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工匠精神演讲稿

2024-10-14

身边的工匠精神演讲稿(精选13篇)

身边的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1

在日本神户有这样一个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在别人看来,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这位小工匠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出品几近苛刻,对自己的手艺充满骄傲甚至自负,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会将之看成是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当前二重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在企业上下形成一种文化和思想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养出企业的内部升动力,“工匠精神”就是最恰当的选择。

一、要提高自身的工作素养 每个员工首先要了解自已所从事工作基本知识,掌握工作标准与操作规程。岗位不同要求也不同,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目标是相同的,因此要针对不同的专业与工作要求,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补齐短板,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古往今来,大凡事业上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勤奋努力奋斗和刻苦上进、锲而不舍的好学精神。

二、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工匠就是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普通工人,他们干一行爱一行,虽然日日夜夜重复着相同的劳动,但是他们没有好高骛远,没有停止对创新的追求,而是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作为一名员工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特长,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求真务实。要学习工匠们那种谨慎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戒骄戒躁,不断进取,以工作规范和行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三、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决定事业成长的高度,精是工作质量上的要求,工作做得快还不行,还要做得好。 我们常说产品质量“零容忍”、安全生产“零事故”,内部管理“零缺陷”,这些都是要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严格遵循工作标准,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和马虎,这不是苛刻而是一种工作常态,是工作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只有以精益求精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

四、要有敢于创新的工作精神 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这也是我们对产品的最高要求。工作中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当前公司生产经营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就需要有创新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我们每个员工面临新的形势与任务,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要有应对挑战的办法,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争取更大成绩。 工匠精神,强调我们对细节的态度和对质量的追求。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企业,工匠精神都是一种品质,一种文化 。

企业要发扬工匠精神,必须依托于一群具有工匠品质的员工。我们更应该学习工匠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以工作为乐趣,把每一个细节做到精益求精,只有这样自身才有机会成长,企业才会因为我们而发展。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身边的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2

【关键词】薛景石 古车工艺 工匠精神 工匠教育

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作为拥有数千年技术成就辉煌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人不仅给我们留下无数技术精湛、精美绝伦的工艺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工艺产品背后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西方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化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产品可以快速做到规模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然而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变化以及对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大规模、快速化、批量化生产的物质产品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不同阶层的需求。这时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高品质物质产品便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呼唤传统精益求精、个性化定制的“工匠精神”的回归。

一、工匠精神

在2016年3月份的“兩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进入政府高层的话语体系里,并很快成为祖国南北家喻户晓的高频词汇。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元素。而这种精神在有着数千年工艺文明成就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不缺少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正蕴含在前人给我们留下的那些数不胜数的技术精湛、美轮美奂的工艺品里。传统的“工匠精神”是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工匠教育密不可分的,只有正确地认识传统的工匠教育才能更好地认识传统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教育

(一)工匠教育的三个历史阶段

纵观数千年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工匠技艺文明发展史。笔者通过对工匠历史和教育史的考察认为,工匠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氏族血缘教育阶段——传统师承学徒式教育阶段——近代模式化学校教育阶段。春秋战国以前特别是孔子打破贵族教育以前的工匠教育,基本上都还是处于早期的氏族血缘教育阶段;而自春秋鲁国的孔子提倡私人办学,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以来,以拜师之礼所形成的学徒式师徒工匠教育逐渐取代传统早期社会的氏族血缘教育阶段,师承教育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工匠教育模式。这种师承教育正是从传统的氏族血缘教育演化而来,带有明显的氏族血缘教育踪迹,占据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两千多年。当然这种学徒式的师承教育在当代社会还在极为少数的地方存在,比如东亚的日本社会。但社会主流的工匠教育随着近代化西式教育的变革,已经被现代化、标准化的分科教育体制所取代,职业化学校式工匠教育成为现代社会工匠教育的主流。

1.早期氏族血缘教育阶段

在进入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以前,古代社会的组织方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关系,而早期的手工技艺对于古人的生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的手工技艺都是掌握在传统的氏族大家庭之中,这种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晚商和西周时期。吉林大学的林森博士经过研究,提出“晚商及西周时期的手工业者的组织模式是家族式的,当时的‘百工一词除了指代百官以外,主要指手工业生产家族。”从古代典籍《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当时社会的各个分工皆以“筑氏”“冶氏”“凫氏”“段氏”“韦氏”等氏族名称来称呼。也可以看出,商周早期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由各大氏族所垄断的。由于氏族的血缘纽带关系以及手工技艺作为氏族大家庭的生存命脉的缘故,决定了早期手工技艺的传承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非血缘关系的人员是无法进入氏族内部的。这一时期的工匠传承还称不上工匠教育,但可以看作师承教育的早期阶段。

