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心得

2024-07-10

地球科学概论心得(精选8篇)

地球科学概论心得 篇1

人 文 科 学 概 论 学习心 得

作为一个学习理科的学生,我刚开始选修《人文科学概论》这门课,只是为了凑学分,2个学分的人文课还是比较少的。我刚开始认为:“人文”没有什么用,就像现在我在学校要学习模糊数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以后就不知道有什么用?而且,现在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伴随这上课,我的看法也逐渐地改变了。

人文科学与其它的科学息息相关。

如我们经常使用的与“理工科”相对的“文科”概念,就包含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容。人文科学以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与活动,即人的本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以人与社会的联系,即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两者之间会没有联系吗?从字面上讲,本质是一个人的内在;行为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本质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行为也同样反映出那个人的本质。它们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个关系,比如:三国中,智者诸葛孔明是一个警惕的人,他不允许有错误的发生,因此事无巨细一应办理。诸葛亮的本质是警惕的,因此可以推断出他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而诸葛亮事无巨细一应办理,可以反映出他是一个警惕的人。

同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有联系。人文科学成为自然科学许多学科发生的母体。人文科学在研究人的本质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的事物也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对自然事物本质的研究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知道的事物,然后我们就会去研究它。例如在远古时期,人类在自然中发现了火以及烤熟的食物。在感觉到火对人类有利之后,人类的祖先就开始对火开始了研究。从从自然界获得火到钻木取火,在到火柴以及现在的打火机,这就是一个对火的研究过程。同样,对火作用的研究也不断的深入,最开始火只是用来烤熟食物以及保持温暖,到照明,到示警,到标明方向······火的作用也在不断地扩展。往后,在古代希腊,哲学成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母体。自然科学的这些学科,都是在希腊自然哲学中孕育的。如对于构成世界的基质,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阿拉克西米尼认为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巴门尼德认为是“存在”(Being),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与“虚空”。他们的这些探讨,对推动古代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人文科学与文化也同样不可分割。人文科学作为人文学者的创造,是精英文化的最核心的东西,并不是一般人都容易接触和了解的。大众文化,则是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是通俗的日常的东西,是一般人都容易接触和了解的。但是,现在人文科学有趋俗化倾向。首先,各种戏剧、电影···等对大众开放,而且大众也能够看懂。人们能够从这些中消磨空闲时光、保持心灵平静、增加人文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等。

最后,我也认识到了,了解人文科学,并不是单单从死板的教材上,而是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了解和观察。当我们从人文的角度去分析和观察现实世界,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世界。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和认知的方法,这也都是人文精神就给我们的巨大的财富。

在科学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或许会有人会觉得人文科学已经开始被大家所忽略和遗忘,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人文科学只是与其它的事物相结合,因为大家无法接受太高端的东西。比如:在1980年,你把电脑拿到中国卖,会有人来买电脑吗?那时候,电脑太高端了,没有人认识和了解,所以没有人会去关注。同样,单独的人文科学太高深,大家没法理解。所以必须与其它的事物相结合。只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发现,其实我们自己已经接触到了人文科学,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了解与认识它们之后,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我们周围的种种其实都有人文科学的身影。

地球科学概论心得 篇2

一、主要问题

1.课程地位下降。由于《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且讲述的是地球的整体,同其后开设的《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等课程在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地理科学的基础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由于开设其它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从而对《地球概论》学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压缩,大部分院校由原来的108学时压缩为现在的54学时,部分院校甚至取消该课程,《地球概论》在地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地球概论》的教学基本上仍采用的是单一的讲授法,我校亦是如此。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目前单一的讲授法则使教师和学生发生了脱节,使课堂变成了单纯的教师的课堂,学生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地球概论》课程因其涉及到天文学的内容本身就较为抽象、难懂,仅靠教师单纯的讲解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对宇宙空间的立体概念,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难如人意。

3.实验课程相对缺失。《地球概论》课程中地球的天文学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所在,也是该课程的难点所在,由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关于天文学知识的讲授较少,且都比较浅显,因而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学生普遍认为比较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如不同纬度的天球周日运动,四季星空的变化,不同时间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月相的变化。诸如此类复杂的地球天文学现象,如果仅靠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将会极大的制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如若开设一定的天文观测或实验课,如不同时间月相的变化观测、四季星空变化的观测、地球自转实验证明等,让学生能亲身的参与到天象的观测和实验的设计中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民汉同班,增加教学难度。我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为2012年设立,由于师资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像其它比较成熟的专业实行民汉分开授课,而是以民汉同班的形式进行。新疆地区民族同学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的情况,我校亦不例外,且我校地理科学专业民族学生大部分为 “民考民”,汉语基础知识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授课对象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很难把握授课的速度和深度,如果速度过快或者深度过深,将会加重民族学生负担,造成其觉得内容抽象、难懂,以致最终失去学习兴趣;但若速度过慢或者深度过浅,则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和最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课的过程中如何把握民汉同学的理解程度以及平衡二者的理解至关重要。

