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活动5 教学案(共8篇)
语文活动5 教学案 篇1
两市镇湖塘小学7班 语文课堂试验性变革 教学案
语文活动 5 【教学目标】
1、积累带“风”字的成语并能加以运用。
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事物写的更加形象生动。
3、初步学会赏读诗歌的技巧和方式。
4、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
1、利用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友语文综合素质。
2、引导学友学习通过互相评点,增强学友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友课外积极阅读有益书籍,并积累优美词、句。【教学准备】万花筒:填填、写写、读读、比比、评评。
百宝箱:读懂诗意,感悟诗情。大舞台:收集、学唱民歌。小组合作共同设计旅游线路。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以轻松的心情到“语文活动5”去活动活动吧,相信你一定会愉快而有所得的。
二、引导学习
一)进入“万花筒”
1、学习“我会填”。
1)、课件出示题目,齐读作为示例的成语。看看这些成语有什么特征?
2)、启发:再看看每一行中带有“风”字的成语有什么特征?
3)、填写带“风”的成语,比一比,看谁填得又快又多。
4)、交流补充。
A、风吹草动 风和日丽 风烛残年 风花雪月 风雨无阻 风雨同舟 风尘仆仆 风雨交加 风驰电掣 风云人物 风俗人情 风云际会 风靡一时 风平浪静 风马牛不相及 B、乘风破浪 见风使舵 望风而逃 春风得意 高风亮节 移风易俗 暴风骤雨 捕风捉影 争风吃醋 仙风道骨 望风披靡 闻风丧胆 看风驶船 十风五雨 无风不起浪 C、月黑风高 大家风范 雷厉风行 仆仆风尘 一代风流 谈笑风生 附庸风雅 别有风味 叱咤风云 饱经风霜 雨沐风餐 大煞风景 惊才风逸平地** 耳边风 D、两袖清风 弱不禁风 空穴来风 树大招风 不正之风 血雨腥风 八面威风 运斤成风 一路顺风 满面春风 口角生风 秋月春风 密不透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课件出示交流成果。读读并积累。
2、讲解“我会写”。
1)、课件出示老舍先生的话“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的联想。”引导学友明白比喻句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形象而生动、富有感染力。在使用
2)、课件出示例句: ★我学着阿江,大胆地张开了双臂,一刹那变成了飞跃怒江的大鸟。★瞧你嘴唇干得想凋谢的花瓣了,在高原上要多喝水,知道吗? 3)、仔细品读,感受比喻句的妙处,比喻是通过联想而产生的。4)、小练笔
a、到已学过的课文中找比喻句,进一步感受比喻句的美魅力。b、着写比喻句,互相评一评,议一议。c、汇报写出来的比喻句。5)、总结讲评:文章中灵活运用贴切恰当的比喻,可以将事物描写得形象生动。比喻是通过恰当的联想产生的。在平时写作中,如果能熟练地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你的文章会更形象生动的,大家赶快行动吧!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二、打开“百宝箱”。
1、自由朗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检查自由读的效果。
3、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 引导品析:1)、诗歌中写出了西部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戈壁、黄羊、高山„„反映出了西部的特点。
2)、从“铁路修去、人们涌去、歌声飘去、我们把幸福的方块铺去”中,我们读出了西部大开发为西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唤起了多 少中华儿女的梦想,激起了多少创业者的豪情,西部人正在畅想未来,向着新时代前进。
5、满怀激情赛读诗歌,注意停顿与重音。
6、试着背诵诗歌。
三、走上“大舞台”。
1、谈话导入:我国的西部是片古老而神奇的热土,这里除了有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先进的航天城,丝绸之路的辉煌,革命圣地的骄傲以外,还有着流传千年的民间文化瑰宝——西部民歌。让我们走近高原,走近西部,走近西部民歌。
2、我国西部主要包括哪些省、市、自治区?
西部主要包括以下省、市、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
3、你收集到了哪些西部民歌? 《西部放歌 》、《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半个月亮爬上来》、《走西口》、《回娘家》、《谁不说俺家乡好》、《康定情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4、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回娘家》
5、学唱民歌。
6、小组学习:汇报课外设计的西北十日游线路。
点拔:西部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有: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四川的都江堰、杜甫草堂、九寨沟,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云南的崇圣寺三塔、香格里拉,西藏的布达拉宫等。
7、激发学友对西部的向往与热爱。
四、小结课时学习情况。作业:课外搜集优美字词并积累。
【授后反思】
语文活动5 教学案 篇2
一、关于语文学案教学
语文学案, 是各科学案中的一类。一般包括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预习设计、课堂设计、巩固设计几个板块, 相应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学习程序、学法指导。预习设计主要是课文涉及的作者背景、重点词句、读文要求 (各种提示之类) 等;课堂设计主要有预习检查、问题引领、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等环节和内容;巩固设计主要是课文知识内容巩固、延伸提升等。学案通常是教师集体编制 (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分工为各个教师的个体行为) , 同一年级学生集体使用。
有论者说, 学案教学在很多学校实施后, 取得了明显效果。有些学校借此摘掉了薄弱的帽子, 甚至化弱为强, 据说东庐中学、洋思中学即是凭此出名。现在学案教学模式正在10多个省市展开, 不仅大陆在做, 香港、台湾也在做。语文学案香港称为“语文工作纸”, 台湾称为“国文学习单”, 大陆则名称复杂, “导学案”“学案”“学案导学”“讲学稿”“课堂工作纸”等等, 不一而足。[1]
据笔者了解, 推广学案教学已经成为准行政行为, 山东省就有很多县区 (甚或地市) 教研室在实际推动学案教学, 学校层面更是不计其数。很多一线教师也乐意实施学案教学 (来自民间的说法是备课上课轻松了) , 学生对学案也似乎来者不拒。市面上出现了相当多的冠以“学案”“导学”之类名称的教辅资料。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并做了一些研究, 期刊上探讨学案教学的文章越来越多。虽有专家对此表示担忧, 但总体上是大力支持, 并乐意提供改进建议。以“学案”为关键词, 百度一搜, 网页竟然有上千。有学者甚至称语文学案教学为在本土进行的教育改革, 将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经验。[2]笔者观察, 相当多的人 (教师、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似乎认为学案教学是当下教学的法宝:对学生而言, 能引导学生明晰学习目标,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利于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利于学业的巩固;对教师而言, 利于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 利于实现教师间的智慧共享, 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
那么, 学案教学的理论价值何在?有学者归纳为“以学定教”的理想境界,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目标, 践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目标。[4]并热切地分析学案编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办法, 希望学案教学能承担起整个语文教育的重任, 成为课改的操作性措施, 实现“每位学生的发展”。如此看来, 学案教学似乎可以成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梦工厂”。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这样的学案教学还是教学吗?怎么感觉像卖药广告中说的“神药”呢?土生土长的学案教学的实践者恐怕做梦也没敢这样想吧?
