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试题

2024-09-17

开放试题(精选12篇)

开放试题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 对人才结构的要求出现新的趋势,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最瞩目的标志, 更多地引入开放性试题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谓开放性试题, 最大的命题特点就基于“开放”二字, 从题型的设计、内容的选定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其开放程度是多样的、多层面的, 并具有多创性。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 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并以此为前提, 注意物理学科各部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 通过对一些典型问题和情景的分析、诱导, 让学生掌握处理综合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下面对物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予以归类分析。

1.诗词赏析题

这类试题融入了民族的文化, 把物理知识同诗词结合起来, 把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 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物理知识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由于经常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鉴赏诗词及写作风格、特点, 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1:“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

D.分子在不断地无规则运动

解析:诗人在远处就闻到了梅花的淡淡香味, 这是因为梅花香气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引起世人嗅觉。扩散现象说明,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是D。

例2: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鬃毛衰”中的“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的是 ()

A.音调B.音色C.响度D.方言、土话

解析:离开家乡多年, 乡音未改, 这里的“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呢? 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响度与振幅有关,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频率和振幅是随时可以改变的, 所以“乡音无改”主要是指没有改变的是音色。答案是B。

2.信息迁移题

信息迁移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 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 信息迁移题着重培养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以及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阅读下面的短文, 要求从中找出5个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和句子, 并分别将涉及的物理知识填入下表空格内。

烟花三月, “两堤花柳全依水, 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瘦西湖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芍药、杜鹃与琼花争奇斗艳, 散发出沁人的芳香。儿童们在自己的乐园里尽情嬉戏, 有的在蹦床上弹跳, 有的沿滑梯滑下, 有的驾驶碰碰车左撞右碰……妙趣横生, 一旁观看孩子玩耍的父母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纷纷举起照相机拍下这美好的一刻。站在钓鱼台上, 只见清澈的湖水中鱼儿游得正欢。向西看, 约200m处, 古老的玉亭桥与白塔倒映在水中, 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只只脚踏游船在平静的湖面上, 击起阵阵涟漪。夜幕降临, 园中万灯齐放, 流光溢彩。“轰、轰、轰”各式礼花被送上夜空, 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解析:本题类似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理解题。特点:一是解题指向不明确也不具体, 只知道文中含有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或句子, 但在哪一处却没有明显告知;二是本题可视为信息给予题, 着重考查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文和物理学科素质。

例4:五月的某天, 小丽来到石燕湖观看龙舟大赛。一进门, 她看到石燕湖绿树环绕, 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倒映着飘扬的彩旗和欢呼的人群, 湖中停放着一艘艘蓄势待发的龙舟。随着发令员一声枪响, 参赛运动员一个个奋力向后划桨, 龙舟就像一条条奔腾的巨龙, 在湖面上疾驶向前, 岸上的景物从运动员眼前迅速向后掠过, 湖岸上传来一阵阵欢呼声和喝彩声……

上面的描述中有许多物理现象, 请你从中举出两例, 并说出它们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解析:这是一组龙舟赛运动的场面, 同学们可能都见过。既然是运动, 肯定与力和运动的知识有关;因为有湖有水, 会涉及光的反射和折射、浮力的知识;因为是比赛, 有人发令也有人喝彩, 与声学知识有关。

3.学科渗透题

学科渗透题主要突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试题内容至少是两门学科的综合, 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有机渗透、交叉、融合,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使学生能够真正在各个学科之间体验到学科之间不同的思想思维方式的碰撞, 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5:如图所示, 一密闭容器内放着一盆鲜活的绿色植物, 它的右边放着一烧杯清水, 清水内悬浮着一塑料小球, 现将该容器放在一黑暗处, 问过数天后, 小球的重力势能将会 ()

A.增加B.减小C.不变D.无法判断

解析:此题是与生物知识相联系的题目。由于绿色植物在黑暗处只进行呼吸作用, 产生CO2, 因此容器内CO2浓度增大, CO2气体将不断溶于水, 使水的密度增大, 浮力也随之增大, 小球上浮, 重力势能增加。答案是A。

例6:一位同学在做如图所示的试验过程中, 闭合开关后, 用滴管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渐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下列图像能表示电磁铁磁性强弱随氢氧化钡溶液质量变化关系的是 ()

解析:此题是与化学知识密切联系的题目。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渐滴入氢氧化钡溶液,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和水, 烧杯中导电的离子逐渐减少, 溶液的导电性能逐渐减弱, 电磁铁磁性随之逐渐减弱, 如果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 烧杯中没有了导电离子, 电路没有电流通过, 则电磁铁没有磁性。随着过多的氢氧化钡溶液的加入, 溶液中导电离子逐渐增多, 电流逐渐增大, 导致电磁铁磁性增强。答案是C。

4.情境创设题

将物理情境置于一定的背景下, 这个背景就是试题的问题情境。近年来的试题所涉及的问题情境都来自生活、生产、科技、环境、能源、经济等实际问题, 使问题情境与问题提出有机结合, 学生在问题情境下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学会关注和思考,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和综合能力。

例7:2010年7月, 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南海成功下潜3759m, 并通过机械手在海底插上中国国旗, 这标志我国已成为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潜入水下经过一段时间调试后匀速下潜, 在匀速下潜过程中, 它的动能________, 受到的浮力_________。在插旗过程中, 国旗相对于海底是________ (填“运动”或“静止”) 的。若“蛟龙号”能到达设计的深潜目标7000m处, 则它受到海水的压强是_______Pa。 (g取10N/kg, ρ海水=1.03×10 3 kg/m 3 )

解析:潜水艇匀速下潜, 质量不变, 速度不变, 故动能的大小也不变;潜水艇下潜的过程, 排开水的体积不变, 根据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ρ液gV排, 故受到的浮力也不变;在插旗过程中, 潜水艇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故国旗相对于海底是运动的;潜水艇下潜到7000m深处时, 受到的海水压强P=ρ液gh=1.03×10 3 kg/m 3×10N/kg×7000m=7.21×10 7 Pa。答案为:不变、不变、运动、7.21×10 7。

例8:我国第一批赴亚丁湾海域护航的海军舰队已圆满完成护航任务胜利凯旋。在我国自主建造的旗舰“武汉号”上, 装备有我国最新研制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仪, 它可以通过与导航卫星“北斗二号”互相传递信息, 确定舰艇的准确位置, 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 为舰艇准确导航, 还可以让舰艇上的官兵通过可视电话与祖国亲人互致问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导航仪与导航卫星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B.导航仪上的移动电话是通过电流来传递信息的

C.导航卫星发射的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导航卫星发射的电磁波比光的传播速度慢

解析:A.卫星通信使用的就是电磁波, 正确;B.移动电话使用的是无线电波, 不是电流, 错误;C.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错误;D.光是一种电磁波, 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 错误。答案是A。

5.实验探究题

实验试题的创新, 一般就是对所学的基本实验, 从实验原理、仪器器材使用、方法步骤、数据处理等环节的某一或某几个进行变通与创新, 使实验变得更加简便、精确、时尚, 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9:小明想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是否有关”。他找来薄铁片、烧杯和水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铁片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铁片下沉至杯底;

