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服务新模式

2024-09-17

转变服务新模式(共12篇)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1

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基地,其价值是通过各种服务方式来体现的。服务模式则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图书、信息资源的融合,以及读者、用户的需求而改变和不断完善的。因此,不断使图书馆由原来的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使其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能力,信息技术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高校图书馆而言,有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实现信息技术现代化更容易一些,因此,高校图书馆将率先垂范,实现服务模式的转变。高校图书馆如何抓住新环境,建立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服务模式,已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1 传统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高校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展开。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逐渐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可以说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封闭式服务

由于传统高校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形成自我封闭的服务体系,这样会使很多文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务模式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上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其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创造舒适的环境,满足于书刊的借还与归纳的服务方式,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1.2 浅层次、密集型文献服务及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是对整体文献进行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工作人员对书刊的采、编、加工以及入库管理,从事的是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所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标准。一个图书馆级别的标准,往往是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为标准。

1.3 落后的服务观念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指导思想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尽可能把书收全整理好,服务设施齐全,营造比较舒适的环境。由于机制、观念、经费、人员和设备的限制,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养成机关办事作风,缺乏主动对读者服务的精神,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意率以及服务效果漠不关心。

1.4 松散的组织结构

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是按文献加工程序来划分的,如:采访部、编目部、流通部等,所提供读者服务的部门是依照文献的类型来设置的,如: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借阅处等。图书馆形成了以馆、部、室的多层组织塔式结构。读者要得到某一学科的文献信息,需要跑几个部门;图书馆的文献不得不通过各个部门的业务加工之后,才能到读者手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每个员工只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并不考虑整个服务过程的效率。也就是说,图书馆各部门是在根据现有的图书馆组织结构赋予其相应的职能,并通过其行为绩效判断其发挥和实现的效应,而不是根据读者的满意度和读者评价。

2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

(1)由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型服务模式发展。多年来,高校图书馆一直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模式,即单纯的师生阅读人群,相对封闭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对外开放,造成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由封闭式管理变为对社会开放,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对社会开放过程中,图书馆除向社会读者发证、扩大期刊借阅范围、面向社会开展文献检索和咨询服务外,有条件的图书馆可在远程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应该认识到这些免费服务项目做得越好,越受读者欢迎,也越促进经营性项目的发展。图书馆应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逐步建立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

(2)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了各种有偿信息服务,已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这样做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提高图书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文献服务模式的转变。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历来都是以文献的收集、存储、著录、检索、流通阅览为基本模式,这只是把文献服务工作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上,不可能对各种文献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揭示,也就不能深入灵活地利用文献的丰富内容,为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现代电子信息化的图书馆必将实现以文献为工作对象到以信息为工作对象的转变。提供信息不仅仅是提供文献,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对文献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后,再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图书馆应重视和加强参考咨询服务,使参考咨询服务成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中枢,成为图书馆联络读者及社会信息的桥梁。

(4)多样型服务。高校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已经成为共识,由于科技进步日益加快,读者工作不断出现新情况,需要图书馆工作者不断探索,以适应新形势。从高校图书馆的人员配备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专业教师从事图书馆事业,这部分教师如能立足自身的优势,利用信息资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开展学术研究进而取得成效。必须使图书馆员认识到,开展学术研究是其职责。一定要走出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只是为了评定职称的误区。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研究,就可以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服务水平。高校图书馆只有坚持服务与学术并举,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的职能。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

3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面对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迫切需要高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因此,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搞好图书馆优质服务,适应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是高校图书馆刻不容缓的任务。

3.1 树立宏观协调、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观念

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由于原有格局分布,必然是多系统、多层次的局面。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更加强调分工协作、资源与信息的网上共享,避免各自为政。在数据库建设中,不要重复浪费,高校图书馆要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宏观协作,分工合作,使所有的资源信息都能在网上检索,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3.2 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图书馆应全面采用计算机联网实现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图书馆的服务中,通过图书馆内部网络,简化读者的借还手续。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书目,代替以前的手工检索,做到既方便又准确。(2)树立服务意识。开展优质服务评比、竞赛活动,引进改革机制,使部门内每一成员的利益都与其贡献和业绩挂钩,并通过有效的奖励机制,把图书馆员的绩效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图书馆馆员的成就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馆员为读者服务的积极性。(3)增强竞争意识。通过改革,实行定岗、定编和岗位责任制;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强化队伍建设。竞争是市场运作的动力,竞争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竞争,才能促使市场活动主体通过调整自身内部各个要素,达到优于对方的水平,从而以优于对方的条件被市场所接纳,免于被市场淘汰,并通过活动来实现自身利益。图书馆可执行择优上岗制,下岗解聘制,从而使馆内每一员工都感到竞争的压力,而使其在思想认识、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上都有提高,从而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竞争,在思想上提高对业务水平及服务质量的认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3 培养新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人才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对信息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敏锐的信息意识,能从用户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满足其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其次必须具备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计算机与网络应用能力,信息开发与建设能力。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只有具备了精湛的计算机技术、精深的专业知识、相关的互补知识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具有观察事物,处理信息,对信息的新颖度、专深度、准确度及信息量的大小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选择加工信息;才能向读者提供最优化的,有针对性的,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服务人员不仅要有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背景,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操作技能,能够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检索、筛选、整合,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准确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信息。

参考文献

[1]刘祥玲.对新世纪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思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2]郭艳英.浅谈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4,(2).

[3]袁红军.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模式探究[J].高校图书情报,2005,(6).

[4]黄丽红.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之我见[J].图书馆学研究,2005,(6).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2

摘 要:目前,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模式 创新 多元化能力

自秋季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然而任何事物具都有两面性,若运用不当,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暴露出许多问题,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面简要探讨我是如何实施新模式展开生物教学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如今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为主体,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

二、实施合作探究学习的指导

合作学习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所实施的合作学习就是要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变成是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高中生物教学要根据社会用人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可通过如下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术人才,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高中学校要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因此,学校的各科教学都要根据社会用人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的形态结构纷繁多样,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进化微观复杂,传统教学中的挂图及幻灯片很难将其予以准确地描述。一个严谨、丰富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除能免去教师携带挂图、模型等繁琐的教具外,教师可借助电脑、投影仪、触摸屏、电子白板等先进的电脑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授课内容,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如在讲述“人的生殖和发育”的一节内容时,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当敏感的一个话题。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性器官和性机能的不断成熟,性意识逐渐觉醒,对性生理和性心理感到好奇。但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使到他们对性的知识了解不多,只能查阅书刊,获取的内容不一定适合青少年,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产生性行为偏差。于是我先利用教学录像使学生对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位置形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男女生殖系统的异同点;而后利用从互联网上下载的教学软件,先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的结构图”,介绍它的结构、功能,随后展示“排卵、受精、受精卵发育和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图”,从而使学生都能科学对待青春期发生的变化,消除了心理障碍,正确认识“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学生介绍了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双胞胎的成因”,使学生对“新生命的.诞生和胚胎发育”有一个易于接受教学的良好氛围,这样一来知识的掌握变得易于接受了。