二、语文学案教学批判
从学案的结构内容来看, 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新鲜东西。预习、上课、巩固, 以前的教学也是这些环节;作者背景、重点词句、问题设计、拓展延伸等, 以前的教学也是这些内容。不同的是学案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材料, 此前的教学也要提供类似材料, 材料质量甚至更好, 只是没有集中印在一起;更大的不同是学案教学更强调全年级统一, 此前是每位教师可能各有不同。至于有无明确目标、是否以学定教、有无方法指导、是否合作交流、能否分层设计, 并非学案教学特有内容, 也不是学案教学才长于此项。换言之, 新课程改革理念, 符合语文素养发展的做法, 并非只有学案教学才能实现, 甚至学案教学并不占优势。
学案不过是印发给学生的课业材料, 全年级统一使用的材料, 如此而已。学案教学是凭借学案进行的教学, 与主动、自主、探究、合作、习惯等等, 并无必然关系。相反, 其本身固有的特点是:统一性、指令性、占有性。全年级统一目标 (尽管有所谓分层, 根本不影响大方向) 、统一预习内容、统一课堂程序、统一作业、统一方法指导等等, 印发了学案, 也就意味着下达了指令, 况且还有检查和督促, 一句话“请做学案”。这必然对学生生命形成占有, 占有了课前 (预习) 和课后 (巩固) , 而且是全年级式的统一方式占有。就教学而言, 培养人成了工厂式批量生产。实质就是教学的技术化、标准化。其思想根源就是技术主义。这必然导致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实现, 恐怕学生全面发展也不能实现。进一步可以断定这有违素质教育精神, 也有违教育“培养人”的本义。
那么, “明显的”语文教学效果[5]如何解释?
其实不难理解。工业化大生产相对个人手工制作的优势可类比地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学案编制优良, 或者说是能工巧匠的模具, 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超过平庸的工匠。所以, 教学新手更渴望这种模具 (学案) , 他据此可以省时省力。大部分学业平常的学生可能更“渴望”这种模具 (学案) , 他们据此可以“机械”地“塑造”自己的学业。因而薄弱学校、“薄弱”教师、“薄弱”学生可以借助学案取得一定“效果” (分数) 。但这个过程很可能使部分学生反受其害, 甚至全体学生只是提高了一点分数, 却失去了整个语文生命。
再分析一下所谓“效果”。学案教学的效果, 主要是靠其自身强大的占有性和约束力获得的。说得苛刻些, 与题海战术无异。它提高的主要是成绩, 极端一点说就是“分数”。如果认为这是曲解了学案教学, 可以认真地探讨一下广大教师编制学案的初衷, 可以认真地调查一下学校甚至教研部门推行学案教学的直接动力。作为一线教师, 在学案教学的真实操作层面应更有这种发言权吧。
东庐中学采用“讲学稿”、杜郎口中学采用“导学案”后, 学生成绩的提高能否归功于“学案教学”呢?早在2008年《中国教育报》刊文, 认为东庐中学“更可贵的是讲学稿背后”,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不是源于讲学稿, 而是源自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促进教师提高水平、转变观念、改进方法。[6]
现实中的学案教学问题严重。那么可否通过引领达到某些学者认为的境地, 从而担当起“语文教育改革”的重任呢?笔者认为几乎不可能。
首先, 很多人不愿学案教学承载一些“无用”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恰恰事关语文教育改革。其次, 学案本身也承载不了语文教育的内容。真正的语文实践、课外语文活动、大量的自主读写等, 这些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方向的东西是学案承载不了的。
考察学案教学的起源会发现, 学案是在升学考试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产生的, 是在教学统一化、模式化、技术化、程序化的畸形要求下发展起来的, 与课改并无直接关系。它一出现, 就带有“逢迎考试”的劣根, 其实质就是印发给全年级学生使用的“批量加工产品”, 其本质就是学生使用的用以提高考试成绩的东西, 核心是各种训练题;至于学为主体、以学定教, 不过是课改新形势下拿来贴金的幌子。现在硬要定义学案是立足于学生的“学”, 并与教案对立而硬说教案是立足于教师的“教”, 这实在有点勉强。况且这种对立教与学的思想, 立论起点就不正确。教与学本是辩证统一的, “教”要组织、管理、引导“学”, 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教案是教师为实现这些作用而进行的准备和设计, 或曰编制的方案和材料。教案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方案, 学案是教师编给学生使用的材料, 这种材料本应是教案的一部分。如是而已。
教学实践中, 学案由教师个人的教案中走出, 成为教师集体编制面向全年级学生的东西。这必然丧失了个性, 消解了面向特定学生的适切性。不想学案反而自大起来, 成了与教案平起平坐的兄弟, 甚至指责教案不顾“学”, 标榜自己才是“学”, 这不是很可笑吗?
