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通用8篇)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 篇1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秘书处)财务管理办法
(试 行)
第一条为了规范全省消费者协会(秘书处)(下同)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消费维权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消协依照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规则和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组织会计核算,实行财务公开。
第三条各级消协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财务主管部门是同级工商局。
第四条省市县和建制区的消协财务实行独立核算,指任具有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负责。不具备条件的可由同级工商局财务部门代为管理。其他机构由同级消协按派出机构进行管理。
第五条各级消协根据《预算法》和事业发展计划及任务编制财务收支计划。
各级消协科学编制预算,编制测算各项收入和支出。在执行过程中,对财政拨款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非税收入资金一般不予调整。
第六条加强收入管理。
收入主要包括省财政预算资金和非税预算资金、上级补助、政府支持以及其他收入。
消协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各级消协非税收入全部直接上缴至安徽省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实行收支两条线。各级其他捐赠收入,按比例上缴省消协统一管理。
第七条严格支出管理。
支出包括各级消协为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开展的各类活动支出,秘书处为保证正常运转的日常开支以及按照规定的定额或者比例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其中,消协秘书处的日常开支包括人员工资、绩效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培训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等。开支标准执行事业单位和省局的相关规定。
各级消协应当优先保障工作人员法定工资及保险等,凡按规定应办理的保险、公积金等要优先办理。用人用工(包括一个月以上的临时人员)的报酬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办理。规范单位人员奖励、福利支出。
各级消协应厉行节约,加强支出控制和管理,突出重点业务开支考核与支出的绩效。
非税收入所得经费按不低于一定比例支持基层开展消费维权活动,省消协集中所得主要用于全省消协系统开展重大活动和基础建设等。市对县不得再集中。
各级消协从省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向财政部门、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第八条各级消协要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手续,重大支出集体研究,原则上实行一支笔审批。
日常开支和纳入预算管理的项目开支由秘书长审批。重大和其他特殊开支由会长审批或经会长授权秘书长审批,其他人员无权审批;各级消协秘书处参照执行。
各项支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保证人员经费和单位的正常运转必须的开支。在核定的预算指标内统一掌握,严禁超预算安排支出。
第九条 规范结余管理。
结余是指消协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消协的结余,除专项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外,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单位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统一票据管理。
全省各级消协从省消协统一领取非税收入票据和捐赠收据,严格按照《安徽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管理办法》和《安徽省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规定执行。
各级消协应加强对非税收入票据的管理,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确定专人承办票据的购领、登记、验讫、核销和保管,自觉接受上级管理机关和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加强暂收、暂付款管理,定期清理往来帐款。非因公务需要,个人不得占借公款。
第十二条固定资产管理。
各级消协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处置资产必须报同级工商机关办理,重大项资产实行政府采购。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终了前应当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
第十三条严肃财务监督。
(一)各级消协实行内部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财务检查,自觉接受财政、审计和上级消协的监督;
(二)各级消协定期向同级财政和工商部门报送财务报告;
(三)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主要对任期会长、秘书长等主要责任人进行审计。
第十四条违规处罚。
有以下违反规定行为之一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给予通报批评、扣减业务经费等,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一)随意调整预算规定标准和用途使用的;
(二)财务管理混乱,资金收支不归口财务统一管理的;
(三)经费支出失当,开支项目不按规定审批的;
(四)隐瞒收入、转移资金、坐收坐支及公款私存的;
(五)截留应上缴款项,挪用专项资金的;
(六)违规使用统一领取票据以外的票据收取会费、赞助费等各类费用的;
(七)违反规定购进、处置资产的;
(八)其他违反财务规定的行为。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省消费者协会(秘书处)负责解释,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施行。
二0一一年一月一日
关于行业协会管理的暂行办法 篇2
发布部门: 国家轻工业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培育和发展轻工行业协会(以下简称:行业协会),加强行业协会管理,规范行业协会的行为,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协会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结合轻工业实际,制定本办法。关联法规: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行业协会是由国家轻工业局(轻工业部、轻工总会)审批、主管并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下同)核准登记后,依法成立的轻工业全国性社团组织。
第三条
行业协会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由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自律性、非营利性的经济类社会团体法人,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四条
行业协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其宗旨是服务,为企业和行业服务、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通过协助政府实施行业管理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第五条
轻工业各行业协会是轻工业实施行业管理的基础和主体。
第六条
对行业协会实行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国家轻工业局是行业协会的业务主管部门。国家民政部是行业协会的登记管理机关。第二章 行业协会的职能
第七条
行业协会的职能是:
(一)对行业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政府提出有关改革、发展、产业政策、经济和技术政策、立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受政府部门授权或委托,参与制定行业规则,对本行业新办企业申报进行前期咨询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决策建议;
(三)加强行业的经济和技术信息网建设,经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和授权开展行业统计工作,做好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发布行业信息,进行市场预测,创办刊物,开展信息指导与服务,为政府制订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四)受国家轻工业局等委托,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组织贯彻实施并进行监督;
(五)配合有关部门对本行业的产品质量开展行检、行评和产品认证以及质量管理、监督工作;发行行业产品质量信息,扩大优质名牌产品的宣传,向国内外用户推荐优质产品和新产品;
(六)受国家轻工业局等委托,参与本行业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企业资质审查工作;
(七)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参与行业内重大投资和合资合作项目的前期论证、初步审查并提出建议;为政府和用户采购、项目招标提供推荐意见;
(八)制定行业的行规、行约等管理规定,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九)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协调同行价格争议,做好价格自律工作,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举办或组织企业参加本行业的国内外展览会、订货会,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参与建立和培育国内的相关产品专业市场;
(十一)组织和联合企业、科研单位、院校开展科学技术交流与开发、创新工作;受委托组织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促进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十二)参与制订行业人才发展规则,组织行业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人才交流工作,接受委托组织行业职工等级考核;
(十三)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开展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推动技术创新;
(十五)反映会员要求,协助政府解决和处理行业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其合法权益;
(十六)积极发展行业公益事业;
(十七)承担国家轻工业局和有关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第三章 行业协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八条
行政协会的权利
(一)参与轻工业行业管理和开展行业自律管理的权利;
(二)依法维护自身及成员利益,向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和要求并获得有关政策、信息的权利;
(三)按有关规定取得合法收入、接受合法资助、赞助和捐赠的权利;
(四)按其章程和有关政府规定自主开展业务活动和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
(五)依法享有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财产权和知识产权。
第九条