2.传统师承学徒式教育阶段

教育的变革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变革相适应的。西周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但这教育主要是贵族教育。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社会生产的变化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底层社会地位的提高,私人办学之风开始盛行,特别是鲁国的教育家孔子提倡私人办学,打破了西周以来的“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地位。无数平民阶层通过教育而成为社会的知识分子“士”。这一时期的手工技艺行业也出现了“工师”一词。“工师既是官吏,也是培养工匠的师傅。”虽然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技艺传承方式依然是社会手工技艺的重要传承方法,但以拜师学艺为主的师承关系逐渐取代氏族血缘关系成为手工技艺传承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没有血缘关系的社会平民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获得手工技艺的教育与传承。这种师承学徒制教育成为整个秦汉以降古代手工技艺的主要传承方式,并且占据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3.近代模式化学校教育阶段。

近代两次工业化革命以来,西方文明经过短短的几百年发展逐渐凸显其技术征服优势,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科学技术和现代政治制度进行对外扩张。中华民族经过鸦片战争的冲击也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兴起了洋务运动、创办实业,建立新式学校,培养现代化人才,现代化的模式化学校工匠教育也开始逐步出现。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种专业技能。但近代模式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化的工人为目标,时间短、见效快,很快便可以投入到生产车间里去,不太注重工匠内德性精神的教育,工匠是被视为机器来培养的,在工厂中工匠只负责流水生产线的一个环节,缺乏人文关怀,工匠的创造精神无法释放出来。

(二)传统工匠教育的特点

以师徒为纽带的传统师承工匠教育是中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传承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传统的工匠教育又是与传统社会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的。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工匠教育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

1.师承性与延续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师承性与延续性。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无论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氏族内部传承还是以拜师学艺为方式的学徒传承,都非常注重技艺的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是具有师承关系的。通过师傅的亲自示范与口耳传授为特点,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保密性。除了正式师徒之间,外人是无法得知技艺的精髓的。因为手工技艺的精髓更多的是经验性与体悟性的,而不是标准化、量化的。徒弟一旦继承了师傅的技艺精髓,那么终身就要以传承为己任。传承就是生命,传承就是己任。正是这种以生命为己任的传承精神,保证了传统技术的延续不断。

2.阶段性与终身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终身性与阶段性。学徒一旦经过拜师之礼成为正式弟子之后,毕生的追求便以继承师傅的技艺和事业为己任。这种技艺学习和教育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并且需要经过很多阶段。成为师徒关系之后,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学习技艺本身,而是做一些日常工作。通过日常的磨炼,在精神和意志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对其传授手工技艺。一般普通的学徒要想得到师傅的精髓传承都要在十年以上甚至更长。这将近十年的教育更多的是内在德性教育而非技艺本身的教育。古代社会器不离道,器中蕴道,只有在精神品格上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始技艺本身的传授活动。

3.创新性与发展性

传统工匠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创新性与发展性。古代学徒经过长期的學习教育以及师傅的指导和传授,会将技艺本身内化于心,并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进行损益创新。中国《易经系辞》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代工匠在传承师傅的技艺精神的本身,会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工艺品的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古代工匠教育不是保守性的,其内在的“天人合一”道器观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而这种精神也促使工匠本身要创造形态各异的工艺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传统工匠教育的优势

与现代社会标准化职业化的工匠教育相比,传统工匠教育的优势体现在精湛的工艺产品和“道器合一”的“工匠精神”上。传统的工匠教育对技术要求非常的严格。工艺产品的制作是非常讲究时间和质量标准的,在没有得到师傅的肯定之前,工匠制作的工艺产品是无法得到市场认可的,况且,手工技艺本身包含的是经验性与体悟性的东西,其内在精髓是很难做到量化的。除了技艺精湛的工艺产品外,工匠本身的职业传承精神和社会责任也是“工匠精神”体现。传统工匠受“道器合一”精神的影响,在工艺产品的设计上非常注重工艺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而这些都是我们当下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产品所不具备的。

