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科技大学硕士

2024-09-22

澳门科技大学硕士(精选8篇)

澳门科技大学硕士 篇1

澳门城市大学位于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澳门特区政府批准设立的高等学府,具有学士、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的授予权,颁发之学位,为澳门、内地及国际社会所承认。从二零零四年起,大学在内地招收全日制学生来澳深造。

大学一贯以来,将教学品质摆在首位,为保证教学品质,本校遴选具有博士,或副教授以上的教师任教,为了让学生更多的`掌握国际前沿的知识理念,具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本校选聘的教授大多数是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港澳人士和台湾人士。拥有有中文、英文及葡文制专业。

自2017年起澳门城市大学在原有招生专业:

l 工商管理硕士

l 文化产业管理硕士

l 应用心理学硕士

l 国际款待与旅游业管理硕士

l 服务业管理硕士

l 教育学硕士

澳门科技大学硕士 篇2

按照国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类型结构的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2009年的招生人数为46人,2013年招生计划已增至700人。目前,该类型研究生在校生规模约为1300人。近年来,我校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开展了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研究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特点,强化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建立培养与就业互相促进的有效联动,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试验基地的推广、研究、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改革思路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性人才。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竞争力和特色所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坚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建立了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促进校内教学与校外农业推广基地实践相结合,以校内教学为基础,校外实践达到较高水平,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特色鲜明、运作机制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较高的以大学推广基地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型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发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在产学研结合办学的过程中,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先后在西北地区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14个、示范基地59个、专家大院24个,基地科教人员800余名,涉及学校大部分学科专业领域专家。这些农业推广试验示范基地,类型丰富,辐射面广,集引进、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和学生实习功能于一体,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联系。基地专家团队一般是由跨多个学科的校科教人员组成,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团队成员部分已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前,部分基地已经成为学校本科实践教学和学术型研究生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重要场所。同时,基地的科研推广项目与当地产业结合紧密,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研究能够密切接触最新科研成果,并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线,实现科研选题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创业就业相结合,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适应人才培养特点,构建“1+1+2”教学模式

在两年制的原则基础上,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1+1+2”的分阶段教学模式,即1学期理论课程教学+1学期实践性课程教学+2学期实践研究。第一学期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完成公共课程和理论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宽广的知识。第二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主要完成实践性强的专业技术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结合试验站或实践研究基地科研工作实际安排在生产、科研一线进行。在研究生接触和了解生产科研实际的过程中确定研究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第三、第四学期在试验站、实践研究基地或合作企业结合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实践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在使研究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先进理念的同时,通过校内的科研人才及技术优势,让研究生学习到先进的实验技术和科研手段。在实验基地的实践实习中,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和生产情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应用所学技术和科研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毕业实习阶段,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或调查研究,形成实践报告或毕业论文(设计)。

(三)创新招生指标配置方式,建立双导师制,发挥农业推广体系的实践育人作用

优秀生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基础。使基地导师招收到优秀研究生并使学生乐意到基地学习实践,是以大学农业推广基地为依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成功的基础。我们首先改革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指标配置方式,把基地导师招生指标从学院学科总体招生指标中独立划分出来,单独配置,定向下达,避免了原来常出现的指标被挤占挪用情况。根据独立配置的招生指标,基地团队导师根据科研推广的实际需要既可以单独招生培养,也可以联合招收培养。这种方式使得导师招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处于同一水平和同一时段,有利于吸引和招收优秀学生。同时,研究生入学后,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一名研究生都选配了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科研导师为第一导师,实践导师为合作导师。科研导师是我校在基地工作的科研团队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导师,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的指导为主,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实践导师是与学校基地的科研推广工作有紧密联系的公司、企业、协作机构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他们配合第一导师完成研究生的培养指导,侧重于指导研究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教学体系,推进实践型教学

探索实践型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实践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构建实践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学校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内涵,调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实践型教学。在“1+1+2”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重新调整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适当压缩理论课时,使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1∶1。课程体系的整合既侧重传授专业综合知识,也兼顾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通过加强课程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训练、职业素养培养、能力考核以及教材等六个教学环节的改革,加速从单向研究型知识传授向关注实践创新应用能力教育的实践型教学转变。公共课程、理论课程为主的理论教学课堂以校内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与实践研究在基地以现场实践教学课堂等方式进行。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按学习内容划分为公共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公共课程、理论课程教学在理论课堂完成。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基地专家组成的实践研究教学团队授课,安排在试验站或校内进行。实施“实践训练示范体系建设工程”,在内容、方法与手段上进行改革,建立以培养专业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五)建立以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运作机制

