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规划的起源与发展(精选8篇)
理财规划的起源与发展 篇1
个人理财规划业务首先出现在美国,其发展经历了初创期、扩张期、成熟稳定期三个阶段。
(一)初创期
现代理财规划思想起源于欧洲的贵族私人银行,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它是当时保险推销员推销产品的一种手段。1929年10月股票暴 跌,证券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保险业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时“大危机”使人们开始萌生了对个人生活的综合规划和资产配置的需求。在这样背景下,一些证券投 资顾问和保险推销员在进行产品推销的同时,也提供一些生活规划和资产运用的咨询服务,当时这些人员被称为“经济理财员”,尽管其主要目的是推销产品,但却 成为现代理财规划的萌芽,并显现出很强的生命力。
(二)扩张期
现代意义上的理财规划思想是在人类进入“金融经济”时代产生并得到发展的。在个人和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个人对理财的需求在范围上不断延 伸的同时,在时间跨度上也开始扩展,跨越了个人及家庭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普通的以金融产品营销为特征的理财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迫切需要 的是一种专业的、全面的理财规划服务,这时,个人理财规划师就成为他们必要的帮手。
战后,经济的复苏和社会财富的积累无疑使美国个人理财规划业进入了起飞阶段。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使富裕阶层和普通消费者无法凭借个人的知识和技能来 实现自己短期和长期的生活及财务目标。因此,消费者开始主动寻求称职的、客观公允的、以追求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己任的专业理财规划人员来获取咨询。
这一时期,个人理财规划业得到了加速发展,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三)成熟、稳定发展期
在理财规划师认证制度的推动下,个人理财业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服务行业,出现了以客观、公允为执业准则的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理财规划师,他们 的主要业务不再从销售金融产品及服务中获取佣金,而是为帮助客户实现其生活、财务目标进行专业咨询,并通过一个规范的个人理财服务流程来实施理财建议从而 防止客户利益受到侵害。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拉美、亚洲尤其是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崛起,全球个人财富迅速增长,理财规划职业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各个 国家纷纷推动符合本国国情的理财规划职业认证资格的发展,如美国推行的理财规划师(注册理财规划师)、ChFC(专业理财顾问师),英国推行的IFA(独 立财务顾问师)以及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行的理财规划师等。
理财规划的起源与发展 篇2
(一)家庭代际经济交换的金融学意义
人生风险无时无处不在,人自一出生就面对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在财务学当中,将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称之为风险(风险与不确定性之间不能对等,风险是可以确定概率的不确定性,一般将二者不加以区分)。这又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对于个人而言,系统风险包括各种天灾。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灾害频繁的国家之一。古代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出现过许许多多的灾荒。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 年次。其中,水、旱灾最多,还有蝗、雹、风、疫、地震、霜雪奇寒等灾害。在中国历史上,灾与荒结成了不解之缘,通常有灾必有荒。所谓灾荒就是灾和荒的通称。这些都是人们在一生当中力图避免的系统风险。
而非系统风险方面个人面临的也很多,健康问题、事业问题,此外人生中重要的支出如盖房、娶妻生子、养老等,都存在很多不可预知性(古代人的寿命及健康都远不如现代,人生存下去亦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个人一生当中必须面临的非系统风险。
除此以外,个人生活中还有一种必须面对的风险,就是老去的风险。在古代,由于没有任何的现代金融工具,更没有有关养老的任何理财产品,比如包括各种类保险、贷款、股票、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更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养儿防老”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也就是生儿育女成为防范未来各种人生当中面临的系统和非系统风险的具体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就成为了父母对未来的投资,也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子女就成为人格化了的金融交易产品。
金融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如从银行借款,签订借款合同就是贷款人把今天的收入转移到未来花,借款方则把未来收入转移到今天花。现代社会的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包括:基金、股票、债券、权证、期权与期货等等现代金融衍生品,即使其形式多种多样,条款和限制条件也不尽相同,但是其内核都是: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及利益交换。
此处可以将古代的“养儿防老”的思想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当父辈年轻人通过对子女的培养、照顾,并提供教育支持,也就是牺牲当前的一定的经济、物质、精神的利益,而换取老年时子女给予自己的另一种利益交换,即获得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服务。这种代际之间的利益交换实际上也是一种金融交易的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其具体形式如图1 所示。
(二)儒家思想与养儿防老的隐形契约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与现代的严厉的法律体系及健全的契约条款作为合同履行的保证不同的是,在古代以及传统社会里,这种金融交易是依据怎样的形式和保障来进行?如果交易双方不履行职责,那么这种金融交易就无法在两代人之间进行下去,况且代际的经济交换又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父辈再对子女的照顾和抚养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子女健康问题、教育不成功问题、子女于远离父辈地方就业和工作(古代地域的差异,交通的不便和信息的不发达,都会导致父辈与子女之间交流的困难)等等,这些都会导致父辈花费了巨大精力、时间在子女上的投资失败,也就是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因此,此时的隐形制度安排,及管理和规则(包括各种文化、思想、家规等)的制定,都顺理成章的成为对这种金融交易普遍推行下去的必要保障。
儒家宣扬“仁学”,重视人的问题,尤其关注老人。“老吾老”可谓是儒家的核心命题,儒家对于养老思想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首先,儒家特别强调给予老人物质上的供需以及孝道对于养老的保障。儒家十分重视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如“仁政”的核心是“制民恒产”。“恒产”就是分给人民每户百亩之田,五亩之宅,然后家家栽种桑树,又养鸡、豚、狗、豕之畜,当政者再“省刑罚,薄税敛”,以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其次,儒家宣扬在精神和情感上尊敬老人。儒家不仅重视在物质上养老,更推崇在精神和情感上敬重长者。“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日常生活中,儒家大力宣扬老人是理应崇敬的三大偶像之一,即“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老人既为“三达尊”之一,故儒家主张应常怀敬老之心。最后,儒家强调养老是人类社会正义、进步和美好的事业。儒家不仅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养老的一些具体设想,还在理论上探讨了养老的重要性,提出三个意味深长的看法:一是善养老人为理想社会的标志;二是善养老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三是善养老人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在儒家看来,人类社会组成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人民,而增进人民的幸福,更是统治者的天职。