四、强化实验实训教学,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验实训,要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强化实验实训教学,既能加强对理论教学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实训的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实验时间的先后顺序和内容的衔接,适当减少基础性、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实用性的实验内容,使实验保持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通过实验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生物学科实验多,若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缺乏成功感的刺激。生物实验教学一直以来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往往是在教师演示后,学生照着教师的思路演练一遍,从而造成学生成为单纯的观看者或者学一步做一步。此过程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观察、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3

关键词:网络环境 高校图书馆 服务模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2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195-01

21世纪以来,数字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对阅读及其服务内容和方式的需求越来越高,这给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成为了高校图书馆的普遍选择。数字图书馆不仅有着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料,还可以提供多种便捷服务,人们可以非常方便的对数字资源进行查阅和交流。然而现今很多高校图书馆仍采用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亟待改善。

1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特点

1.1 被动性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员一般都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读者进入到图书馆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图书之后,高校图书馆管理员才对其进行相应的借阅服务;在读者咨询高校图书馆管理员之后,图书馆管理员才进行相应的回答,提供读者所需要的信息;图书馆管理员主要提供的服务就是图书借阅操作、对读者疑问进行解答等,内容也主要围绕着其所在的高校图书馆中收藏的图书;而由于聘用的图书馆管理员的水平有限、投入的成本比较低、设备也不够先进,造成了图书馆的服务较为被动,缺乏创新力。

1.2 封闭性

传统高校图书馆一般都忙于对纸质版的图书进行购置、分类收藏、对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工作流程较为刻板,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之间没有交流和合作、共享的平台,各个学科的图书馆中收藏的图书重复率比较高,这就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的浪费;而每一个图书馆中的人员和设备配置都是比较少的,在提供图书的借阅服务和发挥图书应有的作用上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3 简单性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图书查询服务的时候,一般都只是根据读者提供的书目或者提供的关键词等线索对图书馆内的图书进行查询的,模式一般是一对一的,读者提供了信息,图书馆便可根据提供的信息搜索到相应的专题文献,然而,对读者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拓展和延伸,从而使读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有关的图书和文献的服务则做的还不够。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2.1 主动性

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不仅根据读者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服务,还根据现今的教学现状和读者对图书资源或者相应的服务的需求,进行一些主动的服务,从而加强高校图书馆在传播知识和信息方面的功能,图书馆管理员也不再是等着读者上门咨询,而是运用网络,主动去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为学校教育提供“第二课堂”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学业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2.2 开放性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自身内部的图书文献的管理,还通过网络平台与其他图书馆和学校进行交流和共同享有,从而促进图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拓展读者群体的范围。

2.3 深入性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再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读者咨询的信息进行解答、对读者借还的图书进行处理等服务,而是对读者的疑问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使读者可以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接触到更多有用的图书资料和信息,高校图书馆不再仅仅收藏图书,而是对图书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专题栏目、复制翻译等服务创新成新型的信息资料的产生者。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途径

3.1 转变传统的观念和理解偏差

现今很多领导者和高校人员还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有的人将数字图书馆单单理解成连接网络就可以达到图书馆数字化的目标,数字图书馆就是将图书及其查询服务转码成数字信息的形式,没有对数字图书馆具体的建设、未来的更新换代和不断地创新进行一个总体的规划,没有重视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的平台设置和共享机制。因此,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在采用高校图书馆服务网上操作的时候,还要加强其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的建设。

3.2 发挥自身传播信息和知识的功能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在设备和场地这些硬件设施上投入成本,还要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完善。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地对其自身的服务内容和方式进行宣传,通过讲座和交流会等方式,使读者学会利用圖书馆的服务,对所需要的图书及其相关的信息进行快速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图书馆根据在交流和探讨中读者提出的需求,主动对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进行了解,为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图书资源上的强有力的支持,并不断开发适合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信息咨询系统,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特色和重点对图书馆服务系统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利用网络享受图书馆的服务。

3.3 不断引进创新性技术人才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要想快速转变服务模式,就要不断地加强图书馆管理员的专业性,要不断引进达到一定知识水平的创新性技术人才,才能提升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的软实力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操作方式和服务手段,熟悉各种网络系统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对网络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灵活应变能力,使日益复杂的图书馆工作能够得到顺利进行下去。

3.4 不断改进自身服务模式

图书馆运用网络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地对图书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还可以通过网络的力量对自身的发展同其他图书馆进行探讨和交流,分享心得和体会,从而不断改进自身服务模式中存在的缺陷,为读者提供更为广泛和实用的服务,这对促进图书馆自身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结语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能够使读者享受到海量的数字化的信息资料,能够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高校图书馆应当根据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转变自身的服务模式,使其更好地为读者进行服务,从而有效地拓展读者的知识面,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峰.数字化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3(5).

[2]郭海明,邓灵斌.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2).

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的转变 篇4

一、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服务主要以收储图书、等待读者前来阅读、借借还还以及馆舍的建设和布局。馆员的工作方式以收集图书信息吸引读者前来为主。它的藏书也是以藏为主, 逐渐形成了"藏而不用"的现象, 把读者放在了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保证藏书和管理藏书为重点, 无论在服务方式、服务理念、工作重点等方面都难有新的突破。纸质图书、文献、期刊等的简单堆码和管理, 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应有尽有”、"大而全"、"小而全"等陈旧的服务模式;书刊重复订购浪费资金、图书利用率低, 不能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作用;服务对象受到服务范围和地域等各方面的限制, 图书馆服务与读者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

二、新形势下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

随着近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图书馆现代新型的服务模式逐步从满足读者的书刊借阅为主, 转变为以满足各种知识信息需求、知识的实时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方式;不断满足各种形式的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也由"单纯服务型"转变成为"服务经营型", 增加了代办手续、代检索、代查、代翻译、代复制、联机检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

在这种新形势下, 许多图书馆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和给信息用户提供全新的服务体验, , 满足各种形式的用户信息需求, 在进行传统的图书服务的同时, 尝试开展多种有偿的信息服务, 既能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 也可图书馆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既要与用户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 更新服务方式, 还要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 聘用各类专科馆员, 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 主动为读者服务。图书馆员应在用户和图书馆间架起交流的桥梁, 不断地把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介绍给读者, 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读者介绍最新文献资源及其检索方法, 帮助他们掌握信息检索技术的方法、灵活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资源, 以各类信息需求者发掘信息的意识和技能, 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现代图书馆, 从事网络信息服务的电子阅览室, 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是每天来馆借、读纸质图书读者的几十倍甚至更多。各种的信息服务需求和每天每时每刻的网络信息更新促使现代的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不断向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转移, 有更多的信息服务工作人员加入到从事信息的组织、加工、服务和管理方面, 直接与市场接轨, 成为信息服务的中介角色。

