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作文:穿越时空

2024-10-22

想象作文:穿越时空(精选13篇)

想象作文:穿越时空 篇1

2038年我长大了,成为了一名发明家。我发明了会飞的房子、会走路的学校,现在一个能穿越时空的机器人又问世了。

机器人的名字叫“乌龟”。他为什么叫“乌龟”呢?那是因为他有着乌龟那么硬的外壳。他身高185厘米,体重不超过60斤。他的“皮肤”是银白色的,手像一把电锯,能锯开任何东西。手上有十多个按钮可以选择回到不同的时代。他的头上有一个像太阳门一样的东西,脚像弹簧一样。

机器人的身体这么硬,是为了在穿越时空时抵挡任何东西的撞击,就算被岩石撞到也不怕。他有一双弹簧脚是可以在穿越时空前用力一蹬以便加快穿越速度。机器人的肚子里有两个小机器人和一个录音机,一个照相机。

我想去恐龙时代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是跟着机器人前往恐龙时代的。来到恐龙时代,在恐龙面前我只是一只小蚂蚁。机器人拿出照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我们把照片带给了科学家,科学家通过照片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恐龙之迷。

有了这种穿越时空的机器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

想象作文:穿越时空 篇2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对于人们已有的经验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联想可以打开我们记忆的仓库, 突破话题材料的局限, 让自己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联系多种材料, 以使文章血肉丰满、主题深刻。从宏观的角度统观全文, 联想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拓展行文思路, 从而有利于题旨的弘扬;就文章局部来说, 联想的目的是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

想象的作用是串联我们的生活观察、感受、思考、感悟等, 使写作思路得到拓展, 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构思, 现实生活的限制在想象的作用下获得突破, 并大大地丰富了表现内容和手段。写作过程中, 联想和想象往往结合起来运用。写作时, 不管运用哪种手法, 都必须紧紧围绕中心, 思路清晰, 合乎情理。要注意衔接, 过度自然, 交代清楚, 照应周到。

虚实相生的妙用可以使联想和想象更好的运用。“虚实结合”是指虚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虚实结合可以形成渲染、衬托的气氛。进行强烈的对比, 以达到某种效果。“虚实结合”在文章中的表现是这样的:文章所呈现出来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实况录像, 而是对现实生活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改造、掺入想象与虚构内容的产物。其中的人、事、物都离不开在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虚构。

那么如何进行联想和想象呢?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玻璃瓶子, 从思维的角度看:首先从正面思维看, 这个瓶子可以当花瓶使用, 当打击乐器使用等。从逆向思维看, 把瓶子的底部敲开可以做个漏斗;把瓶子打碎, 插在围墙上可以阻挡外人偷着进来;也可以熔化后再利用, 做任何玻璃制的东西。从纵向思维的角度看, 可以联系实际生活, 思考“一瓶不满半瓶晃荡”、“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要接受别的, 必须先倒空自己”等观点。

参考练习:

请任选下面一首唐诗, 以“唐诗写意”为题, 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

1.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雨夜寄北》)

3.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全新思维解析:所谓的“唐诗写意”是指利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把一首诗改写成现代散文。改写的文章要尽可能的做到语言优美, 具有一定的诗意, 能够营造出相宜的意境, 既生动又形象地展示出诗歌的内涵。

佳作展示:

唐诗《宿建德江》写意 (片段)

夕阳安静地悬在远方的山峦上, 孤帆收拢起张开的心事。摇动的橹, 是一尾流落他乡的鱼吗?江面上, 风用手指拨响了涟漪的琴弦。千里乡音, 缓缓地流过记忆的河床。

一叶小舟, 如一节离愁泊上了洲岸。今后的日子, 它还能载动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和风雨?船舷上, 怀抱酒壶的诗人, 在淡淡的水雾里张着半梦半醒的眼睛。

……

诗人走到船沿, 探出头。水面上, 印着一张憔悴的脸, 犹如一枚飘零的叶;脸旁, 是一轮温暖的月。很亲, 很近, 也很静。晚归的渔歌荡过, 一江的恬逸, 又碎成了千丝万缕的忧伤。

教师点评:文章用诗意盎然的语言表现诗歌体现的内容, 特别是对诗人在夜色中的孤独、悲凉情感的描摹, 感人至深。

时空穿越:挑战你的想象力 篇3

1889年,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首次出版。该小说讲述了汉克·摩根的穿越故事。他原本生活在19世纪,住在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一次被人打了脑袋晕过去,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中世纪的英格兰,正是传说中亚瑟王的时代。反应过来自己已经穿越到了6世纪之后,汉克意识到他突然之间已经成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以他的学识他应该很快就可以干一番大事了。汉克跨上了首相宝座,所有人对他都十分敬畏。汉克19世纪的理念对6世纪亚瑟王的统治形成了威胁,于是冲突爆发了。书中将中世纪的人刻画得非常愚昧,但是历史是无法改变的,最终汉克沉睡了1,300年(又回到了19世纪)。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时间在爱情面前也微不足道

由于得了一种罕见的基因紊乱症,亨利从五岁起就开始时间旅行了。但他在离开时却无法控制自己去哪里,要去多久。第一次见到克莱尔·安妮·阿布希尔时,亨利穿越到了克莱尔的童年时代,那时她只有六岁。亨利向她透露他们将来会结婚。他们也确实结婚了。亨利时不时地开始他的时间之旅,而克莱尔就默默地等待他的归来。2006年除夕,亨利穿越到了1984年密歇根的森林中,不幸被克莱尔的弟弟走火射伤。亨利回到现在,在克莱尔的怀抱中死去。故事的最后场景是82岁的克莱尔和43岁的亨利相遇的情景。她依然在等着亨利,就像她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等待那样,当他到来时,他们紧紧相拥在一起。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英勇行为也需穿越完成

为了解救布莱克和巴克比克,哈利和赫敏通过赫敏的时间转换器回到了过去,他们在巴克比克被害前救了它。他们躲藏在森林里。哈利看到一切都在重演,他恍然大悟,发现那个救了他们的人其实就是他自己。之后,哈利和赫敏飞到古塔之上,救出了被关押在那里的布莱克,布莱克骑到巴克比克的背上,他们一起飞走了。