更为重要的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承继西周“孝”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孝悌”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孝道也是儒家思想最基本的范畴,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孝道观念仍受到全世界华人的认同,孝道成为中华文明区别与其他文明的重大特质之一。在这层意义上,“养儿”是父辈的前期投资即一种养老的金融产品,而“孝”则是子女执行金融交易的隐形契约。可以说,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家庭代际之间经济利益交易即代际之间金融产品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强交易安全性而顺应产生的。
二、代际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
现代家庭内部的养老方式得以执行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关于养老方式的视角也呈现多样化,其中国内外对于家庭代际之间的这种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有:
(一)利他主义假说
这是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最主要的一种假设。是Becke(1974)和Barro(1974)提出,它是从经济学角度,从效用函数的角度来分析代际之间财富转移给两代人带来的效用大小。主要内核是:代际转移的上一代对于下一代子女的财富转移的根本是源自于自己的利他主义思想。上一代对子女的生活现状出于自身真心地给予关怀。只要自身有经济条件并且下一代的确有需求的时候父母会给他们提供经济上、精神上的帮助,并无偿地转移遗产给下一代。此时,上一代人的效用函数会由自己的消费情况和子女的消费情况共同累积构成:
其中YP、YC分别为父母和子女的收人IP、IC分别为父母来自其上一代人所收到的和自己给予下一代的支出的财富转移数额,λ 表示父母对下一代的消费的关注度,这里效用函数为凹的递增函数。其财富转移为:
对于T*,由微分的效用最大值一阶求导得出:
对上一代的父母的效用函数求解偏导得到:
以上公式代表上一代父母的财富转移当增加了一个单位时,同时子女的财富就会随之而降低一个单位,这样父母为了保持效用最大值就相应增加财富转移一个单位。
(二)交换动机假说
该假设是与利他主义动机有所区别的一种假说,即非利他主义动机的一种,假设子女时间的价格是其收入YC的递增函数,则父母为“购买”子女关心所必须支付的价格P也是YC的递增函数,即:
父母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父母从子女处“购买”关心的数量为CS,价格(父母为“购买”每单位关心所必须支付给子女的遗产或其他财富)为P,V(CS)为父母因子女的关心而获得的效用,λ 表示父母对子女关心的偏好程度。则有约束的转移收入解为:
假设U(YP+IP-P(YC)·CS)和V(CS)是单调递增的凹函数,则:
由于P(YC)是YC的递增函数,因此在交换模型中,子女收入的增加对父母转移支付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即:
与利他主义模型中一样,父母收人的增加仍然会增加收人转移的数量,父母对子女的关心越看重,他所提供给子女的转移收人数量就越多。
(三)父母投资回报动机假说
这是由贝克尔(1990)提出的模型,它假定上一代人对自己子女的数量和教育支持有不同的水平,而结果又与父母前期对子女的精力、物质等投入的大小有关,即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是财富转移和价格的因变量。当父母的收入增加时,会相应加大对子女的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
其中Vt和Vt+1分别是父母和每个孩子的效用水平,μ'>0,μ''>0,α 是指利他因子, 即子女效用转换为父母效用的系数,并且单个孩子的利他因子与孩子数量成反比。孩子被赋予H0个单位的生产技能,人力资本的生产决定于这个禀赋值、父母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教育时间,所以有:
其中A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生产率,b是H0和H之间的换算系数,β 为人力资本生产的规模效应。
三、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的变更
根据前文的论述,可以将父母对子女的财富转移的动机归类为两大类,分别是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和利他主义倾向动机。所谓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传统的观点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在子女之间进行代际收入转移应该是补偿性的,即经济困难的子女应该给予更多遗产或者是财富。但是如果是出于非利他主义倾向,则会相反,因为经济较好的子女未来提供给自己的养老服务可能会更好。再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如果是为了年老时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则说明父母的财富代际转移动机是非利他主义倾向的,即是利己的。
《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课题组针对代际转移动机与养老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上海、武汉、江苏、安徽等地的区分不同年龄、地区和教育程度等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抽样调查。课题组共发放了754 份问卷,其中设计了关于家庭财富代际转移动机的量表,量表共分9 题,所得总分越高说明父母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越显著,即利己主义倾向越动机越明显。其中,31(含31 分)分以上,表明具有十分显著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具有十分显著的利己主义倾向动机;24(含24 分)分以上,表明具有较为显著的非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即具有较为显著的利己主义倾向动机;23(含23 分)以下,表明具有利他主义倾向动机。其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表1 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非利他倾向动机越显著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愿意独自在家养老的方式,说明越具有利己倾向的人其养老方式更独立,他们更愿意将财富用于自己的养老,而不愿意将财富转移给子女。而具有较为显著的非利他倾向动机的人当中,其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占了34.49%,选择独自在家养老的方式占了33.14%,两者相对持平,说明这类人已经逐渐倾向于将财富留给自己用于养老,而不只是出于利他动机而转移给子女。在具有利他主义动机的人当中,其选择与子女住在一起占了33.80%,而选择独自在家的养老方式为26.76%,说明出于利他主义倾向动机的人他们会更愿意老年时与子女住在一起,将财富转移给子女,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上的支持,从而子女也会承担更多赡养老人的义务。