三、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形势下的图书信息服务的新路子

第一, 要协调图书馆网络与各大专网及其他网络, 进行更大范围的专网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条件下现代新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避免信息资源库的重复建设, 盘活存量资源、集约利用硬件资源和人员, 促使图书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第二, 逐步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 促使更多的有自己特色、有较大权威性的数据库在网上服务。要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网络服务的互助合作, 使互联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成分。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5

转变工作作风,开创服务群众新路线近期,壮岗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以“关注人口、服务家庭”为主题,以“心系群众,服务到家”为主线,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人口计生工作全过程,牢固树立“抓计生就是抓民生、抓人口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行工作重心下移、服务阵地前移,转变工作作风,开创服务群众新路线。

宣传教育引领群众“文明路”。大力宣传婚育新风,帮助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念。村民自治引领群众“民主路”。深化计划生育村级自治工作,全镇村民自治工作开展面已达90%以上。对辖区内党员、村“两委”干部及近亲属计划生育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利益导向引领群众“温暖路”。形成优先优惠和特困救助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真正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经济上和生活上有保障、得实惠。优质服务引领群众“健康路”。积极推进国家免费孕前健康检查项目。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下乡和“两癌”免费健康普查活动,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设立计划生育服务点,为育龄群众提供方便。队伍作风建设引领群众“阳光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证件办理,简化办证程序,开通计生服务热线,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打造“阳光计生”。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新模式的转变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质量;教学模式;多元化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如今的素质教育已经全面推行,现在又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在生物教学新要求中,需要的是让学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曾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转变课堂的主体,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这是转换教学模式的基础。

在传统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传授口头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而教学,这与具有实践性特点的生物教学是相违背的。在我调查的200名学生中,86%的同学认为,按照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由于枯燥无味,所以容易引起抵触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处于认知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在课堂内外探求知识,并且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把过去的教育模式转变过来,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与能力去相应地调整教学理念与方法,把过去单纯教学的课堂作为一个培养能力的实践场所,建立一个高效自主创新的新型生物课堂。

二、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虽然在我国教育的口号喊得响亮,但是在实际推广新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依旧困难重重。许多学校虽然在生物教学上一直提出转变教学理念,但是在过程中却过于理论化,根本在教学中开展不起来,让教学新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露出弊端。

首先,师生缺乏交流。许多老师想要与学生交流,但是只是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并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无法顺应学生的思维。

其次,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老师虽然想要去转变教学模式,但是只是浮于表面,在深层次的还是传统教学的固化思维,许多教学方法不能转变,这让学生感到课堂的枯燥无味。

第三,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老师只是完成课堂教学,没有在课下延续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没有组成实验小组去进行实践,这让学生很难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对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一部分学校中,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地位,认为可有可无。老师没有积极地去转变教学思想,从而更加恶化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因此,需要正视生物的地位,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可以说是我的得力助手,它可以取代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3.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4.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他们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比如,我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生物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提升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到了高二高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与化学的物质结构相结合,讲述有丝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与物理的力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者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给他们看类似《探索时代》等科学性的短片,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和兴趣的提高。

四、结语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7

我校在旧馆改造和新馆建设之初就确立了一体化服务模式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结构和配套设施上都充分保障了一体化模式的开展。我馆借阅部有使用面积3.72万平方米, 空间开阔、宽敞明亮, 有各类图书163多万册, 期刊2321种, 报纸283种, 合订本期刊5000多种, 配有10台检索机, 有阅览座位3000多个。从2006年9月开始, 我馆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模式, 从周一到周日, 早上8:00--晚上21:30实行每天连续13.5小时不间断全天候开放, 每周开放时间达到94.5小时。电子资源每天24小时开放, 保证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一层大厅的门禁系统、借书台、还书台、咨询台、馆藏检索机台以及大屏幕在流通服务大厅内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整个图书馆只设一个进出口, 读者只需在进口处以刷卡的形式进入图书馆, 便可在馆内各室自主使用各类文献, 或阅、或借、或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文献资料尽量按学科、知识门类组织集中在一起。书库内摆设阅览桌椅, 并设有足够多的检索终端, 读者可以在图书馆内随意浏览、任意检索、自由取书、尽情阅览自己喜欢的图书, 营造“人在书中, 书在人中”的综合功能空间。总服务台借、还、咨管理计算机使用双屏显示, 读者可浏览电脑屏幕上的信息是否与实际相符, 如发现问题可及时与工作人员沟通。大厅液晶大屏幕在工作时间滚动播出图书馆各种信息。一楼大厅还设置新书展示架, 提高新书的利用率。咨询台可以帮助读者查书、找书, 指导读者检索、续借、预约等, 实现读者在同一借阅区内既可以查阅所需文献, 又可以查阅电子资源的“无缝链接服务”, 读者可按思维习惯流畅地阅览、相互参照、取长补短, 真正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一站式服务。多校区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 读者只需凭校园卡就可在多校区分馆查阅资料, 并在各分馆间通借通还。后台管理可以监控、统计读者流量, 为分析使用率提供了依据。在图书馆的各个重要区域安装防盗监控系统, 全天24小时工作, 给图书馆的全开放模式提供了安全保障。

实践证明, 从我馆运作的情况来看, 实行一体化服务模式后, 实现了读者与文献资料的零距离接触, 避免了读者为查找文献而在各楼层之间奔波, 节约读者时间, 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 发挥馆藏资源的整体效益, 导致读者日流量明显增加, 馆藏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同时, 将分散的馆藏点合并, 使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 也使得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增加。

2 健全制度, 不断改善和提升读者服务质量

2.1 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实行一体化服务模式后, 图书馆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模式的实际需要, 应及时修订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以发挥制度的督导功能。通过对新模式运行特点的调查研究, 改进工作流程, 扩展工作内容, 细化操作要求。应重新修订图书馆规章制度和各岗位工作细则, 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岗位和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制订考核制度、检查制度, 做到奖惩分明, 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更好地服务于读者。重新修订读者须知、阅览规则、借阅规定以及与之相应的书库出入检验制度等各方面的内容。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这样才能使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岗位责任制, 将工作层层分解, 分工具体, 责任到人, 让工作人员明确职责, 并定期抽查, 解决责任不清、互相推诿的问题。