时空穿越小说中的常见原则

你会发现不同作品中穿越时空的原则是不同的。例如,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哈利和赫敏能够亲眼看见自己过去所做的事情。此处的原则是:当你时空穿越时,不可以被过去的人发现。在影片《回到未来》中,人穿越到过去所做的事情可以改变未来的结果。较常见的一些穿越原则如下:

其中一个很著名的时空穿越原则就是(外)祖父佯谬。这个原则认为你不能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外)祖父。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你的父母,也不会有你了。

而另一种多世界并存的理论则认为:一旦你回到过去就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跟将来的世界毫无互动,你创造了新的历史或是另一个世界。

穿越时空想象作文 篇4

他们派了整整一个团的兵力来抓我,我左脚一用劲,向地下一跺,他们一个团就已经溃不成军。他们的司令慌慌张张的问我:“你……怎么……这么厉害!”“司令你好!我是来自地球有大理由有实力的王大侠。”“大侠你好!我们是被火星人侵略的,求求您行行好救救我们阿拉斯星球人吧!”“这不简单?我这就去取火星人的首级。”“等一下!您不穿盔甲不拿武器怎吗杀敌呢?”“谢谢司令了!”

我来到战场上他们立刻停战了。“阿拉斯星球人退下我来解决这些无名鼠辈!”我威风凛凛的说道。这时火星司令来了,对我讲:“我不和你打,你手无寸铁怎么和我打。就算赢了也是胜之不武!”“你怎么知道,打了才知道!放马过来吧!”

他用大刀一直砍我,而我一直退后,等到他用尽全力把刀抬起来的时候,我就在那一霎间,一拳把他打到火星去了。火星的士兵见头领被我打败了就一拥而上,我用右掌向地上一拍,他们都被镇到天上了。我再吐一口气把它们也吹到了火星。

我一回到兵营,他们已经把宴席摆好了,司令还对我说:“今天我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一醉方休不醉不归!”

穿越时空想象作文 篇5

穿越时空我看到了飞来的大火球,我想到了这么大一火球,不会把我压的粉身碎骨吧!

穿越后,我看到了,高大的建筑,和人们的服装,长长的衣服从头到尾都是衣,他们的.发型,男人长着长长辫子,女人扎着短头发。

我听到了声音,他们议论着:“这个孩子穿得可真怪。”我闻到了香水的味道。我走走看到了,小卖铺,我于是走了进去,有一位老板走了过来。

老板说;“哪里来的野孩子,快走。”我大步流星的走了过去。

我自信满满的说:“老板我的名牌衣服和你们换五两银子,老板换不换。”

老板说;“你这个小孩子就这么贪钱,你不如抢呀!” 有一位仆人走了过来对老板说:“老板和他换吧!老板大摇大摆的走了来,说;换吧!”于是我走到了小饭铺里大吃大喝,这果然是祖仙的优良传统。

穿越时空想象作文400字 篇6

“砰、砰、砰”。一声惊天动地,欲耳震隆的响声从我身后响起,我吓了一大跳,转过身一看,一头巨大的霸王龙正用凶恶的眼神瞅着我,像狼看着小羊一样。我连连退了好几步。霸王龙一步一步逼近,在我绝望的时候,说时迟,那时快,从草丛里钻出一头三角龙,摆开架势,似乎要跟霸王龙决以死战,我趁这个机会悄悄地逃走了。

很快,到了中午,我背包里的食物都被我吃完了,我得去自己找,自己吃。突然,我发现了一个山洞,大概从这里面能找到吃的,可这洞阴深深的,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可不去不行呀!哎!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

正到我进去时,在天空上飞的翼龙一个俯冲把我抓了起来,原来这个山洞是翼龙的呀!可已经来不及了,我早就被生气的翼龙从高高的半空中扔了下来。我只觉得头昏眼花。“渴死了,渴死了”。我不停地叫,我看见了一个波光粼粼的湖泊,我高兴极了,马上走过去喝,没想到,被那恐龙长长的脖子弹了回来,“哦!我受够了,我要马上回家”。说完,我乘着飞碟走了。

穿越时空的神话功能主义 篇7

萧兵教授此次来武汉参加“中国神话研究的当代走向”学术研讨会, 在会议期间举办此次讲座也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这一平台。该项目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 项目下专设“后续人才长线培养计划”, 意在培养出一批有专深学养的专家, 并以课题的形式带动人才梯队的培养, 使人才队伍得以深度整合。举办“神话学的应用”这一学术讲座, 正是该项目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

讲座伊始, 萧兵教授提到香港中文大学曾举办过一场比较文学讨论会, 集中探讨了在现代社会, 文学还有什么用这一话题。基于伊拉克战争的现实环境, 文学一度成为政客们愚弄民众的手段, 人们对文学的实际用途深表质疑。对此, 萧兵教授指出:我们学习文学, 学习科学, 首先要建立文学/科学没有什么用处的观念, 不能去追究它们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毕竟, 科学家们研究火星, 研究微观粒子, 并不能解决非洲人民的温饱, 解决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实, 文学并不是完全没有用处的, 它的技术部分, 是有实际用途的。近年来, 已有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科学的应用、文学的应用。萧兵教授的本次讲座———神话学的应用, 就是要在实用的层面追究文学的实际用途。

本次讲座的一个重要话题便是:文学人类学与破案。萧兵教授认为, 文学人类学在某种程度上对平反冤假错案很有作用。文学不仅能在技术层面上为破案提供帮助, 在意识层面上对破案有更大的意义。破案讲究证据确凿, 证据学要求的多重证据, 正是来源于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理论。自王国维提出双重证据———文献记载的证据和考古发现的证据———以来, 叶舒宪教授先后提出三重证据、四重证据的理论, 即在双重证据的基础上加上田野的证据和图像的证据, 萧兵教授一直提倡多重证据的研究, 强调语言学的证据也必不可少。这些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被现代侦破技术借鉴应用于破案之中, 叶舒宪教授也因此被高等法院邀请讲课, 可见, 文学已经介入社会生活并发挥作用。