行业协会的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国内外各项活动中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利;
(二)不得从事与本协会宗旨不相符的活动;
(三)组织或参与包括出访和召开国际性会议等活动,涉外活动须按有关规定报局外事司办理审批手续,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将有关情况书面报告有关部门;
(四)各行业协会要认真做好工作总结并于3月1日前将总结报局;
(五)按时办理年审、年检。每年3月31日前向局报送上一的工作报告,经局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民政部接受检查。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遵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执行方针政策的情况;依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本办法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本办法和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等。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本办法和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等。
关联法规:
第四章 国家轻工业局对中国轻工行业协会联合会和行业协会的管理
第十条
依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家轻工业局对行业协会负责实施监督和管理
关联法规:
第十一条
国家轻工业局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各行业协会独立自主和依法开展工作;
第十二条
在国家轻工业局领导下,中国轻工行业协会联合会(以下简称:轻协联)对局主管的各行业协会日常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轻协联设主任一名(法人代表),副主任若干名。
轻协联主要职责是:
1.组织各行业协会开展行业管理基础工作;
2.密切与国家轻工业局各职能部门的业务联系;
3.调查研究协会工作中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总结交流协会工作情况和经验;
5.负责协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外事活动的初审、申报工作;
6.受局委托,负责协会的人事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职称评定工作。
第十三条
轻协联设立办公室(简称:轻协办),负责日常工作。轻协办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轻协办下设综合处,并加挂党委办公室、人事处、咨询联络处牌子。
第十四条
国家轻工业局行业管理司是对行业协会进行工作指导、协调和联系的归口部门。
第十五条
国家轻工业局党组负责轻协联和行业协会秘书长以上干部推荐和管理。
轻协办主任、副主任的任免由局党组决定;由机关分流到轻协办和各协会的,正处级以上干部由轻协办提名,经人事司考核后,报局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定,由人事司下文任免;副处级及以下干部由轻协办按人事任免程序任免,报人事司备案。
国家对社团组织管理办法出台后,有关管理按新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轻协办党委归口局直属机关党委,负责指导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
第十七条
行业协会的财务管理按国家轻工业局国轻企(1999)140号“关于印发《轻工行业协会、学会财务管理办法》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国家轻工业局、轻协联建立与行业协会的工作联系与议事制度,定期研究部署行业协会有关工作。
第十九条
轻协联印章的使用须经轻协联主任或副主任批准;轻协办印章的使用须经轻协办主任或副主任批准。
第五章 行业协会的内部管理
第二十条
行业协会的章程
行业协会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制(修)订协会章程,并将其作为开展活动的基本依据。
关联法规:
第二十一条
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
(一)会员代表大会是行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设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若干人。理事长负责协会全面工作,负责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代表协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等。因特殊需要协会可设名誉理事长;
(二)行业协会根据需要可设立若干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在理事长领导下开展活动;
(三)行业协会设立秘书处作为其常设办事机构。秘书处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若干人,秘书长在理事长领导下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二条
协会秘书长以上负责人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法定代表人一般应由理事长(会长)担任;法定代表人不得兼任其他协会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三条
行业协会人事管理
行业协会要重视改善工作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专职工作人员要老、中、青相结合;要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努力实现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要重视秘书处干部的选拔、培养,不断提高常设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行业协会的人事管理及干部任职要求和条件须按轻党(1992)66号、轻党(1999)62号、轻总行管(1994)14号文件精神及国轻人发(1998)103号“关于颁发《对全国性轻工行业协会干部任职问题的补充、修订意见》的通知”一并认真执行。
第二十四条
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形成正常规范的工作秩序。
第二十五条
行业协会要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政策、法规和规定;各行业协会可根据局有关规定,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各协会财务管理办法。
第二十六条
按提高工作效率、精简机构的原则,设置行业协会的机构和编制。协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要逐步向“自养”过渡,并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和社团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行业协会换届一般程序
(一)行业协会原则上每四年换届一次,届满须按程序换届;
(二)行业协会应在届满3个月前进行换届准备工作。秘书长以上人选经轻协力征询行业协会意见并商有关部门和单位后,召开轻协办会议研究,向国家轻工业局提出建议名单;经党组决定后,作为候选人推荐给相关协会按章程选举产生。国家轻工业局党组也可直接推荐秘书长以上人选。副秘书长人选由有关行业协会提出,经轻协办会议研究推荐按协会章程产生;
(三)召开理事会,讨论并通过换届方案及下届理事会候选单位名单并以本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名义推荐给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名额以约占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宜;
(四)换届选举应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产生理事、常务理事、正副理事长、秘书长。考虑到会员单位较多等情况,理事单位的产生也可采取通讯选举的办法。换届选举时一般由本届理事长或秘书长代表理事会向大会作推荐单位和人选说明;
(五)召开新一届理事会
1.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
2.召开新一届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正副理事长、秘书长;
3.各行业协会要及时将换届情况函告有关部门;
(六)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换届的,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延期换届,但延期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二十八条
(一)行业协会和行业协会的分支机构的设立或终止必须符合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各项要求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规定,经轻协联审核报局批准后,到民政部办理设立或终止登记手续;
(二)行业协会秘书长以上负责人或法人代表在届中需调整的,根据本办法有关规定,确定推荐人选后,按协会章程,一般应召开理事会或采取通讯选举办法选举产生,并到民政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三)行业协会变更名称、地址,须按工作程序由轻协联审核并报局批准后,到民政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关联法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未尽事项或与国家有关规定不符的事项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轻工业局负责解释。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 篇3
安徽省省属高等院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8-15 阅读次数:10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省属高等院校(以下简称“省属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规范预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省属高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教育厅直属高校所有收支的预算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属高校的预算由省属高校本部预算及所属单位预算组成。
第四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管理,归口编制。省属高校预算在校(院)长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校级财务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校级财务部门是编制预算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审核、汇编、上报学校本级预算和实行独立核算的所属单位预算。
(二)收支统编,综合平衡。加强和规范全口径预算管理,省属高校的所有收支包括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收支,要统一预算编制、统一财务管理、统筹进行安排,省属高校的一切财务收支包括二级财务单位的财务收支都完整地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支项目。学校预算要统筹安排,量入为出,综合平衡。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合理确定各项支出的需求和优先安排顺序,分别轻重缓急,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安排,确保大型教学、科研项目等建设,符合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和资金支持的方向。