2.2 针对读者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本着爱书、育人的积极态度, 承担起对读者行为的引导和教育工作, 从而营造和谐宽松的读书环境。从新生入馆教育开始, 带领新生实地参观浏览, 介绍图书馆藏书种类、馆藏分布、文献检索方法、规章制度等。把《新生入馆》手册分发到每个新生手中, 让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 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对于老生要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 帮助他们提高驾驭文献的能力, 使读者知识更新与馆藏文献更新同步进行。通过宣传橱窗、馆刊、网站等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指导读者如何利用图书馆, 培养读者树立良好的借阅行为, 增强读者对开架借阅的认识和管理, 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图书馆的书刊是供所有读者利用, 而非个人私物, 不能损毁或占为私有。对于违规的读者, 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对读者进行教育, 在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 进行健康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他们遵守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及尊重工作人员的劳动。对于情节严重者给予相应处分, 也可以和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如扣借阅证一段时间不准入馆, 或与所在院系联系给予全校通报或处分等。在各工作台上要摆设鲜明的指示牌, 如:《馆藏揭示》、《导读系统》、《入库须知》, 让读者一目了然。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学生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传达给他们的同学。

2.3 建立安全保障系统。

在造成图书丢失的原因中, 读者有意窃取是图书丢失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 图书馆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 应增加安全防范设备投入, 以防盗窃。在出入口、走道、门厅等室内公共区域增加监测和防盗设备投入, 并严格控制磁条和监测设备质量, 如在阅览室的窗口或角落安装监控摄像头, 将部分楼道的窗子加锁;购买优质磁条、调整监测通道的灵敏度等, 以降低图书流失的机率。图书馆的防盗系统可以连入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由图书馆和学校保卫部门共同负责图书馆的日常安全工作。

2.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变, 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冲击最大, 要求馆员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图书馆的管理知识、业务知识、计算机知识, 而且要具备咨询解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还要了解读者的借阅心理, 掌握读者的借阅规律, 并能应付各种意外的情况, 才能使“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模式得以有效的实施。图书馆员应当具有端庄稳重的仪表、文明谦逊的语言、优美大方的气质、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 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实行人才结构高低搭配, 让馆员成为图书出纳员、书库管理员、读者的辅导员、咨询解答员、情报信息员。图书馆员要把学习始终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 扩展自己的工作思路, 提高创新能力。可以经常派人员出去参加计算机操作培训、管理系统培训及业务培训等, 也可经常出去取经, 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2.5 让读者参与图书馆管理。

吸收勤工助学的同学和学生志愿者参与管理, 这样既解决了一体化服务模式带来的乱架、撕划书刊等种种负面影响, 又有效地缓解书刊利用率大幅度上升带来的巨大上架、整架压力;同时, 通过馆员与大学生的共同管理, 加深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并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宣传图书馆的工作和资源, 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阵地。同时, 在图书馆工作委员会设立学生代表, 使学生能全面参与图书馆的规划与决策。

2.6 强化考核与质量控制。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结合实际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与分配制度相衔接, 客观地评价一线馆员的劳动, 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制定一套诸如借还书册数、上架册数、图书乱架率等量化指标;根据工作内容并结合业务月统计及平时检查情况, 采取记分的办法, 每月对员工完成岗位职责情况、遵守纪律、行为规范、对读者服务态度等情况制定定性指标, 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技能、服务态度、服务效率等内容。规定评价标准, 由评价小组, 包括领导考评、读者评语、服务人员互评及自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统计、比较、汇总、并与岗位津贴挂钩, 体现考核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激励和促进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保证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叶艳鸣等.论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开放服务服务模式[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7, (3) :81-84.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8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网络环境,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人们时刻处在各种信息的包围之中。虚拟信息系统的日趋完善,形成了信息资源高度开放和共享的现代信息环境。文献信息服务尤其是传统的图书情报服务工作面临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双重冲击。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强烈的知识服务新需求,图书馆作为文献搜集、加工、存储、传递者的角色正在逐渐退化,其服务也应随着社会环境和需求的不同而不断发展、创新。当前,我国把科技创新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科技创新使图书馆在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传统图书馆正逐步向数字化复合型图书馆迈进,服务价值取向正由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向着知识服务的方向转变。

2. 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内涵比较及解读

2.1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一文献服

传统的服务观念认为,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用户只是简单地利用,图书馆以能够提供文献资料为己任。文献服务是图书馆基于对文献资源描述性特征的揭示与组织(如目录、题录等)向用户提供文献载体的服务形式,其典型特点是以“种”为单元揭示文献特征,用户只能以“种”来接受文献资料内容。在这种服务中,揭示文献特征的图书馆员远离用户,充其量只是一个书库保管员。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是单向的,服务是被动的,用户只能在图书馆的藏书范围内获取有限的文献资源。

2.2 当今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方式一信息服务

信息学认为:信息是一种消息、数据、资料,信息服务是以向人们提供有用的显性文献(如馆藏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光盘、声像制品)为内容的信息传播过程。图书馆作为社会文献信息中心,不仅应关注文献资源的搜集获取和知识信息的组织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的需求与应用,开展基于知识管理和高速信息网络的知识服务服务,这是新世纪图书馆的必然选择。信息服务就是以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依据,主动面向用户开展的一次性服务,图书馆将搜集到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信息需求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信息服务相对于文献服务而言其典型特征一是馆藏文献资源揭示从“种”过渡到“篇章字词”;二是馆藏文献资源实现了集成管理,三是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书馆员可在网络上与用户保持及时联系,用户可享受到“篇章字词”的文献资源。它是为解决社会信息复杂性、多样性、无序性与人类需求的特定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现代社会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开发利用,都需要有相应的信息服务提供保障。目前的信息服务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宣传报道服务、原始文献、资料、数据提供服务、信息检索服务、普通的咨询服务等。

现今图书馆一般把信息服务作为主流的服务方式,信息服务有其鲜明的特点与不足。首先,信息服务内容只是作为素材化、原始化的材料直接提供给用户(如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并不要求对其中所含的知识内容给予具体的分析、提炼,用户通过各种检索手段获取的只是文献或信息数据本身,并不一定是知识。譬如读者在图书馆看了文献题录、摘要,只是看到了该文献的外在标志信息,并没有获取知识。信息服务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各种文献明显外在的标记,并不涉及对隐性知识(如图书馆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经验、技术诀窍、馆员个体的洞察力等)的开发管理,信息在图书馆的交汇、碰撞、传播过程中没有实现增值。其次,电子资源中的元数据主要用于对信息的结构化描述,它确定了一个信息结构空间,数据库作为一种资源,通常按形式和内容范畴进行分类加工,其内容的描述只是范畴性、框架性的,要根据它来正确找到所要的知识并不可能,难以考察它对个性化的信息与知识需要的满足程度。如在重庆维普(VIP)、中国期刊网(CNKI)中的2000多万篇文献中,对各种研究课题而言,均存在可作为知识储备的很多相关信息内容,但究竟与本研究有何关联、价值如何,若不一一读完,用户并不清楚,而这将耗费大量的时间。由此可见,信息服务是依赖于文本的、暂时的,特定的、事例性的,难以简捷系统地提供知识,无法挖掘各类隐性知识,难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彻底的增值开发利用。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传统的信息资源获取困难和读者与图书馆关系不均衡的状况得以改善。今天,信息的检索和传递已走向了非中介化、非专业化和非智力化,用户获得信息的主要障碍已从距离上转到了识别选择上,他们已不再满足图书馆提供的以文献流通为主的一般性的信息服务,而是要求信息提供者能够通过对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及时地提供系统化、个性化和动态化的服务,这种需求的转变决定了图书馆的价值定位必须向知识服务的方向转移。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不在于所拥有的资源多少,而在于它能否利用广泛信息资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知识和能力。