通过教学资源整合,把基地纳入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系中,学校为基地提供相应的运行经费,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建设,建立健全基地实践教学运作机制,使得研究生在基地的实践活动达到规范和有序的状态。制定了在基地开展实践实习活动的相关实践管理制度,为学生实验、实习和专业实践提供相关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并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把试验示范基地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我校高级职称科技人员纳入到全日制专业硕士指导队伍中,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导师管理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运作制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利于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担当起实践指导的任务。基地现已逐步成为集研究生培养、创新研究、实践教学与产业化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六)加强保障建设

我校制定出台了《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文件,成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全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指导与协调工作。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主管研究生教育和科技推广工作的副校长为副主任,委员会成员包括研究生院、推广处、实验室管理处负责人、学校试验站首席专家、相关学院负责人。我校从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上积极支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全日制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群建设、教学改革等相关项目研究项目。我校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当中,在全面取消研究生科研经费补助的背景下保留了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补助。同时,利用研究推广助理专项、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学校推广项目等经费给予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在基地进行实践研究的积极性。

三、结语

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和运行,我校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提高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由于实行了经费政策等支持和倾斜,学生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意愿和导师招收指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改变了我校过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源质量明显低于学术型研究生的现象。二是建立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研究运作机制。把农业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纳入到学校实践研究基地建设体系当中,建立健全了试验示范基地实践研究运作机制。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导师选聘管理、基地的实践研究等方面逐步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三是提高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我校产学研办学优势,在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的改革,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是今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校实施的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专业实践训练和专业技能认证衔接、导师考核管理、基地运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等方面亟待完善。我们将不断加快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深入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规律,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积极探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09-03-19.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493/201002/xxgk_82629.html.

[2]2012年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排行[EB/OL].2012-06-05.http://kaoyan.eol.cn/baokao_6153/20120605/t20120605_785772.shtml.

[3]刘爱荣,陈双臣,陈根强.园艺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118-119.

[4]屈艺.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7.

[5]李姚矿,娄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28-133.

澳门科技大学硕士 篇3

关键词:澳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因材施教;全面培养;教书育人

澳门科技大学是澳门回归之后,经澳门特区政府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新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增进文化交流,致力人才培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目前学校设有资讯科技学院、行政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和中医药学院,培养攻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个层次的学生。

建校初期,澳门科技大学即制定了“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建设一所高质量、高水准的国际知名大学”的“五高”奋斗目标。几年来,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大胆改革,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开放的大学,一所兼容井蓄的大学,一所国际性大学:特别是在总结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利背景:多元文化与兼容并蓄

澳门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澳门科技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澳门历来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之地,多元文化的交叉优势正是澳门科技大学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利条件。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历史上,“兼容并蓄”很早就成为高瞻远瞩的教育家们倡导的教育理念。辛亥革命胜利后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从1917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十年之久的蔡元培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正是在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的指导下,北京大学才得以延揽贤才,广纳良策,全面吸收进步思想,深入进行教育改革,终于彻底砸碎旧京师大学堂的桎梏,开创了中国大学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的全新局面。先驱者的足迹值得后人潜心追随。

澳门科技大学正是这样努力的。为了在澳门独特的多元文化环境中进一步营造不同学术思想和流派交流、融合与碰撞升华的良好氛围,学校面向全世界招聘教师,广罗人才,并为他们发挥才干、开创事业提供有利条件。目前,在澳门科技大学的现有师资中,来自香港、澳门、台湾和欧美西方国家的教授与来自祖国内地知名高校的教授大致各占一半,他们带来了各自国家、地区或学校的优良传统与特色,为澳门科技大学的整体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发挥依托祖国大陆的便利因素,在内地一批著名高等学府的支持下,择优发展强势学科,建构专业特色。澳门科技大学现有资讯科技学院、行政与管理学院、法学院、中医药学院和基础教学部,分别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大学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上述著名高校著名专业的水平与经验一旦同澳门科技大学的有利教育资源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同行的特长相结合,便产生了相互促进的良性效应,形成了澳门科技大学的专业特色与整体优势。