文学与破案的联系, 在我国宋朝时期出现的公案文学中已初见端倪。萧兵教授举出宋朝两部重要的公案文学文本:《洗冤录》和拟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洗冤录》作为中国第一部解剖学的著作和世界第一部犯罪学著作, 有力地证明了积弱的宋朝, 行政腐败之下却能有发达的科技、发达的证据学。《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不仅是公案文学的代表, 其中对感生帝神话的解构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二郎神庙的道士假扮犯案, 以皮靴为物证进行盘查断案, 一方面暗示了二郎神并不可信, 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破案学、证据学也有重要的意义。《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可以说是文学和神话应用的一个直接例子。

法制不发达的中国, 竟何以出现发达的犯罪学或侦破技术?大多数人都对此感到惊异。萧兵教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 说到“那正是中国专制制度希望能够自组织、自纠弹、自反馈的结果”。古代中国, 行政与司法不分家, 为了抑制官员的腐败而采取一系列考核制度, 最主要的就是科举制———文官要学习诗歌、书法、政论等, 目的在于提高官员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 以美制恶。这样一来, 中国的官员多为大学问家, 考据出身的学者自然会将审案与考据相结合。萧兵教授进而指出, 中国人信奉开明的专制统治, 一部《论语》, 全篇都是教君主如何实行开明统治, 而《水浒传》的存在, 也言说着“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的道理。可见, 改朝换代是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规律的, 朝代的更替很大程度上是对专制制度的再次修正, 中国封建制度能历经两千多年, 是有其现实依据与合理性的。

此次讲座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话题:文学与治疗。萧兵教授最近致力于艺术人类学的研究, 通过对艺术发生的观照, 企图把文学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沟通起来。他指出, 艺术的开始、艺术的起源与艺术的发生, 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艺术的开始探讨艺术产生的时间, 艺术的起源追究引发艺术的外在推动力, 而艺术的发生则是研究艺术产生的一种内外互动机制。不提艺术的发生学, 是因为发生学属于生物学的范畴, 是从基因的水平研究艺术的发生。语言的存在已有基因学的依据可以证明, 艺术的基因也是存在的, 只是尚未发现而已, 基于此, 萧兵教授认为, 他的研究只能提艺术的发生, 而不能使用艺术的发生学这一术语。

源于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的观点, 艺术发生学说中产生了一种重要的理论, 即艺术发生于宣泄。原文K atharsis一词或译为“宣泄”, 或译为“净化”。萧兵教授指出, 借用医学术语的“宣泄”一词, 和原属宗教礼仪的“净化”一词, 都是悲剧“陶冶”功能的民俗背景, 互为因果而存在。也就是说, 原初的悲剧, 如同中国原始的傩戏一样, 具有治疗的作用。人们认为, 演出悲剧《俄狄浦斯王》可以消除瘟疫, 起到净化的作用。在中国, 干旱的时候演出《窦娥冤》, 也被认为具有仪式净化作用。平反冤假错案, 治疗, 驱疫, 都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调和, 恢复世界的秩序和平衡。这些对于研究艺术的发生以及机制、功能, 颇有参考价值, 因此萧兵教授提出多重证据的使用和多学科与跨文化的研究势在必行。

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总结点评这次讲座说, 萧兵教授的讲座即兴讲来, 看似散漫却形散神聚,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文学、法律等等, 其中心就是把文学人类学所研究思考的问题汇集起来展现给大家。这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是很有启发的, 中文系的学生既要认真学习专业课程, 也要开阔视野, 关心学术发展的新动向。

萧兵教授年逾古稀却依然精神矍铄, 用广博的学识和长者的风采展现给大家一场精彩绝伦的学术报告。从钱大昕的考据学, 到张艺谋的智囊团, 从何九叔的骨头到莱温斯基的裙子, 他的博学、幽默, 他的睿智、激情, 随处可见, 时时得显。萧兵教授认为, 中国文化的研究要从中国文字开始, 他所从事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就是从文字出发, 破译中国上古文化密码。这种做学问的方法可谓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我们做学问, 不能只游离于形而上的理论层面, 更应该回到根本, 讲究多重证据的使用。萧兵教授的本场讲座, 主题是神话学的应用, 他在论述这一主题时使用了大量的例证, 既有古代文献的证据, 又有亲身经历的生活证据, 既有中国文化的证据, 又有外国文化的证据, 可谓是多重证据理论应用的最好明证。

陈晓雪,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要:著名学者萧兵先生应邀来汉参加“中国神话研究的当代走向”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 萧兵先生在主题为“神话学的应用”的学术报告上, 对文学人类学与破案、文学与治疗等相关问题作了阐述, 本文拟对此做一梳理。

穿越时空的长跑 篇8

1984 年,斯坦作了一次让全世界难以置信的穿越中国的长跑。而莱夫凯将军则自称是一个“平庸”的马拉松运动员。但奔跑在他们的生命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大片《阿甘正传》原型的斯坦是电影主人公阿甘的精神原点;而在莱夫凯将军身上我们恍若看到战争场景里的阿甘。

中国给予了两位老人共同的荣耀,也在他们的心中印下了深深的中国回忆。在斯坦的心中总是不能忘怀1984 年在中国的每一天,而莱夫凯将军在闲暇时也愿意在回忆中梳理那些中国老友。当两个人老人再一次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的时候,同样的理想让他们焕发出了青春。

“再跑一次”与“再帮助他跑一次”成为了两个相交20 余载老友之间的心理默契。比跨越空间更具意义的是,这是一次穿越时间的长跑,而让时空相连的纽带则是两位老人心里深深的中国情结。

莱夫凯将军说过,他最喜欢的一个中国谚语就在距离、时间与友谊之间做了比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意义之外还有简单

任何人身上都会有一个童心存在。斯坦希望告诉人们,他的心里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小男孩在向大家在说,我在做运动。圣经中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让我们做一个孩子那样的人。因为孩子没有偏见也没有那么功利。