(四)科学真实,程序规范。编制预算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测算方法科学合理、预算基础信息和收支数据真实可靠;贯彻实施《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按照程序自下而上层层申报和审核,再自上而下征求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编制。
(五)公开透明,注重绩效。本着“编制过程公开、报批程序公开、预算执行公开”的原则,所有预算收支项目必须细化到具体执行单位和使用方向,项目支出预算要附必要的论证材料和支出预算清单。预算经省人代会审议通过后,省属高校要严格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并实行预算责任追究制度,增强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追踪问效,并将考评结果与以后审批立项和项目支出预算挂钩,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预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学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行为;加强预算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预算基础资料、数据合法、真实、完整;依法编制、报送、审核、执行预算;严格按法定程序调整预算,加强预算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对预算资金使用追踪问效和考核分析,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条 省属高校应高度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加强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保障预算编制、执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与监督检查等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章 预算管理的职责
第七条 省属高校预算管理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有关预算法规和预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做好学校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单位预算基础信息数据库和项目支出的项目库,收集、整理有关预算管理工作信息;及时编报本校预算,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具体办理各项预算资金支出,提出预算调整事宜;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等。
第八条 省属高校预算工作要实行校(院)长负责制, 校(院)长办公会是学校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批准学校总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批准学校总预算的调整;批准学校决算。省属高校预算经校(院)长办公会集体决策后,由校(院)长全过程负责学校预算管理工作,包括预算编制、预算研究报批、预算执行和预算分析等方面。省属高校预算由校(院)长或委托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代表领导集体去执行,并履行“一支笔”审批的职责。学校内部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九条 省属高校内部职能部门的预算管理主要职责:
(一)财务部门牵头履行省属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学校预算的编制、收支平衡、综合审查以及承办预算的执行、调整、考评和监督等项工作。主要包括研究、制定预算管理规章制度;负责预算管理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建立和完善学校预算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库、项目库;审核所属单位及有关业务部门提出的预算申请;提出预算收支总体规模、预算支出重点及预算安排建议;具体组织预算编制、批复、执行、调整,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开展项目绩效考评,监督资金使用等。
(二)其他相关部门协助办理预算管理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内事项。主要包括:人事部门审核确定学校教职工职级、工资、津贴、补贴等标准,提供机构人员编制、实有人数与结构状况;资产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供资产、资源占用使用情况等基础信息数据等,并对提供上述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各相关部门研究提出本部门项目支出安排建议,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及效益分析,并对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组织和监督本部门的预算编制及其执行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学校财务部门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协助办理预算编制和执行涉及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预算的组成
第十条 省属高校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十一条 收入预算包括财政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主要指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
第十二条 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经营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等。
第十三条 基本支出预算是省属高校为保障教育教学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基本支出计划,包括在职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离退休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
第十四条 项目支出是各省属高校为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工作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项目支出计划,包括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基本建设类支出和其他类项目支出。
行政事业类项目,是指省属高校由事业费开支的项目。主要包括专项计划项目、专项业务项目、大型修缮项目、大型购置项目、大型会议项目和其他项目。
基本建设类项目,是指按照国家关于基本建设管理的规定,用基本建设资金安排的项目或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的项目。
其他类项目是指包括科技三项费、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的支出项目。
第四章 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
第十五条 根据“一个单位、一本预算”的要求,省属高校所有收入、支出必须按规定纳入学校的一本预算中,由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按预算编制程序提出建议草案,报学校财务部门审核汇总,提交学校校(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审定后报出。
第十六条 预算编制的依据:
(一)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财政、财务规章制度、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以及有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二)省政府和财政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布置;
(三)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参数、定额和工作规范;
(四)省编制主管部门核定的机构、职责与人员编制,单位实有人数、占用的资产、资源情况,经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和事业计划,学校中心工作任务;
(五)以前预算执行情况、本预算收支变化因素等。
第十七条 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
(一)组织、开展预算管理法规的学习与研究,完善学校内部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机制。
(二)充分搜集、准备预算基础性资料。包括:
1、学校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数、实有数和人员结构、资产的占用与使用情况等。
2、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基本情况,发展方向、目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方案、经费预算及效益预测等。
(三)分析学校财务收支和工作任务等情况,根据有关政策、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按基本支出的内容,测算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定额。
(四)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制定本校事业发展计划,提出项目规划,对项目开展前瞻性研究、科学论证,经遴选排序,建立和完善预算项目库,并实行滚动管理。
(五)结合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务收支、业务活动和有关变化,找出影响本期预算的有关因素,以及工作计划对预算的要求,预测总体收支规模,提出预算支出的重点与安排建议。
(六)根据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预算编制工作的部署,按照有关规定与要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校内业务培训,具体布置本校预算编制工作。
第十八条 收入预算的编制。省属高校在分析近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增减变动因素基础上,按照收入来源,依法、合理、完整、稳妥地逐项测算编制预算收入,不得隐瞒收入。各项收入预算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
第十九条 支出预算的编制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没有可靠来源的支出不能纳入预算。不能把有专项用途的资金和借款或贷款视为学校自有资金使用。
第二十条 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
(一)在职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离退休支出严格按国家、省里规定的范围、标准和预算供给政策据实编制,核实打足。
(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按规定的支出范围、标准以及预算支出科目逐项测算、编列。有支出定额标准的,按定额标准计算编列。
第二十一条 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编报的项目要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法规、方针政策和财政资金使用的方向、范围,确保学校中心工作任务完成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中要特别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的审核论证工作,编制项目支出滚动计划,完善项目支出评审论证制度。
第二十二条 经营支出应根据收入测算情况、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关系、合同或协议规定的内容和支出需要等情况,稳妥地测算、编制,准确反映经营收支结果。
第二十三条 预计的上一预算结余和因预算收入小于预算支出而用本单位事业基金弥补收支的差额,应按规定编入预算草案。