三、关于学案教学的建议
有必要公允地认识一下学案及学案教学。
首先, 学案本身无错。理论上, 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和材料, 本可作为教案的一部分, 是一种导学工具, 小范围内统一使用未尝不可。统一使用的学案, 应当因不同学情而修改, 实现个别化。学案编制应当十分慎重, 学案的意义在于它是教材的教学化、校本化, 实现这一点并非易事, 如果任务式的分工编凑, 极易成为低劣的习题集, 只是加重学生的负担。没有合适的学案完全可以不用, 学案不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凭借和依据。
其次, 学案现象让人担忧。现在学案似有“神化”之势, 学案教学已经成风, 教研部门也有推波助澜的趋势。这是可怕的。凡事最怕成风, 更何况学案教学本身有很多问题。细察这股疾风, 背后可能是急功近利, 可能是应试教育在新形势下寻找的突破口。令人担忧的还有很多学者的跟风叫好。学案教学的提法就不妥, 归纳为一种教学模式去推广更不妥。所以不如静观其变, 冷静思考, 必要时发出预警。最好是在编出更高质量的教材上多下功夫, 在指导校本教研走上正途上多出点子。
总之, 要给学案现象降降温, 让学案回归它平凡的面目。学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 或者说是一种导学工具。学案只有正确运用才行, 盲目推广可能会引来灾难。我们不是否定学案本身, 我们反对的是学案教学以及作为模式过为强调、过分推广, 我们更反对学案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应试教育逆流。
没有学案的日子, 还有很多“正事”可做。
着力更新教师的理念, 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真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就是最重要的“正事”。就语文教育教学而言, 引导学生多读书、爱读书、会读书, 激发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也是“正事”。
参考文献
[1][2][4][5]魏本亚.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特征、价值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3) :51-54.
[3]龚国胜.学案创编:问题及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11 (5) :54-56.
语文活动5 教学案 篇3
一、实施原则
一节课是40分钟,5分钟就占了整个语文课堂的八分之一,而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这5分钟也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施课前5分钟课前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全员性原则
课前五分钟主要是学生凭说、唱、演、议等形式综合展示自己的语文素质,因此要让全部学生参加。
2.循序渐进原则
课前5分钟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实际语文水平与年龄特征而制定,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3.学科性原则
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知识的应用两个方面。
4.遵循大纲原则
根据大纲的要求组织课前活动,让课前5分钟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二、活动形式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语文课前5分钟的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引导学生可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使课前语文活动更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1.表演式活动
表演式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一展自己的风采,显露自己的才华,这种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凸现学生的个性。像自我介绍、诗歌朗诵、讲故事、即兴演讲、口头说作文、我也追星,等等,都可以借助于这种形式。
例如在自我介绍这一活动上,采用让学生通过各种表演来向别人介绍自己。有些学生用唱歌的形式一展自己的歌喉,然后再向同学表明她是个音乐迷,虽然没有动人的歌声,但却是个执着的歌迷。有的学生用朗诵一段文字形式引入自己,这样把自己的特长很自然地展现在同学的面前,也有的学生以表演快板的形式来展示自己。这种表演式的课前活动也因人而异,建议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长而确定,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胆魄,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竞赛式活动
采用竞赛式进行语文活动,既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广告语征集、对对子、语文迷宫、文学常识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最适合在语文的复习阶段与语文常识复习时期。如在初三时所学的文学作品较多,有许多人物与作者是中考文学常识考查的对象,针对这一情况组织学生利用每节的课前五分钟对小说的常识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归类复习。例如学生在归纳的基础上,制作了PPT《小说人物大家猜》。
这种竞赛式的课前活动它能让语文知识与能力在活动中得到落实与锻炼,但它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学生一定要有分析与综合能力,对语文基础知识能很好地落实。一般这样的课前活动最好采用以4人小组为单位,让小组内学生之间分工完成,然后经集体研讨后在在班级中展示。这种活动能让学生在娱乐中落实知识,同时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又能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系统归纳知识的能力,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清晰明了。教材中《科海泛舟》、《古诗苑漫步》、《走进小说》等单元主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开展。
3.读评式活动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点,语文活动肯定离不开听说。采用读评式的课前活动是让学生先朗读一段内容或出示一段文字,然后有侧重点对内容进行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学校每年都举办读书节这个传统活动,于是笔者将这个活动中的读书格言征集比赛与读书之星推选评比等内容很好地结合到课前5分钟活动中来。将学生的读书格言每一节课呈现三条,让学生来评判这三条格言,5分钟评点式的课前活动让学生平时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得到了运用。
评点式的课前活动,促进了语文知识的落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点式的课前活动可以根据学校的大环境与实际活动进行实施。
4.创编式活动
创编式课前活动是针对编撰与创作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这种形式的活动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比如学了古诗词后学生仿写词曲,学了现代文后对文中的留白(如《阿长与三海经》一文阿长是怎样经过千辛万苦买到三海经的)或课文的结尾(《皇帝的新装》皇帝回宫后是怎样处理自己被欺骗这件事的)加以补充或续写等。
学了流沙河《理想》这首诗后,学生们被那优美的节奏与精彩的比喻所震撼,于是他们也拿笔仿写。全班评出了最优秀的小诗人——陈赛妮,然后让她在课前时展示自己的佳作《理想》: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无帆的航船,噩噩浑浑,没有方向;理想是笔,画出爱的泥土;理想是土,怀揣参天大树;理想是树,孕育着友谊的花朵;理想是花朵,绽放出属于你的累累硕果。同学们被她的才能所折服,给她以热烈掌声。
三、活动意义
丰富而有序的课前活动确实让学生对语文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三年系统性的课前活动确实让师生受益匪浅。
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前5分钟的活动正是以其独特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受到全体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的同时,满足了表现自我的欲望,进而产生对语文的兴趣,意识到语文不仅仅是局限于课本,其实生活即语文。
