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

2024-07-06

建议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通用2篇)

建议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 篇1

建议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

从教初一开始,我就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试题的训练。主要方法是每学完部分重要课文,就自行设计一些由学生自由发挥谈感言的题目。比如,如果你是主人公,你会怎样做,为什么;或者,通过学习本文,并结合所知,试评价一下陶渊明其人;再如,试评析《我儿子一家》和《吾家有女初长成》两篇文章在构思或内容上的异同等等。考虑到答题的难度,有时需要查找资料,如果要求当天完成,部分同学可能会敷衍了事,效果一定不佳。所以这样的作业我通常都是在周五布置,然后通过认真批改,选择优秀的作业,做成幻灯片,作为在学生面前常说的参考答案公开评讲。这样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竟能写出“参考答案”来,那种羡慕也就自然转化为了动力。所以,两年下来,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喜爱倍至,敢于说真话,表真情的越来越多,这着实令我感到欣慰。

近年来,由于中考考查更多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我自认为学生到了初三大可不必担心。然而,真正的初三开始,我却发现,学生们开始变的越来越迷茫了。原来,开放性试题一旦挂上了分数的外衣也就有些变了味道。有些题,同样要求答到一点给一分,这样就又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还有些虽然答案为“略”但却给做卷者和改卷者提出了诸多不便。

关于灵活题型的优点,这里不再多说。本文想单就身边见过的试题谈一下部分开放性试题存在的不足之处,希望能引起语文教学研究者,尤其是出题者的注意。

语文教学一直在强调在“活”字上下工夫,让题目灵活起来,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究竟要不要为“活”字下个定义,做个限定呢?要知道一旦缺少了限定,那么,五花八门的不科学题目(尤指未能经过专家反复斟酌的各类试卷和练习题)就会层出不穷。这些试题的产生将会对教师产生误导,对教学产生误导,进而是对学生产生严重误导。科学的题目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一点就透,学生受益非常。而不科学的题目则会让人越学越摸不着头脑,用一句流行语说,就是“后果很严重”。

1.出题者金蝉脱壳

我们总认为出题者的语文水平应该更高一筹,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长远的目光。正如优秀的网球选手,不仅能发球还能准确地预测出球反弹来的方向。然而,有些出题者的能力却着实让人担心。知识水平够不够我们先暂且不提,却只说是他发球的功夫一流,有勇气有胆识,但是却没有接球的意识。一发完球就会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只为追求时髦而出一些让人毫无办法把握的所谓开放性试题。

比如,在求购的北京英才苑网提供的一份语文试卷中,说明文《汉字也可以治病》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文章最后一句说:“还有其他一些想法和研究,我们期待着这些研究成果。不知看到这样一道试题的读者,你们能想到什么?根据汉字的特点,你希望是哪些研究成果?请说出两种。”

该文中所言,即汉字使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均衡协作,有助于“失语症”的治愈。亲爱的读者,我们暂且不去看学生们会怎样答,先考考自己吧,不知各位要怎么答,不知出题者你会答吗?给别人挖的陷阱,你敢保证自己不会掉进去吗?或许你挖出陷阱之后根本没有细想自己真的碰上要怎么办,而是扛着铁锨一溜烟地跑掉。总之,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题目让人不知所措。出题者或许是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入手,鼓励他们大胆思考,敢于想象。但是,这却给阅卷老师带来了迷惑。天马行空的答案,能否与汉语的特点联系在一起?什么叫对,什么叫错?面对学生的答案,谁敢说哪种想象是正确合理的,哪种是胡说八道的?谁能是未卜先知的神仙啊!

2.阅卷老师执笔难下

对于有些开放性试题,比如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什么启示,或请结合身边实际,谈谈你的感受等等。语文教师还有能力做出相应的评分,比如内容科学准确,阐明的道理正确不偏激,语言表达流畅,结合自身事例是否真实可信等等。

语文答案尤其是语言表述类的答案,通常是要分出个等级来的,比如请用语言为我们描述出歌曲《弯弯的.月亮》中所展示的图景(3分)。用语言来描述图画,当然是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以,阅卷老师会进行分值上的合理分配,即语言平淡,能点出重要物景的给一分;具有一定意识的语言修饰,但仍不够形象的,给两分;语言优美,重点突出,描述具有层次感的给3分。看起来这样的分数配备比较合理,也就是教师们经常说的“给分有据,扣分有理”。

