堂结尾应该是回味无穷、余音袅袅。拟用自创的一首小诗(附后)作为整节课的结束语。
如果等待是风霜刻下的皱纹/请让我为你擦去未干的泪痕 如果等待是百年不醒的沉睡/请让我为你敲响心灵的琴音 如果等待是时光雕刻的花朵/请让我在你的臂弯里绽放天真 如果等待是岁月发出的请柬/请让我斟满醉人的思念与你共饮
如果等待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每一次澎湃都激起心潮阵阵
七子之歌说课稿 篇9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上世纪20年代写下的一组感怀国疆崩丧、渴盼祖国统一的现代诗,其课型为精读课文。
一、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位于语文版三年级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七子之歌》诗人用拟人化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 大连7个被租借、割让的地方比作祖**亲被夺走的7个孩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要求回到母亲的怀抱。课文选取了其中的《澳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激荡在诗句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浓烈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澳门”。
三、重点难点
其中目标1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和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感受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浓烈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拟用一课时(40分钟)完成。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诵读为主”。
五、说教学流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我安排了以下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
(二)介绍作者及历史背景(15分钟)
把课文放在历史情景中教学。这篇课文表现的是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必不可少。在课堂上简要介绍近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被列强虏去 的“七子”,是民族危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学习《澳门》(18分钟)
新课程提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诵读为主”,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整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疑问,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疑问来组织教学。教学时,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然后交流讨论,适当点拨。结合师生课前查阅的资料,理解“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但是他们虏去的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等句子的含义。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特点,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2分钟)
一节好课应该在学生离开课堂时依然沉浸于这节课所营造的情感共鸣中,所以我设想中的课堂结尾应该再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七子之歌》的背景音乐声中,我用激昂的语调再次激发学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警示国人: “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七子陆续归来,1999年澳门也回来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回归。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 篇10
华博利星行小学
吴庆静
教研活动结束了,音乐组柴老师执教的《七子之歌》是一节非常成功的音乐课。整堂课以情感教育为主,构思新颖,环环相扣,学生在快乐的音乐氛围中主动探索、学习音乐。一堂课下来,我们都被浓浓的爱意围绕着,被甜甜的歌声感染着。课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在此,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一、教态亲切,亲和力强
精美的课件画面、老师的轻声细语,和动听美妙的歌曲,从课的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了温馨的场面。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柴老师的这节音乐课上,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无痕。柴老师上课的过程充分利用了音乐语言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引导中自然地进行学习。例:在引入音乐活动前,用音乐进行师生问好。活动中,律动音乐、游戏音乐、创编活动的背景音乐等,都以音乐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不同情绪的音乐,让学生在教师语言和音乐中得到充分的音乐情境体验。这样就将歌曲的教学和模仿、律动、游戏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使课堂更加完整活跃,又增强了音乐性。让学生在唱唱动动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乐,体验其中的快乐。
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本课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柴老师仔细分析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不流任何痕迹,课堂教学保持整体性。三.情感教育
【《七子之歌--澳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子之歌——澳门 教案06-11
《七子之歌》优秀教学设计05-20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设计08-13
澳门旅游05-09
澳门葡语05-13
澳门就业05-13
澳门发展论文07-16
内地与澳门06-27
香港、澳门论文09-04
澳门历史城区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