二是沟通了语文课内外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课前5分钟的活动内容是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而确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课前的活动常常拓宽了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时,学生就围绕陶渊明的诗学了他的《归园田居》五首,这五首诗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陶渊明。所以课前5分钟的活动有效地拓展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很好地衔接了课外知识与语文教材之间的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三是锻炼学生各种能力,提升语文的综合素质。在各个主题的5分钟课前活动中,学生兴趣很高,他们不但掌握了口语表达的最基本的方法并能恰当地运用于生活实践,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胆魄与动手、动脑能力。学生为了课前5分钟活动不断收集、整理、筛选、组织资料。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思维不断得到激活,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四是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营造“大语文”学习环境。《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前5分钟的活动它融入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这些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为学生学习运用语文提供了广阔天地。语文课外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语文活动5 教学案 篇4
浙江展望集团香河“5.18”剪彩活动
一、活动目的1、展示展望集团雄厚实力
2、进一步扩大宣传,通过媒体的传播,提高企业的公众关注度
3、借助机会,进一步拉进企业与国家各级领导关系
4、制造必要的新闻点,形成大密度的综合传播效应
二、剪彩仪式活动设计
1.时间:5月18日上午10:00
2.地点:展望集团香河基地
3.规模:大型,直接参与100人以上
4.前期工作
(1)参与活动人员的邀请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
浙江省领导——
河北省领导——
香河地区领导——
河北省工商协会领导——
主办方相关领导——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
中国汽车协会领导——
(2)参与活动相关媒体记者邀请
5月18日安排与《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燕赵都市报》、《浙江日报》、河北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新浪等各媒体单位记者代表出席开幕剪彩仪式,并商定以“展望集团河北香河基地剪彩仪式”为主题各发布一期新闻宣传;同时与北京、河北、浙江其他10家主要报纸确定进行相关剪彩新闻的跟进报道。
(3)开幕剪彩仪式使用宣传资料的准备
A. 本次活动宣传画册,活动简介
B. 影视资料(展望集团展示光盘资料-赠送来宾)
C. 文字资料(供新闻媒体使用—500字左右的新闻通稿一份)
(4)活动用品的准备
A.礼品200份(提供印有展望LOGO的有纪念意义的礼品、嘉宾与一般来宾区别对待)
B.视听灯光设备
C.记者车马费每人500元
5.现场布置
A.会场内部布置
◇ 主会场背景板、展品台搭建
◇ 产品展区摆放两个易拉宝挂旗,展示产品形象,增加会场气氛
◇ 设产品展示区(讲解员为展望技术人员)
◇ 仪式用设备到位(包括灯光、音响)
◇ 设立剪彩台(为嘉宾、领导设置)
◇ 剪彩台上方悬挂横幅
B.会场外部布置
◇ 制作摆放2个会场指路牌(指明停车场、Vip休息室、仪式厅等)
◇ 基地内摆放两个易拉宝的挂旗,增加气氛
◇ 安排VIP(嘉宾)休息室
◇ 步行主路铺设红地毯
◇ 女子鼓乐队在外奏乐
◇ 基地门口悬挂横幅
◇ 基地门口摆设花篮
◇ 基本门口摆设3个红色气球拱门
◇ 基地悬挂大型红色气球8只,并悬挂8条庆祝竖幅
C.仪式门口布置
◇ 来宾签到台布置。仪式规模较大,两张签到台分列仪式厅门口两侧,分设为来宾
签到处与媒体签到处(通过放置签到牌来区别)
◇ 签到台上各放鲜花一盆、铜盘1个、签到笔4只(分别用于收集记者与嘉宾名片)◇ 签到台后,各设礼仪小姐2人
◇ 签到台稍远处设一稍大的引路牌,详细写明仪式名称
D.剪彩台布置
◇ 台上方横幅
◇ 剪彩台背景版
◇ 设置投影布及投影机播放展望集团展示
◇ 无限话筒、剪刀、彩带、彩头托盘
E.服务人员
◇ 礼仪小姐 10名(其中活动入口处4名)
◇ 主持人 1名
◇ 女子鼓乐队 30名
◇ 技术保障人员 6名
◇ 摄影师、摄像师 4名
◇ 仪式活动场内服务员 8名
◇ 主办方其它服务人员:10名
F.资料准备及其它会务筹备
◇ 礼品(分二个档次,分送一般来宾及嘉宾)
◇ 会议资料、宣传品、资料袋
◇ 记者车马费分发
◇ 礼仪小姐绶带10条
◇ 嘉宾胸花20个
◇ 易拉宝挂旗4个,放在会场四周和签到处
◇ 签到牌3个,记者1个、来宾1个、嘉宾1个
◇ 条幅2条,(分别挂在基本门口与剪彩台上方)
◇ 签到本3本,马克笔8支
◇ 背景板设计和制作
G 其中需要展望市场部配合和确认的工作有:
1、礼品、奖品
2、剪彩资料(请柬、邀请函)、企业及产品宣传品、资料袋
3、记者车马费
4、嘉宾、一般来宾及记者邀请
6、参加剪彩仪式的领导名单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
浙江省领导
河北省领导
香河地区领导
河北省工商协会领导
主办方相关领导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领导
中国汽车协会领导
三、剪彩仪式流程设计
09:50之前来宾车队缓缓穿过花篮与气球拱桥,按照路牌指引到停车场。来宾由展望人员
负责接待指引到Vip房间(贵宾休息处),小憩,房间放置饮料及展望宣传画
册。
(与此同时,基地门口处的女子鼓乐队正奏响欢跃的乐章,烘托气氛)
09:50 签到开始
在剪彩厅门口设立2个签到台,1个用于记者签到,一个用于嘉宾签到,由两个礼仪小姐引导签到,签到采取手写方式
(全场灯光亮起,背景音乐激昂欢快、投影机播放展望集团形象与产品展示VCD)
10:00 剪彩仪式开始
(全场暗灯,停止播放展望集团宣传片,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
主持人:
贵宾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展望集团在河北香河的奠基仪式。在此重要时刻中,敬请各位来宾关掉手机,或将其调至静音状态,谢谢大家支持。
众所周知,浙江展望集团是一家涉及纺织、汽车配件、地产等多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主持人:(介绍来宾)
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本次会议的诸位嘉宾******
(大灯追光,介绍一位嘉宾,大灯马上直追过去)
10:05 相关领导嘉宾依次发言致祝词
10:30 领导剪彩
主持人:感谢以上嘉宾的精彩祝词。下面就请各位嘉宾拿起剪刀开始剪彩。(全场大光聚焦剪彩台,北京音乐激昂欢快到顶点,礼仪小姐从一侧手端剪彩银盘步入台上,依次站在嘉宾右侧。彩球落下瞬间,万条彩带、彩絮从天而降,女子鼓乐队齐奏整齐有力小鼓)
注:确需安排剪彩活动的,剪彩人不宜多(8人为亦),为隆重起见,显出仪式档次,应以绸带代替传统彩带
10:35 喝庆功酒
主持人:贵宾们、女士们、先生们,在这万分激动的时刻,让我们端起酒杯为展望
集团与河北省的发展推进齐成功而祝福(全场大光聚焦在侧门,北京音乐激昂欢快,礼仪小姐从推着一座高脚杯堆成的金字塔出现,展望集团与河北省领导每人打开一瓶红酒从最高处倒酒,直至最底层斟满红酒,礼仪小姐鱼贯而出为到场每位嘉宾送上一杯红酒,在浓重的欢乐气氛下大家畅饮一杯庆功酒,把仪式推上高潮)
10:40 展望集团领导发言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有请此次活动的主角——浙江展望集团xx发言
展望集团:
谢谢各位来宾出席此次重大仪式,今年对展望集团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我们在各
位的支持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巨大的成功„„
现在,请大家看展望集团香河项目整体规划(全场暗灯,大灯聚焦在红布遮掩的沙盘处,红布在音乐声中缓缓落下,露出规划图)(背景音乐《步步高》响起)
11:00 展望集团产品展示(参观时间)
展望集团:看到了展望集团的香河规划,相信各位来宾会对展望集团产生较大的兴
趣,下面就请各位来宾欣赏展望集团的最新产品。(全场暗灯,两边小灯聚焦在仪式两侧红布遮掩的产品展示处,红布在音乐声中缓缓落下,露出展望集团的最新展品展示,汽车配件与时尚内衣各列两侧)(背景音乐《步步高》响起)
11:25 主持人宣布剪彩仪式结束
主持人: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再次向远道而来的政府领导们、社会朋友们再一次表示真心的感谢!记者朋友稍后到记者专访室,展望集团负责人将接受采访。本次会议到此结束!希望我们的明年会更好!
(全场灯光全亮,背景音乐《明年会更好》)
语文活动5 教学案 篇5
语文版语文第5册第四单元《祸兮福兮》教案学案练习
语文版语文第5册第四单元《祸兮福兮》教案、学案、练习襄城三高教师:高亚飞 4.1《祸兮福兮》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结合时代背景与关于老子的传说、记载,初步了解老子及其辩证思想。 二、通过精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与成语。 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充分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 一、以逐段讲解为基础,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春秋时代背景及老子其人。 二、讲解前三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同学介绍,老师补充) (一)春秋战国时期 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其来源很复杂,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士的地位虽低,却大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他们中间有的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有的则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当时诸侯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士这个阶层极为活跃,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百家争鸣,对活跃我国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对我古代文化的繁荣昌盛从各个方面都作过重要贡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整个中国哲学史分成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自春秋迄汉初,为子学时代;汉武帝时期起,到康有为、谭嗣同为止的时代称为经学时代。