三、薛景石的“工匠精神”

薛景石,河东万泉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留下手工技艺专著的工匠,作为蒙元之交木工技术的优秀代表,因其攻木技术专著《梓人遗制》的部分内容被保留在《永乐大典》之中而为后人所得知,笔者对薛景石的制车技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透过造型各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背后,在其身上所体现的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传承己任的“工匠精神”更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模范。薛景石的“工匠精神”离不开传统的工匠教育,作为一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木工世家,传承木工技艺是其最高的责任和理想。

薛景石的“工匠精神”首先体现在其制作的元代坐车工艺产品上。薛景石所制作的元代坐车有着鲜明的造型风格和形制特色。从整体造型来看,设计典雅轻灵、精巧细腻、巧夺天工;样式丰富多样、简洁大方、特色鲜明。既不同于传统中原式样,又迥异于草原风格,但同时又兼具中原与草原古车之遗迹与影子。薛景石其人在继承前人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对车制技艺进行了损益和创新。正如当时的大儒段成己在其所著书的序言重所说,“其所制作不失古法,而间出新意。”

薛景石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其对木工事业传承的生命己任上。当时的坐车制作工艺著作传承下来的只有先秦时期的《考工记》。而《考工记》的制车文本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文辞显得佶屈聱牙,并且与当时社会的古车制作有了很大的差异。作为一位世代以木工为职业的世家和有着高度传承己任的工匠来说,为了制车工艺的传承绵延,薛景石敢于打破常规,将制车技艺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以便当时及后世的工匠进行传承,这本身就打破了传统工匠教育的常规,在其身上体现了对于技艺传承的高度责任感。

四、结语

以精益求精、守正创新、传承己任为核心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当前社会所呼唤的重要精神元素。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匠精神是与传承的工匠教育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传统的那种德性培育、传承责任、技艺责任都是传统工匠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同时,我们更要呼唤工匠教育精神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林森.商周时期“百工”研究 [J].史学集刊,吉林大学, 2014(1) :105-112

[2]闻人军.考工记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李光军.秦“工师”考[J].文博,1992(3):59-64.

演讲稿(工匠精神) 篇3

第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无外乎三点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三个词,十二个字,数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没有尽头的事。这就是我认为的工匠精神。第二、工匠精神的发展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不谦虚地讲,中国匠人造就了一部匠品辉煌史。

今天的中国,不仅能在高尖端科技实现领先,华为、联想、海尔、格力等中国企业也在其领域内位于世界前沿。这些成就的取得,同样是现代中国人专注走心、追求极致工匠精神的体现。

时下提到工匠精神,许多人都再说德国、日本。这正如两千多年前,世界痴迷于追逐中国制造的产品一样,人们对于匠品价值的认可从未改变。德国、日本的制造都经历过学习他国技术、仿造假冒、不断升级、直到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

德国的工匠精神也就是近一百年多年的事儿。1871年,德国制造还处在假货和仿冒横行时代。当时英国人规定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和优质的英国货。

知耻而后勇,德国从此开始了精工制造的征程。用了100多年时间,德国人持续不断地在各个行业,坚持和传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终于使德国制造成为世界上高品质的代名词。

日本的工业制造是从学习欧美国家的技术、仿造开始的。1950年,日本还只能生产廉价而简单的商品。此后的20年,将传统的工匠精神传承于规模化制造,极大提升了日本制造的品质。1955年设立“人间国宝”制度,用以保护匠人和小型企业,并在全社会持续倡导工匠精神。

中国有2000多年的工匠精神传承史,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工匠精神没有在近代全面的传承。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商业伦理问题突显,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短期利益缺少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还时有发生。

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是匠人。在岗位上坚守本分、不断进取、努力专研,支持民族工业发展、尊重每一位匠人都是在传承工匠精神。

第三、企业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就目前的大环境下,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结果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我第一个总能想到瑞士手表。百达裴丽、朗格、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顶级豪表,全都产自瑞士。一块手表价值千万,却有让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样的一丝不苟,让瑞士手表成功地从日用品变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应在于每一个人得身上和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四,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日本最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家稻和盛夫的经典自述,他说,“当你把一个产品完全当做自己的孩子,满怀爱意、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4

大家好!我是信息监控中心的温馨,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在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