2.3 现代图书馆核心服务——知识

关于知识服务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对知识服务业的研究。目前国内有关知识服务的研究多立足于特定的服务范围,尤其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内容涉及基于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理念的图书馆建设、服务核心能力的定位等,并依据图书馆的服务特性提出知识服务的概念、形式,操作模式、实现途径以及知识服务技术平台的构建等。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发展,主要基于知识化社会的需要、创新服务理念的需要、数字图书馆发展和网络环境的需要。它与信息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信息服务是知识服务的基础,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延伸。知识经济带动了社会知识需求的激增,面对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处在知识组织、服务、交流这一动态链上的图书馆选择知识服务将成为必然,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线与生存的根本是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通过对用户的知识需要和问题的分析,将信息重组、创新、集成的知识提炼过程,是有针对性地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其过程是知识服务提供者凭借其特有的、高度的专业化知识,在充分挖掘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搜集加工的信息进行知识创新,并借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从各种显性和隐性信息资源中根据需要将知识提炼出来并及时传输出去,从而帮助用户节约时间、获取知识,提高决策能力。其主体以知识密集型服务机构为主,客体是接受服务来满足知识需求的任何组织与个人,它是建立在图书情报机构的服务功能和专门知识基础上的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定位体现的是“知识”和“服务”的价值。目前,有的图书馆已建立了读者需求调查分析和知识反馈系统,提供全程跟踪连续性服务,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构筑服务评价体系,以此评估图书馆的运行状态和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图书馆服务的增值和面向读者的知识服务创新。

3. 知识服务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

知识服务是建立在充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创新过程,直接目标是通过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创新,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真正提升图书馆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3.1 基于分析和知识内容的网络合作的数字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这种服务以图书馆参考咨询为基础,依赖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以全球信息资源库为依托,以集成化的馆内外知识资源和技术交流系统为核心,构建信息资源集成和共享的传播平台,通过与图书馆主页简单链接的方式提供多功能参考咨询界面,用户和图书馆可以利用E—mail、在线聊天、常见问题数据库(FAQ)进行交互咨询,对于无法解答的问题可通过全球参考网络中的“请示管理器”(Requst Maneger)将问题向网络中的其他图书馆发送,最终使读者获得最需要的知识信息。这种咨询服务方便快捷,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大了图书馆的交流空间,读者无须亲临图书馆就可享受到最大限度地文献信息服务。目前,全球已有3000多家图书馆加入到该系统中,我国的国家图书馆、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均已成为其会员。

3.2 个性化信息导引服务模式

随着社会中知识人群的不断扩大,整个社会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它主要针对具体用户的具体需求和过程提供富有个性特色的连续性服务。根据每一个用户不同的要求和兴趣,通过信息挖掘、知识发现、智能代理等技术手段,对各科信息资源进行过滤,筛选出用户需要的、专指性强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将分散在相关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提炼,制造出对用户研究开发有用的“知识精品”,这种服务要求不断跟踪用户对信息的使用情况;分析其检索要求;优化检索过程,选择检索结果,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例如搜索引擎谷歌(Google)公司考虑到了广大用户对网络内容的渴求,针对不同对象开发出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集成化的搜索系统,由于能满足个性化、特色化的搜索需要,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市场。因此,图书馆只要把握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一定能在知识服务方面闯出一片新天地。

3.3 建立学科知识门户和专业信息中心服务

专业知识库是知识服务的物质基础,它使知识由分散型向密集型聚合,由无规则储藏向系统规范的方向转变。同时,还揭示了蕴藏在大量显性知识中的隐性知识,它加快了知识的流动共享,实现了服务的增值。这种服务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专业信息资源为内容,以专业类别为组织形式,按照学科专业领域来组织网络资源,将信息资源导航、专业化检索工具、专题文献、会议动态、专利标准等集成在一个界面,提供专业分类导航和基于语义的知识搜索引擎来支持用户的知识任务,满足其知识需求,如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信息导航即属此类服务。

4. 当代国内图书馆典型的知识服务案例评介

过去,图书馆以单种文献(一本书、一本期刊)为信息处理单位,由文献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后,按照“知识服务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的观点,就应当以知识单元为处理单位。目前,国内有些图书馆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现撷取一二介绍如下。

4.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展的知识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1年10月进入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基地,正式启动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项目建设,在服务方面,中心明确提出“资源创新,服务到人”的服务宗旨,开通网络化服务,组织了“专家服务进百所”的活动,深入到用户中举办数字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培训讲座,拉近资源与用户的距离,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首先,以用户为中心,组织学科服务团队,每个团队负责为该学科读者群提供文献信息的评估、宣传、培训等。其次,在学科服务团队中设立具有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再次,建立以读者为本的绩效考核体系。2003年,由中心信息技术部自主开发的以E—Sciense为核心的数字参考咨询软件——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开始运行,它是由中科院文献情报系统及科研院所图书馆联合推出的一项网上参考咨询和知识导航服务,进一步推动了知识服务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4.2 上海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简介

上海图书馆近年来主动适应用户需求,不断推出网络服务的新内容、新方法,积极创建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以资深专家挂牌,以E—mail为主,附以网上原文传递、传真、邮件快递、网上实时问答等形式开展服务,建立了一个问答知识库分类体系,读者可按类检索获取所需信息。创建了人大数字图书馆,具体包括人大专题资料辑录、报纸导航、新书推荐、网上参考咨询、上图快递等10项服务内容。同时还开通了情报服务平台与网上讲座,在服务层面上大力推进以知识服务为标志的知识管理,重视知识联盟建设,让信息与读者互动,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努力开发隐性知识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结语

提供知识,做好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应由“资源一需求一服务”的小生产服务观向“需求一资源一服务”的全方位服务观转变。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是知识收集和存储中心,近代图书馆是知识提供中心,当代图书馆则应该是知识服务中心。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服务模式越来越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桎梏。新环境下,图书馆应勇于开拓知识服务市场,积极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来建立知识服务的机制。同时,知识服务并不排斥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方式,只不过这些形式已不再体现图书馆的核心能力,主要作为辅助性的后台服务来支持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现阶段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用户提供知识信息的理念,提升知识服务的质量,探寻高层次服务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图书馆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摘要:文献服务、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传统服务方式,但在网络时代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文章在对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全面分析以及对上海图书馆等两个知识服务典型案例评介的基础上,说明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应由“资源—需求—服务”的小生产服务观向“需求—资源—服务”的全方位服务观转变,图书馆的未来在于知识服务。随着当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文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案例