子学时代的特点是建造,经学时代的特点是阐述。先秦诸子的思想,除了本身具有价值外,也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二)老子的传说与简介 老子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据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即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他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但经考证是后人或老子同时代稍后的人根据老子的言行编纂的,又名《老子》,基本上概述了老子的思想。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他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神化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指的就是他。 也许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雾,“神龙见首不见尾”,令人好奇。最有代表性的记述是关于孔子求见老子的故事,说孔子见老子问“道”,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又问“仁义”,老子说:“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夫子乃乱人之性也。”又说孔子引以为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都是因人陈迹,了无新意:“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这些话对儒学理论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鞑伐与批判。孔子默默无言回来,三天没有给学生讲课。学生怪问,孔子慨叹:我见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能猜测揣度其用意,“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使名满天下的孔丘张口结舌,“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 二、讲解课文前三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斯:则,就。恶:丑,长得难看。已:表示确定语气。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形:在比较和对照中显现出来。盈:呈现。 美与恶,有和无,难和易,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这节选文意在说明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显示着这个道理,譬如动与静,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物理学中谈到运动,都会先假定一个相对静止的参照物。假如没有静止,运动也就无从谈起。再推而广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对立面。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切事物中都包含着相反的动向,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客观规律总是驱使着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虽然细微但却绵延不绝地持续着。 讨论:事物有以上说的运动趋势,请结合生活实例讨论:我们在看待世界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呢? 以纪律和自由这对概念为例,自由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但是,如果人人都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完全自由,必然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影响别人的自由,而别人为了得到自由,也会侵害你的自由,整个群体就会成为一团混乱。所以,为了得到自由,群体就需要自由的对立面――纪律。遵守纪律就意味着受约束,这表面上看来与追求自由背道而驰,但实际上,每个人都遵守纪律,就会带给别人自由,而自己也会得到自由,这就是文中表述的道理。 “圣人执一为天下式。” 执:坚守。一:指自身。式:表率,标准。 “执一”就是坚守自身,也就是老子所主张的“无为”,因为事物包含着对立面,“无为”的态度也就会得到“无不为”的效果。所以做天下的表率,并非指事必亲躬,而是要无为而治。这是老子的治世理念。与儒家相比,似乎显得消极,但实际上却包含着更为深刻的道理。儒家讲“躬行”而济天下,以道德为本,追求大山一样的仁厚;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追求的是智慧,是像水一样的灵动。后者对于中国哲学思辨精神的发展意义更大。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见:表现。是:正确,引申为认为正确。伐:自夸。长:长进。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 讨论:如何理解三种“士”对于“道”的不同态度? 老子将“士”分为三种,实际上讲的是“闻道”的三种境界:大笑是因为不能窥透天机,只觉得荒谬;半信半疑是因为看明白一些,却又不能完全弄懂;而上士之高明,就在于他能够一眼看穿,见出本质,从而勤力行之。这三种境界从侧面说明事物(“道”)深藏不露,常常以相反的姿态示人,如文中所举: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K,上和协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昧:暗,丝线上的疙瘩,引申为不平。建:通“健”,刚健。偷:苟且,懈怠。渝:改变,此处为败坏。器:才能。贷:施与。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思考:除了文中举的这些例子,你还能想到类似的情况吗?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 这一段说明,真正的“大”与“高”,可能不会直接给人这样的印象,而庸人常常被蒙蔽;只有高明的人,才能得道。而且,得道之士,也不会直接表现出高明,反而常常会甘居人下,不避尘世。就像后世谈到隐士所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讲解文章后四节,并就有关思想进行讨论。 二、总结《老子》的论述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讲解文章后四节 第四节就意思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前一层进一步举例说明事物的相对存在与相反动向,后面一层则着重于说明圣人因此产生的处世态度。 拓展: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谈谈你对于“福祸相倚”的理解及所得到的启示。 北叟,塞上叟也。其马亡入胡中,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数月,其马引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叟曰:“何知非祸?”及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堕而折髀,人皆吊之。叟曰:“何知非福?”居一年,胡夷大入,丁壮皆战死者十九,其子独以跛之故,子父相保。 材料所引的是著名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它形象而具体地表现了老子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可以相互转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盲目乐观,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乐极生悲;而当处在逆境时,也不能灰心丧气,同样要有对未来的预见性与信心,积极奋斗。面对变化莫测的世界与万物,最好的态度就是平和、内敛,淡泊。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割:伤。刿:刺伤,割伤。肆:放纵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泮:融解,消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慎:谨慎;如:象。 第五节所说的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它包含两层:其一,大起于小,质变来自于量变,所以从反面讲,要防微杜渐,要防患于未然;从做事的正面讲,就要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古人说的“不扫一屋,
5.4眼睛和眼镜教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及矫正视力的方法。(重难点)
2、通过学习眼睛和照相机的对比,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增加保护眼睛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课内探究:
探究
一、眼睛(近点、远点)