在演讲开始之际,我想说的是,非常感谢公司为我们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回眸过去,我a见证了谷竹、十房、郧十、宜保四条高速的相继开通、稳步运营,成为鄂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社会进步的大动脉,实现了康庄大道贯东西,通衢大道通南北的景象,翘首以盼的鄂西北人民可随心所欲走出大山来!作为鄂西北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骄傲!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破除成见、不断创新,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真抓实干、兢兢业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踏踏实实的努力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他们就是工匠;有这样一种精神,它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面对长久等待和超长吃苦而毫无怨言,敢于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勇于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展,努力实现“芳林新叶催陈叶”,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神韵”、一种“技艺”、一种“磨炼”。它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代名词,是我们新时期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重要内容。践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速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源泉,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认真理解、深刻认识、努力践行。

鄂西北高路人,这群能使天堑变通途的开拓者,勇闯敢干的先行者,祖国经济动脉的守护者,这群肩负着“大交通”“大发展”神圣使命的工匠,他们是工匠精神的缔造者,又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是承高速路担当的人、是展鄂西北能量的人。前行的鄂西北高速公路为何如此动人?那是因为有日夜坚守岗位的收费员、有甘于奉献的你我他――点缀着蜿蜒长龙的美丽。在这刚刚过去的某上半年,成绩斐然,成效显著。我们敢于说,鄂西北公司已步入正轨!我们敢于说,我们成长了、收获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鄂西北公司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干部的团结协作,更得益于这群工匠的拼力拼智!

601公里,这个数字让我们相守在一起,无数个日日夜夜开拓坚守,让我们天南地北的人们成为高路人相聚在鄂西北这片土地上,樱桃的甘甜、霸王醉的醇香、老黄酒的地道、汉江水的柔情、房陵诗经的韵味、野人谷的神秘、秦巴山脉的神灵,更有峻美灵秀的大洪山、垂涎欲滴的宜城大虾、心驰神往的炎帝故里、别样的保康原生态,这就是我们骨肉相连的鄂西北高速公路,一路美景饱足眼福。收费人员作为鄂西北公司公路的“守门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在岗位上,将工匠精神作为工作的准则、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围绕践行工匠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照工匠标准努力,按照工匠模范前进,把岗位职责抓在手上、挺在肩上,为鄂西北公司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繁琐的收费业务,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学习收费理论只是,操作收费系统,处置特殊情况,做好信息上报,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开始学,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人谦虚谨慎,对事认真负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将工匠精神贯穿工作始终,把鄂西北人集体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和个人热情服务、娴熟业务技能、扎实基础知识展示给大家,努力展示好新风貌,树立好新形象,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和司乘的一致认可。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工匠精神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启明灯和指南针。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鄂西北公司这群工匠将继续守住初心不忘承诺,守好岗位不忘职责,用“一针捅破天”的决心和“愿坐冷板凳”的毅力,把岗位职责落到实处,为鄂西北公司转型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5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劲头。工匠在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的理念指导下,不断改进创新提高,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上乘佳品。这也是工匠们的难能可贵之处。

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近代的苏绣、景德镇陶瓷等名扬海内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令人骄傲的“两弹一星”、深海探测、超大型计算机等等,都少不了“工匠精神”。正是成千上万个工匠的呕心沥血,才使一些中国品牌在全球叫响,才成就了今天令人瞩目的伟大事业。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工匠还不够多,“工匠精神”还不够强,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许多产品还处于中低端水平。只有看到这个差距,才能面向未来,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腾飞发展。

中国匠人的“工匠精神” 篇6

阐述“工匠精神”

赵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北京奔馳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装调工首席技师,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能手”等荣誉称号。这些头衔和荣誉对赵郁而言是压力,也是动力。他说:“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督促自己更好地工作。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工作工程中,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积累,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交给徒弟们,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而不要过多地关注外界各方面的荣誉。”继续干好本职工作,是赵郁不变的追求。

2009年,赵郁因工作出色、能力突出成为骨干员工之一前往德国戴姆勒公司进行学习。“我把自己看作一块干枯的海绵,到德国本部,能向他们学到更多知识,让自己的技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已经身为一名资深技师的赵郁,仍旧不忘以求知的姿态珍惜每次机会,学习的心态应对每次挑战。