第二十四条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规规定,对列入政府采购范围和限额规定标准的采购品目或项目,依法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第二十五条 学校的预算应安排预算预备费,用于应急开支和不可预见费用等方面。原则上,预算预备费应按预算支出额的1%-3%编制。
第二十六条 省属高校应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报预算报告,编报的预算报告要有学校校(院)长签字及学校公章。
第五章 预算的编制程序
第二十七条 省属高校预算编制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预算编制工作要体现预见性,与学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上财务决算相结合,与学校财力可能相结合。
第二十八条 省属高校预算编制管理采取“三上三下”的工作程序。
(一)“一上”,省属高校上报预算基础信息。省属高校按照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向省教育厅报送预算基础信息。同时学校财务部门通知各部门、各单位开始上报当年项目预算的论证、测算和编制工作;涉及到政府采购项目的,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二)“一下”,省教育厅下达预算编报限额。省教育厅根据财政部门初步测算的省级财力,依据预算供给政策和预算基础信息审核后的数据,核定省属高校预算编报限额,下达省属高校。
(三)“二上”,省属高校上报预算建议草案。省属高校根据一般预算拨款编报限额,编制学校综合财政收支预算建议草案,其中学校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支出按基础信息测算编制,财务部门汇总各部门、各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组织校内有关人员进行论证,按轻重缓急排出建议草案,经学校校(院)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审定后,按规定的预算草案文本格式,报送省教育厅。
(四)“二下”,省教育厅根据省属高校上报的预算建议草案,审核省属高校收入预算,并结合省级财力等因素,确定并下达省属高校各类收支预算控制数。
(五)“三上”,省属高校反馈预算安排意见。省属高校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以及测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与支出数,补充、完善政府采购预算,修改编制本校预算草案,通知学校各部门、各单位反馈情况,学校财务部门收集汇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省教育厅反馈意见。
(六)“三下”,省教育厅正式批复预算。经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省财政厅批复后,省教育厅根据省财政厅批复的预算,在规定的时间内批复预算到省属高校。
第六章 预算的执行与调整
第二十九条 省批复下达的预算,在校(院)长的统一领导下,由省属高校财务部门组织具体执行。
第三十条 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标准周期制度,在一个财政预算批复前,省属高校可结合本年预算草案,参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情况申请、安排支出。
第三十一条 省属高校要按收入的来源渠道不同,正确区分收入类别,确保各项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实现,并依法按预算批复的预算科目、内容和程序等及时入账,不得隐瞒、坐支。
第三十二条 省属高校必须严格执行批复的支出预算和规定的财务开支标准,贯彻“勤俭办事业”方针,建立健全资金的申请、拨付与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预算支出,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三条 省属高校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与要求,在用款计划和支出预算批复、下达后,根据用款计划与预算批复、下达情况,结合工作任务安排与项目建设进度需要,按规定的支出用途等及时办理用款支付手续。
第三十四条 基本支出在批复的预算范围内,按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人员经费遵守各项财务制度和费用开支标准,按实际人数、工资结构,以及相应的计提基数与比例办理支出;公用经费结合单位工作计划和事业任务完成情况,保障学校正常运转,以合法、真实有效原始凭证列支。
第三十五条 项目支出要按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在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内结合项目实施进度,拨付和使用资金,并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第三十六条 因业务需要由多个单位协作完成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可与协作单位通过合同、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及金额,按合同、协议办理预算支出。
第三十七条 省属高校涉及有关预算资金的合同、协议,必须先经过财务部门审核。财务部门合同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1、合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和部门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
2、合同涉及资金是否符合预算;
3、合同内容是否有可能对本单位未来经济利益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等。
第三十八条 省属高校要严格遵守教育部门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及核算制度、办法规定,按规定的程序、手续办理各项支出,加强资金流转各环节的财务监督。
第三十九条 省属高校预算执行中,不得发生下列行为: 1.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2.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3.未经批准用项目预算资金安排基本支出; 4.省批复为政府采购的项目,未经批准自行采购;
5.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对外投资(包括购买债券、股票等); 6.伪造、变造虚假合同或发票骗取预算资金; 7.采取各种手段虚列支出等;
8.未按规定程序报批,擅自变更预算项目; 9.其他违反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条 省属高校必须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加强政府采购工作。要依照《安徽省省属院校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省省属院校政府采购工作操作规程》的要求,结合学校工作需要,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做好全年的政府采购计划,均衡采购预算执行。
第四十一条 省属高校应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与分析,对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或改进措施。
第四十二条 建立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制度。省属高校要按规定的格式、内容和要求(另行通知),按期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报告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包括定期报告和专项报告。
第四十三条 预算一经批复,一般不予调整。但执行过程中,遇以下特殊情况可办理预算调整:
(一)财政拨款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的调整。因国家政策、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有较大变动,或遇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对学校收支预算影响较大时,由学校提出申请预算调整报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经省财政厅批复后执行。
(二)按照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学校收支项目与批复发生差异,差异额超过预算总额的10%时,由学校提出正式申请预算调整报告报省教育厅审核汇总,经省财政厅批复后执行。
(三)学校收支项目与批复发生差异,差异额低于预算总额的10%时,由学校自行调整,并报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备案。
第四十四条 省属高校预算调整报告原则上于每年10月31日前报省教育厅。预算调整报告应列明预算调整的理由、项目、数额、措施,预算调整表,以及其他说明。
第四十五条 如遇自然灾害、发生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等确需申请财政补助的,有关省属高校应按《安徽省省级教育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计〔2002〕056号)的规定与要求提出申请。对不符合规定的经费申请,省教育厅不予受理。
第四十六条 对于省教育厅追加、调减财政性资金补助而造成的预算调整,省属高校根据有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将预算收支指标分解下达具体部门或单位,相应调整本单位预算并严格执行。
第四十七条 省属高校申请增加预算支出的,需要组织听证的项目,按《安徽省预算追加听证办法(试行)》的规定办理。
第七章 预算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第四十八条 省属高校应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与分析,学校每年应组织内审部门进行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就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区分不同情况、不同性质,分别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或改进措施,省教育厅要督促有关方面认真、及时地整改,并对违反预算管理行为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九条 省属高校应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五十条 学校上预算执行及效益分析情况,以及当年预算安排情况,校级财务部门应如实向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作出报告,接受监督。
第五十一条 省属高校应编制本校项目评价计划,对本校的项目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并将评价报告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可委托有关单位对项目评价情况进行定期抽查。
第五十二条 在预算执行与编制过程中有下列行为的,要追究单位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虚报支出预算,隐瞒截留收入,骗取财政拨款;提供虚假数据、虚假财务报告,伪造、变造虚假合同、发票,以及其他违反财政法规行为的,按国家有关违反财政法规处罚规定追究责任单位、单位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不按批准预算执行,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支出,擅自改变预算资金的性质和使用范围,用财政补助资金进行对外投资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除暂时停止审批单位项目经费外,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预算单位不按规定编报预算、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财务报告的,由省教育厅给予单位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四)有关部门不履行预算管理职责,不配合财务部门做好预算管理工作的,由省属高校追究该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不积极主动配合检查监督,落实提供财务会计及其相关情况和资料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十三条 其他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法规规定的,按相关法规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本办法自二○○五年一月一日起试行。