同时结合被调查者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结果也表明,苏州、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更能接受较新的养老理财产品,比如住房逆向抵押贷款,以及以房养老的方式。也就是说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随着金融产品的逐步丰富,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通过“养儿防老”的方式来满足老年生活需要的观点已逐步衰落。“家”原来承担太多的精神、物质附属功能在这些地区逐步分离,原来由“家”所负担的金融功能已转由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金融市场所替代。与此同时,在调研所在的安徽等许多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家庭功能仍然是以经济利益的交换为首要目的,“养儿”仍然承担着古代的家庭的防老的工具作用,所以这里保留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
四、个人理财规划的现实思考
(一)理论渊源 - 生命周期理论
理财是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而管理自己财务资源的过程,而养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一个人晚年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随着传统的“养儿防老”思想的逐步衰落,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又尚不够完善,通过个人理财规划来实现养老,储备退休以后的养老金也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
那么与养老方式有关的现代理财思想又从哪里产生呢?现代个人理财规划思想是建立在莫迪利亚尼(Franco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的。该理论指出,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他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在生命周期初级阶段,个人消费支出可能会超过收人,例如为谋求更好的工作而参加培训课程或者购买房屋和其它耐用消费品,这些花费很可能超过当期收入。为此,在生命初级阶段可能要背负许多债务;随着时间的推移,收人开始超过消费支出,在步入中年之前,收入在不断增多,同时子女也日渐长大;当子女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债务也已还清,于是开始收支相抵并有了盈余或称之为储蓄存款,随着存款数量的增加,存款总额也在逐年增长;退休后,个人收入大幅度减少或没有丝毫收入,于是开始动用储蓄存款来维系自己的生活,存款总额开始随之减少,如果计划周详,一个人在去世时正好花光其所有存款,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的财务状况以及获取收入的能力是不同的。几个不同阶段组成的人一生称之为财务生命周期。个人成年以前在经济上是完全依赖家庭的,父母为整个家庭而理财。但成年后则必须设法赚足够的钱来维持自身日常的基本消费。同时也实现了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均衡,具体见图2。
基于生命周期的个人理财,就是通过合理的贷款和储蓄,弥补收人与支出之差,从而更好地利用现在已有和将来可能拥有的资源,完成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目标。个人理财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人的整个一生而不是某个阶段的规划。
(二)以房养老的理财规划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养老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正在逐步得到大众的认可。其中一种金融产品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 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以房养老理念下,个人于青壮年时期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购买住宅,60岁之前归还完全部贷款,取得该住宅的产权,到60岁退休时再出售或出租该幢住宅用做养老,用住宅的余值供养自己的余生,就不必在工作期间过多地考虑养老保险金的筹措问题。中青年时代将住房购买得大一点好一点步入老年时就可以利用积累的房产价值实现养老保障功能。
采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方式的养老模式将老年人以自有住房作抵押,可以有效地解决养老资金的来源,大大减轻个人的养老负担,为个人拥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个人资源的长期地、综合性地、全方位地优化配置,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通过图3 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实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个人比不实行的其退休后的实际消费额更高。也就是通过这种金融产品可以实现在生命周期内实际消费水平的整体的优化。
五、结论
我国古代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养儿防老”,依据这样的主导模式顺应就产生了儒家文化思想,但是二者并一定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然而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确成为维系我国上千年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内核。
随着工业化革命的产生,儒家文化思想不能在继续有效再支撑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内部的养老方式得以执行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关于养老方式的研究也开始呈现多样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利他主义动机不同,交换动机等非利他主义正在逐步取而代之,尤其在经济发达和金融市场地区对较新的养老理财产品的认可度较高,与此同时,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儒家文化仍有所保留,养老方式也仍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我国整体的养老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国内外对于家庭代际之间的经济交换动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养老方式的视角,具体区分为利他主义和非利他主义包括交换动机、父母投资回报等。
小数的起源与发展 篇3
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的国家. 这种计数法使得我国古代在数值计算方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小数也是我国最早发明并运用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历程.
小数是在实际度量和整数运算(如除法、开方)的需要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度量精度的要求逐渐提高,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对数量表示的精确程度要求的提高. 开始,人类只能用整数表示数量,继而在所表示的数量的末尾附注“有余”、“有奇”或“强”、“弱”等字样,以表示该数量与实际量之间的差异,当需要用数来比较精确地表明这种差异的时候,就逐渐形成了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分数来表示不足整数的剩余部分;另一种是发展度量衡系统,采用更小的度量衡单位来表示有关的量. 我国古代较早地形成了占主流的十进制单位系统. 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长度的记法采用的单位是:丈、尺、寸、分、厘、毫、秒、忽,忽是最小的单位,在计算中他把忽做为单位,以下那些没有明确单位的数就是小数,刘徽称作“徽数”,或者把它舍去,或者化成简单分数,或者用十进分数表达. 刘徽是我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应用小数的数学家. 可惜的是他没有对计数法稍加改进,把小数推到现代的水平,反而把十进分数作为一般的分数进行通分约分.
刘徽以后,有些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也采用了这种科学的小数计数法. 南朝刘宋著名科学家何承天编著的《宋书》律历志部分,大量地记述了如
十一万八千二百九十六二十五(1148296.25)
九万四千三百五十七(94305.17)
这样的数,用附在整数位后面的小字来表明小数,这大概是数学史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法了.