对于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赵郁说:“我的理解就是对工作的专注,是对自己工作标准的专注。各行各业、每个工种,都有自己的标准,应该严格地按照工艺标准、质量标准等各种体系,严格地执行。”“还有完美主义,不厌其烦地重复地专注于自己本工种、本行业;一遍一遍、一次一次地干,对自己提出非常苛刻的要求,不断超越自我,最后达到完美主义,也就是对工作或者产品的完美要求。”

适用话题

1.学习态度决定人生高度

求知若渴,把自己比作一块海绵,这是赵郁的学习态度。远赴德国是作为公司骨干去的,渴望学到专业的知识让自己技术提高,这就是赵郁的本心。

2.“工匠精神”

赵郁用对工作的专注和对专业的完美要求诠释了“工匠精神”。

周予启:用“工匠精神”

为中国建筑品质代言

作为建筑行业岩土专家、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总工程师,周予启用18年始终如一的精益求精,诠释着“大国工匠”的品质。“超高层建筑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产物。”在周予启看来,建筑的符号意义远不止是城市地标的变迁,更彰显了寻求突破的“中国高度”和追求卓越的“中国速度”。

2014年12月,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工程顺利封顶。周予启登上楼顶拍了张照片,面对镜头,他终于放心地笑了。他曾不止一次地说:“只有大楼封顶才能证明基坑是安全的!”在擎起摩天大楼的背后,是周予启征服“中国最深基坑”时精益求精的专注、敢于突破的创新和运筹帷幄的担当。当公众用“楼歪歪”“楼脆脆”调侃房屋质量事故频发的建筑行业,周予启却用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为“中国品质”做了最形象的代言。

适用话题

1.突破自己求进步

“一个人如果一直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就永远没有进步。”18年,是周予启由基层技术员做到总工程师的成长与努力的过程,也是他对建筑行业始终如一的热爱与执着的结果,更体现出他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坚持与勇气。

2.精雕细琢出品质

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7

树立务实作风

今年年初,“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干工作和做人一样,想要成为君子、珍品,就要一丝不苟,精雕细琢,这也是“工匠精神”精髓所在。所以对于机关工作,尤其是干部科工作,“工匠精神”尤为重要。

一是严谨。干部科各项工作跟同志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工作需要更加严谨、细致的态度。在工资变动中,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会影响一个甚至所有同志的劳动所得。去年年底开始的工资标准调整工作,从熟悉政策到在职、离退休所有工资数据的调整干部科都要反复斟酌、反复核对,反复与公务员局工资科进行对接。虽然处理数据和报表工作量很大,但我们知道这关系到每位同志的切身利益,无论多么繁琐我们都秉着谨慎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个数字、每个符号,力求不出错。

二是耐心。管理纷繁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人事信息需要非常的耐心。比如刚刚初步结束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采集工作。在这之前干部科常用的人事系统一共有4个,组织部、编办、公务员局、出入境各一个,每个系统的人事信息侧重点都不一样。各系统之间信息也不能共享,所以养老系统所有在职和退休人员信息必须手动录入,在职人员平均每人录入26项,离退休人员每

对问题档案认真核查,谨慎认定,保证核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政策规定,也力求在政策范围内尽我们所能维护同志们的切身利益。干部科作为宣传部的职能科室,在干部人事工作方面是部领导的参谋助手。我们要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歪风邪气所扰,不为个人得失所困,敢于为好干部说公道话,让好干部得到提拔使用。用务实作风选作风务实的人。要拿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机关干部,深入细致全面了解部机关同志的德才表现,多与干部谈心,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诉求,坚持实事求是、以事论人,不凭印象,切实做到识人有据、用人有方,为部领导提供准确无误的选人依据。干部科的敬业福就是一颗公心,大家的作风摆正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就做到位了。

脚踏实地是干部科的座右铭。我们干实事,说实话,做实在人,事事从宣传部的利益出发,时时将同志们的利益放在心上。整理一份档案,填写一张表格,起草一份文件,撰写一篇材料,接待一次来访,开展一回调研,筹备一次会议,举办一次培训班等等,这一件件看起来琐碎的“小事”构成了干部人事工作的全局。干部科唯脚踏实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做好,才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产出精品,为宣传部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干部科

弘扬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8

大家早上好!