步骤二将铁片弯成“碗状”再放入水中, 它漂浮在水面上。

(1) 通过分析可知 , 第一次铁片受到的浮力______第二次铁片受到的浮力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

(2) 小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形状有关。小明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是:他只关注了铁片%%的改变, 忽视了________对浮力大小的影响。

解析: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实验中, 铁片两次的浮沉状态不同, 但铁片的重力始终不变, 铁片下沉时, 浮力小于重力;铁片漂浮时, 浮力等于重力。因此, 第一次受到的浮力小于第二次受到的浮力;在两次实验中, 铁片形状改变后, 直接影响其所受浮力的真正原因, 是铁片的排水体积在第二次中增大了, 所以, 小明的结论是错误的。答案为:小于;铁片排开水的体积。

开放试题 篇2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

一、在全球气候问题凸显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倡导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要求:请你就低碳经济的目的、意义、内涵、实现方法或者你身边的低碳经济等等,任何一个方面,写成一篇报告、心得或者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形式,如有照片、报刊等图文资料可附在试题后面。(10分)

高考语文开放性试题解读 篇3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顺应这些要求,近年来,各套高考语文试卷都增加了开放性试题的分值,加大了考查力度。因此,对开放性试题的解读成为了摆动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开放性试题的限制性因素和教学中的应对方法等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题型,力图对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开放性试题试题特点限制因素应对方法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顺应社会重视人才人文素养的形势。逐步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开放性试题的设置就是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开放性试题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开放性试题大多出现在阅读(包括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和语言运用题中。本文试图通过解读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来探索教学中的应对方法。

先看几道高考试题:

例题一:[2008年北京卷第21题]公元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举世震惊。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请为下面一幅图片配写几句话,抒发你的真挚感情。

例题二:[2008年湖北卷第21题]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己写出。请续写后两个。

例题三:[2004年浙江卷第16题第2小题]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两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以上三例试题的设问都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无论是为图片配写几句话还是续写电影脚本抑或是就词的表达内容谈看法,考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多角度答题,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考查内容的广泛性。如例题二,考生答题时首先必须构建诗歌意境,其次要感知主人公的心灵世界,第三要合理想象出符合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动作、神态,最后必须用简明连贯的语言加以表达。此题综合考查了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答案设置的多元化。与设问的开放性相对应,开放性试题的参考答案也呈现多元趋势。如例题三,参考答案设置了三种,考生无论就哪一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4)考查考生思维的多向性。回答开放性试题,考生必须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和回答问题,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还必须运用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思维方法才能圆满答题。

二、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非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查内容的广泛性,也绝非毫无拘束地信马由缰:答案设置的多元化,更不是毫无限制地为所欲为:开放性试题在开放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限制性因素,两者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此前提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是戴善镣铐在舞蹈。弄清开放性试题中包含的限定性因素,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意义。

(1)材料的确定性对考生思维的限制。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进行开放性思维,但思维过程受制于材料(文本)。如例题二,试题材料——诗歌——已经限定,考生答题时就必须仔细品味诗句,在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思维,任何超出诗句的想象思维都是无本之木。

(2)教材理论对答案多元化的限制。开放性试题的多元化答案中的“每一元”都力求做到与教材理论相联结。如例题三,答案中的三种理解都没有脱离教材理论:无论是“平林笼烟”、“寒山凝碧”,还是“宿鸟归巢”、“长亭短亭”,都是撩人情感引发思念之景,此时到底是谁思念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考生是否熟知教材中常见的诗歌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正因为这种限制,开放性试题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3)考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对思维多向性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受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等限制,这必将影响考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发挥。

三、应对开放性试题的方法

(1)夯实基础,提高考生语文素养。诚然,开放性试题重在考查能力,但一切能力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通过狠抓基础来提高考生认识能力、文化品位、才情秉性等。只有固本才能自强,才能在答题时厚积薄发。

(2)训练思维,培养考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开放性试题的解答更需要培养考生多向、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是培养考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创新意识,避免答题时缩手缩脚,答案平平庸庸。

(3)关注生活,提高考生感悟能力。“生活语文一相逢,便胜却题海无数。”开放性试题大多与生活紧密相关,很多试题要求考生联系自身作答,因此对生活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

(4)辩证客观,既要大胆解读又不做偏颇之解。无论题目怎么开放,都有其限定性。考生必须找准限制信息,客观答题,切不可走极端。

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探究 篇4

高考地理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考试说明规定:命题除重视新材料、新背景的创设与运用, 鼓励学生 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外, 还应针对高考命题的新特点, 多关注生活和学习中一些现象的探究和开放性试题的研究。

一、开放性试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以角色假设的方式设计规划图, 如农业模式、交通、城市规划图等。

2.设计野外考察并写研究性的报告, 如考察地质、植被、土壤、地貌、街道的变化等。

3.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方法设计等。

4.进行地理现象观测, 如分析天气图、卫星云图等。

5.设计小实验验证地理原理和现象, 如热力环流、海陆热力差异等。

6.设计简易方案测出当地的地理数据, 如太阳高度角、气温、降水量等, 并绘制平面图。

7.学会画示意图, 并说明相关地理原理或规律。

8.举例说明 某 一 地 理 原 理 或 规 律 的 表 现形式。

二、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思路

开放性试题一般围绕某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目的。其基本思路如下。

三、开放性试题的常见类型

1.成因探究。

如:分析环渤海地区内河航运不够发达的自然原因。

2.方案的设计。

如:江西某地区计划在丘陵某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 试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 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3.实验原理的分析与探究。

如:在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 底部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 (有导线延伸到柜外) 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 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 (如下图所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 可以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 以上实验 要验证的 地理原理是______。

(2)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 纸片A、B分别向______ (填“左”或“右”) 偏。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释这一现象, 并举出这种运动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两个实例。

4.方案的论证。

如:“要看谁家富, 数数门前树”, 这是在西亚的卡塔尔流传的一句话, 其是否正确?请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常见探究问题

1.自然地理探究点。

(1) 与地球运动规律相关的研究课题:1收集证明地球自转存在的证据;2利用手表与日影推测某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差, 并测算当地经度;3观察天然河流的水流对河道两岸的冲刷情况;4在某一地点连续记录日出、日落的时间, 分析本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5利用简单工具与仪器, 每隔一周测量一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6根据某地冬季日照情况测算当地住宅楼的理想间距。

(2) 与大气运动规律相关的研究课题:1设计效果明显的“热力环流”小实验;2在旷野借用随身物品估测当时、当地的风力和风向;3搜集相关资料或连续观测风向, 推测季风气候影响下冬夏季风交替变化情况, 或推测当地最大风频或最小风频的风向, 制作风频玫瑰图;4根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形势图, 预报冷锋或暖锋影响下的天气, 高压或低压控制下的天气;5调查或搜集资料, 撰写气候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科学小论文, 如房屋的式样与气候的关系, 生产方式与气候的关系, 饮食习惯与气候的关系, 交通运输方式与气候的关系等;6搜集气候资料, 绘制气温曲线或降水量柱状图。