为了实现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念,必须建立开放的办学机制。近年来,澳门科技大学已经参加了国际性大学组织,并与欧洲、北美、澳洲、东南亚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定。双方互认学分、互换学生,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多元文化与兼容并蓄的背景为澳门科技大学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努力探索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把培养目标确定为实践能力强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当既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比较优秀的综合素质;既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又具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潜力。回顾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历程,我们感到,澳门科技大学探索的正是一条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培养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可以概括为“一个并重,三个更加”,即: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更加突出因材施教,更加重视全面培养,更加强调教书育人。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核心是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积累的全部精神财富,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完整人才。通识教育的萌芽起源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而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则于19世纪初由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ckard)提出,后来受到美国东北部8所名校组成的长春藤盟校的重视。20世纪40代,哈佛大学正式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强调要培养“完整的人”,并逐步形成了包括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若干艺术门类在内的比较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六十多年来,通识教育思想已经为世界各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所认同。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在竞选第二任特首的参选政纲中明确指出,要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提升澳门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一理念对于澳门科技大学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不能把现代大学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有效的补充与完善。众所周知,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历来是各种专业人才赖以建立远大理想的基础和激发创新灵感的催化剂。文学知识可以诱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对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见长的专业科技人才来说恰有补充完善之利。众多事例证明,艺术会启迪和促进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历史知识会给人们提供正反面的经验,揭示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而哲学知识更能让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面前,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启迪智慧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立不仅不会影响专业教育的质量,反而会有利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成长。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崭新形势卜,如何使受教育者尽快适应时代要求、尽快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特殊的任务赋予通识教育崭新的使命。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通识教育过去未能在澳门高等学校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澳门科技大学正是澳门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先驱。从2003年起,澳门科技大学在不断完善课程计划的过程中增设了通识教育科目。通识教育体系由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养生保健四个类别组成。其中既有天文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资讯科学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又有经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创造

学等人文社科的发展前沿,还有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通论、文化艺术素养和诸多文学艺术门类,以及卫生、美容和太极拳、空手道等实用性科目。学生在校期间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及爱好,从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选修10个学分,以完善知识结构、健全人格修养、优化综合素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澳门科技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也为实施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之一:更加突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长期遵循的重要原则。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就曾明确地引用过这一原则:“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近代社会以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借鉴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澳门科技大学把“更加突出因材施教”定为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也随着澳门的高等学校逐步向内地生源开放,澳门科技大学的新生质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离散性。来自内地的学生中,有一些高考成绩较高的可以超过一类本科的录取分数线,而有一些则刚刚达到二类本科的录取标准。来自澳门本地或香港、台湾的学生,则因地区、学校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针对性地提出:一定要更加强调因材施教。

更加强调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是尽力为基础水平不尽相同的学生提供不尽相同的教育。具体措施包括:基础课程实行分班教学。数学、外语两门课程根据学生入学后摸底测验的成绩,分成高、中、低或快、慢班分别施教,语文则主要根据新生来源的不同基础分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确定不同的教材或不尽相同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实行分别教学。学校希望任课教师把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加深内容适当分开,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并对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加强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内容。

因材施教的总体目标是让学习效果较差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同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实施两年来,一方面对于降低各科考试的不及格率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还激励了一些学习能力较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个学院、各个年级都出现了一批优秀学生,在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之二:更加重视全面培养

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先进理念。然而,这一思想的精髓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很早就萌芽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两种人:具有“智”、“仁”、“勇”三德的“成人”和具有“任”、“清”、“和”三项品质的“仁人”: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些观点已经体现了全面培养的思想。特别是其中要求学生涉猎的“艺”,包括“礼、乐、书、数、射、御”等六艺,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覆盖了德育、智育(含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美育和体育(包括军事体育)等众多领域。我国先哲的进步教育思想与通识教育思想的起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直到今天对于当代高等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然而,澳门的高等教育迟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起步,20多年来无疑为澳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发展过程的限制,高等教育中的兼职学习、职业培训比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有人认为,大学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专业培训场所,把教学活动简单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或技能的活动,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忽视了大学作为社会和地区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

针对上述情况,澳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为原则,着眼于对学生实施全面培养。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求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并注意吸收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新成果与新动态,体现时代的发展。考虑到生源的多样性(来自澳门本地以及香港、台湾、内地)和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特地为一年级新生开设大学语文;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开设了大学体育。上述两项举措在澳门地区的高校中均属首创。根据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欠佳的弱点,学校大力改革英语教学,着力于学生听、说、写等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为向专业课程全英语教学过渡奠定基础。

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整体素质教育,学校于2003年组建了基础教学部。基础教学部除了统筹安排全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以外,还把开辟第二课堂作为重要任务。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内的课程教学之外,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有机会参与多种生动活泼的其他活动,从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优化素质。这些灵活多样的活动包括学术文化讲座、社会调查考察、艺术欣赏、博物馆参观、学生社团活动、校际交流和竞赛,以及其他创造性的实践活动。2007年开始,学校又开始筹建人文艺术学院、创建东西方文化研究中心,这些举措正是为了进一步优化大学的学科结构,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方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全面培养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的开展使澳门科技大学年轻的校园更加生机勃发,也使科大学子身上蕴藏着的巨大能量得以尽情释放。在许多场合,澳门科技大学的学生已经崭露头角,展现出他们独特的才华。在2003年举行的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首次参加这一中国大学生最高赛事的澳门科技大学代表队就有两件作品获二等奖,四件作品获三等奖,总成绩在港澳12所参赛高校中名列第五。2005年的第九届“挑战杯”竞赛中,科大比上届比赛更上一层楼,不仅法学院学生的作品荣获了一等奖,而且总成绩上升至港澳台18所高校的第四名。在港、澳、珠三角等地以及国际性的多项赛事中,获奖者名单里已经屡屡出现澳门科技大学学生的名字,还有一些学生陆续在《澳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文学作品,个别学生还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之三:更加强调教书育人