宋代的数学家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中,不仅有大量的小数的运算,而且他对小数的记法也十分先进:用有关文字标明一个筹算数码的个位数,清楚地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区分开来. 如在卷6“环田三积”的运算中,得出数“三十二万四千五百六步二分五厘”(324506.25步),他在演算中用筹算记为
用“余”字明确表示该位以后皆是小数,“余”字无疑起着现代小数点同样的作用. 他还在卷12和卷13中使用了0.8,0.5等纯小数.
与秦九韶几乎同一个时代的数学家李冶在用天元术(我国古代求一元高次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也很明确地表示在运算中所遇到的小数. 如方程348-248x-0.5x2=0记为
其中“○ ”就是0.5. (天元术中在常数项旁边注一“太”字)
由此可见,宋元时期,我国在小数的记法上不仅指明了数的个位,区别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而且对于纯小数,还写上了我国特有的“○”,表示得十分清楚. 由于我国古代筹算历来是对齐数位进行的,所以小数的运算也是不成为问题的.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小数在宋元时期已发展到现代的水平了,与现在相比,仅是没采用小数点的记号罢了.
世界上,古印度的数学家也在开方得不到整数根时使用过十进分数. 十二世纪以后,欧洲数学家开始采用十进分数,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也不够普遍. 到了1585年,比利时的一位工程师和学者斯特文(S.Stevin)出版了一本仅有7页的小册子《论小数》(Ladisme),详细地介绍了小数的意义,并且把小数推广到全部算术运算上去,从而对小数的推广、普及工作贡献很大. 斯特文表示小数的方法是在整数的最末一位数字后边加上一个圆圈,圈中写一个“0”字,以下每位小数之后都加一个圆圈,圈内依次写1,2,3,…,用以指明每个数字的位数. 例如35.914写作359①1②4③. 这种表示形式仍是很笨拙,特别是用于除法运算比较麻烦,于是创造合适的小数的记法提到了日程上来了. 有的数学家用一撇把小数部分分开,有的数学家在小数部分的数字下面划一横线,也有数学家用一垂直线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间隔开,等等. 1593年,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C.Clavius)的著作中首先出现了小数点,并在欧洲逐渐被采用.
小数点在我国最早出现在1723年的著作《数理精蕴》里,只是小数点是记在个位数的右上方的,与现在记法略有不同. 其实,《数理精蕴》中的记法并未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所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于十进制小数的记法一致很混乱,直到十九世纪末才普遍采用了小数点. 至此,小数在我国获得了完全胜利.
参考文献
[1] 眭秋生.我国十进小数发展简史[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2).91-95.
[2] [英]斯科特.数学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1-133.
[3] 刘纯.大哉言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111-119,212-215.
[4] 张奠宙.数学史选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6.
投资理财的策略与规划论文提纲 篇4
一.投资理财步骤:
需求 → 目的 → 策略 → 方法
需求:您的欲望为何 如:我想买车,买房子.
目的:将欲望转为实事.如:买裕隆1600的车.
策略:可承担何种程度的投资 如:高,中,低风险.
方法:具体的投资方法.如:购买日本基金.
二.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
简要的财务观念 → 分散的投资组合 → 长期的执行理财
1.切记高报酬,高风险.
2.三不政策:不怕,不急,不贪.
3.时时关心,每月检视,每年调整.
4.不幸赔钱,要当做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5.适当的才是最好,不要一味抄袭它人方法.
6.『生涯』理财规划的观念,要同时为未来作打算.
三,投资五不
不要完全倚赖过去的绩效,做投资决定
不要只著重进场时间
不要低估通货膨胀
不忘每季审阅您的资产分配情况
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四,投资的基本原则,建言
1.投资的四项基本原则
投资的第一个基本原则--长期投资
投资的第二个基本原则--分散投资
投资的第三个基本原则--及早投资
投资的第四个基本原则--持续投资
2.投资前的三大建言
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度
了解平均成本法
交给专家理财
五,各种投资理财方式简介及秘笈介绍
1. 存款:活存,定存,综合存款,支存...
2.标会
3.房地产
4.外汇
5.黄金
6.股票
7.共同基金
8.保险
9.债券,票券
10.期货
11.艺术品
六,投资工具与风险及获利关系
七,投资组合建议
各种投资偏好类型的投资建议
人生各阶段对风险的承受度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投资偏好.