第五十五条 省教育厅直属高校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五十六条 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举办的高校及省教育厅直属中专学校的预算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 篇4
xx公司文体
协会(社团)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活跃员工的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和谐、高雅的公司文化氛围,帮助、指导员工文体协会(社团)规范有序地开展活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司文体协会(社团)是在员工自愿参加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建立的公司内部员工开展业余文体活动的群众性组织,接受xx公司工会的管理。
第三条 公司文体协会(社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宪法、法律以及公司规章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开展具有思想性、娱乐性、趣味性的文体活动,促进员工的交流与沟通,陶冶员工的情操,增强员工的体质,为建设和谐、高雅的公司文化服务。
第二章 文体协会(社团)的成立与撤消
第四条 文体协会(社团)一般以单项业余文体活动为组织
活动基本内容,组织名称一般要体现与该项文体活动的关系;同一文体活动项目,一般不重复设置协会(社团)。
拟成立或原来已经按一定程序批准成立的文体协会(社团),具备下列条件,可向公司工会提出成立或登记申请:
(一)有明确的协会(社团)章程。章程的内容应包括 1.文体协会(社团)的名称(必须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称呼,并在前面冠以“大唐呼能公司”);
2.协会(社团)的性质和宗旨;
3.协会(社团)的组织机构及其产生办法、换届选举办法; 4.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5.协会(社团)的活动形式(内容、方式)、组织纪律; 6.经费来源渠道和使用范围。
(二)有较为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三)有较好的群众活动基础,成员人数在10人及以上;
(四)有一定的活动经费。
第五条 文体协会(社团)的成立、登记程序
(一)拟成立或原来已经按一定程序批准成立的文体协会(社团),由筹备小组或原组织负责人向公司工会提出成立或登记申请,填写“xx公司文体协会(社团)登记表”,包括本协会(社团)的章程、组织机构和负责人名单,附送会员名单、当年活动计划及管理制度等书面材料(有电子版的,请同时提交电子版)。
(二)经公司工会审核合格后准予成立或办理登记手续和备案。
第六条 文体协会(社团)因下列原因之一,公司工会将予以撤消或注销:
(一)违反宪法、法律和公司规章制度;
(二)半年内未开展任何活动;
(三)成员人数连续两年不足10人;
(四)协会(社团)“年检”连续两次不合格;
(五)协会(社团)本身提出要求注销。
第三章 文体协会(社团)成员和负责人
第七条 参加文体协会(社团)的条件
(一)公司全体员工;
(二)遵守宪法、法律和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
(三)承认协会(社团)章程,服从协会(社团)领导;
(四)参加协会(社团)活动,履行规定的义务。第八条 文体协会(社团)成员享有的权利
(一)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自愿退出文体协会(社团)的权利;
(二)有权参加文体协会(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有权监督文体协会(社团)管理及资金使用情况;
(四)有权向文体协会(社团)负责人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九条 文体协会(社团)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一)执行文体协会(社团)的决议和决定;
(二)按时参加文体协会(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完成文体协会(社团)交给的任务;
(四)按章程规定缴纳会费。
第十条 文体协会(社团)一般设会长(团长)一名,副会长(副团长)一至二名,秘书长一名,由协会(社团)成员大会选举产生(得赞成票数须超过全体成员半数以上才能当选)。文体协会(社团)组织机构每届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文体协会(社团)负责人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热心文体协会(社团)工作,具有奉献精神;
(二)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与活动能力;
(三)认真负责地组织开展文体协会(社团)各项活动。
第四章 文体协会(社团)应遵守的规则
第十一条 积极开展健康、文明、娱乐、安全的文体活动,为员工自愿参加业余文化生活服务。
第十二条 建立和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活动制度,经费有专人管理,收支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每个向会员公布并在年检时向工会报告。
第十三条 积极发展会员,吸收更多员工参加本协会(社团)业余文体活动;同时也要及时办理成员自愿退出协会(社团)和成员被协会(社团)作退出或开除处理的手续。增加和被作处理而减少的成员名单要及时向公司工会报告。
第十四条 各文体协会(社团)应当积极承担需要本协会(社团)代表公司参加比赛活动和承办相关活动的任务。
第十五条 文体协会(社团)应认真履行登记和检查(以下简称年检)手续。
第五章 文体协会(社团)的日常管理
第十六条 公司工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员工文体协会(社团)的管理,并对协会(社团)的工作进行考核。
每年,各文体协会(社团)进行一次年检。首先自查,然后向公司工会提交下列材料以接受年检:
(一)本协会(社团)的考核登记表(可附参加省市组织的竞赛活动获奖材料);
(二)经费(会费、自筹资金和工会支助款)收支情况报表;
(三)本重新登记的老会员名单及新发展会员的名单;
(四)下一活动计划。
第十七条 工会对各文体协会(社团)报送的年检材料进行
审核评估后,达到合格要求的予以通过;对未达到合格要求的视具体情况或促其整改,或予以注销、撤销;连续两次不合格的予以注销。
文体协会(社团)有下列情况之一为不合格:
(一)第六条第一、二款规定的;
(二)非特殊情况,当年成员人数不足10人;
(三)经费管理不善,账目不清,不向成员公布财务收支情况;
(四)没有特殊原因,不履行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义务和手续的。
第十八条 公司工会对文体协会(社团)给予器械、场地等适当的支持。
文体协会(社团)成员受公司工会选派,代表公司参加比赛活动,其经费由公司工会负责。
文体协会(社团)提出方案并经公司工会和相关部门同意,在公司内开展全公司性体育比赛活动的,工会将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第六章 附 则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 篇5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以无偿补助为主、贷款贴息为辅的方式。
第五条 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的额度,一般不超过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额度。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的额度,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研究确定。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第二章 基本条件和资金使用范围
第七条 申报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法人治理结构规范;
(二)领导班子素质较高,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并富有创新意识;
(三)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并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等规定及时编报会计报表;
(四)近年来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一般不超过70%;
(五)能源管理制度完善,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能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
(六)申报的项目符合国家节约能源资源等产业政策要求,在节能降耗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七)项目资金能及时足额到位;
(八)其他应具备的相关条件。
第八条 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推进以节能降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要目标的企业节能、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等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引导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具体使用范围为:
(一)节能:主要用于支持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节约能源项目,重点支持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的示范项目等。
(二)节水:主要用于支持工业行业直流水改循环水、空冷水、污水、凝结水、矿井水回用及再生水利用等技术推广和改造项目;防腐、防垢、防微生物繁衍、脱盐等节水处理技术推广应用项目。
(三)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意义的废渣、废气、废水等资源利用以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优先支持余热和余压利用、热电联产和煤矸石、煤泥、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工程建设项目。
(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支持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项目。
(五)清洁生产:支持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生产和管理,减少或避免废弃物的产生,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实现清洁生产。重点扶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
第三章 项目申报与资金拨付
第十条 项目申报材料为:
1、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资金申请书(见附件);
2、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已落实(投入)项目建设的自有资金有效凭证(无偿资助方式,复印件)或项目贷款合同和已发生的银行贷款凭证及结息单(贷款贴息方式、复印件)等资料。
3、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生产经营情况(或业务开展情况)、能源消耗情况及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5、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及截至项目申报前一月的会计报表;
第十二条 对评审的项目,按照择优原则,省经委会同省财政厅、有关行业协会进行审核,确定拟扶持的项目。