(3) 与水、地壳运动及自然带分布规律相关的研究课题:1实地考察某地主要陆地水体类型及其补给水源、补给特点和时空调节措施, 探究其成因;2实地考察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 探究其主要成因;3实地考察某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撰写考察报告;4搜集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照片, 举办展览, 并总结各地景观的特点;5分析某地陆地环境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人文地理探究点。

(1) 调查某地农业生产活动, 了解本地农事时间表, 分析该地 农业发展 所需条件 或投入因素。

(2) 参观某地大型工业园区, 并选择当地某工厂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区位因素及区位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3) 调查影响某地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如地形、河流、气候、交通、经济条件等) , 评价各区位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 通过资料了解某地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数量变化, 测算并评价城市化水平、速度及其与经济的关系。

(5) 考察某地城市道路网, 分析其优缺点、主要交通问题, 并提出改进设想或方案。

(6) 考察某地资源的情况, 分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的设想或方案。

(7) 调查某地经济部门, 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区域地理探究点。

(1) 通过相关材料比较重要国家或地区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差异, 掌握分析研究该差异的方法和过程。

如: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2) 阅读有关资料, 分析重要区域的经济部门, 以及各部门间的联系及其成因。

如:荷兰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主, 油气开采和化工、机械设备、食品工业为其三大主导工业部门, 该区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试用你所学地理知识对上述工业特点的成因分别给予合理解释。

(3) 根据某地河流的水文特点及其成因, 了解河流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1分析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并分析不同区域形成洪涝灾害的共同原因。2为缓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4) 调查某地农业发展的条件, 分析该地农业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理化建议。

(5) 调查某国家的政治地位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五、开放性试题举例

(2008年高考上海地理卷) 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 抬头面视伞面内侧, 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 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1.红墨水在伞面上流动的轨迹为

A.先偏右后偏左B.向右偏转

C.先偏左后偏右D.向左偏转

2.该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未模拟出越过赤道后的地转偏向现象2没能模拟出纬向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3未模拟出高纬向低纬运动的地转偏向现象4伞面转动与地球自转的实际差别很大

A.1 2 4 B.2 3 4

C.1 3 4 D.1 2 3

3.下列 地 理 现 象 中, 与 地 转 偏 向 力 有 关的是

1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2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3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4秘鲁寒流在流动中呈离岸的趋势

A.1 2 B. 3 4

C.1 3 D.2 4

模拟某一天气系统: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 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 (代表暖空气) 与蓝色冷盐水 (代表冷空气) 。

4.在向 上 抽 出 隔 板 后 的 数 秒 内, 冷 暖 水之间

A.出现水平交界面, 蓝色水在上

B.出现水平交界面, 红色水在上

C.出现倾斜交界面, 蓝色水在上

D.出现倾斜交界面, 红色水在上

5.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锋

C.高气压D.低气压

6.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2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3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4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A.1 2 3 B.2 3 4

C.1 3 4 D.1 2 4

7.上海市是我国 历年调入 能源最多 的地区, 如果你是市长, 你认为解决该市能源供应紧张的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B2.A3.D4.D5.B6.A

7.【评分标准】如果考生能够答出1北煤南运、2西气东输、3西电东送、4建造核电站这四个要点, 那么这一题的答案就已经是较为完整的了。但如果该题在高考中作为一道内涵丰富的论述题存在, 那么这样的解答显然是不够的。考生还应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论述。另外, 考生还可以从上海市的实际出发, 从发展高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去考虑, 尽可能多地写出答案要点, 如利用上海靠近海洋的优势利用潮汐能发电、从海水中分离出氢作为燃料、提倡节约能源、加强宣传教育、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等。

奇瑞汽车开放式笔试题 篇5

。 关于对企业的理解,可以从企业的岗位描述和背景资料中寻找灵感和阐述的角度,需要注意的是阐述的条理性。阐述的角度可以包括行业地位、业务模式、成长潜力、竞争优势、人才构成、企业文化等等。建议在进行概括性描述的.基础上选取 2-3 个角度详细分析,用实际的数据和信息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从而向对方证明做过充分的调研和准备。 回答问题的第二部分,求职者可以选择 2-3 个个人的竞争优势,每个优势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证明。对企业和岗位的理解就是‚在这样的企业工作可以让我的几个优势得到最大的体现与发挥或者‚有机会为企业贡献最大的价值,与企业共同成长。当然求职者选择的优势必须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匹配,也要与第一部分的分析有所呼应。 2.在暑期 2 个月实习生活中,你希望奇瑞汽车能给你带来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切忌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只描述自己的预期和职业机会, 这道问题的回答思路与上一道类似:求职者个人的竞争优势包括 2-3 个方面,每个优势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证明。而通过这份实习希望收获的就是一个能使自己的两个优势得到最大体现与发挥的机会。在优势和事例的选择上应该与上一道问题保持差异,不要使用相同的素材。 在优势明确的基础上,可以从企业的岗位描述和背景介绍中发掘素材,向对方证明你期望在一家优秀(必须向企业证明它是优秀的)的企业中工作与成长,通过实习提升自己,了解企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如果提及职业生涯,必须是在通信行业。回答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做到人岗匹配,你的期望与企业提供的岗位需要完全一致。 3.在暑期 2 个月实习生活和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您觉得能为奇瑞汽车做些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适当参考上一题的思路,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回答。

教你如何做开放性试题 篇6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境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问,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要正确解答这道题目,应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理清试题的内容组织结构;二是理清试题的问题组织结构;三是理清第(3)问的解题思路。

首先,围绕“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与发展”这一主题。试题选取的材料“中外皆有”,既有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又有英国E.E.里奇等主编的《剑桥欧洲经济史》和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内容。选用的材料新颖、典型,形成了直观的对比效应。

其次,在试题设置的问题中,第(1)、(2)问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说明问题,第(3)问“分析论证资本主义萌芽的前提问题”则要求考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观点。很显然,试题的问题组织结构是一个从“说明问题”到“论证观点”的层层递进、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并没有提供第(3)问的具体参考答案,而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这一开放性的设问,难倒了众多考生。其实如果我们能对相关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理清了解题思路,选择我们较为熟悉的某一观点,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展开论证,解题也不困难。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理清第(3)问的解题思路:“历史前提”是什么?恩格斯有关“历史前提”的观点是什么?怎样认识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1)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

(3)观点1:市场的发展是历史前提,市场的需求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

论证:英国正是由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了工业革命,机械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特征。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力极低、重农抑商政策等限制了国内市场,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从而使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所以,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观点2: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前提……

观点3:资本积累是历史前提……

观点4:……

开放性的试题大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材料的新颖性”、“观点的多样性”、“问题的选择性”、“考查功能的全面性”。基于以上认识,结合上面的典型试题,在今后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提升历史思维及创新能力并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1以教材为依托,在探究中领悟和反思历史。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层面上,否则一旦遇到“新材料”、“新情境”的试题就会束手无策。因为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可能完全从书本上照搬和拼凑,而是需要将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和升华,在解题时对历史情境整体把握,充分利用中外历史相关联的史实,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