二、建议

1.改变单一教学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的关于地球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越来越多的其它相关的丰富数据,例如遥感影像、视频、flash动画等,相关地球天文学的数据促使教师在对《地球概论》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的讲解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相关地理数据的获得,教师应及时的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应用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实现由单纯课堂讲授向课堂讲授、数据解译、实验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根据学生特点,组建兴趣小组。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高中均为理科生,具有一定的理科相关知识和实验功底,对于《地球概论》中相关实验的开发设计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并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我校地理科学专业为“民-汉同班”,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各有自己的优劣势,民族同学汉语基础水平较差,但是其动手实践能力较强, 汉族同学汉语基础水平较强,但是动手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实验的过程中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组建兴趣小组,开展团体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劣势,做到双方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进行天文现象观测。我校学生素来有早上出早操,晚上上自习的习惯,可以充分的利用晚自习和早操前的时间,让学生观测一个月的时间范围内月相的变化。学生对于月相的变化理解一直觉得晦涩难懂, 通过自身的观测,可有效的了解新月、上弦月、下弦月、满月等不同的月相分别是在何时月出,何时月落,何时中天等等。能够刚好的了解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等古诗句中描写的月相。除了月相之外,还可以利用晚自习下课后的时间观测不同季节夜空中“斗转星移”的变化,古人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通过不同季节夜空的观测可更好的理解“斗转星移”的变化。

4.开发与设计实验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像“天球”、“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现象学生往往不好理解,但是如果能借助像 “三球仪”、“傅科摆”等教具的话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学校教学由于资金问题,仪器相对缺乏。但是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设计与开发,在试验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一方面通过小组协助也可以使同学加强团队意识,增强写作精神,通过自己亲自设计制作的教学工具能够很好的加深学习印象,加深理解程度。积极地参与科学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综合的、整体的认识天文现象和地球运动,并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的理解地球天文学现象,掌握相关地球天文学知识。

5.强调面向中学地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我校地理科学专业为定向师范生,是全疆各地未来的中学地理教师,承担着向全疆各地中学生传播地理知识的使命,因此,在对《地球概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面向其自身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革外,还应当注意要面向中学地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这就要求高校《地球概论》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历及相关的教育教法理论知识。因此,高校《地球概论》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 还应该积极的去当地的中学进行相关的学习和调研,与中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虚心向中学地理教师求教学习。

三、结语

总的来讲,《地球概论》作为一门地理科学的先修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如 《气象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且由于我校地理科学专业为定向师范生,承担着为全疆各地传播地理知识的使命,因此对于《地球概论》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且除了面向课程本身的改革外,还应该注意面向中学地理课程进行改革,以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有效的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金祖孟,陈自悟.地球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

[2]赵捷.高师地球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阴山学刊,2011,25(2):96-99.

高师地球概论天球坐标教学浅析 篇3

摘要:天球坐标知识是地球概论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是了解宇宙环境和地球运动及地理意义及时间计算的最基本知识内容,可以说,天球坐标知识的学习是地球概论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它为后续的知识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同时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他关于天文知识的内容。比如地球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昼夜长短变化规律”需要用到时角和赤纬,“地球运动”规律及意义需要用到黄道、地平高度,视太阳日长短变化需要用到时角、赤经及黄经,有关时间计算需要用到时角坐标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中的全球定位内容需要用到天球坐标知识内容等。

关键词:天球坐标;教学;坐标系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天球坐标知识内容概述

1.球面坐标系的总体特征

天球坐标系是球面坐标系的一种,它的建立需要有横轴、纵轴、原点、横坐标和纵坐标。球面座标系都有一个基本的大圆,称为基圈;通过基圈的两级,垂直于基圈的所有大圆称为辅圈;通过原点的辅圈,叫做始圈;终圈与基圈的交点,叫做介点;以基圈、始圈和终圈为球面三角形建立了球面坐标系的-般模式。球面上任一点相对于基圈的方向与角距离,用纬度表示,是点的纵坐标;球面上任一点所在的辅圈平面相对于始圈平面的方向和角距离,用经度表示,是点的横坐标。三个圈指基圈、始圈和终圈,三个点指极点、原点和介点。

2.球面坐标系的类型

地平坐标系主要是天体的高度和方位,它们因时因地而不同;第一赤道坐标系是赤纬和时角,赤纬是恒定不变的,但是天体的时角却因时刻和经度而不同;第二赤道坐标系是赤纬和赤经,主要用于表示天体在天球上相对不变的位置,用于编制星表;黄道坐标系是黄纬和黄经,是用来表示日月行星的位置及其运动。

3.各种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地平、赤道、黄道坐标系有不同的基圈;第一赤道坐标系和第二赤道坐标系有不同的原点和始圈;天球坐标系中的纬度有高度、赤纬和黄纬;天球坐标系中的经度有方位、时角、赤经和黄经。

(2)联系:地平坐标系和第一赤道坐标系中有相同的始圈。二者的联系即仰极高度=天顶赤纬=当地纬度;第一、第二赤道坐标系有相同的基圈,因而有相同的纬度(赤纬);二者的联系与当时的恒星时有关,即当时恒星时=天体赤经+天体当时时角;第二赤道坐标系和黄道坐标有共同的原点。