参考文献

[1]杨宁生.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提升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2):157

[2]乔东枝.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创新模式及实现条件[J].图书馆论坛.2008(6):94

[3]左丽燕.关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山东行政学院管理学报.2007(10):125

[4]李先文.知识服务:现代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情报.2008(3):42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9

一、服务贸易是带来高附加值的贸易方式

服务贸易又称为劳务贸易,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地方主要在于:服务是无形商品,国际服务贸易是国家间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其生产、交易、消费同时进行,服务产品具有不可储存性;货物贸易的监管手段主要是关税、许可证、配额等海关措施,而服务贸易的监管手段则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监管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等;相比货物贸易而言,服务贸易获取的附加值更高,是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方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东莞服务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

过去二十多年东莞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服装、玩具等轻工制造业,依托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世界市场取得了一席之地。正是由于把大量的社会资源用于发展货物贸易,使得东莞的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相对滞后。据统计,2012 年东莞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 444.16 亿美元,其中一般货物贸易出口169.23 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661.51 亿美元,其他出口(即服务贸易出口)19.92 亿美元。可见,服务贸易在东莞的对外贸易额中所占比例很小,东莞的服务贸易远远低于货物贸易的比重,这与东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极不相称。分析原因主要在于:

1.服务贸易现有基础薄弱

目前,东莞的服务贸易工作尚未系统的开展,基础工作相当薄弱。一是东莞的服务贸易工作尚未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未像重视货物贸易和加工贸易那样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由于服务贸易工作涉及许多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如银行、保险、外管、旅游、电信、邮电、文化、信息产业、建筑、咨询等,没有统一的工作推进和协调机构,开展工作体制不顺,缺乏力度,协调难度大。二是东莞专门从事服务贸易业务的企业不多,除传统的国际货代企业外,经营其他服务贸易的企业较少,且经营范围狭窄。三是政策扶持力度缺乏。市政府应把服务贸易工作纳入开放型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加以引导和推动。四是法规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虽然中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但立法未成体系,许多领域还是空白,缺乏可操作性。五是熟悉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服务贸易能否构成竞争力,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充裕的高等要素及其优越的要素生成机制,其中高素质的人才至关重要。东莞大中专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和基础商务技能不高,从事服务贸易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较为紧缺。

2.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结构过于集中

东莞的服务贸易结构单一,对货物贸易的依赖性较强,在货物贸易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同货物进出口直接关联的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即生产性服务贸易增长很快(如国际运输服务),形成了行业结构、市场结构和区域结构的不平衡。由于东莞的服务贸易交易在行业、市场、区域分布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东莞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且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东莞市场多元化程度较低,服务贸易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

3.高附加值或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贸易落后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国际服务贸易,如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项目发展迅速,而且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促使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新兴服务贸易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相比之下,东莞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贸易运输,极少部分分散在旅游、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由于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数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东莞发展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发展服务业为服务贸易提供了广阔空间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促进服务业出口快发展,扩大服务贸易,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均衡发展的目标,并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解决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这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同时,东莞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要求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保持东莞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而为扩大东莞的服务贸易出口奠定了基础。

2.发展服务贸易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近年来,东莞通过大力发展货物贸易,已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和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东莞地处当今中国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珠三角地区,紧邻广州、深圳,距香港也仅百公里之遥,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东莞除了自己拥有吞吐能力雄厚的虎门港之外,还可以利用广州、深圳的港口和码头,具有有效配置国际资源要素的优势;二是产业优势,东莞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区域;三是体制和制度优势,东莞市领导大力提倡转变政府职能,追求务实高效的管理体制,努力为企业服务,使得东莞的民营企业活力四射。

3.新一轮服务业对外开放将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医疗护理保险,老年抚养比

一、传统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及养老服务核心需求

(一) 传统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中国老年人传统的养老模式有两大种, 一是老人居家由家庭子女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属于天然的内生性保障, 二是居住在国办的老年福利院养老, 属于社会福利范畴。在这两种传统的供给模式之外, 又出现了新的养老方式, 私立的养老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智能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等新型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应运而生, 中国老年人因文化、地缘等因素更偏好居家养老, 但居家养老模式对社区集中管理程度要求比较高, 在河北省普及有一定难度;智能居家养老呼叫服务因地域经济发达水平不同因而普及性不足, 赢利性养老服务供给良莠不齐, 老年人权益保障存在一定风险, 传统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需要创新。

(二) 养老服务的核心需求。

保健、医护为养老服务核心需求。老年人有衣食住用行的全方位生活需求, 而在这些需求中, 保健和医护需求是最为核心的, 因此不论采用哪种服务供给模式, 要想创新出有效的供给模式就必须满足老年人的保健和医护需求, 否则为老服务资源就很难做到有效配置, 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和运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养老需求结构转变分析

(一) 人口老龄化加速上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3, 199万人, 老龄化水平为9.7%, 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河北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六位, 老年人口占到8.24%, 2013年河北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5, 547万人 (人口抽样调查) , 老龄化率为9.17%。

与此同时, 中国 (河北省) 的老龄化和高龄化都有快速上涨的趋势, 相关权威预测显示, 2020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71亿人, 2050年将达到3.18亿人, 80岁以上高龄人口2050年将达到0.9亿人。以中国1.7的低生育水平为基础, 河北省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04万人, 占总人口的12.13%, 2050年将达到1, 347万人, 占总人口的20.52%, 80岁以上老年人口2050年将达到2, 886, 186万人, 并且老龄人口中, 高龄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2020年该比例为12.5%, 2030年为13.41%, 2050年为21.43%, 如图1所示。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依赖性需求程度将大幅度增加 (陈树强, 2004) , 需要医疗护理的老年人口数量必将是惊人的, 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目标, 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养老服务需求主体年龄结构的客观变化而引发的需求数量增多的必然因素。

(二) 老年慢性病普遍化及残疾老人数量攀升。

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现象十分普遍, 60岁以上有慢性疾病的人占到75.1%, 70岁为75.77%, 80岁为86% (肖亚梅, 2014) 。到2015年, 即“十二五”期末, 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 000万人。广义口径计算, 中国老龄化进程中残疾老年人数量更是巨大, 2020年老年残疾人为5, 839万人, 占总人口比例4.1%, 2050年老年残疾人将达到10, 333万人, 占总人口7.5% (丁志宏, 2008) , 就全国来看老年医护照顾服务潜在需求十分巨大。河北省老年残疾人口数量和规模也十分庞大, 以领取基本养老金人数为标准来看, 2013年河北省城镇老年残疾人至少有44, 016人, 其中重度残疾老年人有14, 213人, 农村残疾老年人至少有35.3万人;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54个, 残疾人日间照料机构12个, 综合托养服务机构81个, 虽然政府供养中还包括老年人以外的未成年人等人群, 但这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河北省残疾老年人的庞大数量和潜在的巨大的照护需求, 而相应的照护机构数量却十分有限,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 需要接受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将会越来越多, 老年慢性病普遍化以及残疾老年人剧增是养老服务需求主体生理功能退化而引发的服务需求增加的不可逆因素。