2加强自主学习,以新的主题建构中外史专题框架。

譬如以文明的多样性,整合古代中外史专题;以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整合近现代中外史专题等。以人民版教材为例,必修第一册教材可以构建成四个主题的专题:“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不同的治国方式”、“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及其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动及其制度建设”、“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必修第二册教材可以构建成四个主题的专题:“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影响”、“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必修第三册教材可以构建成三个主题的专题:“中外思想史”、“中外科技史”、“中外文学艺术史”。

当我们通过联系和比较建立了新的主题知识框架后,还要注意把握三个环节,即要在了解专题现象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巩固考点知识;要在联系和比较的基础上总结专题现象的特点;要在梳理与其他专题现象关系的基础上认识其原因和影响。

3激发认知冲突,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同样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会有不同的结论,这样我们学到的就不只是知识,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人民版教材必修第二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例,如果我们调整一下复习思路,就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1)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原因的认识:

【材料】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点拔:可以试着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角度来看原因。

(2)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影响的认识:

【材料】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學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问题:“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点拔:可以试着从观点与立场关系的角度来看结果。

(3)对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不同认识:

【材料】右图为菲律宾马克坦岛上的一组纪念物。远处的是麦哲伦神坛公园,近处的是杀死麦哲伦的当地首长拉普拉普的雕像。

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菲律宾马克坦岛上的一组纪念物”的?

安徽中考开放性试题探讨 篇7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产生是从生产、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其突出的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在这样一门学科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最令人信服的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在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理科在试卷中应增加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开放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潮流和学生今后进一步物理学习的需要,同时也给我们的物理教学带来了挑战。笔者有幸参加了近两年的安徽省中考阅卷,发现考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开放性试题,作为一种新的题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教学,那么学生就没有实现学习方式变革,因而在新的题型、新的评价方式面前,学生普遍得分较低,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开放性试题的类型

开放性试题就是削减对问题的限制,使问题的条件设置,解题策略及结论分析呈多元化,多维性,使问题的处理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类好题型。开放性试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讨论题、信息题、模糊题。开放性试题分为:

1.条件开放性试题其未知的要素是假设,条件不足或多余,如:02年中考第3题: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只要求写出一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现象),”这是考察学生想象能力的好题。03年中考第4题:“质量为60kg的中学生从教学楼的一楼登上二楼,他做的功约为______J。”在这题中,学生要对教学楼的高度有一个假设,当然这个假设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符,这类题型有助与学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习惯,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节。

2.策略开放性试题其未知的要素是推理,如:02年中考第28题:“滑动摩擦力在研究相关物体运动情况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探究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有关。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请你从以下器材中选出部分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对此进行检验。

器材:a.斜面、b.带钩的正方体木块、c.带钩的长方体木块、d.表面平整的长木版、e.几条毛巾、f.直尺、g.弹簧秤、h.硬纸板”这样的题目不仅考察了传统意义上学生审题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实验仪器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还考察了学生对干扰因素的排除,控制变量法的掌握,探究精神的培养,是中考中见到的不可多得的好开放性试题。

3.情境开放性试题物理问题背景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丰富,如:“02年中考第13题,图示为电工常用的钢丝钳,请你指出其中的物理知识。”

这类题目将物理问题背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一些与物理有关的场景渗透在实际的场景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进而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03年中考第26题:“今年3月下旬,香港淘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署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淘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泄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没有存满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上述事件的原因做出简要的分析。”学生可以把所学的连通器的知识、分子运动的知识运用于这样全新的物理情景之中。

4.结论开放性试题其未知的要素是判断,如:03年中考第5题,“你做过“火花放电”实验吗?请列举一个与“火花放电”原理相同的现象。”学生针对这一原理可以填写不同的现象,这样的题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克服了思维定式,避免思维僵化单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开放性试题设计、教学策略

开放性问题是一个探索性问题,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所学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方法马上就能回答,物理问题的开放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墨守旧的教学传统,必然行不通,因此我们的教学需要改革。同时教师还应当调动一切主、客观因素,为开放性物理问题的教学铺平道路。

教师设计开放性试题的原则:

1.符合客观实际原则,物理开放性试题的情境往往是真实的,其数据也往往是实际问题中的真实数据,不能脱离实际,胡编乱造。如小王家新买了一台冰箱,上面标有“1.2kW/24h”但小王同学想知道电冰箱实际工作时的功率,请写出需要的仪器、要测量的物理量、步骤。如改成不切实际的数值如1.2kW/h则可能闹出笑话。

2.开放性原则,这是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决定的,开放性试题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立意,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考察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考思维,考能力”这一素质教育观的命题导向。

3.发展性、展示性原则,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把学生难倒。要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这样的试题中都有所收获,在完成开放性试题中都获得锻炼,进而提高能力和素质。

揭开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神秘面纱 篇8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 开放探究型试题已经成为高考的“新宠”, 也是考生在高考中最容易失分的题型, 这类试题在考查考生能力方面非常有效, 成为高考命题的最佳走向.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类试题, 现总结如下.

一、开放探究型试题的题型特点

所谓开放型试题是指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或者条件不唯一或者解题方法多种多样的试题.所谓探究型试题是指给定一定的问题情境、研究目的, 根据所学知识,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是对已设计好的方案进行探究、数据分析、评价等, 最后得出恰当结论的试题.这两种题型合二为一, 就成为开放探究型试题, 开放探究型试题具有问题情境新颖、解题策略灵活、答案多样、考查能力深度较大等特点.

二、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应对策略

1.夯实“双基”, 没有扎实的“双基”, 难结“开放探究”之果;2.循序渐进地探究一些开放型试题, 不要去死记答案, 而是要分析思考的方向;3.平时解答开放型试题可开卷进行, 寻找更多的可能答案, 并对这些答案进行比较分析、优化组合, 找出最佳答案;4.通过对不同的开放探究型试题的分析, 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 总结出解答这一类试题的最佳方法.

三、开放探究型试题题型分析

1.条件开放型

这类试题给出了部分条件, 要求学生深入认识题中的内部联系, 分析或筛选能得到正确结论的各种条件,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归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解答时, 应利用所学基础知识, 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维发散, 列举可能的条件, 依据题意找到最佳的答案.

例1 现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 A能分别与B、C、D结合生成甲、乙、丙三种化合物, C和D结合生成化合物丁.B、C两种元素的单质和甲、乙、丙、丁四种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又知化合物甲、乙、丙分子中均含有10个质子, 且甲可以腐蚀玻璃.试回答:

(1) 根据以上条件确定A、B、C、D四种元素中的三种, 不能被确定的第四种元素是 (填写下列选项的序号) __

①A ②B ③C ④D

(2) 试选择一个条件, 来确定第四种元素.你选择的条件是__ (填写下列选项的序号) , 以此推断这四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 丁可能是__.