1.保守型:存款50%,跟会30%,共同基金20%
2.积极型:共同基金50%,股票30%,存款20%
投资偏好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保守稳健型:客户风险承受度最低,安全性是客户最主要的考量重点
稳健成长型:希望能透过投资的机会来获利,但强调投资时间要够长
童话的起源与发展 篇5
一、童话的概念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理想、愿望。“童话”英语为fantasy tale,即“幻想故事”(金山词霸为fairy tale)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童话就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
二、童话的起源
童话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希腊神话中,地母盖娅生天父乌位诺斯,普罗米修斯用黄土造成了血肉之躯,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人以灵魂等;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黄土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又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
创造神话与童话的幻想,都是以现实为依据的。神话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神,但不管千变万化,这些神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特征设计的,只不过形象是怪异的,力量是超人的;神话中的神化世界、鬼怪世界、天堂、地狱,都是按照当时社会来描摹的;神话中神与神之间的关系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异的体现。童话中的万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童话中展示的神奇世界也都是源于生活而生成的。童话与神话根本的不同,是两者表现内容不同。神话描写神的故事,童话表现人的生活。童话有时也写神,但童话中的神仙鬼怪不是世界的主宰,而是人的化身,是某种理想、希望、意志的化身。
传说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的故事。传说也是在神话流传演变基础上产生的,最古老的传说在内容与形式上和神话接近,既可以称为神话,也可以称为传说。如“大禹治水”的故事。随着民间创作的发展,它们的界限愈来愈分明。神话以超自然的神的形象作为叙述的中心,传说则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特别是具有奇才异能神勇的超人和英雄作为赞颂对象,虽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却总是包含着实在的历史因素,以自觉的艺术方式,从不同角度来叙述历史的面貌,评述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记录评价中,人们出于对英雄们的敬仰和热爱,用幻想夸张了他们的本领和业绩,使传说中的人物事件加上了神化色彩,如“鲁班的故事”等。这种自觉性的幻想的创造为童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神话和传说都是远古时代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都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脱胎于神话传说的童话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永远与时代同步发展,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的幻想存在,童话就必然存在。
三、童话的发展
(一)贝洛、格林兄弟与民间童话
民间童话是指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的童话。民间童话在各地区、各民族之中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人们依据自己的理想和需要不断加以补充和改造。后来某些人为着某种目的对民间童话进行搜集、整理或加工,又经过不断的发展,一些作家掌握了童话的创作规律,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进行构思创作,童话便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印度的《五卷书》、阿拉伯民族的《天方夜谭》中,都收入了经过搜集整理的民间童话。17世纪法国的贝洛是欧洲第一个把民间童话加工成文学童话的作家。1697年出版的《鹅妈妈的故事或昔日寓含道德教训的故事》收入了8篇散文童话,再版时又补充了三篇童话诗。贝洛基本保留了民间口头创作的情节,但却用自己的创作思想表现这些故事,他挖掘和改进了民间童话所包蕴的寄托之意。他说:“我的这些童话都是有创作宗旨的,它们首先在启人诚实,有忍耐心,有远见,要勤恳,在各种灾难迫使人偏离这些良好品质时,仍要保持这些品质。”贝洛童话融入了作者自己在生活中观察所得,引进了民间口头创作所欠缺的新的形象和现实生活图景的描写。贝洛开辟了创编民间童话的道路,尽管贝洛撰写童话的目的并非专为儿童,但由于其故事生动有趣,“令孩子开心”“使孩子迷恋”“让孩子大开眼界”(屠格涅夫语)而大受欢迎。
大量地搜集整理民间童话的是19世纪德国的格林兄弟。他们以《儿童和家庭故事集》为名发表的二百多篇童话,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第一部巨型民间童话集。对民间童话记叙上采用了忠实的笔调,保留了这些民间童话最原始的内容和风格。格林童话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民间童话丰富的人民性,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正、健康、优美的思想和品质,包含着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格林童话在艺术表现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与建树。在题材上有所拓展,他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创造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特别是儿童故事,开辟了民间童话许多新的表现领域。在表现形式上,差不多囊括了民间童话所有的类型,如魔物宝物型、哲理型、“灰姑娘”型、特殊小人型、奇人奇事型、“小红帽”型等。其中奇人奇事型的故事主要以夸张手法构成幻想意境,标志了童话表现艺术的新发展。这种夸张的手法到了文学童话发展阶段,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再如“小红帽”型等表现儿童生活、儿童心灵的故事,准确反映了儿童思维的逻辑,完全写出了儿童的幻想,这是对世界童话的一个重大贡献。在结构上,初步形成了三反复的形式,为以后的童话创作提供了借鉴。
格林童话多数都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儿童趣味,又浅显易懂,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这种儿童化的特点为以后的童话搜集与创作指出了方向。
(二)安徒生与文学童话
19世纪丹麦的安徒生第一个把作家个性化的诗的创作带进了童话,他善于用饱蘸作家感情的笔触描写童话环境和童话人物。文学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安徒生这里走向成熟。
安徒生是第一个明确为儿童创作的童话作家,是第一个对于童心世界进行深入探索的作家。儿童那充满生命、充满幻想、充满神秘的美妙的内心世界,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得到了最集中最精确的表现。他使童话的幻想带上了儿童幻想的特点,他用孩子自己的方式表现孩子们的生活,他的语言具有浓厚的儿童特色。这一切标志着真正属于儿童的童话的诞生。
安徒生第一次勇敢地把现实生活引进了童话创作,他运用作家的理性思考,从现实出发处理民间童话素材,使之翻出新意,同时还创作了一批完全取材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将普通人平凡的日常生活引进童话。
安徒生发现了童话诗的性质,揭示了童话的内在美。抒情童话的出现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人们多方位、多层次地探索童话的本质开辟出了新路。
安徒生是以往童话所创造的幻想意境与幻想手法的集大成者,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幻想手法,创造了许多新的幻想意境、新的幻想形象。在体裁上安徒生创造了抒情童话、诗体童话、长篇童话和系列童话,扩大了童话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形式。