在1984 年,一位外国长跑者正进行着穿越中国的长跑。他跑进的都是在当时绝对不会对外国人开放的区域。“我路过了一个非常偏远的乡村,那里异常地宁静。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与一位年轻的姑娘不期而遇。我的出现让她倍感意外,她睁大了眼睛盯着我足足有两分钟,—也许她不敢相信一个黄色头发的外国人真实地站在了她的面前。因为语言不通,我们之间的交流仅仅是肢体上的表达。我握着她那双有些粗糙的手,却倍感亲切,因为我就是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对于那种长满了茧子的手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而她则更是把我的手放到了的面颊上。我送给了她一件T 恤做纪念,而她立刻转身回到房间里,拿出了一支钢笔送给了我。我知道,那是她最珍贵的礼物。当我离开那个村庄的时候,我还能够看到那个姑娘在山冈上展开双臂向我致意。那只钢笔是我在1984 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而那个姑娘也是那次中国之行中最重大的记忆。”

美国人斯坦·卡特就是那位有幸获得了钢笔的长跑者。他的经历因为长跑而显得那么地不凡。或许因为时间的因素,你并不会怎么在意那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跑。然而,如果告诉你好莱坞的大片《阿甘正传》是根据斯坦的真实故事改编、拍摄的,你又会怎么想呢?很显然,好莱坞希望在阿甘身上寻找美国社会中已经远离许久的诚实、守信、勇敢、真诚等美德,而这些恰都是阿甘与斯坦身上共有的,唯一不同的是斯坦远比阿甘更加活泼、可爱,虽然他已是一位超过60 岁的老人了。

谈到为什么要以长跑作为事业的时候,斯坦表示,上帝赋予每一个人才能,而每一个人注定会有一个特殊的才能让你的生活发生变化。长跑对于他本人而言可能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当把长跑与世界的和平牵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作为一名普通人,你将有可能会获得改变世界的成就。

正是因此,斯坦在38 个国家进行了友谊长跑,参与了26次世界著名公益活动组织,也获得了117 项各国政府颁发的各项表彰以及11 个著名城市的钥匙……

而在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斯坦为了坚持达到目标不懈的努力。在上个世纪80 年代以前,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大概是“在美国某地向地下钻一个洞,如果挖穿了地球,你出来的那个地方就是中国—一个吃大米饭的国度”。而为了在这个“吃大米饭”国度中进行友谊长跑,斯坦做得异常执著。从1978 年开始,他用了5 年的时间坚持每天都给中国政府写信,就是为了得到许可让他能够跑步穿越中国。在没有获得美好回应的日子里,斯坦执著地坚持着。在他看来,成功与失败往往就是取决于5 分钟的坚持,“当你觉得马上就要失败的时候,你要努力让自己再坚持5 分钟、再坚持5 分钟……”经过了1825封信的坚持,斯坦无疑感动了上帝,也感动了中国的政府。

当美国人民通过随行记者拍摄的图片、影片看到了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一个隔阂的世界就此打开了。“原来中国人和我们是一个样子……”

在中国获得成功之后的斯坦显然成为了美国的传奇人物。他被总统接见,获得了全美的十佳运动员的奖项……只是他从没有停止自己以和平、友谊为目标的长跑。“在不同的国家,有很多的人来看我的长跑,他们也许是因为好奇地觉得一个人能够每天跑40 - 50 英里,而且还是日复一日地跑下去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总是会有那么多的人来看。保加利亚,一个只有800 万人口的国家,就有400 万的人来看我的长跑。有些人还会和我一起跑。”

在斯坦的眼中,今天世界中国和美国是影响世界格局中最重要的因素。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也是整个世界和平的基础。为了这个友好的目标,斯坦又一次地开始了他的执著,他目前正在北京为他的第二次长跑活动做努力。

斯坦的中国朋友对他说:今天的中国社会远比上次他长跑时更多元,或许不再会有那么多的人关注他的长跑,他上一次长跑的景象很难被复制了,那样也许会破坏斯坦某种美好回忆。面对这种善意的提醒,斯坦认为即使是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也并不影响长跑的意义。长跑本身只是一个手段,不是属于斯坦的,长跑的主角不是斯坦本人。它的主角是中国人民。

在与各种各样的意义纠缠了很多之后,你会发现在真实生活中,斯坦是一个异常简单的人。

他会认为也许比得到中国政府允许更困难的是让他的妻子同意他进行每一次长跑,“你妻子的许可永远是第一位的”。

而更有意思的是斯坦第一次来中国进行长跑,仅仅是因为一个玩笑。在他完成穿越美国的长跑之后有人问他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他身后有个朋友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大声地说,“他希望在长城上跑……”于是这个声音在不经意间通过媒体传遍了美国,于是也就有了1984 年的长跑。

1984 这个数字对于新中国的体育的意义巨大,1984 年,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也正是在那一年新中国的第一枚奥运金牌产生了;而2008,则对每一个中国人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53 天,是上一次斯坦完成长跑所用的时间,而他这次计算的天

数是60。在一连串的数字背后,人们往往会赋予每个数字以一个非常特殊的意义,面对这些数字,斯坦倒是表现出阿甘那样的迟悟,“关于在哪年进行长跑完全是一个巧合,而这次预计比1984 年多跑7 天,则完全是因为这次会跑得更远,会跑到香港去。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意义。”

开启人生的第二幕

科林· 鲍威尔将军曾经说过:他是一个“工作努力, 无私奉献,反应敏捷和铁一般的纪律的人”。

作为一名出色的将军,伯纳德·莱夫凯曾被称为“美国军队的灵魂人物”。作为军人的他曾经指挥过特种部队、步兵作战队,特别是空降兵部队。在他的回忆中,大大小小的各场战斗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异常地清晰,而让他更为津津乐道的一定是其亲手缔造的几次大胜仗。当然,是战士就避免不了受伤,有时候身上的伤口也象征着军人的荣誉,“我胸前佩带的紫心勋章、银星章和铜星章,以及若干枚英勇A 级奖章,都是那个时候的‘战利品’”。

作为战争的先锋,伞兵部队的经历更让莱夫凯将军情有独钟,“我是从一名空降兵战斗组成员成长为一名美军司令员的,在越南战斗中累计跳伞次数超过250次,而且我非常荣幸是第一个同中国伞兵一起跳伞的美国人,这是值得我一辈子骄傲的事情。”

与其他退役将军一样,人们现在还是习惯地称他为莱夫凯将军。而将军本人也会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让你看到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影子。让你很难想象的是,退役后的将军竟立志于医学事业。这选择难道是对其前半生戎马生涯中砍砍杀杀某种形式的救赎?或者还有其他的一些因果?不管怎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莱夫凯将军已经不再是将军—莱夫凯了。他或者是莱夫凯大夫,或者是慈善家莱夫凯,或者是友谊使者莱夫凯,总之当他离开军队的那一瞬间,莱夫凯就已经走进了人生的第二幕,对他而言,这或许是更加精彩的一幕。

TIDE: 您从陆军退役后,是什么原因让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学作为今后的方向?