(三) 家庭结构小型化与老年抚养比上升。

第六次人口普查权威数据显示, 城市家庭小型化的程度平均仅为2.17人, 农村也仅为3.34人, 显然依靠传统大家庭式的养老照顾模式已经难以维持, 虽然单独二孩政策已经放开, 但短期内并不能缓解照料老人家庭人手不够的问题, 不论是子女还是老年人都需要有社会力量的介入来实现对老年人护理照料。与此同时, 老年负担系数也在不断提高, 2011年全国老年抚养比为12.3%, 河北省为11%, 2012年全国为12.7%, 河北省为12.5%, 2013年全国老年抚养比为13.1%, 河北省为12.6%。未来均有上升趋势, 如图2所示, 到2025年中国每100名劳动力要负担29位老年人, 而到了2050年每100位劳动力要负担46位老年人。河北省2020年每100名劳动力负担18位老年人, 2030年需负担24位老年人, 2050年则需负担46位老年人。显而易见, 不断上升的老年抚养比加之家庭结构的小型化这就必须要有家庭以外的人员来分担起对老年人的医护照顾。家庭结构小型化与老年抚养比上升是养老服务需求主体人口家庭结构转变而引发的服务需求增加的内生性因素。

(四) 劳动参与率相对较高。

医疗护理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日常医护照料最终目的是身体功能的维护, 需要大量时间由专职人员来完成, 传统的照料模式基本上都是在家庭通过子女轮流照护实现的, 但是中国目前男性、女性的劳动参与率相对比较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63.73%的水平, 男性为78.16%的水平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 这一数据明显反映出由于劳动参与而不得不降低了对家庭老年人的照料照护时间, 单纯依靠家庭成员子女的轮流照护难以完成对老年人的护理照料的需求, 并且照护高龄老年人的子女也都60多岁, 精力和体力上也都不足, 这都使得子女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照料护理老年人, 社会化的有保障的服务需求巨大, 因此男女社会劳动参与是引致长期医疗护理保险需求的社会原因。

三、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服务———养老服务新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 虽然老年人的保健、医护需求没有改变, 但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加速上升、家庭结构小型化与老年抚养比上升等因素却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并且未来依然呈加速的趋势, 因此传统的养老模式不能满足需求, 新兴的养老模式普及有难度, 需要有新的供给模式即社会化服务的提供, 即设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服务。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 生活无法自理, 需要入住安养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长期护理通常周期较长, 其重点在于尽最大可能长久地维持和增进患者的身体机能, 目标仅仅是维持现状。很明显通过该制度提供的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家庭成员照顾老人人手不够或力不从心的问题, 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家庭经济负担, 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化解决办法。

四、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

从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出发, 建议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走社会保险的路线, 因为河北省具有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特点、城镇社会平均工资并不高并且还是农业大省, 而社会保险是对社会风险的一种互助共济行为, 选择这条路线非常符合河北省人民的价值取向。

该制度的宏观层面由政府制定法律、组织监管、保护参保人的利益以及一定的财政支持。微观层面的设计安排如表1所示, 针对河北省的实际情况设计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从帐户管理、资金管理、服务管理、保险待遇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现实可操作性和与城乡基本医保体系的对接, 由于在服务管理中引入了医疗机构、养老院等社会组织, 因此能够缓解政府负担, 实现多元化提供服务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戴卫东.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分析、评价及启示[J].人口与发展, 2011, 17:5

[2]刘燕斌, 赵永生.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J].中国医疗保险, 2011, 5 (6)

[3]张瑞.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J].中州学刊, 2012, 6

[4]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5]张金峰.中国老年残疾人口康复服务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4

[6]韩召华.河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7]河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8]王硕.河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 2010

[9]杜鹏, 翟振武, 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 2005, 6

[10]http://cbzs.mca.gov.cn/article/zgshdk/zbtj/200805/20080500015255.shtml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转变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生物 教学模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40-02

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化,以及新课改的推行,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应顺应时势,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新课改的最大目标是立足于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自主、自由地成长。但是,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教学模式方面。

一、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过程与新版教材脱离。目前,高中生物教材改变了以往章节之间相脱节的现象,各个知识点有了紧密的、环环相扣的联系,生物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新版教材的各个优点以及其他资料来辅助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生物老师通常无法充分、合理地使用新的教材,使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与教材脱节。

(二)课堂教学的问答环节缺乏引导性。新课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重视,提出要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跃性。另外,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内容都是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可以利用的很好的材料。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生物教学活动中,讨论环节大部分都是为解决疑问而安排的,不存在深入研究问题的趋向,还保持着以前的讲授式的问答形式,所以,讨论环节很难发挥出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的作用,也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互动较少。优化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它提出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加强学习上的交流与讨论。但是,在实际的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问题都是最基础的理论问题,无法调动起学生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的积极性,不利于师生讨论与交流。另外,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分组互动交流环节过少,即便是设计了也由于老师的引导工作做得不好导致整体效果不佳,尤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单打独斗”,团体合作意识不强。

(四)实验课课时分配较少。生物课程的实验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所占比重是相同的。通过实验课,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深刻的了解,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巩固课堂理论学习。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实验课教学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实验课设置得比较少,课时明显不足。此外,校内生物实验课所需的器材装置也不够用,无法满足实验课的需求。

(五)教学过程中缺乏德育。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将素质教育推向更好的发展境界。教育活动不只是单纯的教书活动,它在本质上更应该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但是,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不少老师还是停留在单纯的教书层面上,对于育人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到位;老师不但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应鼓励、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但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应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新课改下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要使新课改取得成功,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传统的课程理念认为课程就是将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导致教师只注重教材,以传授教材知识为主,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即可,课堂以教师或教材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而新教材认为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探索新知、体验新知的过程。因此,生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抛开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追求知识的“挖掘机”,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转变师生课堂角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课堂上教师既是“导演”又是“主角”,而学生只是“配角”甚至只是“观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模仿者,还应是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诱导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探究生物科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生物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生物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把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发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将自己还不会的内容通过学习小组讨论来解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展示各小组的成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个课堂都是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只是教学的合作者和促进者,这样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转变教学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是整节课老师都站在讲台上讲课,最后留出一点时间给学生做练习,或者是课堂上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学生受到很多的限制。而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也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和自由,课堂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甚至学生对老师或者课本的知识都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而老师也会走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共同研究,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另外,教学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课时,生物老师在完成教材内容的铺垫后,可以设计一些用于小组拓展讨论的问题,如“知道自己的基因检测结果有什么重要意义”、“警察破案时提取相关人员的基因信息有什么用”,以及“你有什么样的好办法来规范基因检测资料的使用”等,用小组讨论等活动来辅助课本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例如人口、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等,都是和人类切身利益有关的生物学问题。高中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命的出现、成长、衰亡和遗传变异的学科,同时又是教育学生该如何增强生存能力的学科。它在人类生活中产生,又在人类生活中不断地向前发展。新课改希望学生先要对生物科学有一个基础认识,掌握其基本的理论知识,正确地认识生物学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关系,了解这门学科的知识可以为社会生产带来哪些帮助,知道它们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存在价值。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一些问题的讲解,可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学生自身的生理现象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可以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有益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的基础教学体系。高中教育要想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真正以他们为本,从他们的实际利益出发,满足他们自我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的教育模式,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构建自己人生发展蓝图的能力,帮助学生慢慢形成一个健全的职业意识,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逐渐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新芳,龚大洁.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2]俞丽波.试论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2009(26)