二、天球坐标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

1.球面要素种类繁多,容易混淆

三个基本大圆:地平圈,天赤道,黄道;大圆的极点:天顶和天底;天北极和天南极;黄北极和黄南极。大圆的交点:东点和西点;春分点和秋分点。 这些基本的圆、点构成了球面坐标的要素,而且同一圆圈在不同的坐标系中称呼不同,因此容易造成知识之间的混淆。

2.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较为困难

由于天球坐标是球面坐标,因此需要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概念,处于不同的地点,能够马上建立起对应地点的天球坐标图。天球上各点与地球上相应各点的关系,包括空间位置关系和地面位置关系。四种坐标知识必须掌握牢固,才能做到空间思维的相互转换。

3.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天球坐标系的建立就是为了方便、准确的描述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和运动,同时也可以定义地面各点的方向和位置。由于天球坐标系需要在头脑中建立良好的空间位置和运动图形,因此要将各种坐标系融会贯通,教学内容非常抽象,是地球概论教学中的难点。

三、天球坐标教学建议

1.建立球面坐标系的统一模式,联系讲解

教学中,可以运用天球仪,地球上的任一点的地平圈根据定义指出,地球上的赤道面无限延伸与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就是天赤道;地球上的子午面无限延伸与天球相割而成的大圆就是天球上的子午圈。

2.各种天球坐标对比分析,及时绘图练习

各种天球坐标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学过程中,讲解每个坐标系的时候,都会从球面坐标系开始,基本的点、线、面及对应的纬度和经度。讲解时,根据地平圈的定义首先绘制点M的地平圈,然后找出赤道,绘出天赤道及黄道,四种坐标既可以融合在一起,也可以各自独立,通过反复的绘图练习,可以起到熟练掌握坐标知识的作用。

3.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实验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天球坐标这部分内容具有抽象、立体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直观教学为主。首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对天球坐标有了初步的空间认识;然后在黑板上逐一绘制讲解,指出各种天球坐标系的要点及其联系;最后再分小组利用天球仪和天球坐标模型作实物演示,经过反复强化,加深理解。

4.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天球坐标的课堂教学还要结合实际观测进行,如实地讲解当地纬度如何测定,某一天体当时的高度与方位,实地观测一下当地的地平圈、天顶等,寻找天北极,再结合識星活动,让学生在天空中寻找四季星空的典型星座,进一步加强对天球坐标的认识,可以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天球坐标知识,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知识的讲解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赵捷.高师地球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阴山学刊,2011,25(2):96-99.

[2]曹健.天球坐标的教学问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4):78-79.

[3]李桂仙.“天球坐标系”教学探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0,16:84-87.

[4]杨柯金.天球坐标系的难点解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97-99.

[5]金祖孟,陈自悟.地球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20

[6]苏海民,何爱霞.高校地球概论课程中天球坐标教学浅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158-160

基金项目:包头师范学院2012年《地球概论》优秀课程;

包头师范学院2013年《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

地球科学概论 关于岩石的种类 篇4

岩浆岩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它可以分成两个成因系列:一是由岩浆侵入地壳并在地壳中结晶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另一是岩浆喷出地表(突破地壳),在海水或大气中冷却形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主要特征有:流纹,气孔。

类型:按形成方式:火山岩、侵入岩

按化学成分:酸性岩、基性岩、超基性岩

沉积岩:

沉积岩仅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的5%,但由于它形成于广泛分布的陆地表面及海洋盘地中由沉积作用形成,因而,它占据地表75%面积。组成沉积岩的物质来自陆地上已生成的各类岩石,它们称为沉积岩的母岩(或源岩)。除以上母岩外,火山喷出物,生物物质,水体中的化学沉积物也是沉积岩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岩中还有宇宙物质加入。

特征:成层性

类型:陆源碎屑岩、化学、生物化学沉积岩。

变质岩:

特征:地壳内早先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为适应新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在不发生整体熔融的固体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岩形成后经历新的变质作用过程,有的变质岩是多次变质作用的产物。

类型:片麻岩、片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

三大岩石相互转化的过程:

领导科学概论 篇5

一、名词解释

1、领导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指领导者在社会系统的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期望和自身地位想适应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2、领导层次:指组织系统中自上而下地实施指挥与监督的权利级差数量。即该

组织系统中设置多少层级进行领导和管理,有多少等级层次,就

有多少领导层次。

3、领导方法:是指在领导主体的领导活动中,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所运用的各

种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是领导主体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

法的具体运用,是领导者尽其职责的行为方式。

4、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者借以有效履行领导职责、扮演领导角色所具备的价

值理念和行为能力,是各种主观条件的总和。

5、领导幅度: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有效地指挥的下属数量。

6、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及领导

者与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

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

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7、领导: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二、简答题

(一)领导科学的性质(学科特点)

1、领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2、它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汇流的综合性学科。