我国汉代著名思想家扬雄在其晚年的一部著作《法言》中指出,最高的学问不是铸金而是铸人。大学就是铸人之学。这一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观中的先进理念。时至今日,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日臻完善。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协调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应该着力于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健康体魄、完美人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现代人。这些观点不仅是当今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澳门地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指导

思想。

基于上述认识,澳门科技大学要求教职员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教学或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求老师们立足本职,面向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意道德品质教育。针对来自澳门本地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宿感比较薄弱,来自内地的新生心理成熟程度差异较大、面对环境突变容易受到负面影响等情况,学校特地在一年级新生中实行班导师制,选派责任感强、工作热心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担任新生的班导师,负责班上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同时注意引导他们提高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此事,并责成学生事务处把关心学生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这些措施实施以来,对于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教书育人的核心是启迪学生从人类文明的宝库中汲取营养,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认识到应当从基本教学环节开始就体现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思想,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安排。例如,为法学院和中医药学院的本科生开设高等数学课程,列入必修计划;强调资讯科技学院学生必须学好大学语文,完成足够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其中的人文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课程。这些举措对于扬长避短、拾遗补缺确实产生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身的内涵,靠人类精神文明的魅力,使学生耳濡目染而潜移默化。

为了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积累,我们在数十门通识教育课程中规定两门课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修学,这两门课程就是“中国文化通论”和“西方文化通论”。学校聘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承担这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不少学生选学后为东西方既有差异又互相辉映的文化瑰宝所深深吸引,思想上大有收获。

与此同时,学校精心组织“名师系列讲座”,从国内外著名学府中邀请知名学者亲临澳门科技大学讲学。从2006年9月开始,学校又创办“科技大师系列讲座”,盛邀海峡两岸自然科学与现代技术领域顶尖的学术大师来校为师生演讲。被邀请者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杨福家、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刘炯朗、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等都曾亲临澳门科技大学的讲坛。大师讲座每周举行一次,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演讲往往使听众耳目一新,大有收获,甚至有茅塞顿开之感。学生们不仅在聆听10次名师级大师讲座、提交相应的报告后可以获取通识教育的1个学分,而且能够通过与名家大师的零距离接触,领略他们的精神风貌,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见贤思齐而促进精神上的升华。

澳门科技大学的创立与建设紧跟着21世纪的来临揭开序幕,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正伴随着21世纪的进程而不断深入。由于指导思想正确,领导管理得力,再加上多元文化背景的宏观优势和全校师生员工的齐心协力,学校在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深信,只要沿着“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更加突出因材施教,更加重视全面培养,更加强调教书育人”的道路不断探索,锐意创新,澳门科技大学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回归祖国后的澳门,为中华民族,乃至为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感言 篇4

而大学的珍贵,并不仅仅是这许多的第一次,更重要的是涵盖着许多的最后一次: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断修正自我的成长历程;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纯洁,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所幸的是,我认真把握住了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我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我也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没有让现在的自己追悔莫及。

感谢美丽的校园,给予了我飞翔的翅膀;感谢亲爱的老师和同学,给予了我展翅翱翔的信心和勇气。

空中传来布谷鸟的鸣叫。我知道,该出发了!

离开不是离别,是启航,是去追寻我们美丽的梦想!哪怕眼含不舍,我们也要笑着上路。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回首,一定还会记得,那初夏的雨中,也曾有你我的笑脸,那和煦的阳光下,也曾映照着你我如水的年华!

群鸿飞四海,爱心留故园;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把“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校训作为航标,勇敢地启航!

一声汽笛,跌落在旷野;无限的惆怅与孤独,在别离的那一刻,一齐涌上心头。

时间在变岁月在变,但是我们的友谊永不变。当你有了一个新的环境以后,你的每一次失败与成功都希望你会记起我,因为那时我在为你加油鼓掌。小学我们走过的点滴永不褪色,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曾让无数人羡慕的美好回忆永久封存!

别离,是有点难舍,但不怅然;是有点遗憾,但不悲观。因为我们有相逢的希望在安慰。?

认识你是我的欢乐,离开你是我的痛苦。对于即将的离别,支持着我的是对于重逢的期盼。

你终于要走了,但你把花的形象留了下来,你把花的芬芳留了下来,你把我们共同浇灌的希望也留了下来。今后只要我想起你,我的岁月就会永远地鲜艳,永远地芳菲。?