什么是“工匠精神”?大而概之就是热爱本职工作、严谨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完善。劳模的本色凸现了“工匠精神”。

增城各级劳模源于广大劳动大众,在他们当中,有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扭亏为盈的企业负责人及脚踏实地、勤奋劳动的一线工人;有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不懈努力、攻克艰难,获多项科技成果的技术能手;有农村带头人和专业户,立志耕山,开展种养,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父老乡亲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有视培养新一代为已任、用爱和智慧塑造健康向上心灵的优秀教师;有兵不血刃、破案如神,严惩刑事犯罪分子、确保一方平安的忠诚卫士;有呵护患者、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有依法行政、呕心沥血、当好群众贴心人的机关干部;有把青春献给国防事业、荣立奇功的军之英才;还有堪称“城市美容师”的环卫工……他们正是增城各行各业的“工匠”。

食品行业的“工匠精神” 篇9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表示,食品行业目前正在尝试智能化转变思路,比如三全集团早就启用机器人代替人来包饺子,实现自动化,但包饺子的整体工艺还是靠人为去设计,因此需要培养高端、专业的设计人员。因此,智能化时代的食品工匠精神,并不局限于“亲自动手”。工匠精神只有加上智能制造业,才能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认为,应开展针对技术工人的质量技能培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强化质量人才基础。

“有关部门可通过提升食品行业工艺标准来塑造行业的‘工匠精神。”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负责人强调,“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工艺标准并不矛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下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对食品工艺标准做出设定,从营养标签上规范食品的蛋白、脂肪等含量,保证产品质量。相关标准的划分是按照品类来区别的,不同品类的食品有不同的营养价值界定。”

“目前,食品工艺标准正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成为规范行业行为和传承传统工艺的新途径。”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说。据悉,湖北省卫计委于2015年底实施《武汉热干面》(方便型)地方标准。“为最大程度保持传统工艺及风味,标准根据热干面非油炸、碱性面、热风干的三大特点,设定了PH值、脂肪含量、酸价、黄曲霉毒素等指标,规定面块PH值范围为7.2至9.2。”简爱华说,“标准还规定,以芝麻(仁)为原料,或加入花生酱、大豆粉、植物油、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等制成的半固态调味料,其芝麻(仁)成分不少于50%。”

湖北省卫计委工作人员指出,《武汉热干面》(方便型)地方标准实施以来,在湖北省市场上,凡产品名称标识“武汉热干面”的预包装食品,均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除包装类食品外,包括川菜、湘菜在内的菜系也推出了地方标准。目前四川省质监局制定了12项川菜的标准,并规定根据市场口味的变迁,将每三年更新一次川菜地方标准。重庆市小面协会通过原材料共同采购等方式规范小面标准。

目前,四川省质监局制定的《中国川菜经典菜肴制作工艺规范》收录了49道川菜代表作,涵盖回锅肉、咸烧白、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家常菜,该规范已被商务部列为国内贸易行业标准。以怪味鸡和红油鸡片为例,《规范》要求选取饲龄为1年左右的公鸡肉,在菜品制作完成后1个小时内食用为宜。而水煮类的菜品要使用郫县豆瓣,清汤则需用喂养一年以上的母鸡来炖食。

中国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10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工匠——我一生只做了五只手表。

1693年,约翰&米德多;哈里森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走在街上的小木匠。哈里森五岁时第一次看到一个摆动的钟。那清脆的“滴答”声,像音乐一样,从此无可救药地爱上了钟表。虽然长大后学父亲,做木工,但对钟表还是情有独钟。20岁时,他用木头做了第一个落地铃铛,这让他很开心,从此更加努力地学习。

一天,哈里森听到消息,英国舰队在返航途中突然陷入浓雾,四艘战舰因为无法辨别方向而触礁沉没。原因是没有技术来测量舰队的确切位置。这个悲惨的消息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政府悬赏2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600万英镑)制作航海钟,并邀请著名的牛顿担任裁判。

年轻的哈里森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开始设计制作航海钟。无数次,哈里森往返于五金制造店,咨询铜匠、铁匠;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经常为了一个部位的调整伤脑,睡不着……

35岁的哈里森终于设计出了世界上最精准的时钟,静止时只偏离了2秒。但想到船摇摆的不稳定性会导致航行中航海时钟的计时不准确,他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经过七年的努力和无数次的改进,42岁的哈里森终于在1735年制造了第一个震惊科学界的H1航海钟。在随后的海上试验中,证明了H1测量经度的准确性。然而,哈里森并不满意。他想做出一个更准确、更实用的H2。