安徒生之后,人们差不多都是按照他开辟的童话道路继续前进。
(三)叶圣陶与中国童话
叶圣陶年1923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这部童话集,既“给中国的童话开辟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也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础,明确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1)叶圣陶的童话都是以儿童为宗旨的。在他的童话中,童心童趣的幻想得到了发挥和表现,展示了文学童话的特殊魅力。叶圣陶的创作继承发扬了西方童话的优良传统,使我国文学童话创作有一个很高的起点。(2)因为童话被叶圣陶看做是“儿童小说”,所以现实主义色彩赋予他的童话幻想以更多写实的内容,在童话的幻想世界里,一切形象都是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稻草人》的创作,为幻想地表现现实找到了新的途径,形成了中国童话的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适合中国儿童听读心理和习惯的极强的故事性;简洁朴素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口语。
餐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篇6
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
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贵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近代中国餐桌礼仪的变化发展
推荐于-06-12 04:45:23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人们总是以为,家居讲的只是装饰、家具等家居的元素而已。
其实,我们的家就是我们的生活,家居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居的改变缘于生活态度与观念的转变,体现国人素质。
同样,餐桌上的礼仪也能体现出个人的素质与品位。
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对中国人繁杂的餐桌礼仪了解一二,才能不愧对我们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头等重要的社交经验。
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饮规则的知识便显得特别重要了,无论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须掌握一些规则。
圆形餐桌颇受欢迎。
因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对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长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过他的座位而辨认。
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此为一大忌。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
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开场白了。
进餐期间,主人必须承担一个主动积极的角色———敦促客人尽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张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当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
每张座位前可见放在盘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组筷子与汤匙,分别放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式场合上,会出现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每一次一道菜。
令人惊讶的是,米饭不是与菜式同上,不过可以选择同吃。
由于菜式各有特色,应该个别品尝,而且一次只从碗中吃一种,不是混合品尝。
不可用盘子吃,只能用碗。
骨头和壳类放在个别盘中。
不干净的盘子必须经常用清洁盘子替换。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可能会提供刀叉,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
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当你用筷了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
可能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将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饮如果没有茶便称不上正式了。
为此,尽可能贮存不同品种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确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顾到。
有关茶的问题,应该注意几件关键的事。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该负责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岁,由最长者至最年青者,最后为自己斟。
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谈起喝酒,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过切身体会,“酒文化“也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
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所以,探索一下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求人交际的成功。
1、众欢同乐,切忌私语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出现跑题现象,而忽略了众人。
特别是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往往会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2、瞄准宾主,把握大局 大多数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
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东道主的意思。
3、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常识、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
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很关键。
4、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到量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
5、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好使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
有求于某位客人在席上时,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
6、察言观色,了解人心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
因为与人交际,就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7、锋芒渐射,稳坐泰山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
敬酒也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而饮酒。
在饮酒时,通常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甚至主人和主宾还要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
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
日本综合商社的起源与发展 篇7