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保存着感激,感谢你曾给我那一份深厚的情谊。

如果我能,我愿将心底的一切都揉进今日的分别。但是我不能啊!那么,就让我们以沉默分手吧!要知道,这是一座火山的沉默,它胜过一切话别!

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挥手告别,扬帆远航。别不了的,是你抛出的那根友谊的缆绳,无形中牢牢地系在我的心上。

动身的时刻到了,让我们走吧!不必惋惜,也无需告别,纵使歌声渐渐地沉寂下去,我们的心也会永远地跳荡不息。

我的朋友们,我们要暂时分别了;“珍重珍重”的话,我也不再说了。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努力铸造几颗小晨星;虽然没有多大光明,但也能使那早行的人高兴。

你能否送我一块手帕?让我心上飘起一片帆。

面对着岁月摆下的筵席,我们相互微笑殷勤地劝酒,仿佛所有没说的爱恋与不舍,都收藏在语句的背后。因为我们都已明白,此去再也没有比手中这一杯更醇更美的酒了。

终于你要走了,说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去读一本关于很远很远的书。我并不惊讶,因为你本该如此。

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多少次想挽留你,终于不能够。我知道人世间难得的`是友情,但更宝贵的却是自由。

我们匆匆告别,走向各自的远方,没有言语,更没有眼泪,只有永恒的思念和祝福,在彼此的心中发出深沉的共鸣。

几年的同窗,我与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愿你我心灵间的交流,直到永远。

是缘分将我们带到一起,是友情将我们紧紧地相连。

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

哈哈,四年的老同桌,你身上一定有门捷列夫没有发现的元素!否则,语言怎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无影无踪了呢?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一份感激,感谢你给了我那一份终身难忘的甜蜜的回忆。

亲爱的朋友请握一握手,从此以后要各奔西东。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

绽放最绚烂的笑容,给明天更美的梦。

柳阴下别百般惆怅,同窗数载少年情长,望征程千种思绪,愿友情化为奋进的力量!

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挥一挥手又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

昔我来思,桃李累累;今我往矣,杨柳依依。

我的生活融入了你,你的生活中也蕴涵着我;当我们再次相见的时刻,你我仍然是一个整体。

想说爱你,感觉太沉;想说喜欢,感觉太轻;一天天地眷恋,一夜夜的无眠,我只有数着相思的绿莹帘珠,托星月寄到你窗前.祝高考顺意!

栀子花开的季节,挥手分别的时刻,再不见白衣飘飘的年代,再不见爱上爱情的日子,谁会为同桌的你穿上嫁衣,谁会和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把酒言欢,不知不觉叹息,叹这不知不觉年纪,毕业了,道一声珍重,不管前路多少风雨,我们永远在一起,永远不会彼此忘记,

轻轻地,我们走了,正如我们轻轻地来。挥一挥手,作别青青的校园。我们在这里留下灿烂的笑容,在这里,祝福你未来的日子更精彩。

不忘同窗情,难诉离别意。忆相遇,蓬勃朝气,青春活力,纯真岁月共嬉戏;盼相聚,依然年轻,快乐幸福,你我同拥新天地。愿你大鹏展翅冲云霄,此去一路俱顺风!

采一缕花香送你,让你记住友谊的味道;捕一阵清风送你,让你体会快乐的奇妙;折一枝柳条送你,让你感受祝福的美好;愿毕业后烦恼不知道,成功乐逍遥。

读书同窗并椅,毕业各奔东西。工作各有志趣,发展各有天地。如今不管老几,同学永驻记忆。每逢节日假期,总把你们想起。祝老同学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短信常来。

彩色的梦幻,轻狂的少年,向往广袤的天空与浪漫;经历了坎坷,学会了珍惜,成熟的你我学会有梦想就不言放弃,请你放心将你的执着放在灿烂的未来里,祝毕业后努力一如往昔!

轻轻的我们相聚一起,无限欢声和笑语;轻轻的我们又要分离,情谊栓起彼此;毕业的我们再难相聚,让我的祝福随你一路。

缘份是一根线,架起我们相遇的桥,划开我们别离的界;情谊是一坛酒,天南地北共饮心不醉,他日相见举杯终有时。毕业了,亲爱的,一路顺风,永远想你!

朝夕相处是缘分,虽然三年;同窗相伴是运气,虽然短暂;莫因离别而伤感,莫因毕业而留恋,分别验证了情感,人生处处有蓝天,毕业后愿珍惜你我的缘,牵挂永远存心田。

告别稚嫩的脸庞,冲击未来的辉煌;告别朗朗的课堂,追逐无限的阳光;让脚步前进,让梦想远航;愿毕业后人生充满希望,迈向理想的殿堂,一路飞翔!