3、领导科学是一门马克思主义应用学科。

4、它是“软科学”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5、它是一门与管理学既相联系有相区别的理论。

(二)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4、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需要。

5、学习和研究领导科学是迎接世界新型社挑战的需要。

(三)领导的含义、特征、本质(论述)

含义:领导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群体的共同目标,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影

响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率领和引导被领导者完成预定任务的创造性实践过程。简而言之,领导就是让别人把正确的事情办成的活动。特征:

1、领导是一种社会组织或团体的特殊劳动。

2、领导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

3、领导是一种动态、有序的行为过程,具有有序性和过程性。

4、领导进行总体行为控制的活动,是高层次的社会管理。

5、领导具有二重性,即领导的一般属性或共同特征到和领导的具体

属性或特殊性。

本质:就其自然属性而言,是根源于人类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的需要,是一

种影响力;就其社会属性而言,领导是有阶级性的,主要适用于统治

阶级内部或有共同利益,或是社会集团内部。在我国,领导的本职就

是服务,领导者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四)领导的职能和作用

领导职能: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实践中为达到一定的领导目标,实现一定的领导效能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

基本职能:科学决策、选才用人、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培育文化、检查总结。

领导作用:

1、领导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协调有序的保证。

2、领导贯穿并影响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3、领导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组织活动的成败。

(五)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

1、宣扬以民为本:民为邦本,顺乎民意;富民教民,民安邦固。

2、重视权谋:如法相济,德行相辅;注重领导谋划。

3、主张德政:修身正己,为政以德;清正廉明,为政之本。

4、注重吏治:治吏先选官,重视选贤任能;赏罚并行,奖惩分明;

以法治吏,严格管理。

(六)怎样评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暗器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一下5个层次:

生存生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与归宿的需要;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它是一个动态过程上的逐步演变,他提出人需要具有演变和动态的性质,在维持生存状况下,生存需要占主要地位,随经济发展,名层次需求在不断上升,其它与主导领导者应据情况而变化,利用其理论,有针对性的实行不同的激励手段,达到领导目的。

(七)我国领导体制的基本特征

1、确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2、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3、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八)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性质、原则和主要内容。

改革性质:领导体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就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

改革原则:法治原则;公正原则;系统性原则;效率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注意内容:

1、科学划分领导权限,适当下方权力。

2、党政关系的科学化、规范法。

3、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化。

4、制度建设规范化。

(九)当代中国领导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1、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

2、较多的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较好的身体和心理条件。

(十)科学决策的指导原则

合法性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可行性原则。

(十一)领导班子合理结构的原则和标准

原则:能级相称原则;配备互补原则;动态适应原则;精干高效原则;

人民公认原则;整体形象原则。

标准:

1、是否有一个坚强而富有凝聚力的领导核心。

2、是否有明确的职权界限和清晰的职责范围。

3、是否有健全灵敏的信息和情感的沟通网络。

4、是否有在理想和纪律基础上巩固的团结合作。

(十二)中国共产党基本的领导方法

1、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

2、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

3、调查研究的领导方法。

4、矛盾分析的领导方法。

5、阶级分析的领导方法。

(十三)领导授权艺术要点

1、围绕目标,明确要求

2、因事择人,视能授权

3、把握尺度,适度授权

4、尊重分工,逐级授权

5、民主监督,公开授权

6、强化责任,可控授权

三、论述题

(一)试论述应该怎样搭建一个良好的领导班子。

1、梯形的年龄结构

①实行老中青干部的合理搭配和有机结合。

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领导班子应有不同配备的梯形年龄结构。

③增强领导班子的活力,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年轻化。

④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应在动态中平衡。

2、互补的知识结构

①领导班子成员的知识内容和专业水平应该具有互补性。

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领导班子对知识结构应有所侧重和不同的要求。

3、合理的专业结构

①各级各类的领导者应学习和掌握共同的专业——领导学。

②领导班子应是各类优秀专业人才的有机结合。

③领导班子的主要领导者应是主体专业的优秀人才。

④领导班子的专业化并等于科技专家化。

4、较好的智能结构

①领导班子中每个成员都应具有较高的智能结构。

②领导班子成员要有不同类型智能的人才合理的组合。

③领导班子智能结构的核心是起用创造性、开拓型的干部。

5、协调的气质结构

6、精干的组织结构

①人员要精 ②职数要少 ③工作要配套。

7、领导班子结构合理的方法和途径

①尽快建立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②抓紧进行正规化的干部培训教育。

③合理调整和配备领导和班子成员。

④注意搞好领导人才的合理流动。

⑤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

(二)对于成为一名领导者或者成功的领导者,有人认为要靠机遇,有人认为要靠背景和关系,有人认为要靠素质,对此,你是怎么看的?为什么?