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做 和。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正常眼睛的近点大约距眼睛 处。眼睛观察近处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易疲劳的距离叫,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大约为 cm。探究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折光能力太,或者眼球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______,达到视网膜时已经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需要佩戴__________来矫正。
巩固练习:
1、图1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2、近视眼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的办法()
A.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矫正的办法是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 B.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矫正的办法是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 C.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矫正的办法是戴合适度数的凸透镜 D.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矫正的办法是戴合适度数的凹透镜
探究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即会聚在视网膜_____),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需要佩戴_________来矫正。
巩固练习:
3、用老花镜的镜片看近处书上的字,看到的像是 的、的;
A
B
图1
C
D 若用它看远处的树,适当移动镜片直至看到清晰的像,则看到的像是 的、的。
探究
四、眼镜的度数
请仔细阅读本科70页“科学世界”栏目
(1)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折光本领越大。
(2)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用 表示,即
(3)平时说的眼睛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它的焦距是1m。
(4)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巩固练习:
5、+300度的眼镜片是 镜片,焦度是,焦距是;-300度的眼镜片是 镜片,焦度是,焦距是。
课堂反思:你对你的眼睛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1、正常眼睛的远点在,近点大约距眼睛 处,明视距离大约为 cm。
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折光能力太,或者眼球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______,需要佩戴__________来矫正。
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折光能力太____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_____,需要佩戴_________来矫正。
当堂检测:
1、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如图所示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A.远视眼,凸透镜 B.远视眼,凹透镜 C.近视眼,凸透镜 D.近视眼,凹透镜
2、对于远视眼患者而言,近处物体成像的位置和应采取的矫正方式是()A.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 B.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C.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 D.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
3、下列有关凸透镜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的视力 C.凸透镜所成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
D.凸透镜所成的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图10-
1显微镜和望远镜
学习目标: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1-73页: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
,靠近眼睛的是
,物体通过物镜成、的 像(相当于
的镜头);物镜成的像经过目镜再成 的 像(相当于)。经两次成像就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物体了。
2、望远镜:望远镜是由
和
两组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 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用来把物镜成的像
。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的较大,是为了。
显微镜的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________,能成一个
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能成一个
像,经过两次放大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
望远镜的原理: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个
的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的像。
例2: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实像
B.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
C.所有望远镜的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越
,人对物体看的越清晰。
物体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决定视角的大小。物体越
,离眼越
,视角越大。
例3:小明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逐渐靠近镜子时,由于像相对于他的眼睛所成的视角逐渐
,所以产生一种“像在变大”的错觉,其实所成的像的大小
,因为平面镜成 的像。
例4: 小明观察远近不同和高矮不同的两根竹竿,眼睛感到最高的是()A.15m远1.7m高的 B.15m远1.5m高的 C.10m远1.7m高的 D.10m远1.5m高的
当堂训练: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叫做目镜,叫做物镜。物镜所成的像是
、的实像,它离目镜的距离在。
2、望远镜中被观察物体到物镜的距离远大于
,成的像到目镜的距离。
3、做透镜成像实验时,烛焰的像在屏幕的下边缘处,如果不改变烛焰及屏幕的位置,而打算移动透镜使像移到屏幕的中央,应将透镜向
移。
4、显微镜最下端反光镜的作用是()
A.反射载物片上物体发出的光
B.反射由目镜处射来的光
C.反射由物镜中射来的光
D.反射光源发出的光使其会聚在被观测物体上
5、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越近,其视角()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6、观察细胞等微小物体要用__________,观察远处的物体和天体的运动要用________。
7、显微镜和望远镜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大都是由______组_________组成,并且大都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镜。
8、为了得到更加清晰的天体照片,可把天文望远镜安置在________外,以避免_______的干扰。
9、显微镜的反光镜用的是()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10、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镜有发散作用,目镜有会聚作用
B.物镜有会聚作用,目镜有发散作用
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深层反思 篇7
教案与导学案有本质区别。教案作为讲授方案, 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 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导学案是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活动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及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活动案例, 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 侧重于学生“会学”。从内容指向而言, 二者有很多的不同。
实事求是地说, 导学案教学让语文教学出现了方向性问题!