采撷一串串的梦,学校的嬉戏,回想起是那么绚丽;而成长的追逐,竟已一跃而过。世间的尘嚣喧扰,似乎沉寂,但愿我们不忘过往。

大学毕业了,是幸福的;步入社会了,是辛苦的。送礼物,是庸俗的;送祝福,是给力的。祝你:什么都有,就是不能有病;什么都没,就是不能没钱!

毕业了,如果不能成为彼此的永远,且让我们放下当初的青涩。我只要一份清简人生,与你静坐品茗半盏时光,只品茶香不问俗情,仅此,不负彼此的曾经。

花儿离不开蝶儿的依恋,树儿离不开鸟儿的陪伴,无奈时光总变迁,人生难有总如愿,转眼毕业离校园,唯有祝福留身边,愿你幸福成功总相伴,快乐在天天。

毕业了,我们就不再是学生,凡事都要学会承担;毕业了,我们不是庆祝结束,而是欢呼开始;毕业了,我们踏上各自的征途,为了自己的梦想向前冲!

好想和你纠结在一起,快乐痛苦悲伤哀愁,一切的一切都纠结在一起,我们的缘分也就一生一世了,但是人生难免分离,毕业了,祝你笑意一如往昔!

当月光洒满你的心房,请倾听幸福在歌唱;当快乐将梦想唱响,请放飞希望的梦想;成功总在奋斗的路上,收获就在不远的前方,愿毕业后的你勇往直前,不惧汗水的流淌!

毕业了,祝你一路走好;找工作,祝你关关顺风;工作了,祝你工作顺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没有朋友陪着你,愿你一路晴空,万里无云,步步高升。

无论大学途中迷恋上了什么,不要忘记自己上学的主要目的。

尽量多团结人,个别实在看不过去的不要过分勉强自己接受他,当他不存在好了。

多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你看不清的东西,他们能看的清,毕竟他们是过来人了。

你有容量极大的水库,里面蓄满着从未使用过却可供使用的你的天赋和才能,但如果拖拉和胆怯使你永远不能打开那智慧的闸门,那水库就如同空的一样。

张开你的帆,去乘风破浪,把我的祝福,挂在桅杆上,码头上的汽笛声已结束了昨天的梦,岁月的思潮还会忆起往日的时光,待到满载而归时,再来寻重逢的岸。

再也回不去了,这无暇亦无邪的纯真韶光。即使你愿意,用一千万去换时光倒流的大学校园,重温飞扬奔放的四年青春,然而你换不来,只能伫立在霓虹闪烁,浮华喧嚣的城市街头,追忆菁菁校园里如水的月华。

踏出这一步,管你万般无奈,它还是,变成逝去的回忆,成为一个飘忽的梦境,在时间轻蔑的流动里,逐步尘封,但又时时于夜深人静之际悄然浮上心头。

我们可以丢失许许多多,只要不丢失友爱的心,如果没有你温暖的友情,我不会如此深爱这个世界。

剪不断的四年同窗雨,挡不住的同舟共济风,相对欲言,泪落无声。一片冰心,万众柔情。

人生中有许多感人的缘,有时会随风而去,有时会令你我感伤,无论你随风而去,我独自在这里感伤,都是缘。

记住无论如何也要上一次讲台,讲什么都无所谓。这样的经历是一定要有的。

不要以为能混到毕业就行了。掌握一技之长也很重要。

大学期间最好谈一次恋爱。

尽最大可能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为学习努力三年多以后,你的大四就可以过猪的生活了,为了笑到最后,请努力学习。

让我们挥手而去,在那无限的空间里漫游;恍惚的人生旅途中,有缘总会相聚。

大学生活固然五彩缤纷,但它只是你远航中的一个港湾;而你人生的内容是——港湾之外的征服。

你我相逢在初秋的夕阳里,你晶亮的眼眸点燃了黄昏的第一堆篝火;飘扬的黑发,抚平我离家的忧愁。

你如同一叶初展的征帆,在将要迈向更加辽阔的大海远行之际,也请你带上我们的期待和祝福——你的未来不是梦。

纵使季节搁浅,记忆沉淀,那薄薄的底片随着岁月褪色,也还能冲洗出那片温馨。

尽量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多参与总比不参与好。参与其中你总会有所收获。

广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篇5

一、招生计划

2014年,我校共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企业管理等5个专业面向全国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共计划招生300名(具体招生指标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所有专业均招收非定向、定向、委培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我校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计划和考试情况在计划总数内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

二、报考条件

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3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3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2014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三、报名和资格审查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

报考2014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网上报名时间为:2013年10月10日至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时间为2012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每天9:00-22:00)。应届本科毕业生预报名信息有效,无需在网报时间内重复进行报名。