但是有些题目却是超出了语文教学的范围,让语文老师感到力不从心,“执笔难下”。比如,在我市中招模拟试卷(四)中有这样一道考题: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比较“爱神”星与月亮的区别。

出题者本意或许是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专业性强,一旦本着科学性答案来改卷,那麻烦可就出来了。或许有些同学在天文方面了解很多,能将二者从体积到运转速度,从物体构造到所含化学物质……做真实的比较异同。那么对于改卷老师而言,为了检验其正确与否就有必要请教地理老师了。而且最好是在改卷时身边有地理老师相伴(五花八门的答案太多)。当然,有些人会说,语文教师是要求知识面要广的。没错!但是知识面广不代表什么都必须了解的那么透彻和专业啊。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在这方面真的了解很多的话,那么这题目无疑就是考老师的了。试想,在改卷过程中,面对每一份答案这位语文教师或许都要通过咨询地理老师或者网络搜索才能确定正误,等全年级的试卷改完,这位语文教师也差不多可以成为半个月球研究专家啦。但是,了解了这些,对学生,对语文教师,对语文考试来说,意义有多大呢?

再比如,我市的中招一摸考试中有这样一题:王林同学参加一个环保知识竞赛节目,主持人问:减少塑料袋带来的环境污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请设计出两个无害新包装。王林的求助电话问到你,你怎样帮他回答?(注:以上题目的参考答案都是只写着:略)

第一问还好答,根据原文《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内容就可以回答。但是第二问的设计题就显得出题者考虑不周了。什么叫做无害新包装?是要求学生答出现今世界上没有出现而可以设想出的吗?(又是一道考察想象力,开拓思维的题目)那要怎样去区分学生究竟是糊编烂造的答案,还是精心思考的答案呢?如果这次我回答可以生产出一种由氟氢化碳构造而成的包装用品,这次,你语文老师是不是该离开地理老师到化学老师那里去咨询咨询,究竟有没有氟氢化碳这样一种物质了呢?如果有,它是否是有害物质?然后语文教师再判断正误。接下来,这样出大力气改出的卷子,答案的正确与否究竟对语文考试来说能有多大的意义,能提高孩子们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出题者究竟有没有考虑过该题的自身价值和意义呢?实际上,依我看,这些题目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倒不如说是考察老师来的贴切。

3.还有些题目本身存在争议

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是存在争议的,这本身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一首诗,一篇文章的理解都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本身是一件好事,体现了人们思想的开放,思维的活跃。但是在考试卷的出题当中,就应该避免在客观题上出现答案有争议的题目。但是这样的题却又是的确存在的。这种对某一问题的争议在资深的语文教师中间还争论的喋喋不休,却又要来搅浑学生本来就不够清晰的知识,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啊。

比如,在我市中招一摸考试的默写古诗文中有这样一题:范仲淹《渔家傲》一词中,抒发守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见这个答案是根据当册教参的提示得出来的。因为教参在对这首词的赏析中是这么说的:“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本身的分析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这首词中抒发守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句子只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搜索整首词,难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不正确吗?其实,这正如我们说“语文试卷中的题目要科学合理有意义”,但是不代表反过来说,“题目科学合理有意义的只有语文试题”。很明显,上面举出的这个例子就是试题本身的不科学不合理。

另外再补充提到一个问题──关于“言之成理即可”。

最近几年,语文教师们总是会在试卷的参考答案上见到这样的提示:“言之成理即可”。这种要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有谁想到这样的原则要求,它的执行力却是比较差的。人们常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答案言之成理便是自然之理。

可是设想一下,改这道题的老师如果恰恰是“公”,那么学生的“婆”理不知还能不能过关了。这理呀,有时就象辩题一样,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时,它就会有对与错之分。而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个对错的结合体。马克思不还说看待事物要辨证的嘛。可是这一旦出现在试卷上就热闹了。

这种学生有学生对的道理,老师有老师认为不对的道理时,这个分究竟该不该给呢,试卷发下来,“婆”老师改A生的答案是对,“公”老师改B生类似的答案就是错,面对这样两份试卷,作为任课的语文教师将会如何地自圆其说呢──看来接下来可就要看教师演讲和说服的功力如何了。

可是有的老师说,我可不糊弄学生,我会告诉他们实话,告诉他们同一个答案因为理解的不同可能会有分歧,产生改卷当中的不统一现象。但是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每次考试,他们哪里能够预测什么样的老师会改他们的卷子,以此来避免与改卷老师的分歧呢,你总不能告诉他们,──没有办法,一切听天由命吧。

的确,开放性试题固然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语文灵活多样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答题欲望。但是,很明显,一些不当的所谓“开放性”试题,不但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阶梯,反而是他们学习中的绊脚石。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学习上的绊脚石竟然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费劲心思设置的,这不可不说是教学环节上的一大笑事。实际上,只要考试是由分数这样的细节来评价,而不是进行总体的ABC等级来划分,那么开放性试题是很难做到真正开放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还是禁不住呼吁:这样的所谓“开放”性试题还是不要再让它们太“开放”啦!