第十三条 对确定的拟扶持项目,省经委会同省财政厅报省政府同意后,以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待公示后,确定最终扶持项目及资金安排计划。
第十四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经委联合下发补助或贴息资金的通知。省财政厅对省级以下项目下达预算指标,由市或县财政局根据预算规定,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项目单位;对省级项目,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拨付。
第十五条 节能与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单位收到的无偿资助专项资金,计入“资本公积”;收到的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冲减“财务费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 篇6
2014安徽省基层公益岗位笔试辅导课程【面授】
各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
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现将《安徽省公益性
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财政厅 2014年5月29日
安徽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安徽省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益性岗位,是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就业岗位。
第三条 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开发、属地负责、单位管理”的原则,按照政府因需设岗、劳动者自主选岗、单位以岗定人的方式进行,建立岗位救助、实名服务、动态监管长效机制。第四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应将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作为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就业救助的重要措施,作为守住就业底线的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稳步实施。第五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公益性岗位的规划、开发和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公益性岗位相关补助资金的筹集、发放和监管;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公益性岗位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第二章 岗位开发
第六条 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
(一)基层非营利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具体包括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社区矫正、群团工作、残疾人服务等基层岗位;
(二)城乡辅助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具体包括道路交通、治安巡防、市政管理、公共环境卫生等岗位;
(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工勤服务辅助性岗位,具体包括保洁、保绿、保安等岗位;
(四)劳务派遣企业、家庭服务业企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的托底性安置岗位;
(五)经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可纳入公益性岗位范围的其他岗位。第七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就业困难人员数量、就业难易程度、现有公益性岗位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业资金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公益性岗位开发方案,经同级政府同意后向社会公开征集公益性岗位。
第八条 凡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公益性岗位需求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均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设立公益性岗位的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公益性岗位申报表》(见附件1)、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或法人证书等证明材料及复印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用人单位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根据因需定岗、科学开发的原则,合理核定用人单位公益性岗位的种类、数量,与财政部门会商后,向社会公开发布公益性岗位信息。
第十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应大力推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战略性合作、承包等方式,购买劳务派遣企业、家庭服务业企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托底性安置。托底性安置岗位不得设置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限制性条件,主要安置就业难度大、急需救助的困难人员,确保有公益性岗位就业愿望的困难人员5个工作日能够安排上岗。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应与承接企业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明确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时间、范围、内容、服务要求、资金支付、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安置的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应逐步通过劳务派遣或外包的方式购买服务,由劳务派遣企业、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统一管理、统一派驻。第三章 人员安置
第十二条 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主要包括:
(一)享受低保的长期失业人员;
(二)大龄就业困难人员;
(三)零就业家庭成员;
(四)失地(失林)人员;
(五)家庭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六)符合相关规定的残疾人;
(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的其他就业援助对象。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员,需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并被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就业援助对象。
第十三条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应面向社会公开,符合条件的人员自愿申报,坚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第十四条 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公布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联合发布公益性岗位信息,公布岗位名称、岗位数量、工作内容、招用条件、薪酬待遇等。
(二)提出申请。符合条件且有意从事公益性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向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公益性岗位就业意向申请表》(见附件2)、岗位需要提供的材料等。
(三)考察聘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通过组织供需见面会或为用人单位推荐人选,搭建用人单位和就业困难人员直接对接平台。用人单位根据岗位性质、申请人数,可以通过面谈、走访等形式对申请人进行考察,确定聘用人选。
(四)用工备案。用人单位录用就业困难人员一个月之内,应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公益性岗位人员出现空缺后,应及时对外发布信息并按照以上流程进行补充录用。
第十六条 提供托底性安置岗位的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录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推荐的就业困难人员。
第十七条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上岗前,用人单位或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可以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符合规定的可以申请职业培训补贴。第四章 岗位管理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依法与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一年。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负责制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确定工作职责,承担日常考勤和管理工作,并依法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和必要工作条件。第二十条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应自觉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由本人承担岗位工作职责、完成工作任务,不得另派他人顶替。第二十一条 建立公益性岗位动态退出机制,就业困难人员和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解除或终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于解除或终止就业人员劳动合同之日起5日内,将人员名单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备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应根据用人单位意见和岗位空缺情况,通过推荐其他就业困难人员补充或重新公布岗位信息公开招用。第二十三条 对就业困难人员连续3次拒绝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托底性安置岗位的,或者3次因个人原因被公益性岗位用人单位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取消其就业困难人员资格,停止其享受相关就业援助政策。第五章 薪酬待遇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依法按月足额支付就业人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按小时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和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报酬,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的,按照规定可以按季度申请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一)社会保险补贴按照用人单位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给予补助,不包括就业困难人员个人应缴纳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