伯纳德. 莱夫凯:我是在1992 年正式从陆军退役转向医学的。在从军的日子里,我曾经是战斗部队的成员,战争的残酷是那些没有亲历者难以想象的。一次战斗中,我最好的朋友身负重伤,而且由于抢救不及时,过早地失去生命,他太年轻了……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当时下定决心,想在自己未来的日子里好好钻研医学,行医救人,这样能在关键的时刻挽救宝贵的生命,同时也能挽救千千万万的家庭。

TIDE: 您在完成医学学习之后,参与的是南非作战区域内的医学传教工作。您提到的“医学传教”是什么意思?

伯纳德·莱夫凯:1997 年,我在完成医学研究课程的学习后,远赴非洲的战斗地区开始了我毕生执著热爱的医学传教工作。在当时贫困的南非,医疗条件可想而知,在进行手术与各种罕见的疾病打交道的同时,其实也是比较危险的,但我十分真诚的希望能通过医学这个“最好的传教之神”把和平的希望种子,植入南非人民心中。我也曾经与我的战友们远赴波斯尼亚、海地岛、伊拉克、肯尼亚、达尔福尔他,苏丹和亚马孙河丛林等地,并进行医疗援助。能通过医术治病救人,我也是十分欣慰的。

TIDE: 您是美国第一任驻华武官,想必您年岁很大了,但看您的身体还是这么健康,有什么秘诀吗?

伯纳德·莱夫凯:我很看中身体的素质,我认为这是生活中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我曾经向美国总统委员会健康协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被聘为该协会的资深顾问。我曾赢得陆军游泳比赛的冠军,在俄罗斯期间参加军事十项全能运动。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我还参加过马拉松长跑活动。

TIDE: 听说您能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俄语、法语,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那相对与战争来讲,演讲对于您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伯纳德. 莱夫凯:我经常在我一个老朋友的陪伴下进行演讲,他就是我那身有光荣的条纹和徽章装饰的军装,在讲话前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向每一位我面前的聆听者问好致敬,我喜欢应用生动详实的案例,慷慨激昂的陈辞,幽默的言语表达和夸张的肢体语言使观众席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使我的讲话在适当时刻达到高潮。在讲话中,我能与我的朋友们一同分享我36 年的军队战争生活和医学救助经历。我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一次演讲中,我说过,“耶稣使精神和肉体合二为一,如果你想更好的融入世界,那么要先成为大家友善的朋友。人类最伟大的军火库就是无私的投身于人民的和平事业中,‘朋友’,能使和平使者光临整个世界。”

TIDE: 我刚看过您最近撰写的书,《我们的中国, 他们的中国》(“Our China,Their China”),您能简单介绍这本书吗?

伯纳德·莱夫凯:《我们的中国, 他们的中国》(“Our China, Their China”)我想谈的是我眼中的中国,以及中国的巨大变化。我想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到这本书。这本书适合所有的人。它适合想卖东西给十亿人民的商人、适合为不安定的未来而忧虑的父母、适合学生、适合老师、适合想理解历史的外交家,也适合寻求避免冲突的方法的军人。我爱中国!

TIDE:那么您眼中的中国是什么样呢?在中国经历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伯纳德. 莱夫凯:我最喜欢的一首中国歌曲是:“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记得我每次来中国都会用我很蹩脚的中文放开歌喉唱这首歌儿,每当唱起,周围的听众中都会发出一阵哄堂大笑,但等几秒钟过后,大约有几十甚至几百中国人一同站起,打着节拍与我同唱。其实歌唱、欢笑、舞蹈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最短的距离。

1972 年的中国在世界上是的比较封闭的国家,而美国也把中国看作是个潜在的对手,存在威胁。就在这一年,经过慎重的选择,我来到中国。在与中国人民的接触了解中,我们逐渐成为朋友,我自己也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之中。

TIDE: 请谈谈您对于友谊的理解。

时空穿越高三想象作文素材 篇9

1949?贫穷落后

我把时光机上的数字滚轮往前拨了几圈,机器随即发射出一阵强光——我来到了1949年。

我转头看了看周围,惊吓不小:好家伙,满天的尘土飞扬,完全就是“千里黄云白日醺”的画画。再瞧瞧这破烂低矮的土房子,还有那些衣衫褴褛面色蜡黄的行人,我不禁心生同情:这个世道的人也太可怜了吧!个个吃不饱,穿不暖的。难怪老人们都说那是“一穷二白”的旧中国!

奇怪,大家的脸上怎么还满是激动?人群匆匆,全往同一个方向跑去,我急忙也跟着人流追了上去。刚停住脚步,只听得一个庄严的声音从远处传了过来:“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莫非今天是1949年10月1日?我看到了开国大典?我不敢相信这一切,抬头一看,啊,人民领袖毛泽东爷爷正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朝我们挥手呢!

这一刻,中华大地欢声雷动,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人们流下了幸福的激动的泪水。

我被感动得不能自已,颤抖着双手捧起起挂在身上的相机“_咔嚓嚓”拍下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

2049?灿烂辉煌

一百年后的祖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我又召唤出了时光机,把上面的数字滚轮往后拨了好几圈。机器再次散发出了一阵强光,把我包裹在了一起——我来到2049年。

眼前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四周空气清新,绿草茵茵。马路上,不会排烟气的电动汽车川流不息,树形大厦高耸入云。街头巷边,再不见“低头族”、“拇指族”,人人抬头挺胸,个个雄赳赳气昂昂,阳光般的微笑闪了又闪,一双双充满温暖的手握了再握。

怎么,今天是……?突然一个深厚的嗓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对面高楼的墙面上,当代国家领导人正激动地宣布:“同志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一百周年了!”