答:领导者最关键是素质是:

1、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能够准确判断形势、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决策;

2、能知人用人,有一批有才华的人聚集在身边帮助把决策变为现实。

所以,成为真正的领袖需要自身的文化、人格、知识底蕴,还要有适当的机遇。首先,领导者需要有个人魅力,也就是可以使别人心悦诚服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来自于自身的素养,而最重要的素养就是无私和倾听。无私帮助别人,不过分计较个人利益,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同时又可以认真倾听别人。总之要真正充分关心身边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折服身边的人,这才具备了领导者的气质。领导者需要关心下属,要懂得维护自己下属的尊严和利益。

领导者还需要果断和冷静,要临危不乱,给人以可靠的感觉,同时决策时又要果断,不能拖泥带水,冷静的思考的果断的决策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领导者需要懂得放权和信任,不信任下属的领导者同样不会取得下属的尊重和信任,放权是一种艺术,意味着领导不是控制,而是信任。

最后,领导者还需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害怕承担责任的人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复习例题

一、多选题

1、上下级之间权限划分:和

2、进行决策要素:、、3、组织文化功能:、、、4、战略特点:、、、5、当代领导发展趋势:、、6古代选人方法与艺术:,二、判断题

1、领导是在社会文化共同生活中领导的个人或集体(√)

2、决定领导者„„是自然因素(×)

3、被领导者是在共同生活中处于被领导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活动第二阶段是优化(×)

5、领导科学目的在于开发领导的组织能力(√)

6、公共领导者工资全部来自国家财政支出(×)

7、领导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大(×)

三、材料分析

1、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接收上一级领导授权。

2、领导者用人之道:正确用人,量才用人,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使人与职位相适应。

3、启示: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位人民服务。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 篇6

现代技术三大体系的主要内容。P8 物质变化技术体系:各种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

能量转换技术体系:如喷气推进技术、核能技术、光电技术和多种能量转换技术 信息控制技术体系:电子电路集成化、信息处理数字化和信息传输网络化 古代科学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P22 古代实用科学形态:观察、测量、经验、描述 古代理论知识形态:逻辑方法、数学方法 古代自然哲学:思辨、猜测

阐空间资源以及人类进入空间需克服的障碍。P217+223 空间资源:高远位置、微重力、高真空、无污染、太阳能和其他丰富的物质资源,包括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天体矿物资源。障碍:

1)要有高度可靠且推理足够大的运载工具

2)掌握关于空间飞行环境的足够信息,从而对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环境条件做出准确的判断

3)能确保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安全飞行的生命保障系统

4)确保地面人员与航天员之间可靠而不间断的通信联系

5)掌握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和安全返回的技术等。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推论。P67 基本原理:

1)相对性原理,即物理规律在任何惯性参照系中都一样,不存一种特殊的惯性系

2)光速不变原理,即对任何惯性系,真空中的光速皆相同 推论:

1)一个物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的长度测量值最大;

2)一只时钟相对于观察者静止时,它走的最快,如果相对于观察者运动,它就走得慢,运动速率越大,慢得越多;

3)在任何惯性系中,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越光速。光速是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

4)如果物体运动速度与光速小很多,相对论力学就还原为牛顿力学。古代阿拉伯国家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P21

1)沟通东西方科学文化

2)保存古希腊学术典籍,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简介科技史上某一重大事件及其意义。P27 事件:文化复兴运动

意义: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复兴古典文化的运动,更是一场新时代的启蒙运动,把人们的眼光从神转移到自然界和人类自身,恢复了人类的理性,使人们重新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鼓舞着人类靠自己和知识的力量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导致了欧洲历史转折、思想解放、学术发达、巨人辈出,开创了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光辉时代。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P159+162 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其核心是基因工程 应用:农业——改良农作物品种、培育动物良种

工业——1)在化工工业的应用;

2)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3)发展新能源

4)与微电子、自动化等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

医药——1)使过去无法生产或无法经济生产的药物得以大量生产

2)研制出一些灵敏度高,性能专一,实用性强的诊断技术新设备

3)开辟了医治疾病,特别是遗传性疑难病症的新途径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P30 第一定律:行星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也称“轨道定律”

第二定律: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的联线在椭圆鬼道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又称“面积定律”

第三定律: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正比,又称“周期定律” 基因工程的步骤。P159

1)从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经过酶切消化或PCR扩增等步骤,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

2)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的并具有选择记号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并与之一起增殖

4)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获得了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

5)从这些筛选出来的受体细胞克隆,提取出已经得到扩增的目的基因,供进一步分析研究使用

6)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导入寄主细胞,使之在新的遗传背景下实现功能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的关系。P253

1)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科技推动社会形态的变革

3)科技推动社会变革的机制 恒星的演化规律。P85

1)引力收缩阶段——恒星的幼年期,以引力收缩为主要能源;

2)主序星阶段——恒星的成年期,也是恒星的“黄金时代”,主要能源是“氢核聚变”;

3)红巨星阶段——恒星的中老年期,主要能源是氦核聚变所释放的能量;

4)高密星阶段——恒星的临终前,各恒星的原有质量或爆发后残存的质量大小不同,将有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三种不同的结局。大陆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P110 相对刚性的板块块体飘浮在上地幔的塑性软流层上,因地幔对流、海底扩张的驱动,各自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在大洋中脊处分离和增生,在海沟处俯冲和消减,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分离、会合和平移3中,起到相互拉张、挤压和摩擦作用。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周围边界是岩石圈较为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和断裂等活动比较活跃。板块之间常以大洋中脊、大陆裂谷、岛弧、海沟及转换断层等地壳构造活动带为其边界。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P163