建议给开放性试题降降温 篇2

一、开放性化学试题案例分析

一般开放性化学试题包括几种类型,考查基础知识的有理论开放型、元素化合物知识开放型、有机开放型、实验开放型、计算开放型;从题的形式种类看,有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过程开放型、策略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等;从解题的方法看,有回忆型、类比型、代入型、归纳型、假定型、综合型等。

1. 考试内容的开放性

近几年来,高考化学的考试内容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如下题所示:

根据近几年来相关新闻的报道,我国的一些大中型城市相继出现了一些大雾和沙尘暴天气,致使航班停飞,高速公路关闭,并因此出现了一些交通事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雾是属于哪一种分散体?( )

(A)胶体 (B) 溶液 (C) 悬浊液 (D) 乳浊液

(2)1952年,国外某城市的一次大雾,大气中SO2的含量高达3.8mg/m3。这种气体对人体最大的危害是( )。

(A)神经系统 (B) 呼吸系统

(C) 泌尿系统 (D)循环系统

2. 结论开放型

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3)略,(4)请你设计1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实验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

(5)登山运动员常用氢化钙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 。

分析:在第四问中可以先让两种物质分别与干燥的空气进行反应,并将气体通入到无水硫酸铜固体中,反应产生变蓝现象的为氢化钙,而没有产生明显现象的为钙。同样还可以分别取少量置于液氨中,会使液氨变蓝的是钙,无现象的是氢化钙。

在第五问中,氢化钙和氢气相比,氢化钙是固体,携带方便,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最重要的是混入空气或遇火不易爆炸,较安全。

从这两问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运用自己的思维逻辑想出答案,不唯一,这样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思维方式。

3. 综合开放型

为测试一铁片中铁元素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提出下面两种方案并进行了实验(以下数据为多次平行实验测定结果的平均值):

方法一:将A(10克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测得生成氢气的体积是580mL(标况下);

方法二:将A(10克铁片)完全溶解于过量稀硫酸中,将反应后的溶液用0.02000mol/L的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达到终点时消耗了25.00mL高锰酸钾溶液。

(4)若排除实验仪器和操作的影响因素,试对上述两种方案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做出判断和分析。

1.方案一_______(填“准确”“不准确”“不一定准确”),理由是________;

2.方案二_______(填“准确”“不准确”“不一定准确”),理由是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综合的知识。以测定铁片中铁元素含量的实验为题材要求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合理评价,就需要学生懂得其反应原理,同时对其进行归纳、对比、评价,找出实验误差最小的那一组。这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知识基础,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来解答问题。

二、开放性化学试题优点和作用

开放性化学试题的推出,是为了应广大社会对真正人才的需求。因为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合格的标志,我们不能读死书。

所以开放性化学试题与实际相接轨,设置的问题也很开放,并且答案不唯一,可以充分地展开合理的思维,来书写答案。这样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作用就是可以有利于考察学生们分析探究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真正人才的养成。

三、开放性化学试题教学建议

1. 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地去引导学生们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适时的提问和类比,让学生们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思考,探索和推理。

同时教师应该留意化学教材中一些开放性的素材,引导学生们运用发散思维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题训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

2. 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学生能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是化学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开展有效化学教学的内在前提,也是促使学生化学知识形成和人格丰满的根本条件。

开放性化学试题给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让学生解答和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的是顺利构建化学知识框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们的观点和想法,提倡他们去创新,鼓励其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问题。

3.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实验素材教给学生自己去实验和感受,去摸索和探究。必须是自行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原理、用品、操作过程、结果分析、注意事项等),可以是一个小组共同实验,最后交一份实验报告,教师在最后进行评判。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应该注重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很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对书本上实验的改编,因此学生们复习时应认真逐一的研读课本上的实验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这样才可以在紧张的考试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题。

上一篇:已完成工作量月报表下一篇:红莲冰心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