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yz.chsi.com.cn,教育网址: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二)网上报名填写报考信息的注意事项:

1、考生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生源缺额信息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再填报调剂志愿。

2、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应按招生单位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3、考生要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对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规、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招生单位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2014年全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www.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权威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5、报考我校且毕业后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就业的少数民族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者工作单位在国务院公布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为原单位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少数民族在职人员考生,可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为少数民族地区定向或委托培养方式。

(三)现场确认网报信息

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2013年11月10日至11月14日。逾期不再补办。

考生携带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已经取得的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考生到本人户口或工作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指定的报考点确认报名信息并照相。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四)下载与打印准考证

2013年12月25日-2014年1月6日,考生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我校不再向考生寄发准考证。

四、初试

1、初试日期:初试在2013年1月4日至1月5日进行。

2、初试科目:全国统考的初试科目:政治理论、英语一、业务课一(统考数学),我校自主命题业务课二,各专业详情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各科的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政治理论、英语一满分为100分,业务课一、业务课二满分为150分。

五、复试和调剂

1、复试和调剂要求:

(1)考生初试成绩需要达到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定的复试分数线(二区)。

(2)申请调剂的专业应是相近、相关专业(统考科目要相同,专业课相近)。

(3)申请调剂我校的考生必须经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调剂系统确认,否则调剂无效。

2、我校将采取差额复试,原则上按1:1.2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数。

3、复试形式、时间、地点、科目、方式以及复试成绩所占权重由我校根据情况确定,并在复试前通过我校研究生处主页向考生公布。复试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4、外语听力以及口语测试在复试时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

5、对同等学力考生在复试阶段加试两门本学科本科阶段主干课程(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2.5小时。

六、体检

考生在复试时参加体检,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规定。

七、其他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委培、定向以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我校不承担责任。

2、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不符的,以国家政策为准。本简章如与教育部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规定有冲突,将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执行。

考生可通过我校研究生处主页查阅我校招生专业目录等相关招生信息。

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对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支持!热忱欢迎全国各地考生报考我校!

八、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10594

邮编:545006

通讯地址:广西柳州市东环大道268号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处

联系人:邓老师程老师

电话:0772-2685375

传真:0772-2685375

电子邮箱:gxutyzb@126.com

澳门科技大学硕士 篇6

一、工程硕士的性质

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位类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招生的工程领域

序号领域代码领域名称招生院系名称

1085223船舶与海洋工程船海学院(船舶)、能动学院(轮机)

2085201机械工程机械学院

3085204材料工程材料学院

4085216化学工程生化学院

5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电信学院、计算机学院

6085210控制工程电信学院

7085211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学院

8085236工业工程经管学院

9085239项目管理经管学院、土建学院

三、报考的基本条件

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或者20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四、报名及资格审查

1.报名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考生于6月20日―7月10日登录全国统一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以下简称学位网,网址www.chinadegrees.cn),进入信息平台进行注册,提交报名信息。提交报名信息时,考生须上传符合要求的本人近期电子照片,按网站说明和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并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生成并打印《20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

考生于7月12日―15日到各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

现场确认时,考生须持有效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原件(交复印件)及《 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至现场确认点由工作人员核验,通过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鉴别仪验证报名信息,并拷贝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内数码照片文件,本人 在报名系统打印生成的正式《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表上签字确认。报名信息一经签字确认,一律不得更改,由此造成的后果考生自负,材 料不齐或条件不符的考生不予现场确认。

报考我校在职工程硕士的考生,江苏省现场确认点为我校研究生招生办。江苏省外考生一般可在所在省就近报名考试,网报时按要求选好现场确认点,现场确认点应与网报所选确认点一致,有关事宜事先咨询当地报名确认点。

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现场确认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10月17日后,考生可在学位网下载准考证。

2.资格审查

9 月下旬考生登录学位网下载本人《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本人签名后将该表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核准表中内 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将资格审查表于10月底前寄送我校研究生招办进行资格审查。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资格审查时须提交教育部 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不予录取,并记录诚信档案。必要时我校将委托权威认证部门对考生的学历、学位证书进行认 证核查。

五、入学考试

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考试)。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的“GCT”成绩有效期为一年。

“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语种为英语、俄语、德语和日语)运用能力测试。“GCT”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GCT” 命题依据《GCT考试指南》。

GCT全国联考时间为2013年10月27日。具体考试时间地点见准考证。

第二阶段,参加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课考试及综合面试,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六、录取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考生的GCT成绩、第二阶段考试情况以及资格审查情况,我校自行划定分数线,择优录取。录取只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不超过我校录取总数的10%。

七、学习方式和年限

在职工程硕士的学习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并由学校指派指导教师负责培养和指导(或与考生所在单位的专家联合指导)。学习年限自正式录取至获得硕士学位一般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全部培养费一般为2-3万。