(二)岗位补贴分为个人岗位补贴和用人单位岗位补贴:按照每月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50%的标准给予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由财政按季度直接拨付至就业困难人员个人账户,具体标准由各市、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确定;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岗位补贴,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另按照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岗位补助。用人单位申报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应当提供《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申报表》(见附件3)及花名册(见附件4)、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明细单、社会保险缴费单据等资料。个人的公益性岗位补贴由用人单位代为申报,财政直接发放至个人账户。第二十六条 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除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外,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第二十七条 引导用人单位为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提供相应的福利。
第二十八条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发生工伤事故后,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第二十九条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失业后,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三十条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因病或非因工死亡且符合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条件的,由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给予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费。第三十一条 公益性岗位政策期满后,用人单位继续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每人2000元标准给予用人单位一次性补助。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应将公益性岗位开发、招录和补助资金发放情况全部录入就业失业和劳动用工备案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第三十三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对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对存在挂岗、冒名顶替等行为的,一经查实立即取消用人单位使用公益性岗位人员资格,用人单位3年内不得再申报享受就业资金,注销相关就业困难人员的资格。
第三十四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公益性岗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截留、挪用和虚报、冒领财政资金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应切实做好退出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对年龄偏大的人员,应积极鼓励用人单位留用;对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应帮助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对具备市场就业能力的人员,应通过送信息、送服务、送培训帮助其尽快转岗就业。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享受员工制家庭服务业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不得重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社会保险补贴。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实施前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的管理模式和岗位补贴可按各地原有规定执行,各地应积极制定调整方案,2年内执行本办法规定的管理模式和岗位补贴。
第三十八条 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纳入公益性岗位范围的其他岗位或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从地方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第三十九条 各地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附件:1.公益性岗位申报表
2.公益性岗位就业意向申请表
3.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申报表 4.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花名册 附件下载地址:公益性岗位附件.doc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 篇7
发布信息
【标题】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暂行办法(修正)【时效性】 有效【颁布单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日期】 19960315【实施日期】 19960315【失效日期】【内容分类】 市场管理
【题注】 1996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51号发布 根据1998年12月3日发布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修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办法〉等33件规章中超越〈行政处罚法〉规定处罚权限的内容》进行修改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与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申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受理消费者申诉,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受理的消费者申诉案件,应当根据事实,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公平合理地处理。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受理消费者申诉中,对经营者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应当依照《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处理。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受理消费者申诉中,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应当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处理。
第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受理消费者申诉的案件属于民事争议的,实行调解制度。
编辑本段第二章 管 辖
第八条 消费者申诉案件,由经营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
第九条 县、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本辖区内发生的消费者申诉案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派出机构管辖其上级机关授权范围内的消费者申诉案件。
第十条 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有权办理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案件。
下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的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的,可以报请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确定管辖机关。
第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现消费者申诉的案件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及时告知消费者向有管辖权的机关申诉。
编辑本段第三章 受理程序
第十二条 消费者申诉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明确的被诉方;
(二)有具体的申诉请求、事实和理由;
(三)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管辖范围。
第十三条 消费者申诉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一式两份,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消费者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邮政编码;
(二)被申诉人的名称、地址;
(三)申诉的要求、理由及相关的事实根据;
(四)申诉的日期。
第十四条 消费者委托代理人进行申诉活动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十五条 消费者为二人以上,其申诉的是共同标的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可以合并受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申诉。
共同申诉可以由消费者推选二名代表进行申诉。代表人的申诉行为对其所代表的消费者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申诉请求,或者进行和解,应当经被代表的消费者同意。
第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5日内,作出以下处理:
(一)申诉符合规定的予以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诉人;
(二)申诉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诉人,并告知其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十七条 下列申诉不予受理或者终止受理:
(一)超过保修期或者购买后超过保质期的商品,被诉方已不再负有违约责任的;
(二)达成调解协议并已执行,且没有新情况、新理由的;
(三)法院、仲裁机构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已经受理或者处理的;
(四)消费者知道或者应该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超过一年的;
(五)消费者无法证实自己权益受到侵害的;
(六)不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
第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可以立案。
第十九条 立案应当填写申诉立案报告表,同时附上有关材料,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批准,指定两名以上办案人员负责调查或者授权其派出机构调查处理。
第二十条 办案人员是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与当事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申诉公正处理的,应当回避。