日本的综合商社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系统, 一是以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为代表的“关东财阀系”综合商社;二是“关西非财阀系”综合商社, 包括“关西五棉”伊藤忠商事、丸红、东棉、日棉、兼松江商这五家纤维商社和钢铁系的日商, 岩井、安宅。经过调整合并, 最后发展成为今天的八大综合商社, 即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住友商事、伊藤忠、丸红、东棉、兼松江商、双日。综合商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综合商社的产生及发展 (19世纪下半期—二战期间)
明治维新后, 日本确立了经济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但日本自然资源贫乏, 工业化所需的原料、机器设备, 出口赚取外汇支付进口等等, 完全依赖国外市场。但是, 自从日本国门被打开后, 欧洲帝国依靠强大的海上运输力量和长期贸易经验, 强迫日本政府接受一些不平等条件, 控制了日本的进口贸易。因此, 日本政府提出振兴独立贸易的方针, 扶持拥有一定外贸能力的商人开办自己的商社, 从事进口业务, 突破欧洲贸易商对日本进口市场的垄断。
1876年7月由三井家的“国产方”和明治开国元勋井上馨创办的“千秋会社”合并成立了最具代表性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主要经营军用呢绒和毛毯的进口, 以及政府大米和官办三池煤矿煤炭的出口。后来棉纺织业兴起, 经营进口纺织机器和棉花以及出口棉纺织品的业务急剧增加, 三井物产逐步发展成为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贸易商社。1920年又将棉业分离出来成立东洋棉业株式会社, 这是“东棉”综合商社的前身。
1894年创立的三菱合资会社的营业部, 是三菱商事的前身。经营的商品除铜和煤炭外, 还有三菱合资会社直属企业及其控制的企业的产品, 以及造船厂所需材料的代购业务。1908年开始经营与三菱企业无关的商品, 如棉花、桐油、芝麻、蚕丝、大豆等中国土特产和杂货。1918年营业部发展成为独立的三菱商事。1917年—1919年完成了亚洲商业网的部署, 1921年又把三菱合资会社在伦敦和纽约的分店以及巴黎、柏林、罗马和西雅图的办事处吸收进来, 使三菱商事成为能与世界任何地区进行交易的综合商社。
伊藤忠原来是近江麻布商行, 创始于1858年。1918年伊藤忠一分为二, 伊藤忠商店继承本店业务, 主要销售布匹, 从事国内商业;伊藤忠纱店改为伊藤忠商事。1921年伊藤忠商店与伊藤长卫商店合并成丸红商店。日商的前身铃木商店始创于1877年。1934年日商成为日本制铁和神户制钢的指定批发商, 确定了其钢铁商社的地位。1940年“日商”营业额突破2亿日元, 发展成日本十大贸易商社之一。岩井和安宅分别创立于1862年和1940年, 都是大阪专营钢铁的商社。
在日本处于向近代国家转变的阶段, 综合商社发挥了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资源、技术以及向国外出口产品的桥梁纽带作用。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日本式综合商社的产生创造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加之当时明治政府的大力扶植和保护, 使综合商社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二、综合商社遭遇解体后重新崛起 (20世纪50—60年代)
战后, 美国的对日本经济进行民主化改革, 与财阀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综合商社不得不陷于解体。1947年7月, 驻日盟军总部下令解散两大财阀商社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 前者分割成200家, 后者分割成139家。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的需要, 美国政府对日政策一反常态, 从遏制财阀势力转而积极扶持日本垄断资本。
1954年7月新的三菱商事的成立和1959年2月新三井物产的成立, 标志着战后日本综合商社开始了新的发展起点。住友商事由1919年设立的“大阪北港株式会社”发展而来。1946年设商事部门, 从事住友金属公司钢铁产业的销售以及有关不动产的业务, 在住友集团的支持下, 迅速发展成为综合商社。“关西非财阀商社”也通过调整经营战略和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来改变传统的商社模式, 向真正的综合化演变。1967年江商与兼松合并, 成立兼松江商株式会社。1968年日商和岩井产业合并, 成立日商岩井。1974年安宅产业并入伊藤忠。至此, 日本“九大综合商社”这种特殊的经济组织正式为世界所认同。
综合商社为落实“贸易立国”政策, 着手在全球构筑商业网络, 树立起“日本贸易的尖兵”形象。可以说, 综合商社的大规模海外经济活动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的, 而生产原料追逐型的发展模式又构成了综合商社跨国化的开端, 综合商社也从战后的幼年期步入了新时代的成长期, 成为综合商社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综合商社”一词也是这一时期开始正式使用的。
三、综合商社的曲折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动荡, 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滞胀。受1971年“尼克松冲击”和两次石油危机, 日本经济也陷入困境, 进入低速增长时期。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开始调整和转移, 由“贸易立国”转为“科技立国”的呼声日高。在新的产业转换时期, 综合商社面临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商社没落论”的产生。1960年, 东洋大学御园生等教授的论文《综合商社是在没落吗》引发了“综合商社没落论”的话题。认为:一些大的制造业厂商逐步发展为跨国公司, 对贸易中间商的依赖将会减少, 商社的利用价值下降。而且随着流通革命的到来, 对代理商的排除倾向将越来越强, 商社的活动范围将越来越缩小, 将不得不走向没落。1974年安宅被伊藤忠商事吞并后“综合商社没落论”又一次兴起。
2.20世纪60年代综合商社建立起来的多功能体系开始运作不灵, 影响了综合商社的发展。
3.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 综合商社还陷入了形象危机之中。国内社会对综合商社占据了市场流通的霸主地位及其投机行为大为不满;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指责综合商社违反所在国的税法, 从事了有损于所在国经济的倾销行为。一时间, 综合商社形象大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变, 迎来了“综合商社的冬季时代”。
针对所受到的严厉批评以及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状况, 商社从根本上对其经营政策、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对管理部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同时, 国际化发展把战略目标转移到跨国公司方面。三菱商事把“超国籍路线”作为基本方针确定下来, 三井物产也以“确立海外分公司自力经营的体制”为目标, 伊藤忠商事则提出了“多中心、多国籍企业”的方针。它们的具体课题是:扩大三国间贸易;积极推进多边的海外投资;促进海外子公司本土化。从单纯的投资进口贸易向直接投资贸易转变, 成为综合商社跨国化的开端。综合商社不仅没有像“商社没落论”所说的那样逐渐夕阳化, 相反, 其规模却更加扩大和发展了。从一定意义上说, 三国间贸易的增长对缓解综合商社因进出口贸易不振带来的困扰发挥了巨大作用, 也对综合商社走出“冬季”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四、综合商社的战略转型时期 (20世纪80—90年代后期)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较为明显的时期。一方面,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并跻身于世界最强国之列;另一方面, 日元升值和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又给日本经济发展造成新的制约因素, 进而对综合商社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面对现实, 综合商社以积极姿态实施了高层次、规范化的新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首先, 从以日本为中心的贸易向以世界为中心的贸易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综合商社的主要活动基本上是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制下, 追随以重工业为主导“贸易立国”的发展格局, 走的是一条“内向型”发展道路。80年代后, 产业界提出“以世界经营资源为中心”的新的国际化战略, 综合商社也开始向以世界为中心的贸易模式转变。其次, 贸易空间向广域化扩展、经营范围向多样化发展和经营体制向灵活化演进等。20世纪80年代以前, 综合商社海外事业的主要空间是欧美地区, 而80年代中期后, 各综合商社经营空间进一步向世界各个角落延伸, 逐渐形成独特的跨国经营网络。综合商社的经营范围也日益壮大, 从常规的法律咨询业务到尖端的电脑产品, 甚至生态保护等也涉足其中。