1.简单化教学, 严重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力。
导学案教学,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 过多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这一语文基本能力的的培养, 从而也使得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力和语文教学力在逐渐下降。
有一节公开课: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师的导学案中设计了如下主体教学环节 (设计四个问题进行文本学习) :1.“获得教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经典的意义是什么?3.阅读经典的方法是什么?4.阅读经典后效果如何?从教学过程看, 四个问题逐一抛出, 学生到文本中的对应段落逐一寻找问题答案, 教学过程很顺利, 教学完成很流畅。但略加思考, 却不难发现一个大问题:文本解读仅限于表层文字的信息寻找和提取吗?这节语文课教学目标仅定位于段落内容的整合和概括吗?
对语文而言, 文本学习是一种增量和扩量教学, 而不是缩量和简单教学。从教师实施教学而言, 这种导学案只能是一种粗疏和大概的教学内容, 是一种教参内容的整合和提取, 然后以问题进行呈现和教学。这种导学案教学满足于文本内容的概括与信息的提取, 止步于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
教学需要改革, 教学形式需要创新, 但如果效力于教学的异样形式而非实际内容, 那么, 语文课也许会上得越来越好看, 但学生的收获却只能越来越少,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日渐削弱。
2.公式化教学, 导致语文教师千人一面。
有一节公开课: 《想北平》。教师依据导学案组织如下教学:文章抒发了什么情感 (思念北平) ?写了北平的什么 (动中有静, 布置匀调, 物产丰富, 接近自然) ?任意找出你喜欢的一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就此结束。
这种课较为多见:在没有读顺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只是简单地预设几个问题作为主体教学内容, 而且教学内容满足于文本表层简单化信息的梳理;教学组织只是用一种机械的问答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扁平化泛语文教学, 因为教学内容呈平面排列, 没有立体感, 没有教学内容的逐层推进和深入。而设计的问题局限于文章表层内容的概括分析, 没有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价值, 没有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没有感动和感悟。这种教学是一种简单化教学, 是一种负能量教学。
语文教学专家曹勇军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一门手艺, 有一种辛劳寂寞中磨砺出来的灵巧和扎实。而这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导学案教学, 总不免让人担心, 语文这门精巧的手艺还能守得住吗?真正的手艺是拒绝机械的复制的, 但现实情况却是, 这门手艺因导学案教学的大量推行已经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业生产方式替代。
语文教学的成功来自教师自己的文本阅读和阅读发现。一位优秀教师能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使其教学更接近理想的课程追求。语文, 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丰富经历、社会的独特认识、情感的个体体验、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万别的, 语文课, 教师应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进行教学提炼, 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而导学案教学, 使得语文与阅读、与语言赏析、与感动感悟渐行渐远!
3.问题化教学, 致使语言学习这一语文本务渐行渐远。
语文教学专家韩军的“新语文教育”理念中强调“重文写白”, 即回归语文教育“文化”之本。韩军认为,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 积累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语汇, 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人在少年语言敏感期, 诵读大量古诗文, 用文言奠基, 用白话表达, 则文字极易纯粹, 典雅, 凝练, 传神。不仅如此, 他还呼唤回归语文教育的“文字”之本。韩军认为, 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语文课首要是上成文字课, 语文老师首要是文字师。若关注精神, 也须由文字引发, 由文字贯穿, 终落脚于文字, 即“着意于精神, 着力于文字”。
教育专家王尚文坚持语文教学要强调“语文意识”:应关注它到底是怎么说的, 即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关注“怎么说”, 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要关注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 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 辨辨它的色彩, 掂掂它的分量, 摸摸它的“体温”, 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 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 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
以这两位语文专家的教学理念来反观语文导学案教学。导学案注重以问题的设计和预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不可否认, 问题探讨是语文教学比较理想的策略之一, 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深入研习文本, 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 问题探讨重在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要求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 而不是寻找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学习成长的过程, 教师要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发挥教学作用。导学案教学抛弃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教学。
语文是“语+文”, 语文学习是从语言开始的。语文教学中语言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在语言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通过语言活动整体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 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主要是品味语言;三是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主要是以写为主, 也可以说为主。而导学案教学一个很大的弊端是让学生和文本中的语言越来越远。因为语文的导学案教学, 以预设的问题为教学内容, 预设的问题多以内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认识为主, 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文本的内容概括提取为达成目标。这种教学, 注重整体感知, 不注重细节品析;注重宏观概括, 不注重微观探究;注重语言表达的内容认知, 不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体验;注重问题的结论, 不注重结论探讨的过程。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在语言的内容指向上作思考, 而不是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分析能力去揣摩体悟。这种教学也是一种泛语文教学!