当事人对办案人员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由县级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决定。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申诉案件后,应当在5日内将申诉书副本发送被申诉人;被申诉人收到申诉书副本后,应当在5日内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申诉提供证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有必要收集证据,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规章的规定,自行收集或者召集有关当事人实施当庭调查。
第二十三条 需要委托其他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协助调查、取证的,应当出具书面委托证明,受委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积极予以协助。第二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或者检测的,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法定鉴定或者检测部门鉴定,也可以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指定的法定鉴定或者检测部门鉴定。对于难以鉴定或者检测的,经营者应当提供无过错的证据;不能提供无过错证据的,应当承担责任。第二十五条 消费者申诉后,还可以协商和解。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和解协议作出调解书,也可以撤回申诉书。第二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
第二十七条 调解书应当写明申诉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办案人员签名,加盖工商行政管理局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二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收到消费者申诉书之日起60日内终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
第二十九条 经调解不成的,或者调解书生效后无法执行的,消费者可以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仲裁或者提出诉讼。第三十条 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编辑本段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理消费者申诉应当收费,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其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十二条 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申诉,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中有关文书式样,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制定。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 篇8
时间:2015-01-15 15:36:54 来源:国家发改委 作者:
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落实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4-2015 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地区,是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本办法所称煤炭减量,是指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压减过剩产能、提高煤炭等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减少煤炭消费。
本办法所称煤炭替代,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煤炭消费。
第二章 目标与方案
第三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负总责。具体目标是:到 2017 年,北京市煤炭消费量比 2012 年减少 1300 万吨,天津市减少 1000 万吨,河北省减少 4000 万吨,山东省减少 2000万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人民政府要于 2015 年 6月底前,研究提出煤炭消费减量目标,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备案。
第四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要制定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煤炭减量年度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各市(区)县和重点耗煤行业、企业。
第五条 工作方案要提出煤炭减量具体措施和相应的削减数量,主要包括:
(一)淘汰效率低、煤耗高、污染重的项目,重点是电力、钢铁、水泥、炼焦等行业落后产能项目。
(二)节能重点工程,余热余压利用、燃煤电厂升级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项目。
(三)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燃煤锅炉改造和分散落后锅炉淘汰项目。
(四)“煤改气”、“煤改电”项目。
(五)焦化、煤化工、工业窑炉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改造项目。
(六)其它减量措施。
第六条 工作方案应提出能源替代供应方案,确保合理用能:
(一)因地制宜,优先利用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消费。创新城镇用能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以及热电冷联供。鼓励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安装太阳能热水或集热系统。加快新能源示范城市及其供热供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在工业供热和民用供暖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北方地区利用风电供暖。
(二)“先规划、再发展”,积极协调落实气源,有序实施“煤改气”、“煤改电”工程。
(三)加快推进集中供热,优先利用背压热电联产机组替代分散燃煤锅炉。
(四)加强散煤治理,逐步削减分散用煤或用优质燃煤替代劣质燃煤。
(五)其它替代措施。
第七条 工作方案按年度进行滚动调整,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应于每年 12 月底前将工作方案调整计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八条 新建燃煤项目在进行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前,应满足所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要求。在建燃煤项目将产生的煤炭消费要纳入所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削减计划统筹平衡。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重点地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章 协调机制
第九条 国家建立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重点地区人民政府组成,负责审议重点地区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年度调整计划和年度自查报告,协调解决有关重大事项,拟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
第十条 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和掌握重点地区煤炭减量替代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跟踪相关工作进展,提出拟请协调小组研究解决的事项。
第十一条 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落实煤炭减量替代工作目标和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负责指导重点地区煤炭减量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负责指导和督促重点地区做好重点高耗煤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国家统计局负责煤炭消费统计;财政部负责指导实施相关财政支持政策;有关油气、电力等企业要积极落实“气代煤”和“电代煤”等配套工程,确保天然气和电力供应。
第四章 支持政策
第十二条 加快电网通道建设,提高对优质电力的消纳能力,保障重点地区新增用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提高外来电比例。
第十三条 适当提高能效和环保指标领先机组的利用小时数。燃煤机组排放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应适当增加其下一年度上网电量。第十四条 完善环保电价政策,鼓励燃煤机组按照燃气轮机组排放水平建设或改造。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在消费侧积极推行季节性价格、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性价格政策,促进节约用气。
第十五条 支持跨行业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将淘汰落后钢铁、水泥产能和小锅炉等产生的减煤量用于支持煤炭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燃煤发电项目等。
第十六条 对列入煤炭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的可再生能源代煤项目,可在该地区可再生能源年度规模安排上予以支持。
第十七条 有关中央企业要加快相关能源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定期报送协调小组办公室。
第五章 监督考核
第十八条 重点地区人民政府应于每年 6 月底前编制上一年度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自查报告,报协调小组办公室。
第十九条 协调小组办公室于每年 7-8 月会同协调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对重点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抽查,结果报告国务院,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条 对未完成煤炭减量年度目标的地区要给予通报批评,暂缓审批其新建燃煤项目,上一年度未完成的减量目标继续计入下一年度进行考核。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解释。非重点地区参照本办法合理控制煤炭消费。
【安徽省消费者协会财务管理暂行办法012】推荐阅读:
安徽省省属企业担保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5月9日)07-25
安徽省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08-12
安徽省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08-26
安徽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全文06-19
安徽农村卫生室管理办法07-14
安徽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档案管理办法11-04
安徽省人事代理办法08-02
安徽省实施土地法办法07-31
关于印发《安徽省企业安全费用提取和管理办法》的通知+皖安监综(2004)147号修改11-10
安徽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