五、综合商社国际化 (20世纪90年代后)
20世纪90年代后, 国际经济形势和日本经济形势都相继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经济格局日趋加强, 世界经济进入了以高科技发展为先导的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 在泡沫破裂、金融风暴等经济灾难的重创后,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 其GDP保持稳定增长。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给日本的综合商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制约与发展并行的新局面。各综合商社制定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新战略。
由表1可见重心有三个方面: (1) 在追求现有商权的高附加值化的同时, 通过开拓新商权、新事业实现高收益。 (2) 开展全球化业务, 积极推进海外的事业投资活动。 (3) 强化风险管理。
资料来源:根据各综合商社“正副会长关于21世纪经营构想”资料翻译制作
综上所述, 在日本独特历史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综合商社, 百余年来完成了打破外国垄断日本进出口贸易的历史格局, 在现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了辅助经济的轴心作用, 同时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综合商社的发展进化过程中的强势就是它的环境适应能力, 是值得各国参考和借鉴的。三菱商事中国总代表助理小山雅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商社是个软体动物”。就是说, 它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 而不能僵化。
参考文献
[1].[日]森井清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国际贸易事典.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
[2].[日]野村综合研究所编.魏小荣, 吴德烈译.日本企业的世界战略.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7
[3].袁宏涛, 唐伟东.日本综合商社的演进发展及其国际影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2)
[4].傅波华, 梅木海“.东方型”企业国际化发及其经营策略初探——以日本综合商社为例.广东社会科学, 1997 (1)
围涎的起源与发展 篇8
关键词:围涎;起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07-1
一、围涎与围饰的关系
围涎是一种颈部的装饰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物件,而颈部的这种服饰部件最初是挂肩、披肩、围肩等围饰相互借鉴发展而来的。围涎是围饰中的一种,而围饰在历史上有多种称谓。据历史资料文献,可以考证的最早的是在夏到周朝时期舞女们从颈部缠绕一周然后披挂在肩上的衣饰,其基本的款式结构一般是圆形或者是方形的,此装饰物叫“帬”,意思是指方形或圆形绕颈部一周披在肩背上的衣饰。围饰的早期形制原形为披围帛和帔子。围饰作为衣饰的一种起源于秦时妇女所着披帛,它以一块纱或布帛围脖子一周,披佩在肩上。《事林广记》所说的帔子也是一种围系于脖子上、披于肩上的服饰品;沈从文先生认为披帛和帔子是两种不同形象的服饰品,披帛形似现代的围巾,帔子则近似后世的云肩。马缟的《中华古今注》载,唐朝披帛由自上而下流行,式样有变化多在胸前结带结,这从唐朝的唐三彩陶俑和壁画中都可以看出(如出土于西安鲜于庭诲墓的唐三彩陶俑,如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上面的女性服饰形象中都可以得到实证。如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五彩瓷伏羲神像和神农大帝像,其颈部和胯部都披有层层叠叠树叶围织成的披饰。两位神仙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极深远的影响,其颈部、胯部的披饰与后世的柳叶形围涎几近相似,形制上有较深的渊源。
二、围涎与云肩的关系
人们颈部的围饰发展到清代最为盛行的是云肩,到晚清民国时期,由于云肩的普及,围涎应运而生。围涎与云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围涎的直接来源是云肩。在崔荣荣、王闪闪的著作《中国最美云肩——卓尔多姿之形制》一书中,将云肩按照穿着人群的不同来划分,成人女性穿着的称为云肩,儿童穿着的称为小云肩,又称之为围涎、围嘴。根据晚清民国时期围涎的造型观察,婴幼儿的围涎与成人女性云肩有着极为相似的形态结构、造型艺术。所以,晚清民国时期的围涎是因为云肩在民间大众的普及而衍生出来的儿童围饰。成人女性的云肩是以其外在的审美为主要制作动机的,而儿童小云肩(即围涎)则是充分考虑到了其实用功能,是避免幼儿口水或食物玷污衣服而戴于衣服外层的一种装饰物。稍大一点的孩童由于贪玩调皮,为了避免外衣的磨损,此时的围涎制作也比较地厚实,是由多层面料缝纳而成,多为为简单的抹角方形、圆形等外在形态。
从上述多种对围饰的称谓及发展脉络来看,围涎是围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可说是云肩的发展为围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三、围涎与肚兜的关系
肚兜也叫兜肚、袜腹、抹胸、内衣、近身衣等,是贴身护在胸部和腹部的菱形布块,用带子套在脖子上,左右两角钉带子束在背后,并有兜袋作贮物装饰之用。
传统的肚兜与围涎在其用途、造型、图案、文化寓意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传统的肚兜用途不仅是护体、保暖、美观,还有防止小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以免弄脏衣服的作用,其制作精美,款式多样。
肚兜的外形是用五个大小不一的如意形组成的,外轮廓形状类似一个大的如意头肚兜,每块如意都是用透明的圆珠串联而成,形散而神不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效果。水田衣肚兜,以纹的刺绣方式,红、黄二色作底的对称安排,与不同图案的不对称绣纹,统一中见丰富,针法平顺,配色和谐,胸际处小小面积的蓝色在整个肚兜中起到了清新夺目的视觉效果。此款肚兜与后世的围涎不仅是在外形款式上与后来的围涎和肚兜相似,而且装饰手法与后世菱形拼接装饰手法的围涎也是基本一致的。
通过肚兜与围涎的比较,可以发现儿童肚兜的制作中加长了胸前部分的长度,而且传统肚兜服饰的图案题材主要以传统的民俗吉祥纹样和戏曲故事题材为主,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美术形式。而婴幼儿围涎的装饰纹样也是以这两类为主。另外,从穿着人群来看,肚兜主要有两大穿着人群——女性和孩童。女性穿着肚兜的目的是美化、护体、保暖之功能。而孩童的肚兜主要是考虑护体的功能:一是防止胸腹部受凉,肚脐进风;二是护衣身,防外物。这与围涎的功能又有着不谋而合的相同。所以,又可以说围涎与肚兜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结语
围涎作为一种“静”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一种“活”的精神文化的载体,具有双重的价值。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研究围涎的起源与发展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希望为研究围涎作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袁仄,蒋玉秋编著.中国结丛书——民间服饰[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2]赵屹,潘鲁生,孙磊,唐家路.民间文化生态调查/锦绣衣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理财规划的起源与发展】推荐阅读:
[家政与生活技术] 家政:理财规划细则09-25
理财规划理财师的成功秘诀08-26
理财规划的起点10-05
金融理财规划的资产10-02
年龄段的理财规划10-19
“理财规划大赛”的活动总结10-28
家庭理财规划07-26
人生理财规划08-13
现金理财规划08-29
理财规划报告09-09