①化合物甲与丙、乙与丙均能够发生反应

②化合物甲、乙、丙都是无色物质.其中只有甲有刺激性气味

③通常情况下乙和丁不发生反应, 若将乙、丁、C单质混合, 立即发生化合反应

④单质C和化合物丁不能共存

解析: (1) 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的化合物有CH4、H2O、NH3、HF, 其中可以腐蚀玻璃的是HF, 而与这些化合物反应生成HF的单质只能是F2, 由此可推断甲为HF, 乙为H2O, B、C元素的单质是F2、O2, 易得出A为H、B为F、C为O, CH4、NH3都能与O2反应生成水, 因此丙不能确定, 从而D元素也不能确定.

(2) 这一问体现了开放性, 通过物质间的反应说明满足①③④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时, 丙都为NH3, 则D为N;满足②条件时丙都为CH4, 则D为C.

答案: (1) ④

(2) ② (或①或③或④) B>C>D>A CO2 (或NO) .

2.结论开放型

解答此类试题应充分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 不能一见是开放性试题, 条件限制少就匆忙下结论.较多的实验方案设计也属于答案开放性的试题, 在设计时, 应注意实验目的、实验所给的仪器、实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等.

例2 H2燃烧时除了生成水以外, 还可以生成少量的H2O2, 但一般条件下很难得到H2O2.如果将H2燃烧时产生的火焰用冰块冷却, 就可检验出有极少量的H2O2生成.实验前, 用两只蒸发皿盛好冰 (用蒸馏水冷凝而成) , 做对比实验如下:

Ⅰ 一只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使冰块慢慢熔化成液体, 再加入0.1 mol/L的KI—淀粉试液, 不显蓝色.

Ⅱ 用调节好的氢气火焰对着另一只蒸发皿中的冰块加热, 熔化成液体后, 加入0.1 mol/L的KI—淀粉试液, 立即显蓝色.试回答:

(1) 为什么一般条件下很难得到H2O2?__.

(2) 为什么要做对比实验?__.

(3) 为了增强实验效果, 且能迅速检验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是H2O2, 在不另加任何试剂和用品的情况下, 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实验最好?__.

(4) 实验Ⅱ中, 检验熔化后的液体中含有H2O2的其他试剂可以是__.

解析: (1) H2O2不稳定, 加热条件下易分解, 故在加热时, 检验不到它的存在.

(2) 做对比实验目的是排除冰块熔化后所得的液体也能使KI—淀粉试液变蓝的可能.

(3) 由于生成H2O2的量很少, 且易挥发与分解, 故应立即检验, 所以可先加入KI—淀粉试液, 再点燃H2对着蒸发皿中的冰块加热, 生成的H2O2遇到KI—淀粉试液立即显蓝色.

(4) 由于H2O2既具有氧化性, 又具有还原性, 可利用其氧化性检验, 如利用可溶性亚铁盐 (氯化亚铁与KSCN混合液、硫酸亚铁与KSCN混合液等) ;同样也可利用其还原性检验, 如利用酸性KMnO4溶液检验等.

答案: (1) H2O2不稳定, 遇热易分解

(2) 排除冰块熔化后所得的液体也能使KI—淀粉试液变蓝的可能

(3) 在蒸发皿中先加入KI—淀粉试液, 再点燃H2对着蒸发皿中的冰块加热

(4) 氯化亚铁与KSCN混合液 (或硫酸亚铁与KSCN混合液或酸性KMnO4溶液) .

3.实验探究型

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程序为:分析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设计或分析实验方案→评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数据分析处理→简要作答.探究性实验题是中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类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试题,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对问题解答过程的探究性和答案的开放性.

例3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Fe3+与SO32-之间发生怎样的反应, 提出了两种可能:

一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二是发生双水解反应:

为了证明是哪一种反应发生, 同学们设计并实施了下列实验, 请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Ⅰ:学生选择的实验用品:Na2SO3浓溶液、BaCl2稀溶液、稀盐酸;试管若干、胶头滴管若干.从选择的药品分析, 学生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__.

实验Ⅱ:取5 mL FeCl3浓溶液于试管中, 逐滴加入Na2SO3浓溶液, 观察到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 无气泡产生, 无沉淀生成, 继续加入Na2SO3浓溶液至过量, 溶液颜色加深, 最终变为红褐色.这种红褐色“液体”是__.向红褐色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将溶液分成两等份, 其中一份加入KSCN溶液, 溶液变成血红色;另一份中加入BaCl2稀溶液, 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产生血红色现象的离子方程式是__.

实验Ⅲ:换用稀释的FeCl3和Na2SO3溶液重复实验Ⅱ, 与实验Ⅱ产生的现象完全相同.由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__.若在FeCl3浓溶液中加入Na2CO3浓溶液, 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并产生无色气体,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从形式上看, Na2CO3和Na2SO3相似, 但是从上述实验中可以看到, 两者的水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差别很大,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①__:②__.

解析:BaCl2是硫酸根的检验试剂, 亚硫酸钠易被氧化, 而实验中需要纯的亚硫酸钠, 故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Na2SO3浓溶液是否变质;红褐色液体应是Fe (OH) 3胶体, 稀盐酸是电解质, 加入Fe (OH) 3胶体中, 胶体发生聚沉, 生成Fe (OH) 3沉淀, 盐酸过量沉淀又溶解;有胶体生成说明铁离子发生了水解, 加BaCl2稀溶液有沉淀生成, 说明有硫酸根生成, 亚硫酸钠被氧化, 说明Fe3+与SO32-之间同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双水解反应.Na2CO3与Na2SO3相比, CO32-没有还原性, 所以与Fe3+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但CO32-比SO32-的水解能力强, 所以在FeCl3浓溶液中加入Na2CO3浓溶液, 观察到红褐色沉淀并产生无色气体.

答案:实验Ⅰ:检验Na2SO3浓溶液是否被氧化变质

实验Ⅱ:Fe (OH) 3胶体 先产生红褐色沉淀, 后沉淀逐渐溶解, 溶液变为黄色, 有气泡产生

Fe3++3SCN-=Fe (SCN) 3

实验Ⅲ:Fe3+与SO32-之间同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双水解反应

①SO32-有较强的还原性, 而CO32-没有 ②CO32-比SO32-的水解能力强

4.综合探究型

开放探究型试题的答案一般都比较灵活, 遇到这样的题目一定不要手足无措, 要冷静思考, 仔细琢磨题设的数据、图象、流程等, 从不同的角度发散联想, 并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 得出比较科学的答案.平时练习可以多角度探究, 多得不同的答案, 但高考时, 只需想道一个方面, 得到一种答案, 只要科学合理就可以了.

例4 下面是关于硫化氢的部分文献资料: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资料中“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这一记载十分感兴趣, 为了探究其原因, 他们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H2S气体溶于蒸馏水制成氢硫酸饱和溶液, 在空气中放置1~2天未见浑浊现象.用相同浓度的碘水去滴定氢硫酸溶液测其浓度.图2所示为两只烧杯中氢硫酸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情况.