八、学位授予

经正式录取的工程硕士学员,凡修满规定学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国家认可的工程硕士学位证书。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老师 电话:0511-84402362

通信地址:江苏镇江市梦溪路2号 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编:21

澳门科技大学硕士 篇7

第三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于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澳门大学举行, 由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和澳门大学中文系主办,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协办。开幕式由侍建国教授主持, 邵敬敏教授致开幕词, 徐杰教授致欢迎词。特邀嘉宾史有为、沈家煊、沈阳、胡建华和乔全生, 以及珠三角的学者石定栩、张玉金、李炜、彭小川、朱城、冯胜利、何元建、朱庆之、周荐和邓思颖等40余位学者出席了论坛。此次论坛以“现代汉语语法、方言语法、历史语法及其交叉研究”为主题, 共宣读论文40篇, 内容涉及言语会话分析、“普—方—古”语法比较、复合词构造机制、儿童语言获得等热点话题, 以及一些词法、句法格式、语法范畴等相关议题。会议在论文质量和讨论深度上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平, 取得了圆满成功。

澳门科技大学硕士 篇8

所属学院 硕士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调剂联系人及方式

水声工程 流体力学

船海学院

工程力学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轮机工程 水声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结构工程 岩土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工程管理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

082403 080103 080104 085223 082402 082403 081404

魏老师 0511-84406277 wpjw01@126.com

能动学院

夏老师 0511-84411736 xyq20022002@yahoo.com.cn

085213

085223 081402 081401 081405 1201Z1 085213 080201 080202

周老师 0511-84402322 amyqian0419@nuaa.edu.cn

土建学院

姜老师 0511-84402269 jkdjxxy@163.com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电信学院

系统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计算机应用技术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

数理学院

物理电子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经管学院

会计学 企业管理

080203 085201 080804 081002 081101 081102 081103 081105 085208 085210 081203 081104 081202 083500 085208 085211 080901 120100 120201 120202

生老师 0511-84403760

shengjingjuan80@sohu.com

迟老师 储老师 0511-84406815 jgyjwbyz@163.com 朱老师 0511-84403658

kdjsjxy@163.com 张老师 0511-84406765

lorie@yahoo.cn

技术经济及管理 工商管理(MBA专业学位)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学院

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有色金属冶金

张家港校区

冶金物理化学 钢铁冶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

生化学院

化学工艺 生物化工 工业催化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植物学

蚕研所

动物学 微生物学 遗传学

120204 125100 080501 080502 0805Z1 085204 080603 080601 080602 071010 081704 081701 081702 081703 081705 085216 090504 071001 071002 071005 071007

钱老师 0511-85616563 qianping0511@163.com 王老师 0511-85616983 whp0708@yahoo.cn 张老师 0512-56731004 zhangyan840911@163.com 崔老师 0511-84407821 jianfcui2006@163.com

发育生物学 养殖(专业学位)

外语学院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71008 095105 050211

谭老师 0511-84403659 justwyyjs@163.com

我校大部分专业为公费调剂(含专业学位),调剂名额较多,一般上国家线即可申请。外语和MBA、会计调剂自费。

二、调剂基本条件:

达到原报考专业的国家A区分数线,报考专业与调剂专业相近,符合国家规定的专业报考及调剂条件,一般不接受小语种考生和同等学力考生调剂。

三、调剂程序:

第一阶段:预调剂(国家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前)

有调剂意向的考生下载调剂申请表(申请表可在我校研究生部网站下载,也可自行设计表格申请,内容包含准考证号,姓名,原报单位,原报专业名称及代码,学历(本科还是同等学力),本科院校及专业,初试科目名称及成绩,拟调剂专业,联系电话等信息),电子邮件发送到我校相关学院调剂老师邮箱(见上表,邮件不一定能及时回复,未回复的不代表不能调剂,考生可在网上调剂系统开通后直接填报),也可直接电话咨询。

(第一阶段不是必须阶段,考生可在国家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后直接进入第二阶段申请)。

第二阶段:正式调剂(国家研招网调剂系统开通后)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将在国家分数线公布后开通硕士研究生调剂系统,请所有调剂考生(含第一阶段预调剂的考生)及时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填写调剂志愿,我校审查后将通知考生复试,考生须在第一时间系统内回复确认,否则调剂无效。

我校复试时间在4月中旬,具体复试事宜另行通知。

四、我校研招办联系方法

地址:江苏镇江市梦溪路2号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 张老师邮编:212003

电话及传真:0511-84402362

研究生部网址:http://yjsb.just.edu.cnE-MAIL:zgq3500@sina.com

上一篇:学做早餐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自我工作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