原来今天是2049年10月1日,我幸运地和街头成百上千的民众共同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这是多么值得被铭记的事,我拿起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这伟大的一刻。

假如我能穿越时空想象作文 篇10

假如我能穿越时空,我将去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拜访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向他请教学习的方式方法,请教怎样才能读透彻古书。我还要去拜访“圣人”孔子,向他请教做人的道理和礼貌、礼节。

假如我会穿越时空,我将去到三国时期,一赌诸葛亮的风采,张飞、关羽的`勇猛。我还要用现代的高科技武器来帮助属国一统天下。与此同时,我要到魏国去拜访竹林七闲,跟他们学习琴、棋、书、画和作诗、填词,成为竹林第八闲。

假如我会穿越时空,我要去唐朝、宋朝时期,拜访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拜访精忠报国的岳飞、浩气长存的文天祥、变法的王安石以及唐宋八大家。最后我还要去参观烘烘烈烈的宋江、方腊起义.........

时空穿越,步入“未来” 篇11

前台旁悬挂的液晶电视,滚动播出着未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提醒员工关注公司以及客户的动态。

隐藏在前台后的小休息室有着巨大透明的落地窗,放眼望去,未来尽收眼底。

这是未来广告公司的审看间,多部CCTV-8的新剧都是在这里完成初步审阅。

一团火焰的雕塑象征着未来员工们那种充满活力、热情似火的拼搏精神

未来广告获奖无数,奖杯和荣誉依旧默默无言。此时借用另外一位广告人的话更为合适:旧的荣耀扔在身后,新的荣耀就在手边。

在未来的宣传架上摆放着未来广告的宣传资料,让每一个客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未来,走进未来。

崭新的乒乓球桌。反映了未来的人性化氛围,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未来的员工们各个忙于工作,无暇娱乐。

一台小小的咖啡机陪伴了员工们多少个无眠的夜。辛苦啊!

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连壁画都如此匠心独具。

用一方“怪石”作为电梯间的摆设还真是一件“怪事”。

生机盎然的色泽充斥着公司每个角落,看来炎炎夏日只有空调老总还不满足。

这个绿色的包包是啥?原来公司刚搬到世贸大厦不久,为了让员工免受装修毒害,未来人性化地在每个人的办公桌上放一只活性碳包,无论是电脑辐射还是大家的坏心情,它都会统统吸收,不留痕迹。

想象作文:穿越时空 篇12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都·冯·哈耶克(1899—1992)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亚当·斯密的当代继承者,自亚当·斯密以来最受人尊重的道德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他一生致力的问题,是探究个人自由与社会整体秩序间的复杂关系。他治学严谨,刻苦著述,留下的大量著作和论文描绘了“一幅社会科学的画卷”,影响了各国思想家对人类社会运行基本法则和原理的认识。

2014年初冬,哈耶克有幸乘上时间机器穿越时空,去拜见仰慕已久的斯密。时间机器飞快的速度让哈耶克感觉晕眩,恍惚进入梦乡。等他睁开眼,已经在爱丁堡附近的柯卡尔迪小镇上降落。

斯密:您来看我,我深感荣幸。

哈耶克:我很喜欢您的作品,它们曾对我产生了重要助益。今天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向您请教。古典经济学没有李嘉图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没有您便不可理解了。

斯密:我是一个很在意自己作品质量的人,对《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如今受到的仔细推敲而感到忧心忡忡。在去世前1周,我要求有关人员当场把指定的16册书稿烧掉,只留下那部未写完的天文史书稿。

哈耶克:授课之余在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校舍管理员、财务主管、教务长、副校长、教授委员会成员、评议委员会主席时,您是一个认真而又坚持原则的人。在任职苏格兰海关专员时,您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行政人员。在履行爱丁堡守卫队名誉队长职务时,也展现出能够处理实际事务的管理者形象。

斯密:您对我的经历了如指掌。令我经常追忆的13年格拉斯哥大学教书生涯,是一生中收获最大、生活得最快乐最荣光的时期。按照苏格兰大学传统学科划分方法,逻辑学包括修辞学和纯文学,道德哲学包括法学和政治学。由于之前在爱丁堡大学成功开设了从未有人尝试的英国文学这门公共课,也讲过修辞学和法学、政治学,所以我就选择这些方面作为在格兰斯哥大学第一个学期的讲课内容。1752年,我在毫无争议的情况下成为道德哲学教授。我讲课的时候几乎全凭现场即时发挥,通过各种例证牢牢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常常选取一个表情多变的学生来检验讲课效果。从学生中挑选出一些有能力的人,邀请他们到家里讨论问题。许多富家子弟虽然不打算完成学业,但是为了能够听我讲课而来到格拉斯哥大学。在《道德情操论》出版后,一些更为遥远的学生也来到这里学习。讲课中谈到的话题在整个城镇流行,在我离开之前使全城的人都相信了自己的自由贸易理论。

哈耶克:我步您的后尘,在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担任“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12年。该委员会学生和教员之间比例极低,师生关系密切,同时专业背景非常多元。每个周三晚上,来自各个学科和各个国家的一群聪明而稚嫩的人会赶到一间仿哥特式会议室,围坐在椭圆形橡木桌前讨论我提出的问题,不懈调动各个领域的知识,跟活着的、已去世的、古代的、现代的人物进行对话。

我曾经在某个场合说过,那种只是一个经济学家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因为在社会科学中,几乎不存在仅依据某个单一特定的学科便能恰当回答的具体问题。极为重要的是,我们领域中的所有问题更会涉及到哲学问题。英国的经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这个国家中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同时都是哲学家,而且至少从过去情形来看,所有伟大的哲学家同时都是经济学家。的确,经济学家当中也有两个明显例外,这就是李嘉图和马歇尔,但这一点难道就不能被视做他们研究工作中之所以存在某些不足的原因吗?