实验二:密闭存放的氢硫酸, 每天定时取1 mL氢硫酸, 用相同浓度的碘水滴定, 图3所示为氢硫酸浓度随放置天数变化的情况.

实验三:在饱和氢硫酸溶液中以极慢的速度通入空气 (1~2个气泡/min) , 数小时未见变浑浊的现象, 如图4.

实验四:盛满试剂瓶, 密闭存放的饱和氢硫酸溶液隔2~3天观察, 直到略显浑浊.当把满瓶的氢硫酸倒扣在培养皿中观察2~3天, 在溶液略显浑浊的同时, 瓶底仅聚集有少量的气泡, 随着时间的增加, 这种气泡也略有增多 (大) , 浑浊也更明显些, 如图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一 (见图2) 中, 氢硫酸的浓度随时问变化而减小的主要因素是__.

(2)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 碘水与氢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两个实验中准确判断碘水与氢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设计实验方案, 使实验者准确掌握所加碘水恰好与氢硫酸完全反应:__.

(3) “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中, 出现浑浊现象是由于生成了__的缘故.

(4) 该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三说明他们认为“氢硫酸长期存放会浑浊”的假设原因之一是 (用文字说明) __.此实验中通入空气的速度很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

(5) 实验四的实验现象说明“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__.为进一步证实上述原因的准确性, 你认为还应做哪些实验 (只需用文字简单说明实验设想, 不需要回答实际步骤和设计实验方案) __.

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的原因, 并从四个方面进行命题.

(1) 实验一将氢硫酸饱和溶液在空气中放置1~2天, 由资料中的信息可知氢硫酸的浓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的主要因素是H2S的挥发.

(2) 碘水与氢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I2=2HI+S↓;要保证所加碘水恰好与氢硫酸完全反应, 可以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当溶液恰好呈蓝色时, 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3) 由信息可知“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中, 出现浑浊现象是由于生成了S的缘故.

(4) 由图4可知, 设计实验三的目的是证明“氢硫酸长期存放会浑浊”的假设原因之一是氢硫酸被空气氧化生成S;通入空气的速度很慢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因通入空气过快而使H2S大量挥发而影响实验结果.

(5) 由图5可知, “氢硫酸长期存放会变浑浊”的主要原因可能是H2S自身分解;因为H2S=H2+S, 所以可以通过确认生成气体是氢气来进一步证实上述原因的准确性.

答案: (1) H2S的挥发

(2) H2S+O2=2HI+S↓

向氢硫酸中加入淀粉溶液, 滴加碘水到溶液呈蓝色

(3) S

(4) 氢硫酸被空气氧化 防止因通入空气过快而使H2S大量挥发

(5) H2S自身分解 确认生成气体是氢气

对开放性物理试题的探讨 篇9

一、需要重视的方面

(一) 仔细审题, 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

求解开放性物理试题, 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对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能够细致、灵活地运用。其中, 仔细审题, 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这就需要抓住题目中的重点字句进行分析、推理、比较、联想, 结合概念、规律、现象、状态、情景、图形或图像等方面加以全面理解, 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 揣摩明白出题人的意图, 继而确定自己做什么, 怎么做。

(二) 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建立和形成的过程和方法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 学生要深层次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在观察中学习, 在实验室中理解, 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 建立物理概念, 形成物理规律, 领悟蕴含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必靠搞题海、套题型等单纯机械的记忆方式解决物理问题。

(三) 重视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

开放性试题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 降低了计算的难度。试题逐年呈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切实体现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 突出人文性, 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 强调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加强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和实验能力的考查, 引导学生重视探究能力和科学实验方法的应用。正因为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把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条定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让物理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是清晰可见的, 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同时还要重视每一个物理实验, 手把手指导学生把物理实验做好, 实验做完后, 还要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实验报告,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 提高他们设计实验, 运用实验来验证物理规律的基本技能, 学会用观察、实验的途径来获得物理知识的方法。

二、应用举例

(一) 题设条件开放型试题

其特点是条件多余或隐含, 求解问题不指名明。面对这类条件不唯一、不给出、不确定的试题, 基本的解题思路是从题设条件入手, 变换角度, 创设情境, 使解题过程呈现开放性。

举例: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放有一些简单的器材:小石块、橡皮、一端削尖的铅笔、一张硬纸片、橡皮泥, 请利用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器材, 设计出三个不同的力学实验。

分析:本题把学习中常用的文具物品作为实验器材, 允许从中选取适当的器材, 设计实验来研究或说明相关的物理问题。一般地, 解答这一类题目要注意一个问题, 只要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选择的器材是越少越好, 所用的实验原理和过程是越简单越好。

解答:

实验1:用力捏橡皮泥, 能观察到橡皮泥发生形变, 以此实验可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之一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

实验2:两手指同时用力压一端削尖的铅笔的两端, 能观察到压铅笔尖端的手指凹下的深度大, 以此实验可以验证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 (接触面的面积越小,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

实验3:将小石块放在硬纸片上, 迅速抽动硬纸片, 能观察到小石块并未随着硬纸片的移动而移动, 而是呆在原地不动, 以此实验可以验证物体具有惯性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

(二) 解题方法开放型试题

其特点是解答方式不统一, 方法多样化, 实际上就是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举例:现有两个小杯子, 分别盛有浓盐水和纯净水, 要求不能品尝, 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自选实验器材, 或用自己制作的器材, 设计出三种不同的方法将它们区分开来, 并充分说明理由。

分析:比较液体的密度, 不一定需要测出它们密度值的大小, 可以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加以讨论, 而比较质量和体积就必须运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

方法1:将密度计 (或自制密度计) 分别放入浓盐水和纯净水中, 由读数 (或浸入深度) 测出 (或判断) 液体的密度, 密度大的就是浓盐水。理由是浓盐水的密度大于纯净水, 读数大 (或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 自制密度计在密度大的液体中浸入得较浅) 。

方法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量杯, 分别量取体积相同的浓盐水和纯净水, 用天平逐一称出它们连同烧杯的总质量, 总质量大的就是浓盐水, 因为浓盐水的密度大于纯净水, 在体积相同时, 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方法3:将U形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插入浓盐水和纯净水相同深度处, 压强计示数较大的是浓盐水, 理由是液体内部的压强在gh一定时, 密度愈大, 压强愈大。

(三) 待求结论开放型试题

其特点是结论不唯一, 答案形式多样化。

举例:请利用一瓶矿泉水, 设计出三个不同的物理实验。

分析:本题一定要把所举实例的物理实质说清楚, 另外, 不能因为所给出的实验器材很简单, 就忍不住自作主张增加器材, 这样做是不符合题意的, 是零分, 所以审题一定要仔细。

解答:

实验1:将矿泉水瓶用力抛出去, 瓶离开手后能继续向前飞, 这表明物体具有惯性。

实验2:用手捏矿泉水瓶, 瓶子会发生形变, 表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浅议初中政治开放性试题的解答 篇10