如有老师讲到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大多都是把教学主题内容预设为:分析对比运用并概括作者为什么要“我心归去”。很少有能让学生去品味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如第6段,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 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 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第8段:“我当然知道,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 我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 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即使有老师教学时注意了这两处语句的理解, 也是局限在让学生泛泛地概括理解这些语句表达了“虽对故乡的失望, 但这是源自内心的挚爱, 因为挚爱, 所以对现状失望, 这种来自内心的失望真能滴血”, 而不是带领引导学生去体验“酥骨、悲剧般、绿得能融化、浮粪四溢、拥挤不堪”等词语的含义、连用意象的用意和排比句应用的突出效果。
而且导学案中的预设问题很少有“真问题”, 很难有“好问题”。导学案的问题设计要考虑文本学习的覆盖面, 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问题为首选, 这就很难对文本细部和具体语言现象进行设问和揣摩;考虑到导入和当堂训练, 一节课只有不到30分钟文本学习时间, 学生哪有时间走入文本?
不仅如此, 问题化教学还导致了语文的习题化教学和考试化教学。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在《警惕语文教学的考试化倾向》一文中认为, 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 最突出的就是教学的考试化模式。以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设置许多问题, 课堂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因教师设置的问题不会超越各种教辅、教参和网络教案, 学生依据教辅基本回答无误。对此,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委黄厚江老师也曾经指出:如今的语文在被萎缩。很多语文课堂, 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 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 只剩下一个目的———考试。教什么, 学什么, 都紧盯着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 考什么就学什么。语文, 本来应该是最有趣的学科, 本来是有着丰富价值的学科, 现在也只剩下考试。有人公然说:理科教学要习题化, 语文教学要理科化。于是, 语文教学也就成了做题目。于是, 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内涵, 严重萎缩;语文教学的方式, 严重变态。
浅谈语文导学案教学 篇8
[关键词]:导学案 语文教学 策略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导学案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它在优化教学现状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桎梏着教学的发展。如何使导学案教学变得更为有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导学案及导学案的实践价值
(一)导学案
关于什么是“导学案”,百度百科上指出:“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不同于单方面教师使用的教案,导学案不仅为教师的“教”,更是关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对于导学案,更全面的定义应为:导学案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编制、合作探讨完成,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自学的纸质学习方案。
(二)导学案的实践价值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导学案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其实践价值表现如下:
第一,学习目标明确。导学案明确出示学习目标,不论学生学习基础强还是弱,都能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完成或靠近学习目标。
第二,学习方法明确。导学案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的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相关要求自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语文自学方法,提高语文自学能力的过程。
第三,学习任务明确。围绕学习目标,导学案上明确出示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自觉达成学习目标。这能确保学生规范有序地进行语文自学。
二、当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得与失
(一)当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得”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师教,学生学,课下作业巩固,倘若学生没在课下预习,那么在教师开课的那一刻,就意味着学生在“被动的”学,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语文导学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现行常见的导学案,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通常都有学习目、课前预习、课堂研习、课后延伸及拓展阅读等几部分,而在课前预习中又包括字词注音、问题思考、资料链接等内容。除了复习所学、积累认知外,探究追问成为课后学生学习的又一方向。这样的学习模式,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不仅转“被动学习“为“主动”,使学生的自学意识凸显,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得不说是有益的尝试。
(二)当今语文导学案教学的“失”
语文导学案带给我们无限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概念的混淆。部分教师没有弄清导学案的真正含义,把它和学案等概念混为一谈,导致导学案的设定混乱,未有成效,甚至引起语文教学整体的问题。
其次,从教育理念角度看,目前导学案教学偏离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的平等关系。尽管导学案出现的初衷是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由于很多作为编写者的教师编写前不考察实情,不与学生交流,导致导学案的内容完全由教师预设,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无形中又回到了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
三、语文导学案的设计策略
(一)导学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
针对前文提到的导学案内容完全由教师预设,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的情况,我认为导学案应以学习目标为前提,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向导来设置,如:教师在编写前应与学生们探讨交流,哪里是学生们不懂的,哪里是可以简单阐述的,这都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指导,不应该只是教师的主观臆断。
(二)导学案的设计要突出人文性
导学案的设计应突出人文性,让学生“乐于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觉着自己就是设计者,是在解决自己的问题,思考自己的问题,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同时,导学案的设计要条理分明,“主线”清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敢于自行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导学案的设计要涉及课外阅读
设计导学案时,应涉及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渗透到各环節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摄取量。如:课前收集写作背景、作者资料,推荐相关精彩阅读等。如此推进大阅读,让学生在40分钟里把大量信息进行过滤、吸收、内化。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必定能日趋提高,语文的积累量也会相当可观。
(四)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分层教学
每个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性格、学习基础和智力能力都会有一定差异。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分层教学,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在具体的设计上,却不可直接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可以设置一些选择性的任务来让学生选择完成,难度由低到高,完成越多为小组得分越多,这样既有分层设置,又不失掉了学生面子,还不失鼓励,可谓一举三得。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往往需要去打磨,导学案教学也一样,要真正使导学案的运用变得高效,每位教师都应在导学案设计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注意导学案设计的策略,并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引领课堂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2]张鹏举编著.颜振遥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 孟凡军.高中语文导学案教学的深层反思[J].教研天地.2014.11
[4]王颖喆:导学案: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评价与反思 [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
【语文活动5 教学案】推荐阅读:
语文活动教学05-14
专题活动语文教学07-22
小学语文活动式教学05-18
语文教学自主活动06-03
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09-30
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10-25
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总结05-20
语文实践活动课教学10-02
语文教学交流活动记录10-24
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模板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