1)使过去无法生产或无法经济生产的药物得以大量生产

2)研制出一些灵敏度高,性能专一,实用性强的诊断技术新设备

3)开辟了医治疾病,特别是遗传性疑难病症的新途径 新材料技术包括哪些内容。P165 1)新型金属材料:非晶态金属、合金材料、超导金属材料、减振隐声金属 2)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半导体材料 3)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4)新型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碳基复合材料 5)光电子材料

6)生物医学材料:生物活性陶瓷、生物化学水泥、生物复合材料、人工器官、控制释放技术、仿生模拟 7)纳米材料

遗传密码破译的意义。P119

1)它等于宣布了各种蛋白质可以在试管中合成,所有的生物蛋白质都可以由无机物合成 2)从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再度说明了物质的统一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的原因。P51

1)英国资产阶级上台一百多年来,进行了农业资本主义改革

2)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封建庄园变成了资本主义牧场,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城市工业的“自由”劳动力

3)采取一系列保护私人财产,鼓励工商业发展,奖励技术发明,优待欧洲大陆的能工巧匠等政策

4)英国资产阶级通过不断扩建殖民地,扩大海外贸易,掠夺各地资源,贩卖黑奴等,积累了巨额资金

新能源技术的主要内容。P174

1)太阳能利用新技术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换技术

2)核能利用新技术

安全性的核电站、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低温核供热堆和高温气冷堆、受控热核聚变反应

3)地热能利用新技术

4)氢能利用新技术

5)风能利用新技术

6)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

7)生物质能利用新技术

8)节能新技术 地球演化的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P106 天文时期:1)第一阶段——冷;

2)第二阶段——热;

3)第三阶段——冷

地质时期:地层的形成、地壳的运动、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冷暖交替,以及生命的孕育、出现和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领域。P163

1)获得抗病毒、抗冻、抗旱、抗虫害等植物的优良品种,并以广泛种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培育出抗逆脱毒(即抗旱、抗寒、抗病、抗虫、抗盐碱以及抗除草剂等)作物优良品种

3)在速生树木和绿地矮草方面,培育出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4)生产药物

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P25

1)“十字军东征”和东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2)工场手工业和远航探险

3)大学的兴起

4)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简述科技进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促进作用。P266

1)科技进步将给人类发展提供巨量的能源

2)科技进步为人类发展提供新型先进材料和优质资源

3)科技进步将为人类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 论述

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1)当时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半封建时期,政治上有很多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曾经也有官僚主张学习了近代科技,口号是求强求富,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已经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最终都将是失败的;

2)当清王朝统治被推翻后,中国又进入了军阀混战阶段,各自争夺地盘互相斗争为主,忽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当各地易帜,国民党表面统一中国后,科技正当蓬勃发展之际,但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国民政府内部的腐败等等,又严重阻碍停滞科技的发展;

4)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和破坏,其根本意图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崛起的中国和强大的中国。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P248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它同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高新技术对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的更新调整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经济提供的物质作为基础的。科研队伍的建设、实验技术的装备、科学信息资料的建设、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大量的投入,是做不出大的科研成果的。成功的科研要在自由的科学气氛中进行,而这就取决于高质量的实验技术装备和高效率的图书情报系统。没有这些物质条件,再新的学术思想也不能付诸实现。

3)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不能割离的。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日常生产中,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对劳动资料的科技密集水平,对处理劳动关系时采用的经营管理的科学水平都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科学技术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提高了生产了,带动了产业调整,改善了生产关系,促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互相协调,最终达到一个良性循环。

3.科技史上的认为最具有价值的重大发现或发明,并阐述其意义。(选一个)蒸汽机: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的发展

1)使人类有了动物类以外的机械动力,它是直接通过热能转变为动能,使很多机械摆脱了人力、畜力的朿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带动了冶金、煤矿和纺织业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及纺织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工业的用铁量。由于英国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矿,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冶铁技术和煤矿业的改进,同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3)它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

1)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拥有汽车工业成了每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标志。2)使人类的机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追求自由。3)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效率 4)刺激了内燃机等技术的发展

地球科学概论心得 篇7

关键词: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科学精神

一、前言——“科学万能说”破产等于“反科学”?