1 开放题的类型

初中政治开放性试题, 是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经常有“结合材料”、“结合实际”“结合案例”、“谈谈启示”、“提些合理化的建议”、“请你拟一个提纲”、“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等要求, 这就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思维空间, 他的材料比较通俗、活泼、清新, 其内容、形式、来源不拘一格, 从文字、图片、数据到报刊、杂志、互联网的消息被大量采用,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总归起来有以下几种内容:

1.1 漫画分析

此类试题是近年来各省市政治学科中考常见的命题方式, 通过设置一幅或几幅漫画提供相关信息, 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去分析, 从中考发现问题, 提示规律, 从而归纳正确的结论。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1.2 列举分析

此类试题是近年来政治学科中考卷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 通常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教材知识与社会实际或时政热点有机结合, 运用发散思维方式, 从多角度、多层次整合知识, 组织答案。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着重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演绎知识的能力。

1.3 观点评析

此类试题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为背景, 结合材料中提出的观点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它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1.4 建议对策

此类试题是近年来政治学科题型的创新。其基本形式呈现一种社会问题,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这一社会现实问题。它的突出特点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开放题的能力

2.1 教学以育人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把培

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判断、评价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就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添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 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学生养成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就是说, 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 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 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 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 唯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 才能培养出学生的新思路。

2.2 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是科学性与灵活性

的统一, 试题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化而非惟一性, 其实质是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民主和平等历来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 思想敏锐, 兴趣广泛, 参与意识强烈, 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更重要的是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 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尤为强烈,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若不体现民主平等的气氛, 还使用过去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散思维很可能就被扼杀了。因此, 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改变, 民主平等也就提到日程上来。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下, 努力寻求师生平等互动, 学生会无拘无束, 各抒已见, 畅所欲言,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 按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得出可能不同却都正确合理的答案。同学们就会博览众长, 收到显而易见的效果。

2.3 提供多种范例, 从模仿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思维方法的渗透, 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等思维方法, 给学生示范、指导, 其中针对性练习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维武器。发散思维的培养, 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 在经过无数次的模仿和训练以后才能形成。我这里所说的模仿是模仿别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模仿别人看问题的思维方向。模仿多了, 自然会工多手熟, 慢慢的就会踏上自我发展的阶段。谈到模仿, 就必须有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某些疑难问题的回答可以提供多种典型的答案,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其发散思维。

3 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开放题的技巧

开放题, 严格地讲一般不属于单独的题型, 这里把它单独拿出来主要是因为这类题目学生往往不好把握。开放题, 从题目本身看有几大特点:一是情境设置多样性;二是设问参与开放性;三是答案多元性。针对以上特点, 解答开放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3.1 对问题的理解。

开放性试题的情景材料是比较典型和严谨的, 而问题设计又是紧扣材料开展的。因此, 对问题理解是解答好开放性试题很重要的一步。一般情况下, 开放性试题所反映的时代热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是密切与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材料就没有问题, 所设问题必然要体现材料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它们是一种因果的逻辑关系。问题是教材内容的个别体现形式, 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体现, 也是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论证过程。所以, 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运用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来解决。

3.2 分清层次。

开放性试题的识记能力的考查内容它不是简单意义上原知识内容的记忆和再现, 而是结合材料内容对考查知识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补充的内容。理解能力的基本内容要求结合材料并紧扣教材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活动能力考查内容则要求结合考生的实际, 提出自我教育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行动和措施。

3.3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开放性试题的问题设置不是“空隙来风”, 而是巧妙地与教材相关内容紧密相关的。因此, 找准问题与教材知识的楔入点, 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步。一是要抓住问题与教材的所有楔入点, 要具体全面, 做到胸有成竹。二是要抓住问题与教材的最佳楔入点, 要先主后宾, 做到主次分明。

3.4 注意质量, 反复训练

无论是平时的教学, 还是进入全面复习阶段, 教师自己必须在给学生布置习题之前, 自己先行演练、研究, 并从中精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试题交给学生, 要珍惜学生宝贵的时间。政治习题的解题往往书写量也比较大, 有时不同的习题会用到同一个知识点, 而且当思考过程完成后, 有时的书写就成为一种简单重复。为此, 要求学生在看的过程中, 发现解题规律, 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在讲解习题时, 再给以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教会他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有许多新的题型如措施建议类、启示类、原因类、设计活动类等, 学生往往思维不够严密, 或缺乏创意,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将同类题型归类强化, 反复训练, 使学生“熟能生巧”, 掌握解答同类型题的一般方法和窍门。这同样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 要通过多种途径抓住问题与教材的联系, 进行有条不紊的论证, 圆满地完成开放性试题的解答。

开放性试题及备考教学策略探讨 篇11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征

“开放”是相对“封闭”而言的,传统试题的条件完备,解题策略单一,结论唯一,这类试题常称为封闭性试题。与此相反,那些条件不确定,解答方法不唯一,答案形式多样化的试题,则称之为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基本特征有:

题目条件不确定;解题策略无限制;结论、答案不唯一。

二、开放性试题的类型

1.条件开放型

这类试题的给定条件要么多余,要么需要学生补充,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条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例1】 (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

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

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解析:第VIIIA族的元素一般不参加反应,其他7个主族都有可能成为置换反应中的单质。题目的限制条件是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学生只要从原子序数小于20的元素中选出6个不同主族的元素即可,由于满足题目要求条件的元素多了,答案也就有了多种组合。

单质分属IIA和IVA的反应是:2Mg+CO2点燃2MgO+C;单质分属IA和IIIA的反应是:2Al+6HCl=2AlCl3+3H2↑;单质分属VA和VIA的反应是:4NH3+3O2点燃2N2+6H2O;单质分属VIA和VIIA的反应是:2F2+2H2O=4HF+O2。只要写出其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即可。

2.策略开放型

这种类型的考题要求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题设信息,寻找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在思维上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例2】 (2002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I)大气压对许多物理实验和化学实验有着重要影响。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如果只提供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解析:由于题目没有对操作方法作出任何限制,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掌握的情况和思维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或用酒精灯等将烧瓶捂热(加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3.结论开放型

这类试题由于给定的条件不明确,其结论呈现多样性,只要理由与结论一致即可。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严密性。

【例3】 (2006年高考江苏卷)稀薄燃烧是指汽油在较大空/燃比(空气与燃油气的体积比)条件下的燃烧。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稀薄燃烧技术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稀薄燃烧时,常用的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不能有效地将NOX转化为N2。不同空/燃比时汽车尾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1)稀薄燃烧技术除能节约能源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填一项)。排放到大气中的NOX会导致酸雨、 等环境问题(填一项)。

(2)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探究不同催化剂对NH3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若控制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在催化反应器中装载不同的催化剂,将经催化反应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滴有酚酞的稀硫酸溶液(溶液的体积、浓度均相同)。为比较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需要测量并记录的数据是 。

(3)若某一催化剂能同时催化NH3等还原性气体与NOX的反应。将该催化剂分别用于催化还原含等物质的量NOX的两种气体:①纯NO气体,②汽车尾气。消耗的物质的量较多的可能是 (填字母),原因是