哈里森在制作H2时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但他果断放弃了最初的设计,并计划再次制作H3,这花了他20xx年的时间。

虽然哈里森成功地制作了H3,但他仍然不满意,因为它太大了。经过努力,他终于发现小型高频振动器是避免环境影响的最好方法。66岁时,他又一次做了一个直径只有13厘米的怀表H4,得到了英国经度委员会的批准。然后,他开始研究H5。1769年,79岁的哈里森最终创造了H5,震惊了科学界。当时英王乔治二世亲自佩戴H5进行导航测试,误差仅在8秒以内。精确到令人瞠目结舌。

工匠精神演讲 篇11

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 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 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

看完央视《大国工匠》节目,评委对高凤林等八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的评价依然深深的回荡在我脑海中。

他们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技术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工匠们的故事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引发热议。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劲头。它更是一种专业的精神,一种坚持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物质的富强,更是精神的富强。回顾我国历史,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东汉张恒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著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自古以来,我们并不缺少“技近乎道”的源流。《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传统社会中底层人的眼中,再多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还愿意将手艺越练越好,工匠精神就这样在无形之中形成。这说明,在中国从来都不缺工匠精神的。

但时下,为何谈起工匠精神,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德国的汽车,瑞士的手表,甚至是日本的马桶盖?知耻而后勇,100多年以前,德国尚处在假货和仿冒横行的时代;50多年以前,日本也还只能生产廉价而简单的商品。然而截止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凭借的就是精工制造的工匠精神!

对于国家来说,工匠是栋梁;对于我们来说,工匠是榜样!身为技工学校的一名学子,我们要汲取工匠们身上最朴素的力量,向他们学习这种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争做国家的栋梁。对待学习,我们要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对待问题,我们应细心严谨,精益求精;面对枯燥的知识,我们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沉得下心思;我们要天天向上,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要勇往直前,不畏任何艰难和失败,谱写属于自己的华丽篇章。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工匠力量的后备主力军,我们要身体力行,撑起传承“工匠精神”的重担,做出彩少年。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我有一个梦想,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山岗。”今天,在这里,我也怀揣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学校越来越多的学子站在全国技能竞赛的领奖台上;

我有一个梦想,明天,我们的学校因我们而自豪;

互联网时代的工匠精神 篇12

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商叹为观止的崛起却令不少厂商水土不服。一家日本化妆品牌的主管就曾经无奈地表示,在动辄展开烧钱人战的电商渠道,产品销售价格被压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已经完全背离高品质产品从科技研发到原料采购、包装设计等一系列应有的成本支出框架。想要在如火如荼的电商火战中不被打成炮灰,唯有在各个环节缩减成本,然而,高品质能否一脉相承,真是一个巨人的问号。而那边厢,一个国内网络销售火热的护肤品牌,在产品的瓶身设计上,居然原封不动照抄某国际火牌。心浮气躁的商业环境下,连一个瓶身设计都不愿意下功夫的品牌,你真的能指望它的产品功效能有多出色呢?

互联网时代,我们在用科技创造一种全新全速的变化。然而,所有改变的只是我们汲取信息和资源的方式,最终是要带给我们更高品质的生活感受。互联网和工匠精神本不应形成悖论。而在我们追求速度和金钱趋向的今天,真正的充满人文情怀的工匠精神反而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个人工匠精神事迹演讲稿900字 篇13

我离顶点还差得很远,以前的作品总是被祖父指出没有“品行”,所以每天每天,不断的在鸡蛋上练习,经过了二十年的磨练,每日的钻研,最终胜利在东家举办了个展,这其中的辛苦,我自己最清晰。下面是给大家推举的个人工匠精神事迹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工匠精神事迹演讲稿1

敬重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友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日我演讲的题目是“工匠精神与集体个人进展”。

许多人认为工匠精神意味着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集体的气质,耐烦、专注、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一系列优异的品质。

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坎坷坎坷,这种缺乏也让长久创新变得异样困难,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进展的必经之路。