科玄论战时,胡适把梁启超归到了“反科学”的阵营,认为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提到的“科学家的人生观造成了‘抢面包吃’的社会”这一观点为“反科学”阵营推波助澜。梁启超在书中也写道 :“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但胡适并不领情。“科学万能说”破产等于“反科学”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清代学术概论》正是梁启超在出游欧洲回来之后写的第一本关于清代学术的著作,此时的梁启超正是处于思想转变期,研读此书并把研究范围限定在梁启超的科学精神,也可以以此证明梁启超并非“反科学”之人。

二、梁启超的科学精神

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治学六步骤,即注意、虚己、立说、搜证、断案、推论,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梁启超对证据的重视,而且这些证据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是伪造的。同时,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在梁启超提倡的科学方法背后的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的自序中引用了他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的一句话 :

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而更辅以分业的组织。

在梁启超看来,清代学者坚持实事求是,是有科学精神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以实事求是来概括梁启超提倡的科学精神。具体来说,科学精神包括“善疑、求真、创获”三个方面的内容 :

可以知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

(一)“善疑”是做学问的出发点

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多次提到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在梁启超看来,清代自阎若璩以来,对古经的怀疑便日渐盛行。康有为则是集大成者。也正是这种怀疑的精神,促使了清代学术朝辨伪学方向发展。特别是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这本书的面世被梁启超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 ,可见梁启超对怀疑精神的推崇。

究竟为什么做学问要有“善疑”的精神呢?梁启超说道 :

自汉武帝表章六艺、罢黜百家以来,国人之对于六经,只许征引,只许解释,不许批评研究。凡事物之含有宗教性者,例不许作为学问上研究之问题。一作为问题,其神圣之地位固已摇动矣!……盖自兹以往,而一切经文,皆可以成为研究之问题矣。再进一步,而一切经义,皆可以为研究之问题矣。以旧学家眼光观之,直可指为人心世道之忧。

他认为,前人对待六经,只能征引、解释,不许批评研究,这样的做法,是把六经当作含有宗教性的事物来看待。一旦如此看待六经,则六经就不能成为可研究的问题。因为一旦对六经进行研究,则其作为宗教性的神圣的地位就会被动摇。所以,在清代以来,“善疑”的精神首先体现在不再把六经看作是宗教性的事物,从而破除了其神圣的地位。然后可以把六经当作一个可研究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所以,“善疑”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

在“尊古”和“善疑”两者之间,梁启超也谈到了他更倾向于“善疑”:

清学家既教人以尊古,又教人以善疑。既尊古矣,则有更古焉者,固在所当尊。既善疑矣,则当时诸人所共信者,吾曷为不可疑之?盖清学经乾嘉全盛以后,恰如欧洲近世史初期,各国内部略奠定,不能不有如科仑布其人者别求新陆,故在本派中有异军突起,而本派之命运,遂根本摇动,则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矣。

梁启超认为学术要得以发展,必须要有具有怀疑精神的人,对“人所共信”的事物进行怀疑。一味的“尊古”只会使得学术研究越来越守旧而得不到发展。

(二)“求真”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体现

梁启超提倡“善疑”,其结果是为了“求真”。从梁启超对惠栋和戴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求真”的推崇。

梁启超把以惠栋和戴震为代表的考证学派推崇为清代学术的正统派。对于惠栋,梁启超认为他“笃守家法” ,是“纯粹的汉学” ,其坚守“汉学”的旗帜非常分明。对于其治学方法,梁启超概括为 :“凡古必真,凡汉皆好”。这种治学方法的缺点在于“胶固、盲从、褊狭、好排斥异己” ,最关键的是,这种方法使得“启蒙时代之怀疑的精神批评的态度,几夭阏焉”。推崇怀疑精神的梁启超对这种方法当然是不喜欢的。所以,他说 ;“夫不问‘真不真’,惟问‘汉不汉’,以此治学,安能通方?”在此,梁启超认为,治学不能只坚守门户,而要追求“真不真”。他分析道汉学的派别很多,如果只盲目地坚守其中一个派别,则必然会驳斥观点不同的派别,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学问上的“求真”。所以,梁启超最后说道 :“故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

戴震曾提出过关于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的观点,梁启超认为,戴震所说的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就是西方所说的定理和假说。梁启超说 :

科学之目的,在求定理,然定理必经过假设之阶级而后成。初得一义,未敢信为真也,其真之程度,或仅一二分而已 ;然姑假定以为近真焉,而凭藉之以为研究之点,几经试验之结果,浸假而真之程度增至五六分,七八分,卒达于十分,于是认为定理而主张之 ;其不能至十分者,或仍存为假说以俟后人,或遂自废弃之也,凡科学家之态度,固当如是也。震之此论,实从甘苦阅历得来 ;所谓“昔以为直而今见其曲,昔以为平而今见其坳”,实科学研究法一定之历程,而其毅然割舍,“传信不传疑”,又学者社会最主要之道德矣。

在这段论述中,梁启超提出,科学在于求定理,而定理即是通过不断的试验,使假说不断得以证明,最后达到十分之真的程度,则假说可以成为定理。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求真”。“求真”的精神,是科学家“固当如是”的精神。

(三)科学精神另一具体体现“创获”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在论述他十分推崇的顾炎武时有详细地讲到。首先,梁启超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成为清代“一代开派宗师之名者” ,其原因就在于顾炎武“能建设研究之方法”。而顾炎武创建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贵创”。所谓“贵创”,即“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说前人未说之话,开后人必经之路。所以,梁启超说,顾炎武所写的书和文章,“决其无一语蹈袭古人”。