A.①B.②C.都有可能

解析:本题(3)问是个结论开放性试题。第一种可能,汽车尾气中,除含NO外,还含有一定的CO和碳氢化合物等还原性气体,因此减少了NH3的消耗,故选A;第二种可能,汽车尾气中,除含NO外,还含有一定的NO2,由于等物质的量的NO2消耗的NH3多于NO,因此,增加了NH3的消耗,故选B;第三种可能,汽车尾气中既含有CO、碳氢化合物,又含有NO2,由于二者相对含量不定,因此可能导致消耗NH3增多或减少,故选C。

4.综合开放型

这类试题只给出一定的情境,条件、解题策略与结论全都没有限制,解题策略与结论都呈现极大的开放性。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

【例4】 (2005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已知某纯碱试样中含有NaCl杂质,为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用下图中的装置进行实验。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a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得到试样溶液。

③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bg。

④从分液漏斗滴入6mol•L-1的硫酸,直到不再产生气体时为止。

⑤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⑥再次称量盛有碱石灰的U型管的质量,得到cg。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的操作,直到U型管的质量基本不变,为dg。

请填空和回答问题:

(1)(2)(3)(4)(5)(6)略。

(7)还可以用其他实验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请简述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法。

解析:这是一道设计实验方案的开放性试题。只要实验原理正确,并将具体实验方法叙述清楚即可。可以用以下多种方法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1)沉淀重量分析法:①通过测量CaCl2或BaCl2与Na2CO3反应生成的沉淀的质量,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②通过测量AgNO3与NaCl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③以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代替原题中的碱石灰,通过测量CO2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质量,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2)CO2体积分析法:通过测量反应中生成的CO2的体积,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3)差量分析法:先将样品溶于盐酸,然后蒸发结晶,测出晶体质量,通过测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差量,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4)滴定分析法: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试样,计算出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

三、备考的应对措施

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一些应对措施。

1.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正确、快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保证。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发散与迁移能力、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才能逐步形成学科知识的体系,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本文的例1,在题给条件的限制下,学生写出一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容易,写两个也不难,但要写出三个就难了,没有扎实的化学功底是不行的。在备考中,教师要注意适当降低教学的起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特别要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将思路从单向封闭转向多维开放,鼓励学生敢想敢做,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对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果、多题一解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开放性试题的要求。

3.加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

不少开放性试题是主观命题,学生要想得到高分,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功底和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外,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高考阅卷中常遇到这种情况,从考生解题过程看得出考生是掌握解题的要点的,但因为词不达意而得分低甚至不得分。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首先要规范化学用语,要求学生书写的化学式、电子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甚至反应条件、单位符号等要准确、规范。对于不规范的化学用语不律不给分,以此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其次,要加强文字训练。在考试、练习中,要对学生加强字、词、句的训练,消灭错别字、简化字,讲究语句的准确和精炼,逐步做到词出意到。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新趋势,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它,研究它,这样才能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而提高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小艳.化学开放性试题失分原因及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8(8):53~55.

中考议论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 篇12

以下几种题型是议论文开放性试题中最常见的类型 (以近年来国内一些省份的中考试题为例) , 现做一简要评析, 希望有利于帮助同行掌握语文开放型阅读试题的一些特征, 以利于提高日常教学质量和复习应考效率。

一、知识积累型

考点剖析:此类试题主要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等积累情况, 要求考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及丰厚的知识积累。

考题范例: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相关语段: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 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 终日误终日学”的观点。可见, 在错误中学习, 勇于尝试, 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河北)

试题解析:此题是对作文素材积累和文义理解的考查。答题的关键之一是要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补充的论据要在此论点的统帅之下。关键之二是在语言表达上要由失败到成功。例如, 事实论据可以用“爱迪生在发明电灯过程中,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 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最后才获得了成功”;道理论据可以用“失败是成功之母”。

积累型的试题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如2002年大连卷要求学生根据画线句子:“如此好事, 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 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 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 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写出岳飞的词“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实际上是默写的一种形式。

二、感悟体会型

考点剖析:这类题主要考查对选文的感受、启示、体会等。虽说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但所“成”之“理”应紧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 而且题干中往往有一个必不可少的要求———“联系实际”“结合你自己的经历”, 所以作答时要联系自身、家庭、社会的实际, 切不可泛泛而谈。

考题范例:阅读《白手起家, 不能手无寸铁》, 联系实际, 谈谈你对画线句的感悟。

相关语段:我们常常说, “人可以白手起家, 但不能手无寸铁”。这里的“铁”, 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资本和能耐, 也可以说是你创业的本领。……一个人的成功, 来自于对自己优势的发现, 来自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和投入, 来自于对自己事业的无怨无悔!而这些, 正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人生之“铁”。当你发现培养了自己的手中之“铁”的时候, 等待你去采摘的, 都是人生甘甜的果实。

试题解析:联系相关的语段特别是文章的标题来看, “铁”是用了比喻的说法。本文论述了两层意思, 一是可以“白手起家”, 二是“白手起家”也得有资本 (创业的本领、对事业的专注和投入) 。题目要求的“感悟联想”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答案示例: (1) 这句话让我明白, 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 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 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手中的“铁”, 这样就会采摘到甜美的果实。 (2) 也许你没有运动的天赋, 也许你缺乏艺术的才华, 但是, “天生我才必有用”, 只要不断培养你的优势, 总有一天你会实现你心中的梦想。

三、评析鉴赏型

考点剖析:这类试题开放性程度较高, 往往要求考生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 (写作特点) 做一点评析或鉴赏, 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应当有点创新意识,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好。

考题范例: (2011年广西湛江卷《“湛江情怀”是湛江人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请从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 简析下面的文字语言运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相关语段:事实上, 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外。一个人如果对他工作生活的地方没了兴趣, 没有感情, 总怨怨艾艾, 必定会眼前一无是处, 未来一片灰暗。但是, 作为一个具有“湛江情怀”的湛江人, 不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 还是南飞北下的“外来人”, 他们并不是看不到湛江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他们更看到湛江的美丽环境, 看到湛江的优越条件, 看到湛江的美好前景……在他们的心中, 湛江不是别人的湛江, 而是“我们自己的湛江”!被雷州人亲切地称为“保伯”的退休老干部陈光保, 八十多岁, 靠轮椅代步, 每天还要上风守望着半岛的红土地;1982年大学毕业就离开家乡来到湛江的海大教授李思东, 二十多年一直在湛江从事着“甜蜜的事业”———菠萝品种改良和精细加工研究……他们用自己的双手, 用自己的智慧, 用自己的心, 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湛江, 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他们都有着满腔深厚的湛江情怀。他们是湛江人中最可爱的一群。

试题解析:能对作品作出“评价”, 是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解答这类试题一般有三个要点, 一是要初步把握文中题目所要求的评析点, 如本题目是在“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提出的要求, 二是要抓住评析点在文中的具体语句, 三是要明了这种特点所产生的效果。

上一篇:上海市徐汇区爱菊小学下一篇:转变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