看过一则报道,说的是:截止20--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讨论者发觉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取得某一方面的异于常人的成就,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意感。而取得这种成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喜爱这一部分的工作。”不行否认,“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可能悄悄无闻,无私地贡献着自己的完和热,从而确保了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试想,若没有这种精神,一个集体将会怎样?作为你所在的集体中的一分子,我们都应熟悉到“今日我以我所在的集体为荣,明天集体以我为荣”,“我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我应当对我的集体负责”。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当有工匠精神。比如: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用一种执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看法主动的面对学习,将学习中的任务当做工艺品去雕琢。在生活当中,不要再大费劲气去查找什么捷径了,担当责任,把自己当下的做好,捷径可能就来了。所以请大家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精益求精,脚踏实地,传承工匠精神,做一个喜爱集体的成员。

我的演讲结束了,感谢大家。

个人工匠精神事迹演讲稿2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来说,他的工作往简洁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一般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珍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记着仔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看法。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诞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假如把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简单报废,尤其是特别材料,就会造成铺张。

工作30多年,究竟磨过多少把车刀,耿--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常常磨起血泡,慢慢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楚可辨,刀刃铮亮锐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生活的全部,这种热忱直到今日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再熟识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用法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滑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分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年,以耿--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学问产权局有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阅历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说,针对特别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需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从骨子里喜爱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多了一个去处——“耿--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阅历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全部人能做到的。”耿--的徒弟李益雄说。或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当是耿--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欢乐的。

耿--说,“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雄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行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坚决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个人工匠精神事迹演讲稿3

“进厂32年来,我最兴奋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四周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闻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假如没有父亲的训练,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日的成长!”耿--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仔细”。

1984年,耿--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肯定要仔细打磨。”耿--说。

技校毕业的耿--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创造制造能手。

1993年,耿--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和工友讨论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年以后,耿--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省创效100余万元。耿--告知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创造创新有近200项。

耿--多年来获得了很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始终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全部人都能做到的。”耿--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当是耿--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现。耿--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个人工匠精神事迹演讲稿4

“进厂32年来,我最兴奋的是当一名优秀车工!”这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简称昆明重工)的车工耿家盛的心声,也是他32年来的不懈追求。

耿家盛,瘦高个子,脸上总带着笑容。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他以自己32年对车工职业的坚守和打磨,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现了一个技能大师的风范。

昆明市北郊黑龙潭公园四周的龙泉路边,有一排排高大而又陈旧的厂房,这就是昆明重工厂区。耿家盛在这里成长、生活、工作了53年。

耿家盛的父亲耿鼎和弟弟耿家华也先后在昆明重工当车工,两代人陪伴昆明重工走过了近60年的历史。已去世的耿鼎曾是昆明重工的总工艺师、全国劳模,耿家华也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这就是闻名的“父子劳模,兄弟名匠”。

“假如没有父亲的训练,就不会有我们兄弟今日的成长!”耿家盛说,父亲的三句话影响了他们一生,“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做人要踏实”“做事要仔细”。

1984年,耿家盛进昆明重机厂(昆明重工的前身)当车工。当车工第一件事是学磨刀。“车刀是车工的灵魂,在我眼里,车刀、产品都是一种艺术品,肯定要仔细打磨。”耿家盛说。

技校毕业的耿家盛对车间里的车、镗、铣、刨、磨,样样精通,是名副其实的全能机床工,还是个创造制造能手。

1993年,耿家盛所在的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原加工工艺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讨论创新技术用T68镗床加工,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

2021年以后,耿家盛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攻克了多个技术难关,年平均为公司节省创效100余万元。耿家盛告知记者,多年来他个人的技术创造创新有近200项。

耿家盛多年来获得了很多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可在老同事侯金富眼中,他始终都没有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昆明重工连续亏损,耿家盛选择与企业同甘共苦。其实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但都被他拒绝了。“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全部人都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认为,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当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近,耿家盛的工作室里又多了几张草图,这是他们研制的智能厕所,已经做出两台样机,将在今年南博会上展现。耿家盛常说:“我是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个人工匠精神事迹演讲稿5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洁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一般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珍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记着仔细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看法。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诞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假如把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简单报废,尤其是特别材料,就会造成铺张。

工作30多年,究竟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常常磨起血泡,慢慢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楚可辨,刀刃铮亮锐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忱直到今日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识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用法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滑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分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21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学问产权局有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阅历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别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需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爱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阅历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21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全部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或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当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欢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雄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行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健康优秀教案《爱家庭、爱运动、爱健康》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天辰电厂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