在第三章中,梁启超还批评宋明之学抑制了新事物的创获。他认为,宋明之学,是一种“儒表佛里”之学,这种学说不仅诬蔑了孔子之学,也诬蔑了佛学。这种学说对学术有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就是“遏抑创造”。梁启超认为,一个学派得以形成,必定是自己有所创造,既然如此,就没必要依附于古人之学说。梁启超更把晚明之学类比于欧洲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景教,认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弊端,即“能使人之心思耳目皆闭塞不用,独立创造之精神,消蚀达于零度”。

三、余论

1918年末至1920年初,梁启超参访游历欧洲大陆。回国后,在《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提出了“‘科学万能说’破产”的观点。既然如此,那为何在紧接着《欧游心影录》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又如此地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呢?实则“科学万能说”的破产并不意味着“科学无用”。在1920年,乃至以后,梁启超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对科学的推崇,甚至在他晚年手术失败的时候,他还发文让大家不要放弃对科学的坚持。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即在梁启超看来,学术要得以发展,必须以科学精神指导之,以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之。

地球科学概论心得 篇8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2-136-02

1 概述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环境的发生和发展,深入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原因,针对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体现环境科学学科综合性和复杂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的课程[1]。近些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热议,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备受关注,而系统研究这一领域的环境科学概论在环境专业的本科教育中也越来越被教育学者推崇和引发探讨。笔者结合参加几次教育部举办的环境科学概论精品课程培训,汇集本人近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提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仅供参考。

2 教学改革探究

2.1 教学理念改革探究 在教学理念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的刘静玲教授提出了“以生为本,以师为源,固本丰源,教学相长”,并提出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教学理念,以及FIT&P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国际实力的英语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其中F(Follow)代表学生跟踪国际前沿的能力;I(International)代表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强调了学生对于英语模块的学习;T(Think)代表学生深入的思考能力;P(Practice)代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上述的新颖观点,笔者有以下具体体会:

第一,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者。老师讲学生听,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即所谓一朝学习,终身受用。但现在终身受用的知识越来越少,知识正处在日新月夜的变化时代,这就要求学生能紧随时代变迁,针对瞬息万变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具备跟踪国际前沿的能力,并且在面对科学问题时具备主动思考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决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从。

第二,让学生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都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学习,而且书要反复读,要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能这样当然很好,问题是,知识数量的膨胀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时间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了。学生不能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知识的重复上,学生要学会利用知识,会利用现代信息平台和现代信息手段来获取和掌握知识[2]。因为现在是网络时代,知识无处不在。因此,学生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国内外各类科研成果和经验,将其转化和提升,为自己所用。这就需要学生努力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国际交流能力,从而能够沟通和互动。另一方面是注重培养知识转化能力,即如何将所学所知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终目标[3]。

2.2 教学方法改革探究

2.2.1 将科研融入教学 将科研融入到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统一性和前沿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可以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主管、政府官员等来到课堂与学生互动,一方面利于学生了解学术或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的科学,另一方面便于开阔学生的多角度、国际化视野,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问题、分析问题。

2.2.2 以案例为课程核心 在课程设置中以案例为核心进行教学,集成优化教学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在课程教授过程中罗列出一系列具体的环境案例,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自由选题,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实地调研、野外考察、专家讲座等方式获取信息,整合资源,并且通过小组汇报,研究生和教师点评的方式最终完成课题任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整合资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可以提前让优秀的且有进一步学习深造意愿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接触,了解与学习研究生的思维技巧和知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有利于向研究生阶段过渡。

通过这一系列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及环境科学研究与思维技巧,树立局部和全球环境概念,提升发现问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多媒体制作及应用能力等。

2.2.3 借助汇报与演讲提升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教学方法应该因学生而异,而以小组为单位的汇报与演讲可以充分满足这一点。其一,小组是由学生自由组合产生,组长由民主选举,组员分工、参与力和贡献力在小组任务开始前即讨论并明确,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掌握因人而异的人力资源调配能力,以及组织分配能力。其二,小组演讲汇报或者研究报告的评审委员由学生、助教、教师共同担任,通过不同群体不同视角的点评,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及效果有全方位的认识。而作为评委的学生亦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科学、严谨、简洁的提问能力。

2.2.4 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考核多采用开、闭卷考试、学术论文等比较单一的形式。这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科技小论文、读书笔记以及面试等。面试主要是通过拟定题目、学生抽签、小组准备、以组为单位(各组员不同分工)进行面试。这种新颖的开放式的测验,可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和督促,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从单一的死记硬背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考核,学生的优缺点更容易显现出来,而这更利于教师借助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多点位的培养。

3 结论

总之,通过教学培训和教学经验总结,更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到问题引入、案例分析、小组研讨、教师探索性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在加强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学课时的安排、班级人数多少、课堂讨论的组织引导等,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秀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2).

[2]宋凤敏,李琛.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广州化工,2011(13).

[3]秦巧燕,贾陈忠,朱建强.“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上一篇:小学阅读心得的作文400字下一篇:海通证券笔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