斯密:经济学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哲学,是认识经济现象或解释经济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侧重于运用哲学方法研究经济学,以自然哲学学派中的“自然秩序”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础。

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后,我感到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广泛学习的热情是爱丁堡大学从来没有的,这最重要的是得益于创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句名言的道德哲学教授哈奇森,一个拥有非凡独创能力的思想家,一个举世无双的演讲家,更是一个对自己影响最大最持久的人。尽管当时自己还只是一个16岁的年轻人,但是在哈奇森启发式指导下开始独立地思考问题了。《道德情操论》的整个轮廓,是听他的课时启发下形成的。哈奇森曾经在课堂上明确提出并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将道德情操归之于同情心吗?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常常赞同那些与我们没有相同情感的人的行为,比如说敌人的勇敢。我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人们对公正的第三方怀有相同情感的理论,从而克服了前面所说的缺陷,这个问题在下面的讨论中可能会涉及到。同时,他把政治经济学作为自然法学课程的一个分支进行过系统研究,因为讨论契约时必然涉及竞争、利息、货币等方面问题。在其著作中也已可发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不过还不曾使用这两个名词而已。所以,我早在哈奇森的课堂上就接触了最具活力的经济学思想萌芽,深切地热爱一切合乎情理的自由,而重农主义学者大概20年后才提出这方面观点。另外,他把我为《人性论》写的一篇摘要写信推荐给了作者休谟,于是我与休谟结下了30多年的友谊。他在爱丁堡的家中专门留了一间卧室,供我去时居住。在休谟去世前,我曾探望过他。多次见面和通信,深受其影响。休谟与我的思想体系有兼容性,不同著作可以彼此互为注释,体现同一思想体系的不同侧面。半个世纪以后,在我当选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校长、回忆母校恩情时这样称呼他——“永远难忘的哈奇森”。

哈耶克:回视学术生涯,自己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曼德维尔,您的著作可以说是另一个重要源泉。《国富论》从分工理论推导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已经内涵着我所发现并弘扬的“自生自发秩序”的思想原型。

《国富论》的第一章便是“论分工”,用“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作为第一段,开始了您的全部经济学分析。在您之前,有许多学者曾对分工和专业化问题进行过阐述,如柏拉图论述过分工对改善社会福利的意义,配弟分析了专业化对生产力分工的作用,但真正将分工置于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地位,从而形成系统分工理论的是您。就像熊彼特教授所说,“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想到要如此重视分工”。您不仅揭示了劳动分工对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作用,而且还从“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这一角度论述了确定分工程度或者说分工发展的限制性问题。美国学者扬格教授概括了著名的“斯密定理”,具体含义是只有当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随市场范围的扩大增长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化的生产者才能实际出现和存在,市场范围的扩展是分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市场的扩展又依赖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因为市场依赖于购买力即实际收入,而收入依赖于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劳动分工。所以,扬格教授把“斯密定理”归结为“劳动分工取决于劳动分工”,称为“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有阐述力度的成果之一”。一些经济史学家也常把劳动分工和市场扩展相互促进称作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斯密动力”。

斯密:人类是通过分工的进步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并通过分工的发展不断提升文明的程度。社会的全部经济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分工的发展史。

我生活的时代正是现代社会经济秩序的形成时期。当时英国的小农基本消灭,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在农业领域中确立。封建式的行会手工业逐渐瓦解,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但这种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已无法适应发展需要,于是18世纪60年代催生了产业革命。彼时的格拉斯哥是一个仅仅拥有2、3万个居民的小城镇,但其商船遍布世界各个海域,与西印度群岛的烟草贸易占据世界首位,流传着许多有趣的走私故事。商人们以极大进取心建立炼铁厂、制革厂、印染厂、陶器制造厂等,开始生产地毯、丝绸,开办船舶银行、徽章银行。我非常喜欢去柯卡尔迪的制钉厂玩,正是在那里获得了对于劳动分工的最粗浅认识。《国富论》草稿中只有分工部分给出了超出一半篇幅的详细内容,其他部分仅仅只有提纲。

不好意思讲,我从孩提时代就有爱走神和自言自语的毛病。4岁那年前往外祖父家时,差一点被吉普赛人拐走。打牌时会突然想到什么,就会忘记叫牌。与友人谈话时,自己会拿出一片抹了黄油的面包,揉成一团后放进茶壶。更滑稽的错误发生在任海关专员时。有一天,我要在1份官方文件上签自己的名字,但我却模仿前面一位海关专员的签名,写了那个人的名字。虽然有这个毛病,但我有一项比较惊人的能力(笑),就是在清醒以后能够很清楚地记得走神时周围人的谈话。另外,头颤病也困扰一生。

哈耶克:走神的原因,是注意力长期高度集中,我把它称之为思想家的“思想抽筋”。自言自语是一种最健康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我患过一段时间严重的抑郁症,但说来奇怪,拿了诺贝尔奖后抑郁症眨眼之间消失了。

格拉斯哥城市的发展对您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一直认为您是一个极敏锐的观察家,对事物的体验和分析比其他人要全面、深刻。您在说明分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时使用的制针和呢绒上衣两个著名例子,如果没有实际观察,是不可能有如此淋漓尽致的描绘的,同时也不可能把分工与效率、与市场范围、与资本货币、与自由贸易联系起来展开多层次多角度论述,从而使分工在经济学中具有新的重要意义。

斯密:特有的生活背景,使我满怀豪情地讴歌分工。曼德维尔认为交换是分工的结果,而本人则提出分工是一种“人类倾向”,“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尽管人类的智慧能预察到分工会产生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但衍生出这么多益处的劳动分工,却原本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在我那里,分工几乎是作为经济进步唯一因素的,像物理力量一样发挥作用,作为富国裕民的关键起点。但我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分工或产业分工的观点,从而不能把制针工场的分工与“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马克思区分了“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对分工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听闻您后来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一般均衡模式进行批判时,提出了重要性不亚于劳动分工问题的知识分工问题?