[3]仝瑞建,李勇慧,路东霞.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调查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杨岗楼.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科教导刊,2013(3)

[5]曹丽艳.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

[6]王曜东.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教师,2013(10)

【作者简介】许国清(1976- ),男,广西靖西人,百色市靖西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转变服务新模式 篇12

一、从传统服务向网络服务转变,提高了服务效率

传统的档案服务主要依靠手工检索、手工调阅、手工传递,在同一时间段一般只能服务某一特定用户,明显存在档案利用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而数字化档案则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实现远程传递,可以同时满足大批用户的同一调阅需求,这就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如在教学科研档案利用过程中,可以通过让用户自行下载或通过网络分别发送到用户邮箱的方式,使档案资源成为公共资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建立数字档案馆主页,设立相应的栏目,如下载专区等,将公共档案资源公之于众,供需要的用户下载。这类档案资源以校史档案、教学档案为主,不涉及保密问题,用户群体巨大,采取网上下载的方式可以极大地扩大档案资源的影响力,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调阅;二是针对特定用户群和特定资源,特别是一些涉及保密信息、仅供一部分用户使用的科研资料、人事资料,可以通过身份认证的方式或者采取加密方式实现网上传输,快捷方便地把档案资源传送到用户手上,供特定用户使用;三是依托档案馆主页,开设BBS互动版块,宣传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和重大意义,组织大家讨论档案建设有关问题,调查了解用户档案利用需求,实现档案管理人员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针对同一类用户群体,还可以利用QQ等即时通讯软件建立网上社区,实时交流和探讨档案利用问题,以便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用户需求,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服务。特别是网络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作为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要善于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加强与档案管理同行、用户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数字档案管理水平,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既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又有效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利用,这也是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一大考验。

二、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提高了服务质量

传统的档案服务以被动服务为主,一般都是根据提前确定的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向用户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料,明显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尤其是档案检索、制作、传递需要大量的时间,往往是用户提出档案利用要求之后,档案管理人员忙得不亦乐乎,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现档案数字化之后,档案管理人员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及早了解用户需求,提前进行准备,并结合用户档案需求更多地提供相关背景档案资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自动编目和检索、档案自动标引等,建立起庞大的档案数据库,通过向用户提供编目信息等方式,积极推介档案资源,方便用户查找和利用。如用户可以通过检索相关类别档案资料的目录,确定需要借阅的档案资料,然后再向档案馆提出借阅申请,由档案管理人员根据档案性质采取不同的方式将相应的数字档案提供给用户,服务用户需要。二是档案管理人员根据不同阶段档案工作的需要,发挥数字档案易存储、易管理的优势,提前做好档案利用准备工作,可以提高档案利用的时效性。一般来说,高校档案包含党群类、行政类、教学类、科研类、基建类、财会类、音像类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档案,很大一部分档案资料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时间都能够提前预测,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不同类型的档案资料进行编研,结合不同时期学校教学、管理、科研、建设等工作需求,对现有档案资料进行综合编研之后,及时将资料传递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增强档案资料利用的针对性。三是发挥高校档案信息传播功能,服务高校建设。除了传统的档案保管收藏功能之外,高校档案馆还承担着传播信息的功能,特别是在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理所当然地要在宣传学校等方面有所作为。运用信息技术,对高校历史、人物、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主动投放到学校网站、校刊以及其他媒体,广泛宣传学校发展成就,以其资料的翔实性、生动性扩大学校社会影响。

三、从简单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丰富了服务内容

一般而言,传统的档案服务更多地采取简单的、应对式的服务方式,即根据用户需要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料,再及时回收,以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和再利用。档案数字化则拓宽了档案服务的内容,并且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档案资料的复制和异地保存,更加有利于用户使用。首先,提供给用户的档案资料更加丰富和全面,既可以有针对性地把用户需要的档案资料提供给用户,又可以适当拓宽档案资源,把相关的背景资料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其次,把数字档案馆海量信息与数字校园、OA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方便信息采集,实现信息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内容丰富、全面、生动的档案信息服务,满足大家的需求;第三,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多地把图像、声音等动态档案转化为数字档案,使档案内容更加生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音像档案利用成本高的局面,更加方便地供用户查阅使用。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档案管理发展史上的一次根本性突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档案服务能力大大提升。

四、从单向服务向双向服务转变,形成了服务互动

数字化档案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管理者与档案使用者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简便和有效,档案馆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收集、档案保管、档案提供转变为一个档案管理数字化平台,涵盖了档案收集、整理、编研、利用各个方面,实现了与档案提供者、利用者和上级主管部门、兄弟档案馆之间的实时互动,可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便于档案管理者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依托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搭建起档案管理者与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可以及时得到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意见和建议,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各项工作,使档案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二是可以通过加强与兄弟院校档案馆、社会档案馆之间的合作,建立更为广阔的数字档案平台,从而拓展为档案利用者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满足档案利用需求。随着学科建设步伐的加快,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亟需借鉴兄弟院校,甚至国际院校的经验,如果仅仅局限于本校的档案资源,难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档案数字化平台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与其他院校的档案资源提供给用户,同时又可以把本校的档案资源提供给校外用户,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三是有利于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取得业务指导,提高档案馆规范化管理水平。

档案馆作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枢纽,数字化建设为其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积极适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服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就能够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当然,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也对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积极探索更具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服务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注重安全防范措施的运用,尽最大限度地避免档案安全事件的发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高校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正在深入开展, 随之而来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主要体现在从传统向网络化的转变、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转变、从单向服务向双向服务转变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服务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清莲.论高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 , 2009 (8-1) .

[2]朱毅凯.论数字化校园建设背景下档案馆角色转变[J].档案学通讯, 2009 (6)

[3]黄晓沙.建设高校数字化档案馆[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 , 2006 (28-1) .

上一篇:开放试题下一篇:产品轻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