哈耶克:1936年我在《经济学与知识》这篇论文中建构了“分立的个人知识”概念,确立了“知”意义上的主观知识观。我的研究发现,所谓“客观事实”的知识实际上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为行动者主观拥有的或者是主观解释的,它们是分散的或分立的且受制于持续的变化,为行动者以不同的量所拥有。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又明确指出,“这里显然存在着一个知识分工的问题,它与劳动分工问题非常相似,起码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自从我们的科学诞生以来,后者就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而前者则完全被忽略了,尽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我甚至指出,行动者之间经由时间而发现和传播“分立的个人知识”的方式,乃是社会理论理解经济行动如何得以协调或社会秩序如何得以自行创造和维续的关键所在。进一步深入分析表明,市场秩序的优点在于它为每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制度空间。价格机制使个人只需要掌握很少信息便能采取正确行动,从而实现知识分工。自己的最终结论是,这种机制是一种人之行动而非设计的产物,受其引导的人们通常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如此行事。其实在《国富论》中您已经部分阐明了个人知识问题,分析了由于信息和认识能力方面的原因,集中决策往往不能保证最佳资源分配,同时论述了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掌握的信息,作出在他们看来是最佳的判断。

斯密:《国富论》没有提出对知识分工问题的一般化认识。当时过分强调了劳动分工,而且还过分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正是不同的个人所具有的“自私”目的才促使他们为彼此提供服务。就像您在《法律、立法与自由》中讲的那样,劳动分工的实施范围极其广泛,家庭、军队等组织内部亦实施着劳动分工。此外,自生自发秩序所具有的优势也并不取决于人是自私的这一点,关键在于它会对各种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目的进行协调。

哈耶克:这涉及人性假设问题,让我们接着讨论“斯密问题”。“斯密问题”是德国旧历史学派在19世纪中叶研究德国发展模式的时候提出来的,试图说明《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理论体系中的矛盾,从而延续李斯特对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以及构建自身的政策理论。“斯密问题”的基本内容是:《道德情操论》中把“同情心”或利他主义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而《国富论》中却把利己作为人类行为的最根本动机,并以此来构建人类社会秩序。旧历史学派的基本立论是“自利的人是根本不考虑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的”。后来在德国新历史学派与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论战中,作为经济伦理关系代表性问题的“斯密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之一。新历史学派认为您没有考虑人类行为多种多样的动机,仅以自利动机为基础的解释势必导致不准确的结论。而奥地利学派直接以“效用”作为分析基础,肯定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在方法上的假设正当性,但在这场论争中奥地利学派的解释也没有被完全认同。

斯密:休谟认为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启发我从人性中寻求人类活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国富论》出版后把第1本赠予他。我对人性的考察,是从人之所处的现实境况出发的。传统观点对利己的批驳虽有合理性,但过分简化了对现实的说明。我首先认为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并无善恶之分。它不仅是对自身生命和财产的自保,还是对他人的关注。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自爱是由其他动机特别是同情相伴随的,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必然在自己的利益中包含了别人的利益。“个人的功利计算在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请注意的是,两本书中我都将自利解释成自爱,而不是自私。

哈耶克: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人的自利有分子生物学上的基础,是基因遗传的。

您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休谟的同情原则和“旁观者”理论。在休谟那里,同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心理倾向,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传达能力,不受气候、民族、时空的影响,任何人的快乐或痛苦都会在我们内心引起相应的情感。但是,我们实际上的同情不仅是高度多样化的,而且受到在空间和时间、文化和语言上的相似性,以及拥有共同的利益和家族纽带的影响而具有偏颇性。同情的这种个体性、主观性和差异性,使得休谟的道德学说体系无法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休谟也意识到这一点,提出了“旁观者”的观点。他的“旁观者”事实上只是理论上虚设的一个理想的观察者,即不带有任何个人的感情色彩,冷静地把自己看成与行为当事人没有任何关系的第三者,并能以第三者的眼光来判断当事人行为的善和恶。

斯密:我所理解的同情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类情感,每一个人会将自我的情感置于他人所拥有的情境中,以自我的想象力去体味和经验他人的情感。不仅指与别人在感情上的共享,而且还指对人的能在感情上彼此分享的认识和理解。受洛克《论宗教宽容》中“道德行为同时属于外在法庭和内在法庭双重的管辖”这一思想的启发,我提出了“公正的旁观者”概念。它不仅是指真正独立于行为人的真正的旁观者,而且是指存在于行为人自身内心的一个“假想的公正的旁观者”,前者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赞同或反对的道德评判的旁观者,而后者是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内心的旁观者”。所谓的良心(conscience)就是由此而来。Conscience从拉丁文conscientia一词而来,原意便是人与人之间“默契的知识”。

哈耶克:“公正的旁观者”概念奠定了您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地位,赢得可与休谟平分秋色的名誉。

穿越时空作文 篇13

我首先和同学们来到了“欢笑城堡”,映入眼帘的是在一座大楼的楼层之间来回穿梭连绵起伏的过山车轨道,我立刻被它的气势惊呆了,原来这是全长533米的翻滚过山车,名字叫做“穿越时空”。我看见左右穿插的过山车,不禁一阵心悸,就在这时,听到刚玩过的同学说“太爽了,真好玩,再玩一次!”,于是在犹豫了一会后好奇心占了上风,我鼓起了勇气去排队,不久就坐上了过山车。扣好了保护安全的固定架,车就要开动了,我心里越来越紧张,手心捏出汗来。

过山车徐徐开动了,我的心紧张得好像要跳出来了,车首先爬上了一个高高的大斜坡,我不禁暗暗倒吸一口冷气,接着是一个俯冲,刚才还慢慢吞吞的过山车立刻以120公里的时速向前冲去,并在各个楼层之间往返穿梭,强劲的凉风迎面扑来,身体在空中翻飞,感觉真爽!还没等我缓过神来,车已经稳稳地停在终点。太好玩了!我意犹未尽,又玩了一次,这次我坐在第一排,感觉更爽了。

午餐后我又玩了其他的游戏,快到集合的时间,我碰见了吴俊杰,我们结伴又玩了一次“穿越时空”,当我第三次坐上过山车时,心情是兴奋的,比前两次都好玩刺激,我感到无比的爽快,真过瘾。

上一篇:小学教研工作总结开头怎么写下一篇:1、《在山的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